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影响分析范文
临床影响分析范文(精选12篇)
临床影响分析 第1篇
关键词:临床基地,教学质量,对策
临床实践阶段是医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也是在此阶段逐步形成的,为由学生转变成合格的医师奠定基础。近年来,追踪医学生的毕业质量,“临床实践能力较差”[1]成为反馈的重点问题,这种现象应引起高度关注。分析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因素,解析产生影响的原因,制订提高实践培养质量的有效对策,对培养一名合格的医学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 现状分析
医学教育临床实践包括医学生的临床见习、临床实习、毕业实习等临床教学实践活动和试用期医学毕业生的临床实践活动;医学生的临床教学实践活动在临床教学基地进行,在临床带教教师指导下参与临床诊疗活动,实现学习目的。我国2013年招收医学生23.9万人,在校医学生约106.4万人[2],临床教学基地承担此类人才培养过程中约50%[3]以上的教学任务,决定着医学毕业生的质量。
1.1 国内现状
法律建设是权益有力的保障,但教育类法规在阐述时未规定学生的医疗职责,医疗类法规也是如此,导师医生开展教学工作,学生从事医疗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规定“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一年者”才可以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基本要求》则指出临床医学专业是培养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诊治疾病的医师以及从事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宽口径医学专门人才的一类专业。2008年教育部原卫生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通知》(教高〔2008〕9号)中强调,加强医学教育质量监控,是培养高质量人才、更好地为人民提供医疗相关服务和保障人类健康成长的需要。临床实践阶段是医学生向医生转变的重要阶段,使其从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成长为临床医生,该要求对医学教育质量监控提供参照与衡量的标准。当下随着我国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统计,2003年我国招收医学生11.9万人,在校生41.6万人,到2012年此数据增加到28.2万人和100.6万人。与此同时《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03年我国拥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80万所,到2012年此数据仅增加到95万所。数据虽然未单独统计教学医院数量,但从总体增长速度来看,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的增长明显低于学生的数量的膨胀性增长。临床实践资源缺乏导致的教学质量下降,在医学生扩招与医疗资源发展相对滞后问题突显后,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有学者归纳出临床实践教学资源缺乏,学生临床操作机会减少;毕业后就业压力对实习生的影响逐步加大;考研带来的压力不断提升;管理方式方法的滞后等因素对医学生临床实践质量存在负面影响[4]。其中,教学资源的缺乏在众多问题中位居首位,但资源的补充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善的,所以有学者认为从教学对象着手,能更快地改善存在的问题。
1.2 国外现状
1984年至今,爱丁堡宣言、医学教育峰会和制订并实施全球通用医学教育标准(包括本科、研究生、继续教育)三项成果已先后面世。美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开始着手临床实习质量考试的标准化和客观性研究,在临床实践教学的课程中加入患者安全内容,重视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与临床思维[5]。英国则更重视学生与患者沟通技能的培养,提倡早期接触临床,增强医学生博爱、人道的责任感。澳大利亚在医学生培养中强调三大要素协同发展,暨知识、能力、素质,其中以素质为三要素的核心,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提升综合能力,培养医学复合型人才[6]。日本各医学院校以6年一贯制为原则,多数医学院校从4年级开始,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实行以小组为单位的问题解决型教学,并加强临床技能的演习,以增加学生临床诊断实际操作的机会,并进行资格认定[7]。
2 发现问题
目前我国无论从执业法规还是教学规定都只是对医生和学生提出了规范,但是却缺少了对患者配合教学的要求。由于医患关系、伦理道德等因素的影响,教师怕担责、教学意识减弱、管理体系和质量监控的不到位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临床教学质量。大型医院(特别是医学院校教学基地)在医学教育工作中承担着大量的任务,只有了解目前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因素,才能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
2.1 法律法规不健全
普通高等教育由教育部主管,医疗卫生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管理,由于架构和职能的区别,致使教学和医疗形成两条不同的线条,法律也分别对这两方面进行了单独的阐述。针对医学临床实践教学的特殊性“医疗暨教育,治病与教学同步”,法律不能很好的保护在医疗活动中的带教老师和学生,也没有规定患者配合教学的义务。临床实践阶段出于学习的需要而让学生在病患身上的操作缺乏法律保障,随着患者法律意识增强、医患关系紧张,这些问题将导致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不配合教学,直接影响到临床教学质量[8]。
2.2 扩招与临床教学资源的矛盾越演越烈
首先,从硬件上,随着学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实习任务也日益增加,医院承担的实习生教学任务不断加重,某些学校为了解决此类问题盲目扩充教学基地,导致未达到标准的医院混入,加之医院的声誉导致实习去向不均衡,出现高声誉基地的学生“扎堆”现象出现。其次,从软件上,教师精力投入难以保证,各临床科室的教学工作由临床医师兼职,没有专人负责,医生在医、教、研三线并行的机制中定会做出权重选择,将教学放在第2位或更后的位置已成不争的事实[9]。相应的精力投入有相应的成果产出,缺乏精力投入已严重影响带教效果。
2.3 多头管理反致管理不到位
医学人才培养跨越了教育和医疗两个领域,学生在临床实践阶段身兼学生和医生双重身份,顶着学校与医院的双重管理。学校与医院存在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不同。学校追求以学为本,考试的手段最终将学生逼回到书本中;医院把学生视为医生,并参照卫生人员法规管理他们,更是强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时学生穷于临床劳作,无暇顾及理论的复习。学校管理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业问题,而医院却将重点放在学生的临床实践,一个管学一个管做,缺乏有机结合,不能达成功能互补。
2.4 新形式下的医患关系带来的冲击
医学临床实践教学需在教师、学生和患者的密切配合下完成,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患者也是临床教师。患者虽疾病缠身,但疾病相关的资料却隐藏其中,必须通过与患者的深入沟通和开展必要医疗操作才能获取到重要的学习内容,培养出临床思维。部分患者及其家属无法正确理解临床实践教学的意义,不愿履行配合医学教育的职责。随着患者及家属的隐私保护意识增强、法律知识的不断积累、追求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导致医患纠纷呈逐年上升趋势。患者不愿配合学生的问诊、查体,尤其是抗拒由学生对其开展医疗操作,实习生动手机会越来越少,动手能力越来越差。在某种意义上讲,目前的医患关系已经阻碍到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10]。
2.5 学生自身认识不足,思想准备不到位
学生从大班式授课、被动灌输式接收的模式下,转向小组或一对一式、主动、自主的寻求知识的临床分散式求学模式,学习方式未能及时由被动受教调整到主动学习,没有掌握临床学习方法、思维模式固化、准备不到位等导致主动性学习积极性的下降[11]。临床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认为管着患者,却无诊治疾病的权力,产生了矛盾心理,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到临床诊疗工作中去,导致积极的学生逐渐演变成在临床科室埋头看教科书,不积极的学生则成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另一种现象是,在实习中盲目服从,产生自己是“免费劳动力”的思想,大部分时间用于跟随,缺乏自我学习规划,思维能力得不到较好的锻炼,不能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12]。
2.6 迫于压力,脱离培养轨道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面临着考研、就业的压力,有研究表明,此类压力已成为影响实习效果的第一要素,高达51.83%[13]。一般情况下临床医学专业的实习都安排在学业的最后一学年开展,而临近毕业正是找工作、面试、试工的高峰期,直接冲击着实习效果。还有部分学生以更高学历为目标,或由于现行医疗事业对高学历人才需求的偏好,临床实践期间,备考所占的时间最多,学生争分夺秒的学习,无论在何处只要有空闲都能投身于考研题海之中,临床实习精力投入不足,搁置了本应在此阶段完成的任务,对系统培养造成干扰,严重影响着临床实习的质量[14]。
2.7 临床教学标准难统一,培养学生质量参差不齐
教学基地级别多、分布较散,与医学院校关系复杂,且医院作为独立机构拥有自己的管理制度和体系,学校难以统一所有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标准。有研究表明,在不同医院完成实习任务的学生,终末临床技能考试(OSCE)成绩不同,且数据差异有统计意义[10]。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在分管的病床数量、受到老师关注与教导、医院对教学的重视程度均无差异的情况下,医院提供给实习学生的实践操作机会、医院临床教学的管理水平和硬件水平三个方面存在差异,会对实践教学质量产生影响[15]。
3 对策分析
随着法律空白等问题的日益突显,教学资源分配与使用等矛盾越演越烈,诸多问题的存在已严重影响到临床实践教学质量,威胁到医学人才的规范培养,有效的对策能够从根本解决问题。法律法规的完善必须从上至下,教学师资和教学设备的完善可以从自身出发,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3.1 完善法律法规
我国对医师也即临床教师的执业要求有《医师法》,而对临床医生参与带教的规范并无明确的法规可依,可供参考的也只有《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基本要求》、《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通知》等条文。原卫生部曾设立课题组对这一问题开展研究,调查研究得出可通过部门政策法规的形式弥补空缺,实现对临床实践教学的规范与保护,同时也能对实施者起到保护作用,并明确相关的义务和责任[16]。希望相关部门法规能尽早面世,对临床实践教学进行规范,也行保障责任。
3.2 修改教学计划,顺应时代变迁
现行的实习培养模式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求,应合理安排实习时间,解除学生困惑。以往实习培养阶段是放在最后一个学年,刚好与学生考研和找工作等重要时期重叠,针对此种情况,可考虑把教学计划中的选修课调整到倒数第二个学期,此学期可以安排学生自选的“定向实习”,使实习时间更充裕,同时可以缓冲学生就业压力。合理安排实习计划,做到实习、考研、就业“三不误”,给学生更充足的找工和备考时间,将压力分散在不同阶段,让学生能在实习阶段集中精力投入到临床学习中,提升实习质量。
3.3 开拓新资源,加大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
医学教学经过长期的发展,已把医院视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地方,同时也履行着教学的职能,教学条件和教学能力也成为医院评级的重要指标,医疗机构已不再是单一的提供医疗服务,培育医学人才也成为了它们光荣的使命。但并非所有的医疗机构都符合教学的标准,应建立临床教学基地的准入制度[17],协助医院完成临床教学基地建设,最大化的将社会现有医疗转变为医学教育资源,提升医院综合竞争力的同时也扩充学校的教学资源,让医疗资源转变成教学资源,教学资源促进医疗事业发展,实现双赢的局面[18]。
3.4 加大投入,升级教学设备
医学实习生动手难、动手机会少、患者不配合是目前医学人才培养的不可忽视的障碍。发展模拟教学已是大势所趋,也能弥补不足,应多途径提供真实的模拟操作机会。近年来医学模型发展迅速,完全可以用于模拟临床,实现教学的需求,但此类产品大多贵重,需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基地重视建设,在基地构件上提供经费资助。应建立模拟中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临床操作机会和能力培养机会,解决动手难题[19]。
3.5 组建高素质的教学团队
师资队伍在保障教学质量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队伍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所培养出来人才水平的优劣[20]。带教老师的选拔必须放在教学改革的首位,新时期新要求,老师必须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应该从医德医风、带教责任心上对教师队伍提出要求。应加强现有带教老师的在职培训。医学知识日新月异,老师需站在知识的前沿方能引领学生看得更远。再有,教师应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适当在临床案例教学中加入PBL教学方法。最后,应重视带教老师的考核。老师作为教书育人的始发者,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21]。
3.6 统一标准,严抓出口关
标准的制订是为了保证所培养的学生质量符合要求,教育的高层次目标是同一层次的人才培养能够产出同等水平的人才,虽然在现实执行中会有偏差,但是“求同”仍是标准制订的最终目标,所以“求同存异”将是统一临床教学基地标准的核心。一个医学教学系统由不同的基地组成,医学院校在这个教育系统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应制订纲要性标准,为学生的培养定好规矩,制订流程。同时,应该允许不用的基地可根据自身的特点细化制度,但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出合格的医学人才。“合格”应该由出口这个最后的关卡来评定。人才的培养多种多样,制度的执行千差万别,严格的出口能让一切的不同趋向统一,达到培养的目的。
3.7 完善教学督导,重视评估体系
质量管理的循环必须有反馈和监督才能获得不断改善,监控临床实践教学的质量最后的管理环节就是构建综合评估体系[22]。一方面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另一方面是构建督导制度和激励机制。制订确实可行的指导方案,规范管理流程,建立巡访制度,建立学校与实习医院的联系沟通工作是搞好实习管理的前提。有关研究表明,管理中70%的错误是由于不善于沟通造成的。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按计划、有步骤地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23,24,25]。有学者认为临床教学可引入目标管理思想,把教学任务逐层分解,为教研室制订目标,为每一名承担教学任务的医师建立教学档案,考评结果直接与教师的岗位评聘、工资收入挂钩,能有效提高老师和教研室层面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综合分析各学者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大部分研究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证研究较少。笔者认为单独由一所高校或一个临床教学基地来完成所有问题的实证研究并不现实,唯有大家合力,逐个击破,各基地以一到两个问题为抓手,开展实证研究,再通过交流平台将成果和经验进行展示,共同学习探讨,才能提高临床教学质量。
临床影响分析 第2篇
【摘要】目的:对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方法:抽选到我院接受健康体检者的65例血样标本,每份量为6ml,均分置入两个试管,选择1个试管实施人工溶血操作,再对正常血样和溶血标本的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对比分析,溶血血清的检验项Glu、ALP水平要低于正常血清,TP、ALT、Alb、AST、UA、TBIL及CHOL等指标水平均要高于正常血样,均存在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溶血现象的产生对血生化检验结果有一定影响,为确保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度,应有效避免溶血情况发生。【关键词】溶血现象;生化检验;影响
溶血现象是临床血生化检验中较为多见的影响性因素。如果待测血样的红细胞浓度高于血浆浓度,则会导致检验结果出现较大偏差,并且溶血情况下白细胞、血小板等会破坏而释
[1]放出某些成分,对生化检验项带来影响。为进一步掌握溶血现象产生的影响,制定出针对性预防措施,本文65例到我院接受健康体检者的血样标本生化检验情况进行分析,报告正文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选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到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的65例血液样本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37例,女性28例;年龄19到37岁,平均(25.1±3.8)岁。本组均在晨起空腹抽取静脉血6ml,在平均置入两个干燥试管内。取其中1管进行溶血处理,置入低温冰箱(-45℃)进行冷冻20min,再取出予以融化,1500r/min离心10min,将溶血血清予以分离;正常血样在常温环境下放置1h之后,通过相同离心处理,予以分离,但不进行溶血,取出1ml为正常血清备用。1.2方法
本组患者均选用美产Beckmancx-7型全自动血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质控在正常范围之中,质控物为国产。对K+的测定应用国产迅达电解质分析设备及相应试剂,每一份正常血清、溶血血清均行10次测定,选取平均值。
检测指标有血糖(Glu)、丙谷转氨酶(ALT)、总蛋白(TP)、碱性磷酸酶(ALP)、血尿酸(UA)、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总胆固醇(CHOL)等,均按照试剂盒相关规定操作。1.3统计处理
本组检测资料均应用SPSS18.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用均数和标准差(x±s)表示计量数据,再基于t检验,P<0.05表示存在差异,有统计意义。2.结果
通过对比分析,溶血血清的检验项Glu、ALP水平要低于正常血清,TP、ALT、Alb、AST、UA、TBIL及CHOL等指标水平均要高于正常血样,均存在较大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具体如表1:
表1 溶血血清和正常血清的生化检验结果对比(x±s)检验指标 正常血清(n=65)溶血血清(n=65)t P值 GLU(mmol/L)
5.49±1.22
5.74±1.15
5.714
0.001 ALP(U/L)
124.71±7.31
84.25±4.17
10.203
0.001 TP(U/L)
59.31±6.24
62.27±6.23
7.152
0.005 ALT(U/L)
56.14±2.62
64.71±2.43
8.163
0.012 Alb(U/L)
32.24±4.31
36.19±4.25
5.252
0.004 AST(U/L)
57.10±2.57
66.43±2.46
6.187
0.001 UA(mmol/L)
356.25±10.47
362.15±10.23
5.223
0.026 TBIL(mmol/L)
10.28±0.49
13.52±0.81
4.116
0.032 CHOL(mmol/L)
4.92±1.35
7.40±1.73
3.156
0.013 3.讨论
血生化分析是临床检测中重要内容,其检验结果是临床诊疗的重要的指导依据,其准确
[2]性和有效性,和临床实际准确度对体检者有着重要意义。溶血现象是血生化检验中影响最终结果的一个常见因素,该种现象的是由诸多因素共同影响产生的,主要有这两个方面的因素:(1)体外因素,这是引起溶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包括物理方面,比如:冰冻、物理破坏;化学方面,比如血样和表面活性剂相接触;代谢方面,比如:遗传疾病导致血细胞脆性提升;(2)体内因素,该方面引起溶血现象的因素主要有生物方面,比如:恶性病症;
[3]治疗方面,比如:人工心脏瓣膜、药物毒副作用等。对血清标本测定是否出现溶血是临床常规检验中最为基本的环节,对某些疾病的检出和诊断有重要意义,而溶血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会导致血生化检验指标的变化,且溶血现象的严重度对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本研究结果显示,溶血血清检验项Glu、ALP等指标要低于正常血清,TP、ALT、Alb、AST、UA、TBIL及CHOL等指标水平均要高于正常血样(P<0.05)。
为预防和减少溶血现象的产生,应不强化样品制备技术标准水平,可有效预防体外溶血发生;严格按血生化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予以血样采集,确保采集器具的干燥及清洁,包括
[4]针头、试管及注射器等,禁用酒精消毒,以免发生溶血;止血带包扎应松紧适宜,进针如有回血的,不应过快将注射器活塞拔出,应沿管壁缓缓注入试管,避免血泡产生过多而导致血细胞的破裂。血液在采样之后不应当即置入冰箱冷冻,避免融化溶血;血样搁置时间不应过长,要避免消毒液进入到标本,通常采血后在常规室温环境下放置0.5h~1h,之后分离血清;如果发现标本出现溶血,应当即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或指导患者再次抽血,以提升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总而言之,在临床生化检验中应重视溶血现象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加强检测操作控制和管理,确保血生化检测的临床可用性和安全性。参考文献:
分析临床血液生化检验的影响因素 第3篇
【关键词】临床;血液生化检测;影响因素
【分中国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113-02
血液生化检验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检查方法之一,它不仅可以及时有效地反应患者的身体状况,而且对很多疾病有着一定的警示作用,因此,其结果的精确性和有效性在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生化检查的过程和方法非常繁琐和复杂,极易受到各方面的影响造成误差出现,影响临床医生的判断;而且,在基层医院的检验工作中,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以及部分操作不规范、采血人员不细心、采血方法不正确、采血用具的不清洁等原因,导致血液标本存在了各种问题,从而影响了生化检验的结果。本文将临床生化检验过程分为采血前、采血中、采血后三个阶段,并就各阶段可能对生化检测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1. 采血前的影响因素
1.1饮食因素:患者的饮食状况是影响生化检验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常规生化检验要求患者禁食10小时左右,即晚餐后不再进食,而在次日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这是因为食物中很多成份如糖类、脂类、电解质等会直接干扰生化标本的检测,而且进食后,人体内各种物质进行生理代谢,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血液生化成分,大大影响了生化标本的检测和分析。一般而言,一顿标准餐可迅速升高血糖和血脂,而高蛋白饮食可使血尿素氮水平大幅度增加。有报道称[1],于餐后采集血液标本,其血清多呈乳糜状,这将严重影响生化检验的准确性。
1.2 生理因素:临床上血生化标本的采集一般要求患者在安静和休息的状态下进行,避免情绪激动或者剧烈运动后立即采血,而且女性尽量避免生理期。这是因为患者剧烈活动、急促的呼吸、情绪紧张等可造成较大的生理变化如血糖升高、乳酸堆积、内分泌紊乱,还可导致电解质的变化[2],从而引起血液标本的分析检测结果。
1.3 药物:一般而言,患者采血前10小时左右内严禁服用任何药物,因为不但药物本身会影响血液生化的分析检测结果,而且药物产生的毒副作用也可能对肝肾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损害各器官功能。因此,检验工作者应在采血前向患者详细讲解关于药物对血液标本的影响。
2. 采血中的影响因素
2.1采血时间和体位:在临床上常常出现某一患者在门诊和住院的血液生化检查结果存在一定差异的现象,经仔细分析和总结发现,采血时间和采血体位对生化检验的结果有着较大影响。生化检验的采血时间一般要求患者尽量空腹进行,但是并非要求患者处于極度饥饿的状态,若患者饥饿时间过长,可引起体内蛋白质大量分解,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从而引起检测结果的误差;另外,对于某些特殊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则尽量要求在发病4-6h采血为最佳。患者采血体位多建议采用坐位,重病患者或者不便坐位的患者也可采用平卧位。研究表明,患者采血体位主要影响体内相对大分子质量的物质的浓度,如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白蛋白(Alb)、碱性磷酸酶(ALP)等在患者站立位时,其血清水平可增加5%以上。当患者由坐位变成立位时,大量血管内的水分向组织间隙渗透,导致以上不能透过血管的大分子物质血清浓度急剧升高,因此患者坐位或卧位采血可明显降低学标本检测误差。
2.2标本溶血:在生化检测中,由于溶血而影响检测结果最常出现。很多因素可引起标本溶血,如采血时止血带扎的过久,混匀抗凝剂时用力振荡试管等。溶血时,红细胞破裂致红细胞内各种物质释放入血液中,如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以及钾离子(K+)等,这些物质在细胞内含量远远高于血浆中含量,溶血造成这些物质在血液中假性升高,极易干扰临床判断[3];相反,另外一些指标,如血钠(Na+)、血钙(Ca2+)等在血浆中浓度较细胞内高,溶血使这些指标明显下降。因此,在临床采集血液时,应尽量杜绝血液标本发生溶血情况,一旦出现溶血,需要重新采集血液标本。
3. 采血后的影 响因素
3.1标本保存:采血后,应尽快分离血液标本,尽早进行分析;也可将分离血清密封保存在2-3℃的冰箱中冷藏。血液标本不宜放置过久,因为标本中的水分容易蒸发,使血液浓缩,从而导致结果偏高;而且某些特殊酶学的检查需注意酶蛋白的失活等因素[4]。
3.2检测仪器:检验工作人员必须十分熟悉机器的使用方法,并掌握各仪器的工作原理,了解一些基本的维护常识,保证仪器处于稳定的状态。尤其对全自动分析仪更加需要关注其保养知识,保证仪器正常运转。
4. 小结
随着临床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检验工作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临床检验人员需要足够地重视和加强血生化检验分析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密切关注采血前、采血过程中、采血后三个阶段的进展,积极地应对每一个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和有效地解决,从而更好地为临床诊治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平.浅谈化验前的准备[J].中外医学研究,2009, 7 ( 9 ): 184.
[2]吕海燕.临床生化检验测试的质量保证[J].实用医技杂志,2010, 17 (4): 373 - 374.
[3]李佳.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0, 23 (10): 3830-3831.
过期妊娠对母婴影响的临床分析 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过期妊娠发生率
本院妇产科2014年4月至2013年7月间共接诊4240例妊娠分娩孕产妇。其中过期妊娠197例,发生率为4.65%;略低于文献报道的5~12%。
1.2孕周分布
本组中197例过期妊娠产妇的孕周分布为:①42周≤孕周<43周,142例(72.08%)。②43周≤孕周<44周,35例(17.77%)。③孕周≥44周,20例(10.15%)。可见,本组过期妊娠产妇以(42周≤孕周<43周)最为常见。
1.3统计学方法
各组数据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
2结果
2.1过期妊娠对母体的影响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产科技术的提高,预防产后出血的措施加强,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降低,产后出血和手术产率过期妊娠明显高于周期足月妊娠,其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过期妊娠对围生儿的影响结果如表2所示。
新生儿体质量最小为2100 g,最大为4700 g,本组197例中巨大儿的发生率过期妊娠均比足月妊娠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比同期足月妊娠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过期妊娠中孕周与围生儿的关系如表3所示。
2.4过期妊娠的监护40孕周后胎盘功能开始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胎盘功能减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过期妊娠合并羊水过水,慢性胎儿窘迫、巨大儿、胎儿过熟综合症等的发生率及由此引起的围生儿病率及死亡率也相应增高,但临床上常见妊娠未过42周已出现上述并发症以及妊娠超过42周却无此并发症发生的情况,说明单纯按妊娠时间诊断过期妊娠并给予终止妊娠,也很有局限性。现应用产期监护的手段为临床正确处理提供依据,以提高母儿安全性,本院现行产前监护有以下几项。
2.4.胎心胎动自我监测对胎儿进行动态观察,勤听胎心、数胎动,临产后更应听胎心,且听胎心时间不少于1 min。胎动是宫内安危的重要征象之一,胎动计数>30次/12 h为正常。因此对于孕产妇来说,应当熟练掌握胎动计数的方式,当胎动计数低于10次/12 h,则表示宫内胎儿很可能出现异常,应当尽早就医检查。过期妊娠胎动明显减少,一般认为胎动消失后,胎心还可维持12~48 h,因此应抓住胎动异常的报警信号,在胎心尚好时终止妊娠,以挽救胎儿。
2.5超声监护对于过期妊娠者,应每周行1~2次B超检查,观察胎动、胎儿肌张力、胎儿呼吸运动及羊水量,羊水暗区<3 cm提示胎盘功能减退,<2 cm提示胎儿宫内明显低氧。另外,脐血流仪检查脐动脉(S/D)比值,也可判断胎盘功能与胎儿安危。
2.6实验室检查雌三醇、雌三醇与肌酐比值(血、尿、羊水)羊膜镜等也是临床监测过期妊娠的有效方式,但本院未开展此项检查。今后本院将逐渐开放这三类指标的检查,从而增强过期妊娠的产前监测,减少其对母婴的不良影响。
3讨论
3.1过期妊娠对母婴的影响
过期妊娠如胎盘功能良好,能供给胎儿氧气及充足的营养物质,可致巨大儿,分娩时因头盆不称、胎头颅骨硬、可塑性差,造成难产、手术产率较足月妊娠增加2~5倍,本组阴道助产率为6.64%,剖宫产率30.51%,均高于同期足月妊娠。过期妊娠是一种非正常妊娠,超过正常孕周后,孕产妇宫内功能将会逐渐下降,如羊水减少、胎盘老化等。过期妊娠常出现羊水不足的情况,此时胎儿宫内环境恶化;同时临产时子宫收缩还将进一步加剧胎儿低氧。但少部分过期妊娠孕产妇宫内中羊水充分,此时胎儿围产期则不易发生低氧。由此可见,过期妊娠中,羊水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胎儿宫内窘迫或是窒息的发生几率。
3.2过期妊娠的诊断
作者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过期妊娠诊断要点:①规律月经的孕产妇,自孕前末次月经计数,孕期超过42周。②对月经不规则、哺乳期受孕或记不清末次月经者,可根据基础体温提示的排卵期予以推算,若排卵后≥280日仍未分娩者可诊断为过期妊娠。③根据性交日期推算预产期。
3.3过期妊娠的处理
临床影响分析 第5篇
疗效的关键问题调研分析
为充分发挥我院中医药特色优势,改变当前中医临床疗效偏低的现状,我院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影响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问题调研分析:
一、医院当前的发展现状及形象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大,我院的中医诊疗设备有了很大进步,但由于社会因素、中医人才匮乏、中医治疗率偏低及宣传力度不够大等多种原因,导致中医学在广大老百姓的印象中,还停留在简单的扎针灸、号脉、熬汤药的基础上,对当今先进中医诊疗设备及疗效普遍认识不足,出现了常用西医药的标准来衡量中医药的尴尬局面,严重影响了中医药的发展环境。并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医发展缓慢现状。
二、原因分析及相应对策
1、中医药文化建设程度不深、宣传不够充分,广大群众对中医药认识不足
医院环境形象是中医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方面。全面推进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应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同时应从建筑外观、庭院建设、内部装饰以及医院标识等方面着手优化环境形象建设,结合多种多样的宣传方式,才能使医院的核心价值以视觉的形式得以展示。
2、中医药人才匮乏、影响力不足
医院各项工作虽然取得较好的进步,但对中医药人才的关注度仍有一定差距,制定的一些鼓励措施落实不到位,对新进的中医药人员培训、培养不够及时,受外界思想的影响,日益“西医化”。对此,医院计划实行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激励人才增强自我完善意识,同时加强继续教育管理,做好医技人员日常培训工作,鼓励自学,对取得更高学历的给予政策支持,并选送优秀中青年医师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以期能够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扎实肯干的中医药人才队伍,从根本上改变医院的影响力。
3、中医药适宜技术未充分发挥作用,操作技术不规范
通过组织院内专家对中医药人员在工作中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进行指导,并将中医院作为培训和教学基地,为推广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奠定基础。同时出台奖励措施, 鼓励新药、新技术的研发开发和有效利用,以真正体现中医技术的简便效廉。鼓励临床医生总结院内经验方,努力研发院内制剂、协定方;应用煎药机等设备以标准的煎药程序进行煎煮,以达到改变中药汤剂煎服过程的繁琐程度并保障药品疗效的目的。
4、药品质量缺乏保障
从中药饮片采购的源头上抓起,严把进药渠道关,选取资质齐全质量有保障的供货商,做好验收入库工作。同时加强药房对中药饮片的储存养护,做好防尘、防潮、防蛀等工作,以避免因破损、霉变、有效成分的挥发、散失等原因而导致疗效降低。
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6篇
【关键词】尿常规检验;影响因素;质量控制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951-01
尿常规检验作为一项常规化的临床检验项目,广泛应用于泌尿结石、泌尿系统肿瘤等泌尿疾病的临床检查与治疗,且肝功能化验及糖尿病等疾病的临床诊治中也有应用。现阶段,尿常规检验主要包括毒副反应检验等人体健康状况检查,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具体的尿常规检验包括尿样收集及设备检验与分析等,检验工序简单,但是其中的影响因素较多,直接关系到检验结果的客观水平,甚至会降低临床诊治效果,本文对其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阐述,并着重分析了各环节的注意事项,分析内容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检验标本与材料尿常规检验设备包括HT-150尿液检验分析仪器、电光显微镜、尿液检验分析质控物、与设备配套的尿液试纸、尿液采集杯等。本文研究的检验标本全部来自我院检验科收集的尿样,客观性与随机性较高。
1.2尿液质量检测方法我院临床分析技术人员在熟悉SOP尿液质检操作标准规范的基础上,按照质检标准与仪器设备操作使用说明书对设备进行了标准设置。每日的尿液质检工作还进行相关的参数标准设计,并在设备辅助下进行尿液质量控制,保证每日两次的质控频率。尿液质控工作还进行检验结果登记,其中对存在怀疑的质控参数进行二次检验,以保证数据的科学、客观、准确。2影响因素
2.1尿样采集一般而言,尿样的采集工作主要是由患者或检验者自行完成,医院负责人员只需准备相关的尿样收集材料,这样尿样采集环节的重要影响因素便是患者或检验者自身,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包括检验患者年龄、性别、尿液采集时间、近期药物服用、尿样采集前患者饮食情况记录等,采集准备阶段,医护人员应该就相关的情况进行记录。此外,采集环节的影响因素还有尿液检验患者的尿道清洁度、男女性患者不同的尿液混入物(女性主要是阴道分泌物,男性是前列腺液及精液混入物等)。泌尿疾病患者的尿样采集主要是在早晨,尿液纯度较高,能有效化验肝肾器官功能。晨尿采集的影响主要有患者饮食情况及近期药物服用情况、尿杯污染等。
2.2尿样保存尿样收集环节后还要进行尿样保存,尿样的保存首先要进行保存装置检查,以保证尿样保存容器洁净度与防漏性能良好,而且尿样保存过程中会有细菌孳生造成尿样变性、部分成分分解等,尿样保存时间过程还会导致尿样中大量氨成分的产生,影响尿样PH值,这样的尿样严重干扰尿样蛋白成分的检验,因此尿样保存环节应就影响因素进行质量控制,必要时进行特定温度条件储存,以保证尿常规检验科学、客观。
2.3尿样检验分析尿样的检验与分析环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操作流程与检验设备维护保养状况。尿样检验环节要在进行尿试纸抽取时要及时进行容器密闭,以保证试纸容器温度与湿度环境正常达标。尿样检验分析环节还要注意尿检化学反应模板的使用,以免操作时误触模版影响尿样检验,产生误差。在尿样检验分析环节中除了检验操作流程还要进行进行必要的检验室环境指控,以保证尿样检验工作外部的影响因素干扰。
2.4检验数据计算与整理尿常规检验结果也会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如PH定值、蛋白质测定、白细胞测定、酮体测定、葡萄糖测定、胆红素测定、潜血测定、亚硝酸盐测定等,每一项数值测定都有一定的测定操作标准。其中PH值测定环节中温度条件与储存时间长短比较重要,操作不规范会导致PH值上升。蛋白质测定易受季铵盐等部分药物影响,检验环节掺入的污染物也会导致蛋白质阴阳性改变。白细胞测定环节主要受一些抗生素成分的影响。酮体测定前要进行禁食,还要避免使用头孢菌素等临床药物。葡萄糖测定环节Vc、青霉素、左旋多巴等药物使用都会导致尿液中葡萄糖呈假阴性。由此可见,尿常规检验工作中主要影响因素中药物影响重大,要保证尿检客观须进行临床用药控制。3尿检质量控制措施
3.1尿常规检查前进行患者知识讲解具有必要性医护人员在进行患者尿检前先了解患者的饮食情况,并对一些重要的用药因素进行讲解,根据需要进行部分临床药物的停用,医护医护人员还要进行患者基本情况进行记录,并在检验中采用单号制,以保证尿液采集的客观化。此外,还需科学确定合理的尿检时间。
3.2尿常规检验要保证尿样的检验及时,并注意检验设备的使用操作尿检保存影响因素较多,因此要保证检验工作的时效性,冬季尿常规检查采集与检验时间间隔要保持在二小时之内,夏季则保持在一小时内,如有必要进行特定条件的冷藏。检验设备使用中要注意操作规范,强化内外部环境的质控。4小结
尿常规检查作为一项常规检查项目,其中存在众多影响因素,如不进行及时的因素控制会降低尿检的科学性与客观性,因此,医护人员应该充分了解尿检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并注意操作规范,全面提升尿检质量,辅助临床用藥。参考文献
[1]许伟琼,黎瑞冰,胡汉斌.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J].广州医药,2012,10(04):56-58.
[2]叶艳红.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J].中国医药指南,2013,5(01):359-360.
[3]张湘琦,兰爱纯,唐和林,周顺祥.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9(16):1757-1758.
临床影响分析 第7篇
关键词:异位妊娠,相关因素,防治措施
异位妊娠 (ectopic pregnancy , EP) 是妇产科领域常见的急腹症, 也是导致孕早期妇女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EP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本文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对EP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 旨在以便监测高危人群及早期诊断, 并寻找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 降低EP发病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180例EP患者作为观察组, 年龄19~42岁;停经天数31~96 d;均经β-HCG、盆腔超声、后穹隆穿刺、诊刮或手术及术后病理报告诊断为EP, 输卵管妊娠130例、卵巢妊娠20例、宫颈妊娠16例、宫角妊娠14例, 经手术或药物治疗全部治愈出院。选择同期正常妊娠180例作为对照组 (B超确诊) , 各年龄段比例与病例组一致, 两组在户籍、收入、文化程度、职业、居住环境、配偶健康状况、宫内节育器史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一定可比性。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者住院病历;观察两组孕妇在妇科炎症 (盆腔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 史、孕产史、盆腔手术史 (包括输卵管手术、阑尾手术、卵巢手术) 、宫内节育器、不孕史、月经紊乱史、吸烟史等方面的差异。
1.3 统计学方法
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
2结果
3年本院收治妊娠3562例, EP发生率为7.02% (180/2562) 。EP相关性因素:妇科炎性反应、多次孕产、盆腔手术、宫内节育器、月经紊乱、不孕史、吸烟等;具体见表1。其中孕产次数观察组为 (2.8±0.5) 次, 对照组为 (1.4±0.4) 次,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85, P<0.05)
3讨论
异位妊娠是指受精卵种植在子宫以外的部位, 占妇科急腹症的80%以上, 也是最易误诊的疾病和孕早期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异位妊娠的发生呈明显上升趋势[1], 除与B超、血HCG和腹腔镜技术的广泛应用异位妊娠诊断的准确度提高外, 以下一些危险因素是异位妊娠发生率增加的原因:妇科炎性反应、多次孕产、盆腔手术、宫内节育器、月经紊乱、不孕史、吸烟等。
3.1 妇科炎性反应
本研究显示, 有盆腔感染史达50.9% (92/180) , 盆腔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在炎性反应愈合过程中形成疤痕、输卵管黏膜或纤毛损伤、输卵管部分闭塞均可改变精子或卵子的运行, 使受精卵不能顺利进入宫腔, 造成异位妊娠;输卵管周围的疤痕也能限制其活动, 并干扰卵子的捕获及受精卵的运行, 是EP的首要原因[2]。
3.2 孕产史
由于妊娠次数增加, 各种终止妊娠方法 (人工流产、中期妊娠引产和药物流产) 的使用以及剖宫产术的增加, 均增加了盆腔炎性反应、子宫内膜损伤的发生, 不利于孕卵着床, 成为异位妊娠发生的综合因素, 尤其是未婚先孕者、多次流产或引产者, 常因多次刺激子宫导致内膜受损, 机体抵抗力下降或过度刮宫等因素更易发生异位妊娠。本文观察组平均孕产 (2.8±0.5) 次,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1.4±0.4) 次 (t=3.85, P<0.05) 。
3.3 盆腔手术
统计结果显示, 观察组中有30例过盆腔手术, 而对照组180例中仅有8例盆腔手术, 说明盆腔手术与异位妊娠的发生呈正相关, 其原因与手术后形成粘连, 改变了盆腔内正常解剖位置, 使输卵管功能障碍, 特别是输卵管蠕动和黏膜的功能或实行输卵管结扎术后再通, 结扎或切断后近端若有瘘管形成, 则精子由瘘管进入腹腔, 与卵子在壶腹部会合而在输卵管部种植。
3.4 宫内节育器
关于IUD是否导致盆腔炎, 目前至今仍无定论, 彭凌湘[3]研究报告放置节育器发生异位妊娠的危险性是未放置节育器的3.608倍[3], 可能与放置IUD后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的发生率均比未放置者增高和输卵管解剖结构改变有关。本研究显示放置宫内节育器EP的发生率高, 也证明上述观点。
3.5 其他因素
本研究显示, 月经紊乱异位妊娠发生率远高于月经正常者, 与性激素失调引起输卵管功能异常所致输卵管妊娠有关[4];吸烟者香烟中的尼古丁可降低细胞的体液免疫应答, 增加盆腔感染的危险;尼古丁还抗雌激素, 引起输卵管纤维逆蠕动, 推迟孕卵进入子宫而形成EP[5]。
综上所述, 妇科炎性反应、多次孕产、盆腔手术、宫内节育器、月经紊乱、不孕史、吸烟等易导致异位妊娠的发生。根据上述EP的相关因素采取防治措施;做好育龄期妇女的宣教工作, 要加强预防性传播疾病知识的宣教, 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戒烟酒、避免多个性伴侣等) ;控制治疗妇科炎性反应是有效预防异位妊娠的最好措施[6], 积极治疗;选择采取安全、有效的避孕措施及提倡阴道分娩, 尽量避免或减少流产, 月经紊乱及时调整使月经规则。
参考文献
[1]Coste J, Fernandez H, Joye N, et al.Role of chromosome abnormali-ties in ectopic pregnancy.Fertility and Sterility, 2000, 74 (5) :1259-1260.
[2]孙立华, 周尚菲.57例异位妊娠危险因素临床分析.中国妇幼保健, 2O07, 22 (16) :2234-2235.
[3]彭凌湘, 施艳, 等.异位妊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现代妇产科进展, 2007, 16 (3) :236-237.
[4]杨延林, 雷巍, 陈杰, 等.输卵管妊娠病因与输卵管解剖.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5, 21 (1) :322-324.
[5]MONASARAIYAMD.Cigarette smokingas a risk factorforectopic pregnancy.Am J Obstet Gyneeol, 1998, 178 (2) :493-497.
进展性脑梗死影响因素临床分析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取200302~200909在我科住院的56例进展性脑梗死病人作为研究组, 病人发病后数小时至3d内入院, 男32例, 女24例, 年龄45~76岁, 平均61.5岁。随机抽取同期住院与诊断明确的54例非进展性脑梗死病人作为对照组, 男29例, 女25例, 年龄44~75岁, 平均62.4岁。
1.2 诊断标准
选择的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全部病人均经头部CT或MRI扫描确诊, 排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栓塞;病人在发病后至7d内, 经正规治疗神经功能缺损继续加重。
1.3 方法
对两组病人在入院时均进行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对进展性脑梗死组病人, 在病情稳定后再进行第二次评分;病人入院后记录有无糖尿病、高血压病史, 常规测量入院后体温、血压, 采血检测白细胞、血糖、胆固醇、甘油三脂, 行经颅多普勒及颈部血管超声检查。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病例临床指标结果应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热、白细胞增多、颈动脉斑块及大脑中动脉狭窄例数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甘油三脂及胆固醇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比较两组病人的各项临床指标, 结果显示, 进展性脑梗死组中合并发热, 白细胞增高、大脑中动脉狭窄、颈动脉斑块例数显著增多,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05) 。血糖、甘油三脂、胆固醇及收缩压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舒张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进展性脑梗死在神经科医生的临床工作中会经常遇到, 常使病人及家属感到紧张、焦虑、失望, 容易发生医疗纠纷, 是神经科医生面临的难题之一。影响进展性脑梗死的因素很多, 其发病机制也存在争论。我们研究分析了56例进展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 观察血压、血糖、血脂、感染、颈动脉狭窄对进展性脑梗死的影响, 结果表明:这些因素与进展性脑梗死关系较大。在通常情况下, 急性脑梗死血压适当升高不需要特殊处理, 许多学者认为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发生进展的原因, 是与病人的早期血压下降有关。其中引起血压下降的原因之一就是临床医生不适当的降压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缺血半暗带可能成为梗死扩大的部分, 早期脑灌注非常重要, 收缩压升高20mmHg, 早期进展危险降低66%[3]。血压下降后引起梗死进展的原因, 可能在侧支循环不良或无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下, 大血管病变导致狭窄远端血流灌注下降而发生脑梗死。所以有些患者即使血压很高, 当血压轻微下降也可以加重半暗带区的缺血, 从而发展为进展性脑梗死。我们的临床资料显示, 进展性脑梗死组收缩压下降高于对照组, 提示早期血压下降是病情加重的原因之一。病程长的糖尿病病人具有较重的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 高血糖又使血浆粘度增加, 红细胞变形能力减退, 影响脑微循环灌注, 导致脑梗死加重。国内与国外学者均报道, 在超负荷血糖的条件下, 能引起更加严重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4]。Pandolfj等[5]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和高胰岛素血症, 能够抑制纤溶系统的活性, 促进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展。我们的临床资料显示, 进展性脑梗死组的糖尿病明显高于对照组, 也提示糖尿病是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因此,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应该常规检查血糖, 监测糖尿病病人血糖的变化, 发现血糖升高给予积极控制。 颈动脉狭窄被认为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常见的病因之一, 大多数进展性脑梗死病变的动脉位于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 在侧支循环不良或无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下, 血管狭窄所致的低灌注可以导致病情进展[6]。我们的临床资料显示, 进展性脑梗死病人的颈动脉狭窄和动脉斑块发生明显高于对照组, 提示脑动脉粥样硬化和颈动脉狭窄为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因此,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应该对脑血管病人常规进行经颅多普勒及颈部血管超声检查, 对于严重狭窄的病人宜尽快进行DSA检查, 有条件者可行血管内支架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 以防止病情的进一步进展。 高脂血症增加血液粘滞度、增强血小板聚集、加大循环阻力、引起血流缓慢, 容易导致血栓扩展, 形成进展性脑梗死。黄金忠等[7]的研究表明, 进展性脑梗死病人的甘油三酯、胆固醇比非进展性脑梗死病人高, 高血脂可能是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我们的临床资料分析, 结果与之相符合, 也提示高血脂是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感染被认为是进展性脑梗死独立的危险因素, 体温升高可以作为判断早期病情进展的指标之一。脑梗死的病人在开始发病时就伴有体温升高, 预示着可能要影响治疗效果。有研究表明, 体温升高1℃,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对危险度增高8.2倍[8]。我们的临床资料显示, 脑梗死合并感染后可以加重病情, 影响神经功能的恢复, 同时合并感染也是引起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 我们应该积极控制脑梗死病人合并的感染, 根据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有效的抗生素。 另外, 一些医源性因素也与脑梗死进展有关, 如:在脑梗死急性期, 应用血管扩张剂可以发生脑内盗血现象, 加重脑水肿, 导致病情加重;应用神经细胞营养剂 (ATP、辅酶A、脑复康、脑活素等) 能增加脑细胞耗氧量, 使脑缺氧和脑水肿加重, 导致病情加重;合并糖尿病病灶较小的脑梗死 (包括腔隙性梗死) 病人, 当应用甘露醇脱水时, 可使病人处于高渗状态, 导致病情加重;因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延髓麻痹等原因影响脑梗死病人进食水, 引起血容量不足, 在没有给予鼻饲或静脉补液的情况下, 应用甘露醇脱水使血容量不足更加严重, 导致病情加重等。
综上所述, 影响进展性脑梗死的因素很多, 在许多种影响因素中, 高血压、糖尿病、颈动脉狭窄和动脉斑块形成、高血脂、感染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关系比较大, 是进展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 对于所有住院的脑梗死病人, 我们要进行体温、血压、血糖的监测, 常规进行血常规、血脂、经颅多普勒及颈部血管超声检查, 发现异常积极处置, 并且在治疗过程中避免影响病情进展的医源性因素, 这样对减少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病及提高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进展性脑梗死,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黄如讯.进展性卒中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3, 1 (3) :3-6
[2]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81-382
[3]缪心军, 蔡平平, 袁国栋, 等.进展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5, 25 (10) :895-896
[4]Yamamoto H, Bogousslavsky J, Van melle G.Different predictors ofneurological worsening in different causes of stroke[J].Arch Neu-rol, 1998, 55 (4) :481-486
[5]PandoifiA, G iaccariA, CillC, et al.Acute hypergiycernia andacutehyperinsulinemia decrease plasma fibrinolytic activity and increasepi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typeI in the rat[J].Acta Diabetol, 2001, 38:71-76
[6]杨弋, 吴江, 冯加纯, 等.进展性脑卒中15例临床及脑血流特征[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8, 9:607-609
[7]黄金忠, 赵合庆.进展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004, 14 (1) :82-83
溶血对临床生化检验的影响及分析 第9篇
关键词:血液标本,溶血,生化检验
溶血的标本对检验结果影响很大, 主要原因有:血细胞内含量高的成分进入血浆或血清, 使测定结果假阳性升高, 如血钾、胆红素、乳酸脱氢酶、转氨酶等;溶血标本中的红细胞成分, 如血红蛋白可干扰测定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和比色结果[1]。本文对我院临床生化检验中血清溶血标本检验结果, 探讨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准确度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检验科体检的健康受检者100例, 早晨空腹采集静脉血液标本4~5ml, 将受检标本均分为两部分:1份放在温度为-40℃的冰箱内冻结, 20min后取出离心 (4000转/min) 5min。确定血清标本中没有肉眼可见的溶血;取另外1份常规血液标本直接进行离心 (4000转/min) 5min。将离心后的血液标本中的血清分离, 确保无溶血发生。
1.2 仪器与试剂
生化检测仪器为英诺华D3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生化检测试剂购自上海华氏亚太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质控品为朗道质控。
1.3 检测方法
生化检验项目包括AST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P (碱性磷酸酶) 、LDH (乳酸脱氢酶) 、CHOL (总胆固醇) 、Cr (肌酐) 、TG (三酰甘油) 、BUN (尿素氮) 、UA (血尿酸) 、GLU (葡萄糖) , 检查方法均按照试剂盒中的说明书进行, 严格控制检验质量, 每份标本均进行5次生化检验, 计算出平均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溶血组中AST、ALT、LDH、K+、CHOL的水平与非溶血组相比升高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溶血组生化检验中ALP的水平与非溶血组相比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在生化检验中, 溶血、乳糜血及黄疸是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3个常见的主要因素, 其中尤以溶血影响最为常见。溶血除常见的红细胞破坏外, 血小板、白细胞等血细胞破坏所释放的某些胞内成分也可干扰或影响临床生化项目测定。溶血对临床生化检验的干扰主要有以下3种类型: (1) 血细胞高浓度组分逸出, 使血浆分析物浓度增加如果血细胞中某一分析物浓度大大高于血浆, 则溶血无疑会导致血浆中泛成分浓度增高。乳酸脱氢酶增高180倍, 这是因为红细胞中含丰富的乳酸脱氢酶;某些因素引起血小板破坏也可使乳酸脱氢酶测定增高, 其增高程度与血小板数量多少有关[2]。在血浆制备、储存和测定的诸环节上都有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血小板破坏, 影响乳酸脱氢酶测定, 而使用血清测定乳酸脱氢酶只要不发生溶血, 结果较稳定, 故有人推荐用血清测定乳酸脱氢酶。 (2) 血红蛋白对分光光度测定中吸光度的干扰:溶血能引起可见光谱的短波长段 (300~500nm) 的吸光度明显增高。不同类型的分析方法受血红蛋白吸光度干扰的程度不同, 动力学法受血红蛋白吸光度的干扰最小, 而经典的终点比色法则最易受血红蛋白干扰, 导致样品分析物测定浓度高于实际浓度。 (3) 某些血细胞组分对化学反应的干扰:Hb是各种重氮试剂法测定血清总胆红素的重要干扰因素, 但是不同方法受干扰的程度可不同。因此, 为了得到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 以免延误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必须尽量避免发生溶血现象[3]。
注:与非溶血组比较, *P<0.05
实验结果表明, 生化检验项目中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总胆固醇、钾离子水平的检查结果与溶血的情况密切相关, 在实际检验工作中需要对溶血情况密切关注, 如有发现应当重新抽血完成检验项目。
参考文献
[1]龙跃兵, 朱伟斌, 章美燕, 等.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及校正方法的探讨[J].广东医学, 2011, 32 (12) :1562-1563.
[2]刘海燕.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影响的观察及预防对策[J].当代医学, 2011, 17 (27) :33-34.
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10篇
关键词:尿常规,检验,影响因素
尿常规为临床一项基础检查, 被当前临床医学广泛应用诊断观察泌尿系统疾病, 为医学监测的三大项目之一[1]。且尿常规还可用于监测用药的安全性, 判断药物的毒副作用。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以及检验水平的不断提高, 尿常规用于评估人体健康的效果越来越显著。尿液标本虽采集比较容易, 但临床上多出现检验结果与临床症状不符情况, 导致临床检查丧失检测价值[2]。为了提高临床检测的准确性, 本次研究中, 分析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 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分析本院采集的送交检验科检验的尿液标本, 每天送检标本为80例左右。采用尿HT2000分析仪以及配套试纸条, 进口显微镜, 收集尿液的一次性尿杯, 尿液分析质控物, 每6个月进行1次。
1.2检测方法严格根据SOP标准进行操作, 并严格仪器以及试剂说明书上的设定的参数进行设定, 每天开机后要立即对患者进行质控2次, 并将每天检验结果详细统计, 可疑结果需进行2次检验, 并进行详细统计。
2影响因素
2.1采集准备因尿液采集一般要让患者自己进行, 因此做好采集前的准备工作对于采集结果影响相当重要。分析标本采集中影响因素为患者性别、年龄、种族、采尿时间、采尿前用药以及饮食情况。
2.2采集保存
2.2.1分析采集中的影响因素尿道口清洁度不佳, 男性存在前列腺液或精液混入, 女性存在阴道分泌物混入、经期采尿。采集晨尿是在清晨第1次尿液, 其浓缩度较高, 可较好的评价患者的肾脏功能, 但因多数患者对晨尿概念理解有误差或医护人员叮嘱不到位而导致采集标本方法不当, 且患者采集前的饮食以及用药情况对尿常规标本也有较大影响。一次性采集在采集取样时, 也容易发生污染。
2.2.2采集标本的影响因素标本采集后收集以及运送尿液容器未处理干净, 采集后送检时间太长会导致细菌出现大量繁殖以及标本中蛋白发生变形、尿胆原光照分解、细胞溶解等干扰因素影响。长时间放置的尿液标本极易出现细菌滋生, 被分解为尿素生成氮, 导致p H升高, 细胞以及管型发生溶解。若短期内不能顺利进行检验, 可于特殊条件下储藏在进行检验。
2.3标本采集后分析分析影响检验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操作过程不规范、维护保养不当。尿试纸条保管不当, 储存容器的光照条件或潮湿环境下可能会使试纸条被污染、变性, 或试纸条取出后未妥善处理容器, 也会发生上述情况。检验操作过程不规范, 纸条槽板不够整洁干燥, 质控不及时, 这些均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
2.4检验结果误差发生因素
2.4.1蛋白质测定误差发生影响因素, 大量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会导致患者尿蛋白试验出现假阴性;服用喹啉类药物药物导致强碱尿时, 蛋白测定显示为假阳性;检验中一些洗涤剂污染也会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假阴性。
2.4.2 p H测定室温偏低或偏高也会导致p H值发生变化, 且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 p H值上升。
2.4.3白细胞测定胆红素、肌红蛋白尿、呋喃坦啶均可能会导致白细胞测定结果显示为假阳性, 甲醛、高浓度草酸、庆大霉素也可能会导致假阴性;肾移植术后淋巴细胞出现的不良反应也可能会导致检测结果显示为假阴性。
3措施
3.1采集准备中对患者进行宣教, 告知患者采集前应该注意的问题, 并叮嘱患者禁饮咖啡、浓茶、糖水, 可停用非必须服用药物。书写检验单详细, 告知患者尿道采集时间、做好尿道清洁工作, 保持尿杯的干净干燥等问题。
3.2采集保存问题, 要及时送交检验, 标本采集晨尿应保证必须为清晨第1次尿液, 夏季可在采集后1 h内, 冬季可在2 h内完成检测, 保证管型、病理细胞、血细胞以及上皮细胞等有形成分形态以及结构完整。尿量取10~30 ml。若2 h内不能完成检测, 需再次选取标本[3]。一些检验中采用防腐剂, 应将甲醛浓度控制为5~10 ml/L, 若甲醛浓度过大会生成沉淀物。
3.3规范检验中的行为, 并做好机器的及时维护以及保养。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操作仪器, 并对仪器进行清洁、保养, 保持仪器的干燥整洁, 定期对室内进行质量监测, 于尿液分析前、中途不定时进行1次质控, 并采用尿试纸条以及尿液分析仪不定期检测, 保证质控。同时需要定期更换试纸条, 比较前后质控效果。保存试带条需放置于容器中, 不能私自更换, 也不可将其放于潮湿或光照直射下, 必须保证容器的密封完好, 每次取出试纸条后必须做好容器的密封;未使用的试条不可再次放回到容器中将试纸条混用。
4小结
尿常规检验为临床一种常用的基础检验项目, 对于诊断以及判断治疗效果显著。在临床检测中, 尿液采集的新鲜、容器清洁、及时检验、仪器操作规范以及保养影响着尿常规检验准确性。因此, 针对上述影响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 分别于尿液采集前、采集中以及采集后整个过程, 严格实施检验质量控制, 规范操作流程, 加强人员培训, 增强患者对细胞、结晶以及管型的认知, 可有效减少临床检验误差发生, 为之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可参考的依据[4]。
参考文献
[1]许伟琼, 黎瑞冰, 胡汉斌.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广州医药, 2012, 43 (4) :55-56.
[2]马艳, 胡必杰, 周春妹, 等.尿常规检查对尿路感染的诊断价值.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7) :1732-1734.
[3]傅叁君, 周兴辉, 胡海磊.尿沉渣细菌计数与尿常规亚硝酸盐检测在尿路感染筛查中的应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 (8) :2075-2077.
临床影响分析 第11篇
关键词:临床化学检验;质量;影响因素;策略
引言:要控制临床化学检验的质量,就必须时刻关注每一环节,将控制贯穿在分析前、中、后等各个方面和环节,只有严格地把控每一环节,才能切实地把握整个检验质量,才能保证临床化学检验的准确性、保证诊治临床疾病的顺利进行。当前,控制化学检验的分析中、后的样本质量是在临床化学检验中经常使用的方法,得到了重视,在控制分析中的阶段质量时,经常使用两种方法:控制室内质量和评价室间质量。通过这两种方法的使用可有效提高化学检验质量,提高其精准度与准确性。在化学检验过程中,有很多种影响质量的相关因素,由于控制力度不够、意识不强等原因,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不利于临床诊治的顺利进行。在2015年1-10月医院的化学检验样本基础上,探讨影响临床化学检验分析前质量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在接收医院化学检验样本基础上,根据需要对数据进行筛选,选出合适样本进行相应的研究,总共选取样本数量36个,这些样本都受到影响因素影响而发生质量变化的样例,为方便研究,将这36例作为观察组;从众多样本中再挑选出正常的不受影响40例作对照组。
在筛选两组样本的时候,主要条件是:首先,患者的临床症状与化学检验的结果之间不相称,有很大的差异。其次就是通过多次重复的测试,出现了不可能出现的临床值。第三,通过标本二次采集,并遵循严格检验方法和步骤进行操作,但是得到的两次结果有很大的差异。
(二)临床方法。建立起相应的数据库运用Microsoft VFP6.0软件,统计和分析选取的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找出影响检验质量的因素,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并分析化学检验环节差错的构成,提出应对措施,实现科学地控制质量的目标。
(三)统计学处理。在处理分析数据的时候,主要使用的是SAS 8.0数据软件包,并以率来表示计数资料,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差异就是P<0.05。
二、结果
(一)两组检验情况分析。通过对两组样本分析与研究,得出一些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有样本质量不合格、样本采集不规范、样本延时送检、患者没有按规定准备,分别占影响因素的16.67%、27.78%、25%、19.44%,这些主要产生与观察组,在另一组中没有这些明显的影响,所占比例都很低,因此两组之间的对比是有统计学意义(P<0.05)。
将观察组及对照组都进行分类,根据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两组在不规范采集行为、延时送检、患者准备不规范、样本质量低下、采样时间不准确方面的数据分别为10(27.78)、9(25)、
7(19.44)、6(16.67)、4(11.11);对照组的为1(2.50)、2(5)、1(2.5)、3(7.75)、2(5);两组在这些影响因素对应下的P值分别是0.001、0.002、0.002、0.040、0.200。
(二)临床化学检验环节差错构成。在检验分析之前,分析前差错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这是第一因素,这种因素所占据的比例为63.9%,分析中、后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占据着较重比例,分别为22.2%和13.9%。由于检验时间不同,造成差错也不一样,构成比也就自然而然不同。分析前差错为23例,构成比为63.9;分析中差错例数为8,构成比为22.2;分析后差错例数为5,构成比是13.9。总共差错例数为36。
(三)两组标本检验结果异常分析。通过分析36例检验结果的异常情况,发现,引起异常现象主要是K+、Na+、Cl-值低,且这种现象在总样本中占据比例较大,即41.7%,除此还有一些其它异常现象。在检验过程中,主要检验的就是K+、Na+、
Cl-Glu、CO2结合力,这些因素都出现了异常的情况,异常低15(41.7)、15(41.7)、15(41.7)、5(13.9)、1(2.8)异常高10(27.8)、3(8.3)、4(11.1)、5(13.9)、4(11.1)
三、讨论
(一)标本检验结果异常原因分析。标本采集的途径主要是患者输入葡萄糖同侧血管,在血管周围葡萄糖浓度较高,但血液浓度都比较低,这也是造成检验的标本中血糖异常增高,而且K+、Na+、Cl-异常降低的根本原因。在给患者输入能量合剂中,含有很多维生素C,造成了血糖浓度异常低,由于维生素C有很强的还原性,因此它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对氧化酶法测定血糖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导致血糖降低,出现了异常情况。此外,KCL在能量合剂中有很大的量,KCL的量比较大是造成样本中K+和Cl-增高,出现异常的主要原因;导致Na+的异常增高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及时送检血液样本;再加上送检血是在患者输液时末端回抽血,因此就造成CO2结合力异常增高,O2结合力的结果的增高与血液中的HCO3-有直接的关系。
(二)影响临床化学检验分析前质量的因素。(1)样本本身的影响因素。样本直接来自于患者,因此在采集样本前后,患者各种变化都会给样本检验结果造成直接影响,病理变化、治疗措施等都是主要影响因素。一般情况下,检验值的波动主要是因为生理因素,比在患者用餐之后,无机磷就会增高;患者在早晨空腹的时候就会导致血清铁升高。除此,饮食也会给血检验结果带来直接影响,如一些喝酒患者就会呈现出7-谷氨酰转移酶升高的现象;除上述因素,用药也会带来影响,如用酒精会升高尿酸、乳酸,降低血糖。(2)输液影响。在采集血液样本时,若患者正在输液,那么就难免受到输液的影响,检验出来的结果就会与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偏差,如在采集样本时,如果患者刚刚输完脂肪乳,那么在检验结果中就会显示其血脂水平升高的现象。通过大量临床研究,得出在输液之后一到两个小时采血是最合适的时间。(3)样本采集时间影响。样本采集时间对检验结果也有直接影响,如果在早晨空腹时采集标本,就会得到比较准确的检验结果,但需要注意的是空腹时间不能太长,否则就会出现异常。(4)样本的送检和处理。样本送检时间直接影响着检验结果,二者成负相关,即采集血液之后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送检,保证结果的准确。一旦样本放置时间过长,就会导致血清钾离子水平升高,降低血液中血糖水平,影响检验结果。
(三)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应对对策。为了改变上述现象,首先就要构建相应质量管理体系,保证样本质量,提升合格率。加强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前、后环节的控制,将所有环节都融入到样管理体系中,而且还要加强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切实地监督与控制分析前质量。重视起样本的合格率,将其作为相关部门的重要考核指标,从而提高样本的合格率。
此外,为了保证质量,还要紧密地联系临床,不断地交流。此外,临床检验科室要加强与其他临床科室的交流,保证试验检测数据准确与及时。不仅如此,还可以开展多样的形式,加强培训与学习,比如专家讲座、学习资料等培训、考核,让每一个工作者认识到质量控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从而促进检验医学工作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建余.探讨影响临床化学检验分析前质量的因素及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5,02:156-157.
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 第12篇
1 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
1.1 抗菌药物
一些碘胺类药物和青霉素等抗生素能增加血液中尿酸浓度;服碘胺药后, 尿胆原检查出现混浊, 影响结果的判断。用磺基水杨酸法测尿蛋白时, 头孢类、丁胺卡那霉素、磺胺类药物、左氧氟沙星可使尿蛋白呈假阳性。一些药物如氯霉索, 可抑制骨髓细胞的有丝分裂, 而使白细胞减少, 退热的药物如瑞芝清, 能使白细胞数严重降低。
1.2 镇痛消炎药物
比如吗啡、可待因、杜冷丁、平痛新和消炎痛等药物, 能使总胆管开口处的奥狄括约肌痉挛, 而导致血、尿中的淀粉酶会明显升高, 在用药后3~4h影响最大, 24h后消失。
1.3 激素类药物
激素类药物可导致血脂、血糖代谢障碍, 引起血小板和红细胞数量减少。水、钠潴留和低血钾症及血钙、血磷偏低, 且血糖明显增高, 临床上常误诊为糖尿病。
1.4 利尿剂
利尿剂可导致低血钾、低血容量、低氯, 长期使用后可出现氮质血症和高尿酸血症;抗癌药对造血系统有抑制和毒害作用;抗癫痫药和抗结核药损害肝功能;抗糖尿病药使用后会出现低血糖, 肝损害后出现黄疽、谷草、谷丙转氨酶等增高。
1.5 抗癌药物
多种抗癌药物对人体的造血系统有毒性作用, 可引起血液中红细胞、自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的数量减少, 以及肝功能的改变, 并使葡萄糖耐量试验降低、血脂出现异常变化。
2 控制药物感染临床医学检验的措施
实验室检验结果, 有助于发现潜在的疾病、预防不可逆转的损害、出现症状体征后作出鉴别诊断、判断疾病进展到何种程度或阶段、估计疾病的活动性、探测疾病是否复发、衡量疗效、对一些家族性问题提供遗传学咨询等等。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 临床医学和临床检验医学愈来愈不可分。其中治疗药物对实验室检验的分析干扰是一个重要的普遍存在的问题, 它不仅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 而且给病人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不利的影响, 但是, 目前国内对此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关的文献报道也不多, 无论检验科工作者和临床医师在解释实验室检查结果时, 均未考虑药物的影响, 这种状况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并努力加以克服。我们知道, 药物对临床检验值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包括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药理学和酶学等方面, 往往导致实验室检测结果与临床症状严重不符合这一矛盾现象。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清除这一现象, 首先是医师、化验师和药师必须研究不同给药途径给药后的药物代谢动力学, 判定检验结果时要综合考虑给药途径、药物的血药浓度水平、药物的半衰期、排泄途径和清除率等。当然,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可提早几天停药, 以完全排除药物对检测影响。其次是检验人员应该熟悉可做检验项目详细的操作程序, 对有药物干扰的实验方法, 应改用特异性好的方法或作实验方法的改进;检验人员要积极开展研究工作, 注重信息的收集和整理, 对文献报道有分析干扰的实验项目、药物及其使用浓度, 应收入数据库或资料卡内;同时, 检验人员还应加强与临床医师的联系, 建议医师要仔细询问病人的全部用药史, 并写在检验申请单上;对于干扰检验结果的药物, 检验人员要及时反馈给临床医师, 并建议医师停用或改用其他药物;对有疑问的检验结果, 检验人员要根据病人的用药情况, 分析有无药物影响的可能性, 仍有疑问的检验结果, 应建议病人停药后复查。
总之, 为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排除药物干扰, 医师与检验人员要利用药学专业知识, 拓宽药学服务范围, 与检验、临床共同配合, 使检验结果真正反映出病理变化, 更好地为临床正确诊断和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贺勇, 涂植光, 仇又华, 等.利福平时肝肾功能指标检测的影响[J].重庆医学, 2005, 34 (1) :101~104.
[2]孔戴艳, 戴晓莉.头孢菌素的不良反应[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1, 21 (8) :511.
[3]陈红兵.尿液分析仪检测假阴性和假阳性原因探讨[J].浙江临床医学, 2002, 12 (4) :12.
[4]黄慧.酶法测定血清钾的正干扰[J].实用医技杂志, 2005, 12 (2) :525.
临床影响分析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