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混合加减练习题
二年级混合加减练习题(精选10篇)
二年级混合加减练习题 第1篇
10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带括号的练习题
86-12-15=
57+33+31=
88-34-18=
15+36+27=
51+42+53=
75-24-23=
86-12-15=
88-34-18=
32+(55-45)=
75-24-23=
63+12+42=
21+32+60=
77-65-6=
32+45+38=
57+33+31=
15+36+27=
72-(6+44)= 32+45+38=
53-37-15=
36+34-14=
44+5+12=
100-66-22=
72-45+32=
73-27+10=
67-37-22=
21+82+17=
65-33-18=
75-63-1=
45+15-47=
43+29+13=
17+27+10=
54-41+36=
33+17+15=
82-54+12=
58+45+3=
63+18+11= 54-52+17= 35-28-28= 55-38-15= 67-38+22= 75-36-10=
65-(39-15)
=
62+18+24=
54-21+18=
53-29-19=
35+(42-28)=
86-12-15=
57+33+31=
36-27+9=
89-54-18=
12+79-62=
51+42+53=
71-52+36=
75-24-23=
81-45+36=
63-12-42=
77-(19-16)= 85+36+27=
51-(27+18)=
97-65-6=
75-(34-26)=
32+45+38=
94-(16+40)= 53-37+15=
43+23+28=
(48-26)+18=
43+27+10=
54-21-18=
65-33+18=
(68-65)-3=
54+52+17=
76-63+1=
65+15+47=
43-29+13=
72+31+42=
17+27-10=
12+29+19=
27+12-8=
88-51-24=
63+(18-11)= 57-30-25=
35-(8+21)= 60-14-35=
55-(38-15)= 69-10-36=
53-(47-38)=
67-27-10=
33+17+15=
25+36-10=
22+(34-12)=
35+12-28=
86-12-15=
27+33+31=
71-19-16=
65-16+27=
51-27-18=
71-(22+36)
55+24+23=
81-(25+36)
63+12+42=
36+(27-9)=
28+34+18=
12+(29-12)=
51+42+23=
=
74-24-26=
32+45-38=
=
54-16-20=
52-17+15=
48-21-18=
21+12+20=
36-14+15=
25-(12+11)=
21+82-60=
43+5+12=
100-46-22=
54-21-18=
21+22+17=
54-52+17=
76-43-1=
65+15-47=
43+29+13=
57-38+12=
72-(45-32)= 67-47+22=
83-(27+10)=
88-(51-24)43+18+11=
77-(34+25)
35-18-21=
60-(34+35)
= = =
17+27+10=
55-32-15=
54-41+36=
99-(28+37)=
55+15+30=
92-6-11=
42-37+54=
12+30+23=
36+8+5=
51+42+53=
56+(34-20)=
56+(90-63)=
100-56-32=
53-7+26=
77-(64-22)= 13+(33-28)= 5+70-25= 77-65-6= 78-28+39= 97-(78-19)= 79+10-53= 67+12-15=
二年级混合加减练习题 第2篇
加减混合练习2学校: 班级: 姓名:***736683732-4163-8-409-1035-2739-272039-26-421813-49-432477-3057-121112***647772-1630-311-14-31111-636-7029-23-268***641234-36-287-1627-384-14163-1753-59******1-1734-6022-535-36-3787-60712-876-8061-499-19-6343-***84932433-56-3544-306-4830-543956-2561-409-163***14988697-123-6253-398-7-1959-423910-3173-2130-5419-13-8022-***0647617-5-2014-341427-50514-863-82712-137-10***99-1380-1518-2524-23-7177-262215-226-4433-4112-39-2140-7539
加减混合练习3学校: 班级: 姓名:***4919461574-8129-18-3017-9139-464-33878-29-268139-30-407216-1723-***516257526714-4089-2528-6-502021-328-357-26-1949***48574-13-40-4077-14-23181468-62021222363412-1-424***215-117-639-728-19-3267-46335-2734-3755-7430-15-8317-***06856645213-1-4937-1914-138-221010-2637-1940-203***162***187-1942-4810-60-15-8263-2626-2979-6559-26-27-5618-***9402051901666-22-2212-5710-6035-1518-1867-1577-42992733374714-153-1788-2323-11-740-33668-526-1328-8613-12-292-6476
二年级混合加减练习题 第3篇
关键词: 记忆 编制 加减应用题 频数
1.问题提出
数学学习不良是学龄儿童普遍的学习不良类型,美国一些大规模研究发现:约有6%的小学生和初中生被诊断为数学学习不良。数学学习不良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的基本算术技能上[1],对更高水平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的研究较少。研究发现:数学学习不良儿童最大的困难是解决数学应用题[2]。本文试图从记忆的角度理解为什么数学学习不良儿童解决数学应用题是困难的?
加减应用题是指运用加法或减法运算解答的简单数学应用题,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加减应用题分类是根据问题的语义结构将问题分为三种类型:合并题、变化题和比较题,每一类型根据未知集类型又可进一步分类。合并题分为总体集未知题和部分集未知题;变化题分为开始集未知题、变化集未知题和结束集未知题;比较题分为比较集未知题、标准集未知题和差集未知题[3]。
编制加减应用题是研究记忆加减应用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小学二年级数学学习不良学生经过加减应用题的学习在大脑中存在哪些图式类型?
2.方法
2.1研究目的
研究小学二年级学生编制加减应用题的特点。
2.2被试
由于加减应用题主要分布在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下)册、二年级下册教材中,因此,选择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作为被试,他们编写加减应用题几乎很少受到当前教学的直接影响,可以很好地考察存储在大脑中的加减应用题的类型。依照期末考试成绩,在全校二年级学生中选取数学学习不良学生23人。
2.3材料
每人分发一张A4的白纸。上面印有指导语:“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过了许多一步计算的应用题,现在就请你来编一些一步计算的应用题,要求:(1)每题都要用上‘小明’、‘小华’这两个人名和‘苹果’这个词;(2)只能用加法或者减法进行计算;(3)编成的应用题只要一步计算就能解答;(4)把编的题目写在下面的空白处;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编得多,编得好!(5)不会的字可以使用汉语拼音(时间20分钟)。”主试对指导语逐条讲解,回答学生的疑问,直至被试理解为止。本研究要求用“小明、小华和苹果”编题,可以控制问题情境上的差异,探索问题的数量关系特点。
3.结果
3.1正确编制的频率
对每个学生来说,每个不同未知集问题只计1次,也就是说重复问题只记一次。研究发现,编题正确率最高的是总体集未知题,占56.5%;其他类型编题量极少;部分集未知题和比较集未知题占4.3%,结束集未知题和差集未知题占8.6%,变化集未知题、开始集未知题和标准集未知题占0%。
从教材调查发现,一年级教材中还未出现比较集未知题和标准集未知题,其他问题类型都有一定数量的例题和习题:总体集未知题共25题,部分集未知题共14题,结束集未知题共18题,变化集未知题共6题,开始集未知题共10题,差集未知题共21题,比较集未知题和标准集未知题共0题。差集未知题和结束集未知题的数量与总体集未知题的数量相差无几,但是学生编制的数量差异是非常大的,这可能是由问题类型本身的难度决定的。
3.2错误的类型
学生虽然编制的问题很多,除了少量正确的以外(包括少量重复的问题)外,绝大部分问题都存在的错误。错误的类型主要有两种:问题不完整和不符合编题要求。
3.2.1问题不完整
问题不完整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题意不清。例如,(1)小明带了48元买苹果,苹果23元,一共需要多少元?(2)小明买了14个苹果,小华买了11个苹果,他们请朋友来做课(应为“客”),每人分1个是不是全分不完,够不够?第二种类型,没有问题部分。例如,(1)小明妈妈买了10个苹果,今天小明请小华去他家吃苹果。第三种类型,没有已知部分。例如,(1)小明和小华一共多少苹果?(2)还shèng多少苹果没发diào?
3.2.2不符合编题要求
尽管问题完整,但是不符合编制一步加减应用题的要求。例如:(1)苹果32个,小华吃diào了4个,小明吃diào了9个,hái shèng多少没有吃?(2)10个苹果要10元,小华代(应为“带”)了5元,小明代(应为“带”)了11元,谁能买下来?(3)一个苹果4元,小明买26个苹果多少元?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小学二年级数学学习不良学生虽然学习了许多类型的加减应用题,但是在头脑中留下印象的仅有总体集未知题,结束集未知题和差集未知题尽管也呈现了几乎相同数量的例题和习题,但是几乎没有留下印象。也就是说,只有一半部分存在合并图式,其他图式还未形成。
4.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通过对二年级数学学习不良学生编制加减应用题的研究,作者觉得今后还要研究以下方面:(1)考察高年级数学学习不良学生编制加减应用题的特点;(2)对二年级学生采用语言叙述,不要求书写的方式,可能更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3)对数学学习不良学生进行干预。
参考文献:
[1]曾盼盼,俞国良.数学学习不良的研究及趋势[J].心理科学进展.2002,10(1):48-56.
[2]Diane,P.B.,Brain,R.B.&Donald,D.H.Characteristic behaviors of students with LD who have teacher-identified math weakness.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y,1999,33(2):168-177.
[3]周新林,张梅玲.加减文字题解决研究概述.心理科学进展,2003,11(6):642-650.
四年级小数加减简便混合练习题 第4篇
2、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6.5千克=( )克 46厘米=米 456克=()千克 6米90厘米=( )米2千克600克=( )千克 7元4角8分=( )元
3、6.8元与6.80元的大小(),计数单位()。
二、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
1、0.23里有23个0.01。
2、小数都比整数小。()
3、在8.7的末尾填上2个0,这个数的大小不变。
三、选择题。
1、下面的小数中,最接近1的是()。
A、1.03B、0.95C、0.98
2、千分之一是( )。
A、整数部分的数位B、小数部分的数位C、计数单位
四、计算。
5.6-4.34+7.346 85.7-(15.3-4.8) 9.5+4.85-6.13
25.4-(15.3+7.7) 3.6-1.28+3.093.8-0.46-1.723
五、列式计算。
1、甲数是15.24,比乙数多7.6,乙数是多少?
2、3.58加上7.08与5.1的差,和是多少?
六、解决问题。
1、小红用20元钱买文具,买钢笔用去6.7元,买文具盒用去9.8元,还剩下多少钱?
2、爸爸用两条长度分别是1.27米、1.35米的绳子接起来捆扎报纸。接口处共用去绳子0.25米,接好后的绳子有多长?
3、一桶油连桶共重12.65千克,用去一半后,连桶还重6.85千克,原来的桶里有油多少千克?
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一、填空。
1、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加减法运算中同样。
2、2、5.64+8.32+1.68 = 5.64+(8.32+1.68)运用了加法 的 。
3、4.6+3.45+5.4+6.55 =(4.6+)+( + ), 这是运用了加法的` 。
4、18.2-1.28-8.72 = 18.2-( 1.28+ )运用了。
二、怎样算简便怎样。
5.02-3.5+0.98 2.88+2.3+4.736.78-21.45-13.55
74+2.7+2.3+26 14.7+1.98+0.02+5.315.6+2.7-14.4
25(20+4) 88225+22512 568-(68+178)
21699+216 7300÷(7325)1050÷15÷7
三、解决问题。
1、有甲、乙两箱货物共重24.72千克,甲箱重15.3千克。甲箱比乙箱重多少干克?
二年级混合加减练习题 第5篇
一、直接算出得数:
二、填空。
1.2个是(),里面有()个。
2.分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
3.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4.25分钟=小时
45厘米=
米
5.比米短米是()米,米比()米长
米。
6.分数单位是的所有最简真分数的和是()。
7.一个最简真分数,分子与分母相差2,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63,这个分数是()()
8.有三个分母是21的最简真分数,它们的和是,这三个真分数可能是()、(三、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面各题计算正确的是()。
A.
B.
C.
2. 8米的()1米的。
A.大于
B.等于 C.小于)才能相加。的差是)、()。
3、一个水池能蓄水430 m3,我们就说,这个水池的()是430 m3。A.表面积 B.重量 C.体积 D.容积
4、下面正确的说法是()。
A.体积单位比面积单位大。B.若 是假分数,那么a一定大于5。C.只有两个因数的自然数一定是质数。D.三角形是对称图形。5、10以内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数有()个。A.0 B.1 C.2 D.3
6、的分子加上8,如果要使这个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该()A.加上30 B.加上8 C.扩大2倍 D.增加3倍
四、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的括号里画“√”,错的画“×”。
1.分数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不同。………………………………()
2.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4.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加法不适用。………………………()
5.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它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
…………………………………………()
6.……………………………………………()
五、计算下面各题。
六、解放程。
七、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它与
8、一堆桃子,2个一堆剩1个,3个一堆剩1个,4个一堆剩1个,这堆桃子有多少个?
9、一个长方体玻璃容器,从里面量长为3分米,宽为2分米,向容器中倒入7.5升水,再把一个苹果放入水中,这时测得容器内的水面的高度是13.4厘米。这个苹果的体积是多少?
八、解决问题。
1. 一根铁丝,第一次用去米,第二次用去米。
(1)两次共用去多少米?
(2)第二次比第一次多用去多少米?
2.小明看一本故事书,已经看了全书的,还剩下几分之几没有看?剩下的比已经看的多几分之几?
3.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第二天修了全长,第三天要把剩下的修完。第三天修了全长的几分之几?
4.一个果园要种桃树、苹果树和梨树,其中种的桃树和梨树占总面积的,苹果树和梨树占总面积的。梨树的面积占总面积的几分之几?小学数学2009—2010第二学期
5、某工程队第一天完成全工程的,第二天比第一天少完成全工程的,剩下的工程在第三天完成,第三天完成全工程的几分之几?
6、一个长方体的食品盒,长15厘米,宽12厘米,高20厘米。如果围着它贴一圈商标纸(上下面不贴),这张 商标纸的面积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
7、将四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粘成一个长方体(如图)后,表面积减少54平方厘米,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
二.“认真细致”填一填。20分(每小题2分)
1. 的分数单位是(),再加上()个这样的单位就是最小的质数。2.()÷16= = = =()(小数)3.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4.把5 m长的绳子平均分成9段,每段占这条绳子的(),每段长()m。
5.一个两位数既是5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而且是偶数,这个数最小是(),最大是()。
6.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24 dm,它的表面积是(),体积是()。7.在一次投篮训练中,8名同学投中的个数如下: 4个、5个、4个、6个、10个、9个、8个、10个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众数是(),中位数是()。
8.小明、小李和小凯三人读同一篇文章,小明用了 小时,小李用了 小时,小凯用了 0.2小时,()的速度最快。
9.有12个苹果,其中11个一样重,另有一个质量轻一些,用天平至少称()次才能 保证找出这个苹果。
10.一个长方体,长、宽、高分别是8 cm、5 cm和4 cm,从中截去一个最大的正方体后,剩下的体积是()。
三.“对号入座”选一选。(选出正确答案的编号填在括号里)10分 四.“动手操作”显身手。12分(2+2+8)
1.在下面的方格纸中任意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它的对称轴。2.画出平行四边形ABCD绕D点顺时针旋转900后的图形。
3.下面是甲乙两个城市去年6 ~12月份月平均气温统计表。
⑴根据上面数据,完成下面折线统计图。
⑵从图中你得到哪些信息?(至少写出两条)① ②
五.走进生活,解决问题。23分(7+4+4+4+4)1.小明一家三口“五一”节去旅游,旅游各种费用如右图。
⑴购物费用占旅游总费用的几分之几?
⑵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2.修路队修一条公路,第一周修了 km,第二周修了 km,第三周比前两周修的总和 少 km,第三周修了多少km?
3.公园里要修一个长8 m,宽5m,深2 m的长方体鱼池,如果在鱼池的内壁和底面抹 上水泥,每千克水泥可以抹0.8 m2,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水泥?
4.一本故事书共100页,小红第一天看了全书的,第二天看了20页,两天看了全书的 几分之几?
5.一个长方体水箱,长10 dm,宽8 dm,水深4.5 dm,当把一块石块放入水箱后,水位 上升到6 dm。这块石块的体积是多少?
小学三年级除法练习题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系列练习(一)(5分钟)
65÷5= 906÷3= 870÷4= 716÷5=
80÷6= 783÷3= 804÷2= 148÷8=
246÷7= 750÷5= 103÷3= 123÷3=
144÷9= 97÷3= 352÷5= 296÷4=
860÷2= 220÷9= 153÷5= 357÷6=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系列练习(二)(5分钟)
64÷2= 128÷8= 446÷2= 911÷9=
405÷7= 76÷8= 325÷4= 155÷4=
718÷6= 350÷8= 871÷6= 220÷9=
618÷4= 654÷5= 622÷8= 451÷3=
900÷6= 677÷6= 192÷7= 120÷4=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系列练习(三)(5分钟)
75÷5= 425÷3= 615÷5= 874÷5= 740÷8= 50÷6= 200÷7= 121÷4=
375÷5= 392÷3= 638÷8= 627÷3=
441÷5= 412÷3= 624÷4= 260÷4=
375÷5= 60÷6= 468÷5= 357÷6=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系列练习(四)(5分钟)
510÷3= 194÷2= 516÷6= 100÷2=
43÷8= 125÷5= 415÷4= 453÷6=
705÷3= 921÷3= 874÷5= 870÷3=
352÷5= 429÷3= 524÷8= 594÷7=
97÷3= 87÷4= 412÷3= 512÷8=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系列练习(五)(5分钟)
103÷3= 444÷6= 121÷4= 645÷3=
966÷7= 728÷8= 315÷7= 720÷6=
919÷6= 88÷4= 756÷9= 254÷3=
728÷8= 83÷5= 919÷6= 496÷4=
308÷7= 427÷5= 98÷8= 269÷6=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系列练习(六)(5分钟)
19÷2= 432÷8= 368÷5= 451÷3=
804÷2= 941÷9= 157÷2= 873÷5=
315÷3= 45÷3= 826÷4= 654÷3=
800÷6= 98÷7= 267÷7= 716÷4=
二年级上册 加减混合教案 第6篇
教学内容: 加减混合运算
课本第28页例3“做一做”及练习五第2题。
教学目标: 1.掌握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2.培养学生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正确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用竖式计算: 46+25+29= 90-58-24= 1.指名到黑板计算,其他同学在作业本上计算。2.共同订正。
3.昨天我们学的是连加运算,今天我们将学习加减混合运算。二.探究新知。1.学习例题。
花店运来玫瑰花39朵,郁金香46朵,卖出了48朵。花店里还有多少朵花?
(1).学生齐读题目。
(2).说说怎样列式。为什么要这样列式?(3).列式计算。39+46-48=(4).集体订正。2.学习例3。
(1).看图理明图意。(2).指名说说图意:
车上原来有67人,下车32人,又上了28人,现在有多少人?
(3).列式并计算(在课本上)。三.课堂练习。
1.完成课本28页“做一做”。(1).指名到黑板上计算。(2).检查。
2.完成课本29页练习五第二题。(1).叫三名同学到到黑板上计算。(2).检查完成情况。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希望同学们在课后不断复习,真正掌握加减混合运算。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目的是学习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培养学生类推的能力。
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只有少数几名同学计算起来有困难,而其他同学则不仅理解了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而且能正确地计算。
二年级混合加减练习题 第7篇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混合运算;教学创新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目标。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二年级混合运算教学,其目的是要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在四则运算中,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的算式,通常称为混合运算;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也叫做四则混合运算;在四则混合运算中,规定的计算先后次序,称为运算顺序。出现运算错误的原因各种各样,但不论什么原因造成的错误,教师都应该充分重视起来,寻找出现错误的频率和原因,对症下药寻找解决的方法。
一、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运算规律
四则混合运算是教学大纲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因此学好此部分内容是十分重要的。任何数学问题都有一定规律性,经过了前人的总结,得出了关于四则运算的运算规律:①当运算式中只有加减或者只有乘除时,按从左向右的顺序依次计算;②式中既有加减,又有乘除时,先算乘除,后算加减;③式中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然后再按正常顺序计算。课本中关于四则运算的例题也不是很难,只要根据运算规律逐步计算,就不会产生什么差错,但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同学因为做题不认真,或者真的是有比较难理解的地方,因此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意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四则混合运算中易出现的问题
1.运算顺序错误
如273-34+24=273-58;500÷20×5=500÷100=5;80-20×3=60×3=180等。这些错误的产生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运算的基本法则,对运算顺序掌握不清,不能正确判断出运算优先级,而直观的被某些数值的“特殊关系”所干扰。比如500÷20×5=500÷100=5中,人的直观反映是20×5算起来较容易,因此会下意识的先做此运算,从而导致运算错误。针对这种错误,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首先要加强“说运算顺序,说先做什么”的培养;其次让学生在进行第一步运算的步骤下边画横线标记;最后把易错的题目放在一起对比,引起学生注意。如:120÷20×3与120-20×3等。
2.完全忽视括号的存在
括号在数学中就表示一种优先顺序,因此只要有括号,就必须先运算括号里边的,但是有些学生计算时,却总是将其忽略,如:5×(2+16)=10+16=26;25÷(5-3)=5-3=2等错误,想要避免此错误,在平时教学中,要使同学养成在计算前先看式子中有无括号的习惯,并做有括号和没有的括号的相似题目的对比练习,如:180÷(6-3)和180÷6-3;经过计算两者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前者为180÷(6-3)=180÷3=60;后者为180÷6-3=30-3=27;经过多次这样的对比计算,学生就会加深对括号的印象,在以后的计算中就能做到先算括号里的。
3.把第一步运算结果写在式子前面的错误
如:90-4×5=20-90=70。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学生的思维处于“简单的同步”状态,即先运算便将结果先写出来,针对此状况,要指导学生正确分析混合运算的意义,90-4×5是从90里减去4与5的乘积,求差是多少,4乘以5是减数。
4.过失性错误
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时,学生抄错数或者计算错误是极其普遍的。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计算时缺少兴趣,情绪低沉,注意力不集中,再加上部分同学口算、笔算失误较多。因此,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教学时,一要提高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的积极性;二要注重学生口算、笔算能力基本功的训练,尽可能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三要引导学生多用草稿;四要营造良好的作业环境。
三、四则混合运算教学中的思考
1.要注意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则混合运算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其优秀的思维品质。学生在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过程中,其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深刻性等思维品质也同时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定向思维和多向思维能力。教学中,在观察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往往都会有一个常规,但是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既要重视常规,同时又要不能被常规所束缚。在教学时,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进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常规处理方法就是考虑将分数化成小数,若不能化为有限小数,才考虑将小数化成分数;小数与分数相乘除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小数与分数的分母能否直接约分,如果不能,才将小数化成分数计算。
2.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上一部分已经讲过,此部分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一般都能背出此顺序,但是要深刻和理解这一顺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使学生理解以下几点:算式中有无括号;一重括号还是双重括号;先算乘除,后算加减,不是先乘后除,先加后减,而是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计算时要将递等式写出来。学生如果能弄清楚以上几个问题,在运算顺序上产生的错误就会大大减少。
3.指导学生认真审题,找出简便算法,提高计算速度
计算前指导学生认真审题,分析数据特点和运算规律,能口算的口算,能简化的简化。口算是提高计算速度的一条重要途径,是笔算的基础,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笔算的熟练与正确。所以,在平时也应加强对口算的基本功练习。在教学中,可以举出一组习题供学生练习,对计算方法进行归纳。再如,在有小数、分数的计算中,尽量将能化成小数的分数化成有限小数,这样计算比较简便。
4.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格式,写出主要运算步骤
学生要养成书写递等式的习惯,把尚未计算的数值和已计算的结果,按照顺序写了来,按此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特别是在分数、小数的混合运算中,可以帮助学生有条理的、认真的、正确的照脱式的计算要求去做。但是脱式的计算步骤既不能过繁也不能过简,主要步骤必须写出。
5.培养学生成复查的良好习惯,提高准确率
计算后,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仔细地检查,检查可以发觉自己的不足,查缺补漏,在此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的准确率达到最高。具体方法如下:①看运算符号,检查计算顺序是否正确;②看脱式过程,检查有无抄错数或漏项;③查一查每步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学生如果按照以上几点认真复查计算过程,就会确保计算的正确性,大大减少计算过程中的错误。提高学生四则运算的准确率,提高学生分数并非是一日之功,这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热情、学习方法有重要关系,因此,教师要提高学生成绩,应从各方面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并使同学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针对不同学生使用不同激励方法,一定能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总之,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背景下,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对学生四则混合运算审题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帮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计算过程中要细心审题,沉着冷静地分析问题,遇到信息量大、难度大的题目,要坚定信心逐步分析和计算。
参考文献:
[1]张天孝,唐彩斌.新课程理念下的四则运算[J].黑龙江教育.2007,(9)
小学二年级数学加减混合教案 第8篇
(一)掌握不带小括号或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二)用竖式正确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提高计算能力.
(三)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养成认真审题、书写工整和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难点:用竖式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两步式题.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1.板演26+25+38=70-18-26=指名两人到前面板演,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并用简便方法书写.2.口算其余学生口算,要求学生说出口算过程.复习加减混合运算顺序.12+8+20=50-30-6=42+8-30=78-40-6=52-(12+8)=70-(18-8)=订正板演,由学生讲解计算过程.
二年级加减混合计算教学反思 第9篇
陈
霞
课堂教学亮点:
1、加减混合的口算在一年级已经接触过。本节课利用学生熟知的公共汽车上、下车生活情境图引出加减混合计算(不含小括号)。而这类加减混合式计算是在连加、连减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运算顺序与连加、连减相同,所以我大胆的采用了知识迁移、类推的方法让孩子们尝试。把学生的主动探索和老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增强自信心。
2、本节课习题设计我采用同桌比赛,奖励小熊卡片的方式进行,激发孩子们的童心、童趣,使他们都能够积极参与,学习热情很高,兴趣浓厚,学习效果较好。
3、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情景图例,先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计算,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怎样写就比较简便?简便在什么地方?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两个竖式连写比较方便。在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中,让学生结合连加的竖式写法类推出来。这样既巩固了前面的知识,又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整节课的效果很不错。“做一做”的练习中注重让学生说图意,根据图意列式计算,以更好地理解计算顺序。值得欣慰的是,学生对于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还是掌握较好的,计算速度也较快。这部分内容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知识是学生在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练习。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在进行巩固练习时,如教科书第29页第五题通过在连写竖式中填空的形式,解决用连写竖式进行计算的难点。教师强调书写格式和进位、退位的计算。这样感觉学生计算自己出的题兴趣很高,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思考能力。
发现问题与不足:
二年级混合加减练习题 第10篇
1、使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掌握竖式的书写格式及简便写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类推能力。
3、体验数学来源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及方法。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练习题:
1、笔算:90-58-30= 7+59+20=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笔算? 学生独立完成后,引导交流,强调运算顺序。
2、列式计算: 图书室里有8本故事书,借出5本,又买来4本,图书室里现在有多少本故事书? 图书室里有8本故事书,老师又买来6本,借出去7本图书室里现在有多少本故事书? 学生理解题意,列算式,说出运算顺序。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混合。
二、探究新知: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8页的例3及做一做。
教材分析:“加减混合”是在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本内容在教科书第28页,教材以公共汽车上乘客人数的增减变化为背景安排了一道例题。学生一般都有乘车和亲身经历,容易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计算方法。教材在全面反映加减混合计算过程的基础上给出了竖式计算的简便写法。这样安排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二步计算中第一个加数是怎么来的,从而更好地理解加减混合运算之间的联系。
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过了2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他们知道2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加之前面对100以内连加连减的学习,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教学注意以旧带新,通过类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尝试计算,掌握计算方法及竖式的简便写法。
设计理念:教学中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尝试计算,掌握计算方法及竖式的简便写法。激发学生兴趣,创设生活情境,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达标测评设计多层次的练习题,通过闯关的形势,体验小组合作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掌握竖式的书写格式及简便写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类推能力。
3、体验数学来源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及方法。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练习题:
1、笔算:90-58-30= 7+59+20=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笔算? 学生独立完成后,引导交流,强调运算顺序。
2、列式计算:
图书室里有8本故事书,借出5本,又买来4本,图书室里现在有多少本故事书? 图书室里有8本故事书,老师又买来6本,借出去7本图书室里现在有多少本故事书?
学生理解题意,列算式,说出运算顺序。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混合。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创设情境:师:同学们,你们看一辆公交车缓缓地进站了。课件出示例3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说出图意:车上原有67人,下去了25人,又上来28人,现在有多少人? 师:你会列式吗?
学生列出算式:67-25+28 尝试计算。(学生独立试做。)
交流做法。(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自己的做法。)全班交流。(小组汇报,比较做法,找出简便写法。)
2、尝试练习。
完成28页做一做。
56+34-20= 78-24+39=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怎样才能做的又对又快。(加减混合的运算题,在笔算过程中把两个竖式写成一个竖式比较简便,计算过程中能口算的要口算,这样可以提高我们的计算速度,还要养成细心认真的好习惯。)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
第一关:我的基础最牢。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强调运算顺序 第二关:我的速度快。1、56+8-20= 65-9+40= 2、25+36=()-47=()+58=()-23=()+19=()学生以小组比赛的形式完成。
第三关:我会解决问题。
停车场上有50辆汽车,开走了13辆,又开进19辆。现在停车场上有多少辆汽车?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列式计算。第四关:我会应用。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请你根据生活情境编一道加减混合的问题,并解答。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第30页练习五,第10题.板书设计:
100以内的加减混合得应用
二年级混合加减练习题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