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修补范文
腹壁修补范文(精选6篇)
腹壁修补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9例中,女7例,年龄25~37岁,有过妊娠及生育史的6例;男2例,年龄23岁1例,34岁1例。本组病例均无腹壁外伤史。9例患者均是无意中发现腹壁包块,病程1个月~2年,初期自觉无明显症状,包块增大后有局部轻微疼痛不适。查体均是腹壁单一、实性、质硬、边界欠清的肿块。患者肿瘤部位:位于右下腹4例,左下腹3例,均为单发,肿瘤大小最小3 cm×4 cm,最大5 cm×6 cm。B超检查示腹壁内低回声软组织肿块影,边界不清,内见血流信号。CT检查示腹壁密度稍低肿块,肿块与邻近腹壁肌肉分界不清。
1.2 方法
本组患者均在硬膜外麻醉下行手术治疗。手术中做腹壁纵向切口,切口要长过肿瘤边界5 cm以上,切开皮肤、皮下,在皮下游离皮瓣,显露肿瘤边界,沿着肿瘤边界外3 cm,将瘤体及周围筋膜、肌肉及部分腹膜一并切除,多方取材送快速冰冻病检,以获得3 cm以上阴性切缘。切除后游离腹膜前间隙,缝合腹膜,裁剪Marlex补片使其边缘超过腹壁缺损5 cm,将其置入缺损处游离好的腹膜前间隙,以1-0 Prolene线将补片固定于周围的肌肉、筋膜,进针时距离网片边缘0.5~1.0 cm,针距为1.0~2.0 cm。缝合完后补片要无卷曲,无张力,然后在肌肉筋膜上方,同法用Marlex补片再修补一层,完成两层修补,见无活动出血,在上层补片表面放置两根乳胶引流管从切口两侧引出,接负压引流器,常规缝合皮下皮肤,术后给于抗感染治疗1周,引流管要待每日引流液少于5 ml后拔出,术后应用腹带至少3个月。
2 结果
本组9例患者中有8例切口一期愈合,1例患者拔除引流管后皮下积液,给于局部穿刺抽取积液,加压包扎后积液消失,平均住院时间(10.0±3.5)d,出院前B超检查皮下无积液。本组病例全部随访1~3年至今无皮下积液,肿瘤无复发,无切口疝,活动良好,无明显不适。
3 讨论
腹壁纤维瘤病是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一个类型,韧带样型纤维瘤病也称硬纤维瘤或侵袭性纤维瘤病,韧带样型纤维瘤病是由深部软组织的纤维组织过度增生而形成,常向邻近的肌肉组织或脂肪组织内浸润性生长,切除不净极易复发[1]。韧带样型纤维瘤病通常按照部位分为腹壁纤维瘤病、腹壁外纤维瘤病、腹腔内和肠系膜纤维瘤病。其中腹壁纤维瘤病占其中的50%~70%,浸润性生长,很少有转移,局部切除后复发是其特点。有报道复发率37.5%[2],也有报道复发率高达50%~65%[3]。腹壁纤维瘤病的诊断并不困难,主要是对其认识不够,对于腹壁上尤其是下腹壁缓慢生长的位置较深的质硬包块要高度警惕,特别是年轻女性,有过妊娠生育史或外伤史者,因该病的发生可能与损伤因素有关,本组患者有7例都是年轻女性,且有6例有过妊娠生育史,与之吻合。发现这类包块后,要做进一步检查,B超和CT检查可发现腹壁层内的密度均匀,边界不清的实质性包块,可以考虑诊断为腹壁纤维瘤病,确诊必须通过病理检查。
腹壁纤维瘤病由于有高复发率,如何有效地降低其复发率成为其治疗的关键。彻底切除肿瘤是根治腹壁纤维瘤病唯一可靠的方法[4],手术切除范围对于减少其复发率起到主要作用[5],至少要切除距病变3 cm以上的组织,才能保证明显降低复发率,并且术中必须做冰冻病理切片保证切缘阴性。由于做了扩大切除术,虽然降低了复发率,但同时也带来了问题,就是切除后造成了腹壁的巨大缺损,腹壁缺损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造成切口疝。针对腹壁的巨大缺损,笔者行一期无张力腹壁修补,选用Marlex补片进行腹壁缺损的修补,Marlex补片是人工合成的聚丙烯材料,由于Marlex补片是由单股丝编制,且网孔较大,具有诱导成纤维细胞生长的作用,促进成纤维细胞长入网的孔隙,不仅能代替正常的组织,由于其促进纤维组织增生,还能与正常组织融合达到增强局部组织强度的作用,而且其不容易隐藏细菌,抗感染能力好。术中笔者采用了双层修补,减少了术后切口疝的发生率。切除肿瘤后,还要游离腹膜前间隙,这样可以将腹膜缺损缝合,然后将Marlex补片置入腹膜前间隙。如果游离后腹膜缺损较大无法缝合,就要选用CK补片进行腹膜缺损的修补,因为普通的聚丙烯补片修补容易造成肠瘘,而CK补片由双层单丝聚丙烯网状结构通过聚四氟乙烯(PTFE)单丝与一层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结构缝合在一起,其腹腔面为ePTFE,接触肠管不容易出现肠瘘。在放置补片时要修剪补片,边缘要超过缺损5 cm,这是因为聚丙烯补片置入人体后随着时间会皱缩,面积可以皱缩40%,因此置入的补片面积要足够。上层补片放置在肌层上方,位于皮下,由于要放置足够面积的补片,皮下游离的面积很大,术后很容易出现皮下积液的情况,因此要放置皮下引流,引流要充分,拔除引流时间要偏晚。
通过扩大切除和腹壁缺损修补可以很好地治疗腹壁纤维瘤病,明显降低了复发率。同时也要综合利用好其他方法,放疗治疗不可以代替手术,但是可以作为较大肿瘤的术前和术后辅助性治疗;内分泌治疗特别是三苯氧胺有一定作用,连续应用6~8个月可使病情稳定[6]。
摘要:目的:探讨扩大切除并腹壁修补治疗腹壁纤维瘤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例腹壁纤维瘤病患者行瘤体扩大切除,范围超过瘤体边界3 cm以上,并对缺损的腹壁用Marlex补片给予无张力修补。结果:9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恢复良好,随访至今,未见复发病例。结论:腹壁纤维瘤病扩大切除是防止其复发的主要方法,对于切除后的腹壁缺损可以用补片行腹壁修补,效果良好。
关键词:腹壁纤维瘤病,腹壁修补,Marlex补片
参考文献
[1]王坚,朱雄曾.软组织肿瘤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3-117.
[2]杨维良,张好刚,张东伟,等.8 6例腹壁硬纤维瘤的临床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7,22(10):736-738.
[3]高维生,李小毅,桑新亭,等.腹壁硬纤维瘤28例报告[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0,15(7):441-442.
[4]Schlemmer M.Desmoid tumors and deep fibromatoses[J].Hematol OncolClin North Am,2005,19:565-571.
[5]Ballo MT,Zagars GK,Pollack A,et al.Desmoid tumor:prognostic factors and outcome after surgery,radiation therapy,or combined surgeryand radiation therapy[J].J Clin Oncol,1999,17(1):158-167.
腹壁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应用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0年2月—2011年5月切口疝患者7例, 其中男5例, 女2例, 年龄33~72岁, 平均53岁;脐疝7例, 其中男3例, 女4例, 年龄6~57岁, 平均42岁;白线疝1例, 男, 63岁。14例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1例采用静脉全麻。
1.2 材料
采用聚四氟乙烯材料或复合材料即聚丙烯和聚四氟乙烯的双面材料。
1.3 方法
选用保证腹肌松弛的麻醉, 根据术前检查疝环的大小和缺损的最大距离处选择切口, 显露疝环, 沿其边缘清楚地解剖出腹壁多层组织, 回疝病内容物后, 如判定腹膜不能对合, 选用聚四氟乙烯或其复合材料补片。选用复合材料时, 应将聚四氟乙烯材料面对肠管。因聚丙烯材料可导致较为严重的肠粘连而影响今后的肠功能。首先补片缘与腹膜周围间断缝合, 再以疝环缘与补片做周围间断缝合。确认无活动性出血后逐层关腹。如腹膜能在无张力下闭合, 则可使用大张聚丙烯补片在肌肉或腱膜前修补。塞入补片缘要距疝环缘3cm或更多, 如上所述做两圈间断周圈缝合。术后一般给予预防性抗菌药物24h, 使用有效的腹带。脐疝手术时应注意保护脐眼, 以免对患者产生心理上的影响。
2 结果
手术时间30~60min, 平均46min。手术第2天下床活动, 术后恢复快, 均在8d内拆线, 切口I期愈合。无一例发生排斥反应, 局部感染和复发等并发症。
3 讨论
每位外科医生都已认同, 腹壁无张力疝尤其是成人腹壁疝是不可自愈的。手术是惟一的治疗方法。当疝出现崁顿又不能及时手术, 后果严重, 尤其在具有合并其他疾病的老年人更是这样。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疝修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无张力疝修术简单易行, 痛苦小, 符合人们的需求应当成为目前疝修术的首选。
参考文献
[1]中华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腹股沟疝, 股疝和腹壁切口病手术治疗方案 (草案) [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1, 10 (21) :10.
腹壁修补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1例, 男21例, 女10例, 年龄65~89岁, 平均年龄72岁;上腹部正中切口3例, 右上腹经腹直肌切口12例, 右上腹斜切口8, 麦氏切口2例;下腹正中切口6例。5例为难复性疝。31例均为第1次修补。修补时间均在术后半年以上。肥胖患者8例。修补材料:全部采用Kugel补片 (美国Bard公司) 。诊断:临床症状, 腹壁可复性包块, 彩超确诊, 进一步CT检查明确诊断, 判断位置。
1.2手术方法
本组患者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切开皮肤皮下直至显露疝囊, 均不切开疝囊, 而将疝囊与周围组织完全游离后回纳入腹腔, 再将补片置于腹膜外, 腹直肌后方, 边缘超过疝环3~5 cm, 固定补片, 术后腹带加压包扎。
2 结果
本组31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 完全康复。其中28例切口Ⅰ期愈合, 3例出现皮下积液, 经穿刺抽吸, 局部压迫等处理后完全吸收, 术后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3~5年, 1例复发, 3例部分患者出现术区慢性疼痛, 对症治疗后半年左右症状消失。
3 讨论
切口疝大多为医源性因素造成的腹壁疝[2]。包括来自患者自身和与手术操作相关两方面的因素: (1) 患者的年龄、体重、营养状况等无法改变或不易改变的因素影响着腹壁切口的愈合, 如高龄、营养不良、糖尿病、肥胖、长期使用类固醇激素等不利于手术创伤的恢复, 其中包括切口的愈合。 (2) 手术时切口的缝合关闭操作不当是切口疝的原因之一。 (3) 术后出现切口的血肿、感染或皮下脂肪无菌性坏死、液化等也是切口疝的诱因。 (4) 术后的腹胀、腹内压增高, 如慢性咳嗽和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 等可影响腹壁切口的愈合, 是形成切口疝的因素之一。另外腹壁刀刺伤错误处理是切口疝另一常见原因, 如果手术方式不当, 手术不彻底, 也可能切口疝的形成[3]。因此老年患者为腹壁切口疝高发人群。依据腹壁缺损大小分类: (1) 小切口疝:疝环最大径<3 cm。 (2) 中切口疝:疝环最大径3~5 cm。 (3) 大切口疝:疝环最大径>5~10 cm。 (4) 巨大切口疝:疝环最大径10 cm, 或疝囊容积与腹腔容积的比值>0.15 (不论其疝环最大径为多少) [4]。
腹壁切口疝不能自愈, 除非有手术禁忌证, 都应手术治疗。本组31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 完全康复。1例复发患者因缺损较大, 补片相对较小。Kugel补片修补老年腹壁切口疝疗效确切, 方法较简单, 容易掌握, 不需进入腹腔, 对腹腔内干扰小, 手术时间短, 出血少, 患者疼痛轻微, 无变态反应, 并发症少, 手术后患者恢复快, 住院时间短, 可迅速恢复日常生活。
但应用这种手术修补方式应注意以下问题: (1) 由于Kugel补片为聚丙烯材料制成, 不能与肠道组织直接接触, 如果患者腹壁缺损较大造成腹膜不完整则不能应用这种方式进行修补。Kugel补片大小是固定的如果对于巨大切口疝, 则因面积过小而不适合。需要采用传统补片修补或者应用腹腔镜进行修补。 (2) 手术时机选择。对于无感染的初发切口疝和复发疝患者, 建议在切口愈合后, 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观察随访, 再行修补手术。对有切口感染的患者, 建议在感染彻底治愈、切口愈合后,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 (至少3个月或更长时间) 再行修补手术。疝修补手术时机应在积极纠正心肺功能不全、肺感染、控制血糖、改善全身状态后择期进行。
腹壁疝修补暂无一个金标准的手术方法,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具体操作过程, 根据疝环缺损距离来决定用多大的补片, 补片的最外游离缘距离筋膜缺损应>3~5 cm, 可降低术后的复发率。
综上所述, Kugel补片修补老年腹壁切口疝是一种操作简单, 效果肯定的手术方式。
参考文献
[1]Manninen MJ, Lavonius M, Perhonieme VJ.Results of incisional hernia repair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172 unselected herniaplasties.Eur J Surg, 1991 (157) :29-31.
[2]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成人腹股沟疝、股疝和腹部手术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 (2003年修订稿) .中华外科杂志, 2004, 54 (14) :834-835.
[3]代志, 王晓培.腹壁刀刺伤错误处理形成切口疝6列.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5, 9 (8) :338.
腹壁修补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10年12月2011年12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00例腹壁疝患者, 其中108例为斜疝, 男102例, 女6例, 年龄36岁~70岁, 平均年龄54.8岁;106例为直疝, 男98例, 女8例, 年龄38岁~72岁, 平均年龄56.6岁;86例为切口疝, 男82例, 女4例, 年龄37岁~71岁, 平均年龄55.3岁。所选病例均无严重的器官和精神疾病, 均可接受手术治疗。
1.2 术前准备
300例患者均实施无张力疝修补术, 选用的修补填充材料为巴德聚丙烯补片或复合补片。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选择全麻和连续硬麻外麻醉, 术前对患者实施常规检查, 明确疝环的大小, 以便选择合适的补片。
其他准备工作:腹部缺损较多、疝囊较大、手术时间较长的患者需要留置胃管和导尿管;巨大切口疝患者的腹腔容量小, 手术开始前将疝内容物还纳腹腔, 避免腹腔室间隙综合征, 并行常规肠道准备工作。
1.3 手术治疗
将患处的皮肤和皮下组织依次切开, 暴露游离出疝环、疝囊, 按照患者疝缺损的位置, 腹横筋膜前于疝环边缘周围游离出腹直肌后间隙或腹膜外间隙, 范围6 cm左右, 若疝囊分破, 则对其实施修补。在腹直肌后间隙或腹膜外间隙置入与缺损相应的补片, 至少超过疝环边缘3 cm~5 cm, 采用单股不可吸收缝线将植入的补片同周围健康组织固定缝合, 针距1.5 cm~2.0 cm, 皮下和补片放置引流管, 伤口下方戳孔导出。术后患者需要保证充足的卧床休息时间, 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护理人员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术后根据患者情况拔除引流管。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 平均手术时间为 (106±48) min, 下床活动时间为 (25±3) h, 平均住院时间为 (7±2) 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7%, 3例为尿潴留, 2例为阴囊血肿, 经对症治疗后恢复, 随访1年未见复发病例。具体临床指标见表1。
3 讨论
腹壁疝是临床外科的常见疾病, 此病难以自愈, 临床上主要通过手术方法予以治疗, 传统手术方法存在着较多的缺陷, 如操作繁杂、并发症多和复发率高等, 不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3]。目前临床上最为常用的两种无张力疝修补术是完全腹腔内修补法和肌后与腹膜外修补法, 腹壁疝治疗的关键是要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 上述两种无张力疝修补术均可显著减少并发症和复发率[4]。本研究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对300例腹壁疝患者进行治疗,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 术后随访调查未出现复发病例, 显著好于传统手术的复发率 (15%) 。本组主要采取肌后和腹膜外修补法, 该种术式对腹腔内广泛粘连的患者治疗效果较好, 此方式无需分离腹腔内器官, 从而降低了损伤的发生率;补片放置的位置是腹膜外, 不会造成严重的粘连, 且该手术适合大疝环的治疗。
在实施无张力疝修补术时要把握好手术的时机, 存在切口感染的患者要在切口愈合后1年行手术治疗, 术前准备不足或手术过早都会导致感染的发生[5]。另外, 手术操作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 保证腹壁各层组织同补片的缝合确切有效; (2) 腹膜须严密缝合, 预防补片与其他腹内组织相互粘连; (3) 补片材料要超出缺损边缘的3 cm~5 cm; (4) 手术过程中须严格无菌、消灭死腔、引流干净, 术后腹带加压预防切口积血、积液或感染。
综上所述, 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壁疝临床效果显著, 可明显减少并发症和复发率, 加速患者的恢复, 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俊生, 嵇振岭, 袁琮愇, 等.无张力修补术在腹壁疝中的应用[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 (电子版) , 2009, 3 (2) :33-35.
[2]朱金林, 马军.腹壁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4 (33) :175.
[3]乃比江吐尔松, 阿扎提江, 克力木.无张力疝修补术临床应用与价值初探[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 (电子版) , 2012, 6 (2) :764-765.
[4]刘毅, 吴冬梅.腹壁切口疝无张力疝修补术46例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29) :93-94.
腹壁修补 第5篇
关键词:腹壁切口疝,腹腔镜手术,无张力修补术
腹壁切口疝作为腹部手术后一种常见并发症, 其临床发生率约为3%~13%[1]。手术修补是有症状的切口疝的唯一治疗方法。到目前为止, 多数腹壁切口疝修补手术方法都有规可循, 传统单纯缝合修补术现在基本上被无张力修补术替代[2]。开放性手术无张力修补切口疝难以完全避免切口并发症、补片感染等问题。随着我国腹腔镜在临床外科中的广泛应用, 研究者发现腹腔镜下以补片进行无张力修补也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且患者更容易接受[3]。现将该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接受腹腔镜腹壁切口疝无张力修补术的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濮阳市中医院外科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88例腹壁切口疝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34例:男18例, 女16例;年龄40~70岁, 平均 (55.8±1.5) 岁;切口疝类别:小切口疝10例、中切口疝7例、大切口疝15例、巨大切口疝2例。观察组54例:男28例, 女26例;年龄45~78岁, 平均 (56.8±1.2) 岁;切口疝类别:小切口疝16例、中切口疝12例、大切口疝20例、巨大切口疝6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修补材料均选择Composix双面补片 (美国巴德公司) 。腹腔镜组[4]:成功全麻后, 取患者平卧位, 垫高右侧腰部, 在做肋缘下切开皮肤2 cm左右, 建立气腹。在左腋前线平脐平面作0.5 cm切口, 放置Trocar通道后, 以5 mm高清镜头探查腹腔。使用弧形抓钳、电刀分离腹壁粘连, 暴露视野后再次探查腹腔, 确定是否有合并损伤以及疝囊内组织器官情况。在腹腔镜下测量出疝环的直径, 置入补片后平铺, 在疝环与补片边缘距离1.5 cm钉合2圈。若切口较大则以2-0 Prolene线全层悬吊固定补片之后再进行钉合。手术要点:第1个套管在腹腔的安置点要远离疝环, 确保手术视野清晰、操作空间充足。以电凝钩分离粘连, 在肠壁肠管分离时要注意避免肠管损伤。遇到下腹耻骨上切口疝则要解剖膀胱前间隙, 以期让补片能完整包裹疝环。腹腔镜测量出切口疝缺损范围后, 在外层腹壁上做标记, 以此作为选择补片的依据。多用四点固定术, 先预留缝线, 将合适大小的补片折叠放入腹腔内再平铺, 以自动钩针将预先缝合补片四角的缝线钩出, 在补片基本展平后钉合。开腹手术组切开腹壁后, 步骤同上, 仔细分离粘连, 避免损伤肠管及腹壁, 以四点固定术缝合补片内外圈, 补片上方放置2根负压吸引球, 经腹壁孔引出[5]。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疼痛评分 (以VAS评分法评价) 等疗效指标, 并观察术后血肿及感染发生等不良反应指标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n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指标对比
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 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疼痛评分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指标对比
两组术后血肿及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1993年Le Blanc等首次研究报道关于腹腔镜切口疝修补术, 目前国外多数切口疝修补术都在腹腔镜辅助下完成[6]。我国随着腹腔镜临床应用的推广以及外科医生技术的不断提高, 腹壁切口疝治疗观念也发生了改变, 腹腔镜在腹壁切口疝修补手术中的应用也开始得到关注, 并逐渐推广开来[7]。腹腔镜腹壁切口疝修补术是通过腹腔镜完成腹腔内补片修补操作。在腹腔镜的辅助下, 其优势明显, 主要表现在: (1) 可在缺损下方无张力修补, 这也符合生物力学的基本原理; (2) 腹腔镜下气腹能更清晰的观察到腹壁及肠管粘连情况, 手术分离更加精确和彻底, 还能观察到开放手术中不能发现的部分隐匿性切口疝, 治疗更加彻底; (3) 所选的手术入路与切口疝距离较远, 可以避免切口感染; (4) 腹腔内缝合补片时张力分散均匀, 腹壁组织局部拉力下降, 患者疼痛更轻; (5) 腹腔镜下腹壁切口疝修补术是在腹腔内以补片修补, 其补片与皮肤及皮下组织之间还存在一层组织能覆盖、压迫补片, 有利于局部血液循环, 也有利于纤维组织长入网孔内, 提高二者之间愈合能力。在补片与腹膜固定后, 切口处张力小, 伤口更容易愈合。另外, 与其他手术一样, 腹腔镜下疝修补术对于广泛致密粘连患者及复杂切口疝患者不适用[8]。若广泛致密粘连下腹腔镜操作可能损伤小肠、胃等器官引起严重并发症, 这类患者有必要中转开腹手术。对于一些肋缘下、剑突下、耻骨上巨大切口疝患者来说, 腹腔镜手术操作比较棘手, 建议中转开腹手术[9]。
在腹腔镜腹壁切口疝修补术中还要精确放置和固定补片, 否则可导致手术失败。目前常用缝线全层固定、疝钉固定、疝钉固定联合缝线等3种缝合方法, 其中单纯缝线最牢靠, 但所需时间也较长、疼痛重, 疝钉固定后复发率稍高。在选择固定方式时还是要综合考虑缺损情况、手术水平等, 多建议选择疝钉固定联合缝线技术。本组数据显示, 选择腹腔镜腹壁切口疝修补术治疗的患者虽然手术时间长于开放手术对照组, 但其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疼痛程度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术后切口感染及血清肿发生率也有所降低。李由等[10]对21例腹腔镜腹壁切口疝无张力修补术患者回顾性分析, 其平均手术时间105分钟, 术后住院天数平均9.2 d, 均较本研究有所延长, 这可能与病例采集差异有关, 但其结论与本研究类似, 且其进行平均14个月随访, 未发现复发患者, 进一步提示腹腔镜腹壁切口疝无张力修补术疗效可靠。
综上所述, 与传统开腹修补手术相比, 腹腔镜腹壁切口疝无张力修补术也是安全有效的, 而且临床手术效果更佳, 术后肠道排气时间更短, 患者疼痛更轻, 住院时间也明显缩短, 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杨友成, 陈政波, 谭李阳, 等.腹腔镜联合开放手术方式修补腹壁切口疝[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5, 9 (6) :32-34.
[2]杨清羽, 张贤坤, 贺春燕, 等.腹腔镜与开放手术治疗腹壁切口疝的对比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 2015, 24 (20) :2997-3000.
[3]谢莉.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性无张力疝修补术围手术期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12 (13) :3158.
[4]方钱, 王卫军, 李剑锋, 等.腹腔镜下腹壁切口疝修补56例临床分析[J].浙江医学, 2015, 34 (6) :505-507.
[5]王嘉, 安伟德, 李玉文, 等.腹腔镜与开放手术治疗老年腹壁切口疝的临床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5, 32 (02) :400-402.
[6]李超, 黄陈.腹腔镜下腹壁疝修补术的治疗现状与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5, 15 (34) :6779-6782.
[7]高国栋, 王平, 马晨霞, 等.腹壁切口疝开放式腹腔内修补术与腹膜前修补术对比研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4 (12) :1092-1094.
[8]赖洲惠, 黄艳, 王睿, 等.腹腔镜下小儿先天性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围手术期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14) :1275-1276.
[9]李三党, 景化忠, 韩晓鹏, 等.腹腔镜下修补老年患者腹壁切口疝24例体会[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4, 17 (8) :637-639.
腹壁修补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总结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103例行腹壁疝无张力修补术患者,男71例,女32例,术后当天至6个月出现不适、肿块、手术区皮下有淤血斑、局部胀痛不缓解等。年龄18~75岁,平均53岁,103例中斜疝57例(单侧49例,双侧8例)、腹壁切口疝28例、直疝14例(单侧11例,双侧3例)、股疝4例。本组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19例,糖尿病22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10例,前列腺增生29例,肝硬化5例。
1.2 方法
对103例患者行灰阶、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频谱多普勒超声检查。仪器使用:美国Gelogiq5、Logig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5.0)MHz、(5.0~10.0)MHz。患者仰卧,充分暴露腹部,首先应用(3.5~5.0)MHz频率探头检查腹腔内情况,排除腹腔内病变,然后用(5.0~10.0)MHz频率探头探查切口下及周围腹壁情况,观察腹壁层次是否清晰,切口下及周围是否存在异常团块及团块回声特点、血供情况、与切口及周围结构的关系,测量其大小并存图留资料。本组中5例腹壁切口缝合线未拆除患者,检查时注意消毒探头或将探头用无菌手套包裹,使用碘伏作为耦合剂,避免医源性感染。
2 结果
切口血肿5例,其中4例见于坠入阴囊的难复性巨大腹股沟疝,1例见于腹壁切口疝。临床上常表现为术后几小时内手术区腹壁肿胀,打开敷料可视腹壁淤血斑。声像图因时间长短不同而表现不一,时间较短时可探及腹壁层内低-无回声,或伴少量血肿机化,时间较长时呈现实性或混合性回声。
感染11例,临床表现为术后局部皮肤红肿、皮肤温度高,部分伴腹壁切口处炎性渗出。声像图特点:感染灶位于切口下或切口旁腹壁内,呈分叶状低回声或中低回声向周围延伸,形态不规则,边缘呈毛刺样,或合并窦道与体表相通(图1);合并腹壁脓肿时边界清晰,并有假包膜形成,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于脓肿周边探及较丰富血供。6例因感染灶较小行抗感染治疗后感染灶消失,5例行腹壁清创术后证实。
补片弯曲10例,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硬块和异物感,声像图上可见弯曲的补片回声(图2),部分补片上、下方伴有少量积液回声。其特殊的声像图特点很容易作出超声诊断。
复发2例,患者主诉术后局部仍可触及包块,部分为可复性。声像图表现为补片发生移位,于补片一侧可见不均质回声区与腹腔相通,疝内容物常为网膜和肠管,范围较术前缩小。
术后积液55例,临床表现为术后出现局部肿胀、无红肿,部分有包块感,超声表现为补片上、下方可探及低-无回声(图3),呈线条状、梭形或不规则形,时间较长者表现为厚壁包裹性。
脂肪液化3例,临床表现为腹壁波动感,超声表现为腹壁脂肪层内大片脂质样低-无回声区,加压有波动感。
精索水肿10例,临床上为术后精索区肿胀、包块感、不能还纳,超声表现为腹股沟管内肿胀软组织及扩张的动静脉血管回声。
3 讨论
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一种符合人体解剖的手术方式,具有传统手术所不具备的优点,但该方法有一定概率的并发症发生。超声尤其是高频超声能显示腹壁结构层次及壁层腹膜与腹腔脏器的分界线,其中任何一层发生病变,超声均能清晰显示[2]。腹壁手术后,切口下形成瘢痕,使声能衰减,此时需要侧动探头,必要时横向仔细扫查,依据其周围仍能分辨的组织结构层次特点,判断瘢痕下方是否存在病变。术后积液是常见并发症[3],考虑是植入的初期引起周围组织的急性炎性细胞浸润并导致周围组织液少量渗出[4],变态反应明显者可见明显积液,超声依据积液位于补片周围并无临床炎症特征作出诊断。特别说明的是,超声检查回声深度>0.5 cm且抽出液体者方可诊断积液,否则可叙述为少量渗出[5]。其次是切口感染,发生的原因考虑为患者自身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等,或近会阴部皮肤细菌较多,或为嵌顿疝时术中剥离的范围大,渗血、渗液较多需放置引流等因素有关。需根据感染切口声像表现,并结合临床红、肿、热、痛等感染特点作出诊断。再次是精索水肿和补片弯曲,精索水肿见于腹股沟斜疝患者,考虑腹股沟难复性疝粘连明显或术者经验不足致剥离面较大,损伤精索或引起精索炎性改变,导致精索增粗、水肿。补片弯曲考虑为补片置入后卷曲或缩小,固定不当滑脱,术中止血不彻底所致[6]。超声依据特殊的解剖位置或补片特点,容易作出诊断,切口血肿、复发及脂肪液化较少见。切口血肿考虑,行难复性巨大疝术中伤及腹壁血管引起。其术后并发症表现时间较早,并依据超声对于血肿不同时期的表现作出诊断。Rutkow和Robbins[1]报道了2403例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后6年复发率约0.5%。其原因可能为补片放置过高、补片卷曲和移位、疝内容物脱出等[7]。超声可以评估补片的位置是否合适。脂肪液化少见,多见于肥胖患者,考虑脂肪组织本身血运较差,手术切断血管,使血运更加减少,若缝合过紧或过松,营养更加缺乏,从而发生分解反应,超声表现为脂肪层内的液性改变。
超声尤其是高频超声对浅表组织具有较强的分辨力,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腹壁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Rutkow IM,Robbins AW.Mesh plug hernia repair:a follow-up re-port[J].Surgery,1995,117(5):597-598.
[2]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3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181-182.
[3]Lichtenstein IL,Shulman AG,Amid PK,et al.The tension-freehernioplasty[J].Am J Surg,1989,157(2):188-193.
[4]马颂章,郑民华.成人腹股沟疝、股疝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4,19(2):126.
[5]姚胜,李基业.B超检查诊断腹壁疝无张力修补术后积液[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9,14(2):215-216.
[6]张逖,樊海容,熊肇明,等.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并发症及其处理[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2,7(6):468-469.
腹壁修补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