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写作范文
结合写作范文(精选12篇)
结合写作 第1篇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 大量阅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是: (1) 增强心智活动的能量; (2) 培养注意力; (3) 促进内部语言发展; (4) 促进思维的敏捷性; (5) 促进直觉思维的能力。因此, 培养并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对于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有着极好的促进作用, 尤其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将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实践中, 我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尝试着让学生尽早开始阅读, 大量阅读。首先, 我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在低年级时, 我注重加强对学生感情朗读和表情朗读的训练。富有表现力的朗读, 必须对课文的意义有较深的理解, 并掌握了语言的逻辑性与表现方式后才能实现。指导学生有感情、有表情朗读, 教师的范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就是采用由教师的范读到学生的自己读。因低年级的教材以简短的、富有童趣的小童话、寓言、诗歌为主, 读起来朗朗上口, 很适合于有感情、有表情朗读, 加之教师的鼓励和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学生对这一训练非常感兴趣, 对所学的课文不但能够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读, 而且能富于想象地加上一些表演性的动作, 效果很好。
只限于教科书上的内容是不够的, 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扩大认识兴趣和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和写作水平。怎样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向课外这个更广阔的世界呢?我就结合思想教育, 以故事会、朗诵会等生动有趣的形式,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课外书。小学生为了在各种活动中都试一试, 他们回家就积极准备, 找材料, 练习朗读和背诵。在这一准备过程中, 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而且逐步培养起了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 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 阅读范围的不断扩大, 学生对课外书的需求就越来越多。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就在班级里组织学生成立了小图书角和红领巾读书会, 集大家的好书于一起。图书角每天定时开放, 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读书会的同学经常组织在一起, 写读后感, 交流读书体会, 互相介绍好书好文章。在同学们的互相影响下, 班级里形成了良好的读书风气, 获益匪浅。
读是写的基础, 读和写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逐渐提高的阅读能力, 为他们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打下良好的基础。心理学上讲, 教师对儿童的作文训练, 应从读到写从模仿到创作, 逐步提高要求。小学语文教科书上的课文, 是最好的指导学生写作的范文, 对一些好的文章, 我不但要求学生熟读, 有感情、有表情朗读, 还要求学生能背诵, 使他们无论在思想上, 在写作方法上, 还是在用词造句上, 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 我还指导学生进行仿写, 如学习了《三味书屋》《小站》等文章以后, 我就要求学生按方位顺序描自己的房间和我们生活区的街心花园;学习了《颐和园》之后, 我就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写我市的公园;学了《课间十分钟》, 我就要求学生仿写《一节活动课》等等。通过这样的练笔, 使阅读和写作真正地结合到一起。
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好的, 也不是仿几篇课文.写篇作文就可以了。只有平时多练笔, 才能使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写日记, 也是一种好方法, 日记的内容来源于生活, 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 既是学习习惯的培养, 又是写作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进入中年级之后, 我要求学生每周写2至3篇日记, 通过这样坚持不断的练笔, 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很快。
所谓的写作, 其内容还是来源于生活, 只有丰富多彩的生活, 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因此, 我经常带领学生搞一些他们喜闻乐见的活动, 如智力竞赛、查字典比赛、语文游艺会等等。逢新年、五一、六一等节日, 我们还以中队会的形式举办包饺子活动、缝沙包比赛、联欢会等。我还带领学生走出校园, 走进大自然, 如游公园、找春天、观落叶、去野炊……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 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也给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写作素材。每次活动之后, 我都要求学生们以日记的形式写下来。日积月累, 学生日记的内容更丰富了, 写作水平更高了。
在学生练笔写作时, 教师除了在写作前指导外, 写作后的评析修改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时, 对学生的作文讲评, 我有时进行面批, 有时找出有代表性的文章, 让全班同学共同来评改, 有时利用范文作对比———或选材对比, 或叙述方法对比, 或语言风格的对比等等, 具体说明怎样写好, 学生很容易接受。讲评后, 根据具体要求, 继续组织学生修改, 这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 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读写结合,引导学生轻松写作 第2篇
“课标”提出“作文教学要和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在作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崔峦同志也说:“在我们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阅读和写作是两种不同的能力。如何结合这两种能力,才能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轻松写作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阅读,从读学写。
作文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如何才能提高作文水平?传统的做法就是:“练、练、练”。但是,学生作文水平似乎也没提高多少。这无疑是我们教师所面临最棘手的问题。如何才能让师生“束手无策”变为“有章可循”,使文章由无序到有序,我认为要加强阅读教学,从阅读中学习学会写作的方法。
因为读是知识的积累,是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认识能力。读是写的基础,写以读为前提,所以,加强阅读是重要的,从读学写更是重中之重。
1、从课文中学习连句成段的方法。
刚刚接触作文的学生写出的作文往往没有顺序或重点。作为教师,这时应注意从有关课文中找到一些典型写法的段落,指导学生运用教材中的基本段或写片段作文,减缓作文坡度,让他们逐步掌握连句成段的方法和规律,形成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调动学生作文学习的积极性。如《三味书屋》第二段是按方位顺序把句与句联系起来的。在上完这课后,我要求学生模仿《三味书屋》的写法按照一定的方位顺序写一写我们的教室。结果只用了十分钟,就有过半的同学写出了教室的结构和摆设。
2、从课文中渗透观察方法。
小学生观察的特点是:观察对象多,观察背景少;笼统观察多,仔细观察少;无顺序观察多,按顺序观察少。针对以上这些特点,在课文中渗透观察方法是必要的。
在讲授课文时,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渗透一定的观察方法:①要按顺序。在上《燕子》时,我就抓住作者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写燕子外形的,向学生渗透一种观察的方法。②要抓重点。凡事都有主次之分,在观察事物时应遵循事物的规律,根据事物的特点重点观察。如在《爬山虎的脚》一课中,爬山虎的脚与其他植物就有很大区别,我通过分析“巴、拉、贴„„”这些动词,指导学生重点观察。经过训练,学生逐步掌握了观察的方法和规律,他们认识事物、社会和自然以及分析事物的能力,也会从中不断得到提高。
二、强化练笔,以写固读。
有的学生阅读能力较强,为什么作文还是平平呢?我认为原因只有一个:练笔少,阅读知识得不到巩固、运用,造成了读写分离。虽然读是写的基础,但有了这个基础不见得写作就没问题了,如同有了丰收的五谷不一定就有美酒一样。读和写属于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要实现两者之间的沟通,必须要让写的训练挤入阅读课堂,推行以训练为主,在写中巩固阅读知识,以促进两种能力的转化。
1、发现典型处,设计写的训练。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渡。他们的抽象逻辑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如果直接要求学生运用各种写作方法写作,想必也是“空中楼阁”,不够现实。
根据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我在教学阅读课时,尽量发现一些构段方式较典型的段落给学生分析,并让他们“依葫芦画瓢”进行仿写训练。如《我们家的猫》第一自然段,先用一句话概括“我们家的大画猫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接着从猫的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分述,实际上就是用了总—分的写法。我分析完段落,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段落结构特点后,我又组织学生观察鹦鹉,指导学生仿照这样的结构特点进行写段的训练。之后,我又扩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运用此法去写任何一种他们喜欢的小动物,把小动物的外形、性格、特点等写具体。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提示填空:
①我家的鹦鹉可爱极了。
——————————————————。
②我家的真
啊!
——————
—————————
————————————————————。
在语文课文中,还有很多典型构段形式,有总分总结构的;有分总结构的;还有的是中间过渡段,遇到这些典型处,我都会及时地引导学生“画瓢”,甚至遇到一些典型句式,我也引导学生说上一两句。如《海滨小城》中要求用“甚至”造句。“甚至”是一个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学生不好理解,我就随即设计了这么一个练习:
①填空
a、教室里非常安静,甚至
——————————————。B、小红检查作业可认真啦!
———————————————————。
②用“甚至”造句。
这个练习使学生一目了然、心知独明该怎样造句,很快掌握了“甚至”一词的用法。
通过这样有步骤的从读到写的训练,有效地形成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能力结构。使得学生写作文“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寻觅对话处,增加写的训练。
人物的语言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果在人物的语言前加上适当的提示语,那就是给读者一扇探索人物内心世界的窗口。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寻找“窗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在上草船借箭分析到周瑜故意要诸葛亮里下军令状,而诸葛亮不露声色与周瑜斗智斗勇的对话时,我增加了这样的练习:
周瑜
说:“„„”
————
诸葛亮
说:“„„”
————
学生通过此项练习了解了周瑜阴险狡诈、诸葛亮顾全大局的不同性格,从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抓住概括处,扩展写的训练。
选入教材中都是经过锤炼的课文往往有一些高度概括的语句,教师可抓住概括处,扩展写的训练。如《詹天佑》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就连来中国参观的外宾都赞叹不已。我让学生抓住“赞叹不已”发挥想象,具体写外宾是如何赞叹的。通过这些咬文嚼字的训练,学生对詹天佑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爱国热情也有了较深的认识。
内外结合话写作 第3篇
大部分学生认为作文是一种苦“差事”,讨厌作文、怕作文,视作文为快乐的学生不多。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视写作为一种快乐的精神享受。我在教学实践中有一些体会:
一、多方面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产生兴趣、积累素材
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是文学的源泉,生活也是学生作文永不枯竭的源泉。学生作文时常有“无米下锅”之忧,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无情可抒。生活是五彩缤纷、多姿多彩的,如何做个有心人,并把生活中自己演绎的点点滴滴、喜怒哀乐记载下来,这就成为学生作文“有米下锅”的关键。我认为只有认真观察,体验生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写作材料的来源问题,写出内容充实、生动活泼的好文章来。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观察生活,要想方设法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去关心身边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和平平常常的事,用细腻的心灵去寻觅真善美,去挖掘生活中的智慧和哲理。培养学生对生活美的发现,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入见过的东西,去发现别人没发现的独特的美,从而形成自己作文的活水源头。
二、大量阅读、海量吸收、发展学生写作兴趣
阅读可以开阔思路,引起文思。一个人写作动机的产生和写作时广泛的联想,要有多种因素,而读书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人写文章如滔滔江水,笔到之处,极其丰满、自如,这和他读书多有很大关系。读书能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能帮助扩大眼界,提高认知,使人聪明,增长智慧,提高其观察力和想象力,而这一切,又都是写作时所必需的,对于打开写作思路是极有利的。人常说,“读来故书瞑思开”,就是这个道理。
阅读可以丰富写作材料。写作中的材料主要是直接从社会生活中获得的,书本也是提供写作材料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称它为间接的材料。一个人的阅历是有限的,他不可能对宇宙问过去和现在的所有事物都直接去观察和感受,读书就可以帮助了解你不可能亲自去了解的生活和知识,而这些生活和知识,又常常成为写作时所必需的材料。列宁为了熟悉国内外的各种政治、经济和其他情况,每次写作都要阅读大量的书籍。
阅读也是写作方法的观摩。书读多了,耳濡目染,便会懂得文章作法。“多读乃借人之功夫”,这里的“功夫”,主要是指别人的写作方法,写作经验。学习别人的方法,然后创作出自己的东西来。
三、巧设情境点燃写作激情
语文教学是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的,离开了教学情境,也就难以进行语文教学了,尤其是作文教学。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才能浮想联翩,思接千载,视野万里,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学生的作文就成了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了。我一次考试出关于母爱的作文,学生的选材很老套,几乎千篇一律,写的都是在暴风雨之夜母亲如何抱着他到医院看病。我决心重新要他们写一次,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种情境:在一个晚自习,我要学生每人准备一只红蜡烛。学生感到很新奇,他们的好奇心空前地膨胀起来,带着这种疑惑,他们按我的要求点起红蜡烛,眼睛聚精会神地看着烛光,耳边响起了我为他们准备的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当舒缓的音乐响起的时候,当那感人的歌声深入他们心灵的时候,我知道他们的心灵受到了母爱的震撼——我说:“眼前这温馨的烛光,就像妈妈的眼睛在凝视着你,你感受到了吗?”然后我关掉音乐,在安静祥和的气氛中用舒缓的语调为他们娓娓道来:母亲如何从_位窈窕少女成长为一位母亲,如何十月怀胎地辛劳,如何含辛茹苦地哺育,如何不厌其烦地教育,如何在受到委屈时强忍泪水……这时的孩子有的泪流满面,有的泫然欲泣,写作的时机已到,学生感情的闸门已经打开,于是我说:“那么现在就用你的笔,用你的真情,用你的爱给妈妈写一篇颂歌吧!”学生的写作欲望喷薄而出,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在笔端凝聚成爱,主题也在爱中升华,这次写出来的文章因为多了真情实感,佳作自然就多起来了。同上次考试的作文相比,提高了很多。这种恰当的情景创设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写作的“磁场”,这种“磁场”氛围感染着他们,使他们真情流露,妙笔生花。
四、坚持写随笔,巩固写作兴趣
随笔是写作练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比日记、周记少了许多限制,自然大受学生欢迎。要求学生写随笔,应鼓励学生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长话长写,短话短写,无话就干脆别写。切忌无病呻吟,矫揉造作。一定要向学生讲明,随笔是“我要写”而并非“要我写"。本来随笔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方式,如果在随笔练习中安排硬性任务,要学生每周必须写多少多少字,就会令学生产生反感,应付了事,也就无法达到在随笔练习中巩固作文兴趣的目的。当然,随笔练习也绝非完全随学生所欲,教师应当加强引导,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随笔练习对于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性,从而自觉主动地进行随笔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在常写随笔的过程中,巩固写作文的兴趣。
读写结合的写作方法初探 第4篇
关键词:读写课,教学案例,反思
一、引言
写作是英语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体现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输出性技能。而目前学生对英语写作有很多困扰, 普遍存在词汇贫乏、句型单一、表达混乱、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 教师在处理阅读文章时单纯强调细节, 忽视了对篇章结构的分析;其二,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写作基本功训练少, 只注重学生的写作结果, 忽视了学生的写作过程。因此, 将阅读与写作有效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地获取信息, 通过加工整合为写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案例分析
1. 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本节教学内容为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7中unit 2 Using language中的“Reading and writing”部分。阅读内容是著名美国作家Asimov的生平简介, 读后要求学生借助文章信息和练习中的编年表笔头简述Asimov的生平事迹。
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 使学生掌握查读获取信息的技巧, 并对文章中的有关人物传记的词汇、句型、结构熟悉并掌握, 从而能够将其运用到写作中去, 实现语言由输入到输出的转化过程, 使学生轻松地掌握并运用语言。
2. 教学过程。
Lead in一课的引入采用了直接引入法, 结合图片及学生的预习情况, 教师直接问:“What have you learnt about Asimov’s life after finishing your homework?”通过直接引入法, 使学生很快将注意力集中于本节课内容上。 (1) Fast reading.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全文, 找出每段话的大意, 并把文章分成四个部分, 从而总结出写人物传记的文章结构。
Part1 para1_________A:awards he received.Part2para2_________B:overall assessment of Isaac Asimov.para3_________C:when and where Asimov was born and died.Part3 para4_________D:his marriage.
para5__________E:his growth process.
Part4 para6__________F:his talent for writing.
Conclude the structure of the passage:how to write a bi-ography of a person.通过本环节的训练, 使学生能够掌握快速把握文章结构、获取文章大意的技巧, 并对文章内容和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 (2) Reading and discussing.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 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课文有关general introduction, personal information, career and achievements and marriage的信息及表达法, 学生也可以列举自己想到的相关词汇及表达法。本步设计意图主要是通过再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信息有进一步理解, 并对下一步写作积累语言材料。 (3) Discussing and writing.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Asimov的各个方面。这是对阅读中的语言信息进行加工和输出的环节,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将现有的语言材料进行整合输出, 为下一步写作搭建台阶。 (4) Writing.经过一系列的铺垫之后, 教师在这一环节指导学生逐步实现写作目标, 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写作训练。
First:generating the ideas.
Second:writing the outline.
Third:writing the first draft.
Fourth:revising in their groups.
最后, 展示学生作品并进行评价。
3. 案例反思。
以阅读为基础, 在阅读材料中习得地道的词句, 经典的表达法及篇章结构, 从而使写作成为阅读的延伸, 让学生在阅读之后很自然地写出同类的文章, 这样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使学生乐于写并会写作。本节课主要通过快读、查读、获取信息、讨论等一系列的课堂活动, 由浅入深, 使学生在深层理解文章结构及语句之后, 习得写作的要素和入手点, 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写作任务。通过本节课使我体会到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依靠传统的灌输法让学生漫无目的地写是不可行的, 教师必须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为学生的写作提供“脚手架”, 使他们在阅读中体会句型和结构, 在写作过程中体验写的快乐。因此, 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分析教材, 优化课堂。结合学生实际水平, 认真分析教材, 课堂任务既与课文紧密相关, 又符合学生实际情况, 采用多种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由于要在一节课内完成阅读与写作两个任务, 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 就必须合理利用时间, 将重点及大部分的时间用于写作的教学。 (2) 课堂任务为写作服务。传统的阅读活动中, 主要以选择、判断正误等客观题为主, 忽视了对学生从整体把握文章的培养, 并且对文章中的精彩典型的语句没有分析, 无法让学生从阅读中提炼写作所需要的表达方式, 不能帮助学生实现由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的转化。因此在阅读环节, 完型、排序等开放性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样能使学生在获取信息后对写作技巧归纳整理信息, 从而清楚地转化信息, 最后提供与阅读文章类似的主题,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写作手法及表达方式创造性地写作, 使写作一步步地成为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过程, 让阅读与写作的过程成为一个发现、交流和体验的过程。 (3) 评价细化, 鼓励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制定自评、互评表罗列写作评价的客观标准, 从语法、内容、结构等一一细化。这种细化的评价表给予了同学们更直接的指导, 使他们认识到英语写作是有章可循的, 同时, 引导学生更注重对自己和他人的肯定评价, 从而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结合听说读写,搞好高三写作训练 第5篇
众所周知,英语的听、说、读、写四者密切相关,相互渗透,且相互促进。听和读是领会和理解别人表达的思想,是语言内化的过程;说和写是用言语表达观点和思想,是语言外化的过程。在历届高考英语(NMET)试题中,书面表达为25分,占英语学科总分的16.7%。因此,为了增强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高考成绩,就必须重视写作训练。只有将写作训练贯穿于整个高三复习教学的全过程,寓写与听、说、读诸方面的训练中,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 加强听力训练,促进写作
《新概念英语》的作者认为:“不写没有读过的语言,不读没有说过的语言,不说没有听过的话。”可见,听力在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为此,教师应当利用平时尽可能多的听力机会,要求学生进行听写。在高三每单元的听力训练课中,我都要求学生听写其中的一段或两段文字,以培养学生的听力和写作能力。并且,结合我校高三每天中午进行高考听力模拟训练的机会,我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记下听力第二节最后一段的文字,然后第二天发下听力材料原文进行核对。通过这两种训练,大部分学生的听力水平都有了较大提高,口头和笔头的表达能力也有了较大进步。
2. 围绕课文进行背诵和复述,促进写作
现行高中教材,体裁多样,语言地道,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交际用语也很好地体现了实用性。内容不仅丰富,而且各个单元的文章里都有很多值得学生模仿的句型。为此,我采取两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首先,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俗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英语学习也是如此,只有熟读课文,掌握各种不同的表达法,才有可能写出地道的英语文章来。我要求学生首先必须熟读课文,然后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两到三段课文。为了随时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每单元结束,我都会选其中的一段进行全班当堂默写,以督促全体学生自觉完成背诵。
其次,进行先口头,再笔头的写作训练。布里顿(Britton, 1970)指出:“学生口语句型结构和表达方式往往是他们学习写作的基础。”因此,我在平时就非常重视学生的口语训练。每学完一篇课文,我都要求学生找出关键词(key words),然后根据这些关键词进行复述。这样使学生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减少不必要的简单错误;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增强书面表达的自信心和准确性。如SEFC 2B Unit 13 Lesson 50 Albert Einstein,我先在黑板上列出一张有关爱因斯坦生平介绍表;然后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关键词;接着按照板书连词成句,进行复述;最后再在全班修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课后将这些口头文字进行整理,并写在作业本上。
Name
Born
Died
Studied
Worked
Doctor’s degree received
Scientific research
Interests
Got Nobel Prize
Moved to the USA
3. 开展课外阅读,促进写作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书面表达评分标准,其中都提到了“表达要符合英语习惯”、“能适当运用高级词汇”。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高三英语写作训练时,必须开展课外阅读,加强学生理解和吸收英语的能力,并帮助他们巩固和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背景知识。为此,在课余,我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如《Beijing Review》、《21 Century》、《英语画刊》、《英语学习》等报刊杂志,使学生能充分了解英语特有的表达法,从而最终把这些表达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4. 进行专题写作训练,促进写作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学生能根据所给提示条件写出100个单词左右的英语短文,要求内容连贯,文理通顺,无严重语法或结构错误”。而历年高考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体裁要求。为此,我在高三复习时对学生进行专项写作训练。如:(1)应用文,包括书信、便条、通知、日记等;(2)说明文;(3)议论文;(4)看图作文。这样,使学生了解了各种不同体裁文章的不同写作要求。除了做好训练外,我还要求学生背诵一定量的范文,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写作语感。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英语各种体裁的不同写作方法和技巧,同时也逐步摆脱了“中国式”英语的束缚,渐渐开始能写出地道的英语文章了。
总之,写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是学生对所学语言知识的一次综合运用。作为教师,尤其是高三英语教师,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全方位的训练。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学生地写作能力,做好整个高三时期的英语复习,最终帮助学生在高考中考出理想成绩。
参考书目:
程晓棠,郑敏编著:《英语学习策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金莺,宋桂月主编:《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
长线、短线结合,培养写作能力 第6篇
一、长线训练,通过读书笔记的形式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文章感情,学习写作方法
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各有各的目标和任务,但在教学实践中它们又是密切结合、相互作用的。因此,我们要重视读与写的有机结合,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打好学生习作起步阶段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只是帮助学生理解思想内容,还应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的方法。这种长线的读写结合训练方法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学生的日常作业中,我非常看重读写结合的训练方法。所以,我对学生的阅读要求是:每月推荐四本课外书,每周至少看一本课外书,写一篇读书笔记摘抄;每两周至少要写一篇读后感;每次摘抄可以简单写一下自己的读书感受。这样的训练让学生能有感而发,把自己在文章中看到的内容结合体验到的情感写下来,无形中帮助学生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我校每周都有阅读课,因此在阅读课上我经常指导学生将推荐的优秀文章和自己所做的摘抄进行对比欣赏和分析,帮助学生读出文章的味道,引导学生领悟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结构,指导学生模仿文章的写法。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指导的难度有点大。所以,在阅读课上我采取“三步走”的策略:一是让朗读出色的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领着全班学生体会文中的情感;二是教师读,帮助学生找到文眼,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使学生获得同感;三是趁热打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篇读后感,可多可少,只要是有感而发的就要给予鼓励。经过一个学期的坚持,学生读的悟性逐步提高,写出的读后感越来越细腻,习作能力也不断提高。而随着学生能力的不断提高,我逐步增加阅读量,让他们多做摘抄,多写读后感,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写作水平。
在这种长线训练中,结合读与写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尤其对年龄较小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只要能坚持长期的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兴趣,就能使他们掌握写作方法,快乐地体验,真实地写作。
二、短线小练笔,让学生从对课文的模仿中学习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与长线训练不同,课堂教学中结合课文而进行的小练笔也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重要途径。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可以给学生做很好的范文,让他们进行模仿写作或者进行续写练习。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课文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角度让学生进行小练笔。许多课文选取的片段短小精悍,非常优美,内容非常贴近儿童生活,其中不少课文的片段都是经典的范例,可以让学生从句式、段式、立意和写法等方面进行模仿。这样,一方面可以不断增加学生的语言储备和材料积累,另一方面还能不失时机地进行局部的仿写练习,使学生更好地从读中学写,以利于习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年级的课文中有许多可以让学生进行仿写、续写的随文写作练习。结合课文的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从朗读中学习写作,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进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能力的提高,可谓一举多得。如课文《三袋麦子》,我们可以让学生想象续写;《蒲公英》《荷花》的精彩片段,可以指导学生仿写;《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续写;《美丽的南沙群岛》一课,可根据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创编旅游解说词等。许多课文都可以进行随文仿写和续写。
这些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的随文小练笔,可以很快地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去联想,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同时,学生从文中可以学到写作技巧和表达情感的方法,写作能力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写作兴趣也能够不断提高。这种结合课文的短线训练的方法,很好地降低了写作的难度,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写作欲望,无形中减少了学生的畏难情绪,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非常简单、有效的方法。
长线和短线相结合的写作训练方法,对于刚接触写作的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它们可以互相补充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绪。这种课外读写结合和课内读写结合的习作训练方式能帮助学生在读与写中学习写作技巧,培养写作能力。所以,在教学之余,我们要把握好长线和短线相结合的写作训练方法,努力让每个学生都喜欢写作,敢于体验,乐于表达,在模仿和创新中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阅读与写作如何做到有效结合 第7篇
这里, 针对如何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结合平时教学实践谈一点点体会:
一、以教学“大纲”为纲, 进一步提高对阅读和写作训练的认识。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熟知“教学大纲”、“高考考纲”和教材中对高中各年级阅读和写作方面的不同的要求, 对这些语文教师必须做到胸中有数。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规划出高中阶段阅读写作能力应具备的统一标准, 然后以单元教学形式分成若干训练点, 组成阅读知识、写作知识与阅读能力训练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二、通览教材, 制定课内外阅读写作训练计划和目标。
在制定阅读写作训练计划和目标前, 教师应先熟悉教材, 哪些是课内讲读课文, 哪些是自读课文, 应读什么, 要达到什么目标, 必须心中有数, 才能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阅读与写作训练的计划。
三、切实做好每一篇文章的阅读指导,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是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养成的, 是一项周期性较强, 见效相对缓慢的工作, 需要师生双方的长期共同合作, 积极参与。学校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因此语文课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从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入手, 指导他们反复品味课本中的重点篇章, 背诵精彩的语段;还要依据各类文体的写作特点, 提出阅读重点, 点化阅读难点, 教给阅读方法, 用好教材这本范本。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途径有这些:
(一) 培养学生的阅读想象力
想象力是进行阅读训练中不可少的智能因素, 也是达到阅读目的的必要手段和有效方法。想象是在改造记忆表象的基础上产生的, 而阅读中的想象, 主要是再造想象, 即读者按照读物中的描述在脑子里构成的, 这种想象体现了学生的知识能力, 个人生活阅历和丰富的联想能力。它是进行阅读教学的必要途径。阅读教学中,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1、引导学生想象文章中描绘的人物、场景、情节。在课文教学中, 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中的文字表述, 然后调动记忆中的各种表象, 在脑子里再造一幅想象的图景。这样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内涵和作者的思想企图。如在教学《背影》一文时, 可让学生朗读课文, 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有关父亲爬过月台去买桔子的过程。通过想象能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与作者的思想感情, 才能做到以情动人。2、引导学生想象作者的行文思路。作者在构思各类文体文章时的思路是不相同的, 阅读时要按作者的思路去想象。读小说想象情节的发展, 读议论文想象论证的过程, 读说明文想象说明的顺序和说明方法。随着作者独特的思路与想象, 就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特点, 同时又更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如教学《老人与海》一文时, 可让学生想象文中主人公桑提亚哥出海捕鱼, 经过84天最终捕得一条大马林鱼, 想象他是如何捕得的, 他又是如何与鲨鱼搏斗的, 再与作者的文字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 通过比较分析学生比较容易掌握作者写作的意图与文章的内容。
(二) 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能力
1、分析能力的培养分析的训练是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 学生练习把整篇文章分解成为几个部分, 几种因素。然后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这就是分析的训练。例如分析段落结构, 分析思想内容、文章特点等。分析的目的是使学生对文章有具体, 细致的了解。坚持有计划的训练, 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文章的能力。2、综合能力的培养综合训练与分析训练正相反。在分析训练的基础上, 把文章的各部分, 各个方面或各种因素联系起来, 以获得整体的本质的认识, 这就是综合。例如在教学《在烈日与暴雨下》, 可引导学生明确本文段落, 这可从文题上入手, 第一段写祥子在烈日下的情景, 第二段写祥子在暴雨下的生活情景。综合起来学生就能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要反映像祥子这样的下层人民的生活及原因, 揭露旧社会的黑暗。
(三) 延伸阅读, 丰富积累
课外阅读从另外一方面弥补了课堂阅读的不足, 进一步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是课内阅读的延伸, 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有重要意义。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好课外阅读, 要有一定的阅读目标, 可按年级不同适当提出要求, 可做知识卡片、写读书笔记等。教师要经常检查, 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及时鼓励, 不要批评, 要鼓励、鼓励、再鼓励。
这样, 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主动扩大阅读面, 拓宽视野, 丰富知识, 提高了自身的语文能力。学生由于感到阅读卓有成效, 意识到课外阅读在他们学习中的推动作用, 是他们自身的需要而不是教师的强求责难, 从而逐渐增强求知欲, 使阅读技能得到发展。
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时应对课外阅读读物进行指导:一是选择符合社会需要的课外读物, 二是选择符合学生自身阅读兴趣的课外读物, 三是选择符合学生阅读能力的课外阅读。
阅读积累课外阅读中进行摘录, 整理归类, 可以积累写作素材, 读以致用。如果能把感悟写成心得, 写作水平就会得到提高。因此阅读的积累就是一个吸取与倾吐的过程, 体现了语文学习读写结合的原则。
(四) 在阅读训练中渗透写作能力的培养
课前三分钟的运用对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也是一段宝贵的时间。课前三分钟讲话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但如果将它与阅读紧密结合起来, 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课前三分钟可开展每天一首古诗背诵活动, 还可以是演讲, 向同学推荐一本你最喜欢的书, 对你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等等。这样一方面提高你的语言表达能力, 另一方面也丰富同学们的素材积累。
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注重阅读与写作方法的指导, 在教学设计上可多设计一些阅读与写作训练课使学生通过学习一篇课文, 既收获了阅读方法, 又收获了写作经验。如课文《祝福》, 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对人物的描写非常传神。在设计这一课时, 我就想通过阅读课文, 训练学生阅读时归纳总结的能力, 让学生归纳出几点描写人物的方法, 然后迁移到写作教学,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 用学会的方法当堂写篇人物描写的短文, 并特别注意对人物的细节描写。从阅读训练迁移到写作训练, 两种能力同时得到培养。
课外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或者写日记周记。这样使一些不自觉的学生去阅读, 同时也是一种写作能力的积累。
(五) 利用全新的网络环境促进阅读, 优化写作
现今时代是个信息时代, 网络已深入人心。一种全新的个人写作空间博客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尤其是青年学生。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它为学生提供了除课本、其它纸质文本以外的知识信息来源的新渠道, 学生可利用这个平台, 有效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1、利用博客促进阅读
与教科书相比, 博客的内容更为多元, 正面的许多东西触及社会的方方面面, 向学生展示了比教科书更为广阔的真实可感的世界, 且学生能依据个人兴趣自由选择材料, 这是一种自主多样的学习, 少了课堂上老师思维的干预, 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批判意识, 从而促进了阅读, 培养与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2、利用博客优化写作
现在的学生写作越来越慢, 越来越不爱写作。但是在博客上由于少了老师评分的压力和传统作文模式, 作文命题的限制等束缚, 学生的思想是自由的、解放的, 他们主动地写自己想说的、爱说的事物, 充分表达个人的爱憎情感, 写出了更为率真、个性化的作品, 且不乏见解独到、思想深刻的文章。因此, 我们可以大胆地利用它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以上谈的只是我的一些粗浅的体会, 总之, 阅读和写作能力是在不断积累的基础上提高的, 直至达到一个质的飞跃, 所谓积水成渊, 积土成山是也。
参考文献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中学生的阅读教学如何进行》清晨之升
《推行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
《谈谈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结合语文教材看初中散文写作 第8篇
中学教材出现的以及中学生写作的散文都是广义上的散文, 它是指除了诗歌、小说、剧本等之外的一种文学性的文体。本文将结合语文教材从散文写作的类型、结构、语言三方面对散文写作进行探讨。
首先, 要确定散文的类型, 散文的类型主要分为写人记事、叙事说理、写景状物等三大类。
其一, 写人记事的散文大多都是现实生活的真实的人和事, 作者描写他们的言谈举止, 叙述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 并且在娓娓道来的叙述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如朱自清的《背影》就是叙述父亲去给“我”买橘子时的背影, 通过记叙这一件小事, 而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 深沉而浓烈。分析这篇文章可知, 散文写作不是必须写宏达的、感天动地的事件, 一件小事足以表达作者的情感。因为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大多都是普通的事件, 这就需要学生有善于观察世界的眼睛;其次, 也不是必须写英雄人物、推动历史发展的人物, 普通人物身上一样可以发生感动人心灵的事件。因此, 散文写作要从生活入手, 从身边小事入手, 切不可以忽略小事, 而一味追求宏大叙事。
其二, 叙事说理的散文大多通过描写一件事情, 而说明某种道理, 或阐明某种哲学思想, 进而引发人的思考。如莫顿亨特的《走一步, 再走一步》, 写的就是小亨特通过父亲的鼓励进而成功攀登悬崖的故事, 这篇文章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无论遇到什么事, 不管多大的困难, 都要学会分解它, 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 最终就可以个个击破, 进而走向成功。通过这篇文章, 可以学到:叙事说理的散文的写作需要由事件引出道理, 它相比于单纯写人记事的散文又有一定的难度性, 需要经过学生的思考, 更多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初中生的这种思维能力往往是不全面的, 因此在写作之前需要有缜密的思考和逻辑分析, 由事件本身而探索其背后深刻的道理。
其三, 写景状物的散文大多描写生活中或者出门在外所见到的景色, 通过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喜悦或者忧伤的情绪。有时作者的情绪是外露的, 有时是融入散文中, 需要读者去仔细揣摩的。如朱自清的《春》, 通过描写春日盎然的景色, 抒发了自己的喜悦心情, 表达了对一切新生事物的真切希望。因此, 一篇好的写景状物的散文就是作者与大自然、世界进行的一次心灵的沟通与交流。而要写好写景状物的散文, 作者需要用心灵去感受自然, 感受外物与世界。只有用心去体会, 才有可能写出真正的深入人心的、打动人感动人的散文。
其次, 分析散文的结构, 精密布局。散文看似是散乱的, 但是它的结构布局却是严谨的。结构是读者对于一篇文章的第一印象, 所以作者需要对文章的结构有整体的把握, 而且文章的主旨与结构有很大的关系, 读者可以通过结构分析出主旨。
散文的线索使读者对散文有宏观把握, 能紧跟作者思路, 进入广阔的天地。段落之间也要过渡自然, 前后承接紧密。学生在写作散文时, 也要注意上下文的承接, 在“形散而神不散”中去营造紧密的段落之间的关系, 使文章脉络清晰, 布局巧妙。文章的前后文之间需要有紧密联系, 前后段落之间也是一样, 不能只求新奇, 而忽略文章的完整性。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前后文衔接就很紧密, 首先叙述事件的经过, 然后表达了对刘和珍君的怀念以及对她不幸逝世的深深惋惜。
散文的语言也是形成一篇优秀散文的一个重要方面。优秀的散文语言大多都是精炼简洁, 轻松明快的。当然, 对于不同的作家语言风格也是不一样的, 有的粗犷, 有的细腻, 有的柔和等等。语言可以反映出作家的性格和气质, 所以学生在进行散文写作时, 需要在语言上不断努力探索, 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对于初写散文的学生需要广读散文, 尤其是名家的名篇。通过大量的阅读, 寻找适合自己的语言风格, 进行模仿, 最终创造。
结合写作 第9篇
一是勤搜集。古人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就必须在课外阅读上多下工夫。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 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名著博大精深, 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 我们在指导学习课文时可相应的伺机推荐《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等名著, 可以借助作品本身的精彩情节, 让学生探究、交流、讨论、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一说到足智多谋为蜀汉鞠躬尽瘁的军师, 我们就知道此人是诸葛亮;一提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臣, 我们就知道是曹操。另外, 有的文学名著还就人物的性格配有相应的外号, 这对分析人物性格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如“黑旋风”是《水浒传》中李逵的外号, 由此可以看出他“风风火火闯九州”的性格特点;“凤辣子”是《红楼梦》中王熙凤的绰号, 由此可以看出她性格泼辣的特点。
阅读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 一方面它可以使学生巩固课内外知识, 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提高了自己的鉴赏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间接地获得许多生活素材及对生活的感受。
二是勤朗读。所谓朗读, 即有感情、有节奏、抑扬顿挫、吐字清晰、声音响亮地读。《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朗读明确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但现在不少的学生只注重了“阅”, 而忽略了“读”。朗读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巩固;有助于学生披情入文, 正确领会课文内容的思想感情;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我认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读起来, 而且要动情地读, 学生更应放声朗读, 尤其是那些琅琅上口的古诗文作品。古人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在读的过程中通过语言技巧的运用和语音的多种变化, 可以把作品的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 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 使字里行间蕴涵的深意溢于言表, 以其声、情来感染他人, 陶冶了情操, 提高审美的能力, 有助于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朗读还与写作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写诗也会吟”, 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读”对“写”的重要作用。在朗读过程中, 丰富了词汇, 洗练了语言, 在写文章时用到这些词句, 便能招之即来, 呼之即出。
三是勤思考。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可见古人是多么重视思考的作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 就在于人有思维, 有和思维密不可分的语言。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运用自己的大脑, 在读书的过程中, 探究问题的本质, 学会如何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思考, 学会知识间的融会贯通, 从而成为一个勇于思考、善于思考的新人。大量的阅读可以开拓人的视野, 丰富人的情感, 陶冶人的情操。要想获得更多的收获, 还得多用用“心”, 就是全身心地投入, 认真思考。“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作品中有时会发现针对同一件事情,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反映, 这时教师就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思维, 让他们想一想, 为什么会有不同, 一些词语、段落非常精彩, 就要想想为什么好, 好在什么地方, 以获得对文章的感悟。这样, 在思考中阅读, 在阅读中思考, 力求获得最佳的阅读效果, 并且学生在阅读中的“思考”会自然而然的运用到写作中去。
四是勤练习。学生通过阅读, 积累了不少素材, 也学习了一些写作技巧, 但还是不能写出优秀的作文, 这就要求学生要勤于习作, 读十篇不如做一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阅读的作品结合实际作文教学设计一些习作题目, 让学生自己就去模仿写一写, 如先从读后感、故事进行改编、续写等开始, 再逐步拓展到不同类型的作文领域。写好后还要多改, 进行推敲, 通过学生自己改、相互改等多种形式, 学生自己的观点、感情、智慧等在文章中尽情地表达出来, 在修改中激发了写作热情, 不断提高了读、写水平。
结合农村实际开展中学写作教学 第10篇
一、重视素材积累,增强生活体验
1.通过摘抄提高材料积累
不少教师感叹,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往往是“眼中山水美景,笔下枯燥文字”。改变此状况的方法之一就是素材积累。学生材料积累渠道有限,那么教师就应该担负起这个任务。首先是词汇的积累。要求学生背诵成语,通过语文游戏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例如成语接龙,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提高学生记忆的积极性,让他们的语言灵动起来,思维活跃起来。其次是语句的积累。立足课本,兼顾课外,刻印适合学生认知能力的精美语句,充分利用课前预习,让学生抄摘、背诵,做到一天一句或多句。在感悟语言精美的同时,鼓励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加以运用。
2.通过参观增强生活体验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改变学生“无米下锅”的写作现状,须贴近生活找素材,增加他们的生活体验。为了杜绝学生闭门造车,教师可以把作文课堂搬到课外,引导学生们亲身感受这经常忽略的田园风光。平时训练中,教师也要常常引导他们全面细致地观察社会生活中具体的人、事、物;身边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等。指导学生观察人与人、事与事、物与物之间的异同,注重特征描写,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二、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1.创新赏识教育,以评语建立感情
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是单一的课前指导写作批改,学生的积极性没有激发出来。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可以最大程度地与学生互动。首先,在批改作文环节,教师不能敷衍了事,空话连篇,应以商讨的口吻与学生平等交流,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并善于表扬,赏识教育在作文教学中尤其有效。富有成效的作文教学,应当不断给学生以成就感,让学生每写一篇文章,都感到有所收益,有所进步,从而激发写作兴趣。另外教师在作文批改时应给予学生父母般的关爱,分享他们的快乐,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并力所能及地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困难。
2.拓宽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拓宽思路,改进自己的作文教学方法。作文的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改进教学方法,通过游戏、比赛等活动,让学生融入进去,然后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另外,可以采取以说代写的训练模式。从最开始的简单辩论,到后来的话题作文,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再者,还可以通过改写、仿写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根据课文内容,在诗歌、散文、记叙文等文体之间进行改写、仿写。仿写可以从立意、语言、技巧、结构等方面进行模仿,也可以就其中某一方面进行模仿,要求学生不要生搬硬套,而要根据自己的材料和感受,发挥合理想象,独立作文。这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结合语文课堂,训练写作技巧
读写结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第11篇
一、创设“生活”,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对生活产生情感,才会唤起学生急于表达,乐于作文的动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在教学《可贵的沉默》一文时,在课文的结尾处,播放《感恩的心》这首歌曲,同时提出问题:“每天,父母要为我们准备早饭,我们却总嫌饭菜不可口;每天,父母送我们上学,我们却从不说“谢谢”。那么现在,你们想对自己的父母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怎么样才能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呢?”从而使同学们能够深刻地体会到父母对他们的爱,同时也知道要回报父母的爱,真正感悟到了爱的真谛。在这样的课文情景中,又怎么会有无情可抒呢?
二、发现素材,开启学生写作之门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素材是文章的元素,没有它,文章无法组成。那么,怎样发现素材呢?就要在阅读、生活中不断的积累写作素材,活跃思维,开拓视野。
1.利用课文来仿写
语文教材大多文笔优美,是学生积累语言和模仿的样本。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学习写作方法,把握课文的读写结合点,让学生从课文中学习写法技巧并进行习作。例如:学习了《桂林山水》一课,我就以校园的景物为材料,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排比句式来练笔,学生的习作中写道:校园的操场真大呀,大得可以容纳两千多人同时活动;校园的操场真美呀,美得让你流连往返;校园的操场真干净呀,干净得让你找不到一块纸屑。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对于写景的文章,孩子们就学会用排比的修辞方法来写,为以后的习作做好了铺垫。
2.插上想象的翅膀,续编结尾
有的课文,在结尾处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引导学生续编结尾,能使语文课堂意犹未尽,兴趣盎然,阅读时孩子们的脑海里产生了作品中所描写的情景,并把自己的体会感受迁移到作文中,从而产生了写作的愿望。
教学《小木偶的故事》一课时,当文章的结尾出现小木偶拥有了所有的表情之后,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小木偶后来又会有怎么的奇遇,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孩子们纷纷想象,一个个独具匠心的想法诞生了,这样的续编故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学习兴趣,在每个人的笔下,都编出了不同的结尾,思维创新发展,学生的作文不再无话可说了。
三、课外阅读,拓展延伸,融会贯通
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经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言下之意,多读书对写作大有好处。因此,读写的结合不能仅局限在语文课本上,还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书读得越多,写起文章来就越心中有数、得心应手。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引导他们和好书交朋友,从书中汲取营养。但总有部分同学不会读书,读完后没有什么收获。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在班上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于是班上涌现出了大量的经典好书:如故事类的书籍。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有探索奥秘的书刊。《十万个为什么》《宇宙的奥秘》等;有各类期刊。《小学生天地》《作文与考试》等。这些经典文学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户,让孩子们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因为这些书本身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故事生动、引人入胜,使读好书成为了同学们的一种自觉行为。通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孩子们不仅掌握了阅读方法,而且还懂得了很多的道理,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策略 第12篇
写景作文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环境的描写。如江河湖海、山林原野、建筑物、名胜古迹、塔寺楼台、机关学校等等。另一类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如风、云、雨、雾、雷、雪、霜等等。那么, 怎样进行写景作文的写作指导呢?
一、用心观察, 顺序清楚
景物描写一定要有顺序。因此, 写前观察时也不能东看一眼, 西瞧一下, 而必须按一定的规律进行观察。一般常用的观察法有: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从外到里或从里到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先静后动或先动后静;也可以按景物呈现的时间顺序描写。同学们在写作中, 经常把景写得很笼统、不具体, 这是因为没有仔细观察。有时因为观察没有一定的顺序, 所以写出的景物零零乱乱, 条理不清。现在我们举两个例子。如《过街桥》中是这样描写景物的:我家门口有一座过街桥。这桥可宽了, 能走好多人。桥下走自行车、汽车。站在桥上能看得很远, 连胡同口的红绿灯都看得见。警察叔叔站在这里, 经常逮住不走天桥横穿马路的人, 这些人违反交通规则, 就应该罚款。此文小作者观察就没有顺序。他先写桥宽, 能走好多人, 这是桥上的情况, 然后又写桥下走自行车, 接着又写桥上往远处看, 最后又是桥下的警察叔叔。条理很乱, 这是因为写前没有很好地想一想, 写桥的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要表达我的什么感情?如果写前都能考虑充分, 写作中就不会跑题, 不会写桥又跑到警察叔叔那里去了。再如《嫩江大桥》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今天爸爸带我去嫩江大桥游玩。远远望去, 大桥好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江面上。上到大桥, 大桥路面很宽阔, 能并排行驶四辆汽车。两旁有高出路面的人行道。大桥两边的护栏是银白色的, 上边还有一些美丽的图案, 样子都很精致。桥下面还有高大的桥墩。它们就像力大无比的壮汉, 高高托起一条巨龙。这段描写就很有条理。远看桥像巨龙, 把桥的整体写出来了;上到大桥, 从中间走汽车再写桥两边的“人行道”“护栏”, 如果先写“护栏”后写“人行道”条理就混乱了。写完桥上再写桥下面的“桥墩”。我们可以把作者的观察顺序写成, 由整体到部分。先写桥上:汽车道——人行道——护栏;然后再写桥下。作者除了描写有条理, 还很具体。如桥宽阔用“并排四辆汽车”来形容, 使用数字具体准确;高出路面的人行道, 说明作者观察细致;银白色的护栏写出了颜色;用力大无比的壮汉形容桥墩, 写出了桥墩的样子、作用, 这种比喻、拟人的写作方法, 使得“桥”有了生命力。
二、用心发现, 特点分明
天下景物, 千姿百态, 各有各的特点;同一地点的景物, 随着季节的变化, 景色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我们在观察中, 一定要对观察的景物进行分析、比较, 抓住景物的特点, 对独有的、突出的特征, 进行具体的描写。例如小胡同、大马路;偏僻的村庄、繁华的城市;春天的桃花、秋天的落叶, 这些都是它们与众不同的地方。我们同学在写景时, 总是一个模子, 写天就是“万里晴空”“烈日高照”, 写路都是“宽阔平坦”, 写树就是“绿树成荫”, 这些公式般的描绘既不真实也没有写出特点, 当然不会感人。我们在游玩中要抓住你最喜欢的景, 或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或有特色的景物重点写、详细地写, 对其他没有特色的景干脆不写。不要百景一样, 面面俱到。比如桂林的山与新疆的火焰山, 虽然都是山, 但它们的形、色截然不同。我们在写作中一定要抓住它们与众不同的特点来写。如《香山公园的红叶》一文中有一段是这样描写香山的红叶的:走进香山公园的大门, 首行映入眼帘的是那一片片像红云似的红叶林。走近一看, 这些红叶的外形都不一样, 有的长圆如卵, 有的扁圆似心, 有的状如掌, 有的像五角星。微黄的, 浅红的, 深红的, 绿中透红的, 五光十色, 在金色的阳光映照下, 就像千万只五彩斑斓的蝴蝶在翩翩起舞, 再加上蓝天、白云的映衬, 更加绚丽多姿了。这篇短文作者抓住香山公园的特点——红叶进行重点描写。观察由远及近, 对红叶的形状、颜色进行了细致描写。
三、用心感悟, 情景交融
自然界的景物本身没有感悟, 既不会说话, 也不会抒情。然而我们去写某一景物时, 都会带着自己的感情。一条普普通通的小河就是一条小河, 可是你在小河边的村庄里住了几年, 对它有了感情, 因为这条小河给你的童年带来了快乐——摸鱼、游泳、和小朋友一起玩耍, 此时, 这条小河在你眼里就有了生命, 是你的朋友, 而不是一条普通的河。因此, 写景的时候, 要注意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 借景抒情。这一点对三年级要求可能高了一点, 同学们掌握比较困难, 但在参赛中, 要想超过别人, 就得学会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如一位同学在写《我爱秋天的八大处》一文中, 抓住秋天落叶的特征, 详写了“落叶”, 他这样写道:这里秋意浓浓, 一阵秋风吹过, 树上的黄叶纷纷飘落下来, 犹如下了场树叶雨。看, 一片柿树叶在空中飘荡, 多么像一条小船呀!而且是一条红色的小船。望着这叶“小舟”在空中越飞越高, 越飞越远, 我想:它会落到哪里呢?我希望它能伴着秋风, 飞到祖国的边疆给那里日夜守卫祖国的解放军叔叔带去慰问;我希望小舟伴着秋风飞向台湾, 给台湾人民捎去大陆家人的思念。
小作者借描写落叶, 抒发了对解放军的爱, 抒发了对台湾的思念, 希望早日统一。
这里要提醒同学们的是, 借景抒情, 发挥自己的想象时, 这想象不是无根据的瞎想, 而是根据所写之物去想, “想”与“景”一定密切相连。在融进自己的感情时, 要注意在字里行间融进, 不要整段文章都没有感情, 只是在段的最后写上一句空洞的口号。如很多同学在写景时看不到有多美, 只是在文章的最后写上一句:“啊!多么美丽的公园啊!”认为写上这么一句就是抒情, 这是错误的。
结合写作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