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ee损失分析报告范文
oee损失分析报告范文第1篇
致中糖屯河崇左糖业有限公司领导:
我重庆隆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施工的贵公司甘蔗制糖循环经济项目[1期]施工二标工程,从9月29日开始遭受台风“纳莎”和“尼格”的影响,连续刮风下雨,使工地不能施工,处于停工状态,看天气预报,下雨天估计于10月8日晚上基本结束,对于这次台风对我工地造成的损失向贵公司作以下汇报:
1、工期损失:本次台风29日刮风一天,晚上开始下雨,下雨下了9天,直接损失10天工期,另外各个单位工程损失如下,
(1)热电站工程,本来计划29日晚浇筑完成7米平台砼,所有模板支设完成,钢筋绑扎完成,且已通过监理验收合格,由于天下雨没有浇筑完,现天下雨把模板下面的泥土浸湿,使整个模板撑系统下沉了十几公分,整个未浇筑砼的模板支撑系统已经失去支撑的作用了,也就不能再在上面浇筑砼了,如果要在上面浇砼,必须重新支设,才能保证质量,且下面的土还是软的,不能承受荷载,要等土到一定干才能施工,我们准备采取的方案是,用两台20吨的液压千斤顶一根一根的把模板支撑立杆顶到设计标高,然后每根立杆下面垫上三块50*200*500的木板,再用木枋和木楔垫到位,对于下沉的多且土软的比较厉害的再增加钢管支撑,同时再对钢管支架增设几根剪刀撑,以确保整个支撑系统的稳定,不过这种方案都得使土有一定干以后才能施工,也就是等雨停了至少两天后才能施工,加固需要两天,也就热电站这次台风损失工期至少14天。
(2)2#原糖仓工程,计划30日浇筑基础砼,连续浇筑两天两晚就完成,基础钢筋已绑扎完成,模板也支设完成,且已通过监理验收,由于天下雨,造成基槽大面积塌方,把模板和钢筋都埋了,同时造成基槽积水,积水我们已安排专人在进行抽水,对于该工程我们的处理方案是等雨停了,干了两天后,用人工把塌方地段的钢筋全部拆除,再用人工清理土方,估计清理需要8天才能从新绑扎钢筋和支设模板,绑扎钢筋和支设模板需要5天,该工程工期损失24天。
(3)废蜜塔工程,计划30日支设模板,环梁钢筋已绑扎完成,由于下雨,造成基坑塌方,把部分钢筋埋掉了,我公司准备采取的方案,天不下雨以后,等两天土稍干一些,因搭设绑扎钢筋的架子未拆除,把架子加固一下,先把周围的塌方清理掉,然后用10吨葫芦把钢筋吊起来,离地30公分,再把垫层上和钢筋上的土方清理干净,用少量水冲洗,再把钢筋放下去,清理完成需要3天。该工程工期损失15天。
(4)锅炉尾部工程,计划30日支设柱基模板,柱基钢筋已绑扎完成,由于下雨,造成基坑塌方,把部分柱子钢筋埋掉,我公司准备采取用人工清理土方,然后用少量水清洗干净,需清理两天,这也必须等天不下雨后,干掉两天后才能施工,该工程损失工期14天。
(5)烟囱工程,天不下雨了就可以干活,该工程损失工期10天。 2、经济损失部分:直接经济损失:
(1)机械部分:混凝土泵车租金:24天0.5万元/天=12万元;混凝土罐车两台租金:24天0.16万元/天=3.84万元;混凝土搅拌站:24天0.1万元/天=2.4万元;常州955型装载机一台租金:24天0.06万元/天=1.44万元;塔吊两台:14天0.09万元/天=1.26万元。机械部分小计20.94万元。
(2)周转材料:钢管:142429.25米0.018元/天14天=35892元;扣件:91980个0.0136元/个14天=17513元;顶托:8160个0.12元/个14天=13708元。周转材料部分小计67113元。
(3)清理修复费用:热电站:加固人工:50人2天250元/天=25000元;材料费:木板3块15050元/块=22500元,木枋3根1508元/根=3600元,20吨千斤顶两个200元/个=400元。2#原糖仓:钢筋拆除40人3天220元/天=26400元;清理塌方:30人8天120元/天=28800元;模板拆除:15人1天250元/天=3750元;钢筋清洗20人2天220元/天=8800元;钢筋绑扎:153吨450元/吨=68850元;模板支设:180㎡45元/㎡=8100元;需配机械跟踪清理机械费32000元;1#原糖仓:清理塌方人工费20人3天120元/天=7200元;废蜜塔:清理土方人工20人3天120元/天=7200元。锅炉尾部:清理塌方人费15人2天120元/天=3600元。修复部分小计246200元。
(4)职工生活费及管理人员工资:职工生活费补助:268人60元/人.天10天=160800元,管理人员工资33人150元/人.天10天=49500元。该部分小计210300元。
直接经济损失费用:733013元。
oee损失分析报告范文第2篇
皖粮仓〔2011〕107号
发布时间:2011年7月14日 浏览次数:438次 【关闭】
各市粮食局:
现将国家粮食局《粮食企业自然灾害损失统计报告暂行办法》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今年的灾损情况请各地按《办法》要求和附表格式于七月二十五日前上报省局,以便汇总上报。
电子邮箱: 联 系 人:戴春牛、白侠峰
联系电话:05512889716,2870502。
安徽省粮食局
二○一一年七月十三日
主题词:转发 自然灾害统计△ 办法 通知
信息公开选项:主动公开 附件:
国家粮食局关于印发《粮食企业自然灾害损失统计报告暂行办法》的通知
国粮展〔2011〕10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粮食局,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粮物流集团公司、中国中纺集团公司:
为规范粮食企业自然灾害损失统计报告工作,保证统计数据的及时性、全面性、准确性,提高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我局制订了《粮食企业自然灾害损失统计报告暂行办法》,现予以印发。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安徽省粮食局
二〇一一年六月十四日
粮食企业自然灾害损失统计报告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科学、有效地组织粮食企业自然灾害损失统计报告工作,保障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发挥统计在掌握灾情损失、提高应急能力、服务灾后重建中的作用,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粮油仓储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自然灾害是指由各类自然因素引起的,并对粮食企业造成损失或危害的突发性事件。自然灾害报告分期间性灾害报告和瞬时性灾害报告。期间性灾害一般持续
时间较长,灾害期间损失情况不断变化;瞬时性灾害一般在较短时间内发生,损失情况相对稳定。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各类粮油仓储单位,以及参与地方粮食应急保障供应体系的加工企业、军供企业和供应网点等,以下统称“粮食企业”。
第四条 粮食企业遭受自然灾害后,应及时处置灾情,避免损失扩大,同时尽快清点损失情况。因灾损失粮食10吨以上或油脂2吨以上,或造成其他财产直接损失10万元以上,应及时报告。清点损失应在保证安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特别要注意易燃、易爆、有毒等化学品处理安全和用电安全,避免发生次生灾害。
第五条 地方粮食企业要按照粮食流通统计制度规定的报送渠道向地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告情况,加工企业、军供企业和供应网点还应同时抄报对其授权定点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统计报告应讲求时效和实事求是,不得迟报、虚报、瞒报和谎报。
第六条 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人员伤亡情况及库存粮油、仓房(油罐)、厂房、供应网点、附属设施、生产用车辆、设备仪器等的直接损失。有条件的企业可附加电子图片。涉及中央事权粮(油)受损的受损企业还应将中央事权粮(油)的损失情况抄送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相关直属企业。
第七条 瞬时性自然灾害发生后,受损企业应立即向所在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并在灾后1日内报告损失情况。县、市(地)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灾后2日内逐级汇总上报至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灾后3日内报至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社会影响特别重大的瞬时性灾害,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在灾后24小时内报至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如统计的受损情况有变化,应及时更新上报。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时统计上报,应说明原因。
第八条 期间性自然灾害的报告应在灾害持续期间以不定期更新方式连续进行,前后两次报告的间隔最长不超过3个工作日。受损企业第一次报告所在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时间最迟不超过灾后3个工作日,县、市(地)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第一次上报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时间最迟不超过灾后4个工作日,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第一次上报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时间最迟不超过灾后5个工作日。
第九条 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粮物流集团公司、中国中纺集团公司等中央企业所属企业遭受自然灾害,不纳入地方粮食部门统计范围,由总公司或集团公司直接将灾害损失情况报送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同时将相关情况抄送有关省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附件:1.粮食企业自然灾害损失统计报告基础表
2.粮食企业自然灾害损失统计报告汇总表
3.填表说明 附件3
填 表 说 明 1.粮食企业自然灾害损失统计报表分基础表(附件1)和汇总表(附件2)。基础表由企业填报,汇总表由各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逐级汇总上报。
2.灾害类型填写属于哪种类型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洪涝、风灾、雨雪冰冻、地震、泥石流、雷电等。灾害性质填写瞬时性灾害或期间性灾害。
3.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1年,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的各类设施、设备、工具和仪器等。固定资产损失金额按灾害发生前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测算。
4.粮油损失指库存粮油不复存在,或失去食用价值。中央事权粮(油)包括中央储备粮(油)和临时存储粮(油)。
5.仓房和油罐的损失分倒塌与受损两种情况。倒塌即仓(罐)容灭失不复存在;受损即仓房(油罐)需要维修才能正常使用,并可以通过维修恢复原来用途。轻微受损且不影响正常使用、不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况不用上报。
6.附属设施、设备仪器及生产用车辆受损是指遭到破坏,完全丧失原有功能或影响正常使用功能发挥的情况。
7.人员伤亡是指因灾害造成企业区域内人员伤亡的情况。
8.“备注”栏填写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9.企业性质填写国有或非国有。
10.如企业有多个库区,可在统计表中“合计”以下依次加行,列明每个库区的损失情况,并逐列合计;单库区企业直接填“合计”一行。
11.汇总表中汇总层级填县(区、市)、市(地)、省(自治区、直辖市)。
12.汇总单位根据下级汇总单位或填报企业上报的表格填写,在汇总本级合计数的同时,还应全面显示以下所有层级单位的合计数和每个企业的统计数(多库区企业在汇总表中不列各个库区的数据),企业隶属哪级即在哪级下方显示。例如省级汇总表中,应显示各市(地)的合计数,在市(地)的合计数以下显示该市(地)各县(区、市)的合计数,同时整个表中还反映省、市、县各级所有企业的统计数。
oee损失分析报告范文第3篇
企业所得税业务 (企业财产损失)
鉴
证
报
告
北京鑫新世纪税务师事务所
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鉴证报告
京鑫税鉴字〔〕第号
__________:
我们接受委托,对贵公司____申报的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事项进行鉴证,并出具鉴证报告。
贵公司的责任是,及时提供与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申报事项有关的会计资料和纳税资料,并保证其真实、准确、完整和合法,确保贵公司填报的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损失申报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等税收法律、行政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的要求,并如实纳税申报。
我们的责任是,本着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关于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及其他有关政策、规定,按照《注册税务师管理暂行办法》、《注册税务师涉税鉴证业务基本准则》和《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鉴证业务准则》等行业规范要求,对贵公司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申报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实施鉴证,并发表鉴证意见。
在鉴证过程中,我们考虑了与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相关的鉴证材料的证据资格和证明能力,对贵公司提供的会计资料及纳税资料等实施了包括确认权属、核对会计记录、审核涉税资料、现场勘查等必要的鉴证程序。我们相信,我们获取的鉴证证据是充分的、适当的,为发表鉴证意见提供了基础。现将鉴证结果报告如下:
贵公司____发生的资产损失_______元。经审核,我们认为贵公司符合税法规定的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的金额为_______元;不符合税法规定的资产损失_______元。对于符合税法规定的企业
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的金额为_______元,可以在实际发生作为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事项进行申报。部分数据摘录如下:
1.____申请资产损失税前扣除金额为_______元,其中:清单申报资产损失税前扣除_______元,专项申报资产损失税前扣除_______元。
2.____申请资产损失税前扣除金额为_______元,其中:清单申报资产损失税前扣除_______元,专项申报资产损失税前扣除_______元。
本鉴证报告仅供贵公司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申报时使用,不作其它用途。因使用不当造成的后果,与执行本鉴证业务的税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税务师无关。
税务师事务所所长:
中国注册税务师:
助理人员: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梨园镇北杨洼251号电话:010-51675066010-51675258
北京鑫新世纪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2012年月日
附送资料:
1.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鉴证报告说明
2.企业资产损失专项申报扣除情况申报表 3.税务师事务所执业证复印件
附件
1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鉴证报告说明
我们接受贵公司委托,对贵公司2011企业财产损失情况进行了审核,现将鉴证情况说明如下:
第一部分:企业基本情况表
公司:元
第二部分 主要会计政策
1、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2、会计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
3、记帐本位币:人民币
4、会计核算方法:其中:
(1)存货核算方法:
(2)固定资产及折旧核算方法:(3)无形资产计价和摊销方法:(4)坏帐准备核算方法:
第三部分 鉴证事项说明
一、XX损失事项形成原因: ( 根据实际情况说明)
二、鉴证结论:
经审核可以确认的XXXX损失税前扣除金额:
经对贵公司XXXXXXXX损失税前扣除事项进行审核,依据税收法规的有关规定,我们确认,贵公司申请所得税税前扣除的XXXX损失为XXXXXX元,具体情况如下:
(根据实际情况说明)
我们认为,XXXXXXXX损失申报的事项,审核中未发现不符合税法规定的财产损失事项,应允许全额税前扣除。
第四部分 贵公司对审核事项的意见
同意审核意见。
oee损失分析报告范文第4篇
公司:
我们接受委托,对被鉴证单位20年度企业资产损失情况进行了鉴证。我们鉴证时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57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9]88号)等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并参照《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鉴证业务准则(试行)》及指南,对被鉴证单位提供的凭证、账册、有关会计资料和数据,实施我们认为必要的鉴证程序。
被鉴证单位对所提供有关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和完整性等事项负责。我们的责任是,按照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的有关规定,进行鉴证,出具鉴证报告,独立、客观、公正地发表意见。
被鉴证单位应当按照鉴证业务委托书的要求使用鉴证报告。委托人或其他第三者因使用鉴证报告不当所造成的后果,与鉴证人及其所在的鉴证机构无关。
经对被鉴证单位年度资产损失事项进行鉴证,我们确认资产损失总额元,在本报告所依据的鉴证资料和鉴证标准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可以办理年度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申报事宜。具体数据
第1/59页
如下:
(一)货币资产损失元;
(二)非货币资产损失元;
(三)债权性投资损失元;
(四)股权性投资损失元。 资产损失事项的具体情况详见附件。
中国注册税务师:(签名、盖章)
中国注册税务师:(签名、盖章)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传真:
税务师事务有限公司
年月日
第2/59页
附件:
一、企业基本情况说明;
二、企业资产损失审核事项说明;
三、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鉴证表;
四、资产损失认定证据及相关材料清单。
五、税务师事务所和注册税务师执业证书复印件
第3/59页
附件一:企业基本情况说明
1.企业名称: 2.成立日期: 3.税务计算机代码: 4.税务登记证号: 5.地址:
6.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7.注册资本: 8.企业类型: 9.经营范围:
10.股东及股权比例情况:
第4/59页
附件二:企业资产损失审核事项说明
一、鉴证事项形成原因
事务所根据《涉税鉴证业务约定书》编号:,依委托对被鉴证单位公司年度资产损失税前扣除事项进行鉴证。
二、主要会计政策
(一)执行《》及有关规定。
(二)会计年度自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三)会计核算方法:按照《》的规定制订并实施。 1.成本结转方法为;
2.固定资产按法计提折旧,残值率为%。 3.低值易耗品采用摊销法。
(四)记账本位币为。
三、资产损失扣除范围说明 允许扣除资产损失的说明
经鉴证,被鉴证单位年度发生的资产损失属于税法规定的允许扣除损失的资产。具体资产情况如下: 1. 2. 3. 4. 5.
四、税务机关审批扣除的资产损失扣除事项说明
经鉴证,被鉴证单位年度发生属于税法规定的税务机关审批后才能扣除的资产损失元。具体损失情况如下:
第5/59页
(一)现金损失扣除事项说明 1.现金损失金额情况说明
经鉴证,被鉴证单位年度发生现金损失金额元,鉴证确认的具体数据如下:
(1)资产损失,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短缺金额元=现金账面余额元-现金盘点额元
②现金损失金额元=短缺金额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 (2)资产损失,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短缺金额元=现金账面余额元-现金盘点额元
②现金损失金额元=短缺金额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 (3)资产损失,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短缺金额元=现金账面余额元-现金盘点额元
②现金损失金额元=短缺金额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 (4)资产损失,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短缺金额元=现金账面余额元-现金盘点额元
②现金损失金额元=短缺金额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 (5)资产损失,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短缺金额元=现金账面余额元-现金盘点额元
②现金损失金额元=短缺金额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 (6)资产损失,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短缺金额元=现金账面余额元-现金盘点额元
②现金损失金额元=短缺金额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
第6/59页
(7)资产损失,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短缺金额元=现金账面余额元-现金盘点额元
②现金损失金额元=短缺金额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 (8)资产损失,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短缺金额元=现金账面余额元-现金盘点额元
②现金损失金额元=短缺金额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 (9)资产损失,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短缺金额元=现金账面余额元-现金盘点额元
②现金损失金额元=短缺金额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 (10)资产损失,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短缺金额元=现金账面余额元-现金盘点额元
②现金损失金额元=短缺金额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 2.现金损失发生情况说明
经鉴证,被鉴证单位年度现金损失的发生情况有关证据资料如下: (1)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并且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现金损失原因为。
(2)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并且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现金损失原因为。
(3)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并且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现金损失原因为。
(4)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并且归被鉴证单位所有,
第7/59页
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现金损失原因为。
(5)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并且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现金损失原因为。
(6)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并且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现金损失原因为。
(7)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并且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现金损失原因为。
(8)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并且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现金损失原因为。
(9)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并且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现金损失原因为。
(10)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并且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现金损失原因为。
经对现金损失的有关证据资料进行分析评价,未发现不能确认为税前扣除资产损失的证据。我们意见,应作为年度的现金损失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二)银行存款损失扣除事项说明 1.银行存款损失金额情况说明
经鉴证,被鉴证单位年度发生银行存款损失金额元,鉴证确认的具体数据如下:
(1)在开户银行的银行存款损失,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第8/59页
银行存款损失金额元=银行存款账面余额元-可回收金额元 (2)在开户银行的银行存款损失,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银行存款损失金额元=银行存款账面余额元-可回收金额元 (3)在开户银行的银行存款损失,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银行存款损失金额元=银行存款账面余额元-可回收金额元 (4)在开户银行的银行存款损失,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银行存款损失金额元=银行存款账面余额元-可回收金额元 (5)在开户银行的银行存款损失,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银行存款损失金额元=银行存款账面余额元-可回收金额元 (6)在开户银行的银行存款损失,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银行存款损失金额元=银行存款账面余额元-可回收金额元 (7)在开户银行的银行存款损失,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银行存款损失金额元=银行存款账面余额元-可回收金额元 (8)在开户银行的银行存款损失,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银行存款损失金额元=银行存款账面余额元-可回收金额元 (9)在开户银行的银行存款损失,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银行存款损失金额元=银行存款账面余额元-可回收金额元 (10)在开户银行的银行存款损失,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银行存款损失金额元=银行存款账面余额元-可回收金额元
第9/59页
2.银行存款损失发生情况说明
经鉴证,被鉴证单位年度银行存款损失的发生情况有关证据资料如下: (1)在开户银行银行存款,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而且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银行存款损失原因为。
(2)在开户银行银行存款,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而且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银行存款损失原因为。
(3)在开户银行银行存款,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而且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银行存款损失原因为。
(4)在开户银行银行存款,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而且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银行存款损失原因为。
(5)在开户银行银行存款,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而且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银行存款损失原因为。
(6)在开户银行银行存款,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而且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银行存款损失原因为。
第10/59页
(7)在开户银行银行存款,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而且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银行存款损失原因为。
(8)在开户银行银行存款,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而且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银行存款损失原因为。
(9)在开户银行银行存款,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而且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银行存款损失原因为。
(10)在开户银行银行存款,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而且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银行存款损失原因为。
经对银行存款损失的有关证据资料进行分析评价,未发现不能确认为税前扣除资产损失的证据。我们意见,应作为年度的现金损失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三)应收账款损失扣除事项说明 1.应收账款损失金额情况说明
经鉴证,被鉴证单位年度发生应收账款损失金额元,鉴证确认的具体数据如下:
(1)债务人名称为的应收账款损失,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应收账款净值元=资产账面余额元-已提减值准备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应收账款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可回收金额元
第11/59页
(2)债务人名称为的应收账款损失,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应收账款净值元=资产账面余额元-已提减值准备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应收账款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可回收金额元 (3)债务人名称为的应收账款损失,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应收账款净值元=资产账面余额元-已提减值准备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应收账款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可回收金额元 (4)债务人名称为的应收账款损失,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应收账款净值元=资产账面余额元-已提减值准备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应收账款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可回收金额元 (5)债务人名称为的应收账款损失,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应收账款净值元=资产账面余额元-已提减值准备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应收账款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可回收金额元 (6)债务人名称为的应收账款损失,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应收账款净值元=资产账面余额元-已提减值准备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应收账款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可回收金额元 (7)债务人名称为的应收账款损失,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应收账款净值元=资产账面余额元-已提减值准备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第12/59页
②应收账款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可回收金额元 (8)债务人名称为的应收账款损失,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应收账款净值元=资产账面余额元-已提减值准备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应收账款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可回收金额元 (9)债务人名称为的应收账款损失,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应收账款净值元=资产账面余额元-已提减值准备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应收账款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可回收金额元 (10)债务人名称为的应收账款损失,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应收账款净值元=资产账面余额元-已提减值准备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应收账款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可回收金额元 2.应收账款损失发生情况说明
经鉴证,被鉴证单位年度应收账款损失的发生情况有关证据资料如下: (1)债务人名称为的应收账款,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而且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应收账款失原因为。
(2)债务人名称为的应收账款,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而且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应收账款失原因为。
(3)债务人名称为的应收账款,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而且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
第13/59页
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应收账款失原因为。
(4)债务人名称为的应收账款,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而且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应收账款失原因为。
(5)债务人名称为的应收账款,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而且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应收账款失原因为。
(6)债务人名称为的应收账款,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而且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应收账款失原因为。
(7)债务人名称为的应收账款,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而且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应收账款失原因为。
(8)债务人名称为的应收账款,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而且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应收账款失原因为。
(9)债务人名称为的应收账款,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而且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应收账款失原因为。
(10)债务人名称为的应收账款,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而且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应收账款失原因
第14/59页
为。
经对应收账款损失的有关证据资料进行分析评价,未发现不能确认为税前扣除资产损失的证据。我们意见,应作为年度的应收账款损失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四)预付账款损失扣除事项说明 1.预付账款损失金额情况说明
经鉴证,被鉴证单位年度发生预付账款损失金额元,鉴证确认的具体数据如下:
(1)债务人名称为的预付账款损失,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预付账款净值元=资产账面余额元-已提减值准备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预付账款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可回收金额元 (2)债务人名称为的预付账款损失,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预付账款净值元=资产账面余额元-已提减值准备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预付账款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可回收金额元 (3)债务人名称为的预付账款损失,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预付账款净值元=资产账面余额元-已提减值准备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预付账款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可回收金额元 (4)债务人名称为的预付账款损失,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预付账款净值元=资产账面余额元-已提减值准备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第15/59页
②预付账款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可回收金额元 (5)债务人名称为的预付账款损失,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预付账款净值元=资产账面余额元-已提减值准备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预付账款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可回收金额元 (6)债务人名称为的预付账款损失,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预付账款净值元=资产账面余额元-已提减值准备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预付账款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可回收金额元 (7)债务人名称为的预付账款损失,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预付账款净值元=资产账面余额元-已提减值准备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预付账款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可回收金额元 (8)债务人名称为的预付账款损失,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预付账款净值元=资产账面余额元-已提减值准备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预付账款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可回收金额元 (9)债务人名称为的预付账款损失,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预付账款净值元=资产账面余额元-已提减值准备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预付账款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可回收金额元 (10)债务人名称为的预付账款损失,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预付账款净值元=资产账面余额元-已提减值准备
第16/59页
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预付账款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可回收金额元 2.预付账款损失发生情况说明
经鉴证,被鉴证单位年度预付账款损失的发生情况有关证据资料如下: (1)债务人名称为的预付账款,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而且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预付账款失原因为。
(2)债务人名称为的预付账款,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而且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预付账款失原因为。(3)债务人名称为的预付账款,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而且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预付账款失原因为。(4)债务人名称为的预付账款,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而且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预付账款失原因为。(5)债务人名称为的预付账款,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而且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预付账款失原因为。(6)债务人名称为的预付账款,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而且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预付账款失原因为。(7)债务人名称为的预付账款,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而且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预付账款失原因为。(8)债务人名称为的预付账款,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而且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
第17/59页
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预付账款失原因为。(9)债务人名称为的预付账款,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而且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预付账款失原因为。(10)债务人名称为的预付账款,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而且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预付账款失原因为。
经对预付账款损失的有关证据资料进行分析评价,未发现不能确认为税前扣除资产损失的证据。我们意见,应作为年度 款的预付损失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五)存货损失扣除事项说明 1.存货损失金额情况说明
经鉴证,被鉴证单位年度发生存货损失金额元,鉴证确认的具体数据如下:
(1)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存货资产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提的减值准备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存货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2)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存货资产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提的减值准备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存货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第18/59页
(3)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存货资产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提的减值准备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存货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4)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存货资产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提的减值准备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存货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5)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存货资产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提的减值准备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存货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6)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存货资产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提的减值准备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存货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7)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存货资产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提的减值准备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存货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
第19/59页
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8)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存货资产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提的减值准备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存货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9)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存货资产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提的减值准备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存货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10)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存货资产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提的减值准备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存货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2.存货损失发生情况说明 (1)存货盘亏损失情况说明
经鉴证,被鉴证单位年度存货盘亏损失的发生情况有关证据资料如下: ①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②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第20/59页
③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④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⑤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⑥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⑦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⑧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⑨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⑩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经对存货盘亏损失的有关证据资料进行分析评价,未发现不能确认为税前扣除资产损失的证据。我们意见,应作为年度的存货盘亏损失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第21/59页
(2)存货报废、毁损和变质损失情况说明
经鉴证,被鉴证单位年度存货报废、毁损和变质损失的发生情况有关证据资料如下:
①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②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③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④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⑤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⑥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⑦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⑧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⑨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
第22/59页
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⑩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经对存货报废、毁损和变质损失的有关证据资料进行分析评价,未发现不能确认为税前扣除资产损失的证据。我们意见,应作为年度的存货报废、毁损和变质损失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3)存货被盗损失情况说明
经鉴证,被鉴证单位年度存货被盗损失的发生情况有关证据资料如下: ①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②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③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④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⑤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⑥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⑦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
第23/59页
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⑧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⑨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⑩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经对存货损失的有关证据资料进行分析评价,未发现不能确认为税前扣除资产损失的证据。我们意见,应作为年度的存货损失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六)固定资产损失扣除事项说明 1.固定资产损失金额情况说明
经鉴证,被鉴证单位年度发生固定资产损失金额元,鉴证确认的具体数据如下:
(1)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固定资产资产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扣除折旧元-已提的减值准备元+以前年度调增的折旧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固定资产资产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清理费用和税金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2)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第24/59页
①按税法计算的固定资产资产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扣除折旧元-已提的减值准备元+以前年度调增的折旧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固定资产资产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清理费用和税金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3)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固定资产资产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扣除折旧元-已提的减值准备元+以前年度调增的折旧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固定资产资产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清理费用和税金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4)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固定资产资产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扣除折旧元-已提的减值准备元+以前年度调增的折旧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固定资产资产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清理费用和税金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5)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固定资产资产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扣除折旧元-已提的减值准备元+以前年度调增的折旧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固定资产资产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清理费用和税金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6)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固定资产资产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扣除折旧
第25/59页
元-已提的减值准备元+以前年度调增的折旧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固定资产资产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清理费用和税金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7)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固定资产资产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扣除折旧元-已提的减值准备元+以前年度调增的折旧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固定资产资产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清理费用和税金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8)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固定资产资产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扣除折旧元-已提的减值准备元+以前年度调增的折旧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固定资产资产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清理费用和税金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9)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固定资产资产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扣除折旧元-已提的减值准备元+以前年度调增的折旧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固定资产资产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清理费用和税金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10)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固定资产资产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扣除折旧元-已提的减值准备元+以前年度调增的折旧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
第26/59页
元
②固定资产资产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清理费用和税金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2.固定资产损失发生情况说明
(1)固定资产盘亏、丢失损失情况说明
经鉴证,被鉴证单位年度固定资产盘亏、丢失损失的发生情况有关证据资料如下:
①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②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③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④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⑤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⑥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⑦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
第27/59页
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⑧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⑨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⑩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经对固定资产盘亏、丢失损失的有关证据资料进行分析评价,未发现不能确认为税前扣除资产损失的证据。我们意见,应作为年度固定资产盘亏、丢失损失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2)固定资产报废、毁损损失情况说明
经鉴证,被鉴证单位年度固定资产报废、毁损损失的发生情况有关证据资料如下:
①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②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③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④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第28/59页
⑤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⑥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⑦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⑧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⑨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⑩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经对固定资产报废、毁损损失的有关证据资料进行分析评价,未发现不能确认为税前扣除资产损失的证据。我们意见,应作为年度固定资产报废、毁损损失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3)固定资产被盗损失情况说明
经鉴证,被鉴证单位年度固定资产被盗损失的发生情况有关证据资料如下: ①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②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
第29/59页
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③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④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⑤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⑥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⑦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⑧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⑨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⑩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经对固定资产被盗损失的有关证据资料进行分析评价,未发现不能确认为税前扣除资产损失的证据。我们意见,应作为年度固定资产被盗损失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第30/59页
(七)在建工程损失扣除事项说明 1.在建工程损失金额情况说明
经鉴证,被鉴证单位年度发生在建工程损失金额元,鉴证确认的具体数据如下:
(1)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在建工程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提的减值准备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在建工程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清理费用和税金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2)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在建工程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提的减值准备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在建工程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清理费用和税金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3)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在建工程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提的减值准备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在建工程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清理费用和税金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4)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在建工程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提的减值准备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在建工程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清理费用和税金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第31/59页
(5)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在建工程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提的减值准备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在建工程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清理费用和税金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6)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在建工程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提的减值准备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在建工程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清理费用和税金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7)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在建工程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提的减值准备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在建工程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清理费用和税金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8)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在建工程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提的减值准备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在建工程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清理费用和税金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9)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在建工程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提的减值准备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在建工程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清理费用和税金
第32/59页
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10)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在建工程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提的减值准备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在建工程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清理费用和税金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2.在建工程损失发生情况说明
(1)在建工程停建、废弃和报废、拆除损失情况说明
经鉴证,被鉴证单位年度在建工程停建、废弃和报废、拆除损失的发生情况有关证据资料如下:
①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②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③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④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⑤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⑥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
第33/59页
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⑦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⑧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⑨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⑩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经对在建工程停建、废弃和报废、拆除损失的有关证据资料进行分析评价,未发现不能确认为税前扣除资产损失的证据。我们意见,应作为年度在建工程停建、废弃和报废、拆除损失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2)在建工程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毁损损失情况说明
经鉴证,被鉴证单位年度在建工程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毁损损失的发生情况有关证据资料如下:
①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②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③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
第34/59页
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④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⑤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⑥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⑦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⑧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⑨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⑩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经对在建工程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毁损损失的有关证据资料进行分析评价,未发现不能确认为税前扣除资产损失的证据。我们意见,应作为年度在建工程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毁损损失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第35/59页
(八)生物资产损失扣除事项说明 1.生物资产损失金额情况说明
经鉴证,被鉴证单位年度发生生物资产损失金额元,鉴证确认的具体数据如下:
(1)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生物资产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扣除折旧、摊销额-已提的减值准备元+前年度调增的折旧、摊销额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生物资产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清理费用和税金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2)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生物资产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扣除折旧、摊销额-已提的减值准备元+前年度调增的折旧、摊销额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生物资产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清理费用和税金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3)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生物资产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扣除折旧、摊销额-已提的减值准备元+前年度调增的折旧、摊销额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生物资产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清理费用和税金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4)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生物资产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扣除折旧、摊销
第36/59页
额-已提的减值准备元+前年度调增的折旧、摊销额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生物资产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清理费用和税金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5)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生物资产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扣除折旧、摊销额-已提的减值准备元+前年度调增的折旧、摊销额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生物资产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清理费用和税金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6)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生物资产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扣除折旧、摊销额-已提的减值准备元+前年度调增的折旧、摊销额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生物资产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清理费用和税金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7)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生物资产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扣除折旧、摊销额-已提的减值准备元+前年度调增的折旧、摊销额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生物资产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清理费用和税金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8)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生物资产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扣除折旧、摊销额-已提的减值准备元+前年度调增的折旧、摊销额元+应转回的减值准
第37/59页
备元
②生物资产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清理费用和税金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9)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生物资产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扣除折旧、摊销额-已提的减值准备元+前年度调增的折旧、摊销额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生物资产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清理费用和税金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10)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生物资产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扣除折旧、摊销额-已提的减值准备元+前年度调增的折旧、摊销额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生物资产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清理费用和税金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2.生物资产损失发生情况说明
(1)生产性生物资产盘亏损失情况说明
经鉴证,被鉴证单位年度生产性生物资产盘亏损失的发生情况有关证据资料如下:
①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②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第38/59页
③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④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⑤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⑥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⑦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⑧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⑨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⑩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经对生产性生物资产盘亏损失的有关证据资料进行分析评价,未发现不能确认为税前扣除资产损失的证据。我们意见,应作为年度生产性生物资产盘亏损失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第39/59页
(2)生产性生物资产因病虫害、疫情、死亡情况说明
经鉴证,被鉴证单位年度生产性生物资产因病虫害、疫情、死亡损失的发生情况有关证据资料如下:
①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②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③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④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⑤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⑥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⑦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⑧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⑨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
第40/59页
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⑩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经对生产性生物资产因病虫害、疫情、死亡损失的有关证据资料进行分析评价,未发现不能确认为税前扣除资产损失的证据。我们意见,应作为年度生产性生物资产因病虫害、疫情、死亡损失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3)生产性生物资产盗伐、被盗、丢失情况说明
经鉴证,被鉴证单位年度生产性生物资产盗伐、被盗、丢失损失的发生情况有关证据资料如下:
①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②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③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④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⑤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⑥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第41/59页
⑦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⑧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⑨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⑩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经对生产性生物资产盗伐、被盗、丢失损失的有关证据资料进行分析评价,未发现不能确认为税前扣除资产损失的证据。我们意见,应作为年度生产性生物资产盗伐、被盗、丢失损失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九)抵押资产损失扣除事项说明 1.抵押资产损失金额情况说明
经鉴证,被鉴证单位年度发生抵押资产损失金额元,鉴证确认的具体数据如下:
(1)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抵押资产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扣除折旧、摊销额-已提的减值准备元+前年度调增的折旧、摊销额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抵押资产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清理费用和税金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2)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第42/59页
①按税法计算的抵押资产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扣除折旧、摊销额-已提的减值准备元+前年度调增的折旧、摊销额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抵押资产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清理费用和税金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3)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抵押资产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扣除折旧、摊销额-已提的减值准备元+前年度调增的折旧、摊销额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抵押资产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清理费用和税金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4)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抵押资产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扣除折旧、摊销额-已提的减值准备元+前年度调增的折旧、摊销额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抵押资产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清理费用和税金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5)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抵押资产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扣除折旧、摊销额-已提的减值准备元+前年度调增的折旧、摊销额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抵押资产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清理费用和税金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6)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抵押资产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扣除折旧、摊销
第43/59页
额-已提的减值准备元+前年度调增的折旧、摊销额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抵押资产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清理费用和税金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7)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抵押资产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扣除折旧、摊销额-已提的减值准备元+前年度调增的折旧、摊销额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抵押资产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清理费用和税金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8)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抵押资产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扣除折旧、摊销额-已提的减值准备元+前年度调增的折旧、摊销额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抵押资产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清理费用和税金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9)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抵押资产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扣除折旧、摊销额-已提的减值准备元+前年度调增的折旧、摊销额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抵押资产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清理费用和税金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10)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抵押资产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扣除折旧、摊销额-已提的减值准备元+前年度调增的折旧、摊销额元+应转回的减值准
第44/59页
备元
②抵押资产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清理费用和税金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2.抵押资产损失发生情况说明
经鉴证,被鉴证单位年度抵押资产损失的发生情况有关证据资料如下: (1)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2)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3)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4)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5)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6)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7)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8)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
第45/59页
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9)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10)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经对抵押资产损失的有关证据资料进行分析评价,未发现不能确认为税前扣除资产损失的证据。我们意见,应作为年度抵押资产损失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十)其他资产损失扣除事项说明 1.其他资产损失金额情况说明
经鉴证,被鉴证单位年度发生其他资产损失金额元,鉴证确认的具体数据如下:
(1)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其他资产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扣除折旧、摊销额-已提的减值准备元+前年度调增的折旧、摊销额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其他资产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清理费用和税金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2)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其他资产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扣除折旧、摊销额-已提的减值准备元+前年度调增的折旧、摊销额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其他资产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清理费用和税金
第46/59页
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3)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其他资产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扣除折旧、摊销额-已提的减值准备元+前年度调增的折旧、摊销额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其他资产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清理费用和税金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4)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其他资产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扣除折旧、摊销额-已提的减值准备元+前年度调增的折旧、摊销额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其他资产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清理费用和税金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5)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其他资产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扣除折旧、摊销额-已提的减值准备元+前年度调增的折旧、摊销额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其他资产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清理费用和税金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6)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其他资产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扣除折旧、摊销额-已提的减值准备元+前年度调增的折旧、摊销额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其他资产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清理费用和税金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第47/59页
(7)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其他资产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扣除折旧、摊销额-已提的减值准备元+前年度调增的折旧、摊销额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其他资产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清理费用和税金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8)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其他资产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扣除折旧、摊销额-已提的减值准备元+前年度调增的折旧、摊销额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其他资产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清理费用和税金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9)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其他资产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扣除折旧、摊销额-已提的减值准备元+前年度调增的折旧、摊销额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其他资产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清理费用和税金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10)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其他资产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已扣除折旧、摊销额-已提的减值准备元+前年度调增的折旧、摊销额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其他资产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清理费用和税金元-责任人、保险赔偿等抵扣金额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第48/59页
2.其他资产损失发生情况说明
经鉴证,被鉴证单位年度其他资产损失的发生情况有关证据资料如下: (1)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2)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3)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4)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5)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6)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7)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8)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9)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第49/59页
(10)资产,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是存在的,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归被鉴证单位所有,根据等证据资料证明在年度该资产损失已经发生,并经依据管理当局和批准文件进行处置,损失的原因为。 经对其他资产损失的有关证据资料进行分析评价,未发现不能确认为税前扣除资产损失的证据。我们意见,应作为年度其他资产损失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十一)债权投资损失扣除事项说明 1.债权投资损失金额情况说明
经鉴证,被鉴证单位年度发生债权投资损失金额元,鉴证确认的具体数据如下:
(1)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债权投资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债权投资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清理费用和税金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2)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债权投资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债权投资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清理费用和税金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3)资产,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年度为年度,实际发生的年度为年度,发生的损失金额元,计算情况如下:
①按税法计算的债权投资净值元=资产账面原值为元+应转回的减值准备元
②债权投资损失金额元=按税法计算的资产净值元+清理费用和税金元-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元
oee损失分析报告范文第5篇
摘 要: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作为商业银行调节会计利润的手段,是否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有影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基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2007-2017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贷款损失准备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有正向信号传递作用。其中,基于经理自主权计提的自由裁量部分能缓释经营风险,非自由裁量部分对经营风险产生加速放大效应,从而证明了自由裁量贷款损失准备能增强银行风险承担能力,为商业银行经理人员和监管者合理规范计提准备金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风险;贷款损失准备
一、引 言
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正发生深刻变化,去杠杆、严监管工作进入深水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银行业作为金融业的主体,要加快改革转型,强化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是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受内外部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实际收益偏离预期收益,出现经营状况不稳定,容易遭受损失甚至破产的可能。经营风险贯穿在商业银行各项经营业务和项目之中。作为银行业最大的应计项目——贷款损失准备,管理者往往利用其进行利润操纵、周期管理,因此,防范银行经营风险不能忽视对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管理。根据计提依据的不同,贷款损失准备分为自由裁量和非自由裁量两部分。非自由裁量贷款损失准备是基于可预见的信用风险做出的判断,代表了与违约风险和坏账相关的信息;自由裁量贷款损失准备源于潜在管理动机,受经理自主控制,管理者对未来损失进行预测和估计的主观判断可能会扭曲经营成果,影响银行风险承担能力。
许多研究表明,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影响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但是关于贷款损失准备能否缓释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观点出现分歧,根本原因在于会计政策和监管政策的分离。会计上要求有客观证据表明资产减值时才进行计提,顺周期的拨备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风险波动;监管政策指导下要求准备金涵盖预期损失,具有风险的熨平效应。Yang(2009)研究表明,银行管理层在预期未来盈利上升时,会增加当期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当期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与未来盈利状况呈正相关关系,管理层将贷款损失准备计提视为银行释放财务强度的积极信号[1]。Ahmed等 (1999)最早提出了银行管理层基于信号传递、盈余管理和资本管理三大动机进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2]。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内部动机)和“壳资源”(外部动机)假说,管理层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存在何种关系,能否缓释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特别是基于经理自主权计提的自由裁量和非自由裁量部分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具有何种作用,如何有效规范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需要进一步研究。
二、文献综述
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管理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管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目前国内外学者的探究主要集中于二者的相关关系、影响机制上。Cohen和Edwards(2017)分析了会计准则与监管政策对准备金计提的不同要求,验证了基于“已发生”坏账计提的拨备方式会加剧银行经营风险,基于预期损失的“前瞻性”拨备方式会吸收、缓释银行风险[3]。El Sood(2012)比较了美国商业银行在经济繁荣和危机期间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行为,发现经济危机期间,经理人员利用贷款损失准备平滑收入,最终使商业银行平稳度过危机,增加经营稳健性[4]。
国内相关研究集中于贷款损失准备在商业银行个体风险和外溢风险中发挥的作用和计提行为上。戴德明和张姗姗(2016)研究发现,在贷款质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商业银行当期计提的LLP越多,未来个体风险和外溢风险越低,明确了LLP的计提能有效应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5]。许友传(2011)对现有理论进行梳理后表明:在经济上行时,商业银行管理层倾向于多计提准备金,在经济下行时,倾向于少计提准备金,呈逆周期拨备特性[6]。段军山等(2011)在进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与银行贷款行为、盈余管理策略的动态调整研究过程中,发现充分计提准备金的商业银行风险管控能力更强[7]。目前众多研究结果充分表明,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与商业银行风险息息相关,研究结论的不一致性也为本文按照计提依据分别探究自由裁量、非自由裁量贷款损失准备与风险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持,对厘清贷款损失准备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关系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国内外关于基于经理自主权计提的自由裁量贷款损失准备的研究分为两个方向:一是对自由裁量损失准备拟合模型的探索;二是对经理人员利用自由裁量贷款损失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缓释经营风险,维护经营稳健进行探究。在模型构建方面,Beatty和Liao(2014)采用因素分析法对九个自由裁量贷款损失准备的拟合模型进行比较、分析[8]。Elnahass等(2014)采用两步分析法,用不良贷款率、净核销、贷款增长率三个影响准备金计提的客观因素建立了拟合非自由裁量准备的模型,用准备金的真实值与拟合值之差作为自由裁量贷款损失准备的代理变量[9]。Hansen(2015a)在自由裁量贷款损失准备的拟合模型中添加了贷款类型变量,建立了一个更高效、拟合优度更高的自由裁量贷款损失准备有效模型[10]。在对银行经理人员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行为探究方面,Jin等(2018)通过分析2000-2006年芝加哥商业银行的数据,发现银行经理人利用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自由裁量权进行盈余管理和风险控制[11]。Hansen(2015b)研究表明:经济危机期间,贷款质量下降,经理层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增加全部来源于非自由裁量贷款损失准备,自由裁量部分减少[12]。Ozili(2017)对西欧银行2004-2013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危机期间,西欧银行自由裁量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受利润平滑因素驱动[13]。而国内对于自由裁量贷款损失准备的探究處于起步阶段。郭杰和洪洁瑛(2011)最早引入了自由裁量贷款损失准备的概念,用不良贷款率、期初贷款损失准备余额拟合非自由裁量贷款损失准备模型,但未对自由裁量部分进行量化研究[14]。张瑞稳和李丹丹(2016)研究表明,银行经理层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受到银行自身流动性风险、财务风险以及融资压力等因素和外部经济形势、监管压力影响,对影响经理层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动机进行探究[15]。
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和优化了Shawtari等(2015)对贷款损失准备自由裁量和非自由裁量部分的拟合模型[16],进一步厘清贷款损失准备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关系,以期能为银行经理人员和监管者合理规范计提准备金、有效防范经营风险提供借鉴和依据。
三、研究假设
贷款损失准备成为商业银行传递未来经营状况的关键指标。当银行管理层对未来业绩看涨时,往往会多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向监管机构和债权人提供银行经营稳健和风险承担能力较强的及时信号[17]。同时,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往往被用作向外界释放未来盈利的信号[18]。对于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要求,会计政策和监管政策存在一定冲突。会计政策要求遵循谨慎原则,当客观证据表明贷款发生损失时才进行计提,这种模式使得信息透明化,但也加重了经营的不稳定,增加了经营风险。监管政策要求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不仅涵盖已发生损失,还要对预期损失进行考虑,有一定的前瞻性,利于缓释经营波动。因此提出假设1:
H1:商业银行当期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对未来一期经营风险有信号传递作用,影响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能力。
自由裁量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是银行经理自主权的直接体现。因此,在进行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时,管理层通常基于经济形势、监管政策等外部因素和商业银行自身流动性、经营业绩等情况进行考量。目前,商业银行采取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经营模式,经理人员的报酬取决于经营业绩、管理效率,这与委托代理理论契合。在内部计提动机上,管理层受制于契约中的规定,薪酬、奖金与企业经营状况挂钩,有更多的动机通过最大应计项目贷款损失准备维护盈利稳定,缓释经营风险。自由裁量贷款损失准备的充分计提对保持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外部计提因素上,会计政策和监管政策要求准备金的计提日益规范,《巴塞尔协议》将风险纳入准备金的计提因素,我国准备金的计提规范也逐步与国际趋同,因此,银行经理人员在进行贷款管理时也会主动满足监管者的要求。迫于监管压力,商业银行会利用贷款损失准备来平稳收益,传递出经营稳健的信号。另一方面,我国对于“壳资源”审批严格,《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近三年连续亏损将被暂停上市,更严重的将终止上市。基于“壳资源”的稀缺性和高价值性,管理层往往会利用最大应计项目——贷款损失准备进行逆周期管理,进而缓释经营风险。鉴于此,提出假设2:
H2:控制贷款质量因素不变时,商业银行当期基于经理自主权计提的自由裁量贷款损失准备越充分,未来一期经营风险越低,风险承担能力越强。
非自由裁量贷款损失准备代表银行经理不能控制的违约风险和坏账的相关信息,是与贷款业务相关的客观计提。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存在显著的顺周期特征,其中基于实际贷款损失计提的非相机决策准备金部分的影响处于主导地位[19]。经济上行时,贷款质量较高,商业银行会少计提准备金,从而信贷供给量增加,推动经济繁荣;反之,在经济下行时,贷款质量下降,偿还能力降低,银行会多计提准备金,信贷供给量减少,加剧经济波动。因此,非自由裁量贷款损失准备会成为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放大镜和加速器。因此提出假设3:
H3:控制贷款质量因素不变时,商业银行当期计提的非自由裁量贷款损失准备越多,未来一期经营风险越高,风险承担能力越弱。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由于2007年以前我国上市银行较少,进行规范信息披露的商业银行较少,故选取2007年作为样本的起始年份;选取2017年作为样本的截止年份,是因为衡量经营风险的代理变量的计算需使用未来一期年报数据。此外,上市银行信息披露规范,并且在规模、盈利能力等经营管理方面位居行业前列,以此为样本研究,研究结果具有代表性和现实意义。因此,本文以中国16家A股上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选取2007-2017年的财务年度数据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CSMAR)和中国经济统计网。样本缺失比率低于样本总量的2%,故用Eviews软件对缺失值进行转换处理。
(二)模型设计
为了检验当期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与商业银行未来一期风险的信号传递作用,建立模型(1)来检验假设1。
参照Delis和Kouretas(2011)、Laeven和Levine(2009)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度量指标Z值[20,21],将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定义如下:Zi,t=σ1(ROAi,t)ROAi,t+CARi,t。
其中,ROA代表资产收益率,σROA表示资产收益率的标准差,CAR代表商业银行权益乘数的倒数(股东权益/总资产),Z值越大,代表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越大。Zi,t+1是模型(1)的因变量,表示第i家银行第t+1年面临的经营风险。较高的Zi,t值表明商业银行的经营稳定性越差,风险承担能力越弱。
模型(1)中,LLPi,t 表示第i家银行第t年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金总额与总资产的比值,是模型一的核心自变量。由于银行当期计提的准备金会对未来一期经营风险有着信号传递作用,且会计政策和监管政策对贷款损失准备计提要求的不同以及计提动机的复杂性,故不对α1符号进行预测。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受众多因素影响,本文借鉴Shawtari的研究模型,依次选取代表资本比率的资本充足率CAP、代表自有资本使用效率的净资产收益率ROE、衡量企业经营未来业绩、资产质量的市净率MTB、代表贷款质量的不良贷款率指标NPL以及对总资产取对数的银行规模的代理变量SIZE一系列指标进行控制。
CAPi,t表示第i家银行第t年的资本充足率,是对法人银行监管的核心和灵魂,通常资本充足率越高的银行能够吸收、抵御风险,故预测α2<0。ROEi,t表示第i家银行第t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一般来说,净资产收益率越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较高,资产的利用效率和管理能力较强,故预测α3<0。MTBi,t表示第i家银行第t年的市净率,基于托宾Q值理论,市净率一般应大于1,值越大表明公司资产管理效率越高,故推測当期市净率与银行未来一期风险呈负相关关系,预测α4<0。SIZEi,t是对银行资产取对数,衡量第i家银行第t年的资产规模,一般规模越大的银行抵御风险能力越强,故推测α5<0。NPLi,t是衡量商业银行贷款质量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不良贷款率越高,表明贷款质量越差。考虑到监管要求、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等综合因素,故不对α6进行预测。α0是常数项,εi,t是误差项。
为了探究自由裁量贷款损失准备与非自由裁量贷款损失准备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影响,借鉴Shawtari的两步骤分析法,对贷款损失准备自由裁量和非自由裁量部分拟合:首先,通过不良贷款变化率和贷款总额变化率拟合得到非自由裁量贷款损失准备部分;再将贷款损失准备真实值和拟合值之差,作为自由裁量贷款损失准备(DLLP)的代理变量,因原模型解释程度仅为43.5%,为了更好的拟合效果,参照Elnahass的模型,加入宏观经济变量以及贷款净核销变量对非自由裁量贷款损失準备进行全面拟合,对原有模型进行优化,得到模型(2):
假设模型(2)的拟合值为FVi,t,则存在:DLLPi,t=LLPi,t-FVi,t。其中,LLPi,t同前表示第i家银行第t年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金总额与总资产的比值,CGDP为第t年的GDP变动比率,CCPI为第t年的CPI变动比率,CUE为第t年的失业率变化情况,代表影响贷款损失准备的宏观经济变量。通过该式得到自由裁量贷款损失准备的代理变量DLLP,从而将贷款损失准备中自由裁量和非自由裁量部分剥离。
模型(2)中,LLAi,t-1表示第i家银行第t年年初准备金余额与总资产比值,研究表明期初准备金余额越多,当期计提的准备金应越少;但是LLP的计提也可能受银行自身管理需要的影响,故不对符号进行预测。CNPLi,t表示第i家银行第t年不良贷款变动率,不良贷款率的增加表示银行当期的坏账增多,当期计提的LLP增多,故预测半β5> 0 。COi,t表示第i家银行第t年贷款净核销比总资产,考虑到当期核销的坏账增多,银行放宽信贷政策,加之核销政策较为繁琐,核销条件苛刻,时限较长,有一定延时效应,故预测净核销与准备金同向变动,β6> 0。LOANi,t表示第i家银行第t年贷款总额比总资产,从存量的角度解释,当期贷款总额增多,计提的准备金固然增多,但考虑到坏账的延迟效应和银行的贷款管理要求,不对符号进行预测。β0是常数项,εi,t是误差项。
为了检验假设2、假设3,我们根据剥离后的自由裁量贷款损失准备和非自由裁量贷款损失准建立模型(3):
其中,DLLPi,t表示第i家银行第t年代表经理自主权行为的自由裁量贷款损失准备部分。管理层为了满足投资者、监管者的需求,以及对外部经济环境的主观感知,会利用自主权对准备金充分计提[22]。当期DLLP计提越充分,银行面临的未来一期经营风险越小,因此,预测γ1<0。NLLPi,t表示第i家银行第t年基于贷款质量等客观因素计提的非自由裁量贷款损失准备部分,非自由裁量贷款损失准备越多,表明银行处于经营不利地位,预测未来一期面临的经营风险增加,故预测γ2>0。γ0是常数项,εi,t是误差项。
五、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1分别列示了模型(1)~(3)主要变量的描述性分析值,为了降低异方差性,各变量均以商比值形式列式,故均值等呈小数。标准差较小,表明样本间差异较小。
(二)实证分析
表2显示了模型(1)的回归结果,LLP的Sig值为0.000,在1%的水平上通过了检验,且系数为正,说明当期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与未来一期经营风险呈正相关关系,回归系数为10.04,说明当期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上升(或下降)1%时,商业银行未来一期经营风险将上升(或下降)10.04%,验证了贷款损失准备金的信号传递和预警作用,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的增加向投资者和外界传递了经营风险增加的不利状况。其余指标资本充足率、净资产收益率、市净率、规模均在1%的水平里通过了检验,与风险呈负相关关系,表明银行风险管控工作应充分关注盈利能力、资本充足率、资产规模等指标,提升资产管理效率以抵御风险。
表3给出了模型(2)的回归结果,在考虑了宏观经济因素和净核销变量之后,模型的拟合优度R2=74.5%,较好地拟合非自由裁量部分。回归显示GDP增长率的回归系数为-0.011691,说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准备金的拨备呈顺周期管理,即在经济上行阶段,商业银行会较少计提准备金,释放更多的信贷供给,在经济下行阶段较多计提准备金,压缩信贷供给,贷款损失准备成为风险加速器和放大镜。NPL增长率的回归系数为正,说明当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增加,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数额同向增加。即在经济下行阶段,贷款质量下降,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数额增多,从而信贷供给量下降,不利于商业银行逆周期风险管理。CO的回归系数为0.658,说明作为不良贷款的消化和处置方式,核销会增加银行贷款减值准备计提,证明了核销政策的延迟作用。
为了分别探究自由裁量贷款损失准备、非自由裁量贷款损失准备与银行经营风险的关系,将贷款损失准备中自由裁量和非自由裁量部分剥离后,模型(3)的回归结果在表4显示。DLLP在1%的显著性水平通过检验,回归系数为-8.62,说明代表经理自主权的自由裁量贷款损失准备每上升(下降)1%时,银行未来一期风险下降(上升)8.62%,充分说明当前银行经理人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并不是基于机会主义,而是在监管政策和会计准则等制度的指引和约束之下,进行自由裁量贷款损失准备的合理、有效计提,对经营风险起到缓释作用。负向关系也表明经理人员当期计提的自由裁量贷款损失准备越充分,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越小。NLLP在1%的显著性水平通过检验,回归系数为20.77,说明基于客观因素计提的非自由裁量贷款损失准备每上升(下降)1%时,银行未来一期风险上升(下降)20.77%,当期非自由裁量贷款损失准备部分与未来一期经营风险同向变动,与原假设一致。确认了基于客观因素计提的非自由裁量贷款损失准备与基于经理自主权计提的自由裁量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行为,明确了非自由裁量部分对银行经营风险的放大、加速作用,自由裁量部分对银行经营风险的缓释作用,并且非自由裁量部分计提的影响占主导地位。
(三)残差分析
由于上述研究以模型(2)的残差作为自由裁量贷款损失准备DLLP的代理变量,考虑到随机误差对严谨性的影响,故需要对残差进行检验。图1为LLP的标准化残差P-P图,图2为DLLP的标准化残差P-P图。由图1和图2对比可知,模型(2)中部分影响因变量没有被加入的因素即为影响自由裁量贷款损失准备的变量,并不是随机误差。
(四)稳健性分析
为了确保模型结果检验的有效性,运用单向后退逐步回归法再次检验。模型(1)的单向后退逐步回歸结果:LLP、SIZE、CAP、ROE的显著性以及回归系数与前文完全一致;模型(2)的单向后退逐步回归结果:除LLA由不显著变显著之外,CO、CGDP、CCPI、CUE的显著性以及回归系数与前文完全一致;模型(3)的单向后退逐步回归结果:除变量DLLP、ROE的显著程度略有降低,控制变量MTB略有改变之外,其余变量NLLP、SIZE、CAP、NPL的显著程度和回归符号均与前文一致,遂用单向前进逐步回归对模型三再次检验,除控制变量ROE显著程度略有降低之外,其余变量的符号和回归系数与前文一致。综上所述,本文的基本结论较稳健。
六、结论和建议
本文基于我国A股上市商业银行2007-2017年财务年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银行最大应计项目贷款损失准备整体对未来一期经营风险的信号传递作用和风险放大效应,并探究其组成部分:基于经理自主权计提的自由裁量贷款损失准备和基于客观事实计提的非自由裁量贷款损失准备与银行未来一期经营风险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银行当期计提的自由裁量贷款损失准备越充分,未来面对的经营风险越小,经营越稳健,风险承担能力越强,证明了自由裁量贷款损失准备部分有着风险缓释作用;当期基于贷款质量等客观因素计提的非自由裁量贷款损失准备部分越多,未来经营风险越大。该结论进一步表明了自由裁量贷款损失准备具有缓解经营波动的正向效应,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商业银行逆周期管理提供了新思路。为此,建议监管机构应该强化对自由裁量贷款损失准备的认知,采取前瞻性的准备金计提管理策略,给予银行经理人员合理的准备金计提空间,完善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和核销政策,将与计提相关的各项指标量化,让自主权规范化,防范经理人员过度操纵准备金粉饰报表。贯彻“一行一策”原则,对积极主动利用贷款损失准备处置不良贷款的银行,可适度下调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对贷款损失准备的管理有的放矢。
研究还发现,当期准备金的计提对银行未来风险有着信号传递作用,这为投资者等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提供了信息指引。另外,根据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风险成因分析结果显示,当期的资本充足率、净资产收益率以及市盈率均对商业银行未来一期风险有影响。因此建议监管机构通过非现场监管系统定期采集有关数据,分析商业银行各项监管指标,及时评价和预警风险水平,健全风险监测预警和早期干预机制,采取硬约束机制,防范金融风险于未然,切实做到“降风险,稳发展”。
参考文献:
[1]Yang D H. Signaling through accounting accruals vs. financial policy:evidence from bank loan loss provisions and dividend changes[J]. Review of Pacific Basin Financial Markets and Policies, 2009, 12(3):377-402.
[2]Ahmed A S, Takeda C, Thomas S. Bank loan loss provisions:a reexamination of capital management,earnings management and signaling effect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9, 28(1):1-25.
[3]Cohen B H, Edwards G A. The new era of expected credit loss provisioning[J]. BIS Quarterly Review,2017(3):39-56.
[4]El Sood H A. Loan loss provisioning and income smoothing in US banks pre and post the financial crisis[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 2012, 25:64-72.
[5]戴德明,张姗姗.贷款损失准备,盈余管理与商业银行风险管控[J]. 会计研究, 2016 (8):25-33.
[6]许友传.中国银行后瞻性的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及其逆周期效应[J]. 经济科学, 2011 (6):62-73.
[7]段军山, 邹新月, 周伟卫. 贷款行为, 盈余管理与贷款损失准备的动态调整[J]. 金融论坛, 2011, 16(5):31-36.
[8]Beatty A, Liao S. Financial accounting in the banking industry: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14, 58(2-3):339-383.
[9]Elnahass M, Izzeldin M, Abdelsalam O. Loan loss provisions, bank valuations and discretion: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onventional and Islamic banks[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2014, 103:S160-S173.
[10]Hansen G. Predicting loan loss provisions by including loan type characteristics[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Finance Research, 2015a, 9(2):53.
[11]Jin J, Kanagaretnam K, Lobo G J. Discretion in bank loan loss allowance, risk taking and earnings management[J]. Accounting & Finance, 2018, 58(1):171-193.
[12]Hansen G. Managerial discretion over loan loss reserves during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Finance Research, 2015b, 9(1):51.
[13]Ozili P K. Discretionary provisioning practices among Western European bank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 Policy, 2017, 9(1):109-118.
[14]郭杰,洪潔瑛. 银行贷款损失拨备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微观数据的经验证据[J]. 金融评论, 2011 (1):11-19.
[15]张瑞稳,李丹丹.基于自由裁量贷款损失准备的经理自主权行为分析[J].金融论坛,2016,21(12):30-39.
[16]Shawtari F A, Saiti B, Razak S H A, et al. The impact of efficiency on discretionary loans/finance loss provision:A comparative study of Islamic and conventional banks[J]. Borsa Istanbul Review, 2015, 15(4):272-282.
[17]Bushman R M, Williams C D. Accounting discretion, loan loss provisioning, and discipline of banks’ risk-taking[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12, 54(1):1-18.
[18]陈超,魏静宜,曹利.中国商业银行通过贷款损失准备计提进行盈余平滑吗?[J].金融研究,2015(12):46-63.
[19]袁鲲,王娇.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管理动机与商业银行顺周期性——基于中国上市银行的实证研究[J].财经论丛,2014(07):38-44.
[20]Delis M D, Kouretas G P. Interest rates and bank risk-taking[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11, 35(4):840-855.
[21]Laeven L, Levine R. Bank governance, regulation and risk taking[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9, 93(2):259-275.
[22]Curcio D, De Simone A, Gallo A. Financial crisis and international supervision:new evidence on the discretionary use of loan loss provisions at Euro Area commercial banks[J]. The British Accounting Review, 2017, 49(2):181-193.
(责任编辑:宁晓青)
oee损失分析报告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