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精选8篇)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第1篇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大面积、全面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到外语教育是跨文化教育的一环,把语言看作是与文化、社会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

作 者:敖玉文 Ao Yuwen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学院外语系,内蒙古,海拉尔区,021008刊 名:呼伦贝尔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LUNBEIER COLLEGE年,卷(期):13(3)分类号:G04关键词: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 文化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第2篇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高一虹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或素质”。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是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然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不仅仅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更要懂得遵守Hyme所说的“语言的使用规则”。因为没有这种使用规则,语法规则将是毫无用处的。在与外国人的接触当中,讲本国语的人一般能容忍语音或句法错误,相反,对于讲话规则的违反常常被认为是没有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会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胡文仲的研究也证实了他本人的观点:在交际中,文化错误常常比语言错误更严重。如果没有文化方面的知识,如果不了解文化方面的可接受性和不可接受性,那么交际很可能会发生障碍甚至失败。

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听的能力和初步写和说的能力。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由于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其中社会语言能力指在不同文化场景下,语言使用者能根据话题,说话者身份,交际目 无忧论文网的等多种因素恰当理解和表达话语,即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目前我国的“文化教学”理论多数是针对英语专业的教学而提出的。对于非英语专业,即大学英语教学而言,文化因素在教学中的分量很低,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更不用说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我国外语教学史上,由于受传统教学法和结构主义语言学与心理学的影响,语言和文化是截然分开的,只注重语言形式,完全脱离社会文化语境的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句型操练和其它机械化练习充斥着各类英语课本。近年来,随着一些新的教学法如交际教学法,听说法的导入,人们也只是把重点从语言知识的传授转移到语言能力的培养上,而对于跨文化意识的交际培养所作的努力还远远不够。现行大学英语教学仍然没有走出以四、六级考试为教学指挥棒的误区,各种应试材料泛滥成灾,课堂教学仍然以片面追求四、六级通过率为目标,把语言形式和文化因素分割开来,学生对目的语丰富的文化底蕴知之甚少。因此,即使语法词汇已达到相当熟练的程度,在跨文化交际中仍然只能停留在“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层次上。

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第3篇

一、跨文化交际的内涵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里, 外语教学界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观点, 即外语教学主要是解决学生掌握外语技能和外语知识的问题, 至于那些与语言有关的文化知识则可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或其他方法去自行获得。在这样一种外语教学思想的指导下, 语言教学常常忽视与之相关的文化内容来孤立地教授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然而, 到了60年代中期, 人们就开始意识到了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例如拉多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 (Language Teaching:AScientificApproach) (1964) 一书中就指出过:“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因此, 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 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随着社会语言学的兴起和迅速发展, 欧美等国都加强了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 一门新学科跨文化交际学因此而诞生。概括起来, 专门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矛盾与问题, 并探索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科就是跨文化交际学。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具有多学科性, 因为广义的文化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即文化个性, 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会呈现不同的文化形态, 这种文化形态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 则表现为语言差异。因此, 跨文化交际的研究, 不能只从本国文化的接受心理去考察语言差异, 而应兼顾文化差异, 这样才能有效地把握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跨文化交际研究涉及交际的整个领域。从交际行为看, 可将跨文化交际分为言语交际与非言语交际两大块。从人类活动范围看, 可专门研究不同文化中家庭成员的关系、师生关系, 雇主与雇员的关系, 熟人、朋友之间, 陌生人之间的交际方式等。从人际交往的语用规则看, 可专门比较不同文化在称呼、问候、致谢、道歉、称赞、请求、告别等方面的差异。跨文化交际学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现代人在现代交际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能力 (interculturalcommunicativecompetence) 的概念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较早对此作过论述的有Habermas, Campbell和Wales等人,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Hymes。他的交际能力观对第二语言的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Hymes是针对Chomsky对语言能力 (linguistic competence) 与语言运用 (linguisticperformance) 的区分而提出交际能力概念的。他认为, 语言使用者的能力实际上要比Chomsky规定的范畴大得多, 不单是分辨语句是否合乎语法的能力, 还包括判断语句是否适合交际环境的能力。Hymes交际能力观的核心是语言运用的适当性, 语言的运用要适合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语言运用适当与否, 不是由语言本身决定的, 而是由该语言的特定文化社团所决定的。因此, 要避免语用失误, 说话者除了具备必要的语言能力, 即语音、语法、语义规则以外, 还必须掌握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 人们发现, “文化错误” (culturalmistakes) 要比语言错误 (linguisticmistakes) 严重得多, 因为语言错误至多是言不达意, 无法把心里想说的东西清楚地表达出来, 而文化错误往往使本族人与异族人之间产生严重误会甚至敌意。中国人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时常常会说:“一路上辛苦了。累不累?”Youmusthavebeen tiredafterthelongflight (journey.) 而外国人喜欢在别人面前显得年轻、有朝气, 不喜欢被人认为体弱, 或有疲劳感。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 这些都说明只学习单词、语法和句子是不够的, 还应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说话者只有有效地避免由于不同文化背景而造成的交际障碍和交际摩擦, 顺利实现交往的目的, 成功地运用第二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

三、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们对同一个词或同一种表达方式可能有不同的意义, 在交谈时会产生不同的反应甚至误会。由于文化差异, 谈一个严肃的问题时, 一句话说得不得体可以使听者发笑;一句毫无恶意的话, 会使对方不快。理解文化必须熟悉语言, 而理解语言就要了解文化, 只有了解文化, 才能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1. 词义上的文化差异

有的学者将词汇分为一般词汇与文化词汇。“文化词汇”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 有明确的民族文化信息, 隐含着深层的民族文化的含义。大多数的用词差错都来自于目的语和本民族语词汇的文化差异, 所以对外语词汇的学习, 不仅要学习词汇的用法、语言形式, 而且还要学习词汇的内涵和文化因素, 因为它将有助于我们从不同的侧面来观察、认识世界。譬如:在中国文化中, 白色是一个基本禁忌词, 是枯竭而无血色、无生命的表现, 象征死亡、凶兆, 自古以来亲人死后家属要披麻戴孝 (穿白色孝服) 办“白事”;也象征失败、愚蠢、无利可得, 如在战争中失败的一方总是打着“白旗”表示投降;称智力低下的人为“白痴”;把出力而得不到好处或没有效果叫做“白忙”、“白费力”、“白干”等;它还象征奸邪、阴险, 如:“唱白脸”、“白脸”;它还象征知识浅薄、没有功名, 如称平民百姓为“白丁”、“白衣”、“白身”, 把缺乏锻炼、阅历不深的文人称作“白面书生”等。西方文化中的白色象征意义主要着眼于其本身色彩, 如新下的雪、新鲜牛奶及百合花的颜色。西方人认为白色高雅纯洁, 所以它是西方文化中的崇尚色。它象征纯真无邪, awhitesoul (纯洁的心灵) , whitewedding (新娘穿白礼服的婚礼) , whitetiedinner (要求男士穿燕尾服或西装, 打白领结的宴会, 它又象征正直、诚实) , awhitespirit (正直的精神) , whitemen (高尚、有教养的人) , whitehand (廉洁、诚实;它也象征幸运、吉利) , oneofthewhitedayof sb'life (某人生活中的吉日之一) , whitemagic (有天使相助的法术;它还有合法、无恶意的意思) , whitemarket (合法市场) 。

2. 语用规则上的文化差异

人们在具体使用语言时, 还要注意用语规则。沃尔夫森 (N.Wolfson) 说:“在与外族人交谈时, 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言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 与此相比, 违反说话规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在西方国家初次见面谈论的话题多是天气、旅行、运动, 而不是询问别人的年龄、配偶、薪水等私人问题, 与我国有明显差异。据说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 有一个中国学生陪一个美国人去长城, 在长城上, 老外突然对那个学生说:“excuseme, mayIgo someway?” (请问洗手间在哪儿) 中国学生在学校里英语的句法学得相当不错, 听力也挺棒的, 立刻明白了老外的话, 心想, 长城都来了, 哪儿不能去啊!于是说:“yes, you cangoanyway (请随意) ”。这一句话, 差点把老外吓晕了。其实在这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老外的“someway”指的是厕所, 而英语“娴熟”的中国学生却没有领会其含义。又如中国人待客, 尽管有丰盛的菜肴, 还说“家常便饭, 请将就”。席间主人不断地为客人斟酒布菜以示热情有礼。然而此做法用于西方客人身上则适得其反。主人的客套往往因客人难以领会而使诚意受到怀疑, 主人的过分热情往往让客人有被强迫之感。美国人告别时通常一个“goodbye”就行了, 而中国人则要竭力相送, 还要说许多客气之词。如:慢走、保重、留步等等来表达礼貌。中国人由于有谦虚的美德, 在听到别人赞美和夸奖时总是客气而谦虚地说“过奖了”, “不敢当”等客气话。而西方人, 尤其是美国人由于他们的坦白, 听到夸奖时会欣然接受, 说声“Thank you”。可见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语言结构规则, 还要教会他们语言使用规则, 逐步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避免交往中的误解。

3. 交际风格上的文化差异

人们在连贯地表达思想时, 不仅词汇而且表达方式、论理方式、思维模式等无不表现特定文化的某些特点, 我们笼统地归纳为交际风格 (胡文仲1999) 。RobertKaplan研究了不同国籍的学生写作, 认为他们的思维模式是不同的, 他表示为几种不同模式:一般来讲, 英文语篇思维模式是直线型的, 往往以主题句开始, 层层展开, 进行演绎推理, 由一般到具体, 条理清晰, 一目了然, 即所谓“孔雀型”。而中文语篇思维模式多是迂回型, 一般不直接从主题入手, 而是从各种间接角度来阐述问题, 其结构属“雄狮型”。

在表达自己意见的时候, 西方人习惯于十分肯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而东方人通常在充分考虑对方的感情与看法之后才讲话。在英美国家受话人拿起话筒先报电话号码或单位名称或自己的名称, 因此, 听到我们说“喂”或“Hello”往往不知所措。中西方不同思维方式反映在英汉两种语言的句法结构上也出现了很大差异。英语的句子以主谓结构为主干, 以动词为核心, 控制句内其他各种成分, 由主到次, 层层搭架, 从而构成“由一到多”的空间框架, 而汉语的句子没有一个以动词为核心的完整框架, 注重线性的流动和转折, 结构松散, 但形散神聚, 只要语义连贯, 搭配合理就可组成句子。

四、在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师在授课中, 在重点讲授教材内容的同时, 还应结合课文的内容, 介绍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容。可通过问答方式帮助学生去理解。这些问题尽量由学生自己提出而不是教师给他们布置。

1. 课堂多形式地提供交际环境

课堂内为排除交际中的文化干扰, 使学生尽可能少犯文化错误, 同时增强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的课堂上, 我们不妨尝试一些新的教学内容和手段: (1) 在教学中使用一定比例的国外出版的外语教材, 因为这些真实材料中往往包含许多诸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身份、场合等社会因素。 (2) 在讲授精读课文时, 尽可能多加上一些与之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对学生已略有了解的文化知识, 则可组织课堂讨论, 以增加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 (3) 有系统地进行有关文化习俗方面的讲座。可以按所选择的社会文化项目逐条讲解西方社会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模式, 或讲解英美概况等学生感兴趣的知识, 同时与中国的文化、习俗相比较。 (4) 充分利用英语录像、电影、图片、幻灯片等直观教具, 提醒学生注意电影中的日常生活情景, 看后可以组织讨论。 (5) 充分利用外籍教师, 让学生进行真实的交际, 从而获得有用的实践知识。 (6)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可在课堂上抽出部分时间让学生进行表演。事先给出学生一些话语场, 提醒他们充分考虑其中的场合、时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因素。

2. 课外组织活动多渠道引导

学生课堂外的知识汲取过程同样十分重要, 以下几种途径和方法值得我们去实践。 (1) 引导学生课余读一些文学作品或报刊, 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材料, 因为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中含有丰富的文化内容;而报刊则是了解当前社会各阶层、各集团的动态及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关系的最直接的途径。 (2) 指导学生读一些有关跨文化交际方面的书籍, 以加深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理解。 (3) 鼓励学生与母语是英语的外国人交往, 轻松的个人交往会使学生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4) 适当举办一些有关英美文化知识的小竞赛, 以提高学生对文化的兴趣和敏感性, 提高学生跨文化的适应能力。 (5) 为学生开设一些社会学、人类学、社会语言学等选修课程,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总之, 在教学中, 应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地对待中西文化差异, 冷静地分析其文化成因;在坚持和弘扬本族文化的同时, 应更多地变换视角来理解、尊重、适应既已存在的文化差异, 在求同存异中逐步增强对异文化的宽容和吸收。

面向21世纪的外语教学改革, 最根本的就是造就基础扎实、知识面广、思路宽广, 对社会变迁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自主能力和良好身心素质的“通专”相结合的人才。由于中外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 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思想和实践上转变教学观念, 注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有效地消除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会与冲突。在英语教学中, 我们既要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 又要训练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真正做到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 以适应新的时代对外语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2]袁昌寰.英语教学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 2001, (8) .

[3]陈申.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9.

[4]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 :97-100.

[5]董银秀.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1) :57-61.

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第4篇

【摘要】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什么是跨文化教育”入手,提出跨文化教育不仅是语言教学本身的需要,更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質”的新时期教育目标的需要的观点并进行阐述,又提出了如何进行跨文化教育的一些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跨文化教育;新课程标准;文化渗透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其中提到的文化意识素养是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跨文化的教育,以及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跨文化教育是语言教学本身的需要。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是语言主内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交际的工具。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的现象,而且在考卷中,有关日常交际的试题失分率较高。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过奖)或Just so-so或No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 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因此,我们在交际中必须注意中西文化的差异,有意识地对中西文化进行分析比较,排排除各种干扰,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我认为在新课标倡导的英语教学中,要进行跨文化教育,必须做到以下几具方面:

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案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高一年级开始时,根据课标中二级的要求,教会他们相关的文化知识,如英语中的称呼,如何称赞,知道英语国家中最常见的饮料和食品的名称等等。从高二年级开始,根据课标中五级的要求内容,让他们了解英语交际中常用的体态语,职手势、表情等;教会他们恰当使用英语中不同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了解区别英语中不同性别常用的名字和呢称等。到了高三,则根据课标中八级的要求内容,让学生理解英语中常见的成语和俗语及其文化内涵;理解英语交际中常用的典故或传说;了解英语国家与主要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的经历、成就和贡献;初步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了解英语国家中主要大众传播媒体的情况;了解主要英语国家与中国的生活方式的异同等。

二、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文化资源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英语cultural corner栏目,它借助篇章阅读的形式,介绍丰富详实的文化背景知识。此外,我还充分利用了其他栏目,比如,在Everyday English and Function中的对话,Diane用了“How are you doing?”中国学生所熟悉的问候语是“How are you?”但实际上英美人现在见面常用的是“How are you doing?”“What’s up?”等。在新教材中这类鲜活而有时代气息的语言随处可见。在授课中利用好此类交际功能项目,并适时介绍英语国家的风俗文化,有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

三、多种渠道,多管齐下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例如,为了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我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我收集选择一些与新教材相关文化的电影、录像,利用语音室,多媒体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以英语的实际使用和对英语国家文化、习俗耳濡目染;此外,我还充分利用图书馆,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比如《跳骚》《书虫》《简爱》等,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我还充分利用阅览室,向学生推荐优秀的报刊,如《中学生英语阅读》《中学生英语园地》等,以增加对英语国家人文的了解,掌握中西文化的差异;我每周定期举行英语晚会,组织英语角,力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四、挖掘语篇的文化信息

新教材选材广泛,大部分语篇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特别是其中的文学作品,为学生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了生动的材料。在语篇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引导他们随时随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知识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

五、注意文化对语法的影响

语法是语言表达方式的小结,它揭示了组词成句,句合成篇的基本规则。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各异,英语注重运用各种连接手段达到句子结构和逻辑上的完美,如He’s a friend of mine.比He’s my friend更被喜欢用,因为双重所有格准确地体现了“他”与“我的朋友们”之间的部分关系。又如“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一看到,两句的语法关系便了然于胸。

六、常总结,多归纳

新课程标准在学习策略部分八级要求中提出:学生要“评价自己学习的效果,总结有效的学习方法,遵循记忆规律,提高记忆效果。”所以,对他们进行文化教育也要引导他们常总结,多归纳。探讨好的学习方法,学生之间相互提高,共同进步;同时也能够让我们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目标的实现程度,为下一个阶段新要求、新目标的实施明确方向。

在新课标下,我们高中英语教学不只是语言教学,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跨文化教育及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我认为必须加强文化的导入,注重语言与文化的密切的关系,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使他们树立文化意识。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第5篇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展和中国在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更趋多元化。对大学生的培养,无论在宏观上还是在微观上都必须把跨文化交际能力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上加以强化。当今外语教学中存在着不少阻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问题,如:教师缺乏文化教学能力的培训,教学中人为地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分割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是一种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多层面全方位从课堂、课外和社会实践三维拓展进行。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言训练;综合素质;社会实践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学习期间,笔者先后与韩国、日本、新加坡、印度等十几个国家的同学交往,深刻认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或素质。”这些能力和素质又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呢?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毕继万教授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新编《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在培养目标中强调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还要“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代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交际能力理论的提出者美国的社会语言学家Hymes认为交际理论包含四方面的内容:①分辨合乎语法的语言形式;②分辨实际可接受的语言形式;③能分辨得体的语言形式;④能分辨一种语言形式的常见程度。因此,第一方面的内容相当于乔姆斯基理论体系中的语言能力(LinguisticCompetence),它是人的内在能力;后三方面的内容可通称为“语用能力(PragmaticCompetence)”。前者体现为语言形式的准确性,后者体现为具体情境中语言运用的适宜性,所以交际能力实际上就是语言能力与交际文化的结合。此外,交际是为达到某一明确目标所进行的活动,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由交际的有效结果或目标实现的“功效”来定义的。我们可以认为综合文化能力是人文知识与精神的概括。语言是传递文化的媒介,学习外语必须学习文化,外语教学一定要与文化教学相结合。新的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对大学生文化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提出了具体要求,在教学要求上也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在专门安排的文化素养一栏里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熟悉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熟悉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发展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具有较多的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培养当代大学生不仅要让其具有基本的文化素质,还应该使他们突破文化差异的障碍,在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之间顺利跨越“文化沟”,构建“文化桥梁”。

二、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高校文化教学滞后于语言教学,这使“我国目前在校大学生的目的语文化能力一般低于语言能力”。,为促进我国外语教学改革,南方、北方分别成立课题组对中国外语教学现状进行了全面、深入、细致的调查,发现许多高校在教材、课程、投资、师资、教学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中国外语教学费时长、投资大、收效慢、效益低,学生的交际能力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培养。通过对比本人在国外学习的亲身经历,我认为我国外语教学中存在着以下阻碍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问题:1.很多教师缺乏文化教学能力的培训,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欠缺,因此上课时底气不足,无法正确引导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张红玲的调查显示,67%的外语教师未受过任何培训,只能凭借感觉和经验来从事教学。笔者对本院英语教师的调查显示,近70%的教师未受过既有语言本身又有教学方法的培训,接触外国文化的质和量也不够,缺少体验外国文化的机会。2.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被人为分割。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交际能力的提高和语言文化教学是分不开的。教师应在外语教学中逐渐渗透文化点,在训练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增强他们对文化的敏感性,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及这些差异在语言运用中的表现,从而在培养学生逐渐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时,不断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自觉性、主动性。然而不少教师忽略语言技能和文化教学的关系,人为分割两者联系。3.习俗代文化,忽略文化的特征。一份给英语专业三、四年级的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文化?”的确这题目难以全面回答,但是,学生回答“风俗习惯”的占67%,这多少让人感到大学生对文化认识有些肤浅。而导致这一问题的产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一些教师在授课时的.确是把文化的重点放在国内外的风俗和习惯上。我院先后请来的6位外籍教师做的文化讲座上有5位(83%)都是讲本国的风俗习惯,学生自然以为知道一些外国的风俗习惯就是对他国文化的全部或基本了解。

三、多层面全方位地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培养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必须,不然很难想象外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怎样在工作岗位上与他国的政治与文化的交往、经济商务的洽谈中很好地完成任务。因此,在外语教学中这一能力的培养应放在重要的地位,单纯地教语言技能而不注重甚至脱离文化的教学都是不符合时代精神的。笔者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是一种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1.课堂教学主动导入一个人“在习得语言的同时也习得了文化”,“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学习它所构筑的一整套文化世界;掌握一门外语,就意味着获得一种新的对世界的看法。”只有关注语言的人文性,才能对外语语言的本质有更丰富、完善、深刻的理解,才能从外语教学方面来帮助培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优化他们的人格精神状态,培养出有国际理解意识和能适应国内外多种发展变化的专门人才。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主阵地,应该抓住契机积极导入文化知识:一是开设专门课程,如英美文化、英美概况、语言文化交际;或对一些像英美文学这样的传统课程进行梳理和改革,因为“文学文本是跨文化交际研究最重要的领域之一”,这些课程可以用来强化人文精神、文化理念和价值观,把文学欣赏和人文精神与文化素质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二是在各门基础课上用“文化渗透”“文化旁白”,对将近“占80%百科信息”的外语教材进行合理地利用和引导,进行文化信息的点滴输入。教师在讲解词汇、语法时都可以利用其有关的内容把文化知识渗透进去。课文分析时可以“旁白”背景知识,对文章中出现的西方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文化取向可以组织讨论,不求统一,只求认识和了解。2.课外活动积极投入我们系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演讲比赛、寝室英语等活动。最近我们还组织学生搞了一个《中国梦,我的梦》演讲,很多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活动不仅多方位提高了学生对英语的理解欣赏和表达能力,而且大大激发了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所以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各种文化、文艺、英语兴趣提高活动,使他们从中汲取提高外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养料。3.社会实践热情参与一些学生在参加与在我校留学生的联谊活动后说,通过亲身体验他们对“语用得体”“交际失误”“文化错误”等课堂教学时学的东西有了较深刻的理性认识,他们撰写的小论文体现了对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感悟和理性认识。因此,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去验证、锻炼提高自己的语言技能、文化素养和交际能力。

四、结语

麦克卢汉的“地球村”这一术语告诉人们时空已在不断缩小,跨文化之间的对话频繁而紧密。当今的中国跨文化交往频率加快,所以外语教学改革势必要强化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第一步就是要在外语教学中开展“扫盲”运动,使人们对那些隐含的、潜意识的文化有所了解。

参考文献:

[1]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毕继万,跨文化交际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10-24.

[3]刘爱真,关于研制大学英语文化因素细目表的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44-45.

[4]北方课题组,关于外语专业教育改革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30(3):7-11.

[5]顾嘉祖,徐劲.“文学文本中的跨文化交际原则评析”[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1):67-71.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第6篇

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中国人学外语的也日渐增多.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冲突,要想与西方人顺利交往,还必须掌握一定的跨文化知识.传统的英语教学只注重语言,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英语教师,有责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作 者:潘春丹 PAN Chun-dan 作者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江苏,苏州,215104 刊 名: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RADIO & TELEVISION UNIVERSITY 年,卷(期):20xx 29(4) 分类号:G42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中西方文化差异 非语言交际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第7篇

【关键词】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 文化素质

很多学生爱学英语,却无视、漠视或轻视英语赖以存活的文化。拿跨文化交际学的行话来说,就是缺乏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敏感和意识,脱离英语文化来学或教英语是学不到或教不了英语精髓的,也违背了语言的自然属性:跨语言交际是为了跨文化交际。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合适地使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不仅要培养人才的外语素质,而且还要培养其文化素质,进而提高综合素质。

一、交际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涵盖了用母语及外语进行交际。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可能性,即是否符合语法规则,是否在形式上可能。

(2)可行性,即某些语言是否能够付诸实施以及实施的程度。

(3)恰当性,即话语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得体,以及得体的程度。

(4)有效性,即话语是否已经付诸实施以及已经实施的程度(Hymes,1972)。

因此,“交际能力”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合语法性、适合性、得体性和可操作性,其中适合性和得体性的实质就是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文化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可分为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前者包括: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协调工作。后者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从交际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来看,文化能力是组成交际能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因此,促进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和沟通是现代语言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

二、外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1.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看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体现在语言之中,是语言形式所负荷的内容,离开了语言,人类文化是不可想象的;另一方面,离开了文化,语言也失去了内容与意义。语言和文化互为条件,互相依存。它们之间不分主次,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在外语教学实践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也应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2.从外语的功能来看

外语最终被看成是一种交际工具。既然是交际工具,就应该既强调语言的结构形式,又要强调它的功能体系。在语言教学中既要注意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又要知道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差异。现在人们认识到,语言至少有两套规则:一是结构规则,即语音、词汇、语法等,二是使用规则,即决定使用语言是否得体的诸因素。一句完全合乎语法的话,用于不恰当的场合,说得不合说话人的身份,或者违反当时当地的社会风俗习惯,就达不到交际目的,有时甚至会造成不良后果。若要实现有效得体的交流与沟通,就需要我们有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学者还把外语水平定义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学习和运用外语必须了解与其密切相关的文化,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3.从外语教育的根本目的来看

外语教育应体现文化素质教育。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四个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是学校教育的关键,也是外语教育的关键,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

三、外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几种途径

1.创设条件努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学习不是一个孤立的学习过程,还必须学习文化。学习外语更是如此,如果不懂得外语的文化,违反了语言的使用规则,那么说的外语即使语音语调正确,语法规范,词汇搭配无误,表达也流利,但对方听了仍然不知所云或感到别扭,还是达不到交际的目的。同时由于外国文化不可能自然习得,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用文化语言观去指导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加强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帮助学生克服使用外语交际时可能产生的文化障碍,努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2.把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教育相结合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胡文仲,)。它是一种双向活动,交际的双方只有互通有无,才能使交际顺利进行。如果具有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活动中既熟悉对方的文化,又能向对方介绍自己国家的文化,这样的交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因此,要进行跨文化交际,不但要充分了解目的语文化也要充分了解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本国文化知识,让其与相应的外国文化知识进行对比,寻找本国与外国文化的异同。或是选择适当的练习,比较中外文化的特点。只有这样,学习语言者才能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不同民族的文化,理解宽容异国文化并加以借鉴和吸收,传播本国文化。

3.鼓励学生在交际实践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日常谈话和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这些差异不是由于词汇、语法引起的,而是社会概念、社会心理、人们的价值观和风俗习惯的不同而引起的。例如,在打招呼方面,中国人见面爱问“你上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你吃了没有(Have you had your dinner)?你多大了(How old are you )?你结婚没有(Are you married)?”等等,而英美人士会觉得是在审问他。中国人随便问随便答的问题,他都看成是侵犯他个人的隐私。因此要鼓励学生培养跨文化意识,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在实践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交际能力,使教育不仅仅局限于书面教育的形式。外籍教师是外语教育的一大特色,从外语学习的角度来看,和讲这种本民族的人接触是十分必要的。

四、教学时应遵循的原则

1.外语教学中社会文化知识的难度应与学生外语语言水平相当,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2.社会文化及其类型都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社会文化教学的内容不仅应包括历史事实,更应注重当代社会文化中出现的新现象。

3.在比较和分析两种文化特征时,应树立文化平等观,尊重各民族文化的特点,而不应歧视任何文化,或对某些文化抱有偏见。

五、结束语

我们学习外语,不仅仅是为了掌握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把它作为一种有用的工具,吸取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获取各方面有用的信息,进行跨文化交际,参与国际活动,使外语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对外开放的有力武器。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决不能忽视对文化的教育,决不能忽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扩大知识面,当好主导,把握新的机遇,迎接好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张正东.外语教育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2.

[3]左焕琪.外语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12.

笔译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第8篇

笔译和口译是英语翻译中较为重要的两个部分, 当我们谈到笔译与跨文化交际之间关系的时候, 一部分人认为它并不属于跨文化交际, 口译才算是跨文化。因为口译是瞬时性的, 而笔译则可以通过延伸时间来完成。其实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笔译是了解不同语言文化的翻译者为异文化下需要理解的人提供的一种帮助, 因此笔译属于跨文化交际中重要的一部分。一个好的翻译者不仅仅对母语有较深的理解, 而且对译语还应该有较高的造诣。语言除了表层面上的语法、词汇、句式等之外, 还包含深层面的文化内涵。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与西方文化有较大的差异, 如何有效地将两种语言文化内容融合到一起, 使接受者能更好地了解译语的内容, 是评价一个好的笔译者的标准。有的人在学习外语的时候, 比较注重自己掌握的词汇量, 而忽视了文化意识, 翻译的时候往往缺乏文化色彩, 甚至冒犯了译语国家的文化。一个没有文化意识的译者, 不会处理好文化差异产生的冲突, 因为他自己都不能识别出所造成的影响。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好的译者也就会越来越重要, 尤其是能娴熟地处理语言文化之间差异的人。文化是一个抽象的名词, 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了解文化, 要在时间上有连续性, 从过去延伸到现在;在范畴上, 应从日常生活到历史、政治等方面。

二、研究英语笔译的重要性

英语笔译是汉英两种语言文化在翻译中的产物, 在研究笔译的过程中, 学习者们经常会注重一些翻译的理论及技巧, 来达到最佳的效果。往往人们只是重视表面语言知识的应用能力, 却忽略掉一个真正笔译者所需要具备的其他要素, 即掌握文化意识的同时, 还要兼顾和其它领域的结合, 来满足当今世界化的需求。笔译者为了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谋得一席, 提高英语笔译的能力是重中之重。在如今的大学里, 笔译是英语翻译中重要的一门课程, 师生之间是一种知识传授、信息传递和文化培养的笔译过程。

三、英语翻译中笔译难点的掌握

1.在英语的笔译翻译中, 我们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应用较为普遍流行的词汇。在笔译的翻译中, 有一些词汇是暂时的, 不同的时期同义的词汇流行度往往是不同的。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处于任何文化下的人们都喜欢创造或者应用新生的词汇, 这恰恰也是英语笔译中的一个重点, 词汇的与时俱进是文化的体现, 也是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一个要素。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频繁交流, 英语笔译也日渐频繁, 涉及面也较为宽广。及时地了解环境中文化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不同要求, 认清笔译的各个因素, 掌握内在实质, 才会对英语笔译进行有效的理解和翻译。

2.英汉笔译需要译者具有全面的语言能力作为基础, 不能仅仅局限于写作和翻译, 同时也应该精通口语、听力和阅读。翻译在我们国家起步不算太早, 语言仅仅作为工具处于辅助的位置。在笔译学习的最初阶段, 词汇和语法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 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为基础, 没有完整的语法作为句子的组构, 就不可能翻译出符合原文的东西。除此之外, 还应该熟练掌握不同文化的翻译的方法和策略, 这样才能有效地处理复杂的翻译内容。

3.英汉笔译应该以翻译实践作为学习的方式。单纯的字面翻译往往会忽略掉文化内涵, 削弱译者的文化意识, 而译者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后, 才会慢慢地适应并掌握翻译的规律。在笔译的课堂上, 学习者往往只是复制式地把教师传递的内容记下来, 尤其是一些短语和好的句式, 缺乏主观能动性。而笔译的最大特点就是灵活性, 需要人们仔细揣摩思考来达到笔译的信、达、雅。翻译能力是一个过程, 需要大量的实践才能完成。

四、在笔译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笔译培养方法是以灌输为主, 即通过学习翻译的理论和策略、分析实例、翻译练习及自我评价完成的。这个评价参考往往是别人较好的翻译成品。这种学习方法对笔译者来说是有进步的, 但却非常有局限性。尤其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是非常不够的。而如果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培养, 则效果是明显的。建构主义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只是起到指导辅助的作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包括情景、会话和意义建构。因此, 笔译学习模式可以理解为以学习者自我为中心, 在情景、会话等不同的学习环境中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来达到最终的学习目的。笔译者只有在建构主义理论中学习, 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有所进步。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全面的范畴, 除了知识范畴外, 还有情感范畴、思维范畴等。我们所说的文化包括两种:一种是宏观的, 涉及到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教育等;另一种是微观的, 指某一特定地区的习俗和传统等。语言学家Kim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三个层面, 即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和行为层面, 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笔译与口译不同之处就是它有延时性, 认知层面涉及的较多, 但如果我们能在情感层面和行为层面来培养笔译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那将会有实质性的进步。

1.通过语言将文化和思维相结合。学习者可以通过预读原文, 归纳短语、句子、段落和文章的特点, 并与目的语作出比较, 自我选择翻译技巧来设计整体结构, 进行选词造句来加深对思维和文化的深入理解。如学习者要翻译一个关于学校简介的一段文字, 可以先准备一些其它英语学校简介, 然后可以自我或者与同伴进行各个层面的对比分析, 甚至是修辞手法等, 最后借助文化交际来分析产生差别的原因。学习者通过对语言层面的差异分析, 慢慢地会培养出思维的差异, 构建出认知的差异。同样还可以选择一些说明文章材料进行翻译, 同样事先分析词语和句式的特点, 与准备的汉语材料作对比, 英语的说明文章往往更多地应用被动语态和动名词结构等。经过类似的对比分析, 能够使学习者自我建构思维和文化差异的认知, 培养了跨文化交际意识。有一些人认为这种方法可能会耽误翻译的进步速度, 但培养成为一个好的笔译者就是需要漫长的过程, 这种翻译对比是必不可少的, 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2.笔译者在进行训练的时候也可以直接选取跨文化交际内容的文本作为翻译内容。这样, 学习者可以直接接触到母语的文化要素, 补充自己文化的空缺。还可以选取涉及到中西文化和中英语言文化的材料, 也可以是某一特定语言环境下的材料。这些材料应尽量涉及更多的文化内容在里面, 像习俗文本、旅游文本等。分析母语与目的语中呈现的文化差异特点, 并思考含有文化要素的翻译技巧和方法。这样, 才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目的语文化, 进而提高笔译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3.通过赏析和评价译本来培养汉英文化差异的思维。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或书籍找到一些经典的中英文对照翻译, 从中欣赏并进行相互评价。学习者在评价的过程中, 能够加强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 并可以通过对照理解笔译中的一些翻译策略, 如直译和意译的结合、如何划分长复句、名词化等。这些都有益于学生的跨文化思维。不同的翻译手法也可以翻译出不同的译本, 如文学作品《骆驼祥子》有伊万·金和施晓菁两个译本, 无论从题目还是习语等的翻译都是不同的, 这说明他们的跨文化交际的思维不同, 而产生的结果译本就会不同。这样的赏析和评价对提高学习者在翻译中的跨文化主观能动性和掌握多种翻译技巧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NIDA, E 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2]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3]包惠南.英语笔译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4]李延林, 潘利锋, 郭勇.英语文化翻译学教程[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3.

[5]陈定安.英汉修辞与翻译[M].台北:书林出版社, 2004.

[6]符维.论功能对等和形式对等在翻译中的辩证体现[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3) :59.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精选8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第1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