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内科护理范文
儿内科护理范文(精选7篇)
儿内科护理 第1篇
关键词:儿内科,循证护理,效果分析
循证护理是指护理专业人员在进行护理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有机结合有价值的临床科研结论、临床经验和被护理者的主观意愿对患者实行最佳的护理方法。循证护理是循证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护理工作人员提供了科学性、规范性、针对性的护理治疗方案, 实现了医患关系的协调发展, 使医学决策更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本研究在儿内科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取得显著效果,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儿内科住院患者96例, 男51例, 女45例, 年龄2~14岁, 平均年龄 (5.68±2.12) 岁, 所有患儿经诊断患有呼吸道疾病、胃肠疾病等儿内科疾病[1]。将所有患儿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8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儿内科病室要保持光线充足、整洁、干净、空气流通环境良好, 温度和湿度维持在稳定的范围内;定期对患儿进行血压、心率、体温等方面的测量, 对患儿的用药情况要进行定时定量的巡查, 密切关注内科患儿的生命体征;饮食方面要从患儿身体发展和病情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有利于患儿病情发展和身体需要的饮食方案并进行指导;做好内科患儿及其家属的心理安抚工作, 使患儿处于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2]。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采取循证护理: (1) 制定规范、合理的循证护理目标和程序:在进行循证护理的过程中, 护理人员要征得患儿家长的同意并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增强家长的认同感, 成立专门的循证护理小组, 由专业的护理人员组成并加强技能、知识等方面的培养, 提高妇幼保健院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3]。 (2) 加强对患儿症状的搜集, 从临床经验、处理等方面为内科患儿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 注重患儿及家长的情绪, 从两者的心理需求出发, 加强情感交流, 充分了解患儿及家长的内心需求[4]。 (3) 针对患儿的病情开展后期的评价工作, 对患儿及家属进行问卷调查, 观察和评价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 制定儿童行为量表和对家长满意度进行调查研究。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运用SPSS 19.0软件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采用χ2、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
结果
对照组的平均住院时间 (8.56±4.38) d, 入院前儿童行为量表评分 (35.46±7.12) 分, 出院时儿童行为量表评分 (34.69±6.23) 分, 家长满意度评分 (82.45±5.32) 分。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 (6.69±3.12) d, 入院前儿童行为量表评分 (35.52±7.06) 分, 出院时儿童行为量表评分 (31.47±4.23) 分, 家长满意度评分 (90.15±4.78) 分。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和儿童行为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观察组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讨论
循证护理是我国循证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护理专业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充分参与临床护理的决策过程, 通过临床经验探讨、医学科技调研等形式, 将患者和家属的心理需求充分结合到患者护理中, 总结和制定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复和情绪调整的全新护理方案。循证护理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全面性和人性化等多重特点[6]。循证护理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产生, 受循证医学的影响较大, 强调和重视患者在医学治疗和护理中的主体地位, 护理行为的选择以批判性思维为主, 以提高对患者的护理服务质量为宗旨。
将循证护理在儿内科护理中广泛应用, 对患儿的病情恢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医患关系呈现协调、良好发展的趋势, 为患儿提供高效优质的护理服务, 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儿内科的护理人员通过寻找临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实现内科患儿的病情和护理情况的特定化和结构化, 寻找有关的医学护理资料对问题进行综述, 寻找有利于患儿身体恢复的外部证据, 并对证据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展开系统化、理论化和专业化的评审, 临床护理分析将护理人员总结和分析的临床知识和经验进行有针对性的转化, 对患儿及其家属的心理需求进行有机结合, 制定符合患儿身心发展的护理计划方案, 更好地掌握内科患儿适用的护理手段, 从而提高患儿的康复率, 保证循证护理方法拥有临床应用价值[7]。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参考文献
[1]高清华.循证护理在儿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 2015, (4) :150.
[2]尹德霞.循证护理理念在消化内科护理工作中的探索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14) :219-220.
[3]刘瑞琴.循证护理在儿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 (55) :192.
[4]董浩娟.循证护理在儿内科护理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刊, 2011, (2) :320-321.
[5]邓秋芬.循证护理在小儿腹泻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24) :735-736.
[6]颜海英.循证护理与个体化护理对消化内科患者的疗效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 :332-333.
儿内科护理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儿内科从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共6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研究组(30例)。其中对照组患儿的年龄为2个月~7岁,平均(4.52±2.86)岁,男16例,女14例,平均住院时间(8.47±1.72) d;研究组患儿的年龄3个月~6岁,平均(5.17±1.41)岁,男17例,女13例,平均住院时间范围为(7.36±2.13) d。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平均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应用常规护理法对对照组患儿进行护理,利用循证护理法对研究组患儿进行护理,循证护理法的具体内容如下。
1.2.1 明确护理目标:
在对患儿开展循证护理工作前,要先对患儿的整体状况进行把握,可以结合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式,制定一套针对性的护理工作流程方案,保证护理目标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1]。护理工作人员承担着重要的护理任务,要耐心的对待患儿,让患儿感受到关心和爱护,增加患儿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同时还要及时同患儿家属进行沟通,保证家属充分了解循证护理工作,签订同意书,能够积极地配合护理工作,了解护理过程中的可能存在的问题,在取得允许的前提下开展各项护理工作。
1.2.2 做好循证护理记录工作:
工作人员要按照标准规定,落实日常护理工作,并进行及时的记录,将具体的护理内容和措施列在记录表中,保证护理人员交接工作的质量。循证护理记录要清楚、简洁,能够准确地反映护理工作的状况,尽最大努力满足患儿的要求,提升护理工作的整体满意度。
1.2.3严格限制护理语言及行为:
作为循证护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护理工作人员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运用规范的护理语言,提升素质水平,接受继续教育,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护理技能[2]。同时医院针对儿内科护理工作人员,要定期进行培训和教育,保障护理工作人员掌握扎实的护理基础理论知识,运用多种表情、身体等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同患儿进行有效的沟通,缓解患儿的不良情绪。
1.2.4 实施健康护理教育:
在对患儿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过程中,应结合患儿的实际状况,选取最佳的输注位置,减少穿刺失败、输注部位肿胀等问题的发生,可以用简答的语言向患儿讲解病情状况,让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证患儿处于心理健康状态。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应重视患儿家属的健康教育,由家属进行一些必要的护理处理,掌握基本的护理方法和用药原则,减轻家属的心理压力。
1.3 观察指标:
分别记录两组患儿在护理质量评价、医生满意度和患者满意度等方面状况,综合评定不同护理方法的应用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有效的临床护理后,对照组患儿护理效果比研究组差,研究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在医生、家属满意程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在护理中不仅要凭借已有的临床经验以及理论还需要有科学依据作为支持是循证护理服务不同于其他护理服务的根本区别。这种被称为EBN的循证护理模式,确立了护理人员在对病患进行护理的时候需要做到谨慎、准确,其护理的基本程序不仅要结合其多年的护理经验,还需要做到有理有据,时刻考虑到患者的意愿。循证护理实践是依据科学证据为基础的临床实践,它既是服务对象的需求,又是护理科学发展的必然。服务对象对护理的日益增多的全面需求是循证护理实践的外在动力,而护士对医学问题和医疗的干预;护士对护理问题和护理康复干预是护士介入循证护理实践的内在动力循证护理法基于全面、整体护理的前提下,为患者提供差异化、针对性的护理服务,辅助临床医生的诊治工作,有助于临床治疗效果的提高[3]。与医院其他科室存在很大的不同,儿内科接收的患儿抵抗能力普遍不高,对护理服务质量要求较高,通过循证护理法能够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应用循证护理法对患儿进行护理的过程中,不仅要从饮食护理、病房护理、卫生管理等方面入手,还需要及时给予患儿心理疏导,帮助患儿解决各方面的问题,实施有效的护理健康教育,提高护理工作的整体满意程度,为患儿的康复构建一个良好的环境,改善预后。循证护理工作不仅要求护理人员的努力,同时也需要患儿家属、患儿和医生配合,在充分了解患儿身体状况、病情、家属意愿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确定护理路径,增强工作人员的护理安全意识,完整、准确地记录护理过程,注重与患儿的沟通和交流,保证护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4]。通过对本院收治的30例儿内科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循证护理,发现循证护理法具有极好的应用效果,一方面可以使制定的护理方案更具针对性,加快患儿的康复,改善患儿的预后,推动护理工作流程的系统化、规范化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消除患儿的不良情绪,使患儿主动配合护理工作,增强循证护理记录工作的规范性,保证患儿家属掌握基础的护理知识,提升医生、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
参考文献
[1]赵建,李遵清.循证护理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10):1509-1512.
[2]曹秋花,王书霞.在儿内科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的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3,28(8):159.
[3]高冬梅.以人为本的护理在小儿科内科病房中的应用探讨[J].吉林医学,2011,53(32):120-123.
临床药师参与儿内科查房的体会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笔者在2009年1-3月参与儿内科查房, 临床药师团队对住院患儿的用药提出合理建议。主要干预项目是药物用法、用量和联用情况、药物的选择、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药物理化配伍禁忌和药物的稳定性。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009年1-3月, 临床药师在儿内科的用药干预总例数为48例, 包括在查房过程中与医生讨论治疗方案时给出建议、与患者直接交流后指导合理用药、回答护理人员关于药物配伍和稳定性方面的问题。
2.2 干预项目
临床药师干预项目及构成比, 见表1。
2.3 临床药师的有效干预率
临床药师干预总例数为48例, 医护人员接受建议例数为29例, 有效干预率为60.4%。
2.4 临床药师干预的典型病例举例
2.4.1 药物用法、用量、联用是否合理。
患儿陈某, 年龄25d, 体重4.59kg, 入院诊断:新生儿肠炎,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在积极退黄的同时, 口服给药:复合乳酸菌、蒙脱石散, 另外抗感染药物选用5%GS 30ml+头孢吡肟0.35g, 静脉滴注, qd;NS 250ml+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0.3g, 静脉滴注, qd。临床药师认为, 头孢吡肟和阿莫西林都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其抗菌作用是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作用靶点为青霉素结合蛋白 (PBPs) , 两者联合应用, 竞争作用靶点, 产生药理拮抗作用。头孢吡肟和阿莫西林都属于时间依赖性抗生素, 1天的总剂量应分3~4次静滴。在该病案中, 两者都是1次/d静滴, 不合理。建议选用:NS 250ml+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0.15g, 静脉滴注, bid, 待大便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出来后再适当调整。
2.4.2 药物的选择。
患儿张某, 年龄1d, 体重2.0kg, 入院诊断:早产儿, 低出生体重儿, 新生儿黄疸。抗感染药物治疗选用的是:5%GS 20ml+头孢他啶0.2g, 静脉滴注, qd。临床药师查阅相关资料, 头孢他啶的禁忌证中有黄疸或有严重黄疸倾向的新生儿[1]。同时, 查阅头孢他啶 (泰得欣) 的说明书, 其对肝脏的不良反应:偶有黄疸, ALT、AST、AL-P、胆红素、LDH、GGT、γ-GT升高。该患儿选择头孢他啶不合理。同时提醒医师头孢曲松可将胆红素从血清白蛋白上置换下来, 患有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 (尤其是早产儿) 可能发展成胆红素脑病, 应慎用或避免使用头孢曲松。临床药师建议黄疸患儿不要选用头孢他啶和头孢曲松。
2.4.3 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
(1) 患儿蒋某, 年龄7个月, 体重3.2kg, 入院诊断:肺炎, 营养不良, 先心术后。其先心术后用药为:地高辛0.02mg, po, q12h;呋塞米5mg, po, tid;螺内酯2.5mg, po, q12h;卡托普利1mg, po, tid。临床药师与患儿家属沟通后得知, 患儿在先心术后长期服用以上4种药物, 出现咳嗽症状2个月。卡托普利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其常见不良反应之一是咳嗽, 多为干咳, 可能与抑制内源性缓激肽的降解有关, 可引起支气管痉挛、肺炎、呼吸困难, 停药后可缓解。故临床药师建议暂停服用卡托普利, 观察到该患儿咳嗽症状有所缓解。建议NICU请心内科会诊, 讨论是否将卡托普利改换成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同时提醒患儿家长, 患儿必须定期进行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 (2) 患儿王某, 年龄4岁, 体重20kg, 入院诊断:急性肺炎。药物治疗选择:NS 100ml+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0.6g, 静脉滴注, bid 和5%GS 250ml+阿奇霉素0.18g +VB6 0.1g, 静脉滴注, qd。连续静滴3d, 在第3天静脉滴注的过程中出现呕吐, 耳痛症状。临床药师分析, 阿奇霉素引起该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比较大。有患者服用本药曾出现听力损害, 包括听力丧失、耳鸣和 (或) 耳聋, 与大剂量使用本药有关, 并且大多可逆。查阅有关文献, 阿奇霉素是红霉素结构修饰后得到的一种15元大环内酯类广谱抗生素, 现已广泛用于敏感菌株所致的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感染性疾病。不良反应主要以消化系统 (如恶心、呕吐、上腹不适等) 及皮疹为主, 发生率一般为1%~7%。随着临床应用日益广泛, 不良反应增加。少见的不良反应有过敏性休克、肾功能损害、白细胞减少、黑舌苔、前庭功能障碍、严重耳鸣、急性喘息发作并呼吸衰竭、心动过速、醉酒样反应、肢体末梢紫绀、肝损害并发急性胆囊炎、涎腺抑制、虚脱样反应、尿潴留等。肝胆系统是阿奇霉素排泄的主要途径, 单剂给药半衰期可达35~48h, 用于小儿和老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较大, 应引起注意[2]。该患儿连续3d静脉滴注阿奇霉素, 造成体内蓄积, 引起呕吐、耳痛症状的可能性比较大。故建议立即停止静脉滴注阿奇霉素, 3h后, 患儿的呕吐、耳痛症状缓解。
2.4.4 药物理化配伍禁忌和药物的稳定性。
(1) 在给患儿输液时, 先静滴完头孢匹胺组, 紧接着静滴阿奇霉素组时, 输液管中出现乳白色浑浊, 这是由于输液管内残留的头孢匹胺与阿奇霉素发生理化反应而产生白色不溶物的缘故。查阅相关资料, 头孢匹胺不应与其他药物在同一容器中混合输注[1]。另外, 文献报道, 头孢匹胺同多种药物存在配伍禁忌, 包括氨溴索、维生素B6、西米替丁、异丙嗪、甲氯芬酯、奥美拉唑、去甲万古霉素、硫酸依替米星、硫酸西索米星以及多种喹诺酮类[3]。故建议在静滴完头孢匹胺后用少量生理盐水冲洗输液管后再静滴阿奇霉素。 (2) 患儿李某, 需静滴美罗培南, 0.15g, q8h。而美罗培南粉针剂每支剂量为0.5g, 价格较昂贵。临床药师查阅其他相关资料发现, 美罗培南可用适宜溶液稀释后在15~30min内静脉滴注或用无菌注射用水稀释后在3~5min内静脉注射[1], 还规定其溶解后应1次用完。综上所述, 每次粉针剂溶解后抽取0.15g, 剩余药液应作为医疗垃圾处理。
3 讨论
小儿处于生理和代谢过程迅速变化的阶段, 对药物具有特殊的反应。尤其新生儿的组织器官及生理功能尚未发育成熟, 体内酶系统也不十分健全, 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体内过程, 不同于其他年龄组儿童, 更不同于成人。
临床药师关注的重点为药物的选择 (占总干预例数的25%) 和药物的用法、用量 (占总干预例数的47.9%) 。药师需努力掌握各类药物的特点, 有充分依据的情况下合理地选择用药。药物代谢动力学往往是医生容易忽略的问题, 药师可以发挥专业优势, 在药物的用法、用量方面提出合理建议, 优化用药效果。另外, 临床药师还需要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遇到疑似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 应立即查阅药物说明书以及相关文献资料, 及时妥善处理。
临床药师用药干预的有效率仅有60.4%。究其原因:一方面, 药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药学书籍上的信息, 还应关注药物的最新进展、新用途以及临床实际应用的反馈情况。在此基础上的用药干预才能更专业, 更可行;另一方面, 药师可以加强与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沟通, 给出用药建议的同时提供充分的证据, 使其信服。
总之, 临床药学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提升自身专业水平是关键, 其次干预用药的方式、方法也很重要。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查房的切入点。方法:分析笔者2009年1-3月在儿内科查房进行的用药干预, 按干预项目和干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并选取典型病例进行详细探讨。结果:临床药师的主要干预项目是药物用法、用量和联用情况、药物的选择、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 其所占比例分别为47.9%、25%、16.7%;医护人员接受临床药师用药建议的比例为60.4%。结论:临床药师在学习临床医学知识的同时, 需详细掌握药物知识, 尤其是药物的选择、用法、用量以及不良反应等;另外临床药师可加强与医护人员的沟通, 共同提高临床用药水平。
关键词:临床药师,查房,合理用药,小儿用药
参考文献
[1]四川美康医药软件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编著.药物临床信息参考 (M) .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8:93, 108, 122.
[2]阮秀云, 李杰, 隋虎峰.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 (J) .中国药事, 2009, 23 (6) :612-613.
198例儿内科院内感染的临床分析 第4篇
1 临床资料
(1) 资料来源: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住院的3686例患儿, 发生院内感染198例, 医院感染率5.37%;感染204例次, 感染例次率5.53%。 (2) 调查方法:根据医院制定的医院感染登记表, 采用监测与回顾性调查。床边观察患儿、查看病历检验报告单、护理记录、住院时间、感染时间、感染部位、抗菌药物应用。疾病分类按国际疾病分类标准, 医院感染诊断按卫生部颁发《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执行。
2 结果
(1) 医院感染发生率:3686例住院患儿发生医院感染198例, 平均感染率5.37%;感染204例次, 感染例次率5.53%, 见表1; (2) 医院感染部位与科室分布:医院感染部位分别是上呼吸道37.88%、下呼吸道28.79%、胃肠道16.41%、皮肤黏膜l1.87%4个主要部位:科室分布以脑瘫康复儿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最多, 新生儿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最多, 普通儿科发生胃肠道感染最多; (3) 不同年龄段医院感染构成比:出生1~6个月患儿医院感染最高, 其次>1岁患儿与出生24h内新生儿感染较高, 见表2。
3 讨论
本组是医院感染的资料分析, 儿内科患儿易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分析如下: (1) 年龄:新生儿科62例感染患儿, 其中出生24h内入院发生感染32例, 占新生儿感染52.03%, 占儿内科感染16.16%;出生29d~6个月人院发生感染70例, 占儿内科感染3535%;>1岁感染39例, 占儿内科感染19.44%:我院新生儿科为县重点专科, 承担全县及周边地区重症新生儿转运工作, 故24h内入院儿病情均较重。由于重症新生儿自身生理机能不健全、抵抗力差加之侵袭性操作较多、大量抗生素应用等易发生医院内感染。出生6个月以内的小儿, 机体产生的免疫抗体较少、而自母体获得的抗体渐减弱易发生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这与相关报道相同。>1岁 (本组收集资料中最大3岁) 大多是脑瘫康复儿, 由于其神经系统功能发生障碍、免疫功能差发生医院感染率较高; (2) 医院感染部位与科室:本组统计资料分析, 医院感染4个主要部位分别是上呼吸道、下呼吸道、胃肠道、皮肤黏膜。前3位与相关报道相同。科室分布以脑瘫康复儿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最多, 新生儿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最多, 普儿科发生胃肠道感染最多。由于小儿皮肤黏膜娇嫩, 淋巴系统发育未成熟, 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也都较差, 故其防御能力差。又由于母体IgM和IgA不能通过胎盘, 故易发生革兰阴性细菌感染, 婴幼儿期SIgA也缺乏, 易发生呼吸道及胃肠道感染。198例感染患儿阳性标本26份, 其中革兰氏阴性菌感染18例, 阳性菌感染8例; (3) 住院时间、月份:3686例住院者中, 康复儿平均住院62d, 感染的康复儿平均住院76d:普儿科平均住院11.6d, 感染儿平均住院15.4d;新生儿平均住院9.2d, 感染儿平均住院19.72d。住院时间越长发生院内感染越高。本组调查同时得出2年不同月份感染率, 其中12月份最高为7.44%;l1月份7.08%, 9月份6.73%次之;5月份2.75%最低。说明季节气温变化对小儿患者医院感染有一定影响。针对儿内科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的分布特点, 找出重点科室重点部位, 对感染发生率高的科室进行重点监控。
摘要:目的 探讨内科住院患儿医院感染部位、科室、年龄以及月感染特点。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儿内科的住院病例进行了统计。结果 我院医院感染发生率5.53%, 分布以上呼吸道为首, 占总感染39.70%;科室以小儿脑瘫康复、新生儿科为主;2年内月感染以11、12月为主, 7、8月次之, 5月最低。结论 3686例病例中感染病例198例, 医院感染率5.37%;感染204例次, 感染例次率5.53%。针对此情况采取相应措施预防控制医院感染。
关键词:内科患儿,院内感染,预防控制
参考文献
[1]孙立新, 刘素哲.儿童专科医院医院感染特点及预防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5) :521.
[2]托马斯.临床实验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 2004:646.
[3]姚林燕, 李荡.儿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监测与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6) :659.
[4]孙立新, 刘素哲.儿童专科医院医院感染特点及预防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5) :522.
[5]方靖, 殷丽.1428例神经内科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6) :621.
儿内科护理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20例小儿急性阑尾炎病例, 其中男13例, 女7例;年龄1岁~4岁8例, 5岁~7岁10例, 8岁以上2例, 最小的1.4岁;在院外的病程小于24 h 7例, 大于24 h 13例, 最短3 h, 最长8 d;其中农村患儿11例, 城市9例。
1.2 主要临床表现
发热17例 (85%) , 体温37.5~38.5℃4例、38.6~39℃8例、39℃以上5例;右下腹疼痛5例, 转移性右下腹痛12例, 全腹痛或没有固定位置的腹痛3例。1岁~3岁小儿的主要表现是烦躁、哭闹、弯腰。查体结果:右下腹部固定压痛17例 (85%) , 腹部肌张力增高12例 (60%) , 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16例 (80%) , 腹泻7例, 腹胀6例。末梢血中白细胞计数大于12109/L 17例 (85%) , 其中大于20109/L的患者有4例;分类中性粒细胞百分率 (N) 大于80%者18例 (90%) 。
1.3 急性阑尾炎穿孔或伴发弥散性腹膜炎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
与病程的关系:阑尾穿孔7例, 穿孔率为35%, 5例伴发弥散性的腹膜炎 (25%) 。发生阑尾穿孔病程大于24 h的1例, 大于48 h 4例, 大于72 h 2例;伴发弥散性腹膜炎患者中病程大于24 h~48 h的2例, 大于72 h 3例。其次是年龄和地区的关系:7例阑尾穿孔中, 1岁~6岁3例 (15%) , 其中2例来自农村, 占66.7%, 6岁以上4例 (20%) , 其中农村小儿患者3例, 占75%。因此在7例阑尾穿孔中有5例来自农村, 仅2例是城市小儿。伴发弥散性腹膜炎5例中, 农村小儿4例, 城市的仅1例。
2 结果
于我院就诊的20例小儿患者临床上的主要表现均是以腹痛、发热为主, 末梢循环血中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数目增高, 在就诊后的24 h内全部转入儿内科进行治疗。20例均被证实为急性阑尾炎, 均经手术治疗。20例急性阑尾炎中属于化脓性9例, 坏疽性6例, 蛔虫性3例, 单纯性的只有2例。其中导致阑尾穿孔的有7例 (35%) , 有5例 (25%) 伴发弥散性腹膜炎。
3 讨论
对儿内科急性阑尾炎患者来说, 导致其发生的原因有很多, 主要有患儿腹泻、受惊等原因导致肠道内的细菌进入阑尾内, 引起阑尾炎症;小儿的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也使阑尾壁增厚, 最终导致血流受阻, 也是小儿发生阑尾炎的诱因;如果粪石、异物或是寄生虫堵塞了阑尾腔, 使患儿阑尾腔内的内容物排出不畅, 引发细菌的繁殖, 也是引起阑尾炎的常见原因。急性阑尾炎患儿虽多因腹痛首先在儿内科就诊, 但不能把腹痛作为诊断患儿急性阑尾炎的惟一标准, 因为许多疾病都能引起患儿的腹痛, 比如感冒发热、胃肠炎等, 但是小儿发热或是腹痛应该考虑到是否已患阑尾炎, 必须做详细的检查。
腹痛是患儿急性阑尾炎的常见症状, 因为腹痛本身的特点、部位发生变化, 患儿的表达能力有限, 导致其不能准确地描述腹痛的性质和部位。患儿哭闹、拒绝吃饭、发热等症状明显, 因此要认真检查, 便于正确诊断腹痛性疾病。由于患儿年龄小, 可能查体不会配合, 这要求我们首先要密切观察患儿, 使其镇静, 让患儿能够在比较安静的状态下查体, 这样就可提高疾病的诊断率。在患儿查体时, 应该尽量使患儿的注意力转移到腹部之外, 排除家长因素, 把患儿腹部各部位的压痛点进行反复的比对, 同时观察患儿反应, 确定具体部位, 以作出正确的判断, 尤其是短期内反复对比观察可以降低误诊率[2]。本组20例患者中, 属右下腹部固定压痛者17例 (85%) , 腹部肌张力增高的有12例 (60%) 。由于小儿的腹壁较薄, 腹肌发育不完全, 就是在腹膜炎时腹肌张力也较低[3], 因此腹部肌肉张力增高也不能作为小儿阑尾炎的惟一诊断标准。
对阑尾炎发生穿孔或是伴发弥散性腹膜炎的患儿进行分析得知, 病程、区域以及其他的因素均和其关系密切。阑尾穿孔的有7例, 穿孔率为35%, 5例伴发了弥散性腹膜炎 (25%) 。发生阑尾穿孔者病程大于48 h的就有6例, 提示早期诊断是关键。伴发了弥散性腹膜炎患者中病程大于24 h~48 h的有2例, 大于72 h的3例, 提示在临床上一旦确诊, 应及时行手术治疗, 降低阑尾穿孔和弥散性腹膜炎的发生率。在7例阑尾穿孔中农村有5例, 仅2例是城市的小儿;伴发了弥散性腹膜炎5例中, 农村小儿4例, 城市的仅1例。因此显示出以上两种并发症的病例在农村明显高于城市, 可能是农村的医疗条件较差, 诊断技术不高所致。
综上所述, 急性阑尾炎患者临床上的主要表现均是以腹痛、发热为主, 末梢循环血中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数目增高。凡是因为腹痛或是其他的症状先在儿内科就诊的患儿, 都应该先详细询问病史, 认真查体, 及时联合儿外科医生会诊, 早诊断早处理,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王晓旭.小儿急性阑尾炎[J].基层医学论坛, 2008, 12 (4) :170-172.
[2]陈荣华.尼尔逊儿科学[M].第15版.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 1999:1608-1611.
儿内科护理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0年3月至2011年10月我院儿科和耳鼻喉科收治的56例呼吸道阻塞患儿, 其中男32例, 女24例, 年龄7d~7岁, 平均年龄 (2+1.3) 岁。其中7d~1岁18例, 2~3岁28岁, >3岁20例。诊断方法: (1) 观察并判断呼吸困难程度; (2) 询问患儿病史; (3) 选用内镜和影像学确诊。病因:急性阻塞性喉气管支气管炎16例, 急性喉炎12例, 气管支气管异物17例, 喉气管支气管痉挛7例, 其他4例。
1.2 呼吸困难诊断标准
依据徐荫祥教授提出的护呼吸困难分度诊断标准:Ⅰ:安静时无呼吸正常, 运动时有轻度呼吸困难;Ⅱ:安静是有轻度呼吸困难, 吸气性喘鸣和吸气性胸廓周围软组织凹陷, 运动时呼吸加重;Ⅲ:明显呼吸性困难, 喘鸣较响, 胸骨上窝、锁骨上窝等软组织凹陷显著, 出现烦躁不安;Ⅳ:严重三度呼吸困难症状, 面色惨白或发绀, 坐立不安, 难以平复。本文56例患儿Ⅰ度23例, Ⅱ度22例, Ⅲ度7例, Ⅳ度4例。
1.3 治疗方法
依据临床诊断结果、疾病成因及呼吸困难程度采取针对性治疗。考虑到2岁以下儿童阻塞性呼吸道疾病多为病毒性, 无需使用抗生素, 给予消炎、止痛药即可, 采取食盐水漱洗咽部亦可, 同时服用维他命A、B、C、E促进黏膜再生。2岁以上呼吸道阻塞性疾病则多系上呼吸感染或呼吸道感染激发细菌感染所致, 多此类患儿先给予吸氧处理, 再进行抗生素、激素抗炎、消除水肿和缓解呼吸困难。对由病毒引起上呼吸感染患儿, 可给予口服或静脉滴注10~15mg/ (kg·d) 三氮唑核甘, 或三氮唑核甘2mg含服, 1次/2h, 6次/日, 5d为一疗程;也可口服潘生丁5mg/ (kg·d) , 3d为一疗程。对病毒性上呼吸道继发细菌感染或抗生素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 可依据青霉素类、复方新诺明和大环内脂类抗生素。同时行针对性治疗。本文56例患儿12例急性喉炎者含服咽喉片, 7例喉气管支气管痉挛采用氨茶碱解痉。
2 结果
56例患儿在治疗后12h内解除呼吸道阻塞, 出现呼吸衰竭、脑水肿或心理衰竭等并发症11例 (其中急性阻塞性喉气管支气管炎3例, 急性喉炎3例, 喉气管支气管痉挛2例, 气管支气管异物2例, 急性纤维蛋白性喉气管支气管炎1例) , 并发症发生率19.6%。死亡3例 (急性阻塞性喉气管支气管炎1例, 气管支气管异物2例) , 病死率5.4%。本文56例患儿内科治疗效果如表1。
3 讨论
3.1 小儿呼吸道阻塞性疾病临床特征
小儿呼吸道阻塞性疾病系耳鼻喉科常见多发病, 主要表现为喉部、气管和支气管梗阻性疾病。而异物、气管支气管炎症等则是呼吸道梗阻的主要原因。从发病机制上来看, 小儿喉腔气管管腔相对狭小, 黏膜下层较松弛, 当炎症或外来因素刺激时发生充血、肿胀和渗出, 极易造成呼吸道阻塞[2,3,4], 也正因为如此小儿呼吸道阻塞致呼吸困难程度较成人严重。呼吸困难是小儿呼吸道阻塞后最直接的表现, 而呼吸道困难多由呼吸道炎症引起, 本文56例患儿中, 系急性阻塞性喉气管支气管炎所致16例, 系急性喉炎导致的则有12例, 二者相加占总数的50%。其根本原因还是与小儿呼吸道解剖生理特点和机体免疫特点有关。小儿鼻部和鼻咽腔相对较短, 鼻道狭窄, 无鼻毛, 鼻黏膜柔嫩, 血管丰富。所以感染时鼻黏膜充血肿胀, 易引起鼻塞, 使吸吮发生困难, 出现张口呼吸。另外, 本文还有17例患儿系气管支气管异物所致, 占30.4%, 比例较高, 分析原因可能是小儿天生好奇好动, 缺乏基本的辨识能力, 尤喜欢把小物件放入口中或鼻内玩耍, 直接导致呼吸道异物出现。由于呼吸道阻塞直接导致呼吸困难, 加上该病发病骤然, 进展迅速, 严重时会导致患儿呼吸衰竭或窒息死亡。因此临床上要对患儿病情进行及时诊断和针对性治疗, 以提高抢救效果。
3.2 小儿呼吸困难诊断及治疗
小儿呼吸困难诊断一般依据病史询问、疾病性质等综合评估。小儿以往病史对呼吸困难初步诊断有显著的帮助。本文56例患者中, 16例急性阻塞性喉气管支气管炎发病初期有上呼吸感染症状, 持续咳嗽或声嘶表现;17例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均有异物吸入或吞入史, 呼吸道异物一般会引起呛咳;此外先天性病变、肿瘤等亦是小儿呼吸困难重要诊断依据。对小儿呼吸困难的治疗, 首先立即畅通呼吸道, 在进行疾病性质、呼吸困难程度等确定。本文56例患者中绝大多数为中轻度, 因此一般采取内科药物治疗即可治疗, 给予抗生素和激素干预, 服用抗病毒药物。同时, 针对部分病症较为明显的疾病进行针对性处理, 如对急性喉炎者含服咽喉片, 喉气管支气管痉挛则采用氨茶碱解痉。对呼吸严重困难患儿, 在采取常规内科处理无效后, 则可能要采取气管插管或切口外科手术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呼吸道阻塞性疾病内科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1年10月我院儿科和耳鼻咽喉科收治的56例呼吸道阻塞患儿临床资料, 依据患儿病因、病情等评估采取一般资料、抗感染治疗和对症治疗等内科治疗方法, 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56例呼吸道阻塞性疾病发病成员中, 炎症性疾病、喉部异物、喉气管支气管痉挛等主要诱因。56例患儿治愈53例, 治愈率94.6%;死亡3例, 病死率5.4%。结论 小儿呼吸道阻塞性疾病病因复杂、病情较为凶险, 临床需尽快诊断, 采取针对性内科治疗一般可以有效解除呼吸道阻塞, 达到治疗的目的。
关键词:儿童,呼吸道阻塞,内科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孔维佳.耳鼻咽喉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2]王双乐, 杨楚, 李创伟, 等.小儿危重呼吸道阻塞的临床诊断和治疗[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0, 41 (4) :25l-254.
[3]Mohiuddin S, Siddigui MS, Mayhew JF.Esophageal foreign body aspiration presenting as asthma in the pediatric patient[J].South Med J, 2010, 45 (7) :91-93.
儿内科护理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5例小儿气管异物患者中男8例, 女7例, 年龄在0.5~5.5 (平均3) 岁。患者都伴有咳嗽、喘息, 部分患者还伴有紫绀及三凹征、呼吸困难、心率过快、呼吸音减弱等症状。对患者的X线检查可以发现患者有肺炎、肺不张以及支气管炎的征象。
1.2 治疗方法
手术前准备:首先对患者的家属做好解释, 让家属积极配合治疗。对患者进行血常规的检查、吸氧、皮试等。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观察是否出现阵发性呛咳, 闻及异物的拍击音, 当异物在声门和气管之间时可以很好地取出异物。
根据患儿情况行无麻、局麻、全麻。术前使用阿托品0.01mg kg和地塞米松5mg。本组有2例因严重呼吸困难未进行麻醉及时取出异物。其余患儿都在局麻下手术。术中和术后滴注地塞米松, 以预防和消除喉头水肿。使用支气管镜检查气管异物的位置, 然后用钳夹取出异物。全麻手术之后患者应该平躺, 及时进行吸痰、吸氧。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对喉头水肿者使用抗炎、雾化吸入治疗。术后6h无恶心、呕吐症状者可服用少量的温水。有细碎颗粒咯出时, 要鼓励患儿使劲排出、咳痰。拍打患侧肺部, 帮助患儿咳痰。
2 结果
2.1 误诊疾病
15例中12例患者被误诊为肺炎和支气管炎, 3例被误诊为急性喉炎和食管异物。确诊后经手术治疗, 取出异物1w后所有患者均治愈。平均住院时间为3d。
2.2 处理措施
患者入院后先对患者进行评定, 如果患者出现大汗淋漓、紫绀等症状, 应该考虑气管是否被堵塞。如已出现呼吸困难严重, 应该立即抢救治疗。急救现场应该准备好吸氧、吸痰装置以及心电监护仪、抢救台和气管切开包等。密切观察呼吸, 及时给予氧气的吸入。如果出现其他合并症, 如咳嗽、心肺功能受损等, 应及时进行抗生素治疗。对于突发性呼吸窒息的患儿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及人工呼吸。
3 讨论
小儿气管异物很容易导致医生误诊, 对患儿的病情观察不详细或者病史询问不清楚都是导致误诊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我们总结是: (1) 患儿误吸时无人看管, 且家人无医疗知识, 不知如何处理; (2) 患儿年龄稍大点者不敢向医生说实话, 怕遭到责怪; (3) 多数患者以哮喘为主诉, 所以极易导致误诊; (4) 有些患者由于发病的时间长, 咳嗽不明显, 气管中的异物已被气道内的感受器所适应; (5) 患者在影响诊断上会造成失误, X线检查也不能对患者气管的异物全部显示。在对患者进行检查时未听到哮鸣音也不易判断异物位置[2]。
小儿气管异物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小儿急诊。常见于1~3岁的儿童, 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喘鸣、呛咳、咯血等。因为患者的病情比较急, 所以很容易导致误诊。在诊断的时候, 要对患者的病史以及体检、X线诊断检查结合诊断, 这样能够降低误诊率[3]。日常生活中, 应该避免小孩接触细小的玩具或者微粒, 以降低本病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崔振泽, 吕瑞, 黄燕, 等.婴幼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误诊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08, 5 (6) :560-561.
[2]张华.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45例临床救治体会[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8, 29 (5) :435-436.
儿内科护理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