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二课时(苏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二课时(苏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精选8篇)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二课时(苏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第1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齐读课题)

2、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看看这些词语你会读了吗?

博览群书  鸿篇巨制

化为乌有  夜难安寝

四处寻访  广泛收集

奋笔疾书  名垂青史    (个别读,齐读)

3、你能用上几个词语来说说谈迁吗?(指生说)

小结:同学们对谈迁已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进谈迁,感受他坚定的信念,以及他战胜厄运的精神。

二、 新授

1、回顾一下课文,告诉老师谈迁坚定的“信念”是什么?他又遇到了怎样的“厄运”?指生说。

(读文中的相关语句。)

仅仅是丢失了几卷书稿而已,为何称之为“厄运”呢?

2、学习第1节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一小节,看能否有收获?记着动笔画一画。

生自由读。

(2)交流,指导朗读。

师:结合你圈画的词句说说你的理解。

生:“经过二十多年……”我从这句看出,谈适用了很长的时间来完成这部《国榷》,这部书的字数很多。

出示: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已经是年老体弱的老人了。”

A、这句话里哪些字眼最打动你?(20多年,6次……)从这些数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 我感受到他写出这部明朝编年史很不容易。(你能读给我听听吗?生读)

师:是啊,20多年,人的一生能有几个20多年?(4、5个)这么长的时间谈迁才完成这部巨著,多不容易!谁再来读。(生读)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从“六次”修改感受到他为此付出了很多心血。

师:六次修改,一共多少字?我们平常写作文一般多少字?五百字,相当于我们一万多篇作文。用我们书上的一个词就叫:鸿篇巨制(板书)这要耗费他多少心血哪。(齐读)

B、还有哪些地方让你同样感受到原稿的来之不易呢?

生:“有一次,……一百多里路。”他为此一定吃了很多苦。

出示:“但由于他家境贫寒,……没有一百多里路。”

师: 一路上他可能遇到什么困难?

生:可能会遇上山岭。遇上狂风暴雨。会吃不上饭。遭到别人的拒绝……

师: 为了一点史料要费那么多辛苦,那么这500多万字的史书得历尽多少艰辛。 从同学们的交流中,老师已体会到这段文字背后的情感。谁能把它读出来?

指生读   齐读

3、学习第2节

现在,《国榷》终于写成了,他会是怎样的心情啊?

生:他会非常高兴,终于实现了他的愿望了。他会兴奋得睡不着觉,我终于完成啦。欣喜若狂,激动万分……

师配乐读:可是,可是这一切都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播放二泉映月)

(板书:化为乌有)

(1)出示文字:20多年的心血转眼间,……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地流淌。

师:读一读这些句子,读完后告诉老师你此时的心情如何?(小偷真可恶、谈迁真可怜, 灭顶之灾,晴天霹雳、飞来横祸)

师:他哪是偷去谈迁的书稿啊,他简直是偷去了谈迁的(命)啊!此时的谈迁心情会怎样?

(极其痛苦,甚至是绝望,悲叹……)   指生读

他茶饭不思,在思什么?他夜难安寝,又在想什么?(编《国榷》艰辛)

句式练习说话:为了《国榷》,我-----------------------------。

为了《国榷》,我从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熬成了风烛残年的老人。

为了《国榷》,我虽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家中却始终家徒四壁啊!

为了《国榷》,我抄一点史料,常常还要走一百多里路。

想到这些,谈迁不禁老泪纵横,真是伤心欲绝,心痛欲碎啊!(齐读)

(2)老师听出了谈迁内心的痛苦。他从喜悦的巅峰跌到痛苦的深渊,这对他是致命的打击。这位五十九岁的老人还能站起来吗?(能)

师:谁来读?

出示: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师:你特别强调了“挣脱”,为什么?如果换成“摆脱”可以吗?

生:“挣脱”能看出他没有被厄运打垮,而是坚强的站了起来。 (请生读)

师:是的,谈迁并没有被打垮,他决心从头撰写(板书)。500多万字的史书,从头撰写,谈何容易!是什么给了他如此的力量?

(他的信念)   齐读课题

4、学习第3节

师:他整整追求了二十年的信念,怎么会就此罢休呢?五十九岁的老人又重新开始了《国榷》的撰写。

(1)默读第三小节,边读边想像: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2)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说一说。

生:我仿佛看到了谈迁在外面四处寻访的画面,终日奔波的画面,奋笔疾书的画面……

出示: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 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A、 哪一幅最打动你?请细细读一读,划出能够打动你心灵的词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B、交流,指导朗读:

(四处寻访,搜集考察--去了很多地方,找了好多资料;一袭破衫,终日奔波--整天在外,受尽了各种苦,衣服都又破又脏的;面对孤灯,奋笔疾书--时间不多,抓紧时间写书)

生:“四处寻访”看出他访了很多人,去了很多地方。

师:是啊,此时他已是五十九岁的老人啦,还在外奔波劳累,请你读一读这句话。

生:“一袭破衫,终日奔波”让感受到他整天在外,受尽了各种苦,衣服又破又脏的;

师:无论是在烈日炎炎的阳光下,引读:(他一袭……)无论是寒风刺骨,(他一袭……)他就是这样终日奔波着。 谁再来读。

师:此时的谈迁已经年老体衰,他仍然面对着孤灯(奋笔疾书)。“奋笔疾书”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写得这么快?

生:因为他是五十九岁的老人了,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师:他要与生命抗争。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师:同学们,我们就该这样用双眼去读文字,用心去感受文字背后的内容。谁能用一个字来形容一下此时的谈迁?

(难、苦、累、孤、病)

是啊,再写《国榷》是多么不易!即便如此,谈迁也没有垮掉,让我们一起再读感受。

(3)他哪是在用笔书写,他是在用生命书写啊!是什么在支撑他如此奋斗?

(他的信念)

师:对,是他“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齐读课题。

师:“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再多的困难都压不倒谈迁,再大的厄运都打不垮谈迁。经过几年的奋斗,新的《国榷》诞生了。

引读:“新写的《国榷》……

正因为它更加翔实可信,直到今天仍有着重要的史学价值,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板书)    齐读这个词。

5、学习第4节

过渡:故事读完了,可它带给我们的思考却远远没有结束。谈迁用他毕生的行动告诉我们: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出示)  齐读。

师:同学们,有首歌这样唱到:

从头再来  (刘欢)

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

勤勤苦苦已度过半生,今夜重又走入风雨。

我不能随波浮沉,为了我致爱的亲人。

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

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

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放歌曲《从头再来》)

师: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呢?

(可以对谈迁说,可以对自己说,也可以对自己的亲人朋友说。)

是啊,在人生的旅途中,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全是锦绣鲜花,一帆风顺,当你面对失败时,当你承受痛苦时,请想一想谈迁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坚定地读: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三、送名言

在此,老师有两句名言要送给大家:

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计,无志者只有千难万难。

如果在胜利前却步,只会拥抱失败;如果在困难时坚持,却会获得新的成功。

齐读

愿各位同学铭记在心。下课!

板书:       20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鸿篇巨制

化为乌有

重新撰写

名垂青史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二课时(苏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二课时(苏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第2篇

教学设计和反思

姓名:毕玲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教学重、难点

重点:凭借语言文字材料,了解谈迁写《国榷》的过程,体会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

难点:能从谈迁的故事中受到启迪,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并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坚强地面对困难和挫折。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本学期,我们跟随着课文结识了许多人,学到现在,有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形象?你从他身上又受到了什么启迪?

2、这两天,我们聊得更多的是——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今天,我们将继续走近谈迁,感受他那——再读课题。

3、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还记得谈迁从小就有一个怎样的信念,是——(生答)立志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板书)立志编写明史 二.感悟“厄运”

1、是的,谈迁将这信念化作了行动,而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厄运降临了。

2、打开书,浏览第二自然段,看看谈迁到底遭遇了怎样的厄运?

3、指名说。

(1)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小偷把谈迁的书稿偷走了。偷走一本书稿没什么大不了呀,为什么要称它为厄运呢?)(或许也有人说谈迁花20多年的心血编写成的《国榷》给偷走了——而且是下落不明。)20多年的心血

▲20多年,那就是七千多个日日夜夜啊。为了完成这部史书,20多年呢,谈迁把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都倾注在了《国榷》上,他从一位风华正茂的青年,变成了体弱多病、两鬓斑白的的老人了。

个人写史,取证求实何其艰难。要写成一部书稿谈何容易。▲我们知道,谈迁一生未曾做官,靠替人抄写维持生活,他一生清贫。

▲6次修改:哪一页书稿上不浸满了自己的心血,哪一页书稿上不印有自己夜夜劳作的身影!小偷偷走的哪里仅仅是书稿啊,那是他的——

▲500多万字:字数非常多,真可称得上是“鸿篇巨制”。▲这部书记录着谈迁撰写的艰辛、治学的严谨。体弱多病(还有补充吗?)

谈迁已经不可能再次站起来了。为了编写明史,在这几十年里吃的是粗茶淡饭,这么大的年纪已经经不起折腾了。

4、指导朗读。

(1)二十多年的心血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这种灾难、这种打击对年近六旬、体弱多病的谈迁来说真是晴天霹雳(飞来横祸)。这真是厄运啊!

(2)这里的字字句句都撞击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好。指名读。点评。

(3)我们来看这个词“致命”,什么叫致命?偷走他的书就等于是要了他的命。可见,谈迁已经把《国榷》看作了他的生命。好,配上音乐,我们再来读好这句话。(点击音乐)

5、这样的打击让他——(出示)

学生读“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6、透过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我仿佛看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坐在床上,他在痛苦地沉思着,为什么上天对我这么不公,他从早哭到晚,眼睛都哭红了——

听着你的讲述,我看到伤心欲绝的谈迁。相信你一定能把这句话读好。(生读)

(我仿佛看见了一个风烛残年的老翁,两眼哭得通红通红,像得了红眼病一样。整天茶饭不思,坐在床前一动不动。(我仿佛看到一个骨瘦如柴的老人热泪一直在不停地流淌着,晚上看着月亮,头发都急白了,好像在说:老天为什么对我如此不公平?

一个无比坚强老人的,此时此刻也发出这样的长叹,所受的打击可想而知啊,来,读出谈迁此时的痛苦。

7、师:出示图片:是啊,让我们的目光穿越时空回到350年前的浙江海宁,在一个破败的院落里,谈迁双手抱紧那棵古槐,仰天长叹:“噫!天负我,吾力殚矣!”

谈迁那内心的痛苦化作了这一声凄凉的呐喊——齐读。

8、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的确,历史上被致命的打击打垮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明末清初的文学家钱谦益就是一位。看——(出示:)

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钱谦益修订明史时,已经成稿250卷。但他的藏书楼遭遇火灾,图书稿子全部烧毁。他精神彻底崩溃,于是皈依佛门。而谈迁呢? 出示:

“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指名读。10.此时的谈迁他又在想些什么呢?你读懂了他的内心了吗?

只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就不会被厄运扼住咽喉。编这部书是我从小的理想,(此时,他肯定在想)我一定要完成这部史书。——对,这就是他坚定的信念。(手指课题)就这样消沉?就这样结束?就这样让二十七年的血汗白流?

是什么支撑他发出如此有力的声音? ——是他厄运打不垮的信念,那坚定的信念支持他从头再来。(手指板书)三.重编《国榷》

1、过渡:那谈迁又是怎样凭着打不垮的信念去重新编写《国榷》的呢?

2、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划出让你感动的词、句,想象谈迁重新编写《国榷》的画面,谈谈你的感受。

3、交流。

(1)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59岁的谈迁携带着书稿,特地到了明代的都城北京。

59岁呢,为追求史实,不顾年老体弱,不顾一路辗转颠簸,千里迢迢来到北京,(2)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轶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

亲自:他不是听别人说的,而是自己去。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编年史要的就是真实。严谨的科学态度。追求真实,是历史学家的使命啊。

工作量大,很辛苦。要搜集的材料多。轶闻:“是世人不大知道的传说,正史中往往不曾记载。要搜集是比较困难的。但他为了使史书更完备,不遗余力地努力着。(3)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整天在外,生活很清苦,但他还是不辞辛劳,为的就是重新编写明史。他真的是饱经风霜。但他不叫一声苦,他坚忍不拔的意志力让我震撼。虽然风餐露宿,却不向命运低头的谈迁。

(4)面对孤独,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

奋笔疾书说明快而拼命地写字,谈迁已经59岁了,角色对话:谈迁啊,夜已深,你快去休息吧?这么大年纪了,你不累吗?

他是在与时间赛跑,与生命赛跑!达到忘我境界的谈迁 废寝忘食、呕心沥血。

4、写话训练。

过渡:谈迁真的是为了编写翔实精彩的明史,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孤独,不怕疾病,在完成《国榷》的无数个日日夜夜里,这样感人的画面真是太多太多,那就让我们充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1)也许,在寒冬腊月的某一天,谈迁为了寻访一位重要的人物,毅然离开了家……

也许,天气突变,狂风夹着暴雨向谈迁袭来…… 也许,谈迁重病缠身,躺在了病床上…… 也许,夜深人静了,他不顾劳累,奋笔疾书…… 那就拿出你的笔,选择一幕最令你感动的场景写下来。学生小练笔。(2)交流。

点评:◆他坚忍不拔的意志力让我震撼。

◆谈迁耗尽了自己一生的心血,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3)齐读:用心地来读读这段话,读出我们对谈迁敬佩之情。

5、正是有了这震撼人心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

课件出示,齐读。

“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 谈迁因此——名垂青史。

6、谈迁用坚定书写的人生,告诉我们——(出示,齐读)“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1)(出示,引读)“信念是希望之光,能驱散绝望之云。”信念还会是什么?(2)交流。

信念是一盏指明灯,能照亮成功的路。信念是一棵大树,为我们遮挡成长路上的风雨。

信念是一根拐杖,能帮你走出泥泞的沼泽。能帮你走出迷惘的原野。

信念是一种力量,能让你在人生之路上自强不息。信念是胜利之火,能燃烧新的希望。四.总结

同学们,我们今后的人生也许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有顽强的意志,无论什么艰难险阻,都挡不住我们前进的脚步。因为我们都不会忘记——(齐读课题)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在教学课文中,我对文本做了这样的处理:

围绕第三自然段的“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这句话组织教学。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紧扣“原先”、“新写”、“更加翔实、精彩”,一咏三叹,升华情感,深化认识。其中一扣“原先”,学习第一自然段,体会编史艰难;二扣“新写”,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人物意志;三扣“更加翔实、精彩”,细读第四自然段,进一步体会谈迁打不垮的精神。从而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备课过程中我自认为是从整体出发,由一句话作为引子,引出全文,抓住关键地方进行深入、细致的感悟和探索。也对文本进行重新梳理,便于理解。但上下来觉得不是很理想,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本节课,我在时间上安排的不恰当,导致课程匆忙结束。上完课,我深深感到自己设计的内容太多,抓的要点太多,应该删繁就简,详略得当。可是,我认为,这篇课文处处都是重点,是一环扣一环的,学生只有把前面的“为什么书稿被偷对谈迁来说是厄运”以及“谈迁受到打击后悲痛欲绝的样子”这两方面理解透彻了,才会深刻体会到谈迁这个信念是多么的坚定不移,才会体会到信念的伟大力量。

在指导理解第三自然段方面,指导有误,本人没有吃透教材,这是最不应该的,本段描写谈迁的三幅图,是在谈迁写成《国榷》之后他为了书的真实性而去考察的。并不是,他还是在写这部书。在以后的教学中,不能盲目自信,一定要吃透文本,理解到位。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二课时(苏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第3篇

选自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0课。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一方面应该在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同时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本课语言浅显、情感炽烈、蕴育哲理。教学时抓住文眼中“厄运、打不垮、信念”三个关键词, 通过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明理的方法, 引导学生咀嚼语言的滋味, 触摸语言的体温, 掂量语言的轻重, 玩味语言的意蕴, 努力彰显学生主体在语言文字实践中的自读、精思、感悟和吸纳的理念, 藉此汲取谈迁身上可贵的品质, 坚实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词析句, 展开想象, 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3.凭借对文本的理解, 感悟谈迁在逆境中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 明白只要信念永存, 希望就会永在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语言实践整体把握

1. 上节课, 我们认识了一个人, 了解了一本书, 感悟了一个信念, 下面结合先前的学习, 完成句子的补充练习。

出示:_______厄运______打不垮_____的信念。

2. 今天这节课, 我们继续走进文本, 走进这位可敬的老人, 去感受“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须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本课伊始,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悟完成句子练习, 既有意识地加强了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又从整体入手, 把握了全文脉络, 可谓一举两得。

二、咀“厄运”路艰辛

1. 有人说过, 幸福的感觉是相似的, 可不幸却各有各的味道, 对于文章主人公谈迁来说, 他的厄运又是什么呢?

2. 为什么一部书稿被偷就是惨遭厄运?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 探究相关语句去体会书稿的非同寻常。

3. 学生批注性阅读, 然后交流。

(1) 出示句子:经过20多年的奋斗, 6次修改, 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书《国榷》。

(1) 字词知冷暖, 语言有温度, 从一个个有生命的数字中, 你掂出了什么分量?

(2) 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饱含了谈迁一路走来的艰辛与喜悦, 你能读出其中的情感吗?

(2) 出示句子:有一次, 为了抄一点史料, 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

(1) “一点”和“一百多里”两个数字的对比, 你体会到什么?你觉得值吗?

(2) “一点史料”和“400多万字”两个数字的对比背后, 你又发现了什么?

过渡:是啊, 编书难, 编史书更难, 就是这样一本用生命写成的书, 转眼之间却化为乌有, 对此时风烛残年、体弱多病的谈迁来说何尝不是厄运当头、致命的打击呢?

4. 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 想一想面对厄运, 谈迁又是怎样面对的?

(1) 出示句子:他茶饭不思, 夜难安寝, 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1) 他不思茶饭, 又在思什么?夜难安寝, 到底又在想什么?

(2) 男儿有泪不轻弹, 只是未到伤心处。两行热泪, 到底流的是怎样的泪水?

(3) 读着辛酸的文字, 此时的你最想说什么?

(4) 请你入情入境, 感同身受, 再读读这段文字吧!

(2) 过渡, 引读: (出示句子) 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 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 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 又回到了书桌旁, 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1) 是什么让他从厄运中挣脱出来?又是什么支撑着他从头开始?

(2) 对, 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让他重新站了起来, 让我们一起用坚定、毫不动摇的语气来读出这句话。

设计意图:扣住一个个沉甸甸的数字, 引导学生咀嚼品味, 诵读感悟, 使文本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感悟与精炼的语言有机融为一体, 达到言意兼收的理想境界。

二、品“打不垮”志弥坚

1.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 找出最能触动你心弦的文字, 在旁边批注你的感受, 去感悟这位可敬老人“打不垮”的信念。

2.引导学生紧扣以下重点词句展开感悟、品味、交流。

(1) 不敢懈怠:“四处寻访”、“广泛搜集”、“亲自考察”

(2) 不畏艰辛:“一袭破衫”、“终日奔波”、“扑面而来的风沙”

(3) 不惧孤独:“面对孤灯”

(4) 不言放弃:“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3.谈迁重写《国榷》, 文章寥寥数笔, 却为我们勾勒出了三副震撼而又心碎的画面, 请再次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 用小标题的形式为三副画面命名。

4.选择最让你心动的一副画面, 展开合理的想象, 用文字去丰富它的内容。

5.过渡:阳光总在风雨后, 风雨之后见彩虹。 (引读) “又经过几年的奋斗, 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104卷, 500万字, 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详实、精彩, 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1) 比较前后两稿《国榷》, 难道仅仅是数字的不同吗?从中你还发现了什么?

(2) “名垂青史”的难道仅仅是谈迁的名字吗?还会有什么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为画面拟题, 并展开想象进行扩写, 将课文语言文字丰富成学生头脑中的形象, 这既是对文本情感的升华, 又是对文本的二度创作。学生在想想、写写、说说中, 扎扎实实实践着语言文字的运用。

三、悟“信念”情升华

1.谈迁两著《国榷》的经历让我们每一个人动容, 也为之深思, 正如作者蒋光宇发自肺腑的赞叹师生齐读最后一段。

2.在逆境中成长、成功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相同的特质, 那就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下面让我们一道来聆听强者送给我们的箴言。出示:

(1) 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 一个人的事业也是这样, 他的成就决不会超过自己的信念。林肯

(2) 最可怕的敌人, 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罗曼罗兰

(3) 信念是鸟, 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际, 感觉到了光明, 唱出了歌。泰戈尔

(4) 在荆棘道路上, 惟有信念和忍耐能开辟出康庄大道。松下幸之助

(5) 由百折不挠的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 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具有更大的威力。爱因斯坦

(6) 伟大的作品不只是靠力量完成, 更是靠坚定不移的信念。塞缪尔约翰逊

指名读、齐读、背诵。

3.聆听了名人的箴言, 想必大家也跃跃欲试, 一吐为快吧, 下面请写下你的凡人凡言, 作为成功路上的座右铭吧!

设计意图:由作者、名人关于信念的感悟, 再到学生自己写体会, 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指导过程, 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高了读写能力, 发展了思维, 内化了人文教育, 真正实现了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四、寓活动情内化

课外围绕“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主题开展多种媒介阅读, 在班级主题读书交流会中展示读书成果。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二课时(苏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第4篇

首先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质疑:厄运指什么?是谁遭到了厄运?他有着怎样的信念?让学生带着这些悬念进入初读。学生读后,再次围绕课题讨论,抓住文章的核心内容——

师:同学们,厄运打不垮谁的信念?

生:厄运打不垮谈迁的信念。

师:厄运打不垮谈迁怎样的信念?

生:厄运打不垮谈迁写史书的信念。

生:厄运打不垮谈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的信念。

师:“厄运”是什么意思呢?

生:“厄运”是指不好的命运。

师:对,那么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呢?

生:文中指谈迁的书稿被小偷偷走了。

接着,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找出课文中与插图相对应的词语,用下列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家境贫寒 博览群书 鸿篇巨制 化为乌有

茶饭不思 夜难安寝 四处寻访 广泛搜集

一袭破衫 终日奔波 年老体弱 奋笔疾书

【评析】上面环节,抓住了课文词汇丰富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积累的词语,并选择其中的几个词语来说说对谈迁的认识。简单的言语训练,既起到了复习旧知,检查巩固的作用,又为深入品味课文做了铺垫。

二、 真切体悟语言,品出味,读出情

1. 出示: 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师:同学们轻声读读这段话,用心体会这位50多岁的老人此时此刻的心情。

师:读着这些文字,你心里是什么滋味?有何感想?

师:他茶饭不思,却在“思”什么?他夜难安寝,“想”的是什么?

生:20多年的朝朝暮暮、点点滴滴,如今,转眼之间化为乌有。

师:这可恶的小偷偷走的仅仅是一部《国榷》吗?他还偷走了什么?

生:小偷不仅偷去了谈迁的《国榷》,更偷去了他的心。

师:20多年的努力,20多年的心血,一夜之间被小偷偷走,没了踪影,真是晴天霹雳,谈迁怎能不伤心呢?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谈迁?

请学生朗读。读出谈迁的悲痛欲绝,读出谈迁的肝肠寸断。(生练习感情朗读)

师:一个50多岁的老人,整天老泪纵横,以泪洗面,这种痛你能读出来吗?

——假如谈迁是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他还有从头再来的时间,可谈迁此时是一个50多岁的老人,生命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学生感情朗读)

——假如谈迁是一个腰缠万贯的富人,他还有从头再来的条件,可谈迁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学生感情朗读)

——假如谈迁是个身强体壮的健康人,他也有精力从头再来,但他已是体弱多病,犹如风中残烛。(学生感情朗读)

2. 出示: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师:面对这致命的打击,这位50多岁的老人还能站起来吗?请你读给大家听。我们来体味一下“挣脱”一词背后的意思,走进人物心灵:假若就此放弃,一辈子的心血就付之东流了。是什么指引着谈迁?是什么鼓励着他?把你的体会融进去读,读出初步的理解。

观察插图,读出信念的源泉:

万般情怀言辞中。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的信念,谁来读?

——谈迁手握毛笔,目视远方,他仿佛看到了自己一生的坎坷和编撰这一鸿篇巨制所付出的心血。(学生感情朗读)

——谈迁手握毛笔,目视远方,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编撰的史书藏之名山,千古流传。(学生感情朗读)

读着这句话,你仿佛看见一个怎样的谈迁?

这些都化作八个字:厄运打不垮的信念(齐读)

3. 出示:四处寻访 搜集考察

一袭破衫 终日奔波

面对孤灯 奋笔疾书

师:同学们,读到这几组词,你感受到了什么?你似乎看见了什么?

四处寻访,搜集考察——去了很多地方,找了许多资料;

一袭破衫,终日奔波——整天在外,受尽了各种苦,衣服都又破又脏的;

面对孤灯,奋笔疾书——时间不多,抓紧时间写书,他是在和时间赛跑,在和短暂的人生赛跑。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心中涌起了哪些感受?(翔实、精彩的背后是艰辛和执著,是奉献和给予,是精益求精,是惜时如金等)

【评析】此时此刻,最复杂的应该是谈迁的内心感受,而文本中并没有具体呈现。可以引导学生去挖掘,这里的言语训练能让学生发挥想象,引导他们走进谈迁的内心世界,抓住谈迁矛盾、复杂的心理,体会他痛定思痛后执著的信念。

三、 留心揣摩语言,悟出效,习得法

1. 出示: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万字,内空比原来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透过这些数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一些画面呢?

二十多年的奋斗,那可是8000多个日日夜夜啊,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上来。(出示:“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从“一点”和“一百多里”两个词语中你读出了什么?

这些数字分明在为我们讲述一个信念,这个信念的内容是——(引读)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这些数字分明在为我们阐释一种精神——(指名回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让我们读好这些数字!

2. 为了《国榷》,谈迁离妻别子,孤身一人,四处寻访,终日奔波;为了《国榷》,谈迁从年富力强、风华正茂到如今两鬓斑白,百病缠身,这就是信念,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短短64年的生命历程,谈迁用其中最精华的30几年时间为我们后人书写了一篇关于厄运的信念最辉煌的篇章,他用行动,用生命告诉我们:

齐读:“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3. 看插图,说说图上呈现哪些景象,展开合理想象:《国榷》、高山、青松……手握毛笔的谈迁意志坚定,信念执著,立于天地之间,他是命运的强者,名垂青史。

再读:“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评析】抓住课文中的数据,让学生理解《国榷》这部书的价值,引导学生体会数字的表达效果。谈迁之所以能做到这些,是有一股力量在支持着他,这股力量就来自他的信念。课文的作者通过主人公的顽强抗争向我们揭示了这样的道理,即“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此处的言语设计,既是引导学生“水到渠成”地抒发情感,又在无形中净化了学生的思想、指导他们的行为。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二课时(苏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第5篇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并学会扣住重点词语展开想象,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感悟。

3.能正确认识数据在课文中的作用。

4.通过文本的理解,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的道理。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和认识数据使用的作用。

2.明白编年体史书《国榷》诞生的来之不易。教学难点:

体会谈迁面临厄运那打不垮的坚定信念,并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的道理。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有条理的复述谈迁写成《囯榷》的艰辛历程。教学过程:

一、由题质疑导入: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学生由题质疑,如:是谁遭遇了厄运呢?遭遇了怎样的厄运?为什么说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二、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划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自学不懂的词,再和同学讨论交流。

三、检查自学情况。

谁能准确地读出这些词语

刻苦好学 博览群书 翔实可信 奋斗 鸿篇巨制 意想不到 家徒四壁 下落不明 化为乌有 体弱多病 茶饭不思 夜难安寝 挣脱 决心

四处寻访 广泛搜集 一袭破衫 奋笔疾书 诞生 名垂青史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课文层次。

1.轻声读全文,边读课文,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的什么? 2.指导分段

(1)默读全文,思考各自然段讲了什么,讨论交流。

(2)把有联系的段落分为一段,把单独讲一个意思的段落分为一段。

第一段:(1节)写家境贫寒的谈迁编成了400多万字的《国榷》。

第二段:(2、3节)写书稿被人偷盗后,年老体弱的谈迁重新编写《国榷》。

第三段:(4节)写由谈迁的故事而发出的感慨。也是全文的总结。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读后评议。

五、复述课文.谈迁写成《国榷》的过程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你能把这个过程比较详细的说出来吗 引导学生复述课文.(1)说说第1、2、3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2)抓住主要内容练习复述

(3)读了,说了谈迁写《国榷》的这个故事,你有什么话想说。作业设计: 1.思考最后一个自然段与前面内容的联系。2.搜集和谈迁写《国榷》类似的事例。

第二课时

一、围绕“厄运”,体会写《国榷》的艰辛历程。

(一)读题导入,回顾全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齐读课题)师:谁可以用简洁的语言来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近史学家谈迁,走进语言文字来了解他。

(二)品读“初次创作”,体会艰辛与喜悦

1.有这样一句话,幸福都是相似的,但不幸却各不相同。那么对于史学家谈迁来说,他遭遇的厄运是什么呢?(划出文中有关语句)。

2.仅仅是几卷书稿而已,如何称得上厄运二字?为什么说是致命的打击?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相信你一定会对厄运有更深的理解。圈点勾划你认为重要的语句。

3.组织交流 师:谁来谈一谈?

出示:“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指名读这句话。

师:谁还关注到了这句话。

师:这句话中,有一组数字,你能从这些数字读懂什么?

“20多年”,可见谈迁坚持不懈; “6次修改”,可见谈迁精益求精; “50多岁”,可见《国榷》凝集了谈迁毕生心血;“400多万字”,可见《国榷》是名副其实的“鸿篇巨制”。

4.师:这些数字,我们读着、读着,读出了谈迁历经艰辛,更读出了谈迁的坚持不懈,读出了谈迁的精益求精,读出了这部鸿篇巨制凝结了谈迁的毕生心血。带着你的这些理解,我们再来读这句话!指导朗读。

5.你还关注到了那句话?

二、品读“痛失书稿”,体会悲痛与坚强

过渡:谈迁为了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囯榷》,从青年写到老年,从满头的青丝写到两鬓的白发,为写《囯榷》,他家徒四壁;为写《囯榷》,他染了一身的重病,可以说这部囯榷就是谈迁用生命换来的。然而,一个小偷在一夜之间偷走了所有的书稿。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是你,你心情会怎样?(生谈)

师:二十多年的心血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这种灾难,这种打击对年近六旬,体弱多病的谈迁来说真是(引导学生说:痛不欲生、灭顶之灾,青天霹雳、飞来横祸,厄运)出示:“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那这句话该怎样读呢?指名读。

师:是啊!眼泪在不停地流淌,心在不断地滴血。这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痛,这种痛刻骨铭心。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师:老师听出了谈迁内心的痛苦。这种致命的打击谁能承受得住,很多人以为谈迁再也站不起来了,但„„齐读。

出示:“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师:400多万字的史书,从头撰写,谈何容易!是什么给了他如此的力量?(他的信念)

齐读课题

三、品悟谈迁二写〈国榷〉的艰辛以及他的不垮之志。

师:过渡:从头再来,20多年的心血,400多万字的巨著,何以从头再来?同学们让我们把心沉下去,走近这位50多岁体弱多病的老人,去看看他是如何从头编写这部史书的。你能从文字中读到他的那份信念吗? 1.默读第三自然段,我们读书要把文字想象成画面。边读边想象(用“——”划出打动你的画面)(前面同学们学得都非常的投入,我们就是要用双眼去读文字,用心去感受文字背后的内容和情感)2.组织交流

师:哪幅画面深深地感动着你?

针对学生回答 做出评价。出示有关句子,指导朗读有关句子。你还看到了什么? 引读:这就是谈迁,为了囯榷谈迁背井离乡,来到北京都城郊外,白天--------夜晚------为了《囯榷》谈迁离妻别子,孤身一人,白天--------夜晚------为了《囯榷》谈迁与命运抗争和时间赛跑,白天---------夜晚----师:春去春又回,又经过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囯榷》诞生了,这就是谈迁耗尽一生著成的鸿篇巨制,这部书记载了从明太祖朱元璋诞生到福王政权为止的317年间的历史。史学家认为这是现存第一部最完整的编年体明史,史料价值很高,是一部“可以信今而传后”的著作。

四、走出谈迁,读出对人生的思考

师:同学们谈迁的故事读完了,可它带给我们的思考却远远没有结束。谈迁留给后人的只是这部流传千古的明史巨著吗?他还留给我们什么?

师:谈迁用他毕生的行动告诉我们: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蒋光宇

1.(出示上面对话)

齐读。这是作者蒋光宇读了这个故事留下的一句话。

2.老师读了这个故事后,想到了这么两句话,信念是火,点燃生命之灯;信念是灯,照亮希望之光。3.你读了这个故事后,留下了什么呢?请你写一句话,别忘了署上你的大名。

总结:是啊,在人生的旅途中,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全是锦绣鲜花,一帆风顺,当你面对失败时,当你承受痛苦时,请想一想谈迁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坚定地读这句话,读出对史学家谈迁的敬仰,同时也让这句话激励着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实。

出示: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五、推荐阅读、布置作业

1.如果你想更进一步了解谈迁,课后可以去读读《谈迁传》这本书,相信对你的人生会有所启示。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二课时(苏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第6篇

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冯井中心小学 唐正凤

二〇一二年十月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0课《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冯井中心小学

唐正凤

设计理念:

本节课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 语文素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注重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并学会扣住重点词语展开想象,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读中感悟。能正确认识数据在课文中使用的作用。

3、情感目标:通过文本的理解,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的道理。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和认识数据使用的作用。

2、明确编年体史书《国榷》诞生的来之不易。

教学难点:体会谈迁面临厄运那打不垮的坚定信念,并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入情

俗话说得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旅途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心中有信念,我们就一定不会被命运之神扼住咽喉。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史学家谈迁,看看这个男子汉是怎样战胜厄运,怎样跟命运搏斗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板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师:请同学们有感情读这些词语:出示:课件2(1)个别读、小组读、齐读。

(2)师:我们知道这些词语都是课文中写谈迁的,我们不但要会读,还要会积累。

[这一 环节既复习了词语,又整体回顾了课文内容。其巧妙之处,是将检查学生理解词语、运用词语和初步整体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精读训练,悟情

(一)品读“初次创作”,体会艰辛与不易

1、小朋友,谈迁心中的信念是什么,他遭到了怎样的厄运,他最终成功了吗?请同学们初读课文,小组交流讨论这三个问题。出示(课件3)

2、师生交流。

3、师:小朋友,“厄运”指生活中遭遇到不幸的命运,而谈迁不就是一部《国榷》手稿被偷走了吗?为什么对他来说是“厄运”呢?让我们来感受《国榷》的来之不易。

(1)出示:(课件4)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 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板书:编写《国榷》)

你从数字上体会到什么?(写的时间长,花费的精力多。“20多年”:说明时间之长。20多年,7000多个日日夜夜,他可能没睡过一个好觉,没吃过一顿好饭,没穿上一件好衣服。他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啊!“400多万字”:书稿的工程极其浩大。400多万字是多少?如果我们的语文课本每一页都写满字,大约有4万多字,400多万字相当于多少本语文书? 100本!可见《国榷》真的是一部名副其实的“鸿篇巨制”。“6次修改”:400多万字的作品,谈迁改了一次又一次,足足6次,你感受到了谈迁——一丝不苟、治学严谨、认真细致、精益求精的态度了吗?)带着你的这些理解,读好这句话!)

(2)为了 “一点”史料,谈迁竟付出了怎样的代价?请看:(出示:课件5)“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为了这“一点”史料,谈迁竟付出了怎样的代价?走了一百多里路,谈迁就是靠着两条腿艰难地跋涉了一百多里路,为的是获得一点史料。为了一点史料要付出那么多辛苦,那么这400多万字的史书要历尽多少艰辛。谁能读好第一自然段。齐声读,读出你的理解,读出你的感受)

(3)指导朗读。(读出对谈迁艰苦遭遇的同情,又要读出对谈迁的敬佩,读出《过榷》的来之不易。)

小朋友,读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原来,小偷偷走的《过榷》不仅仅是一部书,而是谈迁20多年的心血,几乎是谈迁的生命,这样的打击对他 4 来说真的是厄运!

(二)精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国榷》被偷盗后谈迁的悲痛及不屈不挠的精神。

面对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鸿篇巨制,谈迁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这部浸满谈迁20多年心血的鸿篇巨制却被一个小偷偷走了,珍贵的书稿下落不明。

让我们去看看,厄运对谈迁的打击有多大?(出示课件6)出示:“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1、同学们轻声读读这段话,用心体会这些50多岁的老人此时此刻的心情。

2、他茶饭不思,思的是什么?他夜难安寝,想的是什么?读着这些文字,你心里是什么滋味?有何感想?

现在的谈迁悲痛欲绝,他在想些什么呢?让我们走进他的心声,去采访一下谈迁,小组内进行,一个扮演谈迁,一个扮演记者。采访开始。刚才小记者采访了谈迁,现在,我们小记者的汇报。(谈迁在悲痛中想什么?)

20多年的努力,20多年的心血,一夜之间被小偷偷走,没了踪影,真是晴天霹雳,谈迁怎能不伤心呢?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谈迁?(请学生朗读。读出谈迁的悲痛欲绝,读出谈迁的肝肠寸断。(生练习感情朗读)(板书:书稿被盗)

(三)精读第三自然段,品悟谈迁二写《国榷》的艰辛以及他的不垮之志。

1、面对这致命的打击,这位50多岁的老人还能站起来吗?请你读给大家听。(出示课件7)

2、为了心中的信念,这位年近花甲的老人,抹去眼角的泪水,开始从头撰写《国榷》,此时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谈迁?我们一起读。(20多年的心血,500多万字的巨著,从头再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年老体弱的谈迁开始从头编写这部史书,又将付出何等的艰辛?请同学们抓住重点词句,结合具体数字,读读第3自然段,展开想象,从中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板书:重编《国榷》)(出示课件8)

“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自己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从这段话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谈迁?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他为什么要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付出总要有回报的,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

出示:(课件9)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文中共有8处运用了数据,我们在写作,在描写一个具体事物时,也可以像作者这样多多运用数据,增强说服力,感染力。)

3、面对着这部沾满汗水、泪水和血水的史书,此刻你想对谈迁说些什么?(指名说)出示:(课件10)

是啊,谈迁名垂青史。(板书:名垂青史)

4、谈迁名垂青史仅仅是因为这部《国榷》吗?更是什么?(还有他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同学们。谈迁用毕生的行动告诉我们——【齐读】出示:(课件11)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板书:希望之光

驱散

绝望之云)

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道路中,一定不会一帆风顺,当你面对失败的时候,当你承受痛苦的时候,请你想一想谈迁的故事。让我们坚定地读这句话,把它铭记在心中。【齐读】

5、让我们响亮地读这句话,把它告诉所有的人。【齐读】

同学们,谈迁的真令我们感动,让我们一起送上一首小诗给谈迁好吗?(课件12)

二十余载成巨制,一夕之间化云烟。

厄运不改男儿志,从头再来垂青史。

[真切地理解课文内容是读好课文的前提。这一部分的教学因为有了学生对“20多年的心血”的理解,加之又有了“不思茶饭,深夜难寝,思的是什么,想的是什么?”的渲染,借助朗读课文内容这个平台发挥想象,让学生想到了谈迁第一次编写《国榷》的时间长、工作量大,体会到了过程的艰辛,想到了《国榷》被偷后的悲痛程度,特别想到了第二次编写《国榷》的决心之大,行动之难,过程之苦。一幅幅谈迁前后两次编写《国榷》的生动情景浮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由衷地产生敬佩之情,与文本产生共鸣。]

三、小结提高,动情

1、同学们,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1、你还知道有哪些人与厄运进行不屈不挠抗争的?

2、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敢于厄运作斗争的故事,供大家学习。(课件13)(他们都和谈迁一样遭受了厄运的打击,也都和谈迁一样有着厄运打不垮 的信念。凭着这份信念,他们让生命之花开得格外绚烂。)

同学们,希望能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让你变得更坚强,更勇敢!“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最后送大家一首歌:《从头再来》。(播放课件:14)

[这一环节教学的目的有二:一是引导学生认识谈迁名垂青史的原因,不光是《国榷》的重新诞生,还有其在厄运面前不屈的意志。二是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明白凡是取得杰出贡献的人,一般都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四、课外作业,续情

1、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

2、如果你想更进一步了解谈迁,课后可以去读读《谈迁传》这本书。

3、收集有关名人与厄运做斗争的小故事。

五、板书设计,聚情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编写《国榷》

书稿被盗 重编《国榷》

名垂青史 希望之光

驱散

绝望之云

六、教学反思,释情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二课时(苏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第7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课文中的四字词语,结合语境理解其意思。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能力。在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有关段落。

情感目标:感受和学习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教学准备

自制PPT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向学生述说亲身经历,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从懂事到现在遇到过挫折吗?(若有,请说说遇到的是什么挫折,后来是怎么克服的!)(师加以点评)

2.陈老师在2005年也曾遭到过一场厄运,你们想了解一下吗?(生:想)。那么陈老师就向同学们简单讲述一下这场突如其来的厄运的经过。2005年5月,安徽省第八批特级教师评选正式启动,由于本人平时非常注重学习,于是就满怀信心地参加了特级教师评选活动,材料表格都正式报送。但是由于个别人心怀叵测,以本人超计划生育为由,导致本人县级部门未能签署意见,别人材料都报到了省教育厅了,可我的材料被退了回来。当我得知材料被退回后,当即找到了分管教育和计生的县委副书记褚正稳同志,向他说明缘由后,引起褚书记高度重视,他当即责令县计生委主任张家田同志请示市省计生委,搞清政策依据。当省市计生部门明确表态不受影响后,褚书记当即批示立即予以补签。后来经过近半个月的周折,材料终于报送到省教育厅。但因未入市政府上报名册,最终未能如愿以偿。但是,我并没有被这突如其来的厄运所打垮,而是更加努力的学习、研究,截止12月份,本人就在各类教育期刊发表有价值的论文或随笔10多篇,使自己的底气更加富足,为参加下一批特级教师评选创造了更加优厚的条件。

同学们,你们听后感到陈老师怎么样?能用一句或两句话说一下吗?(让学生自主说,师加以点拨。)当学生说到“意志坚强”、“不屈不挠”、“信念坚定”等词时,教师相机导入新课。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古代一个史学家的故事,看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2.板书课题《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3.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感受吗?

二.初读指导,初识谈迁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2.找出不认识的生字词。画出难读、难理解的长句子。

3.扫除字词障碍。

三.再读课文,了解谈迁

1.在谈迁追求信念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崎岖与坎

坷相伴的,厄运打击着谈迁。

2.速读课文,思考一下:谈迁遭遇了什么厄运?(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3。学生读文,教师巡视,学生交流。

4.交流评价:只是书稿被盗而已,为什么讲成是厄运呢?请同学们在自由的读一读课文一、二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来说说。

5.学生交流:(师出示)

(1)“20年的心血-------体弱多病的老人了。”

A.结合“心血、致命、体弱多病”等词理解厄运。

B。指导朗读。

(2)“经过20多年---------《国榷》”

A通过读文,你们发现这段文字中有什么特点?(一连串的数字),从这些数字中感受到了什么?

B用数据有什么好处?(师可适当补充相关知识)

C谁能读好这句话?

D整整奋斗了20年,整整追求了20年,花了20年的心血编写成的鸿篇巨制顷刻间化为乌有,这不得不说是一场厄运。

E师出示课件,生齐读这句话。“20多年的心血-------老人了。”

第二课时

一.感悟课文,熟悉谈迁

1.“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地流淌。”

A人们常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他不停地流泪,说明内心如何?(很痛苦)。

B我们再来看看第2自然段的开头,当谈迁完成这部鸿篇巨制时,他内心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能用哪些词来形容这种心情?(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兴高采烈、)

而书稿遗失后,他的内心又是(悲痛不已、伤心欲绝、肝肠寸断)

C是的,从喜悦的巅峰坠入痛苦的深渊,这真是一场厄运。谁能通过朗读表达谈迁内心的痛苦。

2、过渡:遭遇了如此厄运,常人会怎么做?(从此悲观消沉、一蹶不振、放弃自己的信念,安享晚年。)

3、是的,很多人都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可谈迁是怎么做的呢?(出示:“很多人-------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4、读这一段话时,哪个词最先跳入你的眼帘?你怎么理解“挣脱”?(教师随机板书:意志坚强信念坚定)

5、正是这样一种还历史一份真实的决心,谈迁才很快--------

三、精读课文,学习谈迁

1、在厄运面亲,谈迁重新站立起来,那么,他又是如何同命运挑战,同厄运抗争的呢?(出示“经过4年的努力,他完成了---------时间已经不多了。”)

2、这是描绘谈迁与厄运抗争的一个特写镜头,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听,边听边想象谈迁与厄运抗争的画面。

3、教师引述:也许,天刚刚蒙蒙亮,窗外黄沙飞舞,而谈迁---------

也许,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黄昏,谈迁奔波劳累了一天,刚跨进门槛,突然就------

也许,那是一个花好月圆,合家团聚的日子,而谈迁-------

也许,炎炎夏日,闷热潮湿的茅草屋内,谈迁--------

也许,20年前的谈迁还风华正茂,可现在的谈迁----------可他依然-------

4、把你想象中最感人的画面描绘出来,学生练写,交流。

5、在谈迁的心目中,除了国榷还是国榷,为了这矢志不渝的信念,他在努力,在抗争,当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时,他是在与什么抗争?(环境)当他面对孤灯,仍不停挥毫书写,他是在与孤独抗争,当他明知自己年老体弱,却奋笔疾书,这是与身体抗争,当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时,他要与时间抗争,他重新编写巨作,这是在与厄运作顽强的抗争。

6、又经过了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读“又经过了几年------名垂青史”

7、名垂青史的仅仅是国榷吗?还有什么?(不屈不挠的意志、坚定不移的信念、坚持不懈的精神、百折不挠的精神)

8、有一首是这样赞美谈迁,谁来读一读。(出示诗)

五、整体感悟,悟出道理

1、谈迁成功了,他用自己不行的遭遇,精彩的人生告诉我们,(出示课文的最后一段)

2、谁能结合自己的生活,说说感受。(有信念就有希望,有信念就有力量。人生岂能虚度,只要生命还在,就有重头再来的机会。)

3、教师小结:让我们把这段话作为人生的座右铭铭记在心。

4.师出示:最后一段话,生齐读最后一段话。

5.小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兮旦福。当我们有前进的道路上遇到一点挫折时,我们一定要向谈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攀登光辉的顶点。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二课时(苏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第8篇

反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二课时的教学, 怎样才能使阅读教学指向学生的言语实践和写作?下面结合两个教学片段来谈谈。

一、以关注语言为主体阅读教学的理性回归

教学片段一

出示:经过20多年的奋斗, 6次修改, 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学生初读初悟)

师:我们平时读书主要关注的是内容, 也就是写了什么。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句话, 来感受一下这句话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生:我发现这句话中有很多数字。

师:你有一双慧眼!大家再读这句话, 能否读出每个数字背后隐藏的意思?

生1:我从“20多年”读出了谈迁编写《国榷》的时间长、困难大。

生2:我从“6次修改”读出了谈迁精益求精的精神。

生3:我从“50多岁”读出了谈迁编写《国榷》几乎耗费了他毕生的心血。

生4:我从“400多万字”读出了《国榷》真是鸿篇巨制, 其中每一个字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师:大家体会得很深刻!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运用这么多数字呢?这些数字在文中又有什么作用呢?

出示:经过20多年的奋斗, 6次修改, 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经过多年的奋斗, 几经修改, 谈迁终于完成了一部明朝编年史《国榷》。

师:你们把两句话对比读一读, 看看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生:第一句话能强烈地表现出谈迁编写《国榷》的艰难、一丝不苟, 这鸿篇巨制是他毕生的心血, 而第二句话表现的程度没有第一句深。

师:你不仅读懂了数字背后隐藏的意思, 更读懂了这些数字在表达上的效果。

师:请大家带着感情读这句话, 用心读有生命的数字!

(生再次有感情朗读)

现在都在谈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前者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主要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课文上完, 学生的主要收获是加深了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 而言语实践能力似乎没有明显的长进。后者以提高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 把课文当做一个例子, 这样学生不仅知道课文写了什么, 还知道是怎么写的, 为什么要这样写。学生既接受了语文训练, 也掌握了学习方法。从上面的教学片段来看, 教师在教学时重点不是放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上, 而是关注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 仔细推敲, 这一教学片段实际上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学生初读谈体会, 知道这句话写了什么;第二个层次是关注语言表达形式, 学生不仅通过数字对文本内涵体会更深了, 而且知道了是怎么写的;第三个层次是学生通过对比, 体会运用数字在表达上的效果, 也就是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的教学层层推进, 又可谓形意兼得, 是阅读教学的理性回归。

二、以指向写作为本位阅读教学的有效突围

教学片段二

出示:经过4年的努力, 他完成了新书的初稿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

师:自己读一读, 说说哪些语句打动了你, 用笔圈出来, 还可以写感受。

(生自读后汇报)

师:刚才大家初步谈了对这段话的体会。前面我们说要关注文章的语言, 我想细心的同学一定也发现了这段话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生:我发现这段话中有很多四字词语。

学生找, 师板书:

四处寻访搜集考察

一袭破衫终日奔波

面对孤灯奋笔疾书

师:这段话运用了很多四字词语, 使语言有高度的概括性, 虽然文章没有具体详细地写出谈迁重写《国榷》的艰辛, 但也为我们的想象留下了空间。请大家读读这些词语, 此时脑海中会浮现怎样的画面?选择其中一个写下来, 尽量写具体。

(生写画面)

生: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 谈迁拖着疲惫的身躯出门了。今天, 他要经过一段很崎岖的山路去寻访一位老人, 外面的风很大, 谈迁的衣服又薄又破, 他冻得瑟瑟发抖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二课时(苏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二课时(苏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精选8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二课时(苏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第1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