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反义词的词语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反义词的词语范文(精选9篇)

反义词的词语 第1篇

词语带有反义词的词语

一般来说,某词对应的反义词不只限一个,带有反义词的词语有哪些?

一、敛后疏前指列阵周密则牢固,前锋队形疏朗则利于战斗。后世将我国古代这一陆战列阵原则概括成“敛后疏前”四字。

二、巴前算后思前想后,反复考虑。

三、尊己卑人抬高自己,蔑视他人。形容自尊自大。

四、惹是生非惹:引起;非:事端。招惹是非,引起争端。

五、能文能武文的武的都行。现常指既能动笔也有实际工作能力。

六、暮鼓朝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同“暮鼓晨钟”。

七、倚天拔地倚天而立,拔地而起。极言魁伟雄奇。

八、后拥前呼后面簇拥,前面吆喝。形容出行时气派很大。

九、吐故纳新原指人呼吸时,吐出浊气,吸进新鲜空气。现多用来比喻扬弃旧的、不好的,吸收新的,好的。

十、帡天极地指包罗万象。

十一、引短推长指有意不露才以形己之短,显人之长。

十二、东扯西拽谓事情互相纠缠。犹言拆东补西。

十三、兴文匽武崇尚文治,偃息兵戎。

十四、求同存异求:寻求;存:保留;异:不同的。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

十五、截长补短截取长的,补充短的。比喻用长处补短处。

十六、允文允武形容能文能武。

十七、地北天南指四处,到处。

十八、以简驭繁用简捷了当的方法来处理复杂纷繁的事物。

十九、前覆后戒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做为以后的教训。

二十、舍本求末舍:舍弃;求:追求。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二十一、呼天钥地指呼喊天地以求救助。

二十二、翻天覆地覆:翻过来。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也指闹得很凶。

二十三、小枉大直在小的方面不妨有些枉曲,在大的方面必须保持正直。

二十四、内忧外患多指国内不安定和外敌侵略。有时也比喻个人的情况。

二十五、东邻西舍住在左右前后的街坊邻居。

二十六、善男信女佛教用语。原指皈依佛法的男女。后泛指信仰佛教的`男男女女。

二十七、说长论短说长处,讲短处。形容议论别人的好坏是非。

二十八、参天贰地为《易》卦立数之义。后引申为人之德可与天地相比。同“参天两地”。

二十九、一张一弛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现用来比喻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合理安排。

三十、贵古贱今只看重古代的事,而看不起当代的事。

三十一、避祸求福指避开灾祸而求取幸福。

三十二、天高地厚原形容天地的广大,后形容恩德极深厚。也比喻事情的艰巨、严重,关系的重大。

三十三、为小失大为了小利,造成巨大损失。

三十四、弃短就长指舍弃短处而采用长处。

三十五、纵曲枉直指纵容有错误的人却冤枉正直的人。形容不主持正义。

三十六、迎新送故泛指迎来新的,送走旧的。同“迎新送旧”。

三十七、语短情长语言简短,情意深长。

三十八、福为祸先指福与祸没有定数,享福太甚就隐伏着祸端。同“福为祸始”。

三十九、规圆矩方比喻够标准,合法度。

四十、忧公忘私关心公益,不顾私利。

四十一、东闯西走指没有目的和方向地四处闯荡。

四十二、外方内圆外方:外表有棱角,刚直;内圆:内心无棱角,圆滑。指人的外表正直,而内心圆滑。

四十三、普天匝地满天遍地,普天下。

四十四、舍近求远舍去近处的,追求远处的。形容做事走弯路。

四十五、谨终如始指谨慎小心、始终一致。

四十六、舍旧谋新指弃旧求新。

四十七、东挨西撞形容无固定目标,到处乱闯。同“东奔西撞”。

四十八、云朝雨暮指男女欢会之时。

四十九、多凶少吉凶害多,吉利少。

五十、上行下效效:仿效,跟着学。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干。

五十一、若隐若显若:好象;隐:隐藏;显:显现。好象隐藏不露,又好象显现出来。形容隐隐约约,看不清楚的样子。

五十二、地平天成平:治平;成:成功。原指禹治水成功而使天之生物得以有成。后常比喻一切安排妥帖。

五十三、善文能武既有文才,又通武艺。现常指既能动笔又有实际工作能力。

五十四、地坼天崩坼:开裂;崩:倒塌。地裂开,天崩塌。原指地震,后多比喻重大变故。

五十五、沉李浮瓜吃在冷水里浸过的瓜果。形容暑天消夏的生活。

五十六、欺善怕恶欺侮善良者,惧怕凶恶者。

五十七、推亡固存推翻行亡道之国,巩固行存道之邦。

五十八、买上告下贿赂上司,央告下人。

五十九、大题小做把大题目作成小文章。比喻把重大的问题当做小事情来处理。

六十、动地惊天惊:惊动;动:震撼。使天地惊动。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

六十一、贵远鄙近以为与当世相隔久远的就珍贵,相隔近的就低贱。同“贵远贱近”。

六十二、白山黑水长白山和黑龙江。泛指我国东北地区。

六十三、贵少贱老看重年轻力壮者而轻视年老体弱者。同“贵壮贱老”。

六十四、白往黑来比喻变化极大。

六十五、以弱胜强凭弱小的力量战胜力量强大的。

六十六、左邻右舍左右的邻居。也比喻关系比较接近的其它单位。

六十七、遮地漫天形容风沙、雨雪大或人马等极多。

反义词的词语 第2篇

反义词是生活中很平常的词语,那么,你知道含有反义词的词语有哪些吗?

1.冠上履下比喻上下分明,尊卑有别。

2.搀前落后抢前落后,不整肃。

3.东敲西逼各处敲诈逼迫。

4.战天斗地战、斗:泛指斗争。形容征服和改造大自然的英雄气慨。

5.不破不立不破除旧的,就不能建立新的。

6.化整为零把一个整体分成许多零散部分。

7.逐末舍本追求细枝末节,舍弃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

8.遮天盖地形容数量多,占的面积大。

9.前赴后继前面的冲上去了,后面的紧跟上来。形容不断投入战斗,奋勇冲杀向前。

10.三长两短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特指人的死亡。

11.弃旧怜新怜:爱。多指男子抛弃旧宠,爱上新欢。

12.欺善怕恶欺侮善良者,惧怕凶恶者。

13.酌古御今指择古之善者以为治今的借鉴。

14.头重脚轻头脑发胀,脚下无力。形容身体不适。也比喻基础不牢固。

15.整旧如新修整陈旧的、破损的东西,使之如同新的一样。

16.小往大来本指人事的消长,后比喻商人以小牟取暴利。

17.东鳞西爪原指画龙时龙体被云遮住,只是东边画一片龙鳞,西边露一只龙爪,不见龙的全身。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

18.聚少成多聚:集合,会合。一点一滴的积累,就会由少变多。

19.有名无实光有空名,实际上并不是那样。

20.进贤退愚进用贤能,黜退愚懦。

21.弃文就武放弃文业,改从武事。

22.随圆就方处事顺应形势和情况的变化;待人随和而不固执。同“随方就圆”。

23.吊古伤今吊:凭吊。凭吊古迹,追忆往昔,对现今状况有所感伤。

24.弃公营私丢弃公益,谋求私利。

25.异曲同工工:细致,巧妙;异:不同的。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

26.贵远贱近以为与当世相隔久远的就珍贵,相隔近的.就低贱。

27.托公报私借公事报私怨。

28.内峻外和内心严厉而外貌和蔼。

29.先人后己首先考虑别人,然后想到自己。

30.前襟后裾形容年幼时兄弟间关系密切。

31.上情下达下面的情况或意见能够通达于上。

32.小枉大直在小的方面不妨有些枉曲,在大的方面必须保持正直。

33.以弱胜强凭弱小的力量战胜力量强大的。

34.圆颅方趾颅:头颅;趾:脚。方脚圆头。指人类。

35.天涯地角形容极远的地方,或相隔极远。

36.贵古贱今只看重古代的事,而看不起当代的事。

37.入文出武称人兼备文武之才,入朝为文臣,出朝为将帅。

38.明廉暗察犹言明察暗访。指用各种方法进行调查研究。

39.掩恶扬善指对待别人讳言其过恶,称扬其好处。

40.若隐若现隐隐约约,看不清楚。

41.重男轻女重视男子,看轻女性。指轻视妇女的封建思想。

42.东扯西拽谓事情互相纠缠。犹言拆东补西。

43.赏善罚恶指赏赐善人善事,惩罚恶人恶事。

44.鉴前毖后指把过去的错误引为借鉴,以后谨慎行事,避免重犯。

45.弃末反本古指弃工商而务农桑。亦作“弃末返本”。

46.旋得旋失很快得到,不久又失去。形容得失都很快。

47.离本依末丢掉根本,追逐末节。同“离本趣末”。

48.外刚内柔外表刚强而内在柔弱。同“内柔外刚”。

49.背本就末指背离根本,追逐末节。

50.闯南走北奔走四方。

51.欺大压小欺骗强大的,压迫弱小的。

52.轻死重义指以义气为重而不怕死。同“轻死重气”。

53.深厉浅揭厉:连衣涉水;揭:撩起衣服。意思是涉浅水可以撩起衣服;涉深水撩起衣服也没有用,只得连衣服下水。比喻处理问题要因地制宜。

54.有目无睹犹言有眼无珠。用来责骂人瞎了眼,看不见某人或某事物的伟大或重要。

55.进贤退佞犹言进贤黜佞。进用贤良,黜退奸佞。

56.强死赖活比喻非常勉强。同“强死强活”。

57.援古刺今引述故事古义以讽刺今事。

58.有嘴无心犹言有口无心。指不是有心说的。

59.将信将疑将:且,又。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

60.熏天赫地熏天:气势极盛的样子;赫:显明,盛大。形容气焰炽盛。

61.迁善去恶犹言向善而去除邪恶。同“迁善黜恶”。

62.上南落北漫言各处去向,犹言走南闯北。

63.禁止令行指施禁则止,出令则行。同“令行禁止”。

64.走南闯北指走过南方北方不少地方。也泛指闯荡。

65.颠来倒去翻过来倒过去,来回重复。

66.远愁近虑既发愁未来的命运,又忧虑眼前的处境。形容过多的忧虑。

67.说长话短议论别人的好坏是非。同“说长道短”。

68.借古讽今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现实。

69.刚中柔外刚:刚硬,坚强;中:里,内心;柔:软弱,柔和。表面柔顺,内里刚强。指人外柔而内刚的性格。也指外表和好,内藏杀机的策略。

70.泰来否往否、泰:《周易》中的两个卦名。否:卦不顺利;泰:卦顺利;极:尽头。逆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顺境转化。指坏运到了头好运就来了。

71.较瘦量肥比较肥瘦。比喻评论姿容。

72.喧宾夺主喧:声音大。客人的声音压倒了主人的声音。比喻外来的或次要的事物占据了原有的或主要的事物的位置。

73.劝善惩恶劝:勉励;惩:责罚。惩罚坏人,奖励好人。

74.假公营私假借公家的名义,谋取私人的利益。同“假公济私”。

75.说长道短议论别人的好坏是非。

76.恋新忘旧恋慕新的,忘却旧的;对爱情不专一。

77.海北天南形容万里之遥,相距极远。亦形容地区各异。

78.一弛一张弛:放松弓弦。张:拉紧弓弦。古时常以比喻施政宽严相济;现多比喻生活、工作要合理安排,有松有紧,劳逸结合。同“一张一弛”。

79.尊古卑今尊崇古代的,鄙薄现在的。

反义词的词语 第3篇

1.“文化词语”概念的提出

1995年5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杭州大学黄金贵教授的专著《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在《自序》中作者认为:“根据语言反映文化的不平衡性, 作为全部词语总和的词汇, 可分两类:有不同程度文化色彩的文化词语和无特定文化色彩的通义词语。” (黄金贵, 1994) 一般认为这是我国最早有关“文化词语”的定义, 是作者“从文化学角度提出的新的分类法” (李国正, 1996) 。

同一年, 常敬宇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词汇与文化》一书中正式提出了“文化词汇”这一术语:“文化词汇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 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文化词汇与其它一般词汇的界定有以下两点:一是文化词汇本身载有明确的民族文化信息, 并且隐含着深层的民族文化的含义。文化词汇的另一特点, 是它与民族文化, 包括上面所说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有各种关系, 有的是该文化的直接反映, 如龙、凤、华表’等;有的则是间接反映, 如汉语中的红、黄、白、黑等颜色词及松、竹、梅等象征词语;有的和各种文化存在渊源关系, 如来自文化典籍的词语及来自宗教的词语等” (常敬宇, 1995) 。

之后, 苏宝荣于1996年在《辞书研究》第4期上发表文章, 认为“有些词语一开始就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只有文化意义没有一般的语言意义, 属文化词语”, 文化词语“是专门为表示文化意义而创制的词语”。

以上三种有关“文化词语”的定义或解释有相似之处, 也有不同之处, 我认为, 黄金贵和常敬宇的观点基本相近, 都认为“文化词语”是指那些负载有文化意义的词语, 这里既包括直接反映文化现象的词语, 如“龙”, 又包括间接反映文化现象的词语, 如“梅”;而苏宝荣则认为只有那些“一开始就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词语”才能算作“文化词语”, 这大抵相近于前者所谓“文化的直接反映”词语。哪一种定义是正确的呢?我认为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 有必要先了解词语的文化意义。

2. 词语的文化意义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中, 语音与文化的关系最为疏远, 语法次之, 词汇则是与语言关系最为密切、反映最为直接的部分。在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与实践中, 词汇意义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英国著名学者杰弗里N.利奇在其专著《语义学》 (Semantics) 的第二章将词义分为七种类型:概念意义 (conceptual meaning) 、内涵意义 (connotative meaning) 、社会意义 (social meaning) 、情感意义 (affective meaning) 、反映意义 (reflected meaning) 、搭配意义 (collocative meaning) 、主题意义 (thematic meaning) 。其中, 概念意义是语言交际中最基本的意义, 是进行语言交际的基础条件, 内涵意义是附加在概念意义上的意义, 指“一个词语除了它的纯理性意义内容之外, 凭借它所指的内容而具有的一种交际价值” (利奇, 1987) 。利奇把词的概念意义称为“理性意义”, 而把其余的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统称为“联想意义”。这种“联想意义”是“人们在使用语言时联想到的现实生活中的经验, 表达人们使用语言时感情上的反映, 并从广义上显示出特定语言集团的社会文化特征” (沈安平, 1996, 转引自杨元刚, 2008) 。词语的这种联想意义实质上就是词语所承载的民族文化语义 (杨元刚, 2008) , 即词语的文化意义, 是“词在特定社会文化交际背景下所获得的意义” (苏宝荣, 1996) 。如中国人所熟悉的“莲”, 即荷花, 它的概念意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 生浅水中。叶子大而圆, 叫荷叶。花有粉红、白色两种。种子叫莲子, 包在倒圆锥形的花托内, 合称莲蓬。地下茎叫藕。种子和地下茎都可以吃。也叫荷’、芙蕖’或菡萏’” (《新华字典》, 2000)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此后, 人们便以“莲”喻指“清正廉明, 不同流合污”。“莲”的这个义项就是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获得的, 是它的文化意义。又如“杜撰”, 意为“没有根据, 凭主观想象捏造”。该词的意义不是由语言自身获得, 也无法单纯从语言上解释, 必须联系其产生的文化背景。“王琳《野客丛书》卷八记载:杜默 (人名) 为诗, 多不合律, 故言事不合格者为杜撰。’” (苏宝荣, 1996) 因此, 词语的文化意义, 需要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才能解释清楚, 单纯依靠语言去说明是说不清楚、道不明白的。

苏宝荣 (1996) 认为, 词语的文化意义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词的文化意义与词的字面意义相距较远、一般有确切的语源、有明显的民族性和时代性。这些特征主要不是由于语言自身的原因造成的, 而是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词语的文化意义是我们认识和确定文化词语内涵的主要依据。它使我们得以区分词语的语言意义 (概念意义/一般意义) 和文化意义, 帮助我们对词语进行分类, 从而更加有效地研究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意义。

3. 文化词语与词语的文化意义

一个词语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意义, 就是文化词语吗?根据黄金贵和常敬宇的解释, 这样的词语都应该算作文化词语。前者认为, 文化词语是指那些具有不同程度文化色彩的词语, 换句话, 我们可以理解为:只要具有文化色彩, 这个词语就是文化词语。后者认为, 文化词汇的一个特点, 是它与民族文化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关系, 如“龙”、黄、竹等;有的和各种文化存在渊源关系, 如来自文化典籍的词语及来自宗教的词语等。从这种表述不难看出, 后者也认为只要具有文化色彩, 这个词语就是文化词语了。我以为这是混淆了文化词语和词语的文化意义而导致的结果。黄、常两位先生的定义或解释扩大了文化词语的范畴, 误把具有文化意义的词语一股脑地归结到文化词语属下。

某一个字 (或词) 的出现是为了满足人们社会生活中表达某种意义的需要。大多数情况下, 这些字 (或词) 一开始就有着某种基本意义即语言意义, 这样的词语在数量上是巨大的。但是这些词语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在某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 都或多或少地获得了某个或某些文化意义, 因而, 语言中的大量词语, 其实是既有语言意义, 又有文化意义的。完全没有文化意义而只具备某种语言意义或功能的词语在数量上是非常少的。

“黄”, 颜色词, 但是由于大部分土地是黄色的, 在以土地为主要生产原料的封建社会中, “黄色”与人民的生产生活乃至命运紧密相关起来, 王族皇室便以此为专用色, 以显其权贵, 于是“黄色”获得了新的文化意义:“至尊至贵”。

“杨柳”本为植物名, 同属落叶乔木或灌木。传说隋炀帝在运河两岸种植柳树, 并御赐柳树姓杨, 遂有“杨柳”之说。而《三辅黄图》有言:“汉人送客至此桥, 折柳赠别。”于是, “杨柳”成为“离别”的象征, 获得了新的文化意义 (王德春, 转引自吴友富, 1998) 。

类似“黄”、“杨柳”这样先有语言意义, 而后又获得文化意义的词语是非常多的, 如果把它们都归入文化词语, 那么词语的这种分类也就失去了现实意义:非文化词语是如此至少, 这样的文化词语又如何进行研究?其实我们所关注的主要是词语的文化意义, 而非文化词语。那么, 什么样的词语才能算是文化词语呢?我赞同苏宝荣的观点:产生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 只有文化意义, 没有一般的语言意义, 这样的词语可以称之为文化词语。如“华表”、“友于”、“闰”。常敬宇所说的直接反映文化的词语, 如“龙”, 部分来自文化典籍的词语及来自宗教的词语就可以归属于文化词语, 而那些间接反映文化的词语, 如“白”、“松”都不能算作文化词语。

由于辨别一个词语是否属于文化词语需要从它的渊源分析, 需要训诂学和考据的本领, 有时候我们是不太容易作出判断的。在现实的跨文化研究中, 我们应该多多加以关注的并不是文化词语本身, 而是词语的文化意义。黄金贵教授的《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从名称到实际内容其实分析的就是词语的文化意义, 而不仅仅是文化词语的词义;戴卫平、裴文斌所著《英汉文化词语研究》 (2008) 提供的也是词语的不同文化意义, 而非“文化词语研究”。相比之下, 杨元刚的《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 (2008) 才算得名实相副。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2]黄金贵.《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自序[J].杭州大学学报, 1994, (4) .

[3]李国正.文化语言学研究的新收获——评黄金贵著《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J].高校社科信息, 1996, (1) .

[4]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5]苏宝荣.词的语言意义、文化意义与辞书编撰[J].辞书研究, 1996, (4) .

[6][英]利奇著.李瑞华等译.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7.

[7]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8]姚乃强等.汉英双解新华字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00.

[9]王德春主编.汉语国俗词典[Z].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1990.

反义词的词语 第4篇

【关键词】敬称词语 谦称词语 中西文化

在任何语言中,敬称词语和谦称词语的形成和发展都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并受到文化的影响。英汉语也毫无例外。在比较敬称词语和谦称词语时,从某种程度来说,可以追溯到它们的来源。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日常活动和交际中的不同习俗和传统能够反映出两个国家不同的文化意识。英汉语中很多敬称词语和谦称词语的联系都是互通的,它们非常类似或部分相同,但是更大数量的敬称词语和谦称词语却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联系。

一、英汉语对于称呼用语的不同认识

中国是一个封建历史悠久的国家,因此中国人的称呼方式也受到了这一背景的极大的影响,因此,汉语社会的称呼比英语社会的称呼要复杂许多。当面见官员时,他们不仅用敬称词语来称呼官员,借以抬高他们的社会地位,而且用谦称词语来称呼他们自己,表示自己的屈服。这类敬称词语如上至称呼皇帝为“天子”,“万岁”,“万岁爷”,“圣上”,“圣驾”,“陛下”等下至称呼皇帝以下的王公大臣们为诸如“老爷”,“大人”等等。这样的谦称词语,比如说:“小民”,“草民”,“奴婢”,“奴才”等等。不仅普通老百姓对官员充满憎恶和惧怕,职位低的官员也同样惧怕比他官儿大的官员。在封建统治下,社会级别低的人是禁止冒犯社会级别高的人的。因此官位低的人见到官儿比他大的人都会很小心,并且通常会对官儿大的人阿谀奉承。反映在称呼上,比如这样的一些谦称词语“在下”,“下官”,“卑职”,“微臣”等等。实际上,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们也通常会用谦称词语来指自己,以此来愚弄人民的信任和尊敬。比如说:“孤”,“寡人”,“哀家”等。

汉文化中人们之间的关系被预示为长幼有序。中国人在社交中,往往将对家庭成员的称呼延伸到对一般人的称呼以示尊重。根据社会交际社团中的交际对象的年龄,在汉语的语境下,中国人倾向于称呼陌生的男性为“大爷”、“大伯”、“叔叔”、“大哥”等;称呼女性为“奶奶”、“大妈”、“阿姨”、“大娘”、“大姐”等。但是英语国家的人对这样的称谓通常是非常难以接受的,因为在他们的文化里,他们强调的是个体的意愿、自由、价值和创造性。在英语社会,人们没有复杂的等级观念,也没有名分上、职位上的区分,人们之间的关系很简单。所以对于中国人很普通的称呼“叔叔”,“阿姨”,“解放军叔叔”,“护士阿姨”等等,他们会感觉很困惑。在我们与英美人士交往中,注意不要对他们使用和汉语相同的称呼,即不应把母语的称呼原则用于目的语中,引起语用负迁移,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汉文化中推崇尊敬长者,长者为尊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在汉语中,“老”是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和聪明才智的代名词,它是一个敬称词。因此如果你认识的人比你年龄大,你可以称呼他为“老……”。称呼比自己年长很多的人为“老人家”是很普遍的。而在英语文化中,这一点是决然不同的。英美人士是不愿被看做“老”的,他们甚至讨厌这个用词。在英美文化中,“老”通常暗含的意思是废物和无用。在英美等国家,年龄是个非常敏感的话题,人们通常避免用“old”一词来称呼上了年纪的人,于是人们费尽心机借用其他委婉用词来表示“老年”、“老人”这一概念,如:the advanced in age,the mature,the longer living,seasoned man,of a certain age,no longer very young等等。

二、英汉语对言语行为中的礼貌原则的不同认识

礼貌原则是英国著名语言学家Leech 在1983年提出的,它指的是语言中的谦虚和尊敬的言语行为。谦虚准则是Leech的礼貌原则中的一个组成部分。Leech认为,人们彼此间交谈,首先重视是否礼貌、得体;人们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主要是出于礼貌的考虑。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自从汉朝就非常讲究礼俗,尊奉的是“礼多人不怪”。因为受到儒家思想的极大影响,中国人有很多行为准则,这些标准直接体现在他们的用词上,对词汇的使用有着深刻的影响。在汉语的词汇系统里,敬称词语和谦称词语是能够代表社会身份指示的一类重要词汇,其本身也是很复杂的。在交际情境中,汉语的说话者当他们在指交际同伴以及与这些交际同伴相关的人或事物时,他们通常会采用敬称词语;而当他们谈及自身或和他们相关的人或事时,通常会使用谦称词语。这样的敬称词语和谦称词语在汉语中是不胜枚举的,通过这样的一些用词,说话人可以直接地(敬称词语)或间接地(谦称词语)表达对听话人的礼貌和尊重。

汉语中很多的敬称词语,可以分别由以下词头构词。比如:对于“高”,就有“高见、高就、高龄、高堂、高足”等;对于“贵”,就有“贵姓、贵国、贵恙、贵子、贵庚”等;对于“令”,就有“令爱/令媛/令千金、令郎/令公子、令亲、令尊、令堂、令兄”等;对于“尊”,就有“尊亲、尊府、尊驾、尊夫人”等等。而表谦称的词头也很多,如“敝”,就有“敝处、敝国、敝人、敝校、敝意”等;如“拙”,就有“拙笔、拙见、拙作”等;如“寒”,有“寒舍”;指自己,根据不同的身份和性别,可以有“在下、小人、小女、草民、奴才、奴婢、奴家”等等。汉语里称呼自己的家里人,也有很多谦称的用词,如“小儿、小女、内人,内子、犬子、拙夫、拙荆、贱内”等。上文中提到的表敬称的词头“老”这个字,也可以当做谦称词语的词头,如:“老朽、老夫、老汉、老衲、老身”等等。而在英语中,英语国家人士则非常强调真诚地、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人们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没有必要掩盖什么或隐藏什么。

礼貌原则指导下的礼貌语言的语用差异是不同社会间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观差异所造成的,即西方个人主义价值取向和东方群体取向之文化差異导致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英语中的敬称词语和谦称词语与汉语比起来要少很多。汉语中这些词大量出现是因为中国多年以来处于封建社会,这就要求人们在和年龄大的人或社会地位高的人讲话时使用敬称词语,否则就会被认为没礼貌。在称呼自己的时候使用谦称词语也是一样的道理。另外一个原因是中国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在汉语中,尤其是在书面语和正式的场合中,人们通常在称呼自己时采用谦称词语,而在称呼别人时使用敬称词语。为什么英语中这些词相对来说却比较少呢?这是因为西方人认可平等,他们强调个人的价值,他们乐于展示他们自己,并且注意培养个体的自信。

每一个国家,因为其生活的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会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民族的思维方式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文化意识形成的结果,这个思维方式或多或少的反映出国家对待世界的文化心理。因此,民族的思维特点反映并象征着民族的文化特点,思维的不同是文化不同的重要的影响因素,语言及文化有着密切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语言相互依赖、相互作用、难解难分,文化无所不在,人们的言语行为无不反映出各民族的文化特征。

参考文献:

[1]夏征龙.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2]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3]王菊泉.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词语宽仁的反义词 第5篇

反义词:

宽仁 残忍

基本解释:

[ kuān rén ]

宽厚仁慈。

ㄎㄨ ㄣˊ

宽仁(寬仁)

详细解释:

反义词的词语成语 第6篇

反义词所表达的概念意义互相排斥。或成对的经常处于并举、对待位置的词。那么,反义词的词语有哪些?

1. 出有入无出入于有无之中。

2. 东怒西怨比喻迁怒于人。

3. 东差西误指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差池、错误。形容办事不得力。

4. 大街小巷城镇里的街道里弄,概指都市里的各处地方。

5. 东挨西撞形容无固定目标,到处乱闯。同“东奔西撞”。

6. 东穿西撞形容无固定目标,到处乱闯。同“东奔西撞”。

7. 东奔西走到处奔波。多指为生活所迫或为某一目的四处奔走活动。

8. 地塌天荒犹言天塌地陷。形容盛怒。

9. 好逸恶劳逸:安逸;恶:讨厌、憎恨。贪图安逸,厌恶劳动。

10. 长街短巷犹言大街小巷。

11. 东谈西说指议论的面很宽。

12. 朝成暮毁形容翻新之速。

13. 否极泰来否、泰:《周易》中的两个卦名。否:卦不顺利;泰:卦顺利;极:尽头。逆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顺境转化。指坏运到了头好运就来了。

14. 大醇小疵醇:纯正;疵:毛病。大体纯正,而略有缺点。

15. 东冲西决形容洪水四处冲决泛滥。

16. 朝生暮死①早晨刚生,晚上就死亡。②今亦形容事物生命短暂。

17. 借尸还魂迷信者认为,人死后可将灵魂附于他人尸体而复活。比喻已经消灭或没落的事物又以另一种形式出现。

18. 黑天白日白天和黑夜;整日整夜。

19. 冷嘲热讽冷:不热情,引伸为严峻;热:温度高,引伸为辛辣。用尖刻辛辣的语言进行讥笑和讽刺。

20. 否往泰来指厄运过去,好运到来。同“否去泰来”。

21. 东碰西撞形容无固定目标,到处乱闯。

22. 厚古薄今厚:推崇,重视;薄:轻视,怠慢。推崇古代的,轻视现代的。多用于学术研究方面。

23. 东飘西徙指到处漂流,迁徙无定。

24. 地老天昏形容变化剧烈。

25. 贵耳贱目重视传来的话,轻视亲眼看到的现实。比喻相信传说,不重视事实。

26. 朝趁暮食白天挣了钱,晚上才有饭吃。形容生活十分贫困。

27. 饥附饱飏附:依附,归附;扬:飞扬。不得志时即来依附,得志时便远走高飞。

28. 东走西顾比喻顾虑多。

29. 大计小用用于大事的计策,结果只用在小事情上。表示计策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30. 大呼小叫高一声低一声地乱叫乱喊。

31. 藏头露尾藏起了头,露出了尾。形容说话躲躲闪闪,不把真实情况全部讲出来。

32. 朝齑暮盐齑:腌菜。早餐用腌菜下饭,晚饭蘸盐进餐。形容饮食简单,生活清苦。

33. 东征西讨指四面出兵征战讨伐。

34. 地棘天荆指到处布满荆棘。比喻环境恶劣。

35. 多端寡要端:头绪;要:重要。头绪太多,不得要领。

36. 旧瓶新酒比喻旧形式,新内容的意思。

37. 横冲直撞乱冲乱撞,蛮横无理。

38. 东游西荡无所事事,到处闲诳。

39. 暗察明访察:细看,详审;访:寻访。指用各种方法调查了解情况

40. 冷嘲热骂尖刻的嘲笑和谩骂。

41. 东讨西征指四面出兵征战讨伐。同“东征西讨”。

42. 东播西流指流落四方。

43. 黑价白日不分昼夜,整天整夜。同“黑家白日”。

44. 进贤退奸犹言进贤黜佞。进用贤良,黜退奸佞。

45. 东飘西泊指四处漂泊,行踪无定。

反义词组成的词语 第7篇

安危、买卖、纵横、得失、多少、动静、反正、是非、东西、曲直、开关、左右、早晚、倒立、始末、矛盾、利害、始终、东西、开关、方圆

近义词组成的词语

巨大 渺小 积蓄 坚固 牢固 湿润 忧愁 健康 富裕 贫穷 抢夺 盗窃 荡漾

尊敬 广阔 雕刻 增加 衣裳 惭愧 躲藏 欢喜 汇集 灾难 犹如 讥讽 稀少

ABB的重叠词语

颜色: 红彤彤 红通通 白茫茫 灰蒙蒙 绿油油 黄澄澄 白皑皑

黑乎乎 金灿灿

香味:香喷喷 甜津津 苦涩涩 甜蜜蜜 酸溜溜 感觉:冷冰冰 热乎乎 火辣辣 暖烘烘

表情:急匆匆 慢悠悠 贼溜溜 灰溜溜 直愣愣 恶狠狠 傻乎乎

笑眯眯 笑嘻嘻 乐呵呵 笑哈哈 气呼呼 气鼓鼓 气冲冲

泪汪汪

外貌: 胖乎乎 光秃秃 文绉绉 干巴巴 皱巴巴 娇滴滴 水汪汪

反义词的词语 第8篇

[片段一]“泛滥”的教学

(出示第一段)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 面对这一片没有花的绿地, “我”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失望。

师:大家一目了然地看出了作者的心情, 自己往下读读,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失望?

(生读后交流)

生:“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 见不到花儿, 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我从“泛滥”这个词感受到了作者的失望。

(师板书:泛滥)

师:“绿色到处泛滥”就是说“绿色——”

生 (接答) :绿色特别多。

师:作家老舍看到草原时用了一个词叫“一碧千里”, 同样是形容绿色的多、广, 你认为一样吗?

生:不一样。“一碧千里”表达了老舍爷爷对草原的喜爱, “泛滥”表达了作者对满是绿色的草地的厌倦。

师:你真有本事!读到的是一片景象, 读懂的却是作者的一份心情。是啊, 是作者厌倦了, 失望了。当词语有了感情后, 它就是鲜活的, 有生命的, 有温度的, 它能让我们触摸到作者的内心世界……

[赏析]在体会“泛滥”这一词语的感情色彩时, 教师通过与“一碧千里”的比较, 让学生深入浅出地体会了词语所蕴含的情感, 学生初步明白词语不但可以表达一定的意思, 还能传达作者的一份感情。

[片段二]“改天换地”的教学

师:你从哪些词中读出了作者的惊喜?

生:“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 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 顿时改天换地, 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我从“改天换地”中感受到了作者的那份惊喜。

师:“改天换地”是不是说天地都改变了?是什么改变了?

生:草地。

师:草地开始怎样?现在怎样?

生:开始是大片大片的草地上, 只是绿色连着绿色, 而现在看到的却是一片花的原野, 所以作者说“改天换地”。

(师再次出示三个段落, 让学生回顾这三个画面)

师:再读这三段话, 想想改变的仅仅是眼前的景象吗?

生:不是的, 也有作者的心情。作者一开始是失望的, 后来看到有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是惊奇的, 又为要离开维也纳而不能看到小草冒出来的情景感到遗憾, 而现在看到花的原野时是充满喜悦的。

师:看来“改天换地”改的不仅仅是那一片景象, 还有作者的心情。有了这些体会, 再看这片花的原野, 感觉一定不一样。 (师生配乐朗读)

[赏析]在这个教学环节中, 教师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点拨引导。首先使学生明白了“改天换地”的是眼前的这片草地, 并巧妙地整合回顾了课文的三个画面。但是教师并没有就此打住, 而是以“改变的仅仅是眼前的景象吗”这一问, 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从而使学生明白原来“改天换地”的还有作者的心情。

[片段三]“拔地而起”的教学

师:作者看着看着, 发现了小花的勇气, 你呢?发现了吗?

生: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出示:小花的勇气——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师:哪个词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

生:拔地而起。

师:面对这个词, 你有什么感受?你以前在哪里见过这个词?什么拔地而起?

生:高楼大厦、高高的山峰……

师:是啊, 万丈高楼拔地而起, 危峰兀立拔地而起, 拔地而起的都是该让我们抬头仰望的事物。可一朵朵小花又怎能拔地而起?是什么让我们对它抬头仰望?

生:是小花的勇气。

生:小花在冷风冷雨中依然顽强地开放, 这让作者敬佩。

师:同学们, 作者就是用这个“拔地而起”来表达自己那份“震撼与敬佩”的心情。你们看, 一个“拔地而起”就让我们读懂了这么多。看来, 一个看似简简单单的词语, 里面却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呢!

[赏析]从“拔地而起”中体会作者对小花的敬佩之情, 这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而这位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先让学生明白拔地而起的事物都是让我们抬头仰望的, 再通过设问把对词语的理解引向深入, 从而使学生明白这让人抬头仰望的不是小花本身的高度, 而是它在冷风冷雨中傲然开放的勇气。

[反思]

反义词的词语 第9篇

关键词:突厥语词语;语音;哈萨克语;分布

中图分类号:H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202-03

语言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同的民族的发展模式必然影响语言的形成。哈萨克族处于多民族交融、冲突的文化环境中,这一文化环境决定其语言从一开始就有复杂性。公元3世纪到5世纪,组成哈萨克族的主要部落有乌孙、康居和阿兰。6世纪至8世纪突厥汗国和回鹘汗国被消灭后,突厥各个部落搬迁到中亚地区。从此以后哈萨克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社会的分化和统一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古代语言(古代突厥语)经过不断演化,形成现代的哈萨克文学语言。哈萨克族又继承了古代突厥族的游牧生活,因此哈萨克语方言还留存一些古代语言因素。哈萨克先民曾经使用较多的文字是古代突厥文、回鹘文和阿拉伯字母文字。这些文字在哈萨克历史的某个阶段对哈萨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古突厥语为基础的哈萨克语形成于15世纪—16世纪,它是由古代居住在我国西部地区的许多部落和部族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哈萨克语形成的过程也是哈萨克不断分化与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古突厥语始终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

一、古代突厥语语音在哈萨克语词语中的分布情况

古突厥文是音素、音节混合的文字,不同的突厥语中元音的数量也是不相等的。哈萨克语中有9个元音音位,突厥语语言的元音系统有8个元音音位,这8个元音音位可以分为4组,他们构成了突厥语语音的发音基础[1]。现代哈萨克语语音是由9个元音和24个辅音音位组成的。现代哈萨克文学语言中有不少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这些差别就构成哈萨克语中的一个词的不同变体。

如果我们对哈萨克语中的部分词语的变体以及它们语音间的不同之处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变体间语音的对应情况,这种情况基本上类似于古今语音对应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是语言内在和外在机制发展的结果。古代突厥人曾经辗转于许多地方,每到一个地方,由于他们所处的语言环境与先前不同,所以每到一个新的地方,古突厥语或多或少会发生一些变化。从古代突厥民族曾经的地理分布情况来看,古代代突厥语在相对封闭的地理文化环境中往往更多地保留了古音,而在一些地理文化环境相对开放的地方,古突厥语发生变异的机会就越多。这是在接触的过程中语言不断发展的结果。这种现象对后世的语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我们还能大体勾勒出突厥语音发生变化的线索,后来形成的哈萨克文学语言的各种变体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情况。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分析古突厥语的这种变化。

(一)元音的分布情况分析

哈萨克语中的以上所举一个词语的一个元音不同变体的情况,基本上类似于古代突厥语词语与哈萨克语中的元音相对应a\?覸, ?藜\i, a\e, o\?覬, ?覬\o, i\?藜, u\y情况[3]。

(二)辅音分布情况

通过以上的比较研究可知,语音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不是偶然的。我们发现,生活在不同区域的哈萨克族对古代语音的继承与发展是不同的,一些区域中仍然保留部分古词,而在另一个区域一些词语却发生了变化。当然,这种变体是语音发展变化的结果,有着很复杂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论。

二、古代突厥语词语成分在哈萨克语方言中保留的情况

哈萨克族形成的历史复杂且属于跨境民族,居住环境与中原汉族之间有着较大差异,草原是其最主要的生活环境。广阔的生活背景和特有的文化现象,使哈萨民族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之中,各个部落之间交往较少,再加之各个部落所接触的外部环境不同,特别是语言接触环境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哈萨克语方言。哈萨克语方言在语音、语法、语义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一些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而另一些则情况较为复杂。

总体来看,哈萨克语方言之间的差异并不是太大,但仍然有一些差异,这些方言之间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方言区。根据耿世民先生的实际调查:“可以把我国哈萨克语初步划为两个方言,即东北方言和西南方言。东北方言包括的地区较广,人口也较多,它在我国哈萨克文学语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属于这个方言区的有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阿尔泰地区、塔城地区、新源和尼勒克两直属县以及自治州境外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乌鲁木齐县、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甘肃省阿克赛哈萨克自治县等地。属于西南方言的有自治州的特克斯、察布查尔、霍城、伊宁等直属县(按旧的行政区划即除新源、尼勒克两县外的整个伊犁专区)。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哈萨克语方言的差别与部落结构有密切关系。属于东北方言的有克列依、乃蛮(Najman)及黑宰三个主要部落。”[7]这些方言区由于所处的地理文化空间不一样,它们对古突厥语古词的保留也不完全一样,一些方言区完整地保留了古词,而另一些方言恰恰与此相反,古词已经发生很大改变。

(一)古代突厥语中的部分附加成分在部分区域哈萨克语中仍保留

(二)哈萨克语土语中有向格、助格、从格有互换的现象

上面我们所论述的情况是较为复杂的,这涉及到语言本身的变迁以及语言背后文化背景的不同。有些语言变迁现象当然是可以捕捉的,而另一些则不容易捕捉。哈萨克族在形成过程中出现过不同的分化和统一,这种情况非三言两语所能阐明,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哈萨克语的地域差异仍然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这种差异中富有逻辑性地保存了语言变迁的历史。哈萨克土语是一个历史范畴,这些土语有自己的词汇系统、语音系统以及语法构造,而这些土语的特点也是在历史的变动中形成的,上文我们所分析的哈萨克语中所保留的、古语成分,正好说明了语言稳定性与扩张性之间一种情况。可以说,一些相对稳定且封闭的群体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古突厥语中的语言现象,而另一些与其他民族接触频繁的群体语言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增大。当然,这种语言现象必须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逐渐厘清。

参考文献:

〔1〕李增祥.突厥语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1992.

〔2〕耿世民.古代突厥语语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

〔3〕萨勒肯拜哇.历史构词法[M].阿拉木图,法拉毕大学出版社,1999.

〔4〕吴宏伟.哈萨克语维吾尔语音位的比较一兼谈两种语言音位系统的发展[J].民族语文,1994,(4).

〔5〕王立增.哈萨克语方言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6〕沃哈拜·托恩拜.关于哈萨克语方言词的几种看法[J].语言与翻译,1983,(3).

〔7〕耿世民.试论中国哈萨克语方言的划分[J].民族语文,2005,(3).

〔8〕努尔马哈木别托夫.哈萨克语土语语法[M].阿拉木图:科学出版社,1986.

〔9〕耿世民.古代突厥文碑铭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144.

〔10〕沃玛尔汗·阿斯勒.关于哈萨克语的地方性特点[J].语言与翻译,1983,(3).

〔11〕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突厥语大辞典(第一册)[M].民族出版社,2002.

〔12〕耿世民.古代维吾尔文献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王文江)endprint

摘 要:语言是社会历史的产物,语言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继承和创新。现代哈萨克语是在继承和发展突厥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古代突厥语言的部分成分保留在现代哈萨克语当中。文章主要就古代突厥语语音在哈萨克语词语中的分布、古代突厥语词语成分在哈萨克语方言中的保留情况两个方面来阐述古突厥语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不同变体。通过对这一语言现象的分析来钩沉现代哈萨克对古突厥语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突厥语词语;语音;哈萨克语;分布

中图分类号:H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202-03

语言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同的民族的发展模式必然影响语言的形成。哈萨克族处于多民族交融、冲突的文化环境中,这一文化环境决定其语言从一开始就有复杂性。公元3世纪到5世纪,组成哈萨克族的主要部落有乌孙、康居和阿兰。6世纪至8世纪突厥汗国和回鹘汗国被消灭后,突厥各个部落搬迁到中亚地区。从此以后哈萨克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社会的分化和统一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古代语言(古代突厥语)经过不断演化,形成现代的哈萨克文学语言。哈萨克族又继承了古代突厥族的游牧生活,因此哈萨克语方言还留存一些古代语言因素。哈萨克先民曾经使用较多的文字是古代突厥文、回鹘文和阿拉伯字母文字。这些文字在哈萨克历史的某个阶段对哈萨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古突厥语为基础的哈萨克语形成于15世纪—16世纪,它是由古代居住在我国西部地区的许多部落和部族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哈萨克语形成的过程也是哈萨克不断分化与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古突厥语始终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

一、古代突厥语语音在哈萨克语词语中的分布情况

古突厥文是音素、音节混合的文字,不同的突厥语中元音的数量也是不相等的。哈萨克语中有9个元音音位,突厥语语言的元音系统有8个元音音位,这8个元音音位可以分为4组,他们构成了突厥语语音的发音基础[1]。现代哈萨克语语音是由9个元音和24个辅音音位组成的。现代哈萨克文学语言中有不少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这些差别就构成哈萨克语中的一个词的不同变体。

如果我们对哈萨克语中的部分词语的变体以及它们语音间的不同之处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变体间语音的对应情况,这种情况基本上类似于古今语音对应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是语言内在和外在机制发展的结果。古代突厥人曾经辗转于许多地方,每到一个地方,由于他们所处的语言环境与先前不同,所以每到一个新的地方,古突厥语或多或少会发生一些变化。从古代突厥民族曾经的地理分布情况来看,古代代突厥语在相对封闭的地理文化环境中往往更多地保留了古音,而在一些地理文化环境相对开放的地方,古突厥语发生变异的机会就越多。这是在接触的过程中语言不断发展的结果。这种现象对后世的语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我们还能大体勾勒出突厥语音发生变化的线索,后来形成的哈萨克文学语言的各种变体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情况。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分析古突厥语的这种变化。

(一)元音的分布情况分析

哈萨克语中的以上所举一个词语的一个元音不同变体的情况,基本上类似于古代突厥语词语与哈萨克语中的元音相对应a\?覸, ?藜\i, a\e, o\?覬, ?覬\o, i\?藜, u\y情况[3]。

(二)辅音分布情况

通过以上的比较研究可知,语音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不是偶然的。我们发现,生活在不同区域的哈萨克族对古代语音的继承与发展是不同的,一些区域中仍然保留部分古词,而在另一个区域一些词语却发生了变化。当然,这种变体是语音发展变化的结果,有着很复杂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论。

二、古代突厥语词语成分在哈萨克语方言中保留的情况

哈萨克族形成的历史复杂且属于跨境民族,居住环境与中原汉族之间有着较大差异,草原是其最主要的生活环境。广阔的生活背景和特有的文化现象,使哈萨民族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之中,各个部落之间交往较少,再加之各个部落所接触的外部环境不同,特别是语言接触环境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哈萨克语方言。哈萨克语方言在语音、语法、语义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一些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而另一些则情况较为复杂。

总体来看,哈萨克语方言之间的差异并不是太大,但仍然有一些差异,这些方言之间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方言区。根据耿世民先生的实际调查:“可以把我国哈萨克语初步划为两个方言,即东北方言和西南方言。东北方言包括的地区较广,人口也较多,它在我国哈萨克文学语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属于这个方言区的有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阿尔泰地区、塔城地区、新源和尼勒克两直属县以及自治州境外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乌鲁木齐县、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甘肃省阿克赛哈萨克自治县等地。属于西南方言的有自治州的特克斯、察布查尔、霍城、伊宁等直属县(按旧的行政区划即除新源、尼勒克两县外的整个伊犁专区)。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哈萨克语方言的差别与部落结构有密切关系。属于东北方言的有克列依、乃蛮(Najman)及黑宰三个主要部落。”[7]这些方言区由于所处的地理文化空间不一样,它们对古突厥语古词的保留也不完全一样,一些方言区完整地保留了古词,而另一些方言恰恰与此相反,古词已经发生很大改变。

(一)古代突厥语中的部分附加成分在部分区域哈萨克语中仍保留

(二)哈萨克语土语中有向格、助格、从格有互换的现象

上面我们所论述的情况是较为复杂的,这涉及到语言本身的变迁以及语言背后文化背景的不同。有些语言变迁现象当然是可以捕捉的,而另一些则不容易捕捉。哈萨克族在形成过程中出现过不同的分化和统一,这种情况非三言两语所能阐明,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哈萨克语的地域差异仍然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这种差异中富有逻辑性地保存了语言变迁的历史。哈萨克土语是一个历史范畴,这些土语有自己的词汇系统、语音系统以及语法构造,而这些土语的特点也是在历史的变动中形成的,上文我们所分析的哈萨克语中所保留的、古语成分,正好说明了语言稳定性与扩张性之间一种情况。可以说,一些相对稳定且封闭的群体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古突厥语中的语言现象,而另一些与其他民族接触频繁的群体语言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增大。当然,这种语言现象必须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逐渐厘清。

参考文献:

〔1〕李增祥.突厥语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1992.

〔2〕耿世民.古代突厥语语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

〔3〕萨勒肯拜哇.历史构词法[M].阿拉木图,法拉毕大学出版社,1999.

〔4〕吴宏伟.哈萨克语维吾尔语音位的比较一兼谈两种语言音位系统的发展[J].民族语文,1994,(4).

〔5〕王立增.哈萨克语方言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6〕沃哈拜·托恩拜.关于哈萨克语方言词的几种看法[J].语言与翻译,1983,(3).

〔7〕耿世民.试论中国哈萨克语方言的划分[J].民族语文,2005,(3).

〔8〕努尔马哈木别托夫.哈萨克语土语语法[M].阿拉木图:科学出版社,1986.

〔9〕耿世民.古代突厥文碑铭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144.

〔10〕沃玛尔汗·阿斯勒.关于哈萨克语的地方性特点[J].语言与翻译,1983,(3).

〔11〕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突厥语大辞典(第一册)[M].民族出版社,2002.

〔12〕耿世民.古代维吾尔文献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王文江)endprint

摘 要:语言是社会历史的产物,语言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继承和创新。现代哈萨克语是在继承和发展突厥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古代突厥语言的部分成分保留在现代哈萨克语当中。文章主要就古代突厥语语音在哈萨克语词语中的分布、古代突厥语词语成分在哈萨克语方言中的保留情况两个方面来阐述古突厥语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不同变体。通过对这一语言现象的分析来钩沉现代哈萨克对古突厥语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突厥语词语;语音;哈萨克语;分布

中图分类号:H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202-03

语言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同的民族的发展模式必然影响语言的形成。哈萨克族处于多民族交融、冲突的文化环境中,这一文化环境决定其语言从一开始就有复杂性。公元3世纪到5世纪,组成哈萨克族的主要部落有乌孙、康居和阿兰。6世纪至8世纪突厥汗国和回鹘汗国被消灭后,突厥各个部落搬迁到中亚地区。从此以后哈萨克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社会的分化和统一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古代语言(古代突厥语)经过不断演化,形成现代的哈萨克文学语言。哈萨克族又继承了古代突厥族的游牧生活,因此哈萨克语方言还留存一些古代语言因素。哈萨克先民曾经使用较多的文字是古代突厥文、回鹘文和阿拉伯字母文字。这些文字在哈萨克历史的某个阶段对哈萨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古突厥语为基础的哈萨克语形成于15世纪—16世纪,它是由古代居住在我国西部地区的许多部落和部族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哈萨克语形成的过程也是哈萨克不断分化与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古突厥语始终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

一、古代突厥语语音在哈萨克语词语中的分布情况

古突厥文是音素、音节混合的文字,不同的突厥语中元音的数量也是不相等的。哈萨克语中有9个元音音位,突厥语语言的元音系统有8个元音音位,这8个元音音位可以分为4组,他们构成了突厥语语音的发音基础[1]。现代哈萨克语语音是由9个元音和24个辅音音位组成的。现代哈萨克文学语言中有不少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这些差别就构成哈萨克语中的一个词的不同变体。

如果我们对哈萨克语中的部分词语的变体以及它们语音间的不同之处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变体间语音的对应情况,这种情况基本上类似于古今语音对应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是语言内在和外在机制发展的结果。古代突厥人曾经辗转于许多地方,每到一个地方,由于他们所处的语言环境与先前不同,所以每到一个新的地方,古突厥语或多或少会发生一些变化。从古代突厥民族曾经的地理分布情况来看,古代代突厥语在相对封闭的地理文化环境中往往更多地保留了古音,而在一些地理文化环境相对开放的地方,古突厥语发生变异的机会就越多。这是在接触的过程中语言不断发展的结果。这种现象对后世的语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我们还能大体勾勒出突厥语音发生变化的线索,后来形成的哈萨克文学语言的各种变体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情况。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分析古突厥语的这种变化。

(一)元音的分布情况分析

哈萨克语中的以上所举一个词语的一个元音不同变体的情况,基本上类似于古代突厥语词语与哈萨克语中的元音相对应a\?覸, ?藜\i, a\e, o\?覬, ?覬\o, i\?藜, u\y情况[3]。

(二)辅音分布情况

通过以上的比较研究可知,语音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不是偶然的。我们发现,生活在不同区域的哈萨克族对古代语音的继承与发展是不同的,一些区域中仍然保留部分古词,而在另一个区域一些词语却发生了变化。当然,这种变体是语音发展变化的结果,有着很复杂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论。

二、古代突厥语词语成分在哈萨克语方言中保留的情况

哈萨克族形成的历史复杂且属于跨境民族,居住环境与中原汉族之间有着较大差异,草原是其最主要的生活环境。广阔的生活背景和特有的文化现象,使哈萨民族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之中,各个部落之间交往较少,再加之各个部落所接触的外部环境不同,特别是语言接触环境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哈萨克语方言。哈萨克语方言在语音、语法、语义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一些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而另一些则情况较为复杂。

总体来看,哈萨克语方言之间的差异并不是太大,但仍然有一些差异,这些方言之间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方言区。根据耿世民先生的实际调查:“可以把我国哈萨克语初步划为两个方言,即东北方言和西南方言。东北方言包括的地区较广,人口也较多,它在我国哈萨克文学语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属于这个方言区的有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阿尔泰地区、塔城地区、新源和尼勒克两直属县以及自治州境外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乌鲁木齐县、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甘肃省阿克赛哈萨克自治县等地。属于西南方言的有自治州的特克斯、察布查尔、霍城、伊宁等直属县(按旧的行政区划即除新源、尼勒克两县外的整个伊犁专区)。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哈萨克语方言的差别与部落结构有密切关系。属于东北方言的有克列依、乃蛮(Najman)及黑宰三个主要部落。”[7]这些方言区由于所处的地理文化空间不一样,它们对古突厥语古词的保留也不完全一样,一些方言区完整地保留了古词,而另一些方言恰恰与此相反,古词已经发生很大改变。

(一)古代突厥语中的部分附加成分在部分区域哈萨克语中仍保留

(二)哈萨克语土语中有向格、助格、从格有互换的现象

上面我们所论述的情况是较为复杂的,这涉及到语言本身的变迁以及语言背后文化背景的不同。有些语言变迁现象当然是可以捕捉的,而另一些则不容易捕捉。哈萨克族在形成过程中出现过不同的分化和统一,这种情况非三言两语所能阐明,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哈萨克语的地域差异仍然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这种差异中富有逻辑性地保存了语言变迁的历史。哈萨克土语是一个历史范畴,这些土语有自己的词汇系统、语音系统以及语法构造,而这些土语的特点也是在历史的变动中形成的,上文我们所分析的哈萨克语中所保留的、古语成分,正好说明了语言稳定性与扩张性之间一种情况。可以说,一些相对稳定且封闭的群体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古突厥语中的语言现象,而另一些与其他民族接触频繁的群体语言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增大。当然,这种语言现象必须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逐渐厘清。

参考文献:

〔1〕李增祥.突厥语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1992.

〔2〕耿世民.古代突厥语语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

〔3〕萨勒肯拜哇.历史构词法[M].阿拉木图,法拉毕大学出版社,1999.

〔4〕吴宏伟.哈萨克语维吾尔语音位的比较一兼谈两种语言音位系统的发展[J].民族语文,1994,(4).

〔5〕王立增.哈萨克语方言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6〕沃哈拜·托恩拜.关于哈萨克语方言词的几种看法[J].语言与翻译,1983,(3).

〔7〕耿世民.试论中国哈萨克语方言的划分[J].民族语文,2005,(3).

〔8〕努尔马哈木别托夫.哈萨克语土语语法[M].阿拉木图:科学出版社,1986.

〔9〕耿世民.古代突厥文碑铭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144.

〔10〕沃玛尔汗·阿斯勒.关于哈萨克语的地方性特点[J].语言与翻译,1983,(3).

〔11〕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突厥语大辞典(第一册)[M].民族出版社,2002.

〔12〕耿世民.古代维吾尔文献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反义词的词语范文

反义词的词语范文(精选9篇)反义词的词语 第1篇词语带有反义词的词语一般来说,某词对应的反义词不只限一个,带有反义词的词语有哪些?一、...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