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荷塘散文
九月的荷塘散文(精选8篇)
九月的荷塘散文 第1篇
九月的荷塘散文
在华科大附小读书的外孙放暑假以后,差不多两个月了,我极少光顾南大门和二门之间、栅栏内的荷塘。待开了学,等我有机会去接放学的外孙时,已是九月的中旬了。江城早已变暖的气候提前和延长,给人的感觉一年中有半年热天似的。眼下虽入秋分,早晚凉一点;反常时也有燥热的时候一一这不,昨晚又是开着空调睡的觉。“一场秋雨一场凉”的谚语失灵了。夏不像夏,秋不像秋,无序了。难为了呆板的诗人,一立秋诗中就慌着用寒蝉,不知引来多少质疑。也是的,全然不顾实际情况,套用过去季节交替的物候,能不惹麻烦?生搬硬套的诗沒有一点生气,活泼就更谈不上了一一诗之大忌呀。迟到的秋天,延长了荷塘的繁荣,眼下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下午四时半,我在附近办了一点事,又专门来到了这儿。马路上汽车的轰鸣声透过了层林遮掩的栅栏,隐约传过来,但并未打破一墙之隔的宁静。置身这里,仿佛与喧嚣的浮市脱离,心很快静下来,沉浸在这里了。这时的太阳失去了夏日的热烈,照射在身上微热可耐,尽管未感凉意。夏日高树上时起时伏的蝉噪声突然听不见了,空寂宁静,任由思绪自由地飞扬。
这儿有两个挨着的塘,被中间宽宽的路堤隔断了。从路旁两排比碗口还粗、直刺云霄的水彬树来看,有些年头了。至于当初是一分为二,还是五十年代初建校时就是天然的两处,就不得而知了。不过,竖立的荷花池的牌子,大槪是近一二十年的事,算是一处校园风景吧。这在华科大还有多处,都是在校内。记得还有一处是片片荷叶状连成的石桥,通往湖心亭的。那是文人墨客喜欢的格局,我只是路过时见过,从不刻意去寻诗的。这儿呢?先前是接外孙时经过留步,时间充裕时悠闲地转一下,久之,不知不觉地驻足了。就像无意走到一起的情侣,让人大吃一惊:“这怎么可能,不般佩呀!”这大概是人们常说的日久生情的缘故吧。也就是不起眼的人,或者不起眼的事,无意融合在一起了,如果不是外力磁场的强烈地吸引,恐怕是再也拽不开了。从不赏荷的我就是这样的迷上了荷塘,无形的思想束缚,怕是再也摆脱不掉了。
中旬时见过的几株迟放的荷花,点辍在层叠交错的叶间,格外惹眼。虽说不及烈日下滿目群芳的艳丽和壮观,较之秋后空旷萧条的.田野,这綠叶的世界中,掩盖不住、依稀可见的粉红色的花朵,无疑是一道靓丽的秋景一一尽管是渐入晚塘一一有点迟暮美人的味道,颇耐人寻味的。一个星期前来时是寒露,今天站在这儿却是秋分的第三天了。一眼望过去,塘面上再也看不见一朵花了,四处转悠了一下,芳踪悄然遁去。就像我高中的昔日同窗,花甲早过了,还那么固执地端祥着,总想从老脸中找到青葱时的俊美,心里暗忖:“当初的他(她),在哪儿呢?”较劲吧,有意义吗?岁月带走了美貌,可带不走甜甜的笑脸,比当初羞涩的笑容更迷人的微笑,那么顺眼,怎么看不见呢?前几天,大学同学毕业四十周年聚会。有人指着姗姗来迟到的佳丽笑着问我:“长子,你仔细瞧一瞧,猜猜这位是谁?”我的天哪,一个小组的同学,毕业后一直未曾见面,真的看不见一絲当年稚嫩的模样,尽管举止是那么的优雅。幸好晚来的三个女生中,有两人我见过,用排除法很容易猜到了。当我喊出她的芳名时,引得大家开怀大笑。我想,她当初的恋人(如果有的话)如果也认不出来,会是一番怎样的感慨?不是老夫眼拙,是时光无心,岁月无情啊!
花谢光了,却成熟了果实的莲蓬,颗粒饱滿,沉甸甸的。这莲子,要么摘走果腹;要么被北风抖下,滑落入水底。成了美食也好,掉进泥中也摆,总算有了一个好的去处。剩下的滿塘的荷叶呢,等待的是晚秋,抑或漫长的寒冬。
寻芳无果,收拾起探花的心情。放眼秋风拂过,碧叶荡漾的塘面,好不壮观。全然不像秋日萧条的田野,仍然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春天绿满池塘的景象。
刚到这儿,正好看见一对古稀夫妇合影留念;还有一对老年夫妇可能拍过照了。听见拍照的老妇人说:“快走,我们去站队买饭吃。”他们一边说笑,一边慢步往华科大的食堂方向走。彬树林旁的条石凳上,也有两个老妪正在促膝闲聊,穿过树梢的阳光荡漾在安祥的笑脸上。我的镜头中,荷塘对面的小楼旁边,还有一位素衣老太婆正在习拳,是太极拳还是八段锦,我也说不上。
夕阳西下,我流连在坡上的石径小道上。望着阳光洒滿的绿色荷塘,我想着刚才在荷塘边那么沉静、那么优雅、那么安祥的几个老者,我似乎感悟到了什么。
九月的荷塘散文 第2篇
以前,我从没注意过它。我的目光总是穿过窗口,飞向远方,落在翠屏似的真君山上,然后在山上那一角灰白或浅蓝色的天空上略做停留,便倏地转身,蜻蜓点水般地掠过水平如镜的北门河,便折回自己的屋子。
我想,我的眼角或余光一定曾经看到过它,却因为无意识而视而不见。或许,春天的时候,它还没有蓬勃和茂盛到能够引起我注意。再或许,它真的离我太近了, 以至于竟成了我目光的盲点。总之,虽然我常为了一日三餐,无数次在这个窗口忙碌,或踌躇。但我竟没有真正看见过它。
但当我真正看到它时,就立刻被它征服了。
那时我正在准备早饭。河岸在修路,我被那个挖土机器的声音所吸引,于是透过窗口去看那些机器工作,遥想过不多久,便可以,享受浩荡的河风,和家人在这条新修的河边小路上散步了,心里是美美的喜悦。在此之间,我的目光不小心开了下小差,于是我惊诧地看到了那片荷塘。
仿佛发现新大陆似的。我感到一种新奇,更多的是内心的震撼和臣服。
并不是它有多美,不是的。相对于许多荷塘来说,它没有那种“接天莲叶无穷碧”的逼仄气势,也不像“ 映日荷花别样红”那样夺人眼球。它只是静静地呆在那里,守着自己半亩方塘。是的,只有半亩方塘,其实那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荷塘,只是隶属于北门河的方寸之地。我猜想在北门河改造和拓宽之前,它是属于哪位农家的孩子,也曾被精心圈养过,为农家奉献过许多又白又肥的藕。如今,北门河的水涌进它的身体,它和北门河融为一体,同时,它也被主人遗弃了。
也许它应该有点失落,或惆怅的吧?当它被淹没在河岸的一角,再也无人注意的时候;当它开出的花,极少有人欣赏的时候;尤其是当一节一节丰硕肥白的果实,被埋在淤泥中再也不见天日的时候。它理应有一点痛苦的`吧?所以在每一个夏日的雨后,叶子上那一颗颗最清彻,最晶莹,最美丽的水珠,是它伤心的泪滴吗?所以,每当风起的时候,它一定会摇头叹息或者对影自怜的吧?
但是,它没有。
当我试图用悲悯的目光来安慰它的时候,发现它的神态是如此娴静,透着清凉的绿意 。仿佛一个低眉的女子,安静地在织一幅荷叶图,将开未开的花苞上,悄悄地立着一只蜻蜓。她并没有注意到我,还有我脸上的羞愧。只是静静地做自己想要做的事,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又仿佛是一个着青衫的中年男子,就那么端然地坐着,你不知道他在想什么,因为他脸上永远是不动声色的沉静。
我喜欢这样的波澜不惊和不动声色。就好比诗中写道:“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那个自导自演,东奔西跑的游戏者始终是鱼啊,和莲叶有什么关系呢?莲在水中自由地生长着,其实她和鱼一样的自由。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长叶,什么时候开花,或者不开花,都由自己决定!
每次看到那片荷塘时,那些层层叠叠的浓绿,带着些许清凉,总是一下子就击中了我。我常会呆呆地站在窗口看那些荷,或者故意跑到窗口看一眼它们。有时,甚至会生出要走近河边看一看的想法。但我没有走近,也许远远地看一眼就好了,因为我去与不去,看或不看,它们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九月的荷塘散文 第3篇
抒情散文的美感实现, 至少需要两种因素———人与文本的积极参与。人本因素中作者人本与读者人本缺一不可;相应的, 文本因素中也包含作者文本与读者文本。就是说, 抒情散文作家、作品及读者之间, 其美感实现有着各自的自身实现与相互实现, 因此, 我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在抒情散文的美感的自身实现中, 作品对象是外因, 作家对象是内因, 在其相互实现中, 作家、作品是外因, 读者是内因。从《荷塘月色》文本写作解读的美感实现观之, 可略见一斑。我从以下几方面去剖析课文。
一、文本写作呈现的美的基本形态
《荷塘月色》有如下三方面的丰富性:1.如诗如画的自然美;2.一波三折的情感美;3.行云流水的形式美。现作如下评述:
(一) “物色之动, 心亦摇焉”
自然物作为人与人类生活的象征而呈现一种象征美, 这是自然美的高层次。这种象征美是由于自然物本身的自然属性与一定社会内容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形式结构而形成的, 且主要是以其所表现的社会内容而具有审美含义。如梅兰竹菊之与君子、大地之与母亲、太阳之与希望等, 都是自然物的象征美的表现。如: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 像闪电般, 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朱自清认为写景散文就应当是“画”, 是“以文学作画”, “画中有诗, 诗中有哲学”。
《荷塘月色》选取荷、月两个为历代中国骚人墨客所吟咏不休、渲染无穷的自然物为中心意象。其象征意味和审美意义中, 蕴含了先人的精髓, 同时, 更重要的是, 也吸纳了朱自清的所有才华、心血、情韵与一生遭际。在荷、月意象中, 寄寓了他全部的审美理想和审美价值, 他挥洒着工笔与写意双重驰骋的自由。他以比喻、想象的形式铺写月夜的荷月、荷花, 不仅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淡雅、美丽、柔和、恬静、朦胧的图景, 更抒发了寂寞、苦闷与不平静的情思。写月光下的荷叶荷花, 由静态而动态地写出其形、色、味等全方位感受;写月色则是由光而景, 由上而下地多视点观照。
(二) “繁采寡情, 味之必厌”
朱自清深谙这一修辞原则, 他在描写客观景物, 抒发思想感情时, 善于结合具体的题旨情境, 选择最恰当的不可移易的动词, 将静态的事物动态化, 从而使描写的事物形象可感, 生动逼真。
朱自清主张在散文中要渗透情感, 其作品无不体现这一主张。面对社会、人生, 他以血写血, 以泪写泪, 笔触透达了生活之本质、生命之本质。他“处处不忘记自然与社会”, 即使是“写到了风花雪月, 好总要点出人与人的关系, 或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以抒怀抱”。他记秦淮河歌、染荷塘月、感亡妇恩、念父亲情、写春天意, 无不洋溢着他“个人”的情调, 饱含“激情寓志”之声———或寄托政治忧愤, 或指点社会疮痍, 或暗示对光明的追求。所以在他的散文画面中, 总是别有一番画外情韵和滋味。
《荷塘月色》写成正是1927年7月, 是蒋介石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之时。作者“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 四顾茫然, 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 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在当时, 他两条路都没有走, 而是采取逃避办法”。因此, 该文通过对荷塘月色的幽静淡雅景色的描写, 表现了作者不满现实、希望解脱精神苦闷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他“动情辞发”, 开篇直入主旨,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继而以 “自由人”的心境 “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以此一句, 引出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的超然出世之美。但在这沉醉之中, 蝉声与蛙声, 却打破了他超然的境界, 他重坠现实深渊, 烦恼再起且益难排遣。文章之末以采莲的江南旧俗一合, 文章境界大开。历史与现实、北方与南方、物与我、我与人至此都连成一片。
(三) “形生势成, 始末相承。”
朱自清先生给我们勾画出一系列鲜明生动的美的形象:幽深静谧的“荷塘”, 自然与情感美的碰撞、融合, 产生了味之无极、绵绵如织的佳构, 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我们知道, 文学作品的形象是借助于语言表现出来的, 作家要塑造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必须对语言进行艺术的加工锤炼, 以最准确的文字反映事物的形态。散文是文学中最讲究语言锤炼的文学体裁之一。可以说, 散文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魅力。从这个角度说, “散文是语言的艺术, 杰出的散文家都是卓越的语言艺术大师”。
朱自清就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 他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 即使是日常生活中的口语, 一旦经过他笔炉的加工, 也会变得鲜活起来。读他的作品, 我们可以体会得到, 那些自然景物经过他语言的修饰润色之后所具有的形象美感, 为读者提供了诗的情怀与空间。
二、文本画面的美感实现
朱自清曾在评论孙福熙的文章时说:“他的文几乎全是画, 他的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 他叙事, 抒情, 写景, 固然是画;不但文中有画, 画中还有诗, 诗中还有哲学。”其实这个评价用在他自己的散文中, 也是十分恰当的。如同画家是善调丹青的高手, 朱自清是善于运用语言文字的高手。他的散文充满着诗情画意, 读它, 不仅是听悦耳的歌, 简直是欣赏美丽的图画。如: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如梵婀 (ē) 玲 (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 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的写景散文不单描绘静态或动态景物, 而且还融进了人物的活动, 既显得朴素自然, 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三、文本解读的美感实现
有人说:“散文是心灵的歌。”的确, 散文是作家从心灵深处奏出的最强音, 它能表现一个作家的内心世界, 字里行间跳动着作家情感的音符。我们读一篇优美的散文, 简直就是欣赏一首悦耳动听的歌。
朱自清写景散文的语言, 有一种声情并茂的音乐美。他像演奏家善于调整琴弦那样, 善于对语言进行加工润色, 因而形成了他散文语言的匀齐和谐的诗意, 读他的散文, 仿佛沐浴在清澈的山泉, 通体舒畅。郁达夫曾这样评论他的散文, 说它“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 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 除冰心女士之外, 文章之美, 要算他了”。
如果说在本文写作过程中, 意象是显性的, 作家是隐性的, 那么, 在文本解读中, 作家与文本均是隐性的, 处显性地位的是读者。
“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 创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赏。”在解读过程中, 作家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解读过程使读者成为作家。每位读者得以亲历身受作家的体验, 并挖掘自我, 选择、丰富作家经验, 在文本的解读中获得共鸣。
《荷塘月色》的选材, “于一言一动之微, 一沙一石之细, 都不轻轻放过”, 叙写情文并茂, 为读者的二度创作提供了广阔空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林黛玉”, 反之, “这一千个”也用重组和补充了“这一个”。同样, 一千位读者之于《荷塘月色》不啻一千遍地重组和补充了“这一个”《荷塘月色》。这是抒情散文美感的最终实现。
综上所述, 在教学过程中, 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亲历身受作家的体验, 并挖掘自我, 共同讨论, 在文本解读中获得共鸣, 从而达到抒情散文美感的最终实现。
摘要:一篇散文就是一个艺术世界, 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就是一个和谐的美感空间。从文本写作呈现的美的基本形态, 文本画面的美感实现, 文本解读的美感现实三方面解读《荷塘月色》。
关键词:抒情散文,美感实现,自然美,情感美,形式美
参考文献
[1]浅谈散文阅读教学的美感效应[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16) .
九月的荷塘散文 第4篇
关键词: 散文;比喻;运用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语音典雅清丽、蕴藉深厚,在修辞造句上已至炉火纯青之境地,《荷塘月色》一文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在短短的一千多字的文章里就运用了近30个叠词,近20个比喻。尤其是新颖独特的比喻运用,更使得全文气韵盎然,余味无穷,妙不可言。这位大师精深纯熟的修辞造句之功在此可见一斑。然而,美玉微瑕,在这众多优美的比喻句里,有一句比喻句读来甚感拗口,于情于理均相去甚远。下面,让我们一起读读这篇文章的第五自然段中的一句:“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朱自清先生的意思是要表达一种适中之道,既不太明,也不太暗——淡淡的。然而,每当吟诵到此总觉得“味道”有异,觉得突然之间索然寡味,好似脱节一般,又似觉得画蛇添足。前面的诗情画意绵绵涌来时,到止却顿然消失,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那么,问题何在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点来分析。
第一,从比喻的特点来看:使用比喻讲究本体和喻体在某一点上要极其相似,相似的两个事物方能打比方。上边的句子是一个比喻句,用“酣眠”和“小睡”来比喻“月色”。不浓不淡的“小睡”与不浓不淡的“淡淡的月色”咋看起来是很相似的,它们均有“淡淡”的意思。然而,这只是形似而神不似。“淡淡的月色”是清丽的、素静的、高雅的。而“小睡”则是迷糊的、懒惰的、安逸的。前者重在精神的平和宁静,后者重在肉体上的舒适松弛。其涵义格调、韵味迥然不同,仅“淡淡”之意略相似;相似的成分微乎其微,它们缺少一种美的联系,没有共同的美的基础。生硬的它把他们相比则会适得其反。
第二,从全文的内容上来看:这是一篇美文,“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与睡眠是矛盾的。在这种如诗如画的夜景中,人们唯恐清醒不足,怎好在羡慕“小睡”呢?赏月的舒适与“小睡”的舒适是绝对不能划等号的。
第三,不符合习惯用法:贪睡之人以酣睡为美,悠闲之人以小睡为美,在人们眼里看来这都不是好的现象、而珍惜时光之人则要秉烛游了。用睡眠来比喻美好的月色无论如何也难于让人接受。
综合以上三点,可见原文中的比喻运用也还是有瑕丝的,有些美中不足。我想应该还有更好的事物来比喻月色。那么,作者怎么会误用睡眠来比喻月色的呢?这大概因为《荷塘月色》是写夜的,夜与眠便有了联系,因而,妻“哼这眠歌”,“妻以熟睡好久了”,等均在情理之中,受潜意识心理影响,形成了暂时性心理定势,前面提及睡,后面也顺手拈来作比。再者也是习惯用修辞手法的惯性所致,好歹也要“比”它一“比”。欠缺细致推敲。后经发表,再经成名,便不在意了。
以上“——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一句我个人觉得可要可不要,“但我以為这恰是到了好处。”意思便在不言之中,与全文淡淡的朦胧的意境天然吻合,恰到好处。不必把“……恰是到了好处”挑的太明了,这样个中滋味才会更有韵味无穷,使全文达到更加完善的艺术境界。
散文夏天的荷塘 第5篇
总爱一个人傻傻的与绿叶、花草、丛蝶默默为伍,感受他们所有的美丽与生命里的所爱。是性格使然?还是以成了习惯,便也无关重要了,那自然里的爱美丽、纯粹、伟大。
无事时,便会渡到荷塘,延着池塘的石板小路
慢慢游走,半夏的莲花开的娇美,清清的薄雾像舞女的纱飘逸,染着浅粉,裹着清香。徐徐的扑面走来,又慢慢的消失在林中。
唯有那沁人心扉的荷香滕饶,打湿了蝶儿薄如蝉翼的一双翅膀,醉在花间恋恋,听莲的窃窃私语。
半夏的荷塘,荷叶甜甜,铺满湖面。粉面绕绕摇曳双影。没有深秋残叶的凄清,更没有落菏的清愁,这便是心中的一个美丽的完美了。偶有落花,却无惆怅心绪,应是一个美丽的炫舞。
这一年,我经历了半夏莲花盛开之际,我便很少的观看,心满是一朵盛开的莲花了,静静、悠悠、清清、美美。
最爱一个人静静的走在池边,或是坐在莲旁,感受那莲开的韵味、意境,倾听莲开的心事。
走在清逸的湖边,什么都可以放在身后,什么都可以忘记,什么都可以不想。唯有一片蓝天,唯有一湖美丽,唯有那神圣的绽放,唯有那一湖静静的倒影清澈
是心灵深处的拥有,有些美丽只有用心感受才能永久,才能拥有。
荷塘的优美散文 第6篇
平顶山白龟山水库的北侧,有一个马僧桥村,村前水库的水时涨时消,形成一片湿地。数年来,荷成了湿地的主人。荷年年是那样的茁壮和繁茂,引来八方游客,留下了许多趣事,神奇、富饶的水库湿地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笔者闻之心动,夏末,和好友一起驱车来到荷花塘前。
伫立在荷塘湾,脚踏在石头砌成的一段堤坝上,放眼宽广的水面,只见荷塘里荷叶田田,菡萏冉冉,莲蓬茁行,荇菰穿行,鸥鹭悠悠戏水,蜻蜓闪闪腾空,荷香扑面而来数以万计的荷蓬、荷叶、荷花、荷尖或正或斜,或仰或揖,或浓或淡,或大或小,昂然立于天地间,展示着生命的伟岸。风吹荷摇、释放出强烈的生命力。
望着那新绿溅溅的塘水和蓊蓊郁郁的绿荷,心旷神怡,目光久久不愿离开。突然脑海里跳出唐寅“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的诗句来。
朋友租来小舟,舟儿破水而行,惊动了荷的甜梦。荷伸展腰身,弹掉身上的倦怠,用一脸温馨的绿,迎接一双双好奇的眼眸。
满塘怒放的亭亭荷花、荷蕾显得格外明丽、娴静,触手可及。被荷叶掩映的荷花,显现出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气质,婀娜多姿,惹人爱怜。
清风徐来,轻拂着塘里的水面,荷花释放出的淡淡清香,使人先熏了心,又染了魂。荷叶如伞,水珠似玉,荷叶流动着波光和涟漪,发出七彩的光晕。
走近荷,心好惬意。
摇曳的绿枝,托起一支支莲蓬。停舟摘莲蓬,莲蓬里饱满的莲子淡绿盈盈,浅红轻缀,暗香幽散,异彩纷呈,尝一粒,沁人心脾。
突然,天空飘雨,霏霏雨丝给天空织着淡淡的幕景。
有雨相伴,轻舟飘行,荷花入幽境,荷叶拂行衣,绿水香雾间,一种灵秀,一种洒脱,一种飘逸,一种和谐,在如梦如幻的荷塘中升起,心旌摇荡,意醉神迷。
荷塘抖落了我一身的倦意,众多的荷趣慢慢溶入心头。
小舟破水,惊起一滩野鸭,数对鸥鹭缓缓飞起,惊动了遥远的思绪。扁舟漫游荷塘,使笔者联想翩翩:苏子泛舟赤壁,屈子徘徊水畔,李白乘风破浪,春帆远水,秋月钟声,孤蓬落日,寒江独钓,野渡舟横舟的意象突然占据着我的思绪。
几声羊咩,拉回我的.思绪,成了这美丽画面中的点睛之笔,岸边高矮不一的杨树、柳树、杂树散落在塘周边。树梢上,花喜鹊在枝头跳来跳去,清脆的鸣叫声,轻轻地洒落塘面。
肥沃的堤边草地上,一群羊儿或寻觅,或专注,饱餐着青草美食,斑斓的水面,双飞的鸟儿,悠闲的小舟,青青的草地,懒散的羊群,静静的荷塘一曲《渔歌唱晚》回荡在天空。悠扬着远古的幽意,追索着生命的自然情态。
与荷塘同行,与滤尽杂念的心灵同行,我寻觅这荷塘绿水。
荷的意象,是我梦中的家园;荷的圣洁,是我内心的禅境。荷塘不见人,但闻人语声。空灵寂静,让人身世两忘,以妙有的物境,体现真空的悟境。
舟儿缓行,当我悄悄和荷花、荷叶握一下手,瞬间,心醉了。
我迷恋这片荷塘,迷恋荷的色彩,迷恋荷的优雅,迷恋荷的风姿,迷恋荷的圣洁,更迷恋荷的坚强。年年芬芳的荷,年年枯败,可荷依然是年年繁衍,年年成长。给大自然添一道绿意,年年与日月同行。
在这块湿地上,有一种情感在承载,有一种文化在传递。荷让人羡慕,让人敬仰,荷塘让人亲近,让人联想。这里可以平静地看色彩,看历史,看生命,看众生。
荷是夏天的一道色彩,入眼,入心,入骨,入魂。
荷是自然界的圣物,给人联想,让人坚强。
瞬间,荷点燃了我的心境和思想,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善,古今一理。同是一片土地,同是这一方家园。万物之间,须相互爱惜。
夕阳来了。
描写夜晚的荷塘的散文 第7篇
不知道有多久没走过这了,连翻开的日记本都已停在了四月的某天,忽然想把它补起。
木格板的咯吱声总是伴着远处流离,那个穿着高跟鞋的女孩在恋人的搀扶下小心翼翼的走着,怕鞋跟陷入了木格缝里,作为过客的我不禁莞尔。
凉风袭来,洒落我半脸的雨丝,半夏的夜有了凉意。路灯依旧是那样的热情和冷漠,暖暖的伴着丝丝落寞的情意。
不觉间就听到了那半亩的荷塘。
夜晚,总是先听到的,虽然我塞了耳机,那热闹的蛙鸣依旧钻入了我的耳朵。黑暗中看不大清楚,但荷叶的田田还是初露端倪,不似上次那么如蒿草般了。
与荷塘的邂逅总是每年一次的热恋,总是在不经意的夜晚与她幽会。有时候,听着煽情的歌谣或是不知名的小夜曲,有时候会回忆一下村上或是谁谁的208、209,有时候是一把破格子雨伞。
在这里,我总是会忘了我自己有多么的不堪。
我也不记得前些日子在想些什么了,但总是会纠结在为什么要活着这个问题,自己的结论总是没意义,但是又不清不楚的意义是什么。好像成了一个讨厌的习惯,总有那么几天会发痴发傻。我跟他们戏称是“大姨妈”来了。
总是分不清蔷薇与玫瑰到底有什么区别,就像是一个熟识的朋友却不能叫出他的名字,总免不了让自己尴尬,虽然有时候完全没必要的觉着别扭。我看到了它的开放却错过了它的凋零,有点遗憾夹杂着半点的愧疚,愧疚自己的粗心大意,遗憾错过了它最美丽的时刻。我是个不称职的人。
阳光总是太烂,使人思考得混沌了,人也混沌了。
夜,凉。却抹不掉半丝凄清。
九月的荷塘散文 第8篇
鲁迅曾提出在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作的丰姿”, 傅雷认为“神似”是翻译的最高境界, 而钱钟书也提出了“化境”的概念, 虽然后者的要求太过模糊, 但是对文学翻译仍有一定的启示:即, 在保持对原文忠实的基础上, 再现原文的风格是十分重要的。具体说来, 要让目的语读者也能体会到中文读者能感受到的美。
以朱自清为例, 他的散文素来被认为是清新隽永, 特别是名篇《荷塘月色》常被比作是“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文章通过夜晚在荷塘边散步时的所见所想, 传达作者淡淡的忧伤, 也透露出想脱离尘世, 却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心境。语言优美清新, 景物勾画细腻, 情景交融, 读者都被美景真情所打动。这篇文章的英译不少, 此次选取朱纯深和杨宪益的翻译作对比分析。将从音美, 语言之美和意境之美三个角度分析下如何完成散文美学效果的再现。
一、音美的再现
许渊冲强调翻译是在完成一项“美的”艺术, 他通过大量诗歌翻译的实践, 提出了“音美、意美, 形美”三个要求。虽然, 翻译界有很多人认为中文诗歌的音韵特色是不可译的。但是许渊冲通过英语译文中押头韵、尾韵, 以及调整节奏的方法不断向“音美”靠拢, 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中文读者感受到的“美”, 但是也可以让译文读者感受到语音上的和谐, 确实提高了译文的表现力。
《荷塘月色》虽然没有诗歌那么突出的押韵, 但是叠词使用频繁。叠音是汉语节奏和音乐性的根本特性, 有丰富的音响效果。赵元任曾特别说明这种“XX”叠音词, 不仅是一种听觉上的享受, 也有自己的内涵特征, 因为这样的词往往带有褒义并可以增加内容的生动性。这种语音形式上的美感和文章内容上的美同步, 就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比如:
例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译:All over this winding stretch of water, what meets the eye is a silken field of leaves, reaching rather high above the surface.Like the skirts of dancing girls in all their grace.Here and there, layers of leaves are dotted with white lotus blossoms, some in demure bloom, others in shy bud, like scattering pearls, or twinkling stars, our beauties just out of the bath.A breeze stirs, sending over breaths of fragrance, like faint singing drifting from a distant building.
杨译:As far as eye could see, the pool with its winding margin was covered with trim leaves, which rose high out of the water like the flared skirts of dancing girls.And starring these tiers of leaves were white lotus flowers, alluringly open or bashfully in bud, like glimmering pearls, stars in an azure sky, or beauties fresh from the bath.The breeze carried past gusts of fragrance, like the strains of a song faintly heard from a far-off tower.
为了接近中文叠音的效果, 两份译文也力图创造一种音响上的和谐, 比如朱译中的“stretch of water, what…”就用到了头韵, 创造了音韵的和谐。而杨译中“alluringly, bashfully”“winding, starring, glimmering”这些有相同音节词的使用, 也是为了在整体上形成音响上的呼应。这样的翻译确实也带给英文读者一种听觉上的享受, 可以体会到除了内容之外的一种形式上的美。
例2.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遮住了, 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朱译:The leaves, which have been standing shoulder to shoulder, are caught trembling in an emerald heave of the pond.Underneath, the exquisite water is covered from view.And none can tell its colour;yet the leaves on top project themselves all the more attractively.
杨译:As the closely serried leaves bent, a tide of opaque emerald could be glimpsed.That was the softly running water beneath, hidden from sight, its colour invisible, though the leaves looked more graceful than ever.
对于这两句的翻译, 朱译中有“shoulder to shoulder”这种同一个词的重复, 不仅结构上对称, 同音反复也和汉语里的叠音很相似。而杨译中第一句“As the closely serried leaves bent, a tide of opaque emerald could be glimpsed.That was the softly running water beneath, hidden from sight”“bent, glimpsed, hidden”这些过去式, 被动态的重复, 也是一种句法上的平行重复。这种关系有平衡、呼应的效果, 也是一种形式上的美感。
二、语言之美
散文的语言优美, 每个作家常有自己的风格, 比如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是以口语为主要成分, 适当的柔和一些欧化与文言成分, 故而显得活泼、灵动、朴素、清秀。也就是说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既有口语化、评议自然、明白如话的风格, 又有中国古文式的简练和诗性特色, 更散发着一种西式的温文尔雅。所以在翻译时, 若能充分表现这几种特色, 就可以让译文保持原作的“风姿”。
例3.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 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 在这满月的光里, 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 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 已经听不见了。
朱译:I have felt quite upset recently, Tonight, when I was sitting in the yard enjoying the cool, it occurred to me that the Lotus Pond, which I pass by everyday, must assume quite a different look in such moonlit night A full moon was rising high in the sky;the laughter of children playing outside had died away.
杨译:The last few days have found me very restless.This evening as I sat in the yard to enjoy the cool, it struck me how different the lotus pool I pass every day must look under a full moon.The moon was sailing higher and higher up the heavens, the sound of childish laughter had died away from the lane beyond our wall.
“心里颇不宁静”这样的措辞比较文学化, 用这样的句子开头, 几乎是奠定了文章的格调, 暗示这篇散文整体是一种比较细腻但不失优雅的基调。朱译“I have felt quite upset recently”“upset”比较口语, 虽然表达出了情感, 但过于口语化, 让人误以为这是重点叙事的文章, 和文章整体基调有点不合适。相比之下, 杨译的“found me very restless”更加贴切, 不仅保证了意思上的忠实, 同时语言风格和原文也比较一致, 都是隽永又精致的描写。同样,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朱译是“A full moon was rising high in the sky”, 虽然“rising”确实描写了月亮上升这个动态, 但是“渐渐地升高”的文字后体现着一种缓慢叙述的意味, 语言更委婉。所以杨译的“was sailing higher and higher up the heavens”更贴切, 而且“sailing”一次更有浪漫色彩。
例4.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 也爱冷静;爱群居, 也爱独处。像今晚上, 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 什么都可以想, 什么都可以不想, 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朱译:This bit of the universe seems in my possession now;and I myself seem to have been uplifted from my ordinary self into another world I like a serene and peaceful life, as much as a busy and active one;I like being in solitude, as much as in company.
杨译:I felt as if the whole earth and sky were mine and I had stepped outside my usual self into another world.I like both excitement and stillness, under the full moon, I could think of whatever I pleased or of nothing at all, and that gave me a sense of freedom.
这段文字像是作者的内心独白, 直抒胸臆, 在整片散文中比较少见。“我爱热闹, 也爱冷静;爱群居, 也爱独处。”朱译“I like a serene and peaceful life, as much as a busy and active one”这样的翻译严格跟随了原文平行对仗的结构, 从句式上加强了文字的节奏感。几乎是原文直白风格的完美体现。而杨译的“I like both excitement and stillness”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 将意思相近的短句合并成了一句, 使文字洗练明快, 也体现了一种散文风格。
三、意境之美
意境是散文的一大精髓。人言常道“形散神不散”, 读散文要看“文眼”, 把握文章的“线索”其实就是强调散文中“情”的主导作用。《荷塘月色》是篇典型的抒情散文, 不仅有直抒胸臆的感叹, 也有寓情于景的文字。比如:
例5.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 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 没精打采的, 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 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
朱译:Over the trees appear some distant mountains, but merely in sketchy silhouette.Through the branches are also a couple of lamps, as listless as sleepy eyes.The most lively creatures here, for the moment, must be the cicadas in the trees and the frogs in the pond.But the liveliness is theirs, I have nothing.
杨译:Faintly above the treetops loomed distant hills, their general outline only.And between the trees appeared one or two street lamps, listless as the eyes of someone drowsy.The liveliest sounds at this hour were the cicadas chirruping on the trees and the frogs croaking in the pool;but this animation was theirs alone, I had no part in it.
为了表现这种“融情于景”的意境, 在景物描写中透露出作者的态度和感情。首先要准确判断出作者真实态度是什么, 否则只是翻译出表面意思, 就不算“美感的再现”比如一开始的“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在朱译中就没有体现“隐隐约约”的意思, 其实这个“隐隐约约”既是因为作者因为夜晚天色已黑看不分明, 也是一种他自己内心矛盾, 心态摇摆的写照。故, 当杨译中翻出“faintly above the treetops”这种“看不分明, 说不清楚”的模糊的美感就体现出来了, 这才是原文意境之美的再现。最后一句是点睛式的情感表达“但热闹是它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寥寥数字道出了作者的寂寥之情, 朱译的“But the liveliness is theirs, I have nothing”稍显平淡, 因为“have nothing”过于直白, 几乎就是字对字的翻译。而杨的“but this animation was theirs alone, I had no part in it”点出了作者想成为“a part of it”而又不能的无奈和痛苦。所以这才反应除了作者真实的情感, 看似在写景, 在写蛙鸣虫鸣的热闹, 其实也自然的带出了自己不是他们一份子的失落。这样的翻译几乎就是原文情感的翻版。
例6.今晚若有采莲人, 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 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朱译:If there were somebody gathering lotuses tonight, she could tell that the lilies here are high enough to reach over her head;but, one would certainly miss the sight of the water.So my memories drift back to the South after all.
杨译:If any girls were here now to pick the lotus, the flowers would reach above their heads too--ah, rippling shadows alone are not enough!I was feeling quite homesick for the south.
这句最精彩的一个词莫过于“到底”, 看似不起眼, 但是通过联想和想象, 读者能感受到作者压抑在内心的那种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向往。好像是在内心忍了很久, 但是这种“归去”的情愫终究还是涌上心头。这种内心挣扎如果不能表现出来, 意境也就有所损失了, 所以朱译用“after all”照顾到了这种情感, 可惜的是杨的翻译只是关注到了“homesick”这一方面, 却没有完全体现内心的挣扎。
四、结语
由于散文的美感是体现在多方面的, 在翻译时往往顾此失彼。所以要做好一片散文的翻译, 就需要在忠实的翻译出意思的基础上, 分析体会它到底有哪些美感, 对于一些中文特有的美学效果, 比如音美, 更要仔细分析, 采用多种方式在译文中展现。根据对朱纯深和杨宪益两篇译文的分析, 可见只要字斟句酌, 散文的美感还是可以大部分再现。
摘要:散文的美感是多方面的, 文章以《荷塘月色》的两个译本的对照研究为基础, 探讨了音美, 语言之美, 意境美的再现手法。虽然再现原文的美感是项庞大的工程, 但从这三个角度的探讨, 仍然可以得出一些关于翻译思路和技巧初步启示。
关键词:散文,美感,翻译
参考文献
[1]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
[2]邵志洪.汉英对比翻译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3]杨自俭.翻译新论[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4.
九月的荷塘散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