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群体行为特征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群体行为特征范文(精选11篇)

群体行为特征 第1篇

1 可用舱门位置组合及人员组成

(1) 可用舱门位置组合。依据民机事故数据资料库研究报告中的数据以及CCAR25-R4对乘客逃生可用舱门数设置的要求, 将可用舱门数设为总舱门数目的50%, 所以在CabinEvacu中设定可用舱门数目为3个, 7种可用舱门的位置组合, 如表1所示。

(2) 人员组成。选取的一组乘客, 其人员组成满足CCAR25中关于应急演练时人员比例的要求。模型基于Agent思想, 将乘客细分为10类, 每一类的代号依次为N0~N9, 如表2所示。

2 仿真软件开发

在开发仿真软件过程中, 考虑到心理因素对于乘客逃生时群体行为的影响, 将乘客分为领导者、普通者、恐慌者三种类型;在设置时间步长时, 不仅考虑了网格尺寸、人群平均速度, 还考虑拥挤因素对于疏散时间的影响;在考虑年龄因素导致的步长差异对疏散的影响时分区域讨论:人群密度大的区域影响小;人群密度小的区域影响大。疏散仿真流程图, 如图1所示。

3 乘客疏散仿真情形分析

选取的疏散情形分别是7个疏散场景下在仿真进行到第2.301s、第15.088s、第30.567s和第45.373s出现的疏散情形。图2为这7个疏散场景下共28个疏散情形中的典型场景。

观察以上典型疏散情形, 对仿真过程中乘客的疏散特征进行分析, 可以发现6种现象以及4个效应。

(1) “竞争延迟”现象。观察图2 (b) 发现:第22排和第23排中间两个体弱组普通型乘客, 虽然距后部应急出口较近, 但是由于体弱, 在占位竞争中一直处于失败的境况, 反而会让强壮组的乘客后来居上, 先抵达后部舱门。

(2) “竞争加速”现象。强壮组的乘客虽然在仿真开始时离可用应急出口的距离比某些体弱组的乘客远, 但最终却能早于这些体弱组的乘客抵达可用应急出口。

(3) “单边拥堵”现象。观察图2 (c) 与图2 (d) 发现, 中部舱门所在主干道左边聚集了许多乘客, 一直无法前进, 而右边疏散较快。这种现象是由于强壮度的原因:聚集于中部舱门所在主干道左边的乘客, 其强壮度一直或者大多数情况下不大于右边 (相同强壮度时具有优先级的一边) 乘客的强壮度导致的。

(4) “交替前进”现象。在“单边拥堵”现象里提到的状况中, 如果中部舱门所在主干道两边的乘客的强壮度, 没有任何一边的乘客出现压倒性的优势, 两边乘客的强壮度强弱呈现出随机性, 则会出现两边的乘客交替移动前进的现象。

(5) “有效逃生空间闲置”现象。观察图2 (e) 客舱后部区域疏散情形, 发现存在乘客身后没有其他乘客, 其空间闲置的现象。

(6) “有效逃生区域闲置”现象。观察图2 (f) 和图2 (g) , 发现在图2 (g) 中, 后部区域的乘客已经疏散完毕, 处于闲置状态, 对疏散没有起到该有的促进作用。

(7) “多可用应急出口的累积效应”。观察比较图2 (h) 、图2 (i) 和图2 (j) , 由于这些疏散情形的时间间隔差异很小, 可以发现前部两个可用的应急出口对疏散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这种促进作用是随着时间一点点累积起来的, 疏散的时间越长, 其促进作用越明显。

(8) “木桶短板效应”。观察图2 (c) 和图2 (d) , 虽然前部区域的疏散速度非常快, 但是由于中部区域疏散缓慢, 导致总的疏散时间很长。这是由于出现了“有效逃生区域闲置”现象, 尽管前部区域的疏散效率非常高, 但是由于一直被闲置, 导致总的疏散时间仍然很长。这说明决定总的疏散时间的是疏散效率最低的区域, 也说明“木桶短板效应”在民用航空器客舱乘客应急疏散过程中也是适用的。

(9) “延迟传递效应”。观察图2 (b) 发现, 在后部区域的疏散中, 由于第20排和第21排之间的两个恐慌型乘客的作用, 导致第20排和第21排过道的节点处疏散速度减缓并作用于后部第20排左边的区域。

(10) “加速传递效应”。相对于“延迟传递效应”, 有一个“加速传递效应”, 是由于乘客中领导者的作用, 对客舱区域的某个节点处的疏散起到了促进作用。

“竞争延迟”现象、“竞争加速”现象以及“有效逃生空间闲置”现象是旅客竞争行为的具体体现;“多可用应急出口的累积效应”、“延迟传递效应”以及“加速传递效应”的产生都是由于旅客的从众行为;“单边拥堵”现象、“交替前进”现象、“有效逃生区域闲置”现象以及“木桶短板效应”则是旅客从众行为、聚集行为以及竞争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

4 乘客逃生群体行为特征分析

对以上的6种现象和4个效应, 从发生条件、作用区域、作用对象和效果4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结果如表3所示。

从E1场景到E7场景共7个场景的735次仿真中很容易发现, 在仿真过程中乘客表现出明显的从众行为、聚集行为以及竞争行为。

5 结束语

组织行为学:群体行为的基础 第2篇

名:行永乐

号:201610040247 专

业:管理科学与工程 学

院:商学院 任课老师:刘洪伟

一、脉络框架图

二、内容梗概

2.1群体的定义和类型

群体指的是为实现特定目标而组合到一起并形成互动和相互依赖关系的两个或者更多个体。

群体有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之分。群体还可进一步划分为命令型群体、任务型群体、利益型群体和友谊型群体。命令型群体和任务型群体是由正式组织主导的群体,而利益型群体和友谊型群体则是非正式的联盟。2.2群体发展的五个阶段

群体的发展过程遵循五个明显的阶段: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阶段、执行阶段和解体阶段。

“哪些因素使群体变得有效”;群体的各个发展阶段之间也并非泾渭分明,有时候几个阶段还可能同时并存;“偶尔一些群体还会倒退回到先前的阶段” 2.3内聚力与生产率

内聚力指的是成员之间相互吸引以及愿意留在该群体中的程度。内聚力与生产率的关系取决于群体中与绩效有关的规范。如果绩效规范要求很高,高内聚力群体的生产率会高于低内聚力群体;但是如果内聚力高而绩效规范要求很低,生产率就会下降。如果群体内聚力低,但是绩效规范要求很高,则群体生产率也会较高,但不如内聚力高且绩效规范要求也高的情境;如果群体内聚力低,而且绩效规范要求也低,则生产率更可能处于中低水平。2.4群体决策与个体决策

群体决策的优点:群体决策可以提供更全面、更完整的信息和知识;群体决策输入更多的信息;群体能够给决策过程带来异质性,增加观点的多样性;群体提高了决策的被接受程度。

群体决策的缺点:群体决策很耗费时间;群体内部存在从众压力;群体决策可能会因为责任不明确而导致决策效果不佳。2.5群体决策技术

互助群体:成员之间面对面进行交流,依赖言语和非言语互动来相互沟通。不过,互动群体为了使成员达成一致意见,常常会对成员施加压力。

头脑风暴:旨在克服互动群体中会抑制创造力的从众压力。它鼓励成员提出各种备选方案,不允许对这些创意提出批评。

名义小组技术:在决策过程中对群体成员的讨论或者人际沟通进行了限定。成员组成群体;每个成员提交创意;群体讨论创意;排名。

电子会议:将名义小组技术和复杂的电脑技术结合一起。

三、心得体会

群体行为特征 第3篇

关键词:群体行为 群体情感 重叠社区

Abstract:In this project, focusing on the scientific problem of group behavior formation and interactive principles, we study the group behavior and group emotion theory in the online social networks. In the year 2013, the project team developed the research mainly on four aspects. On the group aggregation principles and modeling methods aspect, aiming at incentive factors of group aggregation, we studied the topic aggregation in Weibo, detection of advertising users, and malicious user mining in SN. Aiming at group behavior attributes and common security requirements, we studied the group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ies and mechanisms. On the aspect of group behavior evolution, we studied the communication alert problem in the Weibo. On the multi-dimension attributes based emotion aspect, we studied multi-attributes and multi-dimension statistics characteristics of individual emotions from the relationship of individual personality, mentality, and background. On the group emotion formation principle base group emotion evolution calculation aspect, we studied the quantization of group emotion position, discovery of group emotion, multi-attributes mining of individual behavior information based on heterogeneous networks.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 above four aspects, the research team published 28 papers, including 7 SCI indexed papers and 15 EI indexed paper, and 1 book. As to the patent aspect, we applied for 4 items and got 1 granted patent.

Key Words:Group behavior; Group emotion; Overlap community

群体行为特征 第4篇

一、不同性别群体休闲行为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 在家看电视、上网是男女群体休闲的首选。而家庭外休闲的选择则有明显的区别, 选择逛街、购物、聊天、美容、养花养宠物等休闲方式的女性明显高于男性, 其他如体育健身、酒吧茶馆类的活动、参观访问、业余爱好等休闲活动的选择男性都高于女性, 说明女性的休闲生活相对男性单调, 男性居民比女性居民在休闲活动方式选择的广泛度和多元性方面占有优势。

衡水市经济水平相对较弱, 女性在职场中的比例要低于男性, 调查显示女性的休闲时间较多。但从访谈中得知男女两性对于休闲的理解是有差异的, 男性通常会将聚会等活动理解为工作, 而女性可能将家务活动、陪孩子看做休闲。所以实际而言, 女性的真正休闲时间要少于男性。

从休闲场所上看, 家庭是市民休闲的主要空间, 相对男性而言女性更喜欢到公共场所活动, 他们用于逛街的时间较多, 商场, 公共广场, 女性朋友远远多于男性。男性倾向比较安静和独立的环境, 对室内的要求较高, 如健身俱乐部、饭店、茶社等环境舒适和独立的空间。

从休闲消费上看, 因衡水市女性收入相对较低, 休闲的方式主要以闲逛为主, 虽然空间活动比男性积极, 但消费支出不高, 一些高消费的休闲场所女性明显少于男性。女性的消费主要是满足个人需求, 仅在化妆品及服装的消费方面高于男性, 而社交、旅游、健身等方面的花费则低于男性, 这体现了男性对生活质量有更高的要求, 男性利用休闲时间常常和工作环境的改变及社会地位的提高相联系, 而女性的休闲消费多数只是满足个体需求的层次上。

二、不同年龄群体的休闲行为比较

从调查发现, 18岁以下的孩子休闲时间很短, 他们多为在校学生, 利用周末时间上街买些日常用品, 男生一起打打球, 女生常和家人在一起。18-25岁这一年龄段的青年多数未婚, 家庭时间较少, 多数和朋友在一起, 或宅在家里, 以上网娱乐游戏为主。

26-35岁的青年人, 正处于家庭事业的发展期, 相对而言休闲时间少, 但休闲方式比较时尚, 如全装备的自行车远行, 健身馆中也活跃着这些年轻人的身影, 他们有了些经济基础, 又不乏青年人的热情, 有创新、探险寻求刺激的激情。36-45岁中青年这一阶段事业基本稳定, 孩子也到了上学的年龄, 休闲时间稍微多些, 男性的休闲多体现在和事业上有关的交往上, 一起下饭店, 或一些娱乐场所, 因为年轻, 对身体的关注程度不够, 参加体育休闲活动的较少。女性则因孩子处于上学年龄, 尤其是初中阶段, 天天忙于工作和家庭, 休闲时间减少了。

46-60岁的中老年, 孩子已经成人离开身边, 又恢复了两人的生活。不到50岁的群体孩子刚刚离开, 把注意力转向了以体育锻炼为主的休闲运动, 或和家人一起参加一些聚会, 休闲活动表现一个活跃期, 成为每天清晨或晚上广场健身者。50-60岁的人因事业已经接近顶峰, 为工作付出的时间少一些了, 休闲方式呈现多元化;60-65岁这一年龄段的老年人, 可以说到了一个生命的重要转折点, 休闲生活也有了分歧。一部分老人刚离开工作岗位, 没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每天郁郁寡欢, 休闲活动不积极, 不主动。而一部分老人能很快适应退休生活, 又好像回到了自己的青春时光, 让自己的退休生活丰富多彩。还有一部分老人则又承担起照顾孙辈的重任, 休闲时间随之减少。65岁以上的老年人休闲生活则可以说是随心所欲, 他们多是在家种种花, 做做饭, 或多和同龄人聚集在一起, 散散步, 聊聊天等, 安度晚年。

三、不同职业群体的休闲行为比较

不同的职业往往和不同的文化程度相关联。一些公务员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 多具有专科以上学历, 有固定的作息时间, 休闲时间相对较多也比较规律, 在家看电视、上网时间不少, 但单纯的被动的休闲方式比例较少, 他们也选择图书馆或网上阅读, 参观访问等各种休闲方式来达到学习、提升的目的;他们到俱乐部、健身场所的几率大, 说明对自身健康的要求也较高, 经济条件较优越, 可以选择消费水平较高的场所。服务销售人员及企业人员休闲年龄相对较集中, 以中青年时期为主, 休闲时间比较零散, 平时以电视网络消遣的占多数, 他们期待的休闲方式是有个长假出外旅游。企业职工休闲时间多集中在晚饭前后, 在家休闲的比例较大, 因工作性质原因, 多数没有太剧烈的体育休闲活动。个体职业者几乎很少有时间来选择有规律的休闲活动。衡水市是小城市, 有部分城中村市民, 他们刚刚失去土地, 成为真正的城里人, 但是还多数保留着农民的休闲行为, 方式单一, 自身主动提高的休闲活动较少。

从分析结果看出, 衡水市居民休闲要求在逐渐提高, 休闲方式呈现多元化趋势, 为了提高市区居民的休闲生活质量, 需居民、家庭、社区和政府四方密切配合, 共同营造和谐的休闲环境。

摘要:衡水市居民休闲行为的调查显示, 居民休闲行为特征因不同群体而有明显差异, 具体表现在性别差异, 年龄差异和职业差异各方面。

浅析中国知识分子的群体特征 第5篇

2010-05-07 19:30:46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总287期)作者:王 娟

【摘要】中国知识分子的群体特征是在古代“士”,特别是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华思想文化氛围中形成的。本文从知识分子科学系统的专业知识、以脑力劳动为主的谋生手段、诉诸文字的语言方式、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修身以致良知的人文精神等方面来分析其群体特征。

【关键词】中国知识分子 群体特征 士

《现代汉语词典》对知识分子的定义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如科学工作者、教师、医生、记者、工程师等。”①对知识分子的界定,国外的主流看法是,知识分子是受过专门训练,掌握专门知识,以知识为谋生手段,以脑力劳动为职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群体,是国外通称“中产阶级”的主体。目前,中国知识分子是指受过中等以上学历教育,主要以创造、传播、应用、开发、管理科学文化知识为谋生手段,并具有相当社会责任感的脑力劳动者。②

知识分子的群体特征,是知识分子特定价值系统、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精神特质的基本风貌的反映。中国知识分子的群体特征是在古代“士”,特别是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华思想文化的氛围中形成的。因为如果从孔子算起,中国“士”的传统至少已经延续了两千五百年,而且流风余韵至今未绝。这是世界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可以说,中国知识分子是“士”身份和精神的传承。

科学系统的专业知识

中国传统社会为“四民社会”。四民即士农工商,其中以“士”为贵。“士”就是知识分子,也叫读书人,读书人在传统社会中首先是一种身份,他们以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而获得了种种特权,因此,知识是特权阶层的独享权利,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近代中国,小学生就计算在知识分子队伍中。解放前夕,从旧中国过来的500万知识分子,有80%以上是中学生。而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只有具备大学文化程度才能被称为知识分子。

从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出发,对知识分子这一概念的内涵界定之一,是按其所受教育的程度来界定,即按学历来界定。③因此,知识分子在知识占有方面高于同时代其他人,科学系统的专业知识是知识分子最基本的群体特征。

以脑力劳动为主的谋生手段

对知识分子概念的界定原则之一,其社会劳动的方式必须主要是支付脑力,即必须以脑力劳动为谋生的主要方式,以劳动工资为主要生活来源。④

中国古代的士,“学而优则仕”,是皇帝或者贵族的效忠者,主要是通过“进谏”这种脑力劳动来表现出自己的价值所在,作为他们谋生的主要手段。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士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理解,他们不再局限于为君主和贵族做事而维持生存。尤其在明清时期,他们更加注重自身的生存,开发了多种渠道以获得生存空间。比如,开始与商人交往,通过自己的文化功底,为商人撰写一些文章,而使生活更加的宽裕。到了近现代,知识分子则主要以创造、传播、应用、开发、管理科学文化知识等各类脑力劳动为谋生手段。

诉诸纸笔的语言方式

一个知识分子的心灵必须有独立精神和原创能力。如勒希(Christopher Lasch)所说,知识分子乃是以思想为生活的人。知识分子,他们把自己的思想化作语言,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由于他们以未来的价值观念为世界立法,故而不能不同现实社会相冲突,及至现代,冲突愈加激烈。然而,思想也就在冲突中变得愈加饱满有力,富含反抗的锋芒。例如,东汉末年,长期持续的社会政治危机使得有的学者因为直接受到迫害打击或避免受到迫害打击,从而脱离政治,转向从事学术活动,使思想领域呈现出一派喧闹沸腾、极为活跃的形势。一些著名士大夫如李膺、陈蕃、范滂、贾彪、朱穆、张俭等纷纷抨击时政,针砭弊害,他们“危言深论,不隐豪强”,表现出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知识分子数不胜数。《道德经》、《庄子》、《论语》都可以说是“知识分子”将其思想诉诸纸笔的一个范本,其哲理、想象和文采,风流至今。老庄之后,有屈原、司马迁、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苏轼、曹雪芹、龚自珍、鲁迅、胡适等,都是引领时代文**流的典范人物。故,钱穆说:“古来大伟人,其身虽死,其骨虽朽,其魂气当已散失于天壤之间,不再能搏聚凝结。然其生前之志气德行、事业文章,依然在此世间发生莫大之作用。”⑤余英时以为,这段话不仅可以用于其先师钱穆,亦可用于中国这一知识分子群体。

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从孔子开始就以“道”自任,是“士志于道”的躬行者,他们的人生追求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宋朝张载就说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个知识分子既要思考天地宇宙,又要教导皇帝百姓;既要承接历史,又要面向未来;既要以出世的精神在价值理论层面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又要用入世的姿态在实践操作层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越是在礼坏乐崩、天下“无道”的时代,越是显示出“士”的责任重大,使命艰巨。

中国知识分子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并不是为了政治而政治,而是为了社会而政治,为整个人文之全体性的理想而政治。春秋战国时期,孔门弟子,其活动目标是上倾的,指向政治,但他们的根本动机还是社会性的,着眼在下层之全体民众。⑥因此,他们都有一个超越政治的立场,使他们和现实政治经常合不来。如孔子、墨子始终没有陷入政治圈内,常以不合自己理想条件而从实际政治中抽身退出,再来讲学著书。但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仍不放弃政治,仍盼望有一天,他们的理想能够在政治上实现。这种态度,就是庄子、老子也不能避免。中国知识分子的这种社会责任感,还表现在:他们总是渴望有一个理想政府与理想的政治领袖出现。这种热望一直传到后代,成为中国标准知识分子的一大特点。

修身以致良知的人文精神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直接承三代礼乐的传统而起。春秋战国是一个“礼坏乐崩”的时代;礼不再出自天子,而出自诸侯,故孔子斥之为“天下无道”。在“礼坏乐崩”之余,人间性格的“道”是以重建政治社会秩序为其最主要的任务。统治阶级既不能承担“道”,“道”的担子便落到了真正了解“礼义”的“士”——知识分子——的身上。但这样一来,个人在“道”的实现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便异常沉重。所以,曾子才说“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为了确切保证“士”的个体足以挑此重担,走此远路,精神修养就成了关键性的活动。所以,在孔子以前的古代“礼”的传统中,“修身”只是外在的修饰,但从孔子开始,“修身”即成为知识分子的一个必要条件。按孔子的话说,就是“修己以敬”,而且只有“修己”始能“安人”、“安百姓”。这是孔子对“士”提出的要求。到了明朝,大思想家王阳明在50岁时提出的一个思想命题——致良知。什么叫“良知”?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指人的“是非之心”。⑦用今天的话来说,良知无非就是指人的道德良心,是伦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王阳明在他的思想里特别突出了一个“致”字,亦即突出了“致良知”在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的重要性。余英时说“从发生的历程说,这种内求诸己的路向正是由于中国知识分子的外在凭藉太薄弱才逼出来的”。⑧

知识分子修身以致良知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重义轻利、群体至上、舍生取义、正道直行、自强不息等五个方面。今天西方人常常称知识分子为“社会的良心”,认为他们是人类的基本价值(如理性、自由、公平等)的维护者。知识分子一方面根据这些基本价值来批判社会上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另一方面则努力推动这些价值的充分实现。在知识分子身上,始终有两个“我”,即“小我”和“大我”。知识分子时刻在突破“小我”,走向“大我”,走向他们为之关心的世界。他们除了醉心于专业学术领域之外,同时还以一种类于宗教教徒的担当精神,心怀仁爱悲悯之心,关怀国计民生、黎民百姓,而这种关怀又必须是超越于个人(包括个人所属的小团体)的私利之上的。⑨傅斯年在做台湾大学校长时,确立了台大的校训“专求真理”,这和竺可桢当年为浙江大学确立的“求是”校训是一致的。傅斯年呼吁学生——下一代知识分子第一是要立信,在品行上自我修炼。在他身后许多年,有人这样说,读书人应该有一种骨气,“这种骨气,已不能在傅斯年以后的历任台大校长身上找到了。”⑩(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注释

①《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612页。

②③④王桂兰:《党的知识分子方略演进》,北京:红旗出版社,2004年,第11、10页。

⑤余英时:《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第505页。

⑧⑨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10、2页。

⑥钱穆:《国史新论》,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第123页。

⑦吴震:《王阳明著述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16页。

群体行为特征 第6篇

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和金融支付领域相互融合渗透的背景之下, 移动支付以其独特的移动性、及时性、集成性等特征在我国迅猛发展。多项报告指出, 移动支付使用频率和用户年龄呈负相关趋势, 年龄越低, 使用移动支付的频率相对高, 年轻用户是移动支付推广和使用的主力军。因此, 本文选取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创新性的将代表用户使用黏性的“使用应用的频率”和“进行支付行为的意愿” (后文简称为“使用频率”和“支付意愿”) 分开探究。

在消费行为的研究领域, 历史文献大多集中在传统行业, 涉及移动互联网行业这样的新兴热点的研究非常少, 且大多文献主要以丰富理论模型为主, 缺少对企业实践的明确指导意义, 本文选择移动支付这样的朝阳行业进行研究, 并重点分析了用户的使用特点和潜在的消费心理, 给移动支付运营商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假设

在移动支付的相关研究领域, 研究用户对信息系统的接受和采纳行为的各种模型是重要的理论依据, 在这方面, 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是技术接受模型 (TAM) 和整合技术接受理论 (UTAUT) , 前者认为影响使用者接受一项新技术的因素中, 认知有用性和认知易用性是关键中介因素, 后者则将影响使用意图和使用行为的因素整合为四个因子, 并增加若干组控制变量。Kenneth (2004) 以新加坡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 基于TAM研究分析得出认知有用性、认知易用性、消费者创新性与技术集群对消费者手机支付行为意愿有正向显著影响。陈华平、唐军 (2006) 将UTAUT引入中国进行实证分析, 得知社会影响对移动支付使用意愿有着最显著的积极影响, 其次是期望效用, 成本和付出期望对移动支付使用意愿没有显著影响。施华康 (2007) 从消费者的视角出发, 以TAM为基础, 并整合其他理论构建研究模型, 结果表明有用性、主观规范、使用态度对移动支付使用有显著的作用, 其中态度的影响最大。根据这些理论以及文献并结合实际, 可以针对大学生群体使用移动支付的特点提出以下假设:

假说1:大学生最为看重的是移动支付应用的功能全面性, 全面丰富的功能会很大程度上提高他们使用移动支付应用的频率。

假说2:多数大学生使用移动支付进行的项目较为固定, 即支付场景比较单一, 主要是在线上购买商品后支付。

假说3:移动支付的手机应用界面的设计因素和使用体验是影响使用频率的重要因素, 但相比安全性、支付快捷性, 这一因素并非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假说4:大学生对于移动支付普遍有清晰的认识, 在支付的安全性, 服务的可靠性等方面持乐观态度。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以大学生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 从中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在调查过程中, 首先进行了当面发放问卷的预测试, 依据预测试结果修改问卷后在网络上进行了正式调查, 最终获得有效问卷329份。

问卷强调了不同因素对于移动支付应用使用频率的影响程度, 以及不同因素对于用户实际进行支付行为意愿的影响程度, 对此问卷主体部分采用非平衡的五级类别量表法, 设计两个主要量表进行研究, 因素对使用频率或支付意愿的影响用“降低”、“无影响”、“略微增加”、“增加”、“明显增加”五阶来衡量, 相应给予从1~5的分数, 分析方法除了描述性分析, 主要采用了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 将不同的因素归纳降维, 从中探讨同组因素的共性。

除此之外, 研究也针对移动支付应用越发火热的优惠大战进行了调查, 针对现有的优惠形式以及尚未推广的新优惠形式进行了投票调查, 从中调查大学生用户群对不同优惠方式的偏好特点。

四、实证分析

(一) 移动支付应用使用频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需注意的是, 使用频率不同于后文的支付意愿:一是因为使用不代表一定会购买支付, 也许只是用于转账、查询;二是在某人已经有确定的消费意愿的情况下他会更加倾向于使用什么样的客户端, 也可以用使用频率来度量。使用频率更多反应了用户对应用的熟悉程度及其使用黏性 (G.Kim, 2009) 。

在调查中, 我们列举了11种不同因素对用户使用频率的影响, 该项目的主成分因子分析检验值为0.889, 此外Bartlett检验显著性也达到显著, 但分析结果中, 将11个变量仅归总为两个主因子, 其数量过少且包含的原始信息不足, 无法对因子进行命名并给出合理解释。综合以上几点, 我们放弃因子分析方法, 尝试使用聚类分析进行研究。

聚类分析过程中, 初步考虑按照七个类别的结果以寻找更为明确的结果解释, 各变量基本服从正态分布, 因此使用均值进行类别集中趋势的描述, 据频数表显示, 部分类的样本数量很少, 我们因而忽视这些而直接对其它四类的特征进行考察。

第一类的三个变量全部与应用本身的设计和使用体验相关, 可被命名为客户端本身的界面体验因素;第二类中的四个变量均属值得推广的新功能, 表明这类用户愿意舍弃部分界面体验来换取新鲜实用功能的增加, 故该类可以被命名为功能创新因素;第三类样本O2O因素对其使用移动支付有较大的影响, 不妨把其命名为商场O2O购物因素;第四类反映的样本主体更偏好能辅助投资的功能, 可称为金融投资因素。

另外, 据频数表显示, 第一类样本比例占据绝大部分的总样本量,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对使用频率造成影响的最主要因素为界面体验因素。由此分析, 大学生在使用移动支付应用时, 对于简洁的设计风格和界面的易读性、可塑性有着明显的偏好, 简便易用的用户体验是移动支付应用最大的加分点。可见大学生对于手机应用的审美观念趋于简洁直观, 深受当下极简主义和扁平化潮流的影响, 清新简洁的界面和方便的使用自然可以显著提升移动应用使用率, 对于信息量较大的支付类应用来说尤其如此。因此, 我们应拒绝假说3, 支付应用的设计风格和导航布局等界面因素在这个“看脸”的时代最受到大学生的重视。

同时在应用的功能方面, 用户也更加追求全面和实用的新功能, 对于调查问卷中所列出的功能创新因素, 尽管该类人群对于新的功能都持正面态度, 但如购物日历提醒等一些不太实用的功能, 平均得分较低, 而像扫描银行卡这样的功能, 具有易操作性及实用性, 均值得分却相当高。这表明假说1并不完全正确, 大学生用户并非一味追求功能新奇完善, 实用性是重要的前提, 功能创新应当更重视这一点, 无法得到广泛和稳定应用的功能只是昙花一现。

相反的, 股票、基金等相对风险较大的证券并不受在校大学生的青睐, 这可能是因为股票等证券投资需要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大量业余时间, 且大部分大学生没有独立长远的个人理财计划。但在移动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今天, 可实现低门槛理财模式的功能不断发展, 这个功能也将成为未来的一大潜力挖掘点。

(二) 移动支付应用的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调查中, 我们同时列举了13种对用户支付或消费意愿产生影响的不同因素, 经检验证明, 该项抽样适当性参数 (KMO) 检验值为0.911, 且Bartlett检验显著性也达到显著 (p<0.01) , 因此调查中的变量测量具有很高的表面效度及内容效度, 可以适用因子分析。分析得到的提取成分得分系数矩阵表明可从13个细分因素中提取出三个主因子。

因子1主要解释了移动支付相比于PC网络支付的优势, 其中主要是移动端带来的便捷性, 不妨将其命名为便捷因子;因子2主要解释了移动支付场景的扩展与延伸, 可以命名为场景因子;因子3主要解释的4个变量有关客户端后台程序及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 可命名为服务因子。

以上三个主因子都会正向地影响大学生用户的移动支付意愿, 而影响的方面各不相同, 结合描述性分析的各项得分, 首先可以看出大学生用户对于移动支付的安全性十分看重。同属服务因子的安全选项均有较高得分, 表明其谨慎地使用态度和较强的安全保护意识, 也反映出其对移动支付的后台管理和服务有着更高的期望, 在这方面运营商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在对外界的宣传中, 也应当更加注重支付安全性的保障, 让用户放心购物。从这点可以看出, 前文的假说4也应当被拒绝, 即使是接受新鲜事物最为积极的大学生们, 也对移动支付当前的技术安全、后台服务心存疑虑, 这是亟需改进的一大方向。

其次, 大学生用户希望移动支付的场景支持更加广泛。属于场景因子的三项因素平均得分都名列前茅, 表明大学生用户希望支付应用可以向更多的生活支付场景渗透, 如订餐、配送等, 提供更多的便民生活服务。同时, 对于特定群体, 也要注重其支付场景的特点。如场景因子中, 关于生活品及生鲜食品的购买配送方面的得分相对较低, 这主要是因为大学生群体对于生鲜、生活品的需求并不多, 对于其配送服务也就不那么感冒, 因此针对不同群体, 做到“投其所好”, 对支付意愿的提升加分不小。可见假说2也是值得商榷的, 因为大学生们希望有更多生活服务类的支付功能, 并不是仅仅使用线上购物的功能。

此外, 大学生的消费态度较为多元化, 但因自身经济的非独立性而有所限制。具体表现为服务因子中的“商家经过多重审查认证, 但价格稍高”项得分高于其他, 即提升对商家的审查力度, 保证正品能有效改善用户对于移动支付的支付意愿, 尽管这样会导致价格稍高, 但是近三分之一的人在此项选择了“支付意愿降低”和“无影响”, 表明相当多的人并不愿意在价格上妥协, 低价格的商品还是广受欢迎, 因此支持不同价格区间的商品, 适当保持商家的多元化, 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同样对“摇动手机进行转账”的功能由于主要适用于面对面的情境下, 大学生没有独立经济来源, 与他人的经济往来也不多, 因此多数人在这方面需求不高。

(三) 大学生所偏好的优惠方式分析。

考虑到现在移动支付端愈演愈烈的优惠狂潮, 本研究还对于移动支付应用现有的以及还未广泛推广的优惠方式分别进行了投票调查。针对现有的优惠方式, 每位调查对象可以从7种列举的形式中选择1~3种相对更加喜欢的。结果显示, 最受欢迎的方式是“返现金券”, 其次是“抽红包”和“同城购物优惠”, 入选频率分别为68%、41%和40%, 而最不受欢迎的两项是“玩内置游戏赢红包”和“点券彩票移动端支付享折扣”前者为19%, 后者仅为13%。对于还未得到推广的新型优惠方式, 调查中列出了6种方式, 结果显示“1元试吃试用”和“登录送积分抵现金”相对更受欢迎, 入选率在50%左右, 最不受欢迎的是“延迟付款 (延迟期仅冻结资金) ”, 频率仅为25%。

由此可以看出, 实际优惠程度和宣传都具有冲击力的优惠方式对于热爱尝试新鲜事物的年轻大学生来说有很强的吸引力。而形式简单, 占用时间短的灵活优惠形式更受欢迎。无论是满额返券还是抽红包, 都可看到明确的收益反馈, 且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而玩内置游戏这类占用时间, 虽具一定趣味性, 但仍不受更“会玩”的大学生们欢迎, 限时秒杀活动由于在时间上的限制, 也导致了潜在的使用者流失。延迟付款则是由于收益形式过于抽象, 无法直观感受, 因此也受到冷遇。此外, 需要用户自身先投入较多金额的优惠形式不受大学生的欢迎。大学生没有独立经济来源, 要求先进行较多金额投入对他们来说并不容易。相反, 符合他们的支付场景的优惠, 如同城购物优惠等就会广受欢迎, 对大学生而言, 点券、彩票等虚拟物品的购买并非主流, 但却经常有团购订餐、买电影票等需求, 由此可见, 在优惠形式的设计上, 应该更加注重用户群体的支付场景特征。

五、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以大学生群体的移动支付行为为研究对象, 利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等方法对影响大学生移动支付应用的使用频率、支付意愿的因素特点进行了分析, 结合前文所提出的假设, 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 显著影响大学生移动支付应用使用的因素主要来源于两点, 应用本身的优秀设计和使用体验, 以及对于更实用的支付功能的支持, 也就是说, 运营商想要提高用户使用移动支付的频率, 就应不断改进应用的界面设计, 使其更加简洁直观, 同时不断针对用户的需求, 推出实用性的新功能, 而不是一味追求功能多样, 造成应用臃肿难用的反效果。

第二, 对大学生移动支付的支付意愿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主要为以下两点:安全性和后台服务的改进, 对更广泛的生活支付场景的支持。大学生目前对于移动支付的安全和服务尚存疑虑, 而为了提高用户的支付意愿, 运营商要对支付流程的安全监管、客服处理问题的质量和速度等方面多下功夫, 同时也在宣传营销中塑造自身安全可靠的形象, 同时也要转变“移动支付仅用于网上购物”的观念, 使其渗透入更广泛的生活中, 满足更广泛的需求。

第三, 大学生在移动支付方面, 偏好本地化的生活服务, 对于投资理财等功能则不太感兴趣, 或是缺乏足够认识。因此运营商一方面可以在本地生活服务上不断改进, 推陈出新, 另一方面通过推出更低资金门槛和技术门槛的微理财服务, 逐渐转变用户观念, 将手机理财作为重要的潜力增长点。

第四, 对于各种优惠形式, 大学生更偏好形式简单, 不占用时间, 收益反馈直观明确的类型, 相比之下以趣味性为卖点的优惠方式不受欢迎, 而本身首先要求用户有较多金钱投入, 回报较缓慢的形式也遭冷场。在实践中, 如何发起形式创新, 同时又使用户回报更直接, 需要运营商做出合理的判断。

摘要:年轻群体在移动支付这一新兴行业的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 收集了329份有效样本, 实证分析大学生在进行移动支付时的使用特点, 以及其使用移动支付手机应用的频率和通过应用进行支付行为的相关影响因素, 运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等多种手段, 最终归纳总结出影响大学生使用黏性和支付意愿的主要因素类别, 同时也探究了大学生群体偏好的移动端优惠方式, 为移动支付运营商提出了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移动支付,大学生,使用黏性,支付意愿,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Tao Zhou.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continuance intention of mobile payment service.School of Management,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PR China.

[2]Kenneth C.C.Yang.Exploring factors affecting the adoption of mobile commerce in Singapore[J].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 2005 (22) :257-277.

[3]G.Kim, B.Shin, H.G.Lee.Understanding dynamics between initial trust and usage intentions of mobile banking.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 2009, 19 (3) :283–311.

[4]吴先锋, 樊吉宏.基于感知风险的移动支付使用行为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 2010 (20) .

[5]施华康.消费者对移动支付业务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大学生和年轻上班族为例[D].浙江大学, 2007.

[6]陈华平, 唐军.移动支付的使用者与使用行为研究[J].管理科学, 2006, 19 (6) .

群体行为特征 第7篇

1.1 网络群体与网络群体行为

群体是相对于个体而言的,广义的网络群体是指所有的网民,狭义的网络群体是指因特定目的在网络上进行持续互动的虚拟化集合体,通常所指的网络群体是指狭义的网络群体。网络群体分为两类,一是现实群体的网络化,比如支部、班级、兴趣小组等正式群体在网络的延伸。二是因网络而结合的群体,比如游戏族、QQ族,网络社团等。对于大学生而言,网络群体表现为校园BBS、博客、同学录、QQ群、专题网页、论坛或聊天室等。

网络群体行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内涵的界定目前学术界并未形成一致的看法,称谓也不太一致,有网络集群行为、网络群聚行为、网络集体行为等。在互联网技术条件下,网络群体行为是指大量网民基于特定诉求在特定阶段通过网络集中参与社会表达的社会事件,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不确定性。网络群体行为有理性与非理性之分,理性行为主要是指网络参与者理智地看待问题,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逻辑来分析问题,参与对事件的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为事件的解决提供合理可行的策略。非理性行为主要是指网络参与者在讨论中的情绪化、过激性的观点、意见及行为的表达、流露与实施,如围攻、谩骂某人,发布网络通缉令等。[1]网络群体行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可能是自发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可能是有序的、健康的,也可能是无序的甚至是非法的。

1.2 大学生网络群体行为的具体表现

大学生群体是最活跃的网络群体之一。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突破4.5亿大关,达到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2010年,学生在总体网民中占30.6%,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23.2%。[2]受网络固有的虚拟性、匿名性和开放性的影响,大学生群体积极参与各类网络聚集活动,并迅速引起社会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1.2.1 网络集会

网络集会是网络群体行为的典型表现。网络集会是指围绕特定现实主题、以意见的强化与汇聚为特征的、具有一定组织性和影响力的网络群体的聚集。国际关系、民族关系争端往往成为大学生网络集会的诱因,在近年来的中日钓鱼岛争端、反对日本“入常”、“家乐福”事件等活动中,大学生在博客、QQ群、论坛等区域热烈讨论,围绕中法关系、中日关系抒发爱国热情,发表激烈的攻击,并转化为现实中的游行示威活动。同时,网络集会也广泛存在于高校校园,大学生因学习、生活问题通过校园BBS、论坛等发动罢餐、罢课等,也对高校的管理和稳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2.2 网络围观

网络围观是一种常见的网络群体行为。在现实中,各种群体因为立场、身份不同和地域的限制,各行其是互不影响,网络的开放性为他们的交锋提供了舞台。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转型期,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各种利益群体之间容易引发冲突。在网络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民意、利益诉求、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更多地反映、折射在互联网上,大量网民在网上就某一事件进行聚焦,并引发难以预料的社会影响。大学校园并不是象牙塔,网络社会中的舆论更成为大学生群体要求平等、发泄不满的载体,甚至站到了社会的中心。2010年10月发生在河北大学的“李刚事件”就从网络走向了现实,演变成了社会舆论的焦点,大学生纷纷关注“李刚事件”并参与到该事件的讨论中去,短短几天调侃“我爸是李刚”的网贴达到了36万条,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

1.2.3 人肉搜索

人肉搜索是一种以人工察访与群体讨论为基础的在线调查。人肉搜索作为一种网络现象,其出发点错综复杂,不能简单地以正义与非正义来做决断。人肉搜索有很多优点,网友可以借助于人肉搜索寻找失散的亲人,对社会丑陋现象进行监督,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例如温家宝总理在访问剑桥大学期间遭遇了“扔鞋事件”,短短时间肇事者即遭到“人肉搜索”,并被网络谴责。但人肉搜网也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网络的匿名性使得网民可以不付责任地侵犯别人的隐私,威胁别人的安全,也会以道德的名义形成多数人的暴政,从而走向网络暴力。

1.2.4 网络水军“网络水军”是指通过雇用大批人手在互联网

上集体炒作某个话题或人物,以达到宣传、推销或攻击某些人或产品的目的。这些受雇人员在“网络推手”的带领下,以各种手法和名目在各大互联网论坛上发帖。大学生是“网络水军”的重要力量,由于大学生群体上网时间多、文化程度高、兴趣广泛、有一定的独立意识和写作功底,他们受利益驱动把此作为收入渠道,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大学生“水军”群体。“网络水军”某种程度上左右了社会舆论,人们无法辨别真假、无法知道真相,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也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

1.3 大学生网络群体行为的倾向

1.3.1 民族主义倾向

在网络集会等群体行为中,大学生更多的显露出一种民族主义倾向,国家关系如中日关系、中法关系、中美关系等往往引发大学生激烈的反应。一些“网络愤青”满怀对民族命运的忧虑和使命感,以言辞激烈表达偏激观点,他们发表情绪化的言论,所有极端的行为都打着爱国的口号,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和政治化倾向。这种行为虽然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但情绪化、粗俗化、偏激化、极端化等非理性行为也极易引发暴力活动,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1.3.2 批判现实倾向

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并非是截然分开的,它在某种程度上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在现阶段,个体权利的保护和社会阶层的冲突,更容易成为网络舆论关注的焦点,其中民与官的矛盾、穷与富的冲突,往往又折射到大学校园,比如在李刚事件中,大学生纷纷转载的“考试不及格,我爸是李刚;工作没着落,我爸是李刚”就折射出大学生学习和就业的压力,也反应出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和诉求。从大学生在校园BBS上发泄的种种不满等,也可以听到他们真实的想法,也是网络成为一种倾听真实声音的窗口。从批判现实的角度分析,大学生网络群体行为也更为真实地聚焦了现实,反映了民情,有效维护了大学生的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具有积极的正面影响。

1.3.3 暴力化倾向

在人肉搜索和网络论战、网络围观等群体行为中,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大学生网民容易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他们往往采取诽谤、攻击、谣言、诬蔑、骚扰等方式介入现实社会,对网络以及现实中与之对应的个人、集体施加压力、造成影响、形成威胁,甚至引发疯狂偏激的事件。在很多高校的BBS里,对于学校后勤服务、教学管理甚至个人的不负责任的攻击也是屡见不鲜,这种攻击常以某一事件为发端,宣泄不良情绪,伴以非理性的指责非难、以讹传讹、肆意的攻击和谩骂、揭人隐私,而不是以探讨、切磋、辩明是非的心态进行辩论,表现出强烈的暴力化倾向。

1.3.4 娱乐化倾向

在网络世界里,大学生网络群体的表现欲望、想象力、自我意识和深层诉求都能够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和抒写,在言语风格、个性张扬、发对传统等方面彰显出强烈的自我表现心理“恶搞”倾向。他们喜欢把特定的网络语言作为网络交流的工具,并成为辨别异类的标准。如他们经常使用的“顶”、“雷”、“山寨”、“886”、“偶”等等。同时,有些大学生在网络上习惯使用粗言粗语,编造谎言,放纵自己的言行并乐此不疲。他们的娱乐化倾向彰显了独来独往的行为方式、我行我素的思维风格以及发权威、反传统的文化基调,对现实社会和大学校园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是网络群体行为的最好注释。

2 从群体心理视角探析大学生网络群体行为

大学生网络群体行为特别是非理性行为,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基于网络技术发展的原因,也有其深刻的心理动因,本文着重从群体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网络群体行为的原因。

2.1 群体心理学理论

群体心理学是一门专注于理解和解释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何受到集体中其他人实际的、想象的或者暗示的存在的影响的学科,是研究结成群体的人们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社会心理学分支。法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勒庞是这门学科的创始者之一,勒庞指出:“我们只根据事实便已知道,人作为行动的群体中的一员,他们的集体心理与他们的个人心理有着本质的差别,而且他们的智力也会受到这种差别的影响。我们已经知道,智力在群体中不起作用,它完全处在无意识情绪的支配之下”。[3]他认为群体是冲动的,无理性的,缺乏责任感的、愚蠢的,个体一旦参加到群体之中,由于匿名、感染、暗示等因素的作用,就会丧失理性和责任感,表现出冲动的、凶残的反社会行为。

2.2 大学生网络群体行为的群体心理动因

2.2.1 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是网络群体最突出的心理特征。集体无意识现象最早由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发现,他指出,无意识现象不但在有机体的生活中,而且在智力活动中,都发挥着一种完全压倒性的作用———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在网络论战中,大部分大学生网民并非是由自己的思维、意见和价值观所做出的理性的选择,而是在集体无意识的状态下,做出一些和自己个性或平时表现并不相同的选择。在网络上参与论战的大学生群体,其现实的身份、背景、地位、个人经历、成长环境都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群体所营造的这种激烈的情绪和无意识的状态下,却做出了相同的情感、行为上的选择。这都是由于在当时情景下,融入集体的网络成员产生了新的集体心理,无意识地卷入了一场网络群体行为的“战争”。在一些高校,临近毕业前夕,即将离校的学生经常会发生一些群体行为,他们在特定的时刻聚集在一起,唱歌、吵闹甚至破坏公物,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和其他学生都不约而同地抛弃了大学生本该具备的文明素养,在各种情绪的渲染和无意识心理的控制下暴露出不可思议的一面,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2.2.2 暗示与传染

从现实的实践中,勒庞得出这样的结论:群体是完全可以通过暗示被塑造的,恰恰是记忆和暗示在群体的心理机制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在网络群体行为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大学生参与到热烈的讨论中后,很多人对事件激烈高昂的情绪很容易感染到另外一些人。特别是在群体形成后,这时的个体更容易被传染,无论是情绪还是行为,被感染的速度和程度都更高。在家乐福事件中,从抵制法国到抵制法国的大企业乃至所有有关法国的东西,这个过程也是经过暗示和传染的,网络群体最初因为奥运火炬在法国受阻而反对法国,但抵制法货的帖子暗示网友不用法国的产品,焦点对准了家乐福。“抵制法国货,从家乐福开始”的帖子让议题的中心由中法关系转向了中国人与家乐福的关系,随着事件的逐步升级,演变成立抵制运动和示威游行。在暗示与感染机制作用之下群体成员相互模仿,相互影响,人人高举“爱国”的旗帜参与到网络论证和转帖过程中,并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豪,网络群体犹如处在集合状态的群体,个体失去了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能力,转化成了实际的行动。

2.2.3 群体压力与从众

在心理学中,从众是指由于群体压力而引起的个体行为或信念的改变。群体压力是指群体成员基于遵守群体规范,以及为了同其他成员在观点、行为上保持一致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年轻的群体,他们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关注点,自我意识强烈,他们本来就倾向于注重事物的感知,而非理性的分析。他们宁愿相信网上有的,也不愿相信自己思考的,他们更多的是依赖“看”的方式感知世界,而排斥“想”的感知方式。一些通过论坛、社区、博客临时组成的松散的大学生网络群体,往往针对社会热点和他们关注的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中“随大流”的思想广泛存在,他们往往相信网络的意见,而非经过认真的思考。从众是生存的本能,但无意识的从众,失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不懂得规避从众的风险,就很可能成为从众的牺牲品,也使自身丧失了独立思考能力。

2.2.4 责任感的弱化

由于网络传播匿名性的特点,每一个网络用户在互联网上均可以自己所设计的任何一种身份出现。这正应验了网络上流传的那句名言:”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参与者的匿名性直接导致了发表言论和意见的匿名性。如此一来,舆论人可以在完全公开、完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尽情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而不担心会因为发表了某些于他人不利的言论而另生事端。现实生活中,大学生面对来自于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个人行为受到各种社会习俗、学校制度的约束,很多人都将自己强烈而复杂的内心活动隐藏在平和与平淡的言行背后。而在网上,虚拟的身份与匿名的形式给了人们一种空前的安全感。正是这种安全感增加了人们对自我意志的认同,并激发了人们表达与表现的欲望。于是,网上的畅所欲言与无所不言成为了可能。但是,大学生往往不能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言行,他们认为在网络匿名性和高度自由性的情况下,无需为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无需考虑自己言语的影响,他们可以在网络上发泄、谩骂、攻击他人、随意发帖等,社会责任感由此丧失。

3 大学生网络群体行为的引导与规范

大学生网络群体行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由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必须正确看待并合理引导。大学生网络群体行为的引导与规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从多个方面入手加以引导。政府和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网络舆论的研判和处置工作,重点研究大学生网络群体行为的特征和规律,加强校园BBS的规范管理和网上引导。要注重培养舆论领袖,加强舆论引导,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大学生网络群体的网络道德水平和网络素养,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影响。

摘要:大学生网络群体行为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文章分析了大学生网络群体行为的表现和倾向,并着重从群体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网络,网络群体行为,群体心理

参考文献

[1]孙凤,郑欣.理性与非理性之辨—网络集群行为的产生及其演变[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1.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不同消费群体广告诉求特征分析 第8篇

一、面向低收入消费群体的广告诉求

广告诉求信息以价格和质量为主。由于收入少, 该群体在生活购物中追求物美价廉, 尽可能地节约, 在此基础上让自己过得更好。该群体的心理需求以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为主, 在消费上表现出来的特征可以用两个词来表述:实用和低价, 而价格和质量也成为该消费群体在购买产品中最为关注的信息, 因此面向该消费群体的广告, 其广告诉求信息的特征也就是围绕着价格和质量来进行诉求。

例如, 雕牌透明皂的广告用一种拉家常的对话, 清晰地传达出雕牌透明皂的功效:“洗得干净, 还不褪色。”而两位老人和蔼可亲的邻家形象及平民化特征也让人们觉得真实, 同时也让人感到该产品的价格不高, 很好地满足了该消费群体“物美”同时“价廉”的消费心理。

以理性诉求为主的诉求方式。理性诉求指的是广告诉求定位于手中的理智动机, 通过真实、准确、公正地传达广告企业、产品、服务的客观情况, 使受众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 理智地作出决定。这种广告诉求可以作正面表现, 即如果消费者购买广告产品或接受服务会获得什么样的利益, 也可以作反面表现, 即消费者不购买产品或不接受服务会对自身产生什么样的影响。①

低收入消费群体由于收入低, 在生活中不得不精打细算, 而这决定了他们在购买消费品时, 显得更为谨慎。由于这一因素, 面向该消费群体的广告, 在选择广告诉求方式上也就偏重于理性诉求。

朴素、具体的诉求表现。低收入消费群体是一个朴素的阶层, 他们的生活、思想显得相对简单, 对问题直观地对待。广告诉求表现要能让目标消费群体正确理解, 那么也就要求其表现要符合目标消费群体的理解习惯。因此, 面向低收入消费群体的广告, 在诉求表现上只要具备了朴素而又具体的特质就会具有好的销售结果。

朴素的诉求表现, 使广告拉近了和低收入消费群体的距离, 这种距离的拉近, 能有效地提高该消费群体对广告的关注程度, 从而为后面广告发生功效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因为, 一个受不到目标消费群体关注的广告, 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完成信息传递任务, 实现广告目标的, 因此, 面向低收入消费群体的广告, 广告诉求表现体现出朴素和具体的特性。

二、面向大众可支配消费群体的广告诉求

以情感为主的诉求信息。大众可支配消费群体的心理需求主要是社会性需要, 该群体在消费上表现出来的特性主要是社会性。社会性需求也叫归属与爱的需求, 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 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求, 但都属于人的情感。

一个成功的广告, 它所诉求的信息必须能引起目标消费群体的注意, 也就是说, 广告所诉求的信息必须是目标消费群体关注的信息, 只有这样, 广告才可能发生功效, 所以, 面向该消费群体的广告, 其广告诉求信息主要以情感为主。

诉求方式以感性诉求为主。面向大众可支配收入消费群体的广告以“社会认可”作为诉求点, 满足了消费者个人或社会的爱的归属需求。消费者同时作为家庭、集体、社会的一部分, 他的消费行为绝不仅仅是在广告的攻势之下被动的单纯的购买行为, 其中, 身份与情感认同才是受广告影响的主要因素。因此, 面向该消费群体的广告, 诉求方式自然选择感性诉求, 这符合目标受众的心理需求。

感性诉求指广告诉求位于受众的情感动机, 通过表现与广告企业、产品、服务相关的情绪与情感因素来传达广告信息, 以此对受众的情绪与情感带来冲击, 使他们产生购买产品或服务的欲望和行为。感性诉求广告以向受众传达某种情绪或情感、唤起受众的认同为主要目的, 它所传达的情感通常有以下几种:爱情、亲情、乡情、同情、恐惧、生活情趣、个人的其他心理感受等。这些广告通过对情感的目标激活, 使品牌与情感的结合在简单告知的基础上提升了好感度并为品牌增添了附加值。

温馨、感动的诉求表现。面向大众可支配收入消费群体的广告, 为了满足该消费群体“社会性”情感的需要, 用富有情感的语言、画面、音乐等手段表现出来。“威力洗衣机献给母亲的爱”就属此类诉求表现方式。通常, 营造消费者使用该商品后的欢乐气氛, 使消费者在感情获得满足的过程中接受广告信息、保持对该商品的好感, 最终能够采取购买行为。

三、面向高收入消费群体的广告诉求

“品质”是诉求信息的重点。高收入消费群体有着大量的剩余价值, 他们在选择商品时注重品位, 追求高质量。综合来说, 高收入消费群体对产品“品质”的信息最为关注, 在面向高收入消费群体的广告中, 其诉求的信息也就投其所好, 把品质作为诉求的重要信息。

例如, IBM电脑通过商务诉求, 使IBM笔记本电脑与商务人士的身份融合, 商务人士为了在交际中体现自己的身份, 选择IBM笔记本电脑就成了一种共识。再如, 中高级轿车在发展中国家就是一种典型的满足“品质”的商品, 其消费是典型的品质消费, 它既满足了人们生活和工作出行活动的生理需求, 又满足了相对支付能力、满足对品质追求的炫耀性的需求。

情理结合的诉求方式。高收入消费群体的心理需求包括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该群体在消费上表现出来的明显特征是对品质的追求。而面向该消费群体的广告, 大多采用情理结合的广告诉求, 具体来说就是找到价格和品质之间的结合点进行广告诉求。

广告诉求的两种最主要诉求方法各有优势也各有欠缺。理性诉求对完整、准确地传达广告信息非常有利, 但是由于注重事实的传达和道理的阐述, 往往会使广告语生硬、枯燥, 影响受众对广告信息的兴趣。感性诉求贴近受众的切身感受, 容易引起受众的兴趣, 但是过于注重对情绪和情感的描述, 往往会影响对广告信息的传达。因此, 在实际的广告运作中, 时常将两种诉求方法结合起来, 即在广告诉求中, 既采用理性诉求传达客观的信息, 又使用感性诉求引发受众的情感, 结合二者的优势, 以达到最佳的说服效果。这种诉求策略, 就是情理结合的广告诉求策略。

全球通广告

情理结合广告在内容方面最突出的特性就是理性内容和感性内容的完美结合。理性内容偏重于客观、准确、公正, 较有说服力, 感性内容偏重于亲切、自然、生动, 在亲和性方面更为突出, 二者的结合能够最大限度地加强广告信息的趣味性和说服力。

抽象给人以想象空间的诉求表现。高收入消费群体的文化素质, 在三个消费群体中是属于最高的, 在对待问题中喜欢有自己的想法, 这样不仅能满足受到尊重的心理需求, 同时也满足了自我实现的愿望。而广告诉求在表现时, 就表现出抽象的特点, 而不是直接、具体的传达所要诉求的信息。

自我实现是人类最高级的需要, 它涉及求知、审美、创造、成就等内容。马斯洛认为: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 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 这个时候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 是人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 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感觉。

物质的富足只是成功的副产品, 人们越来越追求一种内心的富足。内心真正的满足实际上只有一种手段可以达到, 这种手段就是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 即梦想的实现。 (2) 广告通过对“自我实现”的诉求满足人们内心深处渴望实现梦想的信念, 并通过诉求肯定、张扬这种深刻的价值观, 从而影响他们的消费行为。马斯洛的需要金字塔把自我实现界定为个人的最高需求。

例如, 全球通广告诉求点准确定位于“我能”, “我能”的含义是:“坚持信念, 实现梦想。”全球通的目标人群是收入相对较高、追求品质生活的中产阶层, 他们“在路上”的时间相对长而且人际关系较多, 他们需要全球通的稳定优质服务;并且这一群体还拥有更高的需求, 也就是说除了通话质量之外的附加需求, 如良好的体验性, 更为重要的则是鲜明的“自我实现意识”。在全球通的使用人群当中, “我能”这一概念所体现的价值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它的内涵与全球通的目标群体需求保持着内在的一致性, 同时也体现了语言主体的自信心、成就感和内在尊严。而简单的两个字“我能”更是给予该消费群体足够的想象空间。这既是全球通的价值观, 也是消费者的价值观, 它们高度统一。

广告诉求点不仅是产品卖点的诉求更是消费者买点的再现, 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消费者需要什么, 并将这种需求结合产品的卖点以及竞争对手的诉求点, 形成自己消费者的独特买点, 才能打动目标受众的心, 促使其产生购买行为。

注释

1徐志明、高志宏:《广告策划》, 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5年版, 第177页。

群体行为特征 第9篇

1《色戒》中的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1.1 群体。

雪恩(Edgar H.Schein)认为群体是由相互交往和认知并体会到他们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许多人员组成的。由此可见,构成群体的两个要素是:(1)成员关系必须具备相互依赖性;(2)成员具有共同的意识、信仰、价值和各种规范,用以控制相互行为。[1]

依上述观点,《色戒》中我们可以找到四个群体。

1.2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组织精心设计规划的有明确的目的和规章,成员的地位和角色、权利和义务都很清楚并有稳定、正式结构的群体。[2]

非正式群体这个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E奥提出的。20世纪20年代起,梅奥等人经过长达8年的实验研究(即“霍桑实验”)发现,在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外,实际上还存在着各种形式的非正式组织。他认为,所谓非正式组织是指企业成员之间由于共同的价值标准而自然形成的无固定形式的社会组织。在这里,人们之间具有基于共同的价值标准而产生的共同的情感和态度,并且正是这种情感和态度把他们组合到一起。在非正式群体中,起支配作用的价值标准是感情逻辑,要求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基于成员之间共同感情而产生的行为规范。[3]

由上述观点可以看出,四个群体由A向D逐渐由非正式群体向正式群体靠拢。或者说,群体A是简单的凝聚力很弱的非正式群体,而群体D是典型的正式群体。群体B和群体C是过渡。在后面的文章中,将分析非正式群体的特点以及《色戒》故事结局的必然。

2 非正式群体的优势

非正式群体有许多独特的优势,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沟通作用。正式组织内部的沟通渠道常常是有限的,且容易受其权力结构的影响,经非正式组织实现的沟通可以成为正式组织沟通的补充。二是舆论作用。正式组织目标的实现,不仅有赖于其内部严格的规章制度,而且有赖于通过舆论来加强约束力。非正式组织可以通过舆论的作用来影响其内部成员,协助正式组织实现目标。三是稳定作用。非正式组织是靠情感为纽带联系起来的,它能够起到稳定内部成员的情绪,建立良好的组织气氛的作用。

在香港读书的学生邝裕民、梁闰生、王佳芝等建立的非正式群体B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三个优势。几个学生组成的群体出演爱国话剧没有问题,但是刺杀易先生却面临重重困难。比如资金的不足,人员的安排,整个刺杀过程的策划。但是由于非正式群体的沟通作用,使大家的共同的爱国热情得以凝聚,并终以克服重重困难、团结一致的局面收场。这又显示了非正式群体的稳定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群体B以及带有正式群体的某些特点明确的目的。但是整体来说,这个群体是非正式群体。

3 非正式群体的缺陷

企业非正式群体也存在许多缺陷。也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工作的效率不稳定。如果非正式组织的目标同正式组织的目标发生冲突,它就会成为影响正式组织目标实现的障碍,它能够降低其内部成员对正式组织目标的认同感,影响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二是传播流言。非正式组织内部的成员聚集在一起,很容易传播小道消息与流言。三是控制内部成员行为。这种控制作用使非正式组织内部成员往往为了使自己的成员顺应非正式组织的标准,不得不采取一种从众行为,这很容易挫伤个人的积极性。

群体C是由邝裕民、梁闰生、王佳芝等组成的并由地下党老吴指导的学生群体。这个群体是有组织、有章程、有规划的正式群体。这个正式群体的目的是,刺杀汉奸易先生。但是电影《色戒》中的一个细节为故事的结局埋下了伏笔。王佳芝在与老吴直接对话时情绪激动、失控,与老吴发生正面冲突,争吵。这个时候爱着王佳芝的邝裕民站在王佳芝的立场上向组织提出要求:希望尽快实施组织计划。这里暴露了非正式群体的效率不稳定,以及控制了内部成员的缺陷。这场冲突实际是非正式群体目标与正式群体目标的冲突。非正式群体的基础是成员的共同兴趣爱好和情感,在乎群体成员的感受,偏感性;而正式群体在乎组织的目的并有为目的不惜一切代价的决心,偏理性。这场冲突谁占上风并不明显,但是冲突的发生预示了故事的结局。

4 王佳芝选择的组织行为学分析

王佳芝在关键的时刻突然调转风头,向老易说出“快走”两个字。于是故事发生大逆转。对于佳芝而言,爱国热情与情欲迸发是一回事,或者说,她的诱敌和献身其实只是自身情欲的一种表达方式。但佳芝不是懵懂的,她深知自己身体的价值,她要做自己情欲的主人,所以她觉得自己“义不容辞”。但是佳芝忘了自己只是一个业余演员,刺杀易某,是一场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戏,需要佳芝进得去又出得来。佳芝没有职业经验,她演的不是“麦太太”,而是她自己。她甚至带着一种悲壮的激情。一开始,她还顾着舞台上的演员,可逐渐地,她便抛弃了所有人:梁闰生、邝裕民,甚至易某。舞台上只剩下了她自己。她愈来愈把自己往绝路上逼。这条绝路,就是爱情。

也就是说,从一开始,王佳芝就是在感性地做事,更偏向她的非正式群体。而在群体C中,只有她一人是没有受过组织(地下党)的培训。故事以女主角感性开始,当然也以其感性收场。带有非正式群体性质的正式群体最终不敌易先生麾下的正式的特务组织,以学生们的鲜血收尾。

颇有意思的是,电影中的老吴有一番话道出了这次行动的悲剧意味。“我们从前也往他(易先生)送过一些女人,可是都被他识破,惨遭杀害。王佳芝没有受过专门训练,所以容易接近,不容易被怀疑。”这番话实际道出了一个矛盾受过正式组织训练的地下工作者不容易接近(虽然她们的刺杀目的很明确);而没有受过组织训练的王佳芝更容易接近易先生,但是目的不明确,而且其身上具有的主要是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偏感性(所以最后她做出如此选择不足为奇)。那么显然,地下党的刺杀计划就步入一个进退两难的地步了。

小结

《色戒》的作者张爱玲女士甚至在写完这本小说三十年后写道:“这个故事让我感动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所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她可能不会想到,她的作品在以后的日子里被人们如此多地想起、演绎。今天,对此作组织行为学分析的时候,觉得这个作品也能很好地契合其群体论的观点非正式群体败给了正式群体。当然,这个作品还能从组织行为学的不同角度解读,愿与更多的人参与讨论。

参考文献

[1]陈国海.组织行为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独生子女大学生群体特征调研 第10篇

关键词:“独生子女”大学生;群体特征;调研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6-0028-04

一、调研目的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经过三十多年的变迁,高校独生子女大学生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经调查研究:在鲁迅美术学院随机抽取的179名学生中,有131名学生是独生子女,可见独生子女已逐渐成为大学校园和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以何种方式和措施来管理这些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大学生具备什么样的群体特征?如何根据他们的群体特征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独生子女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希望笔者的调研能够为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提供可借鉴的参考资料。

本次调研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9份,有效回收率为89.5%。其中独生子女有131名,占73.18%。

二、调研方法

调研方式:抽样调查、实地访问、个案研究。

调查时间:2012年3月份。

调查对象:鲁迅美术学院独生子女大学生。

问卷形式:问卷为40道选择题(包括部分选项的主观作答),问卷总共发放200份,有效问卷中有131名为独生子女大学生。

三、调研结果

(一)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取向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对独生子女大学生思想和价值观形成影响最大的是父母。“人是环境的产物”这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提出的命题,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环境对人的重要性。人的社会化离不开一定社会化的环境,而在社会化环境中,家庭是首要的、最基本的文化环境,是个体最早接受教化的场所,孩子们在后天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如何,能否像大部分家长所希望的那样成“才”,这跟家庭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交流具有聚合性特点,一般来说,父母与子女交流的内容越多,频率越高,越有利于子女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在与父母沟通倾诉的频率问题的选择中,131名独生子女大学生有47.3%的独生子女大学生选择随时,48.1%的独生子女大学生选择偶尔;其次,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较为脆弱、害怕孤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愿意告知父母和老师,从而主动去寻找朋友(包括一些虚拟网络上的朋友)交流。调查中,被问到“如何对待压力或烦心事?”(多项选择题)131名独生子女大学生中有104人选择向知心朋友倾诉,56人选择上网,38人找家长,31人做运动,25人憋在心里不说,3人找心理医生。从结果中可以看出,独生子女大学生受朋友和同学影响的比例在增加。他们需要朋友,希望得到尊重、理解,追求自由、平等以及思想独立的性格特征。

在价值取向方面,调查显示,人格是否高尚、是否有自己的事业以及生活是否幸福快乐成为独生子女大学生首要的选择,这反映出独生子女大学生在环境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变得更务实,他们注重人格培养和事业追求,同时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也很高。在自我评价方面,调研结果显示出独生子女大学生具有兴趣爱好广泛,坚守信用,勇于竞争,视野开阔,易接受新鲜事物等好的一面,同时也显示出他们依赖网络,空想懒散,易情绪化,易受周边环境影响,急于求成,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缺乏自信心等性格缺失。

关于人生理想的认识,调研结果显示,独生子女大学生认为人生理想实现的最重要条件是精湛的专业知识、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广泛的知识面。其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占尽65%,这充分说明独生子女大学生更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及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在“你与同学间关系处理的怎样”一题中,有79.4%的独生子女大学生表示很好。可见,独生子女大学生喜欢结交朋友,有意识地提高自我的交际能力。

通过对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思想特征与个人价值取向调研分析,发现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思想主流保持着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这与很多学者认为独生子女大学生是“问题儿童”的说法不符,我们也相信独生子女大学生通过大学的塑造和磨砺将来能够肩负起这个时代赋予他们的重任。

(二)独生子女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独生子女是新中国空前幸福的一代,他们从小享受着“小皇帝”和“小公主”般的待遇,所以往往被人们认为他们缺乏独立意识和生活能力,遇到困难手足无措,不知如何解决。

其实不然,调查数据显示,在大学生活中,大部分独生子女大学生都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例如,在回答“大学期间,没有父母在身边,你会怎样?”74.8%的独生子女大学生选择“一如既往”,20.6%的独生子女大学生选择“觉得更自由”,只有4.6%的独生子女大学生选择“不知所措”。调查中,对于“你能很快适应新的生活吗”这个问题,大部分独生子女大学生选择“可以很快适应”和“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分别占58.8%和38.9%,合计达到97.7%;在回答“多数情况下,衣服脏了,你会怎么做”这个问题时,76.3%的独生子女大学生选择“自己洗”;在“整理书桌”问题上,50.4%的独生子女大学生表示经常性整理,41.2%的独生子女大学生表示偶尔整理,合计达到91.6%。这些都说明独生子女大学生具备较强的独立意识和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三)独生子女大学生生活安全常识匮乏,安全防范意识薄弱

在安全问题方面,调研结果显示,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生活阅历相对比较简单,生活经验不够丰富。主要表现为缺乏防火、防盗、防骗、防滋扰等方面的基本常识。在突发意外事件时,缺乏临险救助的常识,致使独生子女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在问及“遭遇火灾、溺水、车祸等一些紧急事件时,你是否具备最基本的自救和他救能力?”只有28.2%的独生子女大学生选择具备。在回答“最佳抢救时间”的问题时,只有32.8%的独生子女大学生选择了正确答案。当前,许多独生子女大学生不但表现为缺乏基本的安全常识,而且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很多独生子女大学生不知道教学楼和宿舍楼的灭火器在哪里,不知道如何使用灭火器,甚至在寝室内使用“热得快、电褥子、电饭锅”等大功率违规用电器,对于此举,只有22.9%的独生子女大学生认为这样做很危险,这个调查结果很是令人担忧。在调查数据中显示,大学期间,没有丢过饭卡或者手机、钱包等贵重物品的独生子女大学生只有34.3%。可见,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现今高校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四)独生子女大学生生涯规划认知不足,自我管理能力不强

生涯规划与我们常说的学习计划有点相似,但不能完全等同。生涯规划是对自己的一个整体规划和综合规划,而不仅是一个学习计划,学习计划只是其中的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生涯规划立足于对未来职业的定位和展望,从整体上来安排自己的整个大学学习和生活,目的是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未来的职业发展作好知识和能力的准备。调查显示,只有36.6%的独生子女大学生对大学生活认真做过规划,可以推断,独生子女大学生进入高校之后,来自父母方面的压力减少,轻松中忽视了自我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古人说得好,“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有目标和没目标不一样,目标高与目标低四年下来差别也显而易见。

从某种角度来说大学生生涯规划是大学生为自己成长和发展订立的契约,是自己对自己美好未来的承诺;而大学生自我管理,则是大学生实现自己诺言的重要保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经常逃课、偶尔逃课、有特殊原因而逃课分别占7.6%、35.9%、42%,共计达到85.5%的独生子女大学生大学期间会出现逃课现象。131名独生子女大学生中有69名认为自我管理能力不强已经成为造成他们学习、生活困扰的主要原因。

为了引导独生子女大学生做好生涯规划,高校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指导独生子女大学生,推进他们的生涯规划,使学校真正成为独生子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孵化器,推进剂。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57.6%的独生子女大学生希望学校能够开设生涯规划课程,35.8%的独生子女大学生要求学校能定期举办生涯规划讲座,6.6%的独生子女大学生给学校提出了一些建立健全的有关生涯规划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五)独生子女大学生恋爱观趋向成熟和理性,大部分独生子女大学生能够正确处理失恋问题。

大学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已成为培植爱情之花最肥沃的土地。大学生恋爱一直是大学校园的热门话题。恋爱与学业也就自然成为了独生子女大学生在校期间面临的主要问题,恋爱关系处理得当,可以成为学习和事业的催化剂。反之,则可分散精力、情绪波动、浪费时间。因此,了解独生子女大学生恋爱观,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是十分重要的。调查显示,恋爱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131名独生子女大学生中有过恋爱经历的独生子女大学生占74%;绝大多数独生子女大学生表示不需要去强求爱情,但同时也不必去反对爱情,当自己遇上了合适的人,就没必要错过,顺其自然,重要的是有没有缘分。大学生是否可以同居?在这个问题上,大部分独生子女大学生并不反对,采取了开明的态度,可以看出,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学生恋爱思想越来越开放。在“择偶标准”方面,22.9%的独生子女大学生看重对方的自身修养和气质品味,58.8%的独生子女大学生看重志同道合、喜欢自己,15.3%的独生子女大学生看重对方的发展潜力,3%的独生子女大学生看重对方的家庭和经济条件。在“爱情和事业定位”问题上,86.2%的独生子女大学生选择事业最重要,让我们看到社会快节奏的变化,让独生子女大学生的选择变得更理性。通过以上的调查内容,我们看出独上子女大学生对于恋爱的思想更加成熟,更加理性,可是他们对于恋爱所要承担的责任却没有完全的认识清楚,就如同大家认为的一样,大学期间的恋情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导致很多独生子女大学生都经历过失恋。失恋,一般意义上所谓的“失恋”是指一个痴情人被其恋爱对象所抛弃。失恋引起的主要情绪反应是痛苦和烦恼,大多数独生子女大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和处理这种恋爱挫折现象,愉快地走向新生活,然而也有一些独生子女大学生不能及时排除这种强烈情绪,导致心理失衡,性格反常。近年来,和平分手或抛弃人的一方,也称作失恋;不过这种情况下的失恋,比传统意义上的被抛弃的那种失恋来说,情绪反应会略小一些,会较快从阴影中走出来,并迈向新的恋情。如果你失恋了,你会?

(六)独生子女大学生情绪调节问题

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情绪化行为,是指独生子女大学生为强烈的情绪体验所支配、控制和影响的外部活动,由于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社会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行为往往会表现出明显的情绪化倾向。因此,在高校独生子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重视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情绪化行为倾向并认真加以研究和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问卷调查中显示,如果有一场心理讲座,你希望主题是什么?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独生子女大学生本人对自己情绪调节问题也十分关注。

(七)独生子女大学生消费现状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形式丰富、内容多样的消费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独生子女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由于独生子女大学生年龄较轻,群体较特别,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对他们的消费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关于“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消费调查中。

1.月生活费数量

在接受调查的人中,90.8%的独生子女大学生选择1000~2000元之间,结合现行物价水平,总体消费正常。虽然个别消费较高或较低,可能是受家庭消费和其他因素影响。

2.月手机消费情况

统计结果表明,40%多的独生子女大学生每月话费支出在50元以上,说明独生子女大学生依靠手机程度在不断加深,随着手机功能的不断扩展,手机费的升高也是情理之中的。

3.月生活费透支情况

统计结果表明,17.56%的独生子女大学生经常出现透支现象,22.14%的独生子女大学生偶尔出现透支现象,可见部分独生子女大学生消费观念超前,缺乏规划性。调查中,大部分独生子女大学生表示在消费前会做好消费计划但到月底时生活费很少有结余,不知道自己的生活费都花在哪里了,由此可见,独生子女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身边同学的影响而产生随机消费,冲动消费。

4.生活费来源

调查数据显示,72.52%的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生活费全部来自于家人,22.14%的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生活费大多数来自于家人,可见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依赖于家人。在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66.41%的独生子女大学生都有寻找兼职的想法,但都没有实践过,真正拥有兼职的占到19.85%。这些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其他收入来源除了通常我们所熟知的代课、开网店、送外卖等,还有一部分来自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以及奖学金。

5.网购情况

“网购”已经成为“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一种较为时髦的爱好。独生子女大学生对网购的热情很高,39.7%的独生子女大学生表示经常网购,通过谈话调查,我们了解到他们选择网购的原因主要是有时效性,便利性,价格低以及商品的多样性。同时,另据调研数据统计,“独生子女”大学生对新媒体及电子高科技产品的熟悉程度和亲和力远远超过上几代人,接受调研的“独生子女”大学生中,98%以上的人拥有手机、电脑、MP4、数码相机等高科技消费品中的一种或数种。当代独生子女大学生对新媒体及电子高科技产品的依赖感,值得我们关注。

此外,在“独生子女”大学生购物考虑的主要因素调查中发现,虽然品牌、时尚、心情和售后服务在“独生子女”大学生购物时具有一定影响,但是70%以上的“独生子女”大学生选择了价格、实用两个因素,这也说明多数“独生子女”大学生在购物过程中表现得较为理性。

消费观作为“独生子女”大学生群体特征中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影响着其他特征的发展,因此高校有必要重视和引导“独生子女”大学生形成理性的消费观。

四、结语

本调研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独生子女大学生群体特征的七个方面,让我们看到了独生子女大学生特有的自身优势,注重人格培养和事业追求,兴趣爱好广泛,情感丰富,有主见,不保守,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广,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这些自身优势是值得我们肯定和学习的,同时本次调研也反应出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很多不足之处,生活安全常识匮乏,安全防范意识薄弱,生涯规划认知不足,自我管理能力不强,情绪自控能力弱,消费观超前和消费实力滞后相矛盾的消费现状,这些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不足之处值得社会和教育界的关注。最后希望本课题组的这份关于独生子女大学生群体特征的调研,可以为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邓然,君启华,邹唐喜,田泽霞.“90后”大学生群体特征调研[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雍自成.大学生的情绪化行为及其控制初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99,(3).

网络群体行为的人类学分析 第11篇

网络空间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它不仅包括计算机系统为中心的硬件设备构成, 更是包括人类思想等在内的虚拟社会。网络人类学是近些年来人类学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它的研究对象是虚拟网络中的人以及文化, 它是运用人类学的方法和理论来进行研究。20世纪90年代, 美国人类学家阿图罗·埃斯科瓦尔等发表文章《欢迎来到网络世界:有关网络文化的人类学笔记》, 首先提出了进行“网络文化的人类学”研究的设想。

网络带给人的不仅是对于人类文化的显像, 更是在另一个空间领域把文化的一种再建构[1]。首先网络作为一种虚拟的空间, 人们不像传统的社区一样以血缘、地缘、业缘为纽带来交往, 网络空间中人与人的交往甚至超越了国家、种族、语言、地理这些因素[2]。第二, 网络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在另一种程度上又反映了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虽然与现实社会有所不同, 但是呈现的结果确是人类通过网络对于自己情感和思想的表达[3]。第三,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它是人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一种互动, 是人类学研究领域的一次扩展。它不仅是人类学研究地点和研究对象的转变, 更是研究方法的深化和对研究方法的更灵活运用。

二、网络群体行为

有学者说, 网络是网络中的人共同构造的虚拟世界或者说是网络世界[4]。在网络世界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份和特征。从进入到网络开始, 帐号注册、网络名字的起用、头像的设置、角色的确定, 人们通过这一系列的行为来确定自己的定位。不管是游戏、交友、还是搜素浏览, 作为个体的身份认定已经完成。这样的身份也将作为一种符号, 参与到以后的互动中去[5]。

在互动的过程中, 人们由于不同的进入网络的目的、不同的关注点、不同的性格特征可能会进入到不同的团体当中, 从而形成网络群体。网络群体的内部成员往往具有共同的心理特质, 虽然可能文化程度, 个性有所不同, 但是相同的兴趣点和话题会将他们聚集在一起。人们或者因为某个喜欢某个明星, 或者因为玩同一款游戏, 或者因为对一个事情的关注, 聚集在一起, 从而形成了各种贴吧, 社区, 以及话题分组。比如, 天涯、网易这种大型综合性社区, 百度贴吧还有微博。

网络群体的行为就是在人们在网络空间达到自己的目的的过程中, 作为群体直接或者间接利用网络操作, 并造成一定结果的行为。

三、网络群体行为的特征

1. 起因的间接性。

一个话题的激发往往不一定是发生在群体内的每个个体之中, 但是往往又或多或少地与这些个体的利益相关。这些事情或是激起了群体的情感共通, 或是有群体内部成员的利益诉求。

2. 时间的延续性和范围的扩展性。

一方面, 时间上网络具有时间上不断传播的功能, 另一方面, 从传播范围来说, 随着网络媒体的宣传和相关网民的转发, 其影响群体更大, 影响范围也更广[6]。

3. 角色的多样性。

在起始、传播、高潮、落幕的一系列的过程中, 参与的主体也分别有发起者、推动者、话题关注者和被关注者以及最后的矛盾解决的相关人员。

4. 进展的即时性。

因为网络的快捷、方便, 人们可以实时上传时间的最新进展, 关注的人们也可以即时的看到事情的发展过程。

5. 结果的不确定性。

由于人们掌握的信息是经由网络的传播而获得的, 很少有人去探寻真正的真相, 在这个过程中, 群体又特别容易被情感或者其他参与者所导向, 其结果也有可能是积极的, 也有可能是消极的。

摘要:截至2015年12月, 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 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50.3%。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人们根据不同的兴趣、目的而成为不同的网络群体, 在群体之中交流、行动。网络是虚拟的空间, 不同于人类学以往的研究, 网络群体的研究时间没有那么严格, 地点也不再受地理限制, 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法都有所不同, 对研究者也提出了很多更多要求。网络人类学作为人类学新的发展方向, 应该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有更多创新。

关键词:网络群体行为,人类学,网络人类学

参考文献

[1]卜玉梅.网络人类学的理论要义[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5 (9) .

[2]刘华芹.网络人类学:网络空间与人类学的互动[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2004 (2) .

[3]郑永廷, 昝玉林.论网络群体与人的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5 (12) .

[4]张之沧.第四世界论[J].学术月刊, 2006 (2) .

[5]揭萍, 熊美保.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防范[J].江西社会科学, 2007 (9) .

群体行为特征范文

群体行为特征范文(精选11篇)群体行为特征 第1篇1 可用舱门位置组合及人员组成(1) 可用舱门位置组合。依据民机事故数据资料库研究报告...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