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集成范文
ERP集成范文(精选10篇)
ERP集成 第1篇
使用最先进的信息系统管理生产
要符合实际的生产控制通常需要不断更新数据信息, 包括现有资源、资源的当前特征以及今天和未来的订单情况。通过深入集成ERP的计划和实施MES的方式实现对生产的管理。计划和生产之间的有效控制环路帮助生产企业实现最高的目标。在模拟系统基础上, 通过MES组件制定与目标最匹配的假设场景。
当前的生产状态必须可以随时获取, 而且数据可靠。对此有标准化的KPI指标, 与现在应用有所不同的是:当生产出现偏差时以KPI指标为基础的计划和执行系统会对生产进行干预并更正故障或提供建议消除偏差。通过连续评估生产的KPI指标可以替代“事后分析”的生产控制方式。对此必须将实际生产系统及自动化技术与IT进行深度的集成。
ERP和MES的集成
挑战之处在于:在生产制造和计划单元要求不断细化的情况下, 把企业层的 (ERP) 和车间生产管理层 (MES) 之间的各工艺接口进行集成。ERP系统控制企业范围的行政管理和商务流程, ME系统则与生产线紧密相关, 用于持续优化生产、记录生产过程信息与技术参数。这些数据多种多样, 包括时间和数量信息、质量数据、机器和设备状态、故障及其原因。这些信息反映的是生产系统的状态, 反过来再对ERP系统中的生产计划产生影响。
我们希望ERP和MES系统之间的界限在工业4.0环境下会不断淡化, 企业层会不断地整合到车间的生产管理中。MES系统中的一些典型功能将在ERP系统中执行, 传统的ERP系统的计划任务将转移到MES系统的详细计划中执行。
如果是纯粹的报表系统, 则整个计划控制权则留在ERP系统中, MES系统也会承担制定部分详细计划的任务。在产能有约束的情况下, 有限能力计划方案会提供计划的可选方案, 帮助ERP系统执行粗计划。
高度灵活的生产系统
MES系统能非常精细地管理生产过程, 根据单个系统组件提供的功能, 与ERP系统的集成存在多种方式。通常来说, 相互协调的且根据具体应用要求量身定制的集成更具有优势。相应的MES组件也有效提升了目前开发应用的计划系统 (如APS) 的优势。生产过程的最新信息极大提高了计划制定的精确性并帮助消除常见的故障。另一方面, MES系统复杂的详细计划组件能够执行上级ERP系统下达的粗计划。通过这样的方式可实现生产的目标和经济生产的目标。
BPR与ERP的理性集成应用 第2篇
BPR与ERP的理性集成应用
BPR由狂热到理性回归 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最初于1990年由美国的Michael Hammer提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首次被引入中国学术界,至今尚不足十年,在后随着我国ERP应用热潮的兴起而逐渐被国内企业所熟悉.BPR理论出现伊始,即在欧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掀起了一股重组再造热,很多企业将BPR看成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重塑竞争优势的救命稻草,然而BPR实施成功率低的残酷现实却给狂热的BPR支持者以当头棒喝:试图抛弃企业现有的一切业务模式与管理机制进行彻底的再造与重组只能是一个美好的.幻想.国外有数据显示,在20世纪90年代仅有20%左右的BPR项目获得了成功,而大部分重组项目则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有的甚至可以说是彻底地失败.经过BPR的实践洗礼后,西方国家无论是企业界还是学术界也逐渐转变了对BPR的认识,主流的观点也逐渐由重组、再造论转变为优化与改善论,BPR由狂热逐渐进入理性阶段.
作 者:周才堂 作者单位: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所软件中心刊 名:电子商务世界英文刊名:E-BUSINESS WORLD年,卷(期):“”(4)分类号:关键词:
浅谈电子商务与ERP的集成问题 第3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ERP;集成问题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采用,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EC)的应用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的商务形式。电子商务的影响强烈地冲击着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使得企业的管理内涵进一步延伸,从传统的财务、库存、销售、采购等面向内部的管理,扩展到对于企业的整个供应链与价值链的管理范畴。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ERP所面临的问题
现阶段的ERP软件,国外比较成功的有SSA、BBAN,国内做得比较好的有SAP、Oracle、用友、金蝶、神州数码,都达到了功能模块上比较成熟完善的地步。它们基本上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功能模块齐全,涵盖面广,适用于大型企业的如SSA;一种是可扩展性比较好,能实现多种功能组合,开放性较强,适用于中小型企业和不同行业的如BBAN。尽管所有这些软件企业都有成功的、极有说服力的案例,以国内外大型企业的成功实施作为支撑,却无法避免的一个事实就是:现行的ERP已经愈来愈不能适应新经济形势下位于供应链上的企业急速要求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需要。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ERP的思想被引进我国并被许多大中型企业积极应用,其实施的成功率相对于国外企业大大降低(我国企业的成功率是10%~20%,局部成功率是30%~40%,约有50%的企业是失败的,远低于其他国家20%~30%的成功率)。然而即使是在ERP实施起步较早的国外企业中,如此低的成功率也是差强人意。虽然导致ERP实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深层次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对于ERP应用环节的深入研究。我们一再强调思路决定出路,意识重于一切,现在不管是从ERP咨询公司还是到企业的领导层、决策层,ERP实施项目小组的专项工作人员,都认识到ERP不仅仅是一套技术管理软件,也不仅仅是信息系统,而是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ERP是提供管理创新的平台。只有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策略与方法,才能使ERP成为让企业脱胎换骨、焕发活力的利器。现在的问题是:现阶段我们对于ERP的研究与应用还长期停留在企业内部,重点仍然放在优化单一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实现企业内部信息化,最终降低企业成本。而在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任何一个企业与它周围大量的供应商和客户都发生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当企业的ERP无法与它相关的供应链有效集成时,ERP的实施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二、电子商务与ERP集成的重要性
近年来,电子商务在我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企业运用电子商务手段获取信息也越来越多,但企业传统的ERP已经不能适应目前这种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为:(1)电子商务与ERP被分裂开来,没有统一规划和统一设计。企业这种分离使用ERP和电子商务的状况已经开始遭遇发展瓶颈。企业在电子商务中积累的越来越多的市场信息处于游离状态;由于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残酷性,企业现有的响应速度不能为自己赢得更多订单。而最为关键的是,企业这种状况使其在电子商务运用上,始终处在一个低级阶段,不能往更高层次发展。(2)两个系统下的采购数据、销售数据和财务数据没有进行合并,使数据失去一致性和完整性。(3)软件资源、硬件资源和数据资源没有充分共享,造成建设成本过高和存储空间浪费。(4)把电子商务片面理解成电子商店或仅仅建立一个网站。(5)ERP直接采用市场上的商品软件,而电子商务则自己开发,不能实现两者的会话与集成。
事实上电子商务和ERP系统如同前线和后方的关系,两者息息相关,如果企业前端的电子商务和后台的ERP系统脱节,会导致很多关键的信息和数据被封闭在相互独立的系统中,部门间重复着冗余的工作,不能对客户做出迅速及时有效的响应,使企业工作效率下降以及运营成本上升,从而给企业自身带来极大的损害。因此,现在的ERP必须能够适应互联网的应用可以支持跨平台的多组织的应用,并和电子商务之间的应用具有广泛的数据、业务逻辑的接口,在建好后台ERP的同时,作好前端电子商务的高度系统集成。
三、电子商务下的ERP功能需求与特征
1990年Gartner Group Inc.提出的ERP是作为一整套企业管理系统体系标准,其实质是在MRPⅡ(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制造资源计划)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面向供应链(Supply Chain)的管理思想。主要内涵是“打破企业的四壁, 把信息集成的范围扩大到企业的上下游, 管理整个供需链”,由于受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所以在当时看来ERP具有很大程度的前瞻性。随着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当时限制ERP功能体现的技术条件现在都已基本具备,所以不仅Gartner最初定义的ERP可以真正得以实现,而且电子商务模式的应用对ERP又提出了新的功能需求并赋予其新的特征。
(一)功能需求。(1)与多个应用系统集成。不少企业已经建立了多个应用系统,如PDM、PLM、CAD、CAM等,但是基本都成了“信息孤岛”,没有与企业的管理系统ERP很好地集成起来,当前信息时代,对信息需求的完整性、及时性和准确性要求企业必须把内部各应用系统集成起来。(2)与电子商务平台对接。XML、GUI、Web Service等技术的发展已经为企业电子商务平台与ERP系统的对接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对于实现ERP管理整个供应链的目标更近了一步。(3)内外业务集成。与CRM、SCM、SRM等扩充系统集成,便于实现整个供应链的管理。如,通过与CRM系统的集成可以实现企业各业务部门对客户信息的实时共享,是信息集成向需求市场扩展极其重要的一步;通过与SCM系统的集成可以形成敏捷制造提出的虚拟企业或动态联盟,使供应链上的每个企业可以集中精力于各自优势,最终实现整条链上企业共赢的良好局面。(4)增加智能决策分析功能。在数据仓库技术基础上,发展数据挖掘(DM)技术,实现多维数据的查询分析,开发联机分析处理(OLAP),为企业高层管理者遇到的结构化、半结构化问题提供辅助决策支持。(5)实现协同商务。协同商务是ERP系统的管理模式,是将供应链上所有的经济实体通过信息集成和共享,使所有业务能同步地、协调一致地运转,以减少误判、延迟和浪费,从而缩短周期,降低总体运营成本,解决信息不对称矛盾。(6)管理整个供应链。在ERP将企业内部应用系统以及企业之间的应用系统集成之后,还应加强管理整个供应链的功能,使其真正实现管理供应链的目标,使ERP真正地为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服务,最终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
(二)特征。(1)协同性。协同性是互联网时代更大范围的同步工程,早期的同步工程往往限于CAD和CAM,但是现在要扩大到与选择供应商和与客户沟通的同步,体现敏捷制造和精益生产的精神。(2)智能性。由于前台电子商务对ERP系统的快速响应能力、数据的准确性、有效性等方面的严格要求,又由于企业管理者面对的数据日益繁杂,所以在ERP系统中增加智能决策功能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对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问题进行分析统计,为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决策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3)集成性。在解决了Y2K问题后,为追赶时髦即更名为
ERP的MRPⅡ系统, 实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ERP,只有当技术条件都具备了,并且将企业内外部各应用系统集成起来的ERP才真正实现了Gartner最初定义的ERP,从而ERP管理的范畴从企业内部扩展到外部供应链,实现了“打破企业四壁,把信息集成的范围扩大到企业的上下游,管理整个供需链”。
四、电子商务与ERP集成发展
对于ERP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的解决方案,业界的普遍共识:在实现两者融合时,ERP方面应优先考虑采购、生产计划、市场营销、销售、库存、财务等与物流、资金流密切相关的模块,电子商务方面应考虑网站管理模块、网上销售模块、网上采购模块和网上资金收付模块,把两者的这些模块集成到一起,构成一个新的应用系统,可以称之为融合系统,融合系统要为今后模块的扩充留有接口。
(一)ERP-EB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的理论出发点在于,在电子商务系统中有机地集成ERP模块,充分实现了现在流行的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企业的核心数据以电子网络平台上获得的为准,在此基础上通过内部集成的ERP系统实现企业根据市场情况审核的生产批量。
这种解决方案主要体现了以营销为主导的思想,较好地实现了ERP与电子商务之间的有机集成。但是这种模式还存在以下问题:(1)电子商务系统主要面向客户运作,涵盖范围有限,而ERP面向企业的产、供、销全过程,并主要针对企业生产制造过程进行统一的系统管理,因此,以一个功能范围较小的电子商务系统去拉动一个功能广泛的ERP系统,ERP系统的一些数据可能在前台的电子商务系统中缺乏相应的数据接口。(2)大部分企业已经实施ERP很长时间了,企业现在运行的系统大多还是传统的ERP系统 现在要这些企业在短时间内废除已有系统而转用新的电子商务系统,很难让其接受 因此,这只适用于那些还没有真正实施系统的企业,所以这也并非是最好的整合方案。
(二)EB-ERP解决方案。即加载了电子商务模块的ERP系统,这种解决方案的构想在于, 是一种相对比较成熟的企业管理系统,而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兴的企业运营模式,把电子商务整合到ERP中,实现两者内在的有机结合,这种解决方案可以很好地解决前一种方案存在的弊病。在现有的ERP软件上集成整合电子商务的成本以及推行这种整合后的EB-ERP的各种费用相对来说还比较低,在现实操作中更加可行。
五、结束语
理想的ERP是实现对从客户到企业这整个链条的企业资源的完整有效的管理;电子商务与现实的ERP分处理想的ERP的两端,电子商务与ERP的分裂导致数据不一致,软硬件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企业资源计划的失败;因此,将电子商务与ERP整合是势在必行的;ERP-EB,EB-ERP做出电子商务与ERP相互整合的两种方案为具体的整合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杨晨曦. 我国企业B2B电子商务与ERP系统整合应用探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4年第18期
[2] 刘辉斌,孟祥敏.企业电子商务与ERP的整合研究[J].中国商贸.2014年第20期
[3] 李霞.浅谈电子商务与ERP的整合[J].科技风.2013年第2期
ERP集成 第4篇
钢铁企业是连续的流程型企业,钢铁的生产是连续(铁前)和离散(钢后)混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混合的过程,工艺复杂、生产条件严格,并且是多工厂联合生产,生产设备多,自动化程度比较高,有大量的自动化设备、数据采集系统和检验系统。钢铁行业的特点决定了钢铁企业的信息化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即不仅要进行业务层的系统建设,还要考虑底层与设备相关的控制和生产管理系统。
从钢铁企业信息化的任务看,打通订货生产销售的关键路径,并在这条关键路径上整合全流程的质量监控(包括计量化验、质保书生成)、动态成本核算、采购、销售、运输、出厂以及财务管理,就成了综合营销系统。这样的综合营销系统再加上设备维修和备品备件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网上办公和远程办公,就是钢铁企业ERP。钢铁企业中的MES实际上是过程控制级和作业管理级的整合。作业管理中的过程物料平衡、生产计划、调度、排序及优化已经纳入综合营销系统,成为其核心部分[1,2]。ERP需要MES提供的成本、制造周期和预计产出时间等实际生产数据;ERP从MES中取到生产订单的实际状态、企业当前的实际生产能力情况以及企业中生产换班的相互约束关系;客户关系管理模块的成功报价和准时交货决定于每个时刻生产的实际情况。
MES根据ERP系统下达的生产计划,通过生产调度、生产统计、成本控制、物料平衡和能源管理过程组织生产,并将各种信息加以采集、传递和加工处理,及时呈报ERP系统[3]。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钢铁企业计划系统(ERP)受市场影响越来越大,计划的适应性问题日渐显露出来,与低层生产过程之间脱节的矛盾也日益突出[4]。如何有效地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充分利用上下两层之间的数据,提高计划的实时性和灵活性,同时又能改善生产线的运行效率,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而制造执行系统(MES)处于钢铁企业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中心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文章首先分析了钢铁企业信息化体系结构,接着研究了ERP与MES信息化集成方法,最后解决了信息化集成的具体实现。
1 钢铁企业信息化体系结构
在钢铁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一般将信息系统与控制系统分为四级[5]:其中L4为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L3为分厂(车间)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L2为过程控制系统PCS(Process Control System);L1为基础自动化系统,如图1所示。L4的ERP负责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生产规划;L3的MES负责企业生产调度和系统过程优化;L2及L1负责生产过程控制。
位于最底层的L1和L2以设备综合控制为核心,聚焦于生产过程的设备,监控生产设备的运行状况,控制整个生产过程。
L3以优化管理、优化运行为核心。MES将生产过程控制、生产过程管理和经营管理活动中产生的诸多信息进行转换、加工、传递,是生产过程控制与管理信息集成的重要桥梁和纽带。MES要完成生产计划的调度与统计、生产过程成本控制、产品质量控制与管理、物流控制与管理、设备安全控制与管理、生产数据采集与处理等功能。
L4以财物分析/决策为核心,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处理对象,聚焦于定货、交货期、成本和顾客的关系等,直接面向管理层和决策层。
在以上四级体系结构中,逐级之间处在互相依赖和数据传递的关系。L1-L3各级之间有严格的依赖关系,上级控制下级,下级向上级反馈运行信息,形成闭环的控制机制。L3与L4之间更注重信息的关联性和管理性。L4的ERP系统与L3的MES系统的有效集成,是钢铁企业信息化实现“产销一体化”和“管控一体化”目标的一个关键因素[6]。
2 ERP与MES集成技术
2.1 ERP与MES的集成方法
ERP与MES集成的方法是对生产相关的业务流程进行疏理和优化,通过流程来把MES和ERP集成到一起,基于流程在MES和ERP之间的“进”和“出”来设计两个系统间的接口。ERP与MES一起构成计划、控制、反馈、调整的完整闭环系统,通过接口进行计划、命令的传递和实绩的接收,使生产计划、控制指令、实绩信息在整个ERP、MES、过程控制系统/基础自动化的体系中透明、及时、顺畅地交互传递。MES介于ERP与底层控制和自动化系统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ERP系统数据基础和保证[7,8,9]。
2.2 ERP与MES集成的信息流程
钢铁企业MES通常包括以下功能模块:生产订单管理、生产计划管理、生产实绩与跟踪、质量管理、原料库管理、成品库管理、发货管理、统计报表、钢包管理、系统管理及接口通信等。ERP与MES功能模块及信息流程如图2所示。
钢铁企业在ERP系统中根据销售订单和销售预测排出生产计划(年生产计划、月生产计划),同时根据质量标准进行质量设计,生产计划和质量设计结果由ERP导入MES,MES根据这些信息排出更细致的生产计划(日生产计划、班次生产计划等)。由ERP传入MES的生产计划的具体数据有:生产订单、物料编码、钢种和规格、具体数量、生产单位、对应销售订单、预计开始生产时间、预计完成生产时间等;由ERP传入MES的质量设计的具体数据有:销售订单、物料编码、钢种和规格、力学性能要求、化学性能要求、生产工艺要求、几何尺寸要求、表面质量要求等。
MES在下发作业计划以后,对生产的执行进行管理,将生产实绩反馈给ERP系统的车间管理和库存管理模块,作为计算生产成本的依据。从MES传入ERP的生产实绩的具体数据有:生产订单、物料编码、钢种和规格、生产单位、对应销售订单、消耗材料数据、消耗动力数据、资源消耗数据、产出数据等。
MES在生产执行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质量控制和检验,把质量结果反馈给ERP系统的质量管理模块。从MES传入ERP的质量结果的具体数据有:生产订单、销售订单、物料编码、钢种和规格、力学性能结果、化学性能结果、生产工艺结果、表面质量结果等。
销售发货在ERP系统中实现,把相关信息传入MES系统的发货管理模块,传递的具体数据有:销售订单、销售行、物料编码、钢种和规格、发货仓库、发货时间、出库数据等。
实现ERP与MES系统的集成,关键在于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集成以及对所涉及MES和ERP系统的具体分析以充分发挥各系统的优点。首先,信息系统都是为业务服务的,MES和ERP各自解决一部分业务问题,分别反映一部分业务流程,流程是MES与ERP整合的“粘合剂”,通过流程的整体优化划分出哪些流程在MES中处理、哪些流程在ERP中处理。
3 ERP与MES集成的解决方案
以某钢轧总厂实施的MES(L3)系统与SAP(L4)系统(Systems, Applications and Products in Data Processing)为例。
3.1 集成场景描述
该钢厂SAP与MES系统基于流程设计了SAP XI接口系统,通过SAP XI接口系统完成整个系统的集成,如图3所示。
SAP与MES系统功能的划分本着一体化系统的设计方案,保证系统业务逻辑清楚,尽量减少数据的传输量,尽量避免一个业务数据逻辑在SAP和MES系统之间多次来回传输,尽量减少SAP XI接口系统处理大量复杂的计算为前提,在保证业务和流程顺畅、部门和岗位职责清晰,能够方便、快捷而有效地生成相应的管理和分析性报表数据等的基础上进行SAP与MES的功能划分。
3.2 集成技术
3.2.1 MES系统与XI系统集成技术
通信协议:
MESXI:采用Web Service,通过SOAP message进行通信。
XIMES:采用JDBC,直接对数据库表格进行操作。
通信方式描述:
当数据从MES系统发送到XI系统中时,通过SOAP协议进行通信。XI作为数据的接收方,提供接口描述的WSDL文件,MES根据XI提供的WSDL文件,将数据以SOAP消息的方式发送到XI上。
当数据从XI发送到MES中时,通过JDBC进行通信。XI的outbound接口将数据发送到JDBC Adapter,通过JDBC Adapter直接执行SQL语句或者调用存储过程,将数据写入MES的数据中间表中。
3.2.2 XI系统与SAP ECC(ERP Central Component)系统集成技术
通信协议:
采用XI协议,通过ABAP Proxy进行通信。
通信方式描述:
当数据从XI发送到ECC中时,ECC通过inbound ABAP Proxy与XI进行通信。接口集中定义在XI系统中,导入ECC系统后,在接口类的异步方法中开发的ABAP程序中进行业务处理。
当数据从ECC发送到XI中时,ECC通过outbound ABAP Proxy与XI进行通信。接口同样集中定义在XI系统中,导入ECC系统后,通过调用实例化接口对象的异步方法来完成数据的发送。
3.3 接口系统模块及功能描述
整个接口系统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模块:
3.3.1 生产计划和控制PP(Production Planning and Control)模块
包括物料主数据下传、生产主数据下传、生产订单下传、生产订单变更上传、新增生产订单申请上传、生产收货上传、生产发料上传等接口。
物料、生产主数据下传 实现SAP中的物料、生产主数据下传到MES;相应的,MES接收到SAP物料后,可作为未来计划外投料、异常产出的标准,以避免MES上传SAP的物料号码在SAP系统不存在的情况。
生产订单处理 当SAP新增、修改、删除生产订单或者计划订单转为生产订单时,触发生产订单下传接口,接口程序根据约定的逻辑检查订单内容的相关变化来判断是否下传。当MES对接收的生产订单进行了生产订单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的变更,生产订单数量的变更,生产订单状态的变更,生产订单产线的变更等,利用生产订单变更上传接口将生产订单做的变更上传到SAP,以实现L3与L4生产订单的同步更新。当MES异常产出或者其他需要新增生产订单时,利用新增生产订单申请上传接口向SAP申请一个新的生产订单,SAP根据上传信息新建生产订单。
生产收货上传 MES在生产订单产品产出后,收集产出信息,利用此接口将产出信息上传SAP;SAP接收数据并作生产订单收货处理。
生产发料上传 MES对于收集到的物料消耗数据,需要对应到相应产出品的生产订单,生产发料上传接口上传生产订单的物料消耗;SAP的接口接收来自MES的物料消耗数据,完成生产订单发料处理。
3.3.2 物料管理MM(Materials Management)模块
包括通用移动类型记账上传、转储订单下传、转储单收货及发货确认上传、盘点或库存平衡差异上传、物料凭证取消上传、采购订单下传、转储单发货信息下传、账面库存下传等接口。
通用移动类型记账上传 在MES/LES中收集好相应的出入库业务相关数据信息后,调用该接口上传SAP系统并触发SAP系统相应的移动类型记账;SAP记账成功后,系统会自动产生相应的物料凭证,该接口将返回相应的物料凭证号及项目号给MES/LES系统保存。
转储订单处理 对于钢后产品主要为钢坯或者钢卷在厂际间的库存调拨,需要在SAP系统中建立相应的转储订单作为调拨计划下传到MES系统,转储订单下传接口根据发货工厂和发货库存确认下发到哪个发货MES系统;MES系统再给转储订单发料或收货业务数据进行处理。当SAP的转储订单下传到MES系统后,MES进行实际库存调拨装运并计量后,由库存调拨发出方先在MES系统中触发上传发货数据,SAP XI调用转储单收货及发货确认上传接口触发SAP完成对转储订单的发货记账;当库存调拨接收方收到钢坯/钢卷后,则在MES确认收货,MES系统则上传对转储订单的收货数据,SAP XI则调用转储单收货及发货确认上传接口触发SAP对转储订单的收货记账。SAP发货记账后,利用转储单发货信息下传接口将发货信息(钢坯、炉号、重量、质量检验等)下传到接收方MES,并形成预入库信息。
库存平衡差异上传 库存盘点后,三级系统计算出库存差异数据,并且将该数据上传至SAP,保留在自定义数据表中,然后通过ABAP程序开发从该表中读取相应的库存平衡差异数据,按照相应的分摊规则计算分摊结果记账到相应的成本对象上去。
物料凭证取消上传 当MES系统某笔库存收发数据已经上传SAP成功记账后,发现错误,需要取消原先上传记账的数据,则调用该接口取消原先记账的物料凭证。
采购订单下传 当销售公司在SAP系统建立完外购钢材产品的采购订单并保存后,利用此接口下传到MES系统,以便供应商货物到达后,在MES系统进行外购钢材产品的采购收货。
3.3.3 销售和分销SD(Sales and Distribution)模块
包括订单库存转储下传、拣配单下传、拣配单删除下传、发货实绩确认上传等接口。
订单库存转储下传 业务人员根据销售定单与库存状况, 把产品在定单库存间进行转移,SAP系统执行相应的操作后,通过接口把库存调整信息传递给MES系统,MES根据SAP系统的指令作相应的库存调整。
拣配处理 SAP在系统创建拣配单后,通过拣配单下传接口将装运发货指令下达给MES,MES负责货物出库的实际操作,如确定仓库、装卸点、进行拣配、打印发货标签、组织发运等;MES系统拣配完成后按实绩发货及拣配数量通过发货实绩确认上传接口对SAP系统中的拣配单进行拣配确认。若SAP系统取消拣配单,通过拣配单删除下传接口发送给MES,MES根据指令删除相应的拣配单。
3.3.4 质量管理QM(Quality Management)模块
包括代码下传、检验计划下传、检验结果上传、检验批下传、检验计划申请上传等接口。
代码下传 SAP系统将定性检验结果做成代码组、代码形式,利用代码下传接口下传MES系统,以便为MES上传定性检验结果以代码的形式上传。
检验计划下传 SAP系统确定需要下传给MES的检验计划的创建或修改后,利用此接口下传给MES,以便MES完成判定的物料。
检验结果上传 MES系统完成连铸坯、板坯的检验后,利用此接口将检验结果上传给SAP。
4 结 论
ERP、MES、PCS、基础自动化系统构成了钢铁企业信息自动化的整体。特别是MES系统弥合了企业计划层和生产车间过程控制系统之间的间隔,是制造过程信息集成的纽带。MES通过强调制造过程的整体优化来帮助企业实施完整的闭环生产,同时也为敏捷制造企业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深刻理解ERP、MES和PCS等系统先进的管理思想,把握它们的发展趋势,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钢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章结合某钢轧总厂的ERP与MES系统的实际应用提出了一种ERP与MES的集成技术,基于流程设计了SAP XI接口系统,并将整个接口系统分为生产计划与控制、物料管理、销售与分销、质量管理等四个模块。实践表明该集成技术有效地解决了ERP与MES系统之间的矛盾,充分利用系统间的数据,提高了计划的实时性和灵活性,从而改善了生产线的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孟丽丽.浅析ERP与MES在冶金企业管理信息化中的作用[J].山东冶金,2004(5):35-37.
[2]裴俊.典型钢铁企业产销一体化系统研究[J].四川冶金,2006(3):28-31.
[3]陈刚.浅谈MES技术在钢铁企业的应用[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5(15):50-53.
[4]张涛,陈向阳.钢铁行业MES与ERP的整合[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5(6):35-37.
[5]陈勇,等.MES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J].制造业自动化,2004(5):46-48.
[6]马万太,谭惠民,等.ERP闭环实现关键—ERP/MES/底层控制集成系统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3(16):1387-1390.
[7]吴刚,史海波.基于中间件的MES与ERP系统信息集成技术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6(9-3):46-49.
[8]丛培勇,范玉青,等.ERP与MES集成关系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07(8):1-5.
ERP集成 第5篇
目前,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正在进行由粗放型管理到精细管理、由经验管理为主到科学管理为主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大多数国有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如何解决多品种小批量问题;如何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以满足市场需求的问题;如何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和计划实现率的问题;如何建立标准工时管理体系、新的管理程序,实现管理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的问题等。工业工程研究就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进行的,主要包括流程再造、企业的管理模式、各种管理标准及程序的制定,以及企业的管理信息模式等课题。其目的是运用工业工程的思想来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在国外,许多先进的企业用工业工程的思想来管理企业,并应用CAD、PDM(Product Data Management)、(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集成系统作为实施工业工程的支持系统。从五六十年代至今,西方发达国家的制造技术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目前,许多企业已经建立了CAD、CAM、CAPP、FMS等集成系统。这些系统属于微观集成, 较难发挥企业的整体效益。随着集成技术的发展,企业的集成已发展成为以产品为核心的中观集成和以企业经营流程为核心的宏观集成,这就需要CAD、PDM、ERP集成系统的支持。
一、CAD、PDM、ERP集成系统的功能
1.CAD、PDM、ERP系统之间的关系
在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中,CAD系统用于产品的设计和分析;PDM系统用于管理与产品有关的数据和过程;ERP系统管理企业的人、财、物、信息等企业资源。
2.CAD系统的功能
CAD系统主要用于产品的几何设计和几何分析,主要功能有线架、曲面、实体造型、运动机构、特征造型、数控、有限元分析、库管理等。
3.PDM系统的功能
PDM系统将所有与产品有关的信息和过程集成在一起进行管理。它研究的对象是产品,主要功能有:
(1)文档(Document)和文件夹(Folder)的管理和控制
文档管理的功能包括:文档的增加、删除、修改;文档的版本管理及控制;文档之间相互关系的管理;查询文档在哪里被使用;文档的工作流处理。文件夹的管理功能有:文件夹的建立、删除、更改;文件夹的审批、发放等。这些功能主要用来收集、储存和交付各种CAD图纸文件、光栅文件、字符文件及相应的工作过程。
(2)产品结构和构型管理
主要管理产品的结构和构型,主要功能有:生成产品结构树;生成特定产品的构型;浏览产品结构信息及各种关联信息;打印各种BOM表;BOM表的更改及版本控制。其中,BOM(Bill Of Material,物
料清单)表中的每个成员包含16类属性数据,如设计属性、加工工序、相关文件、发放历史、有效性控制等。
(3)工程更改的管理
工程更改的过程及管理相当复杂,一个简单的设计更改可能会涉及到许多其它部门的工作。其主要功能有:建立工程更改单;查找一个工程更改影响哪些设计和制造部门;提出工程更改的原因;确定工程更改的有效性(时间、批/架次号);收集与工程更改有关的资料,并进行审批、发放;对工程更改的版本进行管理。
(4)工作流程设计及管理
主要定义设计步骤,以及在处理过程中定义相关步骤的规则,批准每一步骤的规定。支持技术人员的工作分配,包括发放步骤的开发和管理、行政跟踪和批准管理、更改过程和消息的发放等。
(5)与CAD系统的集成每个PDM系统都能和与之相对应的CAD系统进行很好的集成,如PM与CATIA、Metaphase与 I-DEAS、IMAN与UGⅡ、PRO/PDM与PRO/Engineer等。此外,每个PDM系统都可以以IGES、VDA、STEP等标准格式与CAD系统进行集成。
4.ERP系统的功能
ERP的基本思想是,把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整体优化的角度出发,运用科学的方法, 对企业各种制造资源和产、供、销、财务等各个环节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控制和调整,使它们在生产过程中协调有序,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ERP系统主要包括:
(1)主生产计划
主生产计划是ERP的一个重要的计划层次,它是关于“将要生产什么”的一种描述,起着承上启下、从宏观计划向微观计划过渡的作用。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编制生产计划大纲。考虑企业的经营计划、期末预计库存或期末未完成定单目标、资源能力和限制,对产品大类和产品组编制生产计划大纲。
·市场预测。
·编制主生产计划。所需的主要信息有:主生产计划大纲、预计的需求、可用的原材料和配件、制造/采购提前期、生产准备/更换时间。编制的原则是,用最少的项目数进行排产 ,只列出对生产能力、财务和关键材料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其步骤是:①根据生产预测、已收到的客户定单、配件预测、订货政策及批量,制定出主生产计划;②执行粗能力计划,对能力和需求进行平衡;③评价初步的主生产进度计划,对能力和计划进行调整和平衡。
·批准和下达主生产计划。其步骤是:①把主生产进度计划提交给市场、工程、生产、财务、采购和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初稿分析;②获得对主生产计划的正式批准;③发给有关部门使用。
·实施主生产计划。主要监控生产计划的实施,以及采购和市场行为。
(2)物料需求计划
物料需求计划用来解决“必须制造和采购什么”的问题,主要内容有:
·生成BOM。BOM主要用来描述产品的组成,包括产品结构、每个项目的工艺路线及工作中心数据等。BOM、库存数据及工艺路线等数据是ERP系统的基础数据,使用BOM数据的部门有工程设计、工艺设计、生产制造、产品成本核算、物料需求计划等。
·编制物料需求计划。其数据来源有:主生产计划、独立需求的预测、BOM和库存文件等。编制时要依次决定毛需求量、净需求量、计划定单下达日期和数量。物料需求计划的输出要完成以下工作:下达计划定单;修改待下达定单的完成日期;删除待下达的定单和在未来一段时间计划下达的定单。物料需求计划的运行方式为净改变和重排式两种。决定订货批量的方法有固定批量法、直接批量法、经济定货批量法、固定周期批量法、周期定货批量法等。
·执行物料需求计划。主要工作是检查和下达定单。
(3)能力需求计划
能力需求计划是把物料需求转换为能力需求,把物料需求下达的生产定单和已下达但还未完工的生产定单所需的负荷小时,按工厂日历转换为每个工作中心各时区的能力需求。主要内容有:
·粗能力需求计划的编制。它是将产品的生产计划转换成对相关工作中心的能力需求, 可以在能力使用方面评价主生产计划的可执行性。编制粗生产计划的方法有两种,即用能力清单和用分时间周期的能力清单。能力清单中描述了项目所需的生产资源及生产场地,所需的信息包括标准工时、主生产计划、物料清单、定额工时,以及在物料清单中每个零件的平均批量。分时间周期的能力清单考虑提前期,将能力需求对应在一段时间内。
·能力需求计划的编制。主要是编制负荷图,即将每个工作中心所有定单所需的全部负荷的定额工时加在一起,形成工作中心负荷图。编制能力需求计划的输入数据包括:已下达到车间的定单、MRP生产计划定单、工艺路线文件、工作中心文件、车间日历。能力需求负荷图编制好后,还需分析其负荷结果。如满足负荷条件,则计划可行;否则,采用调整措施来满足负荷条件。
·能力控制。通过输入/输出报告来控制能力,即通过投入/产出报告、劳动力报告、设备性能记录报告来检查能力,并制定相应的纠正措施。
(4)库存管理
库存管理的主要功能是在供需之间建立缓冲区。包括:①综合库存管理,主要制定总的库存管理政策、计划、经营目标,并负责实施,用来预计批量库存、安全库存和运输库存。②项目级库存管理,主要是对装配件、子装配件、零部件和采购物料的管理。项目级决策包括分类、自制与采购决策,以及库存补充定货决策和定货批量计算方法。③物料存储与管理,用来管理物料的存储与搬运、移动和记录,通过周期盘点来保持库存记录的准确性。
(5)车间作业管理
车间作业管理主要用来管理车间的生产准备情况,监控车间现场和计划的实施,主要功能有:
·核实物料需求计划和项目计划系统产生的定单。
·下达生产定单。
·搜集反馈信息、监控生产。
·采取调整措施。如果预计拖期,应采取的措施有:加班加点、转包生产、改变生产能力。如仍不能解决问题,则要反馈信息,修改MRP和MPS。
·车间数据采集。
(6)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的核心是会计,主要功能包括建立科目、处理帐务流程及对财务进行核算。
(7)成本管理
成本是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费用,主要功能有成本预算、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
(8)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范围内,为了完成一个特定的目标,通过有效地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充分利用既定有限资源的一种系统管理办法。其主要功能包括项目控制、项目网络计划、项目预算、项目历史、项目发票。
(9)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的主要功能包括计量管理、质量体系管理、质量控制管理等。
(10)Orgware
Orgware功能是ERP系统最新开发的功能,是一个企业处理问题的知识工具、方法和业务参考模型的组合。它的动态企业模型功能能够模型化一个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并能自动产生全部结构化的应用系统。企业模型分为三种:业务过程模型是规范化的企业流程的描述;业务功能模型描述了企业功能及功能层次分解的内部关系;业务组织模型描述企业的组织和人员结构。
5.CAD、PDM、ERP集成系统的核心是建立企业级的单源产品数据库
每个制造企业可能会生产很多产品,每个产品的数据又涉及许多业务部门,因此一个企业的数据很多。如何保证产品数据的有效性、完整性、唯一性、最新性及共享性,是集成系统的核心问题。建立单源产品数据库,就是把产品的所有数据(即从市场开发到设计、制造、销售,一直到服务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数据)放入这个数据库中,供各业务部门使用,达到数据共享的目的。
二、CAD、PDM、ERP集成系统的实施
1.企业成功实施CAD、PDM、ERP集成系统的关键是实现系统用户化
目前,国内外有各种各样的CAD、PDM、ERP软件。这些产品各有特点,功能各有千秋。由于我们的国情及厂情不同,买回来的软件需要做一些修改。不同的企业由于产品结构和生产工艺不同、企业规模不同、企业的所有制和组织机构不同,因此在管理的具体制度和业务流程上会有所差异。即使是同一个企业,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企业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也必须随之改变。因此,如何把一个企业的管理映射到计算机集成系统中,即实现系统用户化,并能正确运行,是企业实施计算机管理系统成败的关键。
2.企业使用集成系统后的效果
·产品从设计到制造、销售,一直到服务整个生命周期的数据都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实现无纸设计和无纸制造。
·企业的工作过程易实现并行工程。
·实现多场地协调工作。
·保证产品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唯一性、最新性及共享性。
·保证计划的一致性与可行性。
·使管理具有动态应变性、系统性和模拟预见性。
·保证物流信息和资金流信息的统一。
3.如何实施CAD、PDM、ERP集成系统
·成立实施队伍。队伍应由管理人员、业务人员和计算机技术人员组成。
·建立和完善企业的规章制度和各种标准手册,以及企业的管理模式,做好基础工作。
·提炼企业各业务部门的数据。
·采取统一规划、有效目标、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的原则进行实施。
ERP集成 第6篇
1、术语定义
本文中用到的可能引起混淆专门术语的定义和缩写词的原文。
(1)PDM:Product Data Management,产品数据管理。
(2)PLM: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3)CAD:Computer Aided Design,计算机辅助设计。
(4)CAPP:Computer Aided Process Planning,计算机辅助工艺规范设计。
(5)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管理。
(6)BOM:是Bill of Material的简称是指以产品结构为核心组织的各种数据的总称。
(7)EBOM:是Engineering BOM的简称,即设计单位在详细设计完成以后,发放到工艺制造部门使用的以面向设计产品结构为核心组织的产品设计信息。
(8)PBOM:是Planning BOM的简称,是指工艺部门接收到设计单位的E B O M数据以后,添加工艺组合件和工艺路线信息以后,重构形成的面向工艺计划的产品结构。
(9)MBOM:是Manufacturing BOM的简称,是指制造单位接收到P B O M以后,在编制工艺文件的过程中,形成的面向制造的产品结构以及所关联的其它信息。
(10)WindChill:PTC公司的PDM/PLM系统。
2、需求分析
2.1 集成的需求
工艺路线系统、CAPP系统、ERP系统由于没有BOM源头,各系统间各自独立使用,需要重复录入B O M,变更管理很麻烦,不但工作效率也较低,而且无法有效避免人为错误、保证数据准确性。因此,系统集成应首要解决B O M数据源的唯一性、准确性和继承性,缩短工作周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2.2 应用系统集成的可行性
O R A C L E E R P系统具有标准的开放接口,艾克斯特C A P P系统也支持XML和数据库和接口功能,Windchill PDM系统是PTC公司开发的PDM/PLM管理系统,提供了和一些主要应用系统的集成接口,同时这三个系统本身都用的是Oracle数据库,使得通过中间数据库接口表的形式成为可能。
3、系统集成的目标和方案
3.1 系统集成的目标
系统集成的总体目标是实现三个系统中基础数据的集成,实现在P D M管理平台下,物料和B O M数据的有效管理,并实现B O M数据的协同和共享。主要实现以下目标:
(1)实现基础BOM向ERP系统的传递,提高物料管理效率,保证B O M信息唯一性。
(2)实现对基础BOM的变更管理和控制;
(3)实现基础BOM、2D图形从设计到工艺的传递,缩短工艺工作周期,提高工艺编制效率;
3.2 系统集成方案
3.2.1 系统集成总体构架
构建方案如图表1所示,系统集成总体流程如下:
(1)Pro/E系统负责3D模型的设计、2D图纸转换、设计结构的生成;
(2)PDM系统负责建立与Pro/E环境的集成,管理3D模型、CAD文档;
(3)PDM系统依据Pro/E系统生成的设计结构组成EBOM或是手动修改E B O M;
(4)P D M系统负责将E B O M转换为P B O M、M B O M,并将M B O M输出至中间数据库;
(5)C A P P系统从中间数据库获取M B O M,并导入C A P P系统;
(6)CAPP系统负责工艺编制、工艺审签,并将工序信息输出至中间数据库;
(7)ERP系统从中间数据库获取MBOM,工序信息,并导入ERP系统;
(8)ERP系统负责调整标准MBOM、任务BOM,完善物料清单、工艺路线。
3.2.2 系统集成方式
由于系统集成涉及设计、工艺、标准、质量、生产、财务、采购等多个部门,涉及的范围广泛,为保证实施效果,必须打通从设计到制造的信息链条,快速有效的传递数据,通过在建立中间数据库文件,将PDM系统发布的EBOM,传给中间表,通过维护中间表信息,提供C A P P和E R P需要的信息,再由C A P P、E R P系统读取中间表的信息,将其导入到自身的接口表中。利用CAPP、ERP自身的约束关系,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1)物料信息的集成。产品设计完成后,在PDM系统中产生一个唯一的图号(物料编码),新的物料编码进入中间表,在开发的PDM系统中间表维护界面,根据相应的规则维护CAPP系统需要的毛坯和半成品号以及ERP系统需要的物料的库存组织、价格等信息。最后CAPP、ERP系统读入中间表的数据送入其接口表中,经过自身验证,完成集成。
(2)BOM、工艺的集成。PRO-E其和Windchill PDM都是PTC公司的产品,在PRO-E设计的三维模型检入PDM系统中,自动生成EBOM,在此基础上维护一级路线,审批后发布。在EBOM基础之上,升级成M B O M,对M B O M结构进行调整。发布到中间数据库表中,C A P P系统读取B O M信息,根据B O M信息编写工艺,然后将工艺信息发布到中间表,ERP系统读取数据,送入ERP的接口表中,通过标准验证完成集成,这样既保证了数据源唯一的准确性,又增加了BOM维护的灵活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3)二维图纸从设计到工艺的传递。PDM系统实现三维模型和二维图纸的管理,图纸在PDM系统中发布后,工艺人员根据自身权限。可以直接借用设计的图纸进行工艺编制,减少了重新画图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3.2.3 数据交互之间的实现
在中间表有状态的字段,用于管理数据是否成功传入ERP的状态检验标识,P D M数据传入中间表时状态为1,在P D M界面中维护数据提交之后状态变为2,CAPP、ERP的程序读中间表状态为2的数据送入自己接口表,验证成功导入CAPP、ERP之后状态变为3,没有正常导入的状态变为4,PDM系统对状态为4的数据进行修改,修改后的状态仍为2,再进行数据的传输验证。系统维护人员通过查看中间表的状态及时维护数据。
4、结语
ERP、CAPP、PDM系统的集成是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因此研究E R P、C A P P、P D M的集成方法以及实现系统的完整集成是一个迫切的问题,本文结合汉德车桥的业务对三者的集成的模式与方法进行了实践,通过中间表模式的数据集成,解决了企业多应用系统间的数据共享、集成和一致性问题,为三个系统间集成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摘要:本文针对ERP、CAPP、PDM系统集成的问题给出了思路和建议,并通过企业的实践来验证这种集成方式的可行性。
ERP集成化财务管理实施分析 第7篇
一、基于ERP的集成化财务管理实施的必要性
1. 对资金流集成化的要求
ERP的核心是财务管理, 企业可以通过ERP将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集成在一起。所以, 企业的财务管理应该与企业所涉及的生产运营各个方面的各个环节紧密的联系起来, 使得企业的所有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动情况都可以实时的反映到财务管理当中, 形成各类财务报表, 提供给各级管理者, 使企业的决策者能够及时对事情进行处理, 提高管理实施效率。
2. 资本扩张的需要
面对全球化经济的不断发展,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任何一个公司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建立高度统一的管理平台, 力争将公司的所有资源聚集在一起。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对其财务管理进行集成化控制, 对个分部的生产运营以及会计的核算制度制定统一标准, 并监督实施。最为重要的是只有实行资本集成化控制, 资本扩张才能更加有效地进行, 使得企业所有的资源集中起来进行生产运作, 以扩大企业的资本控制规模。
3. 资金流管理的需要
企业对资金流的管理一般是通过财务部门来完成的。财务管理系统由传统的单一的现金管理逐步发展为集现金管理、总账管理、应收应付账管理等于一体的完整的系统。在基于ERP的集成化财务管理实施之前, 所有的财务数据都是由人工采集并输入计算机, 在同ERP集成之后, 财务系统与生产子系统、销售子系统、采购子系统等互相连接在一起, 可以从其他相关系统中直接提取财务数据及信息, 从而提高了财务数据来源的准确性, 减少了数据的重复录入, 可以实时、准确地反映财务信息。
4. 决策时效性的需要
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为决策的时效性带来了根本性的保障。优秀卓越的ERP系统, 大大加快了整个集团生产经营和财务信息的传递速度, 只有同时对财务管理进行集成化控制, 才能使主管人员能够通过ERP系统实时动态把握各部门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 为其决策的时效性提供根本保障。
二、基于ERP的集成化财务管理实施的基础工作
做好实施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的基础工作非常重要, 它是做好整个实施ERP工程的前提, 也是整个基于ERP的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成功实施的保证。
1. 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
在进行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之前, 要对公司的各个部门尤其是财务部门进行组织机构的重新设置。在公司高层管理者的直接领导下, 成立各个分部, 分别负责各部门的具体事务, 力争使企业实现组织机构扁平化的目标。
2. 制度的统一
企业的各项制度及数据, 尤其是财务管理制度及财务数据要保持格式、形式和内容上的统一。由于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需要利用IT技术以及Internet技术, 对企业实行全程管理、远程管理、在线管理和实时管理, 因此, 要求企业的各项制度及数据必须严格统一, 以免出现无效数据及数据冗余。
3. 全体员工的动员
财务管理的集成化必须以人员的集成化管理为前提条件, 这就需要领导的大力支持以及各部门人员的全力配合, 要使以财务人员为代表的系统使用者们对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由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 明确系统可以带来的好处, 积极配合系统实施。
三、基于ERP的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建立及实施过程
ERP系统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系统, 实施基于ERP的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实际是引入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方案, 将财务管理与企业其他部分的管理结合在一起, 进而提高财务管理效率的同时, 整体提升企业的各方面效益指标。在ERP的实施的过程中, 实施ERP的公司不能仅仅以安装和学习应用软件为目的, 更重要的是需要提高对信息系统的认识, 企业的所有员工应该学习业务流程改进的方法, 认真考虑如何提升企业的管理层次。在引入ERP系统的过程中, 实施是一个极其关键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实施的成败最终决定着ERP效益的充分发挥。
基于ERP的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建立及实施可大致分为项目前期准备、项目流程化设计、系统配置、系统实施、系统模拟运行及用户化、切换运行及新系统运行七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工作简要阐述如下。
1. 项目的前期工作
在软件实施之前, 首先要进行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 这个阶段非常重要, 关系到项目的成败, 但往往为实际操作所忽视。这个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对领导及各级员工进行有关于ERP原理的培训、建立项目组织 (其中包括项目领导小组、实施小组以及业务组等) 、对企业进行企业诊断、进行项目需求分析以确定目标、提出初步实施计划等几个方面。
2. 流程设计
这一阶段需要在对原系统进行初步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根据系统开发计划, 对现行系统进行详细调查, 描述现有的业务流程, 针对现行业务流程的缺点进行改进, 重新确定新的业务流程。根据调查结果绘制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数据字典等, 进而针对项目的功能要求进行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
3. 系统配置
系统的配置大体包括系统硬件配置、系统软件配置、系统网络配置三个方面, 并需要对设备进行安装调试及系统测试工作。系统测试一般分为程序测试、子系统测试、系统测试及验收测试四个环节来进行。
4. 系统实施
在上述基础上, 建立与项目相匹配的数据库、设置参数、进行数据文件的转换、调试系统并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这个过程需有计划的进行, 同时对于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需要高层领导的参与和解决。
5. 模拟运行及用户化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对系统进行模拟运行及初始化数据、将各个子系统的数据均转换到系统之中、制定工作准则与工作规范及领导的审批和验收。
6. 切换运行
系统转换之前要充分做好各方面组织、准备工作, 为系统转换和系统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7. 新系统运行
进行系统转换和切换运行之后, 系统即可正式投入使用。
四、基于ERP的集成化财务管理实施的保障措施
1. 做好前期需求分析及项目评估
只有当企业有了需求以后, 才会选择新的项目。对于企业实施ERP时, 前期必须做需求分析。如果没有需求, ERP对于企业来讲就是一段代码, 只有有了需求, 才能把它称之为价值。在现代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当中, 大部分的ERP系统都是由于企业的竞争需求所决定的。所以, 前期必然要把握好企业的需求分析, 为企业更好的服务。因此, 在做ERP项目实施前首先要做好需求分析。
2. 做好ERP项目立项工作
当分析好企业的需求以后, 那么就需要对ERP项目进行立项。要确定项目组的人员、时间节点、项目的目标等, 同时也要确定项目组的最大权力。只有做好这些基础工作, 才能为ERP的成功打下夯实的基础。
3. 做好基础数据准备工作
信息的流动来源于数据的集中和统一管理, 做好各类数据准备是保证ERP实施后业务能得到准确反映的必要条件。没有准确的数据, 就得不到有价值的信息, 因此在ERP实施过程中, 前期的基础数据准备是保证系统正确运行的关键。企业中的各类数据可以概括地分为相对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 对于要录入计算机进行管理的每个数据都要进行分类和编码。项目主管需要联合各个业务部门在系统实施前期做好数据的统一工作, 防止对整个ERP上线的进度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肖件飞.基于ERP的企业集团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J].企业家天地.2011 (7) [1]肖件飞.基于ERP的企业集团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J].企业家天地.2011 (7)
[2]朱国梁.成长型大型国有商贸企业投融资战略研究[J].铁路采购与物流.2009. (3) :39~41.[2]朱国梁.成长型大型国有商贸企业投融资战略研究[J].铁路采购与物流.2009. (3) :39~41.
ERP集成 第8篇
1 航天企业科研生产对应用二维条码识别技术的需求
航天企业为了满足国防武器系统多元化的要求,科研生产制造从过去的大批量、单品种的模式向小批量、多品种的模式转变,企业科研生产管理采用ERP、供应链、MRPII系统,提升了信息化管理水平。航天型号产品配套和生产工艺十分复杂,有的航天器有上百万个零件构成,涉及配套厂家数千家,对于重要件、关键件及部件还需按批次序列号管理,要求可追溯到科研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在物资供应和产品生产过程中需要对物资进行无数次的清点和数据整理,ERP、供应链、MRPII系统中的数据量特别巨大,但是现阶段企业科研生产所需的大量数据录入、传递仍然停留在手工状态。
科研生产过程中手工采集、传递大量繁杂的数据耗时耗力,易出错、效率低,识别物资、产品上的型号规格、批次、质量等级等实物信息,还需要人工查看实物,在实物检查、交接等频繁的流转过程中难免会对实物的表面产生磕碰划伤,人体反复接触静电敏感器件有可能造成静电损伤,对航天产品的可靠性带来隐患。
ERP系统在应用中,由于各个环节的数据统计时间滞后,造成统计数据在时序上的混乱,无法进行整体的数据分析,无法给管理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企业把二维条码自动识别技术与ERP系统集成,通过条码实现对科研生产信息的自动识别和采集,方便、快捷、准确掌握物资采购、检验、仓储、配送、运输和产品生产制造、销售、售后服务、质量控制等方面的信息,实现物资供应、产品生产全过程的数据实时更新。
推广使用二维条码自动识别技术,不仅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还有巨大的政治、军事效益。二维条码的推广应用,不仅可以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各种管理费用,而且条码扫描信息不接触产品,减少对实物表面损伤和静电损伤的风险,条码在科研生产管理中所发挥出来的高速度、高效率、高准确率、保密性强等优势,无疑对赢得时间、争取主动、缩短周期等都要产生巨大影响。
2 航天企业ERP与二维条码应用集成设计
2.1 ERP与二维条码编码的数据格式。
ERP与二维条码识别技术进行集成,首先要选择用二维条码类型。国外已公开发布了20多种二维条码标准,仅ISO/IECJTC1 31就颁布了PDF417、QR Code、Maxi Code、Data Matrix、Aztec Code、系统一致性标准、二维条码符号印刷质量、二维条码识读器测试规范等标准。我国自2006年以来开始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二维条码标准,如,GB/T 21049-2007《汉信码》、SJ/T11349-2006《二维条码网格矩阵码》、SJ/T11350-2006《二维条码紧密矩阵码》[1]。在这些条码中,QR码、DM码、GM码、汉信码在字节容量、纠错等级、识读角度、抗污损能力上虽然存在差别,但都能与ERP集成。DM码没有国家标准可依,对汉字的支持较弱,且存在专利隐患,厂商支持较少;GM码同样存在厂商支持度不足的问题;QR码标准开放,产业链成熟,在我国应用范围最为广泛;汉信码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二维条码,有国家标准,性能略优,专利开放,在二维条码中支持汉字性能最强,技术支持厂商也在不断增加,并在医疗等行业得到成功应用。相比较而言,QR码和汉信码符号标准能够满足航天企业在ERP系统中应用要求,在知识产权和保密性方面,汉信码更具优势。
实际应用二维条码识别技术,还需要有二维条码的应用标准,没有二维条码应用标准,就不能实现二维条码与ERP、MRPII系统的数据共享和集成,不论是国家标准还是航天标准还都缺少二维条码应用标准,所以航天企业急需制定二维条码应用标准。
二维条码的编码规范是条码应用的基础,不同的编码规范规定了不同用途的条码数据格式、含义及编码原则。ERP系统与二维条码自动识别技术应用集成需要综合考虑信息格式的固定性和条码的永久性。固定性是指同类事物对应同一个信息表达格式。永久性是指条码一经形成,只要事物属性不变,就不再更改,并且是终身的,属性变化的,应该重新形成新的条码。
只有规范了ERP系统中的数据格式,才能按规范的属性形成条码,只有把数据信息形成了条码,才能实现自动识别和采集。ERP系统中的可以应用二维条码的事物或信息有:物资条码、产品条码、工位条码、人员条码、库房货位条码、托盘条码、生产设备和运输车辆条码、供方和顾客条码、作业流程条码、各种单据证件条码等。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标准Q/QJB 224-2013 《物资信息二维条码编码规范》基本把上述二维条码所包含的信息内容、字节长度及各项信息填写要求进行了详细规定。在这些条码中,管理难度最大的是物资或产品条码。根据物资或产品的不同性质,可以在条码中嵌入物资代码、产品代码、名称、规格型号、质量等级、计量单位、批次、出厂日期、生产厂商等信息。
2.2二维条码在采购过程的应用。
业务人员在ERP系统提出采购需求,确定物资需求信息,形成物资条码和订单条码。供应商通过扫描订单中条码,获取订货信息和物资信息,组织物资生产和发货。供应商在物资或物资包装上放置物资条码,发货时在外包装上张贴发货条码,标识本次发货的基本信息。发货条码可以包括:发货单位、收货单位、发货日期、发货单号等。供应商还可以把产品使用说明书、质量证明文件等信息生成条码,方便使用单位录入。物资到货时,接收单位通过扫描条码,可以实时确定本批物资发货单位、采购单号以及物资代码、型号规格、订单数量、交货日期等信息。条码信息直接或自动上传ERP系统,实时更新外购物资到货信息。
2.3二维条码在检验、仓储、配送过程的应用。
保管员根据ERP系统中的外购物资到货信息,扫描货箱条码获取本次入库物资种类和数量,ERP系统中订货信息与到货条码信息自动比对,然后扫描物资或物资包装上的条码,记录提请入库物资信息,ERP系统中的物资信息与到货物资条码信息自动比对,确认无误后,办理到货入库。检验员扫描物资条码,ERP系统中的提请检验的信息与物资条码信息自动比对,然后逐项检验物资,合格的开具复验合格证,复验合格证也可以形生条码,办理正式入库。保管员通过扫描物资、合格证、库房、货位、托盘等条码,物资存放的位置、数量、质量信息就可以实时集成到ERP系统中。
出库时,业务人员通过ERP系统向库房保管员下达发货通知,保管员根据发货通知,从ERP系统中找到物资和存放位置,用手持条码终端扫描物资条码,该项物资信息自动与ERP中的发货信息核对,确认后,打印发货物资条码贴于物资外包装箱上,相应的发货信息更新到ERP系统,完成出库作业。
物资仓储作业还可扫描送货配送单据条码、人员条码、接货人员条码、配送车辆条码、质量证明文件条码等,这些条码信息实时集成到ERP系统中,始终保持实物与ERP系统中的数据同步。
物资的移库管理和库存盘点采用二维条码识别技术后,使用条码手持终端扫描仓库实物,按库位进行信息采集,ERP系统对移库、盘库进行管理,物资条码信息与ERP系统中的信息自动完成比对,通过整理、分析后,可以充分利用库房空间、优化库存结构,保证库存信息的准确性。
2.4二维条码在生产过程的应用。
生产管理人员通过ERP系统下达生产计划单。准备领料时,通过扫描该生产计划单据条码,实时明确本条计划所属的航天型号、产品规格牌型号、生产数量、生产车间、完成时间及所需原材料和配套零部件等信息。
生产领料时,在扫描该生产计划条码,条码系统自动生成领料单,并关联生产任务单号等信息,通过ERP系统确定所领物料所在库房货位,保管员按提示的货位扫描物资条码和零部件条码,进行产品配套。生产过程中通过采集生产测试数据、质量检验数据,扫描操作人员条码、设备条码、配套零件条码、工序流程条码,在ERP系统中实时更新产品质量跟踪档案。通过条码技术在生产线上进行生产信息采集,从而控制生产的质量、进度,监控生产及流向,在生产过程中避免错误,提高生产效率。产品检验完工或包装时贴上产品条码,入库时扫描该包装条码,产品信息直接更新到ERP系统产品数据库中,自动关联生产任务单号、产品代码、名称、数量等信息。通过产品标识条码在生产线实时采集质量检测数据,以产品质量标准为准绳ERP系统自动判定产品是否合格,从而控制产品在生产线上的流向。
2.5二维条码售后过程的应用。
针对售后服务和质量问题追踪,通过扫描单件产品标识条码,检查产品是否符合维修条件和维修范围,同时可以进行产品质量问题追溯,分析其构成的零部件情况。条码信息与ERP系统进行数据交互,可查询到物资的供应商、合同号和产品生产制造过程的生产设备、生产工人、检验员、批次号、检验报告等档案信息,随时随地实现产品的追溯。通过产品的售后服务信息采集与跟踪,为企业产品售后保修服务提供依据,建立产品售后维修档案,并纪录产品信息、重要零部件信息、维修原因和维修情况。
3 结论
ERP系统与二维条码应用集成要根据企业科研生产实际需求,需要统一ERP系统与二维条码信息表示的物资、产品、人员、货位、单据等属性与格式,规范物资采购、检验、仓储、配送、运输和产品生产制造、销售、售后服务、质量控制等标准作业流程和接口,才能实现ERP系统与二维条码识别技术集成和应用,实现科研生产有关数据的自动识别、采集和同步处理。
参考文献
ERP集成 第9篇
产品数据管理PDM系统和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是当前众多先进制造技术中涉及企业管理领域的2个重要技术系统。它们在管理重点上有所不同,但实际上是同一产品生命周期中所涉及到的2个不同领域。为了更好的加快产品从设计领域到制造领域的转化,从根本上促进企业的现代化进程,对PDM系统与ERP系统的集成研究就显得更加重要[1,2]。在PDM和ERP的集成中,BOM是一个集成的中介[3,4],但在上述的两种系统中,BOM所反映的信息是不同的,而且由于定制产品的特殊性,要使二者能够很好的集成,不但要使BOM适应定制产品的特征,同时也要使PDM中生成的BOM能够自动转换为ERP系统能够输入的BOM。
1 P DM中的BOM-设计BOM
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PDM以数据仓库为底层支持,以设计BOM(又称为EBOM)为其组织核心,把定义最终产品的所有工程数据和文档联系起来,实现产品数据的组织和管理,诸如产品配制管理、图文档管理、工作流程管理、设计变更管理、权限(角色)管理、版本管理、项目管理、维修记录以及日志管理等等。
PDM系统根据各自的功能特点与可解决工程问题的不同,分为三大类,即:以文档、数据管理为重点的;以设计过程及产品结构管理为主面向CAD的;面向硬、软件异构系统集成平台的[5]。
2 ERP中的BOM-制造BOM
生产部门使用制造BOM(又称为MBOM)来决定零件或最终产品的制造方法,决定领取的物料清单;产品成本核算部门利用MBOM中每个自制件或外购件的当前成本来确定最终产品的成本和对产品成本维护,这样做有利于公司业务的报价与成本分析;物料需求计划系统中,MBOM是MRP的主要输入信息之一,它利用MBOM在主生产计划项目时,动态确定物料净需求量,知道需要哪些自制件、那些是外购件、需要多少、何时需要、标准用料与实际用料的差异分析等;销售部门通过Intemet访问数据源,可以方便地报价,提供准确的零件设计信息与追踪制造流程等自助服务,客户还可以自己下定单购买产品备件。
通过MBOM的信息,可以抽取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方便地考核各部门的相关业绩;如果有了新的MBOM资料需求,还可以利用原来的MBOM资料构造新的MBOM资料,简化近似MBOM资料的编制工作;如果对MBOM信息深入研究,还可以用不同的产品MBOM资料来研究其他产品MBOM资料的错误检查,以免计算机输入或修改带来的错误,将错误率降到最低。总之,MBOM是ERP系统中最重要的基础数据库[6],它几乎与企业中的所有职能部门都有关系,ERP系统中MBOM构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系统的处理性能和使用效果。
3 EBOM与MBOM数据特点
随着客户需求个性化程度的提高,企业在设计新产品过程中,出于提高零部件的互换性、降低生产成本或者继承过去产品的设计知识的目的,企业的产品中会大量使用标准件和重用己有零部件,一个产品之中或者产品零部件之间存在了大量的零部件相互借用现象。零部件之间的大量相互借用关系使得EBOM/MBOM数据成网状结构,图3(a)显示了EBOM/MBOM原始数据的错综复杂的网状关系。为理顺产品的结构关系,必须对产品结构进行规范化设计,首先要打破EBOM/MBOM本身所体现出来的网状结构,转化成树状结构,如图1(b)所示。图1(b)还体现了产品之间的装配级别和产品之间的装配数量关系(数字表示下层零部件对上层零部件的装配数量)。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在装配关系中上、下层零部件之间存在多对多关系,一个部件可以是由多个不同的零部件组成,一个零部件可以装配在多个不同的产品或部件上,多对多关系使得描述BOM的问题更加复杂。
另外,EBOM/MBOM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来描述产品的装配属性和自然属性。产品的装配属性是指产品和零部件的加工装配关系以及相应零部件之间的装配数量关系;产品和零部件的自然属性包括产品尺寸、材料、重量、生产类型、成品率、物料ABC码以及生产提前期等关于产品自然属性的相关数据,由于EBOM/MBOM中零部件的大量相互借用,为保证BOM数据一致性,在关系型数据库中,EBOM/MBOM应该在两个关系中体现:
(1)产品及其零部件之间的装配与被装配关系和零部件之间的装配数量关系构成EBOM/NIBOM的装配属性关系;
(2)有关产品的毛坯尺寸、材料、重量、生产类型等数据构成EBOM/MBOM的自然属性关系。这样处理的结构使得大量相互借用的零部件的自然属性只需描述一次,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存储空间,而且便于维护和保证产品数据的一致性。
4 EBOM与MBOM数据结构设计
由于在产品中存在零部件的大量相互借用关系,出于考虑数据一致性原则,EBOM/MBOM在关系型数据库中应该在装配关系和自然属性关系中体现。
(1)EBOM/MBOM装配关系:描述产品和零部件的加工装配关系以及相应零部件之间的装配数量关系。EBOM/MBOM装配关系采用父子型EBOM/MBOM描述方法,如果考虑到产品及零部件的版本问题,则父子型EBOM/MBOM装配关系应具有如下的特征属性:父件标识、父件版本、子件标识、子件版本和子件相对于父件的装配数量。这种描述装配关系的方法,可以理解为:一个产品或者一个部件在EBOM/MBOM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记录和存储的,可以被其他产品整体借用,也即在EBOM/MBOM装配关系中完全解决了产品数据重用的问题,数据冗余度降到最低,数据的一致性也得到了保证。
(2)EBOM/MBOM自然属性关系:自然属性关系:描述产品和零部件的自然属性,包括产品尺寸、材料、重量、生产类型、成品率、物料ABC码以及生产提前期等关于产品自然属性的相关数据。如果从产品数据的用途和应用领域来看,EBOM/MBOM的自然属性关系可以从如下的工程管理、库存管理、生产计划和财务统计等方面分别加以描述。
(3)EBOM/MBOM工程管理属性关系:EBOM/MBOM工程管理属性关系具有如下的特征属性:物料标识、设计版本、物料名称、物料生产类型(描述零部件的生产类型,主要有自制、采购和外协三种类型)、物料生产的最小批量(MBOM专用)和物料的生效日期(指明物料在使用过程中的生效日期,在某种情况下,物料的有效性采用生产批次描述。
(4)EBOM/MBOM库存管理属性关系:EBOM/MBOM库存管理属性关系具有如下的特征属性:物料标识、设计版本、物料材质、物料的规格、物料的技术要求、物料的成品率或者成材率、物料的计量单位、物料的ABC码和物料的安全库存(MBOM专用)。
(5)MBOM计划管理属性关系:MBOM计划管理属性关系具有如下的特征属性物料标识、设计版本和物料的采购、生产提前期。
(6)MBOM财务管理属性关系:MBOM财务管理属性关系具有如下的特征属性:物料标识、设计版本和物料的生产、采购成本。
5 EBOM到MBOM的复合映射算法
作为PDM与ERP系统集成的核心部分“BOM”,构建时根据需要以不同的数据结构存储在不同的系统中。常见的有树形BOM,反映该产品所需的原材料、零件、部件及总件之间的从属关系和数量装配关系;矩阵形BOM,适用于识别和组合一个产品系列中的通用零件;差异形BOM,它以标准产品为基准,规定还可以增加或减少哪些零件,有效的描述不同产品之间的差异以及模块化BOM等。
以树形BOM为例,常以多层BOM(表1)和单层BOM(表2)分别在PDM和ERP中存取。
如表1和2所示,两者BOM的属性、结构差异较大。在集成时需要分别找出两者的结合点。首先,在工程应用中,一份零部件图纸,根据不同的需求在不同的作业下,同一零部件所需要加工的尺寸,颜色及材料等属性有所不同,每一个“不同”都对应一个代号。而一份零部件的图纸根据代号在加工时,要对应相应的物料号,这就说明代号与物料号之间存在:A:B=1:1的对应关系。其中A表示ERP中的物料号,B表示PDM中的代号。由于这种映射关系的存在,故将代号与物料号作为两者在属性上联系的桥梁。
其次,在结构上,多层BOM向单层BOM的转换,实质上是将一个“多阶”问题(一个产品关联的所有零部件的父子关系),展开成多个“二阶”问题来解决(即只有部件和其对应次阶子件的单层父子关系)。其关系表达为:
式中x.0表示根节点,括号代表层次(父子)关系,xn表示x0的次阶(第一阶)节点中的第n个节点,xnm表示x0的第二阶节点中的第m个节点,它对应的父节点是xn,x1i1表示x0的第三阶节点中的第1个节点,它对应的父节点是x1i,依次类推;g1表示映射规则,转换后的表达式只有父件和它对应的次阶子件之间的关系。这种转换需要通过树的遍历。但要注意的一点是标准树的遍历要求结构上一个子节点只能对应一个父节点,这与树形BOM(EBOM)中,同一个子件(子节点)可以对应多个父件(父节点)有所不同。因此在遍历节点时,按照父节点和子节点的ID同时遍历进行修正。
最后根据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手工建立代号与物料号之间的对应关系,实现字段映射。所建立的中间文件属性视图。如表3。
综上分析得出EBOM向MBOM转换的表达为:
其中Xi表示代号;Mi表示物料号;g2表示代号与物料号间一一映射的关系;attribute表示两者共同的属性;f表示g1,g2,g3的复合映射,通过f可实现EBOMMBOM的转换。所对应的逻辑模型如图2:
这种模型的优越性在于不必熟悉PDM与ERP底层复杂的数据模型,本质上是一种基于文件的集成,其优点在于可以保持PDM和ERP系统的高度独立性,通过中间文件较快的完成PDM和ERP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字段映射。故从功能实现的角度上讲,利用该模型能够较快的实现系统的(树形BOM)集成要求,实现两系统间的异步集成。缺点是实时性不高,当需要大量的数据交换时,仅仅利用中间文件交换,效率难以保证,而较好的解决办法是采用底层数据集成。
6 总结
PDM/ERP系统集成的方法很多,不同的企业应根据自身的需求采用不同的集成方案。本文详细分析PDM/ERP系统的BOM,设计集成中的BOM和EBOM/MBOM的数据结构,并给出EBOM到MBOM的复合映射算法。实践证明,PDM与ERP系统之间实现信息集成,保证产品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唯一性及共享性,不仅能使产品的设计制造过程更加顺畅,而且能避免由于信息重复输入而可能带来的错误,精确地传递信息,促使整个企业设计制造部门之间协同工作而且,产品从设计到制造销售,一直到服务整个生命周期的数据都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实现无纸设计和无纸制造,真正成为数字化工厂,有效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提升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马兆彬,夏芳臣,涂海宁等.PDM与ERP的数据集成方案应用研究[J].起重运输机械,2009,(5):43-46.
[2]徐雁,陈新度,陈新.PDM与ERP系统集成的关键技术与应用[J].中国机械工程,2007,18(3):296-299.
[3]邵健,吕震,柯映林.动态BOM在批量定制企业PDM和ERP系统集成中的应用[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5(10):95-97.
[4]李世斌,李农,李涛.PDM与ERP集成技术研究[J].机械与电子,2002(4):57-59.
[5]Miller Ed,Integrating PDM and ERP,Computer-Aided Engineer-ing,2002(10):240-256.
ERP集成 第10篇
ERP系统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以销售部门和采购部门为信息源头,以设备、人力等其它系统为基础,使信息流在ERP内部得到有效的传递和集成;MES系统是位于上层的计划管理系统与低层的工业控制之间、面向车间层的制造过程管理信息系统,它为操作人员/管理人员提供计划的执行和跟踪所有资源(人、设备、物料、客户需求)的当前状态[1]。
然而,ERP系统对车间层的信息缺少足够的控制,无法对实时事件进行及时处理,而MES系统又缺乏计划层的有效决策信息。两个系统各自独立运行,无法实现数据流、业务流的传递,从而导致“计划层”与“执行层”脱节,使系统应用效果大打折扣。
企业在系统应用过程中迫切需要探索二者的集成方式,打通系统之间的壁垒,实现数据在两个系统之间的交流与传递,从而达到计划、控制、反馈、调整的完整闭环管理。
2 ERP系统和MES系统的集成设计
2.1 集成的思想
ERP系统和MES系统集成采用中间数据库的集成方式。总体思路是通过建立中间数据库用来存放两个系统要交互的数据,以实现共享数据格式统一定义和相关属性的匹配,进而实现数据抽取。集成原理图如图1所示:
由于两个系统均采用ORACLE 10g数据库,故采用中间数据库的集成方式。在此,不建立专门的中间数据库来存放两个系统需要交互的数据,而采用变通方式来达到与中间数据库相同的效果,即:ERP系统和MES系统按照共享数据格式要求分别向对方开放一些中间表和视图,供彼此获得所需信息。MES系统连接ERP系统方式如下(ERP系统连接MES系统方式类似):
create database link ERP.REGRESS.RDBMS.DEV.US.ORACLE.COM
connect to user identified by password
using 'aepcsdb';
2.2 集成的功能
ERP系统与MES系统集成主要包括如下几部分功能:
a. ERP系统向MES系统提供车间生产任务数据,作为MES排产计划来源;
b. 通过MES系统向ERP系统提供限额领料需求,以实现系统自动领料;
c. ERP系统向MES系统提供零件限额领料的详细信息,使车间及时了解生产准备情况;
d. 通过MES系统向ERP系统提交完工入库信息, 以实现系统自动入库;
e. ERP系统接收MES系统提供的零部件完工信息后自动勾兑生产计划,使生产管理人员及时掌握车间任务进度。
3 ERP系统和MES系统的集成实现
从生产计划的角度看,ERP在生产计划的前端,MES在生产计划的后端, MES需要得到ERP生成的“粗”计划作为其计划的源头和基础;车间任务开工前,MES需要根据现场任务的进度安排到ERP系统中领料;车间任务完成后,MES需要将完工信息反馈给ERP进行入库登记,ERP自动关联到相应订单并进行完工处理,从而实现计划的闭环控制管理[2]。
根据以上描述,ERP与MES系统集成主要围绕以下三方面业务展开:工作订单下达、限额领料、完工入库。
3.1 数据集成与数据同步
通过对ERP与MES系统集成业务场景的分析,以下信息需要实现集成:
a) ERP向MES提供的信息主要包括:车间工作订单信息、配套加工领料单信息、物料编码基本信息、物资库存质量信息、配套单据及配套结果信息;
b) MES向ERP提供的信息主要包括:车间领料信息、车间完工反馈信息。
两个系统之间的数据同步是通过基于中间数据库中同一数据表(要共享和交互的数据)在两个系统中分别建立对应的视图来实现。以“配套单主视图”为例,首先,在ERP数据库中存在 “配套单主表”,基于该表在ERP系统中建立“配套单主视图”,建立视图的代码如下:
CREATE OR REPLACE VIEW AEPCS_SYSTEM.V_MES_INVIO AS
SELECT INVNO,IOTYPE, FROM T_INVIO
同样,在MES系统中,基于ERP系统的“配套单主视图”建立一新的“配套单主视图”,建立视图的代码如下:
CREATE OR REPLACE VIEW T_INVIO AS
SELECT "INVNO","IOTYPE",FROM V_MES_INVIO@ERP
这样,MES系统使用的“配套单主视图”与ERP系统使用的“配套单主视图”都与ERP数据库中的“配套单主表”始终保持一致,从而达到数据同步。
3.2 业务集成
在数据集成和数据同步的基础上,ERP和MES系统集成还通过执行存储过程或触发器来手动或自动实现数据在两个系统之间的实时流转、传递,进而实现业务集成。
3.2.1 工作订单下达
生产部计划员在ERP系统中下达工作订单,此时会触发“MES_MRPWO_INSERT触发器”,以实现在下达工作订单的同时也将订单同步插入“订单中间表”,并将订单中间表中 “导出标记”置为“0(未导出)”。
车间计划员在MES系统中通过执行“p_inputorders存储过程”手动导入生产订单,将订单中间表中“导出标记”为“0(未导出)”的订单导入MES系统,同时自动将该工作订单中间表中的状态置为“2”(导出)。
3.2.2 限额领料
任务开工前,车间计划员在MES系统中通过执行“t_invnostat_pro存储过程”手动触发需要领料的限额领料单,将领料信息写入“领料状态中间表”,同时会触发“t_invnostat_update触发器”,以同步生成ERP系统中的限额审核表信息。
ERP系统下料完成后,会将实际下料结果写入“出入库流水表”,MES系统通过执行“preprtlot_no_pro存储过程”到“出库流水表视图”读取原材料批次等信息,从而完成限额领料的数据传递及业务流转。
3.2.3 完工入库
完工入库时MES系统提交的完工信息会被写入ERP系统的“完工入库中间表”中,同时会触发“T_MRPFINORD_INSERT触发器”,以实现向“完工入库中间表”插入完工信息时也将信息同步插入ERP系统的“完工入库表”中。
在进行入库处理时系统会修改完工入库中间表中的入库数量=已入库数量+本次入库数量,状态设置为3(已入库)。再根据入库数量判断并设置工作订单的完成情况,交付数量=已交付数量+本次入库数量,如果交付数量大于等于下达数量,则修订WO执行状态=4(完成)。如果入库的是产品还要修订制造订单的执行状态、完工状态。从而实现工作订单的闭环管理。
ERP系统完成入库登记后会将“出入库凭证号”和“实际入库数量”写入“完工入库中间表”中,MES系统通过执行“p_getvoucher存储过程”读取“出入库凭证号”和“实际入库数量”,从而实现完工入库的数据传递和业务流转。
4 应用效果
本项目根据企业现有ERP与MES系统,对其集成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生产过程中得到了应用。通过本项目的应用研究,提高了业务数据在系统内处理的及时性,保证了业务流程的连续性,实现了生产的闭环管理,为企业的生产管理提供了新的更为科学的管理手段。
5 结束语
虽然,ERP与MES是两大独立系统,管理着生产的不同层次,但由于各自获得信息的局限性造成在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内将两系统集成应用成为系统应用的必然发展趋势。因此国内外有很多关于ERP与MES系统集成的研究,如基于中间数据库的集成、基于中间文件(如xml文件)的集成、基于中间件的集成等[3]。但由于各企业选用的产品不同,企业管理模式也千差万别,故ERP与MES系统集成没有一个最优的模式,只能依据企业的自身情况定制。
参考文献
[1]张志英,唐承统,张建民,等.基于多代理的制造执行系统的研究[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2(7).
[2]马万太,谭惠民,黎志刚,等.ERP闭环实现关键——ERP/MES/底层控制集成系统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3,14(16):138-139.
ERP集成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