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历来重视养生防病,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就已经提出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强调防重于治提倡“顺四时而适寒温,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以康体养心,认为“形神双修”是养生的最高境界结合当今社会生活特点,本人认为养生防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情绪调养《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皆生于气”,朱丹溪言:“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丹溪心法》)证诸临床,忧思郁怒劳心伤志确为很多疾病之起因七情过极,肝失疏泄,则气机郁滞而气郁则血瘀,气郁则化火,气郁则湿阻……狂喜暴怒骤惊大恐等突然或强烈的精神刺激,可使脏腑气血逆乱,阴阳失调而病从内生又有某些情志刺激虽然并不强烈,但因作用时间过久或反复多次刺激,如久悲久思长期忧虑等持续的不良心境,也能积而成疾不同的情志刺激,致病不尽相同,如喜悦较少致病,惊恐致病最速,愤怒致病较重,忧思致病较缓现代医学也越来越重视心理因素在发病中地位,认为疾病背后大都有其特定的心理思维模式故“戒郁怒”是养生第一要义所谓“戒郁怒”是指人应胸怀宽广,待人大度,为人诚信坦荡,乐观向善,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逢吉不过喜,遇难不过忧,生活事业能“无为而治”,既能努力进取,又能从实际出发,承认现实的复杂性,不过分计较名利得失,始终保持平和心态要达到此种境界,除平时注意加强修养,有意识地进行意志锻炼外,亦可习气功,练太极,参悟天地造化之机,领略辨证胜负之理如此,则能“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以恬淡为务,以自得为功”,自然能“真气从之,精神内守”,虽遇虚邪贼风,弗之能害 2 合理饮食“四时以胃气为本”,调节饮食的目的是为了顾护脾胃脾胃居于中州,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出入之枢,故《内经》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脾胃功能正常,消化吸收良好,营养充足,人体才能精力旺盛,保持健康纵观当今社会,物质丰富,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科技进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越来越多的便利,与仲景东垣所处之饥寒交迫战乱纷起时代有很大不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藜藿之家者少,饮食自倍者多,不少人终日以酒为浆,嗜食肥甘,贪凉饮冷针对当前人们的饮食特点,本人认为,保护脾胃应从节制饮食做起,包括以下几点:(1)适量进食,一日三餐本是人们获取营养,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须,但凡事以适度为原则,过与不及均有害健康过量进食,则加重脾胃负担,容易造成肠胃疾病,正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故无论何种食物,均应做到食勿过饱;相反,过分节食,热量摄入不足,则可致营养失衡,免疫力下降而诱发多种疾病尤其女性,体重下降到一定程度,尚可致闭经而因过分节食发展成神经性厌食者,因营养极度缺乏,甚至危及生命(2)规律进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尽量定时进餐,切勿饥饱无度尤忌不进早餐的不良习惯(3)饮食结构合理《素问·奇病论》曰:“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过食肥甘厚味有碍健康,而研究表明,长期素食者,因蛋白质得不到充分供给,可导致记忆力下降,精神萎靡,反应迟钝,甚至诱发胃癌故食物荤素粗细合理搭配,品种多样化十分重要,关键是应掌握适度的原则就目前人们的饮食习惯食物结构而言,主要应减少油腻煎炸辛辣生冷醇酒等饮食物的摄入,以免酿湿生热,壅塞气机,损伤脾胃 3 慎进补品近年来,各种所谓“补品(补药)”或谓“功能性食品”层出不穷,进补之风盛行一方面,某些商家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对自己产品的作用有意夸大其词,甚至无中生有;另一方面,不少人受媒介的影响,盲目信奉补药的功用,甚至将其认同为食品,认为食之有病可治病,无病可强身,从而不加选择甚至毫无顾忌地服用,以冀健康长寿此外,个别医生或受病人左右,或限于自己的医术水平,存有“补死不为过”的心理,处方用药之时,不以辨证为准则而滥用补法结果事与愿违,犹如魏晋时期人们服食各种金石丹药一样,不仅无益,反而有害临证中常见因盲目进补而造成阴阳气血失调的病者,更有甚者,明明因补致病,仍认为自己体“虚”,要求服用补药针对上述情况,需要强调的是,医患均应正确对待补法,切勿滥用补药实际上,因生活条件的改善,目前临床上真正属虚而当补的情况并不多见不当补而进补,徒生内热,壅滞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