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防震减灾安全教案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1-201

防震减灾安全教案(精选10篇)

防震减灾安全教案 第1篇

一、本次班会目的:;通过本内容学习,让学生了解有关地震的基本知识(地;二、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次班会,使学生初步了解地震的;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科学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方面:向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自然科学观的教;4、行为方面:当地震来临时,懂得自救和救人;

三、教学难点:当地震来临时,我们如何自救?;四、教学重点:认识

防震减灾安全教案 第2篇

教学目的:

1、让孩子观看防震救灾图片,了解地震的危害性和学习自救方法的重要性。

2、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演练遇到地震这种突发事件时应如何有秩序地逃生自救以及来不及逃离的情况下如何躲避地震。教学重点:

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演练遇到地震这种突发事件时应如何有秩序地逃生自救以及来不及逃离的情况下应如何躲避。教学难点:

让小学生初步了解地震前自然界的异常表现。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安全重于泰山”,安全工作是学校的头等大事。在我们做好一切的防火、防水、防电、防交通事故、防食物中毒等等安全工作后是不是我们的生命就万无一失了呢?

请学生谈感受。

(二)、教师讲解有关地震时应注意的问题:

1、播放地质灾害视频,介绍它产生的原因。

2、讨论强调地震来时注意的问题:

1)、家庭应准备好食物、水、手电筒、毛巾、简便衣物、塑料布和简易帐篷、收音机、呼叫机等,对煤气、电闸等做好关闭的应急准备。易燃易爆、剧毒物品不宜放在室内,要妥善安置。较高家俱上不堆放笨重物品。房屋正门、楼道、走廊内不堆放杂物,以利人员疏散。发布临震预报后,家庭成员都要听从当地政府的指挥,按指定路线和地点疏散。

2)、地震发生时,如何进行个人防护???

a.如果你在室内,应就近躲到坚实的家具下,如写字台、结实的床、农村土炕的炕沿下,也可躲到墙角或管道多、整体性好的小跨度卫生间和厨房等处。注意不要躲到外墙窗下、电梯间,更不要跳楼,这些都是十分危险的。

b.如果你在教室里,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蹲到各自的课桌下。地震一停,迅速有秩序撤离,撤离时千万不要拥挤。

c.如果你在室外,要尽量远离狭窄街道、高大建筑、高烟囱、变压器、玻璃幕墙建筑、高架桥和存有危险品、易燃品的场院所。地震停下后,为防止余震伤人,不要轻易跑回未倒塌的建筑物内。

d 如果你在百货商场,应就近躲藏在柱子或大型商品旁,但要尽量避开玻璃柜。在楼上时,要看准机会逐步向底层转移。

e.如果你在行驶的汽车、电车或火车内,应抓牢扶手,以免摔伤、碰伤,同时要注意行李掉下来伤人。座位上面朝行李方向的人,可用胳膊靠在前排椅子上护住头面部;背向行李方向的人可用双手护住后脑,并抬膝护腹,紧缩身体。地震后,迅速下车向开阔地转移。f.无论在何处躲避,都要尽量用棉被、枕头、书包或其他软物体保护头部。如果正在使用明火,应迅速把明火灭掉。

(三)、进行简单的防震演练。

在老师的统一指挥和部署下,随着地震警报声一响,马上有秩序逃离。

(四)、总结地震这么可怕,是不是我们要时刻警惕?那我们是不是就坐不安,睡不好,学无心?-----其实地震来之前是有征兆的。

(五)、小结;

防震减灾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

1、通过演习,训练教师和学生在地震的状况下根据学生园的环境有序地通过安全疏散通道。

2、教育学生遇到地震时能听从老师的指挥,做出基本的自救行为。

3、培养学生防震减灾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活动重难点:培养学生防震减灾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活动过程:

一、看有关地震的视频

1、让学生感受地震时天崩地裂的感觉。教师观察学生的表情。

提问:视频表现的是什么事情?(地震)

小朋友看了以后有什么感觉?(害怕、担心)引导学生说说

二、那地震来了我们要怎么办?

学生讨论后观看视频,教师小结:

三、学生进行地震时的演练

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按自己的方法进行演练,教师对学生的演练做观察记录。

四、撤离演练。

五、教师对学生的撤离演练发表自己的看法,讲述观察记录,总结学生的演练效果(教师从学生的撤离路线,撤离时的动作进行评价)

六、教学生安全有效的撤离

学习正确的撤离动作讨论寻找最有效的保护方法。(双手抱头、上身向前弯曲,快速撤离)

防震减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使学生初步了解地震的成因,知道预防地震和自救的方法。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科学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方面:向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自然科学观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

:认识地震,地震时采取的措施。

教学难点:

当地震来临时,我们如何自救?

活动准备 :组织学生观看

《汶川大地震纪实》《地震奥秘》等光盘

教学过程:

同学们大家好!谁都知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地震属于自 然灾害,是人类无法抗拒的。既然发生了这样的厄运,我们必须面对。

(播放?地震和张衡地动仪?动画导入)

一、认识地震(播放‘地震和张衡地动仪’动画导入)

1、充满活力的地球--地震、海啸和火山

2、认识地震从了解地球开始(地球的结构)

3、地震的成因

4、什么是地震?

5、我国地震伤亡人数对比?

6、地震的种类

7、地震小常识

8、恐怖的地震(板块篇)(点击看动画)

9、历史上的几个主要震灾

二、地震发生前会出现哪些迹象?(点击看视频)

三、地震应急措施和常识

1、地震自救奇迹

2、恐怖的地震(逃生篇)点击这里看动画

3、避震要点

4、地震时你该怎么做?

5、地震自救方法

四、怎样识地震遥言和平时要做好哪些地震准备?

1、正确认识国内外当前地震预报的实际水平,人类目前作出的较大时间

尺度的中长期预报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临预报的成功率还相对较低。

2、要明确,在我国,发布地震预报的权限在政府,任何其他单位或个人

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消息。对待地震谣传,要做到不相信、不传播、及时报 告。

3、学习地震常识,消除恐震心理。

4、不要轻信谣言

五、本课小结

本堂课我们通过图片,实际演练等方式使大家基本掌握了地震这种突发事 件时有秩序地逃生自救的技能,让大家掌握来不及逃离的情况下如何躲避地 震伤害的本领。

《防震减灾》教案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必要的防震减灾知识,在突遇危急情况时能够进行一些有效的举措,从而保护自己减少伤害。教学过程:

一、师讲解汶川大地震的情形,将受灾情况与学生作交流,使学生了解到地震带给人类的危害。

二、质疑:

假如我们遇到了地震,你会怎样做?怎样才能有效的保护好自己?

师生交流。

三、师讲解:如何有效的防震减灾。

(一)面临地震,如何做好防震减灾?

1、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

2、假若地震时你正在室外空旷的地方这是最庆幸的事情。如果在建筑物密集的地方,最好将手或皮包等柔软物品护住头部,做好自我防御的准备。并迅速离开变压器、电线杆和围墙、狭窄巷道等。

(二)发生险情时,如何救助?

1、地震中被埋在废墟下的人员,应用手巾、衣服等捂住口鼻,避免被烟尘呛

2、营救他人时应先确定伤员的头部位置,使头部先暴露,迅速清除口鼻内的尘土,再使胸腹部暴露,不要强拉硬拽。如有窒息,应及时施以人工呼吸。

(三)地震时如何进行个人防护?

当你感到地面或建筑物晃动时,切记最大的危害是来自掉下来的碎片,此刻,要动作机灵的躲避。

1、在房屋里

2、地震时,门框会因变形而打不开,所以在防震期间,最好不要关门

3、地震时,如已被砸伤或埋在倒塌物下面,应先观察周围环境,寻找通道,千方百计想办法出去。

(四)学校避震 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不要回到教室去。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千万不要跳楼!不要站在窗外!不要到阳台上去!

四、学生交流了解到的防震知识。

五、小结

地震并不可怕,只要我们保持冷静的头脑,采取相应的措施,就一定能够战 胜灾难。

“防震避险”安全教育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确活动(地震主题班会和防震演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通过演习,训练教师和学生在地震的状况下根据学校的环境有序地通过安全疏散通道。

3、教育学生遇到地震时能听从老师的指挥,做出基本的自救行为。

4、培养学生防震减灾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活动过程:

一、主题班会学习----地震的危害及防震避险常识学习

(一)、看视频

1、请学生观看影片《唐山大地震》片段5分钟、2012年12月日本地震灾害场面,教师观察幼儿的表情。

看完视频提问:结合同学们课前对地震的了解,简要谈一谈你对地震的认识?(发言时可以展示课前收集到的材料)

既然地震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危害如此之大,我们学习了解地震、那地震来了我们要怎么办?

(二)、结合学生发言,再次学习地震常识及防震避险宣传材料。教师提示要点

1、学习正确的撤离动作。

2、提问:我们撤离的时候如何在运动的过程中保护自己?学生讨论寻找最有效的保护方法。(双手抱头、上身向前弯曲,快速撤离)

在感知地震灾害发生时第一时间躲在课桌下,在震动停止时迅速有序撤离,撤离时将书包顶在头上。

(三)、学习河图中学防震避险演练方案(教师强调演练的要点)

二、防震避险疏散演练 演练中教师注意观察存在问题并加以记录。

(一)、教学区域(教室)防震疏散演练

(二)、生活区(学生公寓)防震疏散演练

(三)、活动小结:

“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财富,没有比安全更重要的工作”,对于生活在地震活动高发区的师生来说,了解地震及防震避险常识是很必要的。“安全重于泰山”,安全工作是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我们学校及时在学生中开展防震知识普及和防震演练,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 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

地震带建筑的防震措施及施工安全 第3篇

地震带指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在地震带内震中密集, 在带外地震的分布零散。地震带常与一定的地震构造相联系。地震带内的地震活动在时间分布上是不均匀的, 地震带内显示的各种不同的地震活动性与该地带地壳介质性质、构造形式和构造运动强弱有关。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 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 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 分布广, 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1900年以来, 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 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年以来, 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 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 造成27万余人丧生, 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 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 房屋例塌达700万间。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由于地震带的分布对于建筑的安装质量安全有很大的影响, 在设计施工之前必须科学分析这些方面的因素。近期发生的汶川大地震给了我们整个社会很大的反思。由于在我国特别是汶川地区没有重视这些方面的因素, 在地霞中因为建筑倒塌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地震带建筑质量安全保障和技术实现

国家有关法律和当地监管部门对建筑的防震有着严格的规定, 执行这些标准对与建筑防震安全有着指导作用。对于建筑质量安全本身来讲, 如何利用防震技术来提高质量, 保证建筑的质量达到或者超过相关标准, 是关系建筑使用者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国外和国内在经历了多年的深入的研究, 实践, 积累了丰富的技术手段和经验。某些抗震技术已经在一些地震和伴生地质灾害中得到了验证。

2.1 建筑构造与防震

建筑构造学是研究建筑物的构成、各组成部分的组合原理和构造方法的学科。建筑结构是构成建筑物并为使用功能提供空间环境的支承体, 承担着建筑物的重力、风力撞击、振动等作用下所产生的各种荷载;同时又是影响建筑陶造、建筑经济和建筑整体造型的基本因素。为了防止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或破坏, 必须研究下述问题, 许采取安全措施, 如建筑防火、建筑防震建筑防爆、建筑防尘、建筑防腐蚀、建筑辐射防护、建筑弄蔽、地下室防水、外墙板接缝防水以及变形缝等。

2.2 实用抗震技术

地震使建筑物摇晃倒塌的原因, 是由于建筑物直接固定在地基上的缘故。当地震能量传向建筑物时转变成建筑物的振动能。支柱和墙壁一旦吸收这种振动能就会遭到破坏。如果使建筑物脱离地基, 即使地基摇晃建筑物也不会摇动, 免震抗震技术就是使用免震装置吸收所有振动能的技术, 阻止地震力进入建筑物, 即使进入也要把它限制在最小的程度。首先把建筑物与地基隔开, 然后插入免震装置。

钢结构建筑在国外已有110多年的历史, 钢筋混凝土结构在超建筑中由于自重大, 柱子所占的建筑面积比率越来越大, 在建筑中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受到质疑;同时高强度钢材应运而生, 在建筑中采用部分钢结构或全钢结构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建造可说是同步前进。而且由于钢材本身的柔韧性比钢筋混凝土要优越的多, 所以在建筑中, 特别是厂房和高层建筑中采用钢结构对于提高建筑的防震有很好的效果。

2.2.1 免震抗震装置

免震装置就是吸收结构和抗震结构的组合物。吸收结构是由薄钢板与天然橡胶重合制成的, 通常用于支撑建筑物的重量。吸收结构如果仅仅是橡胶, 其垂直方向会显得松软, 加钢板后起坚固压重作用。横向柔软, 比重适宜。在吸收结构的中心加进了铅芯和铅塞。铅塞的功能主要是把地震的动能转变成热能, 以阻止震动传向建筑物。吸收结构起着缓冲力的作用, 将地震作用力减至约1/7, 同时从第一层到楼顶的振幅也基本不变。在抗震壁的下段安装铁板箱, 从上段吊下来的铁板嵌入到铁板箱中, 在其间隙处注入高粘度流体, 当地震造成建筑物晃动时, 粘性液体能起减振的作用。配合使用上述的抗震结构, 不仅能减少水平振动而且也能减少垂直振动, 对减轻地震动能发挥很好的效果。吸收结构的强度非常惊人, 其纵向支撑能力的强度是混凝土支柱的5倍。其水平方向的柔软程度是以往建筑物的100倍。橡胶不仅不危险反而非常安全。为了调查免震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人们在建造的免震建筑物中安装了地震观测系统。一般情况下免震结构的建筑成本高于一般楼房5%-10%, 但增加了安全感, 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防震楼在日本, 这座楼高14层, 地下2层, 高约80m。建筑物各楼层的主体结构构架由170张抗震壁组成。装有超塑性橡胶减震器, 可使建筑物的振动衰减常数达到20%。

2.2.2 安装智能摩擦阻尼器

结构振动控制是土木工程领域研究十分活跃的一个分支, 为了减小高层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 在结构中设置摩擦阻尼器.智能摩擦阻尼器发挥耗能作用的前提是阻尼器的摩擦副随层间位移的变化产生相对滑动, 即层间相对速度不能为零的情况下摩擦力才会做功, 将上述高层建筑简化为剪切型模型后, 用序列最优控制算法求解得到的阻尼器最优正压力对结构进行振动控制, 控制的仿真过程通过Matlab语言编程实现。采用序列最优控制算法后, 结构底层的层间位移响应峰值比未安装阻尼器时降低了约45%, 顶层的层间相对位移则减小了约85%, 这样将有效地防止结构出现过大变形。

2.2.3 抗震装置其他应用

抗震装置也可用于增固旧楼, 例如, 用千斤顶顶起楼房, 把原来的支柱去掉, 插上抗震装置即可。美国已开始实施这一技术加固旧楼房。可根据现有建筑物的条件施工, 一些古老的建筑也可以采用这一技术加固。

3 地震带建筑安全施工的安全

在地震发生时, 由于施工操作的特殊性, 对于施工人员设备在建筑施工安装时的安全也有相应的要求, 在5.12汶川地震中, 许多的施工人员因为建建筑的倒塌和设备的突然损毁失去了生命, 比如塔吊驾驶员, 由于塔吊的钢结构经受不起地震的震动而倒塌, 造成塔吊驾驶人员和地面人员的伤亡。

和一般的地震安全防范措施相比, 建筑施工安全的保障有自身的特殊性。但是, 首先要做好地震的预报工作, 虽然地震的预报还是一个世界难题, 但是地震来临之前有很多预兆, 比如地磁的变化, 动物的异常表现等等。

其次, 在地震带的建筑工程, 要在平时注意保持紧急疏散通道的畅通和相关救灾物资的储备, 如消防和医疗急救设备, 以便在发生地震之后及时开展自救。

最后, 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的监理和监督工作, 完善制度, 建立事故应急救援体制, 落实相关措施, 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教育和宣传等。

4 结论

我国地震活动频度高, 地震灾害对于建筑施工安全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对于地震的预报和防治的技术能力有限, 在地震带建筑安全中, 充分考虑地质因素, 依照国家标准, 采用各种科学的手段, 加强管理和监督, 完全可以实现提高建筑抗震能力的目标, 减少施工人员的伤亡,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马松雯, 田立臣, 董殿江.中国古建筑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职业技术, 2010, (01) :46.

[2]杜创.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抗震措施研究.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01) :10-12.

防灾减灾是安全城市的基本指标 第4篇

防灾减灾应成为人的本能和基本素质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没有得到更好发展的原因是,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将人类文明一次又一次地拉回起点。但是,两千多年之后的当今时代,人类知识和技术以几何级的速度递增。同时,巨大灾害也频繁发生,一座座城市、一个个家园被摧毁。巨大灾害是拉回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还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葡萄牙里斯本地震、美国旧金山地震、日本关东大地震、印度洋海啸、中国汶川地震等巨大灾害给人类文明带来什么呢?

现代的灾害是由自然致灾因子与社会、人类的脆弱性相结合导致的结果。人类越来越依赖于发展的技术成就,区域性乃至全球性重特大灾害事件发生的风险也在增加。面对灾害风险,我们准备好了吗?

我去过国内外很多重大灾害现场,指导救灾与后续重建。前不久我去了尼泊尔,在加德满都地震灾害现场,可以看到大面积民房倒塌,调查一番不难发现,直接原因乃是由于房屋质量问题,比如材料的选择,结构的构造因素所致,其次,防灾意识差,经济水平低,这两方面是内因。

灾害是人的生活的一部分,防灾也是人类智慧的一部分,防灾减灾应成为人的本能和基本素质。

人类经过漫长的时间,我们从没有房子到有房子,从简单的茅草房慢慢过渡到用木头、石头、砖、水泥。但在过渡过程中,由于经济条件、材料的问题和科学的问题、人类欲望问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其实人类的文明,是一个城市化和公民化的问题。而城市化,会导致人越来越多,它的建筑物越来越多,它的系统越来越复杂,这是一个现状。

但是,与人类的发展相并行的,还有灾害。灾害的问题,有自然灾害等方面。灾害是相对性的,比如说我们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里面,或者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你发生一个地震、发生洪水,它就不会影响,它只是个现象,它不能形成一个灾,因为灾是相对于人来说的。所以,灾的大小跟我们人的聚集程度大小,以及我们聚集的人所拥有的财产等有关。而如果我们采取各种措施,说不定我们能够把灾害降低,因为它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概念。

人类文明越发达,可能意味着对自然的毁灭性,或者是给自然施加更大的压力。自然承受不住的话,它又反馈过来,那是相互对立的。当然,当发生自然灾害的话,可能是灾害减少了人类文明的积累。但是,人类通过努力,可减少自然灾害,会更进一步使人类文明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所以这个方面,我们认为是既统一又对立,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防灾公园:培养你对防灾减灾的亲近感

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地震,它对人类近代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第一,现代地震学的诞生。造成的影响首次被大范围地进行科学化的研究。很多人认为动物能够预测地震,在地震之前就会逃到高处,里斯本大地震前就有人记录了这个现象,这也是欧洲首个对此现象的记录。地震持续了多久?地震后出现了多少次余震?地震如何产生破坏?动物的表现有否不正常?水井内有什么现象发生?调查还保存着。第二,抗震城市规划。国王和首相聘请了很多建筑物和工程师进行重建,借此机会重新规划城市,兴建了新的市中心、大量的广场和扩阔道路,不足一年时间,里斯本已渐恢复规模。第三,新的制度实施和国家的变革。我们现代的城市布局从里斯本那边学了很多东西,改变了那种拥挤、狭窄,也考虑了抗震防灾。

“3·11”地震之后,日本的日常应对更成熟了。它建立了一个能容纳200人的公园,能够搭帐篷、停飞机,然后周围还有医院。平常这个公园是开放的,老百姓可以在这里烤肉。而且,不用你带,你只要给它打电话,说我每一个人大概200元,它都给你准备好,工具全租给你,你去烤肉吧。它就是防灾减灾要靠平常,你的脑子里知道这个地方有防灾公园就行了,它就是告诉你对防灾减灾的亲近感,培养亲近感,是这种思维方式。

面对灾害风险日本很多经验值得学习

日本地震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启示是抗震:

第一,加强工程和建筑的抗震设防能力和质量,促进抗震加固工作;第二,加强科学技术对灾害防御和应急管理的作用,促进技术的社会化服务和产业化的普及、低成本化,提高观测能力;第三,加强灾害弱者的应急救援机制与老龄化社会的应对;第四,充分考虑大城市的脆弱性,实行生命线工程和应急手段的多样化,促进备份工作,做好城市风险评估,能源问题、车辆社会与疏散避难、避难者回家问题;第五,加强防灾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减少群众恐慌和正确及时诱导,做好灾害风险和危机沟通;第六,逐步开放地震等灾害信息、培养媒体的灾害应对能力;第七,做好应对多种灾害同时出现的情况和现代城市巨灾链的应对;第八,完善防灾规划、预案、演练,促进临场灵活应对的能力建设;第九,采取多种语言,做好在北京的外国人的安全;第十,做好高层建筑的抗震;第十一,加强首都圈的应急联动和疏散救援等合作,预先做好首都圈与其他经济圈或大都市圈的“对口救援”工作;第十二,组织开展核电站等核设施的综合防灾能力的全面核查,切实加大对核设施安全监管力度,建立应急联动机制,提高现有核设施抵御巨灾能力。

我们来看看日本是怎么应对灾害的。这是他们一个小区,有十几栋楼,每一栋楼里面有一个地下库,库里面有应急物资:水;手套、手电筒;绳子;铁锹;简易的厕所;小帐篷;提水的水桶;毛毯……非常全面。再往下,就这样的高楼,他们每个楼都有标志“避难场所”,每层都有。不管楼再高,它有一个紧急楼梯,而且这个楼梯是在外面的。这是消防栓,因为现在它是老龄化社会,它提倡一个人能够用的消防栓。这是取水的净化,底下有储水池,发生地震灾害,他们直接用这个东西来确保三天的用水。还有药箱、收音机、应急照明灯等等。这个就是老年人可以推下去的人力车,这个人力车非常轻,组装式的,而且它的轮胎是实心的,不用打气的。

安全教育教案防震减灾 第5篇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必要的防震减灾知识,在突遇危急情况时能够进行一些有效的举措,从而保护自己减少伤害,二、教学过程:

(一)面临地震,如何做好防震减灾?

1、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假若地震时你正在室内,如离门窗较远,暂时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是较安全的。另外,也可以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较小的厨房、卫生间等处暂避。躲过主震后,应迅速撤到宽敞的户外。撤离时注意保护头部,最好用枕头、被子等柔软物品护住头部。

2、假若地震时你正在室外空旷的地方,这是最庆幸的事情。如果在建筑物密集的地方,最好将手或皮包等柔软物品护住头部,尽可能做好自我防御的准备。并迅速离开变压器、电线杆和围墙、狭窄巷道等。

(二)发生险情时,如何救助?

1、地震中被埋在废墟下的人员,应用手巾、衣服等捂住口鼻,避免被烟尘呛闷窒息,还应尽可能清除压在身上的各种物品,最好朝着有光线的地方移动。无力脱险时,尽量减少气力的消耗,坚持时间越长,得救的可能越大。此外,外面的人废墟下的声音不容易听见,因此要等到听到外面有人时再呼救或敲击墙壁等。

2、营救他人时应先确定伤员的头部位置,使头部先暴露,迅速清除口鼻内的尘土,再使胸腹部暴露,不要强拉硬拽。如有窒息,应及时施以人工呼吸。

(三)地震时如何进行个人防护? 当你感到地面或建筑物晃动时,切记最大的危害是来自掉下来的碎片,此刻,要动作机灵的躲避。

1、在房屋里,则赶快到安全的地方,如躲到书桌、工作台、床底下。单元楼内,可选择开间小的卫生间、墙角,依靠上下水管道和煤气管道的支撑,减小伤亡。对于户外开阔,住平房的职工,震时可头顶被、枕头或安全帽逃出户外,来不及时,最好在室内避震,要注意远离窗户,趴下时,头靠墙,使鼻子上方双眼之间凹部枕在横着的双臂上面,闭上眼和嘴,用鼻子呼吸。

2、地震时,如已被砸伤或埋在倒塌物下面,应先观察周围环境,寻找通道,千方百计想办法出去。若无通道,则要保存体力,不要大喊大叫,要静听外面的动静,如听到有人走过的声音,可敲击铁管或墙壁使声音传出去,以便救援。同时要在狭小的空间里,寻找食物维持生命。

(四)学校避震 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不要回到教室去。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千万不要跳楼!不要站在窗外!不要到阳台上去!

三、学生交流了解到的防震知识。

四、小结 地震并不可怕,只要我们保持冷静的头脑,采取相应的措施,就一定能够战胜灾难。

小学生防震减灾小知识

震时是跑还是躲,我国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处开阔、安全的地方。

身体应采取的姿势: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

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

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

学校避震

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

防震减灾安全教案 第6篇

九年级(1)班

祁晓鸥

古往今来,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发展,灾难事故总是不断发生,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虽然灾害事故不可能完全消除和避免,但是国内外的大量实践证明,灾害事故是可以防范的,有效的防护措施能降低灾害事故所带来的损害。

虽然,每个人都有着自我保护的本能,但这种反应往往都是下意识的,不是自觉的。而意识与行为之间的毫厘之差,就可能在危急关头带来截然不同的后果。希望通过这节班会,有更多的同学能自觉学习或有组织地学习关于地震方面的防灾自救知识,珍爱生命,防患于未然。

一、介绍几种可以简单辨识的地震前兆 1.地下水异常: 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无雨水质浑,天旱井水冒。水位变化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2.动物异常:震前动物有预兆,密切监视最重要。骡马牛羊不进圈,鸭不下水狗狂叫。老鼠搬家往外逃,鸽子惊飞不回巢。冰天雪地蛇出洞,鱼儿惊惶水面跳。

3.地光和地声:地光和地声是地震前或地震时从地下或地面发出的光亮及声音,是重要的临震预报。

临震前,一瞬间,地声隆隆地光闪。大震将至要果断,迅速行动快避险

二、介绍几种在震中紧急避险的方法

(1)紧急避险的重要性:经验表明,破坏性地震发生时,从人们发现地光、地声,感觉有震动,到房屋破坏、倒塌,形成灾害,有十几秒,最多三十几秒的时间。这段极短的时间叫预警时间。人们只要掌握一定的知识,事先有一些准备,又能临震保持头脑清醒,就可能抓住这段宝贵的时间,成功地避震脱险。

有人调查过唐山地震幸存者中的974人,发现其中258人采取了避险措施。这258人中有188人成功脱险,占72.9%。说明只要避险方法正确,脱险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2)逃生原则:破坏性地震突然发生时,采取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的方法是应急避险的好办法。当然,如果身处平房或楼房一层,能直接跑到室外安全地点也是可行的。在1556年陕西华县8 级大地震的记载中也总结到:“卒然闻变,不可疾出,伏而待定,纵有覆巢,可冀完卵。”意思是说,突然发生地震时,不要急着向外逃,而要躲避一时等待地震过去,还是有希望存活的。这“伏而待定”,高度概括了紧急避震的一条重要原则。

(3)因地制宜,就近避震:“伏而待定”,“伏”在哪里更安全呢?经验表明:

a.如果你在室内,应就近躲到坚实的家具下,如写字台、结实的床、农村土炕的炕沿下,也可躲到墙角或管道多、整体性好的小跨度卫生间和厨房等处。注意不要躲到外墙窗下、电梯间,更不要跳楼,这些都是十分危险的。

b.如果你在教室里,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蹲到各自的课桌下。地震一停,迅速有秩序撤离,撤离时千万不要拥挤。

c.如果你在影剧院、体育场或饭店,要迅速抱头卧在座位下面;也可在舞台或乐池下躲避;门口的观众可迅速跑出门外或体育场场内。

d.如果你在室外,要尽量远离狭窄街道、高大建筑、高烟囱、变压器、玻璃幕墙建筑、高架桥和存有危险品、易燃品的场院所。地震停下后,为防止余震伤人,不要轻易跑回未倒塌的建筑物内? e.如果你在百货商场,应就近躲藏在柱子或大型商品旁,但要尽量避开玻璃柜。在楼上时,要看准机会逐步向底层转移。

(4)正确应付地震时的特殊危险:当遇到燃气泄漏时,可用湿毛巾或湿衣服捂住口、鼻、不可使用明火,不要开关电器,注意防止金属物体之间的撞击;当遇到火灾时,要趴在地下,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逆风匍匐转移到安全地带;当遇到有毒气体泄漏时,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按逆风方向跑到上风地带。

三、介绍几种地震应急小常识

1.发生大地震时不要急: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如果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

2.人多先找藏身处: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如果遇到地震,最忌慌乱,应立即躲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下面,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

3.远离危险区: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要立即停车。

4.被埋要保存体力: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

5.手机和充足点的电池放在身边备用 四:强震过后如何自救

1.地震发生后,应积极参与救助工作,可将耳朵靠墙,听听是否有幸存者声音。2.使伤者先暴露头部,保持呼吸畅通,如有窒息,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3.一旦被埋压,要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并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加固环境。

4.地震是一瞬间发生的,任何人应先保存自己,再展开救助。先救易,后救难;先救近,后救远。

五、大震后自救与互救

(1)自救互救意义重大:自救和互救是大地震发生后最先开始的基本救助形式。震时被压埋的人员绝大多数是靠自救和互救而存活的。

防震减灾安全教案 第7篇

世界各地的大地震,给无数人民带来巨大的伤痛及损失,说一说你了解到了哪些地震知识?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地震是怎么产生的,遇到地震应该如何防护?

二、活动过程

1、小组内相互交流,了解地震的成因。

2、学生出示搜集到的有关地震知识,互相交流。

3、初步了解各种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各种地质灾害既具有各自形成、发展、致灾的规律,各灾害之间以及它们与其他因素之间又有一定的关联性。一个地域内的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它们在成因上是有关联的。例如,在一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有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例如,地震因毁坏生产和生活设施而成灾,同时造成地裂,并引发火灾,又由于人员伤亡和医疗设施的破坏,可能会引起疫病曼延等。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间接或直接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使地表径流的水量和速度加大,是泥石流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的事件时有发生。

4、地震发生时,如何进行个人防护?

(1)如果你在室内,应就近躲到坚实的家具下,如写字台、结实的床、农村土的炕沿下,也可躲到墙角或管道多、整体性好的小跨度卫生间和厨房等处。注意不要躲到外墙窗下、电梯间,更不要跳楼。

(2)如果你在教室里,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蹲到各自的课桌下。地震一停,迅速有秩序撤离,撤离时千万不要拥挤。

(3)如果你在室外,要尽量远离狭窄街道、高大建筑、高烟囱、变压器、玻璃幕墙建筑、高架桥和存有危险品、易燃品的场院所。地震停下后,为防止余震伤人,不要轻易跑回未倒塌的建筑物内。

(4)如果你在百货商场,应就近躲藏在柱子或大型商品旁,但要尽量避开玻璃柜。在楼上时,要看准机会逐步向底层转移。

(5)如果你在工厂的车间里,应就近蹲在大型机床和设备旁边,但要注意离开电源、气源、火源等危险地点。

(6)如果你在行驶的汽车、电车或火车内,应抓牢扶手,以免摔伤、碰伤,同时要注意行李掉下来伤人。

(7)无论在何处躲避,都要尽量用棉被、枕头、书包或其他软物体保护头部。如果正在使用明火,应迅速把明火灭掉。

5、地震防护演习。

防震减灾安全教案 第8篇

气象出版社是隶属于中国气象局的中央级出版社, 在业内享有良好的声誉, 连续多次被评为良好出版社, 已有30余年建社历史和6000 余种专业图书出版经验, 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等奖励。1996年, 我社开始出版安全生产类图书, 并逐步拓展至防灾减灾等其他相关领域。

2012年, 我社进一步加大对安全与减灾图书出版的支持力度, 成立了专门的安全与减灾图书编辑室, 致力于安全与减灾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安全与减灾图书编辑室将在完善充实已有安全生产、特种作业培训教材等拳头产品的基础上, 拓宽安全减灾图书的出版范围, 积极开发涵盖安全生产、职业卫生、公共安全、防灾减灾、应急管理等广大领域的图书产品, 满足专业、科普、培训等多层次的需求, 为实现“科技兴安”和“人才兴安”的发展战略提供智力支持, 为提高全民安全生产意识提供精神动力。

本社始终恪守“做好人, 出好书”的社训, 本着“互惠互利、精益求精”的原则, 充分尊重作者的意见, 广泛采纳读者的建议, 竭尽所能让大家满意。我社具有出版方式灵活、出版经验丰富、出版范围广泛、出版周期短等优势, 可为各位作者提供高品质的服务, 为广大读者提供高质量的精品。

欢迎各位专家学者踊跃投稿!报酬从优!

网址:http://www.cmp.cma.gov.cn/

投稿邮箱:175842046@qq.com, pengsf@cma.gov.cn

电话:010-68408040 68407948

防震减灾安全教案 第9篇

【关键词】电力生产;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机制建设

电力灾害对电力生产安全的影响性很大,轻微者可能造成电网运行不良,电能输送不畅;严重者则很有可能会导致电力事故发生,不仅影响电网供电,还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威胁。为此,在电网运行过程中,电力生产作为首要环节,必须要严格控制电力生产中的电力灾害,防止电力灾害对电力生产安全产生影响。下面对电网运行中电力灾害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电力防灾减灾机制的建设加以探讨。

1、电力生产中容易产生的电力灾害

电力系统在正常运行时很容易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电力故障,在这些影响因素中,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电力灾害。分析电力灾害的产生原因,发现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1电网事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电网事故与电力灾害是有着直接关系的。一方面,电网运行时,电力灾害的出现会导致电力安全事故,破坏电网的正常运行;而另一方面,电力事故发生的同时,电力灾害必然是同时存在的。也就是说,电力灾害极有可能引发电力事故,也有特殊情况不会引发,但是电力事故一旦发生,电力灾害必然会出现。

电网在运行时之所以会发生电力事故的原因包括:1)电力的生产与运输违反了相关的安全生产制度或规程;2)电网中负责输电、变电和配电的电力设备过载;3)电力企业所采用的电力生产技术的科学含量不高,甚至存在技术缺陷;4)电力生产和管理人员缺乏一定的工作责任心,或是电力管理维护能力有限,无法保证和有效管理电力的生产安全;5)安装在电网或电力系统中的设备质量存在问题;6)电网末端,即电力用户发生了电力事故,进而影响到电网的正常运行。

1.2自然灾害引起的电力灾害。由自然条件或自然灾害而引起的电力灾害主要有:地震、洪水、水灾等极端天气所引起的电力事故;高温、寒流、台风、龙卷风等自然因素破坏而引发的电力安全事故、一般来说,因自然条件极端而发生的的电力灾害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提前预防的,可在管理时加强对电网运行可靠性的保证,提高电网内各大电力设备的质量与性能,以防止或减少电力自然灾害的发生。

1.3人为因素而引起的电力灾害。除了自然因素与电网自身事故之外,盗电偷电、外力破坏等人为因素也会引发电力灾害,包括人类对电网运行稳定性的故意破坏,偷窃电网中电力设施等等,对为电力的生产与运行埋下了大量的安全隐患。

2、防灾减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电力生产过程中,灾害的发生并不完全是偶然原因导致的,也不是人的主观意志能够控制的,但是科学的防范能达到减灾积极作用,因此,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达成积极防灾减灾的共识极为重要。防灾减灾应遵循的指导思想是:科学预测,积极防御,沉着应对,全力抗灾,防次生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防灾减灾的原则是::预想是前提,防范是目的,救灾是首先,减灾是根本。所以,电力企业在面临灾害时,必须坚持,在预想时,宁可信其有,宁可信其大,宁可把灾害的结果考虑得更严重些,决不能掉以轻心,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大意,这样才能做到积极防范,才能为防灾、抗灾和减灾提供保障。否则,没有明确的思路和对策,面对灾害有可能会束手无策、顾此失彼。

3、电力安全生产中防灾减灾机制的构建

为了保障电网运行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同时也为了提高电力生产的安全性,笔者认为有必要建立一套全面、完善的电力防灾减灾机制,充分发挥组织机构和组织制度的作用,采用强制性手段来制约电力生产和管理行为,切实保障电力生产安全、

3.1建立管理体系

电力企业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实际可行的组织管理体系,这是电力安全生产的首要前提,同样也是基础保障。而对于该管理体系的构建,具体建设时,应该在体系内配备相应的管理指挥系统、数据通信系统、应急处理系统以及灾害评估系统等等,并建立和完善一套电力管理制度,配套基本的奖惩考核措施。另外,该体系内各个工作系统在工作运行时一定要注意建立电力安全事故档案,并借用高科技的力量来对事故档案进行分析,找出电力事故的发生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寻求事故控制措施。

3.2防灾减灾管理机制的建立

电力安全生产过程的防灾减灾是一项系统工程,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是防灾减灾的基础,管理机制的创新是电力企业防灾减灾的重要环节,因此,建立健全完善的、科学有效的、规范的管理机制十分必要。

(1)预警机制。在构建各类事故和灾害的数理模型基础上,对电力系统可能发生的各类事故及即将面临的灾害、科学、及时、准确地进行预测,利用信息网络和通信系统定期或随机发布警告信息,确保逐级管理者能够完整接收到预警信息。

(2)防范机制。在正常的电力生产各环节中,从上至下应根据各自的管理职能,编制电网运行方式和紧急供电方案。编制抢险救灾预案,编制协同预演方案。适时组织实战演练,并定期开展防灾教育培训工作,建立起各级防灾减灾常态工作机制。

(3)应急机制。上下联动,建立快速反应系统,组建应急抢险队伍。当电力事故或灾害发生时,第一时间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按照事先编制的处置方案,沉着有序地开展事故处理和抢险救灾。有效控制事故蔓延和次生灾害的发生,应急处理的指挥系统要靠前指挥,务必要保证高度统一、指令畅通、信息及时准确反馈、各种措施不折不扣地得到落实。

(4)后勤保障机制。建立完善的电力抢险后勤体系,从组织、人员装备、设备材料到现场保安措施等,必须满足应急处理和抢险救灾的需要,特别是设备材料的物资供应系统,必须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及时送达现场。

(5)灾害评价机制。电力事故或灾害发生后,按照有关规程的要求,做好事故或灾害的现场勘察,收集整理第一手资料,完善各种文字记录、影像资料和调查笔录,做好清理登记和损失清单,必要时提取相关物证予以保存,及时对事故和灾害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要分析原因,描述过程、受损情况和损失价值等,并出具合法的评估书,上报上级管理部门备案。

4、结束语

总而言之,电力灾害对电力生产安全、电网运行安全的影响性都比较大,为了保障电网运行以及电力生产的安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电力灾害进行预防和处理。本篇文章通过分析电力生产中防灾减灾机制的建设方法,归纳出以下结论:想要做好电力灾害控制,就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预警、防范、应急、保障、评价等机制,切实保障电力生产安全。

参考文献

[1]邓兴旺.武汉城市圈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

[2]任国明,邵玉槐.电力企业安全生产形势及问题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7(01)

防震安全教案 第10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开展组内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悟生命的脆弱,提高对珍爱生命、学会自我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

2、通过引导学生对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各类危险的关注,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形成正确的安全防范、自救意识。

3、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日常生活中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知识和技术,学会保护自己,为自己的建康成长奠定基础。

教学要求

认识安全的必要性,树立安全意识;增强安全的责任感。

知识方面:了解有关知识;通过学习,时刻提高警惕,自觉做好防范工作。教学重点

预防及自救措施。教学方法

导、读、议、评相结合(多媒体教学)课

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9分56秒,唐山市发生7.8级强烈地震,有24.24万人死亡,重伤16万,轻伤36万。

2005年6月10日下午,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宁安市沙兰镇遭受百年不遇的山洪和泥石流灾害,沙兰镇小学被冲,死亡人数109人,其中学生105人。(播放视频资料)

一条条触目惊心的报道,有多少人无故的丧命于这些自然的或人为的灾害!我们不能说只要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就万无一失,一点危险都没有,但是起码能够将危害减少的最低限度。

第一部分:什么是地震?

一、地球的构造(播放视频课件)

地球的内部好比一个煮熟的鸡蛋,最外层相当于蛋壳的部分叫做地壳,平均厚度为35.4千米,由各种岩石和土壤层组成。地球的中间层相当于蛋青,叫做地幔,厚度约为2900千米,由成分复杂的岩浆物组成,温度高达1000-2000℃。地球最内部相当于蛋黄的部分叫做地核,半径约为3470千米,由铁、镍等很“重”的物质构成,温度可达5000℃,压力高达几百万帕斯卡。多数构造地震发生在地壳的岩石层内,也有的发生在地幔的上部。

二、地震(学生汇报交流各自收集的材料)

地震,群灾之首。强烈的破坏性地震瞬间将房屋、桥梁、水坝等建筑物摧毁,直接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还会诱发水灾、火灾、海啸、有毒物质及放射性物质泄漏等次生灾害。它像刮风、下雨一样,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是由于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地球表层的快速颤动叫地震。所以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运动的一种表现。

三、地震时刻都在发生(学生汇报交流各自收集的材料)

全球每年平均要发生1500万次地震,每2秒就有1次地震发生。这些地震绝大多数都很小,只能用灵敏的仪器才能观测到。能够形成灾害的地震,全球每年只有1000次左右,其中能造成重大灾害的大地震,平均每年只有十几次。

四、几个常用的地震科学名词(播放视频课件)

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 中:地面上与震源相对的地方,叫震中。震 中 距:地面上任一地点到震中的距离。震中 区: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极震区。震源深度: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或者说震源到地面的距离,叫震源深度。我们把地震发生在60公里以内的称为浅源地震;60-300公里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为深源地震。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720公里。

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这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水波会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扩散一样。

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告诉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快点作出防备。

五、地震的大小分哪些?(学生汇报)

大 地 震:震级M≥7级的地震

强 震:6≤M<7级的地震 中 强 震:4.5<M<6

有感地震:3≤M≤4.5 弱

震:3<M级的地震

六、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课件展示)

震级反映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因此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烈度表示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因而烈度在地面不同的地点各不相同。烈度不仅跟震级有关,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等多种因素有关。

七、前兆:强烈地震发生前,人们常可观察到一些自然界的反常现象,这就是地震前兆。比如,地声、地光、井水异常(水突然变浑或突升突降),一些动物比人类敏感,如猫狗发疯般的乱咬狂叫,老鼠成群结队的搬家,鸡到处飞,猪、羊等大牲畜乱跑乱窜等等。

第二部分:如何应对地震

一、应做好哪些防震准备:

1、检查并消除室内不利抗震的准备(1)、加固墙上的悬挂物(2)、顶灯要挂牢(3)、加固课桌,以便使人能够安全躲在下面(4)、桌椅摆放应便于地震时撤离(5)、正门、楼道、走廊不堆放杂物,以利于防火和人员聚散,(6)、窗台上不放杂物,(7)、室内不放有毒物品、易燃易爆物品

2、随时准备好防震应急包(水、真空包装食品、罐头、巧克力等食品;药品、手电、口哨等)

二、发生地震时应注意:

(1)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大约只有12秒钟,如果你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如果你住的是楼房,跑已经来不及了,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厨房,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柜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

(2)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如遇到地震,最忌慌乱,应立即躲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下面,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

(3)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震后: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

(4)、避难时要徒步,携带物品越少越好。绝对不能利用汽车、自行车避难。

三、震后搭建防震棚

1、棚舍搭建的场地要开阔

2、农村要避开陡坎河滩

3、城市要避开高楼群,特别是危楼、烟囱、水塔、高压线附近

4、不要在阻碍交通的道口及公共场所周围,以确保道路畅通 小结:青少年要不断增强维护安全的责任感

1、树立安全意识。

2、努力学习、练好本领。

3、学习安全教育标志。

防震减灾安全课教案

活动目的:

1、通过学谚语和顺口溜,让学生初步了解地震前自然界的异常表现,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2、孩子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演练遇到地震这种突发事件时有秩序地逃生自救的技能,让学生掌握来不及逃离的情况下如何躲避地震伤害的本领。

3、让孩子观看防震救灾课件,了解灾情和自救方法。活动准备:

1、有关地震防震课件,防震科普片。

2、课件 活动过程:

一、观看地震视频谈感受 同学们地震是可怕的,带来的伤痛更是我们无法用语言所能表达的。但是如果我们懂得一些防震减灾的知识和方法,相信这些伤痛会大大降低。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操作这套防震软件来体验并学习当地震来临时我们在教室该如何逃生。

二、学习地震的有关知识

在进行逃生演练之前我来考考大家:当地震来临时我们正在上课,这时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汇报,师板书

1、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蹲到各自的课桌下。

2、地震一停,迅速有秩序撤离,撤离时千万不要拥挤。

3、用书包护住自己的头部

4、再撤离时不能乘坐电梯,要远离窗户,双手扶墙。遇地震,先躲避,桌子床下找空隙。靠在墙角曲身体,抓住机会逃出去。火灾起,怕烟熏。鼻口捂住湿毛巾。

身上起火地上滚,不乘电梯往下奔,远离所有建筑物,余震蹲在开阔地。

三、教师进行课件的演示

四、学生以竞赛的方式进行软件的演示、防震知识的学习。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牛羊骡马不进厩,猪不吃食狗乱咬。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着小鼠跑。兔子竖耳蹦又撞,鱼跃水面惶惶跳。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家家户户都观察,发现异常快报告。

1、家庭应准备好食物、水、手电筒、毛巾、简便衣物、塑料布和简易帐篷、收音机、呼叫机等,对煤气、电闸等做好关闭的应急准备。易燃易爆、剧毒物品不宜放在室内,要妥善安置。较高家俱上不堆放笨重物品。房屋正门、楼道、走廊内不堆放杂物,以利人员疏散。发布临震预报后,家庭成员都要听从当地政府的指挥,按指定路线和地点疏散。

2、地震发生时,如何进行个人防护?

a.如果你在室内,应就近躲到坚实的家具下,如写字台、结实的床、农村土炕的炕沿下,也可躲到墙角或管道多、整体性好的小跨度卫生间和厨房等处。注意不要躲到外墙窗下、电梯间,更不要跳楼,这些都是十分危险的。

b.如果你在室外,要尽量远离狭窄街道、高大建筑、高烟囱、变压器、玻璃幕墙建筑、高架桥和存有危险品、易燃品的场院所。地震停下后,为防止余震伤人,不要轻易跑回未倒塌的建筑物内。

c 如果你在百货商场,应就近躲藏在柱子或大型商品旁,但要尽量避开玻璃柜。在楼上时,要看准机会逐步向底层转移。

教师小结: 无论在何处躲避,都要尽量用棉被、枕头、书包或其他软物体保护头部。如果正在使用明火,应迅速把明火灭掉。

中学防震减灾主题班会教案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自2010年起,国务院确定每年的5月12日为“防灾减灾日”。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地震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震带给社会和人们的危害和影响,提高学生的防震意识。

2.通过对学生进行防震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正确对待突发地震,学会在突发地震面前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进行合理的自我防护,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防震减灾的正确应对措施。

教学难点:让学生亲身感受地震的危害,能够在发生灾难时采取有效措施。教学内容:

一、地震的产生

地球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二、地震的危害 汶川大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截至2009年5月25日10时,共遇难69227人,受伤374643人,失踪17923人。其中四川省68712名同胞遇难,17921名同胞失踪,共有5335名学生遇难,1000多名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8452亿元。

三、地震的预兆 1.地下水异常。

由于地下岩层受到挤压或拉伸,使地下水位上升或下降;或者使地壳内部气体和某些物质随水溢出,而使地下水冒泡、发浑、变味等。

井水是个宝, 前兆来得早, 天雨水质浑, 天早井水冒, 水位变化大, 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 有的变味道。2.动物异常。

震前一、二天,牛、马赶不进圈,乱蹦乱跳,嘶叫不止,烦燥不安,饮食减少;一些猪羊不吃食,烦燥不安,乱跑乱窜;狗狂叫不止;鸡不进窝,惊啼不止;鸭不下水;家兔乱蹦乱跳,惊恐不安;鸽子在震前数天惊飞,不回巢;密蜂一窝一窝地飞走;老鼠反应最灵敏,在震前一天至数天,老鼠突然跑光了,有的叼着小老鼠搬家;有些冬眠的蛇爬出洞外,上树;鱼惊慌乱跳游向岸边,翻白肚等。

震前动物有预兆;老鼠搬家往外逃;鸡飞上树猪拱圈;鸭不下水狗狂叫;冬眠麻蛇早出洞;鱼儿惊慌水面跳。3.地光和地声。

地光和地声是地震前夕或地震时,从地下或地面发出的光亮及声音,是重要的临震预兆。地震有“前震一主震一余震”的规律,要注意掌握,防止 四.如何做好防震工作 1.做好防震演练

提高学生的防震意识,明确地震时的疏散路线,当地震来时,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撤离到安全地带。

2.地震时的应急措施

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处开阔、安全的地方。

身体应采取的姿势:

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学校避震

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不要回到教室去。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千万不要跳楼!不要站在窗外!不要到阳台上去!必要时应在室外上课。

防震减灾安全教案

防震减灾安全教案(精选10篇)防震减灾安全教案 第1篇一、本次班会目的:;通过本内容学习,让学生了解有关地震的基本知识(地;二、教学目标...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