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发展的合理性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发展的合理性范文(精选12篇)

发展的合理性 第1篇

众所周知, 影子银行系统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自危机以来, 影子银行系统一直深受学术界的关注。通常来讲, 影子银行是指能提供流动性、期限配合和提高杠杆率等服务, 从而在不同程度上替代了商业银行的某些核心功能。近几年来, 我国影子银行也发展迅速, 这也同样引起了社会上的高度关注与讨论, 有关的观点是褒贬不一, 其中不乏大量持反对观点的, 而现实是这几年我国的影子银行一直在蓬勃发展, 因而如何正确认识影子银行的存在、发展及其合理性, 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二、影子银行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及特征

目前, 不同国家的影子银行系统存在形式上的差异。根据中国社科院最新公布的数据,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自2010年以来发展迅猛, 但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 对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形式界定也都存在巨大分歧。最窄口径只包括银行理财业务与信托公司两类;较窄口径包括最窄口径、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较宽口径包括较窄口径、银行同业业务、委托贷款等出表业务、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与典当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最宽口径包括较宽口径与民间借贷。即使采用最窄口径, 2012年底中国影子银行规模或达到20.5万亿元, 占GDP的40%与银行业总资产的16%。这与标准普尔的估计相当, 标准普尔估计截至2012年年末, 中国影子银行的信贷投放规模约为人民币22.9万亿元, 相当于银行业贷款总额的34%, 也相当于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44%。

尽管我国影子银行从规模上来说发展迅速, 但是我国影子银行从发展层级上来说大多是较为简单的资金再配置过程。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系统内资金来源相对比较单一。目前, 我国影子银行系统内的资金绝大部分是由居民储蓄、企业存款及社会上的闲置资金组成的。这类资金不仅规模较小, 而且容易受到社会外部环境影响, 通常表现不稳定。比如现在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 银行通常是用短期募集的资金购买高收益的长期资产以兑现投资回报, 由于长期资产锁定的是多数资金、一旦在某个时期投资者减少或停止购买新产品, 银行的资金补充就不能连续, 就会容易发生资金链的断裂。其次是融资手段缺乏创新。国内影子银行系统大部分是为了无法从现有商业银行融资的主体提供资金服务, 比如信托、银信合作及民间金融等, 这类金融服务形式仍然是以传统的商业银行为载体, 而基于资产证券化的对冲基金, 私募基金等非常鲜有, 这与欧美发达国家是差距明显。三是系统内体系不完整。目前,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影子银行有一套相对完整的从抵押贷款到证券化及创造衍生品的体系, 形式丰富且每个环节都有不同的机构在发挥作用。而我国目前系统内各机构独立发展, 缺少分工和合作且规模小、数量多, 并没能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总的来说, 当前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总体上呈现层次较低、仅仅还处于规模扩张的初级阶段上的特征。

三、影子银行问题产生的原因

影子银行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应是一种货币现象, 近些年, 全球金融市场货币超发, 美国等发达国家实行货币供给的量化宽松, 我国也不例外, 自2005年以来, 我国货币供应量中M1的增速与M2的增速持续背离, 相对于M1的增速, M2的增速明显较快。这一货币供应结构反映了社会闲散资金过多, 而这些资金都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只要哪里有更好的投资机会, 这些资金就会涌向哪里, 而当前快速发展的影子银行系统正好给这些资金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投资机会。

此时, 恰逢2010年起, 我国的货币政策进入了一个逐步的量化收缩阶段, 政府通过信贷额度管制来管理宏观经济环境, 进而迫使银行终止了对大量需要提供金融服务客户的借贷业务, 最终这些客户只能转向非常规银行寻求帮助, 这是近年来影子银行得以发展的一个直接诱因。其次, 央行所给定的市场利率过低, 多年来储蓄的结果始终是负利率, 存在人为的“金融抑制”现象, 导致银行储蓄持续外流, 这也逼迫银行寻求其他理财产品以稳住储蓄基础, 进一步推动了影子银行的发展。再者, 当前商业银行多已经上市, 有限负债和同业竞争引起银行主观风险承担意愿上升, 利润追逐诱导其转向更有利可图的产品, 哪怕将来承受更多的隐含风险, 目前也在所不惜。另外, 随着金融政策的放宽, 地方银行迅猛发展, 加上银行业业务单一趋同, 银行间的竞争日益白热化。这些因素迫使银行纷纷进行所谓的金融创新、开发新的业务, 这些新业务大多呈现影子银行的特征, 最终导致了我国银子银行系统的快速发展。

四、影子银行发展的合理性

目前, 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突破了传统银行体系对金融业务的禁锢, 为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多方位的金融服务, 这对于中国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作用明显, 显示出了它发展所带来的合理性。具体的合理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从经济层面上看, 在商业银行金融中介功能弱化之时, 影子银行承担着为实体经济输送流动性的功能。前已述及, 如今影子银行规模庞大, 影子银行在2012年托起了融资的半边天, 是近年中国经济的一条风景线。它带起了地方基建投资的回暖, 拉出了经济增长的反弹,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没有影子银行就没有经济的缓慢复苏。在银行金融中介功能弱化之时, 影子银行承担了为实体经济输送流动性的功能。其次, 从储户角度看, 该行业为中国的储户提供了更有价值的服务。目前, 成千上万的储户购买了理财产品, 因为它们提供的回报率高达4-6%, 这远高于约2%的普通存款利率, 实实在在地为中国的普通储户带来了经济上的实惠, 实实在在体现了储户受到了经济上更有价值的服务。

再次, 从行业发展看, 它还会促进竞争, 提高效率。通常, 对国企和人脉广泛的私企来说, 中国的商业银行依旧只扮演着出纳的角色。而伴随着影子银行的出现, 这种情况正得以不断改变, 传统的银行拥有了强大的竞争对手, 中小企业也较容易地获取资金来源, 让它们能得以与傲慢的国企等相竞争。最终结果是, 竞争必将为双方带来了更高的生产效率。

最后, 从政府角度看, 政府可能被动地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合理配置储户资源。形形色色的有较高回报率的影子银行体系的存在, 实际上证明了官方规定的存款利率过低, 其实也就是官方也在事实上承认了基准利率过低, 这或许可以帮助结束中国的金融抑制 (financial repression) 局面。过去四十年的大部分时间中, 政府成功地把真实利率维持在实际为负的范围内。与此相应的是:工业产能过剩、通胀持续及当前持续发酵的房地产泡沫等现象的存在及蔓延。从上世纪80年来起, 政府就一直承诺推进利率自由化, 但一直没有明显表现。现在, 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打破了过去监管所导致的金融市场的人为分割, 这为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和金融体系效率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这也许或迫使它采取行动, 加快利率市场化, 进一步帮助储户合理配置资源。

影子银行是金融体系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是具有明显的发展合理性的。虽然影子银行会给我国的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但只要正确引导其行为, 影子银行还是可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 政府需要做是重视其存在的系统风险, 建立和完善覆盖影子银行的法律法规, 引导其健康稳定发展。

摘要:随着金融改革的推进和宏观调控的加强, 影子银行成为金融领域的热门话题。本文对中国式影子银行进行了界定, 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 并探析了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的合理性, 提出了应正确看待中国特色的影子银行, 从而引导其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影子银行,货币供给,金融抑制

参考文献

[1]汉妮·桑德尔.中国的“影子银行”[EB/OL].FT中文网, 2011-4-8.

[2]易宪容.“影子银行体系”信贷危机的金融分析[J].江海学刊, 2009, (03) .

[3]沈联涛.“影子银行”“:剿”还是“抚”[J].中国经济周刊, 2011, (21) .

[4]李扬.“影子银行”行走在灰色地带[J].半月谈, 2011b, (12) .

[5]刘澜飚, 宫跃欣.影子银行问题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 2012 (02) :128-132.

发展的合理性 第2篇

论文关键词:实践合理性 可持续发展 主体性 客体性

论文摘要:实践的合理性与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就决定了要使实践合理性,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几个基本原则:主体性原则、客体性原则、方法原则、综合效果原则。

实践的合理性就其实质而言即指从人自身的目的、需要出发,根据对客观世界所做的正确认识,进行满足人类整体和长远利益或生存、发展需要的实践活动能力。实践合理性追求的目标是人与自然、人与人或社会、人与自身之间对立与冲突的和解,以逐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指经济的可持续性、社会的可持续性以及自然的可持续性,更重要的指人的可持续性,人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由此看来,实践的合理性与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最终目的具有一致性。实践合理性与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决定了要实现实践合理性与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要使实践合理性,从而实现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必须真实地反映实践主体的“内在尺度”,亦即“人的尺度”。

所谓主体性是指人作为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本质力量的外化,并从主体地位出发以各种方式掌握客体,使客体为主体服务的功能特性,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1]主体性不仅在人类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中得到确证,而且被确立为哲学特别是西方近现代哲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主体性原则就是把主体性作为人的根本存在方式,并从主体人的内在尺度出发,以主体的方式来对待和把握世界,使世界按照人的方式存在。人们实践活动现实地改造世界,目的就在于改变外界事物的现成结构和形式,塑造出对自己有用或有利的新的理想客体,而这种理想客体是不会由外部客观的自然过程自发产生和形成的。这就必须充分发挥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其需要得到满足。

所谓按照实践者的主体尺度去改造世界,最主要的是按照主体的需求、愿望、目的和意志把客观事物改造成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实践者需要的新客体。任何人的实践行为,总是有一定的需求根据的,人从事改造自然的实践是为了自身生存与发展,而不是为了实现外部世界的规律,离开人的需求和利益,人的实践活动是无法理解和不可想象的。尽管人的实践活动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外部对象的客观规律的制约,但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是为了按照主体的内在尺度去有效地变革客观事物,使其为人类的需求和利益服务。所以,要使实践合理性,主体必须首先从自身需要所决定的目的出发,真实反映符合人之本性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力量,亦即真实反映实践主体的“内在尺度”。

作为人之本性的需要是实践主体“内在尺度”的本质内容。人的需求和实践目的意味着对当下现实的不满足,意味着要求超越现有,追求和创造新的更美好的理想现实。实践主体越能客观、正确地把握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实践的目的就越明确和可靠,实践也就越趋向合理性。但是实践主体的自身需要并不都是真实、合理的。因此,对于合理形态的实践来说,不是对需要不加区别、不辨真伪、不分主次地满足。主体在从事实践活动之前,必须搞清楚自身的各种需要在何种意义上、何种程度上是可能的还是不可能的,现实的还是幻想的,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进而决定把何种需要升华为实践目标。在这里,立足合理的需要是使实践合理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或首要条件。合理的需要从需要的对象角度看是指合外物的必然性和规律性;从需要的主体角度看是指合人类的目的性,即有利于人类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现代人们由于某些不合理需要和欲望的膨胀和满足,直接诱发了不合理的实践活动。例如,过分的享受和奢侈的需要,违背社会基本规范的需要,牺牲人类整体和长远利益的需要等等的追求与满足,既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也造成了主体代内和代际的不平等。[2]这说明:主体只有从真实的、合理的需要出发,才能使实践合理性,从而实现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人自身具有的满足需要的力量也是实践主体“内在尺度”的重要内容。毋庸置疑,任何需要,即使是真实的、合理的需要,若要得到满足,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特别是主体必须具备满足需要的力量,否则需要就不可能实现。[3]因此,要使实践合理性,还必须包含着对主体满足需要的力量的.真切了解。只有在真切了解与把握实践主体满足需要的力量的基础上,主体才能脚踏实地、量力而行、力戒空想地提出实践目标,进而使实践的合理性追求得以实现。

总之,真实地反映符合人之本性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力量,这是实践合理性与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的主体性原则。面对当代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困境和危机,人们有不同的认识和态度。有些人将这些困境和危机的原因归结于人的主体性及其在当代的发展,认为只有让人类放弃对自然界的改造和控制,“回归自然”成为自然界的普通一员,才能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这种认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行不通。理论上看,人是一种不同于动物的实践存在,是主体。若仅仅强调人与自然界统一的一面,否认其特殊性,则将人与动物等同了。另外,人虽然不是自然界的中心,但人类的行为始终以自我为中心。行为上的“自我中心论”是一切生物得以生存的基本前提。若让人类只顺从自然,在实际行为上消除主体性,放弃对自然界的改造和控制,这等于要消灭人类了,还谈什么可持续发展?从实践上看,在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要求人类完全放弃现代文明成果,回到原始的生存状态,亦根本行不通。其实,人之为人,靠的就是对自然界的控制和改造,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控制和改造。因此,我们不能说是人类的主体性造成了当今的人类困境,不能笼统地否认人的主体性。事实上,造成这种困境的至多也只能说是近代工业文明以来形成的那种片面发展的主体性,它只有动力机制(无限占有物质财富的欲望),而没有自我约束机制。由于它既没有对自身活动的内部限度和外部限度的认识,又缺乏自我反省、自我评价、自我规范的机制,因而是一种盲目放任的、自发的、低级的主体性。人类高度发展了的主体性是一种自觉、自为的主体性,它对外部自然界的整体规律性有清醒的认识,对自身活动的后果有预见性意识,对自身的行为有规范性意识。因此,人类要最终摆脱生存困境,不仅不能取消主体性原则,相反,科学合理的主体性原则的逐步确立和人类在实践中主体性的进一步发挥,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马克思说得好:“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他还是属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是为自己本身而存在的存在物,因而是类的存在物。他必须既在自己的存在中也在自己的知识中确证自己是类的存在物。”[4]这里,人“确证自己是类的存在物”,实际就是对人的主体性以及人类中心论的确证。简单地否定它,就是对人类价值的否定,也是对人类创造的社会文明的否定,更是对人类自由自觉活动的本性的否定。

二、客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尽管是实践活动永恒的支点或中心,但它又是依赖于客体的。这是因为,作为主体尺度的需要是以外在物为其对象和内容的,离开外在物,需要便成了一个空无的概念,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是这个道理。进一步说,主体需要不仅要以外在物为其对象和内容,而且其需要的满足只有通过主体能力对外在物进行改造并在合目的的改造结果中得以实现。因此,要使实践合理性,主体还必须科学把握被改造客体的“外在尺度”,形成关于外部事物的结构、属性、本质、规律、内外联系形式及其发展趋势等等的完整理论和知识,即首先解决外界客体本身“是什么”、“是怎样”、“是如何”的事实性认识问题,进而确立起关于实践客体的理论观念。众所周知,实践的客体系统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如果实践客体不具有它自身固有的结构、属性、本质和规律,就根本谈不上对人有用,任凭主体怎样改变它的现状,它也不可能变成能满足主体需要的客体。因此,实践主体要想现实而有效地变革外在客体,就需要对外在客体有合乎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关于被改造客体的“外在尺度”的完整理论。正是由于被改造客体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所以实践主体只有掌握并遵循这种客观规律,坚持客体原则,才能保证实践活动的合规律性和结果的有效性,从而实现主体预期的目的。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人们按照被改造客体自身的“外在尺度”即按照客体原则去改造客体,就是要合乎外界事物的属性、结构、本质和发展规律去改变事物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而要做到这一点,实践主体就必须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科学地掌握关于被改造客体的“外在尺度”。显然,没有对被改造客体的“外在尺度”的科学把握与反映,没有关于客体的科学知识与理论,就根本不会有自觉的、科学的实践活动,实践也就没有合理性可言。当代人类实践负效应产生的原因固然复杂,但与主体对实践客体的把握欠合理、规范,对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认识仍欠全面、深刻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实践主体越能全面、系统和深刻地掌握实践客体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知识,就越能自觉地按照客观事物自身的尺度建构起合理性的实践观念,从而使实践活动有更多、更大的自由,进而使实践目标的对象化和现实化更加顺利和有效。实践主体对实践客体“外在尺度”的反映与掌握,主要是实践主体对实践实施的信息条件、组织条件、物质条件和环境条件等的反映与掌握。建立在对实践客体上述条件准确而科学的把握的基础上的实践活动才是合理的、可持续的。

在“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或“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的关系上,“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发展观,把“人的尺度”绝对化而忽视物的尺度作用,把人的利益需要片面化、单一化而取消了人对自然界的道德责任和义务;“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观消极地吸取因人们实践活动造成的“生态问题”的教训,夸大物的尺度作用而否定了“人的尺度”对人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终极规定性,进而模糊了人的活动与动物活动的本质界限,否定了人的实践活动的终极目的与价值取向。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都起作用。马克思在说明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活动的区别时指出,动物只能按一种尺度即物的尺度进行生产,而人的生产活动则可以运用两种尺度,“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5]但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作用的性质不同,也就是说,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物的尺度对人的实践活动的展开、方式、内容和结果起制约作用,而人的尺度对人的活动的展开、方式、内容和结果起着决定作用。换言之,对人的活动来说,物的尺度是它的“必要条件”,人的尺度则是它的“充分条件”。人的活动中的两种尺度,物的尺度不可无,而人的尺度更根本。因为物的尺度作用是物的价值的体现,它是由人的需要规定的,如果某物与人的需要无关,则根本谈不到有无价值的问题,也不可能在人的活动中发挥尺度的作用,同时物的尺度作用发挥到什么程度,物作为尺度运用得是否合理适度也是由人来把握的。

以上两种尺度的关系告诫我们,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实现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正视物的尺度的存在,重视物的尺度作用,要善待自然界,珍爱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用伦理眼光和道德态度去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实践上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6]因为对人的实践活动来说,可持续发展观就是要求人类在坚持人的尺度具有终极意义的前提下,把两种尺度整合统一于人的实践活动中,以确保正确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互惠,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服务。

三、方法原则

要使实践合理性,从而实现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真切了解实践的方法尺度,亦即工具尺度。主体在对自身内在尺度和客体外在尺度把握的基础上,还必须积极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方法和途径。理想客体无论多么美好,也只是一种理想追求,为了促使理想客体在客观上向实践目标所规定的方向发生变化,使理想客体在观念上变为现实,主体必须采取实际行动,用正确的实践手段和方法作用客体、影响客体。马克思曾经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7]具体来说,实践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遵循的程序、使用的工具、掌握和运用工具的方法和技巧、组织管理等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影响到客体能否实现或实现的程度。因此,实践方法是构成主体制定“怎么做”方案的又一重要内容或环节。

人的实践之所以能够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进化,实践规模之所以能够不断地扩展,实践能力和效能之所以能够不断地提高,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人类能够不断地改进实践方法,革新和创造出新的实践工具。因此,要使外界客观事物实际地对人有用,有效地创造出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理想客体,就必须在把握客观世界的物的尺度和主体自身的内在尺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实践的方法尺度或者叫做工具尺度。实践的方法是指主体为实现实践目标而采取行动的具体方式和方法,或主体为控制客体使之向着预定的方向发生变化而采取实际行动的具体方式和方法。实践方法尺度是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之间现实地相互作用的中介媒体和基本途径。其鲜明的特性表现在:一是指向性,方法的应用具有主观选择性,选择的意义在于寻求符合实践主体目的性要求的方法,使系统按照实践的活动目标和方向运作;二是程序性,方法作为系统软件是程序化的,其应用有助于实践系统在动态发展中按步骤地有序展开,提高其组织化程度;三是可控性,方法作为一种操作技术,通过对方法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应用,在反馈控制中不断协调主客体关系,而实现其有目的性的活动;四是效益性,方法作为探索工具,其选择和应用在于以较少的投入换取较大的产出,尤其是通过对实践要素的合理组合,谋求一种具有整体优化的实践效果。[8]实践方法的上述特征表明,方法作为主体生活的引渡,是人与社会实践发展不可缺少的实在要素。离开实践方法,就难以构建实践过程的主客体关系,也就没有真正的实践活动可言。

实践方法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容。概括地说,实践的方法尺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实践工具及其使用方式。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总离不开掌握和运用一定的物质工具。第二,实践过程的行为方式。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不但要掌握和运用一定的物质工具,而且还必须掌握和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实践活动过程中主体的行为方式是实践方法尺度的核心内容,它是实践活动中各种要素有机结合和运动起来的“粘合剂”或“纽带”,是实践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的“生命”、“灵魂”,也是实践活动有效性的重要条件。实践方法尺度反映了主体“能够做什么”、“能怎么做”,也就是解决实践活动的手段、途径和方式问题。如果不解决实践活动的方法尺度,实践的“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在实践活动中都不可能真实而有效地统一起来,实践活动也就不可能合理性。

需要指出的是,方法尺度或工具尺度的运用要与客体尺度相适应,过低的工具水平无法驾驭客体尺度的完满实现,但过高的工具水平又会造成工具本身的浪费,因此,二者的最优关系是适度。实践合理性与可持续发展要求坚持的方法原则意味着在实践中要选择那些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协调利用各种可能条件,在整体利益和个体利益、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之间取得平衡的方法和手段,即达到最优化。当代人类面临的全球问题相当程度上是由人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远远落后于日益复杂的现实造成的。因此,找准当代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手段,达到对当代乃至未来实践方法尺度的真切了解,是消除当代实践负效应,使实践合理性,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四、综合效果原则

人类的各种实践活动的条件和方式都是社会所给予和创造的,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又必然影响社会。毫无疑问,要使实践合理性,从而实现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必须全面反映和把握实践活动的社会尺度。

社会尺度是一种整体性、综合性尺度。它根源于人的实践活动效果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实践的社会性表现在实践活动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之中。人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的活动者,在实践活动中,人与人能够通过社会结合或协调造成新的系统的质,由此而形成的实践活动效果显然带有整体的和综合的特点。在社会关系中活动的人不仅以整体的人,而且以人的整体即以群体、社会乃至人类来进行活动;作为个体的人处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作为群体的人的整体更是处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实践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这种社会性,构成了社会尺度的实质内容。

社会尺度在实践活动的结果中表现为综合效果原则。它是合理性的实践必须遵循的原则。这是因为,无论是实践客体的类型和范围、实践主体的素质和能力、实践手段的水平和数量,还是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实践的方式和方法、实践的结果和影响,都无不打上时代和社会的烙印。就实践活动的历史延续性来讲,任何时代的实践活动,都同过去和未来时代的社会实践有着内在联系。社会性作为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前提、内容和特性,决定了实践主体必须自觉地反映和把握社会的尺度。任何一项社会实践活动都是由彼此相对独立的主体来发动和完成的,而相对独立的主体之间往往有着不同的需求和利益;同时,每一项社会实践都必然会对诸多社会主体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利害效应,而决不仅仅只触及当事的实践主体的利害关系。历史与现实表明,不同主体之间亦即个体主体、群体主体与社会主体之间,其利益追求并不总是一致的,而是常常会发生矛盾与冲突。实践活动的社会尺度就在于反映实践活动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利益,使实践活动及其效果既符合实践者个体的利益,又符合社会主体的利益,起码不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反映和遵循实践的社会尺度,就是反映和遵循周围他人、群体、社会乃至人类普遍公认的规范准则。因此,人类实践活动的目的不仅是满足不同个体和群体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符合人类的整体利益。当局部利益或个人利益的追求对人类整体利益不构成威胁时,这种利益追求就是合理的,实践活动也就是可行的。相反,当局部利益或个人利益追求严重威胁到人类整体利益时,则是不合理的、不可行的。实践主体要顺利而有效地展开实践活动,必须正确地把握实践的社会尺度,确保实践活动的社会正当性。

同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从事任何实践活动,必须充分考虑到资源的持续供给能力,社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协调能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自组织能力、社会全面发展的宏观调控能力等等,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功能弱化都会影响到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因此,必须在系统整体上思考实践活动系统的优化组合,谋求实践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效益。

注释:

[1][2]参见余晓菊:《合理主体性的确立:走出人类困境的根本途径》,《哲学原理》第2期。

[3]参见王炳书:《实践理性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版。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

[6]参见张兴国:《可持续发展与人的主体地位》,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 第6期。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论休闲发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第3篇

随着“三步走”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确立并不断临近,与健康、快乐、幸福密切相关的休闲在我国越来越受到关注,休闲消费和产业实践发展、思想认识和理论探索进展都很迅速。可是,倡导和发展休闲与我们一直奉行的勤劳、奋斗、拼搏精神是什么关系?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曾经所宣传的“小车不倒使劲推”“生活就是人一生下来就要干活”“活着干、死了算”等,是过时和不合理、不科学的?归纳起来就是对休闲与工作、休息与劳动、休闲与勤劳和勤奋等关系应该如何认识,在这些问题认识和观念上存在的模糊和疑问是休闲制度、政策贯彻执行不够理想的主要原因,因此值得研究和交流。

首先,就人类生活消费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来看,在内容性质上是从以生存性为主逐步向以发展性和享受性为主转变,在消费形态上就是从温饱型逐步向小康型和富裕型转变,在过程上是生存性消费与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在比例上“此消彼长”。在以生存性消费为主的温饱型生活阶段,劳动时间很长,休闲时间很短,休闲的内容和形式也很单一,休闲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地位极低。在发展性消费地位不断提升的小康型生活阶段,休闲的时间、内容、形式不断增加和丰富,居家休闲、户外休闲、旅游休闲“三大休闲”渐次兴起和稳步发展,休闲的地位也不断稳定上升。到了以享受性消费为主的富裕型生活阶段,休闲的时间大为增加,休闲的内容、形式非常丰富,地位非常突出,“三大休闲”在时间耗费和费用支出方面都大大超过生存性消费,休闲等享受性消费往往也超过了教育等发展性消费。按照马克思当年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和描述,在物质资料极大丰富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社会,劳动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人们生活需要的满足完全不受物质资料和其他条件的制约,以快乐、健康和全面发展为主要功能的休闲因同样不受物质资料及其生产供给、时间等条件的限制而成为人类全面发展和完全自由解放的主要途径。因此,及时满足人民群众对休闲消费的需要,是适应人类生活消费发展变化趋势的合理选择,是遵守人类生活消费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其次,就人类生产、劳动的根本目的和我国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来看,前者很明确是满足人类生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后者更明确为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人类从产生起,其所有的生产劳动都是为了获取维持自身和老幼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亦即生产的目的是生活、劳动的目的是满足消费需要。在自然经济形态中,表现为人们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会受到技术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制约)、生产什么就消费什么(同样受自然条件和技术条件的制约)。在商品经济形态下,则表现为消费决定生产、需求决定供给,反过来生产供给制约消费需求。按照马克思的设想,在未来的共产主义是产品经济形态,直接表现为社会按照消费需求来组织安排物质资料的生产供给。可见,无论在何种经济形态下,生活、消费、需求都是生产、劳动、供给的出发点;根据一定的自然和技术条件,通过生产、劳动创造供给来满足人们生活消费需要是天经地义的事。

我国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从人类生产劳动的出发点和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出发,明确我国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人民生活从以前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贫困状态,快速进入满足衣食等基本需要的温饱阶段,紧接着又进入基本解决衣食住行的总体小康阶段,即将进入全面小康,并将在本世纪中叶建国百年时迈入中等富裕,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中国梦。从跨世纪和千年之交我国进入总体小康开始,国人对健康和幸福的关注、追求、需要不断增长,而休闲这种以快乐为主要功能目标诉求并与人的健康、发展和劳动密切相关的生活消费的意识不断增强,需求快速增长。国家旅游局委托几个对我国21个大中小城市、城镇及其周边地区5884人2014年度休闲状况所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第一,我国居民的休闲认知水平明显提高,77.4%的人认为休闲是缓解压力达到生活幸福的必备内容,76.2%的人认为休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71.2%的人认为在休闲上投入时间是值得的;第二,休闲动机积极健康,89.3%的人认为休闲是为了缓解压力、放松身心,83.2%的人认为休闲可以增加知识和阅历见识,认为休闲帮助增强体质和促进与人交往的分别占到76.9%和76.2%;第三,休闲需求多样化,其中居于居家休闲前三位的是视听读媒体娱乐(占65.9%)、社交(55.2%)和网络休闲(44.2%),居于户外休闲前三位的是公园休闲(56.1%)、餐馆聚餐(48.3%)和逛商场(39.6%),居于旅游休闲前三位的是自然生态旅游(60.2%)、乡村旅游(51.6%)和养生健身及温泉冰雪旅游(49.6%);第四,休闲发展提升空间广阔,其中休闲满意度仅过及格水平(61.8%),休闲花费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还很低(13.1%),城乡休闲花费水平差距大也说明收入生活水平和费用仍然是制约休闲需要满足的主要因素。此外,休闲意愿与被调查者年龄呈反向变化,即年龄越大休闲意愿越弱,年龄越小休闲意愿越强,意味着休闲在我国未来发展的空间将不断扩展、基础越来越扎实。因此,从理论和实践看,我国加快发展休闲产业是完全符合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是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休闲消费的合理需求,是以人为本和一切为了人民的必然选择。

再次,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条件下休闲与劳动关系状况看,加快发展休闲产业也是非常必要和合理的。“三化”使得人们的劳动和生活空间大为收窄,节奏大为加快,身体和心理压力也比以前普遍加大。因此,恢复劳动能力、适应生产和再生产的需要,要求劳动者和居民通过加强休息和休闲来恢复体力、放松身心、保持身体和心理处于正常健康状态。我们通常所说的“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磨刀不误砍柴工”,道理都在于此。简言之,发展休闲也是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条件下劳动、生产的客观需要。

最后,休闲发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还可以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来考察。由于工业化的广泛发展和不断深化提高,人类出现了越来越突出的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即人口的增加导致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于是让我们思考发展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不能为发展而发展。人们认识到,发展的目的是人的需要,而人的需要分为合理需要和不合理需要,包括当代人和后代的需要;不合理的需要当然不能耗费资源(包括环境资源)去满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不能影响后代人需要的满足。休闲的发展当然也要占用和耗费相应的资源,一般来说,休闲时人们耗费热量、能量比劳动时少,通过发展休闲来相应遏制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可以通过休闲满足人类的合理需求,抵消其他方面的消费需求在总体上减轻人类对资源环境的占用和消耗。所以,从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关系考虑,加快发展休闲产业也是必要和合理的。

发展的合理性 第4篇

一、低价中标的含义与合理性低报价的优点

建筑业倡导的所谓低价中标并不是绝对的最低价, 按照市场规律, 最低价也应该高于成本价, 这是我国《招投标法》中明确指出的最低价不应低于成本价的原则。但低价标也是工程招标的一种特有形式, 即投标最终报价最低的投标单位优先中标。一般而言, 施工单位要想在竞争性投标中获胜, 关键的问题是报价要恰当。实践证明, 报价太高无疑会失去竞争力而落标, 报价太低也未必就能中标, 即使中了标企业难免亏损, 因此, 报价对于投标来说至关重要。

1.抓住招投标的核心。招投标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市场竞争, 公平、公正、公开选择信誉好、造价低、施工质量好的施工企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与健全, 符合资格审查条件的企业竞争, 其实就是企业自主报价的价格竞争, 这是招投标竞争的核心。

2.减少评标工作量。一项工程的投标单位至少3家, 采用综合评估法, 评标的工作量可想而知。如从最低价评审, 只要评出符合中标条件的报价时, 高于该价格的投标无需再评。既节约了评标时间也减少了评标工作量。

3.减少评标的人为因素。由于定标原则单一、清晰、简便易懂、方便监督, 使得招投标工作更加透明, 更加有效的杜绝招投标中的暗箱操作, 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招标原则。因此, 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评标中的人为因素。

4.有利于施工企业加强内部管理, 提高企业竞争力。传统定额模式下的投标报价“人、材、机的消耗量和相应的单价分离, 工程间接费取费采取差别费率”是工程预算定额体系下工程投标报价的通常做法, 这些传统的做法不能准确和客观的反映各个投标企业的实际消耗量, 不能全面地体现各个投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力。在这种情况下, 投标人的投标报价就不能反映企业的实际水平, 降低了投标企业相互间的竞争能力, 因而中标价会高于市场上合理低价的造价水平。合理低价中标将投标企业完全推向了市场, 由企业自主报价, 合理低价者中标, 靠企业真正实力在市场上竞争。

二、非合理性低报价的缺点

建筑市场出现的超低价中标并不是合理性低标价, 而是一种权宜之计。采取先亏后盈的策略, 通过中标价+变更索赔价, 在工期内逐步恢复并最终可能盈利。

1.工程质量。承包方既然超低价中标拿到了工程项目, 又不情愿亏本, 势必想尽办法降低成本, 以次充好, 偷工减料, 工程质量从而难以保证。

2.非合理性低价中标, 不能实现双赢。超低价中标, 从表面上看工程造价确实降低了百分比, 投资业主得到实惠。但随之而来的可能是市场恶性竞争加剧, 买标、卖标、围标、串标等扰乱市场行为时有发生;工程优良率明显下降, 安全死亡事故上升, 工程债务、劳资纠纷不断加剧等问题。有很大比例的施工企业以最低价中标后, 由于受到建材、人工费价涨和拖欠工程款等因素影响, 举步维艰, 给施工企业带来严重亏损、行业内外遭受巨大信誉损失。

3.超低价中标致建筑市场潜伏着危机。以某公司为例, 工程建设初期, 各施工单位为树立企业形象和创工程信誉, 项目部之间相继展开了比质量、比进度、比安全文明施工的竞赛活动, 表面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好景不长, 仅一年时间工期尚未过半, 超低价中标的弊端就显现无遗。 (1) 资金周转困难。工程质量要求为精品工程, 既要保证资金又要确保质量, 以最低价去完成这项工程, 无疑给施工方出了一个极大难题。为履约合同工期, 施工方把自己施工队伍无法接受的工程单价, 分包给当地小施工队伍, 这就为以后减少工程安全设施投入、偷工减料、克扣或拖欠民工工资埋下隐患。 (2) 恶性循环是低价中标的必然结果。工程单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施工行为, 合理的工程造价是施工企业的生命线。当承包方所承揽的工程难以盈利甚至亏损时, 就会降低成本。购买材料时钻清单和合同的漏洞选用次品或劣质产品, 施工不按规范操作, 减少人、材、机的投入, 拖欠民工工资现象时有发生。这一系列问题将会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 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同时对企业形象也有较大的损害。

三、制定合理投标价的关键在于成本价

如何制定合理的投标价, 主要在于确定成本价。低价中标法正处在推行和探索阶段,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所谓的成本价确定。施工企业是以本企业施工设备、施工工艺、工效定额和实际管理费用计算投标价。而作为业主则是采用当地常用的比较先进的施工设备、施工方法和实践证明的比较先进的工效定额为依据计算造价作为标底, 或者只是比照类似工程价格资料编制投资额而不编标底。由于各企业实力不同, 管理水平不同, 各企业投标价差异较大, 甚至悬殊。业主通过审核投标资料, 分析是否合理可靠, 从中选出既合理可靠, 又较低的标价作为中标单位 (标底也仅能作为投资和评标的参考) 。合理标价能使承包方保质保量完成既定施工任务并获得一定利润, 使企业持续发展。只有通过分析资料和实践积累, 充分考虑工程内容、市场、价格等因素, 才能得出合理的标价。

合理低价中标法是在各投标人满足招标文件要求的前提下, 经专家参考招标人标底, 并对各投标报价与基准价进行对照评审, 择优选择合理低价投标人为中标侯选人的评标方法。合理低价中标有别于最低价中标的主要特点是合理的低价。通常情况下, 可以取各投标人投标报价的平均价为基准价, 便于招标人控制在招标活动全过程中, 无论投标人以何种方式 (施工图预算下降一定百分比, 或按企业定额) 报价, 均以基准价为对比价。在评标中结合招标文件所公示的实质性要求, 对投标人进行综合评估和审定, 择优选择投标人。

经评审的合理性低价中标, 应引入索赔机制。承包方为争取到工程业务, 利润已经最小化了, 而实际施工中不确定因素还很多, 施工企业承担的压力较大。业主和施工企业在法律上虽然是平等的合同履约关系, 但在建筑市场上施工企业往往是处于弱势地位。所以, 引入索赔机制, 有效保障双方在最大程度上做到公平履约合同。只要业主有违反合同约定就得理赔, 要重视合同、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 这是施工企业一个重要的利润增长点, 也是维护施工企业合法利益的必要手段。

医院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第5篇

1、发展重点专科,突出医院特色,继续加强口腔医院、耳鼻喉中心特色专科的建设,进一步规模化打造重点学科。根据医院实际,普通学科打造个性化特点,加强人才储备。

2、加强督导检查力度,使管理落到实处。

3、加强对外学术交流和专业知识培训

4、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一是重点抓好我院收费、药房、检查等窗口服务措施,简化就医手续,特别是在CT、放射、妇产科实行分诊叫号管理,缩短病人等候时间。

二是大力倡导人性化服务,创造优良的就医环境,促进病人早日康复,重点加强便民服务设施:比如病房配套微波炉设施方便病人热饭。

关于中职教育合理发展的探究 第6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 双师型教师 实用型人才

如何才能使综合素质相对低下的中职学生掌握一技之能,成为社会企业受欢迎的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下面我就以此谈一些初浅的认识。

一、中职教育面临的现状

80年代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企业对于一般的操作型人员需求加大,于是中职教育随之欣欣向荣的发展了起来。机械专业,过去我国工厂企业的生产以粗放型为主,各个地区这方面的人才和劳动力需求量大,因此,许多中等职业学校普遍设有这一专业。但近几年,随着企业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再加上国有企业生产效益较低,工人收入不高,工作又很辛苦。因此,现在这一专业的生源越来越少,学校为了能够正常运行,只能降低入取分数线,生源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二、中职教育存在的弊端

传统的中职教育存在着“学问化”的倾向,即注重理论而轻视实践。其主要的特征是课程内容理论化、学习方式课堂化、学习结果文凭化、学校组织制度化。这种课程模式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是一种照搬普通教育的学问导向课程模式。导致了中职教育的“学生难学、学得低效;教师难教、教得低效”的局面;同时也导致了职业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技工缺技能、技术员缺技术”而不受企业欢迎的结果。

三、中职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一)设置新型课程模式。

1.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

各学科都力求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作为课程主干内容;各学科在保留传统课程内容中仍有价值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要特别强调从当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中吸取新的基础知识,剔除陈旧过时的知识;努力面向生活实际并服务于生活实际,从而使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形成互动的关系;各学科都力求与相关学科相互融合,使课程内容跨越学科之间的鸿沟,最大限度地体现知识的“整体”面貌。

2.在教学目标定位准确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专业课程设置和实施。

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是以建立任务为引领,以模块化项目教学为主的新型课程体系为方向的。项目课程,可以简言之是以工作项目为中心来组织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这些知识,不是照搬知识本身的逻辑,而是按照工作项目需要来组织。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来学习相关技术知识。我校前几年的数控专业课程设置由于大环境的影响,一直处于变动中,带来了具体教学时是纸上谈兵。为此,数控专业的老师编制活页讲义,案例型教案、任务型教案、或者是综合实践型的教案,将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的内容统一整合在校本教材

中,以不变应万变,将这一课程的物化形式教材灵活起来,对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带来很大的好处。

(二)教学方法要多样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以理论实践一体化来代替传统的教学模式。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即将某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融于一体,教学环节相对集中,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验室或实训车间,来完成某个教学目标和任务,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的一种教学方法。比如,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老师授课就直接在车间中进行,边讲边练、边学边做。

2.增加实训课程,培养学生多种职业能力。

如今提倡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就要培养学生多种职业技能,因此要增加实训课程。比如,我校机械专业的学生一年级进行钳工工艺实训,钳工的理论知识就在平时实训中介绍;二年级进行电工操作实训,学生在学完电工学后按中级电工考核要求进行布线、接线的实践操作,三年级则安排学生进行车工工艺实训,6-8周的上车床操作,大部分学生都能达到中级车工的操作水平。三年中,学生参加苏州市劳动局的职业技能鉴定,取得钳工、车工、电工中级证书,为他们毕业后就业和择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注重实训设施的建设。

要理论联系实际,要让学生更好的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但所谓“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学校必须要配备相应的实习设备。近几年来,学校为适应办学规模与市场调控的要求,加强实训实习设备的资金投入,一期投入近千万建立了数控车间,并且和企业强强连手,车间可以对外培训、租用也可以供教学使用。成立了服装加工车间,一次性可容纳数百名学生实践操作。另外还有会计电算化的实验室、钳工车间、电子装配车间等。二期建设中,又着重建设了汽修车间,并且和大众4S店合作,建成4S门店,学生可在学校中提前感受4S店的经营模式,并且能参与实践。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师资队伍的培养上,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也要具有较熟练的实践技能。要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就在于有一支技高一等、艺高一筹的专业教师队伍。我校老师,尤其是专业课老师就非常注重自己实践知识的提高,在教学之余,下到学校实习车间动手操作,一来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二来也为更好的实践教学做了充分准备。还常常利用暑假下厂实习参加国家劳动部门的等级考试,获取高级工、技师等级证书。

总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不管坐在教室里学理论还是在车间里进行实践操作,都让他们觉得每一堂课都学有所获,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使

基于生态合理性的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第7篇

休闲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和本能需求, 是人类发展生产力的主要目的。休闲是一种娱乐和休养, 是为了恢复身心健康、重新创造生活的一种活动。休闲自古以来与农业关系极大。古时人们劳作累了依木而休就是最初的休闲。休闲一词后来被移用到学术, 仍与农业有关。在《辞海》中, 休闲被解释为, “农田在一定时间内不种作物, 借以休养地力的措施。”但是其休养生息、生生不息的原意不变[1]。

休闲农业则是现代农业与休闲旅游有机结合的新型复合产业, 是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农村产业。休闲农业将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等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 以乡村为经营空间, 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 以田园景观和自然资源为依托, 实现农业、农村和农民三者的有机统一[2]。

休闲与农业有着天然生成的、密不可分的联系。休闲农业能够发挥多种功能, 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休闲农业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 具有生态合理性[3], 负有生态责任感。无论从农业转型需求还是旅游需求来看, 它都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休闲农业是一种“优质旅游”[4]。

二、休闲农业发展背景

(一) 农业转型的需求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经济的全球化, 传统的农业结构已不适应新的形势, 如何加快转型、提高竞争力已成为当今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实行农业战略转型是解决农业发展的深层和长远问题, 必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鼓励创建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 是目前形势下农业经营组织的创新思路。休闲农业的兴起为农业的生产与经营形式的战略转型指明了方向。发展休闲农业可将具单纯生产性功能的农业向附加值较高的二三产业转移, 它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 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拓展具有农业生产、加工、游览、休闲、科普、农技推广、农产品展示、销售、特色餐饮、景色观光、宠物饲养及其附属用品供应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农业, 为农业注入了较大的科技含量, 又集观光、休闲、旅游、科教于一身, 因此可获得较高的效益[5]。休闲农业深入挖掘农业旅游资源, 充分发挥农业潜力, 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 繁荣了农村经济, 促进了农业良性发展, 是农业转型的创新实践方式。

(二) 旅游需求的变化

1. 客观条件

由于经济的发展, 人们收入不断提高, 消费结构的升级、消费观念的变化, 使人们用于休闲旅游的支出不断增长。此外, 由于劳动效率的提高及劳动制度的改革, 使人们可支配的闲暇时间大大增加。再加上国家积极推进“假日经济”政策, 国庆、春节等“黄金周”以及清明、五一、端午、中秋等“小黄金周”休假制度的实施, 极大地刺激了休闲旅游的发展。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则成为双休、“小黄金周”等短假期休闲旅游的首选。

2. 主观需求

在城市, 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经济的高速发展, 人们在钢筋混凝土森林的狭小空间中生存, 背负着工作、生活、家庭的沉重压力, 忍受着环境污染的摧残, 面临健康问题的困扰。人们在享受大城市的种种现代化设施所带来的便利服务的同时, 也为之付出了深重的代价。而在远离城市的乡村, 天地广阔、风景优美、空气清新, 人们在这里过着日出而作, 日没而息, 春种秋收的简单生活,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生生不息。这里既有原生态的自然环境, 也有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纯朴的民风民俗, 无一不对城市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故而, 城市环境恶化的推动力, 农村与城市景观、文化差异的吸引力, 使得人们远离城市, 回归乡野, 回归自然成为必然。休闲农业的兴起, 迎合了人们远离自然而又渴望回归自然, 遁迹山野, 追求“相对自由的生活”的需求。放下一切重负, 回到人类最初生存发展的状态, 在乡村这美好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故乡, 全身心地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返璞归真的无穷情趣。

(三) 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

休闲农业与生态保护是相辅相成、不可割裂的。休闲农业的发展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乡村景观和绿色食品, 不但可以减少土地浪费, 减少化肥等使用, 促进生态环境的整治和绿色农业发展。而且, 良好品质的绿色食品能够增加农业的附加值, 增加农业积累, 使生态保护的投入有资金保障, 形成良性循环。因此, 休闲农业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必然选择[6]。而生态环境保护好了, 又为休闲农业提供了优质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有力保障, 推动其健康、持续地发展。

三、休闲农业应具有生态合理性, 负有生态责任感

(一) 休闲农业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目前, 休闲农业在全国遍地开花, 呈现欣欣向荣之势。但在一些地方不可避免地出现偏离农业主题、规划布局不合理、开发层次低、项目内容雷同、开发过多过滥等状况, 甚至有些利欲熏心的经营者打着保护生态、保护环境的旗号, 干的却是破坏生态环境的事。这样的现状令人痛心, 让人堪忧。众所周知, 地表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 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依托, 尤其是完全依赖于自然环境的农业生产。没有环境就没有人类的生存, 更谈不上人类社会的发展, 也就无从谈起休闲农业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看, 环境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一旦忽视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侵害, 用人类不可或缺的资源来换取短期利益的话, 那么人类得到的就不是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了, 而将是大自然的惩罚。因此, 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 一定要兼顾资源性与利益性, 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同时, 休闲农业旅游生态环境是一个大的整体, 任何一个分割的局部都不可能成为吸引游客的原因。因此, 对于休闲农业旅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首要的就是要把整个环境看成一个大的系统, 一个包括山、水、人、物的大系统, 用整体的、全局的、战略性的眼光来对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进行管理[7]。此外, 还要采取多种手段, 行政、法律、经济、科技等手段多头并进, 齐抓共管, 赏罚分明, 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积极倡导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措施, 为休闲农业的良性发展做好保障。

(二) 休闲农业要与生态文化相结合

传统文化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的重要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是大自然长期造化和人类历史长期积淀的宝贵财富, 它不仅具有旅游价值, 还有其他许多更为人类所重视的价值。由各民族灿烂多姿的文化构成的人文景观, 既是人类历史的见证, 也是人类聪明智慧的见证, 更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体现。这些资源不仅对旅游业有意义, 而且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意义。生态因素、文化因素本来就是休闲得以兴起的根基。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早已指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即只有贴近自然的才是永久属于人类的。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正是这一传统哲学思想在旅游业发展方向上的体现。反过来说, 休闲农业也是保护原始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一个最佳方式。因此, 深入发掘休闲农业的文化内涵和积淀, 改善并充实文化品位, 才有可能增强休闲农业的发展后劲。将生态旅游、文化旅游这两方面内容和发展休闲农业紧密结合起来, 相互补充、相互融合, 坚定地走与生态和文化相结合的道路, 推进“乡村生态文化”发展模式, 才能满足旅游者深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从而推动休闲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8,9]。

(三) 在休闲农业中融入后现代旅游理念

后现代旅游是建立在现代旅游的基础之上, 是对现代旅游不合理成分的扬弃, 同时也是对现代旅游的继承性发展。后现代旅游是在对现代旅游中表现出来的功利性严厉批判后提出来的一种新旅游观, 是以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人为本的随心所欲的心态来重构旅游本质。后现代性追求的是心灵的体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而非征服与改造自然。后现代旅游是一种完全自由的生活方式, 它将是人们必然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 既不受时间限制, 也不受空间束缚, 人们出游的方式是多样的, 是一种完全自由的活动。旅游时间将不是特定的, 可以是人们生活工作中的任一时间段;旅游空间即旅游目的地将不会受特定区域的限制[10]。

可见, 休闲农业与后现代旅游无论从理念上还是方式上都不谋而合, 异曲同工。它们共同追求“天人合一”的人文理念,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追求“相对自由的生活”状态, 它们都具有生态合理性、生态责任感。可以说, 休闲农业是后现代旅游的实现形式之一, 而后现代旅游则为休闲农业注入更新、更科学的理念。把休闲农业与后现代旅游理念相融合, 必然是践行可持续旅游的最佳选择。

(四) 休闲农业要走品牌化、精品化发展道路

休闲农业品牌化是指目的地通过打造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 凸显当地休闲农业的竞争优势, 从而更有效地推出休闲农业产品的一种发展战略。休闲农业品牌化要求休闲农业企业或区域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全面规划, 合理布局, 打造自己的品牌。如番禺的“绿野乡风化龙农业大观园”、“深圳海上田园”、“高要的广新农业生态园”、“三水的荷花世界”等都是既有品位又有创意和形象的休闲农业品牌[11]。

休闲农业精品化则是利用当地独有的、稀缺的资源优势, 打造出人无我有的独特旅游产品, 主要是针对当下休闲农业盲目跟风、千篇一律、粗制滥造的现状而提出来的。如广西开发的“金花茶观赏园”, 称得上国内独有。金花茶号称“茶花皇后”, 其花型美丽、花色独特, 且药用价值高。但对生长条件要求较高, 因而适宜种植的地方很少。物以稀为贵, 这种植物价格较高, 一株能卖到上万元, 可为农户带来丰厚的收益, 极大地刺激他们种植的积极性。而其药用性、观赏性 (下转150页) (上接136页) 也吸引了大量游客趋之若鹜, 前来观赏、拍照、品尝。这样的休闲农业项目不可不称之为精品。

休闲农业品牌化、精品化可以提高当地的知名度、影响力, 最大限度地挖掘资源潜力、发挥资源优势;可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强化农民的自我价值认同, 增强其自豪感和荣誉感;还可以寻找更合乎生态平衡、更科学的生产方式, 创造出新型的农业生产观念, 从而更好、更全面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12]。

结语

随着城市居民对休闲农业旅游需求的持续增加, 休闲农业不断深入发展是大势所趋。但它的发展必须是适度的、可调控的, 不能背离其核心理念及初衷。要充分发挥其正面效应, 消除不可持续的现象和因素。

摘要: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兴未艾, 它为实现农业的转型、挖掘农业潜力、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繁荣农村经济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也为旅游业注入了新活力, 满足了人们回归自然、回归乡村的旅游需求。休闲农业必须始终体现生态合理性、生态责任感, 这样的发展才是经久不衰的。

关键词:休闲农业,生态合理性,生态责任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占耕.休闲农业的对象、本质和特征[J].中国农村经济, 2006, (3) :73-77.

[2]付华, 吴雁华, 穆建怡.中国休闲农业的特点、模式与发展对策中国农学通报[J].2007, 23 (12) :443-447.

[3]克里斯.库珀.替代性旅游———易误解的策略[J].旅游、游憩和接待业管理进展, 1992, (4) :140-145.

[5]Seaton, A.Quality tourism sustained[J].Tourisme Qualitatife Aiest Annual 1992, (33) :37-209.

[5]陶表红, 焦庚英, 叶清.江西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分析[J].商业研究, 2008, (9) :177-182.

[6]杨存栋, 王雪, 陈田.北方农牧交错带观光农业的可行性及发展思路———以呼和浩特市为例[J].经济地理, 2009, 29 (2) :308-313.

[7]毛帅, 聂锐.浅谈休闲农业游客行为与环境容量的冲突及解决思路[J].生态经济, 2006, (10) :197-200.

[8]王广宇, 陈亮明.浅谈文化因素在观光休闲农业中的地位及应用[J].北方园艺2008, (5) :247-249.

[9]林轶.乡村旅游应走生态文化道路[J].今日南国, 2008, (1) :92-94.

[10]侯满平, 尹红坤, 张美丽.后现代视角启示下的旅游发展探析[J].生态经济, 2009, (9) :120-123.

[11]吴建华, 郑向敏.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6) :5-9.

发展的合理性 第8篇

解释共有产权存在的合理性是推广共有产权的前提。基于以下几个主要理由,我们认为,推广共有产权符合现实且必要。

(一)给予中低收入家庭产权型保障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

住房保障问题是世界性难题。尽管各国住房政策各有特点,但总体上讲,住房政策的大趋势是以促进住房自有化率的提高为主,辅以公共租赁房。归纳其主要原因是:首先,住房作为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福利的基础,住房产权与社会政策其他领域之间具有复杂的“嵌入性”,养老、医疗、教育甚至就业等领域均与住房产权密切相关,因此,瑞典学者凯梅尼认为,“在研究福利体制的这一建构与重组的过程中,住房是建构福利国家的一个关键领域”,日本学者早川和男(2005)也认为,住宅福利是社会福利之最,主张“把住宅问题看作国家、社会的首要问题”。其次,大量的研究表明,人们存在着对房屋所有权根深蒂固的渴望,拥有住房产权能给人们带来自尊、自信以及安全感。住房产权有无这种分化对居民的幸福感水平确实产生了不容忽略的影响,有住房产权的居民其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无住房产权的居民。再者,住房是城市居民家庭财富的主要组成部分,能否拥有住房所有权,对城市家庭而言,更是意味着是否拥有家庭财富积累的原始机会和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向上流动的机会。

但是自1998年以来,不断攀升的商品房价格直接导致了居民住房可支付能力的削弱,高房价与中低收入群体(包括一部分中等收入群体)住房支付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以浙江省为例,考察根据统计年鉴里七等分城市居民家庭收入水平,计算得到标准住房消费面积为90平方米,各收入阶层房价收入比的情况,发现高收入家庭的收入增长基本与房价快速上升的速度相匹配,房价收入比变化不大,而购房能力弱的中低收入家庭,其购房能力不但没有改善,反而加速恶化。如最低收入家庭房价收入比从2000年的12.94提高到2012年的29.50,2012年中等收入家庭的房价收入比也高达12.35 (如表1所示)。越来越多的中低收入家庭(包括一部分中等收入群体)不得不被动地退出商品住房市场。

因此,给予中低收入家庭产权型保障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根据经典的纺锤型社会结构模型可知,中间阶层的比重与其稳定性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其往往也是社会财富创造的中坚力量,让这部分家庭拥有“财产性收入”不仅是壮大中产阶层队伍、缩小贫富差距的客观要求,而且也对改善创业环境、提高城市竞争力、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经济适用房政策的偏差

经济适用房是我国停止实物分房后建立并首推的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重要制度安排。不可否认,经济适用房在一定时期内为解决我国城市中等收入居民住房困难、改善居住质量等问题起了很大作用,但随着住房市场价格的快速上涨,经济适用房产权的模糊性所隐藏的一系列问题越发突出。虽在《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中将经济适用房产权定义为“有限产权”,但是没有明确个人持有的产权比例,因此经济适用住房有限产权是在收益和处分上受到限制的所有权,是一种受到限制的单独所有权,而并非共有。其在法理与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有限产权经济适用房致使法权和事实产权不一致。从字面上理解“有限产权”,是因政府让渡了一部分收益,因此,对产权做出了某种限定,政府和个人共同持有经济适用房房屋产权,双方都是只拥有不完整的产权。然而现实是,拥有不完整产权的个人却完整地拥有事实上的完整产权,也使得个人拥有了寻租空间,导致法权与事实产权不一致,权力和义务不一致。按照《物权法》以登记确定权属的原则,既然经济适用房的产权证和不动产登记簿上的产权人记载的只有购房人的名字,就只能推定房产为购房人所有,其属于个人财产和私权范畴,政府公权力不具备直接介入权,国家就没有权利干涉购房人处置权的法律依据。

注:房价收入比 =(每平方米平均商品住房销售价格 ×90)/(人均可支配收入 × 平均每户家庭人口规模),数据来源于各年统计年鉴。

第二,经济适用房有限产权制度滋生寻租行为。经济适用房由于政府的补贴而价格远低于市场价,让这种交易更加有利可图。根据有关规定,经济适用房在购买5年后就可以上市出售,因此刺激很多人暗箱操作骗购经济适用房,进行投资谋利。另一方面,一些逐渐富有的家庭没有从经济适用房保障制度中合法有序地退出,从而导致了社会住房保障资源完全流失。

第三,有限产权经济适用房产权不清晰,导致处置难。尽管一些地方以文件形式明确规定了上市交易时应补充土地出让金或同地段商品房与经济房的差价,但由于法律效力低(一是居民接受度十分有限;二是实际操作上,特别是退出操作中不能得到法律层面的支持),政府与个人的合法收益得不到及时保障。

第四,有限产权经济适用房产权不清晰,抵押融资受影响。当个人用住房向银行抵押融资时,银行根据个人在住房中拥有的产权比例确定融资额,由于有限产权经济适用房没有明确个人持有的产权比例,导致银行实际操作难,许多银行拒绝经济适用房的抵押融资贷款。

(三)租赁保障房难以成为住房保障可持续运行的主要方式

以公共租赁房为主体的租赁型保障房其核心特征是通过“租赁”方式保障居民“住有所居”,房屋所有权不发生转移,这对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住房消费观念,形成合理的住房梯度消费模式,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租赁型保障房建设投入大、维护运行成本高、退出难等是个世界性难题,极易沦为“福利陷井”。尽管发达国家与地区已实施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制度多年,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仍面临严峻的问题。

第一,租户对保障房破坏性使用,造成物业和社区环境恶化,社会问题增多。英美等一些社会住房小区秩序混乱,公共场所故意乱抛垃圾、制造噪音、肆意破坏公物等问题比较普遍,成为犯罪活动、吸毒和毒品交易、打群架等集中点。尽管美国公共住房支出不断增长,但居民对社区抱怨和不满度增加,严重影响居民的身心健康,恶劣的居住环境抵消了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效用。

第二,住房保障财政负担重。美国公共住房的建设成本由联邦政府承担,但运营成本靠租赁收入维持。刚开始运营期间,由于新房维护成本较低,公共租赁房运行良好,但之后住房保障财政负担逐渐加重。联邦住房运营补助从1969年的1490万美元上升到1979年的72700万美元,1993年的25亿美元,2003年的35亿美元,2003年运营补助占公共住房总预算的一半。由于资金紧张,很多住房管理机构不得已停止公共租赁房的修缮和维护,造成公共住房居住环境逐渐恶劣,使得社会租赁住房越来越集中于针对社会劣势群体进行住房供给,在空间上形成了“贫民窟”,产生了严重的社会隔离和阶层对立,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因此,在社会投资缺乏激励和政府保障财力有限的背景下,简单地以公租房取代经济适用房,不仅忽略了住房所有权对所有人主观福利水平(如自尊、自信等)及住房区域权利(如教育、户籍等)的影响,忽略了住房所有权对中低收入家庭财富积累的影响,且由于其存在的投资量大、资金沉淀严重、维护运行成本高等难题,都不利于提高我国的住房保障水平,其更难以成为我国住房保障可持续运行的主要方式。

(四)开展过共有产权的地区普遍反映政策效果较好,风险可控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中央政府将“增加共有产权住房供应”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之前,上海、江苏淮安的部分城市已有几年的实践。从实行的情况看,由于产权收益共享、补缴差价等因素,使得溢价大幅缩小,基本杜绝了共有产权房的寻租现象,很好地解决了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中的福利陷阱。

二、发展共有产权住房的思路

构建住房共有产权的理论目标就是使各类住房产权清晰化,并能够通过共有产权结构有效实现保障性住房内部的转换和保障性住房与商品房之间的转换,构建起由商品房、共有产权房、公共租赁房等组成的具有合理分层的新住房体系。现阶段新型共有产权住房应在原来“针对中低收入人群提供保障”的限制原则基础上,将短期目标重点放在中等 (潜在)收入阶层身上,且通过产权清晰、格式统一、具有可调整性的共有产权合约模式统筹管理各类出售型保障性住房;而长期目标,可以考虑覆盖所有无住房所有权的中低收入家庭,通过产权份额的调整和交易实现各类住房之间的具过渡性、连续性、整体性和动态多层次的可持续转换。其制度设计的基本思路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以共有产权住房模式统领出售型保障房供应体系。利用共有产权住房来统领现在的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房和限价商品房,明确政府与保障对象之间的责权利,从而建立新住房保障体系,构建合理衔接的住房体系(详见图1、图2)。可以依据地方的政府财力、保障家庭支付能力、商品房价格,设定不同的产权比例,形成动态的可调整的产权比例关系。对于限价商品房和拆迁安置房,保障家庭通常有较好的支付能力,政府的产权比例适当降低,便于家庭日后有能力时赎回;对于经济适用房,保障家庭的支付能力较差,政府的产权比例适当提高,有助保障家庭拥有住房。

第二,明确共有产权的定价思路,避免价格双轨制。共有产权可采用两阶段定价方法,解决经济适用房现存建设成本与销售价格倒挂的问题。两阶段定价方法的基本思路是:第一阶段:房地产企业作为开发建设主体,在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之间依据成本定价法确定共有产权项目结算价格,如实反映项目建设成本。第二阶段:由政府作为共有产权保障房的产权共有人,在政府和保障对象之间确定共有产权的项目销售价格,根据保障对象支付能力确定共有产权比例。保障家庭通过支付市场价格购买一定比例的住房产权,价格和市场接轨。当家庭购得完全产权后,可以享有和商品房同样的权利,实现两个市场的统一。

第三,因地制宜,确定共有产权比例划分。推行共有产权,可以针对不同收入水平准入门槛的低收入者设定几种不同的产权分割出售方式,如表2所示。借鉴国外和淮安、上海已有共有产权的实践经验,在运作前期应当规定相对较高的购买的比例,建议采用方案1。这样可以缓解共有产权建设运营中的资金压力,快速回收共有产权房的投资。随着政府保障能力的增加,可以扩大“共有产权”的保障群体,购买比例要求逐渐降低(可以采用方案2和方案3),使得更多符合资格的中低收入家庭购买一定比例的共有产权。对于剩余部分的产权,购房人每年按剩余产权价值的2.75%-3%的比例交纳租金。此外,共有产权模式也可以作为租售并举制度“租售转化”方案的参考。将政策性住房的租、售问题衔接起来,也为不同支付能力的家庭提供了更加细致的购房参考标准。

总体来说,共有产权这样的制度设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满足了购房人拥有自有住房的需求。在房源定价上,以开发建设成本为基础,考虑保障对象支付能力等因素,确定销售价格。在城市住房资源较为稀缺的背景下,使得保障对象以相对较低且符合自身支付能力的价格购买住房,既解决了基本住房问题,又满足了人们对产权住房的需求。

二是有利于形成对购房人的扶持和制约机制。购房人可以按本人出资份额享受房屋增值收益,一方面有利于积累经济能力,为将来退出住房保障、进入市场改善住房创造条件,有利于形成住房保障体系与房地产市场体系的有机衔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制约住房使用、养护过程中不当行为的发展。

三是共有产权保障住房销售价格以土地开发成本和建安成本为基础确定,政府主要是免收土地出让金、税费和投入市政、公建配套费等支出,财政负担可以承受,有利于共有产权保障住房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的合理性 第9篇

实验区位于天祝县哈溪林场护林口天然林, 65林班20小班, 面积40hm2。

实验区用地广阔, 气候条件适宜, 适合林下经济发展, 同时土壤肥沃、土壤湿度、温度适中, 对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对实验区进行等比划分, 以13hm2为1个实验区, 排序为1、2、3号实验区, 以林菌、林牧、林禽模式为主。边缘区用彩钢板进行封闭。深秋季节, 对1、2、3号区域密植互叶披肩草, 对野生菌进行移植, 覆盖1号实验区, 等待雨雪浸透、坐实。开春5~6月份, 2号区域投放绵羊200头, 3号区域投放珍珠鸡2000只。7~8月份, 对2、3号实验区粪便进行清扫, 堆积发酵, 覆盖至1号实验区, 同时对1、3号实验区互叶披肩草进行收割, 储藏, 开春进行绵羊伺养。进入冬季以后, 2、3号区域进行轮换, 在1号区域进行适当投放。

3 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从该表格的数据中作出分析, 1号区域以野生菌类为主, 劳务费以每年2万元计算, 净收入46万元;2号区域养羊200只, 投入16万元, 饲养费7万元 (包括冬季、产羔季节伺料的购买) , 劳务费3万元, 每只羊年产2只羊羔, 净收入14万元;3号区域养珍珠鸡投入5万元, 饲料2万元、劳务费3万元, 产蛋净收入12.5万元, 成年鸡出售20万元。总收入92.5万元。同时成年羊每只产羊毛6kg, 羊羔每只3kg, 共计2100kg, 20元/kg, 共计4.2万元, 此项收入可用来补充植被恢复。从林木生长情况分析。

从该表格的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出, 在青海云杉林中进行林菌、林牧、林禽模式的发展, 在促进经济收益的同时, 可以有效的促进林木生长, 维持生态平衡, 有效地促进林下经济与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 对林下经济的有效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生态可持续循环如图1所示:

林下经济与林地之间将不再存在林木矛盾, 相反是协调稳定、增收致富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林下经济的发展使林业经济、林木矛盾等环境有了有效的改善, 同时对林区稳定、小环境治理、森林植被恢复提供了有效的改善, 促进了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循环发展。

天祝县虽地处高寒冷凉地区, 但生态环境好, 污染源少, 天然林分布广面积大, 都分布于沟谷河滩且临近村庄, 光热条件充足, 交通相对便利, 具有发展林下经济的自然优势。同时, 农牧民生产方式单一, 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按照试验区的对比探索, 在高寒冷凉地区, 发展林下林牧、林菌、林禽, 是林业可续开发为基础, 循环再生产为主体, 立体经营开发为经营模式的新兴产业结构, 它不但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也有利于国家森林资源的保护, 有利于社会环境的净化, 也有利于人们的生活习惯, 饮食习惯的改变, 总之一句话, 一切为了健康, 一切为了绿色, 一切为了环境。可以说, 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社会性工程, 是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再生工程, 是绿色生态资源再生和可持续利用的环保工程, 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社会性产业工程。它是保护和优化原生态资源, 调整产业结构, 带动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是当代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项目, 是一项新的产业格局。

参考文献

[1]于小飞, 吴文玉, 张东升, 等.林下经济产业现状及发展重点分析[J].林产工业, 2010 (04) .

[2]刘新波.发展林下经济的几种模式[J].林业科技情报, 2007 (02) .

由非理性到理性——论宿命论的发展 第10篇

关键词:非理性宿命论,理性宿命论,命运不可改变,俄底普斯,苔丝,嘉丽妹妹

俄底普斯苔丝嘉丽妹妹

宿命论指人的命运是注定的,是不可改变的。宿命论是早已有之的一种命观,它对文学有着很深的影响,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都找得到不同程度的宿命的烙印。宿命论有如此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是因为宿命论是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根据宿命论的形成原因,可以将其分为非理性和理性两个阶段。非理性阶段的宿命观是指在自然科学极不发达的时代,人们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由一种神秘力量所控制的。这种神秘的存在力量被认为是宿命论形成的起因。例如,不同宗教,文化中神的形象往往就是这个神秘的操控者。这个阶段的宿命观具有神秘主义的倾向,是带有迷信色彩的,非理性的命观。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宿命论也由非理性阶段发展到理性阶段。达尔文主义开启了理性宿命观的时代。达尔文的进化论推翻了一切神学理论,创造人、主宰人命运的上帝不复存在。人不过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人的命运是由环境影响决定的。在这个阶段,无法逃脱的自然环境的影响成了宿命论形成的起因。

非理性阶段和理性阶段的宿命论对于宿命形成的起因有不同的见解,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认为命运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不可改变的,必然的。人的一生中可能充斥着无数的偶然性,无数的自由意志的决定,可这些因素往往都将导致命运最终的必然性。下面将从文学作品出发,分析不同阶段宿命观的特点。

古希腊悲剧《俄底普斯王》中的主人公俄底普斯的命运是非理性阶段宿命的代表。俄底普斯的命运一出生就被先知所预言,之后他所做的一切都没能逃出命运的掌控。在一个个的偶然中他杀父、继位、娶母为后,将一切预言实现得分毫不差。虽然并没有明显的神的干预,可文中那种强大而又神秘的控制力量却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俄底普斯的命运体现了非理性宿命观的特点,即命运是被神秘操控的。这种控制人命运的神秘力量是无处不在的,是客观的。它既不是个反面的形象也不是个正面的形象,它只是客观的存在,身不由己地存在着。

理性阶段的宿命论认为人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是因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不过是基因操控的机器。人的命运自然要受到自然环境和基因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对人来说是性命攸关的。这就是理性的宿命。

例如哈代笔下的苔丝就是一个例子。苔丝是个普通的农村姑娘,具有不错的样貌和美好的青春。她的父亲懒惰而愚蠢,嗜酒如命;她的母亲是个思想不成熟且肤浅虚荣的妇人。苔丝从父母那里得不到应有的庇护,她得到的只是养家糊口的重任。

“母女俩就这样上路一起走着,苔丝的两边各有一个孩子牵着她的手,心里似乎想着什么,不时地把苔丝看上一眼,就像在看一个正要去干一番大事业的人一样;她母亲同最小的一个孩子走在后面;这一群人构成了一幅图画,中间走着诚实的美丽,两边伴随着无邪的天真,后面跟随着头脑简单的虚荣。”这段描写是苔丝初次离家时的场景,清楚地表明了她所处的环境。她像是生在野外无人保护的花朵,美丽却极其脆弱。不甚明智的父母,家庭重担的负累,再加上一、两个自私又心怀不轨的男人已经足够毁了她的一生。这种环境就是苔丝的宿命,她无从逃避,也无法改变。

“故事就这样开始了。要是她已经看出了这次会面将意味着什么,她也许就要问一问,为什么命中注定那天看见她并垂涎她美色的是一个卑鄙下流的人,而不是另外那个在各方面都让她感到可心可意的人一个刚好在人类中间能够找到的让她可心可意的人;可是在她认识的接近这一标准的人中间,她在那个人心中只留下一个短暂的印象,并且差不多已经被他忘记了。”苔丝的命运围绕着两个男人就此展开,可惜她没能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阿历克不是那个“可心可意”的人,却依仗强势占有了苔丝。而其后的安玑是“接近标准的人”,可苔丝此时却已经偏离了标准。这种偏离让她无法幸福,无法坦然享受爱情的甜蜜。当她鼓起勇气坦白过去时,却遭遇安玑不通情理的抛弃。她将一切归罪于阿历克,杀了他,也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她的周遭是致命的环境,处处是机关,每走一步都是陷阱。

同样深受环境影响的还有德莱塞笔下的嘉丽妹妹。嘉丽出身贫寒,虽然拥有迷人的外表,却没有与之相配的华美服饰。若是留在乡下还好,可她偏偏来到光怪陆离的芝加哥。她向往上流社会,渴望过得更体面些。可是看看嘉丽所处的环境吧。她只是个寄人篱下的乡下姑娘,衣着寒酸。她意识到要靠自己的劳动获取安逸的生活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时她的生命中出现了两个男人。不论杜落埃也好还是赫滋伍德也好,他们都不过是嘉丽生命中的过客,是她遭遇到的环境的一部分。前者帮他脱离了困境暂时过上了安逸的生活。后者将她带到更大的城市纽约,使她有机会成为演员。

由非理性到理性,宿命论历经了诸多发展变化。但是无论是神控制命运还是环境影响命运,人在自然面前总是渺小的,总是身不由己的。宿命论作为一种命观,确实有它消极的一面。但是我们需要看到的是,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宿命观不只是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也同样是对之勇敢地面对;不只是在自然面前的无能为力的表现,同时也是对不可抗力的坦然接受。这正是宿命论的积极意义所在,人需要用勇敢坦然的态度来面对命运中出现的一切,不能放弃也不能退缩。

参考文献

[1]苔丝著.孙法理译[M].北京:译林出版社,1993.

[2]李晓春.浅析造成苔丝悲剧的因素[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1,(9).

[3]黄开红.社会转型期的“美国梦”——试论嘉丽妹妹的道德倾向[J].外国文学研究,2006,(3):143-148.

[4]陈洪文,水建馥.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理性看待我国高尔夫产业的发展 第11篇

【关键词】高尔夫产业 高尔夫市场 高尔夫经营 奥运经济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经济形态逐渐显示了强大的实力,高尔夫产业即是其中的一

种,且近年来强劲的发展,令人不可不觑。据《国际市场导报》报道,2002年我国出口美国的高尔夫球杆占美国当年市场销售额的70%,球杆配件占到了44.5%的市场份额,其它相关设备占到了39%的市场份额。而全球85%以上的高尔夫纺织品(高尔夫服装、球包、球鞋)由中国制造。2006年,我国高尔夫产值为749 亿元,而美国高尔夫产业2001年的产值达到1500亿美元,2006年的产值达到1980亿美元。所以一些战略咨询机构纷纷将其誉为经济发展中“不落的太阳”。但是对比世界经济强国,我国的高尔夫产业却不免表现了自身

的尴尬,这便是当前中国高尔夫产业的生动写照—微型机与稚嫩、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现阶段我国高尔夫产业发展的特点

1.高尔夫消费潜力巨大

在中国,高尔夫的发展走过了25年的历程。发展至今,已拥有近500家的水平。据统计,中国高尔夫俱乐部入会消费人群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而各类高尔夫的消费人群已突破1000万。经济学家迟福林认为,中国潜在的高尔夫消费者现在是2000万,2020年可能到达5000万。如此巨大的高球队伍,预示着我国高尔夫产业潜在的巨大商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广大民众的高尔夫意识和高尔夫用品消费水平提高,整个中国高尔夫产业蕴藏着巨大而广阔和市场发展前景。特别是在人们不断追求生活质量的今天,参加各种健身运动,花钱买健康已成为一种很时尚的生活方式。群众高尔夫的发展直接拉动了高尔夫消费需求,也带动了一些相关行业的迅速发展。随着近几年高尔夫市场的拓展以及全民健身活动的推广,高尔夫消费市场呈快速扩展态势。1998年我国高尔夫消费总额为580亿元人民币,2002年我国高尔夫消费总额为869亿元人民币,2007年我国高尔夫消费总额为1389亿元人民币,这让人看到了高尔夫产业的无限生机。

2.申奥成功恰逢其时

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成为“第一次赚钱的奥运会”以来,奥运经济日益成为带动一国高尔夫产业乃至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1996年汉城奥运会不仅成为韩国带来滚滚财源,还直接带动了韩国的“经济起飞”,使其一举跻身亚洲四小龙的行列;2000年悉尼奥运会给本国副业来了超过17.56亿美元的收入,使澳大利亚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65亿美元,至今商机仍在持续中。而我国北京2008奥运会成功举办将带动中国经济额外的增长,中国国家统计局预计,筹办奥运会将在今后7年内每年拉动中国GDP增长0.3到0.4个百分点。所以,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当前我国高尔夫产业来说,可谓恰逢其时。

3.高尔夫市场化程度不高

在我国高尔夫市场逐渐形成的同时,我国的高尔夫市场还存在着市场化程度不高的情况。如目前高尔夫球场等仍沿袭国外高档私有球场的路子,高尔夫设施建成后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此外,由于我国过去对高尔夫用品的生产曾长期实施市场垄断,导致许多新兴生产企业对有关高尔夫用品的标准缺乏认识,进而难以打开国际高档球具市场。市场化程度不高还体现在高尔夫产业管理的混乱上,在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对经营主体限制和配套体制的不完善使得我国高尔夫市场在形成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管理不规范的问题。近年来,出现的高尔夫经纪人虽然把商业高尔夫竞赛搞得红红火火,然而高尔夫经纪市场却无章可循。这些问题,一方面影响了投资者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危害了高尔夫产业的发展。

4.高科技术含量不高

在国际市场上,高尔夫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面临着科技的竞争,高尔夫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科技的运用。如Callaway公司,1995年销售额为54.48亿美元,1997年增至80亿美元,1999年更达到近百亿美元,靠的就是高技术的运用。而在我国,生产厂家多达上百家,却没有几个能真正叫得响的牌子。我国高尔夫用品的出口虽然呈上升势头,但大多数的企业还处于来料加工状态,未能在国内外市场中形成较具竞争力的高档品牌。

二、用科学发展观分析我国高尔夫球运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会出现和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同我国其它产业发展的过程一样,高尔夫球运动和高尔夫球产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1.产业政策不到位

我国的高尔夫运动尤其是高尔夫球产业的发展应该有一个科学完整的发展规划,应该有一顶前后一贯、上下一致、合理有效的产业发展政策。尽管,中国高尔夫球协会和相关省市分会在力所能及的备件下做了大量有效的业务指导工作;我国的高尔夫球俱乐部的经营从一开始就走向了市场化运作。但是,一项具有鲜明产业性和产业作用的运动,应该由政府的多个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一套产业发展的指导性、规范性政策。由于相关政策的不到位和其它一些种种因素,所以曾在一段时期内,发生了少数俱乐部的投资商打“擦边球”、“偷步”建设,出现了个别违法、违规建设的球场院等,损害了高尔夫球运动的良好形象,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

2.产业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追求“高、大、全”的现象较为普遍。“高”就是高端、高档。我国目前有近一半高尔夫球俱乐部属于高档次俱乐部,而公众球场仅有深圳龙岗公众球场一家,在美国的情况则恰恰相反。据NGF统计,美国2003年有15827家球场,其中11501家为公众类球场,高档俱乐部在美国只占20%左右。“大”就是规模大,我国目前27洞及以上俱乐部约占47%,而美国的27洞及以上的俱乐部不到20%。“全”就是相当部分的俱乐部是除球场、会所外,酒店、练习场和各种娱乐设施等一应俱全。而国外的许多高尔夫球俱乐部除球场外,通常只配有前台、快餐和冲凉房等简单必要设施。“高、大、全”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我国高尔夫球运动的消费门槛居高不下,造成了市场消费的阶梯结构无法合理形成,影响了高尔夫球运动的推广、普及。由此,还造成了局部地区俱乐部间不理性的价格竞争,部分俱乐部经营长期亏损。

3.观念、认识不正确

目前,对我国高尔夫球运动的发展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且较为极端的观念认识。一种观点认为,高尔夫球运动在我国应予以限制,甚至禁止。认为高尔夫球运动是有钱人的高消费运动,不符合我国开展大众化体育运动的方向和国情实际,高尔夫球运动是对资源的侵占和浪费,是一些人违法、腐败的温床,等等。另一种观点认为,高尔夫球运动在我国应全方位加速发展。认为应该用二十年的时间,建六、七千家球场,参与运动人数要发展到三、四千万人,要象美国那样实现大众化,高尔夫球运动占用耕地,比种农作物每亩要高出几十倍的效益,等等。这两种观点缺乏科学的论证和客观公正的分析,都是不正确的。

三、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我国高尔夫产业健康、协调、持续发展

高尔夫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应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实际,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正确的理论研究为依据,按照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条件和要求以及高尔夫产业发展在内客观规律,实现健康、协调、持续发展的目标。重点应把握三个方面:

1.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相同步

高尔夫运动与社会经常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有资料表明:美国1950年人均GNP为1158美元,高尔夫球场数量为2000家;2000年人均GNP为30600美元时,高尔夫球场数量为14270家。2003年,我国高尔夫球场数量为236家,人均GDP为1090美元,从国外高尔夫运动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到达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3600美元,高尔夫运动同时也将进入提速发展阶段,高尔夫球总数预计将达到2000家左右,各类高尔夫球练习场预计将达到8000家左右,参与运动人数预计将达到900万。

2.与我国对外开放、引资的政策需求相协调

对外开放,引进资金加速我国经常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经常发展政策。应充分认识高尔夫球运动对改善我国投资环境,增强招商引资能力的有效作用。我国部分经常欠发达地区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招商引资的需求等,在城郊区域经济技术开发区附近等,适度规划建设一至数家高尔夫球场,对吸引内、外资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与社会不同消费层次需求相协调

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不同,社会财富分配存在差异,个人生活条件、生活水平、消费能力等不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高尔夫球运动的健康和乐趣,是社会,尤其是高尔夫行业人士应该追求的目标。优化高尔夫球俱乐部的投资结构、降低消费门槛是解决消费层次需求的有效措施,若按相关的科学分析发展,到2020年我国普通档次球场和公众球场应占球场总数的50%左右。届时,打一场球的全部消费应该在300元人民币以内。

总之,我国高尔夫产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相协调,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实际,按照事物发展和的客观规律,有规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我国高尔夫产业的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CNNIC.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7-7-23.

[2]郁小平.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高尔夫球运动健康发展.万方数据库,2006-9-12.

生理性起搏的发展 第12篇

1 生理性起搏概念的变迁

自1 9 5 8年世界上第一个心脏起搏器用于治疗完全房室传导阻滞以来, 心脏起搏技术获得了飞速的发展, 成为心脏电学治疗领域中治疗严重缓慢心律失常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自从起搏器技术出现以来, 能够更好的模拟正常生理状态即所谓的生理性起搏就成为了临床医生及专业工程师孜孜追求的目标。但起初的生理性起搏更多的停留在模拟窦房结和房室传导系统的功能, 这就有了后来的双腔顺序起搏 (DDD) 以及起搏器的变时功能等技术 (AAIR、DDDR) 。

1991年Rosenqvist等[1]的研究发现了不同部位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发现心房起搏较单纯心室起搏以及所谓的生理性起搏-双腔起搏对射血分数的影响最小, 从而引发了人们对原先生理性起搏的再认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传统心室起搏的安放位置R V A肌小梁, 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弊端: (1) R V A肌小梁率先被激动后, 心肌电、机械激动顺序由心尖到心底, 与正常激动顺序相反; (2) 左右心室不同步:电激动沿心室肌而非传导系统由右向左传导, 相当于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CLBBB) , 左室激动明显延迟 (左室侧壁收缩达峰可晚于间隔部位100ms以上) , 导致左室内、心室间及左侧房室 (隐匿性PR间期延长) 不同步, 从而造成二尖瓣返流及室间隔运动异常形成室内分流, 前向血流减少, 导致房、室扩大, 心功能受损[2]; (3) 研究发现, 长期RVA起搏可导致心肌病, 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 尤其是在心功能已受损的患者中可诱发或加重心衰, 且容易导致房颤的发生[3]。

但是单纯右房起搏也同样面临一些问题:传统的右房起搏电极置于右心耳梳状肌上, 但右心耳起搏后可增加激动在右房内的传导时间, 并增加右房至左房的传导时间, 使左房激动延迟, 引起左、右房内、左右房间的不同步, 从而容易诱发快速折返性房性心律失常。另外, 所谓房室顺序起搏只是保持了右房、右室相对合理的房室延迟, 由于右心耳起搏会导致左房激动延迟, 因此形成隐匿性左侧房室延迟缩短, 导致左室舒张不充分, 前负荷降低并进而影响前向射血。

2 保证生理性起搏的相关技术

正是以上的种种问题促生出许多保证生理性起搏的技术。

2.1 起搏部位的选择

研究表明改变起搏电极所在的部位, 可一定程度减少RVA起搏对心室功能的不良影响。如右室流出道 (RVOT) 间隔起搏即运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的技术将电极嵌入右心室间隔部可以实现直接或近希氏束起搏, 从而获得接近生理状态的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室同步, 在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上的改善显示出一定的疗效差别。有报道发现R V O T起搏与R V A起搏相比可增加心排量、改善患者的心功能[4]。对高度AVB、永久性房颤伴长间歇而需要持续右室起搏者, R V O T间隔可能是更符合生理的起搏部位。另外有研究发现右室双部位起搏 (联合起搏R V A和R V O T) 可以保持正常的心室激动-收缩顺序, 部分的恢复了左右心室收缩的同步性, 可以作为双室同步收缩的替代起搏技术[5]。

2.2 起搏模式选择

对S S S而A V传导正常者, 如房室结传导功能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功能正常, 应选择单腔A A I起搏模式。或更为稳妥的置入D D D起搏后程控为A A I模式, 一旦出现A V B, 可再程控为D D D模式。总之以尽可能保留自身起搏顺序为前提。

2.3 起搏功能的优化

对置入DDD起搏者, 可通过对内设起搏参数的程控达到减少心室起搏的目的。 (1) 将D D D起搏的A V延迟程控至大于自主P R间期、或开启房室自动搜索 (AV search) 功能, 以降低心室起搏比例。Medtronic公司在En Pulse系列起搏器中应用的Search AV+算法, 将最大AVD从250ms延迟至350ms, 使心室起搏比例进一步降低。 (2) 窦性心律优先 (sinus p reference) :开启滞后及动态滞后功能, 鼓励自身下传的自主心室电活动。 (3) 起搏模式的自动转换:依据自身心律, 自动转换起搏模式。如Ela公司Symphony系列起搏器安全的心房起搏模式 (AAI safe R) , 是AAI和DDD的混合体, 没有固定的A V D, 通常以A A I模式工作, 同时动态监测房室传导状态, 在检测到A V B后自动将起搏模式转换为D D D, 一旦自身A V传导功能恢复, 自动恢复A A I模式工作。该功能可使右室起搏比例降低至<0.1% (SSS患者) 。

因此严格的生理起搏应该是除了保证合理的房室顺序起搏外包括理想的腔内起搏顺序及心室、心房同步性。因此随后出现的三腔起搏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 是当前最接近生理性起搏的技术。其可能的机制如下:CRT通过优化房-室延迟可减少或消除舒张晚期的二尖瓣返流, 改善左室充盈时间[6], 从而改善了房室机械活动的失同步, 恢复心房辅助泵的作用。C R T通过减少心室间机械延迟 (I V M D) 使左、右室收缩协调优化, 纠正心室间收缩不同步。C R T通过减少心室内传导时间 (ICT) 改善心室内失同步收缩, 减轻室间隔矛盾运动及二尖瓣返流, 最终改善血流动力学。CRT还可能有纠正室壁内 (心内膜和心肌层间) 失同步收缩的作用。并有研究还发现C R T治疗可能通过改善神经内分泌紊乱以及心室肌重构获益。但即便如此CRT的应用中仍面临一些问题, 比如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获益如何;窄QRS波心电图患者的心室再同步化治疗同样获益其机制为何;以及CRT治疗中相关参数最优化调整的评判依据等都是下一步需要进一步研究。

因此目前临床上所应用的起搏治疗都不能完全达到生理性起搏的要求, 无论心房起搏抑或心室起搏都存在左、右心房间或左、右心室间的不同步问题, 频率适应功能也由于所采用感受器本身的限制, 必然存在特异性及敏感性的非生理性弊端。故从严格意义上讲, 所有的心脏起搏均是非生理性的。因此要实现尽可能接近生理性起搏除了起搏器技术的进步外, 可能针对患者进行合适的起搏器选择、合理的起搏器植入以及起搏器参数的设置等进行个体化选择是现有条件下更为可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Rosenqvist M, Isaaz K, Botvinick EH, et al.Relative impor-tance of activation sequence compared to atrioventricularsynchrony in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J].Am J Cardiol, 1991, 67:148.

[2]Grines CL, Bashore TM, BoudoulasH, et al.Functional ab-normalities in isolated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The effect of interventricular asynchrony[J].Circulation, 1999, 79:845.

[3]Lamas GA, Ellenbogen KA.Evidence base for pacemakermode selection:from physiology to randomized trials[J].Circulation, 2004, 109:443.

[4]Giudici MC, Thornburg GA, Buck DL, et al.Comparison of right ventricullar outflow tract and apical lead permanent pacing on cardiac output[J].AmJ Cardiol, 1997, 79 (2) :209~212.

[5]Pachon MJC, Albomoq RN, Pachon MEL, et al.Right ven-tricular bifocal stimulation in treatment of dilated cardiomyopathy[J].Prog BioRes, 1999, 4 (4) :254~262.

发展的合理性范文

发展的合理性范文(精选12篇)发展的合理性 第1篇众所周知, 影子银行系统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自危机以来, 影子银行系统一直...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