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登高》公开课教案 导学案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登高》公开课教案 导学案(精选11篇)

《登高》公开课教案 导学案 第1篇

陵水中学•高一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 公开课导学案

授课人:黄虹

《登高》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分析意象,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体味诗人流露在作品中的深沉苦痛和忧思; 3.学习诗人心系苍生、情寄邦国的博大胸怀。【学习重点】

1.分析意象中寄寓的情感;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学习难点】解读作品中“悲”情的丰富内涵。

【突破方法】围绕意象,通过知人论世、品析文字等方法突破。【学习时数】一课时 【知识链接】

1.解题: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58岁时去世,写这首诗时是55岁。

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民不聊生。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又不断。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远离家乡,一个人孤独地在外漂泊。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此时诗人还壮志未酬,而好友李白、高适、严武也相继辞世。【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首七言律诗——《登高》。

二、自主学习

(一)抓题目

从题目中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二)抓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结合前两课所学回答:此诗写于什么时间?此时的社会环境如何?作者的境遇如何? 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民不聊生。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又不断。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远离家乡,一个人孤独地在外漂泊。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陵水中学•高一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 公开课导学案

授课人:黄虹

(三)抓诗句:结合注释理解诗句。

诗歌前两联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六种:风、天、猿、渚、沙、鸟 引导:这六种景物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急、高、啸哀、清、白、飞回。十四字写六种景,形、声、色、态兼备,十分凝炼。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问题1: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由落木和江水,我们能想到什么? 两种景物:落木、长江。杜甫看到落叶飘零,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意,传达出年华易逝的感慨。

“不尽长江”传递的信息是时间的无穷,给人一种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的感觉。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但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问题2:能把这联的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吗?

从表达技巧角度,此联运用对比衬托,用时间的无穷衬托了生命的短暂。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相反,时间和历史越是悠久无穷,就越显得人生命的短暂瞬逝。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但江山万古长青。此联“无边”“不尽”,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这种复杂深沉的情感借助两个修饰词“无边”和“不尽”表现得更为充分。这两个词与下联的“万里”、“百年”呼应。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排遣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诗的境界更加雄浑壮阔,更能表达出深沉复杂的思绪。

总结:寓情于景,为全诗奠定了沉郁、凄清、悲怆的感情基调。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么? 抒情。

三、合作探究

(一)[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问题:南宋学者罗大经指出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结合诗句试做具体分析。

《登高》的写作背景(2分钟)

《登高》向来被誉传为名作,被明代的胡应麟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民不聊生。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不断。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各种苦闷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为了排遣苦闷,诗人抱病登高,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陵水中学•高一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 公开课导学案

授课人:黄虹

异乡“作客”,寄人篱下,此其一;系舟“万里”,故乡渺茫,此其二;“悲哉秋之为气”,节令凄凉,此其三,“常”年如此,不知其终,此其四。“百年”一生潦倒,此其五;体弱“多病”,缠身不愈,此其六;重九“登台”,倍思亲,此其七;孑然孤“独”,此其八。

罗大经对这一联的总结的确极为精当,此句把杜甫的悲情、愁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谓悲中添悲、愁上加愁。

“万里”:写出了自己距离故乡之远,相隔千山万水,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这是第一层意思。“悲秋”:这两个字写出了诗人在秋天的悲凉感受。秋天,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天往往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悲秋,是我国文人墨客的一种传统文学题材。古代就有“秋士”一词,意思是说秋天的时候,男子会觉得繁华落尽,满目萧瑟,有些英雄末路的伤感。我们再联系诗人杜甫所处的时代和四处飘泊的经历,就能够体会出“悲秋”中这个“悲”字的沉甸甸的份量。这是第二层意思。

“作客”:诗中的作客,不是“做客”,意思是寄居他乡。漂泊他乡的人,难免会有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在秋天就会更加浓烈。这是第三层意思。

“常”:在“作客”前,加上这一个“常”字,说明了什么?它说明在诗人的一生中,经常要到处飘泊,四处流浪。杜甫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如果说“作客”他乡,已经让人心怀愁绪的话,那么“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凄凉。这是第四层意思。

“百年”:不是说一百年,也不是像书上注释那样是一生,而是指“暮年”,也就是老年。当时作者已经55岁了,这么大年纪还在外飘泊,这就不能不让人非常感伤。这是第五层意思。

“多病”:在多年的飘泊生活中,诗人身患多种疾病,一个身体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这是第六层意思。

“登台”:诗人登上高台所见到的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凄苦悲凉的景象,让诗人心中产生了无限感慨,再联想到时局的动荡不安,联想到自己的一生遭遇,心情就会更加沉重。这是第七层意思。

“独”:在“登台”前面加一个“独”字,就使“登台”更加悲凉。在传统的重阳节到来之际,诗人既不能走亲访友,又不是举家齐登,而是独自登高。晚年的杜甫抱负未展,疾病缠身,家乡难回,知音渐少(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怎能不感慨万千?那种孤苦无助之感,可谓是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第八层意思。

总结:大家看,虽然只有十四个字,却能够写出八层意思,这就难怪此诗千百年来为世人年称道。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两个诗句中,这八层意思不是并行排列在一起的,而是融合叠加在一起的。它描绘出这样一幅景象:一位年过半百而又疾病缠身老人,远离家乡,多年飘泊在外,在一个秋风萧瑟,落叶飘零的秋天,独自登上江边的高台,面对着滚滚江水、茫茫苍穹,禁不住慨然长叹。这是一幅多么悲凉的景象啊!这其中任意一种意思就足以让人沉重,更何况是八层意思呢?为了使这种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得到更充分的表达,诗人在接下来的两个诗句中,对自己当前的处境又进一步做了具体揭示:

(二)[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问题: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提示:联系当时诗人所处环境,理解“艰难”、“苦”和“新停的含义。)

“艰难”指国家艰难,更多的是指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伴随了杜甫老人的一生。他既忧陵水中学•高一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 公开课导学案

授课人:黄虹

己,更忧民忧国。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贫困还是发达,都是心怀天下的。忧国忧民是杜甫诗歌的主旋律。

问题2:用自己的话说说如何理解“苦”和“新停”二字?

苦,表达了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所以极度遗憾,这是一种忧愤的心情。老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问题3:此时是重阳节,按习俗应该喝酒赏菊花。酒是中国人的最爱,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悲的感情。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无论高兴还是伤悲都要来上一口。在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但是现在的杜甫却不能喝酒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小结:人在忧愁苦闷的时候,如果能够向人尽情诉说,或许可以排解一些苦闷,而诗人却不说了。不是不想说,也不是不能说,而是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说也说不完,诉也诉不尽,所以索性不再说下去了。这就为读者的进一步体会,进一步感受留下了无限广阔的空间。这正是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所在: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四、交流展示

五、课堂练习

1、对本诗诗句的诵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急/天高/猿/啸哀

B.无边/落木/萧萧/下

C.万里/悲秋/常/作客 D.百年/多病/独登/台

2、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六、课堂小结

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著。这就是那个一生坎坷,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的杜甫,那个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的杜甫,那个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还挂念祖国兴衰的杜甫。

《登高》公开课教案 导学案 第2篇

福建南安国光中学

戴月云

2016-3-30

一、教学目标(多媒体)

1、通过诵读,学会鉴赏作品,进而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理解杜甫诗的沉郁顿挫风格

2、通过解读意象,把握本诗的意境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通过所学的知识、所查的资料,谈谈“心目中的杜甫”(学生畅所欲言)关键词:忧国忧民

沉郁顿挫

胸怀抱负

安史之乱

孤独飘零

体弱多病等 • 补充:沉郁:思想内容。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 • 顿挫:艺术形式。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二)通过诵读,品味本诗的韵律美,并整体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

1、学生个别朗读,教师点评

2、听朗诵带

3、教师讲解本诗的节奏以及韵律(多媒体)

节拍要清晰,体现诗的韵律。语气要缓慢,沉重,读出“悲”的基调。首联

节奏感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的气氛。颔联

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颈联

基调沉重,宜缓慢。尾联

应读得更加缓慢、沉重。

4、全班齐读

(三)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多媒体)

1、安史之乱已结束几年,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

2、作者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

(四)品味诗歌(多媒体)

1、“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2、“艰难苦困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艰难苦恨——诗中反映的虽是诗人万里作客、衰年多病的个人遭遇,但读者却可从中窥见战乱时代广大人民的苦难。借酒浇愁/因病戒酒,悲情更难以排遣

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写登高所见所闻 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风急——凄寒

天高——辽远 / 内心很孤单渺小

猿啸哀——叫声凄哀,闻者欲哭,悲情顿生 鸟飞回——暮年漂泊的悲苦境况的真实写照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由树及人。看到落叶飘零,想自己已到生命的晚秋,有生命短暂之感。

长江——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无边、不尽——透出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仰望/俯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

(五)比较鉴赏

1、《秋兴八首•其一》与《登高》的意境特点(雄浑壮阔、萧瑟凄凉)

2、《望岳》与《登高》的思想情感(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思想异同)

《登高》公开课教案 导学案 第3篇

一、预习阶段———绘画式体验, 初步把握诗人的情感和诗歌情境。

常态课在预习阶段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要上好一堂常态课并非易事, 这不仅要求执教者备好教材, 对文本有充分的把握, 还要研究课标, 研究学情。 课标主张“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所以在预习这一环节, 笔者让学生在家查阅这首诗的背景和诗人当时的个人情况, “知人论世”一番, 课前就对诗歌有初步的体验和把握; 由于执教班级理科思维较强, 在审美体悟方面特别薄弱, 对诗歌很难有较细腻的情感体验, 笔者布置的预习作业里多了一项, 那便是:在知人论世之后, 根据诗歌内容画一幅画。 也许有人会觉得绘画可是高难度的事儿, 这些本身鉴赏有障碍的学生不是更有负担吗? 其实不然, 在心理学中, 有一项心理治疗方法便是:绘画疗法。 笔者的这项预习作业恰恰是得益于心理学的启发。 在诗歌鉴赏中运用绘画疗法, 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生, 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绘画并不要求有多高的绘画技巧, 简笔画即可, 甚至“三脚猫”的功夫也可以。 因为人们在绘画时往往心理防御最弱, 而此时画中之物往往是心灵深处最直接的呈现, 而且图画传达的信息量远比语言来得丰富, 表现力更强。 再者, 在画图过程中, 人们往往会进一步理清自己的思路, 把无形的东西有形化, 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这一特点正与笔者执教班级的学情相吻合。 因此, 在正式上课时, 笔者便以学生所画之作导入, 让学生自主发言, 阐释画中之景和创作缘由。 比如当时课堂上出现了非常有意思的一幕, 针对“渚清沙白鸟飞回”一句, 学生的画作分成两类, 一类是只画了“一只飞鸟”, 一类是画了“几只飞鸟”, 诗歌本身并没有交代到底是“一只”还是“几只”, 学生却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形成不同的画作, 那么, 此诗中的鸟是一只还是一群好呢? 其实都可以:一只鸟正好是诗人的化身;一群, 鸟的一群正好反衬诗人的孤单, 只要言之有理, 不违背诗歌主旨即可。 不得不说, 学生的画作给笔者带来巨大的惊喜, 也让含蓄隽永的诗歌情感有形化, 并得到不同维度的解读。 值得注意的是, 此时的执教者应是陪伴的状态, 认真倾听画中之音, 感受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体悟分别到哪种程度, 以便在接下来的讲授中有针对性地突破难点和重点。 绘画式体验,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而且让学生在画作中初步把握了诗歌的情感, 走进了诗歌的情境。

二、重难点解读过程———采用诵读法与对比法引导学生全面把握诗歌情境。

诵读是把握诗歌内容, 走进诗歌情境的不二法门。 语文课堂上离不开诵读, 诗歌的理解和把握更是需要诵读的帮助。 但读容易, 读好却难。 笔者虽然上的是一堂市级公开课, 但并未过多借助多媒体音频朗读, 相反, 笔者始终强调教师的亲身示范引领作用。 虽然可能诵读水平达不到朗诵家的水准, 但是教师略带瑕疵的示范性朗读给学生带来的启示意义将更显著。这种“不完美”特性恰恰是常态课堂的特点之一。 我们无需时刻追求课堂的完美无瑕, 只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能“学有所得”, 那么这堂课就可以称为成功。 在《登高》一诗中, 前两联写景, 后两联抒情。 诵读的关键便在于颈联和尾联的情感把握。 刚开始笔者让学生边揣摩情感边诵读, 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一来, 学生虽然预习过, 但对诗歌内容只有较粗浅的把握, 很难融入丰沛的情感, 而读不出杜甫沉郁的苦痛之情, 更是难以理解诗歌内容, 这是一个“双循环”过程。 此时, 笔者走下讲坛, 开始示范性朗读, 读完让他们思考, 为什么要重读“万里、悲、常、百年、多、独、苦、繁、新停”, 为什么在“常作客、独登台、艰难苦恨、浊酒杯”这些地方声调要拉长, 语气中要有悲苦之情? 然后让他们思考默读一次后, 再诵读一次, 这次连他们自己也比较满意, 教室里微微沸腾了。 看来笔者的示范性诵读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教师亲身引领, 学生会更有亲切感, 会逐渐放开自己, 更好地走进诗歌情境。 大多时候都只是粗浅的理解。 杜甫这首《登高》情感复杂, 感情悲苦深重, 尤其是颈联, 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就含有八层意思, 即八可悲, 这让学生如何理解和把握? 此时笔者采用的是对比法。 这里的“对比法”并不是拿另一位诗人的作品或者杜甫的另一首诗进行比较性阅读, 而是拿笔者的人生经历与杜甫的进行比对, 因为如果学生对本诗都还无法把握好, 其他的比较性材料就只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起到反效果的作用, 笔者将自己的经历与杜甫对比, 一是更贴近他们的生活, 容易引起共鸣, 也可以活跃课堂氛围, 二是让他们透过老师的经历比较异同, 进而感受到杜甫复杂沉郁的情感。

在这一环节中, 笔者开始分享自己的经历, 并让他们找出与杜甫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家在三明, 人在泉州, 相隔好几百里 (VS“万里”) , 在泉州工作七八年 (VS“常作客”) , 此时也是秋天 (VS“悲秋”) , 学校里到处是“无边落木”, 也会因此思念家人, 每逢重阳登高, 也会去爬山庆祝, 只是常常有好友相伴, 身体也还康健 (VS“百年”“多病”“独”“登台”) ……在笔者的经历分享与引导中, 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很快找到了两者的异同。 他们几乎是迫不及待地要分享自己的成果, 对原本难以体会的沉郁的“八层悲”, 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由此对尾联的“艰难苦恨”的情感把握便水到渠成。 当然, 在比较中感悟到杜甫的情感的过程中, 笔者仍不忘引导学生诵读, 在诵读中体会, 在对比中深入, 两者交叉进行, 实现对诗歌情感的全面把握。 值得注意的是, 引用自己的经历作比较, 不可喧宾夺主, 注意适度, 根据诗歌内容适度拓展, 着眼点依然是诗歌本身, 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真正实现课堂高效, 而不是沦为哗众取宠。

用好“导学案”,上出高效课 第4篇

【关键词】 导学案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0-076-01

作为一个语文人,要充分地认识到“诵读·感悟·积累·表达”乃学习语文的不二法门,以“导学案”为抓手,努力将课堂教学“前移”——充分、高效利用教学时间,上出高效课堂。

如何设计导学案呢?

1. 教师要在充分备好课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设置为若干问题,删繁就简,精心选编,使知识问题化。但不要写成练习提纲,否则长期下去,学生就会认为先学仅仅局限于完成作业。内容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知识链接、阅读导航、拓展提升、质疑反思。

2. 语文先学的核心是阅读和思考。导学案的价值就在于为学生阅读和思考提供思路和平台。导学案的编写,特别是问题的设置,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个性化的阅读和思考的空间。学生还可以在导学案中提出问题,这样更有利于教师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

3. 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启发性、思考性,让学生明确:诵读什么,怎样诵读;感悟什么,怎样感悟;积累什么,怎样积累;哪些需要表达,又当如何表达。根据学生认知的深入,循序渐进,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导学案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开动脑筋,自主学习,挖掘每个孩子的潜能,由“学会”变成“会学”。将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如何用好导学案呢?

1. 导学案要每个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自主独立完成,不允许讨论。在学生完成后,教师要收上来,认真分类并归纳错误的类型;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次修改教案,使教案和学案高度统一。比如在《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的导学案中就有学生提出“如何看待现在社会上的老夫少妻”,我就及时地把导入语与结束语作了以下调整:以杨振宁和翁帆的事件为导入,投影他们的婚纱照,一波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由此导入到那个黑白颠倒的年代,一个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会有着怎样的遭遇。引用巴金《随想录》中的话小结课文之后,我又想到不急着结束课文,又回到他俩的事件上来,在学了这篇课文之后再让学生谈感想,学生会由一开始的不可思议变成理性的“祝福他们”。这样整个教学环节就会首尾呼应,一气呵成,显示出教学设计者的智慧,大气(专家点评)。这就是学生的疑惑给我带来的启示。

2. 课堂教学的过程决不能是对导学案中的练习按部就班地一一讲评。课堂教学中切忌说 “第一题”“第三题”怎么样,否则,长此以往,课堂会变得枯燥无味,教者要用过渡语不露痕迹地把前后问题连贯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导学案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我们要遵循以下思路:呈现(学生答案中有代表性的,实物投影或课前板书)→诊断(以生为主,以师为辅;尤其要重视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矫正(回读、咀嚼文本,读题、审题,补充、修正、完善答案并相机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提升)→巩固(针对薄弱环节还可进行强化训练,举一反三)。在《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导学案中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本文是写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的,作者开头却抛开他俩,用一段引言提出了一个“习惯”的问题,这是为什么?经过小组合作交流,教者巡视后挑出一组学生的答案投影(该小组是从内容与结构两个角度来回答的),马上就有其他小组代表站起来指出问题所在:文体意识不强。阅读一篇小说,我们除了掌握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之外还要领会小说的主旨。我们应该从这四个角度去回答这一题。用好导学案,尊重并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就一定会上出高效的课堂!

附《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及意义。

2. 把握小說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关系及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3. 理解作者对污浊、卑劣的世俗文化心理的批判,对善良、同情的健康心态的呼唤的心情。

学习重点、难点:

1. 把握小说人物的性格以及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2. 对小说中的人物作出自己客观公正的评价,进而准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指导阅读法、讨论法。

知识链接:

1. 作者简介。(略)

2. 小说创作的背景。(略)

阅读导航:

一、词语积累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别扭 恪守 埋怨 绰号 干瘪 窥视 哄闹 将就 琢磨 确凿 逼供 倔犟 单薄 续弦 手臂

二、阅读思考整体领悟

复述故事情节。理清课文结构: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概括每个部分的大意。

三、研读课文,仔细品味

1. 找出文中体现夫妻感情和谐恩爱的细节之处。在这么多的细节中,你觉得最让人感动的是哪个细节?为什么?

2. 裁缝老婆在文章中都做了哪些事情?按照文章的顺序找找看。分析裁缝老婆形象。

拓展提升

1. 文中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的悲剧命运,与那个“团结大楼”有什么样的关系?

2. 探究这篇小说的主旨。

质疑反思

1. 提示:小说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虽有嘉肴》导学案(公开课) 第5篇

【学习目标】

1、通过注解和查工具书,积累文言词语,准确翻译课文,熟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并能从中获益。【学习重点】

1、归纳背诵方法,熟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学习难点】

理解文意,联系实际感悟“教学相长”的道理。【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知识链接】

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2.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明确:《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学习过程】

1、默读课题,揣摩本课内容;

2、认真阅读课前提示及第一个注释,了解有关作品;

3、诵读课文,同时画出并查阅不会读的字或不理解的词; •

4、反复默读课文,自行理清文章思路;

6、再读课文,自主或合作完成预习检查题。

一、预习检测 ——读读 写写 记记

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下列加点的字音。虽有嘉肴()弗()食 不知其旨()也。...自强()兑()命 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2.二读课文,读准断句和韵味。(根据 “意义法”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示例: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3.三读课文,理解字词。

(1)虽有嘉肴 虽: 嘉: 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 旨: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 善:(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 是故: 困:(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反: 自强:(6)故曰:教学相长也

长:

(7)其此之谓也 其: 此之谓也:

4.四读课文,读懂文意。(结合课下注释,根据“留、补、删、换、调”的翻译方法,小组成员一起翻译原文.)

二、合作研讨,感悟道理。

1、读懂课文,说说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有什么用意?

3、“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三、拓展延伸,启迪智慧

1、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学习上乐助人,进步大/小?)

四、学习反馈:

1、《礼记》又叫《小戴礼记》。是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______编撰。课文所选的这一部分主要论述了______和______的关系。

2、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二、翻译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虽.有佳肴..()()

2、虽有至道..(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4、教然后知困.(5、然后能自反..也()

6、然后能自强..也()

7、教学相长....也()

8、学.学半()

三、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5、故曰:教学相长也。

《归园田居》公开课导学案 第6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

2.学会鉴赏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品格。过程和方法目标:小组合作探究法、诵读法、迁移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教学重点]

1.鉴赏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2.鉴赏诗歌描写景物的艺术表现手法。[教学难点]

鉴赏诗歌写景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式、讨论式、启发式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选人生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个选择题。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入仕为官;

2.“说走就走的背包客,寄情山水的归隐人。”田园隐士。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你们的选择也各有各的道理。又因为名利,或因为爱国心,或因为精神自由„„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寄情山水的田园隐士。为什么他会弃官归隐呢?今天,我们就来走进陶渊明的国度。请同学们翻开书„„

二、温故知

陶渊明,其实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已经陪我们走过了许多个春秋。今天,我们一起来回顾下以前有他的日子。看图猜诗句:

第一幅: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第二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三、解诗人

我们现在一起来回忆回忆陶渊明这个人:他到底是谁呢?

五柳先生、靖节先生、田园诗歌的始祖,一个荷锄自娱的农夫,一个安贫乐道的文人,一个寄情田园的诗人。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他29岁到41岁。(重点指出辞去彭泽县令这件事)第三时期,归田时期,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是丰富的时期。

诗歌特征:

一种是平淡自然、萧散冲澹。主要指那些田园诗,用语质朴自然,清新疏朗,人们常引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可谓是此类代表。另一种是慷慨激昂,豪放有力。主要指那些咏诗拟古之作,用语豪迈刚烈,感情激越。人们对此称道的《咏荆轲》以及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其十)便属这一类。

三、整体感知

1、诵读诗歌

2、背诵指导

(1)从“本性”说起

(2)以“羁鸟”“池鱼”起兴

(3)田园风光:

一个面——开荒南野际„„ 看——炊烟、村落

两条直线——方宅、草屋 听——狗吠、鸡鸣

前后的点——榆柳、桃李

(4)归田心情

四、诗题解读

思考:“归园田居”的意思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这个明示信息下还潜藏着哪些隐性的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明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五、问题讨论

(自由诵读,思考上面四个问题)

(1)从何而归?

尘网

樊笼

官场生活—喻 情—厌恶悔恨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分析:“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作者对自己整个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忏悔。“尘网”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极端厌恶,“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夸大了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而归?

明确:

讨论: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作者说“误落尘网中”,岂是一“误”字所能解释?

提示: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在这样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明确:养家糊口,大济苍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思考:如何理解“守拙”?言外之意是什么?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

提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抓住几组意象分析。

(找出描写田园景色的诗句,然后齐读)

明确:恬静 幽雅 空阔 朦胧

近处:宅院、林木,亲切可即

远处:村落、炊烟,给人以悠长的遐思

色彩:桃红、柳绿,环境幽雅美丽

声音:狗吠、鸡鸣,以动衬静,更显宁静和平(4)归去如何?

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词语。

明确:无尘染/有余闲/久/复——自由、安逸、喜悦。提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六、探究、讨论

联想思辨(结合《归去来兮辞》的作者辞官归隐)。有的人说这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有什么看法(讨论)? [点拨]

学生各抒几见,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明确]

“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在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

由此可见,陶渊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积极入世、大济苍生,曾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而消极避世的道家思想在“误落尘网”13年之后,“悟几往之不谏,改心为形役”为“形为心役”找到真正的自我——质性自然。这一儒道思想在现在看来并非完全是一种消极的思想。[说明]

作者的这一思想为以后历代不得志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精神上的归宿,同时也为学生的批判创新提供了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

七、艺术特点:

1、情景交融

近处:宅院、林木 厌恶官场

远处:村落、炊烟 向往田园

色彩:桃红、柳绿 追求自由

声音:狗吠、鸡鸣 保持高洁

2、语言质朴。

八、小结全文: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九、布置作业:背诵全诗。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穷人导学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7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文中的环境、心理、语言描写。

3、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好品质。

4、学习含义深刻的句子,指导学生合理的想象。教学重难点:

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学习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人物对话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探究问题(课件出示)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列夫托尔斯泰在作品中喜欢用环境、对话、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我们的课文就是用了这三种描写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穷人之间温情的故事,回忆一下,谁能用一句话简单来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渔夫和桑娜在自己家庭贫穷的情况下收养了西蒙家的两个孩子)

追问:上节课,我们在学案中留了一个小任务,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你认为值得研究的问题,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分享一下你们总结出来的问题有什么。(生汇报,分别发言)

2、师总结: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好,就让我们以这些问题作为这节课的研究方向,更深入地挖掘作品的内涵。

二、品读心理描写 课件出示,课文9、10、11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判断这段话属于什么描写?试着用一个词概括桑娜的心理。

明确:忐忑不安,试着说说忐忑不安的意思(内心十分不平静,坐立难安)

2、再默读课文,划一划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桑娜的“忐忑不安”?

3、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你划出的语句让你读懂了什么?说说自己的看法。

4、学生汇报。

5、师提问:这段心理描写的结尾部分,提到“桑娜沉思者,久久地坐在床前”,根据我们读到这一部分,我们来总结一下,她都想到了什么。屏幕出示:(1)他会说什么呢?

(2)自己的5个孩子已经够他受得了(3)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4)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生一起读桑娜的这些思考,师提问:如果是一个情绪稳定的人,正常的说话思维会是这样的吗?引导学生说出桑娜的思维混乱。证明了她的“忐忑不安”,引导学生捋出正确的顺序(2、3、4、1)。

6、就让我们每个人带着这种忐忑不安再次读一读这一部分,体会桑娜当时的心理。请学生单独示范朗读。

7、齐读巩固

三、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找到心理描写内容的根据 过渡语:桑娜如此纠结忐忑,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1、屏幕出示:(1)自己的5个孩子已经够他受得了(2)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3)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4)他会说什么呢?

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桑娜为什么会想到这些?你能不能在前文找到桑娜这样想的依据?并且说说你的理解?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破帆”“古老的钟发哑”“不顾惜身体”“冒着”“从早到晚”“勉强”“无论···都···”“只有”

总结学法: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

3、桑娜和渔夫的生活真是不易!既然生活如此贫苦,为什么还要坚持收养了两个孩子呢?出示课文原句“她的心跳得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学生读,分析思考,(屏幕出示练习题:将上述句子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并到黑板上写出自己认为的原因(用关键词即可)

4、师过渡:同学们分析的都很对,桑娜虽然在抱完两个孩子后想了很多,但是她当时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却没有想那么多,她是那么的坚定。

5、我们根据刚才的梳理,完成学案中的一道练习题: 不抱过来_________________ 抱过来____________________ 桑娜宁愿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体味人物对话

1、过渡:我们都佩服桑娜的善良和伟大,但是,她在抱来两个孩子之后这个原本不富裕的家庭将会面临什么?而首先,她要面对的就是自己的丈夫。

2、小组同学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12-27段,思考这一部分属于什么描写?从语言描写中你可以看出渔夫是个怎样的人?试着用到刚才学到的抓住关键词的方法,说说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熬(表现渔夫善良朴实、关心他人、无私)

四、品味环境描写

过渡:这真是一对有爱的夫妇,因为有爱,让这个家庭充满温馨,就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个家庭的温暖吧 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教师示范朗读 此时此刻,你还觉得这是一户穷人吗?

五、总结

桑娜和渔夫的的确确是“富有”的人,因为他们拥有善良、勤劳、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六、作业

这是一个温暖又感人的故事,但是文章的结尾总让我们感到意犹未尽,拉开帐子之后,未来的日子会是怎样呢?课后小练笔:续写《穷人》

9《穷人》学案

1、你想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划出对桑娜的心理描写,认真阅读,并概括她主要想到了哪些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中划出表现桑娜一家生活艰难的词语或句子,用关键词概括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中内容,完成练习:

不抱过来__________________抱过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桑娜宁愿___________________也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高》公开课教案 导学案 第8篇

主备课:乔如广 时间:2012.9.17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正确看待与父母的矛盾,做到遇事与父母商量。

2.掌握与父母沟通的基本要领、有效方法和经验。

3.理解和掌握与父母交往的艺术。

二、预习思考:

1.怎样认识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冲突?

2.与父母交流沟通有哪些基本要领?

3.与父母交往有哪些艺术?

三、合作探究:

1.情景展示:

一天,晚饭过后,小冰说:“爸,我想到同学家做作业,顺便看会电视。”爸:“嗯。不过不能超过八点。”小冰心里想:现在都快七点了,八点怎么来得及?一时心里就有火„„

当我们与父母发生冲突时,应怎么办?

2.阅读教材27页“相关链接”与父母交往三字经,合作交流,归纳总结有效沟通的基本要领和艺术。

四、展示过程:

1.展示“预习思考”和“合作探究”中的问题。

2.谈谈学习本节后的感想。

五、迁移延伸:

《登高》公开课教案 导学案 第9篇

编写人葛英娥

审核人高一语文组

编写时间2012-2-4 班级 组别 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

1.欣赏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2.体会作者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 重点难点

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学法指导

1.诵读,根据意境读出感情色彩,本诗首句要读得高亢激昂,次句要读得回环婉转;第二联的“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要一气读出,然后作延长音(木、江);第三联的“悲”“常”“病”“独”要重读以示沉重,尾联宜慢读,并读出自怜自嘲的况味。2.可以进行比较阅读。结合初中学过的杜诗,如《望月》《春望》《石壕吏》等,作纵向比较,看看杜甫前期诗歌和晚年作风有什么不同,从整体上把握本课所选三首诗的特点;还可以参考“有关资料”中所附杜诗,作横向比较,了解杜甫晚年律诗的创作成就和以组诗形式咏物抒情的特点。知识链接

1.意境。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什么叫意境?意即情感、意绪,即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广义的,不单指景,还指诗人所见所历之事。意与景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意境由意象所组,意象包括在意境中。意象着眼于某种物象中的主观意向,而意境则是由艺术形象所表露出来的整体境界。读者运用想象和联想,进入诗的意境,就能在思想感情上与作品产生共鸣。

2.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标志,也是唐文学的转折点。残酷的战争、苦难的环境磨炼了一批文人,杜甫就是当时为国家、人民的哀乐而歌唱的诗人代表,也正因此,他的作品被称为“诗史“。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诗人55岁时所作。诗人怀才不遇,如今又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计窘迫,登上高楼,个人悲怆与国家疾苦一起涌上心头,于是写下了《登高》这首诗。三年之后他病死于湘江途中。

学习过程 1.分析鉴赏 “言为心声“,诗人在写诗的时候,已经把感情融于笔端,从他的诗中就可以体会他的内心。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的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的鉴赏诗歌。那么怎样才能诵读的更好呢?

品悟鉴赏

1.赏析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1).这首诗首联写了几种景物?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2).急风、高天、哀啸、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

(3).飞鸟,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4).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他们和杜甫笔下的鸟有什么不同吗?

2.赏析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颔联为我们勾画出一幅极其广阔的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幅画面。

(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诗人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3).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诗人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2).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是《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回答。

(3).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什么年纪?

4.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从哪联的哪句诗可以知道?

(2).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3).”艰难”、”苦恨”、”新停”应怎样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4).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归纳小结

课堂练习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万壑(hâ)渚(zhǔ)清 猿猱(náo)飞湍(tuān)....B.潦(liáo)倒 千载(zài)扪(mãn)参 咨(zī)嗟 ....C.鱼凫(fú)青冢(zhǒng)巉(chán)岩 吮(sǔn)血 ....D.朔(sù)漠 省(xǐng)识 嗟(jiē)尔 暮砧(zhēn)....2.下列对《秋兴八首》(其一)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A.《秋兴八首》是杜甫旅居夔州时所作。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B.凡诗人触目所见无不是阴晦凄森的景象,可见诗人心情的孤寂凄楚,又可看出饱经战乱后国家的衰败残破。

C.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有无言的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D.诗人在此旅居已近两年,所以说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只有徒然面对着丛菊的第二次开放,为去年的情景而落泪。

3.下面对《登高》一诗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A.诗的前两联勾画出一幅秋啸天下的动人图景。首联“猿啸哀“和”鸟飞回“,画面惨淡、3

气氛悲凉,以映照诗人心上的凄凉。B.颔联“无边“、”不尽“,使诗的境界显得广阔深远,气象万千。可看出诗人心情激荡不已,韶光易逝,常年漂泊,人生无常。

C.颈联将以上两联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明朗化。其中“万里”和上联的“无边”相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的既深且广。D.诗人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又从白发我志不得伸归结到世事艰难,抒发了诗人自己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4.文学常识填空。

杜甫,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后世称为“ ”。在诗歌艺术上,他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形成了特有的“ ”的风格,后人专称其为“ ”。5.填写下列名言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丛菊两开他日泪。(2),独留青冢向黄昏。(3),不尽长江滚滚来。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江行 宋 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①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

《登高》公开课教案 导学案 第10篇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⑴

何处望神州⑵?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⑶?悠悠⑷。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⑸,坐断东南战未休⑹。天下英雄谁敌手⑺?曹刘⑻。生子当如孙仲谋⑼。

(1)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亭:在今镇江市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

(2)神州:这里指沦陷的中原地区。

(3)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4)悠悠:形容漫长、久远。

(5)年少:年轻。指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万兜(dōu)鍪(móu):犹言千军万马。兜鍪,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6)坐断:坐镇,占据,割据。东南:指吴国在三国时地处东南方。休:停止。

(7)敌手:能力相当的对手。

(8)曹刘:指曹操与刘备。

(9)“生子”句: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雄壮威武,喟然而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一、知人论世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二、课前预习

读完《南乡子》,你有什么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有什么疑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教学过程:

读“望”:通读全词,读准字音:万兜(dōu)鍪(móu),读通词义,读出情味。

品“望”:析“望”中深情。请大家默默地思考,把你认为有深情的地方做好批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品:典故之中有深意。结合背景思考作者的言外之意。

故事一: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据一方。赤壁之战大破曹兵,年方二十七岁。

故事二: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

故事三: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吴军乘着战船,军容整肃,孙权仪表堂堂,威风凛凛,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儿子若豚犬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寻“望”:

沁园春·雪(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析“望”之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代文人的家国之“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岳飞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

四、.抒“望”:

曾经,我在《南乡子》中,我望见了你——辛弃疾。

你凝望着这片破碎的山河,黯然神伤。你流下了两行热泪,却无人为你拭去。

英雄难觅,故土难收,知音难遇,痴情难寻。错误的年代,却成就了你惊艳世人的人生。

现在,我在《沁园春·雪》中,我望见了你——毛泽东。

你凝望着这片壮美的山河,嘴角含笑。

长城内外、白雪皑皑,是你眼中的锦绣河山;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你胸中的凌云壮志。你是英雄、是豪杰,你是真正的一代天骄。

曾经,我在《_________》中,我望见了你——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在,我在《_________》中,我望见了你——_______________。

《登高》公开课教案 导学案 第11篇

课题:《登高》  (第 1 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学习情景交融、气象宏伟、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

3.能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方法:自主 合作 探究

【预    习】

I.教材助读

一、新课导入:

由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导入。

二、重阳节的来历:

名称释义: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作者简介:杜甫 (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有《杜工部集》传世。

[背景简介]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II.预习自测

杜甫,字         ,        代现实主义诗人。他客居长安时曾住在少陵,所以世称           。又曾以检校工部员外郎衔充任节度使,所以又称             。

他的诗再现了“安史之乱”时唐朝的现实生活,所以他的诗被称为            ,能反应这一时期的诗歌主要是“三吏”(_____、 _____、 _____  )“三别”(_____ 、______、 _____)。杜甫被后世称为                   。

2.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渚  (   )    潦倒(   )

3.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_______

(2)艰难苦恨繁霜鬓:

(3)潦倒新停浊酒杯:_______________

【探     究】

探究一:

《登高》的前四句描写了哪些事物?诗人分别用了哪些字词描绘它们?

探究二:诗人的“悲”除了体现在首联、颔联描写的秋景上之外,还体现在哪里?

探究三: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

答:“艰难”兼指国家命运和自身命运。国家**(安史之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小结:

【当堂训练】

1.杜甫,____代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主义诗人,人称“_____”。他的诗被誉为“______”。他的《登高》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对《登高》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二句着重描写了眼前景物,绘形、绘声、绘色、绘态,渲染了秋景的特点。

B.三、四句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偶句,显示了出神入化的笔力,确有“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C.五、六句重在表现情感,从时间方面着笔,由眼前写到未来凄凉晚景,充满了伤感之情。

D.这首七律诗八句皆对仗,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堪称“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课后作业】

1.杜甫的《登高》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律诗每首    句,共    联,依次为        、      、     、         。

2、杜甫,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字      ,有      之赞誉,他的诗歌被称为       ,他的诗歌总体的风格是           。我还知道杜甫

3、整体感知:本首诗前四句写         季节之景,给人总体感受是         。后四句直接抒情,能直接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词语是                。

批阅等次:      时间:        次数:

高彦娟

[《登高》(第1课时) 导学案设计(北师大七年级上册)]

《登高》公开课教案 导学案

《登高》公开课教案 导学案(精选11篇)《登高》公开课教案 导学案 第1篇陵水中学•高一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 公开课导学案授课人: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