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儿童肱骨骨折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儿童肱骨骨折范文(精选11篇)

儿童肱骨骨折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1例中女9例, 男12例, 年龄3~14岁, 平均9岁, 均为跌倒损伤, 按肱骨外髁骨折分型:Ⅲ度骨折15例, 手法复位失败的Ⅱ度骨折6例, 均有明确的手术指征, 行切开复位内固定。

1.2 手术方法

臂丛麻醉或静脉全麻下进行, 取肘关节外侧切口, 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 即可暴露骨折部位, 清除骨折端及关节腔内血肿, 观察远端折骨块移位情况, 屈肘并前臂旋后、内翻, 拨动外髁骨块复位, 手指按压维持, 以巾钳在两断端外侧各钳处一骨孔, 粗缝针穿10号丝线穿过后结扎, 打结时注意断端对位, 用同样方法在该处的前、后侧各穿一孔, 分别丝线缝合结扎固定, 轻屈、伸肘关节, 检查其稳定性无误后, 逐层缝合创口。术毕屈肘90°, 前臂中立位石膏托固定, 4周后去除外固定行功能锻炼。

1.3 评价标准

参照李稔生等功能疗效评定标准[2] (按肘部外形, 肘关节活动功能和并发症, 分以下3个等级:优:肘部外形和功能正常, 无后遗症;良:肘屈伸在110°以上, 肘外翻或内翻在10°以内, 无疼痛及其他后遗症;差:肘屈伸在90°以下, 肘内翻或外翻在15°以上或有骨不连, 肱骨小头缺血性坏死等后遗症) 。

2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复查X线片, 示骨折达到解剖复位或近似解剖复位, 本组所有患者随访6~24个月, 平均20个月, 其中优15例, 良6例, 疗效满意。

3 讨论

现阶段, 人们对骨折治疗的要求越来越高, 不仅要求骨折顺利愈合, 还希望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 同时在基层医院, 经济较为落后, 治疗费用也是患者的一大考验。

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的骨折块, 常包括肱骨下端外侧干骺端、外上髁骨骺及滑车桡侧壁, 治疗均应达到解剖或近似解剖复位, 否则会发生骨不连、肘关节畸形、迟发性尺神经损害而致肘关节功能障碍。对于手术适应证的把握, 笔者倾向于Kameqaya等[3]的观点, 即便骨折间隙<2 mm, 也是不稳定的, 有可能发生再移位。故在受伤后时间长而肿胀严重, 手法复位困难的Ⅱ度骨折, 仍应考虑手术治疗。常规交叉克氏针内固定, 螺丝钉内固定各有其优缺点, 克氏针内固定由于附着在骨折远端的伸指伸腕总肌腱的牵拉[4], 有内固定不稳定的潜在危险;而螺丝钉内固定, 有人认为螺钉的加压作用可能压缩骺板细胞而产生骨骺早闭[5]。本研究采用三条丝线结扎缝合固定的方法, 不仅可保留其部分血供, 很少加重骨骺的进一步损伤, 而且相对克氏针固定稳定, 并且免除了骨折愈合后的再次手术。综上, 此法操作便捷、创伤较小、固定可靠、经济耗费少, 尤其在基层医院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601-609.

[2]李稔生, 陶惠人, 朱耀康, 等.螺丝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的远期疗效评价[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1998, 13 (4) :242.

[3]Kamegaya M, Shinohara Y, Kurokawa M, et al.Assessment of stability in children&apos;s minimally displaced lateral humeral condyle fracture b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J Pediatr Orthop, 1999, 19 (5) :570-572.

[4]程富礼, 潘少川, 黄万新, 等.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儿童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1998, 19:117.

肱骨骨折临床表现 第2篇

一、肱骨颈骨折

1.肩部肿胀、疼痛,活动障碍,局部可见瘀斑。

2.触诊骨折处有明显压痛,并可有骨擦音。

二、肱骨干骨折

1.上臂肿胀,疼痛,缩短或成角畸形。

2.出现异常活动或骨擦音。

3.伴有桡神经损伤时,出现垂腕,伸拇、伸掌指关节功能丧失。

三、肱骨髁部骨折

1.髁间骨折时,肘部明显肿胀,疼痛剧烈,压痛广泛,肘关节呈半伸直位,不敢屈伸活动。前臂多处于旋前位,肘后三角骨性标志紊乱。

2.肱骨内髁骨折时,肘关节内侧明显肿胀,勉强伸肘时,前臂呈外展外旋,肘内侧可触及活动的骨折块摩擦感。

3.肱骨外髁骨折时,肘关节外侧疼痛肿胀明显,肘呈半屈状,外侧压痛,有时可及移位的骨片。

四、肱骨髁上骨折

1.肘部肿胀,压痛功能障碍。

2.局部有异常活动、骨擦音。

3.肱动脉挫伤或压迫可发生血管痉挛,疼痛。或桡动脉搏动消失,手部皮肤苍白,发凉麻木。正中神经受损可引起拇指对掌功能障碍及桡侧三指半感觉减退或消失。

儿童肱骨骨折 第3篇

【关键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难复性;肘内翻

【中图分类号】R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729-02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肘部最常见的骨折之一,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是指不能通过非手术方法来对骨折端进行复位和维持复位的骨折类型,其手术方式的选择,不仅关系到骨折的正常愈合,也关系到肘关节的功能恢复。现将我院2008年至2009年收治的75例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

本组选自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有移位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患儿75例,男40例,女35例,年龄2.5~12岁。左侧48例,右侧27例;伤后就诊时间1小时~20天。按手术方法分成A、B两组,A组38例采用双纵行切开肱三头肌肌腱加肱骨内髁处骨膜横断、克氏针交叉固定术式。B组37例,采用肱三头肌肌腱舌形切开显露骨折端加克氏针交叉固定术式。

1.2 手术方法

A组患儿仰卧,在臂丛或静脉麻醉下,常规消毒、铺无菌巾,肘后正中切口,解剖尺神经加以保护。沿肱三头肌腱性部分两侧纵行切开肱三头肌及骨膜、关节囊,可以见到移位的骨折端以及肱骨内髁处的骨膜较厚,大多比较完整。将肱骨内髁处的骨膜及部分软组织作横行切开,稍作松解,然后将肱骨髁上骨折端解剖复位,对断端尺侧骨皮质有压缩、塌陷的,以恢复骨骼正常轴线为准。用2根1.5~2 mm的克氏针从肱骨远折端内外髁皮质进针交叉打入贯穿骨折线达骨折近折端皮质出针,针尖出近折端皮质约0.5 cm,固定骨折端,针尾留0.5~1.0 cm,弯曲留于皮下,待骨折愈合后取出。逐层缝合肱三头肌、皮下组织及皮肤。术后不需要外固定。B组患儿仰卧,取肘后正中切口,解剖尺神经加以保护,舌形切开肱三头肌,显露骨折端,将骨折端解剖复位,用2根1.5~2 mm的克氏针从肱骨远折端内外髁皮质进针交叉打入贯穿固定骨折端,“Y”形缝合肱三头肌肌腱。术后石膏托外固定6周。6周后去石膏托开始康复锻炼。

1.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Flynm临床功能评定标准,对肘关节功能进行评价。优:丢失携带角和丢失伸屈功能在0°~5°;良:丢失携带角和丢失伸屈功能在6°~10°;可:丢失携带角和丢失伸屈功能在11°~15°;差:丢失携带角和丢失伸屈功能大于15°以上。

2 结果

对全部患儿进行随访,时间6~36月,平均18个月。肘关节屈伸功能比较:A组共38例,优29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94.74%。B组共37例,优17例,良9例,可4例,差7例,优良率70.27%。两组间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χ2检验,P<0.05),A组疗效明显优于B组。

两组携带角的变化比较:A组优29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92.11%。B组优17例,良7例,可8例,差5例,优良率64.86%。两组间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疗效明显优于B组。

3 讨论

3.1 分类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较常见,发病率约占儿童全身骨折的26.7%,肘部骨折的60%~70%。1931年Felsenerch提出的分类标准至今仍被临床应用,Ⅰ型:无移位或几乎无移位;Ⅱ型:有移位,但骨折面间有接触;Ⅲ型:骨折面间无接触。1994年,McIntyre对传统的分类再做补充,改进了肱骨髁上骨折的分类标准,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较突出:Ⅰa无移位,后倾<5°;Ⅰb无移位,后倾≤15~20°,内(外)側间隙≤1 mm;Ⅱa移位0~2 mm,后倾≤15~20°,或内(外)外皮质紧缩或骨折间隙>1 mm;Ⅱb移位2~15 mm,断端有接触、有不同水平歪斜;Ⅲa断端无接触,重叠≤20 mm或旋转移位>15 mm,断端尚有接触,有不同水平歪斜;Ⅲb断端间隔很大或重叠>20 mm,或旋转移位>15 mm,断端无接触,不同水平歪斜。[1]

3.2 治疗方法

肱骨髁上骨折治疗的目的是及时准确复位,恢复肘关节的屈伸功能,防治肘关节畸形。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如治疗不当可带来严重并发症,故骨科临床医师要高度重视。对于新鲜肱骨髁上骨折应首选闭合复位或牵引治疗。手术指征仅适用于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即闭合复位或牵引治疗失败者,或陈旧性骨折。对于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治疗是积极有效的方法。而对肱骨髁上骨折并发症的防治则贯穿于整个手术治疗过程的每个环节。[2]近期常并发血管、神经的损伤,远期发生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肘关节活动障碍和肘内翻畸形,其中肘关节活动障碍和肘内翻的发生率较高,其发生的原因很多,除与骨折的类型有关外,还和治疗的方法及局部解剖、手术入路的选择有很大关系。

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有多种入路选择,力求切口易于显露,便于操作,组织牵拉少,尽可能减轻手术引起的软组织反应,减轻并发症的发生。[3]临床上,我们对肘后切口做了如下改良:① 沿肱三头肌肌腱两侧作纵行切开,当中保留约1.5 cm宽的腱性部分,手术野显露清楚,有利于复位固定。由于保留了肱三头肌的腱性部分,术后不需要石膏托外固定,有利于术后肘关节早期进行康复锻炼,并且在肘关节康复锻炼时增加了肘外翻活动训练,就是为了纠正骨折端尺侧边缘的压力比桡侧高出很多的影响,降低肱三头肌、关节内的粘连发生,对降低肘关节活动障碍和肘外翻的发生率有一定意义。② 为预防肘内翻的发生,我们复位前将肱骨内髁处的骨膜及部分软组织作横行切开,稍作松解。此后的随访证明,此法有助于骨折的愈合,并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曾文辉,王伟林. 改良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手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J].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3月上旬刊):219-220.

[2] 王建伟,马勇. 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生物力学机制研究概况[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1(4):58-60.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临床治疗研究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5月~2010年5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肱骨踝上骨折患儿90例为研究对象。患儿经确诊后进行急诊科手法复位治疗, 均未成功。所有患儿随机均分为3组, 分别为后侧入路 (A组) 、外侧入路 (B组) 和内外侧联合入路 (C组) 各30例。3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儿进行全身麻醉, 常规消毒, 准备手术。A组患儿选择肘后侧正中入路, 手术后以克氏针交叉内固定, 石膏外固定。B组患儿采取肘外侧入路, 手术后交叉克氏针固定, 石膏外固定。C组患儿采取肘内外侧联合入路, 手术后克氏针固定, 石膏外固定。观察各组患儿手术时间及术后疗效。总显效率= (治愈+显效) /总例数×100%。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使用SPSS 17.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 计量资料用±s表示, 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患儿手术情比较

C组时间优于A组和B组,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见附表。

2.2 3组患儿术后功能评定

所有患儿均获得为期1~3年的随访。根据Jupiter临床功能评分系统对患儿术后效果进行评分。A组:治愈13例 (43.33%) , 显效5例 (16.67%) , 有效7例 (23.33%) , 无效5例 (16.67%) , 总显效率60%;B组:治愈17例 (56.67%) , 显效8例 (26.66%) , 有效2例 (6.67%) , 无效3例 (10.00%) , 总显效率83.33%;C组:治愈19例 (63.33%) , 显效8例 (26.67%) , 有效2例 (6.67%) , 无效1例 (3.33%) , 总显效率90%。B组和C组治愈有效率高于A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儿童肱骨踝上骨折需要及时治疗, 避免后遗症的发生[2]。关于该病症的治疗, 有多种方法[3]。本文通过分析后侧入路、外侧入路和内外侧联合入路手术时间及术后疗效, 发现内外侧联合入路手术在时间方面和术后疗效方面, 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与另外两种方法比较,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传统的治疗方式为肘关节后侧入路, 尽管可以有清晰的视野, 但是手术过程需要切断肱三头肌, 对患儿的术后康复有严重影响[4]。而且术后局部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患儿的康复也是极为不利的。另外, 传统的手术方式由于切口和闭合时间较久, 使得术后的远期疗效也不佳[5]。内外侧联合入路能够在短时间内切口闭合, 而且完成手术时间也显著优于另外两种手术方式, 临床效果佳。由此, 儿童肱骨踝上骨折采取内外侧联合入路效果最好,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哲, 焦琨, 张鹏, 等.引导钳下交叉克氏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临床分析[J].河北医药, 2013, 35 (11) :1682-1684.

[2]Ramesh P, Avadhani A, Shetty AP, et al.Management of acute&apos;pink pulseless’hand in pediatric supracondylar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J].Journal of Pediatric Orthopaedics, 2011, 20 (3) :124-128.

[3]纪磊, 霍华春, 张厚敏, 等.L形微钛钢板结合克氏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临床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3, 28 (7) :668-669.

[4]Leitch KK, Kay RM, Femino JD, et al.Treatment of Multidirectionally Unstable SupracondylarHumeral Fractures in Children.A Modified GartlandType-ⅣFracture[J].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British Volume, 2006, 88 (5) :980-985.

儿童肱骨骨折 第5篇

【摘 要】 目的:观察儿童肱骨外髁骨折采取三步复位法结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肱骨外髁骨折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克氏针固定,治疗组采用三步复位法结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手术效果。结果:手术后,治疗组临床治疗有效率93.33%,对照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3.33%,治疗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治疗组患儿的满意度为96.67%,对照组患儿的满意度为83.33%,治疗组患儿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儿童肱骨外髁骨折采取三步复位法结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具有临床操作简便,并发症较少,可以有效促进骨折愈合,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 三步复位法;小夹板外固定;儿童肱骨外髁骨折

【中图分类号】R683.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1-0091-02

肱骨外髁骨折指的是肱骨外髁带肱骨小头或者外髁带肱骨小头和部分滑车骨骺的关节内骨折,在儿科当中属于一种常见的肘关节损伤,多见于5~10岁的儿童,发生率略低于肱骨髁上骨折。肱骨外髁包含非关节面与关节面两个部分,前臂伸肌群附着在肱骨外髁,肱骨外髁骨折后,因为伸肌群的牵拉,骨折块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移位。另外,如果没有对肱骨外髁骨折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导致肘外翻畸形以及尺神经炎或麻痹,对小儿的健康带来非常严重的不良影响[1]。笔者选取肱骨外髁骨折的患儿60例, 30例患者采取三步复位法结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对比分析其治疗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接收治疗的肱骨外髁骨折患儿60例,通过临床检查,全部符合肱骨外髁骨折的临床诊断标准[2]。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男23例,女7例,年龄在4~13岁,平均年龄(8.3±3.2)岁;对照组男21例,女9例。年龄在5~14岁,平均年龄(9.2±4.5)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全麻,在无菌情况之下进行整复,等到复位良好后,从肱骨外髁斜向内上平行采取2枚直径1.5mm克氏针固定骨折端,在C型臂机下骨折端对位良好,克氏针固定位置良好,折弯针尾在皮肤外面,之后进行无菌包扎。术后抗生素治疗24h,长臂石膏屈曲体位固定21天,21天以后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将克氏针和石膏拆除,同时正确指导患儿进行康复训练[3]。

1.2.2 治疗组 实施全麻,采取仰卧体位,患肢放置在手术台上,进行常规消毒铺巾。在C型臂下,将患肢放松,手模心会,了解骨折端移位方向,助手握住患肢腋下,将上臂内旋;医者握住患肢手腕,将前臂外旋,维持以上姿势进行牵引,首先纠正旋转移位,然后对尺偏畸形给予纠正,右手的拇指在肱骨远端后侧顶压,其余四指在骨折近端前侧顶压,纠正前后移位。从屈肘一直到极度屈曲体位,C型臂下看见骨折复位良好后,小夹板外固定。小夹板根据其小臂的大小和长短,在复位之前进行制作,由宽度相等的三块夹板组成,其固定范围为上臂周径的3/4,长度为腋下一直到肘关节下2cm(侧板),底板长度为腋下至腕关节2cm。夹板的各端分别放置棉花薄垫,以免夹板部位受损,之后再根据骨折类型,分别在骨折远端尺侧和后侧置入压垫。前臂旋后,内侧、外侧以及后侧夹板超肘关节将上臂和前臂超肘关节进行绑扎固定,之后再将上臂上部和前臂采用绷带做 “8”字固定,使肘关节屈曲90~100°。21天以后将外固定解除,进行术后康复训练。

1.3 疗效判定 治愈:骨折解剖复位或者骨折远折断向桡侧移位1/5,伴有骨痂出现,其功能大致恢复;好转:骨折对位良好,骨折完全愈合,肘关节伸屈受到限制在30°以内,提携角降低在20°以内;无效:患肢畸形,提携角减少>20°以上,其伴有相关功能障碍[4]。

1.4 患儿满意度 采取我科室自主研制的问卷调查表,其中包括有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以及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率+一般满意率[5]。共发放60份,回收60份,回收率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治疗效果比较 术后治疗组治疗有效率93.33%,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3.33%,治疗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满意度比较 术后治疗组患儿的满意度为96.67%,对照组患儿的满意度为83.33%,治疗组患儿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肱骨外髁骨折是儿科一种常见疾病,其部位在疏松骨质与致密骨质的交界部位,进而容易引发骨折。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的临床表现是外侧肿胀明显,同时可以逐渐扩散到整个关节。骨折脱位以肿胀最为严重。肘部外侧会出现瘀斑,并且逐渐扩散到腕部。受伤后48~72h皮肤会出现水疱。肘部外侧出现剧烈压迫性疼痛,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肱骨下端周围压迫性疼痛。骨折移位患儿也许会触及到骨擦音和活动骨块。可出现肘部外翻畸形、肘部增宽,肘部后三点关系发生改变,肘部关节活动丧失。另外,被动活动的时候疼痛明显加重,旋转功能通常没有受到限制。目前,对这种骨折主要采取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进行治疗,在C型臂机下利用三步复位方法可以获得有效复位。但要有效完成骨折的整复,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一定要认真检查,同时联合X线提示,进而确定骨折类型[6]。除此之外,临床医生和助手手法的协调一致非常关键。整复时间一定要尽早,在受伤后6h以内最佳。如果患儿受伤后就诊来迟或者局部肿胀严重,不可立即进行整复。首先要将患肢悬吊牵引,辅以行气和利水消肿药物,等到水肿消退以后再进行整复,并且争取一次成功。

小夹板属于复位以后用于外固定的用具,采取夹板进行固定,能够对松紧程度给予及时调整。另外,其属于一种可动的固定形式,根据肢体的动态平衡原理,进而对抗骨折断端再次移位的倾向。压垫属于夹板的着力点,所产生的压力能够有效给予固定,其放置位置需要根据移位程度和倾向,通过2点或者3点挤压的杠杆原理,进而获得持续性固定[7]。但是仍然要注意并发症的出现,可以适当将患肢抬高,以便患肢肿胀可以有效消退,同时还要对患肢的血液循环给予仔细观察,特别是在固定后一周内。克氏针固定的局限性在于没有加压作用,容易出现滑动和退出,同时当内侧克氏针穿入患处的时候,由于患儿在麻醉下进行,无法询问患儿,进而无法了解有无触及神经,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存在较大风险。本次研究显示,治疗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儿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相关实践研究结果基本相同[8]。

总之,儿童肱骨外髁骨折采取三步复位法结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临床操作简便,并发症较少,可以有效促进骨折愈合,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建平,刘宝琨,张质彬,等.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完全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2011,19(11):659-661.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54-155.

[3]Lee SS,Mahar AT,Miesen D,et al.Displaced pediatiric supracondy lar humerus fractures: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percutaneous pinning techniques[J].J Pediatr Orthop,2012,22(4):440-443.

[4]沈建军,金今,杨新宇.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不稳定型骨折[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9(10):57.

[5]S.Ferry Canale.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10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360-1361.

[6]毕宏政,杨茂清.矫枉过正治疗小儿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J].中国骨伤,2010,9(9):516-518.

[7]Cekanauskas E, Degliute R,Kalesinskas IU. Treatment of supracondylar humerus fractures in children,according to Gartland classification[J].Medicina(Kanunas),2013,39(4):379-383.

[8]陈逊文,朱永展,李灿扬,等.躁关节骨折的治疗选择和疗效分析[J].中国骨伤,2014,17(8):455-457.

儿童肱骨骨折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6例儿童肱骨外髁骨折,女5例,男11例,最小3岁,最大9岁,平均5.8岁,均为肱骨外髁Ⅱ~Ⅳ度骨折。12例桡骨颈骨折:女4例,男8例,最小5岁,最大8岁,平均年龄6.5岁,桡骨颈骨折,翻转移位成角。16例儿童肱骨外髁骨折X线表现为:Ⅱ~Ⅳ度骨折,属于salterHarrisⅣ型骨骺损伤,经手法复位失败后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12例桡骨颈骨折X表现为:桡骨颈骨折,骨骺分离成“歪戴帽”状,最大与桡骨纵轴呈90°角,经手法复位失败后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

1.2 手术方法

内固定材料:日本郡是株式会社制造,聚左旋乳酸可吸收内固定棒,规格:2 mm×50 mm。(1)肱骨外髁骨折:臂丛或全身麻醉,仰卧位,驱血后取肘外侧纵形切口,长约4~6 cm,与肱桡肌与肱三头肌之间进入,游离并显露骨折,清除断端血肿,解剖复位后,以两枚直径2 mm克氏针钻孔,穿入两枚2 mm×5 mm可吸收棒固定,可吸收棒之间夹角约30°。冲洗伤口缝合,石膏屈肘固定4周,功能锻炼[2]。(2)桡骨颈骨折:臂丛或全身麻醉,仰卧位,驱血后取肘后外侧切口,长约4~6 cm,游离并显露骨折,细心保护骨膜,清除断端血肿,复位后,从桡骨头边缘至对侧斜下方以两枚2 mm克氏针分别钻孔,穿两枚可吸收棒固定,冲洗伤口缝合,石膏屈肘固定4周,功能锻炼。

2 结果

全部患者均随访2~2.5年,两类病例结果均在术后4~6周骨性愈合。随访1年未发现有骨折再移位、骨折不愈合或骨折延迟愈合、肘外翻畸形、骨坏死、桡骨头形态异常、创伤性关节炎、骨化性肌炎,手术伤口愈合良好,骨折愈合好,肘关节屈伸及旋转功能良好,取得了满意疗效。术后采用Mayo标准对肘关节功能进行评定,分为优、良、一般、差4个等级[3],其中肱骨外髁骨折患儿优13例,良3例,优良率为100%,桡骨颈骨折患儿优11例,良1例,优良率为100%。两类病例患儿共28例,无异物反应现象,无深部感染。

3 讨论

儿童肱骨外髁骨折及桡骨颈骨折较为多发,为关节内骨折,伴随骨骺损伤,如不能达到解剖复位或近似解剖复位,会出现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以及“鱼尾状”畸形,肱骨外髁增大,桡骨头骨骺早闭,关节屈伸及旋转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故切开解剖复位十分关键[4]。固定材料方面,首先要考虑避免继发骨骺损伤,不能选择直径2 mm以上的克氏针,克氏针留于皮外易出现针道感染伤口不愈合,而留于皮内则要二次手术取内固定;钛钉或钢钉加压作用良好,固定牢固,但易加重骨骺损伤,且需二次手术取出。可吸收棒固定,可以避免钉道感染,避免二次手术取出,且可吸收棒组织相容性好,无排斥反应,对组织无刺激及毒副作用,有效支撑时间8~10个月,3~5年在体内完全降解。但可吸收棒的缺点是强度相对低,无加压作用,临床应用中要两棒成角度固定,以免骨折块松动、骨折移位而造成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总之,可吸收棒在儿童肱骨外髁骨折及桡骨颈骨折的治疗上,疗效满意,切实可靠。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儿童肱骨外髁骨折及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法,并且避免骨骺二次损伤。方法:对16例儿童肱骨外髁骨折、12例桡骨颈骨折进行常用骨折分型,确定需要行手术治疗患儿,采取通常手术入路,均进行解剖复位后应用可吸收棒固定。结果:全部患者均随访22.5年,两类病例结果均在术后46周骨性愈合。未发现骨折再移位、骨折不愈合或骨折延迟愈合、肘外翻畸形、骨坏死、桡骨小头形态异常、创伤性关节炎、骨化性肌炎,骨折愈合好,肘关节屈伸及旋转功能良好。结论:可吸收棒固定,可以避免钉道感染,避免二次手术取出,且可吸收棒组织相容性好,无排斥反应,对组织无刺激及毒副作用,有效支撑时间810个月,35年在体内完全降解。

关键词:可吸收棒,肱骨外髁骨折,桡骨颈骨折

参考文献

[1]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58.

[2]朱通伯.骨科手术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86.

[3]侯金永,孙磊,杨茂清.Ⅲ、Ⅳ型肱骨外髁骨折的微创治疗[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0,18(6):54-55.

儿童肱骨髁上严重骨折的治疗体会 第7篇

关键词:严重肱骨髁上骨折,儿童,治疗方案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上肢骨折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多发生于2~10岁儿童。依据Gartland分型分为Ⅰ、Ⅱ、Ⅲ型, 其中GartlandШ型属于临床中较为严重的一类, 常并发血管、神经损伤以及完全骨折移位, 治疗不当可引起肘内翻畸形、关节活动障碍。目前对于严重肱骨髁上骨折多采用C臂机透视下闭合复位经皮穿刺针固定以及切开复位并血管神经探查两种方案, 收集我院20082010年该病患者53例, 依据病情对35例患者行闭合复位穿刺针固定, 18例患者行切开复位并神经血管探查, 随访1年, 疗效满意,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53例, 男32例, 女21例;平均年龄7.3岁;闭合性损伤40例, 开放性损伤13例, 合并神经损伤者5例。53例全部为伸直型骨折, 尺偏型28例, 桡偏型25例, 骨折程度均为GartlandШ型。

1.2 治疗方法

1.2.1 闭合复位经皮穿刺针固定

对无明显血管神经损伤、新鲜闭合骨折者, 伤后8h内采用静脉复合麻醉, 手法整复后在C臂机透视下透视骨折断端, 证实骨折复位满意后, 选择两枚粗细合适的克氏针自肱骨远端向近端穿入达对侧骨皮质, 交叉固定骨折端, 再次透视确定骨折复位满意后, 将克氏针在皮外0.5cm处剪断。采用前臂旋前位肘关节功能位石膏托固定, 2周后拆除石膏, 并指导患者主动进行肘关节屈伸功能锻炼, 4周后拍片复查, 6周左右拔除克氏针。

1.2.2 切开复位并血管神经探查

对有明显血管神经损伤或压迫征象以及多次手法复位失败的闭合性骨折、开放性骨折以及陈旧性未愈合患者采取开放式内固定手术。年长儿童采用臂丛麻醉, 一般采用全麻, 在气囊止血带控制下作 Campbell 肘后侧切口, 清除血凝块或机化的纤维组织, 屈肘纵向牵引, 使骨折复位, 鹰嘴窝恢复平整。然后探查损伤的血管及神经同时予以修复。于骨折远端交叉打入两根克氏针内固定, 仔细缝合皮肤包扎后采用肘关节功能位石膏托固定, 4周后去除石膏托开始功能锻炼, 6~8周后视骨折愈合情况拔出克氏针。积极主动地锻炼肘关节伸屈, 禁止被动活动肘关节。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进行为期1年随访, 治疗2个月行X线检查复位愈合情况, 所有患者骨折处对位对线良好, 骨痂形成。8~12个月后采用Cassebaum肘关节评分系统评价肘关节功能, 优:伸15°, 屈130°;良:伸40°, 屈120°;可:屈<110°, 活动范围>80°, 或屈>110°, 活动范围>50°;差:不能达到上述要求者。闭合复位者, 优28例, 良4例, 可3例。开放复位者, 优13例, 良3例, 可2例。两组骨折愈合情况及肘关节功能恢复程度无显著差异 (P<0.05) 。

3 讨论

肱骨下端扁而宽, 前有冠突, 后有鹰嘴窝, 这部分骨质非常脆弱, 受暴力极易造成骨折。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上肢骨折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多发生于2~10岁儿童, 以伸直型较常见。严重者常并发血管、神经损伤以及完全骨折移位, 治疗不当可引起肘内翻畸形, 关节活动障碍, 因此积极采用合理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对于肱骨髁上严重骨折是采用先闭合复位骨折后观察还是直接切开复位一直存在争议。C臂机透视下行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目前在临床应用较为普遍, 其疗效显著, 肘内翻发生率明显降低已得到广泛证实[1]。但对于有明显血管神经损伤或压迫征象、多次手法复位失败、陈旧性骨折畸形愈合以及开放性骨折需彻底清创患者, 因肱骨髁上严重骨折后, 患者通常肘部肿胀较重畸形明显, 采用闭合复位法在临床上有其困难性及不适用性。对于以上类型骨折, 是否适合采用切开复位法不得而知, 尚有部分报道显示积极切开手术不仅使骨折良好复位, 同时可以术中探查和处理神经损伤以免延误诊断及治疗[2,3]。本实验同时随访观察了两种治疗方法后患者骨折复位愈合情况及后期肘关节运动感知功能, 结果显示两组间各项恢复指标无显著差异。因此, 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权衡利弊, 决定采用何种治疗方案。治疗后期强调功能锻炼也尤为重要[4,5], 否则发生关节僵硬影响肘关节正常活动。

参考文献

[1]张君, 孙刚, 范宽.手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 3 (5) :557.

[2]LEE HY, KIM SJ.Treatment of displaced supracondylar fracturesof the humerus in children by apin leverage technique[J].BoneJointSurg (Br) , 2007, 89 (5) :646-650.

[3]SKAGGS DL, SANKAR WN, ALBREKTSON J, et al.How safe isthe operative treatment of Gartland type 2supracondylar humerusfractures in children[J].Pediatr Orthop, 2008, 28 (2) :139-141.

[4]朱超, 沈海琦.预防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的康复锻炼[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7, 15 (14) :l104-1106.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研究进展 第8篇

1 肘内翻并发机制

1.1 骨折远端尺侧倾斜与移位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骨折远端朝尺侧倾斜或移位是引其肘内翻畸形的主因, 远侧骨折端的尺侧倾斜与移位在整复后依然存在, 尺偏的远折骨片没有得以矫正, 在应力作用下骨折尺侧内倾更严重, 导致携物角减小甚至消失, 从而引发肘内翻[3]。

1.2 骨折远端内旋转移位

髁部结构特殊, 肱骨内柱骨质薄扁, 前有冠突窝, 后有鹰嘴窝, 前倾角, 骨折后很容易发生内旋。在远折端有旋转移位时, 因重力及肌肉牵拉可形成骨折远端尺倾, 故而肱骨髁上骨折易并发肘内翻。但有研究称骨折远端旋转移位并不意味着必然有尺倾, 临床也常现无骨折远端尺侧倾斜却以旋转移位愈合的肱骨髁上骨折案例[4,5]。

1.3 骨骺生长不平衡

“二次发生学说”认为肱骨外上髁和小头骨骺受刺致使外髁加速生长, 导致肘内翻[6]。但Siris认为生长紊乱是一种合并症, 引发携物角改变的可能性很低, 大部分研究人员也表示即使儿童骨折时远端骨片存在尺侧移位, 在愈合时便可见尺偏成角, 其后肘内翻角度也不会再发生改变[7, 8]。

2 治疗进展

肱骨髁上骨折有屈曲型与伸直型2种, 其中9成以上为伸直型, 而伸直型骨折中又可分为尺偏型、桡偏型。在治疗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其常见并发症有肘内翻、缺血挛缩、神经血管损伤等[9,10]。近年来临床治疗此病中所取得的研究进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

(1) 小夹板固定:此法为中医传统疗法, 在临床治疗中有重要应用。对型屈肘前臂中立位外固定2到4周。根据局部肿胀程度适时调整外固定的松紧程度[11]。3到7天行X线复查, 看骨折是否有移位, 4周脱石膏, 开始功能锻炼。手法整复忌粗暴, 根据损伤类型的不同采用合理的牵引复位方法。麦敏军报道84名闭合伸直型骨折病人经上述疗法后, 仅2人并发肘内翻[12]。 (2) 石膏固定:石膏固定可以较好地控制前臂旋转与屈肘的角度。前臂旋前位时, 肱骨受来自外侧桡骨的压力以及内侧尺骨的拉力, 有研究人员表示, 对骨折远端尺侧移位, 外侧骨膜断裂而内侧骨膜完整的儿童, 宜采用旋前位固定, 屈肘;而骨折远端内侧及外侧骨膜均断裂的儿童, 宜采用旋后位固定, 屈肘[13]。

2.2 克氏针内固定治疗

以克氏针为牵引, 经皮对肱骨髁上骨折予以内固定也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方法们主要适用于型 (大部分) 、型 (全部) 骨折儿童。此法分闭合复位和切开复位, 若非必要选择闭合手法整复[14]。以皮克氏针经皮行内固定3到4周, 术后以石膏辅以外固定, 保护肘部2到3周, 然后开始功能锻炼。若患儿肘部肿胀症状明显, 应等消肿或肿胀程度缓解后再予以手法整复及克氏针内固定, 必要时服用消肿药。同时, 由于患儿肘部用石膏辅助固定, 所以在脱膏前应注意观察病人患肢的血运情况, 患肢宜高抬位。就进针问题, 王冰主张先由外上髁行外侧克氏针进针, 行针方向和肱骨干纵轴之间的角度约为, 再由内上髁前方进内侧针, 内、外侧针均穿过另一侧骨皮质。此法能有效降低旋转、侧移以及侧弯的发生率。而有学者不主张机械地采用交叉克氏针固定疗法来医治肱骨髁上骨折儿童, 他们认为对于型及型儿童, 只有外侧克氏针固定才是有效且安全的疗法。而李文霞在传统的内外侧交叉固定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良, 用皮外张力固定的方式改进了原固定术的入路以及固定方式, 在明显降低了肘内翻并发率以及医源性神经损伤率。

2.3 手术治疗

在临床上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时, 一般优先考虑非手术治疗, 无效后才考虑手术治疗。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尽管有时可以复位满意, 但无法有效预防肘内翻[15]。就现在而言, 手术时主要考虑3种入路: (1) 肘外侧切口; (2) 肘内侧切口; (3) 肘后侧切口。有学者研究发现手术治疗有效率为62.5%, 而非手术治疗儿童恢复的有效率高达92.98%。因此, 当闭合复位效果不理想时, 方有切开复位指征。

3 小结

儿童肱骨骨折 第9篇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平衡牵引,治疗体会

肱骨髁上骨折是指发生在肱骨远端内外髁上方2~3cm的骨折, 以儿童最为多见, 发生率占肘部骨折首位。72.4%的病例发生于10岁以下的儿童中, 其中95%为伸展型[1], 故本篇主要讨论伸展型肱骨髁上骨折。肱骨髁上骨折手法难以复位且不稳定。该类骨折可原发或继发血管神经损伤及骨筋膜室综合征, 肱骨髁上骨折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肘内翻和肘关节功能恢复不全。该类骨折采用手法复位, 夹板或石膏固定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我院采用平衡牵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 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我院2005年3月-2009年2月共收治肱骨髁上骨折患者101例;其中采用三维平衡牵引治疗的共37例, 男25例, 占67.56%, 女12例, 占32.23%, 年龄2-14岁。

1.2治疗方法

首先应对患者试行手法复位以减少骨折移位, 减少血管神经受压程度, 局麻下行鹰嘴牵引, 前臂悬吊皮牵引+肘部下垂牵引结合手法复位, 床旁复查X片, 根据骨折对位情况调整牵引重量, 一般鹰嘴牵引重量为1~2kg, 下垂牵引重量为0.5~2kg, 平衡牵引维持固定2~4周, 骨折愈合后取掉牵引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

2结果

2.1肘关节功能评价标准[2]

优:肘屈伸受限<10°, 肘内翻<5°;良:肘屈伸受限10~20°, 肘内翻6~10°;可;肘屈伸受限21~30°, 肘内翻11~15°;差:肘屈伸受限>30°, 肘内翻>15°。

2.2治疗结果

本组随访1.5~12个月, 骨折均在4~6周内愈合, 肘关节功能均在3~4个月内恢复, 37例病员中, 肘关节功能优32例、良3例、可2例。

3讨论

3.1尺骨鹰嘴牵引方法

因为肱骨髁上骨折后, 肘部解剖关系已破坏, 有时进针点只能以鹰嘴作为进针参照点, 进针时取肘关节屈曲90°, 前臂旋前90°, 进针时, 以一手拇指压住尺骨后侧嵴作为一参照点, 根据儿童骨骼粗细选择尺骨纵轴离鹰嘴约2cm处作为进针点, 垂直于肱骨纵轴钻入, 为防止肱内翻, 可适当取内侧高、外侧低的角度钻入, 行鹰嘴骨牵引时, 应注意进针点的固定, 因小儿配合情况不佳, 应避免钢针尖失去控制损伤到尺神经。治疗过程中, 根据病情需要调整牵引重量, 复位重量可以达到1.5~2kg, 维持重量为0.5~1kg, 定期床旁摄片是检查骨折对位的有效办法。

3.2垂直悬吊皮牵引方法

清洁皮肤后, 使用宽4~5cm的粘膏条, 绕过扩展板, 贴于小儿前臂的掌侧和背侧, 再以绷带缠绕, 注意不要缠绕过紧, 避免导致血液循环障碍。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粘膏条是否脱落, 经治疗病员肿胀消退后应及时调整绷带松紧度, 如粘膏条滑脱要及时更换, 还要注意避免因腕部皮肤发生皱褶而引起的溃疡, 应保持腕部皮肤干燥。

3.3肘部下垂牵引方法

行前臂悬吊皮肤牵引后, 于肘前方置一夹板, 以减少肘前方的软组织压迫, 以一长约60cm, 宽约10cm的布带或绷带, 跨过肘前方, 悬一法码。一般为0.5~1.5kg, 根据需要而定。

3.4功能锻炼

肱骨髁上骨折治疗后的肘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与功能锻炼直接相关。早期行握拳及手指活动以进行前臂肌肉功能锻炼有助于肘部及前臂的肿胀消退, 取掉牵引后以患儿主动进行肘关节屈伸活动为主, 治疗过程中应避免医务人员暴力伸屈, 造成患肘再损伤或者骨化性肌炎, 妨碍肘关节功能恢复。

3.5平衡牵引满足肱骨髁上骨折的固定要求

Gartland于1959年按骨折移位程度将肱骨髁上骨折伸直型分为三型:I型:骨折无移位;II型:骨折远折段后倾或同时有横向移位, 后侧皮质仍完整;III型:骨折断端完全移位, 皮质无接触。GartlandIII型肱骨髁上骨折是严重的肘部骨折, 骨折发生在肱骨最薄的部位, 即发生在由鹰嘴窝、冠状突窝区构成的区域, 骨折的断面呈薄条状, 轻度的旋转未矫正就会造成骨折断端接触面积明显减少, 稳定性下降。如果旋转移位不纠正, 内侧骨柱没有支撑, 会导致骨折远端向内侧倾斜, 引起肘内翻畸形。GartlandIII型肱骨髁上骨折骨膜完全断裂, 骨折端呈三维畸形, 既有侧方移位, 又有前后方成角移位, 还存在水平旋转, 故该类骨折必须从3个平面都得到纠正, 才能得到良好的复位, 由于III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损伤较重, 骨折部位断端断面多为两狭长断面, 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重, 骨折复位后经过夹板固定、石膏固定, 由于患方不可能完全配合而造成继发性移位的可能性大。平衡牵引以鹰嘴牵引来维持肱骨轴向的稳定, 以下垂牵引来维持肱骨髁上部位切向的稳定, 以外旋90°的前臂皮牵引来防止肱骨远端旋转移位, 满足了肱骨髁上骨折III型的固定要求。

参考文献

[1]萧劲夫, 张强, 王寿.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概况[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01 (4) :54-59.

三角巾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 第10篇

关键词肱骨外科颈骨折手法整复三角巾悬吊外固定功能锻炼生物力学肩关节是全身活动度最大的关节,因此肱骨外科颈骨折虽发生一定程度的畸形愈合,由于肩关节具有广泛的活动范围和代偿功能,一般不会造成明显的功能障碍。对于肱骨外科颈骨折,在治疗上则应注重功能恢复,而无须追求解剖复位。我们通过对32例肱骨外科颈骨折,只给予手法整复,三角巾悬吊外固定,指导其功能锻炼,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男性26例,女性6例;21岁至50岁22例,50岁至60岁7例,60岁以上3例;外展型13例,内收型15例,无移动4例;间接暴力14例,直接暴力18例;就诊时最早半小时,最迟5天,平均1天。

2治疗方法

2.1手法整复:一般在臂丛麻醉下进行整复。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在屈肘90°,前臂中立位,通过绕过腋窝的布带及握持肘部,作对抗牵引,纠正缩短移位。对于外展型骨折,术者双手握骨折部,两拇指按于骨折近端的外侧,其他各指抱骨折远端的内侧向外拉牵;对于内收型骨折,术者两拇指压住骨折部向内推,其他四指使远端外展。骨折复位后,叩击尺骨鹰嘴,使骨折端相互嵌入,以增加稳定性。整复中不必强求骨折解剖复位。

2.2三角巾悬吊外固定:对于无移位骨折,或有移位骨折经手法复位后,给予屈肘90°,三角巾悬吊外固定,睡眠时则用宽薄的长布巾将患侧上臂固定在胸旁。

2.3局部外敷消肿止痛膏:药物由天南星、草乌、皂荚、冰片、续断、陈皮、香附等共研细末调配而成,敷于伤处,1~2日换药1次,至局部肿痛基本消失时为止。

2.4内服中药,分骨折三期治疗。早期选用桃红四物汤加减,中期选用续骨活血汤加减,后期选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2.5指導功能锻炼:复位后即可开始功能锻炼,循序渐进,逐渐加大。开始时作握拳、屈伸腕动作。1周后增加作轻度屈伸肘锻炼,2周后加大屈伸肘范围,并在弯腰位,让上肢在三角巾固定下作自然摆动,这样即可锻炼肩关节,又避免了骨折再移位的可能。3~4周开始逐步增加肩关节的主被动活动范围。

3治疗结果

3.1复位情况:32例中,达到解剖复位或近解剖复位者26例,占81.2%;对位2*/3以上力线良好者6例,占18.8%。

3.2功能标准:以骨折临床愈合后进行功能评定,优为患侧肩关节功能达70%以上;良为功能恢复达50%以上;可为功能恢复达30%以上;差为功能恢复在30%以下。

3.3疗效评价:随访32例,时间4~8周,平均5周。优24例,占75%;良4例,占12.5%;可3例,占9.4%;差1例,占3.1%。

4讨论

4.1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应最大程度的恢复其肩关节功能,而不强求其复位程度。对于力求解剖复位,牢固固定,虽然复位愈合理想,但事实证明功能恢复并不理想。为了强求解剖复位,往往反复整复,这样难免加重局部损伤,甚至把骨折的锯齿状断端或嵌插骨折给磨损、破坏了,丧失了本来可能存在的咬合稳定机制。

而为了保持解剖复位,又需要严格的固定。所以即使骨折顺利愈合,但却获得了一个僵硬的肩关节。患者为恢复肩关节功能而痛苦不堪。4.2采用三角巾外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以恢复肩关节功能为目的,同时骨折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顺利愈合。由于骨折本身或复位后的骨折嵌插,局部肌肉的收缩、紧张而形成的夹板作用,以及三角巾悬吊的外固定,都是骨折的稳定机制,所以治疗过程中多无骨折再移位现象。而三角巾外固定,为局部外敷药膏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创造了条件,防止了关节粘连与肌肉萎缩,使肩关节功能得以顺利恢复。4.3上臂在三角巾悬吊固定下,通过指导恰当的功能锻炼,使局部肌肉紧张收缩,达到因形成肌肉夹板作用而紧固骨折,既锻炼了肩关节,又促进了血运,并有消肿、散瘀、接骨的作用,符合骨折愈合的生物力学要求。

4.4内服中药,按骨折分期治疗,外敷消肿止痛膏,可以促进骨折愈合,不再赘述。

儿童肱骨骨折 第1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本组病例25 例, 男18 例, 女7 例;年龄4~12 岁, 平均年龄8 岁。左15 例, 右10 例。伸直型23 例, 屈曲型2 例, 均为肱骨髁上Gartland Ⅲ型骨折。其中开放性1 例, 合并尺神经损伤2 例, 无桡神经、正中神经和血管损伤, 受伤至手术时间1~8 h。

1.2 治疗方法

臂丛或静脉麻醉, 患者选仰卧位。采用患侧肘关节内外侧小切口, 以外侧为主, 顺肌间隙进入, 切口大小以容纳一手指伸入能触及肱骨髁上骨折前方为宜, 内侧切口要避开尺神经, 能看到骨折断端, 便于辅助复位即可 (在本组有2 例尺神经损伤, 内侧切口适当延长, 有利于探查尺神经) 。术中屈肘90°, 在牵引下先适度撬拨骨折端复位, 然后通过手指触摸骨折皮质, 复位满意后再分别自肱骨内外髁上交叉插入直径1.5~2.0 mm克氏针, 交叉点应在骨折近端, 针尖要穿过对侧骨皮质2.0 mm左右固定。对于稳定性差的肱骨髁上骨折, 应在外侧插入第3根克氏针 (本组有20 例采用3根克氏针固定) , 然后在C型臂透视下证实患肘前倾角、提携角恢复正常后 (于术前预摄的健侧X线片对照) 再冲洗创腔, 缝合切口, 术毕针尾折弯留于皮外。

1.3 术后处理

术后采用前臂中立位石膏托外固定3周, 在石膏固定期间要严密观察患肢末梢血运、感觉、活动情况。术后3周拆除石膏托, 逐步加强主动屈伸练习, 间歇进行。术后8~10周复查X线片, 拔除克氏针。

2 结 果

25 例均获随访, 时间10~60个月。患者均临床愈合, 骨折愈合时间4~6周。参照李捻生等[1]肘关节功能评价标准:优23 例, 良1 例, 可1 例, 优良率96%。无感染, 无畸形愈合, 无关节僵硬、骨筋膜室综合征、活动受限等并发症发生。3 例神经损伤患者神经功能完全恢复, 肘关节功能基本无影响。

3 讨 论

3.1 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时机

儿童肱骨髁上Gartland Ⅲ型骨折, 骨皮质已无接触, 骨膜完全剥离, 骨膜的铰链作用已破坏, 屈曲和伸直都极不稳定、严重时骨折块使皮肤“起皱”甚至刺穿皮肤, 形成开放性骨折, 闭合复位难以成功[2]。特别伴有神经、血管损伤的外后移位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 因神经、血管束可卡在骨折部位, 应避免手法复位, 尽量做为急症 (小于8 h) 或紧急手术 (小于24 h) 。如果在伤后5 d手术, 骨化性肌炎的危险性明显增加。

3.2 手术技巧

采用经肘内、外侧小切口, 能直视下显露骨折前、后、左、右四面, 可确保骨折解剖复位, 术中骨折复位时可从肌间隙进入, 通过手指触摸达到解剖复位, 这样既可避免血管、神经的损伤, 又能直视下进行尺侧骨折端的复位、固定, 可有效防止因尺偏型骨折的复位不良或桡偏型骨折过度复位而导致的肘内翻畸形[3]。术中穿针固定时, 应先交叉插入2根直径1.5~2.0 mm克氏针, 交叉点在骨折近端的的骨质内, 针尖穿过对侧皮质2.0 mm为宜, 如不够稳定, 可采用3枚以上克氏针固定, 可明显提高固定的稳定性, 避免内固定失效的发生。

3.3 注意事项

a) 交叉插入克氏针时, 克氏针插入的方向应与肱骨纵轴呈35°~45°角, 并使内侧针成10°角向后, 避免损伤神经[4]。b) 解剖复位, 特别是恢复正常的Bauman角是减少肘内翻并发症发生的有效措施。c) 术中交叉穿针后, 将肘关节做被动伸直试验, 如有骨折端不稳定、移位, 则应多加1根固定针。d) 骨折后因皮肤肿胀, 常摸不到骨性标志, 如采用肘关节内外侧小切口, 顺肌间隙进入, 既有效避免神经血管损伤, 又有利于骨折复位一次成功, 还能避免反复穿刺造成骨骺损伤。e) 术后要采用间歇、循序渐进的锻炼方法, 进行主动屈伸练习, 避免被动活动和强力手法, 积极预防骨化性肌炎的发生。f) 术中尽量微创, 减轻术后伤口瘢痕的影响, 术后加强针眼护理, 保持针眼干燥。急诊经肘关节内外侧小切口行骨折复位多根克氏针内固定术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GartlandⅢ型骨折的有效方法, 操作简便、固定可靠、并发症少, 有利于肢体功能早期恢复。

参考文献

[1]李捻生, 陆裕朴.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 1986, 6 (2) :115-117.

[2]Canade ST, Beaty JH.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王岩, 译.第1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1249.

[3]张根民.骨折诊治失误分析及对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225-226.

儿童肱骨骨折范文

儿童肱骨骨折范文(精选11篇)儿童肱骨骨折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21例中女9例, 男12例, 年龄3~14岁, 平均9岁, 均为跌...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