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作用范文
表达作用范文(精选12篇)
表达作用 第1篇
关键词:电影音乐,情感表达,社会传播,作用
众所周知,电影创立之初是只有画面没有声音的行为表演艺术形式。卢米埃尔兄弟在一次放映时,邀请了钢琴家做现场伴奏,尽管当时的伴奏与电影内容之间毫无关联。随着人们对电影认识上的深入以及观众欣赏水平的提升,电影人开始尝试对音乐进行一些分类,配对于相应的电影剧情,力图使音乐能与画面相融合。电影史学家常会将1927年上映的《爵士歌王》视作电影与音乐的第一次交锋,该片中的音乐已具备了完整的电影音乐雏形。随着时间的推进,作曲家们有意识的将音乐与电影剧情、画面有机的对应结合,为电影专门创作的电影音乐终于出现,1908年法国作曲家圣·桑专门为《吉斯公爵的被刺》作曲,标志着专门为电影谱写音乐的开始。鉴于长期以来音乐家们的努力创作及创新,美国影艺学院于1934年第7届奥斯卡金像奖开始在三十项评选项目中设立“最佳音乐奖”,其中又分为“最佳作曲”、“最佳配乐”、“最佳歌曲”。首次获得最佳音乐奖与作曲奖的是《一夜之缘》的同名主题曲“One Night of Love”,同年的《The Gay Divorce》中的“Continental”被评为最佳插曲奖,这种实质性的奖励,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权重。如今,作曲家重视自己作品与电影交融的完美性,并且这些电影音乐更多地与影片的主题、片中人物内心感受相呼应。例如,新西兰女导演Jane Campion的《钢琴课》(The Piano)这部影片,音乐是女主角(患有言语障碍)的代言人,女主的情感及其人生观都浓缩于音乐之中,又通过音乐传递给观众。片中的音乐,具有了语言表达功能,向观众诉说着女主的情感以及对音乐的热爱。
随着电影的发展,电影音乐不断发展、进化、成熟,由曾经的电影附加品逐渐凸显出独立性,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现代音乐体裁样式,并具有自己独特的规律和艺术价值。
一、什么是电影音乐
音乐是需要人们用耳朵倾听、用心灵感悟的,而电影音乐因必须和电影画面结合起来,所以固定了音乐所展示的内容,这不仅丰富了电影的表现手段以及电影的艺术表现力,同时也拓宽了音乐的表现空间及音乐的存在样式。音乐家孔泽东说过,电影音乐在现代音乐艺术中占据重要位置,某些电影音乐的艺术价值甚至已经超越了电影本身的艺术价值。电影音乐作为电影这一综合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故而可定义为是为了电影而创作、编写的音乐,是电影画面与音响、语言等声音艺术有机结合的物质载体。
北京电影学院的姚国强老师在其《影视声音艺术与技术》一书中指出:电影音乐主要由纯音乐和歌曲两部分构成。其中纯音乐包括主题音乐(无歌词,可对电影内容进行高度的概括)、场景音乐(只对某个具体场景所演绎的故事情节或人物情感变化铺垫、渲染)和背景音乐(强调环境的真实性,常以画内音乐为主)。歌曲分为主题歌(揭示电影主题,常以先声夺人的感染力将观众带入某一特定的历史情境、文化氛围或情感范畴中)和插曲(以点描的方式增加情绪色彩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两部分。
二、电影音乐的情感表达作用
我们知道,音乐在情感的表达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高度概括出人的内心感受及微妙的感情变化。而当音乐与电影画面相结合后,音乐则时时刻刻都处于服务电影这一主题的情况,通过自身的作用来强化故事主题、渲染气氛、亦或对观众进行心理暗示,并影响着观众对故事情节和整部影片的领悟和理解——或是运用快节奏的曲风结合劲爆的画面增加受众的观影紧张感;或是通过明快的曲调附加到轻松地画面上以加强影片所要表达的快乐情绪。故而,好的电影音乐应该是融入到电影中的:与影片风格和谐,与叙事结构相辅相成,恰当地表达出影片的所蕴含的情感。只有这样的音乐才能给电影增加一层诗意感,深化受众感官上的视觉效果,从而让观众更好的体味影片所带来的视听震撼。
(一)深化影片的主题
每一部影片都有其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随着电影的播放,观众融入于剧情当中,与影片主题相关的曲子亦会贯穿于整个影片,以情感渲染为手段去深化影片的主题思想,强化影片的感情。例如在《辛德勒的名单》一片中,帕格尼尼小提琴演奏的主题音乐贯穿始终,为影片定下强烈的宿命意识和悲哀情感的基调,忧郁的旋律,规整的节奏,时刻给观众营造出一种压抑悲痛之感;《海上钢琴师》通过片头钢琴的娓娓弹奏,带出的是温情与淡淡的惆怅之感;《泰坦尼克号》片头的那段哼唱,犹如来自天堂的慰藉,预示着这部电影的主题与主人公的命运。
(二)链接剧情的发展
电影中的音乐是没有独立的结构形式的,它常以直接或间接地方式参与到电影故事的叙述当中,发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在一部电影中,音乐就像一条丝带,将表面分散、跳跃并无关联的蒙太奇镜头连接起来,使其成为一个整体。虽然镜头所展示的故事情节、人物动作在时间和空间上跳跃性很大,但音乐却运用自身的魅力使观众在心理上产生了连贯感,从而起到推动剧情发展的效果。以《泰坦尼克号》中的一组镜头分析,当沉船这种灭顶之灾来临时,一位母亲继续哄着怀中的孩子入睡,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手拉着手相互依偎在一起,这一组镜头并无连贯性,然而和着背景音乐的演奏,却充分展现出船上一部分人在面对死亡时的态度:没有恐慌与失态,只有浓浓的爱扑面而来。这一刻影片的主题被表现的很彻底。
(三)描述人物的情感
由于音乐具有高度概括人类最内在的情感这一功能,电影就借助了这一功能,在影片中描述人物的喜、怒、哀、乐等心理活动。如电影《无间道》中,当卧底陈永仁(梁朝伟饰)看到黄警督(黄秋生饰)从天台上坠落时,犹如空灵梵乐般的《再见,警察》响起,将陈永仁这个人物的惊愕、无助、痛楚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使观众感同身受。
人类内心的情感表达是千差万别的,在没有明显的表情和具体的文字表达出来之前是很难被他人所感知的。在一些情况下,影片仅仅依靠画面的力量无法表现出人物的情感,而与情感有直接联系的音乐却可以深入于人物的内心,将角色的情感起伏表达得淋漓尽致。
电影与音乐结合之前,音乐还是一门独立的艺术,与电影结合之后,其形态发生显著地变化:既有音乐自身的属性,同时丰富和深化了电影的表现力,并借助电影的传播影响力,使得电影音乐有了特殊的文化意义与传播意义。
参考文献
[1]曾田力,影视剧音乐艺术[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11.
[2]李俊梅.电视剧音乐艺术[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0.
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 第2篇
一、知识梳理
比喻、排比、夸张、拟人、反复、对偶、引用、对比、反问、设问等修辞及其表达作用:
1、〔 比喻〕(明谕、暗喻、借谕)
(定义):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作用):用比喻来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表述,帮助人们深入理解,用比喻阐明道理,可以把道理阐述得通俗易懂,使语言形象化。
〔举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拟人〕
(定义):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举例〕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3、〔夸张〕
(定义):有意对客观事物言过其实,用来强调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
(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举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4、〔对偶〕
(定义):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意义相关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的排列起来。
(作用):形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看起来醒目,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便于记忆和传诵。
〔举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5、〔 排比〕
(定义):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语势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的修辞方式。
(作用):排比往往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多用于说理或抒情。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情感抒发的淋漓尽致。
〔举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6、〔反复〕
(定义):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
(分类):连续反复、间隔反复。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在说理文、记叙文中运用反复,能起到加强论点,分清条理的作用;在文艺作品特别是诗歌中运用反复,能表达强烈深挚的思想感情,起到强调主题思想、增强旋律美的作用。
〔举例〕如: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7、〔设问〕
(定义):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作用):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有波澜。
〔举例〕如:是谁创造力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8、〔反问〕
(定义):用疑问的形式表达某种确定的意思,只问不答。
(作用):增强语气。
〔举例〕如: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
9、〔对比〕
(定义):又叫对照,是把两种事物或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
(作用):突出其中一种事物或特点。(作者所要表现的对象。)
对比在写作手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结合写作来理解。
九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浅谈声乐表演中情感表达的作用 第3篇
关键词:声乐表演 情感表达 艺术修养
声乐艺术之所以在其他音乐艺术中最受宠爱,其根本原因就是声乐艺术能通过歌词与听众直接交流,并通过表演者的情感直接流露感动听众。为此,表演者在进行声乐表演中仅仅依靠声音的优美和单纯的咬字、吐词缺乏对歌词所要求的情感表达是不能达到目的的,是不可能得到听众的理解和完成声乐艺术表演的。
对于初学声乐的表演者来说,开始的时候大多很注重声乐表演的技术成分,会用大量的时间学习声乐的基本功,呼吸、咬字、吐词。还要大量的积累声乐作品。为此,对于情感的表达还不是很重视,重视技术的成分要比情感的成分多。随着初学者能力的提高,仍然仅靠技术来表现歌唱就不能达到声乐表演的要求了。因为,声乐表演中,技术和情感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声乐表演者要认识到二者要同时出现在作品中才有意义。
表演者要通过情感的表达把歌词的内容表现出来,并依靠这样的表达来感动听众,实现歌唱的“声情并茂”。简单说就是拥有好的技术才能更好地表现情感。因为歌唱技术是情感表达的载体,富有情感又能让歌唱技术得以延伸。所以有很多成功声乐表演者经常在声乐训练中注重“以情代声”实现“声情并茂”。我国古代《乐记》曾记载,歌唱中的 “声”与“情”的关系,“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唐代诗人白居易说:“乐者发于声,声者发于情”,深知声乐的美在于表演者的情感表达,能用完美嘹亮的声音歌唱容易,真正实现以情传情达到声情并茂就不容易了。为此,学习声乐过程中片面追求练出一副好嗓子,不在情感表达上下功夫很可能会让声乐表演者在以后的演唱中出现枯燥无味的声音,成为一种机械式的表现。而这样的技术是永远也不会满足听众欣赏声乐表演要求的。
一、声乐表演者的情感来源
声乐表演需要表达情感。然而,演唱者的情感又从何而来呢?
(一)生活实践是情感来源的基础
我们每个人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是每一个从事声乐表演艺术的情感来源,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爱、恨”都是我们积累情感和表达情感的实践过程。人的情感变化来自生活的方方面面,声乐表演者想要把声乐作品表现好,感动人,就要认真体会生活中的每一种情感的变化,并努力把它用到作品当中。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也就是说用于艺术作品当中的情感,不是简简单单的个人情感的表达,要具有众多情感的同一性,也就是要让大家都能理解的情感表达。
声乐表演者要用心去体会不同的情感变化,积累生活中情感变化的感受,在自己的艺术实践和艺术创作中不断尝试用情感来表现作品,提高声乐表演的艺术价值。
(二)艺术修养和鉴赏是情感来源的重要途径
声乐表演者在演唱和学习声乐作品时,有些时候作品要求的情感是声乐表演者由于受客观原因和历史原因的影响,是无法体会和实践的。为此,就要求声乐表演者通过学习其他姊妹艺术,如:影视、戏剧、文学作品等,间接的去体会和实践了。
如:《嘉陵江上》是一首出自抗战时期的歌曲,叙述了日寇侵略中华民族带来的“失去了田舍、家人和牛羊……”的家破人亡的场面。这种深受日寇欺凌的感受,新时代的人是无法体会的。为此,只有在抗战题材的影视剧里去找、去观察、去体会。通过间接的实践,就能激发演唱者的爱国情感和民族仇恨,把这种情感用到声乐作品中,就能很好地表现出失去家园和家人的痛苦情感,就能表现出与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就让歌曲激发了听众的情感,拥有了团结抗战收复失地的勇气和力量。
二、声乐表演者情感的表达和运用
声乐艺术的情感是通过表演者的歌唱表达出来的,关键在表演者。为此,就要求演唱者在表演之前就要熟读歌词,理解词义,并通过歌曲的旋律了解歌曲作者的创作意图,把自己的情感溶进作品当中。如:《我像雪花天上来》这首歌,歌詞是这样表现的,“我像一朵雪花天上来,总想飘进你的情怀。可是你的心扉紧锁不开,让我在外孤独徘徊……我的追求永远不会改,啦…我的情怀,啦…我的大海,啦…我的向往,我的追求永远不会改”旋律开始平稳叙述,后来跌宕起伏,抒情性很强,歌词用雪花来喻人,娓娓道来,既有哀伤,又有留恋,情感变化很大。这就需要演唱者拿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心态,珍惜拥有一切争取美好未来的情感来演唱这首歌,才能让这首歌感动人,打动人。
另外,抓住声乐作品的风格在色彩上有突出表现,也能很好地表达情感。在众多的声乐作品中有很多题材相同而风格和色彩却是不同的,演唱者不能简单的去运用某个情感来表达作品。同样的爱情歌曲就有不同的情感表达。如:《哎呦,妈妈》就是用诙谐幽默的情感来表达对爱情的追求,“哎呦,妈妈你可不要对我生气,年轻人就是这样相爱。”而意大利歌曲《我亲爱的》却非常直白的向情人表白相爱的情感,如同面对面对情人述说;同样的反映死亡的作品用不同色彩来表现的如德国歌曲《魔王》和意大利歌曲《妮娜》。《魔王》歌曲当中有三个人物,父亲、儿子和魔王。三个人物心态不同情感不同,表现父亲的时候要用安抚和爱怜的情感,意在努力做孩子的保护神;表现儿子的时候情感就要出现恐惧、绝望,垂死挣扎,没有了希望;表现魔王时就要用征服一切,傲慢和盛气凌人的情感把死亡带给那个儿子。而意大利歌曲《妮娜》则表现了一个年轻人对死去恋人的哀伤和依恋之情,深深的爱恋带给人们痛痛的感伤。
声乐表演者在表现作品时,要多注意这些细微的情感变化,特别是风格和色彩上的变化,不能同一而论,让自己掌握声乐作品的情感变化和情感表达。
参考文献:
[1]刘智强,韩梅.世界音乐家名言录[M].广州: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
表达作用 第4篇
《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课程“总体目标与内容”第7条中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表现, 应该是学生能够在阅读中自己提出疑问, 而且通过师生共同合作来解决问题。在“学段目标与内容”第二学段 (3-4年级) 阅读第4条更是提出“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中年级老师在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一目标呢?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由扶到放, 先示范如何提出疑问, 再通过布置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然后达到学生能自主表达出阅读中的疑问。这是一个逐步养成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引领作用由大变小, 最后“退至后台”。
在三到四年级, 我们可以让学生先学教材, 基于学生对课本的阅读, 基于学生自己的思考, 先示范如何提出疑问, 然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这时我们要给予帮助, 可以让学生在先读时思考:我读懂了什么?哪些内容读不懂?在不懂的内容下做个记号, 可以打上问号, 也可以画一横线, 只要自己明白就行。
例如, 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3课《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课时, 在学生初步接触、学习了如何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后, 老师可以这样引导:让学生先读课文, 尝试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字词及诗句的意思, 有不懂的字词可以在下面打上问号。其它有不懂的地方也可以打上问号。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相对不够集中, 不利于课堂教学进程。但也不能一味追求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符合教学进度的要求而不关注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所以在学生先学中也提出了“其它有不懂的地方也可以打上问号”的引导。这样既能引领学生提出相对集中的问题, 又能照顾到学生个性化的问题, 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兴趣。在这种引导之下, 学生就会提出自己真正不理解的疑问。笔者在教学中, 学生就踊跃地提出了很多不理解的诗句中的字词, 比如“独、异客、每逢、佳节、倍、遥、遍”等。虽然学生没有提出不理解的诗句, 但老师可以预知, 学生对诗句中的字词不理解, 理解诗句的意思就更难了。通过教师的引导, 学生表达出了这些问题, 对于像文包诗这样的课文的学习而言, 为后面解决教学的重点作了很好的铺垫, 应该算是有效的。
二、引领依据学法, 促进学生有效表达探究成果
《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第三部分“实施具体建议”中提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这就是说, 当学生在先读后提出了疑问后, 教师要引领学生了解或自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再依据方法自己去尝试解决, 不能解决的可以向合作学习小组成员或全班同学甚至老师、网络等请教, 从而真正解决读中提出的疑问, 从而产生强烈的表达兴趣和欲望。
对于中年级学生而言, 如何解决独立学习中发现的疑问, 明了用什么方法, 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这时, 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教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思考上面, 一定要针对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 引领学生发现解决疑问的方法, 帮助学生依据方法去解决疑问, 给予表达探究成果的平台, 从而能有效地表达学生的探究成果。
三、引领深入研读, 促进学生有效表达新的感悟
余文森教授曾指出:“一定要实现有效教学。每节课都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变化、进步和提高。”“首先, 要让每个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的基本点、核心点、关键点。这是保底的目标。其次, 要在这个基础上, 鼓励、引导、启发学生对教材的深度理解、开发以及进一步的质疑和超越。这是发展的目标。”所以, 我们在教学中, 要关注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和不同见解, 鼓励学生充分交流, 大胆表达。老师要注重反馈, 运用评价给与鼓励或指引, 要根据课文特点, 设法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充分质疑、展开争论, 让学生抒发自己新的感悟和独特感受。
例如, 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时, 学生运用诗文对照的方法已经解决了课始提出的问题后, 有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诗文一对照, 我们就知道了课文写出了王维孤独寂寞和思乡之情。可为什么要写京城长安的家家户户都很幸福的句子呢?”这是这位学生独特的体验和质疑, 但对于引领全班学生深入研读诗中的表现方法有很大的帮助, 而老师也不能直接就指出这是写乐景为哀情作反衬。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读课文, 先读读长安老少家家团聚的句子, 再读读写王维孤独的句子, 想想有什么发现。学生通过感情朗读, 纷纷举手, 通过合作, 终于理解了:这是把京城长安的家家户户高兴的心情和王维的孤独寂寞进行了对比, 更加写出了王维的寂寞, 这时王维就更加思念家乡和亲人了。
以上片段, 教师重视了学生的自读自悟, 引导学生再读第二自然段, 给了学生潜心读书、深入研究, 独立思考的时间, 允许学生读书有个人的感受, 并在交流中不断得到启发、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余文森.一位教育学教授的听课评课与教学断想.福建教育出版社
[2]张洪玲, 陈晓波.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小学语文)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词语的解释、表达作用、造句 第5篇
①准确解释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2、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3、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4、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
5、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6、“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7、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8、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
9、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1、在平静的深黯的海面上,月光辟开了一款狭长的明亮的云汀,2、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睑,也像要睡了。
3、发出汩汩的声音,像是谁在海底吐着气。
4、岩石也仿佛渐渐(战栗),发出抵抗的嗥叫,5、猛烈地冲向岸边,冲进了岩石的罅隙里,6、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
1、南方来的人觉着这个“脖子”有名无实,2、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
1、这么唱不知是为了满足一下无处发挥的表演欲呢,还是走黑道发怵,2、我的灵魂总萦绕着那几条小胡同转悠。
②分析括号中的词语在句中的表达作用。卖弄: 花枝招展: 战栗: 溺爱:
③模仿词语在句中的用法,用给定的词语各造一个句子。
表达作用 第6篇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语言输入 背诵输入 口语
能流利地用英语进行口头表达一直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但国内大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强一直是大学生英语学习的通病。很多大学生学了六七年的英语仍然开不了口。究其本源,还是由于目标语输入的严重缺乏。本文试着从Kranshen输入假设理论的角度,讨论背诵输入法对大学生口语提高的积极作用。
一、背诵输入的定义
长期以来,教师一直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其中有一些学者在仔细研究了中国语文教学法之后提出,背诵这一传统教学法在中国是行之有效的。而被选择出来的背诵材料,往往是教师在学生所学的课文当中精挑细选一些值得背诵的文章,这些材料的本质也就是可理解输入 (comprehensible input)。学生非常乐意接受这种可理解性的输入,这种输入不仅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对未来的口语输出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的。根据Kran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目标语输入是语言习得的一个必然过程,因此,为学生提高优质的最佳语言输入才是语言教学的重中之重。
二、背诵输入的作用
(一)强化可理解输入
研究表明,我国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不足只要是由于语言输入不足,其中突出的问题是词汇句型匮乏。长期以来,背诵输入一直是国内语言教学常规模式。教师和学生都非常看重背诵输入方法。通过背诵,学生即可以巩固牢记课堂上的语言知识点,又可以在背诵的过程中内化所学的语言知识,使得教学效果大大提升,为在未来的交际中口语输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提高学生对语言学习的信心
Krashen和Terrel认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心理状态,比如自信、焦虑、动机等情感因素也会影响到语言习得。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背诵模式是目前最佳的一种语言输入,其一,几乎所有的中国学生从小就有背诵的经历。其二,背诵的材料熟悉透彻,因此背诵输入对中国大学生来说是极具亲和力的,毫无违和感。
(三)背诵可以有效克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学生由于平时的语言输入不够,在实时交际的口语表达中难以摆脱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学生往往用汉语思维构思,导致中国式英语(chinglish)的现象,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背诵的材料一般都是英语原汁原味的文章,符合目的语语法规则,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克服母语负迁移。
(四)提高口语表达的流畅性
英语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目标即是能够让学习者流利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口语表达不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技能,是一种使用语言进行对话的能力。根据Reber(1989)的观点,语言运用是有规则性系统(rule-bases system)支配的,说话者只要掌握了语法规则,就能够流畅地表达思想或传递信息了。但语法规则有自身的缺陷,它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要求说话者特别注意语言形式,这样往往会影响口语表达效果。而背诵输入给说话者提供了现成可用的预制语块,在对话过程中如果涉及相关的主题,说话者可以直接从脑海中提取使用,大大节省了计算资源,提高了口语表达的流利性。
(五)强化语言内化进程
根据语言学家Bialystok,语言知识分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示知识,顾名思义,指的是学习者意识层面的目标语知识。隐性知识则是指内化的知识,即是人们常说的语感。背诵的过程其实就是把所学知识内化的一个过程。一个人语言的使用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内化的语言知识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想方设法的把学生所学的知识内化。
在国内传统英语教学背景下,口语发表能力的缺乏一直是大学生英语学习的通病,这严重的阻碍了英语教学目标的完成。究其本质,还是在于目标语输入的不足。正因为如此,背诵输入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种最佳输入。本文尝试在从Krashen输入假设理论的角度,结合背诵输入模式的特点,讨论在中国特色的教学模式下,背诵输入对大学生英语表达能力提高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Bialystok,E. A theoretical model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 Language Learning, 1978(28).
[2] Krashen. S. Principle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Pergamon. 1982.
[3] Krashen. S. and Terrel.D. The Natural Approach: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the Classroom [M]. Oxford: Pergamon. 1983.
[4] Reber,A. 1989. ‘Implicit leaning and tacit knowledg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18: 219-235.
[5] 陈怀文. 背诵和掌握外语[J]. 大学英语. 1998(3).
[6] 王大伟. 输入新论[J]. 外语界,1997(4).
作者简介:
叶鑫,(1983- ),女,湖北咸宁人;讲师;硕士;英语语言文学,翻译方向。
古诗中时间变化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第7篇
一、情感变化的触媒
古诗中人物情感的变化需要一个良好的触媒, 也就是可以导致情感发生变化的因素, 作者往往因时间的变化而心绪发生变化, 进而引发自己的感情向前发展, 如四季的变化都会对人的情感产生影响, 特别是古代交通、通讯都不很发达, 物候的变化会对人的心情产生很大的影响, 特别是一些羁旅在外、宦游异乡的人, 心绪更加脆弱敏感, 如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 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 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 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 归思欲沾巾。
诗中表现时间变化的词是“物候新”, 作者在诗中交代了自己的身份, 宦游人, 先解释一下什么是宦游, 它是古代士人为谋取一官半职, 离开家乡拜谒权贵、广交朋友的旅游。我国古代的宦游历史悠久, 有官吏以来就有关于宦游的记载。宦游人就是指为了作官而四处交友的仕子, 或者已经为官但被派到远离京城或家乡的官员。一般来说, 宦游人都是在仕途上不太得意的。宦游人往往对于物候的变化十分敏感, “新”字交代了作者在外做官又过了一年, 与亲人分别又多了一年, 自己又老了一岁, 物候是全新的, 但对作者而言, 长期在外为官, 对异乡与家乡的物候变化应都比较熟悉了, 作者将两者进行比较, 实现了时间的一个转场, 也就是从异乡联想到家乡的物候变化, 为自己的思乡之情提供了一个触发。
二、情感变化的催化剂
情感的抒发有舒缓与强烈之分, 有时要有一定的因素促进情感的变化, 而时间就是很好的因素, 古代诗人往往会巧妙地运用时间的重叠效应, 即利用时间在人内心的主观作用, 也就是心理时间。时间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逆的, 但在诗人眼中, 时间却可穿越或重叠, 这些变化加速或减缓了作者内在情感的变化, 如李商隐的《隋宫》:
紫泉宫殿锁烟霞, 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 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 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 岂宜重问后庭花。
诗中描写了作者现实生活中隋宫的变化, 进而追溯历史, 表达了对隋炀帝、陈后主这样的荒淫无度的君主的批判, 现实生活中隋宫 (紫泉宫殿) 已经在烟霞中紧闭, 隋炀帝曾想在芜城 (扬州, 刘宋时鲍照见该城荒芜, 曾作《芜城赋》, 后遂有此称) 建都, 因为天下到了李渊手中, 隋炀帝的锦帆 (舟船) 没有到达天下, 作者随即又从历史转回现实, 隋宫在腐草中变得萧条, 萤火虫早已绝迹, 炀帝曾在洛阳景华宫征求萤火数斛, “夜出游山放之, 光遍岩谷”, 在扬州也修了“放萤院”, 放萤取乐。炀帝还开了运河, 下诏百姓献柳一株, 赏绢一匹, 堤岸遍载杨柳, 作者巧妙用了“于今无”和“终古有”这两个时间词, 一个是现实, 一个是从古即今的悠久历史, 两者强烈的反差, 暗示了萤火虫“当日有”, 暮鸦“昔时无”, 渲染了亡国后凄凉景象。最后, 作者将时间的笔触还延伸到了更为靠前的陈后主, 追问这位荒淫无度的皇帝, 难道还要继续唱“后庭花”吗, 其实这也是一种痴想, 时间上不可能实现的, 所以这种时间的错置, 让作者的惋惜之间达到了极致。
三、情感变化更有层次性
诗中作者的情感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呈现出层次性的, 往往随时着时空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状态, 特别是一些具有节点的时间变化, 它们能使人物情感发生更剧烈的变化, 让人的情感形成不同的层次, 如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 (其一) 》:
银烛吐青烟, 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 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 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 此会在何年。
朋友即将离开, 大家也可以理解送行之人的心绪, 不会太开心, 银烛在吐着缕缕青烟, 朋友面对着绮丽的宴席, 举着金杯喝着酒, 想着朋友之间的 (琴瑟, 喻指朋友之间的亲密的友谊) 友谊深厚, 但又想到朋友即将离开, 不免担忧朋友在路上会遇到种种困难, 送行之人的心绪难免会很低落。而在这时, 时间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明月渐渐落到了高树之下, 而长河 (银河) 也逐渐被曙光所遮掩, 黎明即将到来, 这个时间节点十分重要, 因为朋友即将离开, 尽管之前还可通过饮酒麻痹自己, 但到了此时, 朋友不得不离开, 作者发问什么时候可以再见, 其实这也是感情的最后挣扎, 或许永远也无法与朋友见面, 谁又能知道呢?这样的时间变化尽管很细微, 但却让感情的层次实现了高峰后的回响, 感情变得悠远而没有边际。
摘要:古诗中时间变化是诗人表达情感重要的触媒, 可起到场的作用, 让情感有一个突发的机遇;时间变化还可催化促进情感向前发展, 让情感变得扑朔迷离, 调动人的情感方向;最后时间的变化还可让情感的抒发具有层次性, 有利于深化情感。
列数字说明方法的几种表达作用 第8篇
1.它们 (恒星) 的热度非常高, 表面温度至少有三千摄氏度。《宇宙里有些什么》
2.它 (恒星系) 距离我们那样远, 光线从它那里到地球上得走二百二十万年。《宇宙里有些什么》
3.雄虫 (金龟子) 的两根短短的触角末端各有7条紧挨着的流苏, 随着小虫情绪的变化, 流苏会像扇面般展开或合拢。《松树金龟子》
以上例句中的数字, 只是比较单纯的从某一个角度来说明事情特征, 基本上没有什么其他的含义。而有些说明文中所列的数字就不能单纯地从数字的表面看它的表达作用了, 而是要透过所列数字的表面去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这样才能从更深层次上理解它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一.数字中蕴含着深刻的含义
1.根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 这些浮雕至少能耐800年到1000年之久。《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2.钟山是宁镇山脉的最高峰, 海拔约460米, 东西走向, 长约7千米, 南北宽度约3千米。《巍巍中山陵》
3.它 (廊镜) 全长72米, 宽10米, 高13米, 连结两个大厅。长廊的一面是17扇朝花园的巨大的拱形窗门, 另一面镶嵌着与拱形窗对称的17面镜子, 这些镜子由400多块镜片组成。《凡尔赛宫》
例句1中数字既令人信服也说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大碑座上浮雕质料 (汉白玉) 的耐久性, 也深含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寓意;例句2里的一系列数字用来说明钟山的高大雄伟, 而中山陵就建于钟山南麓, 钟山地势的开阔, 气势之雄伟, 不仅有力地衬托了中山陵“巍巍”的特征, 更突出地表现了孙中山先生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地位;例句3所列的数字, 一方面说明了凡尔赛宫内镜廊这一装潢气势磅礴的特征, 更重要的是说明了装潢大师们巧妙的构思, 匠心的独运, 说明了凡尔赛宫的确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突出表现了它的艺术价值。
二.数字中凸显着成绩
例如:我国已建立了13个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 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保护措施, 细心呵护, 以拯救这一濒危物种, 促使大熊猫繁衍复壮, 家族兴旺。《国宝大熊猫》
例句中的“13”这个数字从数量上看似很少, 实际深究一下, 就可以看出我国政府为了保护和拯救具有300万年历史的古老动物、有着“活化石”之称的大熊猫所采取的积极措施、作出的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和对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因为大熊猫这一濒危物种“如今分布地域十分狭窄, 仅见于我国四川省的岷山、邛崃山和大小凉山, 甘肃省的南缘和陕西省秦岭南麓等海拔20003000米的崇山峻岭”, 可见建立“13个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是多么地不容易。
三.数字中警示造成的危害
例如:由于长城外的风沙侵入, 榆林城也受袭击, 到解放以前, 榆林地区关外30公里都变成沙漠了。《向沙漠进军》
例句中的“30”这一数字不仅说明了风沙给我国榆林地区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同时在警示着人们:人类要有环保意识。
四.数字比较中引人思考
1.它距离我们那样远, 光线从它那里到地球上得走二百二十万年。在每一个恒星系里, 光线从这头到那一头也得走几万以至十几万年。不要忘记, 光线是宇宙中最快的使者, 若是宇宙飞船 (每秒能飞十六点七公里) , 不知道要走多少万万年呢。《宇宙里有些什么》
2.奇怪的是, 一只体重100公斤以上的成年大熊猫, 刚生下来的仔熊猫却小得出奇, 体重只有0.1~0.15公斤, 像只小老鼠, 仅相当于母体重量的千分之一, 因此不易成活。《国宝大熊猫》
表达作用 第9篇
关键词:情感表达,朗诵艺术,歌唱语言
一、朗诵艺术赋予了歌唱语言丰富的色彩
(一) 朗诵是字、声在情感基础上的有机结合
对于常人来说, 朗诵是一种叙事、言情的手段, 但是如果要把它作为一种艺术展现在舞台之上, 那么它就可以称作是一种表演艺术, 因此这也要求它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艺术审美价值, 而这种价值就体现在朗诵利用字、声传导出的情感以及塑造出立体形象当中。朗诵艺术, 它是以口语表达为主, 神色姿态表演为辅, 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就是这样一种静止的语言、文字, 当朗诵者用清晰响亮、声情并茂的语流, 生动形象地将作品内容诉诸于听众, 这样静止的语言文字符号便能从字面上的文字转化为立体的形象, 于是它就有了生命、有了专属于声音的情感。
朗诵艺术既然是有声的艺术形式, 因此它主要通过口、耳作用于听观者的神经, 用形象的声音唤起人们想象与视觉的联系, 促进艺术创造与艺术欣赏之间的共鸣与交流, 所以我们不得不提到它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声”。《礼记乐记》中曾全面而具体的对声进行了阐述:“音之所由生也, 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 其声焦以杀;其乐心感者, 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 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 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 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 其声和以柔”。当中的“哀心”、“乐心”、“喜心”、“怒心”、“敬心”、“爱心”表达的都是不同的感情, 这些不同的感情色彩造成语言声音的差异。人总是感于物, 动于情, 而后形于言的, 情感的差异性造成了有声语言的不同。
(二) 润色是朗诵对歌曲情感处理的关键
朗诵艺术的主要创作手段是运用语言自身的艺术魅力感染人, 创造美。歌唱则不然, 它能够借助歌曲作品中曲调的部分, 当音乐的力量进入语言中, 它所能起到的推动作用就发生了变化, 感情幅度也会随着音乐的深入逐渐有了曲线, 在视觉、听觉的感官上的层次感也会凸显出来。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的有声语言是以句子为单位的, 不论是单句、复句、长短句, 都包含着具体的思想感情。就像朗诵时一个简单的感叹词“啊”, 我们就可以通过对其速度、力度、音高、语调等等进行色彩的塑造, 同时传达出的又是不一样的情感特征。
这首歌引子部分的“啊”的演唱从强弱、音量、语气、语调处理方式是不同的。对于演唱开口音, 比如像a、o、u, 发音口腔张开程度较大时, 为了把声音唱得明亮, 喉部就会用力捏挤, 再加上缺少了气息的支撑, 声音就会缺乏弹性, 听起来则会稍显生硬, 给人一种“喊”的感觉, 同时也破坏了作品的意境。相较之下, 运用诵读润色进行处理更能够使口腔、喉腔放松。歌曲开头连用六个语气词, 三连音节奏型的出现使歌曲呈现出民歌口语化的特点, 而每一个延长音都落在强拍上, 这一特点就是为了推动歌曲情感脉络, 也是思想感情的进一步延伸、拓展。用朗诵的方法来“说歌”, 即“用说话的方式演唱”。可见, 朗诵对歌词的润色的突出效用。
二、歌唱语言中朗诵意识的感受与体验
(一) 直接透过语言传达情感
在我国民族声乐理论中, 要求在语言上的“清晰的口齿, 动人的声韵”, 这就包括对字音的组成, 调值的变化规律, 音节组成形式的准确把握, 当然还有对歌词中句逗、韵段的划分, 感情和逻辑上重音的处理, 语言润腔的设计等等, 如果能够在开口演绎歌曲前将这些工作完成, 歌唱语言的情感表达就能更加准确, 那么其中的艺术感染力自然能够水到渠成,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语气、语调中的情感迁移
我们通常说的语气是指在诵读中, 外在发声工具的快慢、强弱、高低、虚实的声音形式与内在的思想感情的色彩有效结合。从字面上理解, “语”就是通过声音表现出来的“话语”, 而“气”则是为了支撑声音表现出来的话语的“气息状态”。语调是指由于语言环境、思想感情的不同, 抑或为了加强某种表达效果而在语音上呈现出来的高低升降、曲直变化的声音形式。根据句子表情达意的功能, 通常把语调的声音形式分为升、降、平、曲四种调。
在朗诵时, 朗诵者的气息、发声状态同情感的表达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不同的发声方法以及气息状态, 可以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那么, 在歌唱中, 歌词、感情与气息同样需要将朗诵中语气的处理技巧进行迁移, 即要注重不同语气的运用。在声乐作品中, 作曲者在构思旋律框架时一般都会考虑到歌词诵读时的语调与音乐旋律高低起伏的契合度, 这种创作原则在中国古代戏曲中体现得最为明显。所以歌唱者有时则需要根据歌曲内容与特点, 在语气、语调上适当进行情感的加工和处理。
2、传达语言情绪的手段
从朗诵艺术的角度来看, 传达出语言的情感要在当下的情境中酝酿出歌曲所要表达的语境、意境, 感受歌曲语言流露出的情感, 利用“语气”“语调”的迁移是非常关键的, 因此笔者也从歌唱的角度分析了以下几种情绪不同的表达方式:
表达激扬情绪时, 一般为“气满声扬”, 口腔积极有力, 气息畅达, 有跳跃感, 发声时激越而丰满。朗诵时声音线条往往是波浪型与直线型的交替融合, 情绪高涨处呈现出的是气势磅礴的辉煌。如歌曲《你是这样的人》。
表达悲痛情绪时, “气沉声缓”、口腔有负重感, 气息有阻塞感, 发声浑厚。这类歌词较多具有叙事、描写特定环境、特定人物的情感活动或内心独白。如歌剧《红珊瑚》当中的选段《海风阵阵愁煞人》、歌剧《伤逝》中的选曲《不幸的人生》, 这些歌曲往往带有浓郁的人物角色特征。
表达喜悦、欢快情绪时, 一般是“气满声高”色彩、气息连贯、音色明亮, 这类歌曲一般给人以跳跃感, 热情奔放。如歌曲《举杯吧, 朋友》、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
朗诵艺术中情绪的表达方式以及其在歌唱语言中使用的各种辅助手段, 归根到底都是为歌唱语言情感表达服务的, 因此在演唱过程中, 不能只单一的唱, 而应该将对歌词的理解、朗诵的感知与体验加入到作品中, 进行“二度创作”, 诠释出具有个性内涵、有自己独到领悟力的情感语言。
(二) 朗诵对艺术作品中情感形象的立体塑造
中国五千年灿烂的文化瑰宝中, 从来不缺乏语言文字与音乐的结合, 上至我国最早的歌诗总集《诗经》、歌舞伎乐时代对于民间音乐的传承, 到十九世纪末期学堂乐歌兴起后融入时代音符的呐喊、再到现今跟时代发展紧密结合的现代音乐。这逐渐演变的过程, 无不掺入了吟诵对于音乐文化的渗透。
从古代历史中随手拈来一段, 便是《诗经》中那洋洋洒洒的3 0 5首歌词, 不见得每一首都成为脍炙人口的诗歌, 但其中文化底蕴的醇厚就不是任何人可以信手拈来的了。例如《关雎》、《蒹葭》等等, 有些优美华彩的音乐怎不让人赞叹?从中我们也能够体会出吟诵对于情感塑造的真切直观性。
这是一首耳熟能详的唐诗, 是由唐朝田园诗人孟浩然所著。在经过著名作曲家黎英海谱曲之后, 歌词的清新脱俗和对惜春的淡淡惋叹之情与旋律结合恰到好处。
我们对诗句进行朗诵时, 高低急缓恰当的语势、语速, 一种与诗歌融为一体的语境, 明暗适中的音调色彩, 这些都能充分地帮助歌唱者塑造歌曲立体的形象。而演唱时对声音线条的统一性, 以及声音色彩上的控制则要求更高, 半声演唱以及运用高位置的头腔共鸣, 给人一种似有若无、虚无缥缈的朦胧之美的视觉、听觉的立体感观。
歌曲旋律在第二句转至第三句, 向上提高了八度, 八度大跳很容易使演唱者歌唱状态的改变, 因此在此应着重于气息的支撑以及发声位置的保持, 从而专注于内心情感抒发达到至高点。之后第四句的惋惜之情随着下行音阶的语势逐渐回落, 欲言又止的感叹也随着乐曲的终止停留在那份虚实相间的细腻情感当中, 从而构成了完整而立体的“起、承、转、合”的艺术表达。
(三) 艺术作品情感叠加的依托
歌曲情感表达的依托在于旋律, 在于文字, 在于对词曲感受和体验。就是这样通过声音传达情感, 并把这些情感的点滴表达成立体的形象, 更主要的是把富有层次的情感叠加到最有利于表现歌曲传达的信息。
通常我们对情感的表达利用的大多是强弱的对比、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逐步的一个过程。因此情感依托相对指的就是整体的思想感情运动的基调, 也就是说歌唱者显露出的感情的浓淡程度跟歌曲是相匹配的, 在此基础上可以做进一步延伸, 将其夸张化表现。
在歌唱语言中加入朗诵意识的感知, 对艺术作品从语言文字说塑造的情感基调的把握, 通过张弛有度, 收放自如的歌唱状态来抒发情感及对作品艺术形象的“情绪化的声音塑造”。这看似简单的过程, 离不开演唱者对艺术作品语言深入、全面、细致揣摩, 只有形成了强烈具体的内心感受, 才能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
结语
《史记乐论》中说到“说之, 故言之;言之不足, 故常言之;长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 这一说法也一定程度上勾画了从语言到歌唱的发展轨迹。而朗诵艺术正是能对声乐艺术的情感表达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朗诵艺术从内化到外化绝不是“照本宣科”、“念字出声”, 而是朗诵主体在再创造过程中把审美认知、独特体味融入有声语言, 实现对文本的审美超越, 获得有声语言的活力。笔者认为朗诵艺术是弥补口语传递情感不足时的手段, 这也同样说明, 歌唱语言是在朗诵基础上加上音乐曲调后更有效传递朗诵不足以表达的艺术情感信息, 因此二者只不过是在彼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的有声语言。
参考文献
[1]《歌唱语言的训练与表达》雷礼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03
[2]《歌唱语言的感受与体验》赵梅音乐探索2006 (增刊)
[3]《论声乐教学中朗诵与歌唱的辩证关系》郑清元艺术探索2008.06
表达作用 第10篇
一、创作背景的情感表现
要理解一首作品的真实情感首先要了解它的创作背景。当我们要演唱一首歌曲时, 首先要了解这部作品的作者是谁, 属于哪个年代, 在那个年代有什么样的社会背景, 该作者创作此歌曲时是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任何歌曲都有其自身要表达的情感, 多数成功的作品也都是以浓郁的时代情感为基调。如果只从歌曲的字面上去理解而脱离歌曲的创作年代及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 就无法理解歌词中透露出的情感, 也无法完美的演绎歌曲。所以, 我们一定要清楚该歌曲的创作背景, 才能掌握该歌曲的基调, 而不至于偏离歌曲主题。
二、歌词内涵的情感表现
声乐艺术是由音乐与文学语言相结合形成的, 所以声乐所具有的思想内涵性和感情确定性等特点, 这也是其他艺术所不能及的。而语言是人类思想感情抒发和交流的特殊方式, 是声乐区别于器乐的第二信号特征。抑扬顿挫的语言, 以其特有的“五音”、“四声”等特点, 都传神的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和思想追求。声乐通过语言的表达, 既能更好的表达乐曲中所蕴含的情感, 也能更具体的表现出歌曲的主题。演唱者必须要深入的分析歌词, 理解歌曲中所要表达出的情感, 只有这样才能在演唱过程中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否则就是一群毫无生气的小丑在舞台中央乱唱乱跳, 毫无美感可言。
三、音乐要素的情感表现
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要包含节奏、旋律、音高等很多种要素。作曲家在创作歌曲时, 必须要对歌曲中的每一个音符、每一个乐句的安排慎重考虑, 并且要求作曲家要突出重点, 思路清晰, 把旋律节奏的起伏变化、和声与伴奏的配置做到一气呵成。而演唱者在演绎作品之前, 首先要结合作品的曲式曲调进行视唱, 不断地进行领悟, 尽可能地把作者的情感真实、生动地表现出来。与此同时, 演唱者也要对作品的曲谱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 通过曲谱中速度、力度术语等因素的变化来完成作品中情绪的变化。从而达到对歌曲的完整理解。演唱在熟悉音乐之后再加上对词的理解, 才能声情并茂地演绎作品。
上面所阐述的三个方面是密不可分的。演唱者若只知道作者的创作背景, 而忽视自身的理解;或者是只能唱出歌词, 无法表达出歌曲本身所具有的感情基调, 这都不能表达出作品的魅力和灵魂。通过本文的论述, 我们逐渐认识到情感表现对成功演绎作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演唱者精准地把握和处理作品情感表现的首要因素是作品的背景;而使演唱者能准确理解作品情感的语言因素是作品的歌词;这两者缺一不可。
同时, 我们也应该注意在声乐演唱中对演唱者的要求。在演唱过程中声音响亮不一定就是刚强的表现, 声音低不一定就只能表达软弱的情感;有时轻声也同样蕴涵着巨大的力量。这就要求演唱者要有娴熟的歌唱技巧。否则会出现看似激情满怀, 实则声音跟不上去的窘境, 这就极大的妨碍了歌曲的表现, 失去了声音艺术的美感, 所以演唱者善于运用歌唱的技巧是最基本的要求。
其次演唱者自身对情感表达的控制力也尤为重要。演唱者应通过音乐的表演使观众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情感宣泄, 而不是使观众被演唱者情绪的渲染而产生情感上的变化。歌唱是情感艺术, 是通过声音来实现的, 具体地说, 就是通过旋律、速度、节奏、音色、力度等要素直接表达情感。演唱者应通过音乐的本质要素将自己内心的情感传达给听众, 这样才会真正发挥声乐艺术的魅力, 实现歌者感化观众, 展现音乐魅力的目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在声乐学习和演唱中要注重对情感的培养, 通过创造背景、歌词内涵和情感表达等多方面、多角度地分析和理解作品, 并且运用正确的声音技巧, 加强情况运用和情感的控制力, 通过自身富有情感的声调和具有饱满热情的歌声来与观众进行心灵上的交流, 达到心神的交融, 感动每一个人。
参考文献
[1]马俊芳.树立原作意识, 寻求声乐演唱的最佳途径.音乐研究, 2007, 2.
[2]卓非亚·丽莎.音乐美学问题.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76.
[3]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上海:华乐出版社, 2003.
[4]刘再生.西方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8.
[5]杨易禾.音乐表演艺术原理与应用.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3.
[6]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9.
[7]俞子正.声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表达作用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口语表达能力作用教学实践
一、口语表达能力的内涵
根据互动百科的解释,口语表达能力是口头语言的一种解释事物,表达意义的能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说话的能力。在内容上,它包括选词表达能力,也就是说,一个人能够迅速的在头脑中挖掘词语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义,比如说,一个人在餐馆吃饭,想要向老板说他的饭菜很好吃,他就会在头脑的词库中选出“美味佳肴”、“可口”、“难忘”等词汇去描述自己在餐馆所吃的饭菜;语言运用的能力,很多人在与人交流时,往往不知道要怎样运用、组织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意思或目的,因而,在说话时,往往引起别人的误会,因此,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是一个人需要去具备的。阅读的能力,是说对书面语言文字的理解、认知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作用
小学语文作为语文的基础教学,它对于一个人的口语表达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作为汉语言教学的主要学科,它从汉语拼音开始教起,再到生字抄写意义教学、生词教学、组词教学、组句教学、修辞教学、写作教学,等,在教学内容上是比较全面的。学生在经历过小学语文的学习以后,往往在口语的表达能力上有极大的提高。例如,在组词造句和修辞格的学习中,知道了如何通过一个词和修辞格来完成一个句子的扩写和延伸,比如,写一个比喻句,并且要求句子中包含“红彤彤”一词:“早晨的太阳,红彤彤的像小女孩儿羞红了的脸。”根据这样的语文练习,往往会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运用能力,又比如,在教学AAB式、ABB式、AABB式等词语教学时,还能够提升学生的选词表意能力,比如,教师要求学生在这三种词组形式中,各想出三个词语进行造句,例如,ABB式:金灿灿、红彤彤、金闪闪,根据金灿灿造句:我记得故乡的河边,有一大片金灿灿的麦子。根据金闪闪造句:每当他看到土豪金闪闪发亮的后壳,他就恨自己为什么买不起。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提升口语表达能力的教学实践
1.通过阅读教学来提升学生的读的能力
正如前文提到的,口语表达能力包括读的能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阅读的能力。阅读是对书面文字的一种语言转换,它通过眼、口两个感官的结合,加之大脑思考能力的配合,来实现一个阅读的完成。一个读书人每天都会进行阅读,无论是小学生,少年人、成年人、还是老年人,他们一般都具有一定的读书习惯和爱好。阅读是极能够培养一个人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它能够丰富一个人的阅历,增强一个人的学识,让一个人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变得有话说,有东西可说。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时,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阅读教学来实现。阅读具有一定的技巧性,很多学生在阅读时往往喜欢走神儿,读着读着就不知道自己读到哪里了,甚至在读完一篇文章后,也不知道文章讲了一些什么。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阅读技巧的教学,从而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极能够节省阅读的时间,又能够理解文章的意义和内涵。阅读需要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通过眼睛领略课文内容,通过嘴巴,读出课文,通过大脑,让自己的阅读变得走心有效果。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阅读时动笔的习惯,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标记出他们感兴趣的,认为比较重要的词语或句子,例如,在阅读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课文时,教师让学生圈画出能够体现小蝌蚪在妈妈过程中的变化的句子或词语,从而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这一个过程中所起到的特征变化。
2.通过互动游戏来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互动游戏即能够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提升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够让学生在游戏的互动中,增强口语的表达能力。很多学生在口语表达方面,不是不会说,而是不敢在人前说,尤其是那些性格比较内敛的学生,在人多的时候,往往是比较害羞的,因而,就显得比较沉默。对于学生这样的性格特征,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互动的游戏来引起学生的参与度,锻炼学生在人前的口语表达能力。例如,写纸条送祝福(各自以匿名方式写在纸条上交主持人,然后叫大家轮流抽取,并大声地念出祝福内容)。又或者,事先准备一些纸片,上面写好各种职业,或者体育运动。然后让每个人分别抽一个,不要让别人知道。然后分别表演,不能说话,让别人猜猜看是什么职业。
3.鼓励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提问
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提问,是对学生勇气和自信心的一种考验,同时,它又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一种具体表现。除此之外,学生提问还可以善于提问,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人前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疑问和难点。在日常的教学中,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我的思考和学习,从而给予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
【总结】:
口语表达能力对于一个人的生活和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培养是从小就必须抓起的。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这方面的任务是比较强的。
【参考文献】
[1]张猛.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策略[J].现代阅读,2012,(4):201.
表达作用 第12篇
一、弦外动作的含义
弦外动作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弦外动作是指演奏者在演奏者触弦以外的全部形态动作。包括头、面、手、肩、腰、背以及及腿部等一系列形态动作。狭义的弦外动作是指琵琶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在触弦之前与离弦之后演奏者所运行形态动作。弦上动作与弦外动作是琵琶演奏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二者相辅相成。弦上动作注重的是技术和技巧, 可以理解为“演奏”中的“奏”, 给观众以直观的听觉感受;而弦外动作是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触弦以外的其他的动作形态, 可理解为“演奏”中的“演”, 给观众以直观的视觉感受。弦外动作与弦上动作是两种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 一方面弦外动作是弦上动作的补充, 为弦上动作美化声音服务;另一方面弦外动作又处处制约着弦上动作的发音。
二、琵琶演奏中弦外动作对情感表现的作用
(一) 有利于演奏者准确的表达音乐作品的情感
琵琶演奏的过程中, 弦外动作直接影响着观众最直观的感受。演奏者只有将弦外动作把握适度, 才能准确的表达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一般情况下, 弦外动作的准确程度直接决定了音乐作品情感表达的程度, 而弦外动作是否准确与气息的运用相辅相成。气息的深浅决定着弦外动作弧度的大小, 气息的急促程度也直接影响着弦外动作的速度, 气息的饱满程度也直接影响着弦外动作的力度大小。可以说琵琶演奏中弦外动作拿捏是否准确气息的控制是关键。当然, 不同的音乐情感需要不同的音色来表现, 而弦外动作决定了触弦的音色。在琵琶演奏中要表现出音乐作品的全部情感, 需要演奏者准确的运用弦外动作的幅度、速度、力度等来表现出刚、柔、明、暗、虚、实等变化的音色, 以满足音乐作品中情感表现的需要。此外, 弦外动作要准确的表达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 还需要与整体形态动作的相互协调, 包括头、颈、手、臂、腰、腿等肢体动作与弦外动作的相互协调、平衡。演奏者是音乐作品情感表现的主体, 任何一个弦外动作都柔和了演奏者本身对音乐作品中情感的理解, 是有感而发, 是一个情感传递的过程。
(二) 给予观众直观的视觉享受
弦外动作是琵琶演奏过程中的重要的舞台表演成分, 是观众能看见、听见的, 是音乐作品与观众最直接的接触。演奏者通过弦外动作来渲染音乐作品的意境和强化音乐作品的风格, 将音乐作品中的美、情感通过演奏者的演奏传达到观众的内心。而观众通过欣赏演奏者所表现出的弦外动作感受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情感, 并与演奏者内心的情感产生共鸣。在音乐的熏陶下, 感受生活的美好, 从而更加热爱生活。
(三) 有利于激发观众的想象力
不同的声音具有不同的审美价值, 不同的弦外动作会形成不同的声音, 给人以不同的听觉、视觉感受。如:演奏者通常使用绞弦、扫弦、满轮、轮拂等来表达紧张、慷慨激昂等音乐情感, 以达到振奋人心的听觉效果, 而此时演奏者的弦外动作的力度、幅度都相对较大。如演奏者要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柔婉、优雅、细腻的情感, 则演奏者弦外动作速度缓慢力度柔和。同样的, 观众通过欣赏演奏者的弦外动作来感知乐曲中的情感, 演奏者的外线动作或铿锵有力或缓慢有序所表达的不同的情感都是引导观众发挥想象, 引导观众自主还原乐曲所描述的情境, 并深入其中与乐曲中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
三、结语
弦外动作在琵琶演奏中虽然只是一种表演补充动作, 是对弦上动作的补充和延展, 但对音乐作品意境的渲染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弦外动作控制的恰到好处, 不仅能有效的强化音乐作品的风格, 还能增进音乐作品的表现水平。在琵琶演奏中弦外动作的运用与气息的控制相辅相成, 二者缺一不可。只有深入了解到气息与弦外动作之间的联系, 并将二者与弦上动作相互融合, 才能完美的表现出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 给观众带来独特的视觉享受。
摘要:琵琶演奏中弦上动作与弦外动作是两种不同的音乐作品情感表现形式, 二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弦上动作强调的是演奏技术和技巧, 通过轮指、弹挑、扫弦、推拉、按弦等触弦动技巧形成不同的音响效果, 以此来展现乐曲中情感。而外弦动作在一定程度上是上弦动作的延伸和补充, 给予观众直观的视觉感受的同时也丰富了音乐作品情感, 起到了一定的修饰效果。
关键词:琵琶演奏,弦外动作,情感表达
参考文献
[1]王洁.浅谈琵琶演奏中弦外动作的情感解析[J].北方音乐, 2014, 10.
[2]朱蕾.琵琶演奏中弦外动作的情感表现[J].乐器, 2012, 06.
[3]欧景星.论音乐演奏的表演美[J].中国音乐, 2000, 03.
[4]符妮.琵琶演奏中的音乐形象创造[J].剧影月报, 2008, 03.
表达作用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