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医护人员范文
儿科医护人员范文(精选6篇)
儿科医护人员 第1篇
1职业危险因素
1.1 生物性危害因素
急诊患者一般发病比较急, 病情危重复杂, 经常会遇到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跳呼吸骤停, 原因不明的毒物中毒等患者, 这些患者也可能是未知或潜在的传染疾病如乙肝、丙肝、梅毒、HIV阳性患者。由于急诊医护人员在参与抢救或监护患者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经常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尤其在为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吸痰、洗胃和各种穿刺等过程中, 为获得最佳抢救时机, 往往顾不及采取有效的职业防护措施, 就要进行操作。这无疑会增加护理人员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的机会, 还可能会使自身成为新的传播媒介。
1.2 医疗锐器损伤
儿科急诊护士每天都要从事损伤性操作, 被锐器刺伤是最常见的事件。在各种注射、采血等操作中, 由于患儿不合作, 若有不慎常可导致针头刺伤, 在我科30名护士调查中有85%发生过针头刺伤, 其中78%是被污染的针头所刺伤。
1.3 噪音
儿科急诊人流量大, 噪声也大, 长时间处于高声量环境中, 能导致耳鸣、血压升高、易怒、头痛、失眠。而噪音的发生是造成职业性听力损失的主要原因[1]。
1.4 社会性危害因素
消极的心理因素和负面的社会性危害对急诊科医护人员造成的伤害是不可忽视。急诊患儿多为突发且情况危重, 其家长也容易出现急躁、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 甚至发生辱骂或殴打护士的现象。这不仅使急诊科医护人员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也使他们一直处于高度的应激状态。
2职业防护
2.1 生物危害因素防护
护士应了解各种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遵守各种消毒隔离制度, 避免感染。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时有必要的防护装置如戴手套、穿隔离衣等。对被污染的物品应分类集中处理, 严格浸泡, 消毒, 避免再次污染的出现。对于自身皮肤破损或破溃的部位应加强防护, 避免被污染。
2.2 锐器伤防护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 提高急诊科护士对各种锐器伤的防护意识。掌握预防锐器伤的安全操作规范, 防止和减少意外锐器伤的发生。在抢救操作时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小心仔细, 防止被各种锐器刺伤。安全处理用过的针头, 使用锐器收集箱。做好锐器伤的紧急处理, 伤后保持镇静, 立即挤出伤口部位少量血液, 同时流动水冲洗伤口五分钟, 然后用碘伏后包扎伤口。
2.3 心理社会因素的防护
急诊科护士除具备一般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修养外, 还应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心理调控能力的锻炼, 学会自我疏导不良情绪, 必要时寻求一定的社会支持, 与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建立健全防护制度, 完善与改进防护措施。管理者应创造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 以更好地保证护士们的健康。
关键词:儿科急诊,职业防护
参考文献
医护人员手卫生调查分析 第2篇
关键词:手卫生依从性;原因分析;改善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280-01
医院感染发生率与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有着密切的关系,经医务人员手接触传播是医院感染最常见的传播方式,落实医院手卫生制度是控制医院感染最有效、最简便、最经济、最总要的方法。为了进一步加强医护人员对手卫生知识的掌握和执行情况,我们随机对150名医护人员手卫生状况进行了调查,为改善医护人员的手卫生状况提供科学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随机对我院门诊和病房的150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医师80人,其中门诊10人,病房70人;护士70人,其中门诊10人,病房60人。从事临床工作最长38年,最短10个月。
(二)调查内容与方法。
根据临床实际操作情况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何时洗手、洗手作用的认识、洗手的方法、实际工作中的洗手情况、洗手的频率及手套作用情况等。由同一名调查人员对被调查对象发放问卷,说明调查目的,医护人员现场填写后及时收回,发放问卷160份,收回160份,有效问卷150份,有效率为93.8%。
(三)手卫生执行率。手卫生执行率=医护人员实际手卫生次数/应该洗手手卫生次数×100。
二、结果
(一)医护人员手卫生知识掌握。
在接触患者前后是否洗手,洗手时间等3个方面知识掌握率均﹥95.5%。
150名医护人员手卫生知识掌握率(%)
(二)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
三、讨论
从整体上看,调查的医护人员对手卫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比较好,知识掌握率为94.8%,与知识掌握较好的情况相比,在实际操作中手卫生执行较差,平均执行率在65.6%。在不同手卫生指征情况下执行率较好的是接触患者后,显著高于接触患者前和接触物品后。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大多数医护人员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强,忽视了手卫生在预防交叉感染过程中的作用。与医师相比,护士在接触患者前及接触诊室其他物品后手卫生执行情况都比较好。
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是控制医院感染获得性感染的关键。因此,要反复加强对手卫生依从性再教育,进行经常性督导检查,使医护人员充分认识到手卫生重要性,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严格按照洗手程序正确洗手,保证医疗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谭玲,文若兰,临床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调查【J】。中
国感染控制杂志,2008,7(4):259-261
[2]曾滔,许宝华,史俊林,等。2011年宜昌市37所医院
执行手卫生现状调查【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2,11(6):425-429
儿科医护人员 第3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南充市公办医院医护人员。通过调查对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人群、偶尔参加体育锻炼人群以及基本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的医护人员心理压力比较比较, 探寻出体育锻炼的能否缓解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制定医护人员心理压力问卷表和日常体育锻炼现状问卷表, 了解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压力和日常体育锻炼现状。问卷采取现场发放, 现场回收形式。
对南充市中心医院和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0名医护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 问卷的回收率为100%, 有效率为100%。
1.2.2 访谈法
根据调查设计需要, 对问卷调查不能够很好了解问题或了解不够清楚的问题, 进行现场访谈了解, 以弥补调查问卷的不足, 确保调查结果的真实性、有效性。
1.2.3 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 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 运用SPSS数据处理软件对初中与小学学校场地与器材达标差异度进行χ2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医护人员心理压力现状
经对200名被调查对象自我感觉压力状况调查发现 (见表1) , 有77名被调查者自我感觉精神与体能状态较好, 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8.5%;62名被调查者自我感觉精神与体能状态一般, 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1%;有61名被调查者自我感觉精神与体能状态较差, 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0.5%。由此可见医护人员普遍心理压力较大。
医护人员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医护人员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医护人员要经常面对疑难杂症所带来的考验, 一旦失手或无法治愈就要面对患者、患者家属以及社会舆论环境方面的批评与攻击。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工作, 身体也经常性处于一种应激状态, 压力自然会加大。医护职业性质决定了其工作量大、繁琐, 工作需每时每刻细心、细致, 容不得半点疏忽, 身体和心理长时间处于高度集中状态, 且时常加班或紧急出诊导致生活没有规律, 加之家庭还需要一定照顾, 所有这些必然造成医护人员压力普遍较大[1]。另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 人们的医疗水平服务要求也在提高, 这也会造成医护人员压力水平越来越大。对于过大的工作压力, 无论是医院还是医护人员自身都在采取积极的措施寻求必要的心理干预和改善生活方式和闲暇生活手段, 以缓解和降低这些压力[2]。但在改善生活方式和闲暇生活手段方面, 大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体育锻炼在这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
2.2 医护人员体育锻炼现状
在对200名就体育锻炼参与程度调查中发现 (见表2) , 有52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6%, 有101人偶尔参加体育锻炼, 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0.5%, 有47人基本不参加体育锻炼, 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3.5%。由此可以看出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比较少, 对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所起的作用认知度不高。
对于这种现状, 主要有几个原因造成的:一是医护人员工作特征决定了医护人员确实除了正常的上下班和加班之外, 其他业余时间相对比较少, 这是一个客观原因;二是医护人员对于体育会加重疲劳理解有误, 在访谈中不少医护人员认为, 上班、加班工作之后, 已经感觉很疲倦, 很累了, 还要再进行体育锻炼, 不是更加重了疲劳了吗?这一误解导致不少医护人员不太愿意参加体育锻炼。事实是, 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增强体质, 接受更大、更强的体力与脑力劳动, 还能够改变原有的生活, 工作强度, 起到调节放松的作用;三是不能形成群体或加入某个群体, 找到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同事或朋友以及家人一起锻炼, 形成有规律的锻炼习惯和氛围。经常性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需要有这样共同兴趣与爱好的群体, 互相监督或互相影响坚持锻炼。调查中哪50.5%的偶尔参加锻炼的群体就最有可能发展成经常性参加锻炼的对象, 只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找到共同兴趣爱好者, 这个群体很快就能够形成经常性锻炼的一个新群体。
3 不同体育锻炼参与程度医护人员心理压力比较
在对200名不同体育锻炼参与程度的医护人员调查中 (见表3) , 发现在52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群中, 有40名被调查者自我感觉精神与体能状态较好, 自我感觉工作与生活压力较小, 有7名被调查者自我感觉精神状态与体能状态一般, 有5名被调查者自我感觉精神与体能状态较差;在101名偶尔参加体育锻炼人群中, 有30名被调查者自我感觉精神与体能状态较好, 有42名被调查者自我感觉精神与体能状态一般, 有29名被调查者自我感觉精神与体能状态较差;在47名基本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中, 有7名被调查者自我感觉精神与体能状态较好, 有13名被调查者自我感觉精神与体能状态一般, 有27名被调查者自我感觉精神与体能状态较差。经2检验结果说明,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群体与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群体之间存在差异,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群体与基本不参加体育锻炼群体之间存在差异,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群体与基本不参加体育锻炼群体之间存在差异,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看出, 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群体的心理压力明显小于其他两个群体。
经常性的体育锻炼, 能够改善人体机能, 可以促进脑内有益化学物质的分泌, 如“内啡肽”, 这种物质可以使人自我感受心情振。奋、精神愉悦[3]。日常和闲暇生活中保持经常性的体育锻炼能够对某些固有的动作行为和固有的生活方式起到调剂的作用, 缓解长时间造成的全部或局部身体和心理的紧张度, 分散对日常忧虑担心的过分关注, 提升对所遇问题处理的自信心。所有这些都有利于情绪的改善, 自我感受心理压力较小。
4 结语
由于医护人员职业的特殊性, 医护人员自我感觉心理压力比较大, 无论是医院还是医护人员自身都在积极寻求必要的心理干预和闲暇业余生活方式的改变, 以达到缓解心理压力的目的;医护人员由于工作特征和对体育锻炼的误解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 经常性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比较少, 虽然偶尔参加锻炼人数相对较多, 但还需正确引导才有可能发展成为经常性进行体育锻炼的人群;不同体育锻炼参与程度的三种人群心理压力比较, 首先相对而言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的自我感觉心理压力较小;其次是偶尔参加体育锻炼人群;最后是基本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 由此可以认为医护人员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
摘要:该文通过对南充市200名公立医院医护人员参与体育锻炼程度进行调查, 发现医护人员心理压力普遍较大。不同体育锻炼参与程度的三种人群心理压力比较, 相对而言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的自我感觉心理压力较小, 其次是偶尔参加体育锻炼人群, 最后是基本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 由此可以认为医护人员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
关键词:体育锻炼,经常性,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李兆良, 高燕, 冯晓黎.医护人员工作压力状况及与职业倦怠关系调查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32 (1) :160-162.
[2]张文汉, 胡素君, 苏兰, 等.深圳市医护人员职业压力影响因素多水平模型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 2013, 11 (16) :1-3.
浅议检验人员与医护人员的沟通协调 第4篇
1 提高检验人员的自身能力
1.1检验人员应加强学习, 内容不仅包括检验医学的基础理论、实验技能、基本操作, 而且还应熟悉检验方法学的评价, 学会如何评估和选择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检验方法。当前, 由于检验医学新技术、新项目、新方法的层出不穷, 检验人员应与时俱进, 不断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 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不断开展对临床诊断有帮助的新项目, 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同时也能在与临床医师或患者的对话中做到有据可依, 有理可讲, 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 给临床医师和患者一个合理恰当的解释。
1.2检验人员不仅要努力学习本专业知识, 还要掌握一定的临床诊疗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完善知识结构, 尽量多走出实验室, 参加临床查房会诊, 协助临床医师选择合理、实用、经济的检验项目, 共同探讨病情变化与实验指标的关系, 采取检验结果与临床治疗方案同步分析的方法, 以帮助临床医师正确分析、合理使用检验结果。
1.3检验结果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 检验人员的工作就是根据实验结果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 检验结果的准确与否, 很有可能导致诊疗发生错误和延误。尤其在当前, 医患关系比较紧张的医疗环境下, 检验人员对自己的工作更应该持谨慎认真的态度。当临床质疑检验结果时, 检验人员除自我排查外, 应及时与临床医师、护理人员甚至患者多方联系沟通, 查找原因, 不能一味迎合临床, 擅自改动检验结果, 不尊重事实是检验工作的大忌。
2 加强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的沟通
2.1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应经常互相学习和交流, 开展新项目、引进新设备前, 要充分听取临床科室的意见, 论证所购仪器和所开展的新项目的实用性和可行性。只有临床上认可的仪器, 才能发挥它的效能, 检验结果才能体现出应有的临床价值。
2.2在检验过程中发现了与临床诊断不相符的检验结果时, 必须与临床医师沟通, 了解患者病情、检验前的准备情况, 以及标本采集与送检过程, 及时给予临床合理的解释或提示临床医师注意患者是否存在其他疾病。如发现有特殊异常标本或某项指标对患者而言处于一种相对危险的状态, 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健康时, 更应及时与临床医师沟通, 以利于临床医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监护措施。
2.3临床医师不仅要掌握系统、丰富的专业知识, 同时还要了解检验科的工作程序、实验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质量控制等一些基本理论, 建议有条件的临床医师尽量在检验科实践一段时间, 以进一步了解影响检验结果的诸多因素, 全面、客观、辩证地解读检验报告单。切忌一味注重报告数据, 妄下结论, 发现问题及时与检验人员沟通, 提出进一步检验的要求, 结合患者实际情况, 合理判断检验结果。
3 注重检验人员与护理人员的交流
3.1目前, 大多数医院的检验标本由护理人员采集, 合理正确地采集标本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前提。因此检验人员应主动与临床护理人员沟通、交流, 共同制定并遵守检验标本采集的标准、标本拒收原则、标本运送和保存条件等指导书。
3.2不定期地举办检验知识讲座, 对护理人员进行有关检验标本采集知识的培训, 使他们掌握检验标本的采集容器与种类、抗凝剂的种类与浓度、标本采集的时间、运送与保存条件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另外, 对检验标本要做好认真查对, 避免张冠李戴, 尽量减少非疾病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4 及时与患者联系沟通
由于患者受到各种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 可使检验结果产生或大或小的误差, 因此检验人员须及时与患者联系, 嘱咐患者在进行检查前做好适当的准备。
一般检验要求患者在安静状态下, 生活饮食处于日常状态, 因运动、情绪对检验结果有一定的影响[2], 一般生化检验要求患者空腹12 h左右, 但过度空腹, 会使某些检验结果异常, 尤其是糖尿病患者, 空腹时间过长, 容易引发低血糖。另外, 须注意药物、食物、饮酒、体位等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最好在预约挂号本上或检验科的宣传栏上提供检验须知等相关材料, 以便患者做好适当准备。
总之, 检验人员的工作离不开临床医师的理解、护士的帮助和患者的参与, 只有不断加强与临床医、护、患的沟通与交流, 才能保证检验质量,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丛玉隆.加强检验科与临床交流促进检验科与临床结合[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6, 29 (1) :2-5.
医护人员应当注意消除患者疑虑 第5篇
“乙肝目前没有什么特殊治疗方法”,从目前医学水平来看,的确是这样,但患者和家属所关心的重点,是医生将采取的治疗措施是否能有效解除其疾病的困扰。由于患者不具备医学专业知识,因而向护士发问,治疗效果才是患者所关心的重点。换一个角度,患者到医疗机构求诊,其本人和家属必然会因疾病困扰而痛苦、焦虑、紧张和不安,向护士提问,除了希望了解自身疾病的治疗情况以外,也有着寻求精神慰藉的一面。
护士此时应该做的,是针对患者提问的重点,耐心向患者或其家属解释医生计划采取措施的针对性和可以预见的治疗效果,解除其对治疗和恢复前景的疑虑,安抚其紧张不安的心情,使其能够信任医生并配合治疗,而不是单纯进行医学知识方面的讲解。
该案例中护士的回答偏离了患者家属问题的重点,仅从医学角度进行了讲解,回避了原本应当细致解释的具体治疗问题,可以说是答非所问,没有消除患者的疑虑。相反,护士不适当的,粗糙而又生硬,却又没有切中患者关心重点的回答,导致了患者家属的误解,才引发了纠纷。
案例2(案例见本刊2010年第11期76页)患者本身往往不具备医学专业知识,其对诊疗状况的判断,就要依赖于医务人员的说明。再加上患病后的不安心情,任何的误解都可能导致医患纠纷的发生。
本案例中,患者提问的重点不在于地塞米松是否存在副作用,而在于药物是否会对患者自身产生不良影响。浅白的说,就是不论地塞米松有怎样的副作用,只要不会出现在自己的用药过程中,就不在患者的关心范围内。因此在回答患者提问的时候,就应当紧扣“对患者健康是否有影响”这个重点。
“是药三分毒”,但却未必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还必须有剂量、用药方式等特定条件的存在才会产生不良反应。在向患者解释药物的副作用时,除了副作用的种类外,更要针对具体的患者,向其解释药物的治疗作用和用药的必要性,以及不良反应出现的条件和医生采取了何种手段判断和避免不良反应出现。以地塞米松为例,不良反应的条件之一就是“长期使用”。
在案例中,护士仅告知了患者地塞米松副作用“主要是引起骨质疏松和免疫功能下降”,而没有向其说明“只要不是长期使用就不会出现骨质疏松和免疫功能下降的不良反应”。由于护士在细部的告知上不全面,引发了患者对不良反应的主观夸大和恐惧。是护士不够全面和耐心的解释,导致了患者的误解,造成了纠纷的发生。
医护人员手卫生与医院感染 第6篇
1 影响医护人员手卫生行为的因素
1.1 医护人员的自身因素 有部分医护人员主动洗手的意识淡薄, 其中包括:
1.1.1 认为工作忙没时间洗手;
1.1.2 认为一人一洗手太麻烦, 认为经常洗手会使皮肤粗糙;
1.1.3 认为化学消毒剂具有腐蚀性, 不宜过多洗手;
1.1.4 认为护理同一病种患者不会造成交叉感染等。
1.2 其所在的集体缺乏对手卫生实施情况的反馈, 缺乏对手卫生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和经验等。
1.3 医疗机构缺少注重医疗安全的硬件建设, 洗手设备不完善, 大部分为旧式水龙头, 肥皂洗手, 洗手后用公共毛巾擦手。
1.4 没有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的步骤洗手。
1.5 认为戴手套可避免手污染, 尽管戴手套可以减少80%左右的手污染,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护医护人员和患者免受感染, 但是戴手套并不能完全避免手被病原菌污染, 戴手套保持手卫生的辅助手段, 只戴手套而不注意卫生的做法只是保护自己而不能避免细菌的传播, 另外由于手套可能破损或表面被污染亦可导致医护人员手污染。
2 加强洗手管理
2.1 管理措施
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对手的清洁与消毒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 医院也制定了严格的洗手消毒制度, 应多渠道、多方位教育, 采取多种措施诸如在病房开展健康宣教, 提高患者自我保护意识, 让患者来督促医护人员的洗手行为等方法提高医务人员的无菌意识, 增强洗手的自觉性。
2.2 规范洗手技术
医务人员必须掌握正确的洗手技术, 即按照洗手指征、正确洗手方法、正确洗手时间、保证洗手频度、擦手用具防止洗手后再污染, 这是有效消除皮肤上暂居菌的5大要素, 是监测评价洗手技术操作质量的重要内容。
2.3 改善洗手条件
洗手设施是做好卫生洗手的基础, 水龙头的改进是提高卫生洗手合格率的重要措施, 手拧式水龙头最好改为脚踏式或感应式水龙头。由于潮湿的肥皂和毛巾易产生细菌, 最好采用洗手液洗手, 洗手完毕自然风干, 或采用烘手机吹干, 避免公用毛巾擦手。
儿科医护人员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