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声调范文
拼音声调范文(精选8篇)
拼音声调 第1篇
教
案
教学对象:
以英语为母语的初级外国汉语学习者
教学目标:
1、了解中文发音的四个声调;学习三个词汇
2、要求记住并且发音准确。
教学方法:
口语,面对面教,有适当的肢体语言。辅助卡片,使得教学更生动。跟读法。
课时安排:
40分钟
教具准备:
卡片,PPT。
教学设计:
在声调教学方面,我认为声调的教学顺序应该是:
第一声→第二声→第四声→第三声。
教学内容:
第一声: 当读第一声的时候,要用自己最高的声音来读。保持高度从头到尾。我们的第一声就像高音歌唱家在开嗓子(自己学一学高音歌唱家,唱一唱给学生听)。老师教读“妈”、“喝”、“西瓜”。
第二声:这个声调是向上扬的,就像英语中表示疑问的时候会问“what?”,语调是差不多的(这里会配上相对夸张的表情,手指也会做一个向上扬的动作,来教学生读á)。老师教读“玩”、“床”“学习”。
第四声:其实这个声调在英语中应该更多的是用于语气比较强烈的单词或者句子,所以可以从这方面英语单词的声调入手,比如说“no!”、“hey!”,告诉他们这个调子就是我们拼音中的第四声。老师教读:“再见”、“谢谢”。
第三声:读第三声时时要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第2个高度下降到第1个高度;又从第1个高度上升到第4个高度。所以我认为在教完了前面三个单一声调再教第三声,会比较容易。可以用“第一声+第三声”,如:“斑马”,“方法”。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用上手势,让学生养成做手势的习惯,也可以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平时比较常用的第三声的词有“好”,“走”,“我”,“你”等。
在教每一个声调的时候,都会配合着让学生自己在本子上多写几遍,读的时候也要带上相应的手势。而且在教词组方面,也尽量选择了比较简单的,平时会用上的词,使用频率高的话,学生就能记得比较劳。
当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有游戏。先给学生两分钟的时间自己或者相互练习,然后同学们一起齐声读一遍四个声调,再开始做游戏。游戏分为两组,每组三个同学,一组听第一声,另一组听第四声,听到属于自己组的声调就划“正”字。学生轮流写,每个学生每次只能写一个。对得多的组就有奖励。
课后作业:
给学生布置几个词汇,让学生回家练习,并且把词汇的拼音和声调都默写三遍。第二天到校后以同桌为单位,相互之间读这几个词汇,然后把作业交上来。
拼音声调 第2篇
念高平,用五度标记法来表示,就是从5到5,写作55。声带绷到最紧,始终无明显变化,保持音高。
例如:青春光辉 春天花开 公司通知 新屋出租
2、阳平
念高升(或说中升),起音比阴平稍低,然后升到高。用五度标记法表示,就是从3升到5,写作35。声带从不松不紧开始,逐步绷紧,直到最紧,声音从不低不高到最高。
例如:人民银行 连年和平农民犁田 圆形循环
3、上(shǎng)声
念降升,起音半低,先降后升,用五度标记法表示,是从2降到1再升到4,写作214。声带从略微有些紧张开始,立刻松弛下来,稍稍延长,然后迅速绷紧,但没有绷到最紧。
例如:彼此理解 理想美满 永远友好 管理很好
4、去声
念高降(或称全降),起音高,接着往下滑,用五度标记法表示,是从5降到1,写作51。声带从紧开始到完全松弛为止,声音从高到低,音长是最短的。
汉藏语声调的特色 第3篇
世界的语言, 如果从有无声调的角度来看, 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声调语言与非声调语言。
声调语言在世界上并不是十分罕见的。亚洲、美洲、非洲等地区, 都有不少声调语言。在亚洲地区, 汉藏语系的三十多种语言, 除个别语言和方言之外, 绝大多数语言都有声调。声调语言不仅分布中国境内, 而且分布在越南、泰国、缅甸、不丹、锡金、尼泊尔和印度等国家。还有些东南亚的语言也有声调。在美洲地区, 一些印第安语言也属于声调语言, 如, 索亚尔特佩克米克斯特语 (Soyalatepel Micxtec) , 奥去特兰奇南特语, 查蒂诺语 (Chatino) 等等。在非洲地区, 也有不少声调语言, 如, 约鲁巴语 (Yoruba) 、恩加满地语 (Nabandi) 、豪萨语 (Hausa) 、希鲁巴语 (Tshilceba) 、埃菲克语 (Efik) , 以及Lomongo语、Moku-Madi语等等。尽管从语种数量上看, 声调语言的数目远比非声调语言少, 然而, 使用声调语言的人口数却是相当可观的。仅以说汉语的人口而言, 便占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
声调语言的声调是属于音节的。它的每个单音节都有声调。而非声调语言的声调并不属于每个单音节, 它们有的属于几个音节共有, 有的属于语句的语调。在汉语中, 每个单音节都有声调, 而在非洲的声调语音中也是如此。如
在这些非洲声调语音中, 不管一个词有多少个音节, 每个单音节都必须有声调, 没有一个音节没有声调。其中, “ˊ”调号表示高平调, “ˋ”表示低平调, “ˇ”表示升调, “∧”表示降调。显然, 所谓声调语音, 实际上是“音节声调”语言。
作为音节声调, 有的是依赖单音节声调来区别词义, 而有的则是依赖声调系列来区别词义。汉语中, 每个单音节都有一定的字义, 不同单音节声调可区别不同字义 (或词义) 。如:dā (搭) , dá (达) , dǎ (打) , dà (大) , 除此, 还有许多多音节词声调, 无须例举。然而, 在非洲语言中, 有些声调语言有多音节词, 如Lomongo语, 大多数词汇为多音节词。那么, 词之间区别, 常通过不同声调系列来表示。如:
在Lomongo语中, 这三个词的音节构成都相同, 所不同的在于声调系列。Lomongo语只有高平调和低平调两种对立声调, 依靠它们来区别词义是十分有限的。只有把这两个声调组成各种声调系列, 它们才能具有较广泛的区别功能。
声调语言的声调都具有模式或类型的特点, 它们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 是语言音系学性质的, 而不是个人自由的音高变化, 或某些语音的自然音高差别。可以说声调模式是社会公认的音高区别特征。例如, 汉语声调有几种模式, 如:高平调、中升调、曲折调、高降调等。这四种声调模式是汉语历史发展的产物, 并为社会所流传, 成为汉语音高音位的区别特殊。在这些声调模式之间, 音高的差别是相对的。
各声调语言的声调模式是十分有限的, 一般只有3-5种声调模式。像汉语广州话那样有9种声调是罕见的。如果从语音上区别音高级, 没有一种已知语言的声调超过五个调级。美国学者麦迪逊在《声调的共性》 (Universals of tone) 一文中便指出过:“一种语言的声调可能有多至五个调级的对立, 但不可能再多了。”他指出, 非洲的丹语、克波罗语、恩加满地语, 美洲的特里克语、蒂库约语、乌希拉奇南特语, 亚洲的黑苗语、大花瑶语和一些布依语方言等, “确实有五个调级之多。”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说, 声调语言应具有下面几个特征:
1.声调语言的声调属于词汇单音节声调, 任何一个单音节都有区别性的声调。
2.声调语言的声调具有语言区别功能, 它是语言的“主音位”。
3.声调语言的声调具有模式特征, 它们是社会公认的语言音高的相对区别类型。
4.各种声调语言的声调模式 (或类型) 是十分有限的。
二、汉藏语系是世界最丰富声调语言
(一) 汉藏语三大语族中各语言声调分布数量
汉藏语系是世界上声调语言最丰富的语系, 它的绝大多数语言和方言都是声调语言。
汉藏语系包括一个独立的大语言汉语和三个语族。这里, 我们简要介绍一下这三个大语族的概况及其声调分布, 这有助于我们比较认识汉语与相邻语言的声调。
汉藏语系的三个大语族是:
1. 壮侗语族又称侗台语族, 它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和泰国、缅甸、越南、老挝等国境内, 它所包括的语言有:壮语、傣语、布依语、侗语、仫佬语、水语、毛难语、黎语、掸语、老挝语、依语、岱语等。
2. 苗瑶语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中南地区以及越南、老挝境内, 包括苗语、瑶语等。
3. 藏缅语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西北地区, 以及缅甸、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等国境内, 包括藏语、彝语、僳僳语、哈尼语、纳西语、拉祜语、白语、景颇语等。
汉藏语言里的这三个大语族的声调分布比较复杂, 有的语言声调多达十五种, 而有的语言却只有两种声调。不过, 大致说来, 它们的声调分布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壮侗语族和苗瑶语族诸语言, 它们的声调较丰富, 一般有七、八种声调。其中侗语的声调多达十五种, 可算是声调最多的语言。各语言的声调系统均比较复杂。
另一类是藏缅语族诸语言, 其声调数目较少, 一般只有四个声调左右。普米语只有两个声调, 是汉藏语中声调最少的语言。各语言的声调系统比较简单。
(二) 汉语方言声调分布数量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声调语言。汉语的声调既表现在普通话中, 也表现在各方言中。普通话作为汉语通行的民族共同语, 它是我们研究汉语声调的中心、重点。然而, 方言作为汉民族共同语的地方变体, 我们也需要对它们有些了解, 因为汉语方言分布地区相当广阔, 各种方言的声调也很复杂, 在分析汉语声调的各种特性时, 有些需要用方言声调为例才能说清楚。下面, 我们简要介绍一下汉语方言声调的概况。
现代汉语方言大致可分为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区、吴方言区、湘方言区、赣方言区、闽方言区、客家方言区、粤方言区。
根据各方言的声调状况, 我们可把这些方言区进一步归并为两大类:
一类是北方方言大多数北方方言的声调数目是四个, 最多为五个声调, 最少为三个声调。北方方言分布地域广阔, 但各地北方话的声调系统比较一致, 不过, 同词类的调值却相差很大, 大多数地区没有入声调。
另一类是南方方言我们把所有非北方方言都称之为南方方言。它们的声调数目较多, 许多方言都有六、七个声调, 最多的有九个声调, 最少的有五个声调。大多数南方方言有入声调。
1. 北方方言声调分布
北方方言分布的地区很广阔, 包括华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以及江淮地区。北方方言内部一致性较高, 一般不同地区进行口语交际可以相通。不过, “腔调”很不相同, 这种腔调的不同, 与声调的差异大有关系。下面, 我们摘选北方方言的17个方言点, 介绍北方方言的声调分布状况。列表如下:
从上表中, 我们可以看到北方方言区声调分布的特点:
(1) 各地声调数目较少, 一般只有四个声调。不过, 部分地区有五个声调, 如南京、包头、太原、呼和浩特、合肥、安阳、新乡等地区。此外, 有极少数地区只有三个声调。如:宁夏的银川、中卫、盐地;河南的洛宁、渑池;河北的沧州、井经、行唐、泊头、定县 (城内) 等地。
(2) 北方方言大多数没有短促的入声调, 但也有极少数地区有入声调。以河南省为例, 全省方言普查点共有124个点。其中104个点没有入声, 占84%;有18个点有入声调, 占15%;还有两个方言点只有三个声调, 即阴平、阳平、去声。
(3) 入声调是由中古汉语入声调类发展而来的。今天北方方言大多数地区入声调类消失, 原来读入声的字分化到其他非入声调的声调之中, 即分化到平声、上声、去声三调中。北方方言点的入声分化情况缺乏统一的规律。不过, 也有大致相同分化趋势。
(5) 各地区声调调类大致相同, 然而, 同一调类的调值却相去甚远, 反映了北方方言声调的内部分歧。见右表。
这种声调调值的内部分岐, 往往使不同地区的北方话具有自己特有的“地方腔调”。当我们听见有人把“天”、“高”念成低平的11调时, 便知道说话人不是天津人便是太原人。当我们听见有把“坐”、“笑”念成213调时, 便知道说话人多半是四川人。
不过北方方言的内部的声调还是比较一致的, 尤其是在一个方言片中, 如, 西北片或西南片中, 其各片内部声调比较一致。
2. 南方方言的声调分布
南方方言的声调系统比较复杂, 它不仅声调数目多, 而且调型、调值也较多样, 不同方言之间声调分布情况比较复杂。见下表: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
(1) 南方各方言的声调较丰富, 大多数方言的声调在七个左右。其中, 广州话多达九个声调, 其阴入调分上阴入 (55调) 和下阴入 (33调) 两个声调。
(2) 比较完整地保留中古汉语的调类。如广州话、温州话, 平、上、去、入四声均分阴调和阳调两种调类, 完全保留中古汉语的八个调类。其他方言, 如, 苏州、福州、厦门、南昌等地方言, 除上声调不分阴阳调之外, 平声、去声、入声各声调均分阴、阳调类。
(3) 除极少数方言之外, 绝大多数南方方言都有入声调。这一点是南方方言与北方方言声调区别的重要特征。
(4) 各方言声调的对立特征较多样。
显然, 汉语北方方言和南方方言的声调特点有许多明显的区别。这不仅反映在声调数量上的差别, 而且也反映在声调的类型及声调系统内部关系的差别。见下表:
三、汉藏语声调丰富的语言功能
中国传统语言学注重从结构来看待语音, 把声调当作与声母、韵母并列的成分。而现代音系学 (音位学) 注重从语言功能和系统的角度来看待语言, 声调被看成为同元音音位、辅音音位同一平面的成分。所以, 在音系学中, 元音和辅音音位被称为“音段音位” (Segment Phoneme) , 而声调及重音等音位, 被称为“超音段音位” (Suprasegmental Phoneme) 。
人们要问, 声调究竟具有什么语言功能呢?
一般人都知道, 声调有区别字义和词义的功能。在汉语中, 相同的音节如果其声调改变了, 音节所表示的意义也会随之改变。然而, 区别意义并不是声调唯一的语言功能, 声调还具有其他语言功能。随着声调研究的深入发展, 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 声调还具有构形功能、分别功能、抗干扰功能以及修辞功能。下面分别进行阐述。
(一) 别义功能
在一种语言或方言中, 声调以其不同音高的区别特征来分别词或语素的词汇意义的不同, 这便是声调的别义功能。
在声调语言中, 一个音节往往由于声调的不同, 其所表示的意义便不相同, 例如, 普通话的ti音节, 若读成四种不同的声调, 便表示四种不同的意义:
tī梯tí提tǐ体tì替
这类例子十分普遍, 比比皆是。在汉语各方言中, 或者在汉藏语及其他声调语言中, 所有声调都具有这种别义功能, 不具有这种别义功能的声调便不成为声调。
声调的别义功能是通过不同声调音高的区别特征的对立来实现的。如普通话的四个声调, 第一声的调值是55, 第二声的调值是35, 第三声调值为214, 第四声调值为51。它们彼此调值不同, 调型不同, 便产生对立, 从而区别不同词的意义。
认识声调的别义功能有下列几点应予注意:
1. 不同声调别义功能的广泛性不一样
在一种语言或方言中, 不同声调的别义功能的广泛程度往往并不一样。有的声调可出现在各种音节上, 有广泛的区别意义的作用;而有的声调只能出现在部分音节上, 其区别意义的作用便不那么广泛。以普通话的第一声和第三声两个声调为例, 这两个声调出现在bpmf/dtnl/gkh三组声母组合的音节中的情形并不一样。这三组声母可组成音节215个, 第一声可出现在200个音节上, 而第三声只出现在179个音节上。显然, 它们别义功能的广泛程度不同, 第一声比第三声的别义作用要大些。
下列33个音节不可出现第三声:
pa pan pei pen pou men mie ming de
die diu dui tai te teng tuan nong niang
nie nun nüe lun le kuo kuang kei hang
he hen hua huai lai tun
2. 不同声调汉字别义功能的负荷不一样
在一种语言或方言中, 各声调别义功能的负荷也不相同。我们以声调在语言词汇中出现的频度不同来测定各声调功能负荷的区别。声调在语言词汇中出现的频度愈高, 它的别义功能负荷便愈高;反之, 声调的功能负荷便愈低。
根据刘连远、马亦凡两位研究普通话声调分布频度的统计, 我们可以看到, 在普通话四声中, 去声出现的汉字频度最高, 因而, 它的别义功能负荷也是最高;而上声的出现汉字频度最低, 它的别义功能负荷也最低。如果我们把轻声也算在内的话, 那么轻声比上声的频度还要低, 它的功能负荷自然要比上声低。如下表:
上表统计了普通话声调出现在7778个标准单汉字和44977条词汇中的数据。从统计表上可以看出, 不论在单字里还是在词汇中, 去声调出现的频率都是最高的, 阴平和阳平调出现的频率差不多, 上声调最低, 轻声尤少。从这里可以看出, 去声别义功能的负荷最大, 而阴平、阳平次之, 上声最小。
3. 别义功能有限, 构成音节的作用很丰富
声调的别义功能很有限, 但声调的语音区别作用却很丰富。
汉语的基本语素由音节组成, 每个音节由声母、韵母、声调组成。学者研究认为, 声母和韵母的区别意义的作用要比声调重要得多, 因为声调单独发挥辨义作用是很有限的。《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 (增订本) 所收3996个常用词中, 多音节词有2863个, 占71.65%;单音节词有1136个, 占28.35%。单靠声调来区别意义的单音节词只有657个, 仅占58%, 而声调区分不了的常用同音单音节词则占42%, 这表明, 声调的别义功能很有限。然而, 如果由此而得出结论认为, 声调在汉语中的作用是无足轻重的, 甚至想取消声调作为独立的语言功能成分的地位, 那是很难令人同意的。
(二) 语法构形功能
声调的构形功能不同于别义功能, 它不是声调区别词义的作用, 而是指声调在语言结构中具有区别语法意义的功能。
在美洲或非洲的一些声调语言中, 声调的语法构形功能较有普遍性, 例如, 非洲的Tshiluba语, 用声调变化来区别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的不同:
údí (你是) ùdí (他是)
Lomongo语用声调表示动词的过去式和现在式, 如:
'nkólàkí我参加 (今天) 'nkòlàkí我参加 (昨天)
班图语用不同声调来区别名词和动词。
在汉藏语言中, 声调的构形功能虽然不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但也不是凤毛麟角。如:藏语拉萨话声调的不同, 可区别动词的自动态和使动态自动态为12调和14调, 使动态用53调和55调。
自动态nε14睡pa14燃烧
使动态nε55使睡pa55使燃烧
哈尼语绿春大寨话里的人称代词有格的范畴, 不同格的区别是通过声调不同实现的。
羌语桃坪话谓词的时态变化也是运用声调手段来表示谓词现在时态念低降调, 将来时念升降调。
汉语的声调在历史上曾经有明显的构形作用。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指出:“中古汉语的形态表现在声调的变化上面。同一个词由于声调的不同, 就具有不同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主要是靠去声来和其他声调对立。”“就动词来看, 声调的变化引起词性的变化特别明显, 凡名词和形容词转化为动词, 则动词念去声;凡动词转化为名词, 则名词念去声。总之, 转化出来的一般都变为去声。”
在一部分词中, 用去声来区别词性的现象仍然存在, 这似乎是古汉语去声的构形功能的遗存。略举数例为证:
形容词、名词变动词
动词变名词
在汉语方言中, 也有用声调来区别语法意义的。如:陕西商县话的人称代词, 利用声调的不同变化区别单数和复数单数人称代词用53调表示, 复数人称代词用21调。
(三) 修辞功能
汉语声调有抑扬起伏、高低升降的旋律性变化, 我们的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声调的这种特点, 并把它运用到文学诗歌辞赋的创作中, 以增加语言的旋律性, 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声调在古典词歌赋创作中的这种艺术作用, 体现了声调的修辞功能。除此, 在许多拟声词中, 声调也具有模拟自然界声音, 增加语言生动性的修辞功能。
陈望道先生指出:“辞的声调是利用语言文字的声音以增饰语辞的情趣所形成的现象。语辞的声调, 也和语辞的风味一样, 甚或在语辞的风味之上, 为过去执笔者所留心讲究。”
声调的修辞功能不同于它的别义功能和构形功能, 它不是为了表示词义的不同和语法意义的不同, 而是为了使语言的表述富于形象性、生动性, 增加语言的美感。如杜甫《登高》诗云:“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诗不仅文辞对仗工整, 而且平仄声调抑扬起伏, 也安排得井然有序, 读来优美动听
上句声调:平平仄仄平平仄下句声调: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里上句和下句平仄互相对应:平对仄, 仄对平。这是按照诗律而精心安排的, 它使诗句富有音乐的旋律美。声调的这种作用便属于修辞功能, 而不是别义功能或构形功能。
声调的修辞功能主要表现在象征模拟和修饰两个方面。
1. 象征模拟修辞功能
运用声调模拟自然物或动物的声音音调。
许多拟声词生动地利用语音模拟自然物或动物的声音。在物音中, 除声韵母相似外, 声调往往也相似, 如“丁当” (叮) 、“丁零啷”, 如同金属或瓷器碰撞的声音。又如“淙淙”、“涓涓”, 如同溪水、泉水流动的声音。而“飒飒”、“瑟瑟”, 如同风吹动树木枝叶发出的声音。这用的是降调, 而不是平调, 音调也颇近物音。
陈望道曾经指出:“滴’字的音, 同雨下注阶的音相近, 击’字的音同持械敲门的音相近, 流’字的音同急水下注的音相近, 又如湫’字的音近于池水的声音, 瀑’字的音近于瀑布的声音之类。”
“击”、“湫”为阴平调, “流”为阳平调, “瀑”为去声调, 不同的声调, 模拟了不同物发出的音调, 这些词颇有形象性。
所有这些拟声词, 其音、其调和意义融合在一起, 富有生动的情味。在诗句或文句中, 它比一般的词语更能生动、形象地再现自然情景的音响。杜甫《兵车行》:“车辚辚, 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辚辚”, 车声;“萧萧”, 马鸣声。如果把这诗句改为车行, 马嘶, 那么原诗的生动性顿失殆尽。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云:“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绘声绘色地表现琵琶声的旋律变化。此外, 如杜牧诗:“剑佩尝丁当”;李商隐诗:“玉佩鸣丁东”;董解元《西厢》:“晚风儿淅溜淅沥”, 都是运用拟声词使诗句增加生动的情味, 而在这些拟声词中, 声调的模拟有重要作用。
2. 迭宕起伏修辞功能
利用声调来增加诗歌的韵律美, 使语词表达更加悦耳动听。
诗歌是最接近于音乐的文学体载。清沈德潜在其《说诗萃语》中说:“诗以声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 读者静气按节, 密咏恬吟, 觉前人声中难写, 响外别传之外, 一齐俱出。朱子云:讽咏以昌之, 涵濡以体之’, 真得读诗趣味。”
中国的古诗中, 力求诗歌声音的和谐美, 既重视诗句的押韵, 而且也重视声调相互配合的和谐性。在古诗中, 一些诗人为了体现诗歌的音乐性格律, 不惜违反语言习惯去适应声调的平仄配合关系。
唐代诗歌讲究声调平仄的协调关系, 影响到后代的词曲。诗词的格律, 其中一个主要内容便是讲平仄问题。
古代汉语中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 中古时期, 每种声调又分为阴调和阳调, 实际上是八种声调。要分辨这八种声调需要细心审辨, 并不容易。为了写诗作词的方便, 人们便把这些声调简化为两类:平声和仄声。声调中平声调属于平声, 上去入声调属于仄声。
古人认为, 从听感上分辨, 平声和仄声有长短和轻重的不同。明方以智在《通雅》中指出:“仄无余声, 平有余声。”这是说, 仄属于短促调, 平属于持续调。清钱大昕在其《音韵答问》中也指出:“大率轻重相同, 则平仄之理已具。”这进一步指出, 平声听起来音轻, 仄声听起来音重。
人们为了使诗词富于音乐的旋律性, 可诵可吟, 可歌可唱, 便制定了一套平仄格式, 不同的诗体有不同的平仄格式。下面略举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为例:
听筝唐李绪
鸣筝金粟柱, 素手玉房前。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欲得周郎顾, 时时误指弦。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从军行唐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将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诗词的平仄格式体现声调的修辞功能, 每个诗句中的平仄安排要交替有序, 不可都用平声, 也不可都用仄声, 必须平仄交替, 以发挥声调抑扬顿挫的多样性、和谐性。诗句的上下两句的平仄不可重复, 需有对应性, 平对仄, 或仄对平, 使声调的韵律对称、整齐。
总之, 通过声调平仄的这种修辞, 诗词形成波浪式的韵律, 有起有伏, 有扬有抑, 和谐整齐, 流畅均衡, 仿佛一首优美的歌曲, 委婉动听, 可吟可诵。
(四) 抗干扰功能
一种良好的信息符号系统应具有良好的通讯性能, 它易于产生、发送, 易于传递, 并且易于接收和解释。汉语的语音, 作为汉语信息的代码系统, 它有良好的通讯性能。它不仅语言结构经济、简单, 易于产生和发送, 而且它有声调, 在语言交际的传递过程中, 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赵元任先生在其《谈谈汉语这个符号系统》一文中说:
“声调是使汉语特别适宜于物理通讯的要素之一。大家知道, 声调主要涉及嗓音基本音高, 在不利的音响条件下, 它是最便于传送的。由于元音和辅音是要靠陪音来刻划其特性的, 我们可以说, 汉语既靠基音又靠陪音来表达信息的基本要素;而不用声调的语言, 例如英语, 却只靠陪音来表达信息的基本要素 (词) 。”
“至于语言的传递, 以声调作为载体比元、辅音优越, 便利在嘈杂的环境里传送。”
声学家们通过实验证明, 声调在汉语传递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这主要表现在很强的噪音干扰下 (即“噪音掩蔽”) , 以及在语音失真的情况下, 声调仍可保持很高的清晰度。然而, 在这同等的条件下, 声母和韵母的清晰度却要受到很大的损害。语言信息可通过声调进行传递。
为了研究汉语声调的抗干扰能力, 声学家们进行了不同的实验。这实验由一男一女发音, 然后由16名北京青年在声扬中进行收听。发音是经过高低通滤波系统, 并改变信噪比来实现。目的是通过比较各种不同情况的变化, 认识声调的抗干扰的能力。这些实验有:
(1) 在低通75Hz、S/N (信噪比) =25db (分贝) , 有非线性失真的条件下, 音节清晰度28%, 声母清晰度46.7%, 韵母清晰度39.5%, 而声调的清晰度却高达97.7%, 很少受到损失。
(2) 在高通2500Hz、S/N=25db、有非线性失真的情况下, 音节的清晰度只有29.5%, 声母清晰度48.6%, 韵母清晰度为38.5%, 而声调的清晰度却可高达98.8%。
显然, 在传递条件恶劣, 以致使语言失真的情形下, 音节、声母、韵母都很难让人听清楚, 但声调却可保持很高的清晰度, 让人听懂所传的信息。这充分表明, 声调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 它在提高语音的可懂度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汉藏语言中声调与音节其他要素的制约关系
(一) 声调与声母的制约关系
1.声调与清音声母 (Voielless initia) 、浊音声母 (Voiced initial) 的制约关系可分为历时层次 (bistorieal level) 和共时层次 (synchrony level) 两种。藏语拉萨语 (Tibetan lasha) 的低声调 (low tone) 来自古代的浊音声母 (Voiced initial) , 这属于历时层次。现代汉语的吴方言有高声调 (high tone) 与清音声母 (Voicelessinitial) , 低声调 (low tone) 与浊音声母 (Voiced initial) 的对应 (correspondonce) , 这属于共时层次。
2. 声调与送气声母 (expiration initial) 和不送气母 (not-expiration inital) 也有对应关系。如, 苗语养蒿话侗语。
(二) 声调与韵母的制约关系
1. 声调与韵母中的长元音 (long vowel) 、短元音 (short vowel) 有对应关系。这表现在四个方面:全对应关系;部分对应关系;交叉对应关系;无对应关系。
2. 声调与韵母中的紧元音 (tense vowel) 、松元音 (lax vowel) 有对应关系。如, 哈尼语中紧元音 (tense) 只能出现在中平调 (mid level) 和低降调 (low falling) 中, 不可出现在高平调 (high level) 中, 而松元音 (lax) 在任何声调中都可以出现。
3. 声调与塞尾韵 (glottal stop final sound) 也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在汉语方言中, 凡是塞尾韵都有独立的短促调 (入声) (short tone) 。不过, 这种对应关系比较复杂, 它至少有四种不同的对应关系。
声调与声母、韵母的制约, 有的是直接制约关系, 有的是间接制约关系。不同语言或方言有不同的制约、对应的特点, 这里并没有一种普通的、绝对的对应规律, 通常只有相对的局部性的对应规律。
声调与声母、韵母的制约、对应, 很可能受人们的发音习惯的影响。在音节中, 人们如果过分地强化 (strong) 或弱化 (lenition) 某些成分的发音, 有可能导致音节基频 (fundanmental frequency) 的变化, 从而使声调随着发生变化。
声调的音系功能 (phonological function) 取决于音位体系内部的对立关系。人们需要经济、简洁的音位 (phoneme) 系统及其区别性特征 (distinctive feature) 。在声调与声母, 或声调与韵母之间, 如果同时并行出现DF时, 人们往往只需要取其中之一。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到, 除汉藏语系之外, 在亚洲其他国家, 还有美洲、非洲一些国家都有各种声调语言。其声调在语言中具有“主音位”的独立作用。它具有4个基本性质特征: (1) 只出现在语言词汇的单音节; (2) 具有语言多种区别功能; (3) 不同声调有不同的调型和调值, 但其数量十分有限; (4) 是社会公认的超音段音位。
在世界声调语言中, 汉藏语系的声调语言最为丰富, 最有特色, 这表现在:
1.汉藏语系声调语言是历史最悠久, 汉语在上古时代便有关汉字声调记载。
2.汉藏语系的声调语言是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汉族与数十个少数民族加在一起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
3.汉藏语系的声调语言是世界声调语言中调型最丰富多彩的语言。
4. 汉藏语系的声调语言具有显著的“主音位”区别功能, 其区别功能很丰富, 有别义功能、语法构形功能、修辞功能、抗干扰功能。
5. 汉藏语系声调语言其声调与音节的声母、韵母有多种制约关系。
参考文献
郭锦桴《汉语声调语调阐要与探索》,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
A.Bukssens, Notes on African tone languages, Manual of phoneties p.330-338.
(美) K.L.Pike, Tone Language, 1948
郭锦桴《综合语音学》,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3
赵元任《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张家禄等《汉语声调在言语可懂度中的重要作用》, 《声学学报》1981年第1期
给拼音加声调 第4篇
汉语拼音声调训练 第5篇
一、按普通话四声的调值念下面的音节。
一 姨 乙 艺
yī
yí
yǐ
yì
辉 回 毁 惠
huī huí huǐ huì
风 冯 讽 奉
fēng fãng fěng fâng
飞 肥 匪 费
fēi fãi fěi fâi
通 同 桶 痛
tōng tïng tǒng tîng
迂 于 雨 遇
yū
yú
yǔ yù
二、按阴阳上去的顺序念语句。
中华有志 zhōng huá
yǒu zhì
坚持改进 jiān chí
gǎi jìn
中华伟大 zhōng huá
wěi dà
千锤百炼 qiān chuí
bǎi liàn
光明磊落 guāng míng lěi luî
花红柳绿 huā
hïng liǔ
lǜ
三、按去上阳阴的顺序念语句(上声按变调念半上)。
破釜沉舟
pî fǔ chãn zhōu
调虎离山
diào hǔ lí shān
弄巧成拙
nîng qiǎo chãng zhuō
信以为真
xìn yǐ
wãi zhēn
妙手回春
miào shǒu huí chūn
异口同声 yì kǒu tïng shēng
四、上声的变调练习。
1、念半上:
北方 běifāng 纺织 fǎngzhī
广播 guǎngbō
简单 jiǎndān 马车 mǎchē
小刀 xiǎodāo 喜欢 xǐhuān 美丽 měilì
宝贵 bǎoguì
暖流 nuǎnliú
2、念阳平:
美好měihǎo 小姐xiǎojiě
只有zhǐyǒu 奖品jiǎngpǐn 考古kǎogǔ
手表shǒubiǎo 勇敢yǒnggǎn 演讲yǎnjiǎng 肥水fãishuǐ
扭转 niǔzhuǎn
五、阴平与阳平对比练习:
欺qī人—旗qí人 呼hū喊—胡hú喊 知zhī道—直zhí道 掰bāi开—白bái开
包bāo子—雹báo子 大锅ɡuō—大国ɡuï 拍pāi球—排pái球 窗chuānɡ帘—床chuánɡ帘
大哥ɡē—大格ɡã 抽chōu丝—愁chïu思 小蛙wā—小娃wá 大川chuān—大船chuán 放青qīnɡ—放晴qínɡ 开初chū—开除chú 抹mā布—麻má布 猎枪qiānɡ—列强qiánɡ
六、阳平与上声对比练习:
好麻má—好马mǎ 土肥fãi—土匪fěi 战国ɡuï—战果ɡuǒ 小乔qiáo—小巧qiǎo 返回huí—反悔huǐ 老胡hú—老虎hǔ 牧童tïnɡ—木桶tǒnɡ 大学xuã—大雪xuě
菊jú花—举jǔ花 直zhí绳—纸zhǐ绳 白bái色—百bǎi色 洋yánɡ油—仰yǎnɡ游
琴qín室—寝qǐn室 情qínɡ调—请qǐnɡ调 骑qí马—起qǐ码 油yïu井—有yǒu井
七、阳平与去声对比练习:
大麻má—大骂mà 小格ɡã—小个ɡâ 正直zhí—政治zhì 发愁chïu—发臭chîu 布娃wá—布袜wà 斗奇qí—斗气qì 同情qínɡ—同庆qìnɡ 荆棘jí—-经纪jì
瓷cí碗—次cì碗 白bái军—败bài军 肥fãi料—废fâi料 协xiã议—谢xiâ意
汉语拼音“声调”知识 第6篇
汉语拼音“声调”知识
声母21 个(含y、w 23个),韵母39个,声调4类。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声母是音节开头的辅音,韵母是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声调是构成音节非常重要的成分,即使声母韵母相同,如果它们的声调不同,就成了不同的音节,代表不同的意义。
声调4类,分别:
(1) 阴平(如ā),念高平调55。
(2) 阳平(如á),念高升调35。
(3) 上(shǎnɡ)声(如ǎ),念低降升调214。
(4) 去声(如à),念高降调51。 调值的描写,一般采用五度标记法。就是用五度竖标来标记调值相对音高的一种方法。具体做法是用一条竖线作标尺,自上而下分为高、半高、中、半低、低等五度。然后分别用横线、斜线、折线按声调的实际读法标明它们的升降起止度数。
声调是音节的高低升降形式,它主要由音高决定的,而音高的变化取决于声带的松紧。声调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汉语普通话有四个声调: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五度声调调型图
初教声调,我们可先用五度声调调型图,给学生以声调的视觉印象,帮助学生体会声调音高的变化过程。
同时,我们可以结合五度声调调型图,介绍每个声调的调型。学习汉语声调,掌握每个声调的`调型特征很重要。
第一声(55),是一个高平调型,中间没有升降的变化。
第二声(35),是上升调型,起点较低。
第三声(214),在传统的语音教学中,先降后扬(降升调)。但是实际说话时念降升调的时候比较少。即使在句末尾或单独使用时,其实调值也很难达到214。所以近年来语音教学界把211作为第三声的辨认特征来指导学生。这样免去了很多弊端,教学效果也较好。
第四声(51),是下降调型,从最高点5度降到最低点1度。
声调小练习
大家在练习时可以假设标有5 个刻度的竖线移到自己的前胸,最高处[5]在锁骨窝处,最 低点[1]在腰带上方。你在这5 个刻度之间上下滑动,从[5][5]是阴平,从[3] [5]是阳平,从[2][1][4]是上声,从[5][1]是去声,体会一下声调高低 升降的变化。
手势法
通过五度声调调型图使学生对汉语四声调的音高有了认识以后,我们也可以结合手势法,显示音高的变化,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音高的认识。
具体做法是:用手指按照四声调的符号划动的同时,随音高的变化发音。如发第一声时,手指由口部向外平摊,表示高平调55;教第四声时,手指由高向下划,表示下降调51。
声调标注:
声调符号标在音节的主要母音上”主要母音就是主要元音,也就是韵母的韵腹。有a、o、e的韵母,a、o、e就是主要元音。以单元音i、u、ü作为韵母的,i、u、ü就是主要元音。韵母iou、uei、uen省略成iu、ui、un后,韵腹o、e不见了。调号标在哪里呢?现在的习惯办法是标在后一个元音字母上,即标在iu的u上、ui的i上。un当然标在u上。
汉语拼音的声调规则 第7篇
小ü见大y,去掉两点还读ü。
ü拼n和l,两点省不得。
总结:
a o e, i u ü, 标调多按此顺序;
如果 i u 紧相连, 标到后者头上去。
拼写规则讲得细, 任何声母不独立;
zh ch sh r z c s, 自成音节后加i 。
iou uei uen,别犹豫,单用头变y或w;(iou,uei,uen自成音节要用y,w开头如you,wei,wen,)
如果前面有声母, 去掉o e合规矩。(与其他声母合拼则省略中间的o,e,如niu牛)
i母打头搞独立, i in ing前加大y;(当韵母i,in,ing自成音节前面须加y如衣yi.)
其他所有复韵母, 都把小i变大y 。(而其它i行韵母自成音节则I改为y,如ia改ya.)
u母单打莫迟疑, 前加大w就可以;(韵母w自成音节则须加w如屋wu)
u母为首独为户, 要把小u变大的。(U开头的韵母自成音节则将u改为w如ua改wa.)
凡带ü 母要注意, 独立去点前加y;(ü 开头的韵母自成音节则加上y并省略两点.)
打准汉语拼音的声调 第8篇
关键词:汉语拼音;语调;四川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225-01
不言而喻,“汉语拼音是帮助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小学生学习汉语拼音,重在熟练地掌握这一工具。即使在成人的日常生活中,能够准确熟练地使用汉语拼音,于社交于工作都是不无裨益的。其中,声调既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十分重要!
那么,声调是什么呢?标注声调又有什么要求呢?声调,是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一个音节高低升降的变化形式。普通话声调有四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也称作“四声”。声调符号分别为:阴平(一声)“ˉ”,阳平(二声)“ˊ”,上声(三声)“ˇ”,去声(四声)“ˋ”。而标注声调,又有若干要求。
例如,声调符号必须标在主要韵母的元音上。标调的顺序依次是:ɑ、o、e、i、u、ü,i、u并排标在后。此外,如果调号恰好要标注在i上,那么i上的小点必须去掉。比如:修(xiū)身、遂(suì)意、酒(jiǔ)水(shuǐ)……
又如,四声必须标注得准确无误。同一个音节,尽管声母、韵母、介母都完全相同,但只要声调不同,那么必定读音不同,汉字有异,含义也会千差万别。比如:我国四大名山之一的华(huà)山,若标注成了华(huá)山,则有歧义了。浙江省有个台(tāi)州,若标注为台(tái)州,人们则不知所指何处了……
再如,古汉语的四声指平、上、去、入。而今,入声已取消,归入其他三声中。因而,如果遇上古入声字,绝不可想当然地标注,也不能根据方音乱标注。比如:“吃”,普通话读音为chī,而各地读音五花八门,可以说各个声调都有。“鸭”,各地读音迥异,而普通话为yā;“雪”,普通话为xuě,而各地则不同……
再说,对于生活在方言区的西南各省,尤其是川、渝人,声调学习、运用最大的困难乃是差异太大,不易标注准确。对于这点,不仅普通百姓感觉茫然棘手,并且身在教学第一线的中小学语文老师也感到困难。有些两鬓飞霜的教师,一说到教学生标调,总会羞赧地说“拿不准”。于是,上课时只能蜻蜓点水,泛泛而讲略略而过……试想,语文教师“以其昏昏”,又怎能使学生“使人昭昭”呢?至于学生,凡需标注声调时便会眉头紧皱,或歇笔不做,或“乔太守乱点鸳鸯谱”。问其标调理由,则只能信口开河,或“顾左右而言他”……如此一来,何准之有?显然,准确标注四声,乃川、渝两省市人学习并运用汉语拼音的一大短板。那么,又该怎么来解决它呢?
有研究者曾经推荐过这样的经验:一般可把“妈、麻、马、骂”或“衣、移、以、易”这四个字作对应标准,它们在普通话中的调值和调类分属mā、má、mǎ、mà或(yī、yí、yǐ、yì)一、二、三、四声。然后将待定声调的字(即音节)用四川话进行“变音”诵读,看它与四川话实际念法的“妈、麻、马、骂”或“衣、移、以、易”与哪一个的调值相同,所对应出的便是要确定的那个字的普通话声调。
在二十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标注声调曾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里困扰着我。终于,在老前辈的指教下,在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摸索实践,总结出了一个比较简便快捷而又相对准确地标注四声的方法,名曰“川话倒推法。”
“川话倒推法”,即以四川话的四声为基础,以四川话与普通话四声间的变化规律为依据,用四川话四声倒推普通话四声,就能准确标调。
无疑,四川话也有四声,但大多数与普通话不同,却又与普通话四声有着微妙的变化与对应关系。就多数汉字而言,四川的一声,普通话也是一声,如“高”、“张”;四川话的三声,恰恰是普通话的四声;而四川话的四声,正好是普通话的三声。而特殊的是四川话的二声,降低了普通话二声的调值,使其变成了脱口而出而尾音却偏轻又偏上的声调了,如“华”(huá)、“民”(mín)、“云”(yún) ……
概括起来,四川话与普通话之间的标调关系即:一声是一声,二声降调值,三声与四声,交换座位坐。
下面,试以杜甫的七言绝句《绝句》为例试之:
四川话
Liànɡ ɡě huánɡlí mínɡ cuǐliù,
Yíhánɡ báilǔ shǎnɡ qīnɡtiān。
Chuānɡhán XīLínɡ qiānɡqiū xué,
Ménbó DōnɡWú w?nlì chuán。
普通话
Liǎnɡɡè huánɡlí mínɡ cuìliǔ,
Yìhánɡ báilù shànɡ qīnɡtiān。
Chuānɡhán XīLǐnɡ qiānɡqiū xuě,
Ménbó DōnɡWú wànlǐ chuán。
这首七绝二十八字中,除入声字“雪”两者对应有异外,其余几乎都正确。
显而易见,汉语知识浩若烟海。打准汉语拼音的声调是基础,是起步。“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语文教师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应从打准汉语拼音的声调开始,扎实自己的基本功,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龙丽嫦 曾祥潘 简子祥编著《用技术解决问题——教师信息素养88个情境实例》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3):1
拼音声调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