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易错
二年级下册数学易错(精选10篇)
二年级下册数学易错 第1篇
二年级下册数学易错
1、先画一画,再填空。
(1)14个□,平均分成3份,每份()个,还剩()个。
列式:□○□=□……□
2、□里可以填哪些数?请写出六道不同的算式。
□÷□=5……3
□÷□=5……3
□÷□=5……3
□÷□=5……3
□÷□=5……3
□÷□=5……33、超市里买4袋饼干要付8元,买9袋饼干要付多少元?
4、在3月12日植树活动中,学校买来4捆树苗,每捆6棵,每行种8棵,可以种几行?
5、有车轮25个,最多可以装多少辆三轮车?
6、有3盒乒乓球,每盒8个,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还剩几个?
7、有53个玉米,小猴每次可以运8个,如果全部运完,至少要运多少次?
8、在□÷○=8……6中,○最小是(),此时□是()。
在□÷8=6……○中,○最大是(),此时□是()。
9、在□÷□=□……1中,除数最小是()。
在□÷□=□……2中,被除数最小是()。
10、○○□□□○○□□□○○□□□……,第30个图形是()。
1,3,5,1,3,5,1,3,5……,第19个数是()。
11、用2、5、8这三个数字,你能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请写出来。
12、305里面有()个百和5个()。
985由()个十、9个()和()个()组成。
最小的三位数是(),它前面一个数是(),后面一个数是()。
13、□里最小可以填什么数字?
695<69□
34□>344
735<7□9
63□>637
□37>64514、桃树485棵,梨树比桃树少一些,杏树比桃树少得多,苹果树比桃树多一些。
(1)苹果树有多少棵?哪个答案最合适?
□470棵
□490棵
□800棵
(2)四种果树中,最多的()树,最少的是()树。
15、一根电线长1000米,用去了700米,剩下的比用去的少几米?
16、用4个珠,能在计数器上拨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请写下来。
17、一根绳子用去80毫米后还剩50厘米,原来这根绳子长多少?
18、从4、0、7、9中选出三个数字组成的最大三位数是(),最小三位数是()。
19、一根电线长1000米,用去了700米,剩下的比用去的少几米?
二、按规律填数: 100、90、81、73、()1、3、7、13、()、31、431、2、4、7、11、()、22、()1、2、5、10、17、()、37、()1、2、3、5、8、()、21、()1、4、9、16、()、36120、140、160、()、()、()。987、876、765、()、()、()。
1、二年级一班有20名男生,22名女生,平均分成6个小组,每组有几名同学?
2、足球小组的同学分成6组练习带球动作,每组有3人。把这些同学分成两队进行足球比赛,平均每队有多少人?
3、1瓶药有54片,张英每天吃3次,每次吃2片。这瓶药够吃几天?
4、看一本书,每天看5页,9天后还剩56页,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7、6的8倍比80少多少?
5、小红和小英各有一些邮票,小红给小英9张后,两人就同样多了,已知小红原来有28张邮票,小英原来有()张邮票。
二年级下册数学易错 第2篇
班级:
姓名:
一、看拼音写词语:
yǐn yuē
yīn yuâ
yán jiū
jiū jìng
huó
pō
shān pō
()
()
()
()
()
()
bá
hã
bō
hào
qīng shā
shā
chãn shuǐ tǎ
dā
jiàn
()
()
()
()
()
()
xiǎn de
xiǎn shì
chù
mō
zhuī gǎn
jiāo huā
chán rào
()
()
()
()
()
()
二、比较组词
够()沟()破()泼()拔()烁()
钩()勾()坡()披()拨()焕()
扶()抚()刮()乏()丹()密()
拂()佛()乱()艺()舟()蜜()
三、写出反义词。
窄_____()恶_____()内_____()冷_____()
穷_____()强_____()加_____()深_____()
贱_____()败_____()细_____()疏_____()
四、照样子写词语。
(1)例:朵朵鲜花
()灯光
()细雨
()彩虹(2)例:照相___照相机
电视____()
()____()(3)例:池水___水池
()____()()_____()
五、词语接龙
研究____()___()___()___()____()祖国___()____()____()___()___()
六、把下列词语排成一句完整通顺的话,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1.湖水中
倒映
星星
和
隐隐约约地
灯光
在 天边的山上的
2.珠帘儿
遮天盖地的飘飘洒洒的一幅
雨丝
二年级下册数学易错 第3篇
修订后的二年级下册教材, 教学内容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 (一) 、图形的运动 (一) 、表内除法 (二) 、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 (推理) 、总复习十个单元的内容以及“小小设计师”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其中, “数据收集整理”是以“标准”为依据, 对“统计与概率”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后形成的一个单元, 重在让学生学习通过调查、测量的方式收集数据的方法, 学会用“正”字记录数据和用统计表呈现数据。“图形的运动”整合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中的轴对称、二年级下册“图形与变换”中的平移和旋转的内容;“混合运算”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与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进行重新整合, 让学生系统掌握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两步) 的顺序;“有余数的除法”是修订后由三年级上册前移至本册的内容; “数学广角”教学推理的内容, 其中例2与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该单元中推理的第二个例题一样。
总体上说, 本册教材紧扣“标准”, 结构更加合理, 既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 形成必要的数学技能, 又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和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方面有所突破。下面对其编写特点做一简要介绍。
一、抓住“十进位值制”核心, 帮助学生理解数概念, 培养数感
作为数概念教学的第三阶段, 本册教材数概念的教学将使学生的认数范围由100以内扩展到万以内。这部分内容既是前面数概念学习的拓展, 又是后面学习多位数的重要基础。因此, 从知识的发展角度来讲, 进一步感知、理解“十进制”“位值制”这两个基本概念就显得非常关 键。教材正是紧扣它们, 从计数单位的认识和数数、数的组成、读写数、数的大小比较等方面, 引导学生构建与理解数概念。
1.在认识计数单位基础上充分地数数, 进一步认识十 进制计数法
要知道物体的个数, 就要数数, 数数就需要用到计数单位:10以内的数是以“一”为单位, 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 计数的结果是多少个一;100以内各数既要以“一”为单位计数, 还要以“十”为单位计数, 计数的结果是几个十和几个一或几个十, 10个十是一百;1000以内各数则要以“一”“十”“百”为单位计数, 计数结果是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的不同组合, 10个一百是一千;万以内各数更要以“一”“十”“百”“千”为单位计数……所以, 认识万以内各数, 就要继续认识计数单位“百”“千”“万”, 了解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会根据需要用计数单位计数, 同时了解数的组成。
学生在前两个认识整数的阶段中, 已初步认识了计数单位“一”“十”“百”, 形成了直观、结构化的模型 (1根小棒、1捆小棒、1大捆小棒) , 本册教材就直接利用结构化的直观模型, 使学生系统地认识计数单位, 充分感受“满十进一”的十进制思想, 同时突破教学难点。
2.整理数位顺序表, 通过读写数等加深对位值制理解
随着本单元将数位扩展到万位, 整理数位顺序表就成为学生认识位值制的关键。实验教材将其编排在读、写万以内的数之后, 修订后的教材则将其调整到认识计数单位之后。这样做, 使得学生对于位值制的理解更为系统、全面, 同时也为按位值制来读、写数的教学做好准备。
读写数内容的编排思路与前面数的认识中大体一致: 从要把计数结果记录下来开始, 突出读写数的必要性;然后到用小棒摆出计数结果, 以数的组成为基础突出不同的计数单位 (几个十几个一) ;再到用带数位的计数器表示出来, 直观地突出数位;最后再对照计数器按数位写数并读数, 学会读写数的方法, 即把计数的结果 (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 按照数位用符号0~9表示出来或按照数位根据数的组成以几千几百几十几、几千几百、几千零几十、几千零几等方式读出来, 使学生直观而充分地体会位值制。
此外, 教材新增了认识算盘的例题。算盘本身有半直观半抽象的特点, 它能直观、形象地体现数位的特征, 因此, 用算盘表示数可以深化学生对位值制的理解。
3.加强数感培养
“万以内数的认识”特别突出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将数感的培养切切实实地、细致地体现在每一处教学内容中。教材通过如下方式来体现:
首先, 用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使学生直观感受万以内的数, 建立表象 (如图1) 。
其次, 通过多种形式体验、感受较大的数及其应用, 在数的表达、交流中体会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如利用生活中以“一”“十”“百”为单位的事物, 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数的结构, 包括1元、10元、100元一张的钞票, 10支一捆的铅笔, 100张一捆的明信片等。又如, 结合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对表达一个数有了更丰富的体验和经验。
二、重视对运算意义和算法理解
学生在本册教材中首次接触除法, 包括“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三个单元的内容。表内除法重在理解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理解除法的含义及用乘法口诀计算 出商的方法; 有余数的除法重在理解了表内除法的基础上理解余数的含义, 探索并体会“余数小于除数”的道理, 学会利用除法竖式试商。
1.以 合 理 的 结 构和 不 同表征 方 式 的 转换 , 加强对 运算意义理解
在除法的初步认识中, 平均分概念的理解是学生理解除法的重要基础。为此, 教材进一步完善了对平均分内容的编排。首先, 以开放性的操作活动, 让学生通过对比从直观到抽象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如图2) , 不断加深平均分活动的相应表象。其次, 对于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即除法的两种现实情境模型) 的编排, 注重以操作、连线及圈一圈等方式体现平均分的过程, 注重呈现平均分的结果, 使学生认识到其共同的本质———平均分 (如图3) , 从而为学生用语言叙述除法算式的含义和运用除法运算的意义解决问题、说明选择算法的依据做好准备。
布鲁纳的多元表征理论认为, 对于一个数学概念可以有多种表征方式, 多种方式之间要建立联系, 才能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作为这种理念的体现:除法的编排, 注重通过“直观或操作—文字叙述—算式”的方式, 生动而严密地阐明除法的含义;有余数除法的编排, 注重通过“直观或操作—文字叙述—算式”的方式 , 以表内除法与有余数除法的对比 (如图4) , 使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和余数的含义;练习中更是体现了多种表征方式之间的转换, 如第16页第6、8题, 第26页第1题等。从而为促进学生理解运算的含 义、探索求商的方法、解决问题等作好铺垫。
2.重 视在探 索 中 加强对算理 的 理 解 , 体现知识的 形成过程
人教版教材历来重视让学生理解算理, 修订教材更为突出。如在探索求商的方法时, 教材以操作为基础呈现了用连减、连加求商的方法, 再利用直观图承接连加的思路给出乘法算式。由具体数所表示的意义及其在除法算式中的位置, 将乘法算式与除法算式联系起来, 进而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 初步形成算法。后面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编排, 仍以直观支撑沟通乘除法间的关系, 加深理解。
有余数的除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试商的方法, 为后面多位数的计算做好准备, 修订教材新增了例4 (试商, 如图5) 。其编排体现了由直观到抽象的转换, 即这里的试商是建立在学生丰富表象基础上的数学思维的形式。教材以想和小精灵提示的方式呈现了试商的方法 (算法) , 其背后的道理则是在例2的教学中加以明确的。
混合运算中运算顺序的教学, 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数学上规定运算顺序的道理。如该单元例2 (如图6) 中, 教材呈现了两种列综合算式的方法 (加小括号的、不加小括号的) , 通过对比体现数学上这样规定的理由之一, 即数学表达的简洁性。
三、以丰富的解决问题的素材, 落实“四能”培养
本册教材继续在不同内容领域呈现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 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而将“四能”的培养真正落到了实处。
1.在各领域知识中设置解决问题, 细致落实分析、解决 问题能力培养
除“数据收集整理”和“数学广角”外, 其他各单元都至少编排了一个解决问题的例题。其具体呈现方式与前面三册教材一致, 但注重在一些步骤中进行有针对性的突破。如理解题意时抓住关键词 (如“最多”“至少”等) 、排除多余信息 (如图7、图8) ;分析解答时引入新的策略 (估算、估量等, 如图9、图10) ;回顾与反思时学会检验、反思的方法 (如图11、图12) 。
2.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表内除法 (一) 和表内除法 (二) 分别安排了用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 (如图13、图7) , 两个例题的不同之处在于, 图7中涉及的数量为连续量, 而非实物个数, 且渗透了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解决这两个问题, 都需要通过分析, 将问题与除法的现实情境模型建立起联系, 进而用除法解决问题。
图形的运动 (一) 中安排了剪出指定图形的问题 (如图11) , 这类问题可先转化为较简单的问题, 通过实际操作及逐步调整去解决, 同时要注意分析所要剪图形的特点, 全面思考并找出所有答案。
混合运算中编排的是需要用两步运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如图12) 。由于信息复杂, 需要用色条图分析数量关系, 以直观地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找出隐藏的问题 (中间问题) , 并且这里开始逐步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余数的除法中编排了两个解决问题的例题: 需要用进一法确定答案的问题 (如图7的例5) ;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 (如图14的例6) 。二者最后确定问题答案时的关注点有所不同:前者重在根据实际问题, 确定答案最后是否要在商上加1;后者重在明确此类问题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 并明确余数的含义, 进而得出问题的答案。因此, 教材所呈现的解决问题过程的重点也有所不同:例5关键在于抓住关键词理解题意, 由此确定商是否加1;例6关键在于通过圈发现可用除法来解决, 并以此理解余数的含义, 确定问题的答案。
万以内数的认识中则是用估算的策略解决问题 (如图9) 。之所以将估算的起点安排这里, 原因如下:一是学生已经学习了近似数, 有了进行估算的知识基础;二是本单元的数都比较大, 现实中有估算的必要;三是学生还未学过万以内数的计算, 不会出现先精确计算, 再为估算而估算的现象;四是将估算作为解决问题的策略, 利于体现其现实意义并能解决实际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尤其是怎样估合适或者正确的问题。教学时, 应重在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所谓“合适的方法”, 即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应紧紧抓住估算是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点, 反思时让学生体会自己的估算是否解决了问题, 以此为调整估算方法的标准。“想一想”的问题用于巩固。虽然取近似数时的具体方法不同, 但突出了以能解决实际问题为标准进行估算的原则。
克和千克中的例3 (如图10) , 利用学生已经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 让学生通过估量解决问题。这类问题学生可能觉得无从下手, 为此教材进行了细致地呈现。首先, 通过理解题意突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估计;其次, 以对话形式突出了估量的方法, 即运用1千克的质量观念作标准估出结果, 并以文字表述进行了突出;最后, 通过生活实际进行检验。
四、 数据收集整理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 统计的全过程, 同时体现抽样的思想
本单元的例1、例2都从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的, 如解决“校服要选哪种颜色合适”这个问题, 很自然地要选大多数学生最喜欢的颜色, 这就需要确定4种颜色中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学生最喜欢的颜色, 即需要通过调查 (即统计) 解决问题, 进而确定调查对象 (学生) 、调查内容 (校服颜色) 、调查方式 (举手) 、呈现数据的方法 (统计表) 、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 涵盖了统计的各要素, 也使学生体验了完整的统计过程, 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统计的作用与价值。
正是有了解决问题这个载体, 修订后的教材也较好地体现了抽样的思想。如例1通过学生的话:“全校学生那么多, 怎样调查呢? 哦, 可以先在班里调查。”渗透了抽样的思想 (尽管这是非统计抽样) ;在简单的数据分析中, 以问题“如果这个班做校服, 选择 () 色合适。全校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 为什么? ”体现了由于非统计抽样不具有代表性, 不能由此推断出全校学生最喜欢的颜色。这里只要学生能体会到“我们班学生最喜欢的颜色, 不一定是全校学生最喜欢的颜色”即可。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综合试卷 第4篇
300 + 400 =32 =880-800 =
50 =30 + 90 =70 =
80 + 50 =620 - 20 =50 + 500 =
1000- 700 = 41 = 30 =
40 =5 + 38 = 150-90 =
140 -70 = 82-4 =24 =
二、用竖式计算
48 =69 =57 =
35 + 254 = 636-276 = 387 + 378 =
503-196 =297 + 66 + 343 =
三、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408 + 297 =414-87 =
四、填空
1.计数器上表示的数是( ),如果在个位上再拨上 1 粒珠,这时的数是( )。
2.四百零八写作( ),六百六十写作( )。
3.○○○○○○
△△△△△△△△△△△△
△的个数是○的()倍,△的个数是的()倍,○的个数是的()倍。
4.在○ 里填上“>”“<”或“=”。
10 个一百○一千760○706
20 毫米○1 分米
5.给三角尺上的直角标上记号。
三角尺上的另两个角是锐角还是钝角?()
6.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课桌的高度大约是8()。
(2)右边线段的长是35()。
(3)小玲的身高是138()。
7.先把下面的数按不同要求分类,再把表格填写完整。
五、选择正确的答案,在它后面的□里画“√”
1.(1)416 + 388 的和大约是几百?
700 □ 800 □900 □
(2)592-209 的差大约是几百?
400 □300 □200 □
2.小军从家去学校往西北方向走,他从学校回家往什么方向走?
东北 □东南 □ 西南 □
3.从自己家到学校,小红走的路比小芳多得多,比小英多一些。谁家离学校最近?
小红家 □小芳家 □ 小英家 □
六、解决实际问题
1.每支8元,50 元最多能买几支这样的钢笔?还剩多少元?
2.四个小朋友拍皮球,小明说:“我拍了36下。”小军说:“我比小芳多拍2下。”小芳说:“我拍了9下。”小丽说:“我拍的下数是小芳的2倍。”
(1)小军拍了多少下?
(2)小丽拍了多少下?
(3)小明拍的下数是小芳的几倍?
二年级下册数学易错 第5篇
1.鼻音
nuï挪 挪动 niáng娘 姑娘 nân嫩 嫩芽 nìng泞 泥泞 nîng弄 卖弄 nuǎn暖 暖气 nãng能 能干 nïng浓 浓厚 níng咛 叮咛 niào 尿 尿液 nnì 腻 细腻 2.边音
lǜ 绿 绿色 llián莲 莲花 lilā 垃 垃圾 llãi 雷 打雷 lliâ列 出列 lulîu漏 漏水 lliàn恋 留恋 lliáng量 量体温 lliâ 裂 裂开 lilán蓝 蓝色 3.前鼻音
yǐn引 引路 mshěn审 审视 mjìn 劲 使劲 yjǐn 尽 尽管 zhrân任 任何 n4.后鼻音
yíng迎 欢迎 xyǒng 咏 咏诗 t í 泥 泥巴 nā 拉 拉动 liáo聊 聊天 lí 鹂 黄鹂 láo劳 劳动 lï螺 陀螺 lâi类 种类 liíng龄 年龄áo牢 牢房án 怜 可怜ín 民 人民 pǐn 敏 灵敏 jīn 荫 树荫 pēn针 针尖 yân嫩 嫩芽 xìng杏 杏树 yíng 亭 凉亭1
ào闹 热闹 ǔ 柳 柳树 í 璃 玻璃 ǎn览 展览 ǐ礼 礼物 áo牢 牢房 ú留 留下 áng郎 新郎 ǜ 律 法律 àn烂 破烂ín 贫 贫困 īn 筋 青筋 īn 拼 拼音 ǐn饮 饮料 īn 新 新鲜 īng莺 黄莺 īng 荆 荆棘
l l l jyíng 莹 晶莹 jīng 精 精美 dīng 叮 叮咬 dâng 邓 姓邓 tīng 厅 客厅 cãng 曾 曾经 yīng 应 应当 jǐng 景 景色 yíng 营 营业 bǐng 饼 饼干 jìng敬 敬礼 jìng 净 干净 xìng 幸 幸运 zhēng蒸 蒸发 píng苹 苹果 zhēng 睁 睁眼 jīng精 精灵 líng灵 灵敏 shǎng 晌 晌午 xcōng 囱 烟囱 chmíng鸣 鸣叫 ltǐng挺 挺立 jtãng腾 奔腾 fyīng应 应当 zhlâng愣 发愣 j zhâng挣 挣钱 f 5.平舌
cūn村 村庄 s zī咨 咨询 ccái 财 财物 csǐ 死 死亡 zuzǐ籽 花籽 zsài赛 比赛 cu zěn怎 怎样 ccān餐 餐厅 szã 则 原则 zusàng丧 沮丧 su6.翘舌音
shī诗(诗人)sh ǐng醒 醒来 pēng 撑 支撑ǐng岭 山岭 kìng竟 竟然 yāng坊 街坊 děng整 整齐 pǐng颈 长颈鹿 cǎng仿 仿佛 ī丝 丝线 cài 菜 种菜 sǎi 彩 彩色 sî座 座位 zuǔ 祖 祖国 càn 窜 流窜 zāo糙 粗糙 cǒng耸 耸立 zān 钻 钻洞 sàn 算 计算 ū叔(叔叔)zh2
íng坪 草坪 àng望 希望 ēng坑 水坑 ìng映 反映 ìng定 安定 âng 碰 碰见 ōng匆 匆忙 ái裁 剪裁 ì 饲 饲养 ǎn 伞 雨伞 ì最 最大 ǐ此 此时 ī 滋 滋润 ãng曾 曾经 àn赞 赞扬 ǎ 撒 撒花 í植(植树)
wzhù注(注目)zhuō桌(书桌)shě舍(舍弃)
zhuǎn 转(运转)shāo烧(烧烤)chǎo炒(炒饭)zhōu周(周围)shǐ屎(猫屎)shǐ使(使用)chuí垂(下垂)zhǐ指(指路)zhēn针(针尖)zhù助(助手)shī失(失落)shān扇(扇动)chōu 抽(抽出)zhī织(纺织)zhāi摘(摘下)shì 世(世界)zhē遮 遮盖 chzhúo茁 茁壮 shzhī汁 水汁 shshí拾 收拾 shzhù筑 建筑 zhzhōu舟 龙舟 zhshì饰 饰品 zhuchā插 插入 shchuǎn喘 喘气 shshì试 试图 ch zhǎi窄 狭窄 ch shí实 实在 zhchïu稠 稠密 zhshì室 教室 shshì似 似的 sh zhào罩 罩衣 shzhì秩 秩序 shchǎn铲 锅铲
ì式(算式)zhí值(值得)ù触 触动 zhì致 大致 ùn顺 顺从 zhâ蔗 甘蔗 ě舍 舍得 zhū株 植株 ù术 艺术 zhǎ炸 油炸 ōu州 神州 chuán传 传统 ēn珍 珍珠 zhōu粥 白粥 àn赚 赚钱 zhǔ煮 煮熟 ǐ屎 眼屎 shěn婶 大婶 ěn审 审视 shì视近视 ú厨 厨房 shà厦 大厦 án蝉 蝉联 chuí垂 下垂 ǎn盏 酒盏 shì柿 柿子 îu宙 宇宙 shāo稍 稍后 ào哨 口哨 zhěn诊 就诊 ù竖 竖着 shān扇 扇动 ū舒 舒心 zhǒu帚 扫帚 â射 射箭 zhí值 值得 3 sh7.易错读音
xuã穴 洞穴 biàn 辨 分辨 huì诲 教诲 pì譬 譬如 gān竿 竹竿 cāo糙
粗糙 jià稼 庄稼 dī堤 河堤 tāo 绦 丝绦
xuàn 绚 绚丽 jīng 荆 荆条 bàn瓣 花瓣 gã隔 隔开 tuï陀 陀螺 mî寞 寂寞
yì谊 友谊 ybì蔽 遮蔽 gluï螺 田螺 ttuï驮 驮着 kqú渠 沟渠 dgù顾 照顾 jibî簸 簸箕 j fãn坟 坟墓 j
ù郁 忧郁 cāng冈 山冈 bǎn坦平坦 jiū窟 石窟 lūn 蹲 蹲下 yã竭 枯竭 jī箕 簸箕 dí棘 棘手 q4
ōng囱 烟囱 ï驳 反驳 ã截 截断 ïng窿 窟窿
易错数学题初一下册 第6篇
初一下册7年级
1.2.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O,OE平分∠BOD,∠AOC=70度,∠EOD=____,∠EOB的余角等于___,∠EOB的补角的1/3等于_____。
2.在钟表上,当12时30分时,时针与分针的夹角为________。
3.过线段外一点,画线段的垂线,垂足()
A.在线段上B.在端点C.在线段的延长线上D.以上都有可能 4.如图所示,是一跳远运动员跳落沙坑时的痕迹,则表示该运动员的成绩是()
A.线段AP的长度B.线段BP的长度
C.线段AQ的长度D.线段BQ的长度
5.如图:∠BAC=90度,AD⊥BC垂足为D,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个数为()。①AB与AC互相垂直;②点C到AB的垂线段是AB;③AD与AC互相垂直;④点A到BC的距离是线段AD;⑤线段AB的长度是点B到AC的距离;⑥线段AB是点B到AC的距离。
6.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片ABCD沿EF折叠后,ED交BC于G,点D、C分别落在P、Q位置上,若∠EFG=55度,求∠
1、∠2的度数
7.如图:已知∠1和∠D互余,CF⊥DF,试证明AB∥
CD
8.如图已知:AB∥CD,∠1=40度,∠2=70度,求∠3的度数
9.**如图,已知AB∥CD,∠1=100°,∠2=120°,则∠α=____
10﹡如图,有一条河流,两岸是平行的,当小船行驶到E点时与两岸码头B、D成75°角,当小船行驶到点F时,看FB、FD时,恰有∠1=∠2,∠3=∠4,那么此时点F与码头B、D所成的角∠BFD是多少度?
.11.﹡﹡已知如图,M、N分别是位于两条平行线AB、CD上的两点,点E位于两平行线之间,试问:∠AME与∠CNE和∠MEN之间有何关系?并说明理由.
12.点A(a,b)到x轴和y轴的距离的和是()
A.a+bB.|a+b|C.|a|+|b|D.a-b
1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3,4),B(-1,-2),O为原点,求△AOB面积.
14.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的顶点都在网格点上,其中A点的坐标为(2,-1),则△ABC的面积是多少?
15.已知点P(5a-7,-6a-2)在第二、四象限的角平分线上,则a=________。16.点P(-3,-b),P′(a-1,3)关于x轴对称,则(2a+b)为____________。1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2008
A.点(3,0)在横轴上,点(0,3)在纵轴上
B.两条互相垂直的数轴的垂足为原点
C.若x≠y,则(x,y)和(y,x)表示两个不同点的坐标
D.如果A(a,b)、B(c,b)且a≠c、b≠0,则AB∥x轴
二年级下册数学总结 第7篇
第二小学 杜丹丹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二年级3班数学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我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聪明灵活,想象力丰富,上课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学习成绩比较理想。但也有少数几个不足龄生和学困生基础比较薄弱,作业脏乱,思考速度慢、书写速度慢、对新知的理解也比较慢。回顾过去的一学期,有成功,有困惑,现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将本人对这学期教学工作的一点思考总结如下:
一、以课堂教学为核心
1.精心备课:学期初,我钻研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兴趣,是一个人积极完成一件事物的重要前提和条件。二年级小学生年龄还比较小,稳定性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使小学生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对学习的兴趣,他们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新授课练习课要究方法。新授课中,我们可以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地位,象朋友一样讨论教学内容,走进小朋友的心里,使他们消除心理障碍和压力,使“要我学”转变成为“我要学”。在练习课上,利用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完成练习。可以请小朋友当小老师来判断其他同学的答案是否正确;或者通过比赛形式来完成。这样能进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2.认真上课:(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接着,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现
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重视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例如:在处理课后练习时,遇到半图半文字的题目时,我就让学生编出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培养他们的编题能力。在遇到一道题里有几个问题时,我教给学生如何解答这种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口算和计算能力,我还利用每节课的前3至5分钟进行口算练习,让同学熟能生巧,经过这样的练习,我们班的口算和计算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3)温故知新,及时复习。根据小学生遗忘规律,新知识的遗忘随时间的延长而减慢。因此,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习或第二天复习,以后再逐渐延长复习时间。这项措施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特点。(4)努力构建知识结构。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结构,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3、作业及时批改: 针对不同的练习错误,教师面批,指出个性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批改作业时,教师点出错题,不指明错处,让学生自己查找错误,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订正之后,仍给满分,鼓励学生独立作业的习惯,对激发学习的兴趣取得了较好效果。分析练习产生错误的原因,改进教学,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
二、特别注重对后进生的辅导
对后进生分层次要求。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习,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
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此外,从座位的编排上着手,一个优生帮带一个差生,课上相互学习互相帮助,让优生帮带差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中采取灵活的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同桌间相互交流,达成共识,课上没有完成的作业让优生课后加强管理,督促差生课后逐一检查落实。
三、恰当评价,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在教学中我经常运用赞扬和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使学生体会评价带来的快乐,从而愿意评价,喜欢评价,积极评价,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学习过程中来。如你真棒!你的字写得真漂亮!你这个想法真了不起!你说得很流畅!你们小组合作得很好!你说得太好了,大家为他鼓掌!多有创意的想法!你真聪明!……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集体的凝聚力。
当然,在工作中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高,在教法上还有待提高。今后,我会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虚心学习,在工作中积累经验,不断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更好地完善自我。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取得更好成绩。
二年级下册数学易错 第8篇
表内乘法是小学阶段乘除法运算的第一个认识循环, 它是整个乘除法运算的基础, 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现在的学生对于表内的乘法口诀其实并不陌生, 有的学生的铅笔盒盖上、包书纸上就印有乘法口诀表, 有的学生提前在父母的帮助下已经会背诵乘法口诀表。 当然, 不排除有学生从来没接触过乘法口诀的可能。 也就是说, 有两点需要提醒教师注意:第一, 要承认部分学生已经知道表内乘法结论的事实;第二, 学生之间有较大差异的事实。 在这两个事实的前提下, 我们需要进一步结合表内乘法知识结构的特点, 思考可以使学生在什么方面获得认识的提升, 以及如何根据表内乘法的知识结构特点实现学生的真正发展。
为了对上述两个问题作出回答, 我们首先要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以往的教材在编写表内乘法时, 看重乘法口诀本身的重要作用, 强调学生对乘法口诀的记忆及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忽视了学生在表内乘法学习过程中的内在需求, 忽视了表内乘法教学对于学生成长发展的价值。 正是在这样的教学价值取向下, 表内乘法的教学呈现出学生机械操练、 被动记忆的状态。 尤其是教学此单元的第一课 《认识乘法 》时, 部分学生因之前对乘法口诀有所了解, 课堂上表现得异常兴奋, 只要一看到乘法算式就立刻说出答案, 从而违背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认识乘法 》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
1.在大量素材的基础上认识 “ 几个几” 连加,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2.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 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会通过加法计算乘法算式的积。
3.在比较乘法和加法之间联系与区别的过程中, 体会求几个几相加列乘法算式比列加法算式简便。
为此, 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的。
一、体会乘法的意义
1.出示2+3+6 2+2+2 5+5+5+5 8+8+8+6 9+2 9+9+ 9+9+9+9 4+4+4+4+4这六个算式。
师:你会把它们按加数的特点分类吗? 跟同桌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分成了几类?
资源:加数相同一类加数不同一类
2.聚焦加数相同的情况, 说说是几个几相加。 例如:2+2+ 2, 3个2相加。
3. 教师说, 学生试着在记录本上写一写, 写一个交流一个。
2个6相加4个5相加7个10相加50个8相加 (制造矛盾) 4.揭题:乘法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接触乘法, 教师需要细致地介绍读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5.2+2+2写成乘法算式, 并说理由。
学生练写:5+5+5+5 9+9+9+9+9+9 4+4+4+4+4写完选一题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给一个加法算式, 你有什么好办法写成乘法算式。 (弄清是几个几相加)
设计意图:“几个几”连加是乘法的生长点, 因此学习乘法从“几个几”相加的认识入手。 由于学生以前学过连加, 因此设计了对连加算式分类的教学, 引起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认知注意, 同时把“几个几”相加放到连加的整体知识结构中。
6.提升练习:6×4这个乘法是哪个加法算式变来的? 试着写一写 (2种) 。
9×3如果要你变成加法算式, 你会怎么写? 为什么?
设计意图:这两个问题很有递进性, 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根据情境写乘法算式
1.出示教材上的小鸡兔子图, 学生试着写乘法算式。
交流:小鸡是3只一堆, 有4个3。 兔子是2只一堆, 有3个2。
设计意图: 把对乘法的认识放到一个真实的问题解决的情境中,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2.教师说几个几, 学生试着在记录本上画图表示。
设计意图:提炼图不一样, 但是算式相同。
3.教师说每堆几个, 有几堆。 学生说是几个几。
4.学生自己画图设计几个几, 并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 教师收集资源。
(资源的收集要有递进性, 注意一幅图可以写出不同算式的资源。 )
学生资源:5×3 1×3 6×3
这个资源不仅可以用小圆或者大圆写乘法算式, 还可以所有的圆写。
补充资源: ★★★★★★一堆的类型, 可以写乘法算式吗?
设计意图:对乘法基础知识的认识, 用整体介绍、比较强化的方式深入, 使学生结构把握, 整体感悟。 在这里虽然不揭示概念, 但在对比强烈的情境中, 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使学生体会并悟出。
三、拓展延伸
1.师:黑板上加数不同的情况中还有一个8+8+8+6, 它与其他两个加数不同的加法算式又有什么不一样?
师:你能试着将它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8×3+6)
追问:如果我想把6也写进乘法?你会写吗?
提示:如果我们把6也变成8, 这里就有几个8了? 那算式是4×8就对了吗?
(4×8—2)
2.学完今天这节课, 你会算12×2吗? 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设计意图:为了避免学生背口诀, 选了这个不能用口诀解决的类型, 如果学生会算得数, 就说明已经真正掌握了乘法的意义。
仔细回味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我都避开了让学生说乘法算式得数。 因为, 课前部分学生已经会背乘法口诀, 如果你要学生说得数, 这部分会背口诀的孩子就会在课堂上表现得异常兴奋, 一直插嘴, 而忽视了理解几个几的过程。 只有先不让学生说得数, 才能真正实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数学教学中, 不仅仅是《认识乘法》这一节课需要这样, 其实还有许多课我们都要考虑学生的学情, 很多时候我们必须创新教学方式, 寻找一条有别于教材编排思路但依然能够殊途同归的新路, 展现新的知识风景, 让学生仍然有“故地重游” 的兴趣。 这条新路应该建筑在学生的新路上, 教师应该抓住学生想展示自己的收获、 想求解自己的困惑、 想运用自己的才能、想交流自己的思想、想增加自己的见识等迫切心理设计教学过程。
摘要:长期在低年段教学, 发现班里的孩子差距很大, 有的孩子学前教育非常丰富, 有的孩子学前教育少得可怜, 所以在课堂中最常见的状态就是:学前教育丰富的孩子为展示自己的本领, 不断插嘴, 而学前教育少的孩子就直接不发言或者走神。久而久之, 孩子之间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课堂就变成了几个好孩子的“天下”。为改变这种状况, 备课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学情, 再根据学情设计自己的教学流程, 作者就《认识乘法》这一案例谈谈想法。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期末自测题 第9篇
1.七千三百零九写作( ),八百零八写作( )。
2.最大的四位数是( ),最小的四位数是( )。
3.一袋洗衣粉重500( ),小红的体重是37( )。
4.推抽屉是( )现象;直升机的螺旋桨转动是( )现象。
5.宝岛希望小学有学生912人,其中女生有509人,男生大约有( )人。
6.5千克=( )克 3000克=( )千克
7.在里填上“>”“<”或“=”。
2千克1900克 1000克1千克
400克2千克 800+9002000
56002000+3600 140-8080
8.里最大能填几?
€?<46 €?<32 €?<17
€?<35 €?<38 €?<28
9.在里填上“+”“-”“€住被颉皜鳌薄?
488=6 74=28 3714=23
88=64 567=8 120400=520
10.一件衣服要钉4个纽扣,现在有22个纽扣,能钉( )件衣服,还剩下( )个,至少再买( )个纽扣才能再钉一件衣服。
二、我是小法官。(对的画“√”,错的画“€住保?分)
1.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 )
2.7005读作:七千零五。 ( )
3.1个2分硬币约重1克。 ( )
4.百位上的4表示的数比十位上的4表示的数大。 ( )
5.一个五位数比一个四位数一定大。 ( )
6.把20分成5份,每份是4。 ( )
三、对号入座。(5分)
1.一袋大米重50( )。
A.千克 B.克 C.厘米
2.6在百位上的数是( )。
A.6437 B.4670 C.7860
3.拨算珠的运动是( )现象。
A.轴对称 B.平移 C.旋转
4.先计算乘法的算式是( )。
A.34-4€? B.(30-25)€? C.4€祝?2€?)
5.17根小棒最多可以摆( )个独立的正方形。
A.5 B.4 C.3
四、在( )里填上“平移”或“旋转”。(3分)
五、神机妙算。(共17分)
1.直接写出得数。(5分)
12€?= 64€?= 32€?= 30€?=
8€?= 40€?= 36€?= 81€?=
1700-600= 3400+500=
2.脱式计算。(12分)
12€?+30 45€鳎?+3) 45-(12+8)
5€?-13 39+18€? 6€?€?
六、从1~9中选合适的数字填入下面的中(每个算式中的数字不能重复)。(6分)
七、下面是二年级同学最喜欢的体育活动情况。(11分)
根据上面调查的结果完成下面的统计表。(5分)
(1)喜欢踢毽子的同学比喜欢舞蹈的多几人?(2分)
(2)根据调查结果,你认为本校应多准备哪种体育器材?(2分)
(3)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2分)
八、解决问题。(共20分)
1.(1)28个苹果,装在4个袋子里,平均每袋装几个苹果?(3分)
(2)28个苹果,每7个装一袋,需要几个袋子?(3分)
(3)28个苹果,装在6个袋子里,平均每袋装几个?还剩下几个?(3分)
2.小雷看一本80页的故事书,已经看了6天,每天看9页。还剩下几页没有看?(4分)
3.
(1)买1千克胡萝卜和1500克白菜要多少钱?(3分)
二年级数学下册试题 第10篇
3694读作:( ) 8016读作:( ) 3009读作:( ) 10000读作:( )
二、写出下面各数(8分)
1、八千二百写作:( ) 2、五千零九写作:( )
3、七千写作:( ) 4、六千三百一十九写作:( )
三、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14分)
5010=( )+( )
7200=( )+( )
8027=( )+( )+( )
5604=( )+( )+( )
2679=( )+( )+( )+( )
四、在○里填上“>”“
4500○克5千克 1千克○300克 50克○3千克 8千克○8000克
7千克○9000克 4000克○6千克 1千克○1克 670克○760千克
五、按规律填数(8分)
① 400,500,( ),( ),800。
② 775,780,( ),790,( )。
③ 3450,3500,3550,( ),( )。
④ 9800,( ),9600,9500,( )。
六、细心分析,完成下面的填空(5分)
1、6个百、4个十和8个一合起来是( )。
2、307里面有( )个百和( )个一。
3、个位上是0,十位上和百位上都是6,千位上是4,这个数是( )。
4、60个十是( )。
七、判断题(10分)
( )1、1千克铁比1000克棉花重。
( )2、一只鹅重4克。
( )3、一个橘子重约50千克。
( )4、一个四位数减一个三位数,可能得一个三位数,也可能得一个四位数。
( )5、下面有6个长方形。
八、先填空,然后再画出平移后的图形(7分)
九、生活中的数学(32分)
1、学校举行800米长的赛跑,小明跑在最前面,这时他离终点还差150米。小明已经跑了多少米?(5分)
2、学校会议室有座位550个。一年级有297人,二年级有207人。一、二年级的同学都来开会,会议室的座位够吗?(5分)
3、胡云7天一共练习了25个钢笔字和10个毛笔字,平均每天练习写多少个字?(5分)
4、友联小学栽树50棵。张寨小学栽树6行,每行7棵。两个学校一共栽树多少棵?(5分)
5、买菜。(6分)
(1)买1千克猪肉和1千克鲫鱼要多少钱?
(2)买500克豆角和1千克萝卜要多少钱?
二年级下册数学易错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