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对比翻译分析报告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0-101

对比翻译分析报告(精选8篇)

对比翻译分析报告 第1篇

对比功能分析与翻译

本文首先简要讨论了对比功能分析与翻译之间的.密切联系.然后以一个实例指出,实际翻译过程是一个决策过程,对比功能分析可以为分析在翻译中可供选择的各种语言选项及其形式、语义特征和篇章、语用使用条件提供一个总体描述框架,因而对指导具体翻译和分析译文所作选择的得失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作 者:许余龙 XU Yu-long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上海,83刊 名:山东外语教学 PKU英文刊名:SHANDO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年,卷(期):“”(4)分类号:H0关键词:功能主义 对比分析 对比功能分析 翻译

对比翻译分析报告 第2篇

A Brief Study of the Causes of Emily’s Tragedy in A Rose for Emily 从《红楼梦》和《飘》看中美恭维语比较 二语习得理论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启示刍议 《围城》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公示语汉英翻译的问题与对策 试析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 《简爱》的浪漫主义解读

A Popular Form of Subtitles Translation by Fansub Group on the Internet 从文化差异比较研究中美家庭教育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e Novel To Kill A Mockingbird and Its Film Adaptation 谁能给苔丝提供一段真正的婚姻?—浅析《德伯家的苔丝》的婚姻观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探索《马贩子的女儿》中主要人物的心理现象 论汉英翻译软件的局限性

中西文化差异在广告创意中的影射 李白对庞德和他的作品的影响

从《七个尖角阁的房子》看霍桑的罪恶观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分析

Tradition and Beyond—Reading The Diviners as a Bildungsroman 论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黑色基调---在美国梦里挣扎 社交活动中肢体语言的研究 英汉恭维语语用对比研究 中美两国家庭文化差异

《傲慢与偏见》中女性话语的言语行为理论分析 《紫色》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解读

试论《武林外传》与《老友记》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国外品牌翻译及其接受度研究

The Comparison of the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with the Western Christmas Day 《麦克白》的独白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对比 中美传统节日差异对比研究

《绝望的主妇》中的中产阶级女性独立意识的研究 浅析中西方颜色词所隐含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 《纯真年代》中爱伦和梅的对比分析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对《最蓝的眼睛》黑人的悲剧命运的分析 论英汉动物隐喻的异同及其对英语学习的启示

The Glossology and Transl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of Harry Potter 论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夏日鸟笼》的女性主义解读 商标文化特色和翻译技巧

对《嘉莉妹妹》中摇椅意象的解读

论《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三对人物关系及其象征意义 试论提高初中英语作业的效果

提高英语听力的有效策略及教学启示 英汉形状类量词的隐喻认知分析 王熙凤和斯嘉丽的比较

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教父》中的人物形象 Cultures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 外贸企业的汇率风险规避

浅析中西方综艺节目中体现的文化差异 论《弗兰肯斯坦》中怪物悲剧的必然性 《夜色温柔》中主人公迪克人格分析

中美饮食文化实体行为与非实体行为的民族差异 与身体器官有关的中英文习语对比研究 一个陌生女人来信的人物性格分析

论肢体语言在中国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An Analysis of Hamlet’s Delay of Revenge in Hamlet 从关联理论看科技英语的汉译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现代汉语量词英译研究

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的叙事技巧分析

On Classification of Chinese Dish Names and Thei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看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论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人名寓意及翻译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人物分析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74 从语用等效角度透析旅游景点名称英译

从美国电影中透视个人主义:以《当幸福来敲门》为例 76 汉英“眼”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On the Factors Leading to Different Destinies of Rhett Butler and Ashley Wilkes in Gone with the Wind 78 用合作原则分析男性广告语的诉求

An Analysis of Hamlet’s Delay of Revenge in Hamlet 80 宋词英译中的模因传播分析

中西方传统习俗的对比研究——出生礼,婚礼,葬礼 82 《爱玛》中的女权思想解读 83 从足球看中西文化差异 84 英汉颜色词翻译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浅析詹姆斯•乔伊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成长主题 论叶芝的写作风格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 中西方聚会文化差异比较研究 商务谈判中话语的顺应性研究

对公共演讲课堂中大学生课堂表现的心理分析 论《红字》中的道德观

比较分析《长干行》不同译文中的音韵美和意象美 论商务谈判口译员的角色 论杰伊盖茨比之“了不起”

《阿甘正传》——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回归 Colonialist Ideology in The Last of the Mohicans Eco-Critical Reading of The Call of the Wild 98 从《推手》看中美文化差异对家庭关系的影响

美资跨国企业文化中体现的文化冲突及其跨文化管理 100 《老人与海》中的存在主义分析

A Study of Mark Twain’s Rhetorical Devices: Irony and Humor in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102 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爱情悲剧 103 欧•亨利短篇小说的特点

从英剧《唐顿庄园》看英国贵族精神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Plant Term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106 The Embodiment of Xu Yuanchong’s“Beauty in Three Aspects”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 107 英汉恭维语及其应答的对比分析 108 英汉颜色词文化内涵的异同分析 109 茶文化和咖啡文化

从叶芝的作品分析其精神世界的转变 111 《青春》中的孤独主题分析 112 英汉称谓语对比分析

Analysis on the Picaresque Elements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114 如何通过教师提问促进课堂互动 115 论希斯克利夫出走的必然性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美社交礼仪的对比研究 117 比较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的不同 118 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在词汇上的差异 119 从语体学论《一九八四》中的反极权主义 120 身势语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汉语商标的英译策略

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简•爱》两种中文译本的比较 123 威廉福克纳作品中的悲剧美学思想

On the Ways to Develop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Autonomous Ability 125 论汉语景点名称的英译

英语动画片中的中国元素探究 127 完美女性与准则英雄—论《永别了,武器》中的凯瑟琳 128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的人性弱点分析

Doomed Tragedy out of Desire-Driven Morbid Personalities in Nabokov’s Lolita 130 浅析《觉醒》中艾德娜自杀的必然性 131 中美学生对待教师的礼貌言行的对比分析 132

英语写作中教师的书面反馈

The Features of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 English 135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英文歌曲汉译探究

A Study of Beauty in Sound, Form and Meaning Displayed in Zhang Peiji’s Prose Translation 137 解读《欲望号街车》中的女主人公布兰琪 138 从国外汽车商标翻译看中国品牌国际化 13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40 解析《爱玛》中女主人公的形象 141 中西广告语中隐喻比较研究

The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Willy in Death of a Salesman 143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 144 学习动机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边缘人群的孤独与无奈——对《夜访吸血鬼》中路易斯的研究 146 中西文化禁忌语的异同研究

从电影功夫字幕翻译谈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148 中英文商标翻译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149 Cooperative Principle in Business Letters 150 It的用法与翻译

151 谈电影片名汉译的不忠

152 Living in the Crack: A Study of the Grotesques in Winesburg, Ohio 153 基督教及《圣经》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154 浅析爱伦坡《乌鸦》的语音象征

155 双关语在英语广告中的应用与翻译研究 15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57 论中英情感隐喻的异同点

158 英汉委婉语及其相关文化心理解读

159 Who Is Ishmael: Kantian Philosophy in Moby Dick 160 论《哈利波特》中的情感结构

161 电影《风月俏佳人》中的意识形态符码 162 《飞屋环游记》的人物设置特色分析 163 网络语言风格的性别差异

164 从文化无意识的角度分析《喜福会》中的边缘人 165 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帽子和鸭子的象征意义

166 从《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看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艺术 167 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168 女性主义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情态意义解读 169 析《傲慢与偏见》中达西的性格及人物形象 170 希思克厉夫—一个拜伦式英雄 171 文化视角下的品牌名翻译研究

172 从合作原则的违反谈黑色幽默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实现 173 商务英语中的委婉表达及其翻译

174 The Lost Generation—“Nada” in Hemingway’s “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 175 从饮食的角度看中西文化差异

176 The Growth Topic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177 分析课堂教学中的肢体语言

178 论世纪年代以来美国文化冲击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及教育策略改革的应对措施 179 英语广告语的语言特色分析

180 由女性“奴性”潜意识解析玛利娅姆多舛命运 181 英汉动物词语文化内涵的差异 182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沉默行为的解析

183 从《阿Q正传》译本看民族文化的可译性 184 浅析广告语及其汉译

185 从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看《红楼梦》中诗词的汉译英 186 从饮食角度透析中西方文化差异 187 政论文的英译特点

188 朗读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89 威廉福克纳的女性观—《喧哗与骚动》女性性格分析

190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Wolf Images Between Wolf Totem and The Call of the Wild 191 探析《夜访吸血鬼》中的孤独

192 The Influence of Puritanism on America 193 《石头天使》中哈格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 194 西方文学中撒旦形象的形成与发展 195 中英足球体育新闻中的隐喻现象探析 196 从唐诗不同译本看数字词汇翻译得与失 197 试析诗歌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 198 情感因素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英汉词义对比分析与翻译 第3篇

词汇是语言系统的基础, 是时代文化的载体。词汇作为语言系统最基本的单位, 其意义必然蕴涵着丰富而复杂的民族文化因素。由于英汉文化上的差异, 人们在描述客观世界或者表达主观思维的时候, 选择的词汇会有所不同。相应地, 词义也会发生变化。

词义是复杂的。诚然, 英语中的“book”就是汉语的“书”, 汉语的“周末”就是英语中的“weekend”。但是, 这种在词义上几乎完全对应的现象只是极少数。词义 (meaning) 通常分为两大类:指示意义 (denotative meaning) 和隐含意义 (connotativemeaning) 。前者是指词的外延, 即“将词或片语同现实世界或虚构的或可能实现的世界里的现象联系起来的那部分意义。”意义体系里, 它可以被认作词项的“中心”意义或“核心”意义, 常与所指意义 (reference) 及认知意义 (cognitivemeaning) 相提并论。后者则是指词的内涵, 即“词或片语基本意义之外的意义”。它表示人们对词或片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所怀有的情感或所持的态度。意义体系中, 内涵意义所包含的那部分意义有时称为情感意义 (affectivemeaning) 或感情意义 (emotive meaning) 。

2.英汉词义特征对比分析

由于英汉文化的不同, 词汇的外延可能会有差别, 而词汇的内涵也常常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既可以是单纯的指示意义上的, 也可以是语体色彩或感情色彩上的。例如, 英语中的“snow”对澳大利亚人来说几乎没有任何意义, 而对我国北方人来说“雪”却有“冷”、“漂亮”、“破坏”等内涵意义;“horse”在英语中按照五种不同的语体色彩, 可以分为charger (拘谨) 、steed (正式) 、horse (交谈性) 、nag (随便) 、plug (亲昵) ;在感情色彩上, 汉语的“宣传”若译为“propaganda”则表示“传播有偏见的消息以使人赞成或反对某种观点”。对比英语和汉语, 词汇的意义有四个特征:词义基本对应;词义平行;词义空缺;词义冲突。

2.1.词义基本对应

词义基本对应是指词汇的指示意义、隐含意义、使用以及转换的范围基本一致。由于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时候有着基本相同的生活体验, 这种相同的生活体验就使不同语言间词义的基本对应成为可能。这种现象可以称作为一种文化重叠 (culture overlap) , 因而这些词汇的隐含意义、使用以及转换的范围是相通的。因此, 翻译时常常直译。例如:water水;tree树;sun太阳;paper纸。需要注意的是, 词义基本对应的词汇主要是实词。此外, 词义基本对应中还存在英汉词义所包含的范围大小差异。例如,

1. 英宽汉窄:

parent父母;aunt阿姨、姑姑等;uncle叔叔、伯伯等;

carry扛、担、抬、背;give给、送、授予、赋予等;make做、造、设置、成为等;

2. 汉宽英窄:

笔pen, ball pen, pencil, brush, etc;工作单位company, government, school, factory, etc.完成fulfill, finish, complete etc;打beat, strike, hit, etc;

2.2. 词义平行

词义平行是指英语和汉语都认同某一事物的现象或者概念, 但是两种语言所采用的表达方式却不一样, 它们在语义上是平行的, 是一种同义套用。词义平行通常在单词以上的语言表达法里特别突出。翻译时, 一般用形式不同但喻义相同或相似的译文来代替原文。例如,

扫兴的人awetblanket;重要人物abig fish鸡皮疙瘩gooseflesh;打破沉默to break the ice

强壮如牛asstrong asa horse;胆小如鼠as timid as ahare过牛马生活to lead adog’slife;犹如雨后春笋just like mushrooms

爱屋及乌loveme, love mydog;下倾盆大雨itis rainingcatsanddogs挥金如土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新官上任三把火anew broom sweeps clean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one can’t 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

留得青山在, 不怕没柴烧where there is life, there is hope.

2.3. 词义空缺

词义空缺是指由于受文化的约束和影响 (例如, 生活环境、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以及宗教信仰的差异) , 有的词义存在于一种语言之中, 但在另一种语言中却不存在。由于语言间的词义空缺现象普遍存在, 在表达某一事物现象或概念的时候, 英语和汉语也常常缺乏相互对应的词语, 这就给英汉语之间的翻译增加了困难。翻译时, 可以采用音译、直译、意译以及对它们的混合使用来实现英汉语之间的词义转换。

(1) 汉语中的词义空缺

首先, 汉语中有不少从英语借用过来的外来词, 翻译时, 一般用音译、意译或半音译半意译的方法。

1.音译

bikini比基尼;chocolate巧克力;clone克隆;engine引擎;humor幽默;logic逻辑;motor马达;nylon尼龙;radar雷达;shock休克;沙龙salon;tank坦克;

2.意译

Cocktail鸡尾酒;Cape of GoodHope好望角;Chain store连锁店

Multimedia多媒体;Pacific Ocean太平洋

3.音译+注解

有的外来语在翻译的时候须照顾词义。例如,

Ballet芭蕾舞;Bar酒吧;Ice-cream冰淇淋

NewZealand新西兰;Rifle来福枪

A Pandora’sBox潘朵拉之盒, 灾难、麻烦和祸害的根源

Achilles Heel阿基里斯的脚跟, 一个人、组织或国家致命的弱点

(2) 英语中的词义空缺

对应汉语中的词义空缺, 我们可以采用类似的翻译方法来实现汉语和英语之间词义的相互转换。

1.音译或音译+注解

气功Qigong;功夫Gongfu;风水Fengshui;

阴阳Yin and Yang (in Chinese philosophy, medicine, etc.) Yin, the feminine or negative principle in nature;Yang, the masculine or positive principle in nature.

2.直译或直译+注解

丢脸to lose face;三角债triangle debt

班门弄斧to show one’s proficiency with ax before L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

劳动密集型labor intensive

三个臭皮匠顶上个诸葛亮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can equal Zhuge Liang, the master of mind.

2.4. 词义冲突

词义冲突是指语言与语言之间存在矛盾, 或者说某些语言现象之间存在着相互对立的关系。由于英汉社会制度的不同、价值观念以及风俗习惯的差别, 两种语言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词义冲突。例如, “peasant”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的释义是“a person without education or person with rough and unrefined manners”, 意指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社会底下的人, 或者是教养不好的、粗鲁的人是“农民”。但在1949年后的社会主义中国, “农民”却是褒义, 完全没有贬义。同样, “工人阶级”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的含义也是不同的;英语用“as wise as an owl”来赞美猫头鹰的睿智, 但在汉语里面却说“夜猫子进宅”, 意味着厄运将至;汉语里, 人们喜欢蝙蝠, 因为它是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 但英语里面却说“as blind as a bat”。

英汉词义冲突常见的例子还有:liberalism自由主义, ambitious野心勃勃的, equalitarian平均主义, dog狗, west wind西风, 以上这些英语词的词义均为褒义, 但它们的汉语词义却是贬义;politics政治活动, politician政治家, white elephant白象, laborer劳动者, peacock孔雀, 以上这些英语词的词义常常是贬义, 而汉语词义却是褒义。此外, 英汉语中还有一些词在一种语言里是中性词, 但在另一种语言中却变成了褒义词或贬义词。例如, lion狮子, bamboo竹, 等。

3. 结语

综上所述, 鉴于英汉词义之间的诸多差异, 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词汇的时候, 应注意: (1) 必须明确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很难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汇, 双语词典里的释义只能是一种近似。 (2) 在英汉两种语言里, 某些词语表面上似乎指同一种事物或概念, 实际上指的却是两回事情。 (3) 某些词的基本意义大致相同, 但内涵意义的区别会很大, 尤其要留心那些有文化内涵的词语, 这也说明了学习英语与学习英语文化密不可分, 教授英语也与教授英语文化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Jack C.Richards&Richards Schmidt.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Applied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3.

[2][英]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第四版) [M].李北达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英]杰·利奇.语义学[M].李瑞华等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

[4]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戴炜栋何照熊.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6]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7]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利用对比分析提高翻译教学 第4篇

【关键词】对比分析 翻译教学 翻译能力

对比分析是语言研究的一种方法,它分纯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于教学的研究。解释对比理论最有影响的著作算是美国语言学家罗伯特•拉多写的《跨越文化的语言》(Robert Lado: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根据拉多的观点,学外语的学生虽然学会了不少目的语的词,但他还有母语的语音系统、语法、词汇用法等。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试图以目的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倾向于在形式上或意义上将母语和母语文化迁移到外语和外语文化中。这一论点反映了语际迁移论的观点:学习者所习得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受其母语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正面的,即正转移(positive transfer);也可以是负面的,负转移(negative transfer),即母语干扰(mother-tongue interference)。这为学习者的语言错误找到了理论依据。因此,对比分析理论认为,学习者所习得语言中的错误是母语干扰造成的。所以,要预示学生会发生的错误,得先把母语与目的语比较一下。两种语言的相同点是容易掌握的,不同点是学生的困难所在。教师如果将学生的本民族语言与他们所学的外语加以比较,就可以更好地了解真正的困难所在,更好地组织教学。我国语言学家吕叔湘在《中国人学外语》中也指出:“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英汉对比分析是在长期英语教学实践中积累的一条经验,它在英语学习中有着切实可行的实际用处。

以下,通过对比分析英汉语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来谈谈采取英汉对比分析这一措施的一些具体做法,兼述其与翻译教学的关系。

一、词义差异

因为人们生活的地域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生活经验自然存在差异,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不尽相同。所以,任何两种语言在选择词汇时都不可能出现绝对的一致。学生要注意两种语言在词的意义、词的搭配能力等方面的对比,看它们的对应情况如何,并根据特定的上下文选择恰当的词语。如汉语的“有”与英语的“to have”相同之处,在表示所属关系时,是一致的,“有房子(钱、兄弟、姐妹)”等。英语用“to have”,但并非汉语表示“有”的其他意思也都用“to have”这个动词。请看下列例句:

1.这台机器有毛病。

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with the machine.

2.他有点失去理智。

He is a bit out of senses.

3.今天有雨。

It’s going to rain today.

4.虎妞说:“我有了!”

Huniu said:“I’m pregnant now!”

可见,源语与译语之间,往往没有相对固定的词义相对应。英汉词字层面上有多种对应情况:完全对等;多词同义;一词多义;词义交织;无对等词语。词义辩析则为判断词义准确意义的前提。教学重点应放于此处,也只有通过对比分析才能找出两种语言表达的差异。在词义辨析基础上,可采用多种翻译技巧来翻译词语,运用增词法与减词法、词类转译、词序调整,也可采用引伸法、替代法、合并法、音译法等。

二、叙事与表态的顺序差异

在对比了原文和译文之后,我们不难看出:如果一个汉语句子有叙事部分,有表达部分,往往先把事情讲清楚,最后是简短的表态或评论。英语则相反,先表态然后说发生了什么事情。因而英文中常用it作先行主语,以便把较短的表达部分放在前面。由此可见,学习英语重要的是学会一个新的思维方式,一种特殊的交流习惯。经过对比分析,显现出英汉两种语言的思维表达方式不同,学习者对英语中先行主语的运用更具有自觉性。之后,可结合学生以往学过的知识提出英语中先行宾语的用法,举出诸如We think it most important that theory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practice.(我们认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十分重要的。)这样的例句,说明英语之所以用it作先行宾语,也是为了把宾语中较短的表态部分提前,把较长的叙事部分置后。实践证明,这一分析对比会收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之效,大多数学生能较为准确地用英语表达下述汉语的句子:

6.史密斯太太对我抱怨说,她经常发现与自己十六岁的女儿简直无法沟通。

Mrs. Smith complained to me that she often found it simply impossible to communicate with her 16-year-old daughter.

三、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的差异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译文必须符合译入语民族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因此,不同的思维方式对翻译的理解和表达有着极大的影响。中国哲学强调悟性,强调天人合一,人与客观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主张人对自然、社会的参与,主体介入客体,客体融入主体。因此,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体现了强烈的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在语言上体现为:句子多以人或隐含以人开头,汉语中处所、地点也常常作为主体看待出现在句子的开头。而英语民族由于受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和理性主义的影响,强调理性,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物我二分,主客分明,强调客观性,客体意识突出。在语言上则体现为主语的客观性,句子常以物体、抽象概念、抽象名词作主语。如例5中甚至用没有实际意义的代词it作形式主语,以体现英语客体意识突出的特点。英语中被动句的频繁使用也是英语客体意识的体现。从这一点出发,学生在英汉互译时,必须从符合译入语表达方面的主体意识或客体意识的宏观角度思考问题,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汉译英语以物体、抽象名词、抽象概念以及非人称用代词it作主语的句子时,应转换成以人或隐含以人开头的句子,以符合汉民族强调主体的思维方式,突出主体的自我中心性。例如,

7.American education owes a great debt to Thomas Jefferson.(《大学英语》精读,董亚芬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册)

托马斯•杰弗逊为美国的教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同样,英译汉语句子时,也要作相应的转换,选择符合英语强调客体意识的主语,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例如,

8.他开车时心不在焉,几乎闯祸。

His absence of mind during the driving nearly caused an accident.

9.热烈欢迎世界各地的客商来此建立和发展贸易关系。

Customers from various countries and regions are warmly welcome to establish and develop business contacts.

对于上述两个句子,学生多译为:

He was absent minded when he drove his car and he nearly caused an accident.

We warmly welcome customers around the world to come here to establish and develop business contacts.

学生的这两个译句明显体现出汉民族主体的自我中心性对翻译的影响,第一句译文突出的是“他”的一切行动,是他闯祸。第二句译文增添了汉语中隐藏的主语“我们”,强调的是“我们”的态度。虽然也能达意,却不符合英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因此,只有不断地向学生输入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差异的知识,才能在学生的知识系统里形成有关的知识体系,内化成先在的知识,从而给翻译以宏观的指导,提供方法论的帮助。

四、形合与意合的差异

英语重形合(hypotaxis),对语法形式极其重视,在句子行文中注重运用各种有形的联结手段(多用结构词或虚词)来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表现形式严密地受逻辑形式支配;汉语则是语义型语言,重意合(parataxis),没有形式上的语法区别,表现形式受意念引导,不用或很少用结构词或虚词,行文具有隐含性。

请看下列一组分别从英文和中文作品中选择的具有对应性的话语:

10.“Dear dear,think of me,if you won’t think of yourself.What should I do when you die?”(O.Henry,The Last Leaf )

11.“爹,你就是不为自己着想,也得为我想想,也得想到……俺娘。”(刘思成:《两代艄公》,《小说月报》1988年第4期)

学生懂得形合与意合是英语和汉语在句法结构上的一个重要区别后,便不难将例句10译为比较地道的汉语:

“哎呀!你就是不为自己着想,也得为我想想,你死了我怎么办呀?”(译文中省略连词when,if.)

将例句11译为比较地道的英语:

“Dad,think of me …and my mammy,if you won’t think of yourself.”(译文中增补了连接词if.)

总之,在教学中,应将翻译的原则和方法建立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汉语与英语的对比基础上,着力探讨两种语言在翻译中的异同之处,对翻译的动态过程进行认真研究。翻译活动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翻译教学中应传授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探索合理的教学方法,从而有效的进行翻译技艺的学习与应用,提高翻译水平。

参考文献:

[1]罗伯特•拉多.跨文化语言学[M].密西根大学出版社,1957,12.

[2]张震久,袁宪军.《英汉互译基础》•绪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张海涛.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北京:中国翻译,1999,(1).

[4]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5]但汉源.意合与形合:英汉翻译中的逻辑关联映现[J].外国语,1996,(1).

对比翻译分析报告 第5篇

导读: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角度,对英汉两种语中典型和特殊的被动句式进行了对比分析。文章认为,射体和界标的理论也可用于分析英语被动句式。最后讨论了英语被动句式的认知翻译观等问题。

论文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基本原理,被动句,典型,特殊,认知翻译观

一、引言

在英汉两种语言的教学与研究中,人们往往会产生汉语动词无形态变化故无语态概念的错觉。其实,语态概念表示的是关键词形态仅从属于主谓关系。因此,汉英两种语言在主被动语态上的概念,理论上应该是基本一致的[1]。英汉被动句的表现形式迥异,两者的系统比较难度较大。本文采纳不受具体语言形式束缚的、以人类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语义分析方法对两者进行比较。根据Croft的研究,被动句原型产生于事件的状态观,表达的是一个自足的(即没有外因出现的)理想化状态性事件,否则便属于特殊形式范畴[2]。下面我们先观察英汉被动句的原型和特殊形式,然后用事件的理想化认知模式(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 of Events,以下简称为ICM)来概括解释。

二、英汉被动句的原型和特殊形式比较

1.英语被动句的原型和特殊形式根据“被动句原型表达的应是自足的状态性事件”这一EICM观点特殊,下列句型应是英语被动句的原型(A型):

A. 主语(受事)+ BE + V- EN分词

①The team was defeated.

相比之下,偏离事件状态观的被动句是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的:一是引入施事者,二是把动词所表达的事件重新及物化,三是加入“情态”(如may)、“主动性”(如get)等因素。据此,我们可以把下列英语中的被动句型归入被动句的特殊形式状态性(B型)。

B1. 主语+BE+ - EN分词+介词+名词短语(施事者)

②The piano was made by my father.

③I was a bit surprised at her words.

B2. 主语+情态动词+BE+ - EN分词+介词+名词短语(施事者)

主语+BE+being+ - EN分词+介词+名词短语(施事者)

④He is being scoffed.

B3. 主语(受事)+其他系动词+ - EN分词+介词+名词短语(施事者)

⑤The bridge is getting rebuilt.

2.汉语被动句的原型及特殊形式

由于汉语的语态无动词形式变化,因此我们采取与英语表述形式不同的方式来表述汉语被动句的原型(C型)。

C1. N(无生命)受事+V

(1)你要的那支笔买了。

C2. N受事+V1 V2

(2)我的鞋穿破了。

C3. N(有生命)受事+V

(3)鸡杀了。

C4. N受事+被+V

(4)她被碰伤了。

可不用“被”字而使用“被”字,是汉语被动句的特殊形式(D型)

D1. N受事+被+V

(5)棉袄被脱了。

D2. N受事+ {被}+N施事+V

(6)栗子{被}哥哥吃了论文网站。

D3. N受事2+{被}+N施事+V+N受事1

(7)树{被}我浇了水了。

D4. N受事+{被}+N施事+V1V2;N受事+{被}+V1 V2

(8)菜{被}吃完了。

D5. N受事+{被}+N施事+V1+得+V2

(9)姐姐被他逼得无路可走。

D6. N受事+情态动词+V

(10)那支笔一定要买。

D7. N受事+表进行的时间副词+V

(11)大厦正在建设之中。

3.英汉被动句的比较分析

3.1 英汉被动句原型的异同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英汉被动句的认知语义结构是一致的,即英汉被动句的原型都产生于表状态的EICM,表达的是一个自足的、没有外因出现的状态性事件。从句型3来讲,两者都可以划分为两部分,即受事+状态,其中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说明。例如:

你要的那本书?买了。

The enemy ? was defeated.

这个问题? 讨论过。

The cap ? was blown away.

但两者在表现方法上是有区别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a)英语对被动概念采用的语法化手段包括变换语序、动词的形态变化及使用半独立的虚词。汉语对表达被动概念采用的语法化手段主要是变化语序,在有的情况下使用虚词。戴浩一(1984)指出这是因为英语从施事的观点看使成动词的终点,汉语则从受事的角度观察[3]。换句话说,在同样情景下,英语更关心谁做什么,汉语更关心发生了什么。(b)英语有形态的变化(包括格的变化等),所以在表被动的概念时,不需要区分受事是有生命还是无生命,也无需区分受事与动作之间的关系是有标关联还是无标关联。由于汉语动词没有形态的变化特殊,所以必须用其他手段来进行区分,如“被”字的使用。

3.2 英汉被动句特殊形式的异同

英汉被动句特殊形式的认知语义结构及其产生的原因是一致的,他们都是对表状态的事件理想化模式的背离,表达的是过程而非状态。但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上的差异,他们在表达同一语义结构时采取的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其区别主要表现在:英语被动句的特殊形式主要通过使用介词by来引入施动者,且放在动词之后。而汉语的施动者往往放在动词之前,受事之后。这是因为汉语是表意型语言,而英语是形态性语言。英语如果把施动者放到动词之前,就会影响被动概念的表达。另外汉语在引入施动者时情况比较复杂。汉语在引入施动者时有时是不能有标记的,有时是必须有标记的,有时则可有可无,具体看受事与动作之间的认知关联情况。

三、英语被动句式的翻译

1.英语被动句式的翻译

对比翻译分析报告 第6篇

英汉语句内点号的对比分析及在翻译中的转换

英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它们的标点符号用法大同小异,差别较大的主要集中在句内点号.本文从翻译的角度出发,对英汉语标点符号中的句内点号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进一步讨论它们在翻译中的`转换情况.

作 者:郑桃云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外语系,湖北,黄石,435002 刊 名: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COLLEGE OF EDUCATION 年,卷(期): “”(3) 分类号:H055 关键词:句内点号   对比分析   翻译   转换  

英汉修辞方式对比及其翻译 第7篇

英汉修辞方式对比及其翻译

英语和汉语的修辞方式是2种不同风格、不同特点的.修辞现象.由于东、西方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英汉语言在修辞格式上也存在一定差异性.认识并了解英汉2种语言修辞格式的异同,有助于我们在英汉语言转换过程中正确理解原文的修辞手法,并在译文中正确使用,从而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和风格.本文对2种语言从声音的锤炼、意义的锤炼、修辞格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浅析英汉修辞在翻译应用方面的基本原则及方法.

作 者:林钰婷 LIN Yu-ting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7刊 名: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IS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11(5)分类号:H315关键词:英语 汉语 修辞方式 翻译

英汉文化对比分析与翻译 第8篇

对于“什么是翻译”这个问题, 中外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曾给出多种答案。张培基先生认为:“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的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张培基, 1980) 英国翻译家Catford认为:“翻译可以定义为一种语言 (源语言) 的篇章材料与另一种语言 (目标语) 的对等篇章材料的替换。” (Catford, 1965) 而张今先生则在《文学翻译原理》一书中指出:“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象或艺术映象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 (张今, 1994)

从以上所列定义可见, 翻译过程是一个语际转换过程, 是一个在目的语中找出与源语言对等的表达法的过程。翻译涉及双语之间的语言、文化等的对比和转换, 通过对比, 掌握英汉语之间的差异, 掌握话语转换的规律, 对于译者在翻译交际活动中充分表达源语言不同层次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二、英汉对比分析对于翻译的重要性

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 其任务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对比研究, 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 特别是其中的不同之处, 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他有关领域” (许余龙, 1992) 。翻译将“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 在保持内容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 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 (巴尔胡达洛夫, 1985) 的过程, 总是离不开对这两种语言进行对比。

这种对两种语言进行的对比分析在翻译过程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对翻译的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比语言学与翻译实践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可以说, “英汉语言对比, 是翻译理论的核心。因为英汉互译的理论、方法与技巧都是建立在英汉两种语言异同对比的基础上的” (陈定安, 1998) 。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 要确定两种语言中对同一概念的表达法在翻译中是否对应, 译者必须对这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篇章、语用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语言的土壤, 翻译则是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因此, 对语言的对比分析, 归根结底是对这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的对比分析。而译者对这两种文化差异的充分了解则是成功进行翻译活动的先决条件。

三、翻译中的英汉文化差异对比

翻译既是语言的翻译, 更是文化的翻译, 文化方面的信息在翻译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位置。作为思维和交际的工具,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更是翻译操作的对象, 是翻译的基础要素。语言具有鲜明的异质性, 这种异质性是文化的民族性在语言中的体现, 使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 因此, 在研究翻译的语际转换时, 必然要涉及两种文化的对比与转换。“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没有语言, 文化就不可能存在;语言也只有反映文化才有意义。因为翻译首先涉及的就是意义, 而词语只有与文化相关联才有意义, 这就要求译者在进行语言操作的时候, 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 (郭建中, 2000) 。

(一) 英汉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一个民族既有自己的语言, 又有自己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但语言像一面镜子反映着民族的全部文化, 又像一个窗口揭示着该文化的一切内容, 而文化又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基础, 是语言新陈代谢的生命源泉” (陈定安, 1998) 。要掌握一种语言就要熟悉其背后的特殊文化, 从翻译的角度来说, 就是要洞察源语言与目的语所代表的不同文化的差异。以下从几个主要方面对英汉文化差异对语言带来的影响加以比较。

1.文化背景差异

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 农业人口众多, 因此汉语中有许多农谚, 以及与农业相关的成语。例如:“对牛弹琴”、“众人拾柴火焰高”、“拔苗助长”等。而英国是一个临海国家, 人民多从事航海业及相关行业, 因此不少英语谚语都来源于航海事业。例如:“Still waters run deep.”“A small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In a calm sea, every man is a pilot.”等。

2.联想差异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 而思想则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尽管在英汉语言中有许多共同的比喻, 如用雪比喻白, 用狐狸比喻狡猾等, 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英汉民族往往用不同的比喻表达同一思想。例如:“胆小如鼠”as timid as a rabbit;“如鱼得水”like a duck to water;“守口如瓶”dump as an oyster;害群之马black sheep等。

3.世界观差异

由于制度、信仰、审美观、价值观等的不同, 英汉民族对同一事物和词汇往往有着不同的看法与理解。例如英国人以黑色表示悲哀与庄严, 而传统上中国人则以白色表示哀悼;中国人习惯用黄色象征低级趣味, 那些内容庸俗、有严重色情倾向的文学艺术作品往往被称为黄色电影、黄色书刊, 而这些用语中的“黄色”却与英语的yellow毫不相干;英语中与此意对应的却是blue (蓝色) , 表示“下流、猥亵、淫秽”的意思, 如blue films (黄色电影) , blue software (黄色软件) 等。

由于受基督教的影响, 数字7在英国人的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影响, 英国人不仅喜欢用“七”来规范人的道德行为或归纳历史人文景物、社会团体、宗教仪式等, 如“七宗罪”、“七大圣礼”、“世界七大奇观”等, 更常常用“七”来表示不确定的、含糊的数目, 如:Keep a thing seven years and you will find a use for it. (东西放着, 总会派上用场) 。与此相对的, 中国人则对数字9特别看重, “九”代表了“无限、神圣”之意, 同时也常用“九”来表示“多个”之意, 如:“一龙生九种, 种种各别”, 比喻某个家族族大人多, 好坏不一, 各种各样的人物都会有。

4.社交风俗差异

由于社交礼节和风俗习惯的不同, 英汉语言在许多情况下是不能在文字上对译的。比如中国人习惯把自己的配偶称作“爱人”, 而与之相对应的单词lover在英语中却表示情妇或情夫的意思, 因此中文的“爱人”应该译作wife或husband;英国人打招呼时说Hello或Hi, 而中国人则习惯说“吃过了没有?”或“去哪儿啊?”, 如果直接根据字面意思翻译成英文, 则往往会被误解为过于关心别人的私事。

以上种种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语言表达差异是翻译实践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 只有充分了解这两种文化, 才能在翻译中运用恰当的语言, 以恰当的方式把原文的意义准确地表达出来。

(二) 英汉思维方式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思维是人脑的一种功能, 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思维依靠语言来表达, 而语言则是思维的工具, 记录着思维的成果。思维和语言是相互作用的, 其中思维对语言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语言表达形式的多样性。因此, 语言差异是民族文化所形成的民族思维方式差异在表达方式上的体现。

翻译活动包含三个要素:翻译的客体原作, 翻译的主体译者, 以及作用于主客体的翻译工具思维。翻译活动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 而且是一种思维活动, 翻译的过程就是思维活动的过程。英汉两个民族文化有着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 而这些思维差异又影响了两种语言的互相转换, 影响了翻译的准确性。通过对比和分析英汉两民族的思维方式, 了解其差异, 有助于译者加深理解原文, 在翻译实践中, 使译文更加自然、准确。

1.抽象思维和具象思维

总体上看, 西方文化思维方式具有较强的抽象性, 而传统的中国文化思维方式则具有较强的具象性。英民族比较注重并擅长于抽象思维能力的运用, 抽象表达法在英语中的使用非常普遍。例如英语常常大量使用概括、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和微妙的情绪, 往往难以用汉字对应翻译。而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却恰恰相反, 更习惯于运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 比如汉语的成语、比喻、谚语、歇后语等表达方式都给人一种明确、直接、形象的感觉。因此,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英汉语不同的表达习惯作相应的虚实互化处理。英译汉时, 根据语境化虚为实, 将英语的抽象词具体化, 使译文具体、生动、形象, 增加译文的可读性;而汉译英时, 则运用英语抽象化的手段, 化实为虚, 使译文更有效地传达原意。例如:

1) Wisdom prepares for the worst;but folly leaves the worst for the day it comes.聪明人防患于未然, 愚蠢者临渴掘井。

2) 敌军等待着援军的到来, 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The enemy waited for the reinforcements’arrival with a frenzied agitation.

2.直线思维和曲线思维

英民族的思维模式呈直线型, 在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时, 他们总是开门见山表达要点, 再分点说明予以展开或层层推演, 借助各种衔接手段引出新信息, 从而对主题进行全面说明。而汉民族的思维模式呈曲线形 (或螺旋式) , 因此汉语习惯于先分述, 或从侧面说明, 最后迂回点出主题。英汉民族各自不同的思维风格导致语言表达方式上的差异:英语句式结构多为前重心, 而汉语句式多为后重心;受思维模式影响, 英汉语篇分别呈现直线型与螺旋式的逻辑特征。因此, 在翻译实践中, 译者应求同存异, 既遵循原意, 又按照目的语习惯加以调整, 从而使译文忠实、流畅、地道。例如:

1) I came across my old college roommate at the entrance of the theatre in town today.今天在镇影剧院门口, 我遇到了大学时的室友。

2)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J.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 凡是有钱的单身汉, 总想娶位太太, 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3.分析型思维与综合型思维

文化与哲学是不可分的。西方人的哲学强调主客对立, 物我分明, 重形式论证, 主要侧重于分析型思维, 表现在语言中, 则是重形合, 要求结构严谨, 句子结构以主语和谓语为核心, 统摄各种短语和从句, 由主到次, 结构复杂, 形成了“树杈式”的句式结构, 主语一般不能省略, 连词、介词用得多。而中国人的哲学强调天人合一, 物我交融, 重整体抽象, 重综合型思维。汉语重悟性, 即不凭借严谨的形式进行分析, 而是根据主观直觉, 从逻辑及上下文中“悟”出关系来, 因此在语言简约和模糊。汉语重意合, 句子结构上以动词为中心, 以时间顺序为逻辑语序, 层层推进, 归纳总结, 形成“流水型”的句式结构。汉语无主句及主语省略句多, 连词用得少;文章求全面, 不怕重复, 词句求平衡与对称。

对这种思维差异的对比, 有助于译者在进行翻译实践时充分理解英汉句式的不同特点并加以恰当运用。在翻译时, 英语的一个长句往往需转译为汉语的几个短句, 而汉语的一个意群中的数个短句可合译为英语的一个长句。汉语句子以动词为关键词, 以时间顺序为语序链, 因此在英译汉时, 要变从形式出发为从语义分析出发, 省略英语中的结构虚词, 使译文尽量符合汉语疏放的表达特点;而英语句子则以主要动词为谓语, 以分词、介词、不定式、动名词等短语或从句表示汉语中相应动词的语义和动作的先后顺序, 因此在汉译英时, 要增强形式逻辑观念, 注意语言的组织性和逻辑性, 语法合乎英语规范。例如:

1) Upon his death in 1826, Jefferson was buried under a stone which described him as he had wished to be remembered as the author of the Declaration on Independence and the Virginia Statute for Religious Freedom and the father of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1826年杰斐逊逝世。按照他生前遗愿, 在他墓地的石碑上刻着:《独立宣言》和《弗吉尼亚信教自由法令》的作者、弗吉尼亚大学创建人之墓。

2) I bought six pens which cost me thirty yuan.When Itook them back home, I found they were second-hand.我买了六支钢笔, (这六支钢笔) 一共三十元, (我) 拿回家一看, 都是用过的了。

4.本体型思维与客体型思维

众所周知, 中西文化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 中国文化以人本为主体, 这种人本文化的长期积淀, 形成了中国人本体型的思维方式, 即以人为中心来观察、分析、推理和研究事物的思维方式。西方文化则以物本为主体, 并且在这种文化影响下西方人逐渐形成了客体型的思维方式, 即把客观世界作为观察、分析、推理和研究的中心。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反映在语言形态上, 最明显的表现之一就是在描述事物和阐述事理的过程中, 中国人观察或叙述的视点往往落在动作的发出者, 并以其作为句子的主语, 因此汉语习惯于用表示人或生物的词作主语, 主动语态句使用频繁;而西方人却常把观察或叙述的视点放在行为、动作的结果或承受者上, 并以此作为句子的主语, 因此英语则常用非生物名词作主语, 被动语态句的使用相当广泛。例如:

1) An idea suddenly struck him.他突然想起一个主意。

2) The thick carpet killed the sound of my footsteps.我走在厚厚的地毯上, 一点脚步声也没有。

5.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

不同的民族在观察某些事物现象时, 所取的角度及思维的方向有时是极不相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比如在时间的先后概念上, 英语中用back表示过去的时间, 而用forward指称未来的时间;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则与此相反, 用“前”指过去的时间, 用“后”指称未来的时间。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写道:“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诗中“前”指过去, “后”指未来。也就是说, 中国人是面向着过去, 而英国人则是面向着未来来区分时间先后的。因此, 在进行英汉互译时对于涉及时间“前、后”概念的表达上, 必须注意英汉思维顺序的差异, 不能照字 (词) 直译。例如:

1) In measuring forwards from a point of time in the past, only the following construction is normal:...当从过去的某个时间点向后算起时, 下列结构才是常用的:

2) 可是我们已经说到故事的后面去了。But we are

英汉民族思维顺序的差异也往往反映在观察事物时所取的不同的视角倾向, 这种不同往往导致英汉语对同一思维内容采取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汉语中的“打九折”, 在英语中则表达为“a ten percent discount”, 汉语着眼于打折后实际付款的比例, 而英语则着眼于折扣本身的比例, 两者视角完全相反的。又如汉语的“自学”, 在英语中是“self-taught”;汉语中的“寒衣”, 在英语中却说成“warm clothes”, 着眼点也是完全相反。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因此只有充分了解并掌握这些差异, 才能够将原文的含义用另一种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getting ahead of the story.

四、结语

以上对英汉文化, 尤其是思维方式的主要差异之处及其在语言表达上的反映进行了对比分析, 探讨了这些差异对翻译活动的影响。翻译活动是一种涉及双语之间的对比和转换的复杂思维活动, 进行对比研究则是提高翻译能力的有效方法。译者应加强对英汉民族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对比研究, 尤其是这两种语言的基本特征和差异, 形成正确的翻译思维习惯, 掌握英汉翻译的内在规律, 并熟练运用这些规律、方法和技巧去指导翻译实践, 提高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1]Catford, John.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AnEssay in Applied Linguistic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1965.

[2]巴尔胡达洛夫.语言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5.

[3]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4]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5]冯锦, 杨平.英汉对比分析与翻译教学.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4, 7.

[6]郭建中.文化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

[7]许余龙.对比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9.

[8]张海涛.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中国翻译, 1999, (1) .

[9]张今.文学翻译原理.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4.

对比翻译分析报告

对比翻译分析报告(精选8篇)对比翻译分析报告 第1篇对比功能分析与翻译本文首先简要讨论了对比功能分析与翻译之间的.密切联系.然后以一个...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