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教育游戏实验报告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09-181

教育游戏实验报告范文第1篇

开展民间体育游戏活动的实验报告

开封市实验幼儿园:徐春茜

一、实验课题的提出

传统的民间游戏曾给我们带来多少童年的欢乐!这些游戏在今天的幼儿园同样有推广的价值。民间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简便易行,有的是徒手进行的,有的只需十分简单的材料。如一粒石子、一根绳子, 这些随处可得的东西便可使游戏开展起来。民间游戏往往不受场地和时间的局限,具有很强的趣味性。 民间游戏是民间娱乐中最常见、最简易、最普遍的趣味性活动,是一种极富参与性的娱乐活动。它的形式生动丰富,符合幼儿好奇、好动的心理,而且游戏基本不用借助复杂的玩教具就可以进行,并能给游戏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和随意创造的余地。

本着传承和发扬民间游戏的精髓、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我课题组重点挖掘了汉、傣、回等各民间游戏资源所蕴涵的教育价值,利用亲子互动这一载体,与幼儿园教育教学相结合,使幼儿在游戏锻炼的同时,增强竞争、合作、规则、相互帮助的意识,有利于幼儿形成勇敢、坚强的品质和活泼、开朗的个性,获得了主动发展的机会。

二、实验前测与实验目标的提出

我课题组针对实验课题,向全体家长进行了实验前测问卷调查及个别家长座谈。共发放调查卷32份,收上问卷30份,反馈率94%,其中85%以上的家长对民间游戏持有很积极的态度,并且表示希望能通过亲子互动来提高幼儿动手、动脑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为此,我课题组将民间游戏与幼儿健康教育研究的课题目标确定为:

1、通过幼儿与家长利用废旧材料合作制作可操作性玩具,并一同游戏,让幼儿体验亲子交流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同时提高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2、利用简单的可操作性玩具,对幼儿进行单、双脚跳、行进跳、踢的训练,以及走、跑的变换训练。

3、培养幼儿乐观、开朗、乐于合作,愉快参与集体游戏的情感。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

通过分析调查问卷及与家长交流的情况,我课题组采用了对比实验法和随机抽样实验法、观察法、先后让12名幼儿参与了实验研究。实验步骤如下:

1、亲子协作过程:

(1)教师提前一周交待所带废旧材料,要求幼儿与家长共同准备,教师提供塑料、胶带、剪刀等工具。

(2)平均两周进行一次制作玩具的活动。教师出示所做玩具,并详细讲解制作过程,要求有难度的步骤家长做,简单步骤由孩子完成,大约半小时均能做完。

(3)教师讲解玩法(基本玩法),家长配合指导幼儿游戏,并可根据已有经验创编游戏的玩法,活动结束以后,可将玩具带回家,由家长指导并与幼儿一起玩,第二天将玩具带回幼儿园。

2、幼儿集体活动过程:

(1)在每天的户外活动中,利用10--20分钟来练习,并进行比比谁最棒,及比比谁的花样多的表演,给没有参与的幼儿看。

(2)教师进行动作要领的指导及示范。

(3)游戏童谣化。教师帮助幼儿边游戏、边创作、边创编出朗朗上口的童谣,让幼儿充分体验到游戏的乐趣。

四、实验内容与过程

我课题组实验内容为一个月两次亲子活动(亲子共同参与),每周三次户外的民间游戏活动(师幼共同参与)。并有序的分阶段穿插进行。

第一阶段(3月份至4月份中旬):分两组共制作中型海绵包12个,小型沙包12个,主要利用废旧大、小块布头,碎海绵或棉花、沙、米等填充物。中型沙包一端连接大约50cm60cm的布绳,用于幼儿捏拽。小型沙包不缝布绳。

中型海绵包游戏的民间游戏形式:

(1)背物过障碍:训练幼儿的感觉及走、跑的控制协调能力,在初次练习时,一半幼儿控制不好,中途有掉包现象,经过15分钟练习,所有幼儿都能顺利通过,并配合童谣“小蚂蚁运货忙”。

(2)双人配合夹海绵包:开始训练时,两人用胸夹住海绵包,双手不扶,走50米,掉不下来,大多数组幼儿都能完成,后经幼儿改编用背夹,两人臂挽臂,幼儿对此游戏乐此不疲。

(3)踢海绵包:开始训练一个脚有节奏的踢,过渡到两个脚交替踢,进一步过渡到行进踢(包括向前进,向后退)。在所有幼儿达到标准后,一半幼儿学会花样踢,及进行花样踢。短短两周,张宇灿、刘梓欣、陈茁小朋友能连续踢30个,花样踢-----即左、右脚轮换踢、正反脚踢10个左右。配合童谣“踢沙包”。

小型沙包的民间游戏形式:

(1)学夹沙包:一周后,三分之二幼儿已能将沙包夹过1米线外。

(2)沙包跳“房子”:一周的练习,幼儿全部掌握跳“房子”的要领,单脚跳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3)踢沙包:在训练单脚踢时有很大难度,变换形式,将沙包放在脚面上,用劲踢出,经过一周的训练,所有幼儿都能将沙包踢出1.5米以外。

第二阶段(4月中旬至5月底):分两次共制作高跷12对。主要利用“旺仔”牛奶铁筒和废旧跳绳。

(1)开始训练幼儿双脚在高跷上站立,双手将绳拉紧。

(2)过渡训练

①幼儿双脚平稳向前迈进,经过一周的训练三分之二幼儿走100米之内不会从高跷上掉下来。

②训练幼儿向前迈进50米后,向后退行50米,由于难度的增加,二周后幼儿全部能做到100米之内向前、向后行进不掉下来。乔子辰、运迎迎小朋友掌握较快。

③变换队型训练,幼儿做到脚步平稳,相互不碰撞,不从高跷上掉下来。队型的变换由两路纵队交叉后,变成圆型(花朵型),做“花朵”的开合(向前、向后退)两次,再变回两路纵队,然后变成梯型,最后成两路纵队下场。经一个月训练,做为“六一”表演的汇报节目。

第三阶段(6月份):分两次制作布龙一条,主要利用废布、竹竿等辅助材料,利用稻草、竹竿和雪碧制作一个象征的“龙头”,再用布制成大约20厘米的制作出“龙身”。用小竹竿或木棍插进“龙头”、“龙身”,让幼儿举着舞。训练幼儿走、跑、转向走,转向跑,蹲走的能力及集体合作能力。训练期间穿插民间游戏“木头人”,来训练幼儿跑的控制力,经过一个月的训练,幼儿的合作能力大大提高了,幼儿对“舞龙灯”的游戏兴趣很浓。幼儿自我发挥“小龙”戏水,“小龙”戏珠等游戏,花样繁多。

五、实验结果

本课题组采用“向所有家长展示”的汇报方法,通过12名参与实验的幼儿的展示及教师的讲解,让家长更了解课题组关于开展民间游戏与幼儿健康研究的成果。在每个新的民间游戏开展前,都有许多小的民间游戏做辅助练习,例如:在玩“跳房子”之前,辅助的民间游戏是“瞎子”摸“拐子”;玩“舞龙灯”之前,辅助的民间游戏是“老鹰”捉“小鸡”等。通过每一次的亲子制作和这次展示,都给家长新的启发,使他们知道孩子喜欢的玩具不光只是那些买来的,和孩子一起动手制作的玩具更受孩子们的喜爱。每次对所制作的玩具进行各种不同玩法的尝试,都使孩子们体验到了一物多玩的乐趣。例如:沙包,可以用来踢,还可以进行,夹、投掷、头顶、背着沙包爬等多种游戏,也使家长们更了解和认识了民间游戏的随意性和广泛性。

运用游戏对比实验法,使家长们看到这样一个数据,参与实验的幼儿不光体能和手的灵活性有所提高,而且动手、动脑能力也大大提高了。90%的实验幼儿能详细描述和示范制作玩具、进行游戏以及变化花样的过程,95%以上的幼儿在运用及变化玩具的玩法上掌握较好,而未参与实验的幼儿通过模仿,和后来的参与,掌握能力的只有70%。

家长一致表示对民间游戏有了新的认识。此次科研成果汇报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极大地培养了幼儿及家长参与民间游戏的兴趣。“民间游戏”实验活动的开展大大丰富了幼儿户外活动,使孩子们更爱上幼儿园,出勤率也提高了。

六、实验讨论

通过本次实验的成果汇报和对比组的展示,得到了家长的认可与赞誉,并表示今后积极配合我班的研究工作。本课题组在讨论过程中发现,在多项民间游戏活动中,童谣的创编有所欠缺,在游戏中,为了提高幼儿的兴趣,以后要改进游戏童谣,应为短小的、琅琅上口的。还有,今后要多请家长共同参与民间游戏的创编,丰富民间游戏的形式和种类,体现家园共育,使家长成为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积极参与、支持者。这次扎扎实实的课题实验,打破了年轻教师搞教学研究的神秘感,提高了科研能力和业务素质。在活动中,我们实验幼儿园对游戏进行了系统整理,编辑了《幼儿民间游戏集锦》,创新出玩法170余种,整理出了《论文、个案集》,收集教师论文17篇、个案研究18篇,有三位教师的论文获省科研论文

教育游戏实验报告范文第2篇

(一)

实验名称:啤酒游戏(综合性实验) 专业年级: 姓 名: 学 号: 分组情况:四人一组 组 员:

实验时间

1 实验目的

使学生能对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现象进行更加直观并且深入的分析,理解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分析产生“牛鞭效应”的原因,找出减少“牛鞭效应”的方法,通过“啤酒游戏”实验来理解供应链中的信息失真以及信息共享的重要性。 2 实验方法

游戏分组:每组4人,分别扮演:零售商、分销商、批发商、制造商,模拟一条供应链的运作过程,每个角色提交各自订单,重复游戏60次。 3 实验仪器

供应链推演套件啤酒游戏软件。 4 实验操作方法

(1)熟悉角色;

(2)分小组,同学扮演不同角色; (3)分析各个角色的经营状况; 5 实验步骤

(1)四个学生中的一个创建游戏(设定自己的姓名和游戏名称) (2)另外三名学生查找在第一步中创建的游戏名称,并加入游戏。

(3)游戏创建者开始游戏,系统生成20周的最终消费者随机需求量,进入第一周。

(4)零售商根据界面上显示的本周的下游的销售需求、从上游的收货情况、现有库存和缺货状况,决定本周分别向其上游供应商(分销商)的订购数量(注:下游发送的订购需求两周后到达上游,上游发货后两周后到达下游,下同),并发送订单。

(5)然后依次是分销商、批发商和制造商根据界面上显示的本周的下游的销售需求、从上游的收货情况/生产情况、现有库存和缺货状况,决定本周分别向其上游供应商的订购/生产数量,并发送订单。

(6)循环执行步骤4.5,在每一周向上游发送订单,直到第38周。游戏过程中,每个操作者可以随时查看自身所扮演角色在以前各周的操作状态(下游的销售需求、从上游的收货情况、现有库存和缺货状况等)

(7)游戏完成后,系统自动形成统计数据,包括各周各角色的操作状态(下游的销售需求、从上游的收货情况、现有库存和缺货状况等),同时以图表的形式展现各周各角色的订购情况、库存情况、缺货情况以及总成本情况。

6 实验数据:

图一汇总图

图二 零售商

图三 批发商

图四 分销商

图五 制造商

7 结果分析:由图一汇总图的订单折线图我们可以看出,整条供应链上由于信息不畅通,订货数据逐层被放大化了,接着导致供应链最上游制造商的库存量飙升,总成本也上升了。 随后各成员开始减少订单量,但是由于订货提前期为四周,减少订单量刚开始库存,总成本是慢慢的都降低了,但随后零售商,批发商,分销商,制造商纷纷都开始出现缺货问题,总成本又开始上升。所以如果零售商那里啤酒需求量相当稳定,那么上游每家公司都可以很好地管理库存水平,并且,整条供应链也处于平衡之中。但是,一旦零售需求迅速增加,便会对其余部分的渠道产生影响。随着渠道信息的传播,公司的库存迅速增加,这样也降低了整个渠道的效率。 8 讨论思考:

(1) 牛鞭效应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1)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在这个游戏中不确定性有需求的不确定性、供应的不确定性和制造的不确定性。供应的不确定性由于订货提前期来体现的。

2)订货批量的影响;在供应链上,每个角色向上游供应商订货时,由于信息不畅通,订货提前期和防止缺货发生等因素,订货批量逐层被放大化了。 (2)可采取哪些措施避免牛鞭效应的产生?

1)缩短订货提前期;订货提前期越短,订量越准确,通过多频度小数量的送货方式,使需求预测的误差降低。

2)建立战略合作伙伴,使用一些物流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

教育游戏实验报告范文第3篇

《Java程序设计》

实 验 报 告

实验学期 2014 至 2015 学年 第 2 学期

学生所在系部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年级 2012 专业班级 电子三班 学生姓名 冯洋 学号 201242220 任课教师 实验成绩

实验七 GUI标准组件及事件处理

一、课程设计目的: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课程设计是学习完该课程后进行的一次较全面的综合练习。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加深学生对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理论、方法和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使用Java语言进行面向对象设计的基本方法,提高运用面向对象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实验要求:

设计一个简单的文本编辑器,具有如下基本功能: 1)所见即所得的文本输入;

2)能方便地选中文本、复制、删除和插入文本; 3)具有一般编辑器所具有的查找和替换功能;

4)简单的排版,如设置字体和字号等。

三、课程设计说明:

1、需求分析:简单文本编辑器提供给用户基本的纯文本编辑功能,能够将用户录入的文本存储到本地磁盘中。能够读取磁盘中现有的纯文本文件,以及方便用户进行需要的编辑功能。文件操作能够实现新建、保存、打开文档等,编辑操作能过实现文本的剪贴、复制、粘贴等,格式操作能过实现字体设置、背景等,帮助操作能够实现关于主题的查看等功能

2、概要设计:

(一)其基本功能包括:

① 基本的文本操作功能。包括新建,保存,打开,保存。

② 基本的编辑功能。包括复制,剪贴,粘贴。 ③ 基本的格式功能,字体。 ④ 简单的帮助,关于主题。

(二)主要的组件包括:

① 基本的Frame框架; ② 菜单;

③ 打开文件对话框; ④ 保存文件对话框; ⑤ 颜色对话框; ⑥ 简单的帮助框架。

3、程序说明:

整个记事本分成:Jframe程序主体框架,Jmenu菜单栏、JtextArea文本输入区、PopupMenu右键菜单、JscrollPane滚动条、FonDialog字体类等。

本程序中首先定义一个Java Yang类继承JFrame作为最底层容器。 要想记事本完成需求分析中相应的功能,还必须添加事件监听器。事件监听器不仅要添加在菜单栏和内容输入区,还需加在容器中。本程序中ActListener实现了ActionListener接口,用来监听并处理所有菜单项和内容输入区为事件源的事件。 另外,还用来WindowListener来监听处理容器关闭触发的事件,WindowListener继承了WindowsAdapter类并覆盖了WindowsClosing方法。

四、程序调试:

1、调试分析:

(1)关于打开、保存和退出我运用了文件对话框, openFileDialog、saveFileDialog和System.exit()以及文件输入输出流来实现,新建功能我选用了 textArea.setText()方法. (2)对于剪贴,粘贴,复制的实现则用 复制

String text = textArea.getSelectedText(); StringSelection selection= new StringSelection(text); clipboard.setContents(selection,null); 粘贴

Transferable contents = clipboard.getContents(this); if(contents==null) return; String text; text=""; try { text = (String)contents.getTransferData(DataFlavor.stringFlavor); } catch(Exception ex) { } textArea.replaceRange(text,textArea.getSelectionStart(),textArea.getSelectionEnd()); (3)至于字体功能的实现,则是新建了一个字体类,在这个类中设置了字形,字体以及大小并且有字体样式可预览用户当前的设置。FlowLayout()设置布局,setSize()设置大小add()添加需要用的原件。

添加监听器获取选择用户的字号大小

public void itemStateChanged(ItemEvent event) { size = (new Integer((String) event.getItem()).intValue()); setCustomFont(new Font(name, type, size));} 设置字体

private void setCustomFont(Font customFont) { this.customFont = customFont; area.setFont(customFont); area.revalidate();} 获取字体

public Font getCustomFont() { return (this.customFont);}

附录:源代码

//记事本主体类 import java.awt.event.*; import java.awt.*; import java.io.*; import java.awt.datatransfer.*; import javax.swing.*;

import java.awt.print.PrinterException;

public class MiniNote extends JFrame implements ActionListener {

JMenuBar menuBar = new JMenuBar(); JMenu file = new JMenu("文件(F)"), //菜单 edit = new JMenu("编辑(E)"), format = new JMenu("格式(O)"), view = new JMenu("查看(V)"), help = new JMenu("帮助(H)");

JMenuItem[] menuItem ={ //菜单下拉项 new JMenuItem("新建(N)"), new JMenuItem("打开(O)"), new JMenuItem("保存(S)"), new JMenuItem("打印(P)"), new JMenuItem("全选(A)"), new JMenuItem("复制(C)"), new JMenuItem("剪切(T)"), new JMenuItem("粘贴(P)"), new JMenuItem("自动换行(W)"), new JMenuItem("字体(F)"), new JMenuItem("状态栏(S)"), new JMenuItem("帮助主题(H)"), new JMenuItem("关于记事本(A)"), new JMenuItem("页面设置(U)"), new JMenuItem("退出(X)"), new JMenuItem("查找(F)"), new JMenuItem("查找下一个(N)"), new JMenuItem("替换(R)") };

JPopupMenu popupMenu = new JPopupMenu(); ;//右键菜单 JMenuItem [] menuItem1 ={ new JMenuItem("撤销(Z)"), new JMenuItem("剪切(X)"), new JMenuItem("复制(C)"), new JMenuItem("粘贴(V)"), new JMenuItem("删除(D)"), new JMenuItem("全选(A)"), };

private JTextArea textArea ; //文本区域 private JScrollPane js ; //滚动条 private JPanel jp ; private FileDialog openFileDialog ; //打开保存对话框 private FileDialog saveFileDialog ; private Toolkit toolKit; //获取默认工具包。 private Clipboard clipboard; //获取系统剪切板 private String fileName; //设置默认的文件名

/** * MiniEdit 方法定义 * * 实现记事本初始化 * **/ public MiniNote() {

fileName = "无标题"; toolKit = Toolkit.getDefaultToolkit(); clipboard = toolKit.getSystemClipboard(); textArea =new JTextArea(); js = new JScrollPane(textArea); jp = new JPanel(); openFileDialog = new FileDialog(this,"打开",FileDialog.LOAD); saveFileDialog = new FileDialog(this,"另存为",FileDialog.SAVE);

js.setVerticalScrollBarPolicy(ScrollPaneConstants.VERTICAL_SCROLLBAR_ALWAYS); jp.setLayout(new GridLayout(1,1)); jp.add(js); textArea.setComponentPopupMenu(popupMenu); //文本区域添加右键 textArea.add(popupMenu); add(jp); setTitle("迷你记事本"); setFont(new Font("Times New Roman",Font.PLAIN,15)); setBackground(Color.white); setSize(800,600); setJMenuBar(menuBar); menuBar.add(file); menuBar.add(edit); menuBar.add(format); menuBar.add(view); menuBar.add(help); for(int i=0;i<4;i++) { file.add(menuItem[i]); edit.add(menuItem[i+4]); } for(int i=0;i<3;++i) { edit.add(menuItem[i+15]); } for(int i=0;i<2;++i) { format.add(menuItem[i+8]); help.add(menuItem[i+11]); } view.add(menuItem[10]); file.add(menuItem[14]); for(int i=0; i<6;++i) { popupMenu.add(menuItem1[i]); }

//窗口监听

addWindowListener(new WindowAdapter(){ public void windowClosing(WindowEvent e){ e.getWindow().dispose(); System.exit(0); } }); //注册各个菜单项的事件监听器

for(int i=0;i

Object eventSource = e.getSource(); if(eventSource == menuItem[0]) //新建动作 { textArea.setText(""); } else if(eventSource == menuItem[1])//打开动作 { openFileDialog.setVisible(true); fileName = openFileDialog.getDirectory()+openFileDialog.getFile(); if(fileName != null) { openFile(fileName); } } else if(eventSource ==menuItem[2])//保存动作 { saveFileDialog.setVisible(true); fileName = saveFileDialog.getDirectory()+saveFileDialog.getFile(); if(fileName !=null) { writeFile(fileName); } } else if(eventSource==menuItem[14])//退出动作 { System.exit(0); } else if(eventSource == menuItem[4]||eventSource == menuItem1[5]) //全选动作 { textArea.selectAll(); } else if(eventSource == menuItem[5]||eventSource == menuItem1[2]) //复制动作 { String text = textArea.getSelectedText(); StringSelection selection= new StringSelection(text); clipboard.setContents(selection,null); } else if(eventSource == menuItem[6]||eventSource == menuItem1[1])//剪切动作 { String text = textArea.getSelectedText(); StringSelection selection = new StringSelection(text); clipboard.setContents(selection,null); textArea.replaceRange("", textArea.getSelectionStart(), textArea.getSelectionEnd()); }

else if(eventSource == menuItem[7]||eventSource == menuItem1[3])//粘贴动作 { Transferable contents = clipboard.getContents(this); if(contents==null) return; String text; text=""; try { text = (String)contents.getTransferData(DataFlavor.stringFlavor); } catch(Exception ex) {

} textArea.replaceRange(text, textArea.getSelectionStart(),textArea.getSelectionEnd()); } else if(eventSource == menuItem[8]) //自动换行 { if (textArea.getLineWrap()) textArea.setLineWrap(false); else textArea.setLineWrap(true);

} else if(eventSource == menuItem[9]) //字体 {//实例化字体类

FontDialog fontdialog = new FontDialog(new JFrame(),"字体",true); textArea.setFont(fontdialog.showFontDialog()); //设置字体 }

else if(eventSource == menuItem[11]) //帮助 { try { String filePath = "C:/WINDOWS/Help/notepad.hlp"; Runtime.getRuntime().exec("cmd.exe /c "+filePath); } catch(Exception ee) { JOptionPane.showMessageDialog(this,"打开系统的记事本帮助文件出错!","错误信息",JOptionPane.INFORMATION_MESSAGE); } } else if(eventSource == menuItem[12]) //关于记事本 { String help = "记事本 版本1.0 操作系统:WIN 8 编译器:eclipse 版权" + "所有: ESTON YANG 最终解释权归本人所有" + "" + " Build By 冯洋" + " 课程设计:JAVA"; JOptionPane.showConfirmDialog(null, help, "关于记事本", JOptionPane.DEFAULT_OPTION, JOptionPane.INFORMATION_MESSAGE);

} else if(eventSource == menuItem[15]||eventSource == menuItem[16]) //查找下一个 { search();

} else if(eventSource == menuItem[17]) //替换 { substitude(); } else if(eventSource == menuItem[3]) //打印 { try { textArea.print(); } catch (PrinterException e1) { e1.printStackTrace(); }

} } /** * openFile方法 * * 从TXT读进数据到记事本 * **/ public void openFile(String fileName){

try {

File file = new File(fileName); FileReader readIn = new FileReader(file); int size = (int)file.length(); int charsRead = 0; char[] content = new char[size]; while(readIn.ready()) { charsRead += readIn.read(content,charsRead,size-charsRead); } readIn.close(); textArea.setText(new String(content,0,charsRead)); } catch(Exception e) { System.out.println("Error opening file!"); } } /** * saveFile方法 * * 从记事本写进数据到TXT * **/ public void writeFile(String fileName){ try { File file = new File(fileName); FileWriter write = new FileWriter(file); write.write(textArea.getText()); write.close(); } catch(Exception e) { System.out.println("Error closing file!"); } } /** * substitude方法 * * 实现替换功能 * */ public void substitude() {

final JDialog findDialog = new JDialog(this, "查找与替换", true); Container con = findDialog.getContentPane(); con.setLayout(new FlowLayout(FlowLayout.LEFT)); JLabel searchContentLabel = new JLabel("查找内容(N) :"); JLabel replaceContentLabel = new JLabel("替换为(P) :"); final JTextField findText = new JTextField(30); final JTextField replaceText = new JTextField(30); final JCheckBox matchcase = new JCheckBox("区分大小写(C)"); ButtonGroup bGroup = new ButtonGroup(); final JRadioButton up = new JRadioButton("向上(U)"); final JRadioButton down = new JRadioButton("向下(D)"); down.setSelected(true); //默认向下搜索

bGroup.add(up); bGroup.add(down);

JButton searchNext = new JButton("查找下一个(F)"); JButton replace = new JButton("替换(R)"); final JButton replaceAll = new JButton("全部替换(A)");

//"替换"按钮的事件处理

replace.addActionListener(new ActionListener() { public void actionPerformed(ActionEvent e) { if (replaceText.getText().length() == 0 && textArea.getSelectedText() != null)

textArea.replaceSelection(""); if (replaceText.getText().length() > 0 && textArea.getSelectedText() != null)

textArea.replaceSelection(replaceText.getText()); } });

//"替换全部"按钮的事件处理

replaceAll.addActionListener(new ActionListener() { public void actionPerformed(ActionEvent e) { textArea.setCaretPosition(0); //将光标放到编辑区开头 int a = 0, b = 0, replaceCount = 0; if (findText.getText().length() == 0) { JOptionPane.showMessageDialog(findDialog, "请填写查找内容!", "提示",JOptionPane.WARNING_MESSAGE); findText.requestFocus(true); return; } while (a > -1) { int FindStartPos = textArea.getCaretPosition();//获取光标位置

String str1, str2, str3, str4, strA, strB; str1 = textArea.getText(); str2 = str1.toLowerCase(); str3 = findText.getText(); str4 = str3.toLowerCase(); if (matchcase.isSelected()) //大小写区分 { strA = str1; strB = str3; } else { strA = str2; strB = str4; }

if (up.isSelected()) //向上搜索

{ if (textArea.getSelectedText() == null) { a = strA.lastIndexOf(strB, FindStartPos1); } } else //向下搜索

{ if (textArea.getSelectedText() == null) { a = strA.indexOf(strB, FindStartPos);

} else { a = strA.indexOf(strB, FindStartPos- findText.getText().length() + 1); } }

if (a > -1) { if (up.isSelected()) {

textArea.setCaretPosition(a); b = findText.getText().length(); textArea.select(a, a + b); } else if (down.isSelected()) {

textArea.setCaretPosition(a); b = findText.getText().length(); textArea.select(a, a + b); } } else { if (replaceCount == 0) { JOptionPane.showMessageDialog(findDialog,"找不到您查找的内容!", "记事本",JOptionPane.INFORMATION_MESSAGE); } else { JOptionPane.showMessageDialog(findDialog, "成功替换"+ replaceCount + "个匹配内容!", "替换成功",JOptionPane.INFORMATION_MESSAGE); } } if (replaceText.getText().length() == 0&& textArea.getSelectedText() != null) //用空字符代替选定内容

{

textArea.replaceSelection(""); replaceCount++; } if (replaceText.getText().length() > 0&& textArea.getSelectedText() != null) //用指定字符代替选定内容 {

textArea.replaceSelection(replaceText.getText()); replaceCount++; } }//end while } });

//"查找下一个"按钮事件处理

searchNext.addActionListener(new ActionListener() {

public void actionPerformed(ActionEvent e) { int a = 0, b = 0; int FindStartPos = textArea.getCaretPosition(); String str1, str2, str3, str4, strA, strB; str1 = textArea.getText(); str2 = str1.toLowerCase(); str3 = findText.getText(); str4 = str3.toLowerCase();

//"区分大小写"的CheckBox被选中

if (matchcase.isSelected()) //区分大小写

{ strA = str1; strB = str3; } else //不区分大小写 { strA = str2; strB = str4; } if (up.isSelected()) //向上搜索

{ if (textArea.getSelectedText() == null) {

a = strA.lastIndexOf(strB, FindStartPosfindText.getText().length()findText.getText().length() + 1); } } if (a > -1) { if (up.isSelected()) {

textArea.setCaretPosition(a); b = findText.getText().length(); textArea.select(a, a + b); } else if (down.isSelected()) {

textArea.setCaretPosition(a); b = findText.getText().length(); textArea.select(a, a + b); } } else { JOptionPane.showMessageDialog(null, "找不到您查找的内容!", "记事本", JOptionPane.INFORMATION_MESSAGE); } } });

//"取消"按钮及事件处理

JButton cancel = new JButton("取消"); cancel.addActionListener(new ActionListener() { public void actionPerformed(ActionEvent e) { findDialog.dispose(); } }); //创建"查找与替换"对话框的界面

JPanel bottomPanel = new JPanel(); JPanel centerPanel = new JPanel(); JPanel topPanel = new JPanel(); JPanel direction = new JPanel();

direction.setBorder(BorderFactory.createTitledBorder("方向")); direction.add(up); direction.add(down);

JPanel replacePanel = new JPanel(); replacePanel.setLayout(new GridLayout(1, 2)); replacePanel.add(searchNext); replacePanel.add(replace); replacePanel.add(replaceAll); replacePanel.add(cancel);

topPanel.add(searchContentLabel); topPanel.add(findText);

centerPanel.add(replaceContentLabel); centerPanel.add(replaceText); centerPanel.add(replacePanel);

bottomPanel.add(matchcase); bottomPanel.add(direction);

con.add(replacePanel); con.add(topPanel); con.add(centerPanel); con.add(bottomPanel);

//设置"查找与替换"对话框的大小、可更改大小(否)、位置和可见性

findDialog.setSize(550, 240); findDialog.setResizable(true); findDialog.setLocation(230, 280); findDialog.setVisible(true); }//方法mySearch()结束 /** * search方法 * * 实现查找功能 * */ public void search() {

final JDialog findDialog = new JDialog(this, "查找下一个", true); Container con = findDialog.getContentPane(); con.setLayout(new FlowLayout(FlowLayout.LEFT)); JLabel searchContentLabel = new JLabel(" 查找内容(N) :");

final JTextField findText = new JTextField(17); final JCheckBox matchcase = new JCheckBox("区分大小写(C)"); ButtonGroup bGroup = new ButtonGroup(); final JRadioButton up = new JRadioButton("向上(U)"); final JRadioButton down = new JRadioButton("向下(D)"); down.setSelected(true); //默认向下搜索

bGroup.add(up); bGroup.add(down);

JButton searchNext = new JButton("查找下一个(F)");

//"查找下一个"按钮事件处理

searchNext.addActionListener(new ActionListener() {

public void actionPerformed(ActionEvent e) { int a = 0, b = 0; int FindStartPos = textArea.getCaretPosition(); String str1, str2, str3, str4, strA, strB; str1 = textArea.getText(); str2 = str1.toLowerCase(); str3 = findText.getText(); str4 = str3.toLowerCase();

//"区分大小写"的CheckBox被选中

if (matchcase.isSelected()) //不区分大小写

{ strA = str1; strB = str3; } else //区分大小写 { strA = str2; strB = str4; } if (up.isSelected()) //向上搜索

{ if (textArea.getSelectedText() == null) {

a = strA.lastIndexOf(strB, FindStartPosfindText.getText().length()findText.getText().length() + 1); } } if (a > -1) { if (up.isSelected()) {

textArea.setCaretPosition(a); b = findText.getText().length(); textArea.select(a, a + b); } else if (down.isSelected()) {

textArea.setCaretPosition(a); b = findText.getText().length(); textArea.select(a, a + b); } } else { JOptionPane.showMessageDialog(null, "找不到您查找的内容!", "记事本", JOptionPane.INFORMATION_MESSAGE); } } });

//"取消"按钮及事件处理

JButton cancel = new JButton(" 取消 "); cancel.addActionListener(new ActionListener() { public void actionPerformed(ActionEvent e) { findDialog.dispose(); } }); //创建"替换"对话框的界面

JPanel bottomPanel = new JPanel(); JPanel centerPanel = new JPanel(); JPanel topPanel = new JPanel(); JPanel direction = new JPanel(); direction.setBorder(BorderFactory.createTitledBorder("方向")); direction.add(up); direction.add(down); topPanel.add(searchContentLabel); topPanel.add(findText); topPanel.add(searchNext); bottomPanel.add(matchcase); bottomPanel.add(direction); bottomPanel.add(cancel); con.add(topPanel); con.add(centerPanel); con.add(bottomPanel); //设置"替换"对话框的大小、可更改大小(否)、位置和可见性

findDialog.setSize(425, 200); findDialog.setResizable(true); findDialog.setLocation(230, 280); findDialog.setVisible(true); }

/** * 主函数 * *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MiniNote note = new MiniNote(); note.setVisible(true); }

} //字体类

import java.awt.Font; import java.awt.GraphicsEnvironment; import java.awt.event.ActionEvent; import java.awt.event.ActionListener; import java.awt.event.ItemEvent; import java.awt.event.ItemListener; import java.awt.*; import javax.swing.*; import java.awt.event.*; import javax.swing.border.*; import java.util.*; public class FontDialog {

private Dialog fontdialog; private JButton okButton, cancelButton; private int width = 480; private int height = 250; private String name = "Serif"; private int type = 0; private int size = 12; private Font customFont = new Font("宋体", Font.ITALIC, 12); private boolean okpressed = false; private boolean cancelpressed = false; private JLabel lbl1 = new JLabel("字体:"); private JLabel lbl2 = new JLabel("字形:"); private JLabel lbl3 = new JLabel("大小:"); private JTextArea area; String[] zx = { "常规", "加粗", "斜体", "基线" }; String[] dx = {"8" , "9" , "10", "12", "14", "15", "16", "18",

"20", "21", "22", "24", "26", "28", "30", "36",

"48", "54","72" , "89"}; JLabel lbl = new JLabel("字体样式Style"); private JComboBox cb1, cb3 = new JComboBox(dx), cb2 = new JComboBox(zx); private String[] zt;

public FontDialog(Frame owner, String title, boolean modal) {

init(); fontdialog = new Dialog(owner, title, modal); fontdialog.setLocation(owner.getLocation()); fontdialog.setLayout(new FlowLayout()); fontdialog.setSize(getWidth(), getHeight()); fontdialog.add(lbl1); fontdialog.add(cb1); fontdialog.add(lbl2); fontdialog.add(cb2); fontdialog.add(lbl3); fontdialog.add(cb3); fontdialog.add(okButton); fontdialog.add(cancelButton); fontdialog.add(area); fontdialog.setResizable(false); fontdialog.setAlwaysOnTop(true); cancelButton.addActionListener(new fontListener()); okButton.addActionListener(new fontListener()); fontdialog.addWindowListener(new fontListener());

cb1.addItemListener(new ItemListener() { // public void itemStateChanged(ItemEvent event) { //获取选择用户的字体类型

name = (String) event.getItem(); setCustomFont(new Font(name, type, size)); } });

cb2.addItemListener(new ItemListener() { // public void itemStateChanged(ItemEvent event) { //获取选择用户的字形

String s = (String) event.getItem(); if (s.equals("常规")) { type = Font.PLAIN; setCustomFont(new Font(name, type, size)); } else if (s.equals("加粗")) { type = Font.BOLD;

字体动作 添加监听器字形动作 添加监听器 setCustomFont(new Font(name, type, size)); } else if (s.equals("斜体")) { type = Font.ITALIC; setCustomFont(new Font(name, type, size)); } else { type = Font.CENTER_BASELINE; setCustomFont(new Font(name, type, size)); } } });

cb3.addItemListener(new ItemListener() { //大小动作 public void itemStateChanged(ItemEvent event) { //添加监听器获取选择用户的字号大小

size = (new Integer((String) event.getItem()).intValue()); setCustomFont(new Font(name, type, size)); } });

}

public Font showFontDialog() { fontdialog.setVisible(true); if (okpressed) { return getCustomFont(); } else { return customFont; } }

private void init() { //初始化 okButton = new JButton("确定"); cancelButton = new JButton("取消"); GraphicsEnvironment ge = GraphicsEnvironment.getLocalGraphicsEnvironment(); zt = ge.getAvailableFontFamilyNames(); cb1 = new JComboBox(zt); cb1.setMaximumRowCount(6); area = new JTextArea(6, 30); cb3 = new JComboBox(dx); cb3.setMaximumRowCount(6); okButton.setFocusable(true); area.setEditable(false); area.setText(new Date().toString()); area.setBorder(new TitledBorder("字体样式")); }

public void setWidth(int width) { this.width = width; }

public void setHeight(int height) { this.height = height; }

private int getWidth() { return (this.width); }

private int getHeight() { return (this.height); }

private void setCustomFont(Font customFont) //{ this.customFont = customFont; area.setFont(customFont); area.revalidate(); }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FontDialog.class.toString(); }

设置字体 public Font getCustomFont() //获取字体 { return (this.customFont); }

private class fontListener extends WindowAdapter implements ActionListener //监听事件类 { public void windowClosing(WindowEvent e) { fontdialog.dispose(); }

教育游戏实验报告范文第4篇

[摘 要]幼儿正处于思维的启蒙时期,对于新鲜的游戏充满了求知的热情,教师应顺应幼儿的成长规律,从游戏的角度出发,导入多元化的内容激趣,诱发幼儿的探究欲望,适应幼儿的游戏形式较多,教师应基于幼儿的活动能力与认知层次,根据幼儿的年龄变化与心理动态,调整游戏的难以程度,在游戏中贯穿知识内容,潜移默化熏陶幼儿的心灵,以游戏拓展幼儿的思维空间,提高其独立思考的你能力,促使幼儿形成团体凝聚力,在游戏中谦让、坚韧,创造良性的竞争氛围,寓教于乐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教育游戏;幼儿教育;应用

众所周知,幼儿对游戏情有独钟,在任何情况下,都可通过游戏唤起幼儿的热情,使得幼儿保持乐观好奇的心态面对生活与学习,幼儿游戏已经成为幼儿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教师应在游戏中填充趣味元素,并保障每一个幼儿都在游戏中获得乐趣与知识,享受金色的童年时光,以游戏为依托进入教育情境,幼儿轻松掌握知识,身心健康成长。

一、幼儿教育游戏的特点

1.趣味性

游戏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具有丰富的趣味,但游戏本身的趣味值是随着游戏的重复活动次数而递减的,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游戏的创新能力,不断以新奇的条件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游戏能够让思维不集中的幼儿,短时间乖巧听话的顺从教师的指令,幼儿应具备强又力的吸引作用,这也是游戏教学的必备要求,幼儿在年龄的增长中,个体差异也较为明显,教师应结合不同幼儿的喜好,让游戏内容丰富起来,妙趣横生中完成游戏活动。

2.可操作性

游戏的教育角度是多样化的,不同的教育内容都能结合游戏来推陈出新,无论是美学艺术还是基础知识、健康教育,在游戏的串联下,其可操作性与更替性都较强,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等调节游戏内容,锻炼幼儿不同方面的能力,基于幼儿的认知范畴,调节游戏的难易,避免幼儿在游戏中自尊心受到伤害,尽可能以游戏帮助幼儿建立信心。

二、幼儿教育游戏的应用

1.开展动手游戏

手工游戏必须依靠儿童自己动手完成,例如“剪纸”、“捏彩泥”、“串珠子”等游戏,儿童在游戏中,需要收、放、捏、搓、揉、穿等动作才能做出生动有趣的物体和图案。可以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做到手脑一致。儿童天性就活泼好动,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进行游戏活动,自己动手去创作一些玩具和图案。例如拼火柴活动,教师可以在讲解后首先在黑板上示范拼出几种不同的图案,然后让儿童自主练习,儿童根据自己的想象力拼出各种各样的图案,从简单到复杂,并将成果展示给其他儿童,这样对儿童操作能力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2.开展角色扮演游戏

道德教育应该从幼儿抓起,让儿童从小就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这对儿童的成长和身心发展有着关键作用。儿童通过角色的扮演学会如何与伙伴相处,如何沟通与合作。过家家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游戏,對于儿童也是一项极具开发性的游戏,孩子在游戏中,通过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去做不同的任务,从中学会换位思考,去体会当爸爸妈妈的感受,也十分具有趣味性。让孩子学会怎样处理家庭中各种人物关系,有助于培养一种好的生活习惯。

3.开展幼儿竞技游戏

每个孩子都有好胜心理,加上游戏具有很强的竞争性,所以幼儿进行游戏的时候会面临输与赢的问题。遇到这样的问题的时候,就是考验幼儿的时候。例如进行“跳房子”游戏的时候,会有一些幼儿在其中获胜,这时他们能体会到努力之后的成就感,同时对自己的信心会大大提高,但是还有一部分人面临失败,内心产生一定的挫败感。所以这个时候需要教师对幼儿进行正确引导,赢了游戏确实应该高兴,应该增强自信,因为只有给自己更多信心才能体验更多成功,做人生的赢家。但是,输了的时候也不应该气馁,一次失败不能代表全部,只要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找到努力方向继续前进,终究会成功。幼儿教师应该让幼儿在竞技游戏中锻炼自己的毅力,从而形成不怕困难的优秀品质,成为一个意志顽强的人。

4.开展创造性游戏

创造性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全面发展,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让其在快乐与轻松的氛围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创造性游戏可以和区域活动结合,区域能为游戏环境的创设、材料的补充与情节的拓展提供一定的基础保障。在区域活动的过程中,又能够在主题活动的基础上拓展开来,让幼儿自主地选择材料以及伙伴,让他们在游戏中能够完全自主。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更多的是自主地与材料互动,它是主题活动的延伸,同时也是创造性游戏活动情节的拓展。比如,教师可以模仿酷贝拉的游戏设置,将游戏区域划分成各种小区域,比如“医院”“图书室”“美术馆”“照相馆”“美工区”等不同的区域,教师在各个区域深化各个细节。在“医院”区域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地了解医院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各种仿真的医学用具,然后模仿医生进行活动,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了解作为医生的职责与医院的一些基本功能。又如“美工区”,为学生提供各种画具、剪纸工具等美工制作需要的器具,让他们为“医院”区域的同伴提供病历表、门牌等。为“照相馆”的学生制作自己设计的衣服、配饰,根据不同的幼儿设计不同的造型。“照相馆”的幼儿也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对“美工区”的小朋友提出意见,这样就能够加强各个区域的小朋友之间的合作与互助,这样区域游戏就摆脱了简单的“买卖”而形成了一个合作、创意与创造性的结合体。“操作区”提供各种药品盒,引导幼儿按类或按宽窄、长短、大小顺序摆放药品盒,促进幼儿数形概念的发展。从以上例子可以发现,在活动区中幼儿不仅获得多层面的发展,同时为游戏开展自制材料、创设环境,并在与同伴的交流中,细化“看病”的流程,为游戏情节的拓展提供基础保障。

三、结语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幼儿教育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现阶段,要想促使幼儿教育获得本质性的提高,必须对游戏教学进行深层次的优化和完善。幼儿园教师应积极创设健康的学习环境,开展趣味科学的游戏教学,培育孩子们的优良学习兴趣,逐步促使他们快乐的成长,并为未来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苏庆芳. 电脑教育游戏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7):65-65.

[2]裔婧. 浅议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应用策略[J]. 学园, 2015(32):136-137.

[3]方晴. 论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及应用策略[J]. 中国校外教育, 2013(17):146-146.

[4]李凤善. 浅谈游戏教学法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 新课程小学, 2015(3):124-124.

教育游戏实验报告范文第5篇

摘 要:从历史来看,职业教育是双轨制的产物。“职业教育”是一个含有阶级歧视和文化撕裂性的概念。从世界范围来看,自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职业教育正在进入到一个以“新职业主义”为标志的“后职业教育”时代。对我国而言,职业教育发展的百年史,就是一场概念之争的历史。我国目前正处在由职业教育大国向职业教育强国转变的关键时刻。职业教育面临着重新定位。用“技术教育”取代“职业教育”,并不仅仅意味着解决了一个学术分类的难题,还意味着我们可以对现实政策进行积极的反思。

关键词:美好生活;职业教育;新职业主义;新概念

作者简介:孟景舟(1965-),男,河南长葛人,河南科技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国家一般课题“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社会学学科体系构建研究”(编号:BJA180101),主持人:张社字。

经过一百多年的探索,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职业教育大国。因此,十九大报告将指导职业教育发展的用语由“加快”改为“完善”,这象征着我国职业教育进入到了一个以内涵发展为主的新时代。站在新时代的门槛,对职业教育定位进行新的思考显得非常必要。要思考职业教育的新定位,需要首先从思考“什么是职业教育”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开始。这要求我们必须清楚回答并审慎反思:职业教育从何处来?我国职业教育名称为何频繁更迭?世界“职业教育”正向何处去?

一、职业教育从何处来?

这个问题,如果具有基本的教育史常识,并不难回答。可是,由于职业教育是一门注重实用的学科,像这类“软问题”容易被主流舆论所忽视。虽然学界也有一些关于职业教育名称或概念之争的文献,但由于缺乏基本的史学修养,尤其缺乏国际视角,使这些争论多停留在望文生义的口水战[1]。

由教育部等七部委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把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奋斗目标。其中一个基本内涵就是构建一个既与普通教育相互独立又相互沟通、中高职紧密衔接的职业教育系统。这可以说是我国职教界期盼已久的宏愿。按照这个构想,我国的“职业教育”一词翻译成英文,就不应是Vocational education,而应是Technical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echnical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职业教育称谓。这个词组包含了三个概念,即技术教育(Technical education)、職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和职业培训(Vocational training)。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何会采用这样一个冗长又繁杂的称谓呢?我认为它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协调组织,是出于尊重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的历史和现实,出于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职业教育这一称谓在不同国家或地区,或者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不同时期,不尽相同。这种称谓变化,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并非个案。但是,在所有的教育概念中,职业教育名称的多变性,却并不多见。职业教育是西方文化的舶来品,然而,即使在西方,今天人们对职业教育称谓的使用也没有完全统一。比如英法,历史上多习惯使用“技术教育”一词,今天英国则更热衷使用“技能教育”。美国在历史上曾经使用“职业教育”一词,今天则更多地使用“技术与生涯教育”。“职业教育”成为一个稳固的概念只是在德国,或者说在德语文化圈中。

职业教育名称如此复杂,那么,职业教育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看看职业教育是怎么产生的。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或者更严格地说,职业学校是双轨制的产物。与一般的想象不同的是,西方现代公共学校体系,不是按照小学、中学、大学这样一个自然次序逐渐生成的,而是相反,即先有大学,再有中学,最后才有小学。这是因为在公共学校体系建立之前,贵族子弟一般是通过聘请私人教师,在家庭中接受教育,而广大民众则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和能力。现代大学诞生于中世纪。中世纪大学起初并不是为社会最上层人服务的。西方社会贵族在财产继承上,和东方社会相似,实行的是长子继承制。那些没有继承权的次子们,为了自立门户求得一技之长就进入了大学。因此,大学一开始是为了打造一个中产阶级服务的。最初的大学人数有限,几十个人,甚至几个人的情况都有。但随着上大学人数的增多,原来的家庭教育就显得捉襟见肘,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升学的预备机构,就像今天的高考补习班,这就是中学的雏形。这样,在西方教育史上,便首先出现了一个自上而下的教育系统。这个系统是专门为以贵族为代表的上层社会服务的。此时,教育制度是单轨的,因为今天称之为双轨制的另一轨还没有诞生。在中世纪大学诞生后的差不多七八百年后,今天被称为双轨制的另一轨才破土萌芽,这就是小学的出现。小学的诞生,并不是代表着教育的一个起始阶梯,而是代表着一种教育的类型。因为小学的出现,并不是为了构建一个从低到高相互衔接的教育体系,而是为了服务一个特殊的群体,即新兴的工人阶级。这样,西方最初专门为上层社会服务的单一的公共教育体系就被打破了,出现了一个与之平行的、专门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系统,这个系统一开始只有小学,再往后产生了建立其上的职业学校,这就是“双轨制”的历史来源。显然,从这个学校制度来看,当时从学校通向社会,有两个泾渭分明的出口:一个是大学,一个是职业学校。用今天的视角来看,两个出口都是向社会职业岗位输送人才,只不过一个是所谓的“高端职业”,一个是所谓的“低端职业”。需要特别说明一点的是,如前所述,中世纪大学的诞生是为了满足一个潜在的中产阶级的需求,它主要培养牧师、教授、医生、律师等职业人才。这四种职业人才是最初的中产阶级,不仅如此,时至今天,仍是西方社会享有充分尊严和荣誉的、标准的中产阶级。因此,中世纪大学被称为职业学校[2]。

既然大学和职业学校都是为培养职业人才服务的,为何只有后者,也就是说只有培养“低端职业”人才的学校,才被称为职业教育呢?这的确给我们这个单一职业文化的社会,造成了思维的障碍和痛苦。为了解除这种思维上的困惑,看来仅仅从宏观教育制度成因上,去探求职业教育的来源是不够的,还需要从微观上分析“职业教育”一词的来历。像任何事物一样,虽然“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现象,可以追溯到远古,但它作为一种成熟的教育思想和学校制度,则是近代才有的事。说到作为“成熟的教育思想和制度”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学校,不得不提及一个人,这就是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在被誉为诗人和思想家基石的德国,与众多熠熠生辉的大师相比,凯兴斯泰纳也许不值一提。但说到职业教育,他却毫无疑问是无可比肩的大师。今天这种分科设立的职业学校,就是最先由凯兴斯泰纳在慕尼黑创立的。他因此被称为“职业学校之父”。在他之前的那些所谓的职业学校,只能是“技术学校”。今天,德国的职业教育被誉为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而享誉世界,因此,人们也总是把职业教育首先与经济联系在一起。然而,与这个常识相反,凯兴斯泰纳在创立职业学校时,首先考虑的是政治的需要,而非经济的需要。凯兴斯泰纳是双轨制的坚定拥护者。他倡导职业教育、创立职业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利用“职业”在德国文化中的独特意涵,找到一种驯服工人阶级的工具。这对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状态,并因此国家主义意识形态甚嚣尘上的德意志民族来说,至关重要。“职业”这一概念在德国有着怎样独特的意涵呢?它又怎样成为训练工人阶级忠于资产阶级国家的工具呢?关于德国职业概念意涵的解释,韦伯在他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有过系统的论述。他经过详细的考证,认为德国的“职业”一词和基督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德国文化中,“职业”一词最初的含义,是上帝的“呼召”,因此,职业被认为是为了完成上帝命定的安排。德语职业意涵中这种宿命的忠诚,和凯兴斯泰纳的国家主义和双轨制思想不谋而合。二十世纪初的德国,曾经把职业学校称为“技工学校”。然而,在凯兴斯泰纳职业教育理论影响下,这一名实相副的称谓并没有为人们所广泛接受,一个名不副实的“职业学校”的名称反而流行起来了[3]。这样,在德国,职业教育逐渐被狭义为培养工人的专有名词。后来,由于德国经济的快速腾飞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享有的巨大国际声誉,这一“错误”的概念,经德语文化圈而扩展到了全世界。

德式职业教育概念,之所以能够被英美文化主导的现代西方社会所接受,除了和它自身所具有的强势“入侵性”有关,也和英美文化中分裂的职业概念有关。在英美主导的西方文化中,职业教育和职业学校中的“职业”一词是vocation。这一词汇充分表明了英语世界职业教育概念和德式职业教育概念的紧密关系。因为从词源来看,vocation的前身是calling,而calling(呼召),正是德语职业的意涵。在英语中,“职业”一词除了vocation以外,还有profession。profession和其它职业词汇相比,一个鲜明的特征是,它表明了一个需要系统教育培养的高级职业。中世纪大学所培养的牧师、教授、医生、律师,就是四种最古老的profession。在英美文化主导的西方社会中,事实上存在着两个职业教育概念,一个是Vocational education,另一个是Professional education。在这两个概念之外,或者说之间,还存在着另外一个概念,即Technical education。Technical education在很多时候和Vocational education同义,而在有些时候又表征一种比Vocational education更高一级的职业教育。如何定义技术教育,英国曾经甚至闹到想交给法院去判决[4]。综上所述,这也许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何会采用Technical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这样一个繁杂冗长称谓的一个合理解释吧。

二、我国职业教育名称为何频繁更迭?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概念澄清的过程。从学科发展来看,最初的学术都是围绕着概念的争议展开的。这种概念的争议,最终也会投射和影响到学术的外在建制,即现实的制度体系。概念的争议和混乱,往往反映了事物发展的不稳定性。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制度虽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但直到今天仍处在“构建”之中。而职业教育概念长期存在的争议和名称上的频繁更迭,正是这一“动荡发展”的最好注解。

我国职业教育百余年的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部职业教育的名称之争的历史。每一次职业教育名称的更迭,并不是标新立异的文字游戏,而是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政策和人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程度。

我国职业教育第一个正式的官方名字是“實业教育”。1904年,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的晚清政府,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现代学制,即癸卯学制。在癸卯学制中,职业教育被称为“实业教育”。此时,我国新教育的胚胎还根植于封建制度的温床上。晚清政府进行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挽救奄奄一息的封建王朝。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它的基本国策。实业救国是当时最主要的社会思潮。而要发展实业,就必须兴教育,成为当时具有改革精神的封建士大夫的共识。因此,实业教育其实是实业救国的一部分。由此可见,当时的职业教育完全是“社会本位”的,不具有任何个性解放的意义。不仅如此,当时为了刺激实业教育发展,还采用“奖给出身”这样一种古怪的政策。实业教育一词来自日本,因为癸卯学制是学习日本教育的产物,而日本学制则来自德国。当时学界认为“实业教育”,就是西方的技术教育(Technical education)或者工业教育(Industrial education)[5]。由此可见,实业教育一词实际上是中西文化的混血儿,而这种混血,却精准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文化的氛围和特质。

我国职业教育第二个正式官方名字才是今天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一词,来源于1922年民国政府颁布的壬戌学制中。这部学制虽然和癸卯学制相距不到二十年,但社会文化和经济政治制度却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特别是经过五四运动,社会文化思潮从维护封建正统,急剧地转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全盘西方,追求个性解放。戊戌学制是模仿美国学制的结果。当时,在向哪个西方国家学习的问题上,存在着美国模式和德日模式之争,最终美国模式占了上风。美国模式之所以胜出,是因为美国模式更契合了当时中国社会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潮。实业救国,已让位给了追求个性自由。“职业”一词与“实业”相比,具有个体性。“职业教育”取代“实业教育”,象征着教育由“社会”转向“个人”。这也就是今天人们仍津津乐道的“让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然而,当时的新教育,刚刚从封建社会中脱胎而出。人们对新教育的本质还处在探索之中。对什么是新教育还未完全知晓,何况职业教育呢?事实上,当时的职业教育肩负的不仅仅是今天的培养技术人才的任务,还有对整个旧教育的冲锋和批判。从这个意义上,职业教育也就代表了与科举制教育完全不同的新教育。也就是说,此时的职业教育承受了它不该承受之重。正因为如此,它以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提出而悲壮地走向终结。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进入到了一个全新时代。“职业教育”一词,被视为资本主义的东西,而遭唾弃,取而代之的是“技术教育”。在职业教育这次的名称更迭中,意识形态的作用虽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若仅仅从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契合度来看,用“技术教育”来指称有别于普通教育的一类教育,比用“职业教育”更合适。因为当时发展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建设培养急需的技术工人和技术人才。“技术教育”自然比“职业教育”更名副其实。但即便如此,在随后到来的“文化大革命”中,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技术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名称,都几乎销声匿迹了。因为在“开门办学”“教育与工农、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指导思想下,我国实际上进行了一场教育的“单轨制”运动。这种“单轨制”远比美国的单轨制更为彻底,因为美国所谓的单轨制,不过是以校内的分轨代替了校外的分轨。而我国的“单轨制”,则真正实现了“统一学校”。如果单从“职业学校”或“技术学校”的存废来看,“文化大革命”中职业教育是遭到了重大挫败,但若从整个教育来看,此时的教育却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泛职业化”现象。

“职业教育”的复出,是改革开放拨乱反正的结果。今天,我们会习惯地给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教育改革,特别是职业教育的恢复,贴上经济的标签,但是,这场改革更多的是教育的一场自我革新运动。职业学校的大规模扩充,实际上是为恢复高质量的精英中等教育铺平道路。也正因为此,把“文化大革命”中建立的大批低质量中学,改成了职业学校。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中非常鲜明的一个特征,或许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特征。这次“职业教育”的复出,从表面看虽然承袭了二十年代的名称,但内涵却截然不同。从学制上看,上世纪二十年代“职业教育”对“实业教育”的取代,实际上是美国的单轨制对德国的双轨制的取代,而这次却恰恰相反,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实际上是用双轨制取代了文革中所谓的单轨制。也许正因为如此,这场改革虽然顺利,但“职业教育”名称的复出却是艰难的,经历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因为在这场复出中,除了“职业教育”一词外,还有一个可以和它比肩的词汇“职业技术教育”。在这场争论中,虽然“职业教育”最终获得了官方和法律的认可,但是,“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种学术用语,却一直保留到今天。这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道独特景观。

“职业技术教育”一词最初从何而来,有待考证,但若仅从字面来看,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称谓Technical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显然有着密切的联系。“职业教育”之所以能够战胜“职业技术教育”,我个人认为原因有三:一是传统的力量。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开山鼻祖是黄炎培。黄炎培创建的中华职教社,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发轫的重要象征和遗产,在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影响。在职业教育名称的“北派”和“南派”之争中,所谓的“北派”,就是以中华职教社为代表的赞同“职业教育”的一方。二是学习对象国的影响。由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巨大国际声誉,改革开放后,我国把学习的主要对象国选择了德国。与上世纪二十代相比,这似乎是给历史开了一个玩笑,还德国一个迟来的胜利。三是国家的战略选择。单轨制虽然更具社会公平,但就我国当时不高的生产力而言,选择双轨制实际是在选择效率优先,更符合国情。为了追求效率,把双轨制作为一个阶段性的教育发展战略,无可厚非,但这并不意味着非要选择“职业教育”这个名称。因为以上所述的中西文化的阻隔和差异,这个词给教育学界带来了极大的学术麻烦,比如要把职业教育提升为和普通教育学相平行的一级学科。所谓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本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事情,为何非要人为地将之撕裂?还不仅于此,这种学术思维的混乱,还直接影响到现实政策。比如,把双轨制延伸到高等教育领域,建立一个自下而上和普通教育相平行的、独立的职业教育体系。这是否符合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呢?这是否是职业教育的世界水平呢?“职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两个概念的并存,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隐喻。双方都在暗暗积蓄力量,等待着真相大白的那一刻。

三、世界“职业教育”正向何处去?

本段标题之所以把职业教育加一个引号,意在表明在这里探讨的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不仅是一种教育事实,还是一种概念或名称。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发展总要受特定的社会条件所左右。概括起来,影响教育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经济,一类是社会政治。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技术经济的发展對职业教育的影响。众所周知,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进入到了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与以前时期相比,这种加速发展更多地是来源于技术的变革和进步。第三次浪潮还没退去,被称为“工业4.0”的第四次浪潮又扑面而来。这场变革,带来了两个与教育最为密切的变化:一个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急剧缩小,也就是传统的白领工人和蓝领工人的界限正在模糊或者消失。以前被认为是职业教育领域培养人才所从事的工作,正在越来越多地被机器人取代。另一个是职业种类更新的加快。传统的像中世纪工匠那样的一生只从事一种职业的现象,将一去不复返了。为了因应这种变化,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就提出了“新职业主义”的概念。所谓新职业主义,是针对以单纯的岗位技能训练为目的的旧职业教育而言的。其主要内涵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职业教育不独是职业学校的事情,而是整个教育的职责;二是职业教育不仅仅面向眼前的需要,更着眼于终生的发展;三是职业教育不限于具体岗位的技能训练,更着重可迁移的核心技能的培养。技术经济的迅猛发展,从根本上动摇了双轨制的物质基础。而核心技能的提出,则从理论上填平了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长久对立的鸿沟。

其次,让我们看看社会政治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政治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对民意的平衡,与技术经济相比,它对教育的影响更超前更直接。近代以来,民主化是最重要的政治诉求。双轨制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初具雏形。然而,进入二十世纪,在民主化浪潮推动的“统一学校”运动中,很快全体国民便“共享”了小学教育,因此,二次大战后,西方主要国家推出的学制,几乎都是建立在共同小学教育基础上的“分叉制”。而这种分叉制建立还不到二十年,在二十世纪六十年,西方社会就又掀起了一场针对中学的“综合学校”运动。综合中学本是美国的产物,它体现了美国所谓的民主价值观,即人类最大的不平等是先天智力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虽然无法消除,但可以尽量延缓由此造成的社会差别。综合中学的价值就在于,可以为未来的总统和技工提供更多的在一起共同学习生活的经历,从而能为他们日后在社会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提供更多相互理解的可能。这种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建立的综合学校,事实上也因应了技术变革的需求。或者说,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综上所述,在技术经济和社会政治的共同作用下,西方社会无论从教育整体,还是职业教育本身来说,都出现了“综合化”的趋势。这也就是所谓的“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这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说法了。下面,让我们从概念本身,去考察一下西方主要国家职业教育的具体情况。

英国是最先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它的职业教育因此也起步最早,但发展程度却长期落后于欧洲大陆。英国也因此以不重视职业教育而著称。在英国,职业教育并不像我国一样,被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类型,而被视为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一个自然的组成部分。这就是说,在英国的教育分类中,并没有把职业教育和中等教育并列起来。不仅如此,英国对职业教育的称谓,不是“职业教育”,而是“技术教育”。英国所谓的职业学校,统统不含“职业”二字,而叫“技术学校”“技术中学”“技术学院”。新职业主义这个概念首先是由英国人提出的,如前所述,它是对旧职业教育的批判。值得注意的是,“新职业主义”并不包含教育二字,也就是说它并不是“新职业教育主义”。这种差异反映了新职业主义的核心思想——职业教育是面向所有的人,而且是贯穿一个人终生受教育过程之中,并不局限于职业学校。基于这种理念,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英国人在职业教育领域更喜欢用“技能”一词。技能既可以指工人车间里的技能,也可以指科学家实验室里的技能。因此,它与“职业”一词相比,更具有“民主性”。

法国在历史上,也习惯使用“技术教育”一词。法国第一部职业教育法律,被称为“技术教育宪章”。如果单从学校角度考察,“职业学校”在法国出现的时间可能比德国还要早。但是法国的职业概念既没有德国文化中的宗教性,也没有英美文化的“分裂性”。法国的职业概念有些类似于我国,是一个单一的、世俗化的概念。法国最早出现的“职业学校”,并不同于德国后来的专门培养技术工人的职业学校。它的培养目标是中高级人才。在法国,最好的高等教育不是综合性大学,而是“大学校”。大学校也被认为是“高等职业教育”。在世俗化、单一职业观的法国,职业教育一向就被认为是整个教育的事情。上世纪八十年代,法国把职业化作为大学改革的三大原则之一,提出高等教育要特别为从事一种职业作准备。的确,在法国现有的学制中存在职业中学。但法国所谓的职业中学,只不过是不同等级职业资格证书的训练班。

在所有的西方国家中,美国由于是一个年轻的移民国家,没有阶级传统的包袱,它是最彻底对“职业教育”进行批判的西方国家。“从前的教育名称上不叫职业教育,实际上具有职业的性质。”[6]在杜威众多的教育名言中,这句话也许并不太引人注目,但对于关心“职业教育”这一词语所携带的阶级歧视性者来说,它却永远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杜威在他的名著《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对西方分裂的职业和教育概念,进行了无情的抨击。虽然综合中学现在成为西方社会纷纷仿效的样板,但却并非杜威这位以民主主义著称的教育家的初衷。与凯兴斯泰纳相反,杜威是双轨制的坚决的反对者,综合中学不过是他与双轨制长达十年斗争的妥协产物。美国虽然也使用“职业教育”一词,但由于在正规学制中,几乎没有单独的职业学校,因此,所谓的职业教育实际上是一系列的法案、政策或项目。即便如此,上世纪九十年代,受新职业主义的影响,美国彻底放弃了“职业教育”,而改称生涯与技术教育,即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简称CTE。CTE可以被视为以美国为代表的“新西方世界”,向“职业教育”告别的时代宣言。

今天,从世界范围来看,也许只有德国和不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还在坚持使用“职业教育”。不发达国家坚持双轨制,和我国一样,是一种效率优先的战略选择。德国使用“职业教育”,是由于职业的特殊政治文化意涵和高度固化的社会和教育结构。然而,即使像德国这样的“职业教育”发源国,同样面临着综合化的极大挑战。它的双元制不得不增加基础教育年,而且在学制中也出现了综合中学。这说明,在世界范围内,一场向“职业教育”告别的序幕正徐徐拉开,正在迈入“后职业教育”时代。有人也许会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1年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仍使用了“职业教育”一词,对此进行反驳。不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1年颁布的最新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是继续沿用了“职业教育”一词,但这并不足以成为反对综合化趋势的证据。首先,我们应该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制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目的是便于统计和搜集资料,它所使用的概念只不过是对目前现状的一种认可,并不具有任何偏好。像我国和德国这样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都在使用“职业教育”一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一个国际协调组织,自然难以回避。其次,它在短线高等教育以下,对两种教育区分用的词是“普通”和“职业”,而在短线高等教育以上,用的则是“学术”和“专业”,由此可以印证,西方职业和职业教育一词所带有的阶级歧视和文化撕裂性的事实,这种分裂的职业和教育概念正是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所竭力批判的。第三,更为重要的是,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基础单元不是学校,而是课程。也就是说,它所定义的职业教育,并非是特殊的学校类型,而是存在于各种类型学校中的课程。普通和职业、学术和专业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理论和应用的关系。如果以此来论,所谓的本科以上层次的职业教育,在我国早已存在,而且常常存在于同一个院校同一个系科之中,比如数学和应用数学、英语和商务英语、汉语言文学和创意写作,等等。这样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不以学校,而以课程作为统计单元,恰恰体现了以上我们所讨论的世界教育正在呈现的综合化趋势。这种综合化既是知识本身的需要,也是民主政治的诉求。

四、迈向职业教育新时代

在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之后,要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自然是不言自明的。这并非意味着要取消所有的职业学校,但至少应该放弃使用“职业教育”这样一个携带有“阶级歧视”和“文化撕裂”基因的陈旧词汇。更明确地说,应该用“技术教育”取代“职业教育”。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初衷,其实就是为了培养技术人才。用“技术教育”取代“职业教育”,是名至实归。职业和技术其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职业是目的,技术是内容。用技术教育取代职业教育,实际上也就是由从目的区分教育类型,转向从内容区分教育类型。比如在对教育进行分类时,不必在短线高等教育以下使用“普通和职业”,在短线高等教育以上使用“学术和专业”这样一种分裂的做法,而可以使用“学术和技术”来表征“理论和应用”,贯穿教育的各个阶段,从而消除“职业教育”一词所引发的思维混乱和痛苦。用“技术教育”取代“职业教育”,并不仅仅意味着解决了一个学术分类的难题,还意味着我们可以对现实政策进行积极的反思,例如是否还需要坚持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1∶1的规模结构,是否需要构建一个也许早已存在的、所谓的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如果在一百年以前,或者在四十年前,我们也许没有勇气做出这样的反思。可是在无论从综合国力,还是职业教育本身而言,我们都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大国的今天,这样的反思不但是恰逢其时,还应是责无旁贷。这种更名和反思并非盲目的跟风,而是基于对世界职业教育历史和变化趋势透彻把握基础之上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到本世纪中叶,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美好生活的最基本因素应该是和谐。教育作为一种型塑社会的力量,在建设美好生活过程中,理应发挥整合的作用,而不是相反。至少它应尽力避免有可能对社会文化所造成的撕裂。职业教育长期以来被贴上了“劣等教育”的标签,正如原美国教育部职业与成人教育司职业教育处处长W.沃特认为:“不改名就不能克服(公众对职业教育反应消极的)這种现象。”[7]由此而言,和“职业教育”这个带有阶级歧视和文化撕裂性的陈旧概念告别,既是对我国职业教育百余年艰难发展历程的总结,也是对我国职业教育美好明天的期盼。

参考文献:

[1]孟景舟.关于职业教育名称的百年之争[J].职教论坛,2011(16):8-10.

[2](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9.

[3]孙祖复.金锵.德国职业技术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36.

[4](英)托·亨·赫胥黎.科学与教育[M].单中惠,平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83-285.

[5]王炳照.阎国华.中国教育思想通史(五)[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124.

[6](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30.

[7]刘启娴.世纪之交的国际职业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

责任编辑 韩云鹏

教育游戏实验报告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十分必要的,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小学生社会经验少,好奇心重,可塑能力强,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黄金阶段。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可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在学生的体育游戏教学与德育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进行游戏的同时,感受到德育的思想,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本文从小学体育游戏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效结合的意义、小学体育游戏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效结合的策略两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小学体育 体育游戏 德育教育

前言:在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教育,小学体育教学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载体,体育教学不同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可以将体育游戏和德育行为和谐的结合在一起。利用小学体育游戏教学和德育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能够让学生德育理论进行理解之后在体育游戏活动中进行实践,提高学生对德育教育的理解,提高教师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1.小学体育游戏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效结合的意义

小学体育教学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将体育游戏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教育,也就是教师在学生进行体育游戏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德育的意义和内涵,这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提供了条件。

在小学体育游戏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能够让学生变得遵守规则。不论是体育项目考察还是体育游戏的进行,都会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小学生在游戏进行过程中必须遵守游戏规则,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学生在之后的生活中也会遵守国家的规则,也就是法律。其次,对学生在体育游戏中进行德育教育,能够对学生意志力进行锻炼。谁的人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学生在体育游戏中需要进行很大程度的努力才会成功,也需努力之后还会失败。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分析游戏失败的原因,让学生在不断的进行改进和失败中,积累经验,取得游戏的最终成功。教师要对学生的不同变现进行针对性训练,加深学生对坚持的理解。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小学体育游戏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效结合的策略

2.1在体育游戏中教育学生要遵守规则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法制规则,我国是法治国家,作为国家的公民需要对国家的法律规则进行遵守,不可逾越。小学生的社会经验很少,对事物规则认知能力比较弱,让学生明白自己行为的正确与否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前提。为了更好地对小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教师需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生长规律选择合适的体育游戏,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指导和纠正,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例如,在进行游戏听数抱团中,让学生分组进行,学生占成圆圈状进行走动,教师在随机报出数字,学生进行抱团,抱团人数需要是教师随机的人数,错误的直接淘汰,小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可能不太懂游戏规则,小学体育游戏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失败了不退出的情况,这时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導,引导学生要遵守游戏规则,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2.2在体育游戏中教育学生要克服困难

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跳高等动作幅度大的体育教学时,很多学生胆子很小,不敢进行跳高训练,再有学生对体育动作理解不够,不敢对跳高进行动作尝试,这时候的教师鼓励也无济于事,需要让学生减轻学生心理压力,让学生轻装上阵。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爱玩的心理,让学生进行袋鼠跳体育游戏,让学生分组排队站好,教师对学生讲解袋鼠跳的注意事项和动作要领,将专业的跳高知识渗入到游戏规则中,让学生单个对袋鼠跳进行尝试。通过游戏进行体育组动作训练,可以淡化学生的害怕心理。最终引导学生克服困难,进行跳高训练,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要想办法,克服困难才能获得最终胜利。在体育游戏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能够提高学生思想品质的增强。

2.3在体育游戏中教育学生要团结友爱

学生在集体生活中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团结协作精神,这些品质的培养大部分需要学生在同学合作中培养,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也是现阶段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之一。在体育游戏中,学生在游戏中的态度和品质都会显现出来,教师要多多观察,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态度的纠正,在游戏中对学生进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团结互助中取得成功,共同感受成功的乐趣。例如在教学中对经典游戏“老鹰抓小鸡”进行改编,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为老鹰,一组为小鸡。学生对鸡妈妈和鹰妈妈进行投票选择,两组学生互相抓,被抓到的学生进行淘汰,在10分钟时间内淘汰人数少者获胜。教师要根据游戏情况对学生进行实时评论,鼓励落后的一队积极追赶,领先的一队要戒骄戒躁,让学生全力以赴的进行比赛。

在比赛中培养学生全力以赴向成功奋斗的精神和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还能对学生心理压力的承受能力进行锻炼,让学生在游戏时间过程中体会团队的强大,有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

结束语:学生的天性就是爱玩,体育教学是学生在小学教育中唯一能玩的教学科目,教师要抓住这一优势,在体育游戏中对德育教学进行渗透,让学生在体育游戏实践过程中,对德育理论进行更深刻的理解。教师在学生游戏过程中对学会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游戏的选择和创设时,需要遵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生长规律,找到适合学生进行的体育游戏,才能保证体育教学中对德育教育进行渗透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任春霞.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0(10):62-63.

[2]桂倩.论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的德育应用[J].当代家庭教育,2020(07):163.

[3]和寿林.小学高年级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途径研究[J].体育风尚,2019(01):141.

[4]朱正龙.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和应注意的问题[J].教育现代化,2018,5(10):353-354+356.

教育游戏实验报告范文

教育游戏实验报告范文第1篇开展民间体育游戏活动的实验报告开封市实验幼儿园:徐春茜一、实验课题的提出传统的民间游戏曾给我们带来多少童...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