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大蛋白
乙肝病毒大蛋白(精选7篇)
乙肝病毒大蛋白 第1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采集保定市传染病医院2008年47月住院147例慢性乙肝患者的空腹静脉血清,所有标本均于-20℃冻存备用,其中男93例,女54例;年龄12~71岁,平均年龄(40.3±12.7)岁。诊断标准符合2005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1.2 方法
乙肝LHBs、presl抗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试剂分别购自厦门新创有限公司和北京热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LHBs的单克隆抗体购自北京热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HBV-DNA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定量检测仪检测(美国应用生物系统公司ABI 7000荧光定量PCR仪),试剂购自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所有试剂均在有效期内,实验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所有实验均由同一实验员进行操作。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147例乙肝患者LHBs、pre-Sl抗原、HBV-DNA阳性总检出率分别为94.56%(139/147)、62.59%(92/147)、81.63%(120/147),三者的阳性检出率以LHBs为最高,其次是HBV-DNA,LHBs与HBV-DNA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081,P<0.01)。pre-Sl抗原与LHBs、HBV-DNA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4.6263,P<0.01)、(χ2=13.2591,P<0.01);HBeAg阳性组中LHBs检出率为最高,pre-Sl抗原最低。LHBs与HBV-DNA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317,P>0.05);pre-Sl抗原与LHBs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2264,P<0.01)。而HBeAg阴性组中LHBs与HBV-DNA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955,P<0.01);Dre-Sl抗原与LHBs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30.9388,P<0.01)。见表1。
3 讨论
目前,医学界认为外周血HBV-DNA是HBV复制最直接和可靠的指标,可以用来判定患者和携带者有无传染性。研究发现亚病毒颗粒在HBV感染过程中,能显著增强细胞内的病毒复制和基因表达,而这种增强作用是由pre-S蛋白的反式激活作用所触发的。此外,还有研究发现,在HBV形成包膜的过程中需要大蛋白(HBsAg、Pre-S1蛋白和Pre-S2蛋白)和中蛋白的参与[4]。Ngee-ChihFoot[5]阐明LHBs是导致肝细胞损伤、死亡和纤维化病变的主要原因,因此,检测LHBs对于反映病毒持续复制、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显示,在147例慢乙肝患者血清中pre-S1抗原检出阳性率为62.59%,低于LHBs的阳性检出率(94.5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LHBs与HBV-DNA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了LHBs更能直接反映HBV的复制水平。HBeAg阳性组中LHBs检出率为最高,pre-S1抗原最低。LHBs与HBV-DNA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e-S1抗原与LHBs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HBeAg阴性组中LHBs与HBV-DNA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re-S1抗原与LHBs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检测含构象前S区的LHBs比单独检测乙肝pre-S1抗原更能准确反映出患者体内病毒的复制情况。此外,比目前临床上普遍使用的乙肝HBV-DNA作为判断病毒复制指标更有意义,研究结果同孙颖等[6]研究的结果相同。
本组结果显示,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LHBs与HBV-DNA检测有良好的一致性,是反映病毒复制的较好指标,可部分作为HBV-DNA的替代及补充检测指标。LHBs与HBV-DNA及pre-S1抗原的联合检测能够反映HBV的复制程度,是HBV感染、病毒复制及诊断治疗预后的可靠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Barrera A,Guerra B,Notvall L,et al.Mapping of the hepatitis B virus preS1domain involved in receptor recognition.J Virol,2005,79:9786-9798.
[2]Stoeckl L,Funk A,Kopitzki A,et al.Identification of a structural mo-tificrucial for infectivity of hepatitis B viruses.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6,103:6730-6734.
[3]Aeta GB,Stornaiuolo G,Precone DF,et al.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burden of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P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multi-center Italian study.J Hepatol,2003,39:1036-1041.
[4]russ V.Envelopment of the hepatitis B virus nucleocapsid.Virus Res2004,106:199-209.
[5]Ngee-Chih F,Byung YA,Ma XB,Cellular vacuolization and apoptosis induced by heptatitis B virus large sueface protein.Hepatology,2002,36:6.
乙肝病毒大蛋白 第2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的76例乙肝患者 (乙肝组) , 其中男44例, 女32例, 年龄10~71岁, 平均年龄 (28.3±3.5) 岁, 符合乙肝的临床诊断, 且排除肝脏其他感染性疾病 (如甲肝、丙肝等) 。选择同一时期我院体检的76例健康志愿者 (健康组) , 其中男42 例, 女34例, 年龄8~68岁, 平均年龄 (27.6±4.1) 岁, 肝肾功能在正常范围。
1.2仪器与试剂美国伯乐CFX96 型实时荧光PCR仪, 北京贝尔生物工程公司生产的HBV-LP酶联免疫定量检测试剂盒, 上海科华生物有限公司生产的HBV-DNA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PCR) 检测试剂盒、HBV-PreS1 试剂盒和ELISA试剂盒。
1.3方法抽取所有患者空腹肘静脉血10ml左右, 3000r, 10min, 离心分离血清。 (1) HBV-LP检测:按照ELISA试剂盒的说明书严格操作, 标准品设置为0、10、25、50、100、200ng/ml, 测定血清中HBV-LP。 (2) HBV-DNA的检测:按照PCR操作步骤定量检测HBV-DNA的量。 (3) HBV-PreS1定性检测:严格遵照HBV-PreS1定性检测ELISA试剂盒检测患者血清中HBV-PreS1。
1.4数据处理采用SPSS16.0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采用秩和检验分析两指标间的相关性[3],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清HBV-LP浓度与HBV-DNA拷贝数间的相关性乙肝患者血清中HBV-DNA拷贝数值越高, HBV-LP浓度及阳性率越高, 两者之间具有正相关性 (r=0.58, P<0.05) 。两组患者不同的HBV-DNA浓度, 其血清中HBV-LP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24.72, P<0.05) 。见表1。
注:与健康组相比, *P<0.05, 与<103组相比, #P<0.05, 与103~105组相比, △P<0.05。
2.2乙肝组患者血清中HBV-LP与HBV-DNA、HBeAg及HBV-PreS1 间的关系76 例乙肝患者血清中, HBV-LP与HBV-DNA、HBeAg及HBV-PreS1的符合率分别为67.19%、90.6%、43.7%。HBV-LP与HBV-DNA、HBeAg及HBV-PreS1 间均关联 (χ2=8.457、10.118、51.319, P<0.05) 。HBV-LP与HBV-DNA、HBeAg及HBV-PreS1 间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6.773、34.615、7.334, P<0.05) 。HBV-LP阳性率为84.2%, 均高于HBV-DNA、HBeAg及HBV-PreS1 的阳性率。见表2。
2.3HBV-DNA阳性乙肝患者血清检测43 例HBV-DNA阳性患者, HBV-LP与HBeAg及HBV-PreS1的符合率分别为61.5%、94.9%。HBV-LP阳性患者HBV-DNA与HBeAg及HBV-PreS1 间均关联 (χ2=4.136、48.647, P<0.05) 。HBV-LP与HBV-PreS1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438, P>0.05) , 但与HBe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5.734, P<0.05) 。见表3。
2.4HBV-DNA阴性乙肝患者血清检测33 例HBV-DNA阴性患者, HBV-LP与HBeAg及HBV-PreS1的符合率分别为4.2%、79.2%。HBV-LP与HBeAg及HBV-PreS1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276、41.119, P<0.05) 。见表4。
3讨论
乙肝患者很难达到临床治愈, 所有乙肝患者肝脏中仍可检测出HBV-DNA, 表示患者仍存在HBV-DNA感染[4]。HBV感染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其体内Dane颗粒和富含大蛋白亚病毒颗粒的数量有关[5]。HBV-LP可作为病毒基因或亚病毒颗粒存在的依据。 本文发现健康组和乙肝组患者HBV-LP浓度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 。76例乙肝患者血清中HBV-DNA拷贝数与HBV-LP浓度间具有正相关性, HBV-LP浓度与HBV-DNA、HBeAg及HBV-PreS1 间具有明显的关系 (P <0.05) , 提示HBV-LP浓度是HBV感染者体内病毒复制、病情发展、治疗效果与预后的观察指标。
本文结果显示, 乙肝患者血清中HBV-LP的阳性率均高于HBV-DNA、HBeAg及HBV-PreS1 的阳性率, 说明HBV-LP敏感度较高。HBV-LP与HBV-PreS1 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但与HBe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能因为HBV-LP阳性而DNA阴性与HBV感染者血清低水平HBV-DNA检测敏感度不够及HBV-LP细胞内滞留有关[6]。HBeAg阴性患者其血清中HBV-LP阳性率较HBV-DNA和HBV-PreS1高, 可能因为HBV-LP阳性而HBeAg阴性患者体内HBeAg阴性活动期肝炎增多, HBV基因前C区或CP区发生变异导致HBeAg合成障碍, 其阴转并不能排除病毒的复制与感染性, 提示血清HBV-LP浓度可反应HBeAg阴性患者体内HBV复制情况[7,8]。HBV-DNA低水平患者血清中HBV-LP的阳性率较其他两指标高, 且与HBeAg间具有差异, 可能因为HBV-DNA表达水平低下, 检测技术的敏感度不够和 (或) HBV-LP在细胞内堆积有关。HBV-LP阳性而HBV-PreS1 患者检测HBV-LP较检测HBV-PreS1抗原对判断乙肝病情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因为仅检测HBV-PreS1可因制作单克隆抗体时由于序列的折叠、卷曲而掩盖表位致使检测结果阴性, 增大漏诊率。
综上所述, 检测乙肝患者血清中HBV-LP水平可反映HBeAg阴性和低水平HBV-DNA患者体内乙肝病毒的活性、肝脏损害程度、病情严重程度, 对判断疗效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可作为临床敏感指标。
参考文献
[1]王红明.乙肝肝炎病毒大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J〕.黑龙江医药, 2014, 27 (6) :1292-1294.
[2]伍尚剑, 陈聚兴, 谭宗宪, 等.HBe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乙肝病毒大蛋白检测研究〔J〕.现代医院, 2015, 15 (4) :83-84.
[3]王惠, 樊惠霞, 刘建锋.宁夏回汉族乙肝病毒大蛋白检测结果比较〔J〕.宁夏医学杂志, 2014, 36 (6) :560-562.
[4]罗文明, 陈琳.乙肝病毒大蛋白阳性患者血清中HBV DNA及HBV血清学标志物的检测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 10 (2) :233-234.
[5]耿坤静, 董爱英, 王玉红, 等.乙肝病毒大蛋白与乙肝病毒核酸检测在抗病毒治疗中的作用〔J〕.河北医药, 2013, 35 (12) :1818-1819.
[6]李彩东, 吴斌, 段正军, 等.兰州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乙肝病毒大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 34 (20) :2667-2668.
[7]李利.动态监测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在乙肝治疗中的作用〔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2, 23 (4) :27-29.
乙肝病毒大蛋白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新干县2009年和2011年期间在新干县人民医院出生的200名HBs Ag阳性孕妇所生健康婴儿, 其中2009年男婴78名, 年龄12~12.3个月, 平均12.2个月;女婴22名, 年龄12~12.4个月, 平均12.1个月;2011年男婴81名, 年龄12~12.5个月, 平均12.3个月, 女婴19名, 年龄12~12.3个月, 平均12.2个月, 将200名婴儿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100名, 两组婴儿在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上对比无显著意义, 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组孕妇所产新生儿接受HBIG和乙肝疫苗处理, 具体方法:新生儿出生后, 24h内肌内注射HBIG 100IU, 同时接种10微克乙肝疫苗, 满1个月和第6个月各接种10μg乙肝疫苗。对照组新生儿不肌内注射HBIG, 只进行常规预防接种。全部新生儿满周岁采静脉血检测乙肝两对半1次。
1.3 统计学处理
研究中相关数据资料均采取SPSS18.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的对比采取t检验, 针对计数资料的对比则是采取χ2检验, 在P<0.05时视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婴儿周岁时的HBV感染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如表1所示。
3 讨论
在中国母婴传播是HBV感染最主要的传播途径。HBV病毒通过母婴传播主要是在分娩过程中胎盘剥离时, 通过母体和胎儿之间血液接触和产后母体和胎儿之间的频繁密切接触造成病毒感染。HBV病毒母婴传播的第二种方式是借助胎盘屏障造成胎儿宫内感染, 其感染发生时间通常是孕晚期, 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妊娠发展到孕晚期滋养细胞层将会发生变薄且产生绒毛和血管膜, 其使HBV病毒突破胎盘屏障发生感染的几率变高[2];HBIG系高效免疫球蛋白的制剂, 属于被动抗体, 其中的HBs Ab可与HBs Ag结合, 同时激活补体系统, 增强体液免疫, 消除HBV, 降低母血中的病毒含量, 防止和减少正常细胞感染HBV, 也可能减少HBV在体内的复制[3]。孕晚期胎盘有主动从母体输送Ig G型抗体给胎儿的功能, 使其在宫内即获一定的免疫保护。
HBs Ag、HBe Ag双阳性的母亲生的孩子如果以母乳喂养, HBV感染率为80%~90%[4]。说明产后对新生儿采取阻断措施更为重要。本文研究表明, HBIG联合乙肝疫苗注射可明显降低HBs Ag (+) 阳性母亲的子女HBV的感染率, 提高HBs Ab阳性率, 从而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由于各种原因, 上级配送给新干县的母婴阻断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尚不能满足所有符合免费注射的新生儿的需要, 时常出现断药现象, 给这一民生政策的实施大打折扣, 为了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 降低我国的乙肝感染率, 维护民众身体健康, 希望有关部门加大关注, 切实做好后续工作, 使这一民生能持续进行[5,6]。
参考文献
[1]彭文伟.传染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8.
[2]闫永平, 徐德忠, 王闻亮, 等.胎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宫内传播的关系[J].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9, 34 (7) :392-395.
[3]黄文伦, 陈寿明.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观察[J].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7, 25 (4) :449-450.
[4]王桂兰.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联合预防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效果观察[J].南华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4, 32 (3) :400-401.
[5]杨再新.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联合预防HBV母婴传播效果观察[J].职业与健康, 2008, 24 (24) :2689-2690.
乙肝病毒大蛋白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3月至2012年5月在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接种门诊, 接受管理的360例HBsAg阳性的孕产妇, 年龄23~32岁, 平均25.8岁;体质量65~80kg, 平均74.5 kg;初产妇268例, 经产妇92例;经阴分娩243例, 剖宫产117例。所有孕产妇均为单胎妊娠, 无先兆流产、早产等情况, 肝功能正常, 无肝炎症状与体征。所有孕产妇根据单双数的方法随机分为观察、对照两组, 每组180例。两组孕产妇在年龄、体质量、胎次、分娩方式均具有可比性, 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孕产妇于妊娠第28、32、36周分别肌内注射HBIG100IU各1次, 共3次, 胎儿出生后分别给予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其中乙肝疫苗接种按0、1、6方案进行 (即出生24h内和1、6月龄时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乙肝疫苗) , 剂量为5μg/次;新生儿出生6 h内臀部肌注HBIGl00IU。对照组孕产妇在妊娠期间不采取特殊措施, 胎儿出生后采取措施与观察组相同。本研究所采用乙肝疫苗为大连汉信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重组型乙肝疫苗 (汉逊酵母) , HBIG为深圳市卫武光明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人工喂养。在婴儿6个月龄时均抽取静脉血, 进行乙肝病毒血清学 (乙肝两对半) 检测。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l1.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7月龄婴儿静脉血HBsAg阳性率比较
观察组HBsAg阳性者2例, 阳性率为1.11%, 对照组HBsAg阳性者5例, 阳性率为2.78%;观察组HBsAg阳性率低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1) 。见表1。
2.2 7月龄婴儿静脉血HBsAb阳性率比较
观察组HBsAb阳性者165例, 阳性率为91.78%, 对照组HBsAb阳性者134例, 阳性率为74.44%;观察组HBsAb阳性率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1) 。见表2。
注:组间比较, *P<0.01
注:组间比较, *P<0.01
3 讨论
乙肝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对肝脏产生炎性损害。据调查我国婴幼儿HBV感染约1/3由母婴传播而来, 人群中40%~50%的慢性HBV携带者由母婴传播造成的[1], 母婴传播已成为乙型肝炎病毒传染的重要途径。因此阻断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垂直传播对于乙肝的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
HBIG是高效免疫球蛋白的制剂, 应用HBIG属于被动免疫, 因其是被动抗体, 其中的抗一HBs抗体可与HBsAg结合, 能够中和游离病毒颗粒, 减少了孕产妇血液中的乙肝病毒数量, 同时HBIG可激活补体系统, 增强了机体自身的体液免疫, 也利于体内乙肝病毒的清除。从以上两方面作用看, HBIG的应用降低了孕产妇血液内中HBV的含量, 从而减少了HBV对正常细胞感染及HBV在孕产妇体内的复制, 从而降低了了HBV对胎盘传播的危险[2], 以此来降低孕产妇母婴垂直传播的概率。HBsAg阳性的孕产妇通过HBIG的应用, 极大的清出了体内HBV, 大大减少了孕妇血中HBV的含量, 从而降低了HBV经胎盘母婴垂直传播的概率。同时孕妇多次注射HBIG, 抗一HBs经胎盘传输给胎儿, 使胎儿在子宫内获得被动免疫, 从而获得了保护, 预防了HBV的宫内感染。
新生儿肌注HBIG联合乙肝疫苗可提高阻断效果, 降低母婴垂直传播。其机制可能为:HBIG可中和游离病毒颗粒, 减少了体内乙肝病毒的数量, 保护了正常的细胞免受乙肝病毒的感染;同时乙肝疫苗能够与相应的lgG抗体在婴儿体内集合, 形成免疫复合物, 该免疫复合物能够有效地刺激婴儿体内的免疫系统, 增强机体免疫应答, 打破免疫耐受状态, 进而降低了宫内感染[2]。
HBsAg阳性的孕产妇应用HBIG, 胎儿出生后HBIG和乙肝疫苗的联合应用可提高乙型肝炎病毒的阻断效果, 显著降低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
关键词: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病毒,母婴垂直,疗效
参考文献
[1]李忠茹, 战雁, 肖宏国.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2 (32) :4615-4617.
乙肝病毒大蛋白 第5篇
1 临床资料
1.1 观察对象
选取2006年1月至2008年4月在潮阳人民医院就医的血清HBsAg阳性的60例孕妇及其分娩的新生儿作为观察对象。60例孕妇共分娩60名新生儿。所有孕妇肝肾功能均正常, 均无先兆流产或先兆早产, 无其他严重内外科合并症及妊娠并发症。孕期未使用其他研究药物或全身抗病毒、细胞毒性或免疫调节剂等药物。
1.2 药物来源
替比夫定采用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乙肝疫苗采用国产基因重组酵母乙肝疫苗, 深圳康泰采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20051211, 每支剂量5ug/0.5 ml;HBIG采用广东卫伦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20051206, 每支剂量100IU/瓶。三种药物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1.3 研究方法
选择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 (HBeAg) 和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HBV DNA) 阳性的孕妇60例, 签署知情同意书, 随机分成A、B两组:A组30例, 为替比夫定干预组, 在孕晚期7、8、9个月及产后30天予口服替比夫定600 mg/d, 疗程4个月, 其所生婴儿于出生后6 h之内、1月时接受被动免疫, 即自上臂三角肌注射HBIG 200IU, 并于0、1、6月龄分别接受主动免疫预防, 即在上臂三角肌注射乙肝疫苗10ug;B组30例, 为对照组, 孕妇在孕7、8、9个月及产后不服用任何抗病毒药物, 其所生婴儿出生后常规接受主、被动免疫 (同A组) 。两组孕妇年龄、孕产次和分娩方式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婴儿均于出生后12个月时检测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 (抗-HBs) 与HBV DNA水平。
1.4 检测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 (ELISA) 检测HBsAg、抗-HBs, 试剂由郑州安图绿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 HBV DNA检测采用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
1.5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婴儿出生后12个月时HBsAg及HBV DNA检测情况
出生后12个月时, 干预组婴儿HBsAg阳性率 (3.3%, 1/30) 低于对照组婴儿 (10.0%, 3/30) , 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268, P=0.605) ;HBV DNA阳性率, 干预组婴儿 (3.3%, 1/30) 亦低于对照组婴儿 (26.7%, 8/30) ,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405, P=0.011) 。见表1。
注: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婴儿出生后12个月时抗-HBs检测情况
出生后12个月时, 干预组婴儿抗-HBs检出率 (83.3%, 25/30) 高于对照组 (60.0%, 18/30)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022, P=0.045) 。见表1。
2.3 不良反应
两组母婴均无不良反应。
3 讨论
婴儿出生时接受HBIG和乙肝疫苗主被动联合免疫阻断乙型肝炎病毒 (HBV) 母婴传播, 是目前预防HBV感染的一个主要对策, 可有效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但仍有部分新生儿免疫失败, 主要是由于这种免疫仅对产道和产后HBV感染者有效, 而对宫内感染者无效[4]。孕妇血清HBV DNA阳性, 说明体内HBV处于复制中, 孕后期即28周以后, 母血可经胎盘血使胎儿感染HBV。孕妇血清HBV DNA水平>108拷贝/ml时, 即使采取产后主被动双重免疫, 宫内感染仍可达43%左右, 而母血中HBV DNA水平降至106拷贝/ml以下时, 将减少30%的HBV宫内感染母婴垂直传播危险[5]。如果对高病毒载量的孕妇采用高效、安全的抗HBV药物, 抑制HBV的复制, 则可有效抑制HBV母婴垂直传播, 提高阻断率[6]。
替比夫定是目前美国FDA批准的第四个治疗慢性乙肝的核苷 (酸) 类似物, 也是其中唯一属于妊娠分类B级的药物。它对HBV的DNA聚合酶具有特异性抑制作用, 而对人类DNA聚合酶及其他人类病毒的活性无影响, 毒理学研究表明其无致癌性、无致畸性、无致突变性, 亦无线粒体毒性。
国内有学者采用替比夫定对HBV感染的孕妇进行抗病毒治疗发现, 替比夫定对阻断母婴HBV垂直传播有效, 且不影响婴儿的正常发育[7]。但是, 目前关于替比夫定与其他已被证实能有效阻断母婴HBV垂直传播的药物联合免疫的报道尚不多见。
本研究采用替比夫定联合乙肝疫苗和HBIG对60例HBV感染的孕妇及其所生婴儿进行免疫, 结果显示:在婴儿出生后12个月时, 干预组HBV感染阻断成功率, 即HBsAg阴性率为96.7% (29/30) , 对照组成功率为90.0% (27/30) , 前者高于后者, 经分析, 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比较两组病例HBV DNA阳性率, 干预组 (3.3%, 1/30) 低于对照组 (26.7%, 8/30) ,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对于HBV感染的孕妇, 在孕晚期口服替比夫定, 新生儿出生时应用乙肝疫苗和HBIG联合免疫, 虽未能明显提高HBsAg阴性率, 但可以提高HBV DNA阴性率, 从而加强乙肝疫苗和HBIG联合免疫对慢性HBV感染孕妇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作用。本研究进一步比较出生后12个月时两组婴儿的抗-HBs阳性率, 研究发现, 干预组婴儿的抗-HBs阳性率 (83.3%, 25/30) 高于对照组 (60.0%, 18/30) , 提示该方法对新生儿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能有效预防婴儿HBV感染。另外, 本研究期间未发现孕妇及其婴儿的不良反应。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 且观察时间不长, 目前尚不知这种阻断作用的长期性以及是否存在远期不良反应, 需长时间的随访观察以进一步研究验证。
参考文献
[1]朱启镕.重视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3;11 (4) :199.
[2]常文辉, 徐德忠, 闫永平, 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孕妇妊娠早期绒毛细胞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的研究.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5;40:376-379.
[3]Andre FE, Zuckerman AJ.Review.Protective effcacy of hepatitis B vaccine in neonates.J Med Virol, 1994;44:145.
[4]郑鹏远, 唐芙爱, 卢高峰, 等.慢乙肝母婴传播阻断和治疗策略的建议.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7;15 (1) :1-6.
[5]Lin J, Liao S, Han LJ, et al.Correlation neonatal hepatitis B and maternal serum hepatitis B virus DNA copies.Pediatr Res, 2000;47:342.
[6]Van Zonnewdld M, Van Nunen AB, Niesters HG, et al.Lamivu-dine treatment during pregnancy to prevent perinatal transmission of hepatits B virus infection.J Virus Hepat, 2003, 10:294-297.
乙肝病毒大蛋白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临床研究中随机性选取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疾控中心2013年12月~2014年10月收治的108例门诊部产前检查中确诊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 (HBs Ag阳性) 且转为无症状HBs Ag阳性孕妇为预防组研究对象。本组孕妇经临床初步诊断, 其中8例为HBs Ag阳性, 29例为大三阳, 40例为小三阳, 31例为双阳性。同时, 研究期间选取同期接受产前检查的80例乙肝病毒携带且未实施母婴阻断孕妇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中排出肝功异常、妊娠并发症、合并症等孕妇。两组孕妇的年龄、孕产次等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性 (P>0.05) , 符合临床对照试验条件。
1.2 治疗方法
预防组:本组孕妇于怀孕30周起肌内注射HBIG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河南省中泰药业有限公司提供) 200 IU, 1次/月, 连续肌注3次;新生儿于出生6h内肌内注射HBIG, 待30d后注射第二次, 并于肌注HBIG 24 h后常规注射乙肝疫苗。
对照组:本组孕妇及新生儿均未注射HBIG, 仅为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
1.3 检验方法
孕妇孕早期及新生儿生出6个月后通用抽静脉血并采用酶联免设法测定乙肝5项血清标识物 (由上海荣盛生物技术有限供司提供酶联免疫检测的试剂盒) 。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比较
预防组108例新生儿中, 检查出HBs Ag (+) 共5例 (4.6%) ;对照组80例新生儿中, 检查出HBs Ag (+) 共26例 (32.5%) , 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2.2 两组新生儿抗HBs Ag阳性率比较
预防组新生儿抗HBs Ag阳性共56例 (51.8%) , 对照组新生儿抗HBs Ag阳性共9例 (11.2%) , 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3 讨论
乙肝作为一种传染性较强的疾病, 严重危害着人类的生命健康。近年来, 我国乙肝的发病率逐渐呈现上升趋势, 而围产期母婴传播是重要的传染途径。据相关研究资料证明, 有30%~50%的HB-s Ag携带者是在围产期被传染, 而感染率较低的是在怀孕的早期、中期, 宫内感染的发生率较少。孕晚期是经胎盘感染HBV的主要阶段, 因此预防乙肝母婴传播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在孕晚期通过使用药物治疗使病毒复制被阻断。
HBIG是提取一种高效价免疫蛋白试剂, 属于一种被动抗体, 其主要是经乙肝疫苗免疫健康人后所采集的高价血浆, HBs Ag可结合其中的抗-HBS抗体, 以此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并且被体系统被激活, 使抗体免疫被激活HBV被清除, 使母血中病毒含量降低, 且能防止体内HBV病毒的复制[2]。一般胎盘滋养细胞在孕妇怀孕期间会主动从母体向胎儿转输Hg G (促绒毛膜性腺激素) 型抗体, 因此子宫内的胎儿可受到被动免疫保护, 有效防止HBV宫内感染的发生。
本资料显示, 两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比较, 预防组 (4.6%) 明显少于对照组 (32.5%) ;且两组新生儿抗HBs Ag阳性率比较, 预防组 (51.8%) 明显优于 (11.2%) , 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由此可见, 乙肝免疫球蛋白对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具有显著的效果, 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郭永, 马振芝, 王清图, 等.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子垂直传播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9, (9) :68.
乙肝病毒大蛋白 第7篇
关键词: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HBV-DNA
随着近年来对于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LHBs)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发现LHBs在空间上具有两种不同的跨膜构象,作为乙肝病毒(HBV)的包膜蛋白,内侧可以HBV核壳体膜结合,外侧可以与易感细胞受体相结合。因此研究者认为,LHBs是HBV颗粒成熟包装的关键[1]。我们通过对LHBS与HBV-DNA的相关性检测,分析LHBS取代HBV DNA检测在基层医院应用的可行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血清标本均来自2006年6月~2008年6月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共计385例,其中男206例,女179例;年龄在12~65岁,平均年龄34.6岁。所有标本均于-20℃保存以备用。
1.2 试剂与方法
LHBS酶免定量试剂盒(北京热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乙肝两对半试剂(上海容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HBV-DNA检测由有通过卫生部验收,有资执的部门检测。所有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操作。
1.3 仪器
使用WD-2102A酶标仪和DEM-Ⅱ洗板机。
1.4 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任为组间差异显著。统计软件采用SPSS12.0。
2 结果
(1)LHBs阳性患者,HBV-DNA的拷贝数都大于10E2。(2)LHBs含量HBV-DNA相关关系。
LHBs含量与HBV-DNA拷贝数呈良好的正相关,两者的相关关系r=0.928,呈正相关,该结果与吴潇,张伟民的结果相符合[2]。(见表1)
注:cuf off值均为0.105
从表2中可以看出:LHBs阳性与HBV-DNA阳性的符合率为96.8%(337/348)。经卡方验证:LHBs和HBV-DNA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经卡方检验χ2=1.600,0.1
在385例HBsAg阳性标本中,HBeAg阳性共151例。我们对其LHBs和HBV-DNA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时发现二者无显著性差异(见表3)。由于LHBs与HBV-DNA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表明LHBs在体内与病毒复制程度密切相关。
经卡方检验χ2=1.39,0.1
在385例HBsAg阳性标本中,151例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患者LHBS和HBV-DNA的阳性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4。
经过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1)酶联免疫法(ELISA)一直是临床上用于乙肝病毒感染的血清检测手段,传统认为乙肝两对半中HBeAg阳性表明HBV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我们的研究显示在151例HBeAg阳性患中LHBs阳性率(98%)与HBV DNA的阳性率(97%)一致,经过验证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LHBs与HBV-DNA的检出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能够准确的反映出乙肝患者体内病毒的复制情况。过去临床上认为乙肝患者出现HBeAg阴转是乙肝病毒复制减弱、传染性降低和预后良好的象征[3],但是我们的研究显示HBeAg阳性时LHBs阳性明显高于HBeAg阴性患者,经过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4。
(2)本结果显示LHBs与HBV-DNA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目前用于评估HBV复制的主要指标有HBV-DNA和HBeAg,但HBeAg阴性患者除HBV-DNA外,无其他标志物可反应HBV的复制程度,因此使得临床上对HBeAg阴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终点的确定较为困难[4]现可以用LHBs来反应HBV的复制[5]。
(3)目前我国的国情还不是很富裕,HBV-DNA的检验还不可能在我国普遍开展,利用酶联吸附试验开展起来就容量得多.近年来随着对LHBS中前S区抗原在乙肝发病机制、感染与复制等方面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逐渐认识到乙肝表面抗原前S区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临床意义[6]。
(4)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慢性HBV感染患者中阴性者高达60%以上[7],对这些患者HBV-DNA复制程度的简单评估为临床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与病毒蛋白标志物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相比,HBV-DNA检测相对复杂而且要求也高,需要有专门的PCR实验室和相关昂贵的实时荧光定量检测系统,血清LHBS检测相对简单.可以推广到一级医院使用。
参考文献
[1] Bruss V,Vieluf K.Functions of the internal Pre-S domain of the large surface protein in hepatitis B vies particle morphogenesis[J].J virol,1995;69:6652-6657
[2]吴潇,张伟民.乙型肝炎患者乙肝病毒大蛋白检测与HBV DNA的关系.浙江检验医学,2007;5(3):11,13
[3]谢志贤,谭爱国,何美懿,等.血清中乙型肝炎5项标志表现模式与乙型肝炎病毒DNA含量的关系[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2):81-83
[4]贾继东.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 13(6):539
[5]杨延敏,王桂利,王钢,等.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的临床意义.中国医学检验杂志,2006;7(4):245-246
[6]孙颖.乙肝病毒外膜大蛋白检测对于判定HBV DNA复制的意义[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14(3):354-357
乙肝病毒大蛋白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