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诗歌赏析题
渡荆门送别诗歌赏析题(精选11篇)
渡荆门送别诗歌赏析题 第1篇
李白《渡荆门送别》诗歌赏析
渡荆门送别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赏析一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颈联两句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诗歌赏析题 第2篇
【原文】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
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省官都县西北长江南岸,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
渡远:远渡。
楚国:指楚地,即今湖北一带地区。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平野:原野。
大荒:荒漠旷远之地。
月下:月落。
天镜:瑶台之镜,比喻月明。
结:形成,呈现。
海楼:海市蜃楼,亦称“蜃景”,是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这里状写江上云雾的变幻多姿。
怜:爱怜,依恋。
故乡水:指长江流经四川一带的山水风光。因作者自小生活在蜀地,把四川视为故乡。
【赏析】
这是一首万里送别的小诗。因作者和友人同舟共发,从四川沿江东下,一直随送到楚地荆门方才告别,故命此题。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一说作于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二说作于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三说作于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开篇扣题,写随行送别的地点。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野豁然开朗,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写送别地点荆门一带壮阔奇丽的风光。层山随着广袤平野的出现而忽然消失;长江进入开阔的荒原,更加汹涌的奔流;月
沉江底,好像瑶台飞下的一面明镜;云气兴起,呈现海市蜃楼般的奇异幻景。这四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万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是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向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其中“入”字力透纸背,用于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第3篇
一、壮阔的意象和灵动的词语
诗总是以其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意象来呈现。李白青年时的壮游,当然会撷取最能体现自己壮志凌云的意象。诗中“平野”、“大荒”这些展示辽阔原野的意象,正是当年诗人充满雄心,立志为朝廷干一番大事的志向的写照。因而读到“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就会有气势开阔的感动,意象的壮阔正是志向的远大。但如果认为是意象选取正确就能使诗歌成为不朽名篇的话,那就错了。因为这首诗之所以能脍炙人口,除了有辽阔原野这些意象外,还由于诗中那些灵动的词语。这些词语使全诗的描写呈动态的趋势,让读这首诗的人都能够如见李白乘舟远游的场面。因而品读这些充满灵动活力的词语,对真正理解李白的形象与情感是十分重要的。
如“山随平野尽”中的“随”,以游动的视角,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山”也写活了“原野”,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又如“尽”,联想到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视野由崎岖到壮阔,精神世界顿时也豁然开朗起来。“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的波澜壮阔的场面也会随着诗人的吟诵而呈现出来。至于“江入大荒流”,“入”字就尽现江水的速度甚至宽度,词用得多么贴切。这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同时也打开了诗人的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象,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这两句诗,不仅有气势开阔的意象,更有动态的描写。是的,江是流动的,但两岸的山脉是固定的。虽说这里有从三峡到平坦大江的地理变化,随着诗人灵动的词语,将诗人的舟行体验及见到壮阔之景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
站在颔联再看首联,虽说没有惊人之句,但一个“渡”字直接扣题,“远”字交代了此行的目的。诗人远离养育自己多年的故乡,放舟东下,经巴渝,出三峡,直赴千里之外的荆门之外,来到了战国时期的楚国属地漫游。古朴原始的楚地风情,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蕴,风雨沧桑的历史变迁,让李白神往。因而“渡远”两字,不仅包含自己多年的思念得以实现的兴奋,更有自己将实现抱负的激动。
二、瑰丽的想象和高远的意境
这是李白的出蜀之作,有着他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由壮阔的意象与灵动的词语所构建出来的诗篇,一定有着更高远的意境,而构勒这幅高远意境图的正是诗人那瑰丽的想象之笔。
你瞧,“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既有夜空景观,也有白昼之景。诗人坐在船上,展开想象的翅膀,为我们呈现了这么一个场面:晚上,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似的;白天,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到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而一个“飞”字,将本在天上的明月倒映在因江面开阔而流速变得缓慢的江水中,使江面如同天上飞来的明镜。这种奇特的美丽的想象正是诗人浪漫情怀的集中体现。李白曾说“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现在李白又将瑶台镜“飞”落水中,是水中月还是天上镜,诗人的想象奇特浪漫,妙趣横生。
正是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的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与天空的高远,诗歌的艺术效果才如此强烈。作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以其俊秀飘逸的诗风奇特瑰丽的想象赋予我们言之不尽的乐趣。
三、蕴藉的情感和悠远的余味
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是送别诗。与诗人其他送别诗相比,似乎这里并没有出现送别的人。难怪清代沈德潜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送别肯定是存在的,而且这正是作者情感蕴藉之所在,也正是诗的韵味之所在。其实作者写的是告别故乡,而非送别朋友,并写出了故乡山水陪伴诗人、万里护送的动人情景,这样的“送别”,实在是别具一格。
李白自5岁开始读书,15岁学习剑术,直至25岁远渡荆门,一向在蜀地生活,此次出行,面对流过蜀地的江水,不禁产生故乡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确实有些恋恋不舍,但对自己的这一感情却不说破,而一路写“从”、“随”、“入”,写江水写远山,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地送“我”这个远别故乡的人到楚地。根据资料记载,诗人居住的青莲乡的通口河与平通河,汇流成涪江经嘉陵江注入长江。我们经常说,山连着山水连着水,诗人也清楚自己脚下的那条江就是与家乡的河联系着的。诗中没说自己眷恋着家乡及家乡的人,但他把本无感情的故乡水表现得深情厚意,写水在恋恋不舍一路护送,万里相随。家乡水对外出游子的情感,不正是诗人一路上眷恋路乡的感情的含蓄写法吗?再回首前几联,会发现这一份对故乡的多情,几乎贯穿整首诗。如果对诗人的深情依恋能好好体悟,品诗就会兴味盎然。
李白曾三渡三峡,每一次都关系着他的前途和命运。同样是写三峡,情感却不尽相同。透过另两首写三峡诗歌呈现的画面,感受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情,从而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并非只是景,情景交融才构成意境。
朱光潜先生说:“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美备。”联想和想象是感受意境的有效途径。然而对于诗歌的联想绝不是信马由缰,必须在诗的灵动的词语中及壮阔的意境中得以充分的想象与联想。同时诗是整体的,因而我们在品读诗时,不能孤立地看某一字词,出现在学生面前的画面不应该是割裂的。在教学中既要注重诗的整体感,又要依据诗句本身,让学生对诗歌进行合理想象,从而对诗歌的理解由单薄走向丰盈。一句话,学生品读时出现的诗的画面可能开始时是平面的,但随着联想与想象,这个画面的立体感会更强,从而充分领略“诗中有画”、“画中有情”的意境。
笔者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結合字词,想象画面,感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重点)
2.同题扩读,体验本课学习的鉴赏方法
(二)教学过程:
课间播放歌曲《渡荆门送别》,交流有关李白的知识。
1.初读诗歌,说说感受
①导入:同学们,课间我们听的是吟唱版的《渡荆门送别》。每当乐声乍起,歌韵初扬,我就心醉神驰,仿佛已经穿越千年的时空隧道,和李白在荆门的长江上把臂同舟共游了。
②介绍荆门山:荆门山在现在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人们常把荆门山称作“蜀楚咽喉”。等到长江冲出峥嵘突兀的荆门山口,才真正流入江汉平原地带,水面骤然变得宽阔,江流也随之显出舒展奔放的姿态。
③介绍诗人:(出示幻灯片)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李白
那一年,李白25岁,第一次离开故乡蜀地,此时舟出荆门山,故乡在身后,他乡在眼前,人生的征程与壮游从此开始。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录这段旅程的诗歌《渡荆门送别》。(板书课题)
④自由朗读诗歌:用一两个词语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提示:豪迈、雄健、壮阔、深情、富有想象等。
⑤根据学生的感受,朗读全诗。可以有不同的朗讀处理,用最能渲染自己体会到的情感的方式演绎《渡荆门送别》。
2.想象画面,领略意境
①再读诗歌,想象画面:
苏轼赞王维的诗画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高明的诗人都是善于营造画面的。(板书诗中有画)
朗读全诗,闭上眼睛回味,诗人为我们呈现了哪些画面?
(可以采用“男生读一二联,女生体会;女生读三四联,男生体会”的方式进行。)
②根据想象,展现画面:
同学们的脑海里已经有了依稀的画面,让我们和诗人的心灵靠得再近一些,走到画面里去。来,我们化身为李白吧!
(出示幻灯片)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示例:我看见天险雄秀的荆门山渐渐远去,漫长的水路把我带到了楚地,家乡已经十分遥远,眼前是平阔的江面。我心里充满憧憬,就要去新天地闯荡,迎接我的会是怎样的舞台?
③梳理想象,找出依据:
根据示例,找出想象在诗歌中的依据。
渡:(水路)
远:(家乡已经十分遥远了)
“渡远”与“远渡”比较:“渡远”有主动追求闯荡之意,“远渡”显得平实。荆门:(天险雄秀);外:陌生场地;游:去新天地,内心憧憬。
④仿照示例,呈现画面:
如果我们想象的画面能够把握诗人的内心世界,引起大家的联想,那应该说就是非常成功的。现在请大家仿照老师的例子,小组合作,选择一联,展开想象,用第一人称来描述此情此景。(提醒第三联画面有时间的变化,夜晚我看见……黎明我看见)
⑤评析画面,落实想象:
采用以下的方法评析想象的是否合理。内容上看想象是否有据;形式上可以采用一个小组展示后,自己小组找理由证明,其他小组评价;或一个小组描述后,请其他小组说说其想象的依据。
⑥小结:“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我们用自己丰富的想象了解了诗歌所营造的情境画面,也触摸到了诗人憧憬、豪迈、喜悦、依恋的心灵。
(板书画中有情)
(三)品味余味,体悟情感
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比较本首诗与传统送别诗的异同,充分体会诗人的感情,解决下面的问题。
1.《渡荆门送别》是传统的送别诗吗?
提示:送别有友人,诗中却没有“友”。
2.回顾李白的送别诗
提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友人》)
3.本诗中的“送别”之意体现在哪里?
提示:末句。和传统的送别诗不同,送别诗人的不是朋友,而是——故乡的水,这样的送别实在是别具一格。
4.有些版本里,“怜”也写作“连”,朗读体会哪个版本更好
“怜”与“连”比较:
提示:“连”只有联系之意,缺少人与物的融合。“怜”是互相的,故乡爱诗人,诗人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补充资料:青莲乡的通口河与平通河,汇流成涪江经嘉陵江注入长江。)
5.感受末句的委婉情味
李白自5岁开始读书,15岁学习剑术,直至25岁远渡荆门,一向在蜀地生活,此次出行,面对流过蜀地的江水,不禁产生故乡情。但诗人为什么不直接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本无感情的故乡水怀着深情厚意,恋恋不舍一路护送,万里相随呢?
提示:原文委婉尽致,极有情味。李白赋予了自然江水情感和生命力,流水似乎也变得多情,世界因诗人的多情而呈现为多情。
6.这一份对故乡的多情,并不仅仅在尾联体现,而是贯穿整首诗。诗中哪些地方也体现了“送别”之意?
从:本意“作”,不妨释“顺”或“随”,李白驾船顺着流水来到了荆门,逆水回望,家乡的渡头无影无踪。流水陪伴之意可咀嚼。
随:船在动,山一路跟随着动,一直跟随到荆门山,才与我告别。
入:长江一直流入天地的尽头,会一直看着作者奔向前程,而无论李白走多远,故乡的山水都会装在他的心中。
仍:始终,回应上文,说明以上所写之景,皆与“故乡水”有关。明月是江心的明月,云朵是江上的云朵,作者的视野,始终没有离开故乡的水。
小结: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论道:“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清·沈德潜《唐诗别裁》)现在我们可以告诉沈德潜送别之意不仅有,而且还很浓。长江是一根弦,青山、秀水、明月、彩云便是长江弦上奏出的雄伟奇丽的歌。游子即使远行千里,也一定不会忘记故乡。这种浓厚的情意在短短几个字中便尽显无遗,真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我们走进了一个情景交融、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这个空间便是意境,它引发我们的遐想,触动我们的灵魂,也能体悟诗人的情感。让我们用朗读再一次进入那一幅幅富有情感的画面吧。(板书:意境)
(四)拓展阅读,把握诗意
李白曾三渡三峡,每一次都关系着他的前途和命运。同样是写三峡,情感却不尽相同。我们透过诗歌呈现的画面,来感受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情。
1.拓展一。联系学生熟知的李白诗作。我们熟知的《朝发白帝彩云间》一诗,是李白获罪流放时接到大赦的诏书,他快乐得像个孩子,口占一绝:(出示幻灯片)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学生朗读,简单交流从文字中体会到的情感。这里的喜悦之情合着流水都洋溢在诗句中。
2.拓展二。此前一年,流放时李白所写的《上三峡》却写尽了时光难度,逆境难熬的心情。(出示幻灯片)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上三峡》
学生朗读,简单交流从文字中体会到的情感。
3.拓展三。(出示幻灯片)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
这种“真”是可以检验的,即能否让人具体感受到。李白是以生命的激情来面对山水的,他笔下的山水无不融入了诗人强烈浓郁的情感基因,因而放射出动人心魄的个性美。情感出境界。
小结:(出示幻灯片)“读诗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培养我们有一颗美好的活泼不死的心灵。”(叶嘉莹)
今天我们透过诗歌的语言,融入自己的想象,通过品读画面,感受到了诗人的喜、悲、欢、苦,触摸到了一个鲜活的生命,我们的心灵也变得丰富起来。这就是诗歌带来的魅力。
轻舟载着他超凡脱俗的诗魂远去了,而悠悠的长江水,永远在人们心中奔腾。来,让我们送送李白,再一次吟咏《渡荆门送别》。
李白诗《渡荆门送别》原文赏析 第4篇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赏析 第5篇
这两句描写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美妙景色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般的奇景。雄伟壮观,想象瑰丽,意境高远,景象美妙。
评点:
本诗是诗人出蜀东下所写的告别故乡的抒怀诗。开元十四年(726年),诗人满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情怀离开蜀地东下。本诗就是在旅途中写的。从诗的内容上看,本诗应该是诗人在船里吟诵的,他与送行的人应该是同舟共发。本诗描写了诗人路过荆门时所见的两岸的瑰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壮阔的胸襟和奋发进取的精神。诗题中的荆门是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在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相对。
首联两句说明了诗人远游的目的地楚国。诗人从水路走,乘船过巴渝,经三峡,一路奔向荆门之外。他主要是想去楚国故地的湖北、湖南游历。当时,诗人坐在船上,一路上兴致勃勃地观赏着大江两岸高耸入云的崇山峻岭。
颔联写随着船的前行,诗人眼中景色的变化。当船行驶到荆门一带的时候,两岸的崇山峻岭突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马平川的旷野平原。诗人一眼望去,江水奔涌,天地辽阔,诗人的视域顿时由狭窄变得开阔起来,心情也随之变得更加畅快。“江入大荒流”中的“入”字用得既贴切又极有分量。随着滚滚奔腾的江水,看着溅起的朵朵浪花,听着“哗哗”的流水声,诗人顿时焕发了青春的朝气。这两句的笔力可以和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相比,甚至可以看成是李白泛舟游历,杜甫停船细观。
接着,诗人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不再写山势与流水了,而写到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夜晚,江面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面镜子,可以从中看到月亮的影子。白天,云彩瑰丽、变幻无穷,生成海市蜃楼一样的奇异景色。诗人用云彩结成的海市蜃楼反衬天空的辽远、江堤的广阔,用水中的月亮衬托水面的平静,对比效果突出。
尾联写乡情。面对荆门附近的风光和流过家乡的江水,诗人突然开始思念家乡。但诗人不说自己思乡,而是用“故乡水流经万里为他送行”的别致写法,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全诗结构层次分明,波澜起伏;意象瑰丽,风格宏伟,意境高远。尤其是第二联两句诗,更是写得大气非凡,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历来为人称颂。
赏析:
唐开元十四年(726),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清朝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是不确的。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足见椽笔功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或认为李是行舟流览,杜则停舟细看。此说颇是在理。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颈联两句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渡荆门送别》教案 第6篇
1、有感情地朗诵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理解诗歌内容。
2、理解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一、预习导学
(一)阅读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喜游名山大川,二十六岁出蜀,游踪遍四方。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李(诗仙)杜(诗圣)”,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写作背景:
李白年轻时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蜀出三峡,直向荆门山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地游览。这时的诗人朝气蓬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野顿时开阔,别有一番景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朗读课文,结合资料及词典,解释下列词语。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
3、熟读全诗,借助翻译书理解句意,把你理解的句意写在诗句的右面,掌握诗歌大意。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二、课堂研讨,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
1、这是一首送别诗,谁在送作者?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赏析“随”、“入”的妙处。
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写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
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的旷野。
“随”字将地形地势的变化真切的表现出来,化静为动,给人以空间感、流动感。“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构成了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
4、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
三、巩固训练:
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江入大荒流()仍怜故乡水()
2、这首诗一共四联,首联交代了,颔联和颈联写出了沿途看到的景色。尾联抒发了。
3、诗歌交代了远渡地点和此行目的的句子是:,。
用拟人手法表达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运用化静为动的写法,写出了诗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所看到的壮阔景色,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从俯仰两个视觉角度描写长江奇丽景色的诗句是:,。
四、中考链接。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赏析《渡荆门送别》有误的一项是(D)
A.此诗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作者很自然地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
B.颔联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C.颈联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夜间的风景;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写黄昏的风景
D.“应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由之前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亲朋好友都来欢送我不忍分别,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
3、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说说你的理解。
“随”字将地形地势的变化真切的表现出来,化静为动,给人以空间感、流动感。“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
4、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这两句描写舟过荆门时所见的壮丽的景色。两岸的山峦渐渐消失了,眼前事一望无际的广阔的原野,江水冲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5、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
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乡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为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情。“万里”与首联中的“远”字相照应。
这两句紧承起句,写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两句中的第二字练得好。“随”字,以动衬静,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直接地表现出来,写得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辽阔的原野。
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的旷野。
5、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乡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为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情。“万里”与首联中的“远”字相照应。
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
译文:
使至塞上
1、单人独乘,轻车简从,到边疆去慰问、察看,我身为使者路过居延。
2、随风飘飞的蓬草,飘过边塞,振翅北飞的归雁,又进入了胡人居住的地方。
3、在浩瀚无际的沙漠中,烽火台上燃起的一股浓烟直起,蜿蜒曲折的黄河映村着落日的残红。
《渡荆门送别》教案 第7篇
原本《渡荆门送别》的设计是采用常规思路,即诵读--分析--背诵,只要半节课就可完成任务。但这次想在写作方面花点工夫,就用了一节课时间。
上课伊始,诵读全诗后,即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全诗内容。还没布置完,已有学生在下面七嘴八舌地叫了起来。可当我要求他们把这一句话写下来后,立即鸦雀无声了。不是学生忙着写,而是要把这句话写通顺颇得费一些心思。过了一会儿,我叫了两个学生上台板演。果不其然,如此简单的题目,两个学生写了这样的句子:一为“写李白在荆门送别友人。”这是受题中“送别”两字的误导。一为“在荆门山看到的美丽景色。”过于简略,没有写出要点。我要求这两学生讲出自己的理由,然后其余学生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把题目中的“渡”字讲掉了,也把整首诗的内容理了一遍。最后终于把这句话修改成比较令人满意的句子了。虽然花的时间有点长,但无论是对整首诗的理解,还是对句子的表述,都达到了设想的目的。
其次是在讲颔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时,要求学生给这两幅图画各拟一个小标题。经过思索,第一句很快就出来了:“水中映月图”。但第二句要求与第一句结构相同,就得好好斟酌一番了。当然,最后也得了一些好句,如:“江上飞霞图”、“天边流云图”。应该说这一环节还是很受学生欢迎的,他们的兴趣也很大。
这样一来,一节课就过去了。虽然说时间花得较多,但我自认为这堂课还算是能令人满意的。
渡荆门送别教案 第8篇
教学重点:
1、背诵这首诗。
2、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3、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师:你知道哪些描写送别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反映故园之思和离别之情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2、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被后人誉为“诗仙”。
3、简介写作背景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二、初读诗句,整体把握。
1、播放朗读读音,整体感知。
2、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朗读课文并解释词语。渡远:乘船远行; 云生:云彩兴起; 怜:爱;
故乡水:指流经四川的长江水。
3、学生齐读这首诗,然后个别学生读。
4、思考交流全诗大意。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来到荆门之外。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山已经到了尽头,江水就在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云气勃郁,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山山水水,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
三、反复品读,入境悟情。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写景,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烘托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
3、诗中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山的美景的?(“月下”写夜晚,描绘近景,“云生”写白天,描绘远景。)
4、诗人已为荆门外的美景所陶醉,为什么却“仍怜故乡水”?(作者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和激动,但也忘不了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
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给我们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描写明月映江水、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6、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渡荆门送别(补改) 第9篇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了解诗歌的结构方法,领悟表达方法,学习写作诗歌。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学习诗歌的写作。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送别的诗句。老师查找有关李白的资料。教学步骤: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许多送别诗,你们能说说有哪些?提示:《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等,你还记得吗?
生回答并朗诵。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很特别的送别诗《渡荆门送别》(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整体感知
学生听读,注意节奏、字音,思考下列问题:
1.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2.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送别诗有什么不一样?它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以前的送别诗是友人相送,表现的是友情,而这首诗,一下子看不出来是谁送谁,表现的是乡情。一般送别诗的感情基调是依依难舍缠绵悱恻,而这首,却是兴致勃勃满腔豪情。)
三、品读诗句,体味内涵
1、介绍作者
2、逐句串讲
这首诗首联叙事,颔颈两联写景,尾联抒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前两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长江冲出三峡,在茫茫原野中一泻千里。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辽阔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后两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个“飞”字极富动感,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变幻,构成海市蜃楼般的景色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天镜”飞,“海楼”结,写出了李白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向往。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情,而是说故乡之水怀着深情厚谊,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切。表现了作者浓浓的乡思。
综观全诗,似乎诗人写送别之情只有尾联两句,其实不然,中间两联写两岸青山挺立,夹江相送;写江流天地,地老天荒;写月照孤舟,依依相伴;写彩云变幻,绚丽多姿。全是为了烘托一江“故乡水”,一颗“明月心”。诗人要走了,离开生他养他的山水明月,这些青山、秀水、明月、彩云,依依难舍,万里相送啊!这份山水亲情就充盈在这字里行间。
四、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1、逐句教读,边读边纠正学生的发音,指出应注意的节奏、字音。
2、根据诗歌的主旨确立朗读的感情基调。(兴致勃勃 豪情万丈 热爱家乡)
3、讲清朗读时每联的轻重缓急,高低起伏的具体要求。
首联是诗歌的起,内容是叙事性的,语调应该比较平实,语速适中。
颔联是诗歌的承。李白顺流而下,兴致勃勃地来楚地一游。刚出三峡,看到的是茫茫原野,辽阔江天。眼前顿时一亮,心旷神怡。这一句要读出诗人的兴奋。语调上扬,语速稍快,音色清亮。
颈联是诗歌的转,由实景转为虚景,同时也是感情的转折上升点。这句要读的跌宕生姿,读出诗人的万丈豪情。语气铿锵有力,语速快慢结合,音色浑厚粗犷。
尾联是诗歌的合,也是情感的归结。由于前几联的蓄势这里是一个总的爆发。要读出诗人的无限乡思,对家乡之水“万里送行舟”的感激和感动。语气深沉,语速徐缓沉稳。
4、创设情境引导朗读
颔联:诗人乘船顺流而下,过了荆门随着平野的到来,眼前豁然开朗,群山向后退去,只有奔腾的江水一泻千里,他站在船头兴致勃勃地吟道:(生朗诵)
颈联:你就是英俊潇洒、才华横溢、踌躇满志的李白,面对天镜飞、彩云结的雄阔景色,想到自己很快就能投身仕途,一展雄才伟略,于是,你意气风发地吟道:(生朗诵)
尾联:诗人离开了生他养他的家乡。这些青山、秀水、明月、彩云,依依难舍万里相送啊!李白满怀深情地吟道:(生朗读)
5、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朗读课文
6、抽查朗读,点评。
7、齐读背诵
五、体会写法,指导写作
1、让学生找出这首诗押韵的句子或者韵脚,让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诗歌,如: 《赠汪伦》行 xíng 声 shēng 情 qíng 《静夜思》光 guāng 霜 shuāng 乡 xiāng
教师点拨归纳,总结一般规律。(韵母相同或相近叫押韵,偶句押韵或偶句加首句押韵。)
2、这首诗哪几句是叙事的,哪几句是写景的,哪几句是抒情的?(弄清结构,首联起,颔联承,颈联转,尾联合)
生答,教师点拨,总结。
3、这首诗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答,教师点评。
4、这首诗写景的两联,让我们感受到了李白渴望放浪一游和一展雄才伟略的万丈豪情。
这种借写景来抒发情感的方法叫什么表达方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教师小结。
5、自由命题,以赞美家乡思念家乡为主旨写一首诗。要求:注意偶句押韵;注意诗歌的起承转合;学习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6、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7、集体交流。
六、课堂总结:
由学生谈收获。
《渡荆门送别》李白 第10篇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渡荆门送别 李白
★ 《渡荆门送别》李白唐诗鉴赏
★ 渡荆门送别课文翻译
★ 渡荆门送别改写作文
★ 李白的送别诗
★ 李白《赤壁歌送别》译文及赏析
★ 有哪些是李白写的送别诗
★ 汪伦送李白的送别诗句
★ 送别 王维
《渡荆门送别》教案 第11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德育目标
1、这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文笔优美,情真意醇。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2体会作者对诗人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从中进一步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结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感。
3、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在教学本首诗时,通过放朗读读音,让学生体会,然后学生齐读这首诗并感悟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2、问题式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象。
3、采用课件进行教学(幻灯片)。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唐宋诗词历来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渡荆门送别》,唐代的名家名篇。学习时重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和默写。
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号青莲居士。
〖拓展〗: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
1、教师朗读或学生听录音。
2、学生自读,初步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名学生读,要读出思想感情,齐读诗歌。
4、《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5、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广阔的江面,而在荆门以西作者见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6、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延伸〗海市蜃楼:是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多出现在夏天海边或沙漠中。
在崭新的环境里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会产生敏锐的感觉,如李白在荆门以东见到的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景象,在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这饿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假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我们见到的则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在山地,我没就只能见到:山高月小。
7、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拟人。不是,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8、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9、〖拓展〗朗读杜甫的《旅夜书怀》,找出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旅夜书怀(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0、齐读,背诵这首诗,指名学生背诵。
11、总结。
——《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说白了就是“水送人,人思乡”。
12、发放课堂练习。
三、布置作业。
1、能熟练背诵和默写;
2、预习下一课;
3、〖探讨〗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是如何在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的?
这首诗五、六两句在李白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这里的新奇不在描写景色的本身而在它的托意。“月下飞天镜”,“下”字是动词,说月亮下来了,影子落在江水中。圆圆的月亮,像一面镜子。镜子从哪里来的呢?从天上飞下来的。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影,上下生光,照得大地的一切晶明透亮。古诗:“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本诗却从相反的方面来运用它新奇的想像。“云生结海楼”,诗人看到天空云彩的奇幻变化,产生无穷想像。“海楼”即“海市蜃楼”。这种自然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光线在大气中的折射,在大海或沙漠的上空,有时忽然出现像城市的奇幻景象,古代人的科学水平低,惊为神怪,认为是海中的蜃(蛤蚌之类)吐气结成的。江汉平原上空并无这种自然现象。诗人所指的是天边云彩各种奇异的形状,仿佛也产生了仙人楼阁似的。为什么平常的月景和浮云能引起诗人这么大的兴趣?因为在崭新的环境里认为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产生了敏锐的感觉。过去诗人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所熟悉的是蜀中的山山水水。如今渡过荆门,山渐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诗人的感觉自然新奇了。
四、结束课程。
板书: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
首联 交代旅程
颔联 喜悦开朗
颈联 新奇景色
渡荆门送别诗歌赏析题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