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CPI上涨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CPI上涨范文(精选7篇)

CPI上涨 第1篇

所谓汇率传导机制,即由于汇率变动而导致内部物价的相应变动。汇率变动可通过直接和间接两个渠道传导影响消费价格。直接渠道是通过进口商品价格传导。人民币升值,以人民币计价的进口商品价格将变得较便宜,这将可能传递至工业品出厂价格和消费价格,生产商和经销商可能会相应地降低产品价格,进口商品对国内消费者来说变得较便宜。间接渠道是通过出口商品传导。人民币升值使得出口商品对外国买家来说变得较昂贵,国产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削弱,从而导致出口、工业生产及总需求有所减少,从而使国内商品价格有下调压力。

根据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人民币升值对国内消费价格影响的完整推演应当是:将提高出口商品价格,降低进口商品价格;出口总额将下降,进口总额将上升;则中国的贸易顺差将减少,外汇储备的增加将减少;流入国内的钱相对减少了,本币升值将导致国内货币供应紧缩,从而给过热的经济发展降温,可以降低国内通货膨胀率。

2008年6月6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9238元,创汇改以来新高。按照当日的数据计算,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计算,从年初1美元对人民币7.2996元计算,年内累计升幅已超过5.2%。按照2005年7月21日汇改时8.11的汇率计算,汇改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达到14.6%。随着人民币对美元的不断升值,我国外汇储备也从2005年7月的7 327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4月底的17 566.4亿美元,增长了140%,出现了人民币越升值,外汇储备越增加,外汇储备越增加,人民币越升值的一种特殊的现象。

自2007年以来,我国的CPI出现持续上涨的趋势。CPI的上涨率由2006年的1.5%上涨到2007年的4.8%。进入2008年以来,CPI的上涨势头不减。2008年第一季度CPI上涨率为8%,其中2月份曾达到了8.7%。本轮物价上涨,初期主要集中在农产品特别是肉类并传导到食品类产品物价上涨。2007年末至今,基础原材料和能源产品价格也开始持续大幅度上涨。2008年第一季度,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8%。非食品价格上涨一直处于可控的范围内,2008年第一季度非食品价格上涨率为1.8%。当前仍需要密切关注未来的价格走势,把控制物价上涨、抑制通货膨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二、人民币升值推动国内消费价格上涨因素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发现,伴随着人民币的升值,我国的通货膨胀率也大幅上扬,达12年新高,出现了不同于经济学经典理论的特征。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美元贬值

此轮美元贬值始于2002年2月至今,美元对主要货币的名义汇率指数均以下跌为主,美元指数从2002年2月的高点112.73跌至目前的70左右,累计跌幅达到34%,创下了1971年尼克松总统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以来的新低。截至2008年3月,美元贬值幅度已超过39%,其中对欧元的跌幅更大,高达44%。美元大幅贬值,给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美元贬值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美国次贷危机。次按风暴给欧美金融机构带来巨大损失,引发比较严重的信贷紧缩,消费信心和就业数据等均出现恶化的迹象,从而加剧了全球经济及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二是美元利率急速下降。为化解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风险,从2007年9年18日至2008年5月1日,美联储连续7次下调联邦基金基准利率,从5.25%下调至目前2%,由此带来的不利于美元的货币之间的利差变化。三是美国财政和贸易双赤字状况没有丝毫改变,并且还在继续扩大。首先,自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及“9·11”恐怖事件之后,美国加大反恐力度,发动伊拉克战争,财政状况从克林顿时代的盈余转为赤字,财政赤字占GDP比重从2002年的1.5%攀升至2004年的3.6%。其次,美国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经常账赤字在2002-2005年的平均增幅高达18.4%,其占GDP的比重从2001年的3.8%猛升至2006年的6.2%,美国财政状况将再趋恶化。在贸易和财政双赤字大幅上升的情况下,美国不得不依靠国家信用和美元在外汇储备及支付清算体系中的国际地位,放松对货币供应的约束,以支撑其日益庞大的贸易支付和军费开支,因此美元弱势不会扭转。

(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目前全球以美元标价的原油、金属、农产品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攀升。2008年3月,路透社商品指数、道琼斯商品指数分别为2 933.10点和216.33点,而在2005年1月,这两个指数仅为1 571.30点和143.153点,短短三年零两个月,涨幅竟分别高达87%和51%。在大宗商品中,又以能源、粮食等基础商品的价格上涨最为突出。

主要产油国安全形势恶化、全球需求强劲、供应短缺担忧以及美元疲软是推动国际油价飞涨的主要原因。新兴市场国家的石油消费量不断上升,推动原油价格继续上涨。根据国际能源署各期《石油市场报告》提供的统计数据,2000—2007年全世界石油日需求量依次为7 620万桶、7 740万桶、7 803万桶、7 921万桶、8 214万桶、8 375万桶、8 450万桶和8 592万桶。尽管发达国家仍然是石油消费的主力,但发展中国家需求增长更快,特别是中国石油日需求从669万桶增长到758万桶,增幅最大。石油开采和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也是推动世界油价上涨的重要因素。开采难度相对较低的油田已经都被开采了,新发现的油田主要分布在北极、深海之类开采条件恶劣的地区,新油田的开采需要更先进的技术和更多的投资,高成本石油供应量的增加将成为一种趋势。美元持续贬值以及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过剩以及投机力量疯狂炒作对近期油价暴涨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国际油价目前已升至135美元左右,欧佩克4月底警告称,未来油价可能上冲至每桶200美元。

国际农产品价格保持上涨态势。在相对落后的非洲,经济增长拉动的主要是食品需求;而在初步实现工业化的亚洲地区,出口导向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在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同时增加了加工用农业原料需求;农业资源相对丰富的拉美国家则一方面扩大农产品出口,另一方面也在大力发展本国的加工业,国内市场农产品需求也呈现增加态势。在发达国家,食品消费已经基本达到饱和水平,近期的农产品需求增长主要由扩大生物能源生产所拉动。伊拉克战争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曾由每桶不到20美元急剧上升到接近140美元的水平,导致各国加快发展替代能源工业。在这方面,以美国和巴西为代表的重要农产品出口国表现最为积极,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措施,如美国对乙醇生产的补贴。在农产品出口国,扩大生物能源生产首先拉动了对玉米、甘蔗、油菜、棕榈油等原料产品的国内需求,从而引起出口数量减少,国际市场价格也因之上升。由于能源作物收益高,生产者将更多的土地资源投入能源作物生产,这使得竞争作物供给减少,价格随之上升,最终导致农产品价格普遍性上升。2007年11月份联合国粮农组织出版的《粮食展望报告》显示,受不利天气、低储备所引起的供应紧张以及受发展中国家需求强劲等因素影响,预测世界谷物价格将保持上涨态势。预计2008年,由于高位运行的世界农产品价格,以及创记录的运费,将使粮食的国际贸易形势严峻。据美国农业部最新预测,此轮世界食品价格上涨的势头一直要持续到2010年。

(三)近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逐年增高,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增强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我国对外贸易出现快速增长,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不断提高。2001年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历史性地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超过日本,名列世界第3位,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和世界贸易的增长。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快速增加,2002年突破50%,2005年已经高达63%。据专家学者分析,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已经跻身中等贸易依存度国家行列,与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韩国等相当,因此汇率对于国内价格的变化影响显著。

(四)近年来我国快速增长的需求拉动了相关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

近几年,我国原油进口增幅更为明显。2000年到2007年的8年间,其日需求量从669万桶增至758万桶,占全球日需求量的比重始终维持在8%以上。1993年开始,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4年,中国原油进口达1.227亿吨,同比增长34.8%,首次突破1亿吨大关。2006年,中国原油进口量达1.452亿吨,比上年增长14.2%;2007年,中国进口原油1.63亿吨,较上年增长12.4%。与此同时,中国还在大幅缩减原油的出口量。2007年,中国出口原油389万吨,较上年下降38.7%。多数机构预测到2010年中国石油进口量会再增加1亿吨,据统计,中国2007年原油产量仅增长了1.6%,达到1.8665亿吨,因此,业内普遍认为,石油进口还会加速增长,石油进口依存度很快突破50%,已基本成为定局。

近年来我国对铁矿石的进口依存度都在50%以上,有日益增大趋势。尽管目前我国的铁矿石产量位居世界第1位,2000-2007年的8年间,我国铁矿石进口量从6 997万吨增至3.83亿吨,居全球进口量第一,但仍不能满足国内旺盛的投资需求,并且该需求量还在不断增加。预计2008年全年进口量上升至4.2亿吨。近年来铁矿石长期协议价格的连续上涨,对中国钢铁行业及相关产业产生很大影响。2003-2007年,国际铁矿石基准价格涨幅分别为8.9%、18.62%、71.5%、19%和9.5%。2008年铁矿石长期协议价上调65%,这是铁矿石价格连续第6年上涨。

(五)在制造品领域,中国国内劳动力等成本不断上升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之所以能够出现长达10余年的无通胀经济增长,关键是中国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参与了国际生产,廉价的“中国制造”滚滚涌入西方市场,有效地遏制了西方国家通货膨胀的上升。然而,时至今日,“中国制造”的免费午餐终于要告一段落了。此前“中国制造”低成本的关键在于农业部门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在严酷的就业竞争中,他们愿意接受低工资。同时,中国的土地等成本也相当低(与西方相比)。然而,在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中,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正日益逼近耗尽的转折点(发展经济学称之为“刘易斯转折点”)。加上政府开始重视改善民生和收入分配,中国工资水平开始显著提升,导致中国出口商品成本上升。

从外因来看,美元在国际市场上的持续贬值以及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过剩导致全球以美元标价的原油、金属、农产品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攀升,以美元贬值的方式向全球输出通货膨胀,全球通胀的上升从成本推动向成本和需求共同拉动的演变,致使世界性的通胀压力不断增加。2007年美国的CPI上涨了2.9%,2008年2月份则上升至4.0%,欧元区2008年3月份的CPI甚至创下了3.5%的历史最高涨幅。印尼、墨西哥、俄罗斯、南非等新兴市场经济体的CPI也普遍出现了较大涨幅。从内因来看,近年来由于我国外贸依存度逐年增高,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加深,快速增长的中国需求拉动了国际市场相关产品价格以及在制造品领域国内劳动力等成本不断上升,直接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三、人民币汇率升值趋势的政策建议

央行2008年5月14日发布的《2008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央行当前货币政策将把控制物价上涨、抑制通货膨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

在目前的环境之下,汇率升值的贸易政策目标同抑制通货膨胀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正好并行不悖,我国应采取人民币加速升值的策略,如果采用缓慢升值,主要的好处是国内企业可以争取到调整时间,不利之处是让外国投资可以从容不迫地大量购买中国的廉价资产,造成流动性过剩和宏观经济的不稳定。

人民币加速升值,有利于继续推进汇率制度乃至金融体系的改革。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解、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希望能创造双向变动预期。但最近几年来,美元兑欧元、日元和其他主要货币一直是处于贬值状态,因而出现人民币于对美元升值、对欧元、日元贬值的状态。人民币加速升值,使汇率更具灵活性,与汇率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

人民币加速升值,将减少热钱对于未来升值空间的憧憬,降低热钱涌入的倾向,从而降低因货币膨胀所造成的通胀压力。因此,应对通胀无法依靠单一政策,而应采取从紧货币政策(包括汇率升值和信贷规模控制)抑制国内自身通胀因素,同时用财政政策加大补贴农业生产和补贴城市低收入者的方法,这有利于减少国外资金对国内的购房需求,减少房地产泡沫。人民币升值抬高了外资在中国大陆的购房成本,如果外来的需求减少,无疑会缓解所谓供不应求的局面,给虚火发烧的国内房地产市场降温,对降低房价产生正面效应。

人民币加速升值,有利于降低进口商品价格,通过汇率的传导机制,可以降低以进口原材料为主的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近期国际原油价格加速上涨,人民币加速升值可以降低部分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惠及国内消费者。同时,由于很多出口企业实际是“两头在外”企业,出口产品的原材料多来自国外,人民币升值后,企业进口的货物可以少支付人民币,实际上是降低了生产的成本。

人民币加速升值,有利于解决对外贸易的不平衡问题。通过人民币升值,将在一定时期内降低企业的盈利空间,使竞争力和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下降,导致出口减少,表明中国不惜牺牲自身利益为贸易伙伴着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际贸易争端和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人民币加速升值,有利于国内企业努力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我们的企业长期以低价格占领国际市场的做法,实际是自相杀价竞争的结果,减少了自己的收益,让外国进口商得利。人民币加速升值,调整我们的出口结构乃至产业结构,那些低附加值的特别是以严重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出口商品,在优胜劣汰的原则下,某些企业就可能倒闭。提高生产率和科技含量,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是企业增强增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课题组.如何看待当前的通货膨胀形势[N].中国经济时报,2008-05-20.

[2]哈继铭.人民币升值如何影响国内消费价格[N].第一财经日报,2008-03-25.

[3]刘煜辉.人民币加速升值能抑制通胀吗[N].上海证券报,2008-04-13.

[4]张锐.美元贬值:成因、影响与未来走势[J].财经科学,2008,(5).

[5]李丽.理性看待中国外贸依存度[N].中国经济时报,2007-03-27.

[6]邹新,李露.影响当前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N].中国经济时报,2008-04-14.

[7]张娥.07国石油进口量近2亿吨进口步伐呈现超速度[J].中国石油石化,2008,(3).

[8]魏曙光.宏观调控难压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N].证券时报,2007-12-18.

[9]冯科.人民币加快升值可以预期[N].新快报,2007-10-23.

CPI再次上涨带来的疑惑 第2篇

终于,各方人士都异常关注的4月CPI如期公布了。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8.5%。其中,城市上涨8.1%,农村上涨9.3%。这一数据是有些出乎人们意料的,因为就在数据出来前不久,人们还在普遍憧憬着二季度的通胀压力会有所缓解。

无情的事实终究还是给人们浇了一头凉水,CPI在2月份创出8.7%高点后,3月份8.3%的回落刚刚让大家舒了一口气,但是4月份8.5%的上涨让形势一下子又变得严峻起来,甚至有人提出未来可能出现两位数通胀的言论。

面对这样严酷的物价形势,许多人不由地会产生这样强烈的疑惑,虽然各项调控措施给人的感觉是一浪高过一浪,但CPI指数对此却并不领情,向上的势头仍然不断刺激着人们的神经。那么,究竟什么环节会是真正的突破口呢?面对现实才是根本的出路,笔者认为现在必须要进行一次反思和梳理,特别是要厘清过去存在的一系列观念的误区。

首先,对通胀的认识是否与实际恰恰“针锋相对”?2006年下半年肉价、食用油价格开始上涨时,社会公众听到的只是相关学者与官员“结构性”与“间歇性”上涨的说法。但是其实此前发生的猪肉价格上涨和近期的粮食价格上涨,却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务工收入增长的情况下,引发的农民务农收益下降的结果,在相关产业链中对通胀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这也是我国历年通胀所具有的独特规律。而如果滥用“结构性通胀”一词来减弱其影响,虽然可以图得一时的口舌之快,但却具有极大的误导性,对准确认识通胀有着严重的危害。从这一点来说,对于已经到来的通胀我们一定不能再“扭捏作态”了,不然就会延误有效的时机。

其次,提高准备金率还有何作用?现在很多人都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现象。每当公布CPI创出新高时,接下来必然会推出提高银行准备金率的政策,而且也越来越有“时效性”。但是有专家认为,由于现有制度本身存在的不足,也许准备金率政策的货币紧缩功能现在已经弱化。那么,既然准备金率政策作用有限,为什么还要经常使用呢?在更大程度上,央行是要发挥其“符号”作用,表明从紧的货币政策姿态。不过对“符号”的使用也要恰到好处。事实上,2007年以来频繁上调法定准备金率,既表明政策有效性在弱化,也说明市场对政策也已接近“麻木”状态。

最后,是否要拘泥于4.8%的调控目标?对今年全年价格4.8%的调控目标,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已经在多个场合表示,完成的难度相当大。有观点认为,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要完成这一目标,已经不是难度大小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可能的问题。当前,国际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不可能不对中国的价格控制产生影响。原本实现年度控制目标的难度就相当大,再加上国际价格因素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否有必要拘泥于这一目标呢?如果能跳出这一框框,反而有可能让我们推出一些积极的措施,从而有利于整体经济的发展。

笔者提出这样三个问题绝对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觉得这是我们面对当前的通胀必须要解决的三个现实症结,那就是:现状、手段和目标。如果不能把这三个“要害”真正完全厘清,显然是根本无法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的。

对当前我国CPI上涨现象的思考 第3篇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onsumer Price Index, 简称CPI) , 是对一个固定的消费品篮子价格的衡量, 主要反映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 也是一种度量通货膨胀水平的工具。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CPI一直上涨, 尤其在9月份CPI涨3.6%, 创23个月新高, 10月份CPI涨幅更是高达4.4%, 创24个月新高。

2 CPI上涨的原因

针对此次我国CPI的上涨,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对其原因进行深层次的探析。

2.1 流动性过剩

所谓流动性过剩就是指有过多的货币投放量, 这些多余的资金需要寻找投资出路, 于是就有了投资/经济过热现象, 以及通货膨胀危险。就资料显示, 2000年我国GDP总量为8.9万亿元, 广义货币供应量为13.5万亿元, 是GDP的1.5倍, 多出了4.6万亿元, 而到了2009年, 我国GDP总量为33.5万亿元, 广义货币供应量为60.6万亿元, 是GDP的1.8倍, 比差多出了27.1万亿元。今年9月末, 广义货币余额已经达到69.64万亿元, 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前三季度GDP达26.866万亿元计算, 比差多出将近42.774万亿元!此外, 为了应对2008年突发的国际金融危机, 中国政府提出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 同时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 这同样造成了货币投放量的增多。按照货币学基本原理, 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每增长1元价值, 作为货币发行机构的中央银行也应该供给货币1元, 超出1元的货币供应则视为超发。在新兴市场国家由于市场化改革等原因, 广义货币供应量适度高于经济发展GDP增长也是合理的, 然而过量的货币供给却极易引起CPI的上涨, 甚至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因此, 当前货币供应过多是造成CPI大幅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2.2 国内农产品的供需失衡

2.2.1 自然灾害导致供需不平衡

2010年我国发生较多的自然灾害, 以西南五省大旱为例, 2010年云南省小春播种面积 (其中粮食1770万亩) , 受灾面积3148万亩, 占已播种面积的85%, 绝收超过1000万亩, 由于口粮、蔬菜等农作物的供给不足, 造成当地及周边粮食蔬菜价格的普遍上涨, 相对于粮食和蔬菜, 西南地区的一些经济作物在全国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包括食糖、茶叶、油菜籽、烟叶等品种, 此外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比较长, 对未来物价仍会产生持续推动的作用, 由此, 不难看出各类自然灾害造成农产品产量的大幅下降, 供给量难以满足有效需求, 造成供需失衡, 因此导致农产品价格的上涨, 从而推动了CPI的上涨。

2.2.2 生产者少了, 消费者多了

“十一五”期间, 中国城镇化得到快速发展, 前4年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0.9个百分点。截至2009年, 中国城镇人口已经达到6.2亿, 城镇化率达到46.6%, 与2000年相比, 城镇人口增加1.63亿, 城镇化率提高10.4%, 年均提高约1.2个百分点。而且, 从中国的城镇化规模来看, 不论是年净增量还是城镇人口总量, 都已经长期处于世界第一的位置。1996至2005年, 每年新增的城镇人口数量超过2000万人;2006至2009年, 每年新增的城镇人口数量大约为1500万人。这些新增的城镇人口, 很多是由农产品的生产者直接转变成了农产品的消费者, 此外,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 中国很多沿海及内陆地区出现了用工荒, 从而导致农村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 使农村的劳动力不断减少, 这两方面的因素必将导致供求关系的变化, 从而推动农产品的价格, 进而拉动了CPI的上涨。

2.3 游资炒作

从2009年末开始, “豆你玩”, “蒜你狠”, “苹什么”, “辣翻天”等新兴词汇不断出现在大众眼前, 这些带有戏谑性的词语既反映了消费品价格的过度增长, 也透露出广大消费者对消费品价格上涨的无奈。之所以出现消费品一轮又一轮的价格猛涨, 究其原因, 是一些掌握资源的资本操纵者在暗地进行游资炒作。近年来, 房地产业的暴利给所有投资者一夜暴富的刺激和暗示。受此影响, 大多数的投资者都处心积虑寻找利用手中资源暴富的捷径, 为此他们瞄准了对一些必要的消费品进行炒作。那些掌握资源的民营资本操纵者利用手中资源, 先集中低价收购某一消费品 (如大蒜) , 囤积数月待供不应求价格猛增时出手, 牟取暴利。利用此手段, 资本操纵者们牟取暴利的目的屡试不爽, 于是他们发动了一轮又一轮空前的游资炒作。因此, 利用游资进行消费品炒作是当前CPI过快上涨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2.4 国际市场的影响

在刺激政策的影响下, 去年全球经济复苏形势较好, 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水平持续上涨, 今年4月价格涨至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位。其中农产品的价格上涨是推动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 而在农产品中粮食、棉花价格涨幅位于前列。9月份粮食现货和期货价格比6月的价格, 分别上涨20.9%、46.9%, 比去年底分别上涨11.6%、31.3%。9月份棉花现货、期货价格比去年底分别上涨31.1%、27.3%。世界粮食需求增加, 而短期内粮食的供给又不会发生变化, 最终使得国际性粮价上扬。世界粮食的供应缺口, 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粮食供需偏紧平衡的状态, 由此拉动国内粮食价格上涨, 使得国内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上升。

2.5 预期的影响

由于物价的持续上涨, 以及今年多发的自然灾害, 消费者会产生物价继续上涨的预期, 因此, 将导致消费者大量地提前购买物资, 生产者会囤积生产资料, 这样让原本供应紧张的物资将变得更加紧缺从而将拉动物价的进一步上涨, 进而推动CPI的持续上涨。

3 平稳物价的几点建议

经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 物价的上涨原因是综合的, 多方面的。因此我们要从多方面入手来解决。

(1) 由于我国的广义货币量供应过大, 流动性过剩, 因此想要控制物价的上涨必须首先要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问题。第一, 要促进商品和贸易改革, 优化我国经济增长模式, 鼓励企业去海外投资, 从商品输出转变成资本的输出, 通过适当地抑制出口, 防止由于贸易顺差带来的基础货币的增加。第二, 积极发展资本市场。扩大资本市场规模, 提供多元化的投资工具和投资渠道, 是疏导过剩资金的一种重要方式。第三, 国家可以采取适度紧缩的货币政策, 例如调高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来减少货币的供给量。

(2) 国家应该做好突发自然灾害的预防和灾后的恢复生产工作。一方面, 要建立健全灾害预警机制, 力争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前早做好防范和准备工作;另一方面, 在灾害发生后, 要积极组织和领导受灾的农民开展灾后重建尤其是农业恢复生产工作, 力争将灾害对农作物生产的危害降到最小, 降低因灾害造成农作物大幅减产而带来的对物价的巨大冲击。

(3) 政府相关部门应针对游资炒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首先, 必须要严格禁止对群众生活必需品进行炒作, 维护百姓利益, 保证社会稳定。对那些置群众基本利益于不顾、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不法之徒决不姑息。其次, 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 要建立一个专门的游资动向的监督机制。必须建立专门的监督机制对游资动态进行跟踪和反映, 以提醒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防止市场被扰乱。

(4) 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资力度, 建立关于国际和国内各类农产品价格信息交流的平台, 以及利用网络和媒体及时发布各类农产品的信息, 使农民及时调整种植方案, 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供给失衡。此外, 必须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健全农村市场体系, 推进农村信息化发展。

4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 造成近来CPI持续飙升的因素是众多的:既有国内方面的因素, 也有国际市场的因素;既有本年度自然灾害较多的客观自然因素, 也有如货币过多的政策性因素, 还有居民对物价预期较高的主观性因素。作为影响广大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的消费品价格指数, 其过快增长必然对维护社会稳定和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 必须将CPI涨幅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政府各相关部门要及时采取宏观调控政策, 从以上几方面着手, 着力来解决目前物价的结构性上涨问题, 以缓解目前通胀压力较大的局面, 保证经济在健康的道路上平稳运行。

参考文献

[1]湖南竞争情报网.2010年前三季度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变化及后期走势分析.

[2]扬子晚报网.这次CPI这么高, 高在“啥都长”.

[3]王嘉一.是谁操纵了“蒜你狠”和“豆你玩”.

CPI上涨 第4篇

其中,城市上涨5.4%,农村上涨5.9%;食品价格上涨11.9%,非食品价格上涨2.7%;消费品价格上涨6.6%,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8%。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0.1%。其中,城市上涨0.1%,农村与上月持平;食品价格下降0.2%,非食品价格上涨0.2%;消费品价格上涨0.1%,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2%。

一、各类商品价格同比变动情况

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1.9%,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3.62个百分点。其中,粮食价格上涨11.6%,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32个百分点;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26.1%,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72个百分点(猪肉价格上涨38.9%,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12个百分点);蛋价格上涨12.6%,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11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上涨12.4%,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28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下降6.8%,影响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20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上涨11.1%,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19个百分点;油脂价格上涨15.8%,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18个百分点。

烟酒类价格同比上涨3.7%。其中,烟草价格上涨0.4%,酒类价格上涨8.7%。

衣着类价格同比上涨3.7%。其中,服装价格上涨4.0%,鞋价格上涨2.5%。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同比上涨3.1%。其中,耐用消费品价格上涨1.0%,家庭服务及加工维修服务价格上涨11.9%。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3.5%。其中,西药价格下降0.6%,中药材及中成药价格上涨13.0%,医疗保健服务价格上涨0.5%。

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同比上涨0.8%。其中,交通工具价格下降0.3%,车用燃料及零配件价格上涨12.2%,车辆使用及维修价格上涨4.6%,城市间交通费价格上涨2.9%,市区公共交通费价格上涨1.9%;通信工具价格下降13.7%。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同比持平。其中,教育价格上涨0.9%,文娱费价格上涨1.5%,旅游价格上涨2.3%,文娱用耐用消费品及服务价格下降6.6%。

居住类价格同比上涨4.4%。其中,水、电、燃料价格上涨3.5%,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上涨4.5%,住房租金价(1794.40,-4.80,-0.27%)格上涨3.6%。

据测算,在10月份5.5%的涨幅中,去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近1.5个百分点,今年新涨价因素约为4.04个百分点。

二、各类商品价格环比变动情况

10月份,食品价格环比下降0.2%,影响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06个百分点。其中,鲜菜价格环比下降3.4%,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09个百分点。肉禽及其制品价格环比下降0.6%(猪肉价格环比下降1.8%,9月份环比上涨1.2%);蛋价格环比下降3.8%(9月份环比上涨2.4%);水产品价格环比下降1.5%,上述三项合计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下降约0.13个百分点。油脂价格环比上涨0.5%,比9月份的环比涨幅缩小1.0个百分点;鲜果价格环比上涨5.7%,比9月份的环比涨幅扩大2.6个百分点,油脂和鲜果价格上涨合计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约0.11个百分点。

10月份,非食品价格环比涨幅为0.2%,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约0.15个百分点。其中,烟酒、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类别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5%、1.6%、0.1%、0.2%和0.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类价格环比分别下降0.1%和0.3%。

附注:

指标解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简称CPI,是度量居民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随着时间变动的相对数,综合反映居民购买的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统计范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涵盖全国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的食品、烟酒、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八大类、262个基本分类的商品与服务价格。数据来源于全国31个省(区、市)500个市县、6.3万家价格调查点,包括食杂店、百货店、超市、便利店、专业市场、专卖店、购物中心以及农贸市场与服务消费单位等。

CPI上涨 第5篇

一、由CPI上涨透视我国的物价波动

自2009年起, 由于国际、国内多种因素的作用, 我国粮食、蔬菜、房租等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在波动中起伏上涨, 呈现新一轮的上涨趋势, 最终反映为CPI指数节节攀升。2010年我国CPI全年上涨3.3%, 进入2011年上涨更为迅猛, 上涨5.4%;2012年物价涨幅稳步回落, 但仍是在2011年高位上呈现全面温和上涨格局, 其中食品价格依然是主要的涨价因素。可见, 2012年国内通胀压力持续存在, 且通胀预期可能有所强化;2013全年城市食品零售价格监测情况显示, 被监测的31种产品中, 近80%食品价格上涨。

2013年7月份CPI调查数据显示, 食品价格同比上涨5.0%, 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约1.61个百分点。其中, 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5.9%, 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42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上涨11.8%, 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32个百分点;粮食价格上涨5.1%, 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15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上涨7.3%, 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14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上涨3.1%, 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08个百分点。

从统计数据来看, 目前我国CPI结构性上涨比较明显, 食品和居住价格上涨领跑CPI, 短期内走高的压力仍然存在, 但有望稳中趋降。食品类商品在我国CPI构成中权重最大, 通过近十年有关数据相关分析, 我国CPI涨幅与居民食品价格指数变化的相关系数达0.964。2010年11月以后, 食品价格指数的上升明显加快, 特别是肉类食品消费价格指数开始大幅上升, 成为推高CPI的主要力量。另外, 历次物价大幅上涨往往伴随着粮价上升, 粮价的上升可以通过商品市场直接传导至CPI, 还可以通过饲料价格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传导至农业的其他生产领域, 最终影响于消费市场。

近年来, 我国商品房价格仍然高居不下, 并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 而房价的一路上扬必然引起租房价格的节节攀升。据统计资料显示, 租赁住房价格 (房租) 的上涨是推动居住类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的首要因素。租房价格如此大幅上涨与房价的大幅上涨有关。近年来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紧缩银根、调控房价的政策措施, 使得房价节节攀升的走势稍有趋缓, 但房价久居高位确是毋庸否认的事实, 住房问题也成了众多年轻人最为焦虑的问题之一。

二、CPI上涨的成因解析

(一) 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上涨助推CPI

从短期来看, 引发CPI上涨的因素中, 原材料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效应比较明显;从长期来看, 劳动力成本和流通成本等推动性因素也不容小觑, 其中, 工人的工资水平高低对生产成本的控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 中国即将迎来“刘易斯拐点”, 正进入人口红利衰减时期, 而这两年来沿海地区的劳动力短缺状况也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研究发现。

自2010年以来, 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呈现的“用工荒”凸显出了用工成本上升的压力。首先是2010年3月18日我国最大的出口省份广东省对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提高20%以上, 紧接着我国其他省市也相继提高最低工资水平。对于长三角地区而言, 近五年来普通工人的工资翻了一番, 年均增速高出GDP增速一倍以上, 社保、公积金等福利待遇也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调。因此, 随着时间的推移, 上涨的劳动力成本、改善的生产环境、完善的社会保障都将会反映到相关产品的价格中, 进而会推动产品价格的上升, 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必然会反映这种变化。根据工资刚性原理, 在食品价格出现上涨以后, 劳动者因生活成本上升而要求加薪的预期会相应提高, 这样就会产生经济学上著名的“工资通货膨胀螺旋”效应。

国际油价持续走高, 物流行业人工成本的增加成为推动商品流通成本增加的重要因素。由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负效应还未褪去, 2010年以来美元持续贬值, 世界市场原油价格震荡走高。2010年1月伦敦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平均价格为75.55美元/桶, 到2013年7月上涨至122.67美元桶。2012年11月在上海召开的首届中国国际石油贸易大会上, 发改委预计未来五年, 中国对原油需求将保持一定增速, 增幅有所下降。2013年, 我国对国外原油的依赖度仍然比较高, 原油消费量将超过5亿吨, 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0%左右。因此, 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直接带动我国国内汽油、柴油价格的持续攀升, 致使商品的运输成本持续走高。

(二) 流动性过剩推动CPI走高

流动性过剩, 即经济体系中流通的货币量多了。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经说过:“通货膨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其含义是说通胀的机理和产生机制可能多种多样, 但通胀的直接原因只有一个, 即货币供应量过大。我国近年来物价上涨现象的产生与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而出台的宽松政策是有密切关系的。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 为避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冲击和影响, 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以通过增加政府投资和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方式来扩大内需, 从而有效地缓解由于对外贸易降低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然而过度的宽松货币政策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资产价格大幅上涨、房地产泡沫不断膨胀等等。

从当年的实践来看, 政府的决策在保持经济增长方面是有效的, 我国GDP季度同比增长率由2009年第一季度的6.5%提高到2010年第三季度的10.6%。但同时伴之而来的是信贷规模和货币投放的膨胀产生的流动性过剩。据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10月底, 广义货币供应量 (M2) 金额为39.42万亿, 同比增长19.47%, 到2013年6月份累计净投放现金5170亿元。这样就使得流通中的货币量大增, 超过了物质产品的增长速度, 加剧了流动性过剩现象的发生, 以致于物价出现不断上涨。

(三) 国际输入因素助推CPI上扬

尽管中国地大物博、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但是人均占有资源量相对较少, 进而导致国内外企业为国内有限的资源而竞争十分激烈, 加之有些资源开采比较困难, 我国在很多资源品上高度依赖国际市场, 尤其是对原油和原材料的进口逐年居多。原油、矿石等资源价格的上涨主要影响上游产品价格, 此即国际输入因素对我国物价的影响。

自2003年以来, 外资看准了人民币升值的机会, 以及从中央到地方招商引资的力度不断加强, 实行对外优惠税收政策, 再加之廉价的能源资源, 使得外资对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持续看好, 越来越多的外资涌入国内市场, 国外资本廉价利用中国的劳动力、土地矿产资源、水资源等生产要素, 掀起了新一轮的投资人民币和房地产的热潮, 连续几年的国际投资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 但同时由于国内资源不断廉价外流导致国内资源的短缺, 进而引起紧缺资源价格持续走高, 土地价格和劳动力价格持续提高, 以及人民币升值背景下资产价格的剧烈变动, 使得居民和企业的投资选择不断发生变化, 从而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 产生了经济泡沫, 导致高的通货膨胀。可以说, 现今的通货膨胀实际上是国际间掠夺资源的结果。

三、完善CPI的调控政策选择

近年来我国物价一路走高, 从外部因素来讲, 是由于美元贬值导致的国际大宗商品物价普涨输入国内、国际游资看好中国市场发展前景致使资产价格上涨造成的;从内部因素来讲, 是因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提高的螺旋效应引起的;从历史角度来讲, 是由于我国政府自2008年以来实行的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导致的流动性过剩的余波效应产生的。面对当下久居高位CPI的节节攀升, 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的管理者, 应该采取控制资源型产品价格、加大社保力度、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加强国际输入因素的监控等有效措施来调控物价, 改善民生。

第一, 强化政府保障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应对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的上涨。根据区域的资源要素禀赋优势和区位特点, 制定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处理好企业发展和调控物价的关系。企业的生产活动是以一定的原料和资源为基础的, 政府部门对生产要素价格的控制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提升其盈利空间。制定和完善扶持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各项优惠政策, 增加对其直补的规模和范围, 提高补贴标准, 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价费环境。切实落实和强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和高新技术服务业的支持政策, 改善基础设施服务水平, 稳定其采购、生产、流通、销售等领域的价格, 增加和提高生产和流通设备购置补贴的种类和标准, 遏制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建立相关的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扶持政策, 鼓励传统企业创新, 加强对其生产和流通体系的支持和监督, 进而降低其市场风险。从广义来讲, 这对稳定物价水平也是大有裨益的。

第二, 采取相机从紧的货币政策来缓解流动性过剩问题。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变动能直接影响总支出, 而且也能影响金融市场上资金的松紧, 甚至影响利率及资产评估, 甚至整个经济活动。可见, 货币政策能直接影响物价总水平, 是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工具。面对我国目前新一轮的CPI上涨趋势, 政府相关部门要结合居民工资增长水平等综合因素, 相机执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以应对流动性过剩问题。一是要重视货币供给量、新增贷款等的变化, 也要监控社会融资总规模的动态变化;二是适度上调存款基准利率, 缓解当下实际负利率的状况, 以积极的政策实施打消公众对CPI持续上涨的预期;三是科学合理地设计公开市场操作工具, 形成短期国债、长期央票期限互补, 灵活适度加强流动性管理。

第三, 加强对国际市场价格风险的防范, 预防输入性因素对我国物价的影响。随着我国开放度、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CPI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 这日益成为我国CPI上涨的输入性原因。价格部门应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审视CPI, 深入研究国际经济运行态势, 分析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对价格带来的影响, 持续关注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国内价格水平的影响途径和程度, 着力做好价格监测预警预报工作;掌握国际资本流动、国际贸易变化和密切关注国际大宗商品的供求和价格走势, 预测变化趋势, 及时有效地加以应对;加强经济监督, 提高宏观调控决策的科学性和工作的前瞻性, 为政府决策做好参照依据。

参考文献

[1]张群群, 王振霞.2013年中国物价形势分析与应对策略.宏观经济研究.2013年, (01)

[2]叶为金.关注影响全年CPI上涨的新涨价因素[J].中国财政, 2010, (10)

[3]张海宏.对当前CPI走高成因的若干思考[J].知识经济.2007, (12)

[4]付霞.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压力分析[J].当代经济, 2008, (03)

[5]张宏伟.从CPI浮动看我国宏观经济的调控策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1, (01)

CPI上涨 第6篇

一、各食品类商品价格同比变动情况

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1.9%,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3.62个百分点。其中,粮食价格上涨11.6%,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32个百分点;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26.1%,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72个百分点(猪肉价格上涨38.9%,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12个百分点);蛋价格上涨12.6%,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11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上涨12.4%,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28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下降6.8%,影响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20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上涨11.1%,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19个百分点;油脂价格上涨15.8%,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18个百分点。

二、各食品类商品价格环比变动情况

CPI上涨 第7篇

与上年同期比, 全省C P I上涨6.6%, 涨幅比上月扩大了1.0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7.6%, 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6%。八大类价格“五升三降”:食品上涨1 3.9%, 居住上涨7.1%,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5.4%, 家庭设备用品和维修服务上涨2.8%,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1%, 交通和通讯下降0.1%, 烟酒及用品下降0.2%, 衣着下降2.2%。

1月份广东居民消费价格同比走势有五大特征:一是食品价格涨势凶猛, 涨幅比上月扩大2.2个百分点, 拉动全省C P I上涨4.7个百分点, 其中猪肉价格同比上涨4 7.9%。二是居住价格涨幅扩大, 比上月扩大了0.8个百分点。三是年末家政等服务供不应求, 家庭服务和维修服务价格同比上涨1 5.9%。四是首饰价格同比大幅上涨1 8.8%。五是春运期间交通费同比上涨1 2.4%, 其中飞机票价格上涨3 9.9%, 长途汽车票价格上涨1 0.3%。

CPI上涨范文

CPI上涨范文(精选7篇)CPI上涨 第1篇所谓汇率传导机制,即由于汇率变动而导致内部物价的相应变动。汇率变动可通过直接和间接两个渠道传导...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