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问题范文
翻译问题范文(精选12篇)
翻译问题 第1篇
一、翻译腔问题的表现形式
范仲英把翻译腔定义为:翻译腔又被称为翻译体, 翻译腔是翻译实践中的常见病, 是把源语的语言形式、表达方式、句法结构机械地移植到译入语中, 因而形成一种不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的语言混合体, 其主要特征为文笔拙劣, 只顾在形式上逐词逐句地紧随原文, 忽略译入语语言结构特点和习惯表达方式, 译文不自然, 不流畅, 生硬, 晦涩, 难懂, 费解, 甚至不知所云。汇总常见的翻译腔“病症”, 其表现形式如下:
1. 在词汇方面的表现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词汇, 都有基本意义和引申意义之分, 基本意义是词汇原有、固有的意义, 而引申意义要根据语境的变化, 在基本意义的基础上作出相应的调整。随着语境的变化, 在进行英汉转换时, 无法对词汇的基本意义在目的语中作出相应转换, 就会造成翻译腔问题。在一些很好的翻译作品中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世界文学名著《野性的呼唤》原文中有句话:Franqoiswas surprised too, when they shot out in a tangle from the disrupted nest and divined the cause of the trouble.
孙法理先生译为:
两条狗从毁坏的窝里撕咬着射出来时法朗索瓦也吃了一惊。
刘荣跃译为:
他们扭打在一起, 从毁坏的窝里射出去。
改译:看到他们从窝里撕打着跳了起来, 弗朗索瓦也吃了一惊, 他已猜到了两条狗斗架的原因。 (杨春晓, 2008)
解析:以上两个版本的翻译中, 把“shot”都按其基本意义“射”来翻译。用“射”来描述狗的动作, 带有翻译腔的感觉, 而改译的版本把“shot”译为“跳”, 更符合汉语习惯。
2. 在句子表达方面的表现
翻译腔问题在句子表达方面主要表现为译文读起来疙疙瘩瘩、别别扭扭, 不符合地道汉语的表达习惯, 如多个定语修饰的长句, 状语后置、代词频出、过于受原文语序和语法结构的制约等。如:
As regards with health, I have nothing useful to say since I have little experience of illness.I eat and drink whatever I like, and sleep when I cannot keep awake.I never do anthing whatever on the ground that it is good for health, though in actual fact the things I like doing are mostly wholesome. (Bertrand Russell)
原译:就健康而言, 我说不出来什么有用的东西, 因为我很少有生病的经历。我吃喝我喜欢吃喝的东西, 困的时候就睡觉。我从不做一般人认为的对健康有益的事情, 尽管我喜欢做的大部分事情实际上都是有益健康的。
改译:至于健康, 因为很少生病, 我也说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我从不做一般人所谓的对健康有益的事情, 想吃的时候就吃, 想喝的时候就喝, 困的时候就睡觉, 但实际上我喜欢做的大部分事情对健康都有益。
解析:1) 英语中的代词使用频率要远远高于汉语, 以起到语法连接的作用, 而汉语中多流水句, 有时一个代词就可统领全文。原文中共有七个代词, 原译中出现了五个代词, 改译后仅剩三个代词, 读起来更简洁, 更符合汉语的行文习惯。2) 英语句子中往往主要信息在前, 次要信息在后, 所以状语经常后置, 而汉语则正好相反。原文中第一句话Since引导的从句状语后置, 原译中套用了状语后置, 读起来很生硬, 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改译后, 状语前置, 简洁很多。3) 英语是形合语言, 行文通过语法衔接起来, 而汉语是意合语言, 行文通过逻辑意义连接起来。原译完全参照原文中第二、三句话的语序, 而忽视了汉语的行文习惯, 读起来别别扭扭。改译中打破了原文的语序, 并进行了重新组合, 比较符合汉语的行文习惯。
3. 在句式方面的表现
前面我们已经讲到英语是形合语言, 重外在的形式连接, 而汉语是意合语言, 重内在的逻辑关系, 因此英语中的连接词的使用要远远高于汉语。而在进行英汉翻译时, 过于受英语中连接词的影响和限制就会造成翻译腔, 如很多人遇到when时就会翻成“当时候”, 遇到“more A than B”就会翻成“A多于B”, 遇到“It’s time to do something...”就会翻成“是时候做了”等。再如雪莱诗中很著名的一句话“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刚开始译介入中国的时候, 被译成“如果冬天来了, 春天还远吗?”。后来很多人认为如果把译文中的“如果”去掉就会更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 修改后的译文“冬天来了, 春天还远吗?”, 虽然只减少了两个字, 感觉就完全不一样。
4. 在文化传递方面的表现
英汉语言差异的背后是文化的差异。翻译时, 在修辞达意和修辞效果上缺乏考虑或对成语、典故和习语的源语信息理解不透, 造成直译, 在译文中又缺乏必要的增补或解释, 就会造成翻译腔问题和跨文化交际失败。如:
John can be relied on.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原译:约翰为人可靠, 他不吃鱼, 玩游戏。
改译:约翰为人可靠, 既忠诚又正直。
解析:原文中“eat no fish”和“play the game”分别是典故和习语, 原译对该典故和习语的源语信息理解不透, 只是进行简单的直译, 造成两句话前后意思不对应, 让读者摸不着头脑。其实, to eat no fish出自一个典故, 指英王伊丽莎白时代, 耶稣教徒为了表示对政府忠诚, 拒绝遵守反政府的罗马天主教徒在星期五只吃鱼的习俗。因此, to eat no fish (不吃鱼) 是表示“忠诚”的意思。to play the game和to play fair (规规矩矩比赛) 同义, 由此转义为“公平对待”、“举止光明正大”、“为人正直”等 (张培基, 1980) 。
二、造成翻译腔问题的原因
1. 英汉语言与文化的差异
造成英汉翻译中翻译腔问题的最根本原因在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语言和文化方面虽有共同点, 但更多的是差异, 其中完全对应的地方是少之又少, 而一味地追求对应, 缺少变通, 就会造成翻译腔问题。“翻译两种语言中相通的部分是不容易产生翻译体的, 而翻译源语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时最容易产生翻译体”。
2. 原文语法、语序和语言习惯的制约
思果说过, “原文放在译者面前, 好像狱卒, 好像桎梏, 好像神话中妖惑男子的妖女, 使译者失去自由, 听其摆布, 受其诱惑。做翻译的要拳打脚踢, 要保持神智清醒, 意志坚定, 才能自由, 才能不受骗惑”。为了追求忠实, 译者在翻译时无意识地就会受原文语法、语序和语言习惯的影响, 而过于受原文语法、语序和语言习惯的影响, 就会造成译文不符合目的语的语法、语序和语言习惯, 造成翻译腔问题。
3. 译者素质
翻译是综合能力的体现。一个成功的译者, 不仅要有扎实的双语功底、深厚的双文化功底, 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双语功底和双文化功底是翻译的基础, 而翻译能力又只能在实践中才能得到不断提升。香港学者金圣华说:“初学翻译的后进跟经验老到的资深翻译家, 其间最大的差别在于两者对摆脱原文掣肘的能力, 有强弱之分。”新手在翻译时往往会受到原文语法句式的重重束缚, 感觉动弹不得, 老手则不消一会就能挣脱镣铐, 脱身而出。译者的素质不足以达到摆脱原文影响和束缚的程度, 就会造成翻译腔问题。
三、避免翻译腔问题的对策
1. 注意审核
翻译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要创作好的译文, 翻译时不仅要字斟句酌, 翻译完之后还要反复审核。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就会发现, 在最初的翻译中译者可能会紧紧受原文语言习惯的影响和制约, 但在反复的审核中就会慢慢摆脱原文的束缚, 使译文越来越符合目的语的语言习惯, 从而减少翻译腔问题的产生。
2. 提高译者自身的素质
翻译的过程分为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而理解得透不透彻、表达得到不到位, 主要取决于译者的素质。要减少翻译腔问题, 译者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首先, 译者要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及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了解。纵观我国的翻译史, 凡是成功的译者皆有着很深厚的国学功底, 如严复、鲁迅、杨宪益等, 更有甚者如林纾, 他根本不懂外语, 但他凭借自己深厚的国学功底, 在别人口述、自己笔译的情况下, 翻译出的小说达100多本, 深受当时读者群体的喜爱。其次, 译者要具备英语语言能力及跨文化能力, 熟悉英语的语法及语言习惯, 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军事、外交、政治、文化、科学、风俗习惯等。再次, 译者具备的知识不仅要精, 还要博, 英语中“know everythingof something and learn something of everything”, 这句话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除了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外, 还要做到对各个领域的知识都有所涉猎, 如新闻、体育、娱乐、时尚等。
3. 注重翻译策略及翻译技巧的使用
减少翻译腔问题, 还要注意翻译策略及翻译技巧的应用。翻译策略的使用对翻译作品的成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鲁迅的译作一向主张“宁信而不顺”, 对原文过于直译, 造成译文晦涩、难懂, 可接受性差。而严复和林纾的翻译出于各自不同的翻译目的, 都对原文进行了改译, 满足了各自读者群体的需要, 产生的社会效果远远大于鲁迅的译作。翻译如同其它技能一样, 也需要技巧。减少翻译腔问题, 必须具备一定的技巧, 这些技巧一方面通过书本知识及参看别人成功的译作获得, 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获得, 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探索, 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翻译理论及技巧, 才能做到在翻译过程中驾轻就熟和形成自己的翻译风格。
四、结语
学无止境, 成为一个合格、称职的译者, 在于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而尽量减少译品中的翻译腔问题, 也是每个译者毕生都希望实现的目标。翻译腔的存在有其客观必然性, 如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异, 原文语法、语序和语言习惯强大的制约性, 但我们可以通过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如提高译者自身素质, 翻译完之后多加审核, 注意运用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等, 尽量减少译文中的翻译腔问题。
参考文献
[1]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公司, 1999.
[2]杨春晓.好翻译也有“翻译腔”.商业文化·社会经纬, 2008, (1) .
[3]周彦君.英汉翻译中的“翻译腔”研究.湖北理工大学学报, 2009, (5) .
[4]张立柱.外译中, 非“外译外”——避免文学作品英译汉中的“洋腔洋调”.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 2009, (6) .
[5]张培基, 喻云根, 李宗杰, 彭谟禹.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0.9.
地址翻译错误问题总结 第2篇
1.类似“科技路”“北大街”“南门大街“这种需要使用拼音,找不到固定英文名的,就采用拼音,不要翻译成英文。X段,XX段,用SECTION。9层,用9F,这种形式表示。科技中一路,表示成Middle Keji 1st Road
2.机器翻译完全没有修改的部分也有。3.没有严格参照之前的INSTRUCTIONS来 4.前后不统一。
5.没有参照可以的TM。
公示语翻译存在的问题及翻译策略 第3篇
【关键词】公示语翻译 错误类别 翻译策略
一、导言
公示语是一种常见于公共场所的特殊文体,是指“公开和面对公众,告示、指示、提示、警示、标示与其生活、生产、生命、生态休戚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公示语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担负着规范行为、安全警示、传递公众需求的信息等重要社会功能,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息息相关,几乎随处可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与世界各国在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也日益密切。同时,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在我国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因此,近年来我国中英双语公示语日益增多,在很多景区及旅游城市中尤为普遍。但公示语翻译,尤其是汉英公示语翻译存在诸多问题。
公示语翻译是公共文化及社会用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示民众综合文化素质及社会整体精神风貌的最前沿风景线,公示语翻译和应用的规范程度直接体现了城市的国际化程度以及开放化程度。然而,现今公示语翻译错误比比皆是,不仅对在华外国人的生活及出行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国的对外形象。笔者通过搜集和整理公示语翻译实例,分析其存在的错误及产生错误的原因,以此探讨公示语翻译的原则和对策。
二、存在的错误
1.逐字翻译。有些公示语翻译过度追求中、英文版本的格式及文体的统一,为达到每个汉字和英文单词都能一一对应的目的,对中文公示语进行逐字翻译,甚至不惜臆造“中式英文单词”。如:“来也匆匆,去也冲冲”错译为“Have to hurry,was also chong chong to.”;“警(路)风监督电话”错译为“Police road breeze the hurl tell a telephone”;“出租车上客点”错译为“On the taxi the guest stands forward”;“开文明车,行平安路回幸福家”错译为“On the civilization car,Line of road safety The hui xingfu family ”。此类公示语翻译是对汉字进行机械性地逐字照搬,译语罔顾英语语法规则,望文生义,毫无逻辑,被戏称为“分开看每个单词都认识,合起来看却不知所云”,令人啼笑皆非。
2.语法错误。公示语翻译中常见的语法错误包括词性误用,限定词使用不当,名词单、复数形式不当等。如:“严禁用自带食物喂鱼”错译为“Please do not feed the fishs with your private”,译语中把“鱼”的复数形式“fishes”错写成“fishs”;且“private”是形容词,表示“私有的,个人的”,译语则将“private”理解为“自带食物”,错误地将形容词当成了名词使用。如“小心花草”错译为“careful flowers and plants”,正确的固定搭配词组应为“be careful of”。“特别提示”错译为“special remind”,“special” 是形容词,而“remind”是动词,按照英语语法,形容词是不能用来修饰动词的,很显然译语误将“remind”当名词使用了。
3.语义错误。语义错误是最常见的公示语翻译错误之一,公示语翻译中常出现不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或是与语境不相符等错误。如“民族园”错译成“racist park”,從词义上理解,“racist” 表示“种族主义的”,与“民族”的意思差之千里,应译为“the People's Park”。“残疾人厕所”错译为“deformed man toilet”,“deformed”表示“残废的,畸形的”,因此用来形容残疾人是非常不礼貌的,按照国际惯例,该公示语应翻译为“Barrier-Free Restroom”。“紧急出口”错译为“emergency export”,“export”表示“(贸易)出口”,虽然中文“出口”的词形是一样的,但从词义上看,此“出口”非彼“出口”,岂能张冠李戴,正确的翻译应为“emergency exit”。
4.文化错译。由于汉语和英语存在文化差异,在公示语翻译中也会存在中西方文化不对等的问题。有些中文公示语采用了诗歌、对联、成语等多种语言形式,或加入修辞手法,能使公示语变得朗朗上口,富有诗情画意,让中国的群众在读后感到亲切和自然。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有些中文公示语在西方文化中是没有对应的语境或表达方式的,照搬翻译却会让外国人感到不知所云、晦涩难懂。如“开文明车,行文明路,做文明人”错译为“be a good driver,do civilization road,do civilized men”,“行文明路”表示的是“做一个文明的行人”,而英语里是没有“do road”、“do men”这种表达方式的;“civilization”是名词,也不能用来修饰名词“road”,所以将“文明路”直译成“civilization road”是毫无逻辑的。该公示语可根据其语境及引申含义,将之翻译为“be a good driver,be a polite pedestrian,be a civilized-people”。
三、公示语翻译策略
1.准确把握公示语语言特色。公示语是面对公众的公示性语言,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指示性、提示性、限制性、强制性这四种应用功能,公众场合设置公示语的目的在于向公众传达提示性信息。其特殊的应用功能和使用目的决定了公示语应能帮助公众在最短时间内从公示语中获取最准确的信息,因此,公示语翻译不宜选择冷僻字、长难句、古语文体,而应使用简洁明了的现代用语,采用浅薄易懂的语言风格,确保传递的信息的准确度,使公示语一目了然,从而避免受众因误读公示语内容而造成的人身及财产损失。其次,辅以与公示语内容紧密相联的标识或图片也是设置公示语的重要手段之一,正确地使用图标能更为完善公示语传递的信息,提高公示语的受关注程度,加深受众对公示语的理解,使公示语更为形象生动。
2.与国际接轨,符合国际惯例。公示语翻译的主要受众是在华外国人,因此应符合译出语的语法规则及表达习惯。其实除了一些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公示语外,绝大多数公示语在国际上都有约定俗成的、国际通用的范例,应尽量采用符合国际惯例的公示语翻译。如“别让您的烟头留下火患”,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如将该公示语直译为“Do not let your cigarette leaves a danger of fire”,既冗长也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会让外国人难以理解其含义;因此在进行翻译时,无需拘泥于原文的遣词造句,不妨根据其使用场所及实际内涵将之翻译为“Please put out your cigarettes”即可。
3.制定相关标准,规范公示语翻译。由于国内对公示语翻译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规范化标准,导致公示语翻译存在着随意性大、翻译标准和书写格式不统一、各种版本的翻译层出不穷的问题。尤其是涉及地名的公示语翻译更是五花八门,如“黄山”,公示语中常见的译名就多达四、五种,常见的有“Huang Shan”、“Huangshan”、“Yellow Mountain”、“The Mountain of Huangshan”等,如果是对中国文化和地理知识缺乏了解的外国游客看到上述公示语中 “黄山”的翻译,根本无从分辨指的是同一座山还是很多座不同的山。
四、结语
公示语的翻译是一项庞杂而浩大的工程,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各行各业,如何制定相关的翻译标准、规范公示语翻译,是急待解决并应引起广泛重视的现实问题。译者在翻譯公示语时应根据公示语的使用场合及需要传达的信息,谨慎选择合适的词语和句型进行翻译,以保证翻译的准确度,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和文化修养,加深对译入语和译出语两国文化和风俗的了解,尽可能使公示语翻译既能最大程度保留译出语的语言风格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同时又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避免出现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译。
参考文献:
[1]卞正东.论标示语的翻译[J].上海:上海翻译,2005.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吕和发.公示语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2011.
[4]王颖,吕和发.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5]张美芳.文本类型理论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中国翻译,2009.
翻译问题 第4篇
随着我国国力的上升, 西方国家媒体对我国的关注持续升温。与此同时, 国内学者也越来越多地关注外国媒体的涉华报道, 这样对外国媒体涉华报道的翻译工作也成为翻译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欧盟重要大国的德国和欧洲重要的德语国家如奥地利近两年来对当代中国政治和经济的报道颇为丰富。笔者在十八大前后翻译了8篇德语国家媒体对华报道。本文以笔者翻译实例为基础, 分别从语用层面、语法层面和文化层面探讨新闻翻译中一些问题的处理。
二.翻译问题及其分类
翻译问题这一概念到目前为止在翻译界尚无定论。本文对于翻译问题的归类主要参考德国翻译学理论家高立希和朱小雪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功能翻译学的口笔译教学论》一书中对翻译问题的归类方法。两位理论学家在总结功能翻译学派诺德以翻译为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对于翻译种类界定的基础上, 结合汉语和德语的特点, 创造性地提出翻译问题的三大类:即语用层面上的问题、语法层面上的问题和文化层面上的问题。 (朱小雪, 2010:68) 其意义在于为德汉互译不同翻译问题的处理提供了一些启示。
三.功能翻译学理论与德语新闻翻译问题处理
功能翻译学理论认为翻译是一项基于特定交际功能的交际行为并因此提出“翻译行为”的概念, 而一种行为的发生必定带有其特定的目的。这为费梅尔的目的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在同赖斯合著的《普通翻译理论基础》中费梅尔介绍了他的目的论 (Skopotheorie) 思想:所有翻译的最高准则就是其目的。所有的言论都是说话者有意识和带有目的性的表达。 (Rei/Vermeer, 1984:95笔者译) 在费梅尔看来, 评价翻译好坏的标准不是源语语篇和译语语篇对应了多少而是多大程度上实现了翻译目标, 也就是是否满足了译语语篇的功能。正所谓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
新闻翻译同样具有很强的目的性, 新闻翻译的目的性体现在其对信息的二次传递。根据目的论的观点译者在译语语篇的撰写时要最大程度地满足读者的期待以实现交际功能。新闻翻译的交际功能在于信息的准确传递。中文和德文无论在语用层面、语法层面还是在文化层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了实现交际功能, 让中文读者能够准确无误地理解外媒新闻所传达的信息, 译者应该在翻译的过程中注意到这些差异的处理, 使其符合读者的需要, 已达到交际的目的。
目的论给译者发挥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但是否意味着译者可以忽视源语语篇和作者?功能翻译学翻译家诺德补充和完善了功能翻译理论提出“忠诚”的概念。诺德在其出版的专著《翻译的文本分析模式:理论、方法及教学应用》中提出“忠诚”的概念, 译者的“忠诚”是对源语语篇和作者的忠诚。 (Nord C.1987:31, 笔者译)
目的论给了译者很大的主动权, 译者可根据需要对原文内容进行增删取舍, 甚至可以对原文的语言风格和结构进行调整。但新闻语篇的主要功能就是实现信息的传达, 也就是说即使作者的语言风格和结构在为符合读者的情况下进行调整其信息的真实性不容挑战, 译者不能想当然地将原文进行任意篡改。而根据诺德“功能加忠诚”理论译者应该在实现翻译功能的同时兼顾对原文作者的忠诚, 应当清楚新闻译文中哪些需要“保留”, 哪些需要“改变”, 哪些需要“加工”。
四.语用学意义上的翻译问题
从前文的讨论中我们了解到新闻翻译的方法:在新闻翻译的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 对于受众国的文化与思维习惯具有更高的适应性。同时这种调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译者不能想当然地将原文进行任意篡改。也就是说, 翻译的过程中要决定原文哪些内容要“删减”, 哪些要“改变”和“加工”, 哪些要“保留”。决定这些问题的依据便是语用学标准。下面笔者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如何处理语用层面的翻译问题:
例1.Im stalinistischen Prunkgeb?ude in der N?he des Zoos feiertdieParteidie”, wissenschaftlichePolitik“unter Parteiführer Hu Jintao und blickt zurückaufdieletztenzehn Jahre, die aus Sicht der Propaganda ein, goldenes Jahrzehnt“waren”.
这是一篇事件特写, 它以参观北京军事博物馆为侧面回顾中国十年来的发展。特写这种体裁的新闻文本是对某事件刻画与描绘, 因此用语言上来说加入了新闻记者的某些个人写作特点。原文中出现了stalinistischerPrunkgebude, 德语的涵义是“斯大林楼”, 专指冷战时期前民主德国时代的建筑, 这里指的是展览地的建筑风格。而在中国却没有类似的说法, 如果将其直接译成“斯大林楼”读者也无法理解。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确实建了许多苏联风格的建筑, 故笔者根据自身经验将其改译成“苏式建筑”, 这样既保留了原文对于建筑风格的描述, 又能让中国读者更容易理解, 从文化上也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意识形态的问题。
译文:位于北京动物园附近的这座苏式建筑外形的展览馆向人们展示了胡锦涛主席“科学发展观”所取得的成就。它回顾了在中国媒体看来“辉煌的十年”的过去十年的丰功伟绩。
五.语言层面的翻译问题
中德两种语言的语法特点有很大的差异, 德语中有间接引语, 汉语中没有。
下面一个间接引语的翻译为例:
例2.Es müsse strkeres Gewicht auf eine“Verbesserung des demokratischen Systems”gelegt werden.
德语新闻报道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是, 记者必须经常地, 有时甚至是大量地引用他人的原话,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引语。 (陈志斌2003:234-235) 德语中有直接引语也有间接引语。在德语新闻中两者均有出现。德语中直接引语使用冒号和引号, 在处理的过程中改为汉语的冒号和引号即可。而间接引语要使用第一虚拟式来表示。汉语中没有德语的第一虚拟式, 所以在翻译的时候应该对原文进行一些补充, 如“他认为”、“他想”、“他说”等等, 表示客观地转述他人的话语。
六.文化层面的翻译问题
在讨论语用层面的翻译问题时我们就遇到对建筑风格理解不同而改译“苏式建筑”的问题。不过中德两国的语言文化也存在着很多相似性, 这也为译者提供了一些便利, 以下面一句为例:
例3.Am Sonntag stellte sich Liang der Presse.Es war ein Lichtblick in einer an Langeweile kaumüberbietbarenVeranstaltung:Ein Kommunist, der Witze macht.
原文是一篇人物特写。德国《明镜》周刊记者以三一重工总裁梁稳根为侧面报道中国的人大代表。Lichtblick是德语中的一个复合词, 由两个名词Licht (光) 和Blick (闪光) 组合而成, 朗氏德汉大辞典对它的解释是: (困难时期的) 光明、闪光点、欣慰。汉语中同样有“亮点”的说法, 比喻有光彩而引人注目, 基本符合原文。
译文:周日梁稳根接受媒体采访。这次采访无疑是在无聊的采访节目中的一个亮点:一位会开玩笑的共产党员。
七.结语
本文力图发现和找出功能翻译学目的论和“功能加忠诚”理论对新闻文体翻译的适用性和对该文体翻译的指导意义。笔者根据目的论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对原文进行“保留”和“加工”, 最后结合译语语篇的“交际功能”解决了翻译过程中出现的语用层面、语法层面和文化层面上的翻译问题。从中得出的结论包括:一、“改变和加工”的方法能够解决多个新闻文本因内容、语言和结构不同造成的翻译难题;二、“功能加忠诚”的思想决定译者可以在翻译的过程中进行“取舍”, 因为要实现功能所以要所“舍”, 因为“忠诚”所以要有所“取”, 取与舍的标准为文本的语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朱小雪等.2010.翻译理论与实践——功能翻译学院的口笔译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Rei K./Vermeer Hans J.1984.:Grundlegungeiner allgemeinen Translationstheorie.[M].Thübingen:Max Niemeyer
[3]Nord C.1987.Textanalyse und?bersetzen.[M].Heiderberg:Julius Groos
武汉旅游翻译主要存在问题探讨 第5篇
武汉旅游翻译主要存在问题探讨
武汉境内自然风光绚丽多彩,人文景观璀璨夺目,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旅游译文犹如向国外游客送出的英文名片,起着自我介绍的重要作用.于是,如何准确充分的.在这张名片上介绍武汉和中国文化,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就武汉旅游翻译存在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并提出改进的方法.
作 者:唐毅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湖北・武汉,430079刊 名:安徽文学(评论研究)英文刊名:ANHUI LITERATURE年,卷(期):“”(1)分类号:H0关键词:旅游翻译 问题 建议
《关于拉康选集的翻译问题》 第6篇
偶然读到发表于贵刊2006年第12期的马元龙的文章《翻译需要敬畏之心(下)》,批评我所翻译的《拉康选集》。读了之后颇有几点感想,乞借贵刊一角略述,亦可就教于关心拉康译文的读者。
译事无止境,只有切琢中才能进步。我翻译的《拉康选集》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后,一直未见专家对译文的评判,这次看到有人来点评,甚是欣喜,但是细读之下,却感到非常失望。翻译,是个从原文到目标文的过程;评论翻译,当然是在对比原文和译成的文字后做的判断,这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我将拉康所写的法文原文造译成中文,马博士却凭借英译本来评判我的中译文,似乎对拉康的原文过于轻视了吧。当然,马博士特地指出,拉康的英译本是得到拉康的继承人认可的本子,但他却不知拙译亦是。拉康著作版权所有者及其出版社埘翻译质量很是挑剔,他们请了权威人士对我的译文认真鉴定之后才授予版权同意三联出版这部译作。英译本无疑是个好译本,我也不在这里评论英译和中译孰优孰劣,只是想说,就拉康著作的责任人的信任而言,中译本和英译本具有同等地位,对它们的任何评论都应该以拉康的原文为依据。
实际上马博士自己大概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在他文章的开始处郑重声明,他的批评“不仅参照了法语原文,而且参考了布鲁斯·芬克的权威英译本”,似乎拉康的法文原文还是他的主要参照。但是他的“参照”结果有点奇怪。例如,马博士指摘我不该把拉康文中作者的第一人称译成复数的“我们”。他引用了拉康的一段原文,然后言之凿凿地说:“拉康这里使用的是第一人称单数而非复数,这对意义的理解虽然关系不大,但却歪曲了拉康行文的风格,拉康是一个非常骄傲的思想家,他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很少用虚幻的第一人称复数,而是用第一人称单数,这是不可不察的”。我“察”了一下,不禁莞尔:马博士抄在那里的拉康原文里明明白白用的是第一人称复数“nous”而不是单数的“je”。何以能够参照拉康原文的马博士“察”不出呢?原来英译本用的是“I”而不是“We”,但是拉康写的是法文,法文的习惯是作者用第一人称复数式来自指,这是常识,不是什么“虚幻”的表示。中文里作者自指的习惯正与法文相似,所以我也用中文的第一人称复数“我们”来译拉康原文中的第一人称复数“nous”。而英文则不同,在英语文章里作者以单数的“I”来自称是相当普遍的,所以英译者采用了“I”,这也是可以的。这些本是翻译实践中的ABC,孰料不识“nous”“je”之分的马博士却看出了我“歪曲了拉康行文的风格”的罪责。其实,马博士文中许多无谓的批评都与他不能读法语原文有关。
事实上,如果马博士根据英译本对我的中译本的批评能予我以启发,我也会乐意接受以改进我的译文。可惜,读了他的全文,并无这样的机会。马博士的批评主要集中在术语的翻译上,区区不才,在翻译术语时从未敢率尔下笔,一词之定,斟酌再三。这里不妨对马博士提到的译名做些解释。
正是考虑到在拉康理论里“phallus”和“penis”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所以我以“男根”来泽“phallus”,以“阴茎”来译“penis”。马博士文中“能指”、“所指”云云,是每本拉康理论入门书都必谈的,恐怕无助于证明我的译名“完全违背了拉康的本意”。需要指出的是这两个慨念有区别更有联系,如果以马博士建议的“菲勒斯”来译“phallus”,一般读者将看不出这个拉丁词的意思正是法语词“penis”。拉丁语之于法语,正像古汉语之于现代汉语,所以我以略微古雅的“男根”来译“phallus”而以现代汉语的“阴茎”来译“penis”,窃以为还是妥善的。再说,译音本不合中文习惯,汉语翻译中的译音词最后大都被译意词取代,这是人所共知的,选择译音词是中文翻译的下下策。还有,近年来西方精神分析学界对弗洛伊德著作的英译本颇多微词,原因就是早期的译者太多地使用译音词,结果弗洛伊德原文中意义明白的德文词在英译本中都变成了深奥莫测的译音词,这显然影响了对弗氏理论的正确理解。我们翻译拉康可不能重蹈覆辙
“transfert”足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常见术语,过去多译为“移情”,我不随人流,弃之不用,是因为所“移”者不止是“情”,因此选了一个和法语原文的“trans-fert”一样普通而含义广泛的中文词“转移”,以期更能涵盖原义涉及的范围。
拉康的理论中区分了大写的“Autre”和小写的“autre”,这个区别我以“人写的他者”和“小写的他者”来表示,虽然显得笨重了点,没有拉康原文那样轻灵,但是意思还是清楚的,乱和汉语中已有的“大写的我”和“小写的我”这样的说法相合。马博士提出要以“他者”和“他人”这两个同义词来显示区别,其中奥妙恐怕只有马博士自己能体会得了。
在我翻译拉康文中“anticiper”这个词时,马博士提议的“先行”是我最先排除的选择之一,道理很简单,在拉康的理论中本没有“行”,何来“先行”?
我想不必再逐条地解释了,只是要补充一句,马博士在一点上是对的,他说我的译文“遣词造句也常常令人莫名其妙”,“还有一个极为普遍的问题,那就是长句不断,难以卒读”。很抱歉,这是我刻意为之。找任何一个读过拉康原作的读者问一下,他都会告诉你,拉康用词晦涩深奥,句法奇崛古怪,毫不夸张地说是法语作者中最难读的一位。如果我把他的文字译成明白晓畅的中文,这算是对拉康大师的“敬畏”呢还是对他的亵渎?
马博士的批评文章倒很有令人难懂之处。他开首全盘否定我的翻译,断言“这足一本非常令人失望的译著”,下面举例,则仅是些他认为“不很准确”、“很不准确”的译法。评骘一何苛,所据一何弱,不禁使人叹息。
翻译问题 第7篇
各类型的文章体裁各有不同,其翻译的方式与方法也有很大的差异,在1980年左右就已经开始有学者从文体学的层次去分析验证文章和翻译的理论之间的关联性。在《广告英语》一书中,里奇提出:因其特殊性,使得广告的翻译与正常的文学作品和技术型作品翻译大有不同,不可过于追求简单流畅,更要切合实际,但是也不能过于重视语句含义的对等,广告的翻译应该是在两种类型题材中寻求平衡点。这也就是广告翻译中的指导思想—功能结论。只要一种翻译版本可以达到了原广告预先设定的目的,使其具有同样的影响力和说服力,也就是实现了广告本身的各种功能。可以说广告的翻译就是很成功的。
二、功能翻译理论
对文章功能性的翻译,是根据语句的含义对翻译工作进行系统的分析;简单来说,是依照某个语言的系统体系为基础,进行实际的验证与分析。比如:以“目的论”为主的德国的功能性翻译理论。但是,这样的“目的论”貌似不是依照某个语言的系统体系为基础的,更像是参照译本以外的另一个语言系统体系进行构建的。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比尔、张美芳以及黄国文,他们以Halliday为代表性的功能文字翻译构建系统的语言体系,成果颇丰,并有很大的影响力。不管何种翻译形式及方法,都对广告的翻译起到了关键性的指导。
1.目的功能论方面。翻译系统的实际效果,是按照某一规定的翻译方式和方法所要取得的效果。在翻译中,主要是为了帮助所翻译文章在其相对应的语言环境中取得实际的效果。这一效果的达成,直接取决于受众人群,也就是有相对应语言背景的读、听群体。翻译就是要针对特定的受众群体对相应文体进行翻译从而达到某种效果。目的性的原则规定在翻译中需要以所翻译文体达到某种效果为依据,翻译工作是依照原有语言进行的一种翻译形式。翻译人员在对文字进行相应的编辑工作时,不能单单依照对应原则对原文章进行翻译,必须要考虑所翻译文章在其对应语言背景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目的性的原则是翻译方法的第一要素。威密尔同时也推出连贯性的原则与忠实性的原则,同时连贯性的原则与忠实性的原则也隶属于目的性的法则。只有广告翻译的更加合理,才可以使得翻译文章与原文章达到同样的效果,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与喜爱。
2.系统功能论方面。从Halliday的层次考虑,功能性的文字分析角度是从含义到方式进行,所代表的含义由具体方式来体现。语言学科可以分为三种:概念的意义、人与人之间的意义、语句的意义。Halliday是最主要的功能性语言学科,以其为参考,进行翻译,侧重于文字对于社会的影响,着重于语句搭配与环境的结合。韩礼德认为,翻译究其根本,是一种语言的社会活动,相对应是其在功能性上的对应。翻译能够成功,取决于是不是站在受众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能抓住其需求。从Nida的对应理论可以看出,功能性的翻译更着重“非静态的对应”和“功能性的对应”。功能性的翻译一定要从这两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注重功能性和含义的具体表现,争取实现更大的自我价值。但是如果只能在二者中选择其一,建议选择功能性,因为功能性翻译的可选性更大。对广告的翻译工作,是“非静态”的表现,需要根据实际的需求,来挑选适合的表现手法。所以说在广告的翻译中,其功能性所起到的意义与价值的体现首要的。
三、功能性翻译对于广告翻译的若干问题
1.含义层面。含义层面,就是各语言之间存在的相应联系以及彼此的体现,隶属于或者同属的关系。目的理论以翻译作者来衡量翻译文章为主要思想。广告的翻译里,广告雇主是翻译的决定者,作为市场活动,他们只想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抓住消费者的需求,促进自身产品的销售,从而实现更大的发展。翻译作者起到的是卖家与买家之间的沟通作用,不仅需要达到卖家的要求,更要了解买家的需求,全面考虑,翻译出适合的广告方案。因为广告的翻译是卖家与买家之间唯一的沟通渠道,所以,翻译的质量将会对翻译的优异程度以及市场的认可程度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所以,翻译作者的责任重大,要全面分析,并制定合理的策略,抓住每一个细节,了解需要翻译广告传递的含义,之后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最优的策略,也就是需要提取多少有益的信息加入到翻译文章中。但是这些也都决定于卖家的要求、受众群体以及相对应的语言背景中。一般而言,翻译广告与原有广告之间,有细微的出入。某些情况,翻译作者为了达到雇主的需求,会对所传达的内容进行不清晰的传递。所以翻译作者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甄选原有广告中的内容和创意。但是这一定要依据当地的语言文化背景。
例 1:
国氏营养素
科学减肥新概念
“国氏全营养素”把调节脂肪代谢,补充全面营养的督导理论应用于控制体重,以便达到拥有苗条身材,保持充沛精力。相信曾为肥胖困扰的你,因为服用了全新口味的“国氏全营养素”不久也能体态轻盈,充满活力。
“国氏全营养素”是著名的营养学家国敏元教授从中国传统调养理论出发,针对多数肥胖者的基本成因,以调节体内营养平衡,改变脂肪代谢能力为目的,精心配制的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多种氨基酸及微量原素的全天然、全营养食品,充分调动体内多种酶的活性,迅速分解体内多余脂肪,使体态恢复健康苗条。
译文:
Lose 5kg in 10 days!
This is not magic
It’s Dr.Guo’s Healthy-slim Extract
YES,it’s only NATURAL
Dr.Guo’s Healthy-slim Extract is not a medicine,but a completely natural food.It is rich in variousnutrients that are specially important to dieters,including proteins,vitamins,amino acids and traceelements.Take it as dietary supplement to yourdieting program--- it’s natural and safe.
YES,it’s indeed EFFECTIVE
例1是摘选了原广告全文的前两段,产品名称“国氏全营养素”的翻译,就是翻译作者依据实际需求,达到烘托减少脂肪这一主题。同时也将“在保证日常营养物质的前提下,控制体内脂肪。国内著名的营养学专家国教授以传统中医调理为基础,从根本上解决肥胖问题。这两个没有太大作用的句子翻译成了“NATURAL”。所以说,翻译者先对原广告进行了全面分析后,总结出当地消费者所想看到的内容节选出来,进行翻译。翻译作者仅仅是为了实现广告的价值来进行翻译的。例如下面关于手表的广告。
例2:出手不凡钻石手表
翻译的文字:Ask for a Diamond brand,if every second counts foryou.
通过阅读翻译文字我们可以看出,这与原文所要传达的信息有很大的出入,翻译作者通过对手表精确程度的表现,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并变现了原文出手不凡的信息,很好地进行了综合。
2.语句层面。语句起到含义与沟通结合起来的作用。在广告术语操作类型的形式,有很强的召唤作用与凝聚作用,这种类型倾向于对价值的体现以及成效。对于广告翻译工作,表现与传递二者都要兼顾,比较而言,其更注重消费者的反馈。翻译作者想要广告翻译更加成功,受到重视,一定要注重细节,并结合实际的市场背景。翻译作者需要综合分析,让翻译的广告传递的信息更加明确,达到预期效果,并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广告中,标题很重要,内容也应以简单、轻快、自然的方式体现,这样会让消费者阅读的更加舒心。观察广告1可以看出,翻译文字与原有广告的表现形式不同,原广告描述简洁,趋于理性化。翻译文字更加煽情,能烘起消费者的情绪,在标题的翻译中,也是由简到繁,逐渐深入。无论怎么观察,很难找到翻译文字与原有广告之间的相同点,但是核心思想没有改变,就是减少脂肪。所以在文章的翻译过程中,翻译作者要在保证核心思想的前提下,以此为基础,根据当地消费者情况以及市场背景,选择相应的表现手法,全面的进行翻译工作。
例3:(原文略)
译文:Women diseases? All you need is‘Enwell’Jie Er Yin.
这是经过改译而成情感性广告,原广告是一则介绍一种女性用品“洁尔阴”的产品功能的叙事性广告,如果直译成英语就会显得冗长枯燥。而这则译文经过大胆的改译转移了广告的主题,简化了原文,使广告目标受众更具体,更能吸引女性读者的主意。
3.人际层面。广告与广告翻译是与受众目标群体之间的交流,交流的深入程度不会以文字的方式去体现,而是需要在广告投放之后,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对广告的有效反馈。想要与消费者之间有更好的互动,就需要与消费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得到消费者的重视,翻译广告也与之相同。广告的翻译就是要让产品成为消费者的最佳选择。从功能性的翻译作者角度观察,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对语句进行综合分析,含义与语句也可属于交流层次。翻译作者就是在众多需求中,寻求一个综合点,完美展现翻译的魅力。
无论何种广告形式,最终的目的都是吸引消费者的眼光,并促进产品的销售工作。但是因为各种广告的泛滥,很多人都对广告有抵触心理,所以在翻译广告中,应该注重与消费者之间的良好互动以及消费者的良好体验,通常情况,第一人称角度、第二人称角度会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例1广告中,我们可以看到采用的是第二人称角度,不仅与消费者有效的沟通,同时也很清晰的表现出产品的特性,定位准确清晰,符合当地消费者的观念,这样就使得翻译的广告更加优秀。
例4:中华啤酒,确实不错
翻译文字:Zhonghua Beer,…I’m really impressed!
这篇翻译文字是采用第一人称的角度来推销产品,拉近了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这样的表现形式更加具有亲和力,会让消费者对产品的印象更加好。根据当地消费者所处背景进行分析,并选用有吸引的内容,加之合理的展现形式,这样的翻译广告才会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从而获得更好的效果。
四、总结
由以上可知,在以目的性为首要原则的情况下,翻译作者在翻译广告的过程中,需要从含义、语句、人际三个方面综合分析,并且人际方面是重中之重。因为人际层面是功能翻译评判的主要层面。
摘要:功能翻译可以指以“目的论”为代表的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也可以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本框架建立的功能翻译理论。本文将以目的论为翻译过程的根本原则前提下,从概念、语篇和人际三个层面来讨论功能翻译理论在广告翻译语篇中的若干问题。
翻译问题 第8篇
1 黔西南州汉英公示语翻译出现的问题
经过对黔西南州八个县市公示语的调查分析, 我州公示语翻译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 译名不统一
公示语的翻译, 对外宾及外国旅游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任何不规范的公示语都会误导他们在国外的工作和生活, 甚至会严重影响到本地区的宣传。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地区旅游景点的标牌、街道马路的名称对于初到本地的外国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信息, 公示语规范了, 对他们来说会产生极大的便利, 反之会让他们找不到北, 例如兴义众所周知的主干道“湖南路”, 本市的宣传册上写的是“HU NAN LU”, 道路上写的是“HU NAN ROAD”, 而在另外的标志牌上却写着“HU NAN STREET”, 同一个路牌居然有三种不同的翻译, 这对我州的对外开放程度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1.2 文化误解, 语义不协调
公示语的翻译是为了给外国人起到实用方便的向导作用, 让他们在我国能正确理解公示语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在翻译公示语时一定要关注对方国家的文化和英语习惯表达法, 例如兴义某服装店的标牌“7折”, 很多翻译是70%discount, 正确的翻译是30%off;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无处不在, 在翻译公示语时应尽量避免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和由此引发的国际笑话。例如:红色在中国代表喜庆, 象征美好, 但在英语文化里代表血腥、凶恶、危险, 因此, 我们在翻译时一定要注意这两种文化的区别, 当遇到表示喜庆的公示语时我们就应尽量避免使用red一词这才符合英语国家人们的文化心理。
1.3 单词拼写及语法错误
单词拼写是公示语翻译中最低级的错误, 这大多是由安装工人的低素质及零英语水平造成的, 语法错误则多半是由于译者的翻译态度及语言能力导致, 在黔西南州, 单词拼写错误的公示语随处可见。特别是安装工人经常把字面n和u搞混, 造成了很多滑稽可笑的英文公示语, 让人读不通, 看不懂。例如:enter往往被写成euter, bank被写成bauk, 这真让人啼笑皆非, 往往这样有损形象的公示语一经安装, 很长时间就很难拆下来, 这样的公示语就一直损坏着一个地方的形象。兴义某大宾馆“宾馆预订服务”标示牌下方标志着“Hotel Reservation Servce”, 此处“service”一词就明显地少了字母“i”。再比如, 将“N o S m o k in g, 写成N o S m o r kin g, 明显不是语言能力的问题, 只能说是态度重视不够。由此可见我州公示语误译几乎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1.4 词不达意, 用词不规范
翻译要求译者认真、严谨, 不能随心所欲, 胡乱翻译。特别是向外国人传递信息的公示语, 我们应在吃透公示语原文的基础上, 认真选词, 重视目的语的文化背景, 这样才能更好进行文化交流。例如:把“敬老院”译成Old Men’s House显然用词就不妥, 每个人都不愿被称老, 如果我们使用“Senior Citizens’House”就能巧妙地避开老字, 同时尊重了双方的文化, 提升了我们在国际友人心目中的形象。
又如:有的标识语将“公园、寺、塔、路”等直接用汉语拼音Gong yuan、Si、Ta、Lu代替翻译。这样就会损坏我们在外国友人心目中的语言能力形象。
2 规范黔西南州汉英公示语翻译的策略
2.1 公示语翻译的模仿、借用、创新’
从现实情况来看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国际社会影响日益增强相比, 我州的公示语翻译无论从应用到研究和其他发达地区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鉴于我州的人力财力的实际情况, 借用已有的翻译成果, 借用大城市规范的英文标识语、提示语、指示语、警示语, 例如:“请勿触摸”就直接译成“Hands off”、“小心地滑”就直接译成“wet floor”。事实上, 有很多相对应的汉语公示语和英语公示语, 我们直接就可以拿过来使用, 这样既减少了我们的投入, 同时还起到了很好的规范的指示想到的作用, 真正发挥了英语公示语的作用。当然, 我们在借用已有的翻译成果时要考虑到国外的使用习惯, 只有这样才能尊重外国人的语言、文化, 达到对外交流的目的。“在营业中”不是“In Business”, 而是“Open”。
2.2 关注文化因素, 把握英汉文化差异
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在公示语的翻译过程中, 译者不一定要求逐字逐句的对等翻译, 只要能做到尊重原文意思, 把文化意义表达出来就达到了公示语的功能了。例如:随处可见的“小心碰头”、“Watch your head”、“Take care of your head”, 这样的译文根本就和英美文化不对应, 让人无法理解, 合理的翻译应为“Cautions”或“Be careful”;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其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 不同文化的人们在社会背景、生活习俗、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 在语言表达上也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也都充分地体现在公示语中。在翻译公示语时, 如果不能透彻理解文字里所蕴涵的文化信息, 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从原语到译入语的转换。
2.3 加强公示语翻译基本理论研究
公示语是公开和面对公众, 告示、指示、提示、显示、警示、标示、解释与其生活、生产、生命、生态、休戚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公示语翻译研究的重点是公示、服务海外旅游者、常驻外籍人士等, 涉及食、宿、行、游、娱、购行为与需求的文字信息内容。因此我们应该从各种公示语的语言需求形式上探讨公示语的翻译, 比如:向导性公示语、告知性公示语、警示性公示语、商务性公示语、解说性公示语、等等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形式, 选择什么词性, 常用什么时态、句型才能体现公示语的规范性、简洁性。比如:说明性的公示语常用名词, “售票处”对应Tickets。限制性、强制性的公示语常用动名词或动词, “禁止吸烟”对应No Smoking, “严禁停车”用No parking。公示语中大量使用缩略语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如:中央电视台、中国工商银行、贵宾对应CCTV、ICBC、VIP, 这样既简单又不易出错。跨文化交际学, 即跨文化传播学是公示语翻译的理论基础。
2.4 采取文字与图片共用或不译的恰当形式
众所周知, 很多一目了然的场景、图片、画面不管是哪个国家的人都一眼就能体会明了, 无需解释, 无需语言, 此时无声胜有声, 解释多了反而画蛇添足。音乐如此、美术如此、公示语配上图片也如此。信息明确, 一目了然。比如:每次我们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与本校的外籍教师共进晚餐时, 我们只需递上配有图文的菜单让他们自己选, 不管是想吃土豆还是豆腐、青菜还是萝卜;炸的、炖的、煮的还是凉拌的, 只需用手一指, 不仅同伴明白, 就连对英语一窍不通的服务员也不会弄错, 到时结账看看价格数字, 一点不会弄错, 这就避免生搬硬套、东拼西凑后产生的很多费时费力、随处可见的不规范英语公示语。
3 结束语
公众场所标识是外籍旅游者、外交、商务、教科文体交流人员在华旅行、生活赖以维系的“生命线”。他们的生活质量、工作效率, 甚至生命安危都与我们的公众场所标识译文质量休戚相关。随着我州国际交流的不断扩大, 公示语翻译研究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开拓。作为翻译研究者, 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项研究中来, 为政府献言献策, 为净化我州的公示语英语语言环境而努力。建设世界宜居城市, 世界最美乡村迫切需要适应全球化时代社会文化、生产生活发展的公共场所标识体系规范。黔西南文化走出去实际包含了更多的外籍人士走进来, 体验黔西南文明, 感受和谐环境, 领略黔西南州的多元文化。公众场所标识体系规范是实现这一文化交流的重要保障。
摘要:公示语是公开面对公众的标识语、提示语、指示语、警示语的统称。公示语翻译是翻译的一种形态, 它是公众为译文读者的跨语言、跨文化交流。对外开放需要公示语, 提升城市品牌需要公示语。公众场所标识体系规范是实现这一需要的重要保障。该文对全州八个县市的不规范公示语英译现象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公示语翻译的策略。
关键词:公示语,英语,翻译问题,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黄琦.英汉公示语的交际功能及翻译策略[J].琼州学院学报, 2009, 16 (2) .
[2]崔学新.公共场所英文译写规范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3]熊丽.公示语翻译探讨[J].考试周刊, 2010 (35) .
后出称谓的翻译问题 第9篇
这是浙江省初中《语文》第一册课文《咏雪》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的原文。我在浙江省首届“智慧型教师高级研训班”上听一位青年女教师将这么一篇短短的文章上成一堂课, 而且是一堂内容丰富多彩的课, 其教学水平颇多可圈可点之处。但从“教材处理与把握”角度看, 她对最后一句只是直译了事, 我却觉得她没有注意到“后出称谓”的翻译问题, 而这是文言文翻译应当注意的重要问题。
所谓“后出称谓”, 指的是文言文叙述人物事迹时提前使用了这个人物后来才有的称谓。在《咏雪》中, “谢太傅”即是一个“后出称谓”, 因为“太傅”系谢安死后所获之官, 谢安生前并不知道他会有这么一个官职。在《咏雪》中, 谢安最后发现吟出“未若柳絮因风起”妙语的人是谁呢?“即公大兄无奕女,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其中“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是一个“后出称谓”, 即谢道韫“咏絮”之才之展露, 是在她尚未嫁给王凝之为妻之少女时代 (即使她嫁给王凝之为妻了, 王凝之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担任左将军的) ;否则, 出之于成年妇人之口, 其才能就未必会那样令人称道了!
据我所见, 文言文中“后出称谓”的翻译问题有两种情况四个方面:
第一种, 发生在作者叙述中, 即“后出称谓”是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加以交代的。但这又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 可以《咏雪》中谢道韫的“左将军王凝之妻”身份为例, 它和《咏雪》中所叙述的事情存在时态混淆的问题, 就是把后来发生的事情提前到叙述中来, 导致因果关系的变化, 如果翻译时不小心地加以叙事还原, 就会让人摸不着头脑。参照《晋书》中《谢安传》和《列女传》等篇的记载, 谢安虽和王导同为东晋两大名相, 但他却是40多岁“始有仕进志”。在此之前, 他“寓居会稽, 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 出则渔弋山水, 入则言咏属文, 无处世意”, 谢安召集儿女子侄讲论文义, 就在此一时期。所以, 《咏雪》最后一句“即公大兄无奕女,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理当翻译成“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 后来嫁给王凝之为妻, 王凝之后来担任过左将军职务”。
另一方面, 可以《鸿门宴》中“楚左尹项伯者, 项羽季父也, 素善留侯张良”为例, “留侯”是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之后给张良的爵位, 是鸿门宴后五年发生的事情。司马迁在叙述鸿门宴时, 把这一“后出称谓”提早使用起来, 无非是表示他对张良的敬意, 和《鸿门宴》所叙述的事情虽也存在时态混淆的问题, 但却不会颠倒因果关系。所以, “素善留侯张良”可以照字面直译, 但最好是稍加叙事还原, 翻译成“一向和后来被封为留侯的张良关系友善”。《咏雪》中“谢太傅”的翻译也应当如此处理。
第二种, 发生在人物行为中, 即“后出称谓”是作者笔下人物在行动过程中提早使用某种称谓的。这也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 是“真实发生”的, 从封建礼治角度说就是“僭称”。如《鸿门宴》中, 项羽并未称王, 但鸿门宴前张良和刘邦谈话时称其为“项王”, 樊哙闯帐和张良留谢都当面称其为“大王”, 而刘邦本来自始至终、人前人后都称其为“将军”, 但如厕时吩咐张良留谢也称项羽为“项王”。凡此种种, 都可以照字面直译, 但教学时需要指出这都是恭维讨好, 故意抬高对方, 表现了刘邦阵营为了骗取信任, 不惜牺牲个人尊严来委曲求全、善于韬晦权变的性格。至于项伯、范增等人也称项羽为“项王”或“君王”, 表现的是对项羽的拥戴之情。还应该注意:《鸿门宴》中, 刘邦也并未称王, 但张良和他私下谈话时, 却都始终呼其为“大王”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大王来何操?”) , 与外人相对则称“沛公” (“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不胜杯杓”) , 这也可以照字面直译, 但必须明确这既表现出张良对刘邦的拥戴之情, 又表现了他随机应变的外交才能。
中医英语翻译问题探讨 第10篇
关键词:中医语言,中医英语,翻译
1 引言
翻译是一门科学, 有自身的原理和方法论。持不同翻译观的学者对翻译有不同看法。中国传统医学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体系, 中医翻译是科技翻译, 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科技翻译, 不是文学翻译, 却又受其影响。科技文献的翻译标准:要根据科技语言的风格和读者对象, 达到内容准确完整, 语言简练规范。因而中医翻译尽可能集多家翻译之说, 吸取各家之长, 博取语言学、文化学和文艺学翻译观, 用现代语言学和翻译理论作指导, 探究一套较具体的, 切合实际的, 具有中医翻译色彩的理论和方法。
2 中医语言的风格与特点
在探究中医翻译时, 首先认真研究中医语言 (source language) 的风格和特点, 只有揭示了中医语言的语义特征, 才能正确理解中医医理, 准确地将中医语言的含义转达到译语中去。
2.1 发生学特征
2.1.1 医哲交融
中医的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典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如中医学上的“阴阳”和“五行”学说原本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 后被中医学用来阐释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 并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2.1.2 中西混杂
中医语言中夹杂有许多西医用语, 一些意义并不相同的中西医概念具有相同的语言外壳, 如“伤寒”。中医上的“伤寒”有三层意思: (1) 为各种外感热病的总称; (2) 为感受寒邪而发热的一种病邪; (3) 指冬天感受的寒邪。而西医上的“伤寒” (typhoid) 则指的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在理解中医语言中借入的西医概念或用语时, 需立足于中医这个使用语域, 摆脱其原有语义的影响。
2.2 词汇学特征
2.2.1 模糊性
中医语言中的“语义模糊”指其内涵与外延的不确定或含混不清, 概念紊乱。中医藏象学说, 心、肝、脾、肺、肾的概念比实际解剖概念宽广复杂, 一些疾病的命名有的以病命名, 有的以症状命名, 病、征、症三者概念不清, 容易产生概念的歧义。
2.2.2 歧义性
中医界有人明确指出“中医学的许多基本概念具有外延广泛、一词多义的特点, 对某一术语的理解, 在学术争鸣中常有歧义和误会。”对处理中医学中概念的歧义性问题, 只需注意研究上下文的关系并弄清楚一个词在特定使用语域中的特定含义, 概念的歧义词可以解决。
2.3 风格学特征
2.3.1 专业化水平低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中医语言是它产生的那个时代日常用语、文学用语及哲学用语的混合产物, 因此专业化程度低
近年来, 人们已开始摸索用现代语言对中医的医藉进行全面整理, 术语实现国防标准化, 以便进行国际学术交流。
2.3.2 文学色彩浓郁
医学语言文学化是中医语言风格一大特点, 其文体有歌咏、诗赋, 语言具有浓郁的古典文学色彩。
医学语言文学化, 与科技用语力求客观、严密、准确、简练的要求格格不入。要解决中医语言中文学色彩问题, 必须明确中医翻译的原则问题, 解决了原则问题, 就可以确立翻译的程序。
3 中医翻译的原则
目前的中医翻译由于缺少统一的指导原则, 陷入混乱局面。如将“五行”译成five elements, five phases和Wuxing的, 这种混乱局面使读者深受其害, 影响了中医的对外交流。有鉴于此, 从事中医著作英译与中医翻译理论研究的翻译家李照国总结归纳中医翻译三条原则, 实践证明, 这三条原则符合中医翻译的实际, 具有指导意义。
3.1 薄文重医, 依实出华
在翻译时, 如何处理中医语言中的文学色彩呢?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 在翻译古典作品时, 不少人认为, 译文中所采用的语言形式必须保持古老的风貌才算是忠实原文。其实, 这是一种站不住脚的理论。”古代作家的服务对象是那些与他们同时代的读者, 而不是几千几百年以后的现代读者, 所使用的语言在当时是不会有太多的古味的。由于译作的服务对象也应是与译者同时代的读者, 因此没有必要在译文中保留过时的词语。否则, 翻译的结果就会与原文的交际功能相矛盾, 而真正背上“不忠实原文”的罪名。
奈达关于顺乎自然的对等的论述, 同样适合于中医翻译。中医是一门医学科学, 而不是文学或哲学, 因此中医翻译应是向读者传达的是中国古老的医学科学知识, 译者应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如这样一句话“上古圣人之教下也, 皆谓之虚邪贼风”的“贼风”无非是指引起人伤风感冒的致病因素, 即现代的科学术语pathogen, 有现成科学术语pathogen, 无须为了保持外国人并不能欣赏的古典文学及哲学而硬译成“thief wind”。对于那些文学化过浓的用语, 还是得“意”忘“形”的好。
3.2 比照西医, 求同存异
中西医这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有很大的相似性, 比如对人体结构及各个系统、各个器官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况的认识, 对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治疗的探讨, 中西医有很多相同或相近的地方。
西医传入中国时, 早期译者正是看到人类文化的共性, 借用了中国传统医学固有的生理、病理知识和用语来翻译相应的西医概念, 力求大同而存小异。若将西医术语一概音译为“哈特” (heart) “斯普里” (spleen) “肯德尼” (kidney) 以示忠实, 会使西医与中国人固有的医学知识格格不入, 妨碍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当然中西医两者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中医术语一般是多义的, 西医术语是单义的。因而早期译者在借用中医语言的同时, 采用了音译、直译或意译的方法来翻译西医术语, 如“淋巴” (lymph) 、“迷路” (labyrinth) 、“灰质” (grey matter) 在今天中医对外翻译工作中同样可借鉴前人的经验, 借用西医的某些语言来转达中医的概念。
3.3 尊重国情, 保持特色
在中医语言中, 只有一部分用语在西医语言中找到相同或相近的对应语, 还有一部分是找不到的。原因在于“语言国情学”。
“语言国情学”理论核心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中的绝大数词语在别国的语言中都能找到相应的词汇, 这些词汇是全人类语言的“共核”, 这就是对应词。但是语言国情学还认为, 一种语言总有一些反映该民族特有的事物、思想和观念在别国的语言中找不到对应的词语, 如中医基本理论核心阴、阳、气等。这类词汇在一国语言中占的比例很少, 它们却反映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色。
中医还有一部分用语, 从表层意义上似乎在英文中有对应词, 究其深层, 却大有文章, 这一类用语反映在方剂学名称上。“失笑散”是一例, 《医方发挥》对“失笑散”的解释是“本方具有行血止痛祛瘀、推陈出新的作用, 前人用此方, 每于不觉中病悉除, 不禁欣然失声而笑, 故名`失笑散'”。若对其名称不问其内在的特殊含义, 译成“对应”的英语, 这样不但没有表达清楚中文的含义, 反而使读者产生误解, 以为“失笑散”是治疗表情肌麻痹或心情郁闷不畅的药物。
在翻译中处理上述的词语, 可采用音译法。如将阴、阳译为Yin, Yang, 把气译为Qi, 把“失笑散”译作Shixiao Powder, 避免理解上的偏差。在读者不了解所译概念的含义时, 适当加注。如“失笑散”在文章中首次出现时, 音译名Shixiao Powder, 之后加注:“a powder for dissipating blood stasis to promote blood circulation”。对于其它一些具有多种含义的中医概念也可采用此法译释之。
总的来看, 某些具有独特的民族性词语给以音译是比较合理的。
4 中医翻译的基本程序
中医翻译的程序指的是在中医翻译过程中, 译者对原文语义的解析与转换。下面通过李照国《中医英语翻译技巧》一书中的实例予以说明。
[原文]
一难曰:十二经脉皆有动脉, 独取寸口, 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 何谓也?
然, 寸口者, 脉之大要会, 手太阴之动脉也。人一呼脉行三寸, 一吸脉行三寸, 呼吸定息, 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 脉行五十度周于身, 漏水下百刻, 营卫行阳二十五度, 行阳亦二十五度, 为一周也, 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阳。寸口者, 五脏六腑之所终始, 故法取于寸口也。
[现代汉语释义]
一问:十二经都有动脉, 为何只选取寸口来诊断五脏六腑的病变和预后情况呢?
这是因为寸口是经脉的主要大会, 是手太阴经的动脉。人呼气一次脉行三寸, 吸气一次脉行三寸, 一次呼吸脉行六寸。人一昼夜约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次, 脉周流全身五十次, 漏水计时一百刻。营卫白昼运行二十五回, 夜晚运行二十五回, 合为一周。运行五十回后又会合于手太阴。五脏六腑气血循行始于寸口, 终于寸口, 所以诊脉独选寸口。
[英文翻译]
Question One:all the twelve meridians have their own corresponding arteries.Butwhy only cunkouis selected fordiagnosing visceral diseases as well as for making prognosis?
This is because cunkou is the main convergence of meridians and vessels as well as the artery of the lung meridian.The blood in the vessels flows for three cuns by one exhalation and another three cuns by one inhalation.Therefore, the blood travels for six cuns altogether in one respiration.A person breathes about 13500 times one day and one night., during which the blood in the vessels circulates around the body 50 times and water in the clepsydra descends 100 markings.The ying and wei circulate 25 times one day and 25 times one night, completing one cycle.After 50 times of circulation, ying and wei reconverge at lung meridian.Since cunkou is the place where visceral blood and qi begin and end their circulation, so it is selected as the region for feeling the palse.
4.1 语义结构分析
中医翻译基本程序包括两个“三点一线”:宏观上为古汉语※现代汉语※外语;微观上为语篇分析※语义单位划分※语义转换。要使译文从内容到形式都能较完整地再现原文的信息和结构, 语义解析至关重要。
从原文的结构上看, 只有五句话, 但每句话包含的信息密集, 这是中医用语语义结构的一个基本特点。译文对密集的信息进行疏散, 序列定位和主次辨析。从语篇分析出发, 对全文进行了语义单位的划分。
在研究语篇时必须联系其语境, 语境与语篇是互相依存的, 特定的语境创造了特定的语篇, 特定的语篇要求特定的语境。语言的意义通常是根据语境来确定的, 同一语言单位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 (张美芳, 2001) 。如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上用以阐述人体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规律, 指导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但在“冲任之脉起于胞内, 阴阳过度则伤胞络”一语中, “阴阳”却指是sexual intercourse。
译文在选定词义时正是注意了语境在语义的解析与信息的重新组织这方面。先从语篇分析入手对全文进行语义层次划分, 确定该文的语义单位。原文语义单位的序列为:第一句提出问题;第二句对所提问题予以回答;第三句和第四句具有论述寸口之所以能反映全身经脉、脏腑气血活动的原因;第五句归结全文。
下面简要分析一下这些语义单位的信息构成及其转换问题。
第一句为疑问句, 但问中有述。译文根据语义表述的层次将其译成一个独立陈述句, 好处是将文中隐蕴的“述意”具体化, 简化了译语, 符合英文文法。
“以决死生凶吉之法”一语中的“死生凶吉”不是作“表化处理”, 译为:death of life, good or evil;而用“深化”译法, 译为:diagnosing visceral disease as well as for making prognosis
第二语义单位意义较明确。译文从语篇分析入手, 将“然”这一语气融入这一因由述式之中, 并由此而承上启下, 对所提问题从总体上作了回答。
“脉之大要会”的“脉”就中医上的“脉”的语义, 不仅限于“血脉”和“经脉”二义, 还有“脉象” (pulse condition) 、诊病 (taking or feeling pulse) , “博动显现于外的脉” (pulsation) 等。
从语篇分析来看, 寸口既是脉之大会 (这里的“脉”显然“血脉”一义) , 又是手太阴之动脉, 气血相济不言而喻。译文将此处之“脉”实含有“血脉”和“经脉”二义译为“vessels and meridians”。
4.2 名词术语翻译分析
难:《难经》中的“难”同“问”语义相通, 将“难”译作question, “一难”译作Question One贴切, 若译作difficulty (困难) 或difficult issue (难题) 则与原义不符。
经:“经”译作meridian, 符合国际标准。在WHO颁布的《针灸经穴名称的国际标准化方案》中, “经”的英译形式采用是meridian, 而不是国内译作channel。
寸口:“寸口”属一个具体部位, 是一小部分汉语特有的词语, 把其从“共核”词语中分离出来纳入“国情词语”的范畴中是科学的, 采用了音译cunkou。
五脏六腑:根据语言国情学及中医翻译实际, 将五脏六腑音译为five zings and six fus较为恰当。如果五脏六腑不作限定或单独使用, 不必译为zang and fu或zangfu。从语用学和语义学的要求来看, 以viscera对译“脏腑”是可行的。
寸:这里的“寸”指的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 音译cun准确。
“手太阴”是“手太阴肺经”的简称, 其实“手太阴”就是“肺经”。译文根据WHO公布的《针灸经穴名称国际标准化方案》译作lung meridian。
营卫:“营卫”指的是“营气”、“营血”、“营阴”和“卫气”“卫阳”。对于“营卫”这样“含多义故”的词语, 意译或释义性翻译都很难完全再现其实际内涵, 在这种情况下, 音译成了唯一可行之法, 因此“营卫”音译为ying and wei。
5 结语
翻译中的风格论所研究问题是在语言转换中如何保持译文对原文的适应性 (Adaptation) 。中医翻译涉及学科自身的特点、语言和文化差异、译者的知识结构、语言素养和读者的需要这些影响原文的内容 (信息) 有效转换的问题翻译时既反映中医的原义又符合英语的习惯表达是中医英译的目标。
谈谈“五行”的英语翻译问题 第11篇
关键词:中医,五行,翻译
中图分类号:N04;H315,9;R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78(2009)05-0046-02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中医基本理论的两大基础之一(另一个理论基础是阴阳学说)。“五行”比较常见的英语翻译是five elements,偶尔也有人将其译作fivephases,还有人干脆将其音译为Wuxing。
在有关方面所颁布的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语翻译标准化方案中,“五行”的翻译采用了five elements这一较为常见的译法。而在去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亚太西区所颁布的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中,“五行”的翻译则采用了five phases这一使用得并不普遍的译法。在这两种译法中,究竟哪一个更符合“五行”的基本内涵,译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了解“五行”的基本含义。只有明确了其具体内涵,才能把握要旨,领会精神,作出合乎客观实际的翻译。
在中国古典文献中,“五行”最初称为“五才”,指的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物质。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不可缺少的五种基本物质,故将其称为“五才”。正如《左传》所言:“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意思是说,人类靠自然界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而生存,缺一不可。《尚书》对“五才”的作用作了更为具体明了的阐释:“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意思是说,人们靠水和火来烹饪饮食,靠金和木来进行工具制作和住宅建设,靠土地来生长庄稼和万物。根据这些古典文献的记载和阐释,“五才”的基本含义自然是five materials或five basic materials。
“五行”学说是在“五才”说的基础上,对其基本内涵进行抽象和引申而发展起来的。“五行”的特征自然来自木、火、土、金、水,但实际上已超出了其具体物质本身,而具有更广泛的含义。“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如《国语·郑语》说:“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意思是说,远古的圣王将土与金、木、水、火相融合而衍生万物。实际是说它们的相互运动生成了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同时,这一学说还以“五行”之间的生、可、乘、侮等四种关系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了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辩证观。这样,本来含义具体的“五才”概念就抽象发展成了“五行”学说。
这种根本性的变化,在其名称中就有充分的体现。“五才”之“才”是物质的意思,即material;而“五行”之“行”则是运动之意,即movement或inter-action。由此可以看出,“五行”译作five elements其实是非常不恰当的,因为element是静态的,而movement或interaction却是动态的。而five phases之phase虽然含有一定的运动变化之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在一系列或一循环变化中的各种形式,但与“五行”之“行”的基本含义(即“运动”)仍有一定出入。相比较而言,将“五行”译作fivemovemes或five interactions似较为可取。因为movement或interaction才基本反映了“五行”之“行”的实际内涵。
应当说,将“五行”翻译为five movements或five interactions,不但符合“五行”的基本内含,而且具有坚实的哲学基础。关于这个问题,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有过专门的论述。在谈到“洪范”中的“五行”时,冯先生说:“五行在英语里通常译作‘fiveelements',意思是‘五种元素。但如果把它们看作内容固定的五种元素就错了:它们是五种能动的、相互作用的力量。在中文里,‘行的意思是‘行动或‘作为。因此,它的本义应当是五种动因、五种活动。在中国古籍里,也称为‘五德,意思是‘五种能力。”
探索英文电影片名翻译问题 第12篇
电影能传递信息、抒发情感, 是一种深受大众喜爱的艺术表现形式。但电影“不同于其他门类的艺术作品, 它无法像书籍、报纸一样列在案吸引观众的往往首先是名字” (何宁, 1998:37) , 因而电影的片名对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 很多外国电影特别是英美电影在我国广为流传, 如何成功地做好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语翻译, 对于进一步推动电影事业发展, 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翻译原则
很多电影译名令观众觉得韵味深长, 而有些电影译名却让人觉得不知所云。这说明, 电影片名的翻译是需要满足一定原则的。
包惠南 (2001:92) 指出, 影视片名的翻译“既要符合语言规范, 又要富有艺术魅力, 既要忠实于原片名中的内容, 又要体现原名的语言特色, 力求达到艺术的再创造”, “要能起到很好的导视和促销作用”。这说明电影的片名翻译需要一些原则。笔者认为, 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应该遵循信息、文化和审美三个原则。
1. 信息原则。
语言的首要功能就是传递信息。这里的信息不单是指形式的消息, 它更包括原文的语气与风格。因此一个贴切的译名不但要在意思上准确, 还要在风格和语气上忠实原题。
例如, 美国电影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在我国台湾被译为《飞越杜鹃窝》, 让人觉得很茫然。其实整部电影与杜鹃窝没什么关系, 讲的是一名男子在精神病院里的故事。“Cuckoo”的确是“杜鹃”的意思, 但这里的“cuckoo’s nest”却指的是一种特殊的医院精神病院。译为《飞越疯人院》就能更好地概括电影的内容, 并在中西方观众中产生相似的心理反应。又如这样一部电影名叫Ghost, 在我国内地被直译为《幽灵》, 听到这个名字不由得让人毛骨悚然, 认为这肯定是一部恐怖片。其实, 这部电影是爱情片, 讲述的是一段缠绵悱恻的浪漫爱情故事。一位年轻男子在死后其幽魂仍然无法抑制对爱人的深切思念, 设法与她重逢再会。译为《幽灵》就容易误导观众, 而意译为《人鬼情未了》才确切地传达了电影的原意, 也更贴近影片的内容。
因此, 无论直译或是意译, 能够传达影片确切的信息, 是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首要原则。
2. 文化原则。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 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 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电影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 它不可避免地反映其所属文化的个性特征。翻译一部电影的名字时, 需要我们理解不同语言中的文化背景。以美国电影Seven为例, 字面上看来, 它应该翻译成《七》。但是“七”是什么呢?是指七种物品、七个人还是七件事?其实, 西方宗教常采用“七”来规范人的道德行为或宗教仪式, 数字“七”对西方语言有着深厚的影响。这部英文电影是一部反映圣经中所列出的七宗罪过的恐怖片, Seven是Seven Sins的简写, 影片译成《七宗罪》, 这样就巧妙地转换了中国观众不熟悉的文化, 使影片主题便于理解了。
1995年荣获奥斯卡6项大奖的经典影片Forrest Gump, 没有采用音译《福雷斯特甘普》, 而是译为《阿甘正传》, 就是一个中西文化结合的经典译名。借用鲁迅的《阿Q正传》点出这是一部人物传记题材, 而“甘”字又点出了主人公的姓氏。“阿甘”这个中国式的称呼亲切上口、深入人心。
可见, 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目的就是让中国观众更容易理解并接受这些电影。汉译过程中, 巧妙地结合中国文化、因地制宜, 往往就能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3. 审美原则。
中国观众对电影片名的审美期待体现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从形式上来说, 西方人崇尚语言的简洁美, 而中国人讲究语言的对称和谐, 尤其喜欢那些表现力强、匀称悦耳的四字词组。大量西方电影的四字格中文译名受到了中国观众的喜爱, 如:Fugitive《亡命天涯》, Eraser《蒸发密令》, Happiness《童年往事》, Beautiful《美若天仙》。而体现在内容上, 观众习惯于那些具有丰富的文化韵味和联想意义的词, 如“淑女、君子、情”等。以下几个例子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点。
经典音乐喜剧片Bathing Beauty在中国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出水芙蓉》, 这是个非常迎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和审美心理的译名。“芙蓉”在中国民间常用来形容举止文雅的女子, 而“出水”体现了“bathing”在片中的真正含义。气势磅礴的音乐响起, 数十个女孩在水中翩翩起舞。突然音乐转为柔和, 人群散了开来, 一颗新星从水中冉冉升起, 身上滴滴水珠晶莹剔透。霎时间, “出水芙蓉”的全部含义展现出来。再以电影The Bodyguard为例。译成《保镖》, 就只能让人想到主角是个保镖, 以为内容定是与厮杀追打有关。可意译出来的《护花倾情》, 不仅丰富了片名的内涵, 同时也是非常贴切的, “护”暗示主角有保镖, “花”暗示主角身边还有一位迷人的女士, 而“倾情”则说明片中可能有恋情发生。这样的译名富有浓郁的浪漫色彩, 一下就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三、翻译方法
由此可见, 电影片名虽然只有只言片语, 但要让观众过目不忘, 这就对电影片名的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 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除了要遵循信息、文化和审美三个原则外, 还要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注意翻译的方法。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方法。
1. 直译 (Literal translation) 。
直译是指在语言共性的基础上, 在合乎译文规范的情况下, 既保持原文的思想内容, 又尽可能地与原文语言形式相对应的翻译。直译能最大限度地传达原名的信息, 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翻译方法。我们不难找到许多采用直译的电影片名。例如描写战后在火车上邂逅的一对青年男女在葡萄园中相爱的电影A Walk in the Clouds, 片名就直译为《云中漫步》, 影片中的葡萄园取名为“云”, 绿荫一片, 云雾缭绕, 男女主人公漫步园中, 浪漫而富有诗意。该译名既忠实了原片名, 又浪漫温馨, 符合爱情电影的特点。直译的英文电影片名还有:
Basic Instinct《本能》
Pearl Harbor《珍珠港》
The Brave Heart《勇敢的心》
Love Story《爱情故事》
The Graduate《毕业生》
Dance with the Wolves《与狼共舞》
这些电影都是按照字面意思来翻译, 从词汇到语法结构、句子形式, 大体上不作改变, 译法简单易懂, 但又能准确表达影片的内容。
2. 意译 (Liberal translation) 。
不同的语言存在着差异, 当原文的思想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有矛盾时, 有时不得不舍弃原文字面意思, 而对原文的表现形式作一定的变动, 这就是意译。 (陈宏薇, 1998:94) 其实, 意译并非“胡译”或“乱译”, 而可以概括为“得意忘形” (王焰、郑贤贵, 2005) , 即正确把握影片内容, 抓住原文的意义, 改变原文的形式, 达到与原名意义相符、功能相似的翻译要求。
例如, 以片中主人公名字为电影片名的电影Sommersby, 被译成《似是故人来》。单单“似是故人来”这五个字就足以让具有怀旧情结的中国观众产生无限的遐想了, 让人想起《西厢记》里的一句:“隔墙花影动, 疑是玉人来”。而“故人”却“似”是而非, “似”字称得上是点睛之笔。男主人公与女主人公的丈夫有着惊人相似的面貌, 他在友人故去后以女主人公的丈夫的身份回到她身旁, 最终以Sommersby的名字接受死刑的判决。这样一个传奇凄美的爱情故事配上这样一个婉约动人的中文片名实在是意境深远。以下的英文电影片名都是运用这样的方法翻译的:
Next《遇见未来》
Breaking News《大事件》
French Kiss《情定巴黎》
The Legend of the Fall《燃情岁月》
Gone with the Wind《乱世佳人》
Music of the Heart《弦动我心》
My Best Friend’s Wedding《新娘不是我》
由此可见, 意译即只保持原文内容, 不保持原文形式。如果电影片名翻译一味保持原文形式, 过分追求直译, 就会让人觉得难懂, 无法引起观看欲望, 但通过增词或扩展手段来处理则会保留原意的前提下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3. 音译 (Transliteration) 。
音译, 即按照英文电影的片名读音直接写出相应的汉字或拼音。很多英文电影以人名、地名、事物名称等作为片名, 它们反映该民族特有文化的事物, 为中国观众所熟知。例如:
Casablanca《卡萨布兰卡》
Jane Eyre《简爱》
Harry Potter《哈利波特》
Troy《特洛伊》
Romeo and Juliet《罗密欧与茱丽叶》
4. 直译兼意译。
有些能按字面意义直译, 但译名仍不够理想。这时可以采用直译兼意译的方法, 即在原意的基础上适当调整, 按照原片内容和风格增词或减词, 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例如, Speed是美国于1994年拍摄的惊险动作片, 我国直译为《速度》, 讲述的是一辆满载乘客的公共汽车上被恐怖分子装上自动兼遥控炸弹, 使汽车在高速行驶状态下不能减速或停下来, 特种警察队员Jack毅然上车与无辜乘客一起同匪徒进行了一场生与死的较量。港台译名为《生死时速》, 在直译基础上加了意译, 充分体现了影片内容, 且明了、生动、传神, 是一个非常精彩的译名。又如, The Waterloo Bridge的译名为《魂断蓝桥》, 可谓是英文电影翻译中的上等佳作, 如果直译, 则是滑铁卢桥, 容易让观众与滑铁卢战役混淆。而魂断蓝桥, 则是根据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情节而进行翻译的, 收到了奇佳的效果。使用直译兼意译方法的其他例子还有:
E.T.《ET.外星人》
Home Alone《小鬼当家》
The Interpreter《翻译风波》
Sleepless in Seattle《西雅图不眠夜》
Pretty Woman《风月俏佳人》
5. 另译或别译 (Creative interpretation) 。
在直译、音译、意译均不能恰如其分地体现原片内容、甚至失去原片的韵味和特色时, 就可以以原片为基础, 另立译名。
例如, Pinocchio是欧美国家老百姓熟悉的一个童话人物, 但直接翻译成“匹诺曹”, 很多中国观众就不一定知道, 而译成《木偶奇遇记》却能让中国观众对故事人物、情节有所了解。很显然, “木偶”并不是一个普通人, 自然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就更加离奇了。
又如, 非常经典的一部电影《壮志凌云》的英文是“Top Gun”, 直译的话很容易将它误译为“最厉害的枪”。而事实上在美国, 如果你稍微对军事感兴趣的话就知道“top gun”其实是美国海军F-14舰队战机训练学校的代码, 而整部影片所表现的是该校培养意志力、团结协作的精神, 因此译为《壮志凌云》不仅体现了主题, 而且朗朗上口, 让观众耳熟能详。使用另译的方法的其他例子还有Pocahontas《风中奇缘》、Rebecca《蝴蝶梦》、Halloween《月光光, 心慌慌》等等。
四、结语
以上所举例子均为已被大众普遍接受并取得一定社会效应的电影。这些影片采用了较合适的翻译方法, 因此也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当然, 由于在文化理解上的欠缺, 目前一些电影在译名上选择了不够恰当的翻译而无法取得其应有的票房效果。英文电影片名翻译是一项重要而富于创造性的工作, 不是简单地照搬, 而是需要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 在忠实于原片的基础上, 做到符合汉语文化特征, 达到文字优美、生动传情, 富于吸引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Nida, E.A.2001.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3].包惠南, 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4
[4].柴梅萍.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J].苏州大学学报, 2001 (4)
[5].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1998
[6].冯庆华.文体翻译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7].何宁.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纵横谈[J].上海科技翻译, 1998 (3)
[8].何跃敏.当前西片译名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翻译, 1997
[9].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 2002 (5)
[10].王红卫.跨文化交际翻译方法:归化和异化策略[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2 (9) :250.253
翻译问题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