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层监测范文
离层监测范文(精选5篇)
离层监测 第1篇
顶板离层是指巷道周边围岩与远离周边的围岩之间变形速度出现台阶式跃变,当离层达到一定值时,顶板有可能发生破坏和冒落,所以顶板离层是巷道围岩失稳的前兆[1]。因此,如能准确预报岩土体内部离层状况并给定一个合适的失稳离层临界值,则可根据监测结果,对围岩失稳破坏及早做出预警,从而避免事故发生。本文介绍了一种煤矿巷道顶板离层监测系统的设计。
1 顶板离层监测目的
(1)对顶板离层情况提供连续的直观显示,及早发现顶板失稳的征兆,以避免冒顶事故发生。
(2)监测数据可作为修改、完善锚杆支护初始设计方案的依据之一。
(3)在锚杆巷道施工中,如发现顶板有较明显变化或顶板离层仪显示顶板离层值较大时应及时停止巷道掘进,采取加打锚索等措施加强支护。
2 顶板离层监测系统结构
顶板离层监测系统由地面部分与井下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围岩移动传感器探测、感应巷道顶板或者两帮的离层位移量,显示并上传数据至本安型监控分站。围岩移动传感器与本安型监控分站之间采用RS485总线通信,本安型监控分站巡检围岩移动传感器数据并汇总后上传至本安型光端机,由本安型光端机经以太网传输至地面。地面主机或备机采用专用软件解析交换机数据并显示、储存数据,进行相应的配置操作等。
考虑到巷道压力监测的连贯性与全局性,顶板离层监测需布置大量测点,原则上建议每隔50 m设置一个测量断面,每个测量断面布置3~5个测量点,测量点分布于巷道顶板、巷道两帮,如图2所示。大量测点的长距离布置需要综合考虑本安型监控分站的测点容量、巡检周期、供电方案等因素,合理设置本安型监控分站容量、巡检方式及通信协议、电源及用电器的电压电流参数等。该顶板离层监测系统设计32个RS485总线测点数量,巡检周期5s,采用DC18V隔爆兼本安电源输出单路、900mA电量集中供电方式给用电器供电。
3 围岩移动传感器设计
3.1 传感器测量原理
顶板离层监测系统的关键是测量的准确性,即要获得准确、可靠的顶板离层量。顶板离层量即为顶板外层(直接顶、伪顶)某基点相对于顶板内层(老顶)某基点的位移量,故顶板离层测量即为线位移量的测量。根据相关研究数据及经验表明,可测量的顶板离层位移量极限值约为200~300mm[2],顶板离层正常位移量在锚杆锚固范围内(2.0 m)为0~10mm,在锚杆锚固范围外正常位移量在10~24mm[3],位移精度要求需在mm量级或以上。相对于常规电感、磁栅类位移传感器而言,离层位移测量的量程范围大、精度要求不高,且顶板离层监测布置测点多,传感器用量大,要求传感器满足测量要求的同时尽量降低成本,因此,拟采用电位器将顶板离层位量换移转成角度量测量,其原理如图3所示。电位器由恒压源Ein驱动,顶板离层位移量的变化导致电位器电刷转动,Uout的变化量与顶板离层位移量呈线性关系,通过检测Uout的变化即可测量出顶板离层位移量。
3.2 传感器硬件设计
围岩移动传感器由位移传递机构、电源模块、电位器、运算放大电路、AD转换电路、MCU(单片机)、红外接收模块、光电转换模块、LED数码管显示模块、RS485总线式输出模块、声光报警模块组成,如图3所示。
运算放大电路放大微小变化电压,经AD转换后传至MCU,MCU计算得到最终数据并经LED数码管显示、RS485输出至上位机。因传感器安装位置决定了其测量数据无需持续本地显示,若降低传感器功耗,则在一定额定功率下的本质安全型电源可驱动更多传感器,故在围岩移动传感器内设置有光电转换模块。当传感器受矿灯照射时,LED数码管显示模块启动并显示测量数据,延时10s后关闭。因不可能出现同一时刻多个传感器同时显示,故上述方案可节省电能,降低组网成本。传感器ID、报警阈值等的设置可通过遥控器设置,由红外接收模块接收后送MCU储存、使用。若传感器测量数据超出设定阈值,则启动声光报警模块,并向上位机发送报警信息。
3.3 传感器软件设计
围岩移动传感器嵌入式软件包括主程序、A/D采集组件子程序、时钟组件子程序、外部中断子程序、定时器中断子程序、计算子程序、数码管显示组件子程序、通信组件子程序等。主程序主要完成系统配置、寄存器、变量等的初始化及部分子程序的调用。A/D采集组件子程序用于采集电位器电压,该传感器中2路电压信号采用独立A/D采集电路。定时器中断子程序用于触发数码管输出。外部中断子程序服务于外部光电触发响应、遥控器输入响应、巡检命令响应等。围岩移动传感器软件程序流程如图4所示。
3.4 顶板离层位置分析
顶板离层监测方法如图5所示,围岩移动传感器设计有2路相互独立的离层位移测量探头,通过锚固头埋入顶板围岩,其中一路锚固头埋入老顶深基点稳定围岩中(A点),另一路锚固头埋入浅基点直接顶围岩中(B点)。设深基点围岩离层测量值为a,浅基点围岩离层测量值为b,通过监测a、b的变化情况确定顶板离层位置:
(1)若A点数据逐渐增大,B点数据不变,(a-b)数值逐渐增大,则离层位移发生在A点、B点之间,离层位移大小为A点数据变化值或(a-b)数值;
(2)若A点数据逐渐增大,B点数据逐渐增大,(a-b)数值不变,则离层位移发生在B点以下,离层大小为A点或B点数据变化值;
(3)离层位移发生在B点处的情况可归纳到上述2点。
1―围岩移动传感器主体;2―导向机构;3―浅基点锚固头;4―深基点锚固头;5―顶板围岩
顶板离层位移的产生是绝对的,特别是浅基点直接顶锚固范围内的顶板离层位移。通过顶板离层监测系统监测顶板离层位移量的大小,寻找顶板离层位移的发生规律,确定安全、合理的顶板离层位移临界值,可提前预报险情,还可评估巷道支护工程的设计参数合理性,得出巷道是否需要加固支护工程的结论。
3.5 顶板离层位移报警阈值的确定
用围岩移动传感器的实测值预报巷道围岩失稳,必须依据临界值进行判别。如果临界值确定合理,预报就比较切合实际,采取的整改措施才恰当有效。否则,高临界值可能导致漏报,未起到监测效果;低临界值则会造成谎报,浪费人力物力。要准确确定顶板离层位移报警阈值是比较困难的,目前业内比较认同的方法主要有多因素分析法和锚杆最大延伸值法[4]。
3.5.1 多因素分析法
选取影响顶板离层位移因素中有代表性的、权重大的且易于从现场提取使用的参数作为影响顶板离层量的影响因子。目前主流用法:选择顶板岩层强度σ、顶板完整性系数KR、埋藏深度H、应力集中系数Kσ为基本指标,侧压系数λ、巷道宽度B、锚杆支护强度Q、锚固系数Ms为修正指标,则顶板离层位移表达式为
式(1)中的回归系数a1、a2、a3需要在大量顶板离层破坏临界值基础上计算得到,由于在实际使用时监测到的数据基本都是在顶板完好的状态下测得的,故大多数情况下无法根据监测数据得到回归系数。故常规做法是通过各个矿区的地质条件查阅相关地质资料,进行相应的物理学试验得到不同条件下的顶板离层模拟值后计算得到回归系数a1、a2、a3。
3.5.2 锚杆最大延伸值法
锚杆最大延伸值法是利用锚杆(锚索)受拉伸力产生塑性变形直至断裂时的最大拉伸值计算得到顶板离层位移报警阈值。其计算方法如下:
式中:ΔS为锚杆(锚索)的拉升率;l为锚杆(锚索)的自然长度;Δl为锚杆(锚索)的伸长量;L为锚杆(锚索)埋入深度(有效长度);V为每根锚杆(锚索)所用锚固剂的体积;S1为锚杆(锚索)所在眼孔截面积;S2为锚杆(锚索)的横截面积。
考虑到顶板浅层围岩破碎时危险已经发生、锚索垫板挤压变形导致估算误差等因素,可在上述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取1.5倍的安全系数作为顶板离层报警阈值[5]。
4 结语
实际测试结果表明,顶板离层监测系统实现了对煤矿顶板离层的实时测量,测量分辨率为1mm,测量精度为满量程的2.5%。顶板离层监测系统的应用,可有效监测顶板离层位移,及早发现顶板失稳的征兆,以避免冒顶事故发生;监测的数据还可作为修改、完善锚杆支护初始设计方案的依据,为煤炭行业的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何满潮,袁和生,靖洪文,等.中国煤矿锚杆支护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71-75.
[2]阎学文,吴波,廉自生.低功耗顶板离层仪研究[J].振动、测试与诊断,2008(12):404-407.
[3]文振明,张宏伟.顶板离层与监测[J].煤炭技术,2006(3):49-51.
[4]张国华,张雪峰,蒲文龙,等.复合顶板离层分析与预应力锚杆支护参数确定[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182-186.
电离层延迟改正实例分析 第2篇
电离层延迟改正实例分析
介绍了利用双频GPS观测值建立电离层模型的.原理和方法;利用某地的双频GPS观测资料分析了VTEC的变化.
作 者:胡伟明 HU Wei-ming 作者单位:西安长庆科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西安,710018刊 名:黑龙江水专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ILONGJIANG HYDRAULIC ENGINEERING年,卷(期):36(3)分类号:P228.4关键词:电离层 硬件延迟 VTEC
月球的电离层之谜 第3篇
首先来谈谈何谓电离层。电离层是大气层被太阳射线电离的部分,它是磁层的内界。每个有大气层的类地行星都有电离层。在这些岩质行星的上空,大气与太空的交界处,来自太阳的紫外辐射将空气分子游离化,使得此处充满带电气体,这就是电离层。在电离层中,阳光电离大气分子与离子重新捕获自由电子的过程平衡。一般来说高度越高大气约稀薄,则电离过程约占上风。在地球上,电离层对通讯和航行很重要。例如:电离层可反射无线电波,使地面上的短波电台将信息传递到很远的另一个接收站内。电离层也会弯曲或散射来自GPS卫星的信号,有时会让你的GPS出错,没侦测到正确的位置信息。
20世纪70年代,俄罗斯的“月球19”号和“月球22”号宇宙飞船首度侦测到月球电离层的证据。当它们以贴近月表的轨道环绕月球时,飞船感应到有带电物质散布在离月表数十千米高的地方,带电物质密度最多可达每立方厘米1000个电子的程度,大约是任何理论可解释的1000倍以上。在月球掩过遥远电波源的过程中,电波信号穿过月球边缘的瞬间,电波天文学家也发现月球电离层存在的证据。
“月球没有大气层”这个事实,与“月球具有电离层”这个现象相互矛盾,深深困扰月球科学家。然而,或许月球也不是完全没有大气层呢!月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过程中所释出的气体有部分渗至月表;流星体和太阳风也会为月表带来一些原子。但是,这些方式带来的气体都非常稀薄,许多研究学者拒绝承认这叫做月球大气层,因为这个月球外气层的密度只有地球的1/1017,根本不足以解释月球电离层的浓度。
40年过去了,有关月球电离层的谜题有了一个不一样的解答。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蒂姆·斯塔布于2011年年年初提出他的看法:可能是月尘惹的祸!年仅30的斯塔布,在发现月球电离层时甚至还没出生呢!但是,他在研读“阿波罗15”号航天员的记录时,发现其中一段提到他们看到月球地平线上空有片奇异的光辉,许多研究人员认为这些航天员看到的应该是月尘。月表是个极度充满尘埃的环境,这些悬浮的尘粒会散射日出时或日落时的阳光,在月球地平线附近形成曙光或暮光。
斯塔布和他的同事们发现,月表上空飘浮的尘粒可以为电离层提供答案,太阳光的紫外线同时射向了电离层和浮尘,而尘粒会被太阳的紫外辐射游离。根据他们的计算,这种游离过程足以提供足够的带电粒子(阳性颗粒周围的负电子),从而形成所观测到的电离层。
电离层是由尘粒所形成的,而非气体所构成,这对行星科学研究而言,是个非常新颖的点子。没人知道这种现象在月表上有无昼夜的区别,或是会否随着太阳活动周期而变化,甚至会不会影响到未来在月球表面进行的电波通讯与航行的工作。美国航空航天局目前正在绕月飞行的ARTEMIS探测器,以及计划在2013年发射的LADEE宇宙飞船,或许可以解答这已悬宕了40年的谜题。
离层监测 第4篇
1 工程背景
寸草塔煤矿位于东胜煤田南部, 其构造形态与区域构造形态一致, 总体为一向南西倾斜的近水平产状的单斜构造。地层走向约NW20°, 倾向约SW70°, 地层倾角小于5°。井田地处鄂尔多斯高原东部, 总体地形西北高东南低, 海拔标高1340m-1156m, 井田西部及南部地形切割较为强烈, 沟谷较为发育, 井田北部及东部地区多被风积沙覆盖, 多为平缓沙地、沙堆、新月形沙丘, 具风成沙漠及半沙漠地貌特征。
煤层顶板岩石以碎屑沉积岩为主, 层状结构, 岩体各向异性;力学强度变化大, 煤层顶底板岩石的强度较低, 以软弱岩石为主, 半坚硬岩石次之, 岩体的稳定性较差。井田地质构造简单, 基岩零星出露, 风化作用较弱, 第四系松散层分布广泛, 厚度较大, 松散, 若煤矿开采后, 局部地段易发生顶板冒落及底板软化变形等矿山工程地质问题。
2 顶板离层仪原理及安装
2.1 顶板离层仪原理
顶板离层仪设置有深部和浅部两个测量基点, 深部测量基点和浅部测量基点分别对应一个测筒, 当顶板岩层发生离层时, 顶板发生一定量的下沉, 造成各测量基点与套筒之间的相对位移, 通过导线拉动测筒上的指示环滑动进行读数。得到h深和h浅两组数据, 具体原理见图1 (a) 。岩层离层值实际是实际测量值与套筒位置的相对位移, 即:
式中:h深, h浅为监测实际读数;h1为浅部测量基点到套筒间岩层的离层量;h2为深部和浅部两测量基点之间岩层的离层量;h0为套筒和顶板之间的相对位移, 为参照高度, 0m。
顶板下沉量为不同深度的岩层离层量之和, 即:
式中:h为顶板下沉量;h3为深部测量基点上部岩层的离层量。
一般情况下, 由于巷道断面较小, 且深部测量基点安装位置较深。因此, 深部测量基点上部岩层比较稳定, 离层量很小, 可忽略不计。有式 (1) 和 (2) 可得:h=h深。由此可知, 在深部围岩比较稳定的巷道, 顶板离层仪深部测量基点的观测值即为顶板的下沉量。
2.2 现场安装
在顶板离层仪安装过程中, 深部和浅部两个测量基点可以根据所要监测岩层的位置调节导线的长短。本次监测地点设置于寸草塔煤矿各个回采和掘进巷道, 离层仪的深部测量基点安装深度为8m;浅部测量基点安装深度为3m。在打钻孔时应注意, 钻孔直径应略大于基点金属锚头的直径, 且需小于套筒直径;在钻孔打好之后对钻孔口处5cm进行扩孔, 使其孔径和套筒直径配套。安装时把金属锚头放入钻孔内部, 套筒一部分位于钻孔中, 一部分位于钻孔外, 使测筒和顶板之间保持一定距离, 防止指示环被煤块或金属网挂住而无法移动, 在套筒安装完成后, 把金属导线拉紧, 且指示环在测筒上处于0指示位置时, 固定好导线固定螺母, 安装结束, 如图1 (b) 所示。
3 监测数据分析
通过现场监测数据整理分析, 从众多顶板离层仪监测数据中挑出一组变形量最大, 且有代表性的监测结果进行分析, 由分析结果可知:巷道顶板下沉量最大为20mm, 当下沉量达到20mm后, 顶板离层仪处于一种稳定状态, 监测数据不再变化。在深部测量基点和浅部测量基点之间 (深度3m-8m) 的岩层离层量最大为4.5mm, 浅测量基点到套筒之间 (深度0-3m) 的岩层离层量最大为15.5mm, 具体离层和下沉量见图2。
由上图可知, 此处巷道的下沉量主要有0-3m之间岩层的离层导致, 上部岩层离层量较小。分析可知, 在巷道掘进过程中, 巷道围岩受到开采扰动的影响, 原岩的应力稳定状态遭到破坏, 应力重新分布, 从而造成巷道顶板0-3m之间的岩层发生较大的离层。由于主要产生离层的岩层深度为3m左右, 且上部岩层较稳定, 故适合锚杆支护。矿上为了将锚杆加固的“组合梁”悬吊于坚硬岩层中, 用高强度的锚索进行支护, 锚索长度设计8m, 此深度远远高于不稳定岩层的深度。因此, 这种“锚杆+钢筋网片+锚索”联合支护方式可以保证巷道的稳定性。
4 结论
(1) 顶板离层仪可以准确监测不同深度岩层的离层量, 根据主要发生离层的岩层深度可以判断采取的支护方式是否合理。
(2) 寸草塔煤矿回采和掘进巷道顶板下沉量最大为20mm, 离层主要发生在顶板0-3m深度范围内, 3m以上深度的岩层比较稳定, 现有支护方式可以保证巷道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张文军, 等.锚杆支护巷道顶板离层监测方法探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2, 21 (4) :421-424.
[2]鞠文君.锚杆支护巷道顶板离层机制与监测[J].煤炭学报, 2000, 25 (增) :58-61.
[3]张东俭, 郭恒庆.覆岩离层注浆技术在济宁矿区的应用[J].矿山测量, 1999, 3:34-36.
[4]张华兴, 魏遵义.离层带注浆的实践与认识[J].煤炭科学技术, 2000, 28 (9) :11-13.
离层监测 第5篇
关键词:顶板离层,在线监测,工业以太网,相对位移量
中国的煤矿伤亡事故占世界煤矿伤亡事故总人数的80%,20062007年全国煤矿顶板事故的起数与死亡总人数保持全国第1位。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要求,煤矿要逐步改革采煤方法和采煤工艺,加强支护,完善顶板监测系统,对存在矿山压力、冲击地压灾害的矿井要配备预警预报装备。
煤矿顶板岩层一般为典型的层状结构,顶板岩层之间的离层往往预示着顶板失稳破坏的开始。在煤矿巷道顶板支护中,往往把离层大小作为判别顶板支护效果好坏的依据。因此,对顶板离层的研究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1,2]。
离层和断裂反映岩体破坏运动的不同过程。离层是一个动态力学行为,顶板的变化一般要经过起裂、扩展、达到最大值,然后在厚度方向上发生断裂[3]。离层传感器安装在工作面或巷道顶板上方,通过数据线与通讯分站和计算机相连,并进行处理和分析,给出离层结果。通过监测顶板内不同基点的相对位移量,用于自动监测顶板位移(围岩离层)量,避免顶板(围岩)塌方、冒顶,因而能动态地掌握顶板运动过程,对可能发生的顶板事故提前预警,为巷道支护布置设计及顶板安全检测提供技术参数,有效地防止顶板坍塌事故的发生,确保煤矿安全生产[4]。
1 顶板离层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顶板离层传感器就是测量顶板离层变形量的传感器。该系统采用间接的方法实现线位移的精确测量,即将线位移转化为相应的角位移,通过对角位移的精确测量可以推算出相应的线位移的精确值。电位器式的角位移传感器是一种测量角位移的廉价传感器,且外围转换电路简单。当传感器上的转轴转动时相当于可变电阻的滑动端在电阻体上滑动,滑动端的输出电压也与转轴的转角同步变化。电位器角位移与输出电压呈线性关系,通过测量电压的大小就可得到位移量的值。顶板离层传感器的安装深度为1~20 m,量程为0~150 mm。
2 计算机监测系统的功能
该系统将计算机监测技术、数据通讯技术和传感器技术融为一体,实现复杂条件下回采或掘进巷道顶板离层状况的自动监测和分析,其主要性能如下:
1) 通过离层位移传感器监测顶板离层的位置、离层速度变化,用于确定两帮内的显著变形区域,判断顶板及两帮破坏范围,对巷道稳定性进行识别,对巷道所处的安全等级进行评价;
2) 通过监测数据分析巷道支护参数的合理性;
3) 能实时掌握顶板的运动规律,预测和预警危险的发生;
4) 具有离层参数的越限报警功能;
5) 系统硬件故障自诊断和显示;
6) 数据查询、曲线打印输出。
3 计算机监测系统的功能组成
3.1 井下通讯分站的工作原理
井下系统采用的主控制芯片为AT89C52,该单片机是ATMEL公司生产的低功耗、高性能的8位CMOS微处理器。4051是用数字信号控制的8通道双向模拟开关。禁止端INH=H(高电平)时,全部开关为关闭状态。INH=L(低电平)时,由数字输入信号A,B,C决定将8路模拟输入信号X0X7中的某一路送往输出X。
A/D转换器选用TLC1549,该器件是10位、开关电容、逐次逼近,具有2个数字输入端和1个3态输出端(芯片选择/CS,输入输出时钟I/O CLOCK以及数据输出DATA OUT),最高I/O CLOCK输入频率为1.1 MHz。
单片机系统扩展了DALLAS公司生产的DS1225Y数据存储器,该器件的容量为8 kB,单电源供电+5 V,存储周期为150 ns,无写时间延迟,可靠性高,芯片内的存储信息在停电后不丢失,存储操作和接线方法与一般的RAM同样方便,特别适用于快速读写的应用系统中。电路中的各芯片采用74LS138来选择。LCD采用MDLS1646,其使用方法见文献[5]。网络控制器选用RTL8019AS,通过隔离滤波器20F01和接口RJ45相连,以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网络单元接口与工业以太网连接,最终将数据发送到以太网上。井下通讯分站工作原理见图1。
3.2 监测网络的组成
井上监测信息与报警网络包括:①数据接收单元、监测服务器;②矿井办公局域网和客户端;③GPRS数据收发单元和图文短信手机用户群。
井下监测网络使用工业以太环网传输数据,监测服务器采用工业级PC,扩展了RDS数据接发通讯单元,方便没有安装以太网的用户。工业PC配置以太网接口(RJ45)与局域网交换机连接。监测服务器获取井下以太环网接口监测数据时需保证与环网相通的物理链路始终处于应答状态[6,7]。监测网络的组成见图2。
3.3 软件设计
该系统监测分析软件在Windows 2003 server平台运行,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采用C/S和B/S结构,支持矿井局域网客户端模式和Web访问模式[4]。
监测分析软件支持GPRS/CDMA公用数据传输网络的图文短信群发信息和报警功能。监测服务器连接GPRS/CDMA数据接发单元,根据软件的配置信息,授权的手机用户可接收不同的数据信息和报警服务。报警信息分2级:预警信息和紧急报警信息。
4 应用实例
以陕西亭南矿106工作面为例说明顶板离层监测系统的使用方法。
4.1 顶板离层传感器的安装
在工作面运输巷、回风巷距切眼120 m位置分别按20 m的间距在两巷道各布置6个点,在工作面运输巷、回风巷距切眼160~540 m位置分别按60 m的间距在两巷道各布置7个点,安装方法:沿顶板垂直方向打1个8 m深的钻孔,孔径为28 mm,将顶板离层传感器的一端插在孔内,然后将传感器的通信线与敷设在轨道巷内的通信线,利用防爆接线盒(三通)串联起来。每天3班记录相应的工作面两巷道的顶板离层宏观显现:工作面推进度、顶板垮落、顶板破碎程度、巷道围岩变化等宏观压力显现。记录超前巷道中距工作面煤壁不同位置处的顶底板相对移近速度的变化,用以分析支承压力的变化。
4.2 监测结果
以运输巷10#顶板离层传感器离层变化为例,深基点安装在巷道顶板8 m处,浅基点安装在巷道顶板3 m处,在距离工作面7.5 m处,顶板来压剧烈,A,B 2点同时下沉,A和B之间的离层值达到最大,其值为42.3 mm。系统发出报警信号,提前进行顶板垮落预报。10 h后,巷道有片帮发生。该系统为及时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加强支护赢得了时间。
5 结语
回采或掘进巷道顶板动态监测,普遍采用离层检测方法,通过顶板离层传感器监测顶板内不同基点的相对位移量,能直接反映顶板离层矿山压力作用的宏观显现。由于锚网巷道支护特点,离层显现不容易从巷道的表面表现出来,因此锚网巷道容易突发冒顶事故。通过在巷道顶板安装顶板离层传感器,实现实时监测,能动态地掌握顶板运动过程,对可能发生的顶板事故提前预警。
参考文献
[1]宋振骐.实用矿山压力控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88.
[2]杨增夫.煤矿重大事故预测和控制的岩层动力基础信息的研究[D].青岛:山东科技大学,2003.
[3]谭云亮,何孔翔,马植胜,等.坚硬顶板冒落的离层遥测预报系统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5(8):1705-1709.
[4]钱鸣高,刘听成.矿山压力及其控制(修订本)[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2.
[5]张勇,闫相宏.矿用乳化液自动配比系统[J].矿山机械,2005,33(6):19-21.
[6]冯冬芹,廖智军.基于以太网的工业控制网络实时通信模型研究[J].仪器仪表学报,2005,26(9):891-893.
离层监测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