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电影《1942》 语录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1-201

电影《1942》 语录(精选6篇)

电影《1942》 语录 第1篇

1、在这个世界上我最羡慕的两个人,一个是甘地,一个是毛泽东。他们两个人都没有负担。可以融合到民众。

2、饿死人的年头很多,你问的是哪一年?。

3、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4、如果有百姓向西迁徙,也是为了躲避战争。

5、蚂蚱,主要是因为蚂蚱。

6、什么都没有了,再走就喝西北风了。

7、你让我讨个活命,把我卖了吧。

8、一条命,值两块饼干。

9、一人三升小米,跟龟孙干了。

10、是不是世上所发生的一切都是主的旨意? ——灾难不是主的旨意,是恶魔的诅咒!

11、你给我饼干,我跟你睡。

12、我是吃的被撑的弯不下腰了。

13、“死亡人数,政府统计一千六百二十人。”“实际呢”“三百万人”。

14、那时候没有负担,尽可以和民众站在一起。

15、二十年后还是一条好汉。

16、我虽说是个商人,但是比起那些政府官员还是有良心的。

17、国家贫弱,只有甩包袱,这样才能顾全大局……在危险苦难时刻,国家、民族、领袖、主义,一个比一个不靠谱……

18、这儿的人,善良的人,为什么要让他们受到战争、饥荒的折磨,如果斗不过魔鬼,信主有什么用?

19、早死早托生,来生千万别再托生到这个地方。

20、做生意的还是要比当官的有良心的多啊。

电影《1942》 语录 第2篇

小人物的悲壮。面对残酷的现实,有的人选择了逃避、有的人选择了献媚。“一条命,两块饼干”,小人物的命运不同,其中有人性的冷漠,也有世俗的偏见,但总是可歌可泣的精神。花枝在丈夫失踪后,为救活两个孩子,四斗米卖了自己,为孩子付出了一切。最后还要把自己唯一的破棉裤换给栓柱,也算是倾其所有了。这一幕,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是爱的的力量,也是母性的光辉。栓柱应诺花枝照顾孩子,却在趴火车途中,不仅丢了两个孩子,还丢了花枝用生命换来的四斗米。在生存和气节之间,不食嗟来之食的大义凛然,让珍贵的馒头显得那样苍白。那用核桃做成的风车,成为一种牵挂和寄托,宁可死于日本人的屠刀之下。反面典型厨师老马成了巡回法庭庭长,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虽说保全了性命,到头来却落得个日本人的走狗。就连读过书的财主家女儿,为求条生路,甘为五斗米折腰,沦落到卖身妓院的下场,也是命运的安排,悲惨的选择。

1942年那场大饥荒、大逃难,虽是历史长河中的沧海一粟,但在历史长河中,却成为永远伤痛的记忆。我们开启那段尘封的历史,就是要警醒饱经沧桑的苦难民族,不要忘记历史,维护和平,远离战争灾难;追忆那段悲壮的历史,就是要重温血腥而惨痛的教训,保持生态平衡,远离自然灾害;再现那段惨烈的历史,就是要启示后人牢记伤痛的根源,关注粮食问题以及那些事关民生、关系百姓疾苦、关乎民族发展的大计,让历史不再重演!我相信也不会重演。

电影《1942》 语录 第3篇

(一) 生命安全VS新闻理想

新闻理想是记者在新闻报道时的不竭动力。在新闻实践中, 新闻记者只有坚持新闻理想, 才能在新闻报道中表现出对挖掘真相的坚定态度。

影片中神父梅甘了解到河南情况后, 劝白修德回到重庆, 他对白修德说:“日本人占领河南, 如果继续往灾区走, 只有两个结果:一是‘你得了普利策奖’;二是‘你成为日本人的俘虏’”。当时河南不仅饥荒严重, 局势也很紧张, 面对可能危及生命的采访环境, 白修德的回答是“到达河南看到每天饿死的灾民, 却看不到政府的援助, 河南我来对了, 我想了解真相。”可见白修德作为记者对新闻真相挖掘的坚定, 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新闻理想。

(二) 人道救助VS新闻采访

当时中国正处在特殊的艰难时期, 白修德作为一名美国《时代周刊》的记者他承担的是为美国提供新闻报道的任务, 他在服从新闻专业主义的指引, 履行自己记者报道新闻职责的同时, 他还承担着新闻的终极使命, 即践行社会责任。

影片中白修德在日军飞机袭击过程中, 面对血肉横飞的战争场景, 看到身边死伤惨重的场面, 他承受着恐惧与愤怒, 在炮火中用相机作为自己的武器坚持新闻采访, 他用实际行动展现了记者的抉择, 而影片中也表现了白修德在面对战争中人民死伤的严重情形, 他选择向日本军机开枪, 体现了作为普通人对战争的反抗与无奈, 这种对新闻采访的坚守回答了当下对采访还是救人这一问题的选择。

二、新闻的终极使命是践行社会责任

(一) 给予灾民同情和帮助

新闻记者高度的责任感表现在积极主动地担负起自己作为记录事实的神圣职责, 不避困难, 不怕挫折, 不畏艰险。同时新闻记者的这种高度的责任感也表现在对人的终极关怀上。

影片中当灾民深夜去偷抢白修德饼干、驴子和相机时, 作为记者的他首先想到的是保护自己的采访器材, 这种器材至上的敬业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但是当他面对饥肠辘辘的灾民时, 不仅将饼干、驴子送给他们, 而且伸手去扶倒在地上的灾民, 并以“朋友、兄弟”去称呼他们, 可见白修德面对灾民因饥饿为求生存的无奈, 给予的是深深地同情和帮助, 他对人的关注是值得媒体从业者思考的问题, 记者归根到底还是要回归“以人为本”。

(二) 进行积极地社会斡旋

新闻采访过程中, 记者要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 能够迅速与新闻事件相关人士, 如与事件相关的官员、学者建立起密切的联系, 不仅有利于记者把握新闻报道的主动权, 而且有利于新闻事件的进一步推进。

影片中白修德来中国所履行的义务是采访报道新闻, 并成功将新闻稿和新闻图片传回美国《时代周刊》, 但是当白修德在河南采访时发现并拍摄大量灾民饿死场景后, 他做的不只是记录和报道新闻, 而是动用宋子文、于右任、宋美龄等人的关系, 最终见到了蒋介石, 同时拿出自己在灾区所拍照片, 迫使其投入到救灾工作中, 成功地实现了社会斡旋, 承担起了记者的社会责任。

三、媒体不应受制于所谓的“国家利益”

(一) 媒体要做好社会的瞭望者

作为社会生活的瞭望者——媒体, 只有在新闻实践中发挥其社会职责, 才能赢得大众的认可和信任。美国著名报人约瑟夫·普利策曾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在大海上的船, 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 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 及时发出警报”。

影片中, 白修德离开重庆发现河南危急情况后, 他看到灾民颠沛流离, 却看不到政府的援助, 官员只是说战时无法救灾, 但是仗又打得一塌糊涂。这暗示白修德认为蒋介石为首的政府并不能为人民带来幸福安定的生活, 他对当局的瞭望意识也体现出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所提出的大众传播的环境监测、社会协调功能。这要求新闻记者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理性的逻辑和冷静的思维, 对社会前进中的障碍有所警觉, 并提醒公众注意, 为大船的平安前行保驾护航。

(二) 媒体要正确处理国家利益

当前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拥有言论自由的权利, 但媒体在长期处在党的喉舌位置上, 如何处理国家利益将是我们要去探讨的问题。除了良好的政治素养外, 新闻记者的良心十分重要, 只要我们在政治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站在人类或者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上, 哪怕超越国家利益, 有时也是符合新闻报道要求的。

影片中白修德对美国大使高斯说:“如果不是遇到几个中国军队通信兵, 我就会饿死在中国灾民里了, 我想把真相告诉中国政府”。但白修德被告诫如果把这条新闻发在《时代周刊》上将是一个爆炸性新闻, 高斯把白修德的新闻良心看成是多管闲事, 认为这是中国的内政, 不需要外人去谈论和干涉。美国记者在中国采访, 在报道中难免涉及国家利益, 但作为记者是不是仅仅充当报道者的角色, 去放弃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呢?我想白修德通过自己的信念与理想, 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四、结语

白修德作为记者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对新闻理想的追求, 对新闻专业主义的选择, 对新闻道德的遵守, 更是对于人本的回归。对于当今媒体间的恶性竞争中出现新闻伦理的沦丧, 新闻专业得不到社会尊重, 公众对媒体不信任的现象。新闻记者唯有在新闻伦理的范围进行新闻实践, 才能承担起引导社会向上、向善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黄蝴.新闻伦理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1.

戛纳电影节评委语录精选 第4篇

评委会双主席、美国著名电影人科恩兄弟

“我们很快就作出决定,将金棕榈奖授予《迪潘》。也许每一位评委还有其他喜欢的影片,但是对于这一部,大家的意见非常一致,我们都对这部影片的主题感兴趣。”

法国导演雅克·奥迪亚尔执导的《迪潘》摘取了今年的金棕榈奖。这部时长100分钟的影片直指现代战争对人类的伤害以及移民面对的生活艰难。

墨西哥名导兼编剧吉列尔莫·德尔托罗

“今年,我们将一个奖项授予了一部处女作品,而其他奖项,我们都颁给了资深导演。所有竞赛的结果都不会是完美的,但这次我们给出的榜单却是我们最尽力而为的选择。”

马里作家兼作曲家洛基亚·特拉奥雷

“影片的国籍从来不是我们考虑的因素,我们是在一视同仁的基础上进行我们的选择。”

加拿大导演兼演员格扎维埃·多兰

“无论一部影片是不是容易让人理解,每个人最终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我以前从来没有过這样的经历,同身边很多有天分的人一起,如此深刻地对影片进行讨论。”

美国演员杰克·吉伦哈尔

“担任评委是一段非常棒的经历,我非常荣幸能够成为本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一切都是历史的选择。”

西班牙女演员罗西·德帕尔马

“通过担任评委,我意识到拍摄一部好电影有多难。在这一过程中,我感觉每天好像在与电影谈情说爱一样,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英国女演员西耶娜·米勒

“这是一次很棒的经历。我被《索尔之子》这部影片深深地感动。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主题,我从未看过任何一部影片以这样一个深刻的角度来讨论这一主题。”

首次亮相戛纳的匈牙利导演拉斯洛·内梅什执导的《索尔之子》获得本届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法兰西玫瑰”苏菲·玛索

“这次主竞赛单元选择的影片部部精彩,我对最终出炉的榜单感到满意。我对评委的工作非常感兴趣,因为每一天我都处于令人感到惊喜的发现之中。”(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1942》电影观后感 第5篇

电影主要讲了1942年,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也就是发生旱灾,庄稼颗粒无收,河南人民处在了水深火热的境地里,人们一起逃荒,在路上饿死的人不计其数,被饥饿催红了眼的人们甚至开始了人吃人的行为。

你可能会问:当时的政府呢?那时,__当权、执政,他们那些所谓“中流砥柱”拼命地找各种理由,拼命地搜刮民脂民膏,哪儿会给老百姓送粮食呢?一些清官苦苦从国库中求出一些少得可怜的粮食,准备发给灾民时,又被贪官污吏扒得一点不剩。

当时,日寇集结了6万兵力准备进攻河南,但他们能意识到,光靠6万人马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无耻的侵略者就想出这样一个下流卑鄙的方法:把手中的军粮分发给河南灾民,让他们饥饿的压迫下与中国的军队自相残杀。从而攻占了河南。

白修德,一位美国记者,为了追求真相,深入灾民间,体验灾民的生活,一起吃树根、喝雪水,还差点因为拍照,被日寇的轰炸机炸死,幸好,一个农夫把他扑到了旁边,才免于一死。他又通过层层关系见到了___最高领导介石。用他手中的相机告诉了昏庸的中国统治者事情的真相。这才发出了第一笔真正发放到灾民手中的救济粮。

电影1942观后感 第6篇

电影放完了,我们不想走坐在那里说着心里的感受,嗯、感慨吧妈妈,孩子说,我说是的心里很复杂,冯导确实做的很好,电影做的从内容到手法和阵容都没的说,真实的再现了历史,教育了人们战争的残酷,自然灾害的无奈和权利的强大,血腥的嘲,人命的低贱,统治者的无情,人心的不足,冷漠的官场,演员精湛的表演,电影都将这些表现的凌厉之极,两级跳跃似的画面转换告诉人们很多。

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家庭的命运,和国家连在一起,和国家的领导人联系在一起,大与小是一样的,当困难出现在眼前时,当孩子需要母亲时,当人们需要帮助时,统治者考虑的不是人的生命,而是自己的宝座稳不稳,那样的政府会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大批的难民死亡,军队的损失,国家的危机啊那是国破家散人亡的结局啊。

世界上爱好和平的人士国人与外国人是一样的,电影中的李主席,外国的记者,他们急人民所及,急生命所及,无奈力量是有限的,但也起到了一定作用,起码在历史上有了他们鲜活的为人的生命而战斗的步伐。影片朔造了最底层的百姓的实际生活,几个家庭的毁灭几代人的命运最后的结局让人有着无法言说的沧桑感,复杂的心里压抑感和心痛感。

电影《1942》 语录

电影《1942》 语录(精选6篇)电影《1942》 语录 第1篇1、在这个世界上我最羡慕的两个人,一个是甘地,一个是毛泽东。他们两个人都没有...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