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刘月范文
课题研究刘月范文(精选3篇)
课题研究刘月 第1篇
中华传统美德
一、教学目标:
了解中华民族尊老爱幼、见义勇为、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并用实际行动弘扬和发展这些美德。
二、教学重点:
继承优秀传统美德,并用实际行动弘扬和发展这些美德。教学难点:
继承优秀传统美德,并用实际行动弘扬和发展这些美德。
三、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搜集一些关于优秀传统美德的故事或英雄事迹。
四、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主题歌。
展示二十四孝中黄香和卧冰求鲤的故事。
问题:他们的行为为什么被称为“中国骄傲”?你还能举出哪些事例? 学生通过搜集故事和名言警句,体会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了解我国自古以来一直有尊老爱幼的传统。
1.创设校园廉政文化环境氛围。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浓厚氛围,使廉政文化进校园、进课堂,使廉政文化成为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建设廉政文化传播渠道和阵地。通过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国旗下讲话定期播放廉政教育讲稿,廉洁小故事、好文章,定期举行廉洁教育的主题班队会,进一步发挥其廉洁从政的表率作用。
小结:我国自古以来一直有尊老爱幼的传统。千百年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就成了中国历代崇尚的家庭伦理准则,为敦厚社会风气、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介绍英雄事迹
1.在一次车祸现场,面对液化气瓶即将爆炸的危险挺身而出勇救被困司机的三位过路人——颜昊、颜旻、常胜。
2.在一次居民区火灾中救出两个被困孩子,全身烧伤面积达80%的好邻居——徐义胜。
3.为营救被风暴潮围困的出租车司机而失去两名战友的威海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中队。
4.在广东佛山九江大桥坍塌事件中截车救人两位老人——王文田、谢凤运。
问题:他们的行为为什么被称为“中国骄傲”?你还能举出哪些事例? 一位年轻的警察接到命令,要他以最快的速度去抢救一个玩耍时不慎把纽扣吞到肚子里的小孩子。由于他对四周的环境并不熟悉,他的车开到了一条无法通行的道路上去了。他万分焦急,如果倒车回去,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孩子的生命会受到威胁。正在左右为难之际,一辆正在施工的挖土机司机问他:“警察先生,你需要帮助吗?”警察便说明了情况,司机说,“那我帮你填平前面的大坑。”说完,马上操作挖土机把前面路上的几个大坑填平了。警察的车子十分顺利地通过了那条道路,赶到了孩子出事的地方,孩子得到了及时的救治。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孩子原来就是挖土机司机的孩子。
问题讨论:
1.读了上述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2.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候,伸伸手、弯弯要,你可能就帮助了别人。审视一下自己的行为,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是否有过无动于衷的表现?当时的事情是这样的________________你的想法和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我们青少年学生来说,见义勇为时更要以智取胜,请你举一个事例说明。
问题:古往今来,流传着许多关于诚实守信的故事,你能讲一个吗? 不讲诚信,会带来什么后果?请你举例说明。
活动探究
当前很多学校开展打造诚信校园活动,请结合我们学校实际,以小组位单位进行讨论,并设计一个活动方案。
结论:诚信、尚公、贵和、厚仁、勤俭、慎独等等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积淀而成的传统美德,正是这些传统美德激励着中国几千年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永不枯竭的道德资源。在今天的现代文明建设中,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必将还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五、检测反馈:
《补充习题》。
六、教后感:学生发言
课题研究刘月 第2篇
最美乡村教师刘月升:科技种子的播撒者从1999年至今, 已过去16个年头, 刘月升一直扎根在天津市大港区刘岗庄中学这所只有300名师生的偏远学校。在这10多年中, 他带领这里的农村学生完成了350多项国家专利的设计和申报, 并多次参加了全国省市举办的各级各类科技大赛, 取得一二三等奖数百项。他还带领学生完成了多项市级重要科普项目, 将科学的种子深深植根于孩子们的心中。这也使得刘岗庄中学成为了天津市唯一承担市级科研项目的农村学校。由于资金匮乏, 他尽量压缩发明成本, 经常在放学后领着科技小组的学生跑废品收购站, 甚至去扒废品堆, 寻找废旧的机器零部件, 再自己动手加工成可用的电子元器件。有一次, 他驾驶三轮车从废品站回来, 一不小心连人带车摔入了路边的深沟里, 还受了伤, 爬起来后看到零件掉在水里, 他又不顾身上的伤痛一头扎入一人多深的水中打捞零件。有些电子元器件废品站里“淘”不到, 他就自己掏钱买, 这使他本就不多的工资常常入不敷出。为了辅导学生搞小发明, 他放弃了双休日, 放弃了寒暑假。10多年来, 他在爰人没工作、经济一直不宽裕的条件下, 自愿无偿地为科技制作彳S入了几万元。如今, 他的学生中不少已成为科技小组活动的受益者, 有的科技小发明已转化为产品, 有的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获得成功。对于荣获此次“最美乡村教师”称号, 刘月升觉得非常幸运和光荣, 同时也更坚定了他在校园里播撒科学种子的信心。
雅韵依依刘月宁 第3篇
这位扬琴演奏家就是刘月宁,13岁那年,她正是凭这首《映山红》名扬海内外。如今,当年那个热爱扬琴的小女孩已成为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多年来,她带着扬琴走遍世界各地,向各国人民传播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同时也将各国的音乐教学方法带回了中国。
春蕾绽放
刘月宁1965年10月生于湖南益阳市,一个湖山秀丽、人文荟萃的地方。她自幼酷爱音乐,对中国民乐更是情有独钟。后来,父亲给她买来一架扬琴,小月宁一见便爱不释手,从此与扬琴结下不解之缘。9岁那年,她受河南省洛阳市知名业余扬琴演奏员张五十先生启蒙,11岁时,由于张先生意外工伤,她转投河南省歌舞团著名扬琴演奏家桂习礼先生,于1977年以突出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
1978年4月,刘月宁正式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习,成为中央音乐学院改革招生制度后首批科班学员。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厂曾经拍摄过一部纪录片,名叫《春蕾》,就是记录这批少年音乐人才的学习和生活的。
中学期间,刘月宁多次参加重大演出,进行扬琴独奏。1982年英国广播公司拍摄电视专题片《变迁中的中国》,片头音乐用的就是刘月宁首演的曲子。1983年6月,刘月宁参加中央音乐学院优秀音乐会,精彩的表现受到各界人士好评。同年,她以优异成绩升入该院本科。
1987年,刘月宁以全优三好生的成绩毕业留校任教。任教期间,她工作勤奋,成绩斐然。1992年,她考取了中央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师从扬琴教育家、改革家桂习礼教授,同时随作曲家朱毅学习作曲。1994年,刘月宁顺利获得音乐表演硕士学位,并在北京音乐厅成功举办了独奏音乐会。
从1978年入校到1987年毕业,从12岁到22岁,近10年的时间,一名女性一生中最青春浪漫的时光,刘月宁一直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扬琴。“我曾对我的学生说过,我从未有过丝毫后悔,因为我觉得上学期间的每时每刻都值得珍惜。”尤其当她发现音乐能给人们带来快乐时,她更加觉得学习音乐、演奏音乐、传授音乐是一件很高尚的事情。
杏坛留香
2008年12月11日,中央音乐学院第一会议厅。这是一个特殊的会场,院长王次熠教授主持,学院各部门领导、师生也都出席了,气氛庄重而不失温馨。按照匈牙利的传统仪式,刘月宁从匈牙利罗兰大学校长手中接过博士学位证书,成为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获得博士学位的第一人。岁月的琴弦在这里敲出了一段急促而高昂的旋律,这段旋律,属于刘月宁。
中国乐器中,扬琴是少有的兼有广泛世界性和鲜明民族性的一种乐器。“在西欧,扬琴基本上属于民间音乐范畴;东欧则有较完整的教学法、有自己的传统和传承,在一些著名的音乐学院也都开设了这门专业。”2004年,刘月宁作为教育部派出的访问学者,赴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研习音乐教育。
在欧洲,人们会思考怎样将扬琴与古典音乐、爵士乐、摇滚、现代音乐等不同音乐体系进行融合。这使刘月宁在扬琴教学方面获得很大的启发。她与国际同行们一起交流、探讨并分享对扬琴艺术的理解,以及对扬琴教学的感悟。
不断带着扬琴走向世界的刘月宁,自此也不断将世界各个体系的扬琴教学方法带回中国。
在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扬琴专业“排行”第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中国有10多万人演奏扬琴。在很多普通人眼里,扬琴就是中国本土的民族乐器。怎么能够让更多的人理解扬琴的世界性,学习到扬琴的不同演奏技法,刘月宁一直在思索。
2007年初始,刚从匈牙利归国不久的刘月宁为自己的硕士生们设计了4场风格迥然的毕业音乐会。其中一场,便是用她从匈牙利带回的钦巴龙演奏的音乐会。在音乐会现场,她听到了在钦巴龙琴弦上流淌出的别具特色的中国经典作品,也听到了用中国扬琴演奏的欧洲扬琴经典,更听到了观众的掌声与认可。“用我们的乐器演奏其他体系的扬琴作品,用欧洲、西亚一南亚的扬琴演奏我们的作品,从简洁的曲目开始,大家会逐渐了解不同体系的特点。我是从事表演专业研究的,希望通过演奏的形式来进行交流,进行教学。”
在世界扬琴体系中穿梭多年,刘月宁不仅带回了不同的扬琴和技法,更带回了对音乐教育理念的修正。
匈牙利是一个音乐教育大国。刘月宁在匈牙利研习的一年里,切身体会到了正确的教育方式带给人们的快乐。相比中国偏重技术而言,匈牙利的教学方式拥有更深入的宽泛性,对技术的强调不偏激,而是把对音乐的感悟力放在了重要的位置。“音乐的本质应该是快乐和美好的,通过音乐而感悟人生。”刘月宁十分欣赏这一理念。
回国后,刘月宁尝试着将自己的心得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现在,在她的课堂上,“文化”是一个核心名词。她将学生从单纯的技术处理中跳脱出来,引导他们将音乐放到历史中去理解、找到连带性。从纯技艺的经验积累上升到文化观念、生活领悟力的高度,刘月宁为教学上的尝试付出了太多的心血。
匈牙利归来,刘月宁同时完成了《东欧扬琴音乐文集》,填补了中国对扬琴这件世界性民族乐器在学术研究领域的空白。专家评价“这是该学术领域的文献在我国第一部被翻译成中文并编辑出版的文集,对我国扬琴艺术的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师情切切
“有些人一旦喜欢上一件事后,就会坚持去做,我就是这样——对自己的专业有很强烈的使命感,希望把这个事情做到最好。”
全身心投身民乐教育事业后,刘月宁在扬琴演奏和音乐教育领域屡获殊荣:第二届中央音乐学院沈心工音乐奖,第二届中央音乐学院傅成贤音乐教育奖,第二届海内外竹创作与表演比赛一等奖,1995年中国民族器乐独奏大赛优秀演奏奖,首届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器乐独奏观摩赛艺术指导奖,第九、十届北京市少年儿童民族器乐比赛园丁奖,1998年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面对荣誉,刘月宁十分淡然,“我不在意是否获奖,获奖后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我只是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没有奖我也同样做得很快乐。”她把荣誉形容成一朵朵鲜花:“我现在已经有很多花了,多一朵是为我增加一点闪亮,没有它我也会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所以,那些与追求相悖的东西我宁愿不要。”
教学之余,为自己的学生筹备各种音乐演奏会,努力传播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成为她近几年工作的重点。在学生的眼中,刘月宁是一位十分严厉的老师。在20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她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方法。“我希望老师除了教共性的内容外,还应点拨学生寻找属于自己的个性。一个好的老师要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越讲越复杂,那是江湖医生。尽量教给学生一些理念,让他们在其中随意发挥个性。”
谈到国内的音乐教育,她深有感触。“应该重新定位音乐教育。音乐不应该只是专业人士的事情,而是一种艺术修养,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孩子对音乐的热爱。”说到这里,笑眼弯弯的刘月宁神色凝重起来。
提倡“素质教育”以来,“音乐教育的功利性越来越强。专业音乐教材和普及音乐教材没有很好的区分。音乐教育定位不够明确”。刘月宁说:“我现在要做的,一是尽自己所能把中国民族音乐传播到世界各地,二是努力营造一种音乐教育的新环境,一种让音乐伴随孩子们快乐成长的环境。”
课题研究刘月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