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翻译家林语堂研究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1-201

翻译家林语堂研究(精选8篇)

翻译家林语堂研究 第1篇

在文学作品翻译中,标题翻译能否达到神形兼备、恰到好处的程度,往往决定着翻译作品的整体质量。在中西文化大融合背景下,文学作品标题翻译研究意义重大。然而,中国现代历史上的大规模文化翻译主要是以译入为主,很少将自己的优秀文化产品或思想译出,这样久而久之,便造成了中国现代翻译史上的一种“逆差”。(王宁,2012:6)就英汉互译标题的研究而言,“英译汉研究多于汉译英研究。”(张顺生、王丽,2013:43)因此,在中国文化、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大背景下,汉语文学作品标题英译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拟从分析林语堂先生的《古文小品译英》中的标题翻译方法出发,对汉语文学作品标题英译方法做一次较为全面的探讨。

2 林语堂与《古文小品译英》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Lin,2009)的林语堂先生,是我国著名作家、翻译家、学者,其英汉双语、双文化功底深厚,在翻译领域成就巨大,对中西文化交流尤其是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

《古文小品译英》是林语堂先生极显功力的译作,在英语世界很受读者欢迎。该书收录了中国历代文人的不同作品,体裁丰富,涉及随笔、诗词、传记、小说、序跋、经传等;题材包罗万象,包括自然风光、人生感悟、女性命运、文学艺术、古人智慧等;作品时间跨度大,所选107篇(章/节)作品的创作时代从战国时期起至中华民国止,涵盖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文化史。可以说,《古文小品译英》一书是中华文化精华之集锦,是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文化的极佳选本。在编译过程中,无论选材还是翻译,林先生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其翻译水准不亚于其代表译作《浮生六记》,值得深入研究。

在翻译《古文小品译英》中的标题时,林先生根据各篇章的内容与标题的不同特点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尽可能地做到文化保真,大大地拉近了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将原汁原味的中华文化精髓呈现在英语读者面前。

3《古文小品译英》标题翻译方法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就是说文题就像人的额和眼,额美眼亮,必然引人注目。好的标题是“作品全部内容的高度浓缩,往往具有内扩外延,引发联想的强大功能”。(虞建华,2008:68)好的标题译名,不仅仅是源题语义的传递与文本内容主旨的体现,更应该符合目的语语言表达习惯、引起目的读者的阅读兴趣。

《古文小品译英》共收录了各类作品107篇(章/节)。对这些标题的翻译,林先生应用了直译、意译、一题双译、另拟标题以及添省翻译等方法。不仅如此,先生还根据不同标题的特点应用了加注、音译及添省结合等方法(见下表)。

3.1. 直译标题

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是指一种“不足以使内容不变而又遵循目标语规范”的翻译。(沙特尔沃思、考伊,2005:129)这种翻译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源语文化,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源文化的保真传递。

在《古文小品译英》的107个标题中,有13个是直译,原封不动地保留了源题的语法结构与表达形式,另有14个标题则在直译的基础上应用了加注或音译的附加方法,使得标题内涵更加完善。如《七疗》译为“The Seven Remedies”,《半半歌》译为“The Half-and-Half Song”。另有12个标题在直译的基础上还以副标题的形式注明了作品的出处,如《蝶梦》被译为“The Butterfly’s Dream—From‘ON LEVELING ALL THINGS’”,《石钟山记》的译题是“The Stone Bell Mountain—From COMPLETE WORKS OF SU TUNGPO”。除了上述两种直译方法,林先生还把直译与音译相结合,即直译标题后,用副标题将源题读音标注出来。《古文小品译英》中,采用这一翻译方法的标题有两个,即“Quiet Dream Shadows—From YUMENGYING”(《幽梦影》)和“Wish I Had Heard It from an Elder—From AN THE CHANG CHEH YEN”(《安得长者言》)。

3.2. 意译标题

意译(Free Translation)是指“更侧重译出读起来自然的目标文本,而不是完整保留源文本措词的一种翻译类型。”(ibid:84)这种翻译方法,一般是在直译无法传递源文真实内涵的情况下、为求译文对源文内涵的“信”而应用的。在标题翻译中,应用这种方法不但要考虑标题本身内涵,也要考虑文本主旨。

《古文小品译英》中,林先生应用纯粹意译方法翻译的标题有2篇,应用意译加注的8篇,另有1篇采用了意译加音译的方法。如“How to Relax”(《息机说》)与“Thoughts and Epigrams”(《隽语清言》)就是对源题的意译。应用意译加音译方法翻译的标题是“The Sound of the Pipa on the Water—‘THE PIPA HANG’”(《琵琶行》)。而“How To Be Happy Though Rich—From THE ARTS OF LIVING(SHIENCHING OUCHI)”(《富人行乐之法》)与“Painting the Inner Law of Things—From COMPLETE WORKS OF SU TUNGPO”(《论画理》)的主标题是对源题的意译,副标题注明了文本出处。这种采用副标题注明出处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标题信息,特别是为有研读兴趣的读者提供了进一步探索知识的线索。

3.3 另拟标题

另拟标题即用目的语给文章重新标题。另拟标题与意译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意译主要是以源题为基础,同时考虑篇章内容的标题翻译方法。而另拟标题可以抛开源题,只根据篇章的内容和主旨进行概括拟题。

《古文小品译英》中应用另拟标题方法翻译的共29例,占总数的27.1%,是应用最多的翻译方法。在给相关文章重新标题时,林语堂先生单纯给文章另拟标题的比例不大,总计只有5例,包括“A Chinese Fantasia:The Song of Life”(《咏怅集·集古》)、“The Past and Future—‘AT THE ORCHID PAVILION’”(《兰亭集序》)、“A Great Love Letter”(《莺莺札》)、“Hints to Hosts and Guests”(《觞政》)与“The Person Spoken To”(《说难》)。其它标题则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进行了加注或加音译处理。其中加注的标题多达20例,加音译的也有4例。如“The Mortal Thoughts of a Nun—From a Popular Drama”(《尼姑思凡》)和“Professional Matchmakers—From DREAM MEMORIES OF WEST LAKE”(《扬州瘦马》)的主标题为译者根据文本主旨另拟,副标题则注明文本出处。“To a Beauty—From‘SHIENCHING FU’”(《闲情赋》)与“Tales with Morals—From SHEHTAO SHIAOSHU”(《雪涛小书》)等则应用了另拟标题加音译的方法。

3.4 一题双译

一题双译就是将一个标题翻译成正副两个标题。是以直译或意译为基础、以另拟标题为主的翻译方法。《古文小品译英》中,采用这种翻译方法处理的标题共26篇,所占比例高达24.30%,其应用频次仅次于另拟标题。翻译这些标题时,林先生主要运用另拟标题加直译或意译的方法,即主标题为译者根据文本内容和主旨重新拟定,副标题对源题直译或意译。采用这种方法翻译的标题有17例,占一题双译总量的65.38%,如“Beginning of Knowledge and of Sorrow—Preface to WEST-GREEN RANDOM NOTES”(《西青散记自序》),“Is There Retribution?—‘LIFE OF POYI’”(《伯夷列传》),“Letter on the Secret of Getting Along—Letter to LIU YICHANG”(《报刘一丈书》)。这三个标题的主标题都是译者根据文本内容和主旨另拟的,副标题是源题的直译。采用另拟标题加意译方法翻译的只有一例,即“On Love—‘ON HEROES AND WOMEN’”(《英雄气短说》)。正副标题均采用直译或意译方法翻译的有5篇,其中《与山巨源绝交书》的译题“Letter Severing Friendship—Letter to SHAN CHUYUAN”将源题拆分后直译成了正副两个标题。而“Sound Mimicry—Preface to AUTUMN SOUNDS(A COLLECTION OF POEMS)”(《秋声诗自序》)的主标题是对源题的意译,副标题却是源题的直译。一题双译的标题以作品的序、记或人物传记、书信等为主。

对于有些标题,林先生在一题双译的基础上还采用夹注的形式注明了源题的读音,即一题双译加音译。这在其它标题翻译中是比较少见的。应用这一方法翻译的标题共有4例:“A Woman’s Body—‘MISCELLANIES,SECRETH’(‘TSASHIH MI SHIN’)A FRAGMENT”(《杂事秘辛》),“Fashions in Cuisine—From THREE CUSTOMS AND TEN SINS(SAN FENG SHIH CHIEN CHI;A FRAGMENT)”(《三风十愆记记饮馔》),“From an Artist’s Notebook—From PURPLE PEACH HALL MISCELLANY(TSETAOSHIEN T S AT U O)”(《紫桃轩杂缀选》)以及“A T h o u g h t o n Immortality—‘THOUGHT ON SELF-RELIANCE’‘TSELI SHUO’”(《自立说》)。

3.5 添省译法

添省译法是增译法和省略译法的合并称法。增译是指在直译的基础上补充源文字面上缺失的相关信息。与增译法相反,省略译就是在翻译过程中略去源文中部分信息。这两种方法看似简单,但操作起来并非易事。特别是在标题翻译中,增加什么信息、略去什么信息,添加的信息以什么形式添加到什么位置,非译坛高手难以把握准确。

在《古文小品译英》中,采用增译法翻译的标题有9例,其中6例不但增加了源题中没有的信息,还以副标题的形式注明了文章的出处。只增加了源题中缺失信息的标题有3例:“The North Peak of Lushan—THE GRASS HUT”(《庐山草堂记》)(添加“the north peak of”),“The Art of Persuasion”(《讽谏》)(添加“the art of”),和“On the Importance of Partiality”(《论私》)(添加“the importance of”)。而“On Charm in Women—From THE ARTS OF LIVING(SHIENCHING OUCHI)”(《说韵》)与“Tungpo on the Art of Writing—From COMPLETE WORKS OF SU TUNGPO”(《与友人论文书选》)既添加了源题中缺失的信息“in Women”和人名“Tungpo”,又用副标题注明了文章的出处。

《古文小品译英》中,应用省略译法的标题共4例。有些信息的省略使得译题更加简洁明了,如“The Wit of the Ancients”(《古人智语》)(省略了“语”)。但应用单纯省略方法翻译的标题仅此一例。另三个标题的翻译,译者在省略源题中相关信息的同时又增加了副标题注明作品的出处,如“The Old Man at the Fort—From HUAINANTSE”(《塞翁失马》)(省译“失马”,注明文章出自《淮南子》)。

作为翻译方法,虽然增译法和省略法刚好相反,它们却并非水火不融。有时,林先生将两种方法结合使用,略去其认为并不重要的信息,同时增加源题中的暗含信息或者根据源文主题增加相关信息。如“How To Enjoy Birds—Letter to BROTHER Mo,FROM‘FAMILY LETTERS’”(《养鸟》)。该题英译在省略动词“养”的同时,添加了How To Enjoy,之后又添加一个副标题。这两种方法的结合使用,使得译题信息更加完整、更能体现文本内容和主旨。

4《古文小品译英》标题翻译效果赏析

在翻译《古文小品译英》中的标题时,林语堂先生根据不同标题特点应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虽有少数译题没能完整地再现源题独特文化内涵,大多数译题既体现了源题特性,又符合目的语语言规范,整体来说,应是汉语文学作品标题英译的典范。

4.1 白璧微瑕独特文化内涵缺失

林译《古文小品译英》中标题的英译基本上达到了“信”、“达”、“雅”的标准。然而,从文化传递的视角来看,有些译题没能再现源题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译题主要是应用意译、另拟标题及省略的方法翻译的。如意译的“Thoughts and Epigrams”(《隽语清言》),无论是从语法上还是语义上与源题都有巨大差异。从语法结构上讲,源题《隽语清言》是一个并列的名词性结构,中间却不用连接词,而其译题虽然保留了源题名词性并列结构的特点,但由于英语并列结构中必须有连接词,因此增加了连词“and”;从语义上分析,隽语指耐人寻味的言辞,即名言警句,而清言指高雅的言论,亦指名言警句,这两个词属近义词且都是褒义,在修辞学上构成同义反复。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2009:2104)的解释,“thoughts”指“a person’s mind and all the ideas that they have in it when they are thinking”,即心思、思想之意,属中性词;只有“epigrams”(short poems or phrases that express ideas in a clever or amusing way)(ibid:670)才是“隽语”、“警句”的意思。译题与源题含义相去甚远,且源题的修辞已经缺失。

同样,应用另拟标题方法翻译的部分标题,其独特文化内涵缺失亦相当严重。独特文化内涵缺失尤其严重的译题当数“Professional Matchmakers—From DREAM MEMORIES OF WEST LAKE”(《扬州瘦马》)。“扬州瘦马”指的是从明朝开始在扬州一带出现的大量经过专门培训、预备嫁予富商作小妾或入烟花柳巷的年轻女子。明代扬州盐商垄断全国的盐运业,他们腰缠万贯、富甲天下,喜好苗条消瘦的女子,“养瘦马”成了一项暴利的投资。有一大批人专门从事此项职业,先出资把贫苦家庭中面貌姣好的女孩买回后调教,教她们歌舞、琴棋书画,长成后卖与富人作妾或入烟花柳巷,以此从中牟利。因贫女多瘦弱,“瘦马”之名由此而来。而林先生的译题回译成汉语却是《专职媒人》。这两个标题在读者心中激起的反应是大相径庭的。中国读者看到《扬州瘦马》,眼前浮现的是贫困人家女子卖与富商作妾或入烟花柳巷的血与泪。而“matchmaker”在英语中是一个中性词,英语读者会误以为该文是介绍媒人的。因此该译题偏离了源题主旨,不仅使得源题中的独特文化内涵缺失,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化信息的误递。

对于有些标题的翻译,采用省略方法进行翻译时,确能让译题简洁明了,但源题中的文化信息往往难以保全。如《塞翁失马》的英译“The Old Man at the Fort—From HUAINANTSE”,该题只译出了事件的主角“塞翁”,却把事件“失马”省略了。而该寓言的主旨在于“失马”这一事件给人的启迪,而非“塞翁”这个人物,译题却偏离了文本主旨。由此可知,省略译法很容易造成独特文化内涵的缺失,译者在应用时应慎之又慎。

4.2 瑕不掩瑜原汁原味文化保真

《古文小品译英》中的标题翻译虽然存在独特文化内涵缺失的情况,但从整体上来看,是瑕不掩瑜的。林先生的译题绝大部分都很好地保留了源题的语言与文化特征。

在翻译过程中,能最大程度保留源题语言文化特色的当属直译法。采用直译方法翻译的标题如“The Seven Remedies”(《七疗》)、“The Half-and-Half Song”(《半半歌》),严格忠实于源题,异域文化特色浓厚,同时又符合目的语语言规范,目的读者通过译题就可以直观感受到浓郁的异域风情。采用直译加注手段翻译的标题,其译文不但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源题语言和文化特色,还通过副标题的形式注明了文本的出处,如《蝶梦》的译文“The Butterfl y’s Dream—From‘ON LEVELING ALL THINGS’”。而采用直译加音译方法翻译的标题如《幽梦影》的译文“Quiet Dream Shadows—From YUMENGYINGG”,其副标题的作用在于注明源题读音。无论是直译加注法还是直译加音译,其优点在于可以为有兴趣的读者提供进一步探索的文献线索,方便读者查找相关信息。

一题双译融合了直译或意译和另拟标题的优点,有效弥补了单纯直译或意译的缺陷,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源题文化信息的缺失。如“Is There Retribution?—‘LIFE OF POYI’”(《伯夷列传》),主标题是林先生根据文本内容概括总结拟出的,起到了概括文本主旨的作用;而副标题是对源题的直译,保留了源题的文化内涵。再如“Letter on the Secret of Getting Along—Letter to LIU YICHANG”(《报刘一丈书》),副标题直译源题内容,主标题点出文本内容与主旨。而“Letter Severing Friendship—Letter to SHAN CHUYUAN”(《与山巨源绝交书》)将源题拆分后直译成了正副两个标题。无论是另拟标题加直译或意译,还是意译与直译结合,一题双译都最大限度地再现了源题中的文化信息。

除了直译和一题双译,能有效保留源题文化内涵的翻译方法当属增译法。在《古文小品译英》标题翻译中,林语堂先生对这一方法的应用准确、恰当,进一步丰富了标题信息。如“The North Peak of Lushan—THE GRASS HUT”(《庐山草堂记》),添加的“the north peak o f”让目的读者对庐山草堂的具体位置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The Art of Persuasion”(《讽谏》)添加了“the art of”,“On the Importance of Partiality”(《论私》)添加了“the importance of”,添加的这些信息起到了突出文本主旨的作用。

虽然意译、另拟标题和省略方法的应用都是以目的语语言规范和目的读者阅读习惯为导向,或多或少会造成源题中独特文化内涵的缺失,《古文小品译英》中应用这些方法翻译的大多数译题却实现了源题文化内涵的高度保真。如应用另拟标题方法翻译的《尼姑思凡》。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尼姑、和尚等专职宗教人士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他们在远离尘世的偏远山林过着清心寡欲的修行生活,而一旦与凡世生活惹上牵连,给人的往往是与异性有关的联想。所以,《尼姑思凡》这一标题给中国读者的联想是该尼姑不再甘心过那种清心寡欲的日子。而其译题“The Mortal Thoughts of a Nun—From a Popular Drama”用“mortal”来修饰“thoughts”,先生以一种非常幽默的方式真实地再现了源题内涵。虽然《塞翁失马》的译文不尽如人意,林先生应用省略法对《古人智语》的翻译却是十分精准的。其译文“The Wit of the Ancients”省略了源题中的“语”,使得译题更加简洁明了,亦无损源题文化信息。

5 结语

翻译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语言层面上的迻译,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文化层面上的协调和重构。”(王宁,2012:7)文学作品标题的翻译亦应把文化信息的传递放在首要地位。在对《古文小品译英》所选作品标题进行翻译时,林语堂先生根据各标题特点分别应用了直译、意译、另拟标题、一题双译、增译法和省略译法等方法。这些方法的应用,林先生意在尽可能地让译题既符合目的语语言规范和目的读者的阅读习惯,又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源题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然而,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虽然有些译题的确很好地达到了双重目的,有些译题却只能实现其一。从文化传递的角度来分析,容易造成文化内涵缺失的翻译方法有意译法、另拟标题和省略译法,而既符合目的语语言规范又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源题异域文化特色的翻译方法是直译法、一题双译和增译法。林语堂先生的《古文小品译英》为汉语文学作品标题英译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Lin,Yutang(Ed.&Tr.).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C].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9.

[2]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7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沙特尔沃思,考伊.翻译研究词典[Z].谭载喜主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4]王宁.民族主义、世界主义与翻译的文化协调作用[J].中国翻译,2012(3):5-12.

[5]虞建华.文学作品标题的翻译:特征与误区[J].外国语,2008(1):68-74.

翻译家林语堂研究 第2篇

248

中国电力教育

2009年3月上 总第132期

林语堂先生是蜚声海外的著名学者、作家和翻译家,他创

造性地继承了当代中国翻译理论,并从语言学、美学、心理学 的角度做了开拓性的学术突破。他翻译介绍了大量中国古典文 学作品,而 《浮生六记》是其最见功力的代表作。以下对其译 本中的翻译艺术进行赏析。

一、精当的用词

中国文人写诗作文讲究用字。有诗云: “吟安一个字,捻

断数茎须。”巧用一字,能使满篇生辉,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一字而使全诗变 得灵动,意境全出,令人叫绝。为了忠实地再现原文的语意和 韵味,林语堂先生在翻译过程中苦心锤词炼句,以期传达原

文的精髓。下面通过几个例子来欣赏林语堂先生精当的用词

艺术。

原文:刺绣之暇,渐通吟咏。

译文:Between her needle work,she gradually learnt

to write poetry.“Between”虽是英语中最常见的词,用在此处却浅显得体,平淡质朴中传神传美。因为父亲过世早,芸不得不靠刺绣养家 糊口。空闲时间对她来说自然来之不易。“Between”一词在这 里充分显示了芸活计的繁重,她用来认字写诗的时间是挤出来 的,这与“暇”在原文中的隐含意义是完全一致的。

原文:时但见满室鲜衣,芸独通体素淡,仅新其鞋而已。

译文:At this time the guests in the house all wore

bright dresses, but Yun alone was clad in a dress of

quiet colour, and had on a new pair of shoes.“Quiet” 一字,字如其意,本来毫不起眼,但与 “colour” 搭配,却显得贴切传神,不仅表达出衣服颜色的素淡,而且暗示出主 人公性格温柔内敛。为了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数量词有时不 需要在译文中确切地反映出来。译本在涉及到一些数量词的翻 译时采用了灵活的处理方法。

原文:素云双目闪闪,听良久。

译文: Suyün just stared at us, listening for a long

time.原文:芸两颊发赤。

译文:Yün blushed all over.以上译文完全舍弃了与原文数量词在形式上的对应,而采

用符合英语习惯的表达法。对“双目”的翻译,译文中省略了原 文的数量词。对“两颊”的处理则夸大成满脸。为了符合英语习惯,译者淡化了数量概念。试想如果照搬源语的概念,则效 果未必理想。

二、适当略译与积极补偿

要把原文所有的信息尤其是和文化相关的信息全部完美地

翻译出来是不可能的,一些信息的丢失不可避免。对于一些不

很重要,译语读者很难理解,省略掉对全文的理解也不会造成多大影响的信息,适当略译是个不错的选择,而对于一些重要的信息,采取一些办法进行补偿也是必要的。下面是适当略译的例子:

原文:先生知其情,即致书吾父。

译文:My teacher noticed this, and sent word to my

father.中国旧时的私塾和西方的学校有很大不同。私塾由一位渊

博的先生来主持。先生教孩子读写和规范的言行,还会教些中

国历史和 《四书》、《五经》这样的典籍,教给孩子如何做一个 正直的人及如何写八股文以准备金榜题名。私塾先生的文化内

涵难以用一个词来表达,译者只好用意思相近的“teacher”和

“tutor”来简单处理。

对于一些信息,同样难以传译却相当重要,译者对这样的信息就采取了积极补偿的策略。下面就是一例:

原文:时有苕溪戚柳堤,名遵,善写人物,倩绘一像,一

手挽红丝,一手携杖悬姻缘簿。

译文:So we asked a Mr.Ch’i Liut’i of T’iaoch’

i who specialized in portraiture, to make a painting of

the Old Man under the Moon, which he did.It was a

picture of the Old Man holding, in one hand, a red silk

thread [ for the purpose of binding together the hearts

of all couples ] and, in the other, a walking-stick with

the Book of Matrimony suspended from it.月老的典型形象就如原文中描绘的: “一手挽红丝,一手

携杖悬姻缘簿,童颜鹤发”。他就用手中的红丝线把一对夫妻系 在一起,所以中国有句古语叫“千里姻缘一线牵。”这红线及月 老的形象对于说明沈复夫妇情深意笃以及他们对这夫妻缘份的珍惜及感恩之情至关重要,为了把这些信息有效地传达译语读

者,译者在“red silk thread”后加上了[for the purpose of

binding together the hearts of all couples]。

这种文内加注的补偿办法有助于读者对内容的理解,但

也使他们的阅读变得不甚流畅,所以译者还采用了在页底加注的办法。对 《浮生六记》的翻译,译者更注重传达文本的内

容。Reiss 认为“许多种注重内容的文本都很乐意使用注脚。”

(Reiss,2002:76)页底加注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有疑惑,想了解更多的读者可以看注释;不需要或不想看注释的读者可

以顺畅地读下去。

三、特定文化词汇的翻译

《浮生六记》描写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涉及的领域极广,其

中出现了大量的文化词汇。这些文化词汇一般包含有重要的文

化信息,而这些信息往往对全面地了解源语文化十分重要。在翻

译中,林语堂先生对这些文化词汇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做了恰

当的处理。

1.人名的翻译

一个人的名字往往能反映出他的理想抱负、性格气质。中

国的文人常常在名字之外还有“字”、“号”来表明自己的志趣。这是中国文化特有的。“字”、“号”常有丰富的含义,下面赏析 林语堂在译本中对“字”、“号”的翻译艺术。

原文:异哉!李太白是知己,白乐天是启蒙师。

译文:This is very strange, So Li Po is your bosom

friend, Po Chüyi is your first tutor.原文:初不料陈淑珍乃李青莲知己。

译文:I didn’t know that you are a bosom friend

of Li Po!

李白字“太白”,白居易字“乐天”,“青莲”来自李白的号“青 莲居士”。为了减轻译语读者的阅读负担,译者没有把这些“字”、“号”译出,而是译成他们比较熟悉的名字。如果为了保持原文的文化韵味而把这些“字”、“号”全译出,读者可能会不胜其繁,弃书而去的。

2.地名的翻译

原文:兄宜仍往扬州。

译文:You’d better stay away at Yangchow for some

time.原文:神游其中,如登蓬岛。

译文:One could imagine oneself transported to some

fairy region.中国的许多地名与文学、历史事件或民间传说有关。地名

中常包含重要的文化信息。扬州自古就是繁华之地,也是中国

古代文人向往的地方,有诗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然 而这些信息如加在译文中会显得罗嗦,所以译者采用了直译的办法。“蓬岛”就是 “蓬莱仙岛”,传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译者 用了意译的办法,让读者轻松领会文中这一暗喻的意思,做到

了精当传神。

3.称谓方式的翻译

我国的称谓方式是很繁杂的,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尊称、泛称和谦称。在 《浮生六记》中大量使用了尊称与谦称,在译

语中很难找到对等语,如果完全按照西方的称谓方式来翻译,就会丢失许多的文化信息。

原文:余曰: “卿既知诗,亦当知赋之弃取?”

芸曰: “ 《楚辞》为赋之祖,妾学浅费解。”

译文 : “Now that you know poetry.”I said, “I should

like also to know your taste for fu poems.”

“The Ch’u Tz’u is, of course, the fountain head

of fu poetry, but I find it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卿”是 “你”的尊称,常用于国君对臣子,丈夫对妻子。

“妾”是 “我”的谦称,用于妻子对丈夫,表示谦恭。“卿”和 “妾” 翻译成“I”和“you”,恭敬和谦让的意味都丢失了。

要想把原文中的称谓方式的含义完全传达出来,加上一些

解释是必要的。但这些称谓方式五花八门,繁多的解释必定译

文显得罗嗦而使读者失掉阅读乐趣。为了译文简洁流畅,译者

对称谓方式的翻译做了一些舍弃,采用了简化的策略。

4.度量衡的翻译

度量衡是社会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包括金钱、重量、长度等等。中国清代的度量衡和西方的截然不同,翻译起来也

很困难。

原文:屋西数武。

译文:A few paces to the west of the cottage

原文:他年与君卜筑于此,买绕屋菜园十亩。

译文:Some day we must build a cottage here.We’

ll buy ten mow of ground around the cottage.“武”这一长度单位现代人已不常用,一武等于三尺,也就

是一米。“数武”和“A few paces”还是很相近的。“亩”是中 国人现在仍常用的面积单位,为了让西方读者了解这一用法,译

者在多处采用了音译。而“武”因为现在已不常用,译者就舍弃

了其文化信息,意译成“A few paces”,做到了取舍有道。

四、结语

本文对 《浮生六记》的林语堂译本的翻译艺术进行了赏析。

林语堂先生的译本很好地保持了原作的风格,表达简洁晓畅。

他的翻译和他提出的“忠实、通顺、美”的翻译原则是相符合的。译者对原文的深刻把握和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使他的译本透

出了迷人的魅力,使广大读者知道了沈复,了解了中国文化及中

国人的生活。

参考文献:

[1]Lin Yutang.My Country and My Peopl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9.[2]Reiss,Katharina.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翻译家林语堂研究 第3篇

林语堂本着“两脚踩东西两岸, 一心评宇宙文章”的跨越思维和比较意识, 创作了大量的英语、汉语著作。尤其是, 《浮生六记》英语译本以汉语的思维和文化为根基, 借由自身独特的文化身份, 践行了翻译过程中种种文化认同的规律, 或者说通律。

2 林语堂与《浮生六记》翻译概说

《浮生六记》是清代沈复所作的一种自传性质的作品。在这部自传体的作品中, 沈复用极为洗练的笔触勾勒出自己对婚姻生活、人生感悟、艺术知趣、山水田园景物、文艺评论等方面的诸多认识,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达观的生活态度和闲适的艺术旨趣。林语堂作为学贯中西的文化人, 对于沈复所表达的思想认知、艺术追求有极强的认同感。尤其是, 沈复的人生态度和性格性情与林语堂的个性特征极为熨帖, 故而深得林语堂的推崇。林语堂曾在多个场合表达出自己对于该作品的喜爱之情, 并认为“它让自己看到了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精髓”。当林语堂担当起翻译该作品重任时, 他自身的种种生活的前理解又在此过程中发挥了作用。一方面, 林语堂长期在中西两种文化之间游走, 他深谙东方文化的精要, 也熟知西方文化的种种内涵, 精通英语, 运用英语的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另一方面, 他既追求西方社会的种种自由与乐观, 同时又向往古代中国士人的闲适的生活立场, 由此, 在浓郁的东方情节中展示出了西方的魅力, 便于在东西方之间达到一种有效的调试。与此同时, 林语堂翻译《浮生六记》的目的还在于向西方国家介绍中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作品和遗产, 传播传统文化的底蕴, 促进文化的交流。实际上, 在当时翻译的过程中, 林语堂有意识地向西方传输了中国文人的恬淡自然、旷达乐观的生活情趣, 向西方读者介绍了中国的文学作品, 进而实现了文化的传播, 是非常符合当时西方工业文明基础上的西方人的认知和阅读口味的。

3《浮生六记》翻译过程的文化认同

诚如上述, 林语堂深谙东方文化的旨趣, 同时熟知西方文化的精髓, 对于中西两种语言极为熟知。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 其文化认同主要体现在通过各种文化的处理来实现翻译策略和方法的种种交叉渗透。其最终目的是, 既让接受者能够懂得原文的文化内容, 又没有过多地丧失掉原文的基本立场和文化意蕴, 同时还要保证作品有极强的可读性, 进而实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目的。具体来说, 《浮生六记》翻译过程的文化认同主要从异化和归化两个层面加以甄别讨论。

一方面, 林语堂翻译作品的一个目的是为了让世人皆能够了解到中国的一对夫妻的恬淡生活, 进而把传统文化的内容介绍给西方的读者群体。实际上, 林语堂的翻译策略往往以异化为主, 具体来说就是通过直译、异译、音译加注等方式进行翻译的传播, 实现文化翻译与文本翻译的有效结合。第一, 直译。在具体的作品翻译中, 林语堂用的最多的就是直译的方法。例如, 作品中“冷则天各一方, 风流云散, 兼之玉碎香埋, 不堪回首矣”。翻译为:Today these friends are scattered to thefour corners of the earth like clouds dispersed by a storm, and the woman I loved is dead, like broken jade and buried incense.How sad indeed to look back upon these things!众所周知,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玉是一种非常精美、高雅的石头, 由于其本身材质的晶莹剔透多被用于形容士子和女眷们高洁与美好的爱情。沈复在这里将妻子的去世表述为“玉碎”, 我们从中看到的是沈复对妻子一如既往的热爱和一往情深的感情。而在这句话的翻译过程中, 林语堂先生没有对上述内容进行相关的转换, 这样就能够让西方语境中的读者意识到, 原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语境中, 玉的作用是如此重要, 也通过这样的象征来表达出对妻子的热爱之情, 寄托对亡妻的思念。再如, 作品中“挥金如土, 多为他人”林语堂翻译为“Spending money like dirt, all for the sake of other people.”在这个例子中, 西方关于挥金如土的浪费行为有一个专门的说法叫做“spending money like water”。然而, 林语堂并没有采用这种译法, 相反, 他采用的是“土”的直译。在我们看来, 其用意在于让西方读者在了解作者意思的基础上更为忠实于作者的本意。第二, 音译。所谓音译, 就是指遇到一些无法进行变通的地名、人名、术语等专有名词而无法进行对应翻译时候, 往往通过直接的音译来实现对于意思的完整表达。例如, 问以途, 曰:“南行十里即泰兴县城。”作者翻译为“I asked them for directions and they told me that I was to go straight south for ten li until I should reach Taixingcity.”我们注意到, 林语堂故意将“里”音译为li, 用音译法保留中国的度量衡单位。此外, 译文中还将“馄饨”“马褂”等词音译为“wonton”“makua”, 都显示出原语的民族色彩。例如:“外加马褂”就被翻译成为“Asmy gown was found to be an inch and a half too long, she tucked it round the waist and put on a makua on top.”

另一方面, 为照顾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在必要的地方, 采用归化的基本翻译手法来实现表情达意的基本目的。举例而言, “每逢朔望, 余夫妇必焚香拜祷”, 林语堂将其翻译为“On the fi rst and fi fteenth of everymonth, we burnt in-tense and prayed together before him.”这其中的朔望其实是中国较为传统的阴历计时手法, 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初一、十五。然而, 倘若我们回归到西方的文化语境中, 我们又可以发现, 西方只有阳历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公历, 而没有初一、十五的说法。那么, 我们要想找到相应的说法, 就显得比较被动。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 我们注意到, 林语堂采用的方法恰恰是相对而言较为正统的翻译方法。

4《浮生六记》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反思

实际上, 翻译作为一种跨语际、跨文化的语言实践活动, 其本质上是文化的认知与转换的过程。这一观点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同。基于这种认知, 不少专家主张将整个翻译的理论和具体操练策略从科学的层面转换到文化的层面, 实现所谓的文化转向。在巴斯内特等人的观点中, 文化转向在于将单一的文本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的语境中, 通过翻译中文化地位凸显和文化传播上升等诸多意义的勾连, 实现更广阔层面上翻译的提升与进步。具体来说, 一旦我们将翻译的视角置于文化的立场, 那么, 翻译活动的使命就不再是语言的漂流, 而是文化的接受和多样性的沟通可能的达成。在这一跨文化的过程中, 不同文化的相遇使得源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之间彼此渗透了解、相互生发、碰撞。一方面, 这种文化的相互之间的遇合, 用中国文化中的典型表述就是“和而不同”。所谓和而不同, 就是指既尊重他种文化、他种族裔的独特性, 也不放弃自身文化的独特性, 在彼此的相互碰撞中竞得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新意义。和而不同追求的求同存异的理念要求不同的文化个体之间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相互融合, 不断开放、不断追求和谐的精神源泉。这种和谐进步的思想给多元文化共存制造了可能性和空间。具体的翻译过程中, 两套语言和文化的规范既能保证原有的文化的特性, 又考虑到接受者的理解能力, 适当地向接受者的文化靠拢, 这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并整合了两种文化之间相互生发的可能性。对于接受者而言, 也能够最大程度地理解原作品的种种内涵和独到的意蕴, 从而在接受心理和具体接受行为上有所提升。对于翻译者而言, 也能够在保留原文文化基础上, 准确地将某些难以言传却亟待表述清晰的内容用相对灵活的文化翻译的视角进行相关处理, 以便能够实现自身的翻译使命和任务。另一方面, 这种文化的遇合的另一种形式的遇合则对应着当下关于文化交际领域较为明确的“文化间性”的智慧。“文化间性”其实质上仍然是基于西方现象学理论及东方智慧的一种全新的看待文化交流路向的视角。文化间性考虑的是文化各个主体之间“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独特的融合性的体验。通过文化主体之间的有效的互动, 来实现对翻译过程中文化多样性保存的可能性, 进而实现翻译及其他文化交流活动的基本使命。这也正是林语堂及其《浮生六记》译本给我们的启示。

参考文献

[1]Shapiro, S. (trans) .Outlaws of the Mar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80.

[2]彼得·康.赛珍珠传[M].刘海平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8.

[3]董琇.赛珍珠以汉语为基础的思维模式——谈赛译《水浒传》[J].中国翻译, 2010 (2) :49-54.

[4]韩子满.文学翻译与杂合[J].中国翻译, 2002 (2) :54-58.

[5]胡天赋.从人物的再现看赛译《水浒传》的后殖民主义色彩[J].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5) :79-83.

林语堂诗歌翻译欣赏 第4篇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鉴赏

1 前言

林语堂在当代似乎被更多的学者认为是文学创作大家, 然而事实上, 林语堂虽然用英语创作了大量的文化及文学类作品, 但其作品内容有很多是包含着节译或者变译的中译英作品 (卞建华, 2005) 。其晚期翻译的作品如:《浮生六记》、《老残游记》、《幽梦影》以及诗歌英译都为翻译研究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 尤其是林氏的《论翻译》系统地阐述了他超前独创的翻译思想, 对新时期中国文化走出国门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在诗歌翻译方面, 林语堂特别指出它们的不可译性, 因为对于任何一个语言文化中所衍生的诗歌来说, 其韵味、意境、韵律等整体的风格等很难在另外一种完全不同根源的语言文化中得到完整的重现。林氏提出“凡文字有声音之美, 有意义之美, 有传神之美, 有文气文体形式之美, 译者或顾其义而忘其神, 或得其神而忘其体, 决不能把文义文神文气文体及声音之美完全同时译出”。 (林语堂, 1994)

2 林语堂诗歌翻译评析

笔者从林氏的《东坡诗文选》节选了三个译作, 每个译作都有其不同的翻译侧重点, 体现了林语堂矛盾又统一的诗歌翻译立场。

例一:

譬彼舟流, 不知所届。

心之忧矣, 不遑假寐。

Like unto a drifting boat, None knows where it is heading.

Restless I lie upon the pillow, For my heart is bleeding.

这是一节选自抒写作者忧愤的作品, 该小节描写的是作者焦虑彷徨的心境。文中“譬”的意思是“好像”;“流”是“漂流”;“届”是“到达”之意;“假寐”在现代汉语中是“不脱衣服而睡”。从译文内容来看, 林氏的译文没有遵循“忠实”这一原则, 他将“忧”译成“bleeding heart”;“假寐”译成“restless”;而从译文结构上来说, 译文第二句和第四局押韵, 对仗工整, 因此可以说在翻译这节文章时, 林氏舍弃了原文的意思, 追求诗歌应有的韵律美以求迎合西方读者的审美要求, 反映出其对西方文化的妥协。

而在下面这首诗的翻译过程中, 林氏又将译文格式放在次要位置, 突出对诗歌所蕴含的深意的阐释。例二:

寒灯相对记畴昔, 夜雨何时听萧瑟?

君知此意不可亡, 慎勿苦爱高官职!

Remember, my brother, whenever you sit in the lamplight on a cold evening, how we promised to each other that we shall sleep in opposite beds and listen to the rain in the night.Keep this in mind, and don’t let us be carried away by our offi cial ambitions.

这是一篇与描写与朋友依依惜别的离别诗。史载苏轼与苏辙手足情深, 他们兄弟一生写了很多抒发手足之情的著名诗篇, 这是苏轼所写的最早的一篇。“寒灯相对记畴昔”句是对“畴昔” (往昔) 兄弟相聚时畅谈终宵的回忆。苏轼在诗末自注有:“尝有夜雨对床’之言, 故云尔。”的说明。“夜雨对床”, 有的版本作“夜床对雨”。“夜雨何时听萧瑟”句是对未来朝夕相伴的盼望;全诗结句则是兄弟二人的相约之语:不恋高官高位, 到老来远离凡尘, 二人相携共度余生。全诗美段七字, 结构工整。然而译文的结构采用了林氏擅长的散文结构, 失去了中国古代诗歌在韵律、形式上的美感。从“忠实”这一翻译原则层面来说, 原文的信息得到了完整的呈现, 甚至隐含的内容也得到补充。为了便于西方读者更深层次地理解这首诗的意境, 林氏在译文里添加诸如my brother、sleep in opposite beds等信息, 将两人的亲密关系有效地烘托出来。这节诗的翻译又彰显出译者尊重中国文化, 并极力向西方人传播东方文化的翻译特点, 表现出译者不甘心向西方文化屈服, 积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例三:

饮湖上初清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艳抹总相宜。

The light o f water sparkles on a sunny day;

And misty mountains lend excitement to the rain.

I like to compare the West Lake to“Miss West”,

Pretty in a gay dress, and pretty in simple again.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 也是一首写景状物的诗, 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其中“饮湖上”是指在西湖的船上饮酒;“潋滟”是“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空濛”即“细雨迷茫的样子”;“西子”即“美女西施”;“总相宜”即“总是很合适”。该诗奇数行押韵, 对仗工整;再观其译文, 结构整齐, 偶行押韵, 基本上保持了原文结构的整体效果。从文章大意来说, 林氏将“空濛”译为“misty”;将“雨亦奇”译为“exciting rain”, 并用lend巧妙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格, 将山色和奇雨之间的关系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充分展现译者英文文字的驾驭功底。此外, 林氏将“西子”直译为“Miss West”, 这种翻译方法使得译文既保留了诗歌的韵律, 又兼顾了意义;一方面弘扬中国传统诗歌文化, 另一方面满足西方读者的审美需求。 (陆洋, 2005)

3 结语

林语堂的翻译观点具有一定的矛盾性。 (冯智强, 2012) 一方面, 他追求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 在翻译传统诗歌时强调原文与译文的意思上的“忠实”原则, 让西方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另一方面, 他想迎合西方读者对诗歌形式美的期待, 因此向西方文化进行妥协的心理。但是纵观林氏的诗歌翻译, 其以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 其次兼顾西方审美标准的文化变译翻译理念已经深入其翻译作品甚至是文学作品创作中, 为中国翻译界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卞建华.对林语堂“文化变译”的再思考[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2) :40-45.

[2]冯智强.“译可译, 非常译”—跨文化传播视阈下林语堂编译活动的当代价值研究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J].2012: (3) :30-35.

[3]林语堂.无所不谈合集[M].林语堂名著全集 (第16卷) [C].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翻译家林语堂研究 第5篇

一、从地域角度看思维模式的差异与翻译

一方面, 中国从古代开始就是一个有丰富的资源, 辽阔的土地, 平原的地形的国家。所以中国的古人就特别关注自然的变化, 他们知道要遵循自然的规律就会有好的收成和结果, 并且他们也注意到, 自己生存的环境好像总是不断循环往复, 比如天气的变化反四季的变化都是如此。所有这些现象都在让人们感觉到重复是宇宙中非常重要的规律。

另一方面, 中国从早期开始就是一种血亲关系, 导致人们不得不重视和谐的关系, 所以人们习惯用综合的观点, 全局性地考虑问题。中文的句子也是把最核心的部分放在最后来表达, 之前都是一些次重要的信息。比如:“永和九年, 岁在癸丑, 暮春之初,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也。”这个句子要强调的关键就是“修禊事也”。那么中文的习惯表达就是把这个中心放在后面。再看看译文“This is the ninth year of Yungho (A.D.353) , kueichou in the cycle.We met in late spring at the Orchid Pavilion in Shan-yin to celebrate the Water Festival.”在做翻译的时候, 这个地方并没有放在最后面翻译, 那么也是由于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

现在对比一下西方的地理情况, 特别是在古希腊, 人们生活在岛屿上。作为岛国, 一切自然资源缺乏。为了生存, 人们不得不进行海外扩张。交通的便利也带来了商业的发达, 自然商人的地位也有所提高。但是, 商人精于算计和细枝末节的小事, 考虑自己的利益, 反映在语言上, 就是当描述某种物体的时候, 他们通常是先给这件物品下个定义, 然后再详细的描述或者对这个物品进行解说;反映在句子里面, 那么就是把重要的信息放在最开始, 然后才是次重要信息, 依次类推。比如, “后之视今, 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及其译文“Alas!The people of the future will look upon us as we look up-on those who havegone before us.”

二、从中英文句子结构上看思维模式的差异与翻译

汉语重意合, 英语重形合。汉语造句一般很少用连接手段。但是注重逻辑事理顺序, 注重功能、意义, 注重以神统行。比如文章里面句子, “永和九年, 岁在癸丑, 暮春之初,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也。”这句话显然没有主语。在英语里面, 没有主语的句子是不对的。译文, “This is the ninth year of Yungho (A.D.353) , kueichou in the cycle.We met in late spring at the Orchid Pavilion in Shan-yin to celebrate the Water Festival.”那么在汉语里面, 语法以达意为主, 即使没有主语, 话也说的通。但是作为英语的译文, 那么必须要把主语翻译出来。又如, “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等这些句子, 都是四字格。四字格是汉语里广为运用的语言形式。四字格讲究内涵关系和逻辑, 当然还有节奏感。四字格往往言简意赅。但是翻译出来的话“In the back-ground lie high peaks and deep forests.”因为英语要求必须一个句子里面必须要有主语和谓语。

三、从聚集与流散的角度上看思维模式的差异与翻译

英语句子总是有严谨的主谓结构。聚集也就是所谓的以动词和主语为中心, 两者协调一致, 聚集各种关系的网络。如“故列叙时人, 录其所述。”这句话的译文如下, “Hence I have recorded here those present and what they said.”这句话在后半句省略了“I record”.在英语的句型里面属于基本句型的省略。“汉语句式的多样化还表现在:有整句, 也有大量零句。整句有主谓结构;零句没有主谓结构, 由词或者词组构成。零句是汉语的基本句型, 可以作整句的主语, 也可以做整句的谓语。整句由零句组成, 因而复杂多样, 灵活多变。整句与零句混合交错, 组成了流水句。” (连淑能, 1993) 文中第二段的一部分“虽趣舍万殊, 静躁不同, 当其欣于所遇, 暂得于己, 快然自足, 不知老之将至于。及其所之既倦, 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 俯仰之间, 已为陈迹,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这段话看起来就是零句为主的段落。从句式上看, 主谓难分, 主从难辨, 形散神聚, 富有节奏。我们再看看译文:“Some enjoy a quiet conversation indoors and others play about outdoors, occupied with what they love.The forms of amusement differ according to temperaments, but when each has found what he wants, he is happy and never feels old, Then as time passes on and one is tired of his pursuits, it seems that what fascinated him not so long ago has become a mere memory.What a thought!Besides, whether individually we live a long life or not, we all return to nothingness.”译文很清楚地翻译了主谓结构, 并且把很多零散的小句, 单独当作一句话来翻译, 这样比较符合英语的主谓结构。

综上所述, 在翻译的时候, 我们需要从英汉思维模式的不同、形合与意合的区别、聚集与流散的区别等角度, 来做英汉对比翻译。

参考文献

[1]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2]陈宏薇, 新实用汉译英教程, [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3]冯庆华, 实用翻译教程,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林语堂译《浮生六记》翻译策略评述 第6篇

林语堂出生于福建的一个牧师家庭,父亲是受过维新思想影响的基督教徒,林语堂从小接受的是西式教育。林语堂翻译研究著作为《论翻译》。这篇论文是他为吴曙天编选的《翻译论》一书所作的序论。林语堂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艺术。他提出了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通顺、美。他又从另外一个角度将这三条说成是译者的三种责任:“第一是译者对原著者的责任,第二是译者对译文读者的责任,第三是译者对艺术的责任。三样的责任心,然后可以谓具有真正译家的资格。”以此标准为原则翻译的《浮生六记》无论从翻译策略,美学,文化等角度都颇有研究价值。更有英国读者读到《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徘徊而不忍卒读”。下文主要从变译和文化传递两方面加以论述。

一、“变译”是指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翻译活动

变通手段包括增、减、编、述、缩、并、改等七种。以上七种变通手段组织成十二种变译方法:译述、缩译、综述、述评、译评、改译、阐译、译写、参译、仿译。

原文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译文:I remember when I was a child,I could stare at the sun with wide,open eyes.I could see the tiniest objects,and loved to observe the fine grains and patterns of small things,from which I derived a romantic unworldly pleasure.

中文句式一般较短,且不喜用连接词,英文的翻译连接词全部补充。中文亦习惯省略人称,译文中也有所补充。另外划线部分为增译内容。

原文2:拉余至冷香寓,见冷香已半老,有女名憨园,瓜期未破,亭亭玉立,真“一泓秋水照人寒”者也。

译文:My friend then dragged me to Lengsiang's place.I saw that Lengsiang was already in her middle-age,but she had a girl by the name of Hanyüan,who was a very sweet young maiden,still in her teens.Her eyes looked like“an autumn lake that cooled one by its cold splendour.”

此处采用了“述译”,指用译语将原文内容转写或复述,对原作是舍形取义。此例中是几个分句的联合,而翻译成英文时,对原作是舍形取义,很多分句合并翻译。

二、文化传递方面,《浮生六记》作为中国文人的自传,涉及题材广泛,其中写人状物、舒胸畅怀、谈古论今、赏玩风月

蕴含了作者独特的生活情趣及审美情操。再加上对民风乡俗的描写,使得该作品富含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原文1:是年七夕,芸设香烛瓜果!同拜天孙于我取轩中。译文:On the seventh night of the seventh moon of the year,yun prepared incense,candles and some melons and other fruits,so that we might together worship the“Grandson of Heaven”in the Hall called“After My Heart”.

林语堂先生将七夕译为the seventh night of the seventh moon,而“天孙”也被直译为Grandson of Heaven,然后文中加注加以解释。中国文化的内涵得以保留。

原文2:因思《关雎》冠三百篇之首

译文: Since the Book of Poems begins with a poem on wedded love

上例中可以看出林语堂对典故的翻译方法,《三百篇》指《诗经》,林语堂用Book of Poems翻译非常贴切,而关雎处理成了a poem on wedded love。

作为一代国学大师、翻译大家,林语堂先生的译本为后生树立了典范,同时,他所提出的“忠实”“通顺”“美”的三重标准,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文中还有很多非常值得学习借鉴的翻译实例,此文仅略叙一二,值得更深入的学习研究。

摘要:林语堂译浮生六记是林语堂翻译的代表作,由于中西文化差异以及古汉语特殊句式使得翻译难度更大,林语堂先生在翻译时不仅将许多中国文化独有内容翻译得精准到位还兼顾了语言风格尽量与原文一致,需要后生学习的东西非常之多。本文将主要从变译角度以及文化传递角度分析这篇上乘的翻译之作。

翻译家林语堂研究 第7篇

1.1 林语堂作家身份的特殊地位。

作为一位非母语作品比母语作品产出更多的特殊作家,林语堂在海外的影响力大于国内。林语堂先生在国内虽然也是文学名家,但影响力远不及鲁迅、胡适等人,其作品流传也不及前人广,甚至曾受其他文学家的批判。而其英文作品在海外反响极好,多次成为畅销书,流传甚广,也受到《时代周刊》等主流媒体的高度赞扬,曾一度在海外掀起中国热,甚至获得了诺贝尔奖提名。很多西方民众是通过林语堂了解到中国文化的。

林语堂的英语作品比汉语作品多,包括英译《浮生六记》、《幽梦影》、《庄子》,英文作品《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等等,从读者接受的效果来看,其英文的写作和译介更具研究和借鉴价值。

1.2 翻译式写作。

《京华烟云》原著虽用英语写成,但其中包含大量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因此用英文将中国传统文化表述出来,本身就是对中国文化进行翻译的过程。林语堂先生自己也曾提道,写作《京华烟云》时,首先在大脑中用中文构思,然后边写边译,形成英文文本。因此《京华烟云》原著的写作过程也是将中国文化英译的过程,是一种翻译式的写作,是一种无形的对原著进行翻译的过程。翻译式写作的特殊性在于译者和作者的双重身份结合,译者更能准确地传达出原著作者的意图。本文旨在结合林氏作为作者和译者的双重身份,简要概述《京华烟云》的写作和翻译策略,并着重对采取这种策略的原因进行分析探究。

2. 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的文化翻译策略概述

《京华烟云》被誉为关于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书中包含了婚丧嫁娶、传统服饰、道家思想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方方面面,自然也涉及许多文化负载词。

我通过搜集整理,共找到富有独特中华文化内涵的词语,即国俗词语733个,其中采用异化翻译策略的有520个,异化又包括字面直译法(word-for-word translation) 230个;直译加注释(literal translation plus annotation) 25个;音译法(transliteration) 145个;音译加直译(transliteration plus literal translation) 67个;音译加注释(transliteration plus annotation) 53个。[4]

具体表现如下图。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林氏对《京华烟云》中的国俗词语重要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可以进一步提出以下问题。

(1)林氏为什么写《京华烟云》及采用异化为主的翻译方法?

(2)林氏的写作实践是否实现了其预期目的?

(3)《京华烟云》为何能被译入语读者如此好的接受?

3. 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运用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原因及目的

德国学者弗米尔(Hans J.Vermeer)首次提出翻译目的论,他指出Skopos是决定翻译过程的首要和根本原则。以诺德(Nord)为代表的第二代目的论者不断完善和应用翻译目的论,指出翻译是有意图(intentionality)的互动活动;翻译是人与人间的互动活动,这项互动活动的参与者包括译文发起者、译者、原文作者、译入语读者、译文文本的使用者。[1]值得注意的是,在《京华烟云》这个案例中,林语堂同时是译文发起者、译者和原文作者这三个角色,三重身份融合于一身,使得翻译和传递思想的过程中更加严密和顺畅。

翻译目的进一步分为三类:

译者的基本目的;

译文文本的交际目的;

特定翻译策略或手段要达到的目的。

3.1 三类目的在《京华烟云》案例中的具体体现。

3.1.1 林语堂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之心(译者的基本目的)

熟知中西方文化的林语堂常年旅居国外。当时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还不多,林氏本想通过与赛珍珠合译《红楼梦》介绍中国文化,后因故改变初衷,转而想用英文写就一部类似《红楼梦》的小说,更加直观地介绍中国文化。《京华烟云》中包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林氏运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将中华传统文化向西方进行的全面、写实的介绍。

腊八粥:lapachou, a gruel eaten on the eighth of December, consisting of glutinous millet, rice, glutinous rice, red dates, small red beans, water chestnuts, almonds, peanuts, hazelnuts.

生辰八字:“eight characters”, consisting of the hour, day, month, and year of one’s birth, each being represented by two characters of the Celestial and Terrestrial Cycles.

吃花酒:flower dinners or dinners with a singsong girl sitting behind each guest which was the usual custom.

由引文可以看出,林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腊八粥”、“生辰八字”、“吃花酒”等概念的翻译,采用了字面直译加注释的方法,既译出了词语表面的意思,又详细地说明了该词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其向西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之心意图明显。

3.1.2《京华烟云》向外国人展示中国文化(译文文本的交际目的)

在《京华烟云》中,许多文化负载词采用字面直译的方法。其中有许多不乏在英文中有现成的对应词,但林氏通通舍去,而是完全依照中文原文进行的异化,向西方读者展示属于中国文化特有的东西,并不完全等同于西方文化的内涵。如:

请早安:say“early”

坏蛋:“bad eggs”

洗尘:“wash the dust”of one’s traveling feet

八股文:“eight-movement”essay

小吃:“small foods”

您老人家:your old person

给面子:give sb the face

活是曾家的人, 死是曾家的鬼:Living, I shall be a Tseng family person;dead, I shall be a Tseng family ghost.

手中捏着一把汗:hold in one’s palm a handful of perspiration

佳丽倾国倾城:A pretty face has ruined an empire.

男主外, 女主内:men attend to the outside and women attend to the inside

如“小吃”若译成junk food,给人的文化联想就是炸薯条、炸鸡等不健康的西式快餐,而中国的“小吃”虽然也有不健康的成分,但给人的文化联想则是街边各种精美的传统美食。由于展示中国传统文化这一译文文本的交际目的,林氏对于这些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采用了异化策略。

又如“活是曾家的人,死是曾家的鬼”:Living, I shall be a Tseng family person;dead, I shall be a Tseng family ghost.译文句式结构和选词都与原文对应,读之能体会到在中国封建传统思想统治下女性对于夫家的忠贞,表现出了中国文化中特有的道德贞操之坚定。

3.1.3 异化是想展示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及异域风情(特定翻译策略或手段要达到的目的)

《京华烟云》开篇之前林氏专门列了一张人物关系图,将书中涉及的主要人物及其称谓进行了详细说明,并与英语中的uncle, cousin, grandma等称谓进行了对应。此后,书中的人物名字和称谓多采用拼音直译的方法。

小姐:Hsiaochieh老爷:Laoyeh

大阿哥:Ta Ako陈妈:Chenma

嫂子:Saotse奶奶:Nainai

太太:taitai老妈子:lamahs

这些词有些在英语中不无对应单词,但因在汉语中所包含的特定中国文化内涵,林氏保留了其原本的发音。如提到“老妈子”(lamahs),中国人会想到旧社会在大家族里很能干的大龄妇女形象,若译成old aunt, maid, granny等,这种意味就不能充分表达。因此林氏采用了直译,通过发音,让外国读者感受到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也保留了小说的异域风采,让读者时时刻刻感受到这是一个发生在东方文明古国的故事。

3.2 译者主体性的彰显林氏文化身份在翻译策略中的体现。

林语堂在《我的话》里用一副对联评价自己:“脚踏中西方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林氏出生在基督教家庭,从小接受西式教育和基督教文化的熏陶,也熟读四书五经,尤爱庄子,崇尚道家悠然自得的思想和人生观。后留学美国,又长期旅居国外,其翻译和写作一直透露着传播中国文化和人生观的倾向,包括英译《庄子》、《浮生六记》,都是在传播一种悠然自得与世无争的道家人生观。《京华烟云》中的人物姚思安就是道家的忠实信仰者,林氏还在书中大量介绍了关于道家文化的内容,并在翻译的时候也将“道家”直译为“taosim”,向西方展示了道家的方方面面,其译者的主体性得到彰显。

3.3 特定历史时期的作用“五四”时期的特殊国情对林语堂表达爱国之心的驱使。

林语堂1938年开始动笔写《京华烟云》,于1940年出版。期间正值中国经历抗日战争。身在海外的林语堂听到祖国遭受战争摧残的时候很忧心,恨自己不能亲身报国。于是动笔写就《京华烟云》,传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向西方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以鼓舞国内抗战的同胞。

同时期,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热潮袭来,崇尚西学,提倡引进西方先进文化,众多国内学者在此期间极力翻译西方文学著作,提倡白话运动,学习西方文体风格,试图通过文学翻译进行革命,救亡图存。大量的英文小说被译入国内,人们似乎急于摒弃中国传统的文体和文化。此时,林语堂是少有的将中国文化译介到国外的中国人,他仍然保持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执著和热爱,没有随着潮流一味地学习引进西方,而是将几千年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之精髓向西方译介,其爱国之心溢于言表。

3.4 从操控理论看林氏异化翻译策略的原因出版公司对林氏写作和翻译的操控。

在勒菲弗尔的操控理论中赞助人的力量被视作最为重要的因素,他们时刻在操纵着翻译活动的全过程。翻译本身并不是一种孤立行为,而是与政治、社会、经济等因素密切相关,绝大多数译者是在其时代的社会政治权威允许的空间之内良好地、安全地进行翻译。[6]

美国女作家赛珍珠1935年与约翰戴公司总经理、《亚细亚》杂志主编理查沃尔什结婚,因而进入约翰戴公司任编辑。

1936年初,林语堂接到美国夏威夷大学请他去执教的邀请,加上赛珍珠的不断催促,林语堂于是决定赴美生活一段时日,用来专心写作。到美国后,林语堂携妻女暂住在赛珍珠在宾州的家里,和赛珍珠夫妇结为至交。

1937年3月初,也就是林语堂到美国整整7个月后,他开始用英文写作《生活的艺术》,该书次年成为全美国最畅销的书,高居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达52个星期之久。林语堂之所以在美国文坛有一定的影响,与赛珍珠的帮助是分不开的。林语堂和赛珍珠一起创作过剧本,还打算共同把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翻译成英文,后因难度太大而改变初衷。林语堂便借鉴《红楼梦》的艺术形式,受赛珍珠鼓励,于1938年8月8日至1939年8月8日写成了70万字的《京华烟云》,由赛珍珠丈夫沃尔什的庄台公司出版,多次再版,登入畅销书榜单。[7]

可见林语堂在美的写作和翻译一直深受赛珍珠夫妇的影响。作为出版公司的沃尔什首先考虑的自然是市场的回报率及读者的喜好。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美国畅销书市场正有一股不大不小的中国浪潮。[8]《庄子》、《水浒传》、《西游记》等中国文化典籍被翻译成英文,也有越来越多的汉学家如翟理斯对中国文化进行研究,普通民众也对遥远的东方古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关注。赛珍珠本人自幼在中国长大,对中国文化很是了解和热爱,第一次英译了《水浒传》。在这种背景下,赛珍珠夫妇鼓励林语堂写作《京华烟云》自然以原汁原味展示中国文化为主,以迎合当时读者和市场的需求。

4. 意义和启示

4.1 林氏成功了吗?从结果检测目的。

林氏在《京华烟云》中对文化翻译所采用的策略达到了其预期目的。《京华烟云》出版后很快成为畅销书,再版多次,并获得诺贝尔奖提名,《时代周刊》称其为“关于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西方读者也因此了解了中国文化,对他们来说,林语堂才知道中国文化。可见异化的翻译策略在《京华烟云》中文化词语的翻译和写作中取得了成功。

1948年林语堂被邀请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1954年出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第一任校长,1975年获得诺贝尔奖提名,这些都表明了人们对于林语堂文学贡献的肯定和赞赏。

林语堂曾提道,一位朋友如此评价他:“林语堂擅长的是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向中国介绍西方文化。”林氏把这当成褒奖,可见其视传播中西方文化为己任,在跨文化交际中充当桥梁的角色。

4.2 启示。

林氏在《京华烟云》中对中国文化的异化翻译策略及其良好的效果对我们今日中国文化外译的策略有重要启示。中国文化的外译未必要一味地归化,减少阅读者的障碍,而保留其原汁原味和异域风情,让读者感受到与自己国家不一样的另一种文化和社会想象,加之流畅的行文和出色的英文文笔,同样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根据译者的翻译目的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及权力操控情况,采用相应适当的翻译策略,跨文化交流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段自力.翻译目的论介评[J].渝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2) .

[2]林语堂.京华烟云[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3.

[3]林语堂著.张振玉译.京华烟云[M].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8.

[4]冯丽萍, 王晓莉.《京华烟云》中“国俗词语”的异化翻译[J].文教资料, 2010, (10) .

[5]单雅娇.《京华烟云》的文化回译研究——从期待视野谈起[D].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

[6]张晓娟.浅谈勒菲弗尔操控理论的三大要素对翻译的影响[J].西安社会科学, 2010, (8) .

[7]新华日报[N].2009, 5, (14) .

翻译家林语堂研究 第8篇

关键词:林语堂,文化变译,跨文化传播

林语堂一生用英汉双语创造了许多文学作品, 他深厚的中、西方文化底蕴使西方人对中国有了很多的了解, 是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的有力推动者。20世纪三十年代, 壮年的林语堂旅居国外, 开始了大规模的创作。其国外成名作《吾国与吾民》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开启了西方人进入传统中国的钥匙, 在美国销量长期居高不下;作品《生活的艺术》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向西方人介绍了传统中国人自给自足, 安闲、和谐的生活。该作品一经出版, 更是被翻译成十多种语言。随后在《老子的智慧》、《孔子的智慧》、《苏东坡转》等著作中, 其全面系统的阐述了自己对中国道家、儒家文化的理解, 向西方人传递中国的智慧。这些作品都用地道的英文真实的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 满足了西方人对神秘古老的东方文化好奇心, 在国外掀起了一阵“中国热”。所有这些都奠定了林氏国际文坛地位。

林氏在文坛杰出的成就似乎掩盖了其作为翻译家的光芒, 事实上, 林语堂虽然用英语创作了大量的文化及文学类作品, 但是细观作品内容, 有许多是包含着节译或者变译的中译英作品。[1]其晚期翻译的作品如:《浮生六记》、《老残游记》、《幽梦影》以及诗歌英译都为翻译研究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 尤其是林氏的《论翻译》系统的阐述了他超前独创的翻译思想, 对新时期中国文化走出国门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1 林语堂译作翻译原则

林语堂深受中国文化影响, 一生追求“中西合璧”的创作理念, 力求将中国深奥难懂的中国儒道经典文化以通俗化, 大众化的策略介绍给西方。然而这些经典作品汉语晦涩深奥, 怎样用林氏主张翻译应该以“忠实”、“通顺”、“美”为标准。[2]这三个标准要求译者首先要充分理解原作的内涵, 包括文化层面的内涵, 其次译文要符合语际连贯, 具有可读性, 最后译者要有艺术修养。纵观林语堂的译作, 读者不难发现它们与原文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等值的, 林氏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要求, 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通手段将原文所蕴含的文化层面最大化在目的语重现。[3]因此其翻译原则是在充分体现译文本身蕴含的文化基础之上保持原文的忠实度, 向西方读者展示出独特的传统东方文化音韵、神韵及意境。

2 林语堂诗歌翻译策略

中国古代诗歌富有极强的韵律, 精炼的语言营造了独特的意境, 表达作者特有的胸怀及抱负。林语堂在其《苏轼传》中用其翻译思想创造性的重现了苏轼当年的胸怀, 向西方读者活灵活现的表达了诗歌的意境美、文化美、音律美。[4]众所周知, 我国古代诗歌兼具形式美、意境美。形式美表现在对仗工整, 韵律整齐, 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境美表现在整齐对仗的文字背后所隐藏的虚实结合的想象美。

2.1 强化形式, 弱化意义

林氏翻译古典诗歌的突出特点是追求译文形式的美, 甚至不惜以牺牲原文的意义为代价。因此当原文内容被弱化时, 译语读者的理解需求和审美期待得到了强化, 也因而体现出林语堂偏向于译语文化的文化立场。如下面这首诗:

譬彼舟流, 不知所届。心之忧矣, 不遑假寐。 (《东坡诗文选》)

Like unto a drifting boat, None knows where it is heading.Restless I lie upon the pillow, For my heart is bleeding.

这首诗歌结构工整, 语言简单, 描写的是作者焦虑彷徨的心情。林氏的译文在形式上同样简洁明快, 隔行押韵, 做到了意形具备。但是, 笔者不难发现, 译文最后两句Restless I lie upon the pillow, For my heart is bleeding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与其对应的诗句, 林氏将“心忧”译成“bleeding heart”;“假寐”译成“lie upon the pillow”;违反了传统翻译理念中的“信”;但是译者如此处理的原因正是为了实现结构上的对称和句尾的押韵。这种立场表明林氏将译文读者作为翻译服务的最高目标, 通过译文形式的美来满足他们对诗歌形式的期待。

2.2 强化意义, 弱化形式

该翻译理念强调原文文本的意义重现, 相对弱化对译文形式美的要求。与形式相比, 意义的忠实更能体现对原文及原文作者的重视, 所以林氏将意义置于译诗的第一位是重视原文及源语文化的表现。如:

寒灯相对记畴昔, 夜雨何时听萧瑟?君知此意不可亡, 慎勿苦爱高官职! (《东坡诗文选》)

Remember, my brother, whenever you sit in the lamplight on a cold evening, how we promised to each other that we shall sleep in opposite beds and listen to the rain in the night.Keep this in mind, and don’t let us be carried away by our official ambitions.

该诗是苏轼与其朋友惜别时所作的离别诗。在译文中, 林氏用散文的形式来翻译原文的诗句, 失去了中国古代诗歌在韵律、形式上的美感。在意义上, 原文的信息得到了完整的呈现, 甚至隐含的内容也得到补充。林氏在译文里添加诸如my brother, sleep in opposite beds等信息, 将两人的亲密关系有效地烘托出来。这节诗的翻译彰显出译者尊重中国文化, 并极力向西方人传播东方文化的翻译特点。

2.3 意义形式兼顾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 译者在翻译中国诗歌时既要将充分表达原文的意思及源语文化, 有要, 满足读者对韵文的审美期待是很难的。在林氏汉语诗词的英译中, 有不少意形兼顾的优秀译例, 这不仅体现林氏汉语和英语的深厚功底, 也反映他在向西方传递东方文化的过程中, 既要保持东方文化色彩, 又要迎合西方读者的理解需求和品味期待的双重文化立场。如:

饮湖上初清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艳抹总相宜。 (《东坡诗文选》)

The light o f water sparkles on a sunny day;

And misty mountains lend excitement to the rain.

I like to compare the West Lake to“Miss West”,

Pretty in a gay dress, and pretty in simple again.

该诗是苏轼在游览杭州西湖时将西湖与美女西施相比较, 旨在突出西湖的阴柔之美和天然姿色。原文对仗工整, 押韵整齐。林氏的译文不仅充分的体现原文的意思, 原汁原味的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 也体现的翻译的“忠实”原则;同时在译文结构上, 第二句和最后一句对仗工整, 尊重了诗歌的形式美, 也满足了译语读者对诗歌形式美、韵律美的期待。

3 结束语

林语堂的翻译观点具有一定的矛盾性。一方面, 他追求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 在翻译传统诗歌时强调原文与译文的意思上的“忠实”原则, 让西方人更好的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另一方面, 他想迎合西方读者对诗歌形式美的期待, 因此向西方文化进行妥协的心理。但是纵观林氏的诗歌翻译, 其以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 其次兼顾西方审美标准的文化变译翻译理念已经深入其翻译作品甚至是文学作品创作中, 为中国翻译界留下了一笔很大的财富。

参考文献

[1]卞建华.对林语堂“文化变译”的再思考[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2) :40-45.

[2]陆洋.论“美译”—林语堂翻译研究[J].北京:中国翻译.2005 (5) :19-25.

[3]黄忠廉.变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

翻译家林语堂研究

翻译家林语堂研究(精选8篇)翻译家林语堂研究 第1篇在文学作品翻译中,标题翻译能否达到神形兼备、恰到好处的程度,往往决定着翻译作品的整...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