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材目录表
高中数学教材目录表(精选8篇)
高中数学教材目录表 第1篇
政治课本目录 《经济生活》必修一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第一框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一框 市场配置资源 第二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第一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框 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
第二框 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
第四课 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第一框 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 第二框 信用工具和外汇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第一框 影响价格的因素 第二框 价格变动的影响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第一框 消费及其类型 第二框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综合探究 正确对待金钱
第二单元 生产 劳动与经营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第一框 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第二框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五课 企业和劳动者 第一框 经营公司 第二框 新时代的劳动者 第六课 投资的选择 第一框 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第二框 股票、债券和保险
综合探究 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第一框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二框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第一框 国家财政 第二框 征税和纳税
综合探究 提高效率 促进公平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经济目标
第二框 又好又快 科学发展 第十一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第一框 面向经济全球化 第二框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综合探究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
《政治生活》必修二
第一单 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第一框 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第二框 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第三框 政治生活:积极参与 重在实践
第二课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第一框 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
第二框 民主决策:作出最佳的选择
第三框 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
第四框 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
综合探究 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
第二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第三课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第二框 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综合探究 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
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一框 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第二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六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 第一框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二框 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第三框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第一框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第二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第三框 我国的宗教政策
综合探究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点
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
第八课 走近国际社会 第一框 国际社会的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第二框 我国处理国际关系和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第九课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第一框 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
第二框 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第三框 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综合探究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
~~~~~~~~~~~~~~~~~~~~ 《文化生活》 必修三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 体味文化 第二框 文化与经济政治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一框 感受文化影响 第二框 文化塑造人生
综合探究 聚焦文化竞争力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第一框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第二框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 第二框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第五课 文化创新
第一框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第二框 文化创新的途径
综合探究 建立“学习型社会”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一框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二框 博大精深的中化文化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第一框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第二框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综合探究 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第四单元 发展先进文化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第一框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第二框 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第九课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一框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第二框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十课 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第一框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第二框 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
综合探究 感悟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
《哲学生活》必修四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一框 生活处处有哲学 第二框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一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框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 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第二框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综合探究 走进哲学 问辩人生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第一框 意识的本质 第二框 意识的作用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第二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综合探究 求真务实 与时俱进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第一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第二框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第一框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第二框 有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一框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
动
力 第二框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
题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第一框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
法的要
求
第二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
魂
综合探究 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一框 社会发展的规律 第二框 社会历史的主体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一框 价值与价值观 第二框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第三框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综合探究 坚定理想 铸就
辉煌
高中数学教材目录表 第2篇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1.1 集合1.2 函数及其表示
1.3 函数的基本性质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Ⅰ)
2.1 指数函数
2.2 对数函数
2.3 幂函数
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
3.1 函数与方程
3.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必修2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
1.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1.2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第二章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1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2.3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
3.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3.2 直线的方程
3.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第四章 圆与方程
4.1 圆的方程
4.2 直线、圆的位置关系
4.3 空间直角坐标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必修3
第一章 算法初步
1.1 算法与程序框图
1.2 基本算法语句
1.3 算法案例
阅读与思考 割圆术
第二章 统计
2.1 随机抽样
阅读与思考 一个著名的案例
阅读与思考 广告中数据的可靠性
阅读与思考 如何得到敏感性问题的诚实反应
2.2 用样本估计总体
阅读与思考 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图
2.3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阅读与思考 相关关系的强与弱
第三章 概率
3.1 随机事件的概率
阅读与思考 天气变化的认识过程
3.2 古典概型
3.3 几何概型
阅读与思考 概率与密码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必修4
第一章 三角函数
1.1 任意角和弧度制
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1.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1.4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1.5 函数y=Asin(ωx+ψ)
1.6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
第二章平面向量
2.1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
2.2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
2.3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
2.4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2.5平面向量应用举例
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
3.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必修5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探究与发现 解三角形的进一步讨论
1.2 应用举例
阅读与思考 海伦和秦九韶
1.3 实习作业
第二章 数列
2.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阅读与思考 斐波那契数列
阅读与思考 估计根号下2的值
2.2 等差数列
2.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2.4 等比数列
2.5 等比数列前n项和
阅读与思考 九连环
探究与发现 购房中的数学
第三章 不等式
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3.2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3.3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阅读与思考 错在哪儿
信息技术应用 用Excel解线性规划问题举例
3.4 基本不等式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选修1-1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1.1 命题及其关系
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3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1.4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2.1 椭圆
探究与发现 为什么截口曲线是椭圆
信息技术应用 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椭圆
2.2 双曲线
2.3 抛物线
阅读与思考 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及其应用
第三章 导数及其应用
3.1 变化率与导数
3.2 导数的计算
探究与发现 牛顿法──用导数方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3.3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应用 图形技术与函数性质
3.4 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
实习作业 走进微积分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选修1-2
第一章 统计案例
1.1 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1.2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2.1 合情推理与演绎证明
阅读与思考 科学发现中的推理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第三章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3.1 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
3.2 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
第四章 框图
4.1 流程图
4.2 结构图
信息技术应用 用Word2002绘制流程图
选修2
系列2由3个模块组成 选修2-1 常用逻辑用语
圆锥曲线
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 选修2-2
导数及其应用
推理与证明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选修2-3
计数原理
统计案例
概率
选修3
系列3由6个模块组成
选修3-1 数学史选讲 选修3-2 信息安全与密码 选修3-3球面上的几何 选修3-4对称与群
选修3-5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 选修3-6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
选修4
系列4由10专题组成
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 选修4-2矩阵与变换 选修4-3数列与差分 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选修4-5不等式选讲
第一章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证明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第二节 基本不等式 第三节 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第四节 绝对值的三角不等式 第五节 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 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及其应用
第一节 柯西不等式 第二节 排序不等式
第三节平均值不等式(选学)
第四节 最大值与最小值问题,优化的数学模型 第三章 数学归纳法与贝努利不等式
第一节 数学归纳法原理
第二节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贝努利不等式
选修4-6初等数论初步 选修4-7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 选修4-8统筹法与图论初步 选修4-9风险与决策
选修4-10开关电路与布尔代数
高一上学期:必修1,必修2 高一下学期:必修3,必修4 高二上学期:必修5,选修1-1(文科)
必修5,选修2-1(理科)
高二下学期:选修1-2 建议选修,自主选修(文科)
高中数学教材章引言比较 第3篇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必修) 每一章都设置了章引言。章引言的设置引起了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关注, 研究认为章引言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实教学中, 教师常常对章引言的价值认识不足, 也没有进行章引言教学。为了对章引言有更深入的认识, 更为了为教学获得一些启示, 笔者突破单一教科书的限制, 对人教A版、北师大版、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内容的章引言进行比较和分析, 以期对章引言的教学提供一些建议。
二、比较与分析
(一) 整体比较
对三种教科书的章引言内容进行归纳分类后, 具体可分为7项:知识应用、知识内容、背景图片、本章地位、学习方法、数学史料、数学名言。
北师大版包含所有的7项内容, 而且不同的项目出现的次数不同:“知识应用”“知识内容”“背景图片”“本章地位”四项出现了10次以上, 而“学习方法”“数学史料”“数学名言”只出现5次左右.人教A版没有“数学名言”, 其余的项目和北师大版相似。
苏教版虽然包含的项目数最少, 没有“数学史料”和“学习方法”, “数学名言”“知识内容”“应用”出现10次以上, 而“本章地位”与“背景图片”出现了5次以内。
(二) 具体比较
1. 数学史料的选用和数学名言的引用
人教A版:仅有3章提及数学史料, 而且简短, 没有展开详述。
北师大版:有2章提到数学史的知识, 其中一章的数学史简短, 而另一章是关于天文学家提丢斯的故事。有4章中插入了数学名言——说明新知识的应用背景。
苏教版:没有数学史料, 但是在每章章引言的开头都有数学名言。根据这些名言的内容, 可分为三类:揭示知识价值, 说明知识特点、阐明数学自身的特点。
2. 应用价值的体现
人教A版往往从宏观上说明本章知识的应用价值。有时会列举具体的例子说明本章知识的应用价值, 但较少。北师大版充分体现了新知识的应用价值, 提出了5个完整的背景故事。
苏教版主要通过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事物、现象来阐明知识的背景和价值。列举的具体例子最多, 每章都有。
3. 章引言中的视觉化表征
图片数量及布局:人教A版有16张图片, 每章都有;北师大版有14章图片, 《数列》一章没有图片;苏教版只有10张图片, 而且集中在4章。
图片的特点:人教A版, 作为背景覆盖整页, 凸显章知识的应用价值或背景;北师大版, 位于文字下方, 重点体现本章知识的应用价值或背景;苏教版, 通过图片直观呈现引言中的例子, 如《立体几何初步》介绍了居室设计与神舟五号升空的场景, 文字之后配上两幅图片。
4. 对学习方法、知识内容、知识地位的介绍
学习方法:三种教材的章引言都很少提到学习方法。人教A版和北师大版只有4章提到学习方法, 苏教版则没有。
知识内容:三种教材的每一章都会提及本章的知识内容, 但说明方式差异较大。人教版和北师大版大都是直接陈述, 而苏教版每章章引言用2到3个很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揭示本章核心内容。
知识地位:人教A版有12章的引言明确提到了本章知识地位, 方式有两种, 说明它与其他知识的联系, 说明它在整个数学学科中的地位。北师大版有10章中提到本章知识的地位, 方式和人教版相似。苏教版仅有5章提到了本章知识的地位。
(三) 小结与分析
1.人教A版
章引言内容丰富, 包含项目较多;注重概述知识内容、地位, 为学生的学习铺设了先行组织者;通过举例说明新知识的实际背景、应用价值, 引导学生关注数学应用;每章都有背景图片, 呈现了丰富的现实背景。
尽管每章都配有图片, 但是有些图片呈现的内容学生不太熟悉或理解起来相当困难;人教版极少提到数学史内容, 而数学史对数学教育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尽管有12章都提到了知识的应用价值或实际背景, 但是抽象概括多, 列举的具体例子也非常简短;对新知识的学习方法或本章知识展开的线索提及较少。
2.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章引言内容丰富;对知识内容、地位做了必要介绍, 起到很好的先行组织者作用;特别是在说明新知识实际背景时, 呈现了5个完整的、体现新知识应用背景的情境。
3.苏教版
开头的数学名言, 能激发学生的历史感和好奇心;所举的例子丰富、具体、有趣;附有图片的章引言, 图片的内容与知识的联系密切, 有助于学生形成关于新知识的恰当的外在表征。但只有4章有图片, 图片相对较少。图片是描述性表征的重要载体, 很多情况下, 一图胜千言。本章知识地位也较少论及, 学习方法则完全没有提及。
通过比较分析, 可以看出三种教材章引言的设计在个别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但三种教材章引言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课标》的要求, 章引言的价值也显而易见。
三、几点建议
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的最大价值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章引言作为教材的一部分, 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 老师应把章引言教学放在常规教学范围内。而据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在章引言教学中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 突出章引言的先行组织者作用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 它的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 对学生学习有重要的作用。章引言中的新概念、新方法、知识地位和作用等内容都能起到先行组织者的作用。
(二) 凸显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当学生认识到新知识与自身的生活有密切联系时, 他们会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 进而激发学习动机。所以, 教学中教师要对新知识的应用背景和学生的知识经验进行比照, 找到新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真实联系。因此, 对于例子、图片、问题情境等的选择和呈现都需要考虑到学生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三) 揭示知识的文化价值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章引言教学作为一章教学的伊始, 更应如此。而如何体现新知识的文化价值, 却有着多种选择。比如数学史知识, 应该在本章知识发展过程中选择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加以说明, 或简要讲述某一位对该知识发展有突出贡献的数学家的故事。
参考文献
[1]刘吉存, 刘群.引言教学的心理学意义[J].数学教学研究, 2002 (9) :13-14.
[2]林克涌.新课标下章引言教学探讨[J].数学通报, 2010, 49 (7) :25-27.
[3]陶维林.研究章引言上好起始课[J].教学研究, 2010 (3) :11.
[4]刘绍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A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5]严士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6]单壿.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7]张楠, 罗增儒.对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思考.数学教育学报, 2006, 15 (3) :73-75.
[8]李士锜.PME:数学教育心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35-49.
[9]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82.
[10]伍德沃克.教育心理学 (第八版)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334.
巧用高中政治教材目录 第4篇
平时我们经常看到,不少学生不重视教材目录的作用,一说看课本,多数同学的做法是顺着页码向后看,看到哪页是哪页,需要找什么问题也是一页一页地向下翻着找,好像根本就不知道教材还有目录页。这样使用教材的效率很低,往往是看了一两个小时的教材,还不知道看的主题内容是什么,不知道里面有多少主要概念,有多少主要的事实,更不清楚概念之间、事实之间、概念和事实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
本文所说的高中政治教材目录是指高中政治必修1至必修4教材目录,这四本教材正文前后的篇目,是高中政治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本高中政治教材都有自己的目錄,但绝大多数高中政治教师都对教材目录视而不见,最多只把它当成查找课题篇目的工具,很少重视它的作用。实际上,会读书的人都很看重书刊的目录,善读书的人都很善用书刊的目录。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会善于运用政治教材目录,也要充分发挥政治教材目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作用。
一、新授时看目录,整体感知教材
教师每次在讲授一册新教材的第一课时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学习教材的目录。通过学习教材的目录,可以对教材的知识结构有个初步的了解,形成整体的框架结构印象,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笔者在讲授高中政治时,每讲一册新教材,都会先让学生自行将教材目录通读一遍,先了解各个单元的内容,然后按照单元顺序了解每一课的课题、每一框的框题。在此基础上,笔者再简单地讲解和归纳,目的是让学生对本册教材有整体的把握,做到心中有数。如在讲高中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时,通过对教材目录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本册教材讲述的四大内容:公民的政治生活、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当代国际社会,并对每一部分内容又做初步的了解,比如公民的政治生活中分为2课,每课又分为2或3个课时,这就为下一步学习具体的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学习时看目录,把握知识关系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目录引导学生把握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比如在新授高中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的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时,笔者就让学生看教材目录,回顾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并思考:教材为什么这样安排?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得出如下结论:生产决定消费。教材这样安排是遵循了一定的逻辑思维顺序。同样,在学习本册教材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时,笔者也引导学生看教材目录,让学生明白两种分配的关系:前者是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在生产部门的分配;后者是再分配,是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是国民收入分配的两个阶段,是辩证的统一体,初次分配是再分配的前提和基础,再分配是初次分配的必要条件和保障。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必须坚持效率与公平统一的原则。这样,学生就更好地把握了知识的内在关系,进一步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
三、复习时看目录,构建知识框架
教材目录是对教材内容的提炼和概括。在学期末进行迎考复习时,利用教材目录可以对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由于学生已经学完一册教材的全部内容,这种复习方法,既便于从微观入手,详细剖析,又利于从宏观着眼,综合讲述。比如复习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时,利用教材目录可以使学生明白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和价值观分别对应教材的哪些章节,从而掌握哲学这四块内容具体包括的知识要点。在复习高中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时,通过教材目录可以使学生知道,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主要包括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政党制度、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政策,从而形成对我国政治文明的总体知识认识的框架。
高中数学教材目录表 第5篇
必修A,B版 1、2、3、4、5 选修 A版15本 数学1-1(选修)A版 数学1-2(选修)A版 数学2-1(选修)A版 数学2-2(选修)A版 数学2-3(选修)A版
数学3-1(选修)A版数学史选讲 数学3-3(选修)A版球面上的几何 数学3-4(选修)A版对称与群 数学4-1(选修)A版几何证明选讲 数学4-2(选修)A版矩阵与变换 数学4-4(选修)A版坐标与参数方程 数学4-5(选修)A版不等式选讲 数学4-6(选修)A版初等数论初步
数学4-7(选修)A版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 数学4-9(选修)A版风险与决策
北京高考10本书人教版A版 必修:1、2、3、4、5 选修:2-1 2-2 2-3 4-1 4-4 文理科必修1-5 理科选修2-
1、2-
2、2-3 4-
1、4-4 文科选修1-1 1-2
目录:
新课标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材目录(必修+选修)
必修1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1.1 集合
1.2 函数及其表示
1.3 函数的基本性质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Ⅰ)
2.1 指数函数
2.2 对数函数
2.3 幂函数 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
3.1 函数与方程
3.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必修2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
1.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1.2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第二章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1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2.3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
3.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3.2 直线的方程
3.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第四章 圆与方程
4.1 圆的方程
4.2 直线、圆的位置关系
4.3 空间直角坐标系
必修3 第一章 算法初步
1.1 算法与程序框图
1.2 基本算法语句
1.3 算法案例
第二章 统计
2.1 随机抽样
2.2 用样本估计总体
2.3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第三章 概率
3.1 随机事件的概率
阅读与思考 天气变化的认识过程
3.2 古典概型
3.3 几何概型
必修4 第一章 三角函数
1.1 任意角和弧度制
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1.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1.4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1.5 函数y=Asin(ωx+ψ)
1.6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
第二章平面向量
2.1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
2.2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
2.3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
2.4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2.5平面向量应用举例
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
3.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必修5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1.2 应用举例
1.3 实习作业
第二章 数列
2.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2.2 等差数列
2.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2.4 等比数列
2.5 等比数列前n项和
阅读与思考 九连环
第三章 不等式
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3.2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3.3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3.4 基本不等式
选修1-1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1.1 命题及其关系
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3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1.4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2.1 椭圆
2.2 双曲线
2.3 抛物线
阅读与思考 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及其应用
第三章 导数及其应用
3.1 变化率与导数
3.2 导数的计算
3.3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
3.4 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
走进微积分
选修1-2 第一章 统计案例
1.1 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1.2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2.1 合情推理与演绎证明
阅读与思考 科学发现中的推理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第三章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3.1 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
3.2 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
第四章 框图
4.1 流程图
4.2 结构图
选修2-1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1.1 命题及其关系
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3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1.4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2.1 曲线与方程
2.2 椭圆
2.3 双曲线
2.4 抛物线
选修2-2 第一章 导数及其应用
1.1 变化率与导数
1.2 导数的计算
1.3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
1.4 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
1.5 定积分的概念
1.6 微积分基本定理
1.7 定积分的简单应用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2.3 数学归纳法
第三章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3.1 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
3.2 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
选修2-3 第一章 计数原理
1.1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1.2 排列与组合1.3 二项式定理
第二章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2.1 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
2.2 二项分布及其应用
2.3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
2.4 正态分布
第三章 统计案例
3.1 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3.2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选修3-1数学史选讲
第一讲 早期的算术与几何
一
二
三 第二讲
一
二
三
四 第三讲
一
二
三
四 第四讲
一
二
三
四 第五讲
一
二
三 第六讲
一
二 第七讲
一
二
三
四 第八讲
一
二
三 第九讲
一
二
三 古埃及的数学
两河流域的数学
丰富多彩的记数制度
古希腊数学
希腊数学的先行者
毕达哥拉斯学派
欧几里得与《原本》
数学之神──阿基米德
中国古代数学瑰宝
《周髀算经》与赵爽弦图
《九章算术》
大衍求一术
中国古代数学家
平面解析几何的产生 坐标思想的早期萌芽
笛卡儿坐标系
费马的解析几何思想
解析几何的进一步发展
微积分的诞生
微积分产生的历史背景
科学巨人牛顿的工作
莱布尼茨的“微积分”
近代数学两巨星 分析的化身──欧拉
数学王子──高斯
千古谜题
三次、四次方程求根公式的发现
高次方程可解性问题的解决
伽罗瓦与群论
古希腊三大几何问题的解决
对无穷的深入思考 古代的无穷观念
无穷集合论的创立
集合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中国现代数学的开拓与发展 中国现代数学发展概观
人民的数学家──华罗庚
当代几何大师──陈省身
选修3-3球面上的几何
第一讲 从欧氏几何看球面
一平面与球面的位置关系
二 直线与球面的位置关系和球幂定理
三 球面的对称性
第二讲 球面上的距离和角
一 球面上的距离
二 球面上的角
第三讲 球面上的基本图形
一 极与赤道
二 球面二角形
三 球面三角形
1.球面三角形
2.三面角
3.对顶三角形
4.球极三角形
第四讲 球面三角形
一 球面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二、球面“等腰”三角形
三 球面三角形的周长
四 球面三角形的内角和
第五讲 球面三角形的全等
1.“边边边”(s.s.s)判定定理
2.“边角边”(s.a.s.)判定定理
3.“角边角”(a.s.a.)判定定理
4.“角角角”(a.a.a.)判定定理
第六讲 球面多边形与欧拉公式
一 球面多边形及其内角和公式
二 简单多面体的欧拉公式
三 用球面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证明欧拉公式
第七讲球面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一 球面上的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二 用向量方法证明球面上的余弦定理
1.向量的向量积
2.球面上余弦定理的向量证明
三 从球面上的正弦定理看球面与平面
四 球面上余弦定理的应用──求地球上两城市间的距离
第八讲 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
一平面几何与球面几何的比较
二 欧氏平行公理与非欧几何模型──庞加莱模型
三 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的意义
选修3-4对称与群
第一讲
一
二
三 第二讲
一
二
三
第三讲
一
二
三
四
平面图形的对称群平面刚体运动
1.平面刚体运动的定义
2.平面刚体运动的性质
对称变换
1.对称变换的定义
2.正多边形的对称变换
3.对称变换的合成4.对称变换的性质
5.对称变换的逆变换
平面图形的对称群
代数学中的对称与抽象群的概念 n元对称群Sn 多项式的对称变换
抽象群的概念 1.群的一般概念
2.直积
对称与群的故事 带饰和面饰
化学分子的对称群
晶体的分类
伽罗瓦理论
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 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直角三角形的射影定理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圆周角定理
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定理 第一讲
一
二
三
四 第二讲
一
二
三
四
五 第三讲
一
二
三 圆的切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
弦切角的性质
与圆有关的比例线段
圆锥曲线性质的探讨平行射影
平面与圆柱面的截线
平面与圆锥面的截线
选修4-2
第一讲
一
二
第二讲
一
二 第三讲
一
二
三
第四讲
一
二
线性变换与二阶矩阵
线性变换与二阶矩阵
(一)几类特殊线性变换及其二阶矩阵
1.旋转变换
2.反射变换
3.伸缩变换
4.投影变换
5.切变变换
(二)变换、矩阵的相等
二阶矩阵与平面向量的乘法
(二)一些重要线性变换对单位正方形区域的作用
变换的复合与二阶矩阵的乘法
复合变换与二阶矩阵的乘法
矩阵乘法的性质
逆变换与逆矩阵
逆变换与逆矩阵 1.逆变换与逆矩阵
2.逆矩阵的性质
二阶行列式与逆矩阵
逆矩阵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矩阵形式
2.逆矩阵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变换的不变量与矩阵的特征向量
变换的不变量—矩阵的特征向量 1.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2.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计算
特征向量的应用 1.Aa的简单表示
2.特征向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选修4-4 第一讲坐标系 第二讲参数方程
选修4-5不等式选讲
第一讲
一
二
第二讲
一
二
三 第三讲
一
二
三 第四讲
一
二 不等式和绝对值不等式
不等式
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基本不等式
3.三个正数的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
绝对值不等式
1.绝对值三角不等式
2.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讲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
比较法
综合法与分析法
反证法与放缩法
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
二维形式柯西不等式
一般形式的柯西不等式
排序不等式
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
数学归纳法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
选修4-6初等数论初步
第一讲
一
二
三 第二讲
一 整数的整除
整除
1.整除的概念和性质
2.带余除法
3.素数及其判别法
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
1.最大公因数
2.最小公倍数
算术基本定理
同余与同余方程
同余
二
三
四
五
六 第三讲
一
二
三 第四讲
一
二 1.同余的概念
2.同余的性质
剩余类及其运算
费马小定理和欧拉定理
一次同余方程
拉格朗日插值法和孙子定理
弃九验算法
一次不定方程
二元一次不定方程
二元一次不定方程的特解
多元一次不定方程
数伦在密码中的应用
信息的加密与去密
大数分解和公开密钥
选修4-7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
第一讲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第二讲
一
优选法
什么叫优选法
单峰函数
黄金分割法——0.618法
1.黄金分割常数
2.黄金分割法——0.618法
分数法
1.分数法
2.分数法的最优性
其他几种常用的优越法
1.对分法
2.盲人爬山法
3.分批试验法
4.多峰的情形
多因素方法
1.纵横对折法和从好点出发法
2.平行线法
3.双因素盲人爬山法
试验设计初步
正交试验设计法
1.正交表
2.正交试验设计 3.试验结果的分析
4.正交表的特性
二 正交试验的应用
选修4-9风险与决策
第一讲
一
二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一
二
三
风险与决策的基本概念
风险与决策的关系
风险与决策的基本概念
1.风险(平均损失)
2.平均收益
3.损益矩阵
4.风险型决策
探究与发现 风险相差不大时该如何决策
决策树方法
风险型决策的敏感性分析
马尔可夫型决策简介
马尔可夫链简介
1.马尔可夫性与马尔可夫链
2.转移概率与转移概率矩阵
马尔可夫型决策简介
长期准则下的马尔可夫型决策理论
1.马尔可夫链的平稳分布
2.平稳分布与马尔可夫型决策的长期准则
高中音乐鉴赏目录表(人教版) 第6篇
音乐鉴赏目录
第一单元 学会聆听
第一节 《音乐与人生》
欣赏: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长江之歌 知识: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
第二单元 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
第二节 《高亢的西北腔》
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脚夫调 知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
欣赏: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牡丹汗 知识: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民歌特征
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欣赏:沂蒙山的小调、王大娘钉缸、孟姜女哭长城 知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区别、民歌的音乐特点
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
欣赏: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
知识: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南方民歌的基本特征
第三单元 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
第六节 《鼓乐铿锵》
欣赏:锦鸡出山、滚核桃、童谣 知识:打溜子、鼓吹乐、吹歌
第七节《丝竹相和》
欣赏:中花六板(江南丝竹)、娱乐升平(广东音乐)知识:江南丝竹、广东音乐
第四单元 国之瑰宝--京剧
第八节 《京剧大师梅兰芳》
欣赏: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海岛冰轮初转腾 知识:京剧、南梆子、四平调
第九节《现代京剧》
欣赏:雄心壮志冲云天、家住安源
知识:京剧音乐、京剧的行当、现代京剧
第五单元 亚非音乐神韵--大自然 和谐 和平
第十节《历史悠久的亚洲传统音乐》
欣赏:四岁的红鬃马、星星索、欢迎、巴雅提木卡姆 知识:亚洲音乐
第十一节《非洲歌舞音乐》
欣赏:非洲赞歌、鼓舞、门库尔雅、男孩之舞 知识:非洲音乐
第六单元 欧洲民间音乐 拉丁美洲音乐
第十二节 《欧洲民间音乐》--风笛 排箫 歌声
欣赏:鸟儿在歌唱、优雅、森林的多伊那和妇女的舞蹈 知识:欧洲音乐
第十三节《拉丁美洲音乐》--安第斯高原 探戈 音乐文化的融合 欣赏:告别、美丽的小天使、小伙伴 知识:拉丁美洲音乐
第七单元: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巴赫
第十四节《巴赫》
欣赏:马太爱难曲(第1、72、78分曲)知识: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十二平均律
第八单元 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
第十五节《贝多芬》
欣赏:第二十三(热情)钢琴奏鸣曲、第九(合唱)交响曲 知识:奏鸣曲式与交响曲
第九单元 浪漫幻想的音乐世界
第十六节《艺术歌曲的成熟--舒伯特的歌曲》 欣赏:魔王、鳟鱼、菩提树
知识:艺术歌曲、声乐套曲、舒伯特与艺术歌曲
第十七节《钢琴音乐的奇葩》 欣赏:C小调练习曲、爱之梦
知识:练习曲与音乐会练习曲、肖邦与李斯特
第十八节《标题性交响曲的诞生》 欣赏:幻想交响曲(第二乐章)
知识:标题音乐与非标题音乐、柏辽兹
第十单元 音乐响塑成的民族意识
第十九节《对祖国河山的礼赞》 欣赏:捷克的原野和森林、芬兰颂 知识:民族乐派、交响诗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
欣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荒山之夜 知识:强力集团
第十一单元 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
第二十一节 《德彪西》
欣赏:海上--从黎民到中午、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知识:印象主义音乐与德彪西
第十二单元 传统风格体裁的解体--现代主义音乐的新趋向
第二十二节《勋伯格》
欣赏:五首管弦乐曲(第一首)、五首管弦乐曲(第二首)知识:调性音乐与无调性音乐、十二音音乐
第十三单元 经典流行音乐--爵士乐精粹
第二十三节 《爵士乐》 欣赏:南部之子、不知为何
知识:迪克西兰爵士乐、自由爵士乐
第十四单元 文人情致
第二十四《高山流水志家园》 欣赏:广陵散、流水 知识:古琴
第二十五节《西出阳光无故人》 欣赏:阳关三叠、扬州慢 知识:中国古代歌曲
第十五单元 新音乐歌声初放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欣赏: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 知识:学堂乐歌
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 欣赏:问、渔阳鼙鼓动地来 知识:清唱剧《长恨歌》
第十六单元 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
第二十八节《聂耳》 欣赏:金蛇狂舞、毕业歌 知识:左翼音乐运动
第二十九节 《冼星海》 欣赏:黄河大合唱
知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第十七单元 新中国的歌
第三十节《祖国颂歌》
欣赏:忆秦娥.娄山关、谁不说俺家乡好、我和我的祖国、祝酒歌
知识: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
第三十一节 《乐坛新曲》 欣赏:乱云飞、御风万里 知识:新中国的器乐创作
第三十二节《歌剧艺术》
欣赏: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这一仗打得真漂亮 知识:中国新歌剧和歌剧音乐
第三十三节《流行风》
欣赏:思念、懂你、好汉歌 知识:通俗音乐
第十八单元 走向新世纪
第三十四节《新时代》
高中语文教材目录 第7篇
(2010-10-05 02:07:29)转载▼
标签: 分类: 教育
上海语文教材 高中篇目 教育
(沪教版)上海市二期课改高中语文新教材目录(试用本)
作者:不详 时间:2009-2-8 16:16:4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3942
上海高中语文教材目录(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版)
(每单元课文分基本篇目和略读篇目,带*者为略读篇目)高一上
第一单元 生命体验
一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二 跨越百年的美丽(梁衡)
三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周国平)第二单元 美好亲情 四 边城(沈从文)五 合欢树(史铁生)
六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一个家庭成员的自述(里柯克)第三单元 人我之间
七 最后的常春藤叶(欧•亨利)八 邂逅霍金(葛剑雄)九 一碗阳春面(栗良平)第四单元 诗歌及其欣赏 十 再别康桥(徐志摩)
十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十二 双桅船(舒婷)
十三 *地球,我的母亲!(郭沫若)
十四 *中国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张同道)第五单元 树木花卉 十五 蒹葭(《诗经》)
十六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十七 病梅馆记(龚自珍)十八 *诗二首
咏史(郁郁涧底松)(左思)饮酒(结庐在人境)(陶渊明)第六单元 古代小说及其鉴赏 十九 促织(蒲松龄)二十 香菱学诗(曹雪芹)
二十一 群英会蒋干中计(罗贯中)二十二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
二十三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吴组缃)写作
一、调动你的积累:作文材料的准备
二、写出你独特的感受:文章的立意 口语交际
聆听(细节聆听与整体聆听)综合学习
综合实践:优雅的汉语
专题研究:流行语与社会文化现象 附录 文言实词及其活用 高一下
第一单元平民生活 一 老王(杨绛)二 项链(莫泊桑)三 *当炉女(臧克家)第二单元 杰出人物
四 回忆鲁迅先生(萧红)五 小溪巴赫(肖复兴)
六 *春天的故事(叶旭全 蒋开儒)第三单元 为理想而斗争
七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八 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
九 *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第四单元 小说及其评析 十 哦,香雪(铁凝)
十一 变形记(节选)(卡夫卡)十二 *微型小说两篇 《在柏林》(奥莱尔)《走出沙漠》(沈宏)
十三 *《药》评点(原作鲁迅 评点 吴中杰)第五单元 亭台楼阁 十四 阿房宫赋(杜牧)
十五 黄州快哉亭记(苏辙)十六 项脊轩志(归有光)十七 *诗词四首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八声甘州(柳永)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登快阁(黄庭坚)
第六单元 古诗及其赏析
十八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十九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二十 律诗三首
终南山(王维)
登高(杜甫)
书愤(陆游)
二十一 *绝句三首
塞下曲(卢纶)
从军行(王昌龄)
过华清宫(杜牧)
二十二 *诗赋论(袁行霈)
写作
一、让思想展翅飞翔:联想与想象
二、理清思路,合理布局:文章的结构
口语交际
复述(基础复述与创意复述)
综合学习
综合实践:上海建筑与海派文化
专题研究: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
附录 文言虚词
高二上
第一单元 读书生活
一 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贾平凹)
二 获得教养的途径(赫尔曼•黑塞)
三 *幼学纪事(于是之)
第二单元 书话与书评
四 白莽作《孩儿塔》序(鲁迅)
五 无韵之离骚——太史公笔法小议(资中筠)
六 *密室的生活——评安妮•弗兰克著《安妮的日记》(迈耶•莱文)第三单元 科学与艺术
七 爱因斯坦与艺术(赵鑫珊)
八 说数(沈致远)
九 *自然笔记(杨文丰)
第四单元 散文及其赏析
十 想北平(老舍)
十一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冯友兰)
十二 *草莓(伊瓦什凯维奇)
十三 *漫谈散文(季羡林)
第五单元 山水情思
十四 诸子喻山水
十五 秋水(节选)(庄子)
十六 前赤壁赋(苏轼)
十七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第六单元 词曲及其赏析 十八 宋词四首 雨霖铃(柳永)踏沙行(秦观)苏幕遮(周邦彦)声声慢(李清照)
十九 窦娥冤(关汉卿)二十 元曲二首
〔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马致远)〔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二十一 长亭送别(王实甫)
二十二 词的起源与特点(夏承焘 吴熊和)写作
一、文似看山不喜平:叙述的技巧
二、“画眼睛”:写出事物的特征 口语交际
单向表达
(一):发言(说明性表达)综合学习
综合实践: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文化意蕴探究 专题研究:楹联的世界 附录 文言中的固定结构 高二下
第一单元 感悟自然 一 故都的秋(郁达夫)二 晨昏诺日朗(赵丽宏)
三 *瓦尔登湖(节选)(梭罗)第二单元 名利内外 四 守财奴(巴尔扎克)
五 关汉卿(节选)(田汉)六 别了,哥哥(殷夫)
七 *告别权力的瞬间(李辉)第三单元 文化的制约与创造 八 拿来主义(鲁迅)九 胡同文化(汪曾祺)
十 *唐诗过后是宋词(葛兆光)
十一 *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于沛)第四单元 说明文、应用文阅读 十二 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十三 走向21世纪的机器人(王磊)
十四 *关于文学名著阅读的调查(解放日报社会调查中心)第五单元 传统美德
十五 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十六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十七 《新序》二则(刘向)十八 *训俭示康(司马光)第六单元 古代散文及其赏析 十九 过秦论(贾谊)二十 师说(韩愈)
二十一 石钟山记(苏轼)二十二 *劝学(荀子)
二十三 *古代散文学习漫议(张中行)写作
一、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的方法
二、议论的角度:论证的思路 口语交际
单向表达
(二):演讲(分析性表达)综合学习
综合实践:走进杰出的科学家 附录 文言中的特殊句式 高三上
第一单元 文学作品中的意境 一 雨巷(戴望舒)二 荷塘月色(朱自清)三 *荷花淀(孙犁)
四 *文学意境的特征(顾祖钊)第二单元 思想与精神的力量 五 《〈宽容〉序言》(房龙)六 《〈激流〉总序》(巴金)七 *新时期诗歌二首 相信未来(食指)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梁小斌)
八 *人因为思想而伟大(帕斯卡尔)第三单元 品位与格调
九 世间最美的坟墓(茨威格)十 老人与海(海明威)十一 *谈白菜(李锐)
十二 *悼念一棵枫树(牛汉)第四单元 论说文及其解读 十三 未有天才之前(鲁迅)十四 简笔与繁笔(周先慎)
十五 *今天我们如何阅读经典(张汝伦)十六 *漫谈说理文(朱光潜)第五单元 家园亲情
十七 小雅•采薇(《诗经》)十八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十九 陈情表(李密)
二十 *诗词三首 月夜(杜甫)
夜雨寄北(李商隐)水调歌头(苏轼)
第六单元 史传作品及其赏析 二十一 秦晋殽之战(《左传》)二十二 鸿门宴(司马迁)
二十三 *《苏武传》(节选)(《汉书》)二十四 * 伶官传序(欧阳修)
二十五 *史传文学:文与史交融的时代画卷(郭丹)写作
一 让论点站在坚实的基础上:立论与驳论
二 驳斥谬误与阐明真理同样重要:论据的选择与运用
口语交际 多向应对
(一):讨论与采访等(简单的口语应对活动)综合学习综合实践: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 附录 常用修辞格 高三下
第一单元 文学作品中的典型 一 阿Q正传(节选)(鲁迅)二 哈姆雷特(节选)(莎士比亚)三 *套中人(契诃夫)四 *典型(傅道彬)第二单元 艺术与审美 五 画说(张大千)
六 你为什么会感到愉快——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朱光潜)七 *昆剧的故事(刘厚生)八 *音乐短章(纪伯伦)第三单元 走向社会
九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十 生命的节日(季栋梁)
十一 *《傅雷家书》两篇(傅雷)第四单元 戏剧及其赏析
十二 《雷雨》(节选)(曹禺)十三 曹操与杨修(陈亚先)十四 *戏剧知识短文两篇 戏剧文学(谭霈生)
中国现代和当代话剧(黄会林 陈刚)第五单元 浩然正气
十五 《论语》七则(《论语》)十六 《孟子》二章(《孟子》)十七 *国殇(屈原
十八 *《指南录》后序(文天祥)十九 *左忠毅公逸事(方苞)第六单元 人生与艺术境界
二十 子路 曾晳 冉有 公西华侍坐(《论语》)二十一 兰亭集序(王羲之)二十二 *琵琶行(白居易)
二十三 *《秋声赋》(欧阳修)二十四 *文论十则
《人间词话》七则(王国维)板桥题画三则(郑燮)写 作
一 让文章鲜活起来: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二 文章不厌百回改:修改的方法 口语交际
多向应对
(二):辩论等(把握交际的语境,训练应对的思路)综合学习
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新思考 第8篇
一、重视课本概念的阅读,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中学生往往缺乏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 这除了数学难以读懂外, 另外一个原因是许多数学教师在讲课时, 也很少阅读课本, 喜欢滔滔不绝地讲, 满满黑板的写, 使学生产生依赖性, 数学课本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 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 不仅可以正确理解书中的基础知识, 同时, 可以从书中字里行间挖掘更丰富的内容, 此外, 还可以发挥课本使用文字、符号的规范作用, 潜移默化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说练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
重视阅读数学课本, 首先要教师引导, 特别在讲授新课时, 应当纠正那种“学生闭着书, 光听老师讲”的教学方法, 在讲解概念时, 应让学生翻开课本, 教师按课本原文逐字、逐句、逐节阅读。在阅读中, 让学生反复认真思考, 对书中叙述的概念、定理、定义中有本质特征的关键词句要仔细品味, 深刻理解其语意, 并不时地提出一些反问:如换成其他词语行吗?省略某某字行吗?加上某某字行吗?等等, 要读出书中的要点、难点和疑点, 读出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内容, 读出从课文中提炼的数学思想、观点和方法。教师在课堂上阅读数学课本, 不仅可以节省不必要的板书时间, 而且可以防止因口误、笔误所产生的概念错误, 从而使学生能准确地掌握课本知识, 提高课堂效率。
为了帮助学生在课外或课内阅读, 教师还可以列出读书提纲, 以便使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课文, 例如, 高一下期平面向量中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一节, 笔者拟了以下读书提纲, 让学生阅读自学:
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是怎样进行的?
起点在原点的向量、起点不在原点的向量、相等的向量, 它们在坐标系中是怎样表示的?
两向量平行时, 它的坐标表示是什么?
通过学生对课文的阅读, 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挖掘课本隐含知识, 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高中数学新教材中知识点的抽象性和隐含性比其他学科显得更为突出, 数学中的知识点要通过思维和逻辑推理才能揭示, 由于学生受思维和推理能力的限制, 以及没有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 许多学生对数学教材看不懂、不理解。为了完成中学数学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首先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 把蕴藏在教材中那些隐含的知识点挖掘出来, 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和掌握教材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例如, 判断函数的奇偶性的等式f (-x) =f (x) , f (-x) =-f (x) 就隐含着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这个前提, 而学生往往忽视这个重要前提而导致失误。
又如学习数列通项公式时, 就应注意 (1) 不是所有数列都能写出它的通项公式; (2) 同一数列的通项公式不一定唯一; (3) 仅由前几项可以归纳出无限多个“通项公式”; (4) 对某些数列, 通项公式可以用分段表示。
再比如平行向量的定义中就隐含两个零向量不是平行向量这一知识点。经过教师对教材隐含知识的挖掘,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增加了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剖析课本例题,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教材中所选的例题都是很典型的, 是经过精选,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 例题教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搞好例题教学, 特别是搞好课本例题的剖析教学, 不仅能加深对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 而且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等方面, 能发挥其独特的功效, 例题的剖析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1. 横向剖析。
即剖析例题的多解性, 课本上的例题一般只给出一种解法, 而实际上许多例题经过认真的横向剖析, 能给出多种解法。如果我们对课本例题的解法来一个拓宽, 探索其多解性, 就可以重现更多的知识点, 使知识点形成网络。这样, 一方面起到强化知识点的作用, 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课堂上剖析例题的多解性, 还可以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培养学生“目不旁骛”的良好学习习惯。
2. 纵向剖析。
即分析这个例题从已知到结论涉及哪些知识点:例题中哪些是重点、难点和疑点, 例题所用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是什么等等, 甚至哪一步是解题关键, 哪一步是学生容易犯错误的, 事先都要有周密的考虑。我们以新教材第一册第62页例5为例:已知函数f (x) 是奇函数, 而且在 (0, +∞) 上是增函数, 求证:f (x) 在 (-∞, 0) 上也是增函数。这个例题难度虽然不大, 但对于刚步入高中的高一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其解法的。本例涉及的知识点有区间概念, 不等式性质, 函数奇偶性, 函数单调性;本例重点是比较大小, 难点是区间转化, 疑点是变量代换;本例所用数学方法是定义法, 数学思想是转化思想。本例的成败关键, 也就是防止学生犯错误的是如何突破难点和疑点。因为转化思想和变量代换是高中数学的一个质的飞跃, 对于高一学生是很陌生和不习惯的。如果数学教师能把课本中例题剖析得透一些, 讲解得精一些,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使学生真正领悟, 则必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使学生摆脱题海的困境。
3.“变题”剖析。
即改变原来例题中的某些条件或结论, 使之成为一个新例题。这种新例题是由原来例题改编而来的, 称之为“变题”。改编例题是一项十分严谨、细致而周密的工作, 要反复推敲, 字斟句酌。因此, 教师如果要对课本例题进行改编, 必须在备课上狠下功夫。“变题”已经成为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热点, 每年的“高考”试题中都有一些“似曾相识”的题目, 这种“似曾相识题”实际上就是“变题”。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如果也能象高考命题一样去研究“变题”, 那么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当然, 在研究“变题”时, 除了上面所述的严谨性、科学性以外, 还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 要与“主旋律”和谐一致, 即要围绕教材重点、难点展开, 防止脱离中心, 主次不分; (2) 要变化有度。即注意审时度势, 适可而止, 防止枯蔓过多, 画蛇添足; (3) 要因材而异, 即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变题”, 防止任意拔高, 乱加扩充。
四、归纳课本知识,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师在授完教材一节或一章内容后, 要根据教材的特点, 有重点的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入浅出地归纳, 这种归纳不是概念的重复和罗列, 也不同于一个单元的复习, 而是一种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一种知识概括。“概括”需要有一定的思维能力, 这种能力不同于其他思维能力, 它是通过对众多事物的观察, 以及对许多知识的提炼而得出的条理化、规律化的东西, 经过概括的知识易记、易懂。
例如, 对三角函数中sinX>cosX的判断求解时, 就可通过作平面直角坐标系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区分, 在角平分线上方有sinX>cosX, 在角平分线下方有sinX
高中数学教材目录表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