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全景与多维的论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全景与多维的论文(精选6篇)

全景与多维的论文 第1篇

全景与多维的论文

内容摘要:文章针对目前高校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现状,提出了全景与多维教学模式的构想。其目的在于多门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创造性思维模式人才。

关 键 词:全景与多维 艺术思维 设计思维

目前,高校设计基础课程大致沿用了传统教学模式,学生表现手段和技法的归纳,造型能力的培养成为重点,创新意识的培养仍然欠缺。而这与当今艺术设计的要求是不相适宜的。学生在设计创作过程中,观察与发现的意义日趋被淡化,真挚的、有生命力的画面日益丢失。设计的工艺性被片面夸大,理性被夸大,所谓的创作较多的是在理性的指导下刻意的,缺少真实而被感动的作品而为。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学生对设计的艺术表现性的认知也显得有些狭隘,学生的思维亦牢牢被牵制。一旦规律与法则成为创新的依据,受控于这样的意识下,只会造就娴熟运用套路的、经验主义的一代。这样的画面平庸、乏味、似曾相识,没有流露活跃的思维,不具备突破与创造性。学科界定的分明,差异性的强调,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错误观念得以建立的根本。面对这些有着根深蒂固认知又失之偏颇的学生,不得不花大量时间来解释,重新让他们回到一个活跃的、扩散性的思维状态。

我们探寻问题之根本,发现问题在基础教学阶段已显现出来。以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图形设计》课程为例。本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通过对形体的点、线、面、位置、比例和聚散、离合等方式,构架新的空间;采用拆分与重构、重叠与映透等方式多角度表现画面整体关系,从而在画面上形成新的视觉图像语言。这就要求教学应从平面、立体、空间等不同的专业领域拓宽图形的想象与表述。而目前一些高校开设的《图形设计》基础课程仅仅局限于平面设计领域,在其他诸如环境、建筑艺术领域,学生对图形设计的认知更多的是其装饰性的表现。

面对这样的现状,高校设计基础课程的设置应当超越专业的局限,迫切需要研究现代设计的思维方式。务必要建构一种全景与多维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课程设置,才会有完善的课程设置。而在完善的课程设置下接受教育的学生才可能是具有创造性的。全景与多维式的教学体系是为全景与多维思维的培养与建立,提供一个完善与良好的教与学的环境。对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和设计教育者来说务必具有统战性与前瞻性。而只有在全景与多维思维下,统战性与前瞻性才成为可能。全景与多维式教学便是这种全景与多维式思维培养的前提。全景与多维式教学是指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不必过于强调学科间的区别。学科的个性、特性是可强调的,但学科间的差异性则不可过分强调,否则容易导致片面的知识认知。

全景式的教学,可向其他学科知识借鉴,还可使学科间教员交叉教学。比如说从事架上绘画艺术教学的教师,比较注重画面的物质可感性与精神可感性两方面的培养。与此相比之下的设计思维的指向则比较单一,目的也比较纯粹,画面中要素的强烈信息化,让视觉可感性增强,观者是被动的。这是机械化批量生产历史条件下的必然结果,这也是设计艺术从绘画脱离出来的原始意义所决定的必由之路。在设计基础教学阶段,这种快餐式、简约化的设计思维是否合适。显得过于单一的教学内容,很容易让同学忽略身边美的东西,只会面对规律、法则去想象。这种被束缚的想象,最终会导致设计文化变成抽象缥缈的虚无主义与经验主义。从基础教学开始,教师就应给学生灌输全景与多维的知识体系,认识到美的存在是多样化的,既有来自画面物质对象本身的美,如:色彩、形体与肌理、材料,也有来自画面整体的精神传达的美。这样,在表现设计作品时思维就不至于那样的狭隘。

一、从基础教学入手的全景与多维――设计思维模式的扩张

要获得最有成效的教学效果,完善的全景式知识体系的建构、艺术思维与设计思维的培养、知识与技术的统一,是必须要历经的三个环节。首先,要建立这样的教学思维模式,必须从一些设计基础课程开始介入。如构成课程中的《平面构成》教学,可以将《图形设计》课程有关的知识,诸如图形符号、图形构成形式和图形转换规律,在构成练习中巧妙地加以运用,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色彩构成》教学,可以利用图形的各种表现形式,如“拼贴”及丝网印刷等新颖手法;采用各种黑白或彩色形体的复杂排列、对比、交错或重叠等表现手法,使传统的色彩构成联系得丰富;《立体构成》教学,图形设计中矛盾空间图形在探索矛盾空间的表现形式及空间的置换上,能使学生在新的视点上重新审视立体构形的形态。其次,加强艺术思维的训练,而不是单纯灌输设计的一些理性原理。优秀的设计师和设计教育者,不仅仅是在单纯的设计领域有所建树,其知识体系的完善、艺术感性的敏锐、表现能力的驾驭都在其中起着作用。

1.全景与多维观下完善的知识体系的建构

仍以图形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为例。完善的知识体系的建构,应涵盖与图形有关的所有理论知识体系,除对建立在平面、立体、空间研究基础上图形理论体系的了解与掌握外,还应对艺术设计史各个艺术设计流派对图形设计所产生的影响、图形的语义性、符号学及传播意义及民族、民间传统图形体系有所了解与掌握。完善的知识体系的构建,必须是在全景与多维的观念指导下的构建。任何局限与片面的偏重都不利于完善的知识体系的建构。

2.全景与多维观下艺术思维与设计思维完美的结合

全景与多维式思维模式,追求艺术与设计完美的.结合。笔者认为,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造型基础思维训练课程的设置就值得借鉴。教学把思维的开发作为创造力的基础,并且把艺术的想象力思维和设计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结合起来,来开启学生的心智,启发和引导学生创造性地理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们长期受到艺术氛围的熏陶,比较在意对画面不同气质(氛围)的经营,艺术思维在设计中仍然作用着。从学生设计作业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不纯粹是一种时尚的、物质的、商业的、信息的东西在画面贯穿,它能让人感悟到一种更精神、更文化、更内在的气质在画面的释放。作品集聚力度与深度,成为美的艺术与实用的艺术的结合体。其感染力是显而易见的,其作品的信息指向也能强烈地被人感知;反之,有些工科院校设计专业学生的作业,却显得机械、无情、苍白、浮华,可品味的东西不多。二者并置展出,后者在视觉传达上总觉得有所欠缺,不够完美。

其实,在现代艺术中,设计的意识与表现更是无所不在。“在设计领域,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的新艺术运动开始,就有艺术家试图赋予艺术一种能够被大众所触及的社会功能,是美术与工艺能够有机地结合。”①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威廉・莫里斯,作为一名艺术家,在家具设计、纺织品设计、壁毯设计、壁纸设计等方面都很出色:“风格派建筑的形式构成,主要就是来源于风格派绘画的观念――由蒙德里安和凡・杜斯堡所创造的充满着极端理性趣味的几何构成形态的绘画。”②作为一种现象,必然有一种规律性的东西在作用,在教学中作这种设计教学思维的方法性的实验,能为设计中的教学思维寻找到一个新的支点,使人们明确意识到信息时代,设计意识在艺术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确。作为设计者,不但要有绘画、色彩、造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造型能力来丰富表现手法和创新思维,更需要一定深度的艺术修养。

3.全景与多维观下课题的设置

理性知识结构确立后,影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是:全景与多维观念指导下的课题设置。全景与多维观念指导下建构的知识体系要得以体现,是通过课题设置来实现的。课题设置即是设置与知识体系相关的针对性训练,并借此完成知识与技术的统一。全景与多维观念指导下完成的课题设置是实现知识与技术的统一的重要途径。如在现代设计基础教学中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技术等,并将其引入课堂,从而生动地表现教学内容。

二、全景与多维式思维模式的建立

设计基础教学过程中,全景与多维式的知识体系的建立与全景与多维式思维的建立相辅相成,影响着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取得全景与多维式思维的手段,可通过开设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全开放式学分选修课程和扩展传统基础课程等途径来实现。这种教学模式目的是向他类思维模式借鉴,通过这种借鉴来引导与开启学生的全景与多维式思维能力。

1.公共基础课程的开设

开始现代设计教育的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基础课程教学影响深远。“在那些对学校的早期发展影响最深远的人中,有画家约翰尼斯・伊顿(johannes ltten),正是伊顿创立了对所有包豪斯学生的基础共同课程预备课程’,它现在仍是世界各地设计教育的基础”。③伊顿的基础共同课程教学,充分地显示出其丰富的原创性和想象力。如要求学生把玩各类质感、图形、颜色与色调,做平面与立体练习;要求学生观察和诠释真实的世界,描绘自然界的物体,以磨炼学生的视觉感受能力。伊顿的基础共同课程教学无疑对我们今天的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仍具有有启发性意义。虽然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设计基础教学课程的设置没有以专业为划分对象,但无形之中设计思维模式还是受到专业性质的局限。视觉传达设计的思维侧重于图形创意方面,建筑设计的思维偏重于空间造型的想象与表述。高校设计基础课程的设置应当超越专业的局限,开设公共基础课程,如开设绘画基础、理论基础、书法训练、摄影基础、电脑基础等课程,使学生进行最基本的知识技能、审美素养的熏陶。

2.开放式学分选修课程的设置

在欧洲,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强调学生开阔的视野,多方面的技能与掌握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采取流动式的学分组合的学习方式,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随意流动,完全是用学分选修制来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不是限定于系部自己的标准和规定。我国目前多数高等院校基础课程实行了学分制,但其内核仍然是学年制,仍然是在统一课程模式下学习,仍然以必修课程为主导,学生学习的可选择余地较小。选修课程的设置应是全开放式的,形式应更随意、灵活。除本专业课程外,其他专业必修课参与选修制,扩充选修范围与选修形式。通过加强选修课程的比重来实施多学科的学习与基础课程的拓展。贴近式的体验与经历所积累的知识,能给今后的思维提供更为广泛的思路,拥有更为自然的感受。

3.传统基础课程的扩展

在设计造型的领域,一些传统的基础课程,如:三大构成规律,束缚了学生的观察与表现的广博可能性。曾经在历史是进步的起过促进作用的标准,往往又是导致画面程式化、机械化、概念化和浮华现象的根源。画面随着可看性、耐看性、生动性的丢失,艺术性的深度与广度也随之丢失。画面艺术表现性在认知训练阶段理应强调:纯艺术与设计在各自的实现方式上是不同的,当然不可置否。但传统教学中对设计与纯艺术的表达都各有偏重,导致学生在认知上的局限。设计作品靠机械来实现,势必要把工艺加工程序考虑进去。而绘画的纯手工能实现材料的直接视觉传达、表现材质与肌理成为可能,且是在第一时间内被关注与应用到的元素。是否因此,设计作品就可忽略这些视觉传达的要素呢?笔者认为,这是一种狭隘的观点。所以,对传统的训练课题的丰富与补充,以及对传统理论知识充实的课题的丰富与补充,对培养全景与多维式思维都无比重要。

结语

不论是在设计还是纯艺术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教学的最终出路。因为没人愿意看到一个保守的教学模式,一个停滞不前的艺术前景。而事实证明,全景与多维的教学观念,对建构新的、科学的、完善的艺术设计基础教育模式起着指导作用,为目前学院实验性课程从摸索走向光明提供了理论依据。

注释:

①②马永建.现代主义艺术20讲 [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4. p246.

③(美)斯蒂芬・贝利,菲利普・加纳著.罗筠筠译. 20世纪风格与设计[m].四川人民出版社,:p165.

全景与多维的论文 第2篇

摘要:体育活动是一种关乎人们身体健康的活动,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我国的文化建设中,需重视体育文化的建设。本文先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体育文化的多维价值,然后提出具体的建设策略,从而有效推动我国的文化建设,实现文化繁荣,同时进一步加快体育强国的建设步伐。

关键词:体育文化;价值;建设

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它关系着体育强国的建设;另一方面,关乎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在30年前,我国兴起文化热,进而影响到体育界。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我国的体育文化还欠缺思考,无法干预整个中国的体育文化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进步,体育文化的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且体育活动日渐深入人们的生活,成为强身健体的重要活动。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指出要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鉴于此,需正确认识体育文化,深度探讨其体育价值,在此基础上加强体育文化建设,进而有效促进我国文化建设、发展。

1、体育文化的多维价值

从体育文化的内涵来看,它涉及多个方层面,包括哲学、艺术、科学等,但是,其根本在于“人”本身,不论是其出发点,还是最终的落脚点,最终都不能脱离“人”。因此,体育文化的多维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培养公民素质的价值

一直一来,我国都在进行现代化建设。其中,“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现代化程度对我国现代化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即要求培养现代公民。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人们将“现代公民”理解为有理性思维、社会责任心、独立的.判断等,但却忽视了体育要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公民”的培养。因此,我国的培养现代公民时,需要认识到体育文化的价值。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中,需加强体育文化的塑造,促使人们可以了解并重视体育文化,同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强身健体。现阶段,各高校开始重视对学生体育文化的塑造,比如深圳大学等。

1.2、促进体育强国建设的价值

在当前形势下,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要想建设世界强国,需重视并加强体育强国的建设。其中,体育文化对体育强国的建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体育文化影响着人的审美情趣、生活方式等;另一方面,它还关乎国家质检体育文化发展模式的竞争。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民族体育的软实力,同时争取国家话语权,就需要重视体育文化的建设、发展和繁荣,最终建设体育强国。

1.3、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

小康社会建设一直都是我国的建设目标,衡量小康社会的指标非常多,其中,体育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因此,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时,需要全民重视体育健身,在社会中形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实现体育生活化。如此一来,就可以体现出“以人文本”的理念,并且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高品质的生活,建设小康社会。

2、体育文化的建设策略

2.1、重视并加强思想建设

现阶段,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社会上出现了功利化发展,比如“明星化”、“贵族化”等,导致体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比较脱离。鉴于此,需重视并加强人们的思想建设,纠正以往的不正确认识,即体育源于生活,实现体育生活化,进而在社会上形成共识。简单来讲,就是让体育回归生活,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充实生活。体育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增强体质、发展体力,并且锻炼人。当前,竞技体育比较发达。但是,在当前社会建设中,需承担责任,即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在,发挥育人功能,进而形成身心统一的健全人格。

2.2、加大相关制度建设

在体育文化的建设过程中,离不开相关制度的支撑。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要求把握正确方向,建立相关的生产经营机制。具体来讲,需要综合发动多个部门的力量。第一,政府需加大财政建设,秉持公共服务的宗旨,保障社会公众可以积极参与,综合考虑多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不断完善,使其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第二,重视市场文化。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发挥市场文化的作用,在社会中建设文化产业体系。比如在文化科技建设中,加强体育文化产品培植,比如音像制品、图书等;重视体育文化传播服务,比如博物馆、广播电视等。与此同时,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打造体育文化品牌,发展文化产业。第三,社会层面,需要加强志愿公益机制建设。一方面,需要从宏观角度入手,推入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使其不断完善;另一方面,从微观角度入手,逐步深入基层,比如社区、家庭等,最大程度上鼓励人们参与体育活动,形成合理化的供给,比如志愿化、社区化。

2.3、采取合适的方法

体育文化的系统性比较强,具有多维价值。因此,在体育文化建设中,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采取合适的方法,促进体育文化的良好建设。

第一,采用现代化技术。在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下,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体现出科技的影子,比如多媒体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因此,在人们的工作、交流过程中,出现多种形态,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并且日益成为主流交流模式。鉴于此,在体育文化的建设中,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采取声音、图像等形式为载体,向人们传达体育文化内涵,加大宣传,提升人们的思想认识,促使全民参与体育活动,实现体育生活化。

第二,加强与国际沟通。体育文化是文化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具有国际性,属于人们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体育是全世界人们的一种共同生活方式,在国际联系日益密切的时代,世界文化发展良好,比如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等,促使体育文化的发展出现重大改变,且即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文化全球化,并且可以均衡互利,同时并存多种文化。因此,在我国的体育文化建设中,需要站在全球化的视角来看待问题,进一步加大与国际的联系,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大体育文化建设,最终建设成富有包容的体育文化。

第三,发掘自身优势。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在我国的体育文化建设中,不仅要加强与国际的联系,采取国际化趋势,而且还要立足自身因素,充分挖掘本国的体育文化元素,比如传统文化的“坚持奋斗、顽强不惜”精神,同时重视体育文化的生活特色,因为体育源于生活。总而言之,在体育文化建设中,既要考虑国际因素,同时还要立足自身特色,进而形成富有中华特色、与国际接轨的体育文化。

第四,加强产业化建设。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下,人们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特点。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利用资源配置、竞争机制等,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发展体育文化产业,使其成为一种产业化发展趋势。进一步优化体育文化产业布局,同时结合地方特色,打造体育文化的知名品牌,使体育文化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除此之外,还要将体育文化建设与其他元素结合起来,比如绘画、影视、旅游、音乐等,延伸体育文化产业链,在体育文化的建设中提高附加值。以此同时,体育文化建设需坚持休闲化、生态化原则,实现其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育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具有多重价值,比如培养公民素质、促进体育强国建设、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在我国的体育文化发展和建设中,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即重视并加强思想建设、加大相关制度建设、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而实现体育文化的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刘鹏.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发挥体育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作用[N].中国体育报,.

[2]易剑东.中国体育文化建设三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36(02).

[3]刘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体育文化建设[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8(08).

[4]孟凡强,李宏印,钟晨,等.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价值诉求[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02).

[5]刘超,顾春先.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与价值取向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6(06).

全景与多维的论文 第3篇

早在1980年, 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其《第三次浪潮》中首次提到“大数据”一词。在20世纪90年代, “数据仓库之父”比尔·伊蒙 (Bill Inmon) 更明确提出了“大数据”的概念, 直至2009年,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IT与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 信息社会已经进入了大数据 (Big Data) 时代。大数据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 将数据分析的思想认识从“向后分析”变成了“向前分析”, 已经不断地渗透到各行各业, 国内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 近年来也获得了很多研究成果, 为了更好把握大数据的发展方向, 对其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是很有意义的。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 (CNKI)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 检索策略定为:篇名=“大数据”or“海量数据”or“Big Data”or“Extensive Data”OR关键词=“大数据”or“海量数据”or“Big Data”or“Extensive Data”, 检索时间截止到2013年12月进行研究。对检索出符合要求的大数据研究文献4, 333篇进行下载, 从目标数据集中去除非研究性文献、重复文献、广告推销等与大数据研究内容不相关的文献, 对于缺失值较少又可以准确填充的内容进行补充, 最终保留了相关文献2, 910篇, 对其进行详细分析。

三、文献的多维结构分析

(一) 时间维分析。根据表1, 大数据研究论文数量整体呈增长趋势, 1985年第一篇有关大数据 (海量数据) 的研究论文发表于CNKI期刊网, 在2005~2009年发展态势趋于平缓, 2009年后增长速度加快, 尤其是2013年, 数量达到2012年论文的4倍多, 迎来了大数据研究的高潮。由于计算机和移动设备, 企业、医院等信息系统正在持续不断创造出大量信息, 使得处理、分析数据难度增加, 吸引了更多学者的研究;国外大数据的研究氛围与重视程度、各企业之间的竞争, 对我国大数据研究起到促进作用;国家政策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例如2012年12月中国国际经贸大数据研究中心成立等。

(二) 期刊维分析。通过分析发现, 共有984种期刊刊载了大数据研究论文, 只刊载1篇论文的期刊共568种, 占到期刊总量的57.72%, 可见越来越多的期刊开始关注大数据研究并刊载相关论文, 大数据研究正处于迅猛发展阶段。刊载大数据研究论文大于10篇的期刊共有56种, 大数据研究领域33.78%的论文刊载在5.7%的期刊上, 期刊比较集中, 核心期刊群基本形成。从刊载论文数量排在前十名的期刊来看, 大数据研究论文更多地刊载在与计算机、信息有关的期刊上。

(三) 作者维分析。本文提取第一作者进行分析, 领域论文第一作者共2, 674人, 如表3所示, 发表量为1篇的著者数占93.53%, 超出了洛特卡定律60.79%的经验值, 而发表量为2篇的著者人数只占到4.82%, 远远低于洛特卡定律25%的经验值。为了解该领域活跃作者, 根据普赖斯定律, 确定高产作者的计算公式为:

(四) 基金维分析。在2, 910篇研究论文中, 有基金资助的论文共783篇, 占论文总数的27%, 共获得基金资助1, 339项 (次) , 篇均基金资助0.46项 (次) 。根据基金资助级别分成4大类:国家级、教育部与科学院资助、省部级、其他项目资助, 如图1所示。通过基金资助, 会吸引更多科研人员开展研究, 尤其是地理位置偏僻, 经济水平不高, 科研资源有限的西北地区。

四、关键词共词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 频次最多的是“大数据”与“海量数据”, 处于边缘的关键词较多, 说明大数据研究范围很广, 总体上研究热点集中于大数据挖掘与分析、大数据技术、大数据应用和机遇与挑战四个方面。

五、结语

通过对大数据领域研究的2, 910篇论文进行收集、整理, 利用文献计量法和共词分析法, 借助Excel和Ucinet工具, 获得国内大数据研究的发展态势, 确定重点文献, 了解发文趋势、作者及基金资助情况, 发现该领域重点及热点问题, 为本领域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和启示。本文在各维度的分析中缺乏动态的考量, 在之后更深入的研究中可以引入。

参考文献

[1]冯芷艳, 郭迅华, 曾大军, 陈国青.大数据背景下商务管理研究若干前言课题[J].管理科学学报, 2013, 16 (1) :1~8

[2]李国杰, 程学旗.大数据研究:未来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领域[J].战略与决策研究, 2012, 27 (6) :649

[3]陈维军.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的比较研究[J].情报科学, 2001, 19 (8) :884~886

[4]王曰芬, 路菲, 吴小雷.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的比较与综合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05, 49 (9) :70~73

[5]冯璐, 冷伏海.共词分析方法理论进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6, 32 (2) :88~92

全景与多维的论文 第4篇

一般而言,初中议论文的教学都依循着这样的教学模式:先简单介绍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提炼中心论点,继而探寻文本的论据和运用的论证方法,紧接着洞察文本的基本结构,最后关注议论文描述的语言。这种方法看似紧扣议论文论点、论据和论证三大核心要素,但以此作为范式则过于强调体裁特点,严重割裂了文本自身的价值,导致阅读感知的破碎,违背了生命个体对文本感知的一般性规律,其整体效益可想而知。因此,本文提出要从普通文本的视角解读,感知文本大意;从题材特点的视角解读,探寻议论元素;从阅读价值的视角解读,强化思辨质疑;从阅读教学的视角解读,关注学生需要,从而提升初中议论文教学的整体性效益。

【关键词】

感知大意 探寻元素 思辨质疑 关注需要

一般而言,初中议论文的教学都依循着这样的教学模式:先简单介绍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提炼中心论点,继而探寻文本的论据和运用的论证方法,紧接着洞察文本的基本结构,最后关注议论文描述的语言。这种方法看似紧扣议论文论点、论据和论证三大核心要素,但以此作为范式则过于强调体裁特点,严重割裂了文本自身的价值,导致阅读感知的破碎,违背了生命个体对文本感知的一般性规律,其整体效益可想而知。因此,在顺应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教师对初中议论文的解读与教学,除了强化文体特点的基础上,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从普通文本的视角解读,感知文本大意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中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和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教师在面对一篇议论文时,也应该先将其视为一篇普通的文本进行解读。

以《敬业与乐业》一文的解讀为例,在全篇通读之后,教师首先要明白文本的基本大意,了解作者在文本中表达了怎样的意蕴;而后,教师就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基本结构与层次,厘清作者表达的思路,并相机思考为了表达这样的核心要义,作者又分别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谈论的。如这篇课文作者在开头先是提出了敬业与乐业,而后分别从有业、敬业与乐业三个不同的维度进行阐释,最后通过画龙点睛之笔进行了总结。

正是基于一般性文本的视角,教师才能排除文体因素的干扰,以一个纯粹的读者视角感知文本的内容,从而为教学内容的研制奠定基础。

二、从题材特点的视角解读,探寻议论元素

不同文体有着不同的创作要求,自然也就意味着教学策略的不同。中学语文教学曾经提出过“淡化文体”的口号,这种矫枉过正的极端理念对于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提升形成了一定的制约。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侧重引领学生厘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以形成不同文体的阅读能力。议论文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有着自身与众不同的规律,教师理应在一般性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充分关注文本中的议论性元素,引领学生从议论文的结构特点、语言风格等方面入手,更好地把握文本,保障议论文教学文体要素的关注与落实。

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将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议论文考虑在内。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编选的议论文不在少数,也涉及到不同层面、不同类型,如极具感染力和对象感的演讲词、委婉清新的书信、温和隽永的随笔、鞭辟入里的杂文等。依据不同的类型,教师对议论文的解读也就应该呈现出不同的价值思路和教学价值。

这种基于文体特点的解读,才能让教师更好地把握议论文的内容和形式特点,为深入地展开教学提供绝好的资源与范例。

三、从阅读价值的视角解读,强化思辨质疑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路径。这一理念也直接道明了阅读的价值。对于议论文而言,就需要我们摆脱传统教学“求证式”的基本思路,即在探求中心论点的基础上,感知作者是怎样运用论据和方法来论证的。这一方法无形之中已经完全认同了作者的观点,使得阅读教学丧失了逻辑辨析和深入反思的空间。教师在解读时,需要依循着作者的表达和论证思路,并依照自己的理解来分析事实与主观观点,考量材料是否准确、论证是否严密,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认知。

以《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为例,作者作为一个实业家,其创作的宗旨在于呼吁倡导人的创新性思维。作者借助一道数学题引出自己的观点,呼吁人们不能循规蹈矩;随后,作者分析了创造性思维所需要的相关要素,并告知读者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这篇文本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逻辑严密、环环相扣。教师解读至此,顺应作者思路,但不能完全被拖拽着,而要深入地思辨与质疑,比如古登贝尔克和布歇内尔的事例是都能够论证创造性思维所需要的元素。

如果议论文的教学也能引领学生在阅读感知的过程中,进行类似的审视与辨析,就能更好地发现文本步步为营的表达构思,探究文本的价值意义,从而促进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提升。

四、从阅读教学的视角解读,关注学生需要

教师解读文本不是为了自己体悟道理、习得方法,而是为阅读教学服务的。因此,文本解读时,教师不能忽略了学生的视角与起点,而要在个人解读的基础上,充分整合课标的要求、学生的认知、编者的用意等多种角度,为学生顺利感知文本、体悟文本创设渠道,促进学生阅读议论文能力的形成。

如在教学《谈读书》一文时,教师在文本解读中意识到整个单元都以“求知”为中心,且整篇文章都以文言为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文本大意,扫除文本阅读的障碍;然后,将这篇课文的论点与单元主题“求知”进行整合,并对文本中所罗列的分论点以及事例进行深入分析,理清了选材与文章观点之间的区别,为学生深入文本内核奠定了基础。

全景与多维的论文 第5篇

自2001年7月《全日制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以来,争鸣已久的的旧课程算是有了一个阶段性的历史定位,对学科教育教学的批评也开始聚焦新《课标》的解读。这种充满理想色彩的前瞻性行为的确代表了学科教育教学的美好未来,是新课程走向全面实践的舆论准备,但新课程的实施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除了广大教师实现观念的突破和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外,还需要课程实施内外系统的重新构建,这将是学科教育面临的一个机遇与挑战。然而,现实的学科教学与新课程之间还存在巨大的差距。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是艰难的生命蜕变

尽管我们提出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已经很多年了,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倡导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更新观念的要求不断高涨。但现实中的教学依然沿袭了过去的老一套,是什么原因使得传统观念如此根深蒂固?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层面因素:一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和机械操作。今天的教学模式根源于两个历史因素,首先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文化。“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成为不变的教育信条。教师是什么,就是教学生知识,是知识、学问、权威的化身,凌驾在课堂之上是顺理成章的道理,学生只有老实听老师讲授,老实埋头学的份,听老师的话就是好学生。其次,是建国初期前苏联教育学教学模式在我国的全面推广与应用,其教学过程的“三中心”(教师、教科书、课堂教学),“五环节说”(预备、复习旧课、教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以及教学本质“特殊认识论”的教育哲学立场,以讲授法为核心的“九大教学法”等等,这种建立在现代工业文明基础上的教育文化和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的有机嫁接,更加凸现出社会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对人统一标准的社会化要求。这种教育教学模式操作起来比较简单机械,标准统一。二是目前教育教学的矛盾导向,使得教师产生了观念的迷茫与困惑。大多数期刊上连篇累牍地登载着现代课程理论与新课程的专家解读,使得一线教师目不暇接。三是长期以来考试的甄别选拔功能使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形成了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学生刚上中学,未到毕业,便早早结束了教材教学,拼命研究上级部门的“考纲”,提前训练应试技巧。这意味着学生不需要读太多的课外知识,教师也不需要提高自己的素养,严格进行机械的训练,就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成绩,那需要什么观念更新,教法改革,学生要想进入重点高中,名牌大学,谁不敢听教师的话呢?

二、目前的考试模式不允许真正的多元解读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允许学生“作出自己的解释”“掌握知识不是课程学习的惟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质的基础和载体”,但现实的教学真的在考试中允许作出自己的结论吗?是否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呢?随着考试命题评价方式的改革,近年来的试题普遍增加了主观题目的比例。即使是这样,这些主观题也都有限定的项目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鉴于考试成绩的压力,必须尽一切努力教会学生揣摩命题意图及评分标准。学生长期形成的为考试而学习的心理惯性不可能让学生用真正个性化的体验方式进行学习。

三、教学中人文内涵的长期熏陶、渗透过程为“短平快”的机械训练所取代

对于课程的人文性,《课标》反复强调“普通高中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健康的情感和……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精神的理解”“掌握知识不是课程学习的惟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我们不否认很多具备人文素养的优秀教师在教学实践上做到了这一点,最起码也有这种明显的意图和趋向,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具备了这种素质。我们从现实中都清楚看到社会上评价一所高中,是多少学生考上名牌大学。我们常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管考试制度,如何改革,什么时候都有应试技巧,而这往往是众多一线教师的第一需求。课程人文内涵的熏陶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渐进过程,而这往往不能充分体现在量化的应试成绩中。因此,很多的教学走的是非人性化的捷径道路。模拟试题,仿真试题、单元测试、专题测试、联考检测、摸底考试、阶段测试等等的机械训练将人文素质的培养深深地埋在雪花般的种种试题之下。

四、课程改革难以落到实处

《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对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教师教学改革和教学个性的施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这意味着课程的实践是全方位的,是有个性的、民主化的。然而,目前学校教学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一是考试命题依然注重教材,以教材的内容、水平、风格为基本依据。从这点说,没有哪个教师敢于根据自己的教学个性和学生的学情自主整合教材,改变教材,从这一点看高考试题被中学教师压中70分几乎原题的传言也就可能成立了。二是应试训练的紧张安排。现实非常清楚,谁的学生会考试,会作题,就意味着教师具备了争取成绩与荣誉的实力,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必须完成“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并且还要学生熟练,教师对课程的重构,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只能是美好的有待永远追求目标。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者叶澜教授对此曾说过“从我国目前状态看,一些课程改革的先行学校,相当多的是把这些观点体现在新创设的‘研究性’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中,而学科课程的教学还是采取较为稳妥的传统方法,以确保改革背景下的升学率万无一失”。三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只注重了对文本资源的利用,而这种文本资源还不是真正的文本,大多数是教学辅导资料,应试指南、考试宝典、专题航母之类。对学生主体资源的开发,只是尽最大可能地扩充了“容器”的容量,训练成为考试解题的熟练技工而已。根本没有直视学生的生命和心灵———课程的“过程与方法”,当然也就谈不上对教师高素质专业化的体现与开发。

五、评价体制,一个难以走出的“围城”

《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强调课程评价的定性和定量的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多种功能。但我们必须看到,这种评价体系从现代教学论角度看它的根本特点是由于课程目标的不确定性、动态性、开放性而没有具体参照系,因此没有具体明确的标准。在目前把考试作为甄别和选拔的惟一参照手段的条件下,这种评价制度从理想变成现实可能需要一段艰难的路要走。同样,如上提到的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也是看成绩,导致学校主管领导的也看成绩如此评价教师。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认识到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已不再是传播人类已有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把人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诱导出来,焕发人的生命精神和生命活力。课堂教学活动中掌握学科的知识成果不再是教与学的终点,而应该是人的发展的起点”、“教学的根本任务不仅是让学生记住一些知识,更在于启发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和创造力,理解现象和事实”;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做到像萧伯纳先生所说“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后仍然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朋友间交流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的话;如果每一位教师真正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真正领悟新课程标准的实质,尝试新的课程教学,我相信充满着无穷的可能性,洋溢着生命的色彩,富有活力和魅力的现实的教学才能同新课程共振,才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全景与多维的论文 第6篇

【中文摘要】随着“生态”一词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获得全世界范围内的关注,人们开始关注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生态学科也逐渐与其他学科结合:生态美学、生态政治学、生态哲学、生态经济学等。除此之外,生态学也开始同语言学相互结合。以生态视角研究翻译活动的学者也大有人在。但是首次提出生态翻译这一系统性论述当属清华大学的胡庚申教授。翻译是人类文化的产物,正如生物之于生态环境,翻译也是根植于它所存在的环境之中,并受其制约。“只有适应或顺应了文化环境或语境,翻译才能使自身存在下去。”(蔡,2006: 59)胡庚申教授将达尔文进化论中的“适应与选择”理论引入翻译研究,提出了翻译适应选择理论。翻译适应选择论可以说是生态翻译学发展初期的基础性理论研究。该研究以译者为中心,以为“适应与选择”为指导,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等做出了全新的诠释。胡教授紧扣这一主题陆续发表了一系列专题论文。生态翻译学理论这一跨学科理论也逐渐成形。生态翻译学是一种生态取向或者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的实质是译者为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做出的选择活动。而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英文摘要】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the word“ecology”has made archives into the vision

of the public, and gained attention around the world.Harmonious coexistence with nature is emphasized.Ecology is gradually combined with other subjects, such as ecological aesthetics, ecological politics, ecophilosophy, ecological economics, etc.Besides, ecology is also integrated to linguistics.There plenty scholars study translation activities from the angle of ecology.But the first one to put forwar...【关键词】翻译生态环境 适应与选择 多维度转换 《孙子兵法》 【英文关键词】Eco-translatology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The Art of War 【目录】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孙子兵法》英译研究Acknowledgements8-12

4-5

ABSTRACT5-7

12-16

摘要

1.1 Research 13

1.3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Background12-13Research MethodologyThesis14

1.2 Research Questions13-14

1.4 Significance of the

14-16

Chapter 1.5 Layout of the Thesis

16-26Two Literature ReviewSunzi16-18War18-19

2.1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2.2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Art of 2.3 The Dissemination of The Art of War and Its

19-22

2.4 Relevant Studies on The 22-24

2.5 The Reasons of English TranslationsArt of War and Its Translations

Choosing of Minford’s and Lin’s Versions24-26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Eco-translatologyEco-translatologyEco-translatologyTranslating30-32

26-2828-3030

26-36

Chapter

3.1 The Background of

3.2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of 3.3 The Definition of 3.4 The Process of

3.5 Translation Principle and 32-34

3.6 Evaluation CriterionSummary34-36

Chapter Four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36-74

4.1 Minford’s and Lin’s English VersionsAdaptations to the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s of the Two Versions37-47Text37-39

4.1.1 Adaptation to the Source 4.1.2 Adaptations to Personal

4.1.3 Adaptations to the Publishing 4.2 Adaptive Selections of the 47-69

4.2.1 Adaptive Selections in 47-5353-61

61-69

4.2.2 Adaptive Selections in 4.2.3 Adaptive Selections in

4.3 The Evaluation of the Intentions39-43Houses43-47TranslatorsLinguistic DimensionCultural DimensionCommunicative DimensionTwo Versions69-7469-70

4.3.1 The Degree of Multidimensional 4.3.2 The Reader TransformationFeedback70-72Quality72-74

4.3.3 The Translator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74-78

5.1

Findings74-75Suggestions76-78

5.2 Limitations75-76Bibliography

78-81

全景与多维的论文

全景与多维的论文(精选6篇)全景与多维的论文 第1篇全景与多维的论文内容摘要:文章针对目前高校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现状,提出了全景与多维...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