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光环境范文
居住区光环境范文(精选6篇)
居住区光环境 第1篇
关键词:纺织车间,光环境,光环境指数综合评价法,照明水平,优化措施
0 引言
室内光环境是建筑物内部空间由光照射而形成的环境, 它的功能是满足物理、视觉、心理、功效学、美学等方面的要求[1]。人们从事各种生产劳动, 主要依赖视觉对外界的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良好的光环境不仅能够提高视觉质量, 而且对人的情绪状态、心理感受产生积极地影响, 因此良好的光环境是保证工人高效、舒适、安全地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 也是评价工作环境安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2]。
纺织企业生产车间人员密集、机器数量多且排列紧密, 部分设备长而高大, 车间采光照明条件往往不太理想, 会对工人的生理、心理产生影响。而纺织企业一般实行昼夜轮班作业制度, 纺织女工要从事纱线接头等这类精细复杂的工作, 因此对车间光环境要求较高。目前, 对工业领域企业光环境的研究和评价大多是针对矿山及其它工业企业的[3,4], 针对纺织企业光环境的研究很少, 对纺织企业车间光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及可靠性研究还是空白。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对光环境设计的要求已从过去单纯提高照度转向创造舒适的视觉环境, 即由量向质的方向转化, 因而从人机工程学对光环境的要求来看, 不仅需要对光的视功能进行评价, 更需要对光环境进行综合评价[5]。本文通过对我国中南地区某纺织企业光环境的调查测量, 对照国家标准对该企业光环境进行分析;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运用光指数综合评价法对纺织车间的光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并针对光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 可为同类企业和其它工业企业光环境设计与评价提供参考。
1 纺织车间光环境特点及其影响
1.1 纺织车间光环境特点
纺织工业生产采用机械化生产和手工操作高度结合的生产方式, 纺织生产从原料到成品大多都是纤细又有反光的纱线和织物, 挡车工人采取巡回工作方式, 工作中识别对象尺寸较小, 视觉特性要求较高, 属视觉作业特性, 因此对照度和照度均匀度有较高的要求[6]。为了保证工人的操作质量, 要求生产车间光环境除了要保证操作面上有足够的照度外, 还要求良好的照度均匀度, 尽量避免在工作面上产生阴影和眩光。当大面积采用荧光灯照明时, 还要采取措施抑制频闪效应。
1.2 光环境对纺织工人安全健康及工作绩效的影响
纺织生产挡车工主要采用巡回操作方式, 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反复辨识目标, 视觉器官长时间处于调节紧张状态, 因此容易导致视觉疲劳, 引起视力下降, 还容易引发眼痛、头痛、流泪、结膜充血等症状, 极大地损害工人的视力及身体健康。国内外资料研究表明[7]:纺织女工视力下降与工龄长短成正相关关系, 工龄越长, 视力下降越明显。由于人的视觉活动与整个有机体及高级神经系统的活动息息相关, 当纺织车间光环境不良时, 不仅造成纺织工人的视觉效率下降, 而且会抑制其整个神经中枢系统和机体活动, 造成反应迟钝、身心疲惫、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 从而导致工人工作能力下降, 易引发安全事故。
此外, 光环境还会对轮班作业的纺织工人产生非视觉生物效应。轮班作业容易导致人体生物钟的紊乱和昼夜节律的变化, 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疾病, 而车间光环境能够影响人体昼夜节律的形成和调节过程, 在一定范围内, 可以通过提高照度来延迟昼夜节律, 从而使夜班作业人员心情舒畅、保持较高的警觉性[8], 提高其工作能力, 达到安全作业并改善轮班作业人员的健康状况的目的。
综上所述, 纺织车间光环境对纺织工人的安全、健康和工作绩效会造成影响, 图1为光环境对纺织工人安全健康及工作绩效影响的作用机制。从图1可以得出, 影响车间光环境质量的因素主要有照度水平、眩光感觉、亮度分布等, 这些会对工人的工作效率、出勤率、事故率及健康状况造成影响。因此, 纺织车间的光环境必须考虑工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提高兴趣和注意度, 从而减少疲劳和分心, 保证纺织工人的安全健康并提高工作效率。
2 光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
2.1 企业概况
该纺织企业为我国中南地区纺织骨干企业之一, 拥有纺纱纱锭9万锭、布机334台, 具有年生产纱12000吨、布750万米的生产能力。企业生产原材料主要有棉、涤纶、粘胶等, 生产的产品主要有纯棉、涤/棉、涤/粘、纯涤纶线等系列产品, 其员工的作业制度实行四班三运转, 员工作业方式是定岗作业, 整个企业的机器设备除维修外采取常年持续运转连续作业的方式。
2.2 厂房结构及灯管、设备布置
该纺织企业纺纱生产车间包括前纺车间、细纱车间、筒摇车间, 其中前纺车间包括清花、梳棉、清钢联、并条和粗纱共五个生产工序, 该企业筒摇车间和织布车间因技术改造暂停生产, 此次光环境调查以前纺车间和细纱车间作为研究对象。
两个车间厂房结构均为锯齿形厂房。车间内部墙壁和天花板为白色, 地面为水泥地面, 四周墙壁有1m高的天蓝色墙裙, 车间内机器表面颜色为军绿色和灰色两种。车间均采用40W普通荧光灯照明, 安装方式为钢索吊灯安装, 灯管距离地面3.5m。前纺车间工序较多, 机器排列比较杂乱, 部分机器排列没有做到与灯管和天窗垂直;细纱车间机器按行整齐排列, 所有机器均采取垂直于灯管和天窗的排列方式。细纱车间的设备、灯具布局及测点分布见图2。
2.3 车间光环境调查分析
光环境调查测量仪器采用TES1336A照度仪和激光测距仪。此次调研时间为2013年3~4月份, 分别测量车间天然采光 (自然照明) 、综合照明和人工照明时的照度水平, 测量时间安排在上午10:00~11:00 (晴天天然采光, 阴雨天综合照明) 和晚上20:00~21:00 (人工照明) , 依据《照明测量方法》 (GB/T5700-2008) 进行测量, 采用中心布点法, 两个车间均划分为30个矩形网格, 在网格中心点距离地面高0.75m处 (工作面高度) 测量照度, 依据《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50034-2004) 和《建筑采光设计标准》 (GB50033-2013) 对车间光环境进行分析。
2.3.1 实测结果
该纺织企业生产车间照明水平实测结果及合格情况分析见表1。其中照度均匀度m按照式 (1) 进行计算, 采光系数C按照式 (2) 进行计算:
式中:P (m) 为最小照度;Eav为平均照度;Emin和Eav单位均为勒克斯, Lx。
式中:En为室内照度;Ew为室外照度;En和Ew单位均为勒克斯, Lx。
2.3.2 结果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 前纺车间采用天然采光和综合照明时, 照度值满足标准要求, 而人工照明时照度值低于国家标准;细纱车间仅天然采光照度值满足要求, 综合照明和人工照明时照度值均低于国家标准。两个车间的照度分布不均匀, 仅前纺车间人工照明时照度均匀度满足国家标准要求, 照度分布不均匀体现在作业面明暗交替较严重, 容易导致视觉疲劳, 降低工作效率, 甚至引起安全事故。此外两个车间测点照度值合格率均偏低, 说明其车间光环境存在较大问题。经调查发现细纱车间灯管缺损及灯具积灰情况较严重, 此外细纱机上方机架上堆放粗纱太多, 严重影响细纱机操作面的照明质量。
分析表明:车间内照度受自然光影响较大, 表现为车间内晴天与阴雨天之间以及昼夜之间照度值变化较大, 而长期在低照度和高照度工作面交替工作会使工人视力下降, 影响工人的安全健康和工作绩效。
3 光环境指数综合评价
从人机工程对光环境的要求来看, 不仅需要对光环境的各个单项影响因素进行评价, 更需要进行光环境的综合评价, 光环境指数综合评价法是考虑了光环境中多项影响人的工作效率和心理舒适的因素, 以使用者对所处光环境的主观感受为基础,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 通过个体的主观判断来确定各个光环境影响指标所处状态, 利用评价系统计算各项评分及总的光环境指数, 最终确定光环境质量等级的一种方法[4,9]。
3.1 问卷调查
采用随机抽样自填式问卷调查的方式, 从光环境的影响因素出发, 其评价指标包括第一印象、照明水平等[4,10]八项影响人的工作效率和心理舒适的光环境因素 (见表2) , 让接受调查的人员从车间光环境影响指标的可能的四种状态中选一种最符合自己观察和感受的状态 (见表2) 。前纺车间分发100份问卷调查, 收回95份;细纱车间分发100张问卷调查, 收回94份。光环境指数综合评价方法的问卷调查表见表2。
3.2 评分系统
对评价项目的可能状态, 按照它们对人的工作效率与心理舒适度影响的严重程度赋予逐级增大的分值, 以便计算各项目的评分, P (m) 为第m个状态的分值, 依状态编号1、2、3、4为序, 分别为0、10、50、100。
1) 项目评分计算式 (其结果四舍五入取整数)
式中:S (n) 为第n个项目的评分, 0S (n) 100;P (m) 为第m个状态的分值;V (n, m) 为第n个评价项目的第m个状态所得票数。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 结合式 (3) 得出前纺车间、细纱车间各项光环境主观评价项目的分值, 见表4和表5。
2) 总的光环境指数计算式 (其结果四舍五入取整数)
式中:S为光环境指数, 0S100;S (n) 为第n个评价项目的评分;W (n) 为第n个评价项目的权重。
采用专家打分的方法确定各项目的权重, 用来表示各个评价项目在决定光环境质量上的重要性的差别。分别邀请该纺织企业前纺车间和细纱车间的一线操作工人 (挡车工) 、管理人员、机电维修人员等各20人对各评价项目重要性进行打分, 各项目评分范围为0~100分, 分数越高表示该项目在决定纺织车间光环境质量上越重要, 在数据处理时, 用算术平均数代表专家们的集中意见, 将各项目的平均得分归一化得到各项目的权重, 见表2。
3.3 评价结果与质量等级
为了便于分析和确定被评价的光环境质量等级, 将光环境质量按照光环境指数的范围分为四个等级, 见表3。
利用表2中的数据和公式 (4) 分别计算前纺车间和细纱车间的光环境指数, 得到前纺车间的光环境指数S=28, 细纱车间的光环境指数为S=18。对照表3可以看出, 前纺车间和细纱车间的光环境质量等级均为3级, 其光环境存在的问题较大。从分析的结果来看, 两个车间均存在照明水平不够、亮度分布不均、作业面有阴影等问题, 此外作业人员对细纱车间的室内结构与陈设外观满意度偏低, 现场细纱袋摆放不规范。这些都会对工人的安全健康和工作效率造成影响, 需要尽快改善。
4 优化措施
针对该纺织企业光环境存在的问题, 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化措施:
1) 提高照度水平, 保证作业面适宜的照度。提高生产车间照度水平是改善照明条件的关键, 因此该企业可以通过合理配置光源、增加灯具数量来提高照度水平;同时应该合理布置灯具, 前纺车间的灯具应该按行 (列) 均匀排列, 且机器排列应与灯管和天窗垂直, 避免作业面出现阴影, 从而提高视觉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2) 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该纺织企业开灯时间相对固定, 不能及时根据车间照度进行补充, 导致车间照度值和照度均匀度不能满足工作需求, 而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能对灯具进行智能调光, 系统可根据室外光的强弱来自动调节室内的人工照明, 使室内的照度始终保持在恒定值附近, 从而保证照明设计要求和提高工作效率, 达到充分利用自然光实现节能的目的。此外, 智能照明的管理系统采用设置照明工作状态等方式, 自动调节无需专人维护, 有效地减少了有功功率的损耗, 降低了无功功率, 达到节省电能、节省人力的目的。
3) 加强对照明灯具的日常维护管理。通过对该纺织企业的调查, 发现车间灯具缺损的情况以及灯具积灰的情况比较严重, 因此应加强对照明灯具的日常维护管理, 如对电器维修人员划分“责任田”, 分区分块责任到人, 并落实到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 定期清洁照明灯具, 并依照正常维护程序更换光源, 发现有缺损的情况, 应及时整改, 以满足工作场所的照明质量要求。
5 结论
1) 分析了纺织企业光环境特点及对作业人员安全健康和工作绩效的影响。通过调查测量某纺织企业前纺车间和细纱车间的照度水平, 对照国家标准对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前纺车间和细纱车间晴天天然采光效果较好, 车间照度平均值和采光系数符合国家照明标准, 但是照度均匀度均小于0.7, 照度分布不均匀;阴雨天采用综合照明时, 前纺车间平均照度值符合国家标准, 但其照度均匀度低于0.7, 作业面明暗交替严重, 细纱车间平均照度值和照度均匀度均不符合国家照明标准;晚上采用人工照明时, 前纺车间和细纱车间的照度值和照度均匀度这两个指标中, 仅前纺车间照度均匀度符合国家标准, 且前纺和细纱两个车间测点照度值合格率分别为17%、23%, 说明车间光环境存在较大问题。
2) 确定了影响光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 包括第一印象、照明水平、亮度分布、眩光感觉等八个方面。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运用光环境指数综合评价法对该纺织企业生产车间的光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 评价结果表明前纺车间和细纱车间照明质量等级均为3级, 其光环境均存在较大问题, 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可为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3) 分析了前纺车间和细纱车间光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对其原因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提高照度水平、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和加强对照明灯具的日常维护管理等三个方面的优化措施, 可为同行业和其它工业企业光环境设计与优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永锋.酒店大堂照明环境质量评价与技术体系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 2005
[2]郑宣华.照明与安全[J].安全与健康, 2003, (15) :33-34ZHENG Xuan-hua.Illumination and safety[J].Safety and Health, 2003, (15) :33-34
[3]李琴, 李泽蓉.电机生产车间照明环境的改善研究[J].煤炭技术, 2011, 30 (8) :60-62LI Qin, LI Ze-rong.Study on improvement of lighting environment in electric motor production workshop[J].Coal Technology, 2011, 30 (8) :60-62
[4]景国勋, 彭信山, 李创起, 等.基于光环境指数综合评价法的综掘工作面照明环境评价[J].安全与环境工程, 2012, 19 (3) :41-44JING Guo-xun, PENG Xin-shan, LI Chuang-qi, et al.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of fully mechanized excavation face based on light environment index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J].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12, 19 (3) :41-44
[5]丁玉兰.人机工程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1
[6]李景春.浅谈纺织车间的照明设计[J].黑龙江纺织, 2003, (2) :30-31LI Jing-chun.Discussion on lighting design for spinning and weaving workshop[J].Heilongjiang Textile, 2003, (2) :30-31
[7]杨晓发, 李春燕, 杜芳莉.挡车女工听力与视力的职业危害[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01, 12 (1) :39-40YANG Xiao-fa, LI Chun-yan, DU Fang-li.Study on occupational hazards to hearing and acuity of women working in the textile plants[J].Hen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001, 12 (1) :39-40
[8]Juslén H.TENNER A.mechanisms involved in enhancing human performance by changing the lighting in the industrial workpla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rgonomics, 2005, 35 (9) :843-855
[9]郭伏, 钱省三.人因工程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老居住区环境改造初探论文 第2篇
摘 要:阐述了上海老居住区的发展历程和绿化景观现状,针对新老居住区景观的差异性所带来的不和谐元素,提出了老居住区的改造对策。
关键词:风景园林,老居住区环境;改造对策,
1前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不断改善,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相应发生着变化,对良好品质生活环境的渴求日益显现。伴随着一批批新建住宅区兴起,小区内部景观面貌也在不断提升,使新老居住区之间的环境差异越来越大,同时老居住区内部自身的环境及公共设施与现代生活问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如何使居住在老居住区中的人群也能分享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舒适和便利,使社会群体间居住环境差异缩小,是值得各级主管部门和园林工作者深思的问题,对老居住区内部环境进行有效合理的改造,不仅十分迫切,而且意义深远。本文就上海老居住区的改造作初步的探索。
2居住区的发展历程
上海层住区的发展最初受美国建筑师西萨三十年代提出的“邻里单位”设计理论的影响,居住区范围以小学生上学不穿越城市干道为界,在居住区内设小学及日常商业点;五十年代受原苏联的规划理论影响,采用居住区――街坊的规划方式,封闭的周边式布置;六十年代沿用了一条街的形式,沿街两旁有各种商店、餐馆等文化商业设施,生活较为方便,但也带来了居住环境的恶化。这些时代所建的居住区如曹杨新村、彭浦新村、蕃瓜等,居住区设计标准还较低,人均绿地一平方米以下,着重考虑的是解决房荒的问题,因此在居住区环境方面考虑很少。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到了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住宅建设规模迅速扩大,统一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成了主要的建设模式,规划理论上形成了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的结构,对居住区的环境景观也开始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重视,如上钢新村、上南新村、梅园新村等,居住区内有了宅前宅后绿地,局部也有了集中的花园等公共活动场所,但环境布局方面也是仅仅停留在绿化的“绿”上,只是满足一个较低的绿化指标而己。
进入九十年代,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特别是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化,大量的开发商介入了住宅的建设,住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业主在考虑住宅内部空间、质量的同时,对外在的环境面貌愈加看重,促使开发商对居住区的环境规划、建设越来越重视,小区的环境不仅仅局限在绿上,景观空间、植物配置、绿化覆盖率、人性化设计等方面均有考虑,因此景观设计也随之有了质的飞跃。由此也引发了一街之隔甚至一墙之隔两个居住区间环境之间的天壤之别,阻碍了本区域乃至整个城市的景观形象提升,带来诸多不和谐的`因素,因此必须加快对老居住区环境的改造,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也给老居住区的相对弱视群体一个改善居住环境的机会。
受不同时期居住区总体规划限制,解放初至七十年代的居住区内部条件太差,需对居住区进行整体改造。本文仅对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的居住区景观环境改造作一个初探。
3老居住区现状及存在问题
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人们对景观设计的认识受当时条件的限制,把居住区景观设计往往简单的理解为绿化设计,景观布置也以园艺绿化为主,景观设计往往只是整个建筑设计的附属,景观建设的资金投入也不足,环境效果难免不尽人意,主要存在问题如下:
3.1小区总体景观布局不尽合理,缺乏“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公共活动空间不足,无法满足居民日常的休闲、锻炼需求。
3.2植物配置不尽合理,如:常绿树过多、种植形式单一、植物种植位置与植物本身生长习性不符、林下无地被或除麦冬外无其它品种,造成绿化景观呆板,色彩单调,季相变化不明显。
3.3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许多老居住区普遍存在植物长势过高、过密的现象,许多绿地内的香樟已紧靠居民阳台,夹竹桃等灌木长得很高,严重影响居民的通风、采光及安全,有些植物都已老化,脱节、偏长严重,面貌较差。
3.4公共停车位严重不足,造成自行车、小轿车乱停车现象严重,损坏绿地,挤占小区本就不宽的道路,极大影响居民的出行,同时埋下不少的安全隐患。
3.5原有的一些景观小品、铺地、路灯等设施已相当陈旧或破损,同时人性化考虑也不足。
4改造对策
4.1总体布局的调整、改造
居民对居住环境要求是“舒适、方便、安全、卫生、美观”,在老居住区的改造中,本着“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区的出发点,对小区的景观布局进行改造调整。根据小区的规模及绿地现状,选择几块面积较大、位置较好的绿地,改造成集中绿地,在绿地内增设凉亭、花架、座椅等小品,供居民日常的休憩、谈心之用,小品的体量要小巧,造型新颖别致,带有意境与特色,材质具有时代的气息,与环境相协调,对环境也起到点缀、陪衬、填白的作用:同时留出部分空地,辟为广场,作为健身、锻练的场地,放置健身器材,有条件的地方设置儿童游戏场地供小区儿童游玩,满足了不同年龄居民的需求。在铺地材质选择上考虑以人性化、生态型为主,比如采用草坪与砖、石、混凝土相结合,造价较低,美观实用。在改建中,尽量保留形态较佳的乔木,遮荫点景。
4.2绿化植物的调整、改造
老居住区宅前宅后的绿地本来就很小,绿化上又普遍存在品种单调、树龄老化、生长过密、影响通风采光等问题,因此在进行居住区的绿化调整改造时,对生长过密、树龄老化、形态较差的植物,特别是灌木采用移植或淘汰的方式,让空间变得通透:部分乔木的移植、抽稀结合广场、小品的布置,使之成为花坛、广场中的一个优美景观,在乔木下放置简单座椅,简洁美观实用。在植物品种上主要考虑增加地被种植,改变目前只有麦冬的现状,多选择种植地被新品种,如:花叶玉簪、大花萱草、花叶蔓长春花、吉祥草、园艺八仙花等,另外还可考虑布置花境,点植少量秋色叶植物,使植物群落的色彩变化丰富,季相变化较大。总之在老居住区植物的调整中对过密的乔灌木要做减法,地被上做加法,植物的层次不必太多,以乔木+灌木+地被层或乔木+地被+草坪布置,种植上采用孤植、丛植及小型植物群落的形式,密度适当降低,使居住区景观既美观,又简洁、通透。
4.3停车设施的增建
老居住区都存在停车位严重不足的问题,改造中可适当利用小区边角用地及本已破坏严重的绿地,辟建出一定量的停车位。具体改造中亦可灵活利用原有大乔木下的空旷地辟建车位,车位的设计统一采用生态型植草格,既保留了小区原有的生态绿量,同时也有序地组织了车辆的停放。
4.4景观小品的改造、提升
一般老居住区的凉亭、花架大多为混凝土结构,样式较为陈旧,外观也已破旧不堪,铺地也以混凝土地为主,对此一方面可考虑对原有的景观小品、铺地等设施作修缮、重新粉刷,下增设座椅,另一方面增加具有人性化设计及现代的元素的设施,如残疾人坡道、栏杆、木装饰贴面等,铺地中增加鹅卵石步道、砂池等,使景观小品、铺地更贴近居民生活,也更具现代感。小区照明的改造中,修缮、补充主要道路的灯具,在集中绿地内增设庭院灯、草坪灯,方便居民夜间的出行、休憩、锻炼,既增加了安全性,同时也提升了小区的品位。
5改造资金来源渠道
老居住区的改造,资金是关键,没有合理的资金来源支撑,改造将是一句空话。上海目前需要改造的老居住区可谓是数量不匪,改造费用将是个不小的数目,要取得这些资金,可从三条渠道筹集。第一方面是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这是资金来源的主要部分,第二方面是小区物业从物业费及维修基金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第三方面可考虑在停车位改造中,采用预先收取业主的停车费进行车位改造。另外,我们还可通过出售改造中抽稀的乔灌木进行筹资,使小区改造得以实施。
6结束语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探析 第3篇
居住环境的好坏对居民生活质量具有直接影响,近年来,为了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政府部门对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并结合城市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了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由于当前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呈现出多元化,所以,想要充分满足人们对生活环境的需求,景观设计除了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之外,还要确保设计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此来使景观设计的作用最大限度发挥出来,为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设计原则
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若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设计过程中就必须遵循必要的设计原则。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原创生态原则
首先,在对设计元素进行选择的时候,需要对现有植被、建筑、地形以及当地生态环境特点进行综合考虑,尽可能在不改变现有资源的情况下进行设计,确保生态系统不被破坏,然后在此基础上开发适合的可再生资源作为设计元素,将其与自然生态资源有效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整体有序、协调共生的良性生态系统,以此来实现生态景观的连续性。其次,要结合城市特有的生态系统,将更多大自然中的原创生态元素融入其中,形成和谐、有序的城市生态体系。
2.经济原则
与城市公共区景观设计不同,居民区环境景观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居民生活质量,而不是单纯的搞绿化。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尽可能以最少的经济投入达到最佳的提升效果,这就要求设计师要将自然环境充分利用起来,以此为基础构建人工景观,同时对户外活动场地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降低设计成本,而且还可以使景观设计更具艺术气息和感染力。
3.以人为本原则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服务对象是广大居民,所以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至关重要。首先,设计师需要对居民的需求进行全面掌握与了解,并以此为依据对设计方案进行科学选择,从而将景观设计的休闲性、实用性、家园性和参与性充分体现出来,满足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其次,设计师还要从居民的年龄结构框架出发,充分考虑老年人和儿童的需求,为其提供适应的活动场所,以此来使景观设计符合不同群体的需求。
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设计方法
构思和构图是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两项重要内容,在具体设计中缺一不可,只有做好上述两个方面的工作,才能够使景观设计达到最佳的效果。
1.构思
景观设计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与设计构思具有直接联系,在此阶段,设计人员需要考虑的内容有很多,比如说,设计用地的具体规划、景观作品需要具备的功能、如何不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以及减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干扰措施等。从项目立项到项目结束,期间所有设计工作都要有一个详细的规划,对于设计中有可能面临的问题,则应该拟出具体的解决方案。这样一来,便可以大幅度增强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促使景观设计工作顺利开展。
2.构图
构思完成之后,接下来就是以此为依据进行构图。就目前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构图来看,大致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平面构图和立体造型构图。其中,平面构图主要是指设计图纸的绘制,将景观设计中涉及的绿化面积、小品位置及交通道路等按照比例用平面图示的形式展示出来。而立体造型构图则主要是指地块上所有实体内容的某个角度的立面投影。一般来说,立体造型构图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对景与借景。对景与借景是环境景观设计常用的方法,其中,对景又可分为直接对景和间接对景两种,不同对景方法给人们带来的视觉效果也不相同,直接对景给人的感觉比较直观、一目了然,间接对景给人的感觉则是若隐若现,极富空间层次。(2)隔景与障景。所谓隔景,主要是指利用好的精致将杂乱的精致遮挡起来,将景观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居民群众。而障景则是指直接采取截断行进路线或逼迫改变方向的方法用实体来完成。(3)尺度与比例。尺度与比例也是当前现代景观设计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对于各部分的空间,设计师都要结合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比如说,在对中心广场进行设计的时候,设计师需要对居住区内人们的生活空间和活动频率进行充分考虑,把握好设计尺度。如果尺度过大,就会导致广场过于空旷,没有氛围。但如果尺度较小,则会失去一定的私密性。所以,在对景观各个部分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根据其功能和使用对象对其尺度和比例进行科学确定,确保其能够充分满足广大居民的需求。
结语
综上所述,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是一项全面而又系统的工作,不仅关系着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对城市建设与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未来的时间里,城市建设部门需要提高对居住区景观设计的重视程度,结合居住区实际情况,对景观设计进行合理的构思和构图,绿化居住区环境,为人们提供一个休闲、舒适的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作者单位:湖南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居住区环境设计 第4篇
住区环境对城市有巨大的、直接的影响。优秀的城市住宅外部环境, 不仅可以提高社会效益、环境及经济效益, 也是住宅内部空间的延伸。通过居住区外景观环境的形象塑造, 住户拥有了与大自然的沟通空间, 人与人交往的场所, 赏心悦目的景观环境, 恬静平和的居住氛围。住区环境既有物质方面“硬环境”, 也离不开精神方面“软环境”, 两者必须紧密结合。住区的“硬环境”主要包含能满足人的居住、生活需要的居住空间、交往空间、景观空间、公建设施、文化设施、教育设施、体育娱乐设施、交通设施、商业服务设施;住区的“软”环境主要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及多层次的社区文化活动, 创造高尚的文化氛围, 让居民及其子女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 高尚的道德陶冶, 适宜的健身体育锻炼, 丰富的艺术享受, 以及优美的景观欣赏。
一、住区景观要引入自然元素
当人们游玩于自然山水之间, 在审阅自然美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的精神品质的自然升华, 有助于人格的健全发展, 这也是古人的至高追求天人合一。但是目前开发商为牟取最大的商业利润, 建设的仅满足日照间距的千楼一面的住宅区, 单一的面孔、呆板的空间, 使得居住区空间形态走向一个极端。出现了户外空间过于分散、缺失和不连惯, 接点空间过小;自然被单纯认为是绿化率, 以草皮代替树木;对居住区汽车尾气、噪音不控制, 也没有隔音措施;缺乏户外活动场地;热岛现象频生;水资源匮乏等等问题。为了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 营造亲切宜人的环境, 就要在设计中有意识地引入自然要素。以苏州园林为例, 这些庭园, 原为私人游憩怡情休养之所, 常连于宅旁屋后, 常以建筑为主体, 以花木为培衬, 设计不崇尚庄严伟大, 但求宁静精巧;不重对称, 多有曲折, 从而避免呆滞;尊重自然而不征服自然, 才能给人以舒适、陶醉的感觉。这些园林之所以能在当今还受现代人的取悦观赏而久居不衰, 其巧妙之处就在于以自然为背景, 取之自然, 还之自然, 形成一幅整体美的画卷而意味无穷, 古代园林的造园技巧对我们今天的居住小区的景观设计是有很好的启迪的。
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 水体的设计首先尺度上应与居住区整体环境相协调, 水体各要素的关系能做到主次分明, 附属要素很好衬托主体;人与水体的尺度关系把握准确;其次, 形态上要有动静之分。这些都会有效的赋予水体的自然灵动。绿化设计则要做到视野开阔、树种搭配多样、空间变化丰富。植物的配置要突出“草铺底、乔遮荫、花藤灌木巧点缀”的绿化特点, 根据场地的规模和功能来确定树木的种植方式, 根据植物的生物学特性“适地适树”, 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 落叶乔本、常青灌木、常绿草坪高低参差、交相辉映, 以求达到模拟自然, 创造鸟语花香的意境。有创新、有特色的设计才有生命力, 要使设计自然就必须力求创新, 各具特色。
二、空间设计要方便人际交往
人的一生约有1/2以上的时间是在居住环境中度过的, 小区内的空间场地给人们提供了活动和相互交往的场所, 成为人们居住环境中不可缺少的户外生活空间。居民的生活活动一般分为个人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或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两类, 自发性活动只有在适宜的空间环境中才会发生, 而社会性活动则需要有一个相应的人群能够适宜地进行活动的空间环境, 这种适宜的空间环境, 除了形式、比例、尺度等设计因素外, 首先要考虑与这种活动相关的适宜的空间层次的构筑。如在半私密空间中幼儿和儿童游戏活动, 邻居间的交往活动;在半公共空间中老年人健身、休闲活动, 邻里交往、散步, 青少年的体育活动;在公共空间中人们交往、购物、散步、休闲活动等。各类户外活动场地应与居住区的步行和绿地系统紧密联系, 其位置和通路应具有良好的通达性, 不应成为停车场地或无人问津之地。幼儿和儿童活动场地应接近住宅并易于监护;青少年活动场地应避免对居民正常生活的影响, 但也不能偏僻, 以至于只服务少数居民;老年人活动场地宜相对集中, 远离车行道。
三、活动场地要以人为本
老年人活动区:居住区中的老年人活动区在在社区中使用率是最高的, 在设计中宜考虑分为动态活动区和静态活动区。动态活动区主要以健身活动为主, 在活动区外围应有林荫及休息设施, 如设置亭、廊、花架、坐凳等, 以便于老年人活动后休息。这类空间不需太大, 小空间更能增强私密感和亲和感。静态活动区主要供老人们晒太阳、下棋、聊天、观望、学习、打牌、谈心等场地的布置应有林荫、廊、花架等, 保证夏季有足够的遮荫、冬季有足够的阳光。
青少年运动场地:运动场所是青少年常来光顾的地方, 如篮球场、羽毛球场甚至足球场。这些场地的设计在满足自身设计要求的同时, 还要结合居住区的特点进行场地布局。如要把赛场地设在边缘地带, 这样产生的噪声和拥挤不会干扰安静区;场地应远离儿童活动区, 防止对儿童安全构成威胁;场地周围避免栽植大量扬花、落果、落花的树木, 以减少对运动场地的不利影响及场地的清扫工作等。
儿童游戏设施:在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儿童的不同需求以及他们所处的发展阶段;界定游乐场的面积和边界, 特别注意会影响游乐设施放置的那些客观因素, 如下水道, 障碍物, 灯柱等;游乐场的选址必须考虑周围的交通状况, 是否方便在游乐场内骑自行车或滑板, 是否方便携带婴儿车或轮椅的进入;场地的颜色对儿童的影响很明显, 明亮愉悦的颜色会带给儿童愉快的情绪。
四、充分考虑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计将现代科学技术与空间的设计结合, 为广大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提供行动方便和安全的空间, 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因此在当今的居住区公共环境中无障碍是必不可少的设施, 其对人的关怀应设计应体现到细部的处理上。比如说在台阶和坡道侧设置扶手, 方便老人、儿童、身体障碍者使用;台阶的设置应防止疲劳, 每隔1.2米设休息平台;公共场所座椅的摆放位置、数量应充分考虑冬暖夏凉、遮阳、避雨的设计要求;道路、场地要进行防滑设计、照明设计;公厕的设置;电话亭设计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 无障碍设施也是为明天的我们准备的, 我们善待残疾人、老年人, 也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五、住区环境应力求美、静、净、洁
住区各类景观布置和小品、雕塑等要具有高品位构思和艺术水平。住区的景观要美, 环境要静, 噪音要小, 水面要净, 空气要洁。机动车辆的噪音、废气应减少到最低限度。不论大、小水面都应常年洁净, 流水、瀑布、涌泉尽可能循环使用, 并使其起到涤净尘埃、净化空气的作用。
住区内公共空间是人与人交流的地方, 一个供人分享、同欢、看和被看的场所, 是寄托希望并以其为归属的地方。公共空间或景观不仅是让人参观、向人展示的, 更供人使用、让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离开了人的活动、人的故事和精神, 公共空间景观便失去了意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公共空间环境规划设计的关键所在。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城市建设的发展速度更是突飞猛进, 住区环境对城市有巨大的、直接的影响。本文从居住区的景观设计、空间设计、活动场设计、无障碍设计等方面讨论了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
浅析居住区环境设计 第5篇
居住区环境是人类最为重要的生存空间, 其设计必须以人为本、天人合一, 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苏州园林的白墙黛瓦、精致漏窗, 植几株芭蕉或一丛秀竹, 微风过处, 倩影婆娑, 溪流随石径而迂回, 曲廊随山势而起伏, “廊引遐思, 窗含余韵”, 充满了诗情画意, 渗透了清新幽雅, 这就是成功的居住区环境设计的魅力。
近年来, 随着住房供需矛盾的缓解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住宅建设和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从过去简单要求“有房可住”发展为如今对居住小区的环境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应于这种变化, 表现在当前的房地产开发活动中, 就是越来越多的小区都进行了独立的景观设计。但是, 这种源于市场作用的自发行为往往以营销为目的, 一些设计方案过多追求表象的美观而对原生环境、地域文化、交往空间等深层次的因素关注甚少, 徒具“形”而缺乏“魂”, 以致小区的环境景观没有真正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 也使得居住区环境设计走入误区。
1当前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 盲目追求大型化豪华景观, 将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 (如办公区、商业区及公园) 搬进居住区, 大喷泉、大广场等景观随处可见。有些大型居住区设计为追求气魄, 动辄几百米的居住区轴线, 追求时髦的空荡大草坪或高层高密度的壮观楼群, 超人的尺度往往使居民感到压抑烦闷。在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应谋求人与环境相和谐的尺度, 如中国古典园林中“小桥流水”“步移景异”“曲径通幽”的尺度关系。
2) 设计追求图案化而忽略功能性, 好看不实用, 背离了以人为本的宗旨。近年来居住区环境越来越美观, 但有些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偏重营造外型优美的绿地和错落有致的道路, 甚至设计成公园, 却忽略了居民活动场所的设计和生活气氛的营造。在绿化设计时, 一些居住区简单地采用草坪代替植物, 大面积的绿地只可远观不可进入;道路空间虽然不少但不宜驻足, 置身其中有被催促行进的感觉;居民缺乏活动、交往、休息等各种实用空间和应有的安全感、社区感和闲适感[1]。如果有廊、亭等遮阳避雨处则利于人们逗留较长时间;青少年玩耍的空间在考虑就近分散设置的同时, 应离住宅远一些, 以免造成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干扰。诸如此类, 设计师往往缺乏重视和推敲。
3) 想方设法推陈出新, 却忽略了最基本的生态性与舒适性要求。长期以来, 在提高居住区的环境品质方面, 人造硬质景观、高级建材、灯光装饰等日新月异, 相对来讲, 环境的生态性和居民的舒适性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这既影响了住区的生态循环机制, 又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此外, 许多居住区的环境设计缺乏深入研究和分析, 单纯追求“绿化率”;设计手法千篇一律, 缺少个性与特色等问题也比较突出。
2居住区环境设计的方法论
从宏观上看, 居住区环境设计是城市或区域环境设计的一部分, 因此它与城市的发展、城市生活的变化、自然生态的保护息息相关;从微观上看, 居住区环境设计又是为人服务的, 与人的行为活动、心理需求等密切相关, 居住区的环境景观不仅是给人看的, 同时也是给人用的。总之, 居住区环境设计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个过程的有机结合。
2.1 设计范围[2]
所有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 包括各类园境小品、休息设施、植物配置以及居住区内部道路、停车场、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形态及其界面, 乃至人的视线组织等都在居住区环境设计范围之内, 从而大大扩展了传统的“绿化+场地+小品”的绿化模式。居住区环境设计不仅体现在各种造景要素的组织、策划上, 而且还参与到居住空间形态的塑造、空间环境氛围的创造上。同时, 景观设计将居住区环境视为城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协调了居住区环境与区域环境的关系。
2.2 设计手法
居住区环境设计并不拘于某种风格流派, 而是根据具体的设计构思而定, 但始终追求怡人的视觉效果。设计将灵活多变的构图手法与曼妙流畅的曲线形态糅合到环境中, 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园林设计方法, 利于为人们创造可观、可游、可参与其中的居住环境, 提供轻松舒适的自然空间, 增添大家的生活情趣。
2.3 设计原则
2.3.1 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人为本指导思想的确立是环境设计理念的一次重要转变, 使居住区环境设计由单纯的绿化及设施配置向能够营造全面满足各层次人需求的生活环境转变。以人为本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 在居住区的生活空间内, 对人的关怀往往体现在近人的细致尺度上 (如各种园境小品等) , 可谓于细微之处见匠心。因此, 具体设计更多地从人体工学、行为学以及人的需要出发研究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 并以此作为设计原则。
2.3.2 融入生态设计思想
生态设计思想的融入使环境设计将城市居住区环境的各构成要素视为一个整体生态系统, 使环境设计从单纯的物质空间形态设计转向居住区整体生态环境的设计, 使居住区从人工环境走向绿色的自然环境。基于生态的环境设计思想, 不仅仅是追求如画般的美学效果, 更注重居住区环境内部的生态效果。
2.3.3 追求生活情趣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居住模式发生了变化, 人们在工作之余有了更多的休暇时间, 也将会有更多的时间停留在居住区环境内休闲娱乐。因此, 对生活情趣的追求要求各种小品、设施等造景要素不仅在功能上符合人们的生活行为, 而且要有相应的文化底蕴, 为人们在家居生活之余提供有情趣、高品位的休闲空间。
2.3.4 注重动态的景观效果
在静态构图上, 居住区环境设计讲求图案构成的视觉感染力, 同时, 它更为重视造景要素的流线组织, 以线状景观路线串起一系列的景观节点, 形成居民区景观轴线, 造成有序的、富于变化的景观序列, 如各种绿轴等。这种流动的空间产生丰富多变的景观效应, 使人获得丰富的空间体验与情感体验。
2.3.5 强调可参与性
居住区环境设计, 不仅仅是为人们营造视觉景观效果, 其最终还是为了满足居民的使用需要。居住区环境是人们接触自然、亲近自然的场所, 是人与自然充分交融的空间, 人们不仅需要可观、可感, 还需要自由融入并亲自参与。
2.3.6 兼备观赏性和实用性
居住区环境设计必须融观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在景观系统中形成开放性布局, 设置有利于发展人际关系的空间, 便于人们轻松自如地融入“家园”群体, 让每一位居民随时随地都能享受新鲜空气、阳光、绿色与和谐的人际关系, 成为居民理想的乐园和家园。
2.3.7 开放的、系统的设计观念
居住区环境设计不再强调居住区空间环境绿地设置的分级, 不拘于各级绿地相应的配置要求, 而是强调居住区为全体居民所共有, 居住区景观为全体住户所共享。开放性的设计思想力求整个居住区的绿地配置、景观组织通过流动空间形成网络型的绿色生态系统。
3呼和浩特市亿利傲东国际住宅小区环境设计实例
3.1 项目概况
亿利傲东国际住宅小区位于呼和浩特市东区的生态园规划区内, 西靠腾飞路, 东依东河, 北距如意广场1.5 km, 南侧紧邻住宅用地茂密林带, 是美国VBN建筑设计公司担纲设计、山西四建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承建的一个低密度高绿化、自然环保的绿色生态住宅小区, 总占地271.9亩, 总建筑面积222 000 m2, 绿化率高达50%。
3.2 设计理念
3.2.1 回归自然, 体现生态原则
小区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特点, 利用基地特色, 对原有土地、植被等要素进行科学保护和充分利用。在介质使用上, 合理建造雕塑、小品等硬质景观, 加强植被、水体等软质景观的营造, 突出情趣、和谐、舒畅、自然等功能, 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在植物配置上注重多样性, 将乔灌草复式绿化、平面绿化和立体绿化相结合, 做到四季有花、四季有香、四季常绿, 形成优良的植物群落和生态效果。
3.2.2 消灭死角, 实现均好共享
为了使每套住房都获得良好的景观效果, 小区在设计时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设人工环境, 改善条件以使所有居民能均匀享受优美的环境。同时在空间布局方面, 强化了建筑、绿篱的围合功能, 塑造出形态特色各异、景观要素丰富、安静祥和的院落空间, 从而营造出具有良好归属感、温馨宁谧的居住环境。
3.2.3 统筹兼顾, 注重整体效能
现代居住区景观环境是有机的整体, 在景观设计中不能把各个组成空间割裂成片段, 应注重其整体性。该小区从单体造型、总体布局到外部环境, 都追求整体上的协调性、统一性和连续性, 整个居住区布局灵动、错落有致, 建筑风格简约、明快, 与当地空阔辽远的原生风景浑然一体, 既保证了景观的自然性和真实性, 又体现了居住区怡人爽心的良好性能。
4结语
作为房地产开发的热点, 居住区的环境设计是一项集社会、经济、生态、文化、心理、行为等诸多领域于一体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也是当前规划设计中的一大难点。优秀的居住区环境设计应以人为本、博采众长, 精心构筑爱的家园, 使人身处其中备感舒心惬意、徜徉其间每每流连忘返, 使其真正成为社区居民客厅的外景、工作室的扩展、起居室的延伸[3]。
参考文献
[1]李红, 谢磊.居住小区的环境设计[J].住宅科技, 2007 (6) :24-27.
[2]韩朝晖.对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思考[J].美术大观, 2007 (6) :102-103.
居住区环境设计探析 第6篇
1 居住区环境设计的发展现状
1.1 在设计上缺乏人性化理念元素
住宅建筑建设发展以来, 开发商对住房的建筑设计考虑, 直接与其产生的经济效益为主要的驱动方向。在环境的设计上以满足居住人群的基本要求为基础, 忽视了空间设计的人性化需求。在小区居住地的空间规划单一性较强, 环境设计模式固定化, 导致小区的环境设计理念空洞中缺乏创新元素。很多居住区在公共环境的设计上过于形式化, 不充分考虑居民永久居住对公共空间或公共社区的需求。总体上讲还是出于对居住人在精神需求和生活需求的标准上, 不给予人性化考虑。对居住区的环境设计方案, 地方政府提倡居住区统一规划模式的实施, 严重影响着建设设计师们在居住环境设计上的创新想法得以实践。谈到设计师在创新元素的施展上, 主要还是存在很多设计师缺乏创新元素的问题较多。有经验的传统设计师们的建筑思想比较保守, 更加注重工程的坚固性和实用性。对于居住者的精神需求考虑的范围较少, 自然融进建筑方案中的策划也就相对匮乏, 进而导致设计师们在设计上缺乏人性化理念元素的创新。
1.2 居住区环境设计领域不具个性化
城市现代化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们对任何生活领域的需求都彰显着个性化模式的供应。对居住区的环境要求也更加讲求个性化的精神满足, 小区建设方案的多样化选择成为了现代房地产开发商的经济竞争手段。商品住宅是商品消费市场的一项重要消费项目, 只有不断地丰富对居住区环境设计领域的多样化建筑模式, 才能适应市场发展需求, 进而满足消费群体的个性需求。现代小区住宅价格平均为每平方米七千元左右, 购买者对于住宅的建筑风格设计、环境布局设计等方面都有很多硬性的要求, 开发商的互相竞争又给予购买人群提供了巨大的选择空间。这就要求建筑设计人员必须注重小区居住环境设计上的多元化和新颖化, 注重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双重追求。
2 居住城市发展的几个阶段
2.1 小区居住环境的绿化阶段
居住区环境由自然要素、人工要素、社会要素三部分构成, 是各种实体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定的空间范围。对其绿化的覆盖面要求标准化, 从而有效地提高人们在居住地的生活质量。人工的建造因素表现在整体和分支上的布局构建、环境设计的规划成型等。人工绿化注重艺术美感, 自然绿化注重和谐美感, 社会要素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小区绿化遵循自然规律的原则, 在现代建筑设计理念中已成为普遍的设计需要。
2.2 景观居住环境的设计阶段
目前,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市民对居住环境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居住环境的舒适度成为人们选择住房的标准。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注重对精神层次上的愉悦感受。开发商在不断地迎合购买人群的购房需求, 开始以住房的环境设计水平作为竞争手段。对于居住区景观环境的设计问题, 已发展成为现代建筑事业上的又一分支产业群体。很多人会专门找到极具创新元素想法的设计师设计, 按照自己的理想模式对景观布局进行加工, 来达到自己理想中的居住生活状态。
2.3 生态居住环境设计阶段
我国重多大型产业开始走向生态化, 注重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事业建设。生态渔业建设、生态肉食品加工建设等生态因素融进生活各个领域。在现代住房建筑事业上, 也开始对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工作进行生态探索。对于居住住房生态决策的构建理念, 得到了大众的普遍认可。居住区在现代化技术手段的操控下, 人工美和自然美的完美结合与搭建, 注重对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互利共赢。这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条件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保障。
3 居住区环境设计的策略建议
3.1 注重天人合一的建筑设计理念
苏州园林之所以被大众赞誉欣赏, 就是因为其建筑元素在整体设计上注重“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在居住区的环境设计上也要追寻天人合一的和谐设计观念, 力求在环境设计风格上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首先在建筑地点的选择上要注重天时地利人和, 根据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赋予的先天条件, 在互相映衬下对建筑进行加工。在居住区搞好绿地建设极具必要性, 人工建造的绿地在展示自然美的同时使人们能感受到绿地的人造艺术美, 陶冶人们的生活情操并使心灵愉悦。开发商要注重对拟开发地块位置的选择, 在交通条件、空气质量等问题上进行充分的研究后, 结合自然条件对建筑设计布局加以美化。
3.2 构建科学的不同环境的布局结构
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自然因素影响之外, 在人为设计加工时要注重对空间布局进行严格的可行性分析。空间活动范围的宽裕, 是每个居住人群考虑购买住房的关键因素。建筑设计师要在布局上科学规划, 调整空间活动的施展程度。充分迎合居住人群的活动心理, 满足其对生活化的认识需求。建筑设计师本着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注重对环境的布局空间设置。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合理运用, 扩充空间的基础上保证布局的美观化。在设计方法上科学的把城市规划和环境设计的理念相结合, 加以融汇贯通后合成居住区的景观设计新模式。营造一个充满生机的居住空间, 用来放松人们的心情和精神压力。
4 总结
综上所述, 通过对住房建筑居住区的环境设计问题进行的相关探讨, 帮助设计人员对环境设计理念更深层次的剖析。针对居住区环境设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设计师们要积极发现, 努力改进其设计理念上的瑕疵。本着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注重居住区环境设计上的个性化发展趋势。建筑设计人员要对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严格把关, 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前提下, 满足居住人群的生活和精神需求。提高环境设计质量, 是我国居住产业现在和今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也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
参考文献
[1]叶林, 对于近年城市居住小区设计的思考[J], 建筑知识, 2010 (S2) :26-27
[2]王向荣, 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3]黄晓鸾.居住区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4]黄怡.住区环境的设计及建设[J].住宅科技, 2000 (2) :32-35
[5]孟琳琳;李虎, 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绿化设计探讨[J], 河南科技, 2012 (21) :96
[6]范永芳, 大型建筑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研究[J], 建筑经济, 2010 (6) :81-83
[7]赵洁梅, 浅析现代居住区公共环境中的安全性设计——融入人性化关怀的公共环境设计[J], 建筑知识, 2006 (3) :23-27
[8]杨德昭.新社区与新城市——住宅小区的消逝与新社区的崛起[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9]段佳荣;袁强;平大海;谢金龙;陈焱;王太华, 浅谈高端居住社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以河南省财政厅金领时代小区为例[J], 河南科技, 2013 (19)
[10]汤振兴, 赵艳岭, 郭平, 浅探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J], 河南科技, 2005 (9) :55-56
[11]彭立宁, 山地居住区规划设计——以江山墅居住区详细规划为例[J], 中华建设, 2013 (5) :102-103
居住区光环境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