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端午节范文
家乡的端午节范文(精选6篇)
家乡的端午节 第1篇
一、端午节文化意义传统来源
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蒲节、重五节等。端午, 就是五月初五;端阳, 因当日炎阳当空, 故名之;蒲节, 是人们喜欢于此日挂菖蒲之类的植物以避毒驱邪而得名。
关于端午节文化意义的传统故事有多种说法, 罗列起来, 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是纪念屈原。持此种观点的占绝大多数, 可谓妇孺皆知。梁代吴均《续齐谐记》云:“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水, 而楚人哀之。至此日, 以竹筒贮米, 投水以祭之今世人五月五日作粽, 并带楝叶及五色丝, 皆汨罗水之遗风。”宗懔《荆楚岁时记》亦云:“五月五日竞渡, 俗为屈原投汨罗日, 伤其死所, 并命舟楫以拯之。”
二是纪念越王勾践。《记纂渊海》引《岁时记》云:“越地传云竞渡起于越王勾践。”西汉《越绝书》说得更具体, 认为越王勾践为国雪耻而忍辱负重, 于五月五日操练水军, 最终复国, 越人便以五月五日作为纪念他的节日。
三是纪念吴国忠臣伍子胥。东汉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 迎伍君, 逆涛而上, 为水所淹。”故以端午节纪念他。
四是纪念孝女曹娥。据《会稽典录》载:“孝女曹娥者, 上虞人。父盱, 能抚节安歌, 婆娑乐神, 汉安二年五月五日, 于县江迎伍君神, 溯涛而上, 为水所淹, 不得其尸。娥年十四遂自投于江而死。”这里把端午习俗解释为对孝女曹娥的追念。
五是吴越民族图腾祭说。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等文中作了详尽的论述说明, 认为:“端午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目端午是个龙的节日。”[1]
虽然众说纷纭, 但以现代大众对端午节所熟知的意义而论, 当属纪念屈原说最深入人心。
我们感兴趣的并非是对端午节的源流作出考辨, 而是考察这种选择是如何发生、演变、归一的, 也就是说, 在相关的人物与传说之中, 这种文化意义的选择、走向和定型是如何完成的。
闻一多先生详细考证后得出结论, 端午节远在屈原出生之前就已存在, 而端午节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龙舟竞渡早于屈原时代一千多年, 吃粽子的风俗恐怕在四五千年前就已形成。继而闻一多先生指出, 端午是源于吴越民族的祭图腾龙。在远古时代, 龙是人们由产生恐惧感而产生崇拜信仰的对象, 龙舟是想象中的龙的具体形象化, 这反映出尊神的时代, 人类对自然认识的程度还很落后, 他们无法理解大自然, 只有凭借想象并把想象转化为一种变形的现实。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逐渐认识并揭示大自然的面目, 于是, 龙舟竞渡从对龙的祭祀仪式演变成了端午节的民众娱乐习俗。然而, 一种年节习俗如果逐渐失去原有的文化意义, 如果不被另一种新的文化意义所代替, 那么, 就会随时间流逝而消亡, 许多古代习俗之所以不再流行于现代民间生活, 正是因其原有文化意义逐渐在民众中淡忘, 至于像寒食节风俗相传是为纪念被烧死的介之推, 而现在清明节取代寒食节, 人们在这一天为烈士或去世的亲友扫墓, 以表示纪念之情, 很自然地完成了其节日的文化意义转换。实际上端午节并没有因意义转换而流于娱乐性习俗, 而是逐渐从对神的崇拜转化为对英雄式人物的纪念。
二、端午节文化意义的流变特点
关于端午节纪念人物的说法牵涉到四个被纪念对象:屈原、勾践、伍子胥、曹娥。当我们考察有关这四个人物的传说故事时, 可以发现两个非常明显的共同点。
其一, 他们都是悲剧性人物, 都带有或强或弱的悲剧色彩, 最典型而悲剧性最强烈的是屈原。屈原寄楚国的振兴于楚王, 以图统一中国, 他担负着一个体现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大势, 而又不得不归于失败的历史使命。选择悲剧性人物作为端午节的纪念对象, 暗示着民众的集体无意识选择和这一节日文化主题的变奏, 即由对神性的崇敬向人性的尊重的转变, 由祭图腾龙到纪念世俗性人物的转变。
其二, 由于人物的悲剧性品格中加注了新的社会文化内涵, 这种文化内涵在历史嬗变中演化为相对稳固的价值观念形态, 而他们正是这些价值观念形态的现实载体, 承载了历史的文化积淀以具体代替抽象的存在。屈原爱国、忧民, 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楷模。在爱国忧民前提下寄希望于君王的忠臣形象也切合了统治者的心态, 在封建权力话语系统和民众话语系统中都占据着显著的地位。伍子胥的忠诚、勾践的奋斗精神、曹娥的孝顺, 历来都是为人们所称颂的。
在民众心中, 人物成为某种价值观念的同位语, 人物所固有的可感性和形象性有利于普通民众的理解和接受, 这就使端午节文化意义的转换与选择显得非常顺利。
屈原最突出的精神品格是爱国忧民, 这种精神品格是建立在广泛而坚实的民族性基础之上的。屈原爱国忧民的精神在中国历史上成为唤醒民众对这类情感体验的催化剂。屈原精神已化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 它代表着真、善、美, 代表着崇高与伟大。
屈原属于全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依托, 代表着中华民族最完善的精神品格。屈原是历史发展的人物, 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性格的多样性、丰富性。屈原同时也是一名伟大诗人, 他具有最典型的诗人品格。他融合提炼楚地的语言, 创造了独特的艺术形式楚辞。《楚辞》的形式是符合人民大众审美倾向的艺术形式, 其中《九歌》是对民间祭祀歌辞的艺术加工, 而又回到了民间, 成为民间长期流传的歌辞;《天问》也是采用民歌中惯用的对答形式, 其中有的内容可能就是民歌歌词的记录, 玄妙瑰丽的色彩, 宽广深厚的思想, 独特的艺术创作形式, 使屈原的作品极富有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
三、端午节归宿屈原精神
作为一种独特民俗文化景观的端午节, 其仪式活动在原初阶段带有神秘的宗教色彩, 龙舟就有象征神灵的意义, 这一点从各种资料中都可以找到有力的佐证, 而竞渡过程中也有诸多的宗教性。端午插菖蒲挂艾蒿是为避邪消灾。在历史嬗变中, 这些仪式的宗教性并没有得到加强, 反而越来越淡化, 最终变成社会性的世俗活动。这与中国文化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不无关系, 社会世俗性取代宗教的神圣性也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而屈原精神所具有的最广泛的社会性更是为仪式提供了强有力的背景支持。闻一多先生在《人民的诗人屈原》一文中带着肯定的语气说:“唯其端午是一个古老的节日, 和中国人民同样的古老’, 足见它和中国人民的生活如何不可分离, 唯其中国人民把他们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转让给屈原, 足见屈原的人格, 在他们的生活中, 起着如何重大的作用。也唯其远在屈原死后, 中国人民还要把他的名字, 嵌进一个原来与他无关的节日里, 才足见人民的生活里, 是如何的不能缺少他。端午是一个人民的节日, 屈原与端午的结合, 便证明了过去屈原是与人民结合着的, 也保证了未来屈原与人民还要永远结合着。”端午节以纪念屈原作为其文化意义的体现, 并为人民所接受。
总之, 屈原精神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政治理性、道德精神和诗性智慧, 无论端午节的纪念形式如何变化, 屈原所代表的根本的文化意义不会改变。[2]
摘要:端午节, 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 关于端午节文化意义的流变, 说法颇多, 本文通过考察论证最终以纪念屈原作为其文化意义的体现, 并为人民所接受。屈原精神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政治理性、道德精神和诗性智慧, 今后, 无论端午节的纪念形式如何变化, 屈原所代表的根本的文化意义不会改变。
关键词:端午节,文化意义,传统来源,流变特点,屈原精神
参考文献
[1]闻一多全集 (卷五)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3:11.
家乡的端午节 第2篇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说到端午节也就想到了屈原。据说,屈原是农历五月初五受冤,抱着石头自投汩罗江,当地的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直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老百姓为了屈原不被鱼儿吃掉,家家户户包粽子,并把粽子投入江中。后来,人们为祭奠他,就有了划龙舟、吃粽子等,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记得去年,我和爸爸妈妈到舅舅家过端午节,看到一粒粒“小珍珠”堆成一座小山,我明白了,是舅妈在包粽子,只见她先把洗干净的粽叶叠成一个“蛋简”形状,上面露出了“大叶子”。 然后把糯米到入“蛋简”中,塞上肉,再用筷子垛实,最后,把粽子折成一个狗头形状,用绳子把它捆起来,就这样,一个粽子包好了。看起来挺简单的,我开始动手了,随着舅妈包粽子的步骤学了起来,最后,想把它捆紧,结界发现米粒像孩子似的不听我的使唤,接二连三地跳出来。我又练习了几次都失败了,我只好放弃了。
过了一会儿,舅妈把包好的粽子放在一个锅里煮,等粽子熟了以后,我闻到淡淡的竹叶香,清香四溢,弥漫了整个厨房我们迫不及待地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口味,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我边吃边想,虽然我没尝到我亲手包的粽子,也不知道我最爱的花生粽怎样包。但是我从包粽子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
朝鲜族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第3篇
端午季节是一年当中阳气最强的一天, 之所以成为农耕社会祈盼丰收的日子。据“三国志”和“后汉书”等史书记载, 古代马韩时期朝鲜族先人“常以四月初八和五月端午祭鬼神, 歌舞饮酒, 尽夜无休, 数十人俱起相随踏地, 昂首顿足, 相应节奏……”, 主要是拜天地和山川之神, 祈祝当年庄稼获丰收。
“端午”意为“初五”, 当天日出之前, 人们便相约到野外采集艾蒿, 编辫阴干, 日后作药或熏蚊驱虫之用。制作传统食品打糕是节日的重要内容, 与平时制作打糕不同的是, 端午节的打糕还添加象征健康、幸福的艾蒿, 所以吃起来格外香。
节日的民间歌舞、体育竞技活动主要有说唱盘索里、跳假面舞、踏青歌舞、荡秋千、踏跳板和摔跤等。下面就分别予以介绍。
一、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踩露水、挂桃树枝、艾蒿:朝鲜族传统民俗认为五月是瘟疫开始的季节, 端午早上的露水有驱瘟辟邪的功效, 所以要早起在户外踩踩露水。当天日出之前, 人们便相约到野外采集艾蒿, 编辫阴干, 日后作药或熏蚊驱虫用。用桃树枝、艾蒿、蒲草扎成小捆, 悬挂于门楣、中堂。也是避瘟疫, 驱邪气, 顺顺利利之意。
采艾蒿、益母草等药材:端午节清晨, 妇女们相约到野外采艾蒿和益母草, 也是一种端午节的习俗。因为益母草和艾蒿都是中药材, 在端午时节采集的药效最佳。端午节采集后阴干的药蒿, 主要治疗肝炎、高血压、中风、腹痛、湿疹、骨外伤、扁桃体炎、腰痛病、痔疮等疾病, 还有净血作用和杀菌、镇痛、驱虫等多重功效。
制作端午符籍:端午节的时候为了当年能够消灾避邪, 民间有写端午符、制作天中符籍、蚩尤符籍的习俗。
姑娘用菖蒲汤洗发:端午节姑娘用菖蒲水洗发, 用菖蒲根茎做成的菖蒲头簪别在头上, 意在避邪。端午节清晨, 朝鲜族妇女起早采生菜叶或菖蒲叶上的露水当化妆水, 目的是为了美白和脸上不长癣, 再用煮菖蒲水洗脸、洗头, 还有喝煮菖蒲汤的习俗, 据说用煮菖蒲汤水洗头, 就有防脱发并壮发润发的功效, 喝下煮菖蒲汤水还有利于健康。另外还有端午粧的习俗, 那就是取菖蒲根茎做头簪, 头簪上还要写上“福”字或“寿”字, 目的就是驱邪、祈福禳灾。男人们把菖蒲根系在腰带上, 为的是驱邪禳灾。
嫁果树习俗:端午节到来的时候, 许多农户和果农有奇特的习俗, 那就是果树的树杈间夹上石头, 此举叫做“嫁果树习俗”, 这样做的理由是在果树开花结果之后, 防止树杈太密, 树上的果实不充实, 目的是让果树长得更壮实, 果实长得又大又好, 祈求果树丰收的美好心愿。
互送端午扇习俗:每年到端午节时分, 炎热的暑期已经开始, 朝鲜族民间就有亲属和朋友之间互送祛暑端午扇的习俗, 这一习俗来源于古代朝鲜王宫里端午节臣下给国王赠端午扇的习俗, 意思是让亲朋好友平安度过炎热酷暑的夏季, 平安健康地度过难熬的酷暑。
二、端午节的主要饮食
吃打糕和米糕:打糕, 是朝鲜族最爱吃的传统风味食品之一。如今, 凡逢佳节或红白喜事, 每家都用打糕来招待亲朋好友。
蒸糕:是米糕的一种, 用大米、糯米和小豆等制成的一种食品。蒸糕分为白雪糕、小豆蒸糕、枣蒸糕等多种。
吃车轮糕、药糕:据《东国岁时记》记载, “五月初五清晨采来新鲜的艾蒿洗净蒸熟之后, 加上白米粉搅拌均匀, 活好的面团儿略带青绿色, 再放入锅里蒸熟捏成车轮形状的米糕。”这个习俗就是吃车轮糕习俗, 车轮糕也叫水濑糕。
酿造青梅酒、喝青梅酒:五月端午节时节正是采青梅的时候, 采来的青梅去掉果蒂, 放进坛子之后再放入一半的冰糖, 然后注入白酒, 加至八九份满即可, 盖上瓶盖, 放置阴凉处, 半年后可以饮用。青梅酒味道酸甜, 饮用后能刺激唾液腺分泌较多的腮腺素, 腮腺素可促进新陈代谢, 延缓衰老, 让女性面色红润, 肌肤光泽, 因其具有明显的“回春”作用, 因此, 常被称为“返老还童素”。
醍醐汤:备好乌梅肉、草果、白檀香、砂仁等细末配适量蜂蜜和水文火熬10-12小时, 熬成膏状, 装在瓷罐中存放。端午节时候, 气温逐渐炎热把适量药膏放入杯, 再兑入适量水和冰饮用, 是夏季里具有解渴、健胃、止痢、消夏解暑功效的传统健康饮料, 也是端午节的传统饮食之一。
三、端午节的传统游戏、体育竞技
荡秋千游戏:秋千是朝鲜族妇女最喜欢的活动之一, 历史悠久。从文献上看, 朝鲜人荡秋千最晚也起源于十三世纪。每逢端午节等节日聚会, 人们便会看到成群结队的朝鲜族妇女, 聚集在参天的大树下, 或高耸的秋千架旁。身穿鲜艳民族服装的朝鲜族妇女, 在人们的欢呼、叫好声中荡起了秋千, 她们一会腾空而起, 一会俯冲而下, 尽情地欢乐, 长长的裙子随风飘舞, 大有飘飘欲仙之感。
踏跳板游戏:跳板运动是一种健康的传统体育运动, 历来深受朝鲜族人民的喜爱, 参加跳板活动不但需要胆量, 而且需要智慧和技能。观看跳板活动则会令人赏心悦目, 拍案叫绝。跳板的跳法也多种多样, 多姿多彩。
摔跤等竞技类比赛:摔跤是朝鲜族从上古时期传下来的民俗运动之一, 是朝鲜族男子的传统运动项目。每逢端午节、中秋节时, 妇女进行秋千比赛, 而男人们则要进行较量力量摔跤比赛。
四、端午节的民间歌舞活动
说唱盘索里:盘索里是朝鲜族的说唱音乐, 产生于18世纪。因盘索里是在广庭大众面前演唱的歌曲, 再加富有叙事性和丰富的表演特色, 自古以来是端午节最受欢迎的歌舞表演类活动。
踏青歌舞活动:农历五月初是漫山遍野万物复苏, 树木吐绿, 给这片土地带来了盎然春意。自古以来朝鲜族先人们在五月端午节欢聚在一起, 享受大自然的美好景色, 欢声笑语尽情踏青歌舞。
跳农乐舞:农乐舞以“农业为天下之本”的“农旗”为先导, 随后是一名在队首敲打“小锣”担任总指挥的男子。在他的带领下, 参加表演的《小鼓舞》《扁鼓舞》《长鼓舞》《扇舞》《鹤舞》《象帽舞》《面具舞》演员参加表演。农乐舞是集演奏、演唱、舞蹈于一体, 反映传统农耕生产生活中祭祀祈福、欢庆丰收的民间艺术。
朝鲜族端午节习俗属于保留比较完整的传统的民间节日习俗,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时代气息。一个民族的民间习俗, 最能反映整个民族的民族信仰、民族心理, 可以说是一个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活动的综合。可是随着现代大众媒体活络和人民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 朝鲜族端午节节日习俗这种民间文化活动在群众生活中的地位逐渐缩小, 尤其在青少年的心目中更是可有可无, 这种传统的民间文化渐渐失它特有的“市场”, 大有退出历史舞台的危险。
家乡的端午节 第4篇
听大人们说,端午节大多是纪念屈原的。传说屈原不愿和腐败的朝廷在一起同流合污,就跑去投汩罗河。人们有的去打捞屈原的遗体,有的把一些食物扔进江里,说是让鱼、虾、蟹吃饱,就不再去吃屈原的遗体。为了纪念屈原,人们用树叶包住饭团。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我们今天的粽子。
赛龙舟是我很喜欢的运动。听妈妈说,早在三百多年前,明代张岱就写过《金山竞渡》一文,生动记述了镇江金山龙舟赛的壮观而且有趣的场面。在镇江赛龙舟具有特殊意义,因为每条龙舟的船头都有一面大鼓,而镇江地名的歇后语就是“船头敲鼓震(镇)江。”每逢端午节,我们镇江就会在美丽的金山湖上举行龙舟赛,20名选手随着鼓点声整齐划一的划桨,几条长龙在水面上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尤为激烈。同时还会有各种各样的表演,热闹非凡。
家乡的端午节 第5篇
关键词:生活,语文,收获
因吕亭双龙缫丝有限公司就在我学校附近,因此利用这样的资源来让学生更接近生活,学习语文。了解家乡养殖业,了解蚕的成长过程。去年5月初,我决定带领孩子们养蚕。我深深明白如今的孩子,能与蚕亲密接触者凤毛麟角,有的甚至连见也没见过,更别说亲自养蚕了。从蚁蚕到结茧差不多需要一个月,学生能这么长时间地与蚕近距离接触,与它们朝夕相处,这期间的动人场景、感人故事一定不少。这样活动既有助于学生对课外知识的获取又能培养其观察兴趣。为此我在指导学生养蚕的同时,引导他们用系列日记,记下养蚕的经历,提高语文生活习作能力。
一、千呼万唤始出来
通过与蚕厂工人联系,蚕厂工人告诉我,蚁蚕将五月中旬与学生见面。为让他们做好精神的、物质的准备,两周前我就郑重其事地向学生公布了即将养蚕的事儿。听了消息,孩子们欢呼雀跃,下课围着我问个没完:“老师,养蚕什么时间开始?”“老师蚕是什么样子的?”看到孩子们迫不及待的样子,我便一本正经地说:“别等不及,到时候有你们忙的了!”接着,我告诉孩子们蚕宝宝很娇弱,须用爱心呵护;养蚕时间长,须用耐心去等待;养蚕有趣,须用日记记载。孩子们听了都点了点头,表示一定竭尽全力养好蚕,并用笔记下生活的精彩,录下动人的故事。接着,孩子们进入了紧张的准备,有的上网查询养蚕的知识,有的四处询问养蚕的过程……大家都在精心尽力的准备着。
那天的早读课,我郑重地告诉学生蚕宝宝就要与大家见面了,接着,我要大家推选代表到办公室去领取蚕种……
让学生提前知道消息,能诱发他们对蚕的盼望,给他们心理准备、物质准备的足够空间,让等待变得更精彩,让期盼变得更神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他们的日记积攒了充裕的材料。
二、一枝一叶总关情
午休时厂里的技术员来到学校,在我的办公室告诉养蚕的同学,要注意的事项和遇到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学生听得很认真。我想通过指导学生养蚕,让孩子们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和丰富的写作素材。
当蚕宝宝来到班上时,班级举行了小小的仪式,我鼓励大家畅所欲言,抒发情感。孩子们一个个神情激动,有的叙说此刻的高兴和激动,有的表示养蚕的信心和决心……最后,我告诉同学们:“从今天起,蚕宝宝将和我们共同度过20多天的美好时光,我们养蚕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于促进蚕宝宝的健康成长,我们要同心协力,让蚕宝宝在我们班这温暖的大家庭中幸福地生活,快乐成长”。听了我的话,孩子们一个个神情严肃,很快他们又围绕怎样把蚕养好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仅仅一会儿工夫,小组分好了,组长选好了,各自的任务明确了。
从此,每天早晨到校,孩子们把书包一放,就来到蚕的身边,每到下课,大家也多是围绕在蚕的身边,又是蹲下身子看,又是侧着耳朵听,傍晚放学前,值日生总是磨磨蹭蹭,不愿回家,添上桑叶,摸摸蚕宝宝才离蚕而去。
三、化作春泥更护花
因为知识缺乏和经验不足,各小组先后出现了死蚕现象。说实话,本来活泼可爱的小蚕,一下子就躺在盘里不吃不动,别说孩子们了,就是我自己心里也是酸酸的,看孩子们紧皱着眉头,闷闷不乐,我不禁陷入沉思:小小的蚕牵动着孩子们的心,这反映了他们对生命的尊重,对生灵的关爱。但是,如果只是沉溺于悲痛和难受之中,不采取对策,结果只能导致更多的蚕死去。眼下最重要的是,找出原因并采取对策,让剩下的蚕能更好的成长。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分析原因。很快孩子变得理智了,马上打电话去厂里,请教厂里养蚕技术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情况,技术员通过了解,告诉孩子们:因为他们爱蚕心切,结果适得其反;有的怕蚕饿坏了,从家中偷偷带来桑叶,而桑树靠着菜地,桑叶沾上农药;有的根本不认识桑树,胡乱的从田野里弄来所谓桑叶……通过专家的讲解,孩子们十分懊悔,没想到关爱过度,反而伤害了小生灵。不过,事情已经过去了,着急也没用,还是冷静地对待,科学地照料吧。这样,孩子们很快就恢复了常态。
经历曲折,经历磨难,孩子们终于平静地对待那些可爱的小生灵了,并能想方设法解决养蚕中的种种困难,使蚕度过难关。这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爱心、细心和智慧,还让他们在养蚕中经受了考验,知道了养蚕的不易。同时,孩子们也从逝去的蚕身上看到了它们“失去”的真正价值。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对语文有了更深的感悟!
四、梅花香自苦寒来
蚕一天天变肥,一天天长大,孩子们一天到晚则是喜不自禁。望着他们的笑脸,我自然也是无限快慰。我告诉孩子们蚕就要“上山”结茧了,大家要做好准备,为蚕“上山”创造条件,同时要特别留心这期间的情况,好好享受一下劳动的快乐。孩子们又是一阵紧张,一番忙碌。大家像农民等待开镰一样,整天待在蚕的身边,等待丰收的时刻。
家乡的端午节 第6篇
关键词:鲁迅,《端午节》,精神之“诚”,伪士,共和危机,官僚
《端午节》是鲁迅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第一篇小说。端午节本是纪念屈原这位“忧国的志士”的节日, 作品以此为题, 突显的却是民国共和政体下的官僚与前者的差异。作为“旧官僚”, 人物信仰“差不多”说, 所谓“古今人不相远”, “性相近”;但在共和政体下, 人物也认识到“官”对社会应负责任、与社会恶势力斗争的勇气等精神之“诚”:“不平”和“愤愤”于“老辈威压青年”, 遗憾于“学生”变成“官僚”, “学生团体新办的许多事业”“大半烟消火灭”, 把它们与“中国将来之可虑”联系在一起, 面对政府等的压迫, 应该“运动”和不“安分守己”, 反抗共和政体下政府的失职, “加入”“团体”, 参与“公共的决议”的形成。但人物“瞒心昧己”, 把“新感慨”化为“新慰安”的“差不多”说使他把自己与“中国将来的命运”分开:他求“稳当”, “决不开一开口”;他批判学生, 并把他们与“中国将来之可虑”联系起来, 但却从来没有把共和政体下自己作为官员的职责与“中国将来之可虑”联系起来, 人物与屈原的差异, 经由叙述者的评论指出:“判作一种挟带私心的不平, 但总不能说是专为自己做官的辩解。只是每到这些时, 他又常常喜欢拉上中国将来的命运之类的问题, 一不小心, 便连自己也以为是一个忧国的志士:人们是每苦于没有自知之明’的。”当叙述突显人物理直气壮地要领取“官俸”时, 在过去之官 (如屈原) 与现在之官 (如人物) 的对比中, 其“名”与“实”之间的矛盾, 为读者思考共和政体下的官僚政治危机提供了机会。
教员索薪, 人物区分了人与人的“卑鄙”和“高尚”, 叙述更突显了人物与索薪教员的差异:“待到凄风冷雨这一天, 教员们因为向政府去索欠薪, 在新华门前烂泥里被国军打得头破血出之后”, 人物“不费一举手之劳的领了钱”。“凄风冷雨”、“在烂泥里”、“打的头破血出”、“不费一举手之劳”等语词, 其价值取向与共和政体下为公共事业奋斗的精神之“诚”相关。官吏索薪遭到新闻记者鄙薄讥笑, 人物把它与政府或阔人给的津贴联系起来。理解这一联系的前提是:“监督权谁操之?曰舆论操之。舆论无形, 而发挥之代表之者, 莫若报馆, 虽谓报馆为人道之总监督可也”, “报馆者, 非政府之臣属, 而与政府立于平等之地位者也。不宁惟是, 政府受国民之委托, 是国民之雇用也。而报馆则代表国民发公意以为公言者也。故报馆之视政府, 当如父兄之视子弟, 其不解事也, 则教导之;其有过失也, 则扑责之”, “此乃国家所以赖有报馆, 而吾侪所以尽国民义务于万一也。”[3]显然, 人物并未见到应为民众口舌的新闻舆论发挥此天职, 但他“毫不为奇, 毫不介意”, 完全没有对它们被“政府”或“阔人”操纵的不满。人物虽不满于失去权势后才“蔼然可亲”的官僚, 但对“在宝座上时”“将别人都当奴才看”的“阎王脸”却没有“义愤”, 共和政体危机与自己的联系更不在人物的意识范围之内。
人物信奉“差不多说”, 作品却明确表明他实践着自己与家人、朋友的差异。与突显人物诵读《尝试集》的内容相联, 他封锁了太太提出的诸多尝试, 就像“安分”于公共事业和家庭诸多“习惯法”和“旧例”一样, 人物不会采取任何的尝试。鲁迅说“北京官场”“这种漆黑的染缸不打破, 中国即无希望”。[4]其中蕴含对“抱诚守真”的“摩罗”精神之“诚”的执着, 呼应着共和危机下“新青年”的“政治”诉求。[5]
参考文献
[1]鲁迅全集 (第8卷) [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28.
[2]任慧群.个体精神之“诚”与鲁迅的“中国的人生”[D].南开大学, 2009.
[4]鲁迅全集 (第11卷) [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26.
[3]梁启超.敬告我同业诸君[J].清议报全编 (卷二十六) .横滨新民社, 1900.
家乡的端午节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