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领导力的三个层级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领导力的三个层级(精选5篇)

领导力的三个层级 第1篇

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公允价值这一概念, 由于经济环境复杂多变, 使得价格波动加剧, 相对于历史成本计量而言, 相关性更强的公允价值计量在世界各国的会计实务发展中越来越得到重视, 应用范围也逐步扩大。

为满足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要求,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2006年颁布了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 建立了三个公允价值评估等级。为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财政部在2010年底发布的《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企业做好2010年年报工作的通知》中规定:公允价值在计量时应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企业在计量日能获得相同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报价的, 以该报价为依据确定公允价值;第二层次是企业在计量日能获得类似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的报价, 或相同或类似资产或负债在非活跃市场上的报价的, 以该报价为依据做必要调整确定公允价值;第三层次是企业无法获得相同或类似资产可比市场交易价格的, 以其他反映市场参与者对资产或负债定价时所使用的参数为依据确定公允价值。可见, 公允价值计量已符合现在经济环境对会计计量的需求, 为保证其计量可靠性, 各国会计准则对其计量信息来源划分三个层次进行严格界定。因此, 为探讨公允价值三个层级的价值相关性, 本文对相关国内外研究进行综合阐述。

二、文献回顾

(一) 国外研究

在早期, 国外学者就展开了对公允价值相关性的研究。Petroni和Wahlen (1995) 发现权益和国库券的公允价值是相关的, 但是公司债券的公允价值不相关。而Carroll et al. (2003) 以封闭式基金为样本, 发现交易量少的证券的公允价值是价值相关的。Nelson (1996) 发现贷款、存款及长期负债的公允价值是不相关的。与之相反, Barth et al. (1996) 发现贷款的公允价值是相关的, 然而Eccher et al. (1996) 只在特定的环境中发现了贷款的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可以看出, 不同学者以金融资产或负债为样本, 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另外, 还有学者测试了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性是否随着信息的可靠性而变化。Dietrich et al. (2000) 发现在出现外部鉴定人的监管时, 公允价值估计的可靠性增加。类似地, Muller和Riedl (2002) 提供证据表明市场参与者似乎发现外部评价更可靠。

近期, 有学者对公允价值的分层计量可靠性进行了验证。Thomas (2010) 等以美国431家银行2008年的季报为样本, 发现按照层级1和2披露的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大于按照层级3披露的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 并且在稳健性测试中 (区分银行规模, 资本比率) 该结论仍成立。这一发现说明可靠性越高的输入信息, 其价值相关性越强。

(二) 国内研究

张曾莲和雷崇信 (2011) 提出公允价值的运用为大势所趋。可见, 公允价值计量符合经济环境的需求, 对其相关性, 我国有不少学者进行了检验。

陆宇建和刘翠翠 (2011) 通过比较研究, 发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后, 新准则下的会计信息具有更高的价值相关性, 说明公允价值计量增进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同样, 王樾 (2011) 发现新会计准则实施后, 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表披露的公允价值变动额对股票价格具有增量解释力。并且,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采用对于我国投资者决策也具有增量的价值相关性, 公允价值信息比历史成本信息更具有信息含量。李玉敏 (2011) 以沪深两市金融保险业和建筑及房地产业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 发现公允价值的使用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众多学者均发现公允价值计量具有增量相关性。

但是对于其分层信息的相关性, 仅有少数学者进行了计量。占星 (2011) 对不同资产类别的输入变量可靠性进行了主观划分, 发现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因公允价值层级而异, 层级一的输入变量最具增量价值相关性和可靠性。

从上述文献综述中可以看出, 大量学者对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进行了研究, 对于公允价值三个层级的相关性没有深入研究, 本文拟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规范方法辅以国内外实证研究结果, 对我国上市公司公允价值三个层级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探讨。

三、公允价值层级相关性理论研究

公允价值会计自推出之日起就一直饱受争论, 争论的焦点是公允价值会计如何权衡相关性和可靠性。支持推行公允价值会计的学者认为, 公允价值会计能更相关、更准确反映经济市场中的价格波动及经济动态, 为报表使用者提供及时有用的信息;对公允价值会计持反对意见的人们认为, 对于报表使用者来说, 公允价值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缺乏可验证性, 容易受到管理估计错误和管理操纵。

针对公允价值会计所面临的管理估计误差和管理操纵, 在第二层级和第三层级的会计信息体现更为明显。因为第二和第三层级信息, 部分或全部信息不可见, 就需要人为进行判断, 在主观判断过程中, 就会产生上面所说的管理估计错误和管理操纵, 并且不可见信息可验证性较差。因此, 这些缺点就会导致管理者和投资者之间出现信息不对称, 从而严重影响了公允价值的可靠性。我们从三个计量层次中可以看到, 层级1的信息在市场上可以观测到, 因此投资者和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较小, 由此产生的会计信息可靠性和相关性相对于层级3较高;而层级2信息可见度介于层级1和层级3之间, 因此信息不对称程度, 会计信息可靠性和相关性介于两者之间。

关于投资者对公司估价时如何权衡报告的公允价值, 两个重要的因素要考虑:折现率的调整和现金流的调整。公允价值层级3相对不可见, 并且在投资者和管理者之间易产生信息不对称, 使得层级3计量倾向于含更大的管理估计错误, 信息不对称和估计错误都增加了公司的资本成本, 从而降低了公司资产价值。相对不可靠的会计估值 (层级3) 拥有更高的资本成本, 因此估价会少于相对更可靠的会计估值 (层级1) 。关于层级2的公允价值, 这些计量潜在地表现在可靠性的中间。因此, 有学者得出实证研究结论:层级1和层级2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大于层级3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

Thomas (2010) 对此进行了验证, 发现按层级1和2披露的公允价值的相关性大于按照层级3披露的公允价值的相关性且结果是稳健的。朱丹 (2010) 也指出不同层级的输入变量估值得到的公允价值在价值相关性水平上是存在显著差异的。对于不可见输入信息, 市场参与人更愿意相信相关计量模型在估值和披露过程中已被操纵, 因而具有更大的价格计量误差, 损害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由于公允价值计量的来源与信息的可靠性相联系, 层级3的信息可见度不高, 影响了使用者对它的信任, 所以使用者会降低层级3披露的相关资产和负债价值或权重, 导致该层级价值相关性最差。

层级3的价值相关性较差, 我们可以看出最根本原因在于不确定性程度较高。此层级市场信息不可见, 需要管理层根据相关参数进行判断、调整和计算。这就使得管理层在计量和报告公允价值时具有较大程度的主观性, 管理层可能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 对公允价值进行操纵, 从而导致投资者对层级3所报告的资产或负债价值产生怀疑, 通过调增折现率或调减现金流来降低资产价值, 或提高负债值, 影响了层级3的价值相关性。部分市场信息不可见是无可避免的, 管理层是否客观公正地利用相关参数对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进行判断, 影响了投资者对其信任程度, 从而影响了层级3的价值相关性。公司治理机制较弱的公司, 会更大程度地存在与公允价值有关的信息不对称, 将导致更严重的道德风险, 从而降低所披露公允价值的相关性。Thomas (2010) 经实证研究发现公司治理机制可以增强层级的价值相关性, 尤其对层级3影响更大。

有学者主张运用经济学资产专用性和信息不对称理论, 明确公允价值是资产专用价值和市场价值的有机统一。按专用性水平将资产分为三类:通用性、低度专用性和高度专用性。通用性资产采用层级1报告公允价值, 低度专用性资产采用层级2报告公允价值, 且此两类资产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报价体系, 高度专用性资产采用层级3报告公允价值, 形成以报告主体为导向的报价体系。虽然资产专用度高, 受市场影响不大, 但其价值由报告主体来决定, 仍会产生我们上述所议的管理操纵问题, 所以, 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还是应加强公司的治理机制。

四、政策建议

(一) 尽早出台公允价值计量的指导性细则

我国当前尚未建立完善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对公允价值确认、计量的要求及方法只是散落在各个具体准则之中, 缺乏公允价值计量的统一框架。因此, 有必要根据我国现有市场特征对公允价值计量制定相关的会计处理规定, 并提供详尽的操作性指导。2012年5月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号公允价值计量 (征求意见稿) 》, 对有效规范公允价值信息披露, 提高披露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 应尽快实施该准则, 以适应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需要。

(二) 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有研究证实公司治理对层级信息的相关性有重要影响, 在层级3中表现尤为明显。因此通过合理和有效的公司治理监管来协调内部和外部人员的利益冲突, 为公允价值的估值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基础和制度基础。另外, 还需注意加强公司管理层、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技能水平的提高, 以保障公允价值计量的客观性和估值过程的公平与恰当。

参考文献

[1]W.B.Thomas, Han Yi.Value Relevance of FAS No.157Fair Value Hierarchy Information and the Impac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Mchanisms[J].The Accounting Review, 2010, (85) .

学习心得:企业文化的三个层级结构 第2篇

在探索企业内部成长之要素时,有人用这样一句话来做描述:文化是金,机制是银,管理是铜,技术是铁,公共关系是经络,自身素养是基因。这句话将企业文化之作用、影响都描述的淋漓尽致。作为一种辅助管理手段,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也是越来越得以体现。尽管如此,企业文化在很多中小型民营企业中却从来不受重视,这是因为在很多中小企业里,有文化的人本来就不多,老板没文化、管理者没文化、员工也都没文化,在这种集体性先天文化不高的组织中,文化这个东西肯定会受到一种习惯性的歧视。这里面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因为“文化”这个东西看起来就很“虚”,无法像真金白银那样眩人眼目,在集体价值迷失的社会里,文化自然是不会受到重视的。再者,很多企业把企业文化当做了文化知识,盲目地进行排斥,却不知“此文化”不是“彼文化”,企业文化是“做”出来的,而“彼文化”却是“学”到的,二者之间截然不同。在现代企业中,企业文化被解释为一种企业与员工之间相互统一的、相互认可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及企业内部自身固定的相互沟通与化解冲突的方式。它包括人生价值观+工作价值观两大部分,也可以细分为以下三个级别: 社会层级――企业所处的环境为企业所塑造的文化,它形成以企业较深层次隐含的假设、基本信念和对人性的理解为基础形成的基本文化。比方说国营企业就是长官文化,而私营企业大多是老板文化,它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干?

组织层级――企业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自身独特的价值观、使命、宗旨,从而确定自身的定位和角色。它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干什么?

行为习惯层级――企业在运作中,受社会层级文化和组织层级文化的影响,而形成较为稳定的行为习惯,这种稳定的行为习惯直接影响企业的绩效和产出,想改变企业的行为习惯,必须在企业文化的社会层级结构和组织层级结构做出改革,以影响企业行为习惯的改变。它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干?

试谈茅仙洞文化的三个层级 第3篇

关键词:茅仙洞文化外层中层里层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a)-0233-01

1 茅仙洞简介

在淮河中游、八公山脉的西北处,有一山峰,名叫双峰山;而在双峰山的南侧峭崖上,有一个天然石洞,名叫茅仙洞。作為一个天然石洞,目前还无法考证它形成于什么时期,孤立地看,它本身承载的文化内涵是单一的。但是,茅仙洞与它周边的山川形貌是一体的,与它周边的人文历史景观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采用联系的方法和整体的视角,考察茅仙洞,那么,它的文化,就自然而然地丰富和厚重了,当然,也会稍显驳杂,让人难以获得要领,分不清条理。

2 茅仙洞的外层文化,主要是与古洞相联系的山川形貌和建筑群落,以及各种相关的物质符号

2.1 自然风光

由于茅仙洞位于南侧峭崖上,其险峻自不待说,而一个最不应忽略的事实是,它的背后是连绵起伏的八公山脉,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淮北平原,脚下便是默默流动着的古老淮河。淮河依山而行,南北西东婉转周折,在它本身成为一大景观的同时,也把山脉、平原与河流挽在了一起,使大自然在这里构建了既相互联系又界线分明的形貌特征。

2.2 建筑文化

寺观,如清天观(即硖石寺)、香山寺;屋宇,如大殿、居室等等,都是按照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理念设计建成的。其中,清天观原为唐代建筑,经过明、清两代的修缮与改造,保存至今,原名硖石寺,1934年改为现在的名称。

2.3 各种相关历史遗迹展示出的文化

在茅仙洞及其周围15公里范围内,目前已经勘明的历史人文景观多达近百处,如刘安墓、古丹井、寿塘关、寿州古城、慰农亭、硖山口、黑龙潭等,还有众多的雕塑、石刻、吟咏、题记等都是茅仙洞的文化符号。

上述三个方面,是茅仙洞文化的物质层面,处于最外层,是每一个旅游观光者身临其境都能看得见、摸得着的。茅仙洞文化主要就是通过这一层得到保存和传播的。

3 茅仙洞文化的中间层,主要形态是宗教和庙会

3.1 佛道合一的宗教活动持续了2000余年

茅仙洞的宗教活动发轫于西汉宣帝时期。根据《清·凤台县志》记载,宣帝地节年间,即公元前69年至66年期间,道家鼻祖、老庄学派的忠实信徒、陕西邠州居士茅盈,云游到此,看中了这里的风水宝地,便以洞为庐而沉心修行。其后,他的弟弟茅固、茅衷也相携到此,与兄共同修行。此后历代香火缭绕,唐代禅宗高僧道树禅师在修行期间首建硖石寺,明代玉田法师、昭杲大和尚住持各达40余年,从清末起,由道教全真派住持至今,因此,茅仙洞现为我国最早的佛道并修寺院,安徽省三大道教圣地之一。

3.2 自发形成的民间大型庙会

庙会文化在沿淮地区极为普遍,大多分布于乡镇的集市,至于起于何时,目前还没有确凿的考证,而这一由宗教活动引申出来的民间庙会,已经演变成为以集市贸易和文化集会为主的民间活动,使庙会失去了本意,而茅仙洞庙会至今依然保存了纯朴的古风。

它有如下三个特点,特点之一,它每年的庙会不是一次,而是两次。第一次是春会,从农历二月十九,即观世音菩萨的诞生日开始,一共3天;第二次是秋会,农历七月三十,即地藏王菩萨的诞生日。特点之二,无需任何人出面进行组织联络而自发参加庙会的香客极为众多,春会首日就可达到10万人,虽以凤台、寿县、颍上等县的香客为主,但淮南、蚌埠、亳州、阜阳、六安、合肥等市的香客也远道而来,可以万计。特点之三,每在会期,除了当地居民提供一些必要的生活服务外,没有集市贸易活动,除了香客还是香客。他们在领略山川景物、历史遗存、宗教文化的同时,一般都会敬香膜拜,祈求神明保佑、消灾、赐福。在茅仙洞周边几公里范围内的农村,村民们一般在凌晨三四点钟的时候,就敲锣打鼓,结伴上山敬香膜拜、还愿祈福。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茅仙洞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和宗教活动,经过逐渐延伸而形成的民间庙会,才是茅仙洞文化体系中最活跃的部分;第二,从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和宗教活动,再到民间庙会,铸就了一根稳固的链条,基本没有因为时代的流转而断裂,比如说,战火没能烧断这根链条,商业活动也没能腐蚀这根链条。这是茅仙洞中层文化的显著特质。

4 茅仙洞文化的最里层,即核心层,是包容和探求的文化精神。这可以从以下三点加以说明

(1)茅仙洞风景区融合群山、河川、平原于一体,同时处于淮河中游,历来是水上交通的一大中枢;又处于黄河与长江之间的过渡地带,为南北之必经,因此,历来是人员和物资的荟萃之地,当然也是兵家必争之地,至今还能领略到淝水之战古战场的地理形势,也还能找到赵匡胤受困于南唐的历史遗迹。这是包容精神形成的地理因素。

(2)大禹带领老百姓治理淮河,开凿了峡山口,使浩浩洪水下泄入海的故事,至今传讲不衰。淮南王刘安招揽天下贤才修道、炼丹、做学问,其成就非同凡响,最著名的就是编著了集道家学说大成的《淮南子》一书;虽然炼丹未成,却发明了豆腐,体现了探求自然与生命、社会与人生奥秘的追求精神。而与刘安处于同一时代的茅氏三兄弟的修炼,也同样是基于对人生和社会理想的探求,茅盈更是道教的创始人之一。他们乐善好施,行医治病,普及文化,积极有为,名传江淮。历史曾在这里演绎了包容和探求精神。

(3)在茅仙洞2000余年的宗教活动中,佛与道或更迭,或并行,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宗教文化大观。求真和有为,是历代僧、道的追求,历代住持者,不论僧、道,都对寺院进行过较大规模的修缮,最终将寺院更名为“清天观”,也可见其追求有为人生和社会清明、风尚淳朴的智慧所在;清末以来进入到道教全真派时期,更可见修行者虔诚于教义的赤诚心志,呈现出积极的人生态度,不是不为而是有为。

5 结语

领导力的三个层级 第4篇

一、推动中高职协调发展, 科研工作是先导

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指出:“教育科研是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基础性保障性工作, 担负着探寻规律、服务决策、创新理论、指导实践的重任”。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一种教育形式, 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既有普通教育的一般规律, 又具有自身的特殊规律。当前, 我国职业教育步入了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内涵发展的新阶段, 进入了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办学理念、体制、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都在深入的变革中, 没有高水平的职业教育科研, 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 就不可能有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进程中, 必须要以职业教育科研作为基础保障和前提支撑, 否则工作就会很乏力, 科学发展就无从谈起。

二、开展主题研究, 科学推动中高职协调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到2020年, 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鲁昕部长在2011年度职成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 “所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就是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 加快建立体现终身教育理念,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这样的体系内, 各类教育要科学定位、科学分工和科学布局, 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因此, 中高职衔接发展绝不是中职与高职两个系统的简单链接, 而是两个系统在多种特征上兼容性的繁杂适配。笔者认为, 现阶段要着重加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体系、人才培养过程运行体系、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三个层级有效衔接的研究, 有效实现中高职衔接的任务主旨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能力。

1. 中高职协调发展的主题研究任务分析

(1) 加强研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体系的有效衔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体系主要包括培养方向、基本要求和服务面向三个方面。培养方向, 即所培养人才的类型归属;基本要求, 即对所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服务面向, 即要表明对现代经济发展转型的适应层面。总体来看,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 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由于中高职的层次区别, 培养目标也是有差别的, 中等职业学校要发挥基础作用, 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学校应发挥引领作用, 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 首先要遵循职业成长和职业教育的规律, 以“培养什么样的人”作为中高职有效衔接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明晰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2) 加强研究人才培养过程运行体系的有效衔接。人才培养过程运行体系, 主要指培养思路、培养方式、培养途径、评价模式等。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整体系统尚不健全, 如普通教育缺乏专业技能培养的课程, 使得高中后的三年制高职难以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中职后的三年制高职分别在两个不同层次、不同学校实施教育, 缺乏权威的组织机构按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规律合理划分技能培养的模块, 必然造成许多课程的重复, 技能学习的有效时间降低等等。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 (L.Von.Bertalanffy) 创立的系统论认为, 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中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 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 起着特定的作用。系统的整体功能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根据系统论的观点, 课程体系的构建涉及社会需求、原有教育的基础、教育体制、学生状况、师资状况、课程结构、实践条件、管理水平等要素, 只有科学合理地将各要素有机整合和优化, 才能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因此, 在明晰中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 必须以“怎样培养人”作为中高职有效衔接研究的主要内容, 明确中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

(3) 加强研究人才培养质量体系的有效衔接。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主要指教学基本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学风建设和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等。技能型人才培养是中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 人才培养质量是中高职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以中高职学校为基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社会积极参与的开放、多元、全面的中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研究加强通过建立健全质量保障数据平台和质量年报制度, 积极发挥社会组织、校友、学生、家长、社区、媒体、用人单位等职业教育的利益相关方在中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的作用, 建设多元参与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专家队伍, 完善分类指导、分类评估机制以及信息共享与反馈机制, 不仅是评价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的有效手段, 更是引导中高职学校由重硬件、重规模向重软件、重内涵转变的关键所在。

2. 开展中高职协调发展主题研究的保障措施分析

(1) 充分发挥政府层面开展主题研究的主导作用。国家政策的导引是中高职教育得以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如何调动中高职教育办学主体的积极性, 政府的主导作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高职有效衔接、协调发展的主题研究同样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当前, 政府主管部门不仅要出台相关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意见, 更需要从政策层面上充分调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 明晰政府、社会力量 (主要是行业企业) 、学校三方的研究任务;加快研究制定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加快研究统筹规划中高职协调有效发展的布局结构, 尤其是要加快研究中高职有效衔接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确保中高职能够协调发展, 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 充分发挥学校层面开展主题研究的主体作用。《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提出的五项内容明确指出了各层次教育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任务, 尤其是强调了人才培养运行体系方面的要求。显然, 开展中高职有效衔接、协调发展的研究, 主体在学校。中高职学校首先要加强沟通, 遵循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原则, 高度认识中高职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 组织精干力量, 充分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从人才培养目标的明晰、对接入手, 加强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进程的对接。加大系统设计培养方案、评价标准的研究力度, 合理构建初级职业资格中级职业资格高级职业资格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阶梯, 使学生真正实现从技能新手技能熟手技能能手技能专才的逐级提升, 确保中高职教育能在具体层面上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Z].教职成[2011]9号.

各层级领导安全“四必做” 第5篇

逢会必讲安全

一是利用早会讲当天的安全。在每天早上10 min的早会上, 铜冶炼厂各层级领导都会针对各业务室重点强调当天突发作业、临时作业、特殊作业和危险作业的安全应对措施和责任主体。

二是利用生产调度会上讲周安全。在每周一的生产调度会上, 由各车间、部室的主要负责人, 总结上一周安全管理的特点, 以及安全管理中暴露出的问题, 并重点布置本周安全生产工作应关注的重要环节。

三是利用安全述职会讲当月的安全。在每月一次的安全述职大会上, 针对全厂中层管理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 部分车间展示安全管理的成果, 阐述安全管理思路, 厂领导根据当月生产、检修的特点和规律, 强调阶段性的安全管理应对措施。

四是利用安委会会议讲季度安全。在每季度一次的铜冶炼厂安委会会议上, 专业部室和责任区负责人会向安委会汇报工作, 研究解决安全管理的重要问题, 并由厂领导有针对性地强调安全管理重点工作, 例如春季重点关注防风防坠, 夏季重点关注防暑降温, 秋季重点关注防雨防滑, 冬季重点关注防寒保温等。

五是利用专业会上讲专业安全。在技术、质量、人力资源、设备和党群例会上, 分别由主管领导讲与专业相关的安全。以此促进全厂“讲安全、抓安全和管安全”氛围的形成。

下现场必查安全

综合查安全

金川集团铜冶炼厂每月有计划性地由厂主要领导带领专业部室负责人, 分组到全厂所有生产一线现场进行以工艺安全、设备设施安全、作业环境安全和员工行为安全为内容的综合性安全检查, 并对查出的问题以通报形式曝光, 对违反安全管理造成的隐患纳入绩效考核, 对所有问题和隐患进行闭环核销。

专业查安全

由厂领导带领各专业部室主任到现场分专业进行安全检查。如机动室重点检查特种设备安全, 技术室重点检查冶金炉窑安全, 生产计划室重点检查生产运输车辆安全, 人力资源室重点检查员工安全技能培训, 党群工作室重点检查现场文明生产与安全等。

值班查安全

金川集团铜冶炼厂规定厂级、车间级领导夜间、节假日值班必须到5个以上一线岗位去抽查特殊时段的员工安全履职、隐患排查情况以及单人岗位、边缘岗位的员工安全自律情况等, 消除安全管理盲点和空白点。

随机性查安全

安全管理的阵地在基层, 安全管理的生命力在现场。铜冶炼厂各级管理者“沉下身子”抓安全, 坚持走动式查安全, 会不定期地深入班组倾听一线员工在想什么, 捕捉安全管理的信息;深入现场岗位了解员工在干什么, 解决安全管理的难题;深入关键工艺环节, 查看安全本质化建设缺什么, 及时消除安全管理中的缺陷。

对违章必纠偏和引领

安全源于良好的领导力, 而纠偏和引领是体现领导力的重要内容之一。

超前式纠偏和引领

金川集团铜冶炼厂各层级领导秉持“让管理在处理之前, 让教育在教训之前”的安全理念, 坚持超前式的纠偏和引领。将可能发生事故但还没有发生的违章作业作为纠偏和引领的重点, 将别人的事故, 当成自己的事故来分析, 将未遂事故作为已发生事故来分析, 将问题解决在隐患形成前, 将隐患消除在变成事故前, 从而掌握安全管理的主动权。

追溯式纠偏和引领

安全管理再小的事都是大事, 安全管理中的大事都是天大的事, 铜冶炼厂层级领导在纠偏和引领中, 坚持“刨根问底”“追根溯源”。例如在一次工艺安全检查中, 通过调取历史趋势发现某车间转炉的用氧量有时超过规定的最高限, 影响到了冶金炉窑的安全。通过对这一安全隐患自下而上的分析调查发现, 造成用氧量超限的原因是关键参数设定有偏差, 造成关键参数设定偏差是工艺技术人员工作失误, 造成工艺技术人员工作失误的是车间的管理有缺陷。因此, 对该车间的管理缺陷立即进行了纠偏和引领, 从源头上消除了安全隐患。

细节的纠偏与引领

从生产作业过程, 到检修现场, 从坐车系安全带到上下楼梯扶扶手, 从过马路走斑马线到规范化交接班, 金川集团铜冶炼厂各层级领导关注、纠偏和引领每一个细节, 倡导全体员工安全要从一点一滴做起。

坚持闭环式纠偏与引领

隐患是事故的源头, 违章是产生隐患的重要原因。金川集团铜冶炼厂各层级领导对于发现的任何一个安全隐患, 都坚持做到分析到位、整改到位、核销到位。对任何一个细小安全环节, 都坚持一抓到底, 指定专人协调、专人落实, 做到主体责任到位, 监督责任到位, 专业安全到位, 形成闭环链条。

到基层必研究安全

研究的内容包括工艺系统安全、设备设施安全、作业环境安全和员工行为安全。研究的形式分为计划性研究和非计划性研究。

计划性研究

计划性研究主要是针对生产组织中安全流程是否畅通、工艺控制中关键参数是否可控、设备设施运行中安全防护是否完善齐全、员工操作环境中的安全通道是否规范、员工作业过程是否标准、新项目建设中“三同时”是否合规等, 每月由安全环保室制定计划、确立主题、规定时间和地点, 再由各层级领导按计划要求去现场检查问题, 针对问题研究出整改措施, 形成会议纪要, 落实整改时间和责任人, 最后按规定进行闭环核销。

非计划性研究

领导力的三个层级

领导力的三个层级(精选5篇)领导力的三个层级 第1篇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公允价值这一概念, 由于经济环境复杂多变, 使得价格波动...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