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出国留学趋势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71

出国留学趋势范文(精选8篇)

出国留学趋势 第1篇

2016留学趋势特别报告 了解最新留学趋势

2016年3月,中国教育部发布统计数据称,1978年至2015年底,我国累计出国留学人数404.21万,年均增长率19.06%。3月25日,中信银行联合胡润百富发布了《2016留学趋势特别报告》。报告指出,中国留学生的数量呈现出主将增长的态势,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英国这些留学热门国家任然是中国留学生的首选。

根据美国《2015门户开放报告》显示,2014/15学年,留美的中国学生人数再创新高,达304,040

人,中国连续第五年成为向美国输送留学生最多的国家,攻读本科学位的中国学生人数首次超过了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学生,小留学生已占据留美市场主体地位。

据美国《外交政策》统计,在全美所有大学中,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最受中国留学生欢迎,其次是南加州大学、普渡大学。

中国是英国最大的国际学生生源国,2014/15学年,在英国高等教育机构就读的中国学生总人数为89,540人。中国学生留学英国的主流阶段是在高等教育阶段(本科和研究生阶段),2014年全英招收中国学生最多的大学是利物浦大学,其次是曼彻斯特大学和诺丁汉大学。就留学费用而言,本科学费在1.5-3万英镑(4-27万人民币)。

澳洲很重视国际教育,澳洲移民局为了吸引更多留学生赴澳,最新出台了降低担保金、学生毕业后提供两年工作签证等政策,澳大利亚各大学也加大了来华招生的力度。相信随着澳元的贬值,在2016年里,澳洲将仍会是中国留学生热门国的首选。

2016留学三大趋势

【超低龄留学趋势延续】

胡润先生在《2016留学趋势特别报告》的开篇中表示:“现在有两个趋势,一是中国人把小孩送到国外去读书,二是国际上一流的学校也来到中国了。”

【国外院校录取门槛提高】

与快速增长的出国留学申请人数相对应的是,留学申请难度也在增加,竞争更加激烈。国外院校的录取门槛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学校会要求学生进行第三方成绩单认证,以后这很有可能成为一种趋势。所以,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除了保持良好的在校成绩,考好语言成绩以外,软实力的背景提升也势在必行。在硬件条件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学校都会优先考虑实践活动、实习经历、科研项目丰富的学生。

【留学后服务受青睐】

现在,留学的定义已不再是成功申请并出国深造,更多的学生、家长关注留学后的发展,并愿意向专业机构寻求帮助。如何尽快适应当地文化、教育制度及生活环境,顺利完成学业并找到工作,是中国学生在申请留学之后最需要借据的问题,“申请后”市场开始受到越来越多家长及留学机构的关注。也有更多的留学机构开始提供学业指导、跨文化适应、就业、移民等留学后服务。未来,全产业链的国际教育机构将成为发展趋势,让学生实现从‘成功留学’到‘留学成功’。出现这种趋势一方面是留学服务机构自内而外改革的必要性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客户需求的改变造成的。

中国教育部于3月16日发布的另外一组数据告诉我们,在留学热潮之外还有一股归国热潮。2015年我国有52.37万人出国留学,同时有40.91万留学生归国,回国/出国人数比例为1:1.28,而在10年前该比例仅为1:3.15。德勤《中国民办教育发展报告2015》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国内就业市场提供的良好机会与留学过经济大环境不景气之前的强烈反差促使大批留学生回国寻找工作机会。

出国留学趋势 第2篇

平民化

因为留学市场的日渐成熟,及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再加上留学途径的多元化。留学将变得不再是富裕家庭的专属,普通家庭的孩子也能有能力去支付留学的费用。梦想成为现实。

理性化

主要是指在专业和学校的选择上,不再局限于选择一些热门的金融、商科等专业,而开始向具有广阔就业前景的理工、设计、计算机等转型。

低龄化

留学的人群一度以本科和研究生为主,20出国留学将渐渐转为以高中生或者更低龄段的学生为主流。越来越多的家庭会选择在一个更小的年龄将孩子送出国门去接受西方更为先进的教育。

学生的主动性

以前的留学,更多的是家长为学生选择学校和专业,年出国留学的趋势将更多的是学生自己选择学校和专业。学生的主动性将越来越强。

《2016中国学生国际流动性趋势报告》主要是深度分析中国留学生数量、择校偏好、留学花费、年龄构成等重要方面的特点。除了以上四个趋势之外,2017年出国留学还呈现留学数据持续大幅上升的趋势。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影响下,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步的加深。

而且,从整个留学的总体趋势来说,中国对教育的需求不会轻易的被其他因素所左右,出国留学对于中国学生和家庭来说,都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1.2017中国留学趋势报告

2.2017最新的留学趋势报告

3.2017年出国留学趋势报告

4.2017中国赴美留学趋势报告

5.2017出国留学趋势报告抢先看

6.留学个人自我陈述报告

7.2017美国留学趋势报告

出国留学趋势 第3篇

一、高等教育留学生的流动趋势

(一) 高等教育留学生流动总量持续增加

在校生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学生比例是反映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学生的国际化构成主要包括“国际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国际学生生源国分布、国际学生专业分布以及本国 (本地区) 赴境外学习与交流的学生数量”。

2008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报告显示, 随着国际交流的发展, 截至2007年底在世界各国学习的国际学生总数已达到272万人, 2008年底该数字已超过300万人。日本外务省2007年留学生交流报告中指出, “根据测算, 到2025年世界留学生市场总量将达到700万人, 而主要派出国将集中在亚洲”,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高等教育需求量的增大, 国际学生流动总量将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因为短时期的金融危机将无法改变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所以留学生市场只能越做越大而不会因此萎缩。

(二) 高等教育留学生大半流入北美和西欧

国际学生流入国分布, 指某国/地区接收的留学生占留学生总数的比例。如果将全世界划分为8个地区——北美洲和西欧地区、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中欧和东欧地区、阿拉伯地区、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中亚地区、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南亚地区, 那么北美洲和西欧接收的留学生占了留学生总数的大半。2005年, 该地区共接收留学生185万名, 占留学生总数的67.8%。其次为东亚和太平洋地区, 当年接收的留学生占总数的16.6% (图1-1) 。

从国别看, 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澳大利亚是接收留学生最多的五个国家, 它们接收的留学生占留学生总数的59.1% (分别为21.6%、11.7%、9.5%、8.7%和7.6%)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留学生数量快速增长, 但与欧美及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留学生接收大国相比, 差距颇大。2006年, 我国大陆地区共接收留学生36, 386名, [2]仅占留学生总数的1%[3] (表1-1) 。

(三) 中国是留学生最大派出国

留学生派出国分布指某国/地区向其他国家/地区派出的留学生占国际留学生总数的比例。2005年的数据显示, 中国、印度、韩国、日本、德国和法国是最大的留学生派出国, 这五个国家输出的留学生占留学生总数的1/4。其中又以中国为首, 输出40万学生走出国门到境外求学, 占留学生总数的14.5%。中国学生的五个最主要的留学目的国依次为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和德国 (表1-2) 。

注:中国的留学生人数为2006年数字, 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所, m表示数据缺失。

注:*中的中国仅限大陆地区, 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

二、来华留学生现状分析

(一) 来华留学生总量变化

2009年3月教育部公开发布的统计数字显示, 我国接收的留学生人数也在稳步增长。1978年在华留学生仅为1, 236人, 2008年在华学习的留学生已达22.35万人, 增加了近180倍。这些留学生来自世界上189个国家和地区, 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92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学习。2008年来华留学生总数首次突破20万关口, 达到了223, 499人, 比2007年增长了14.32%。其中学历生为80, 005名, 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35.8%, 同比增长17.29%, 高于来华留学生总人数的增长速度。2008年在华学习的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达到了13, 516名, 比上一年增加33.15%, 第一次实现了在校奖学金人数超过万人的目标;自费留学人员达到了209, 983人, 同比增长13.29%。[6]

(二) 来华留学生结构分析

2007年1月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 截至2006年底共有来自于188个国家的195, 503名各类留学生在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544所高等学校学习。从来华留学生总体构成来看, 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 生源分布以亚洲和周边国家为主 (72.4%, 表2-1) ;第二, 类别以非学历生如语言生和进修生为主 (65.11%, 表1-4) ;第三, 在学历生的不同层次中, 以专科和本科为主 (84.1%, 表2-2) ;第四, 学科以文科为主 (语言、文学69.3%, 表2-3) 。

(三) 金融危机对来华留学的影响

受到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一些国家货币贬值, 导致来华留学成本增加。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来华留学生管理分会统计分析, 金融危机对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影响已逐渐显现。

一是增长势态放缓。2004~2008年间, 来华留学生数量的平均增长率为23.94%, 而2008年该增长率下滑至14.32%, 低于2004~2008年增长率年平均值, 为近五年最低, 增速减缓趋势明显 (表2-4) 。

2004~2008年, 学历生增长率平均值为28.95%, 其中2008年的年增长率仅为17.3%, 同比减少了17个百分点。2004~2008年, 非学历生平均增长率为16.08%, 其中2008年降至12.7%, 减少了5.3个百分点 (表2-5) 。

二是传统生源减少。目前, 我国来华留学生的主要生源国仍为周边国家。2008年我国来自亚洲国家的学生为152, 931人, 占留学生总数的68.43%。与2007年相比, 2008年亚洲留学生所占比例下降了5%。2008年, 韩国学生为66, 806人, 占留学生总数的43.68%。[12]但据国家留学基金委估算, 韩国留学生中将有近10%的学生提前回国, 导致传统生源国的来华留学生数量大幅减少。

三、启示与对策建议

(一) 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

一般而言, 根据外国留学生占高等教育机构学生总数的比例 (国际学生流入率) 可以将一国 (地区) 高等教育国际化分为低级 (1%~3%) 、中级 (3%~5%) 和成熟 (5%~8%) 三个阶段。[13]目前, 我国这一比例仅为0.8%, [14]而美、英、德、法四国早在2000~2001年间, 这一比例已分别达到6.6%、18.1%、11.6%、7.6%;[15]我国与这些国家的留学生比例差距甚大。作为全球最具活力和最大的留学生派出国, 来华留学生数量近年来有显著增长, 连续5年增长幅度都超过10%以上, 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但我国留学生教育总体规模仍处于较低水平。虽然作为世界人口大国, 中国的教育规模和在校生人数是欧洲一些中小型国家无法比拟的, 但是从留学生接收人数与高等教育机构在校生人数的比例来看, 中国仅为0.83%。由此可见,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从接受留学生数量与高等教育能力的比较来看, 仍然与主要留学目的国以及国际平均水平有很大的差距。

(二) 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

2007年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全国来华留学生统计报告显示, 该年度来华留学生中攻读学历的长期留学生只占总数的34.89%, 其中硕士生比例为11.18%, 博士生比例仅为4.72%。而2007年度日本文部科学省的留学生统计报告表明, 该年度在日留学生中本科生61, 152人, 占总数的50.2%;硕士、博士研究生30, 278人, 占总数的24.9%;非学历生1, 563人, 仅占总数的1.3%。与此相比, 我国的留学生教育层次亟待提高。因此, 要通过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竞争优势, 开设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高质量课程, 加强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有效手段, 才能进一步促进来华留学生教育朝着高质量、高水平的方向发展。

(三) 加大政府对来华留学生的投入

国际学生流动的主要目的国大多是北美和西欧的发达国家 (占国际市场分额67%) , 从各国的政策来看, 各具特色并且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尤其主要留学目的国的政府对于留学生事业的财政资助力度都远远超过我国。

2006年度, 美国仅加利福尼亚州政府的留学生经费预算就将近2亿美元, 相当于中国政府奖学金总额的3倍。而加州、纽约州、德克萨斯州、伊利诺斯州四个州每年资助国外留学生的经费约为5.31亿美元。

2006年度, 英国用于留学生事业的经费仅文化关系委员会和教育部国际战略预算就超过3.16亿英镑, 按当前汇率相当于34.9亿元人民币。而英国提供给留学生的政府奖学金“智奋奖”最高可达到1.2万英镑/年, 相当于每人13.3万人民币/年。

2006年度, 日本文部科学省高等教育预算中留学生事业专项经费为412亿日元, 外务省留学生事业专项经费42.2亿日元, 总计448.2亿日元, 按现在汇率相当于31.4亿元人民币。日本政府提供给留学生的文部科学生奖学金最高可达每人216万日元/年, 按现在汇率大约折合15.2万元人民币。

2006年度, 法国在欧盟国家中用于留学生交流事业的经费预算较高, 法国政府为留学生提供高额的“埃菲尔奖学金”。据了解, 法国每年用于留学生交流的专项预算可达到45亿欧元[16]以上, 几乎是我国政府奖学金预算总额的100倍。

据不完全统计, 各主要留学目的国用于留学生交流的政府预算一般相当于我国来华留学生政府奖学金总额的10倍以上。

各国经验表明, 教育投资是对发展最有效的投资, 扩大政府对留学生事业的财政资助是促进国际学生流动的最有效措施。

应对金融危机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加大政府对留学生教育的支持力度, 保障或增加对留学生教育的公共投入, 进一步认识留学生教育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所起的促进作用。

(四) 加强留学生制度建设

英国一直将留学教育当作一项明确的支持国家经济发展的产业来规划, 定期出台留学教育倾斜政策和中长期发展规划, 这些政策与规划保证了英国留学教育发展的稳定与繁荣。日本则将留学生交流事业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加以重视, 提出了留学生30万人计划, 为实现以知识贡献于世界的发展目标而加紧实施留学生战略。

我国应该出台和制定明晰的政策支持留学生来华学习, 特别是在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应该将留学教育产业作为重要内容提到议事日程。同时, 由于大学评估结果是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大学的国际化水平是国际高等教育评估的重要指标, 因此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应与国际接轨, 把高校的国际化水平纳入评估指标体系中, 而各校来华留学生的数量也应作为国际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如果将来华留学生数量纳入大学评估的指标体系, 将大大提高各高校对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重视程度和自主投入经费, 从而推动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软硬件建设, 进一步促进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发展, 保证来华留学生的规模扩大和质量提高, 进而全面提高中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使我国逐步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

参考文献

[1] 根据UNESCO统计所2007年度公布的数据制作, 基础数据参见:UIS. TABLE 13: GRADUATION AND ENTRY TO UPPER SECONDARY EDUCATION (ISCED 3) AND ENTRY TO TERTIARY EDUCATION (ISCED 5) / 2007 (selected countries) [EB/OL]. http://stats.uis.unesco.org/unesco/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 2010-03-18.

[2] 此数据来自UNESCO统计所。按照中国教育部的统计, 2005年我国共接收来华留学生141, 087名, 但这 一数字包括了短期生和长期生, 与国际上通用的统计方式有所不同。

[3] 此比例根据2005年留学生总数推算得出。

[4] [5] UIS.Table18: International flows of mobile students at the tertiary level (ISCED 5 and 6) [EB/OL]. http:// stats.uis.unesco.org/unesco/TableViewer/tableView.aspx?ReportId=171, 2010-03-17.

[6] 黄蔚. 我国留学教育改革开放30年[EB/OL]. http://www.chisa.edu.cn/news/lxsx/cglx/200812/t20081231_814 32.html, 2008-12-31.

[7] [8] [9]教育部.教育部:2007年来华留学生数量保持快速增长势头[EB/OL]. http://www.moe.edu.cn/edoas/ website18/11/info1205456583492311.htm, 2008-03-13.

[10] [11]各年度来华留学生数据来源于教育部. 2004~2008年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M]. 北京:教育部国际合 作与交流司, 2005~2009.

[12]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秘书处 2009年3月11日的关于金融危机背景下外国留学生在校及学校管理工 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13] 周洪宇, 黄焕山. 论高等教育的全球化指标体系[J]. 高等教育研究, 2008, (7) :7.

[14] UNESCO-UIS.education statistics in the UIS Data Center[EB/OL]. http://stats.uis.unesco.org/unesco/ 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

[15] 王修娥. 美国人眼中的高等教育[J]. 高教探索, 2001, (4) :41.

出国留学趋势 第4篇

关键词:出国留学;现状;问题;发展趋势

自1872年清政府派幼童留学美国开始,中国的出国留学活动在起伏中发展,迄今已有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出国留学无论在内容、形式还是在人数、目的地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相关研究也取得了重大成果。

一、关于出国留学的分期

就现有文献资料看,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近代中国的留学教育发端于1872年容闳促成的官派幼童留美。以此为起点,可以以不同的时间或事件为节点进行划分。如新中国成立前后,改革开放前后等等。从中国知网近二十年发表的文章看,可分为晚清时期、五四时期、1927-1937年国民政府时期、抗战时期、建国初期以及改革开放后等几大块。但具体到不同作者,又各有划分。

就整个百年留学过程而言,当前比较有影响的是历史学家戴逸和原国家科委主任宋健的划分。他们以时间为主线,结合重大社会事件、留学人员身份、资金来源等几个方面,将出国留学生分为十代。其中,清政府派出的120名留美幼童为第一代,光绪初年(1877年)派出的近百名海军留学生为第二代,20世纪初的留日学生为第三代,“庚款留学生”和赴美求学的“自助学者”为第四代,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为第五代,20年代的留苏学生为第六代,1927-1937年国民政府时期官派和自费赴美欧的留学生为第七代,1938-1948年期间留学欧美的学生为第八代,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向苏联和东欧派出的留学生为第九代,改革开放至今各类公派、自费留学生为第十代。[1]此外,王辉耀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出国留学学习内容和历史使命的演变,将中国百年留学史上的留学生划分为五代,即怀有富国强兵梦想的第一代、抱有革命救国志向的第二代、执着于科技救国的第三代、负有建设祖国使命的第四代、勃发创业热情的第五代。[2]此类划分方法也颇具代表性,例如还可分为师夷长技以制夷时代、追寻社会理想时代、工业建设时代、体验和个人价值实现时代[3],这与前一划分大同小异,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就建国60年多年来而言,程希、苗丹国在《出国留学六十年若干问题的回顾与思考(1949—2009年)》一文中,综合归纳了一些研究者的分期观点,认为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留学活动与留学政策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七个阶段,即“文革”前两个阶段(1949—1956年、1957—1966年)、“文革”阶段(1967—1977年)、改革开放后三个阶段(1978—1984年、1985—1991年、1992—1999年),再加上本世纪以来的阶段(2000年至今),并将这七个阶段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改革探索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改革开放初期”、“调整发展时期”、“规范化发展时期”和“繁荣发展期”。[4]

改革开放后,随着一系列法律文件的颁布,中国的出国留学政策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不少学者以此为节点,对这一时期进行了更具体的划分。例如,刘国福以出国留学管理文件颁布时间先后为线索,分类梳理了出国留学政策的历史发展进程,将1978年以来的发展历程分为出国留学管理、公派出国留学、自费出国留学、自费出国留学中介和出国留学人员回国五个阶段。[5]

应该说,学界对出国留学历史的划分并没有什么大的争议。无论哪种划分方法,都体现了研究者根据一定标准对这段历史的解读,对于厘清出国留学的历史发展脉络,构筑相关的研究框架,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出国留学的内容研究

出国留学实际上包含两个内容:一是出国留学,二是留学归国,关系到出国和归国两个方向的多个问题。从大的方面讲,它包括时代背景、历史沿革、重大影响等;具体来讲,则涵盖留学动因、效益评估、环境适应、政策制定、人员管理等方方面面;再细化则涉及留学目的、求学规划、职业规划、专业的国内外衔接、就业期望值、创业环境、发展前景、统战工作等诸多问题。国内对出国留学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出国留学的动因

近代以来,中国大规模的出国留学主要是为了向西方学习,探求救国的真理和富国的科技。今天,推动出国留学的因素已从单一转为多重,从为国为民转为公私兼顾。这既有理论上的解释,也有实践中的原因;既有集体的共同考量,也有个人的特殊追求。理论上,出国留学动机主要有现代化理论、世界体系理论、经济全球化理论、开放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推拉理论等。[6]特别是推拉理论,是我国当前研究出国留学活动最重要的理论支撑。实践上,出国留学受到比如接受国的“拉力”因素、派遣国的“推力”因素、中间环节因素以及留学者本身内在的动机等的影响[7],具体体现在国际经济全球化与国际教育交流的迅速发展,国家政策支持,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国内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供需矛盾的突出,教育产业引进市场机制,促进教育的国际化以及出国留学教育的边际效应影响等多个方面。

2. 留学生对中国的影响

长久以来,留学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归结起来,不外乎四大价值,即文化价值——中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经济价值——人力资本投资回报;思想价值——教育观念更新;发展价值——推动学术、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8]陈学飞等人在较大规模问卷调查和专题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和论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派出国留学的成本与收益,并对出国留学的积极影响做了总结,认为出国留学为国家发展做出了七大贡献:一是为国家教育科技界培育出了能与国际学术界进行对话的新一代学术领导群体;二是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经验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领导管理骨干;三是使我国几乎所有的学科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更新,提高了我国学科建设和高等教育的水平;四是使我国科研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五是留学人员通过创办高科技企业等,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直接经济效益;六是建立了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网络;七是为我国在海外储备了一大批高级专门人才。这项调研,基本涵盖了出国留学积极影响的各个方面。[9]另外,对个人来讲,出国留学也具有很高的个人效益和社会效益。

3. 影响留学生归国的因素

出国留学人员特别是官派或公派人员,往往身负重任,需要他们学有所成、报效国家。20世纪80年代,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出国不归或逾期归国现象日益凸显。因此,如何促使留学生按期归国成为我国出国留学工作的一个重点。目前,公派留学回归率较高。1996年实行新的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选派办法以来,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按期回归率达97%以上。因此,研究影响留学生归国的因素主要是指自费留学方面,归结起来主要有薪酬待遇、归属感、成就感、机会成本、环境适应、家庭因素等等。特别是讲求经济利益的今天,物质条件成为多数人特别是自费出国留学人员的首选。相关研究也主要从“经济人”或“社会人”两个角度进行。

4. 归国人员统战工作

随着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国际形势的日益复杂,出于对人才的尊重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出国留学人员的统战工作也开始进入决策机构的视野。早在1990年,针对一批学有所成的留学人员延期不归或申请加入外国国籍的情况,有的政府部门就提出要将留学生列为“统战对象”,将他们称为“新华侨、新移民”。国内较早对留学人员统战工作进行研究总结的是《留学回国人员统战工作的现状与对策》(吴洪宝,2003)和《新世纪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中共湖南省委统战部联络处,2003)两篇论文。此后,又有十余篇论文陆续发表。内容主要是对归国留学人员统战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发挥他们的作用,并在环境、制度、薪酬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意见。

三、当前研究中存在的特点和不足

国内对出国留学人员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此前,受国内政治因素和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以及基于现实状况的考虑,我国的出国留学政策经历了较大的变化。1996年6月,国家批准设立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公派出国留学迎来了大发展时期。2003年9月,国家又完全放开了对自费留学的限制,从而掀起了新的留学高潮。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机构开始关注留学问题。《神州学人》、《出国留学工作研究》等杂志相继创刊,一系列相关学术论文和专著陆续发表。特别是以改革开放三十年、建国六十年为契机,众多研究者和从业者对我国的出国留学工作做了系统的回顾与总结。

目前,已出版的相关著作主要有陈学飞的《留学教育的成本与收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公派出国留学效益研究》、伍金球的《中国出国留学走势》、周棉的《留学生与中国的社会发展》、王辉耀的《海归时代》、谢长法的《中国留学教育史》等,另有相关论文百余篇、研究生毕业论文十余篇。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各有侧重的对中国出国留学这一领域的问题做了比较详实的论述。

总体上,上述研究包括两部分:一是以时间为顺序,以历史发展为脉络,进行纵向研究。这部分研究贯穿了百年来的整个留学过程。也就是说,就研究的间期而言,现有研究已经全部包括在内。二是以内容为划分的横向研究,如出国留学的政策、人员的选拔与培训、留学归国人员的管理与使用、归国人员的统战等。研究方法上,既有定性研究,也有定量研究;理论假设上,涉及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及法学等各个方面;从研究者身份看,则有别于其它问题,有影响的成果主要是相关从业者和高校高级研究者,且本身都有出国留学的经历。

通过对相关著作、论文的整理发现,现有出国留学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和不足。

首先,以时间和文件颁布为节点,注重整体研究,对各个时期的出国留学活动都有所涉及,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出国留学的发展,有着清晰的脉络,但未对某一具体时期专门展开研究。

其次,对公派留学的研究远远超过对自费留学的研究,而公派留学中又以国家公派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目前来看,自费留学的规模将远远超过公派留学的规模,已经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群体。

再次,重视对留学人员归国后的研究,特别是对他们回国后的适应性研究较多。相反地,对留学人员出国前和在国外的生活、学习状况则较少涉及。实际上,这是归国留学人员的前期管理,前期管理得好,其效应远远高于后期归国后管理的一系列弥补措施。

最后,对策研究多数是应然性研究,缺乏实证分析。不少研究者往往根据自己的主观想法,一厢情愿的提出了应对策略和方案,可操作性不强。

总的来说,过去二十年来,国内在出国留学的研究特别是在基础性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标志性成果较少、质量不高。这与其他领域问题的研究一样,多数泛泛而谈,针对性差,重复性高。

四、出国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今天,出国留学与一百年前已经有了截然不同的特点和区别,无论是公派还是自费,出国留学已经成为众多普通人的选择之一。当前,我国出国留学呈现出几大趋势:1. 人数持续增多,大学生留学人数稳定增长,中学生人数则呈现快速增长之势。2. 自费留学生数量已占了留学生的大多数,达到了总量的90%以上。3. 赴美留学依然是众多留学生的首选,同时北欧等国家日益受到关注。4. 留学专业选择多元化、凸显理性回归。5. 归国人数不断增加,回归创业呼声日高。6. 留学生质量参差不齐,并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因此,对出国留学的研究也应适应形势,增强研究的针对性,体现时代特点。

1. 关于公派出国和自费出国问题的研究

我国出国留学主要分为公派留学和自费留学两大类。公派留学中,又可分为国家公派、地方政府公派、行业和单位公派、自费公派等多种形式。之前的研究多集中在公派留学方面,对自费留学生的关注较少。而在公派留学的研究中,研究者往往把公派留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即便是研究单位公派(现有研究主要是高校公派)的论文,内容上也是针对国家公派而言。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和开放度的提高,出国留学的形式将更加丰富多元。因此,基于各种形式之间的差异进行分类研究,具有很大空间。

2. 出国留学的社会效益研究

当前研究关注的主要是留学生归国给个人和国家带来的效益或影响。随着我国留学生遍布海外,他们在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维护国家安全、传播中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值得更多关注。

3. 留学生的海外适应问题研究

过往研究偏重于留学生出国前的物质条件、外语水平、生活习惯等。伴随着中外民事交往的增多和中外文化制度差异的增大,中国留学生的海外适应性、特别是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对留学生对所在国法律制度、文化传统的适应需要长期跟进研究。当前,众多80后、90后留学生以及小留学生数量大增,如何适应外部环境,同时保持对国家的认同,也是需要正视的一个问题。

4. 出国留学的比较研究

地域上,国内各地的留学人员数量有所差别,而且差别较大。但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留学生往往各具特性。因此,对同一地域不同时期的留学生和不同地域同一时期的留学生进行比较,寻找他们的共性和差异,有助于对留学人员的深入研究。另外,随着留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大和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加强对其他国家留学管理工作的研究、借鉴,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 出国留学工作的系统研究

现有研究多数就事论事,囿于解决眼前的和局部的问题,缺少前瞻性与关联性。在教育国际化的今天,出国留学工作也应该放在世界平台上进行整体考虑,强化对诸如教育软实力、教育安全、留学人员多重国籍、引智工程等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宋健.十代留学生百年接力留学潮[N].光明日报,2003-04-15.

[2]王辉耀.海归时代[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7.

[3]百年留学潮里的四个时代精神[EB/OL].http:

//news.sina.com.cn/cul/2005-01-04/2758.html.

[4]程希,苗丹国.出国留学六十年若干问题的回顾与思考(1949—2009年)[J].东南亚研究,2010(1):79.

[5]刘国福.近三十年中国出国留学政策的理性回顾和法律思考[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15.

[6]陈学飞.中国留学教育发展的理论背景[J].神州学人,2006(6):9-10.

[7]程京武.出国留学的发生机制及其运作思考[J].高教探索,2001(4):70.

[8]戚德祥,柳海民.出国留学教育价值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127.

关于出国留学趋势调查报告 第5篇

国际学生流向多元化发展 中国生源占比极高

根据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数据统计,全球留学生人数由的2,087,702人,增长到了的4,528,044,增幅达到116.89%。

在世界留学生流动的过程中,留学生的去向出现多元化的特征。图表2中所列出的是占全球留学生市场份额前十位的国家。其中,美国、英国作为主流留学目的国,市场分别为16.35%和12.56%,加拿大、澳大利亚也位列前十。然而,德国、法国、俄罗斯、日本、西班牙、中国等非主流留学目的国所占份额也位列前十,遍布美洲及欧亚大陆。

其中,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在世界各国的国际学生中,所占比例都较高。如图表2所示,在世界接收留学生最多的前十个国家中,中国学生在六个国家的留学生中,占比都是第一位的。由此可见,中国学生已经成为国际学生流动中的主力。

2.中国成留学生第一输出国

中国赴主要目的国留学人数稳步增长

英国1:使用的数据为当年第一次注册于英国高等教育阶段中国留学生人数。澳洲1:使用的数据为当年第一次注册于澳洲高等教育阶段中国留学生人数。

美国、英国、澳洲、加拿大是中国留学生的四大主要留学目的国。图表4是最近六年中,中国学生赴这四个国家留学的人数。中国赴美国、英国、加拿大留学的人数六年来一直保持着增长的趋势,其中赴美留学人数增长最为迅速。而澳大利亚,虽然在受到澳洲私立职业院校倒闭**的影响,留学人数有所回落,但从/开始,中国赴澳留学人数又开始逐渐回升。

3.国内外留学政策逐步放开

多国对华签证政策放宽

在过去的一年中,包括英美在内的多个国家放宽了对华的签证政策。对于留学生来讲,无疑提供了诸多便利。

4.海归现状倒逼留学质量提升

出国留学逐步进入高质量时代

随着留学信息越来越开放,中国的留学生和家长对于留学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逐渐走出了盲目跟风的误区,留学的选择也越来越趋于理性。走出国门的学生质量也不断提升,出国留学进入“高质量时代”。

以研究生留学为例,研究生留学的整体规模不再大幅度增长,但是高质量的学生增长幅度还是比较大的,学生质量有所提高。如上图所示,“211”院校本科毕业生出国读研的比例远高于非“211”学校。,非“211”院校和“211”院校中,本科毕业生留学所占的比例分别为0.37%和0.93%;而到了,其比例分别达到了0.97%和3.42%,“211”院校超出了非“211”院校约3.5倍。

关于出国留学趋势调查报告 第6篇

调查目的:了解中国家长选择孩子出国的方式和就读的国家

调查方式:全民在线调查网页面浏览者随机参与调查

调查时间:xx-9-23至xx-5-8

调查样本:共有456人参与调查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之一。大部分中国父母都希望送子女到国外留学,现在出国留学的队伍是越来越庞大了,而且出国孩子的年龄也是越来越小了。很多家长认为留学是孩子走向成功的捷径,出国镀金后孩子的人生也会拔高一个层次,但也有家长持相反意见,认为孩子出国不在身边管不到。作为家长的您怎么看?去国外留学还是在国内?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全民在线调与您分享我们的结论。

1、如果不考虑经济条件,多数家长表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中国内陆读大学,而是希望去国外或者去香港等特别行政区完成大学学业。

图1:如果不考虑经济因素,您更希望自己的孩子选择以下哪种方式完成大学呢?

数据显示:只有33.3%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中国内陆完成大学,而66.7%的家长倾向于选择去中国特别行政区或者国外完成大学。在选择去中国行政区完成大学的家长所占的比例为33.3%,但是他们主要选择的是去香港,比例为25%。在选择去国外的方式中,各有16.7%的家长选择国内外联合培养的方式和直接去留学的方式。

2、大部分家长希望他们的孩子去美国、加拿大和英国读大学。

图2:如果选择出国读大学,您希望您的孩子选择哪个国家?

数据显示:对于选择出国读大学,大部分家长希望孩子选择去美国、加拿大以及欧洲一些国家,其中美国占首位,比例为58.3%,毕竟这几个国家里有集中了很多世界上有名的大学,教育条件优越。在欧洲的一些国家中,家中更倾向于选择去英国读大学,选择去德国或者法国的比例则稍显弱点,比例分别只有8.3%和16.7%。其他一些经济不发达或者生活条件比较恶劣的南非等国家却少有人问津。

3、结论

经过全民调查,大多数家长在不考虑经济条件的情况下都会选择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留学,而且大部分都是会选择去那些经济条件发达且教育水平高的国家去留学,比如美国、英国等,这些国家大多聚集着世界上有名的学校。但是在现实中,大多受经济条件等的限制,很多人都无法如愿出国去留学。

调查二:美国5所大学允许带枪上学,您还敢去美国留学吗?

调查背景:截至目前,美国已有俄勒冈州、密西西比州、威斯康星州、犹他州和科罗拉多州5个州明确允许在大学校园里隐蔽持枪。有21个州禁止在校园内持枪,其余各州则把是否允许持枪上学的决定权交给各高校董事会

调查目的:了解中国人去美国允许持枪的学校留学的意愿。

调查方式:全民在线调查网页面浏览者随机参与调查

调查时间:xx-9-27至xx-5-8

调查样本:共有381人参与调查

经过调查一,我们知道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部分的家长都会选择送自己的孩子去国外留学且有很多人便是想去的国家是美国。现在美国目前有5个州的公立大学学生依法可带枪到校,比两年多前增加4州。这让很多大学生感到不安和恐惧。知道这个消息的您,是否还愿意去美国留学或者是送您的孩子去留学?全民在线调查发起调查,看看大众的观点如何?

1、大多数人没有去美国留过学

图1:您去美国留过学吗?

数据显示:只有少数人去美国留过学,大多数人没有去美国留过学

2、多数人的家人或者朋友都没有去美国留过学

图2:您家人或者朋友是否去美国留过学或仍在美国留学呢?

3、大部分人表示不敢去美国允许持枪的学校留学。

图3:美国5个州明确允许在大学校园里隐蔽持枪,您还敢去那留学吗?

数据显示:出于安全起见,大部分人表示不敢去美国允许持枪的学校留学

4、结论

经过全民调查可知,大部分人以及他的家人和朋友大都没有去美国留过学,而且就算有意愿去美国留学,但是对于允许学生持枪的学校,大部分人还是表示出于安全起见,他们还是不敢去这些学校留学。

出国留学趋势 第7篇

收到目标学校offer的同学已经开始准备入学申请了,而新一轮的留学申请季也随之到来。面对铺天而来的留学申请信息,如何规划好出国留学计划成为家长和孩子们关注的重点。今天小编给大家解析一下2018年出国留学的政策与趋势。

2018年全球热门留学国家及专业

目前中国留学生在全球范围内的主要留学目的地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其中,2018年中国留学生在上述国家的分布人数分别是30.4万、9.5万、12.3万、10.3万和9.4万,数据来看,美国仍是主要留学热门国家,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主的北美地区的留学生数则占总数的一半以上。

就留学专业来看,STEM专业(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成为2018年中国留学生选择最多的专业,商科四大专业依然保持申请热度,占比26%。由于美国和加拿大的优势专业均为工程、医学、计算机和商科等,因此留学人数最多的北美地区,其热门专业申请、就业及移民竞争也愈发激烈,低龄留学则成为提升名校申请成功率的突破口,在文化融入、课程优势、课外活动、个人提升、当地成绩认可、AP课程、优质推荐信及奖学金申请等方面都占有极大优势。

2018年美国低龄留学的趋势

首先,由于录取竞争激烈程度逐年递增,申请美高会面临高分也被拒的情况。对此,青岛GAC-ACT中心解读了一则2018年秋季美高申请的真实案例:深圳某重点中学学生8升9,托福113,SSAT 99%,SAT1470,理工科特长,很多国际机器人奖项,成绩年级前10,拥有看似如此优异的成绩,但截止3月24日部分学校录取结果却不尽人意:该学生申请的名列美国前100-200名的学校的一半以上都被拒录,剩余的申请学校仍在等待名单中。如此优秀的学生为何名校难录取?

原因在于国外很多名校不对中国籍开放,并要求家长陪读或面试,比如美国哈佛西湖学校仅对拥有美国绿卡和美国当地的学生开放,并要求有流利沟通能力的家长陪读。另外,在面试中,面试官更注重美式的思维和文化,对学生的全面性能力、人脉及推荐信都有较高的要求。

除此以外,美国很多高校开始控制中国学生的人数,九年级以上名额正逐渐减少,寄宿学校的申请竞争愈发激烈,名校更看重学生的个人亮点与特色,赴美进行当地面试的含金量有显著增加。

绿卡学生和国际学生的优劣势对比

针对目前的留学趋势及现状,青岛GAC-ACT中心指出,有绿卡的学生相较国际学生有明显的优势。首先,拥有美国绿卡的学生可以享受13年的免费义务教育,较就读美高的国际学生每年节省30-40万人民币的巨额费用支出,同时享受本地大学学生的低廉学费,并拥有较高的申请奖学金和助学金的成功率。

其次,拥有绿卡身份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顶尖私立高中,避免出现国际学生部分顶尖高中不录取的情况,在大学录取率上,由于当地大学会将90%-95%的名额留给本国公民,国际招生人数仅为5%-10%,因此绿卡学生的大学录取率远远高于国际学生。

此外,在打工、就业方面,国际学生只能在校内兼职,绿卡学生的打工范围则不受限制,可以自由选择实习公司。另外为保证本国公民的就业,目前美国收紧H-1B签证政策,不仅提高审查要求,并自今年4月2日起移民局暂停H-1B加急申请,延长审批时间,在H-1B中签率极低的情况下大大增加申请难度,因此对于企业招聘来说,相较国际学生,拥有绿卡的学生则享有优先录用的优势。

由现在国际形势变化莫测,留学需求和个人家庭情况不同,每年的留学政策与趋势也在不断变化,想要掌握最新出国留学政策,请拨打网页上方的电话联系我们,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青岛GAC-ACT中心(青岛市区美国高考ACT指定特许教学中心及官方考点),成立于2007年,是经美国ACT Education Solutions Limited 授权,将“全球受广泛认可的国际大学预科”GAC(Global Assessment Certificate)课程以及“美国高考” ACT(American College Test)考试的中西教育资源结合,在青岛开设的GAC国际大学预科课程。我们的成绩 成立至今,青岛GAC-ACT中心共向国外名校输送10届毕业生,1575名毕业生遍布全球150余所知名大学;毕业生共收到5000余封录取通知书并获得奖学金金额共计112,500,000元。中心的毕业生凭借GAC国际大学预科成绩及美国高考ACT成绩,可以申请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爱尔兰、新加坡等国外大学。

英国留学生政策的演进及发展趋势 第8篇

英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 突出表现为境外消费 (留学生教育) 规模的不断扩大。自二战以来, 英国不断调整留学生政策, 从实行与本国同等待遇, 到留学生市场化;从倾向延续“大英帝国”的政治影响力, 到重视留学生教育的经济价值, 充分体现了其以全球留学生竞争服务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调整路径。

一、英国留学生政策的演进

依据英国教育服务输出战略演进特点, 特别是留学生战略发展, 大致可以将20世纪60年至今英国留学生管理与发展历程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 英国留学生政策的后殖民化 (1960~1978年)

几个世纪以来, 一直有外国学生到英国留学、生活。二战后, 留学生数量增长缓慢。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 在英国政府奖学金和技术协助计划的支持下, 留学生规模逐步扩大, 但生源主要来自英联邦的殖民地国家, 其目的是为了培养亲英的政治、经济力量以及延续政治战略。

1963年《罗宾斯报告》倡导的英国高等教育系统改革, 不仅促使高等教育向英国本土青年敞开大门, 也吸引了来自欧洲大陆、非洲和远东的青年学生。[2]对于留学生的收费政策也一直保持与本国学生同等的待遇, 但是随着留学生人数的增多 (到1963年达到约20000名) , 不断加重的经济负担有违纳税人制度的初衷, 1967年英国实行了差别性收费政策 (differential fee policy) , 对外国留学生和本地生收取不同的费用。

20世纪70年代, 英国的留学生政策仍带有技术援助与资助培训的特点。1976年通过的《种族关系法》 (Race Relations Act) , 对雇佣、培训和教育及某些其他具体活动等方面的歧视被定为非法行为, 这也为海外学生赴英留学提供了法律保障, 同时, 大学院校也开始为留学生提供相关的咨询与支持服务。但这一时期发达国家援助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目的, 不是为了“当地人民的需要”, 而是为了对当地“再殖民”。

(二) 全额收费时代的开始 (1979~1998年)

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之际, 英国正笼罩在世界性经济危机之中, 失业人数和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英国政府大力推行私有化制度, 作为减少公共支出的一部分, 1980年高校对外国留学生收取“全额成本”, 政策甫一出台就引起了轩然大波, 影响了英国的外交、教育和商业关系与利益, 并直接导致赴英学生数量的大幅下降, 在5年内下降了38%。留学生数量的急剧下降引起了英国政府的关注, 1983年政府采纳了当时外交大臣皮姆 (Francis Pym) 的提议, 实行“皮姆一揽子计划” (Pym Package) , 即三年内向留学生提供1500万英磅的补助 (大约占原对留学生补贴总额的1/10) 。同年, 由英国外交和联邦事务部 (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Office, 简称FCO) 出资“志奋奖学金计划” (The Chevening Programme) 。随后一系列的留学生资助方案也陆续出台。这一时期, 各种服务于留学生的咨询机构得以建立, 大学院校也积极主动地扩大宣传力度参与到了留学生的招收工作中。各资助计划具体见表1-1。

注:DES即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 指原英国教育与技能部。ODA即Overseas Development Administration, 指英国海外发展管理局。**表示这三项计划仅在1987~1988年得到全面实行。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英国留学生数量大幅增加, 但留学生市场的竞争也更加激烈, 尤其在东南亚地区。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留学生规模居前三位, 加拿大和新西兰也具备了强劲的竞争实力。1992年英国《高等教育改革法》进一步确立了英国教育完全面向市场的体制。英国作为欧盟成员国, 1994年签署了WTO服务贸易总协定, 对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领域的跨境交付、境外消费等做了完全开放的承诺, 期望借助其优势教育资源扩大国际教育的市场份额, 但出于移民压力的考虑, 对自然人流动暂不开放, 除非在欧盟的承诺中有所规定。这一时期, 多招海外留学生已成为英国高校筹集办学资金及延揽人才的重要举措, 开发海外市场及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也写入了政府的政策文本, 这些都为留学生市场的开拓提供了保障。

(三) 留学生市场化的全面推进 (1999年至今)

1999年英国政府推出了“首相行动” (Prime Minister’s Initiative, 简称PMI) 计划, 目的在于吸引海外学生到英国高校就读, 以及加强大学、政府和其他组织的合作关系, 共同推动英国的海外教育。[4]此后, 到2005年共吸引了75000名非欧盟留学生, 其中50000名接受高等教育, 25000名接受继续教育。2000年英国国际留学生人数突破了20万, 估计年均带来收益接近40亿英镑。到2005年PMI超过了预期效果, 93000名接受高等教育, 23300名接受继续教育。英国文化协会发布了“2020愿景”报告, 预测到2020年国际学生寻求高等教育的增长比例为6.2%, 其中大约2/3的学生来源于亚洲。

然而, 这一时期对签证和移民问题的争论持续不断。2001年在美国发生的“9·11”事件导致各国严格签证和移民制度, 英国也加强了对留学生签证的管理。2004年2月在莫克姆湾 (Morecambe Bay) 发生的拾贝者惨案导致21名非法偷渡的中国人死亡, 这直接导致英国收紧签证, 尤其对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拒签率增高。但是在加强留学生签证管理的同时, 对于留学生留英就业的政策逐渐放宽, 以期解决英国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局面, 2004年10月推出的“理工毕业生计划” (th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raduates Scheme, 简称SEGS) , 允许理工科的学生毕业后留在英国1年。2005年苏格兰又引入“新英才计划” (Fresh Talent Scheme) , 允许所有在苏格兰院校毕业的留学生留在苏格兰2年。

2006年4月“首相行动第二阶段” (the second phase of the Prime Minister Initiative, 简称PMI2) 实施, 把保持英国国际教育的领先地位、保障留学生教育质量、控制少数国家学生留学英国的数量、发展战略性合作关系作为四个优先项目。PMI2设定的目标是:到2011年, 拟增加10万名海外学生在英国学习, 并决定投入700万英镑来达成这些目标。

2008年6月, 英国国家边境署公布了新的学生签证体系——记点记分制 (PointsBased System, 简称PBS) , 期望简化原有签证体系, 令签证体系更加简单、公正、透明, 鼓励留学生为英国做出积极贡献。

二、留学生管理的战略趋势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英国国际教育已逐渐向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演变, 不仅是为了吸引高端专业人才, 也是为了服务于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 其间经历了许多转变。

(一) 从政治主导到市场驱动

从出资资助外国留学生, 到实行差异化的收费政策, 不难看出, 英国政府对留学生政策的调整更多地受到了经济因素的影响, 改变了把“资助留学生作为其海外政策的一部分”的传统认识。

1997~1998年度留学英国的大学生为21万人, 占英国在校大学生人数的11.9%, 其中来自非欧盟区国家的学生占6.5%, 2006~2007年海外留学生达到35万, 占英国在校大学生人数的14.9%, 其中来自非欧盟区国家的学生占10.1%。近年来, 在非欧盟国家中中国一直是英国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国。2001~2002年度有3所英国高校的海外学生人数超过5000名, 到2006~2007年度这样的高校则达到14所。[5]见表2-1。

单位:人

Greenaway和Tuck Phil Vickers估计, 2005~2006年度英国的大学 (不包括其他高等教育机构) 从留学生学费中获得的收入达到13.94亿英镑, 生均学费也从1992~1993年度的4485.70英镑涨到2005~2006年度的5276.40英镑。[7]除此之外, 2004~2005年度海外学生的生活支出也达到了25亿英镑。这不仅对英国的大学产生了重要的吸引力, 也对英国经济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

(二) 从被动接受到多方位宣传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英国并没有专门服务于留学生的全国性组织, 只有少数几个地区建立了留学生协会, 在大学城设有办公机构。

自全额收费时代开始以后, 英国文化协会、英国留学生协会等一系列国际教育服务机构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在政府指导下开展工作并接受政府拨款, 在海外积极推广英国教育。英国驻外使馆有关官员也积极投身宣传, 纷纷在各国设立分支机构, 举办教育展览或说明会。英国贸工部设有教育和培训输出小组, 专门应对贸易出口中涉及的教育输出问题。

英国外交部、教育技能部、国防部和内政部等还共同发起了留学英国指南机构, 扩大海外宣传的力度。英国国际学生事务委员会网站推出两项针对国际学生的网上服务项目:“国际学生留学费用计算器”和“留学成功百事通”。[8]这两项服务由英国“首相行动计划”项目拨专款打造, 专门面对国际学生, 可以让学生坐在家中收集留学信息, 同时管理自己的财务、提高英语水平, 在使国际学生更快地适应留英生活。

(三) 从简化签证程序到就业延长政策

在二战后的几十年中, 英国主要通过技术援助和培训人员的方式, 保持对海外殖民地的政治影响力, 入境与签证都有特定的程序。但随着留学生市场化的不断深入, 留学生来源已不仅仅局限于英国的海外殖民地, 而是逐渐扩展到全球, 特别是亚洲、非洲等地区留学生数量增长迅速, 签证成为留学生要面对的第一道门槛。因此, 英国政府采用各种方式简化留学签证的办理手续, 既期望能够扩大留学生的数量又保持一定的入门标准。显然, 英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和高质量的教育水平对世界各地的青年学子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空壳学校”和借学生身份赴英打工或骗取居留权的人不断增多, 为此, 如何既能便捷签证事务又能杜绝漏洞是英国政府的两难选择。

签证只是海外留学的一个环节, 保证学生的教育质量以及让优秀的海外学生毕业后继续留在英国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这也更接近于英国招收海外学生的主要目的。为此, 英国政府一方面加强对海外学生和其所申请的英国院校的审核政策, 另一方面也将视线转移到了留学的其他环节上。2006年4月启动的“首相行动第二阶段”提出把保障留学生教育质量作为四个优先项之一, 提出了“签证, 行前准备和新生入学介绍”“教育标准化和成功案例”“市场与宣传”三项举措。而更重要的是, 为了延揽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英国政府为更多赴英的留学生提供了更宽松的毕业留英机会。

从2007年5月1日开始, 在获得认可的英国高等教育机构攻读任何专业并取得学士或学士以上学位的留学生, 毕业后均可留在英国一年找工作, 没有任何成绩的限制。申请人可以在学生签证有效期内向英国内务部提出申请。如果申请人已经离开英国, 也可在毕业后12个月内申请, 但需首先向所在国家的英国大使馆申请入境许可, 之后再提交全部申请材料。一年后学生可以在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 通过申请技术移民、高技术移民、工作许可、学习或经商等多种方式继续在英国居留。

2008年6月30日起开始施行的“记点积分制”签证体系规定, 持新的毕业工作类签证可以延长留在英国的时间, 最长可达两年。在两年时限到达后, 如需继续留在英国, 则可转而申请“记点积分制”体系中的其它类别签证。

(四) 从无偿政府资助到竞争性奖学金计划推出

全额收费政策的推出是英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的重要转折点。此前海外学生享受与英国本土学生同样的收费额度, 并可以获得英国政府提供的奖学金资助, 而此后对海外学生的收费逐步提高, 要想获得留学资助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并在竞争性的奖学金计划中占有优势。

20世纪80年代以后, 为了吸引海外学生继续留学英国以及减轻他们的学费负担, 英国政府以各种名义设立许多奖学金计划, 此外其他机构和学校也设立了奖学金, 名目繁多, 不过总量还是有限的, 主要起到宣传与推广的作用。

近年来, 英国留学生规模增速放缓但保持了稳定的数量, 2005年、2006年、2007年向英国高等教育机构提出申请入学的人数由7.8万增长到8万人, 申请成功率稳定在60%左右。奖学金已不再是吸引海外优秀人才留学英国的关键因素。继2006年5月英国允许获得硕士学位的留学生毕业可以在英国居留一年找工作后, 2007年5月又以“国际毕业生计划” (International Graduates Scheme, 简称IGS) 替代“理工科毕业生培养计划” (Th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raduates Scheme, 简称SEGS) , 允许取得本科或以上学历的国际留学生 (没有任何专业限制) 毕业之后均可留在英国一年找工作, 这些举措的重点不在于奖学金的额度而是为赴英的留学生提供更多的留英机会。

2008年FCO减少了对来自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澳大利亚国家留学生的奖学金额度。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宣布取消“海外研究学生奖学计划” (the Overseas Research Student Award Scheme简称ORSAS) 。2008年6月推出“记点积分制”, 规定用第一层次的针对英国毕业的国际学生的“毕业工作类签证计划”, 取代原有的国际毕业生计划及苏格兰英才计划。

2008年8月初, 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管理委员会宣布将停止ORSAS项目。该委员会表示, 在未来三年内将逐步削减并最终取消年度奖学金总额为1500万英镑的ORSAS奖学金。委员会称:“根据我们所做的调查, 大专院校和学生们都很支持ORSAS奖学金项目, 但就吸引全球最优秀的学生而言, 这一奖学金并没有起到绝对作用。”[9]

参考文献

[1]此处提到的教育出口值是基于Lenton (2007) 的估算。对留学生学费收入的估算不同于HESA官方公布的数字。Pamela Lenton (2007) 估算2003~2004留学生学费收入为1.89billion, HESA的数字为1.28billion, 参见British Council, Pamela Lenton.Global Value-The value of UK Education and Training Exports:an update[EB/OL].http://www.britishcouncil.org/global_value_-_the_value_of_uk_education_and_training_exports_-_an_update.pdf, 2007-09.

[2]刘晖.从《罗宾斯报告》到《迪尔英报告》——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战略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1, (2) :24.

[3]Lynn Williams.Overseas Students in the United Kingdom:Some Recent Developments[J].Higher Educatia Quarterly, 1987, 41 (2) :107-118.

[4]BIS.Prime Minister’s Initiative (PMI) [EB/OL].http://www.dius.gov.uk/dius_international/education/prime_ministers_initiative.

[5][6]Brian Ramsden, Universitis UK.Patterns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the UK-eighth report[EB/OL].http://www.universitiesuk.ac.uk/Publications/Documents/Patterns%208.pdf, 2008-09.

[7]Phil Vickers, Bahram Bekhradnia.The Economic Costs and Benefi t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EB/OL].http://www.hepi.ac.uk/downloads/32%20Economic%20effects%20of%20international%20students.pdf.

[8]国际学生留学费用计算器网站为http://www.studentcalculator.org.uk/;留学成功百事通网站为http://www.prepareforsuccess.org.uk/.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