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儿童乳牙治疗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儿童乳牙治疗范文(精选10篇)

儿童乳牙治疗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接诊的100例患儿共计190颗龋齿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儿及其家属皆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 随机分为微创组与传统组, 其中传统组:40例, 共82颗, 浅龋13颗、中龋28颗、深龋41颗;男22例、女18例;年龄 (4.6±0.7) 岁。微创组:60例, 共108颗, 浅龋19颗、中龋34颗、深龋45颗;男32例、女28例;年龄 (4.8±0.7) 岁。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及龋齿程度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微创组:

本组患儿采取微创疗法处理, 具体的步骤为:常规隔湿后干燥患牙;利用镊子、探针等工具将凝胶填入龋洞中, 保障所有龋坏部分可完全被凝胶浸湿, 直到凝胶从无色透明变成浑浊;利用手工祛龋技术工具如挖匙等作旋转刮挖运动, 将患牙腐质清除, 若窝洞中龋坏组织未能清理干净, 可再次放入凝胶作重复刮除, 直到再次凝胶而无浑浊为止;采取生理盐水对窝洞进行冲洗, 并吹干后利用探针检查效果, 酌情予以手机修整窝洞边缘;对窝洞进行常规消毒, 并常规垫底与光固化充填。

1.2.2 传统组:

本组患儿采取传统疗法处理, 利用高速手机获取达到龋损的入口与修整洞形, 而低速手机则祛除龋坏病损与窝洞充填。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儿修复充填后1年复诊, 采取视诊、探诊与X线检查来判断疗效, 主要从疼痛程度与并发症方面对比分析, 并发症有继发龋形成、充填体脱落等。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相关数据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 计数资料用%表示, 行卡方检验, 以P<0.05差异作为统计学有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微创组无疼痛率明显高于传统组,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此外, 1年后复诊显示, 两组患儿的患牙皆无继发龋形成, 也无充填体脱落及其他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本次研究采取微创祛龋技术治疗儿童乳牙龋齿,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无疼痛率要明显高于传统组患儿,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总的来说, 微创疗法中所用的凝胶不会对组织造成伤害, 同时保持了它对龋牙本质的化学作用机制, 与传统疗法有相同的效果, 可去净腐质, 形成无龋牙本质表面, 还可增强现代粘结材料和牙本质的粘结性能, 使得微渗漏减少, 并有效预防继发龋对牙髓的影响。笔者参阅同类研究, 认为微创祛龋技术治疗小儿乳牙龋齿, 有如下优势。

注:与传统组相较, *P<0.05

3.1 微创性:

传统的袪龋技术在祛除腐质过程中为了预防继发龋发生, 会牺牲部分健康的牙体组织, 在操作过程中也要考虑到抗力型和固力型以保证窝洞充填后持久性, 显然制备洞型后较最初龋坏洞型大;龋坏不规则性会导致无意中袪除的健康牙体组织更多。而微创祛龋技术不必袪除健康的牙体组织就可以达到最理想的充填效果, 最大限度保存健康的牙体组织。

3.2 伤害小:

在传统的袪腐质过程中常规使用低速手机和高速手机交替完成, 即使小心谨慎也会有意外穿髓发生, 给就诊者造成复诊次数增多, 使得花钱多、身心痛苦加重等。手机转动时产生的响声, 喷水刺激恐惧感使多数患儿在经历一次之后拒绝再次就诊, 很多家长同情孩子且劝说无效, 最终放弃治疗。微创技术采用手动挖匙袪腐质, 动作细致轻柔缓慢, 医师可以随时掌握近髓情况, 减少意外穿髓的危险。此外, 传统治疗使用手机窝洞制备产生的热损伤对牙髓组织有一定的刺激性, 同时使得牙髓充血、水肿、不适感甚至疼痛。患儿反应强烈不配合因而放弃治疗。微创袪腐手动挖匙不会产生窝轮机高速运转磨擦产生热量, 因此不会对牙齿和身心有任何影想。

3.3 操作简单方便:

微创袪龋技术无反复操作, 备洞时不需要隔湿, 从而明显减少了玷污层存在, 同时使得牙本质粘结性更强, 使得充填体脱落发生率降低, 以达到操作时间短适合儿童的特点。与此同时, 微创袪龋技术操作过程温和、无痛、大大地消除了患儿的恐俱心理, 从而使得他们的治疗依从性提高, 更好地接受与配合治疗, 减少了复诊次数, 缩短了疗程。不过, 由于微创祛龋技术属于机械法, 祛龋后窝洞不规则性强, 采取普通充填材料固位效果不佳, 为此采取具有粘结性能的树脂材料充填固位可取得更好的效果[2]。

从各大研究中可知, 机械微创袪龋技术非常适合儿童使用, 很受家长欢迎。与此同时应大力宣传儿童口腔保健的重要意义, 让家长了解积级配合儿童龋齿的治疗, 那么儿童龋齿的治疗率会逐渐上升, 儿童龋齿患病率会逐渐下降。

摘要:目的 分析微创祛龋技术应用在儿童乳牙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将100例患儿190颗龋齿分为微创组 (108颗) 与传统组 (82颗) , 传统组采取传统疗法, 微创组采取微创疗法, 对比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微创组无疼痛率明显高于传统组,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微创祛龋技术应用在儿童乳牙治疗中效果良好, 疼痛程度轻, 值得借鉴。

关键词:儿童乳牙治疗,微创祛龋技术,效果

参考文献

[1]徐辉欢.化学-机械微创法在乳牙龋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医学信息 (下旬刊) , 2013, 26 (10) :482-483.

浅谈儿童乳牙龋的危害与防治 第2篇

关键词乳牙龋 危害 防治

中图分类号:G7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6-0005-02

龋齿是牙体硬组织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发生的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疾病,龋齿是牙体组织脱钙、有机质分解,牙体组织发生色、形、质的改变引起的口腔常见疾病。体内外多种因素可能导致龋齿,婴幼儿龋齿的发病率日见增高,严重地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生长发育。

笔者2010年通过对湖北省某市四所幼儿园中班及大班小朋友进行口腔健康普查,结果发现在检查的982名(平均年龄五岁)儿童中,702名患龋,患龋率71.5%,龋均2.5,其中22名患猖獗龋,此项数据表明,儿童龋病不容忽视。

一、乳牙龋的危害

(一)对全身健康的危害

1.影响生长发育。由于龋齿疼痛,以及乳牙龋坏早失,导致咀嚼功能降低,粗糙的食物不能在胃内完全消化,影响到小肠对营养的吸收。胃肠消化吸收减弱,造成机体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受到影响,久而久之,降低儿童的体质。2.引起胃痛。龋齿的疼痛可以影响儿童的进食,致使其不敢用有病的牙齿进行咀嚼,食物没有经过细细咀嚼就囫囵吞枣地进到胃里,加重了胃的负担,引起胃痛。3.引起感染性疾病。儿童龋齿引起根尖周围感染时,往往成为感染病灶,造成全身性感染,与此有关的疾病有视力降低、风湿性关节炎、蛛网膜炎、肾炎、心肌炎、长期低热等。在过度疲劳,感冒等身体抵抗力降低时,还可诱发风湿热、扁桃体炎、脓疱疮、猩红热、败血症等。研究表明有深度龋齿、残根、牙糟脓肿的儿童,81%出现局部淋巴结肿大,尤其是颌下淋巴结。在龋齿治疗后,70%的肿大淋巴结可以消退。4.患龋齿的儿童口腔温度较正常儿童高,血中白细胞总数升高,血沉增快,红细胞减少,血色素低下,血清总蛋白改变。当龋齿治疗后则恢复至正常,但血清总蛋白在短期内改变不大,因此,当孩子不明原因的低热、贫血、白细胞升高和血沉增快时,不妨首先进行口腔检查。5.影响发音和美观,造成心理障碍。婴幼儿期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时期,完整的乳牙有助于孩子掌握正确的发音。乳牙龋坏和早失会使孩子发音不清,使有些孩子羞于开口,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二)对局部健康的影响

1.引起疼痛,龋齿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还会进一步发展引起牙髓的炎症和牙根尖周围的炎症,使得形成难以忍受的疼痛。2.造成面部发育不对称。龋齿疼痛,造成偏侧咀嚼习惯,久之便造成面部发育不对称。3.继发其他牙病。龋齿可发展为牙髓炎、根尖周围炎、牙源性囊肿或间隙感染等。4.引起恒牙错牙合和发育不良。龋齿引起乳牙早失,致使相邻牙向缺隙处移位,造成咬合关系紊乱,形成恒牙错牙合畸形;乳牙龋齿如不及时治疗,刺激恒牙胚,还可引起恒牙发育不良。乳牙的尖周炎波及到恒牙,导致恒牙釉质发育不全,形成所谓的特纳牙。5.颌面部畸形。乳牙列是儿童时期的咀嚼器官,由于咀嚼功能的刺激,才能促进颌骨的正常发育,失去了这种正常生理刺激,颌骨的正常发育受到影响,可造成颌面部轻重不等的畸形。6.损伤口腔粘膜软组织。破损的牙冠可刺激局部舌、唇颊的粘膜。慢性根尖周炎牙的根尖有时穿透龈粘膜外露于口腔内,使局部接触的软组织形成慢性创伤性溃疡。7.助长口腔不良习惯。儿童龋坏侧的牙齿常因咀嚼食物时疼痛而废用,只用健侧咀嚼,时间长了,养成偏侧咀嚼习惯。废用侧颌骨缺乏功能性刺激,颌骨发育不良,面形不对称,即健侧大,废用侧小。容易造成偏食、食欲不振等。

二、乳牙龋的防治

(一)一级预防

是指病因性预防,是以消除龋病病因为主的一种预防措施。为促进健康,搞好口腔健康教育,增强人们的口腔保健意识,提高人们对保护好牙齿的重要性认识,制订及实施营养摄取计划,定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同时,采用特殊防龋措施。1.口腔清洁维护。科学地刷牙可以清除黏附在牙齿表面的牙菌斑。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儿童应注意减少蔗糖的食用量,使用致龋性较低的糖代用品,尤其睡前不要吃东西。家长随时对婴幼口腔卫生及牙齿发育生长情况进行监护,尤其是父母亲有龋齿者更应该加强防护,避免唾液交叉传染,做到早发现早治疗。2.氟化物的应用。氟可以增强牙齿和骨骼的矿化作用,增强牙质的抗酸度,具有抑制细菌的作用,可以起到防龋的作用。使用含氟牙膏是比较经济实惠的方法。另外还可用氟化水、含氟漱口液等。3.窝沟封闭剂的应用。乳磨牙的咀嚼面有许多微细的窝沟,窝沟内部有微生物和食物残屑。由于窝沟太细,牙刷不能达到窝沟底部,因此窝沟易发生龋齿。窝沟封闭是一种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可以防止微生物和食物残屑在窝沟内堆积,从而可以预防窝沟龋的发生。一些医疗单位采取窝沟封闭防龋方法取得满意的效果。4.免疫制剂的应用。经过多年来的研发及探索,以及对口腔免疫系统的进一步认识,具有高效免疫活性的抗致龋菌鸡卵黄免疫球蛋白和防龋疫苗将逐渐走向临床。免疫制剂的应用大大加强了抑制口腔致病菌,增强机体防龋的能力。5.微量元素与维生素的合理应用与补充。如果在牙齿生长发育期合理的补充钙、铁、磷、氟及维生素D等对牙齿有益的微量元素及维生素,会防止牙齿钙化不全,牙质受损,增强牙齿硬度和韧度。

(二)二级预防

是指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即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使用X线片早期发现龋齿,尽早治疗,防止龋病进一步发展,引起牙髓炎、根尖周围炎等。龋病的二级预防是一种辅助措施,可以减少龋病的并发症,及时使受损的牙齿功能得以恢复。1.药物治疗。将药物涂布于广泛的浅龋或剥脱状的环状龋表面,起到抑制龋蚀进展的作用。常用药物有氟化物、硝酸银等。专家研究中药五倍子、蜂房抗龋效果较好。2.磨除法。磨掉已龋蚀的乳牙的切角及邻面。此法常与药物治疗配合使用,以此切断龋蚀的进一步发展。3.充填治疗。去除龋蚀的病变组织、制备洞形,用牙科充填材料充填、恢复其牙体外形。

(三)三级预防

是指防止牙齿功能障碍,促进康复。具体来讲,是指对于龋病引起的牙髓病、根尖周病进行治疗,目的是尽力保存牙齿,从而保存牙颌系统的完整性。对于已经不能进行治疗的严重的病灶牙,如残冠、残根应及早拔除,以防止引发疾病向牙槽深部蔓延,如引起牙槽骨感染、面部蜂窝组织间隙感染,甚至引发全身其他疾病,如关节炎、心脏病等严重的并发症。已经缺失的牙齿,应作间隙保持器,以引导恒牙正常萌出。

世界卫生组织把龋齿列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三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是临床上的多发病、常见病。所以防治龋齿刻不容缓,特别要重视乳牙的健康发育。

参考文献:

[1]石四箴.儿童口腔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儿童乳牙龋病107例临床疗效分析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取2007年6月~2009年3月来我院治疗乳牙龋病患儿107例, 其中, 男57例, 女50例;年龄4~6岁69例, 6岁以上38例。

1.2 治疗方法

1.2.1 龋坏组织再矿化法

再矿化法指的是通过人工配制钙、磷、氟化物的矿化液作用于牙齿, 使牙齿病变区组织发生矿物化, 也就是使矿化液中的钙、磷、氟化物渗透到牙齿病变区。这种能使病变区组织重新获得矿物质的过程, 称为再矿化[2]。龋坏组织再矿化方法适用于初期龋。具体方法是使用人工配制的矿化液 (7.5%氟化钠甘油糊剂、8%氟化亚锡溶液、1.5%酸性磷酸氯化钠溶液) 含漱。临床上, 使用再矿化方法治疗初期龋, 可使白垩色缩小, 或停止发展。再矿化疗法方法简单, 效果好, 无痛苦, 而且安全。

1.2.2 药物疗法

药物适用于龋环比较浅, 还没有形成龋洞的初期龋。具体方法是采用10%氨硝酸银溶液棉球涂擦龋坏病变组织, 一般反复涂擦1~2 min, 用热气吹拂、吹干后再重复1次, 再吹干, 以达到药物治疗龋病组织的目的。因为氨硝酸银是一种防腐杀菌性药物, 具有防腐、收敛、杀菌及腐蚀作用。氨硝酸银棉球涂擦过的龋坏组织, 一般使用丁香油或10%福尔马林棉球涂擦产生银黑色, 并能形成蛋白银和还原银, 沉积到牙本质小管内, 堵塞牙本质小管, 并导致牙本质小管内的细菌停止繁殖, 最终阻止龋病发展。药物疗法可与龋坏组织磨除法结合治疗, 效果更好。药物方法仅适用于后牙治疗, 因为氨硝酸银可使牙齿染色, 故不适于前牙治疗。

1.2.3 龋坏组织充填法

充填法是治疗龋坏组织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适用于牙齿龋坏后能制作固位洞形的牙齿。利用补牙洞型将充填材料固定在牙齿上, 恢复牙齿的缺损和功能, 以保持牙齿外形, 维护牙列的完整性。

1.2.4 龋坏组织磨除法

适用于龋坏面积广泛, 如整个咬合面龋坏以及牙釉质或牙本质层剥落, 不能制成补牙洞形的牙齿。重点磨除过锐的牙尖、牙边缘和表层龋坏组织, 达到阻止龋坏继续发展的目的。

1.3 疗效判定标准[3]

成功:患儿1年内无冷热刺激不适感、自发痛和继发龋, 无叩痛, 无根尖周区充血、水肿以及瘘管等症状。失败:患儿1年内存在冷热刺激痛或者自发痛, 发现继发龋, 严重者出现垂直叩痛及尖周区充血、水肿、瘘管等明显临床症状。

2 结果

本组107例患儿经过临床治疗, 成功91例, 成功率为85.05%;无效16例, 失败率为14.95%。

3 讨论

儿童乳牙龋齿是口腔科常见的三大疾病之一, 笔者认为龋病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 牙齿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细菌的存在是龋病发生的主要条件, 口腔中主要的致病菌是变形链球菌, 其次为乳杆菌和放线菌株。根据有关资料介绍可知, 龋病与食物的成分有关, 其中蔗糖是主要致龋成分;吃粗糙的食物可以预防龋齿的发生[4]。一旦发生儿童乳牙龋病, 在治疗上有其特殊性, 首先, 龋病是一种进行性疾病, 一般情况下不经过治疗是不会停止其破坏过程, 而治疗不当也易再次发病;其次, 牙体组织被破坏所致组织缺损, 即使经过治疗, 也不可能自行修复, 必须用人工材料替代。针对不同的龋损可以有所选择性地进行治疗:牙齿龋洞治疗称为龋洞充填术, 俗称补牙[5]。龋洞治疗的目的是控制龋坏的发展, 恢复牙齿的外形, 如牙尖和邻接点的重建, 达到恢复牙齿的功能, 同时保护了牙髓组织[6]。龋洞的治疗方法是根据龋坏的不同情况分别采取龋坏组织磨除法、药物疗法、再矿化法、充填法和修复法等, 临床上常用充填法修补龋洞缺损。龋洞治疗的原则是:彻底去除龋坏病变组织, 尽可能多地保存牙体硬组织。即在防止龋病发展的基础上, 去净龋坏组织, 保留更多的牙齿组织。

总之, 根据乳牙龋病的特点采取早期预防与治疗, 把乳牙龋病控制在萌芽状态,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益荣.儿童乳牙龋病151例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10, 3 (3) :78.

[2]任飞.日托和全托模式下乳牙龋防治效果的比较研究[J].广东牙病防治, 2010, 18 (2) :56.

[3]普布扎西.儿童龋病的危害[J].中外健康文摘, 2010, 7 (2) :36.

[4]刘海波.非创伤性修复技术治疗儿童乳牙龋病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 2010, 50 (10) :103.

[5]狄桂兰.学龄前儿童患龋情况分析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 (3) :2984-2985.

关于乳牙治疗及其用药的分析 第4篇

如果止痛片无效,有两种可能:

一是深度感染型牙髓炎,已经感染根尖,这时候通常医生会建议做根管治疗,杀死神经来止痛,杀死神经后,牙齿就会变成死牙。

二是风火牙痛,通常上呼吸道感染(上火、感冒),也会引起急性牙髓炎并发急性牙龈炎,出现牙龈肿痛,由于止痛片和抗生素的药力很难直接到达牙龈位置,因此效果也不太好。

对于这种情况,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口含生物咀嚼片,直接对患处消炎止痛,同时内服同仁堂的牛黄解毒片(用法用量因人因症状而异,需要加量吃效果才好,可遵医嘱或咨询爱牙网在线客服)。牛黄解毒片通过“泻火”来消除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双管齐下,通常3~5天可消肿止痛。二、乳牙龋齿修复治疗修复治疗:修复治疗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乳牙龋齿的方法。它可以恢复牙体的外形,提高乳牙的咀嚼功能。修复治疗又有以下几种具体方法:

充填治疗:是指去除龋坏的病变组织,制备成有一定固位力的洞形,然后用牙科材料充填,恢复牙齿原来的外形。这种方法是最常用的治疗乳牙龋齿的方法。制备洞形时,应注意去除感染的软化牙本质。根据乳牙位置、是否接近替换期、洞形固位力的大小、龋洞的深浅等因素,决定用哪一种充填材料。其中,玻璃离子粘固粉和聚羟酸粘固粉可用于各类洞形,但是由于它们的抗压强度较低,因此仅适用于接近替换期的乳牙龋洞的修复。银汞合金适用于所有乳牙的齲齿的充填。复合树脂可用于乳牙的各类洞形,与牙齿颜色接近,看起来较美观,操作方便,临床上常用,但是,它的抗压强度不如银汞合金。

嵌体治疗:用嵌体修复乳牙龋洞,能够很好地恢复两个牙齿之间的接触关系,继发性龋病少,而且嵌体的抗压强度大,能够承受较大的咀嚼力。

冠修复治疗:乳牙龋齿严重造成牙体组织大部分缺损时,也可以像成年人一样应用金属成品冠进行修复。

上述内容介绍了治疗乳牙龋齿的方法,希望这些治疗龋齿的方法能给儿童龋齿患儿带来帮助,远离龋齿困扰。不过家长朋友们要注意啦,当发现孩子有龋齿时要及时的带孩子诊治,千万不要拖延,龋齿严重影响孩子的饮食。三、乳牙龋齿用药乳牙龋齿的治疗涂药要有足够的时阅使药物浸润牙面。操作时应反复涂擦2~3分钟,每周涂1~2次,3周为一疗程。乳牙龋齿的治疗使用腐蚀性药物时,药棉切忌浸药过多,结束时应拭去过多的药液,以免流及黏膜造成损伤。涂氟剂后30分钟内不漱口、不进食。常用药物:2%氟化钠、8%氟化亚锡、酸性氟磷酸盐、硝酸银、38%氟化氨银和l0%氟化钼酸铵等溶液。除硝酸银、氟化氨银外均无腐蚀性,可用于不合作的患儿。上述的内容就是专家针对乳牙龋齿要怎么用药治疗这个问题给大家作的三大方面的分析与介绍,通过了对本文的了解以后,相信大家现在对药物治疗龋齿这个方面的问题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吧,如果大家还想了解其他治疗龋齿的方法的话,可以免费的咨询我们的在线专家。四、乳牙慢性牙髓炎乳牙慢性牙髓炎的发病特点都有哪些呢?慢性牙髓炎是最常见的乳牙牙髓病,绝大多数来源于龋病,也可由急性牙髓炎转化而来。来源于龋病的牙髓炎多数是慢性牙髓炎,出现急性症状时多数是慢性牙髓炎急性发作。慢性闭锁性牙髓炎是深龋接近牙髓,龋蚀感染通过薄层牙本质而产生的慢性牙髓炎症。一般有不定时的自发性疼痛,有的则无明显自发痛,仅有冷热刺激痛,但是,刺激去除后疼疼痛可延续一段时间。患牙有深龋,已穿髓,牙髓仍有活力,是慢性溃疡性牙髓炎的特征。患牙有深龋,已穿髓,穿髓孔较大,龋洞内充满息肉,用探针轻拔息肉,查明其蒂部来源于牙髓者为慢性增生性牙髓炎。无明显症状的慢性闭锁性牙髓炎需与深龋鉴别,深龋无自发痛,仅有激发痛,并且在刺激去除后疼痛即可消失。对深龋未穿髓的乳牙应尽可能地保护牙髓,但深龋乳牙的牙髓多可能有炎症,尽可能通过治疗保存部分牙髓及其牙髓活力。五、四环素的影响乳牙冠的钙化期大体上始于胎儿4个月,完成于出生后1年。其中四环素着色的危险期,切牙为胎儿4个月到出生后3个月,尖牙为胎儿5个月到出生后9个月。在牙齿发育钙化期间,母亲(通过胎盘)或婴儿服用四环素,皆可使乳牙发生不同程度的着色。恒切牙冠的钙化期大致开始于出生3个月,完成于6岁,在这期间服用四环就容易使恒切牙着色。在牙齿发育钙化的不同时期用药,其着色程度是不相同的。在钙化早期用药,牙本质的着色带靠近牙冠的表面,着色也明显;在钙化后期用药,牙本质的着色带离牙冠表面远,着色在牙本质的深层,着色程度也轻。

儿童乳牙治疗 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标准:5~10岁的儿童, 乳牙替换期, 其牙根只有少量的吸收, 患牙无明显松动, 全身健康, 。资料为我院门诊拔牙患儿122例125颗牙, 均为乳牙, 无拔牙禁忌证。随机分组, 试验组 (阿替卡因组) 63例73颗牙, 男34例35颗牙, 女29例38颗牙。对照组 (利多卡因组) 59例68 颗牙, 男29例32颗牙, 女30例33颗牙。

1.2 方法

将患儿随机分为两个组, 阿替卡因组共73颗患牙, 利多卡因组共68颗患牙。患儿麻醉全由同一人操作完成, 并且要密切观察患儿麻醉前后的反应。

1.3 疗效

在操作过程中要根据患儿的感觉以及疼痛德程度, 将麻醉效果分为四种。无痛:麻醉好, 患儿自觉无任何疼痛, 而且无任何痛苦表情;微痛:麻醉良好, 患儿自觉轻度疼痛或不适感, 能够顺利进行操作;轻痛:麻醉有一定效过, 患儿感到疼痛, 需忍耐或者劝阻下才可完成操作;剧痛:麻醉无效, 患儿自感到疼痛剧烈, 并且劝阻无效导致操作难以进行。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而且P<0.05认为有统计学的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不同的局麻药的镇痛效果比较图, 见表1。

注:χ=6.42, P<0.0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3讨论

碧兰麻的主要成分为4%阿替卡因及1∶10万的肾上腺素, 与利多卡因一样, 同属酰胺类局麻药, 它的特点是起效快, 注射后1 min左右发挥作用, 而且它对组织渗透性强, 持续时间长达4~5 h。碧兰麻主要是采用局部注射用药, 应此安全性高, 而且麻醉效能高, 止血效果好, 副作用小。经过两组的临床观察, 试验组 (阿替卡因组) 麻醉效果无痛和微痛率达92%, 对照组 (利多卡因组) 麻醉效果无痛和微痛率达74%。由于阿替卡因有效浓度更接近于组织液, 所以易穿透神经细胞膜产生去极化, 阻断痛觉的传导, 起效快, 一般1~2 min即可发生作用, 缩短了麻醉等待的时间。阿替卡因与蛋白质的结合力较高, 其中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5%。另外, 因阿替卡因的杂环结构提高了它的脂溶性, 所以阿替卡因的麻醉效能高[1], 麻醉维持时间更长。阿替卡因的毒性较低, 有资料报道, 阿替卡因的毒性仅为利多卡因的60%[2]。如患者对利多卡因无过敏史, 对阿替卡因亦不会过敏, 故常规应用阿替卡因无需做皮试[3]。最终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综上所述, 阿替卡因在使用中具有创伤小, 用量较少, 起效较快, 麻醉时间合适, 毒性很低以及不良作用和并发症很少等优点, 能够很好地解决患儿了口内牙齿拔出, 是一种值得广泛使用的局麻药。

参考文献

[1]Nakai Y, Milgrom P, Manel L, et al.Effectiveness of local anesthe-sia inpediatric dental practice.J Am Dent Assoc, 2000, 55:41-50.

[2]刘一飞.新型口腔麻醉剂“碧兰麻”临床应用问答.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1, 36 (1) :51

儿童乳牙治疗 第6篇

关键词:儿童乳牙反,疗效,改良垫式活动矫治器

乳牙反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错颌畸形,其中口腔不良习惯、不良人工喂养姿势是引起该病的主要因素。乳牙反是一种功能性反,出现后很难自行恢复。本研究中通过资料回顾性分析,探讨儿童乳牙反采用改良垫式活动矫治器矫治的效果,现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1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本院进行口腔体检检出反的50例患儿。纳入标准:第AⅢ~BⅢ或AⅡ~BⅡ反,无龋坏及松动;乳牙列期,第二乳磨牙与第一乳磨牙间无龋;既往未接受过正畸治疗;无先天缺牙和拔牙史;患儿下颌均可后退至对刃位、乳磨牙终末平面呈近中型。将入选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25例。治疗组中,女12例,男13例,年龄3~8岁,平均年龄(4.6±1.5)岁;对照组中,女11例,男14例,年龄4~7岁,平均年龄(4.8±1.6)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组

矫治器的制作:用藻酸硬膜材料取反牙印模。灌注和修整模型,在石膏模型上,相当于龈乳头处沿石膏牙面插入蜡刀0.5 mm,削去龈乳头,用一段钢丝(直径0.8 mm)弯制成箭头式卡环,箭头紧贴第二乳磨牙的颊侧近、远中楔状隙颈部的牙面,将其两邻接点下的牙体组织抵住,以增强固位。对无倒凹、牙冠短的,于第二乳磨牙颊面釉质上磨一浅沟,便于卡环固位,用横臂梁连接,以增强卡环固位力。用自凝材料铺制上腭基托和垫,将上腭基托范围延伸至反牙的舌面,且舌侧基托与反牙舌面呈面接触。并以脱离前牙反的锁结关系的高度作为垫高度。矫治方法:初期令患儿使用佩戴矫治器,学会清洁、摘取、佩戴,并要求患儿24 h佩戴矫治器。在每2周复诊时,将基托与牙舌面接触的组织面用自凝材料加高0.5~1.0 mm。将上腭基托组织面用自凝材料衬垫,使上腭基托紧密贴附腭部组织,以利于矫治器稳定。当反解除后,应将垫及时磨低。

1.2.2 对照组

传统垫舌簧矫治器矫治:取口腔印模,取对刃时的蜡记录,模型上架。转移架至前牙对刃位,在上颌弯制舌侧推簧、固位卡环。之后在模型上涂分离剂,用蜡将推簧、卡环固定在模型上,用自凝塑料包埋弯制钢丝的固位部分,在上颌后牙面形成解剖式垫。自凝塑料凝固后,将矫治器从上颌模型取下,进行打磨、抛光,并进行试戴调整。嘱患者除刷牙外24 h佩戴。每2周复诊将舌簧加力,反解除后停止加力,继续戴用1个月,期间进食可取下。

1.3 投影测量

患者在正中位摄取定位X线头颅侧位片,由作者使用传统方法进行定点、绘图及测量,连续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测量项目包括线距测量项目(6项)和角度测量项目(9项)。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上下颌骨变化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上下颌骨矢状方向有明显改变,ANB、NA-PA显著增加,APDI显著降低(P<0.05);上颌骨的改变:治疗后Co A、Ptm-A显著增加(P<0.05);下颌骨也有改变:Co Gn、T4-Po有效增加,上述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牙位比较

治疗组上切牙的突度明显增加:U1-NA、U1-SN均显著增加;下切牙的倾斜度均有减小:L1-NB、L1-MP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bP>0.05;与对照组比较,cP<0.05;SNA为蝶鞍点-鼻根点-上牙槽座点角;SNB为蝶鞍点-鼻根点-上牙槽座点角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UI-SN为上中切牙长轴-前颅底平面交角;LI-MP为下中切牙长轴-下颌平面交角

3 讨论

非母乳喂养、遗传因素等是引起乳牙反的高危因素。乳牙反多发生于乳前牙,且多为牙源性,如矫治不及时,就有可能导致患儿颌骨异常生长,成为恒牙期反和Ⅲ类骨性错畸形[1,2]。随着年龄的增长,反愈加严重,对其咀嚼功能及面部美观有严重影响,故早期矫治尤为重要。反矫治可阻止反畸形进一步加重,促进患儿颌面部正常发育。3~5岁患儿乳牙根发育基本完成,可承受一定的矫治力,因此该年龄段是乳牙反矫治的最佳年龄。年龄>6岁,乳牙根开始进行性吸收,牙冠松动或脱落,而影响治疗[3]。反之,若年龄过小,则乳牙根发育尚未完成,加力可造成乳牙及乳牙根发育异常,对牙周组织的正常生长发育有不利影响,且年龄过小者临床冠未完全萌出,不便于放置卡环和邻间钩,导致固位不良。要获得良好的矫治效果,活动矫治器需具备良好的固位,如固位不好,则在患儿张口时矫治器易脱位,而不能发挥作用。改良垫式活动矫治器与传统的垫舌簧矫治器比较有优势如下:传统矫治器通过将双曲舌簧打开加力,不易控制力值大小,且随着舌簧形变,加力方向及其位置也会发生改变;而改良垫式活动矫治器因反牙舌面与舌侧基托呈面接触,施力持久稳定。传统矫治器的加力装置为双曲舌簧,在加力过程中,舌簧易发生变形,存在折断和误服的可能[4]。而改良垫式活动矫治器的基托不易变形,折断的几率很低。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改良垫矫治器使上下颌骨矢状向的异常得到纠正,APDI显著降低(P<0.05),从而纠正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显示[5,6],在乳牙反早期普遍存在骨面畸形。而传统垫舌簧矫治器对骨改建的作用较小,仅作用于牙齿。改良垫式活动矫治器施力面积大,可使患牙接近于整体移动,且其基托紧密接触前牙区腭部,刺激上颌骨的发育,利于骨面畸形的改善和反的解除。本实验治疗前后的投影测量分析显示,治疗后上颌长度Ptm-A较治疗前显著增加,Co-A也显著增加(P<0.05),推测改良垫式活动矫治器能促进上颌发育,改善患者的Ⅲ类骨骼关系。此外,改良垫式活动矫治器直接铺制即可,操作简单,可省去弯制双曲簧的步骤,其加力区为同一材料基托的延伸,不易滞留食物残渣,利于清洁,光滑、容易适应、稳固。反解除后,应注意调整咬合早接触,一般需在3~4个月完成矫治。

综上所述,儿童乳牙反采用、改良垫式活动矫治器矫治,疗效确切,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美兰,陈利民.兰州市3~6岁儿童乳牙反的调查与分析.中国优生优育,2012,18(6):385-387.

[2]冯靳秋,米君国,陈骊,等.上海地区儿童乳牙列错畸形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口腔医学,2015,35(2):141-144.

[3]翟佳羽,曾慧韵,邓利琴,等.矫形-正畸联合治疗乳牙反.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10,16(2):102-105.

[4]万健英,刘冠馥,欧阳志强,等.江西德安县儿童乳牙错畸形患病率的调查分析.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3,13(3):67-68.

[5]邹敏,李敏,毛新霞,等.FR-Ⅲ功能调节器矫治59例儿童前牙反软硬组织形态的变化研究.口腔医学,2010,30(9):547-550.

儿童乳牙治疗 第7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鹤壁市学龄前儿童975名为对象, 其中聋哑学校198名、社会福利院44名、博大幼儿园450名、商业局幼儿园283名3~6岁学龄前儿童;聋哑儿童242名, 非聋哑儿童733名。

1.2 方法

1.2.1 检查方法

按照临床常规检查方法, 统一诊断标准后由口腔科医生进行检查。采用自然光线, 使用一次性口腔器械盒 (包括探针、镊子、口镜等) 进行口内视诊, 直接检查龋齿个数, 以明显龋齿洞或黑点为诊断标准进行记录。

1.2.2 问卷调查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 询问受检儿童及其家长、学校教师和福利院保育员, 并填写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刷牙习惯、每天刷牙次数、刷牙时间, 统计有效刷牙人数和有效刷牙率。发放问卷975份, 收回975份, 回收率为100%。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不同组别儿童患龋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聋哑与非聋哑儿童患龋情况

3岁与6岁儿童患龋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聋哑儿童:χ2=5.07, P<0.05;非聋哑儿童:χ2=4.91, P<0.05) 。见表1。

学龄前聋哑儿童的患龋率 (55.37%) 和龋均 (0.90) 均高于非聋哑儿童 (46.10%, 0.64) , 2组儿童患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25, P<0.05) 。

2.2 聋哑与非聋哑儿童刷牙情况比较

聋哑儿童住校期间或在福利院集体生活中, 在刷牙习惯、刷牙次数及刷牙时间等方面随意性较强, 刷牙率为38.43%, 有效刷牙率为39.78%;而非聋哑儿童在家长的陪同与监督下刷牙率为71.90%, 有效刷牙率为54.08%。聋哑儿童刷牙率和有效刷牙率明显低于非聋哑儿童,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88.01, 6.47, P<0.05或P<0.01) 。

3 讨论

调查显示, 该市3~6岁学龄前聋哑儿童的患龋率明显高于非聋哑儿童, 患龋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7.30%) [3], 严重影响患儿的健康。聋哑儿童的患龋率高于非聋哑儿童, 与聋哑儿童自身的特殊性及社会、家庭对聋哑儿童口腔卫生的关注程度密切相关。机体各种内在因素均影响龋齿的发生, 而不良的口腔内环境是导致龋病的直接原因。由于聋哑儿童语言表达能力障碍, 口腔利用率较低, 在口腔处于静止状态下唾液分泌减少, 冲洗牙面作用差, 有利于口腔细菌繁殖产酸, 在口腔细菌和口腔环境的相互作用下, 酸性物质腐蚀牙釉质, 使牙齿失去钙质, 随之脱矿、变软、变黑, 最终形成龋坏。

聋哑儿童为一个特殊群体, 其口腔健康问题容易被忽视。被调查的聋哑学校与福利院中, 聋哑儿童大部分为寄宿制儿童, 多数来自农村或为被遗弃儿童, 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口腔健康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缺乏口腔卫生观念和良好的口腔保健行为。聋哑儿童的有效刷牙率仅为39.78%, 明显低于非聋哑儿童 (54.08%) , 这是导致聋哑儿童患龋率高于非聋哑儿童的又一因素。经调查, 许多聋哑儿童的家长及教师缺乏口腔健康知识, 对儿童口腔保健的要求很低, 加之口腔科医生在为聋哑儿童服务时由于语言不通带来的不便, 极大地影响了口腔保健工作的开展。

变形链球菌是儿童龋病最主要的致病菌。邹静等[4]研究认为, 变形链球菌在全托儿童口腔中可能存在水平传播。被调查的学龄前聋哑儿童过着寄宿制集体生活, 由于混合使用餐具, 餐具消毒不彻底以及不良的口腔卫生行为, 变形链球菌容易在儿童中形成水平传播, 导致患龋率增高。被调查的非聋哑儿童多为散居生活, 变形链球菌在儿童之间水平传播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学龄前儿童龋病预防的关键在于控制釉质发育期间的不良因素。良好的口腔健康行为可以预防龋病。口腔健康行为以刷牙、使用含氟牙膏和定期检查较为重要[5]。因此, 聋哑儿童的龋病预防应从加强聋哑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入手, 提高儿童口腔保健意识, 形成良好的口腔健康行为。聋哑儿童患龋率较高, 应得到家长、学校及社会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通过特殊语言教育, 指导聋哑儿童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提高有效刷牙率, 适当增加口腔功能利用度[6], 加强集体用餐管理, 减少变形链球菌在儿童之间的水平传播。社会相关部门应把聋哑儿童的口腔保健工作纳入儿童保健范畴, 有效预防龋病的发生。

关键词:牙, 乳,龋齿,儿童, 学龄前,聋

参考文献

[1]李晓枫, 高晓虹, 张翠丽, 等.大连市某区3~5岁幼儿龋齿患病情况调查.中国妇幼保健, 2005, 20 (22) :3 003-3 004.

[2]杨是.口腔预防医学及儿童口腔医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139-140.

[3]岳松龄.中国人患龋情况初步分析.中华口腔科杂志, 1980, 15 (1) :55.

[4]邹静, 尚冉, 凌均棨, 等.全托儿童口腔变形链球菌水平传播的初步研究.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05, 23 (5) :388-390.

[5]黎淑芳.龋病流行病学及相关因素研究现状.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7, 29 (1) :101-102.

儿童乳牙治疗 第8篇

1 资料来源和方法

选取2002—2012 年火箭农场所属幼儿园和学前班进行口腔健康检查的4 062 名3 ~ 6 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童2 102 名,女童1 960 名; 3 岁614名,4 岁760 名,5 岁1 092 名,6 岁596 名。对儿童龋齿的诊断采用世界卫生组织( WHO) 推荐的龋病流行病学诊断标准[2]。主要调查项目包括: ( 1) 2002—2012 年3 ~ 6 岁儿童的患龋率、患龋牙数、龋均,不同性别儿童的患龋率、患龋构成比; ( 2) 描述乳牙龋齿在不同牙位上的发生情况。

使用SPSS 17. 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3 ~6 岁儿童的乳牙患龋率通过趋势 χ2检验来判断患龋率随年龄的变化趋势,2002—2012 年不同性别儿童患龋率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以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患龋情况4 062 名儿童中共检出患龋儿童2 014 名,患龋率为49. 58% 。 其中男童患龋率为48. 33% ,略低于女童的50. 92%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2. 71,P > 0. 05) 。患龋牙数8 214 颗,龋均值为4. 06。2002—2004 年随着年龄的增高,儿童患龋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2005—2012 年随着年龄的增高,患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有增高趋势。见图1。各年龄组患龋人数所占的比例,6 岁组所占的比例最大( 48. 41% ) ,3 岁组所占的最小( 6.36% ) ,4 岁和5 岁组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5. 89% ,29.34% 。见表1。

注: ( ) 内数字为患龋率/% 。

2.2乳牙龋齿在牙列位置上的分布乳牙龋病的好发牙位下颌多于上颌,后牙多于前牙,下颌前牙患病率最低。3 ~ 6 岁儿童近端乳牙患龋率以上颌中切牙较高,远端以下颌第二乳磨牙、第一乳磨牙较高,下颌尖牙和侧切牙较低。见表2。

3 讨论

乳牙患龋病首先会对乳牙本身带来危害,如造成牙体缺损、残冠、残根、失牙等,使孩子降低或丧失咀嚼功能。其次,乳牙患龋还会对恒牙造成危害[3],殃及以后生长的恒牙,使继承的恒牙或相邻的恒牙也易患龋齿,或使恒牙萌出异常,进而产生恒牙咬合异常。除此以外,乳牙患龋还会使相邻口腔组织形成溃疡,妨碍舌运动,引起牙龈炎症,甚至可引起相应部位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颌骨骨髓炎和副鼻窦炎等。

本调查结果显示,火箭农场3 ~ 6 岁儿童2002—2004 年随着年龄的增高儿童患龋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原因可能是火箭农场人群口腔保健意识有待提高,儿童保健机构的工作尚处于完善阶段,因此没有对口腔卫生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导致龋齿检出率不高;也可能是2002—2004 年火箭农场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经济条件较差,儿童无法额外摄入蔗糖,减少了龋齿发生的危险性。从2005—2012 年随着年龄的增高患龋率有增高趋势,原因可能是家长对儿童口腔卫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4]而导致孩子没有养成按时刷牙的习惯[5]; 两餐之间摄入含蔗糖类零食较多,口腔里面容易滋生变异链球菌、乳酸杆菌,这从而会增加龋齿发生的危险性[6]。更重要的是,母亲对龋齿的认识程度和防龋意识直接影响孩子龋齿的发病率[7],可能因为火箭农场母亲龋齿防治方面的知识不足,没有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随孩子年龄的增加接触甜食的机会越多,患龋率就越高。不同性别儿童患龋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原因可能是3 ~ 6 岁男、女童对甜食、新的食品兴趣爱好大致相同,大众父母对口腔卫生知识的了解一般。另外本次调查的儿童均来自火箭农场,可认为这一地区的环境、水资源、饮食情况大多相同。由于不同牙齿解剖形态和生长部位的特点,龋齿在各牙的发生率存在着差别。本次调查表明,在上颌牙中乳牙龋的好发牙位由多到少依次为上颌第一乳磨牙、上颌第二乳磨牙、乳中切牙、乳侧切牙,乳尖牙最低; 在下颌牙中,下颌第一乳磨牙患龋率最高,其次为第二乳磨牙,下颌前牙患病率最低,与北京、上海、广东等省调查结果一致[8]。可能与儿童饮食、刷牙嗽口习惯有一定的关系[9 - 10]。

火箭农场3 ~ 6 岁儿童患龋率较高。有研究显示,儿童因为龋齿常常需忍受疼痛,无法正常咀嚼和饮食,常引起身体不适[3,11]。为了未来儿童的口腔健康,可采取以下措施来降低儿童的患龋率: ( 1) 提高家长的乳牙龋齿主动预防意识,尽早培养孩子饭后漱口、睡前刷牙的习惯。若家长本身没有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就更不能使儿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的儿童正在形成对于特定事物的强烈偏爱或者反感。来自电视、广播和杂志的商业广告开始发挥作用。( 2) 确保3 ~ 6 岁儿童通过饮食摄入最适量的氟化物应该是家长首要关心的问题[12]268 - 277。对于无法饮用氟化水源的儿童,需持续提供足够的氟化物补充。大多数3 岁儿童已经能够咀嚼和吞咽片剂,因此氟化物增补剂的使用上应该体现出这些发育变化。3 岁以后,推荐的氟化物增补剂的剂量也需要相应的增加。如果3 ~ 6 岁儿童饮用水中氟含量低于0. 3 mg / L,则每日补充氟化物的建议剂量是0. 5 mg;如果饮用水中氟含量高于0. 6 mg /L,则不需要再补充氟化物。虽然在该年龄组引起恒前牙氟斑牙的可能性减小,但因为此时亚冠基本发育完成,所以在使用氟化物之前应该坚持分析每个孩子饮用水的水样。可以要求当地公共卫生部门、家庭牙医或商业实验室进行检测并及早采取措施。( 3) 戒除造成乳切牙移动或妨碍牙齿萌出的不良习惯。如吮指习惯、安慰奶嘴习惯都会使上切牙唇向移位,下切牙舌向移位和上牙弓缩窄[12]215 - 216。学龄前期是儿童生长发育最基础的阶段,是更需要合理膳食的阶段,因此作为家长应尽力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口腔卫生习惯。有趣味地增加预防乳牙龋齿的相关知识,通过各种方式让儿童明白不经常漱口、不睡前刷牙和过多食用甜食及甜食后不及时漱口或刷牙造成的不良后果。通过给孩子观看有关口腔疾病以及龋齿的图片让其知道乳牙龋齿的严重性,培养良好口腔卫生习惯的自主性。3 ~ 6 岁儿童虽然有一定的认知力,但是自控力尚缺乏,需要家长和幼儿园教师长期耐心地指导,才能够起到真正的预防作用。

儿童乳牙治疗 第9篇

【关键词】 乳牙慢性根尖周病 vitapex糊剂 碘仿氧化锌糊剂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045-01

乳牙慢性根尖周病是儿童口腔常见病,主要是牙髓来源的感染,其次是牙外伤,发育异常等造成的根尖周组织损害,临床常用乳牙根管治疗术作为治疗手段,来促进乳牙慢性根尖周病的愈合。笔者将常用的两种乳牙根管充填的材料即碘仿氧化锌糊剂和vitapex糊剂所做的乳牙根管充填的疗效作了比较,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选取本院口腔科2012—2014年符合条件的患儿,患儿均诊断为乳牙慢性根尖周病,x线显示无牙根吸收,有牙槽骨支持的病例166例182顆患牙,随机分配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91颗患牙。

2治疗方法

术前摄取x线片,了解根尖周病变和牙根的吸收情况,开通髓腔,据x线片估计根管长度,使用根管器械扩挫根管,用3%过氧化氢和次氯酸钠交替冲洗根管,干燥根管后髓室内放cp小棉球,丁香油氧化锌糊剂封3-7天,复诊后若无症状,去除cp棉球,有效隔湿,干燥根管,实验组用vitapex糊剂 (注射型碘仿氢氧化钙糊剂,日本森田株式会社生产)加压注入根管,对照组用碘仿氧化锌糊剂(上海齿科材料生产),反复旋转导入根管。磷酸锌水门汀垫底,银汞或玻璃离子粘固剂或复合树脂充填。充填结束后三个月.六个月.一年后分别进行三次随访,随访时进行x线检查和临床检查。

3 疗效评价

成功的标准:临床无异常松动,龈瘘或肿胀,原有龈瘘已愈合,x线显示根尖原有病变消失,恒牙胚发育未受损。

失败的标准:x线显示根尖原有病变未缩小或扩大,有疼痛肿胀龈瘘等症状。

4 统计结果

5讨论

乳牙慢性根尖周病对儿童的健康影响很大,它可以造成乳牙早失甚至影响继承恒牙的生长发育,而完善的乳牙根管治疗是治疗乳牙慢性根尖周病的有效方法,通过以上实验疗效的比较,虽然碘仿氧化锌糊剂是常用的乳牙根管充填材料,但该材料还存在操作相对复杂,在超充后不易被吸收以及引起疼痛等不足;而vitapex糊剂是注射型氢氧化钙糊剂,它的主要成分有氢氧化钙.碘仿和硅油,氢氧化钙为强碱性,它提供的碱性环境可抑制细菌生长,中和炎症反应的酸性产物,有利于减轻疼痛缓解症状,碘仿能持续释放游离碘,有杀菌防腐的作用,能促进炎症的吸收,增强了糊剂的抗炎作用,由于含有硅油,vitapex糊剂在根管内不凝固,有利于氢氧化钙的缓慢释放,增加了糊剂的抗炎效果,另外,vitapex糊剂即使有少量在充填过程中超出根尖孔外,也会在一两周内被吸收,不影响充填效果,注射型的充填方法更能充填到根尖部,操作也更便捷快速,更适合于儿童的乳牙根管治疗。

综上所述,vitapex糊剂在治疗乳牙慢性根尖周病时作为根管充填材料上优于碘仿氧化锌糊剂,是一种理想的乳牙根管充填材料。

参考文献

[1]石四箴 儿童口腔医学 第三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113

[2] 韩菲 不同药物治疗乳牙根尖周病300例 中国药业 2012.21(5):61-63

儿童乳牙治疗 第10篇

注:上颌与下颌患龋率比较 (χ2=4.151, P<0.05)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在龙马潭区12所幼儿园内随机抽取3~6岁1 564名学龄前儿童 (男792名, 女772名) , 其中乳牙龋病例数为576例 (男284例、女292例) , 乳牙龋数为2 228颗 (男1 024颗、女1 204颗) 。

1.2 方法

以《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龋病检查标准》进行诊断和检查。儿童采取端坐位或立位、大张口, 使用一次性口腔检查器械 (天津产华兴同牌) , 直视检查并记录患龋乳牙数 (包括龋、失、龋补牙数) 。在记录龋失牙时与生理性脱落乳牙相区分[1]。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多组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儿童不同性别乳牙患龋情况比较

1 564名受检儿童中, 乳牙患龋率36.83%, 患者龋均为3.87。男女儿童乳牙患龋率、患者龋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男女儿童患龋率比较 (χ2=0.649, P>0.05) ;▲龋均比较 (F=3.679, P>0.05) 。

2.2 儿童各年龄组患龋情况比较

不同年龄儿童乳牙患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95.854, P<0.05) , 但患者龋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2.622, P>0.050) 。3岁与4岁、4岁与5岁、5岁与6岁儿童间的乳牙患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3岁与4岁患龋率比较 (χ2=17.093, P<0.05) ;4岁与5岁患龋率比较 (χ2=87.096, P<0.05) ;5岁与6岁患龋率比较 (χ2=1.032, P>0.05) 。

2.3 儿童乳牙患龋情况与牙位的关系

上、下颌患龋率分别为36.62%、63.38%, 儿童乳牙患上、下颌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下颌乳磨牙的患龋率高于上颌乳磨牙患龋率, 上颌乳前牙的患龋率亦高于下颌乳前牙的患龋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4。

3 讨论

该结果表明, 该区乳牙患龋率女童略高于男童,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文献报道不同[2];与文献[3]比较, 5岁和6岁年龄组儿童患龋率略低, 但龋均略高;与文献[4]相比, 3岁和5岁组患龋率更低, 龋均略高;龋齿牙位分布以下乳切牙最少, 少于乳尖牙, 与文献报道不一致[5]。这说明以上指标存在地区差异。该结果还显示, 该区男童女童龋齿数相当, 学龄前儿童易患龋, 3岁儿童患龋率上升较快, 至6岁时达到高峰, 此时为乳牙萌出后2~4年, 是好发龋病的时期, 与文献相符合[6,7]。下颌乳磨牙的患龋率高于上颌乳磨牙患龋率, 上颌乳前牙的患龋率亦高于下颌乳前牙的患龋率, 与文献一致。同时调查人群近2/3人数儿童无龋, 龋齿集中在少数人群中, 与文献[8]报道一致。调查结果示, 儿童乳牙的龋齿各牙位分布有明显的对称性;龋齿好发牙位为乳磨牙, 邻面龋牙数大于合面龋牙数, 且相邻两颗牙同时发生, 邻面龋与食物嵌塞有关。通过问卷调查显示, 龋齿数多的儿童喜食碳酸饮料, 且家长及儿童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低。这与文献报道一致[9]。这说明儿童的饮食习惯、家长及儿童口腔健康知识知晓情况是儿童龋齿发生的重要因素。

综上可知, 学龄前儿童龋病情况不太乐观, 开展口腔健康宣教并加强学龄前儿童口腔保健工作。培养儿童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和健康饮食习惯, 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适龄儿童可实施窝沟封闭术[10], 早预防早治疗, 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摘要:目的 调查泸州市龙马潭区学龄前儿童乳牙龋病现状, 为该区开展学龄前儿童口腔保健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 在该区12所幼儿园抽取1 564名学龄前儿童进行全口龋病调查, 统计乳牙患龋率、龋均、患龋牙位分布。结果 1 564名学龄前儿童乳牙患龋率为36.83%, 患龋者龋均为3.87。男女患龋率分别为35.86%和37.82%, 患龋者龋均分别为3.61和4.12, 男女患龋率和龋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3、4、5、6岁学龄前儿童患龋率分别为12.70%、25.50%、53.39%、57.38%, 差异显著 (P<0.05) , 但患龋者龋均分别为3.00、3.42、4.19、3.97, 差异不显著 (P>0.05) 。下颌乳磨牙高于上颌乳磨牙, 上颌乳前牙高于下颌乳前牙。结论 泸州市龙马潭区学龄前儿童的口腔健康状况不太乐观, 应加强口腔健康教育, 提高口腔保健意识和口腔健康行为, 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患龋率,龋均,乳牙,儿童

参考文献

[1]卞金有.预防口腔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4.

[2]宋开茂, 余国玺, 张帆, 等.西安市412名3-5岁儿童乳牙龋病调查[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2011, 21 (2) :101-109.

[3]范卫华, 黄少宏, 郑庄, 等.2008年广州市儿童乳牙龋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J].广东牙病防治, 2010, 18 (3) :127-130.

[4]刘英, 马敏, 王兵, 等.720名学龄前儿童龋病调查与综合防治模式研究[J].宁夏医学杂志, 2012, 34 (10) :976-978.

[5]左志远, 陈浩.学龄前儿童乳牙龋病调查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18) :73.

[6]赵日双.某区在托学龄前儿童龋病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2) :435-436.

[7]岳松龄.现代龋病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4:320.

[8]张晓芳, 徐学斌, 程睿波.沈阳市2-5岁儿童乳牙龋病两极化情况的调查报告[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05, 23 (3) :258-259.

[9]吴玲英.浙江省平湖市12、14岁学生龋病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9) :100-102.

儿童乳牙治疗范文

儿童乳牙治疗范文(精选10篇)儿童乳牙治疗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接诊的100例患儿共计190颗...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