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计量国民经济论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火烈鸟2025-11-191

计量国民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我国的国民经济当中存在一些明显的垄断现象,这些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与国有产权的大量存在有关。在改革开放过 程中,国内各地的市场化进程产生显著差异,市场化程度可以反映各地的市场竞争状况。本文使用行业内非国有产权 的比例、各地的市场化指数,以及市场集中程度来反映市场竞争程度。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了市场竞争与效率之间 的关系。研究表明,提高市场竞争程度对于增加产出、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以及改善创新绩效都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市场竞争;国有产权;效率

[作者简介] 白 明,贵州财经学院数学与统计分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

(贵州 贵阳 550004)

竞争能够促进资源有效配置的观点已经被普遍认可,垄断的各种弊端也被经济学界所关注。但是,对于竞争的积极作用有多大、垄断的损失有多高,相关的定量分析并不多见。本文结合相关统计资料,实证研究竞争对于我国工业行业效率的影响。

一、竞争程度的度量

产业经济学中主要采用市场集中度指标对竞争程度进行衡量。如果市场集中程度高,说明竞争程度比较低;反之,则相反。反映市场集中程度最直接的指标是行业中最大的几家企业的销售额(或者资产、产值等)占整个行业百分比,通常选择最大的4家或8家企业所占的百分比(分别记为CR4和CR8)进行衡量。本文认为,具体到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还应当考虑到一些在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所不存在的因素。

目前,我国仍然存在很多限制市场竞争的因素,这些限制性因素主要表现在:一些行业仍然维持着高度的行政垄断,限制非国有经济(特别是内资民营经济)的进入;区域市场分割严重,生产要素和商品在国内各地之间的流动受到很大限制;非国有经济难以获得足够的金融支持,融资受到严重制约。虽然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很多原因,但国有产权的影响显然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特殊的公司治理机制,使得国有企业中的实际控制者并不需要为企业经营成本负责。掌握国有企业实际控制权的主管部门、企业领导人、企业职工出于部分利益的考虑,往往追求企业规模最大化、企业总支出最大化等目标,这就为市场的不公平竞争提供了产权基础。为了避免这些不正当竞争的大量出现,政府对国有企业之间的竞争进行严格限制,为他们划定各自的“势力范围”。

第二,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对市场的垄断形成了大量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对我国的政策体制能够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为下一步的改革设置了很多障碍,也直接限制了市场竞争的顺利展开。

第三,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政策负担以及预算软约束,导致其效率低下。如果离开行政管制的保护,它们将很难在市场竞争中生存。所以,政府对国有企业大量存在的行业设置严格的市场进入壁垒,限制民营经济的进入。

目前,我国存在限制市场竞争的一些现实问题,都和国有企业的存在、国有企业的低效率有关。根据这一现实,本文用行业固定资产净值当中非国有产权的比例来衡量市场竞争程度的相对高低。非国有产权比例越高,表明限制竞争的力量越大,竞争越不充分;反之,则相反。同时,我们也将分析市场集中程度的影响。

通过考察我国工业内部37个行业民营经济比重及其变动,可以看出:近年来,在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家具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以及金属制品业等行业中,由于政府限制较少、所需资金不多,从而有大量的民营资金进入;而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煤炭采选业、烟草加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煤气生产和供应业,以及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政府严格限制非国有经济成分的进入。所以,在这些行业民营经济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

在市场集中程度方面,各个行业近年来的CR4和CR8没有明显变化。在我国工业行业,那些限制非国有经济进入的行业通常还都维持着很高的市场集中程度,在国有产权比重和市场集中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二者之间线性相关系数大约为76%)。也就是说,这些行业的垄断具有双重特点:不仅限制非国有经济的进入,而且在国有经济比重高的行业其市场集中程度通常也比较高。

在我国现阶段,还应当注意到各个区域不同的具体情况。我国的改革不仅在行业上不是同步展开,在不同区域改革的进展也大不相同。到目前为止的改革大多采用“试点——推广”的模式,再加上各地的历史、文化、产业结构等的不同,以市场化为特点的改革在各地所取得的成就也大不相同。国内学者对市场化衡量的研究以樊纲等人的研究最具代表性。他们从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产品市场的发育、要素市场的发育、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这5个方面,利用25个基础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市场化指数。目前,已经公布的经济市场化指数包括1997年以来各年份的有关指标。下文将采用樊纲等学者所测算的各地市场化指数来反映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市场化进程。

在我国,各个行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各有差异,这导致了改革开放过程中各个行业民营经济所占的比重不同。同时,由于改革在各个地区也不是同步进行,各个地区的市场化进程也不完全同步。再加上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国内存在严重的地区市场分割,这就使得在省级层次上市场竞争程度又有所不同。也就是说,既存在“条条”(行业)上的限制,也存在“块块”上的制约。对于标准的产业经济学教科书来讲,在一个国家范围内,“行业”即是“市场”。但具体到我国,就必须同时考虑行业和地区因素。

虽然在各个区域内部的市场也并不完全统一,我们这里并不继续细分,对全国市场只分解到省级层面。对行业的分析则借助于国家统计局工交司的《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对工业部门内部37个行业进行分析。

为了反映不同地区各个行业竞争程度的差异,这里使用行业民营经济所占的比重(ratio)与各地区市场化指数(mar)的乘积作为各地区不同行业竞争程度的代表(cont)。i地区j行业可竞争指数(contij)的计算方法为:contij=mari×ratioj

二、效率的衡量

对行业(和企业)效率的衡量,既要考虑衡量方法的合理性,也要考虑获取数据资料的可能性。EVA、MVA、托宾Q等指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需要比较完善的金融市场、产品市场,以及经理人市场作为前提条件,还需要企业会计信息可靠性作为保障。这些条件至少在当前阶段还远远不能满足要求。

不少学者对效率的分析主要使用的是利润率指标,但是,利润率对于竞争比较充分的市场是有价值的。如果一些市场依靠行政管制维持着高度垄断(如我国的石油、电信等行业),企业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其市场势力的滥用,此时的利润率并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效率。同时,我国目前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国有企业,由于国有企业目标的多元化和复杂性,利润率指标显然不能完全反映企业和行业的经营效率。另外,和劳动生产率等其他单因素指标一样,利润率指标未能考虑其他投入要素的贡献,所以,也不能全面地反映企业或行业利用各种资源进行生产经营的效率。

有鉴于以上实际情况,结合可以使用的数据资料,本文认为:在一些市场垄断比较明显、竞争不够充分的前提下,利润率指标并不可取;企业利用投入要素新创造的增加值、企业对社会福利的影响,以及企业的创新效率这些方面的指标更能反映他们的真实经营绩效。

在以下的实证分析中,我们首先考察市场竞争程度对产出的影响,主要分析行业利用同样的投入要素所创造的增加值的不同;再分析市场竞争与社会福利之间的关系;最后,分析市场竞争程度对行业创新效率的影响。

三、实证分析

(一)市场竞争与产出效率。我们首先选择各省工业内部37个行业有关数据资料分析市场竞争对于产出效率的影响。所用的数据资料是1999和2002年相关统计数据,在剔除了部分数据不完全的样本之后,得到1434组样本值。以工业增加值的自然对数[ln(value)]作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包括固定资产净值的自然对数[ln(cap)]、从业人数的自然对数[ln(emp)]、区分2002年数据的虚拟变量(d02)和市场竞争程度(cont)。由于样本较大,需要对异方差问题保持警惕。所以,我们在下面列出了异方差——稳健性标准误。模型的回归拟合结果见式(1):

ln(value)=-0.654+0.822ln(cap)+0.166ln(emp)+0.345d02+0.050con (1)

(0.0683)  (0.0266)  (0.0252)  (0.0335) (0.0108)

R2=0.8654,R2=0.8650,F=2297.369

注:括弧内数字为异方差——稳健性标准误;各系数均能通过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

从式(1)来看,市场竞争程度对行业增加值的影响是显著的:在资本和劳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市场竞争程度每提高1个单位,可以使工业增加值提高大约5%。2002年717个样本的竞争程度指数平均为2.48,中位数为2.44,最大值为7.89,最小值接近于0。如果在短期内我国各地市场化指数平均能够达到8,各行业民营经济比重能够达到80%,这将使我国的市场竞争程度平均能够达到6.4左右,和现有水平相比,能够提高大约4个单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使各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大幅上升。这表明,提高市场竞争程度,对于有效配置资源、增加产出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二)市场竞争与社会福利。分析市场竞争对社会福利水平的影响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这里我们主要分析垄断行业通过滥用市场势力对下游用户利益的争夺。

我国的垄断行业长期以来存在一个显著特点:价格上涨频繁、上涨幅度较大。考察1995-2005年间我国工业内部14个行业的国有产权比例和产品价格变动情况,我们可以发现,这期间我国工业各个行业产品价格变动幅度悬殊很大。总体来看,市场竞争程度低的行业,其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超过竞争程度高的行业。虽然影响产品价格变动的因素很多,如投资品价格变动、市场结构的影响、国家的相关财税体制变化、需求变动等,但是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市场竞争程度显然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表(1)按照国有产权比例,从高到低对各个行业在此期间价格变动的幅度进行对比。

和1995年相比,2005年我国工业产品出厂价格平均上涨8.49%,石油、电力和煤炭等垄断行业产品价格上涨明显较快;而在竞争程度较高的行业,其产品价格上涨幅度普遍较小,一些产品甚至价格下降。

如果将国有产权比例、CR8和价格变动放在一起,可以发现三者之间存在很高的正向线性相关(见表2)。

我们有理由认为,垄断行业的所谓“效益”,主要来自于其对市场势力的滥用。他们所获得的利润,更多地意味着对消费者和下游厂商利益的争夺。如果市场缺乏竞争,企业的利润越多,也就意味着社会福利损失越大。

(三)市场竞争与创新绩效。利用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提供的有关企业创新活动的数据资料,我们还可以分析市场竞争对行业创新效率的影响。我们首先来看,作为创新重要表现的发明专利拥有量与市场竞争程度之间的关系。采用各行业发明专利拥有量的自然对数[ln(patent)]作为被解释标量,以科技经费筹集总额的自然对数[ln(rdinv)]作为创新活动的投入指标,分别以行业中非国有经济的百分比[ratio]和行业中最大8家企业占市场份额的百分比(CR8)代表市场竞争程度,可以得到以下回归结果:

ln(patent)=-8.423+1.041ln(rdinv)+0.017ratio (2)

 (1.1553) (0.0877)   (0.0050)

R2=0.8080,R2=0.7971,F=73.6843

注:同式(1)。

式(2)的回归分析表明,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的增加能够显著增加发明专利的拥有量,经费投入每增加1%,大约发明专利拥有量也增加1%;市场竞争程度增强能够显著促进科技经费的利用效率,非国有经济比重每增加1个百分点,能够使得相同的经费投入多产生大约1.7%的发明专利拥有量。实证分析还证明,市场集中程度的提高不仅不能够促进科技经费使用效率的提高,反而使得效率下降,市场集中程度(CR8)每增加1个百分点,同样科技经费的投入所带来的发明专利将减少大约2.2%(在10%的水平上显著)。这充分说明,竞争促进了创新效率的提高,而限制竞争则使得创新效率下降。

参考文献:

[1]白明,李国璋.市场竞争与创新:熊彼特假说及其实证检验[J].中国软科学,2006,(11).

[2]樊纲,等.中国分省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2002)[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樊纲,等.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J].经济研究,2003,(3).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6- 2006)[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2006.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工交司.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96-2006)[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2006.

[6]戚聿东.中国经济运行中的垄断与竞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陈 瑾]

计量国民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湖北正在加快建设创新强省、工业强省、农业强省,力争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对此研究湖北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将为湖北制定决策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湖北;财政收入;经济增长

一、引言

湖北在整个长江经济带开发中占据着重要优势,它向东可承接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及海外的产业转移和辐射,向西可充分利用西部丰富的能源资源。湖北的经济增长对整个长江经济带开发起着重要作用,而财政收入又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关系。

(一)财政收入弹性分析

Et=(△t/t)/(△g/g)即所谓的财政收入弹性分析,它是指财政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其中△g表示GDP的变化量,财政的变化量用△t表示。当Et〉1时,说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于GDP的增长速度,即财政收入富有弹性。随着湖北经济的发展,对社会公共产品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只有财政收入相应的提高,才能满足地方财政的投入。由此提出第一个假设:

H1:湖北财政收入与其GDP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二)经济理论与实验情况分析

经济总量指标GDP和GNP可以看做近似相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税负情况做了调查,得出税收比率与人均收入水平和经济开发程度正相关,而与农业产值占GDP的比率则是呈现负相关关系。根据税收收入与国民收入之间存在正相关的理论,从而可以推出,湖北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其GDP增长之间应该存在着稳定的函数关系。进而做出第二个假设;

H2:湖北财政收入与其GDP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协整关系。

二、实证分析

财政平均收入率=(当年CAI/当年GDP)%

财政边际收入率=(△CAI/△GDP)%

其中当年的财政收入用CAI表示,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用GDP表示,△则代表新增量。当边际收入率大于平均收入率时,它表示财政收入有增长的趋势,反之则是下降的趋势。对相关数据进行计算,从而得到湖北省的财政收入弹性和财政边际收入率(见表1)。

表1 2006-2014年湖北财政收入弹性及财政边际收入率

从表1中可以看出湖北省除了2008年外其他年份财政收入弹性都是财政收入率大于财政平均收入率,表明湖北财政收入有提高的趋势,这同时也说明随着湖北经济的增长财政收入也相应的增长。

三、计量经济模型的构建和相关检

按照经济理论和实践,GDP可以用来表示经济增长;GDP与GNP之间相差很小(从国民经济统计来看),所以本文解释变量为湖北省GDP,则被解释变量为湖北省财政收入。从《中国统计年鉴》中得到湖北省财政收入和GDP原始数据,时间区间为1994年-2014年。建立相关模型如下:

F=a+bG+c

其中:各年湖北的财政收入用F表示,各年湖北的GDP用G表示,常数项是a,回归系数是b,随机变量为c。用最小二乘法对上述模型进行估计,回归结果如表2。

从表2的结果看,相关系数b=0090,它表明湖北GDP总值每增加一亿元,湖北的财政收入可增加900万元,方程的拟合优度高,整体显著性好。

由表3可以看出,湖北省的财政收入对湖北的GDP弹性为1.205,这与中国的平均水平0.7-0.8较高,表明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长1.2个百分点。虽然这一比值比中国平均水平高,但相对于日本(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税收平均弹性为2.2)和美国(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税收平均弹性为1.2左右,90年代后期为1.42)等经济技术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些差距。

四、结论

第一,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多年以来,虽然湖北省财政收入随着GDP增长在稳步提高,但是湖北财政收入对GDP的总体弹性在1.2左右,这一指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一些国内经济发达省份。

第二,在经济发展时期,一省份的财政收入增长会比较快,这也是近年来湖北的财政收入的增长快于湖北GDP的增长速度的原因。湖北省的财政收入的增长正是因为湖北经济发展造成的,同时也与湖北省近年来完善税收体制和加强税收监管力度密不可分。(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谷永芬,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学分析[J].财政研究,2005,(11)

[2] 戴杰卿,广东省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报,2007,(3)

计量国民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在全面小康的深化建设中,加大农业投资,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全面小康的深化建设。在城镇经济发展中,借助动态计量经济分析模式对农业投资于农民收入增加关系进行研究,有助于优化农业投资效益,提升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互动机制,以此为城乡统筹发展决策提供数据依据。因此,本文对农业投资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经济进行研究分析,旨在结合实际对农业投资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进行详细阐述,并建立持续稳定的投资增长机制,为以后类似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农业投资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新时期农民收入增加的关键所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加强农业投资,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以此进一步加深全面小康建设。同样,在分析农业投资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时,利用动态计量经济模型,研究了农业投资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从而为后续的投资决策能够提供一些数据支持,为新时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因此,本文对农业投资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经济开展研究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背景

在现有的研究中,对于农业投资与农民收入关系机械能分析的研究相对较少。此外,时间序列数据相对有限,重点是对不同投资主体下农民收入的变化进行相关分析。在现有研究中,缺乏对投资主体农业投资与农民收入互动关系的研究。因此,本文借助动态计量经济分析模型,运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与预测方差来对连着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分析,以动态经济分析的形式考察了农业投资对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关系的影响。
动态计量经济模型分析

在农业投资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研究数据分享上,运用动态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将农村居民家庭的人均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将农业投资总额作为变量。其中农业投资领域涉及政府投资、集体经济合作投资、农户与金融机构投资三类。其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其实际的数据取样年端为2000年到2018年,为了消除数据上存在的异方差,需要对农村人均收入、国家政策支农人均资金、农村集体单位人均投资与人均农村贷款进行去对数来消除变化趋势。在实际验证分析中,需要对动态测量模型进行稳定性测试,以确保各农业投资单位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稳定可靠的关系。
基于农业投资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实例分析

基于动态计量分析模型的稳定性

在对农业投资下的各个子变量进行平稳检验,以此构建动态计量分析模型。其中平稳检验需要运用ADF檢验法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确保其平稳定能够符合时间平稳序列。借助数据建立动态计量分析模式,通过进一步运用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来对被解释变与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在实际的稳定性研究中,动力学分析模型的所有根模的倒数都小于1,即需要满足模型的稳定性,从而可以构造广义脉冲响应函数进行分析。其中,动态计量分析模型的整体检验结果如表一所示:

基于模型分析的广义脉冲响应函数

这里通过建立VAR模型来分析农民收入对农业投资单位标准差的影响,以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来计算其中的标准数值,以模型为工具,对数值进行分析,能够得出一个相关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曲线。在这个函数模型当中,x轴是指广义脉冲响应函数的跟踪周期,y轴表示相关变量,曲线的走势表示二者的关联性以及变化趋势,其中虚线表示标准差的变化情况以及减小的置信区间。

在函数表示中,x轴表示的跟踪周期为15年。通过15年内的投资单位标准差变化可以发现,对农村人均净利润增长的调查以及调查结果的公式是影响农村金融资金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由广义脉冲响应函数的结果,前八年农村家庭人均净利润对标准差和国家农业财政资金变化新兴趣的响应处于波动阶段,波动范围较大。在此期间政府标准偏差影响后,农民收入的影响略有下降,负面影响最大,达到第5阶段底部。自农民人均净利润增长以来,对支持农业的国家财政基金增长的最大积极反应开始了。在第11期,反应度开始减弱,表现出稳定的正反应收敛的迹象。

同样,函数中还显示了农村居民人均净利润的响应情况和响应路径,根据数据的变化和波动情况可以看出农民收入波动本身存在一个惯性机制,当人均净利润波动较小时,对其标准差产生一个正响应影响。然而,在第9期出现了一个负面的反应,并在第14期左右趋同为零。这说明目前农民人均净利润水平与其滞后期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其相关性程度正在减弱和稳定。在进一步考察农村人均收入与农村农业贷款中可知,农业贷款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较小。

预测方差分解

脉冲响应函数反映了模型中内源变量的影响以及对其他内源变量的影响。这里利用预测方差分解技术,对农业投资变量和农民收入增长进行一个新的数据分析。众所周知,方差分解能够通过分析结构效应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来区分不同结构效应之间的关系及其重要性。因此采用预测方差分解技术,能够找出模型变量中随机扰动的相对重要性的信息。其实际的预测方差分解结果如表二所示:

其中,RI表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CZ表示过国家支农人均资金,JT表示农村集体单位人均投资,GR表示农村人均个人投资,DK表示人均农业贷款。同样,农业投资的各种变量随农村人均收入的波动而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基于动态计量经济模型分析结果

在农业投资下各个模块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中,由实证结果可知,农业投资与农民收入增长存在长期的密切关系;同时,也表明农业投资受到农民收入波动的影响,从第七阶段开始逐渐稳定。在农民增收上,应利用农业投资,应当以长期政策为主,并尽量避免短期政策行为,以避免短期行为对积极的投资增长机制的影响,来确保农民收入不断增长。与此同时,由于不同的农业投资实体,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和影响是截然不同的,数据显示农村集体投资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因此在进行农业投资时,要首先将集体经济公众积累考虑在内,建立和完善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的长期增长机制,以此实现农民收入不断增长。
结 语

由此可见,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进一步加快农村农业投资体系的改革。农村地区不仅要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机制,还应当完善农村农业投资截止,帮助农民持续创收,以此提高农村农业投资资金的使用效率,为农民增收提高保障。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梁志刚.宏观视角下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互联网借贷风险分析和管理研究[J].商讯,2020(28):144-145.

[2]焦星瑞,孔阳,江敏,王婧雨.供给视角下区域农业保险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空间面板数据的计量经济分析[J].对外经贸,2019(08):44-49.

[3]倪洋.靖江农民收入增长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东南大学,2019.

[4]穆玉花,吴晨.“全面小康”背景下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研究——基于2008——2014年北京、上海、天津和广州4市面板数据模型分析[J].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30(01):53-58.

[5]杨春.区域经济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效应研究——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分析视角[J].新疆农垦经济, 2013(09):10-15.

计量国民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2、对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研究式教学法调查探讨

3、应用数学与统计学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教与学若干问题的探讨

4、基于实验实践创新模式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

5、应用PBL法的课程教学评价

6、金融数学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中计量软件的选择

7、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

8、经济学中的数理统计方法分析

9、“五计学”的知识融合与应用研究

10、浅谈金融数学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中计量软件的选择

11、计量经济学创新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12、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13、浅析计量经济学线上教学改革研究

14、基于行业差异的欧盟旅游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15、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本科教学实践的思考

16、基于微课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研究

17、运用法经济学方法研究经济法面临的困境及其克服

18、计量经济学局限性研究

19、关于我国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问题研究

20、基于OBE理念的大学课程学习效果实证分析

21、教育经济学发展历程回顾

22、应用统计学在经济与管理领域的应用与探究

23、“一带一路”数字经济产业聚集发展研究

24、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研究生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改革

25、高校经济类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研究性教学路径探析

26、基于多任务驱动的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

27、国外学术著作对我国经济学研究的影响

28、《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研究

29、计量经济学多维度教学创新研究

30、本科《计量经济学》课教学理念浅谈

31、研究生计量经济实证研究能力现状分析

32、统计方法在现代经济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33、胡乔木 “在经济理论上为中国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

34、美国大学的教学与科研

35、浅谈民办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

36、基于学生视角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37、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可信性革命

38、浅议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现实意义

39、基于索罗—斯旺模型的云南省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40、非线性计量经济学模型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41、关于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42、中国国际经济关系研究的一般特征和发展趋势(之一):论文概况及学术期刊分析

43、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概览(下)

44、浅议计量经济学模型对数据的依赖性

45、计量经济学中若干计算问题现状与进展研究

46、经济学: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有机统一

47、数学模型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

48、“经济学帝国主义”对民主理论研究的影响

49、中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创新策略研究

计量国民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本文运用1999—2007年省级面板数据, 研究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并重点研究交通基础设施与人力资本水平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小。结果显示, 在控制了资本投入和对外开放制度的条件下, 交通基础设施显著促进我国经济增长, 但其作用低于人力资本水平。因此, 在财政支出既定的条件下, 政府不仅要注重短期的交通基础设施改善, 更应该注重长期的人力资本投资。

关键词: 交通基础设施; 人力资本; 经济增长

一、 引言

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Aschauer(1989)针对美国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基础设施投资下降, 以及70年代初期生产率开始下降的事实, 用实证方法研究了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 交通等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1]。Cazzavillan(1993)以欧洲12个国家为研究样本, 选取1957—1987年的数据, 运用面板数据方法, 研究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结果显示, 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为0.25[2]。Canning和Fay(1993)研究显示, 交通基础设施等核心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电力和通讯等非核心基础设施投资, 而且同样的基础设施在高收入地区的产出弹性高于低收入地区 [3]。Demurger(2001)研究了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研究显示, 交通基础设施显著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 [4]。Cantos et al.(2003) 以西班牙全国及各地区为研究样本, 用面板数据方法研究公路、 港口、 机场、 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 工业、 建筑业和服务业等产业的影响, 结果表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各产业的产出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5]。Charles et al.(2006)研究显示,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直接促进作用, 也具有间接促进作用, 间接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其他地区经济增长对本地区的溢出效应 [6]。

近年来, 国内学者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张学良(2007)分析了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地区差异状况, 并对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类似, 均呈现出较强的空间聚集特征, 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重心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中西部地区的集中程度相对较低; 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0.0563-0.2058; 从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地区差异来看, 中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其他地区[7]。张镝和吴利华(2008)选取我国1952-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 用协整分析、 误差修正模型分析, 以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 研究交通基础设施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 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 在短期内表现为动态均衡, 并且二者之间具有双向因果关系[8]。刘学华等(2009)以我国西部地区为研究样本, 研究了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 结果显示, 自2000年以来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显著推动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 并且投资规模及其分布变化对经济效率具有重要影响[9]。刘生龙和胡鞍钢(2010)研究了交通基础设施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 交通基础设施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 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地区差异是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 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 有助于实现与中东部地区的趋同[10]。

综上所述, 多数研究证实交通基础设施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尽管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弹性系数)存在差异。在相关理论指导下, 近年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明显加大。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 增加了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 有效扩大了国内需求, 对促进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 为了刺激经济增长, 我国进一步加大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然而, 国家对人力资本投资增长的幅度依然较小[ZW(DYB][HT6SS][KG*2]200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为3.59%, 比2008年的3.33%增加了0.269百分点。[11][ZW)]。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通常能在短期内刺激经济增长, 但从长期来看, 人力资本投资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交通基础设施对我国经济增长有多大影响?二是交通基础设施与人力资本水平相比, 哪个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第二个问题有助于回答在政府财政支出既定的条件下, 是注重短期的交通基础设施改善, 还是应该注重长期的人力资本投资。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 第二部分构建计量模型并对相关指标与数据进行说明; 第三部分进行实证检验, 并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 第四部分是结论与启示。

二、 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根据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成果, 资本投入、 人力资本水平和制度等因素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 因此, 我们把上述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引入计量模型:

其中, GDP it表示各个地区各年度的经济增长水平, Kit表示资本投入, Eduit表示人力资本水平, Instiit表示制度投入, Tran it表示交通基础设施, 其它字母分别表示常数项、 变量的系数和残差。选取了我国大陆地区31个省(直辖市、 自治区)1999-2007年的样本数据。下面, 对各变量的理论基础及其指标作简要说明。

1.经济增长(GDP)。根据国内外的现有研究, 经济增长一般用国内生产总值或者其人均值来表示。国内生产总值虽然能有效地反映各地区的实际产出状况, 但是, 各省份在人口、 土地面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选取经济总量指标可能会导致回归结果的偏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能反映出各地区的人均实际产出状况, 而且可以克服上述偏差。因此, 我们选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衡量经济增长。

2.资本投入(K)。各地区的实际投资额是衡量资本投入的较为理想的变量, 但由于各地区的实际投资额数据难以获得, 我们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的通行做法, 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来衡量资本投入。我们预期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效应。

3.人力资本水平(Edu)。根据内生增长理论, 人力资本水平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 国内外学者一般用两种方法衡量人力资本水平: 一是用某一地区的在校生人数或者在校生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衡量; 二是用某一地区就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来衡量。我们认为第一种衡量方法不太合适, 因为在校生正在接受人力资本投资, 并未直接参与价值创造, 因此, 我们用地区就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来衡量人力资本水平。由于数据可得性原因, 1999和2000年人力资本水平的计算方法是: 平均受教育年限=小学文化就业人员比重×6年+初中文化就业人员比重×9年+高中文化就业人员比重×12年+大学文化就业人员比重×16年。2001-2007年的计算方法是: 平均受教育年限=小学文化就业人员比重×6年+初中文化就业人员比重×9年+高中文化就业人员比重×12年+大专文化就业人员比重×15年+本科文化就业人员比重×16年+研究生文化就业人员比重×19年。我们预期人力资本水平对经济增长具有正的影响。

4.制度投入(Insti)。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已被许多发展经济学家的研究所证实。刘易斯(1955) [12]和诺思(1973[13]; 1990[14])均认为制度和制度变迁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对外开放是我国1978年以来最重要的制度变迁。我国各地区的开放程度存在较大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开放较早, 开放程度也相对较高; 中西部地区开放较晚, 开放程度也相对较低。对外开放程度的差异可能是导致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参照已有相关文献, 我们以商品出口值占GDP比重衡量地区对外开放制度状况。我们预期对外开放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正的。出口数据以人民币对美元的年平均中间价折算。

5. 交通基础设施(Tran)。交通基础设施以交通基础设施密度, 即用各地区每平方公里土地拥有的公路与铁路里程之和来衡量。我们预期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具有正的影响。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8年、 《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00—2008年。

主要变量的数据统计特征见表1:

三、 实证结果与分析

根据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 面板数据(panel data)的估计方法包括固定效应(fixed effect)模型方法、 随机效应(random effect)模型方法, 以及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等多种形式。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方法难以消除异方差性与序列相关性, 而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能够解决这一问题(Woodridge,2002) [15], 能够得出有效的估计结果。因此, 我们采用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对(1)式进行估计。所用分析软件是Stata9.0。估计结果及其相关指标在表2中列出。为了比较交通基础设施与人力资本水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 我们计算了各个解释变量的标准化系数(表2第三列), 我们将以此为依据讨论研究的发现。

根据表2中解释变量系数的估计值(标准化系数), 得出以下几点发现: 首先, 交通基础设施正向影响经济增长, 其标准化系数为0.1336, 且通过了1 %的显著性检验, 表明交通基础设施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与多数已有研究成果相一致。其次, 人力资本水平对经济增长也起到正向影响作用, 其标准化系数为0.2148, 并通过了1 %的显著性检验, 表明人力资本水平在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已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 人力资本水平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交通基础设施。第三, 作为控制变量的资本投入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 通过了1 %的显著性检验, 证实了我们的预期。第四, 对外开放制度也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 表明对外开放制度依然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四、 结论与启示

本文用1999—2007年省级面板数据, 研究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并对交通基础设施与人力资本水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进行比较研究。从中得出以下结论与启示:

1.交通基础设施显著促进我国经济增长, 但其作用低于人力资本水平。交通基础设施正向影响经济增长, 其标准化系数为0.1336, 表明交通基础设施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人力资本水平对经济增长也起到正向影响作用, 其标准化系数为0.2148, 表明人力资本水平在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已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并且人力资本水平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交通基础设施; 作为控制变量的资本投入和对外开放制度均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正向影响作用, 表明资本投入和对外开放制度在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2.在政府财政支出既定的条件下, 政府不仅要注重短期的交通基础设施改善, 更应该注重长期的人力资本投资。虽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增长, 但依靠基础实施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只是短期行为, 从长远来看, 只有通过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和技术创新水平, 才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 在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既定的条件下, 若进一步加大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 则可能会对人力资本投资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 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因此, 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当把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度”, 不仅要注重短期的交通基础设施改善, 更应该注重长期的人力资本投资。

参考文献:

[1]Aschauer, David Alan. Is Public Expenditure Productive? [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9, Vol. 23, 177-200.

[2]Cazzavillan G. Public Spending, Endogenous Growth and Endogenous Fluctuations [R].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Venice, 1993.

[3]Canning David, and Marianne Fay. The Effect of Infrastructure Networks on Economic Growth [R].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1993.

[4]Demurger, S.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An Explanation for Regional Disparities in China [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1, (29): 95-117.

[5]Pedro Cantos, Mercedes Gumbau-Albert, and Joaquin Maudos.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s, Spillover Effects and Regional Growth: Evidence of the Spanish Case [J]. Transport Reviews, 2005, 25 (1): 25-50.

[6]Charles, R. H. , Esra, B. , and Sylaja, S. Infrastructure, Externaliti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 Study of the India Manufacturing Industry [J].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2006, 20(2): 291-308.

[7]张学良, 中国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区域比较分析[J]. 财经研究, 2007, 33, (8): 51-63.

[8]张镝、 吴利华, 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 2008, 27, (8): 87-90.

[9]刘学华、 张学良、 彭明明, 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区域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基于西部大开发的实证分析[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9, 28, (4): 57-61.

[10]刘生龙、 胡鞍钢, 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 中国区域差距的视角[J]. 中国工业经济, 2010, (4): 14-23.

[11]教育部、 国家统计局、 财政部, 2009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 http: //www. edu. cn/zong_he_news_465/20101207/t20101207_549943. shtml.

[12]刘易斯. 经济增长理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6.

[13]诺思、 托马斯. 西方世界的兴起[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9.

[14]诺思. 制度、 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1994.

[15]Woodridge J. M.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Cross Section and Panel Data [M].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2002.

(责任编辑: 余树华)

计量国民经济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大部分国家都买入了发展的中期建设,在国内,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融合,大部分民众进入了中产收入的阶层,随着国民经济收入的增加,大家的总体消费水平在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对精神消费的需求超过了对物质消费的需求,因此生态旅游开始发展迅猛,以健康和绿色为主打的生态旅游方式变得越来越流行,在国家森林资源丰富的基础上,立足于森林的生态旅游变成了近年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对生态旅游的深入剖析,和对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开发模式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森林;生态旅游;开发;经营

1 生态旅游的相关概念

生态旅游是最近几年提出的话题,其实主要是针对大自然的回归,也就是大家身临其境去到自然生态的环境当中去旅行,去感受和摸索,在享受自然环境的美好的同时,也能够与生态环境的自然循环做更好的融合。

在我国,对森林生态旅游的探索相对其实起步比较晚,国家森林资源丰富,如图1 所示,在1982年开始,我国的第一个意义上的森林生态旅游胜地开始建设兴起,那就是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对张家界生态旅游的开发也是我国现代生态旅游在森林进行探索的开端,知道1992年,以森林为主的生态旅游开始蓬勃发展,在国家相关部门召开了全国的森林生态旅游的相关工作部署之后,全国就是加大力度倡导森林生态旅游的全方位开发,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森林生态旅游的概念完全进入大众的视野。

十几年来,国内森林生态旅游经历了艰难的开发和大力的发展,在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真正意义上的初具规模,这也体现在各大森林生态旅游景点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的森林覆盖面积名列前茅,如图2,并且在生态旅游区的设施上也越来越来完备,其实生态旅游区是所有自然资源开发的主要场地,也是保护生态自然循环的科技基础,在我国,现代建设的森林公园和风景自然保护区等都属于生态旅游区的范畴。

2 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环境和生态可持续循环为基础的,在二十年代初期,某些地区在大力发展旅游的同时,较大程度上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可持续生态系统,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森林旅游开发,开始学习与自然更好的相处,和谐的进行生态旅游的开发,同时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尽可能保护在开发过程中,对自然可持续循环的破坏,例如适度的把控森林开发的速度,在经营过程中科学的把控接待的游客数量,增加游客的环保意识,开发相关保护自然的主题旅游项目等等。森林在陆地的生态体系里面,主要是很久森林的地文、生物多样性和水文等元素组成的,在森林的自然资源系统中,这些具有多样性的珍宝也是我国重要的自然文化财产,真正科学的进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需要对森林自然系统更加完善的了解,在森林保护、推進社会经济的增长和林牧业的同时增产方面,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统筹,跨领域的资源开发合作如果缺乏统一的管理和策划,乱建乱伐就会出现,生态旅游的开发将会变得杂乱无序,森林风景开发也会变得艰难,特别在可持续发展这一块,所以为了森林生态旅游饭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更多的科学布局。

3 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要素

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强调人和自然和谐共处,在自然循环生态的基础上强调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来说,即是保护也是开发,保护是开发的前提,经济是和谐共处之后的结果展示之一,那么对于森林生态旅游的开发,应该注重这些要素。

3.1 对森林生态旅游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

生态旅游也是旅游的一种,在各行各业都有相应的规范和对行业约束的法律法规,森林生态旅游应该是在政府和社会各个部分建立的相关行规和法律的基础上运行的,以法律为标杆能达到产业内的健康长期发展,政府也需要通过法律来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相关保护,在森林经营过程中,依靠法律法规为准则,守护游客的利益和自然的可持续循环,另外还需要依靠相关执法部门对生态旅游园区实行监督的责任,对良心的市场秩序进行监管,逐渐搭建统一完善的生态旅游竞争的行业规则,也使得森林生态旅游经营当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能够有法可依。

3.2 森林生态旅游园区的环境保护

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一定是建立在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之上的,在加强环境保护的情况下,才能安心对森林进行维护,在我国相关部门通过对自然保护区进行划分,分为旅游区和非旅游区进行重点监管,大部分有国家珍贵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的森林区域是非旅游区,一般来说这些都是世界级的自然保护区,禁止商业的生态旅游活动,这样的划分是为了保护这一部分的自然保护区不受到外来商业的影响,因为其实任何形式的商业活动可能都会破坏区域内的生态平衡。对于旅游区的森林区域大多是有美丽的自然风景,这一类区域往往通过适当的商业活动,进行不同程度的开发,在日常的运营过程中,通过游客数量控制和阶段性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进行保护,近年来,这类森林生态旅游区域通过太阳能和物质的可循环利用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3 森林生态旅游行业的人才培养和引进

森林生态旅游行业的发展势必伴随着这个行业人才的培养,在传统的国民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更加注重森林保护或者旅游业的发展,这几年,随着高等院校的持续性改革,更多的高校加设了生态旅游的专业,在更多的自然资源中引入生态旅游的概念,这类人才将是为了生态旅游行业开发的重要主力,他们通过科学的方法把森林生态旅游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行列,同时可以结合经济学知识,将相关生态旅游的开发,最大程度上实现经济价值,带动当地人民的经济增长,相关的农林知识甚至可以带动这个区域的经济共同发展,因此这个世纪是人才的世纪,只有通过对相关人才的培养,才能实现高素质化的管理团队,更加长远促进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论

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人民对精神追求超过物质追求,回归自然的生态旅游方式必然是长远的,在可持续发展想道路上,我们做过太多太多的努力,如何实现生态旅游的循环发展将是我们以后一直研究的重点,本文通过对我国森林资源的研究,探索出可持续发展的要素,通过对各个要素进行分析,讨论了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嘉丹.生态旅游型森林小镇建设对策研究[J].经济师,2020(05):220-221.

[2]李梦雨,王原,谢乙莹.国家级自然公园生态旅游文献计量研究[J].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6(02):184-190.

[3]申亚娟.森林生态旅游与森林保护探讨[J].现代农业研究,2020,51(03):102-103.

[4]李玉清,徐竟甯,周芯卉.广西自然保护地森林生态旅游发展路径探析[J].林业调查规划,2020,45(02):113-118.

[5]屈中正,李蓉,郑新红.森林生态旅游专业教学标准研制调研报告[J].湖南生态科学学报,2019,6(04):60-68.

[6]李琛钰,陈美兰,张童,杨芷一,彭杨靖,崔国发,满自红.甘肃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资源吸引力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9,34(06):240-248.

[7]盖学瑞,王慧.森林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以辽宁猴石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吉林林业科技,2019,48(06):25-28.

[8]赵庆,胡柔璇,陈星澄,魏玉晗,唐洪辉.广东省森林小镇建设规划——以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为例[J].林业与环境科学,2019,35(05):106-113.

计量国民经济论文范文

计量国民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摘 要] 我国的国民经济当中存在一些明显的垄断现象,这些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与国有产权的大量存在有关。在改革...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