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结构探究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201

结构探究范文(精选12篇)

结构探究 第1篇

对于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国外在20世纪40~50年代已经开始关注,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强调混凝土耐久性的问题。目前我国已对混凝土的耐久性进行了相应的规范要求,在混凝土结构设计过程中将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来考虑,特别是对于高性能混凝土,良好的耐久性是其首要满足的性能。目前,随着人们对建筑结构的要求越来越高,混凝土结构物的设计寿命也越来越长,因此人们对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处于复杂环境下的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对结构的使用寿命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1]。

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与混凝土材料的微观结构密切相关,为了更好的解决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需要深入了解混凝土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掌握分析影响耐久性的各种因素,从而不断改善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

材料内部的微观组织结构决定了材料的宏观物理、力学等性能,而材料科学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并设法通过一定的物理、化学及工艺手段改变其内部组织结构,从而大大改善材料的各种宏观性能。对于混凝土结构材料而言,水泥石及混凝土内部组织结构对其性能起着决定作用,而混凝土结构的整个施工工艺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包括混凝土的配合比计算、搅拌、浇筑及养护等各个环节。另外,由于水泥的水化、硬化及收缩变形及外部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混凝土结构的性能往往还受到各种内、外各种不利影响作用,使其内部结构会发生一定变化,进而影响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能。可见要深入了解并改善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就要综合考虑混凝土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施工工艺、外部环境等各个方面,分析各方面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以便积极采取合理措施改善混凝土材料及结构的耐久性能,满足混凝土结构使用要求。

1 水泥基材料的微观结构特征

混凝土材料是典型的水泥基无机非金属材料,其微观组织结构取决于水泥凝结硬化后形成的组织和结构。一般地,水泥凝结硬化后的水泥石结构由三部分构成,如图1所示,分别是凝胶体、未水化水泥颗粒及孔隙。其中含量最多的是凝胶体,它包括水化硅酸钙胶体(C-S-H凝胶)、Ca(OH):晶体及钙矾石AFT等水化产物,这些水化产物为水泥石及混凝土材料提供了主要的物理、力学性质。其中,C-S-H凝胶是一种胶体,是水泥水化的最主要水化产物,占凝胶体的70%左右,它只能稳定存在于碱性环境中,当所处的碱性环境受到破坏时就会分解,即混凝土结构随即遭受破坏;Ca(OH)2是一种晶体,占凝胶体的20%左右,它为C-S-H凝胶提供良好的碱性环境,并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材提供良好保护的碱性环境。在已经凝结硬化的水泥集材料结构中仍然含有少量的未水化水泥颗粒,这部分成分一般对材料及结构的使用不起作用。另外,在水泥石结构及混凝土结构中存在大量孔隙,这些孔隙的存在使水泥基材料结构成为多孔结构,并给结构的使用带来了一系列与孔隙有关的不利影响,如混凝土结构的渗漏、钢筋的锈蚀、混凝土的碳化等等。水泥基材料硬化后形成的这种孔隙结构,是从水泥基材料的水化特性,这些孔隙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

水化水泥颗粒C~C-S-H凝胶 古0~氢氧化钙

对混凝土材料来说,材料的宏观物理、力学性能在根源上不仅取决于混凝土材料内部的微观组织结构,并且其内部组织结构呈现动态变化特征,随着水泥的水化、结晶及硬化过程的不断进行,混凝土内部组织结构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其宏观物理、力学性能随之不断发生变化。混凝土结构若处于复杂外界环境中,各种外界不利环境因素将会加速混凝土结构内部的组织结构不断发展变化,从而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各种破坏现象,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不断下降,大大降低结构使用寿命。

2 混凝土的耐久性

混凝土的耐久性是指混凝土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抵抗各种内部、外部不利因素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混凝土结构能否经久耐用[2]。

混凝土的耐久性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包含许多方面。可以用图2简单表示混凝土的耐久性的几个主要方面及其相互之间的影响。

混凝土的耐久性的主要方面包括:混凝土的渗透性、混凝土的冻融破坏、混凝土的侵蚀破坏、混凝土的碳化、氯离子的侵入及混凝土的碱骨料反应。从图2可以看到,水泥水化过程中多余水分的挥发造成孔隙,使混凝土的微观结构呈现多孔结构,加之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泌水、振捣不密实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孔洞,因此混凝土材料实质上是一种多孔材料,混凝土结构使一种多孔结构。这些微小的孔隙往往用肉眼看不到,需要在电镜下才能观察到。当混凝土结构处于压力水环境下时,在水压力作用下,水分就会透过微小的孔隙渗入到结构中,导致混凝土的渗透破坏,使混凝土结构出现渗水、漏水等破坏现象;当混凝土结构处于低温环境时,渗入的水分就会结冰膨胀,导致混凝土胀裂;当混凝土结构处于冻融循环的环境中时,在冰冻和在冻融应力差的双重作用下,使混凝土结构开裂,产生破坏。

一旦混凝土结构处于有害介质环境中,混凝土的多孔结构为有害介质的侵入提供了进入通道,这些有害的介质进入混凝土结构后与混凝土内部的水化产物(如氢氧化钙、水化铝化钙等水泥的水化物)发生化学反应从而造成混凝土结构的侵蚀破坏,如常见酸、碱及盐对混凝土的腐蚀,就是这些有害介质很容易与氢氧化钙、水化铝化钙等水化物发生化学反应而导致结构破坏。由于混凝土多孔结构,当外界环境氯离子浓度高时,氯离子的侵入就会造成钢筋混凝土结构内部钢材的锈蚀,从而造成钢筋与混凝土的握裹力的大大下降,严重时甚至造成顺筋拔出的破坏,形成严重的安全隐患。另外,当外界环境二氧化碳浓度较高时,二氧化碳也会与水化产物氢氧化钙发生反应,在混凝土结构表面生成碳酸钙,碳酸钙的形成使混凝土结构的抗压强度虽然有弱微的增大,但它的生成使混凝土结构内外应力差增大,混凝土的抗裂性或抗拉强度大大下降,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剥落等破坏现象,同时,如果这种破坏深入到钢筋表面则会继续发生钢筋锈蚀的破坏,这就发生混凝土的碳化破坏。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混凝土碱骨料破坏,所谓混凝土的碱骨料反应时指水泥中的碱性氧化物(氧化钠、氧化钾等)与混凝土中的活性骨料(砂石骨料中含有活性二氧化硅、活性三氧化二铝等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成分)在有水存在的条件下,二者发生反应生成水化硅酸钙胶体,这种胶体材料吸水后体积会不断膨胀,造成混凝土的开裂、破坏。碱骨料破坏一般其裂缝呈现地图状龟裂,在裂缝处有白色的水化硅酸钙乳浆渗出。目前的研究水平还无法对混凝土碱骨料反应破坏进行修复补救,混凝土结构一旦出现碱骨料破坏则是致命性的,无法补救,因此人们称混凝土的碱骨料破坏为混凝土的“癌症”。从混凝土结构的微观组织结构来看,由于混凝土的多孔结构使水分渗入结构内部,而碱骨料反应在必须有水参与的情况下才能发生,导致混凝土结构可能发生这种致命破坏。

通过以上对混凝土耐久性几个主要方面的分析,可以明显看到影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根源是混凝土的微观组织结构,一方面是其多孔结构导致水分及有害介质的渗入,另一方面水化产物中的一些成分容易与一些渗入的介质发生有害的化学反应,使得混凝土结构的耐久大大下降。因此可以说,混凝土结构的密实度对混凝土的耐久性起着决定作用,大量实验研究表面混凝土结构越密实,其强度越高,耐久性也越好。在实际工程中,要改善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改变混凝土结构出现提前破坏的现象,就要采取相应措施来改善混凝土的微观组织结构,从而改善混凝土结构宏观物理、力学及耐久性能。

目前,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法来改善混凝土的孔结构,以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1)选取优质的混凝土原材料,优化混凝土的配合比,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2)掺加高效减水剂。在保证混凝土拌和物所需流动性的同时,尽可能降低用水量,减小水灰比,使混凝土的孔隙率大大降低;3)避免发生碱集料反应。首先使用低碱水泥,其次对重要的混凝土结构及设计使用寿命较长的混凝土结构,必须对所用骨料进行碱活性成分检测,以保证混凝土的耐久性;4)防止混凝土的冻融破坏,在混凝土中加入引气剂可改善混凝土的孔结构,能有效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5)正确合理的使用混凝土各种外加剂。充分考虑外加剂与混凝土内在化学组分的相容性,外加剂的使用以不降低混凝土的强度、不发生腐蚀、钢筋锈蚀等破坏现象为原则;6)加强施工管理。严格控制混凝土施工的各个环节,加强养护。

3 结论

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是一个涉及环境、材料、设计、施工等多种因素的复杂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工作。从混凝土结构的根源来说,混凝土结构的微观组织结构决定了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这是材料科学基本规律在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方面的具体体现。在实际工程中,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应由正确的结构设计、材料选择以及严格的施工质量来保证,同时应注意对其在使用阶段实行必要的管理和维护,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和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保证混凝土建筑结构安全、耐用。

参考文献

[1]冯乃谦.混凝土与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729

《第二节 探究结构》教学设计 第2篇

案 课题

第二节探究结构 课型 新

本课题课时数:3

本课为第2课时

备课日期9月18日 教

1、理解内力、强度、应力的概念;能进行简单的应力计算;会用应力和强度的关系来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2、通过简单的实验,使学生加深强度与材料、强度与材料的形状有密切关系的了解。

3、从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物品以及工程中常见的结构连接,使学生了解结构连接的各种方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的观察能力。教学重难点及 对

重点:理解强度的概念,强度与应力、强度与材料及材料的形状、强度与结构的连接的关系。

难点: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现象。教

计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引入

二、新课

三、小结

复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影响结构稳固的一个主要因素:结构的稳定性。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影响结构稳固的另外两个因素:结构的强度和结构的连接。那么,什么是结构的强度?

一、结构的强度

1、结构的强度是指结构具有的抵抗破坏的能力。(可与稳定性作比较)

指出:结构的强度是通过构件和材料来体现的。

2、强度与应力

设问:想一想,在材料相同的情况下,构件被破坏的危险程度与什么有关?

A、分析:

⑴内力。构件在外力的作用下会变形,同时其内部各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发生了改变,产生一种抵抗外力的力,称为内力。

一般来说,外力越大,构件的内力随之越大,构件被破坏的危险就越大。

⑵横截面积。

演示实验:在相同外力及材料的条件下,粗细不同的两根泡沫塑料杆的承重试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构件被破坏的危险程度还与它的截面积有关,横截面积越大,被破坏的危险性越小。

⑶在材料相同的情况下,构件被破坏的危险程度与它的内力以及横截面积有关,我们把这两者的比值称为应力。用公式表示:δ=N/A。

应力:构件单位截面面积所受的内力称为构件的应力。应力的单位是帕(Pa),与压强相同。

应力又分为正应力和剪(切)应力。同截面垂直的的应力称为正应力或反向应力;同截面相切的应力称为剪应力或切应力。

B、深入:

(1)建筑物的支柱是怎样承受压力的?假设支柱的横截面为边长L的正方形,支柱顶受轴向压力P,支柱重力G,求支柱的底截面l-l上的应力。

生:讨论回答

师:(分析解答)做截面,将柱子上半部分隔离,则其受到的力为P+G。

根据平衡条件可知,内力N=P+G。

所以应力δ=N/S=/S。

(2)扭绞的绳子为什么不容易拉断?拔河用的绳子为什么要做成这个样子?

生:讨论回答

师:分析解答:拔河的时候,绳受到两边拉力的作用,内部就产生了抵抗拉力的张力。当张力超过一定值时,绳子就会在应力最大的地方被拉断。若把多股细绳绞合在一起,既可以防止它们之间的相对移动,保证各股细绳同时受力,实际上也就是有效地增大了绳子的横截面积,减少了绳子的应力。

3、强度与材料

⑴强度与材料

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验,用手挤压纸杯,纸杯就会变形;而用同样的力挤压不锈钢杯,不锈钢杯的外形则无明显改变。这说明了结构强度与材料有关。

当应力达到某一极限值时,构件便会被破坏,因而设计中必须使构件的强度留有必要的余量,作为设计时应力的最高限度,这个最高限度值称为许用应力。许用应力分许用抗压应力和许用抗拉应力。如表1-3。

资本结构视角下的公司治理结构探究 第3篇

[关键词]资本结构;公司治理;代理关系;一股独大

[中图分类号]F27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0)07-0007-02

公司治理结构指的是公司控制权和剩余控制权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分配,目的是解决“两权分离”情况下所出现的代理问题的一种制度安排。公司治理通过企业控制权和剩余控制权安排,激励经营最大限度地为所有者服务,同时约束经营者的机会主义和道德风险。资本结构指的是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的比例,它能够影响到企业所有者、债权人、经营者等相关利益主体对企业的控制程度,从而影响公司治理结构安排及其效率。

一、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一)资本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从治理角度看,债务融资能够降低企业对外部股权融资的需求,从而间接地提高内部股权的比例。使经营者的利益与所有者的利益趋于一致。债权人从资本的安全性出发,必然会在借款契约中附加限制性条款,对企业投资活动进行约束。同时,债务融资加大了企业财务风险,经营者只能通过加倍的努力、谨慎使用企业资源,才能避免企业出现财务危机以及由于财务危机所引发的企业破产。所以,通过调整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的比例关系,能够影响公司治理效率。

(二)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不仅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的不同配置,能够影响公司治理效率,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的内部配置,也能够影响公司治理效率。

如果公司股权结构中存在“一股独大”现象时,大股东有足够的动机和能力对企业管理层施加足够的控制以实现企业价值和自身利益最大化,因而能够较好的解决代理问题。但是由于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利益存在冲突,大股东也有动机和能力利用进行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等手段,通过损害小股东的利益来实现自身福利最大化。

(三)债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如前所述,债务人受债务契约和破产机制的约束,企业经营者为了避免企业企业破产对自己声誉的不利影响,通常会努力地工作。但是,当企业处于财务困境的时候,银行如果倾向于利用债务重组、债务展期或削减债务等债务重组方式,会导致债权人对债务人的软约束,从而弱化公司治理的效果。

二、我国公司治理弱化的资本结构原因

从总体上看,我国上市公司存在比较严重的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问题。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本由国家股、法人股、个人股等构成,只有国有股一股独大。由于我国缺乏有效的国有资产监管机制,内部人控制不可避免。

(一)负债比重偏低,对管理者约束不足

我国的上市公司的权益资本比重偏高,财务风险偏低,举债能力较强,公司一旦出现财务困难,经营者可以通过举债度过危机,因而公司的经营风险很低,破产机制对经营者的约束严重不足。同时,负债比重过低的资本结构,降低了债权人对经营者监督的意愿。因为,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不足以给债权人构成威胁。出于成本效益考虑,债权人通常不会对企业经营者施加超过其潜在损失的监督。

(二)国有股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

我国许多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转制而来的,国有股在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一开始就占有绝对的比重。也就是说,我国上市公司大部分的股权是由国家持有的,但是,国家利益却没有人格化为个人利益,导致企业所有权虚置和所有者缺位。与此相反,上市公司流通股的大部分却由小股东持有,同样出于成本收益考虑,他们一般会选择‘搭便车”而不愿意主动参与对公司经营的监管。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经营者,包括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人员就会利用契约所授予的控制权,并且利用会计信息优势,谋取私利,从而产生比较严重的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倾向。

据何竣1998年对我国530家样本上市公司的调查发现:“在全部样本公司中最大股东平均持股43.9%,其中203家公司的最大股东持股50%。在最大股东中,有284家是国家股股东,占总样本的53.6%;其中,持股份额超过50%,处于绝对控股地位的有129家,占样本总数的24.3%。从总的股本结构来看,有332家公司有国家股,占样本总数的62.6%,国家股和法人股在总股本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5.1%和27.6%。如果考虑到法人股中主要是国有法人股,则国有股的毕生更高。”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现象很普遍,形成了经理人员凌驾于董事会之上,导致董事会不能对其实行有效的监督的局面。蒋义宏等人的调查统计也证实了上述结论:“截止到1999年,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国家股和法人股占总股本的合计数仍然高达61%,略低于1992年的63.94。”

三、以资本结构调整为途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如上所述,我国上市公司所存在一股独大,债权人和股东对经营者约束不足等公司治理问题,可以归因于不合理的资本结构。因此,要想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只能从调整企业资本结构人手,提高企业债权人和所有者对经营者监督的意愿。在此前提下,再造就真正的企业所有者,从根本上解决国有股权虚置,所有者虚位的问题,加强对企业管理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的构建。

(一)国有股减持,提高股票市场的流动性

一股独大是我国公司治理存在问题的根源。所以,解决公司治理问题只能从解决一股独大问题人手。解决一股独大,提高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只能从降低国有股权比重人手,要么是国有股减持,要么是直接增加非国有股比重。国有股减持有利于提高股票市场的流动性,还可以提高股票价格信息的含量,据此设计出的报酬契约,能够对经营者实施有效的激励。除此之外,还可以鼓励境外上市、股权置换、组建国有股流通基金等方法,增强上市股权的流动性。

加强信号批露管理。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的一股独大问题有别于西方国家,它是产权虚置型的一股独大。也就是说,我国公司治理既存在一股独大的问题,还存在产权虚置的问题,甩以,我国公司治理问题更严重,由国有股一种公司公司治理既需要对大股东进行限制,又离不开大股东。因为只有大股东才愿意忍受其他人的“搭便车”行为,而花费成本去监督经营者,并发起代理权竞争。实证研究表明,股权相对集中能够显著增强公司治理效率。与此同时,对经营者而言,大股东的存在是一种威慑,致使他们不敢过分偏离股东意志。正是由于大股东拥有足够的权益,使得其监督、接管活动等产生的利润增加足以弥补成本,所以他们有足够的激励去实施监督活动。可见,国有股减持应当与真正意义上的

大股东建设结合起来,在国有股减持的同时,积极培育能够发挥监督作用的大股东。

(二)降低权益资本比重,提高债务资本比重

债权人投入企业的资本,相对于权益资本,具有优先受偿权,因而债权人要求的报酬率相对较低,所以,企业债务融资成本较低。就债务人而言,由于债务资本利息还可以在税前扣除,而具有‘税收屏蔽’作用,会产生节税效应,又进一步降低了债务资本成本。所以,当企业需要融入资本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债务融资,而不是发行股票。根据资本成本理论,权益资本成本的高低取决于股票股利的高低,上市公司分红派息占净利润的比重越大,权益资本成本越高。因为权益资本的受偿权排在债务资本之后,其风险要高于债务资本,上市公司股东有更高的期望收益率,而且权益资本成本没有抵税效应。所以,权益资本成本要高于债务资本成本。但是,我国上市公司分红派息比重很低,因而出现了权益资本成本远低于债务资本成本的反常现象,当企业需要融人资本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债务融资,而是发行股票。可见,分红派息不足是导致我国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的原因之一。为此,需要有相关的强制性制度安排,约束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通过提高分红派息的比重,进而提高股权融资成本,激励经营者从债务市场融资。

(三)构建有效的资市场信息披露制度

现代企业资本结构理论是建立在由于代理问题形成的信息非对称基础之上的,对资本结构进行优化实质上是对不对称的信息进行缓解,在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搭建起一条信息通道,进而形成有效的约束与激励机制,提高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批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信息批露不及时和不充分而出现的会计信息失真。从而导致所有者对经营者监管的低效率。

构建有效的资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关键是尽快建立和完善信息批露制度,从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角度界定信息批露制度的内涵和外延。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加快会计信息化建设,提高会计信息处理能力,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信息中介等相关服务主体的信息活动,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李端生,李征,独立董事制度与内部控制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1.

[2]葛家澍,公司治理与对外报告”[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3]赵玉龙,王志台,我国证券市场“功能锁定”现象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9.

[4]何竣,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1998,5.

辨析外形结构探究解题途径 第4篇

数学命题, 一般地, 其外形结构与内在结构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如果我们能把握住外形结构特征, 仔细推敲、细心分析, 挖掘其中蕴含的特殊规律和内在联系, 并联想开去, 就容易发现端倪从而获得解题策略、找出解题途径、优化解题过程.下面予以讨论, 以期抛砖引玉.

一、辨析外形结构, 寻找数量关系

某些数学题中的一些表面上的数量关系隐含着内在结构之间的变换关系, 抓住这种关系, 往往能找到解题思路, 获得解题途径.

例1 求sin7°+sin8°cos15°cos7°-sin8°sin15°的值.

分析 7°和8°与15°之间有15°=7°+8°, 根据这一特征, 把7°换成15°-8°, 以统一角和统一函数名称.

=sin (15°-8°) +sin8°cos15°cos (15°-8°) -sin8°sin15°= (sin15°cos8°-cos15°sin8°) +sin8°cos15° (cos15°cos8°+sin8°sin15°) -sin8°sin15°=sin15°cos8°cos15°cos8°=tan15°=2-3.

二、辨析外形结构, 寻求几何结构关系

某些数学问题只需对条件和结论部分细加以比较就会发现其间存在一些特殊的结构关系, 辨析出这种关系, 可得到正确的解题思路.

例2 已知acosθ+bsinθ=cacosφ+bsinφ=cφ-θ212kπ (kΖ) .

求证:acos12 (θ+φ) =bsin12 (θ+φ) =ccos12 (θ-φ) .

分析 观察已知条件的结构, 可知直线ax+by=c过点P (cosθ, sinθ) , Q (cosφ, sinφ) .又注意到要求证的等式的结构, 若能证明点P (cosθ, sinθ) , Q (cosφ, sinφ) 同时也在直线cos12 (θ+φ) x+sin12 (θ+φ) y=cos12 (θ-φ) 上, 问题得以解决.

证明 由已知条件可知点P (cosθ, sinθ) , Q (cosφ, sinφ) 在直线ax+by=c上.

cos12 (θ+φ) cosθ+sin12 (θ+φ) sinθ=cos12 (θ-φ)

∴点P (cosθ, sinθ) 在直线cos12 (θ+φ) x+sin12 (θ+φ) y=cos12 (θ-φ) 上.

同理可得点Q (cosφ, sinφ) 也在直线cos12 (θ+φ) x+sin12 (θ+φ) y=cos12 (θ-φ) 上.

因此, 直线ax+by=c与直线cos12 (θ+φ) x+sin12 (θ+φ) y=cos12 (θ-φ) 重合,

acos12 (θ+φ) =bsin12 (θ+φ) =ccos12 (θ-φ) 成立.

三、辨析外形结构, 联想类似命题解法

例3 求证:四面体内任意一点到四个面的距离之和为定值.

分析 题的叙述可联想到平面几何中的命题“正三角形内任意一点到各边距离之和等于这个三角形的高”, 而这个命题是用等面积计算的方法证明, 稍加引申, 知本题可通过体积计算证明.

证明 设P为正四面体A-BCD内任意一点, 从点P作各面的垂线段PE, PF, PG, PH, E, F, G, H为垂足.连接PA, PB, PC, PD得四个三棱锥P-ABC, P-BCD, P-DBA, P-CDA.

VA-BCD=VP-ABC+VP-BCD+VP-DBA+VP-CDA,

设正四面体A-BCD的高为h, 一个面的面积为S, 则

13Sh=13SΡE+13SΡF+13SΡΗ+13SΡGΡE+ΡF+ΡΗ+ΡG=h..

四、辨析外形结构, 联想相关公式

某些数学题目的外部形态就表现出与某些公式、定理、定义、结论有相同之处, 把握住它, 就易于发现解题思路.

例4 (人教版高级中学教科书第二册 (上) ) 已知a, b, c是△ABC的三边, 求证:a2+b2+c2<2 (ab+bc+ca) .

分析 题设与结论含有三角形边的平方和与积, 与余弦定理的结构相似, 联想到余弦定理可得如下证明.

证明 由余弦定理

{a2=b2+c2-2bccosAb2=c2+a2-2cacosAc2=a2+b2-2abcosC

∵cosA, cosB, cosC均小于1,

{a2>b2+c2-2bc, b2>c2+a2-2ca, c2>a2+b2-2ab

a2+b2+c2>2 (a2+b2+c2) -2 (ab+bc+ca) .

a2+b2+c2<2 (ab+bc+ca) .

《鱼我所欲也》文章结构探究 第5篇

对于《鱼我所欲也》一文的论点,历来争论很大,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舍生取义”是文章的`论点,也有人认为“人人应该保存‘本心’”是文章的论点;还有人认为“人人应该保存‘本心’”,“而舍生取义是最高要求”。那么,在这众多的观点中,究竟哪一种观点最切合本文呢?

笔者曾对本文及与本文相关的资料进行了无数次的阅读,终于有所感悟。下面,笔者将自己对本文的解读展示如下:

(一)调整段落划分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③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备注:段③④可合二为一,此处为了方便探究,所以分解成两个段落。)

(二)文章结构

一、提出论点(段①):要舍生取义。[以生活常理为喻引出]

二、具体分析、阐述论点(段②):

先正面分析、阐述。[第一句]

后反面分析、阐述。[第二、三句]

最后小结并强调“要舍生取义”。[第四、五句]

三、进一步证明论点(段③④):

先正面讲道理、摆事实(段③)——“舍生取义”是“人皆有之”的“本心”。

后反面摆事实、讲道理(段④)——有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丧失了“舍生取义”这一“本心”。

以学定教 优化结构 注重探究 第6篇

摘 要:复习课可以适时创设探究环节,合理优化课堂结构,以此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复习课;以学定教;回顾

查漏补缺、系统整理和巩固发展是复习课的主要功能,为落实上述目标教师普遍会按“回顾梳理—巩固应用—拓展提升”三个流程展开教学。但由于复习课的基调是旧知重提缺少新意,所以往往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效益低下。那么,复习课究竟该怎样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一次活动中,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复习”一课,感触颇深。先来看看这位老师的复习课。

【案例片段】

【片段一】回顾梳理环节

教师在上课之前发放前测习题,要求全班学生独立完成。课上组织学生小组交流,组长上台汇报。

学生汇报前测习题后,师提问:底面积×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长、正方体的体积有通用公式,那么它们的侧面积有通用公式吗?先独立思考,再把你的发现在组内交流。

生:长方体和正方形的侧面积可以用“底面周长×高”计算。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后是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正方体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正方体的高(师补充:正方体垂直方向的棱长)。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媒体演示长、正方体侧面展开成长方形的过程。

师:通过上面的演示你发现了什么?

生:侧面积可以看作是由围成四边形的四条线段向上平移得到的,体积是由面积平移后变成的。

(课件动态演示三角形变成立体图形的过程)

师:能计算这个图形的体积吗?(如右图所示)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内交流汇报。

师:除了上面三个立体图形的体积可以用“底面积×高”进行计算,还有哪些立体图形也可以按上面的方法进行计算?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媒体出示各类直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分析:在学生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可以用“底面积×高”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探究出立体图形(直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进一步完善了立体图形的知识结构。

【片段二】巩固应用环节

师:周长相等的长方形的面积比正方形小,那么总棱长相等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谁的体积比较大?

生:我认为是正方体的体积大?

师:大家有什么方法证明这个结论的正确性。

生:举例验证。

师:那么假设总棱长是几比较合理呢?请在组内交流一下。

生:假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总棱长都是24厘米比较合理。因为如果正方体的总棱长是24厘米,那么它的每条棱长是2厘米。如果长方体的总棱长是24厘米的话,它的长宽高可以看作是3厘米,2厘米,1厘米。

师:正方体的棱长是2厘米,你是怎么算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又是怎么算的?

(学生说明计算方法)

师:根据这些条件你们能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吗?

生:正方体的体积是2×2×2=8立方厘米,长方体的体积是3×2×1=6立方厘米,符合刚才的猜想。

师:光从一个例子就得出结论,好像不太科学,让我们再举几个例子。看看是否也存在着同样的规律。

(教师举例,学生验证)

师:再猜想一下总棱长相等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谁的表面积比较大?怎样证明?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

生:……

分析:将周长和棱长的知识进行对比关联,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从而促进学生记忆和思维的发展,进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案例反思】

本课设计,跳出了复习课“回顾梳理—巩固应用—拓展提升”的框架,将探究过程融入整个教学环节,学生表现主动,思维活跃,一改以往复习课学生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听课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度给予充分认可。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高,学习效益明显,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以学定教,团队协作,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复习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对已有知识的回顾梳理,这是其他课型所不具备的。鉴于这一特点,有利于我们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切实地落实到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学情,创设便于学生团队协作学习的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执教者非常注重“以学定教”这一理念的落实。在课开始就组织学生对前测的内容进行组内交流,上台汇报。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但便于教师对学情的掌握,而且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执教者提出“底面积×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长、正方体的体积有通用公式,那么它们的侧面积有通用公式吗?先独立思考,再把你的发现在组内交流。”“除了上面三个立体图形的体积可以用‘底面积×高进行计算,还有哪些立体图形也可以按上面的方法进行计算?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再猜想一下总棱长相等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谁的表面积比较大?怎样证明?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等具有探究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努力设计适合学生组内交流的教学环节,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立足基础,注重提升,适时创设探究环节

教师普遍认为复习课难上,主要原因是复习课以巩固梳理旧知,完善认知结构为主要任务,学生感受不到新授课带给他们的成就感。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会以“自主学习”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巧妙”的习题设计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克服复习课给学生带来的思维惰性。在日常教学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往往会在梳理和巩固阶段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但回顾梳理阶段的“生活化”情景和巩固应用阶段的“巧妙”习题设计虽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相比学生对新知探索的渴望来说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尤其是对中高段学生。本节课中,执教者在充分考虑上述因素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知识的探究和提升,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教学环节。如当学生提出长方体和正方形体积的通用公式后教师及时追问:底面积×高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长、正方体的体积有通用公式,那么它们的侧面积有通用公式吗?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学生将原有的周长知识和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进行整合,探索出长、正方体的侧面积可以用底面周长×高进行计算。在学生完成长、正方体和三角形直柱体体积和侧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后,教师进一步提问:除了上面三个立体图形的体积可以用“底面积×高”进行计算,还有哪些立体图形也可以按上面的方法进行计算?再次将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了立体图形的知识结构。

3.温故知新,贯穿始终,合理优化课堂结构

鉴于复习课的特定功能,教师一般会在知识的回顾梳理和巩固应用之后进行知识的挖掘创新,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以回忆巩固旧知为主,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节课中,教师一改以往将知识的提升放到最后的习惯,将其安排在课的各个阶段,及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如回顾梳理阶段长方体、正方体等直柱体体积和侧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探索;在巩固应用阶段通过“周长相等的长方形的面积比正方形小,猜想总棱长相等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谁的体积比较大?”这个问题情境,将“总棱长相等的正方体的体积(表面积)比长方体体积(表面积)大”这个发现融合在长、正方体棱长、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中。不仅巩固了长、正方体棱长、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的乐趣。这样的设计,将温故知新的过程贯穿各个环节中,学生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

复习课有别于新授课,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复习课的最大功效,就必须基于学生的学情,适时调整优化课堂结构,重视探究环节的设计。学生在经历温故知新的探究过程中,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发展自身的认知结构,体验复习课的学习乐趣。

桥梁下部结构施工工艺探究 第7篇

(1) 在整体准备桥梁下部结构的施工图纸和施工方案的同时, 应该对于当地的地质进行勘探, 绘制相应的图纸, 制定相关文件, 同时, 也应该适合当地的相关法律法规, 根据建筑规划的桥梁的具体内容和特点, 不但要积极对于工程的施工人员和场地进行一定的布置, 也要对于施工项目进行陷阱的科学管理, 引进先进的施工工艺和技术。对于施工方案的制定, 在整体方案中, 应该更加注重对于工程质量的监管和总体进度的把控, 同时, 也应该注重成本监管等也要注意。

(2) 对于施工现场, 也应该提前进行整理和布置, 对于桥梁下部的施工规划和布置主要包括, 对于施工道路的清理, 修整, 对于现场的水电情况进行提前试行等等, 道路应该呈现一种平整的路况, 应该提前进行规划, 这种路况才能够满足施工现场大型开挖或者混凝土搅拌等大型机械进入施工现场, 施工的水应该提前兴建蓄水池进行储水工作, 对于施工中的用电情况, 也应该从旁边的电力系统中配备接应出相应的电力, 并且在旁边配用发电机。测量放样工作中, 也应该根据设计的相关内容和图纸等进行反复的测试和检测, 在整体的桥梁施工之前, 应该对于线桩以及水准点的设置进行设计, 对于精确度也应该把控, 争取做到准确无误。

2 桥梁下部基础施工

2.1 桥梁基础形式分为

桥梁的基础形式主要分为, 扩大基础, 桩基础和沉井基础等几种形式。

(1) 扩大基础施工。

扩大基础施工是作为施工基础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其中最大的特点在于把基础底板直接放置于地基上面, 上部的重量直接通过这种底板传递到地下, 对于一些水位较低的土质或者一些持力层较浅的地质有一定的帮助。对于扩大基础的施工工艺中, 一般会使用明挖的方式来进行, 在整体的开挖之前, 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 寻找到更加适合当地的地质的排水方法和排水情况, 设置一定的集水沟, 集水坑, 防止进水。对于基坑支护的时候, 应该在涉及到基坑支护和开挖之前进行深度设计, 对于混凝土垫底的浇筑之后才能够进行基础施工。

(2) 沉井基础。

沉井基础就是把沉井作为整体桥梁的最基本结构, 把上部结构的总体重量完全传递到地基的一种类型, 沉井的主要部分是由没有底及盖的井筒、井壁、隔墙以及刃脚等多部分组成, 沉井的主要工艺是沉井下沉, 地基清理等几部分组成的, 沉井的承载能力较好, 对于桥梁的承载力也比较好, 抗震性能也较比之前有比较好的效果, 整体来说, 一旦遇见那种对于河床冲刷比较强的地层, 可以运用沉井基础来进行下部结构建设。

(3) 桩基础施工。

总体而言, 桥梁桩基础的类型丰富, 桩基可以分为几种方式, 比如说类钢筋混凝土桩、预应力混凝土桩以及钢桩, 就地灌注桩, 钻孔灌注 (埋置) 桩等多种类型桩在桥梁施工中, 只有简单的几种桩基础施工就是钻孔灌注桩。钻孔灌注桩因为被长时间的运用, 所以技术的成熟度较好, 并且因为挤土效应也比较弱, 多种土质效果也比较好, 适合多种土层, 对于机械的要求也比较简单, 所以总体而言, 对于桥梁施工中的应用特别广泛, 文章中主要是运用钻孔灌注桩为主要叙述方式来研讨桥梁技术。

2.2 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

(1) 钻孔灌注桩就是对于钻机作业安装的时候, 应该保证对于钻机的吊点, 中心竖直等进行调试, 保证钻孔的效果准确无误。安装完毕之后, 应该就开始进行钻孔, 应该控制速度和进度, 保证护筒安全, 在整个过程中, 一旦发生钻进受阻的情况, 那么就应该及时停止对于钻孔进度, 并且分析受阻的原因, 或者改变冲钻方法来修改钻孔方式, 对于钻进施工时候的水压差的保证, 能够提高成功率, 避免造成涌沙的情况发生。对于施工完成之后, 应该对于钻孔的深度和倾斜度等进行监督, 保证钻孔效果和准确性, 只有在所有指标符合标准的时候, 对于钻孔内部进行清洁, 为后期混凝土灌装提供帮助。灌装方式也分为几种, 只有钻孔灌注桩的方式, 在清洁完成之后, 应该对于孔内的具体情况进行监督检测, 只有符合标准才能够进行下一步活动。

(2) 钢筋骨架的制定和安装。

在钢筋骨架的焊接中, 应该采用一定的保护措施, 对于焊接好的钢筋骨架应该做好保护措施, 避免变形, 在运输过程中, 应该先检查有没有形变, 把没有形变的钢筋骨架通过蒸笼吊装的办法, 放置到钻孔旁边, 在吊装中, 应该注意避免碰撞孔壁, 根据资料对于钢筋骨架放置, 并且检查标高的质量。

钢筋检测项目如下:

(3) 水泥混凝土浇筑。

钻孔灌注桩对于水泥混凝土浇筑的施工中分为下面两种阶段, 导管应该提前进行测试, 符合要求才能运用, 经过测试的导管能够避免渗水和漏浆现象的发生。在导管安装中, 应该在一定位置进行预留, 避免因为空隙过大而无法封底的现象发生。安装完成之后应该再次进行清理孔道, 保证效果和厚度等指标合格。在罐装之前, 计算更加适合罐装的数量, 保证罐装成功, 在混凝土灌注中, 连续性和持续性, 在灌注的时候, 在接近钢筋骨架底部的时候, 放慢灌注速度, 避免溢出, 完成整个浇筑过程。

举例说明如下:

某大桥桥梁全长931米。桥梁桥面铺装采用改性沥青混凝土, 厚度10厘米。引道路面结构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 路面总厚度69厘米, 24厘米 (C35水泥混凝土面板, 抗折强度为5.0MPa) +15厘米 (5%水泥稳定砂砾层) +15厘米 (3%水泥稳定碎石层) +15厘米 (5%填隙碎石层) 。

在这个桥梁建设中, 就采用了水泥罐装的方式进行灌注, 但是根据当地的环境, 水泥混凝土的方式提高了整体的强度和刚度, 增加了下部结构的总体强度。

3 桥墩施工

桥墩施工的时候, 也分为两种, 钢筋混凝土薄壁墩台对于填土低或者河床窄的桥梁较好, 在墩台下面应该设置支撑梁, 把桥梁整体构建出来。柱式桥墩则比较大范围的适用于各种地质, 效果也比较好, 文章中主要是以后种施工方式为主要介绍工艺。

(1) 桥梁墩柱钢筋的安装中, 应该注意钢筋位置的准确确定和测量, 根据相关资料和图纸, 进行绑扎, 柱钢筋应该运用搭接焊接的方法进行固定, 完成之后也应该全民的进行质量检测, 运用吊起等方式把钢筋焊接, 完成桥墩钢筋安装。

(2) 模板支立安装, 在桥墩钢筋安装的同时, 应该对于模板进行安装, 第一步就是检测模板的质量, 平整度, 翘度, 尺寸大小等都符合相关要求, 才能够进行焊接安装, 把模板缝对齐进行砂浆填埋, 设计之后进行接桩末班和吊装。在安装完成之后进行混凝土垫块, 保证厚度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3) 混凝土浇筑, 对于混凝土浇筑, 应该在前几步完成并且检查合格之后进行混凝土浇筑, 桥梁墩柱混凝土浇筑的时候, 应该对于混凝土中增加一定的外加剂, 增加混凝土的指标, 减少其中的气泡, 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 应该对于坍落度等进行监控和检测, 只有符合标准的混凝土才能够参与到墩柱的较注重。对于混凝土较注重, 应该采用分层浇筑的方式, 李云振捣器进行震动, 减少气泡发生, 混凝土浇筑之后, 保湿养生也离不开, 只有在强度达到要求的百分之八十五左右的时候, 才能够运用塑料薄膜覆盖进行保护。

4 桥台施工

(1) 开挖桥台基坑。对于测量过的桥台基坑位置之后, 运用一定的方式对于基坑位置进行开挖, 在开挖之后, 根据具体情况, 达到离基土三十公分之后, 应该运用人工开挖的方式, 避免对于基土造成伤害, 形成松动, 影响总体效果。对于桥台下面的桩基础, 应该对于桩顶进行凿除, 在开挖完成之后, 应该保证基地凭证, 清楚垃圾和杂物, 矿浆来作为最后的浇筑底模, 完成基坑开挖的整个过程。

(2) 骨架和模板安装。对于骨架的安装, 应该更加注重质量, 接头也应该错开来设计, 接头面积不能够过大, 造成浪费。小于总截面的百分之五十, 钢筋绑扎应该整齐平整, 尺寸和位置等应该符合要求, 位置的设定和尺寸的大小, 应该注意控制, 预留保护层厚度的尺寸, 避免造成保护层无法安装的情况。

(3) 混凝土浇筑, 桥台混凝土浇筑和其他浇筑差不多, 但是应该注意, 一旦异性较差, 振捣方式也应该增强, 时间也不能太长, 在完成之后的十二到十八小时之内, 运用塑料薄膜来保护混凝土。

5 结语

桥梁下部结构, 是一个桥梁的最重要的, 对于重量的负荷和传递, 也起着最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桥梁的安全和工程质量也起着很大作用。因为不同的形式和桥梁下部结构的不同, 更加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当地的土层来制定适合的施工方式, 施工单位也不断提高整体的施工工艺水平, 提高施工质量和施工水平, 保证桥梁下部结构的整体安全, 对于企业和施工单位对于桥梁下部结构的施工技巧也有一定的作用, 对于施工水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桥梁下部施工, 是能够对于整体桥梁进行支撑, 把桥梁上部和地面连接起来, 可以说, 不管多么华丽的桥梁, 如果没有优秀的, 支撑能力强的下部结构作为主要支撑, 在优秀的桥梁也经不起车辆通行的折腾, 所以可见, 在整体桥梁建设中, 桥梁下部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对于桥梁建设中, 桥梁下部结构就成了桥梁的重心, 也是关系到整体桥梁安全的重要结果, 对于在桥梁建设中的过程分析, 对于准备和施工的监督, 分别介绍了多种桥梁下部施工工艺, 对于相关施工人员给出了一定帮助。

关键词:桥梁工程,下部结构,施工

参考文献

英汉句法结构的差异探究 第8篇

英语对中国学习者来讲是一门外语, 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两种语言各具特点, 因而在很多方面都有差异, 尤其体现在句法现象差异。而这种差异长期以来困扰着学习者。因此要灵活运用英汉两种语言, 就必须对它们的句法现象差异有充分地了解。

2. 英汉句法差异的表现方面

在实际应用中, 我们不难发现:英汉句子的基本结构都是主语+谓语 (+宾语) , 然而这两种语言句子的表达形成却不大一样。由于受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以逻辑、科学分析为特点, 在内容上总是先概括后分解、先表态后叙述、由结构到原因、由小到大。而东方人的文化则以直觉的整体性与和谐的辨证性著称, 所以汉语的句子总遵循时间和事理发展的先后顺序, 由因到果、由先到后、由大到小、按发展的层次阐述。东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不同决定了英汉句法结构的不同。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句子结构

英语的句子结构主要由主语和位于两部分组成, 句子的主语称为话题或主题, 也就是句子是关于什么人的或什么似的, 通常有名词或相当于名词的词及词组来充当;句子的谓语是对主语所做的介绍, 也是讲话人要向听话人传达的信息, 她通常有动词及其短语来充当。同时必须讲求主谓一致的原则, 故英语注重句子形式, 强调运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 分句或从句, 其结构完整严密, 即英语句子重形合。其形合手段和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 常用关系词和连接词。例:Mr.Peter was arrested when he himself was not aware what crime he had committed.译:皮特先生自己都不知道犯了什么罪, 别人就把他逮捕了。 (二) 大量使用介词。英语中介词数量较多, 用法灵活, 是重要的词语连接手段。例:On campuses all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s who lectured and studied in China the 1930s and40s today are invigorating our own intellectual life-none of them with greater distinction than Professor John.Smith, who honors us by joining my travelling party.译:今天在美国的大学里, 曾经于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在中国讲学并做过研究的美国人正活跃着美国的学术生活。他们中间有声望的是史密斯教授, 他这次和我们一起访华, 使我们深感荣幸。 (三) 应用形容词或副词的比较级。比较是一种思维概念, 用来表达事物之间的异同和高下的比较关系。而这种比较关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也存在很大差异。英语中比较等级是显性的, 汉语中比较意义却隐含在一定的语境中, 使其暗化。例:Spring is coming, and the weather becomes warmer.译:春天来了, 天气变暖了。

然而, 汉民族的思维方式重悟性, 体现在语言中就是词语之间的关系常在不言之中, 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常隐含在字里行间。汉语文字结构没有形态变化, 也没有英语中的大量关系词和连接词, 介词的数量也不多。所以汉语中通常依意义的内在衔接来组词造句, 这就是汉语的“意合”。其意合手段如下所述: (一) 语序。汉语主要靠语序来连接和贯通语义且语序还符合逻辑, 通常遵循两个规律:1.先发生的事先说, 后发生的事后说, 这是一种客观的事例顺序;2.事情的前因后果描述得当。先发生含原因的行为, 才能产生一个相应的结果;或有某中条件, 才能有某种结果;也或现有让步, 才能谈转折。例:He did not go to school because of his illness.译:他生病了就没去上学。 (二) 一些典型的修辞手段, 如反复、排比、对偶、对照等。这些句式词句整齐, 匀称, 往往不用关联词。例:A:不努力, 不成功。译:One will not succeed unless one works hard。 (三) 四字句。四字格往往历经锤炼, 言简意赅, 常常是意合法的佳作。例:A:不进则退.译:He who does not advance falls backward.B:酒醉智昏.When wine is in, wit is out。 (四) 紧缩句。紧缩句是典型的汉语复合句式, 就是由复合句紧缩而成, 中间没有语音停顿, 并省略原来分句中的一些关联词, 其语法关系和逻辑关系往往是隐含在句子中的。这类句式简明紧凑, 分句之间的语法关系和逻辑联系往往是隐含的。例:A:有饭大家吃。译:Let everybody share the food if there is any.B:上梁不正下梁歪。译:When those above behave unworthily, those below will them.

通过上面的分析, 英汉语言在句子结构方面有很大的差异。英语重形合, 注重句子结构形式, 常常借助各种连接手段, 结构比较严谨。汉语注重意合, 注重功能、意义, 常常不用或少用连接手段, 因而比较简洁。因此, 在实际应用中, 熟悉英汉两种语言句子结构的差异是非常必要的, 且对其的掌握有助于英汉句子之间的灵活转换。

2.2 句序

英汉两种语言在建构句子和句子成分位置排列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 英语重语法, 突出句子主干。先叙述主要成分, 其修饰语一般都是后置。而汉语修饰语总是在被修饰成分的前面。下面从定语的位置, 状语的位置与被修饰成分之间的关系来说明其在句子语序方面的不同之处。

2.2.1. 定语的位置。

定语顾名思义在句子中一般用来限定名词。在英语中定语有前置定语和后置定语之分, 而在汉语中通常前置。在英语句法结构中, 如果是单词修饰名词作定语, 一般情况下, 该单词放在所修饰名词前面。这一点与汉语句法结构基本相同例:绿油油的 (green grass) 有趣的故事 (interesting stories) 。主要从后置定语在英汉语言中的不同来探讨英汉语句法结构的差异。

在英语中如果是一个句子、词组、或其他结构修饰名词作定语, 一般放在所修饰名词之后。这是与汉语不同的。

例:书架上的书the book on the shelf (介词词组作定语)

要解决的问题the problem to be solved (动词不定式作定语)

我们提出的建议the suggestion that we put forward (定语从句作定语)

2.2.2. 状语的位置。

状语在句子中一般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整句话。在英汉语中状语的位置大有不同。汉语句子中的状语一般位于被修饰成分之前, 而英语句子中的状语位置则比较灵活, 有时位于句首、有时位于句中、但多数放在句尾且多个状语出现时有一定的排列顺序。

例1:玛丽经常来拜访我。Mary often comes to pay a visit to me.

例2:学生们高兴地参加了比赛。

a:The students took part in the competition gladly. (状语放到了句尾)

b:The students gladly took part in the competition. (状语放到了句中)

如果一个英文句子中存在有多个状语时, 排列顺序则为方式状语在地点状语之前, 地点状语在时间状语之前。即:英语:主语+谓语+宾语+方式状语+地点状语+时间状语。而在汉语的句子中排列顺序则与其不同。

例:We finished our homework carefully in the classroom this morning.

我们今天早晨在教室里认真地完成了家庭作业。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英语和汉语由于其所依附的文化背景有很大的差异, 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文化和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决定了英汉句法现象在自己结构、语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了解二者句法结构的差异有利于把英语作为外语学习的中国学习者克服母语的负迁移, 在实际应用中将两种语言灵活转换, 从而提高掌握和运用英汉两种语言的能力。

摘要:追溯历史文化, 中西方人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渊源的不同导致他们的表达习惯和语言思维形式不同, 英汉两种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就是这种不同的体现。本文从句子结构和句子语序两方面探究英汉句法结构的差异, 以加强对其的理解并更好地促进英汉句法结构相互转换, 从而将两种句型灵活应用。

关键词:英语,汉语,句法结构,差异

参考文献

[1]、陈刚.英汉语句型结构的差异及其对写作教学的指导意义[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10 (4) .

[2]、陈娟.英汉句法结构差异的多角度思考[J].宜春学院学报, 2010 (2) .

[3]、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4]、雷志梅.英汉句子结构对比与翻译[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1) .

[5]、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地方财政支出结构问题探究 第9篇

一、当前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中的不合理之处

(一)经济建设支出不合理

财政支出包括各个方面,如行政管理支出、一般性支出以及经济建设支出等。根据目前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情况来看,在所有的支出项目中,我国地方财政支出在经济建设方面仍有不足。与一般性支出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支出相比,经济建设在地方财政支出中的比例明显要更小。且在对地方经济建设的内部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大部分的经济建设均属于行政管理中应该进行的财政建设性项目支出。而对于其他的经济建设,地方政府支出的却较少。换句话说,在地方政府和地方财政支出中,政府优先考虑的仍然是一般性支出以及行政管理支出,经济建设支出经常被忽略。

(二)一般性财政支出过大

从历年来的地方财政支出情况来看,我国一般性财政支出较大。这主要是由于,在改革开放之前,国家规定地方性财政支出需要侧重于资本性支出。结果导致我国财政收支严重的不平衡,影响财政的稳定。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经济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与此同时也要求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投入更多,甚至导致支出过度的现象。

(三)地方性财政支出差距大

在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的财政支出也具有较大的差距。2014年江西省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882.2亿元,2014年辽宁省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075.2亿元,2015年1-9月,北京市的全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045.0 亿元。考虑到各地的人口不均等情况,可以看出我国各地区的财政支出的差距大等问题较为严重。

二、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对策

(一)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的补偿和职能结构

地方财政支出的职能结构包括其中的经济建设支出、行政管理支出以及文教类支出等,要优化这部分的职能结构必须要采用合适的方法:第一,在原地方财政支出的总体数量不变的前提下,对经济建设支出、行政管理支出等个别要素进行结构调整。这种优化方式的好处在于,政府只需要对个别要素进行适当的调整,不会影响其他要素和整体情况,能够有效稳定财政收支情况;第二,对职能要素进行整体的调整。这样的调整必然会影响到地方财政支出的职能结构。因此,政府究竟应该采用哪种方式进行职能结构的优化需要经过慎重的分析和调查。只有在符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满足人们的生活要求,政府才能够对优化方式做出决定。补偿结构由“转移”和“购买”支出两部分组成。要优化补偿结构需要政府首先建立合理的、标准的购买指标,控制购买支出的效率;其次,地方的财政支出结构调整要保持一定的投资性支出。最后,对于各部分财政支出的内部结构,政府相关人员也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优化行政管理和再生产结构

优化行政管理和再生产结构徐璈政府相关人员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优化:首先,消费性支出和积累性支出均是属于地方财政性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在进行结构调整的同时必须要重视这两部分的结构优化,尽量达到二者兼顾;其次,在支出分配的过程中,政府要恰当处理好维持性支出和发展性支出的关系。政府必须认识到,维持性支出是稳定社会发展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政府需要先满足当地的维持性财政支出,然后再追求该地的发展。在遵守以上优化原则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结构优化:第一,优化地方财政支出中的消费支出。消费性支出在行政管理支出中的比重较大,造成了较多不必要的浪费,政府应该要尽量缩减行政管理支出,加强对科教文卫事业的投入力度;第二,要优化积累性财政支出。保持财政支出与收入的平衡才能够有利于加强国家管理,因此,在财政支出方面,政府不仅要控制消费性支出,还需要扩大积累性支出,提高政府对外的投资力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中的不合理之处有:经济建设支出不合理、一般性财政支出过大以及地方性财政支出差距大。要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需要政府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的补偿和职能结构,并优化行政管理和再生产结构。

摘要: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合理性关系到地方的财政问题,同时也关系着国家的管理问题。重视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合理化,紧抓地方财政问题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对于我国国家管理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当前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就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地方财政支出,结构问题,相应对策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课题组,高培勇,杨志勇,汪德华.推进财政支出领域的改革[J].经济研究参考,2014,22:8-42

[2]付洋,丁杉杉.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优化问题初探[J].现代商业,2014,17:101-102

[3]何艳玲,汪广龙,陈时国.中国城市政府支出政治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4,07:87-106+206

[4]陶爱萍,班涛,张淑安.地方财政支出减贫效应的省际差异比较——基于中部五省经验数据的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5,07:64-70

“探究种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第10篇

关键词:种子的结构,探究性学习

一、教材分析

“种子的结构”是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科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其内容在本章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一方面, 它承接了植物营养器官的学习, 是前面知识的进一步加深和延展;另一方面, 它也为学生后面学习种子的萌发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倡导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三维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 笔者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通过对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观察比较, 知道种子的主要结构;知道有胚乳种子和无胚乳种子的区别, 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区别;能够根据种子的区别对自然界的种子进行简单的分类。

2. 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动手操作能力、科学探究的思维能力, 以及团结合作、语言表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以及同学间的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掌握单子叶、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及功能;学会解剖、观察种子结构的方法;掌握种子分类的方法。

2. 教学难点:

掌握种子胚的结构;掌握玉米种子胚乳的结构及功能。

四、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1. 视频导入, 设疑激趣。

首先, 教师播放视频“植物的一生”, 激发学生探索植物界奥秘的兴趣;学生通过观看视频,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接着, 教师设疑激趣, 提出“种子为什么会萌发, 植物为什么会生长, 为什么会开花、结果”等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作品展示, 情境教学。

教师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 鼓励学生积极地与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成果。学生自信、大胆地向全班展示自己的作品, 如有的学生展示了种子的实物, 讲述种子的外部形态结构;有的学生展示自己带来的绿豆苗, 并讲述种子萌发的过程。此时,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学会搜集各种资料;启发学生从做小实验开始, 培养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接着, 教师展示学生带来的绿豆苗, 提出问题:“绿豆苗的根、茎、叶分别是由种子内部的哪些结构发育而来的?”通过情境教学, 激发学生探索种子内部结构的兴趣。

3. 实验探究, 观察种子。

(1) 观察菜豆种子。首先, 教师展示第一种类型的种子菜豆, 播放菜豆种子的解剖实验录像, 提出问题“菜豆种子的解剖实验包括哪几个步骤?”待录像观看完毕, 学生代表一边归纳菜豆种子的解剖实验的步骤, 一边带领全班学生进行现场解剖。接着,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菜豆种子子叶的数量, 指导学生完成“菜豆种子结构的填图题”, 并检查学生完成的情况。最后, 教师对学生实验进行形成性评价, 鼓励学生担任小老师的角色, 上讲台来讲述菜豆种子的结构, 并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

(2) 观察玉米种子。首先, 教师展示第二种类型的种子玉米, 播放玉米种子的解剖实验录像, 提醒学生注意实验中是“怎样切开玉米种子的”。待录像观看完毕, 学生代表回答在实验中是纵切玉米种子。接着, 教师指导学生解剖玉米种子, 引导学生观察并找出“玉米种子的哪个部位使碘液变蓝”、“玉米种子的子叶有几片”。学生一边解剖玉米种子, 一边观察玉米种子的内部结构, 并完成“玉米种子结构的填图题”。最后, 教师对学生实验进行形成性评价, 鼓励学生担任小老师的角色, 上讲台来讲述玉米种子的结构, 并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

4. 知识竞答比较种子结构的异同。

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归纳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 提出问题:“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完全一样吗?”学生首先针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然后, 在教师的组织下开展知识竞答活动, 找出菜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结构的异同。教师在知识竞答环节中, 通过激励的方式,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并评选出优秀小组。

5. 小组合作进行种子的分类。

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各种种子的图片, 扩大学生的视野。接着, 教师提出问题:“自然界中哪些种子是和菜豆种子一类, 哪些是和玉米种子一类?”引导学生根据种子结构的特点,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 对放在实验台上的八种代表植物的种子进行简单的分类。然后, 教师组织小组交流分类结果, 评选优秀小组, 并进行表扬和鼓励。最后,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蓖麻、柿、慈菇的图片, 简单介绍这三种特殊的植物, 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双子叶植物的种子都无胚乳, 是不是单子叶植物的种子都有胚乳?”学生通过思考和比较, 作出判断, 找出特例。

6. 大胆猜想种子的结构及功能。

教师再次展示学生的作品绿豆苗, 启发学生思考“绿豆苗的根、茎、叶分别是由种子什么部位发育形成的”,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 进行猜想与交流, 从而将种子的结构与功能紧密地联系起来。此处教师应特别强调胚乳的功能, 还可以告诉学生, 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明都来源于人类的大胆猜想。

7. 课堂小结, 测试反馈。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并指导学生归纳知识点, 画出概念图。接着, 通过以抢答的形式, 组织学生完成课堂测试题, 并对重难点内容进行补充说明。

8. 布置作业, 作好铺垫。

教师用简洁、富有诗意的语言描述种子突出层层阻碍, 生长发育的过程, 从而感染学生, 启发学生思考“种子萌发形成根茎叶的过程中需要哪些条件”。这不仅为学生提出了课后探究的问题, 也为下一节学习“种子的萌发”作好了铺垫。

六、教学效果及反思

1. 渗透新课程理念, 实施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以转变教学理念为先导, 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 以教师素质提高为突破口, 以转变教学方式为手段, 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全面改革。教学不再是一种将科学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的机械过程, 而是应该将课堂还给学生, 由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笔者将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难点,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实验探究来构建种子结构的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 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强调教学是把知识与一定的真实任务情境相联系的过程。情境学习理论也认为, 知识具有情境性, 而且是被利用的文化背景及活动的部分产物, 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为了更好地实现有效教学,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笔者鼓励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带进课堂。通过学生搜集的种子实物和萌发的绿豆苗, 来让他们真切地感受生活中的种子, 引导他们关注生活, 促使他们去主动探索种子的内部结构。

3. 运用信息技术, 实现整合教学。

当今世界正处于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了现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 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笔者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播放、视频的展示、幻灯机的运用等来指导学生进行种子的解剖实验, 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王永.如何认识新课程改革[J].大众文艺:学术版, 2008, (6) :4.

如何用探究方法学习物质结构理论 第11篇

关键词:物质结构 探究 背景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99-01

探究理论认为,那些过难或过于简单的问题是不适合探究的,也就是说,探究的内容要与探究者的知识背景和探究能力相适应。笔者认为,那些“过难”的问题应包括以下几个特征:其一,探究者要探究的内容与其原有的知识背景没有联系或无法建立起联系。其二是要探究的内容属于未知领域的问题,并没有一些相应的理论探讨和实验验证。其三是很难获得有效的数据或证据的支持。

对于这部分的探究,笔者认为,首先应该了解人类历史上发现物质组成的过程及物质微观结构模型的演变。对这些知识的探究,其一,可清晰地再现物质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了解物质结构发展的过去和现在,并能预测物质结构发展的前景,从而对物质结构的历史发展有个总体的把握。其二,通过对物质结构发展历史的探究,进一步洞察科学家研究科学的方式,即提出模型(假设)→设计试验→进行论证→不断改进并完善模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要熟悉科学家创造、发明的一系列科学方法,而这些方法使试验的结论更加趋近真相。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是一个不断修正、发展的过程。

其次,通过考察原子微观结构及其构成微粒的演变历史,可以为学生后面的继续学习提供探究的信息,为学生在探究这部分内容时提供更多探究信息和探究资料。毫无疑问,随着实验手段的发展,人们会探测到更多的有关物质的内部信息。或许对未来进一步发展的物质微观结构的探索正是因为有了今天学生充满好奇心的猜想和探究而实现。所以这一部分内容的探究对学习整个物质结构的内容具有重要作用,是引发他们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重要步骤。建议学生采用合作的方式,用可行的方法来表现物质结构演变的历史。

在接下来的内容的学习中,笔者认为整个物质结构理论的探究可分为如下几个部分进行。对波函数的理解及其对其解的应用;化学键理论及晶体结构。其中第一个问题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的关键,若对这一问题不能很好地解答,往往对后面内容的学习造成很大的障碍。下面我们具体分第一部分内容的探究设计。

习惯上,当描述一件事情时,学生往往喜欢用文字或图画来表达,这样显然更加通俗易懂。但在科学上,常用方程式的形式来表达一个理论。这一点一些学生常常感到抽象且不容易理解。其实我们在学习运动方程的时候就见识过这种情况,对于给定的坐标系,通过方程式的解我们就可以知道某一物体确切的位置,而如果用语言的方式来描述则很难准确地描述出物体运动的情况,但方程式却能做到这一点。但我们的目的不是要学生去实际地解方程式,而是要学生了解方程式的含义和对这些解的实际意义的认识。而这恰恰是我们要让学生了解的重点,也是学生要探究的重点。因此,就像宏观物体遵循牛顿力学,任何光都服从于麦克斯韦方程,同样,微观粒子运动状态均符合薛定谔方程。因此应用该方程对具体体系求解,就能得到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

对于波函数只有一些确定的取值才有合理解,即波函数具有连续性、单值性和有限性的特点。如要满足上述条件m(磁量子数)只能取0, 1, 2……等值,上述方程才有确定的解。在研究有关角度部分的波函数时,不但有磁量子数m存在,还有角量子数l存在,满足波函数合理解的条件l=0、1、2、3……,并且根据取值可以得出磁量子数m和角量子数l的关系;在求解径向部分的函数时,除了角量子数出现,还有主量子数n出现,而且也必须满足波函数的解的条件,且n=1、2、3……而且n和l也有确定的关系,除此以外,根据波函数得知,一些量子数还与能量有关。通过上面的分析,学生很有可能得出几个量子数的关系,比如,主量子数与波函数的径向部分有关,与能量有关;角量子数与径向分布和角度分布有关,即与电子云的形状有关;磁量子数与电子云的空间伸展方向有关。

有了上面所述背景知识,我们知道了波函数的解n、l、m的意义,上述三个量子数实际上为人们提供了描述电子踪迹的参数。接下来的探究任务就是理解n、l、m的含义及其关系,而这是学生要探究的重点。我们的探究任务其一是用现实生活中所熟悉的情景来类比n、l、m的关系;其二是根据泡利原理、洪特规则以及能级交错的知识,并得出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在引导学生探究时,要着重体现出学生对三个量子数的理解和对波函数的解的应用。比如有关n、l、m三个量子数与现实情境的类比中,要着重体现三者的本质联系。如有人用一座建筑来类比n、l、m的关系,如把n类比于一座大楼的层数,而l是每层的单元号码,m是单元中的房间号。知道了这三个量子数就能确定某个电子的踪迹。如n=3就说明是第三层楼,而l=0、1、2说明有三个单元,则m=0, 1, 2说明有五个房间。表示如下:

n=3(第三层楼)

φ3,0,0 φ3,1,1 3,1,0 3,1,-1 φ3,2,2 3,2,1 3,2,0 3,2,-1 φ3,2,-2

l= 0(0单元) l= 1(一单元) l=2(二单元)

m=0(一个房间)m=+1,-1,0(三个房间)m=+2,-2,+1,-1,0(五个房间)

如果学生能抓住某些本质关系,使三个量子数完美地结合起来,则说明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获得了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同时在对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核外电子进行排布时的评价,要注重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是否进一步理解了事物运动的特殊性、多样性,而不是过分地追求是否“准确地”写出某一元素核外电子排布情况。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该部分内容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重要性,强调了背景知识的重要性。这是由于人们认识的特点和物质结构理论知识的抽象性特点所决定的。由于现代原子结构理论突破了传统经典理论而进行了发展,这种改变突破了人们常规的思维模式,是抽象的,不易为人所理解的,这也为人们理解这些问题提出了挑战。它不但是问题本身的,还有观念上的。一般地说人们倾向于用传统思维模式来思考问题,而改变这种思维模式单纯地用说教的方式是很难奏效的,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与个人经验有关的积极主动地探究来达到对问题的理解对观念的更新。因此该学习模式的积极意义就是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自我探究来主动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初中数学新教材知识结构探究 第12篇

数学教材改革的关键就是人们对数学知识结构的认识。很显然,这个问题并未得到教材改革研究者们的充分重视,传统的教材在体系结构上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我选择初中数学教材知识结构作为研究的对象,是对初中数学教材改革进行深刻分析之后的选择,对于从本质意义上研究教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数学新教材知识结构改革的现状分析

1. 新教材内容的选择

选择知识的标准不复依附于知识本身而转向学习者,转向学习者的认知情境并最终转向社会。在内容选择上更为关注数学的具体内容和实物形态,以及其自身作为人类文化的实践性和社会价值,因此更为重视动态、生成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注重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注重对数学内容和形式的吸收,对知识的选择和发现,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把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即数学知识的创造和再生产。在教材中那些经验性知识、过程性知识、操作性知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现。

2. 新教材内容组织、编排的特点

新教材试图建构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于一体的三维数学教材知识体系。注重学生经历和体验的过程,实践性和趣味性强,为分析解决问题提供了充分的交流空间。新教材在内容的组织上改变了旧教材以学科体系为中心组织编写教材、强调知识的逻辑性和连贯性的传统,而是以数学思想的实践和应用、以问题解决为主线选择安排数学内容,更侧重于知识的综合和应用。新教材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社会、科技发展的事实,强调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注意为数学知识学习提供问题情境,注重知识的背景和与现实的联系。

3. 新教材知识结构的特点

新教材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知识体系下,加强了数学教材与社会、生活、个体的联系,注意选择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内容,以问题情境为依托,注重学生个体的经验性知识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中介作用,通过学生的数学实践和操作,体验知识的选择和发现过程,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知识技能,为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好准备。可见知识结构不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组合,学科知识与个体、生活和社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三、对数学教材知识结构的建议

1. 增强初中数学教材的范例性

新教材力图摒弃传统数学教材去情境化的做法,重视数学教材组织编写的情境化和生活化,重视数学知识综合应用和问题解决。广泛选取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作为数学教材内容,这些无疑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影响学生对于数学文化价值的体验和对数学文化的欣赏,更会对学生知识的综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数学理性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但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编排的兴趣,主要原因在于教材在重视知识的综合应用和问题解决的同时,忽略了学生现有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导致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理解产生困难。如有的教师就反映一些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与现实联系得太难了,学生无法理解。有些数学内容的选择超出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太想突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情境性过程描述语言过多,干扰太多,条件太多,阻碍了学生对于正常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2. 适度搭建心理结构内容

数学语言(符号、形式)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这是造成学生数学学习和记忆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数学的魅力也在于此,用数学语言描述社会和生活与其他文化最显著的优势就是其简练和严谨。而且在数学中,适时的语言抽象是由感性到理性的顺利升华。在直观感性之后,若没有言语的作用,学生很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各自感兴趣的方面,达不到预期的目的。通过直观,让学生感知,形成表象,这是感性认识的阶段,最后用数学语言给出科学定义,对直观熟悉的材料的感性认识转化到理性认识,通过语言的概括完成感性到理性的过渡。语言和符号是从物质结构到心理结构的桥梁,心理结构是以符号和语言为中介的。只有通过适当的语言和符号的作用,物质结构才能上升为心理结构,感性认识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实现高层次的思维活动,获得高级的认知水平。

3. 加强初中数学教材的弹性建设

新的初中数学教材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教材的弹性问题。这既是新课程改革的主旨,又是向传统教材发出的最强有力的挑战,同时也是目前最为艰巨的任务。就目前来看,已经推行的几套新教材在教材的弹性问题上仍不尽如人意。大众数学是新的初中数学教材大力倡导的有一主旨。内容的大众化意味着所选的内容既要引起兴趣,又要容易为学生理解。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应重新界定,增加现代社会需要的内容,比如计算器、线性规划、概率、矩阵、图论等初步知识。用现代科学文化改造与更新旧知识,而那些机械训练、与时代不符的知识应该减少。在增加这些数学知识时也应该考虑到大众的需要和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的特点,如现在的新教材都大量增加了统计和概率的内容。

四、结语

本文选择了从知识和知识结构观的角度来审思数学教材知识结构研究,并且认为只有深入挖掘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才能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教材知识结构改革的目标。本文认为遵循人类学知识结构的研究思路,把数学教材知识结构分为物质结构和心理结构两个层次,有利于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理解数学和数学知识的内涵,并对现行教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关于新教材建设的建议。

摘要:本文通过对教材知识结构的分析, 对数学教材知识结构进行理论建构, 运用相关理论对问题和假设进行阐释和论证, 并对数学教材知识结构改革提出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教材,知识结构,建议

参考文献

[1]郭晓明, 蒋红斌.论知识在教材中的存在方式[J].课程.教材.教法, 2004, (04) .

[2]周建新.解释学视角中的教材功能[J].教育评论, 2004, (02) .

结构探究范文

结构探究范文(精选12篇)结构探究 第1篇对于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国外在20世纪40~50年代已经开始关注,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