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分析论文范文
质性分析论文范文(精选11篇)
质性分析论文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查方法
4例病人通过临床诊断均是肺动脉高压, 病理检查上证明是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 肺动脉高压诊断标准mPAP>40mmHg。无其它临床症状证明有其它结缔组织疾病。4例病人通过CTA检查排除血管栓塞等疾病, 4例病人均没有左心心血管疾病。
1.2 临床病例报告
病例1, 男性, 有3年的呼吸困难史, 值得注意的是此病人的治疗史, 且静脉注射过可卡因等止疼药物, 导致了一些严重的副反应, 病例1用过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治疗。肝功能实验、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均正常, 且无其他门静脉血压过高的临床证据。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结果显示肺部支气管有扩张的现象 (图1) , 临床上诊断为PH, 在用了曲前列环素后用博沙坦治疗, 后来又改用静脉注射前列环素和昔多芬治疗, 而这些治疗均未使病人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前3年的治疗中, 病人的肺功能、走路距离以及一氧化碳弥散量都没有得到预期的改善, 第4年继续治疗并进行活检, 对肺组织培养病理检查中发现为弥散的肺纤维化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如图2。
(网状不透明混浊体间质性肺炎的改变)
病例3, 女性, 是慢性肺部疾病伴随长期咳嗽和轻度的呼吸困难。此病例主要有明显的高血压史、肥胖 (BMI=38) , 有长期吸烟史。肺功能检查:肺活量为正常人的86%, 一氧化碳弥散量轻度降低。CT示有轻度的网状混浊体, 无支气管扩张指征, 如图1。肺部手术检查为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最初以持续通气和给氧治疗。病人的心肺功能持续下降, 因右心衰竭采取住院治疗。病人最终因持续血氧过低导致呼吸衰竭而亡。
病例4, 男性, 临床上被诊断为PH和ILD。该病人起病于4年前的呼吸困难。过去主要针对糖尿病和高血压进行治疗。体能检查显示PH和右心的衰竭, 临床听诊能闻及肺部爆裂声音。胸部CT扫描结果显示胸膜下不透明的蜂窝状浑浊积液, 如图1。开放性肺部活组织检查为纤维化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15个月后, 心房颤动引起右心衰竭。最终该病人死于家中。
2 形态学结果
4例病人的肺部病理学检查到纤维化和慢性的炎症, 这都是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的病理特征, 如图2。广泛的肺动脉血管病变出现于4例患者。此外, 4例病人均有广泛的内膜病变、小肺动脉病变造成动脉管腔狭窄和阻塞。大多数病变包括内膜间质纤维化。4例中有3例有内膜增厚病变。血管无丛状和瘤样病变。
3 讨论
病例1和病例2都因为静脉注射前列环素使得肺一氧化碳弥散量持续降低, 很可能是由于肺换气不够, 这种临床症状会因为前列环素的应用而逐渐加重, 这些病人还会伴发肺水肿等并发症[3], 而在本文中两例病人均无这些症状。病例3和病例4在博沙坦治疗后没见到任何临床症状的改变。而在伴有硬皮病的ILD, 博沙坦不能很好地改变病人的生理指标, 也不能延长病人的生存期[4]。这些患者肺的功能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轻度病变。在对比中观察到的IPAH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 血管病理观察到这些病例涉及异常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NSIP或其他实质肺部疾病的PH值十分关键, 4例病人均用过多环芳烃药物治疗过, 在这种情况下, 多环芳烃疗法可能会导致气体交换功能的恶化。本文所描述的临床结果仍远远不足, 精心设计的临床试验是必需的, 以便尽早确定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LETTIERI CJ, NATHAN SD, BARNETT SD, et al.Preva-lence and outcomes of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in ad-vanced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J].Chest.2006, 129:746-752.
[2]叶任高.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96.
[3]孔灵菲.急性间质性肺炎[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 2000, 20 (2) :86-90.
质性分析论文 第2篇
在既有媒体影响力的研究中,尤其是市场研究,最长采用的策略是把广告看做是经济或者社会文化的起因或者独立变量,并把其作为个体消费行为的隶属变量测定其产生的效果。但是,除非没有其他相关变量的介入,可以证明广告播出后,商品销量上升,否则,无法确立网络广告与消费这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将会一直是媒体影响力研究的无奈之处。另外,市场研究的观点容易受公司利润需求的限制,而干扰对网络广告的客观分析。CNNIC互联网发展研究部分析师秦英认为:要充分说明网络广告作为媒体的力量,就必须超越网络广告的效果、投放、用户群等等定量分析,而在情景中实践这个问题。那么,核心的问题就是:当一个网民看到一则网络广告时,发生了什么?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的统计数据,截至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网民每周上网时长为19个小时,上网已经成为人们一种重要的活动。而随着互联网信息的不断增长,一般我们在打开一个网站时,要看到十几条乃至几十条广告,一个星期可能映入我们眼帘的会有数千条甚至近万条广告。即使所有网民未曾点击任何一则广告,但是网络广告已经留在人们的潜意识层面,它所形成的任何形式的影像都有可能影射人们后来的行为,
反其道而言,当一个网民看一则网络广告时,网络广告的渗透力量将会由此产生。
如果成本是评判经济的标准,那么必须把广告看做是经济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为它与消费者的消费手段和消费关系都有交叉。传统媒体制作广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广告公司开出的薪水很高,广告制作费用也很可观。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信息市场供大于求,信息时代的主要问题早已从生产信息到消费信息,如何激起最大消费也称为互联网媒介面临的新的挑战,与之呼应的成本战略,使得互联网的信息生产成本比较传统媒体要有很大的优势。所以,当一个网民看到一则网络广告时,网民的消费成本在压缩,而且更可能产生一种合理性的消费。
网络广告是网站主要的盈利点,广告商要做出成功的广告,压力很大;而网站要把广告信息传给尽可能多的人,压力更大。重压之下,难免会出现“畸形”形态。当一个网民看到一则网络广告时,因为垃圾广告、强势的“流氓”性质的弹出式广告等等,网络广告也会是人们离开网站、要点击关闭、要咒骂的东西,所以,如果有针对性的开展网络广告的推广,使得网民能够称心如意地行走于网络世界,而又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寻找到有效的广告信息,是网络广告行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同质性的心理学分析 第3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天人论 同质性 整体主义
一、中国心理学的主要思想
(一)弘大进取,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儒家心理学思想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首先体现了人与人的血缘伦常,把个人限定在血缘群体之内。“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子贡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采取由己推人,由近及远的方式,使仁获得了宽泛的内涵。“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实际上,礼是“仁”的外在规定,只有用礼规范自己,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成“仁”的境界,除了“立于礼”,还要“兴于德”,“成于乐”,这是人之所以弘大刚毅而具有内在美必不可少的根据,因为德可言志,乐可中和,二者能够净化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性情,塑造人的内心世界。总之: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既是人之成“仁”的升华,又是人的本质的显现,这种人的本质是善的,入世的,进取的和自强不息的。
(二)自然无为,逍遥洒脱的道家心理学思想
与强调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儒家相比,道家强调人类自然天真的原始美德,认为这种原始美德是人主体性规定的基础,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只有在这种原始的本真状态下,才能体认出道来,这就是“天道自然”,所以道家反对儒家的仁义礼智,认为正是这种人为原则的出现,才导致了人类原始美德的丧失,人类自然本性的破坏,于是丧失了人立人为的规范性。老庄考察和反思现实人生推崇的原始美德,主张绝圣弃智,见素抱朴,来追回人类的原始美德,实现人性的自我复归,使人的价值尊严和自由意志得到重新肯定,其方式就是“损”(减法)《老子·四十八》指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这里“为学”是指经验知识的积累,为道则是人生境界的提升。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为仁就是为道。
总之,道家主张只有达到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生的合一,才能进入至善之美的境界,正如庄子在《齐物伦》指出:“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三)无相无色,反本归真的佛家心理学思想
佛法出于印度,人称出世法,因为引导众生脱离苦海达到解脱,是佛教的根本义,所以出世法,还需在世间来理解。佛法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出世法便渐变为世间法,即佛教教义根本仍在人生,众生的解脱,成佛是理想的人生境界,要达到此目的,就要息意去欲,识心达本,即返本归真,真即真如,二者同义。
真如源于印度梵文,意为“本天”,即人的原始状态,是人之本体。众生体悟真如,即为返本归真,所以能返朴归本,因众生皆有佛性,如何以佛法解释世间,当人人自相,实相,自相即“言说之构想,染相之相著,业惑三系傅。”实相即世间自相本寂,换言之,实相是佛家宇宙本体,本体为空寂,自相则分有实相,演化为人欲横流,眼花缭乱之世间万物,但因实相本性为空寂,故自相分有后尽管五光十色,其实后也是空幻,这即是佛语“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认识到世间万物本为空寂,则人生在世则为受苦,佛家“四谛”说:苦、集、负、道,即人生来就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多種欲望,要想得以解脱,就要消灭欲望,进行修行,才成得道,返归真如,那么如何反本归真呢?是谓三学“戒,定,慧”,《大乘起信论》中三大义为:体大示真如无所不之真理性,相大示真如有无量无漏妙功德,用大示真如妙用无穷至善普施。若要达三大境界,必修三学,戒,强令其修德,戒便转化为善的规范,定即定心,消除欲望,慧即悟道,从而回归真如,后禅亲融合儒道,提出“心即佛”命题,使佛性心性化,人性化,《坛经》云:“人性本净,由妾念盖复真如,但无妾念,性自清净”。六祖慧能直接把人性与佛性视为一物,不可以开人生而另外求佛,向真如复归。
通过对中国传统心理学思想及其理论支点的考察,我们认为:天人伦,人贵论,性善论,相互循环,贯通最终形成一个整体的观念,即“天人合一”观,并固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坚思想和核心理念,并与中国人的心理生活和行为紧密的契合在一起。这种密不可分文化契合性也说明了中国传统心理学是整体主义(holism)而不是还原主义(reductionism),是绝对不可以单纯的,片面的,割裂的认识。
二、传统文化同质性的心理学分析
儒释道三家思想文化具有同质性。对于儒家而言,是通过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和亲属关系的道德为途径,体现为儒家的“三纲五常”,义礼之道是儒家理论的根基,它体现在人际关系的伦常之中。虽然儒家思想经历了千年的发展,但其思想精髓仍是以“礼”、“仁”为核心,这对于稳定古代中国社会、塑造古代中国人的精神和性格起着最根本、最广泛的作用。道家的道德性相比较而言虽不像儒家那么明显,但仍是其主导性质。道家的“无为”之“无”便是“道”,所谓“得道为德”。道家正是从“道”、“天道”推出“德”。道更是道家最基本的观念,是万事万物的根。佛教传入中国重构后,禅宗可以说是中国化佛教的核心代表。而禅宗的“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显示出人人可以成佛,而“成”则成了关键,这即是说道德意志——可以“成”佛的意志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了,这与儒家肯定人人有圣贤性,可以成圣成贤的道德理想更接近了。佛家所追求的统一性,不是虚幻世界的因果轮回,而是体认真如,摆脱轮回,显示真实的内心佛性,总的来说:在中国人看来,天道即是人的心理精神生活的创生者,又是人的多种心理生活和行为活动的终极归宿,天道即是人道的起点,又是终点。因此,要成为圣人,真人,佛陀,就必须超越个人的情欲追求,通过不断的精神修养实现人性的尽善,尽美,与天道合一。
参考文献:
[1]高觉敷.中国心理学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甘肃民勤土壤的异质性分析 第4篇
1 研究区概况和方法
(1) 研究区:位于甘肃省民勤绿洲境内的石羊河下游。绿洲南靠武威盆地, 西、北、东三面被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包围。该区年均降水量只有110mm, 而蒸发量却高达2646mm, 年均日照时间3028h, 年均气温7.7℃, 昼夜温差15.2℃, 八级以上的大风年均达27.8d。沙尘暴年均37.3d, 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 该区土壤共分为7大块、31个亚类。 (1) 自然土壤包括灰棕漠土、风沙土、盐土和草甸土; (2) 耕作土壤分为灌淤土、盐化灌淤土、沙化盐化灌淤土和沙化灌淤土四个亚类。此种土壤种类养分缺乏, 易遭受风沙、干旱危害。
(2) 研究方法:首先在野外挖掘土壤剖面, 选取样点位置进行分层采样;其次用烘干法将野外所取土样先称重, 再装入烘箱在105℃条件下烘干10h后, 然后使样品在烘烤箱中自然冷却至35℃, 再称其重量, 得到干重;最后用以下公式计算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含量 (%) = (S-G) / (S-W) 100%
其中:S为铝盒子与烘干前土壤的重量, G为铝盒子与烘干后土壤的重量, W为铝盒子的重量。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1 0 c m取样间距的土壤水分变化
从总体上看, 退耕还林地的土壤水分含量少于荒地的土壤水分含量, 显示退耕还林地确实使采样点的土壤具有干化趋势。两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加大其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20cm之前都呈递增的趋势, 其中荒地的增幅大于还林地;从20cm~40cm呈下降的趋势, 仍是荒地的降幅大于还林地;从40cm~60cm又呈上升的趋势 (如图1) 。
2.2 2 0 c m取样间距的土壤水分变化
从总体来看, 农田的含水量高于荒地中的含水量。荒地与农田土壤水分含量在40cm前和80c m后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 40cm前都呈递增的趋势;40cm~60cm之间出现了相反的变化趋势, 农田中水分呈下降趋势, 而荒地中水分仍然呈递增趋势;60cm~80cm之间仍然是相反的变化趋势农田中水分呈略微递增趋势, 荒地中则呈略微下降趋势;从80cm~100cm都呈递增的趋势 (如图2) 。
三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下, 土壤水分含量最大的是农田, 其次为荒地, 含量最少的是退耕还林地, 对于为什么退耕还林地的土壤含水量最小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土壤20cm与40cm的深度是两个重要的拐点, 对于认识干旱区土壤水分的含量及植物生长研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摘要:利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对甘肃省民勤地区地区的各层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垂直分布中土壤水分含量有明显的变化, 即农田最大、其次为荒地, 而退耕还林地为最小值。
关键词:甘肃民勤,土壤水分,垂直变化
参考文献
[1]陈亚新, 史海滨, 田圃德.水盐空间变异性监测的条件模拟[J].水利学报, 2000 (6) :67~73.
[2]潘颜霞, 王新平, 苏延桂, 等.荒漠人工固沙植被区土壤性状的空间分布特征[J].土壤学报, 2007, 44 (5) :943~948.
创业的实质性经验 第5篇
借助创业指导部门的支持
对于小成本创业投资者,尤其是对于没有太多社会经验和人脉关系的大学生创业者来说,借助政府或大学中的创业指导部门的支持与帮助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创业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求创业者具有综合的能力,不仅要有专业技能,更要有组织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等。而创业指导部门不仅帮助创业者提前培训创业的意识、创业的能力,而且在项目选择、问题咨询、品牌推广等方面都会给予一系列支持。在创业道路上,有导师的指导与支持,不仅是企业发展的加速器,更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集中精力,先求生存
企业发展有个过程,尤其是对小成本创业,这个过程是市场播种、耕耘和收获的过程。作为初创企业,首要的任务是如何生存,只有解决了生存,才能谈得上发展。所以,创业者不要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增加项目、扩大摊子上,而要抓住顾客的核心需求和核心价值,把有限的企业资源集中服务于创业目标,并使创业目标能够更好的实现。同时创业初期必须精简机构、重实质、重效率,不要一味追求表面的浮华,以免徒增费用。
有特色,有优势
没有资金做宣传后盾,我们可以靠小成本创业,以特色制胜。市场本身就是竞争的,同质性强、没有特点肯定很难立足,只有有特色、有区别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树立优势、站稳脚跟。所以创业者要想办法创造自己企业的特色,而有特色不仅体现在点子上,更要体现在执行上。很多创业者非常重视他的点子,完全不愿和别人说,把整个创业的成败都压在上面。但是再好的点子,也只有执行好,才是真的好。
坚持就是胜利
“万事开头难”。在创业初期,问题总是很多的,困难总是重重的,但是坚持总能想出办法,坚持总会有转机!创业者要坚守信念,勇敢面对,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挑战,就能渡过创业的难关最终取得辉煌。
急性间质性肺炎的临床诊治分析 第6篇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病例1,男,20岁,既往体健。因“发热、咳嗽1周,呕血、黑便3 d,呼吸困难1 d”收入我院血液科,入院查体温39℃,血压105/54 mm Hg,皮肤淤紫,左肺呼吸音减低,双下肺可闻及湿口罗音,查血常规WBC 0.9109/L,PLT 76109/L,纤维蛋白原1.37g/L,肌酶升高,动脉血气示I型呼吸衰竭,遂转入ICU。转入后胸片示左肺野整片白色致密影,右肺炎症,CT提示左肺实质性病变,左胸积液。予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给予高浓度吸氧加PEEP,实验室查呼吸道12种病原体抗体阴性(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及副流感病毒、支原体、衣原体和军团菌抗体等),HIV、SARS抗体阴性,冷凝集、外斐氏、肥达氏实验阴性,血培养阴性,痰培养及大便培养曾找到白色念珠菌,骨穿刺示骨髓及外周血少量异型淋巴细胞(异淋细胞),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见气管、支气管黏膜充血,刷检未见细菌、真菌及抗酸菌,肺活检病理示肺组织间质血管扩张充血,伴淋巴细胞浸润为主,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轻度炎症,先后予“泰能、大扶康、万古霉素、左克”等抗感染治疗,并加用抗病毒治疗及“甲强龙”冲击治疗,体温波动在38℃,患者入ICU 2周后体温降至37℃左右,脱离呼吸机支持,共治疗1个月后出院。
病例2,男,25岁。因“发现尿蛋白3年,排泡沫样尿9个月,发热7 d”收入肾内科。5月余前于我院肾穿刺确诊为IgA肾病伴新月体形成,一直予激素治疗,7 d前出现发热,体温39.5~40.0℃,伴咳嗽、咯痰,经口服“青霉素”治疗,效果不佳。入院时查体温39.5℃,双肺呼吸音清,双肾区无叩痛,入院后予“悉复欢”抗感染,激素治疗,体温无好转。3 d后因呼吸困难,胸片及CT均提示双肺广泛渗出性病变,动脉血气示I型呼吸衰竭,转入ICU治疗,行气管插管,查CMV-DNA阴性,呼吸道12种病原抗体阴性,风湿免疫全套阴性,痰培养示溶血葡萄球菌,表皮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考虑肺部间质性病变,予“美平、更昔洛韦、百炎净”及激素冲击治疗。呼吸机一度以纯氧支持加高PEEP,后出现尿少,肺水肿,血压下降,肾功能恶化,给予血液净化治疗,入ICU近10 d体温降至37.0~38.5℃,逐渐脱离呼吸机,在ICU共治疗21 d后转回肾内科,查WBC2.9109/L,BUN 19 mmol/L,Cr 87μmol/L。出院诊断:急性间质性肺炎,I型呼吸衰竭IgA肾病;多脏器功能不全。患者肺部病变过程的胸片和CT影像,见图1~5。
病例3,男,46岁,家具厂工人,因“咳嗽、发热3d,呼吸困难1 d”收入ICU,入院时生命体征不稳定,合并多器官功能不全,胸片提示双肺广泛渗出性病变,考虑肺部间质性病变,给予紧急行经口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通气治疗及抗感染(抗细菌及真菌)、激素冲击治疗,在高浓度吸氧及高PEEP情况下,血氧饱和度仍不理想,次日下午转入感染科,情况仍恶化,在原有多器官功能衰竭基础上出现中毒性鼓肠、乳酸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回报H5亚型禽流感萤光RT-PCR阴性,H5亚型禽流感抗体阴性,A型流感荧光RT-PCR阴性,SARS荧光PT-PCR阴性。入院3 d后患者出现持续高热不退,血压下降,血氧下降,给予升压及纯氧治疗,当日下午患者再次血氧下降,经抢救无效死亡。
2 结果
3例患者均在病程早期应用了激素冲击和抗病毒治疗,同时经验用药,或根据气道分泌物培养加用抗细菌及真菌治疗,适时给予呼吸机通气及高PEEP支持,3例患者在病程早期,均给予高浓度(60%~100%)吸氧,PEEP16~20 mm Hg,如病情好转逐步下调。其中2例患者经治疗1个月余痊愈出院,1例抢救3 d无效死亡。
3 讨论
1986年,KATZENSTEIN报道了8例相似病例,组织病理上主要为肺间隔增厚水肿,炎症细胞浸润,活跃的纤维母细胞增生但不伴成熟的胶原沉淀,广泛的肺泡损伤和透明膜形成[1]。近年来,由于其临床及病理的独特性,美国胸科学会及欧洲呼吸学会认为AIP是有别于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一种肺间质性疾病[2],是一种具有潜在逆转可能的急性肺损伤性疾病[3]。
3.1 AIP的临床表现
AIP起病突然,进展迅速,在较短时间内出现呼吸衰竭,临床较少见,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发病没有年龄及性别差异,多发生于既往体健者或没有肺部疾病者[4]。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绝大多数患者发病前首先出现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样症状,可持续1 d~几周,半数以上病例均表现为发热,干咳,继发感染时可有脓痰;有胸闷,乏力,紫绀,喘鸣,胸部紧迫感,伴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本病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血气分析多提示I型呼吸衰竭,本病没有特异型临床诊断指标,确诊依赖临床资料和肺活检,但由于AIP病情凶险,很难在急性期行肺活检,所以胸片及CT具有重要的价值,尤其后者。本组3例患者均为青壮年,以“上感”起病,迅速发展为I型呼吸衰竭,早期实验室无阳性发现,后期继发细菌或者真菌感染,本组的3例患者胸片均呈弥漫性斑片、结节状阴影,有融合倾向;CT可见双肺模糊的毛玻璃样改变,大片实质性病变,广泛分布的线状、网格及小结节阴影及肺大泡、气胸等改变;考虑与病变的不同时期有关。
3.2 纤维支气管镜检及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结果
AIP的病理特点以弥漫性肺泡损伤为特征,早期病变,肺泡间隔血管扩张,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而增厚,其中:肺泡上皮增生和化生,肺泡腔内可正常或形成均匀粉染嗜酸性物质,肺泡间隔出现广泛增生的纤维母细胞,肺泡隔增厚,乃至肺泡腔内纤维化[5,6]。由于病情所限,本组病例中仅1例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见气管、支气管黏膜充血,肺活检病理示肺组织间质血管扩张充血,伴淋巴细胞及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轻度炎症。病变符合急性间质性肺炎的改变。
3.3 影像学表现
AIP的影像学表现具有相对的特征性、急进性的影像学变化,尤其急进性的肺间质纤维化和肺结构的破坏是诊断的关键。早期一般是在发病1、2周内,主要以渗出性改变为主,表现为双侧中下肺的外周散在分布的实质性病变阴影及磨玻璃阴影;中期(2、3周内)其渗出性病变迅速进展,由肺的外周向中轴水平、由中下肺向上肺扩展,且肺的间质系统均有明显改变,小叶间隔、小叶内间隔及中轴间质的增厚;晚期(3、4周后)肺的间质纤维化呈急速发展并伴有进行性肺组织及肺结构的破坏,尤其是牵拉性的支气管扩张具有特异性,是其他形式的急性肺弥漫性疾病所罕见的[7]。为此高分辨率CT扫描检查在AIP病变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能及时并清晰显现AIP影像演变规律,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临床依据,亦有文献指出:高分辨率CT可以预测AIP的预后。
3.4 AIP的诊断
AIP的临床表现为一个无原因的ARDS过程,实验室及检查无特异性,确诊有赖于临床病史及肺活检。一般认为:既往身体健康(正常肺)发生急剧间质性肺炎;短时内发展难以纠正的呼吸衰竭(主要为I型呼吸衰竭)而无明显诱因和病因;肺活检(开胸或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具备弥漫性肺泡损伤的病理即可考虑本病。
3.5 AIP的鉴别诊断
AIP的常见影像改变为双侧弥漫性网状、细结节及磨玻璃样阴影,纤维条索状阴影。急骤进展可融合成斑片乃至产变影。容易误诊为“肺部感染”如肺炎、肺结核等。尽管肺结核可导致呼吸衰竭,甚至可引起ARDS,但多见于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如病灶出现在非肺结核的好发部位,又无肺结核的典型表现,而以呼吸困难、干咳为主要表现者,诊断为肺结核应十分慎重。而ARDS一般都存在较明显的原发病及诱因,如严重感染、大手术、创伤、误吸等。有些人推测AIP缘于病毒感染所致的ARDS,应归属于ARDS范畴,但目前尚无病毒感染的证据,而巨细胞病毒感染多见于器官移植及化疗后免疫功能缺陷患者,如CMV IgG滴度升高4倍以上或IgM阳性,提示CMV活动性感染[8,9]。因此诊断AIP必须除外各种已知的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原因所致的ARDS方可成立。另外AIP尚需与特发性肺纤维化(IPF)鉴别,IPF病程长,一般4、5年,肺容量减少,易形成蜂窝肺,而AIP不是慢性肺间质性疾病,病情十分凶险,短期内死亡率高。
3.6 AIP的治疗
一般认为,AIP预后极为不佳,病因不清,病因治疗无法可施,发病凶险,进展快,临床误诊率高,治疗效果差,临床上对于既往无肺部疾病史、影像学改变进展极快、短期内出现肺部广泛毛玻璃样改变甚至出现蜂窝肺应予以高度重视,及早考虑有AIP可能,早期、大剂量激素治疗可能有效。
本组3例患者,有2例治疗获得成功,结合本科治疗经验及文献资料,考虑影响治疗的因素有:(1)是否及时应用激素治疗,及早应用激素疗效相对好。(2)患者年龄、发病年龄较大者预后差,本组2例年青患者均获治愈。(3)抗病毒治疗,尽管目前尚无病毒感染的证据,在病程早期,临床尚无细菌或真菌感染证据,本组2例患者,试验性应用抗病毒治疗与最终治愈似乎存在某种联系。(4)适时给予呼吸机通气及高PEEP支持,本组3例患者在病程早期,均给予高浓度(60%~100%)吸氧,PEEP16~20 mm Hg,如病情好转逐步下调。(5)继发细菌及真菌感染时给予广谱抗菌治疗。(6)严重感染往往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血液净化治疗对清除炎症介质,改善脏器功能,提高治愈率有帮助。
最新的研究及临床观察显示,糖皮质激素治疗AIP并不能取得确切的疗效,其有效的病例很可能是诊断上出现偏差,即可能是其他对糖皮质激素反应较好的间质性肺病,而非AIP,也可能是AIP本身自限性表现。且AIP的平均病死率较高(50%~89%),在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中居首位,存活患者的预后有4种:肺功能完全恢复,肺功能异常但不发展,肺纤维化进行性恶化及病情复发[10]。因此,探讨AIP的病因,加强临床诊断技术及实验室工作研究,重视病例长期随访,进而制定更完善的AIP诊断标准,提高临床治愈率,是今后医务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间质性肺炎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报道了3例临床诊断为急性间质性肺炎(acute interstitial pneumonia,AIP)病例,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结果3例患者均在病程早期应用了激素冲击和抗病毒治疗,其中2例患者经治疗1个月余痊愈出院,1例死亡。结论该病是一种病因未明、起病急骤、病情危重、死亡率高、以肺部弥漫性浸润并迅速发展为呼吸衰竭为特征的肺部疾病,早期激素及抗病毒治疗可有一定疗效。
关键词:急性间质性肺炎,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康健,冯学威.急性间质性肺炎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4,24(2):70.[1]KANG J,FENG XW.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in-terstital pneumonia[J].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Internal Medicine,2004,24(2):70.Chinese.
[2]NISHIKAWA M,SAKAMOTO H,HAKUBA A,et al.Pathogene-sis of chiari malformation:morphometric study of the posterior cranial fossa[J].J N eurosurg,1997,86(1):40-47.
[3]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Inter-national multidisciplinary consensus classification of the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s[S].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2,165(2):277-304.
[4]BOUROS D,NICHOLSON AC,POLYCHRONOPOULOS V,et al.Acute interstitial pneumonia[J].Eur Respir J,2000,15(3):412-418.
[5]KATZENSTEIN AT,MYERS JL,MAZUR MT.Acute interstital pneumonia.A clinicopathologic[J].Am J Surg pathol,1986,10(2):256.
[6]ASKIN FB.Acute interstitial pneumonia:histopathologic patterns of acute lung injury and the Hamman-rich syndrome revisited[J].Radiology,1993,188(3):620.
[7]JASON SV,KEVIN KB,CARLYNE DC.Acute interstitial pneu-monitis case seri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J].Medicine,2000,179(6):369-678.
[8]TIAN Q,ZHAO W,WANG QY,et al.Cytomegalovirus pneumo-nia:clinical analysis on6cases[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2002,16(15):2239-2241.Chinese
[9]ZHANG WY,CHENG XM.Acute interstital pneumonia:a report of2cases[J].Journal of Clinical Pulmonary Medicine,2006,11(20):264-265.Chinese
质性分析论文 第7篇
在Meta分析中,异质性检验是一个重要问题。现有的主要方法,即Q统计量检验法、H统计量检验法和I2统计量检验法都是以Q统计量为基础[1]。但稳健程度、方法及判断异质性的临界值皆有不同,在实际操作中计算量较大且易产生谬误[2]。而I2统计量经过自由度校正,检验结果较为稳健。鉴于Q、I2、
1 方法与原理
1.1 Q检验法[3]
统计量Q服从自由度为k-1的卡方分布。若Q<χ2k-1.0.05,表明P>0.05,即研究间的异质性是由于存在抽样误差造成的,此时可认为研究间是同质的。若Q≥χ
1.2 I2统计量检验法
I2统计量反映了异质性部分在效应量总的变异中所占的比重。I2统计量通过对Q统计量进行自由度的校正来降低研究文献的数量对异质性检验结果的影响。其计算公式为[4]
通常,当I2<31%时,认为各个研究间为低度异质性,可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计算;当I2>56%时,认为各研究间存在高度异质性,需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异质性处理后,再进行Meta分析;当31%<I2<56%时可认为研究间存在中度异质性[5]。
1.2 H统计量检验法
H统计量的计算公式为[6]
H值为1时可认为各研究间不存在异质性;如果H>1.5则表示研究间存在高度异质性;H<1.2则可认为各研究间存在低度异质性;当1.2<H<1.5时可认为研究间存在中度异质性[7]。
2Meta分析中基于异质性方差的异质性检验方法
Meta分析中异质性检验的主要方法,即Q统计量检验法、H统计量检验法和I2统计量检验法。这三种检验方法都是以Q统计量为基础,但稳健程度、方法及判断异质性的临界值皆有不同。鉴于Q、I2、
由式(1),可得
由式(3),从I2统计量出发,则利用Q统计量检验异质性程度时,可得Q统计量所对应的低度、中度、高度异质性范围分别为:k-1<Q<1.449 3(k-1),1.449 3(k-1)<Q<2.272 7(k-1)和Q>2.272 7(k-1)。
由公式(1)及式(2)可得
由I2统计量出发,可得以H统计量检验异质性程度时,低度、中度、高度异质性所对应的H统计量的范围分别为:1<H<1.203 9,1.203 9<H<1.507 6和H>1.507 6。
由公式(1)可得
式(5)中
由公式(5),从I2统计量出发,则利用
以I2为异质性检验统计量,推导出的以Q统计量、H统计量和
由上述推导及表1,可以得到如下结论:由于I2统计量、Q统计量、H统计量和异质性方差估计量
同时由
3 实际应用
为进一步说明上述基于
从临床资料来看,不仅血液系统和淋巴系统的恶性肿瘤可发生骨髓的扩散,实体肿瘤也可发生骨髓的扩散,其中以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神经纤维肉瘤等发生骨髓扩散机率更高一些。乳腺癌易于在发病早期进行全身转移[10],发生骨髓扩散的几率也更高。研究乳腺癌骨髓肿瘤扩散与远处转移的相关性有较大的应用价值。近十余年关于乳腺癌骨髓扩散的文献报道较多,但对于骨髓扩散与远处转移相关性说法不一。本例就可手术乳腺癌的骨髓扩散与远处转移的相关性这一问题,对纳入本研究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在Medline数据库检索可手术乳腺癌的骨髓扩散对生存影响的相关文献,共检出63篇文献。按照文献发表时间、语种、病例情况、检测方法、随访、失安全数等因素进行筛选后得到9篇符合标准文献。相关数据整理见表2。
按照异质性检验方法,经计算可得
Q=∑wi(ln(ORi)-ln(ORMH))2=32.76;
对Q统计量进行异质性检验得P<0.01,且I2>56%,H>1.5,由上述基于异质性方差估计量
Q∈(2.272 7(k-1),+∞);H∈(1.507 6,+∞);
τ2∈(1.272 7W,+∞);W=0.105 5。
计算结果表明,本例存在高度异质性。异质性的产生原因可能是由于各研究中不同年龄组所占比例不同、阳性判断标准各异、随访时间不同等。所以该相关性研究问题还需要更加明确统一的纳入标准、更加灵敏的检测方法以及大样本的长期随访资料。
文献[9]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了异质性检验,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按照随访时间进行分层后各层内的Q检验无统计学意义,即P>0.05,表明分层后层内研究间无异质性。这与利用H和I2统计量的检验结果不一致。这是因为Q检验结果受研究文献数量的影响很大。Q值取决于合并方差、效应量离散程度和纳入研究的文献数,样本含量较小时,检验效能往往过低。H和I2统计量利用自由度校正了研究文献数目对Q值的影响,其值不会随k而变化,检验结果较为稳健。
经过Meta分析的结果初步显示骨髓扩散与可手术乳癌患者的远处转移密切相关。与文献[9]所得到的数据对比,无论是常用检验方法还是基于异质性方差估计量的检验方法都提示研究间存在高度异质性。基于异质性方差的检验方法与已有方法所得到的结论一致。且采用
摘要:以Meta分析中异质性程度检验的I2统计量为基础,研究了基于统计量Q、异质性方差估计量^τ2和H统计量作为评价指标来判断异质性程度的方法。给出了相应的判别标准。研究表明这些方法都是等价的。但是,用异质性方差估计量^τ2判断异质性程度更为直观、可靠。结合实例对上述方法进行了比较,讨论了这些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Meta分析,异质性,检验方法,I2统计量,τ^2统计量
参考文献
[1]王家良.询证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1—90
[2] Colditz G A,Burdick E,Moseller F.Heterogeneity in meta-analysisof data from epidemiologic studies:Commentary.Am J Epidemiol,1995;142:371—382
[3]陈坤.医学研究方法.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220—236
[4]颜虹.医学统计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44—470
[5] Higgins J P T,Thompson S G.Quantifying heterogeneity in a meta-analysis.Statistics in Medicine,2002;21:1539—1558
[6]王丹,翟俊霞,牟振云,等.Meta分析中的异质性及其处理方法.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9;9(10):1115—1118
[7]何寒青,陈坤.Meta分析中的异质性检验方法.中国卫生统计,2006;23(6):486—490
[8] Fleiss J L.The statistical basis of meta-analysis.Stat Methods MedRes,1993;2:121—145
[9]徐宏,王舒宝,张斌.可手术乳腺癌骨髓播散与远处转移相关性Meta分析.中国肿瘤,2004;13(2):96—100
质性分析论文 第8篇
关键词: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偏差,质性研究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作者雅克德洛尔说“没有教师的协助及其积极参与, 任何改革都不能成功”。我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更是如此, 是教师使课改理念回归实践, 是教师将课改理想变为现实。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在教育思想、观念的支配下, 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可分为三个方面:教学准备行为、教学实施行为、教学评价行为。本研究以教师为研究对象, 深入课堂、随堂观察、现场记录, 在阅读、汇整已有文献的基础上, 结合一线课堂收集回来的大量翔实资料, 试图揭示新课改良好形势下初中课堂尚且存在的教师教学行为偏差及其成因。
一、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偏差表现
1.教学准备行为偏差
教学准备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然而在实践中, 由于教师在思想认识上的不足, 以及学校管理上的弊端, 导致教师的教学准备误入歧途, 有名无实, 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偏差。
(1) 教学设计等同于抄写教案。
在调查中, 研究者发现大多数教师仅仅把教学准备等同于抄教案。一些教师从书店购回各家教案集锦, 置于案牍, 随用随抄。一方面省去了钻研内容、钻研学生、钻研教学;另一方面落笔生花, 堪与专家媲美, 深得领导看重。殊不知这一掉包, 损失的是精髓, 精髓全无, 皮囊何用!
(2) 集体备课“有名无实”。
现实中的集体备课形同虚设, 不仅不能产生思维碰撞, 反而是弊端重重。具体表现在:教师们为了完成任务, 应对学校检查, 偷天换日, 将集体备课搞成轮流备课, 即任务分摊, 分头撰写, 再汇编成册, 并美其名曰:集体成果。集体备课不仅有任务要求还有时间安排。当集体备课时间一到, 各位教师款款就座, 口品香茗, 随想随聊, 只是时间不等人, 还没切入正题, 就该散会了。
(3) 教学目标虚化。
一是照搬《课程标准》或《教学参考》中的教学目标。在访谈中, 当被问到“是如何确定教学目标”时, 将近90%的教师声称是直接移植了与教材配套的教辅材料中的教学目标。他们认为, 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其实就是明确这节课要讲的内容, 这是《课程标准》与教材已经规定好了的, 学生不想学也得学。二是三维目标“形同虚设”。受课改理念的影响, 教师开始表现出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重视, 几乎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都要包括这两方面的目标要求。然而, 三维目标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兼顾, 并不能有机地统一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例如, [教学目标 (数学) ]知识目标:能从图像获取必要的信息;能运用一般式、交互式、顶点式等方法列出方程组求出抛物线的关系式;能运用图像判断a, b, c, d, b2-4ac, a+b+c, a-b+c的符号以及与此有关的问题。能力目标:能从图像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合作学习, 体验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在上述目标体系中, 从知识目标中的行为动词来看, “从图像中获取”“运用列出”“运用图像判断”等都是体现了对学生能力的一种要求, 因此, 再单独列出一个能力目标就是一种“画蛇添足”, 事实上“能从图像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与“能从图像获取必要的信息”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同样, 将“学会合作学习”作为一个情感目标, 也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要求, 与运用图像获取信息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三是目标表述抽象、空洞, 缺乏可操作性。在实践中教师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于使用诸如“培养精神”“掌握方法”这样的表述方式。例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 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及达观处事的从容心态;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从这些表述中也就不难发现, 教师普遍缺乏目标意识, 所写出的目标空洞、抽象, 缺乏可操作性。一位教师形象地描述了教学目标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在我们无数次翻教材、写教案时, 我们学会了三维目标的表达方式, 学会了用相同的句式、相同的套话去描述。也正是在这无数次地重复当中, 教学目标慢慢地变成了一个不需要思考的条件反射’;成了可以跳过的摆设;成了八股’式的备课秀’。”[1]
(4) 教学内容“教条化”处理。
所谓教学内容的“教条化”处理, 是指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唯教材至上, 唯权威是从, 学生只能俯首听命、绝对服从, 不能有任何“不敬”和“反叛”。以下这则教学片断来自教学实践中的真实事件。
师:今天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 看书了吗?能认识吗?
生:能 (齐答) 。
师:什么是不等式?
学生齐答后, 教师又点名让一些学生回答。
师:什么是一元一次?
生齐答。
师:什么是不等式的解?
生齐答。
师:什么是不等式的成立?
生回答
师:好, 下面做42页的题, 动动脑筋, 看会做吗?
课堂教学完全按照教材执行, 不仅教学的程序依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展开, 就是例题、习题也都出于课本或练习册。几乎所有教师心中都有一个“本本情结”, 即凡事都要查本本、找框框, 本本说了的、框框套住了的就是“真理”;本本上查不到、框框里没有的, 即使有鲜明的事实摆在面前, 也会持宁可信其无、不可信其有的态度。再加上与“照本宣科”的机械式的教法, 互为因果、恶性循环, 由此导致的结果, 是学生成为僵死知识的容器, 思维能力被抑制, 想象力被泯灭。
2.教学实施行为偏差
观察发现, 尽管教师们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表现方面存在一定的个性差异, 但是也反映出了一些共性的行为问题。
(1) 课堂讲述与指导行为的缺失。
统计显示, 教师单独讲述的行为出现次数不仅少, 而且内容主要是重复学生的答案。结合访谈得知:受学校教学评价的约束, 目前教师们很怕“讲”, 能“少讲”则“少讲”, 能“不讲”则“不讲”, 尽量让学生讲, 让学生活动, 让学生探究。甚至有些学校在教学评价标准中严格规定教师的讲授时间, 由此导致的后果是教师在该讲述的时候也不讲述。
(2) 低层次的课堂问答行为泛滥。
形式上的互动行为发生频繁, 累计长达半节课以上, 但都属于学生对教师问题的回应性行为, 要么是教师提出复习性的问题, 学生凭记忆回答;要么教师提出判断正误的问题, 学生只做是非、对错回答。把传统的“满堂灌”变为“满堂问”“知不知”“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没有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 一方面把整体性教学内容肢解得支离破碎, 从而大大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另一方面把对话庸俗化为问答, 课堂上一问一答, 表面上热热闹闹, 实质上是用提问的方式去“灌”, 直到学生钻进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套子。
(3) 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化。
几乎每节课都有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行为的出现, 然而, 教师仅仅是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缺乏精心设计。只要有疑问, 无论难易, 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时间又没保证, 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 小组合作学习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了。教师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一个引导者而是一个仲裁者, 教师只是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 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框架里赶。这是典型的应付式、被动式的自主、合作、探究, 无法达到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切实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徒有形式。
(4) 课堂管理问题日益突出。
观察中发现,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时间超过2 min, 一部分学生的话题就游离于课堂内容。在自主学习中, 有些学生一直进行与学习无关的活动。因此教师针对学生行为问题而采取的管理行为明显增多, 除在教学开始之前的常规纪律整顿, 在教学过程中, 有的教师停顿教学整顿纪律的次数将近10次, 纪律整顿时间最长达到10 min。一般情况下, 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机会越多的教师其教学过程中的纪律问题越严重。更值得关注的是学生对自己同学的耐心和宽容程度都很低, 学生发言时声音过小或者时间过长, 教室里就会发生混乱, 就有学生开始出现纪律问题, 时间越长问题越严重, 因此在学生发言时教师往往要不停地维持秩序。
3.教学评价行为偏差
教师对教学效果的价值判断是不可避免的, 有随机发生的, 也有专门进行的。前者一般是情境性的, 只针对具体事件, 在课堂教学中数量很多;后者一般是事先准备的, 是对学生身心各个方面发展的总结, 对学生影响比较大。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 教学评价行为又可以分为学习评价行为与教学反思行为。
从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来看, 考试的频繁与新型评价方式的冷遇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调查中发现, 不仅教师在课堂上会经常安排一些小测验、单元测验;更为严重的是, 学校除了期中、期末考试外, 还普遍采取月考的形式, 每月都由教务处统一安排各科进行全校范围内的测验。与之相对照, 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则很难有所体现。即使有零星的用于评价学生的体验与探究、创新与能力、表达与沟通、合作与分享等素质的表现性评价, 也只是体现在英语和语文学科中的一些对话、表演等形式中。显然, 测验与考试仍然是学习评价的主要方式, 甚至是唯一方式。
反思是为教师自身而存在的行为, 其直接目标是改进教学。反思的过程是教师理解自身教学实践的过程, 它能帮助教师找到支持自己行为的前提假设, 认识自己的局限性, 从而自觉修正其教学行为。没有反思的教学缺乏理性的引导, 教师或是几十年如一日地例行公事, 或是盲目冲动。然而在实践中, 教师更多关注课前准备与课堂实施行为, 对课后反思重视不够, 反思不及时, 与下一节课的准备不衔接。在访谈中问及教师有关教学后记和课后对自己教学评价这一问题时, 80%的教师是在学校有要求的情况下三言两语地写一些教学体会和教学不足。教师的反思意识淡薄, 不善于深入分析和研究他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学校对教师有这方面的要求, 但教师的课业负担太重, 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能力上, 都无法保证教师进行有效地反思, 因此教学后记更多是走形式。
二、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偏差的原因分析
1.教师整体素质低下是偏差产生的内在根源
教师素质不高会造成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认识不清, 并直接影响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表现。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偏差的教学观念。
教育观念是教学行为的内核, 教学行为是教育观念的外化。不同的教学观念就会导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不同的教学行为。如教师通常把自己视为“知识的传播者”“学生心中的权威”, 总是把学生当做被塑造的对象。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和过时的思想观念, 很容易导致其行为出现偏差。有的教师看不到或忽视了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正在发展中的个体这一事实, 往往不自觉中把学生当做成年人一样看待和要求。有些教师认为只有“学习认真”、“老老实实”、“规规矩矩”的学生才是好学生。不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么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学业上统一要求;要么又以“尊重个体差异”为名, 只把注意力和关爱集中到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 而把另一些学生 (甚至是大多数学生) 视为不堪造就而置之不理。以教师为中心, 忽视学生主体发展的能动性与差异性, 正是这种教学观念的偏差成为教师教学行为偏差形成的认识根源。
(2) 专业技能的欠缺。
从现实来看, 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状况是专业精神不强, 知识结构不合理, 教育实践能力差, 创新意识不强、科研能力较差, 学历合格率比较低等[2] 。教师们不仅在知识结构上表现出教育理论知识的欠缺, 而且在实践中表现出教学技能普遍低下, 一些年轻的教师甚至不知道备课的基本程序, 更不知道如何去有效地驾驭和管理课堂。尤其是随着“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提倡, 诸如“以问答代替对话”“把自主变自流”“有活动没体验”等形形色色的教学行为偏差开始大量涌现。教师专业技能的缺失再加上教学经验积累不足, 使得教师面对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的教学情境时, 缺乏必要的教育智慧, 难以做出合理的决策, 由此导致了各种各样的教学行为偏差。
2.学校管理制度是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偏差的外在原因
制定教学规范和制度是用来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然而, 不恰当的学校教学规范和制度, 由于与教学现实生活相背离, 反而成为滋生行为偏差的“温床”。
以教学检查制度为例, 现实中的教学常规检查形式化, 不仅引起了教师的厌烦情绪, 也成为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偏差产生的直接动因。
例如在对教案的检查中, 学校的标准只重形式, 不重内容, 由此导致教师往往把写教案视为教学之外的额外任务为了应付教务部门的检查, 于是, 抄袭教案、从网上下载教案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已经导致了教案功能的异化, 并不能反映教师的真实教学意图;也改变了教案检查的初衷, 无法起到对教学进行有效监控的作用。
又如教务部门对学生作业的检查仅仅是看学生是否完成了相应的作业以及教师是否进行了批改, 然后在检查完毕的作业本上盖一个章以示合格。这种形式化的检查以及对教师批改作业的硬性规定和要求不仅加大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同时也曲解了作业批改的本意。
再如教师评价制度, 作为学校实行教师管理的一种手段, 是为学校的人事决策服务的, 是为了对教师实行控制与管理而制定的, 很难得到教师的认同。对于教师的自评与互评, 由于评价结果的高利害性, 教师们往往是抱着“你好, 我好, 大家都好”的心态, 根本不能有效发挥教师自评、互评的作用。在最后的评价结果中, 教师自评、互评的分数只是作为一个参考而占有很小的比例, 评价结果仍然以领导或评价小组的评价为主。
这种忽视教师主体性的评价, 由于缺乏教师与评价者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平等对话, 往往会受到教师的消极抵制。教师们表面上赞同评价、支持评价, 在内心深处则厌恶评价、畏惧评价。以课堂听课为例, 教师们往往是在评价时按照学校或领导的要求进行讲课, 在平时则仍然保持自己的教学习惯与风格。
更为严重的是, 大多数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事实上仍然是以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指标, 这种做法必然会导致教师为了得到学校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认可, 片面追求升学率, 而出现不顾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自身需要的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行为偏差。
当然, 导致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偏差的“致病因子”还有很多, 如办学条件的落后也易导致教师滞后性的教学行为。总而言之, 导致教师教学行为偏差的因素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 需要深入分析, 对症下药, 从而纠正偏差, 促进教学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蒋亮.教学目标——不该被遗忘的教学起点[J].数学通报, 2006 (6) :33-35.
布局谋篇在赛讲中的质性分析 第9篇
关键词:布局谋篇,赛讲,质性分析
1 研究对象
教学不仅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高校教学中更是一个大学教师能否在高校立足的根基[1]。对于高校青年教师来说,讲好一节课的内容,特别是将知识融入一定的课程体系结构中,从而将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完美的结合起来,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也有助于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
宝鸡文理学院青年教师基本技能大赛分文理科,本研究以其中文、理科一、二等奖各六人为研究对象,一共12名授课青年教师,通过对其授课视频和授课文本的分析,归纳总结其授课结构,以便从中归纳出课程结构的设计在授课中的作用。授课教师及其相关信息如表1、表2。
2 研究方法
以授课教师的授课录像,授课文本为实例,采用相关软件[2]分析授课各环节,从而归纳出其授课时的授课结构及其主要因素,采用归纳分析法,找出其共性,总结研究并说明谋篇布局各环节在教学赛讲时的作用。
3 研究结果
3.1 时间分析
首先,对12名授课者,按照回顾、引导、讲授、总结四个环节来分析,对其所用时间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如表3。
从表中可以看出,回顾一般为2分钟左右,引导为1分钟左右,授课时间大概在45分钟左右,总结在两分钟左右。在实际授课中,我们也看到,一些授课教师有意加大了回顾、引导或总结的时间,例如,在分部积分法讲授时,引入分布积分法花费了10分钟左右,导致时间整体超时,授课及总结时间不足,显得比较仓促。在地质中的搬运作用讲授时,教师总结花费十分钟,从地质中的搬运隐喻到教师对学生的搬运作用,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这也是在采用了表格式教学结构后,缩短了授课时间的前提下采用的。
3.2 作用分析
教学回顾好比就是一节课的背景知识,对于赛讲这样的比赛来说,除了本专业的学生以外,还有来自各专业领域的资深评委,最终结果是各专业评委到对授课情况进行评价,因此简明扼要的回顾一些专业课背景知识,有助于评委了解你的专业背景和将要介绍的问题。
在引入问题时,从案例来看,一般有如下几种引入方法:(1)提出问题。(2)讲解实例,寻找解决办法。(3)提出概念。不论哪种方式,都不宜过多讲解,应该留有悬念,从而为课堂讲解做好铺垫。
授课结构也分为几种:(1)概念-性质-应用。例如胡江红老师讲解的随机变量的第2个数学特征就是从方差的概念入手,依次讲解其性质,直到举例应用。(2)逻辑推导。例如刘晓科老师讲解的电子商务的消费者需求时,就从环境-需要-动机-消费行为的逻辑角度,按照4方面的顺序讲解。(3)分为几部分结构,分别讲解。例如张雷老师讲解的体育教学组织图就从分为教学组织图和教学结构图两部分分别讲解。(4)其他讲解形式,例如文彦君老师讲解的地质中的搬运作用时,采用了表格式讲解模式,形式比较新颖。
总结阶段,主要形式结构有:(1)对所讲课程依据板书进行总结。(2)提炼成几个总结提纲。(3)对所讲知识进行总结提高。(4)布置思考题或习题。其中,对知识的总结提高,不仅对本节课进行了总结,也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促进了学生进一步的思考。
4 结论
在授课各环节中,优秀的授课者总是能够在先回顾以前的内容,以提问引出新的问题或这节课的内容,讲授环节条理清楚,总结时画龙点睛,将这节课所讲知识归纳,提高。注意时间的把握,灵活对待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有一定的灵活性,在时间上回顾、引入、讲解、总结时间分配要恰到好处。重视教学对象(学生)的感受,及时调整教学各环节,以提高教学效果。只有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整个教学过程和谐平衡,教学才能取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凤莲,王忠生.关于高校初任教师如何提高教学技能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1(3):152-154.
质性分析论文 第10篇
同质性学习 异质性学习 创新力
一、同质性学习与异质性学习
对同质性学习和异质性学习的认识要从文化群体的同质性和异质性来进行,我们简单比较一下中西方文化源头的特点就可以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是在同一种制度控制下的、由同一种主流思想和同一种认识论所形成的文化群体。第一,同一种制度就是君主专制。孔子无限地推崇夏商周三代,但遗憾的是这三代实行的都是君主专制的社会制度。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但“唯独在君主专制这个问题上,有百流归海之势,失去了一次可能进行多维思考的机会”,结果,百家争鸣反而极大地促进了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完备。[1]中国古代社会的认识论、学习观和科学技术观念等都在君权的控制之下:只有服从并服务于君权制度,农业经济的思想观念和科学技术才可能生存发展,背叛忤逆君权制度,农业经济的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技术都不可能生存发展,如一些不符合农业经济社会“崇俭戒奢”要求的科技产品都被斥为“奇技淫巧”,致使科学技术被严重忽视,没有成为人们普遍学习、研究的对象。第二,因为“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资治通鉴·卷十一》)。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具有垄断性质的主流思想。德性观念是儒家知识和认识论的核心。他们认为知识学习的目的就是修身养性、提高个人道德水平,德性决定学问。在把人简单地分为“君子”、“小人”之后,孔子把“君子”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他认为“君子不器”,“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他断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他要求弟子“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雍也》)朱熹把这种德性知识观发挥到极致,以“存天理,灭人欲”、“三纲五常”、政治大一统为核心,严重违背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阻碍了社会的正常发展。第三,好古、崇古、法古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认识论。孔子承认自己“好古,敏以求之者”(《论语·述而》),又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述而》)。朱熹注曰“述,传旧而已。作,则创始也”,并说“作非圣人不能,而述则贤者可及”,从而阉割了后人的创新意识。孔子一生做了大量整理古籍的工作,给后世学人开启了以对六经作繁琐的注解、阐释、义疏、答问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科学的学习研究方法,但其中大部分属于重复、复述、模仿的内容,很少有个人独创的观点。后来,六经和四书成为了历代学子们学习的典范和文章的源泉,牢牢地圈定、规制着中国古代学人们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不但如此,由孔子的“君子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人们还引申出了“圣人”崇拜,圣人思想成为了中华民族只可传承、不能批判、不能创新、不可超越的思想观念,以至于宋代大儒张载提出了“继往圣绝学,开万世太平”的宏愿,而元代开始竟演绎出“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极端封闭、荒唐的说法。于是,在严酷的君权压制下,在科举取士制度的诱导下,中国古代文人学士学习的知识内容被闭锁于儒家经典学术而远离科学技术,大多数人求知的目的是养成良好的“儒士德性”和获得功名利禄。他们虽然“博闻强记”却秉承“述而不作”的原则,其记忆力、复制力、模仿力得到高度发展,但观察力、想象力、实验力、思辨力、批判力、建构力、创新力却都被忽视和压制,以至于逐渐消失。对于一个群体而言,如果该群体整体的思想观念、文化知识和思维方式被闭锁于某些狭窄的领域之中,那么这个群体及由此形成的文化体即是一个同质性文化群体,由此形成的社会就是高度同质性的社会。中国古代社会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政治制度、思想观念、文化知识和思维方式极其相似的同质性社会。处于同质性文化群体中的个体也在积极主动地学习,但他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适应严酷的生存环境,他们的学习内容有意无意地被锁定于相同或相似的思想观念、文化知识领域之中,最终他们的思维方式形成了高度的同质性。这种学习就是同质性学习。
反之,古希腊哲人一开始就生存于一个“多种政治制度”、“多种思想观念”、“多种方法论”的多元化、异质性并存的社会文化之中。首先,大海成为古希腊人必须时刻面对的外在的生存困境,他们被海洋分割在一个个城邦式小国中,思索着“如何才能更好地生存”、“世界到底是什么”这两个宏大而长远的主题。在政治方面,不同的城邦国家采用了不同的制度。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北部的迈锡尼等地出现了王制国家。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风时代,斯巴达建立了贵族共和制政体,而雅典则建立了民主共和制政体。同时,古希腊学者们用独立的思考、批判的眼光审视着自然、社会与人,各种各样的思想异彩纷呈。赫拉克利特断言:“我们走下而又没有走下同一条河流。我们存在而又不存在。”毕达哥拉斯则视“数”为万物的始基。苏格拉底把知识分为“一般知识”和“具体知识”,认为一般知识是人通过理性灵魂所获得的真理。其弟子柏拉图认为“理念”才是真正的实在,它超越一切感性经验,具有永恒的和不发生变易的特征。而柏拉图的弟子亚里斯多德则直接提出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真理至上观。对前人的思想观念、文化知识和思维方式的这种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批判和不断超越成为了古希腊哲人们不断产生新思想、新观念的根源。和同质性学习相反,如果一个群体的思想观念、文化知识和思维方式始终处于开放与更新的状态,人们始终保持着对已知领域的学习、反思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性态度,那么这个群体就会成为异质性文化群体,由异质性文化群体组成的社会就是异质性文化社会。异质性文化社会中的个体可以自由地选择在不同的领域开展各种不同方式的学习和探索,那么这种个体的学习就是异质性学习。
简单的说,同质性就是普遍一致性或相似性,就是人的共性。除了天生禀赋带来的人的同质性,生长于同质性文化很强的群体中的个体,在群体的文化影响、制度制约和教育规训下其同质性都必然增加。异质性就是人的差异性或区别性,就是人的个性。生长于异质性文化群体中的个体除了先天禀赋带来的同质性和群体制度带来的同质性外,鼓励差异性和个性的群体文化将促进个体之间的异质性发展,个体之间的差异化发展使异质性增加。
二、从同质性学习到异质性学习:个体创新力发展的根本途径
如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和全球一体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社会中,异质性人力资本就是劳动者以其资本化的知识、技术、信息等精神生产资料与社会化的信任、规范和网络结构等社会资源相结合并一体化而形成的劳动者异于他人的能力。异质性人力资本具有高储备、专业化、新颖性的知识,这种个体拥有独特的经验、技能和心智模式;他们能够突破既定技术或制度的瓶颈和约束,从而构建新的生产函数,或是内生性地对原有生产函数予以改进。这种新的生产函数可能造成宏观经济环境中的经济不均衡性,从而致使经济体系中新的主导部门产生,新的主导部门的快速扩张性、垄断性将为企业和(或)社会带来高利润率。[2]显然,在知识经济社会,一个人既要拥有一定知识量,其知识还应该具有扩展性、递增性和效用性即知识的创新能力。因此,创新知识的能力是形成异质性人力资本的灵魂。
知识创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复杂系统一般具有非线性的特点。系统内部相互依赖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决定系统的行为特性,一个量的微小变化可能导致其他量的巨大变化;子系统的变化既可能引起系统整体量的变化,也可能引起系统质的飞跃性变化,致使整体远大于部分之和。复杂系统中相互依赖的变量之间于是具有多变的方向、非均匀的分布和可变的速度等特点,使复杂系统始终处于内在的不确定性、永恒的变异性和不可预料性之中[3]。个体和组织的创新正是这种非线性的复杂系统(如图)。对于个体而言,是否愿意创新、能否创新、何时创新、创新领域、创新成果及创新影响大小等,既受外界制度、文化、物质与知识的影响,也受到本人天赋、个性、学习、受教育状况和激情、灵感、潜意识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每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影响个体创新力、创新过程和创新结果的变化。当先赋性因素、外致性因素、自组织因素短时期内难以改善时,人们通过自致性因素的改善就可能提高创新力。学习是自致性因素中的核心因素。对于个体而言,同质性学习导致人们学习目的的适应性、学习内容的相同或相似性、学习方法的单调性和思维方式的单一性,其结果只是对知识的适应性学习而不是创新性的学习。长久下去,学习成为了一种目的明确、结果单一且可预测的线性系统;学习者个体大多将形成接受型、适应型、守成型的人格。这也导致同质性学习群体创新力疲乏。而异质性学习则鼓励人们选择独特的学习领域、丰富多变的学习场域
用自我效能感最强的方法进行学习。学习者不但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纯粹学习的快乐(即“涌流”的快乐),增强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形成独特的知识结构、智力品质和思维风格,而且可以产生超越前人的创新动机和坚强的自信、顽强的毅力等创新个性,以对抗创新过程中孤独、寂寞、枯燥等不良感觉,和社会或组织、物质条件等环境因素对创新的不利影响。因此,异质性学习的个体、群体或组织都出现较强的创新力(见表一)。
表一:同质性学习与异质性学习的区别
现在,人们的知识观已经从科学主义知识观进化到了建构主义知识观。科学主义知识观以知识的“科学性”、“普遍性”、“客观性”、“中立性”和“终极性”使人们逐渐地膜拜自然科学知识而漠视人文社会知识的价值以致轻视人的价值,丧失对现有科学知识的正确认识和超越心态。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尤其是复杂科学的诞生,人们认识到,“科学研究的成果是由特定的活动者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构造和商谈出来的”[4]。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建构性、个体性、情境性、复杂性和隐性特征。学习是人们不断认知、体验和建构知识的过程。每一个个体都具有建构自己独特知识系统的能力。异质性学习就是一种建构性学习。在异质性学习中,学习者有可能通过对知识的建构而产生新的知识,实现知识的创新。而长期的异质性学习将使学习者养成批判性、建构性、创新性和开拓性的人格,使建构、创新、创造成为其常态。同时,社会和组织对异质性学习的宽容和推广则会使社会和组织形成异质性文化群体,新知识将不断“涌现”,社会和组织将成为创新型社会和创新型组织,迅速实现经济社会由“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发展[5]。
三、促进异质性学习的教育
目前,中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主要还是以同质性学习为主。李怡明在分析了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之后认为,直到今天我国的课堂教学都是“同质化教学”。这种教学“是教师对课堂中的全体学生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施以无差别教学”。同质化教学的特点是“有教无异”、“以教代学”、“考试至上”。因此他提出了“异质化教学”。[6]这个观点对基础教育有一定的意义。不过,异质化教学仍然以教师视角、课堂教学视角为主,只是对同质化教学的一种修正,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其弊病。教育与其以关注教师的教学为主,还不如以关注学生为主、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完整的生活都当作教育的对象来得更加有效。
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学习是学生在自己的兴趣、个性和原有个人知识的基础上接受并内化教师传授的新的公共知识以发展自己的智慧的过程。公共知识尤其是科学知识的“客观性”、“逻辑性”、“中立性”、“终极性”,要求学习者需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言语能力和意志力,所谓“板凳要坐十年冷”就是这种学习的真实写照。同时,公共知识教育还排除学生个人原有知识和其个性在学习中的发挥。这就和青少年学生动作思维能力较强而逻辑思维能力较弱,自主意识逐渐增强、独立探究能力不断发展而行为情绪化强、自控力和意志力发展不足的特点形成了强烈的对立。所以大部分青少年学生难以长时期坚持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并真正地深入科学世界,少数人甚至小学低年级就对传统的同质化学习失去了兴趣,对学校实行“用脚投票”。那么教育如何才能维持个体对学习尤其是公共知识、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在“生活世界”的具体性、多样性、重复性和“科学世界”的概念性、逻辑性和枯燥性之间穿越?如何才能使他们在发展记忆力、抽象思维能力和言语能力的同时观察力、想象力、批判力、创新力、建构力、意志力、社会交往能力等也继续发展呢?如何才能引领他们走上终身学习、持续发展、不断创新的道路呢?由于人的异质性形成的根源在于“个性知识”的建构而不是公共知识的多寡,公共知识使人趋同,公共知识的多少决定社会化的程度,个性知识却使人趋异,个性知识的质量决定创造力的大小[7]。因此,以青少年学生全部的个人知识为起点,以其个人的学习兴趣、学习心理特点为切入点,在教师引领下的自由的、异质化学习是实现诸多教育目的、促进青少年创新力发展的必然选择。(见表二)
在讨论“美国大学能否培养中国留学生创造力”的时候,乔纳森·波士顿认为,中国(成年)留学生到美国高校时往往已经形成了“死记硬背”、“缺乏问题意识”和“哑口无言”等抑制创新能力的坏习惯,培养中国留学生创新力的起点应该是“淡化他们的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8]。因此,异质性学习应该从娃娃开始,应该优先发展基础教育,在保证教育公平的前提下为儿童提供充足的异质性学习的教师和学习条件。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应该把师生比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如1∶20-1∶30以内,以实现班主任“包班制”,让教师有可能比较充分地了解和引导学生,让小孩们顺利地从家庭过渡到学校学习和自主学习,并从小就展开异质性学习。在中小学幼儿园应该提供充足的体育科学艺术活动场地、设备和师资,使孩子们有更多的可供选择的体育科学技术和艺术活动的条件以保证孩子们更多的异质化学习和异质化发展的需要。应该继续减少青少年学生理论学习的学业负担,保证其异质性学习的时间、精力,从制度层面保证异质性学习的实现。从初中开始,就应该提供大量的选修课并对学生给予选课指导,使学生走上真正的异质性学习。
总之,近几十年来,中国人的自主构建能力和自主构建空间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人们学习的对象、内容、方式和学习心态都产生了极大的差异,异质性学习成为了当今中国人自发的学习形式。相信在支持异质性学习的社会文化和制度的促进下,在老师们正确的激励下,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创新力将得到空前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步伐也将稳健迅疾。
————————
参考文献
[1] 刘畅.思想力问题与述而不作传统.人文杂志,2002(5).
[2] 丁栋虹.从人力资本到异质型人力资本与同质型人力资本.理论前沿,2001(5).
[3] 苗东升.非线性思维初探.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5).
[4] 诺尔·塞蒂纳.制造知识:建构主义与科学的与境性.王善博,等,译.上海:东方出版社,2001.
[5]徐光耀.2011-2012全球竞争力指数与中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国科技论坛,2012(7).
[6] 李怡明.基础教育均衡视域下异质化教学建构.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
[7] 司可大.个性知识及其价值:建构的视角.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8] 乔纳森·波士顿.美国大学能否培养中国留学生创造力.刘丹,译.http://news.sohu.com/.2012.
[作者:向立志(1964-),男,湖南岳阳人,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杨 子】
在讨论“美国大学能否培养中国留学生创造力”的时候,乔纳森·波士顿认为,中国(成年)留学生到美国高校时往往已经形成了“死记硬背”、“缺乏问题意识”和“哑口无言”等抑制创新能力的坏习惯,培养中国留学生创新力的起点应该是“淡化他们的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8]。因此,异质性学习应该从娃娃开始,应该优先发展基础教育,在保证教育公平的前提下为儿童提供充足的异质性学习的教师和学习条件。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应该把师生比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如1∶20-1∶30以内,以实现班主任“包班制”,让教师有可能比较充分地了解和引导学生,让小孩们顺利地从家庭过渡到学校学习和自主学习,并从小就展开异质性学习。在中小学幼儿园应该提供充足的体育科学艺术活动场地、设备和师资,使孩子们有更多的可供选择的体育科学技术和艺术活动的条件以保证孩子们更多的异质化学习和异质化发展的需要。应该继续减少青少年学生理论学习的学业负担,保证其异质性学习的时间、精力,从制度层面保证异质性学习的实现。从初中开始,就应该提供大量的选修课并对学生给予选课指导,使学生走上真正的异质性学习。
总之,近几十年来,中国人的自主构建能力和自主构建空间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人们学习的对象、内容、方式和学习心态都产生了极大的差异,异质性学习成为了当今中国人自发的学习形式。相信在支持异质性学习的社会文化和制度的促进下,在老师们正确的激励下,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创新力将得到空前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步伐也将稳健迅疾。
————————
参考文献
[1] 刘畅.思想力问题与述而不作传统.人文杂志,2002(5).
[2] 丁栋虹.从人力资本到异质型人力资本与同质型人力资本.理论前沿,2001(5).
[3] 苗东升.非线性思维初探.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5).
[4] 诺尔·塞蒂纳.制造知识:建构主义与科学的与境性.王善博,等,译.上海:东方出版社,2001.
[5]徐光耀.2011-2012全球竞争力指数与中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国科技论坛,2012(7).
[6] 李怡明.基础教育均衡视域下异质化教学建构.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
[7] 司可大.个性知识及其价值:建构的视角.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8] 乔纳森·波士顿.美国大学能否培养中国留学生创造力.刘丹,译.http://news.sohu.com/.2012.
[作者:向立志(1964-),男,湖南岳阳人,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杨 子】
在讨论“美国大学能否培养中国留学生创造力”的时候,乔纳森·波士顿认为,中国(成年)留学生到美国高校时往往已经形成了“死记硬背”、“缺乏问题意识”和“哑口无言”等抑制创新能力的坏习惯,培养中国留学生创新力的起点应该是“淡化他们的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8]。因此,异质性学习应该从娃娃开始,应该优先发展基础教育,在保证教育公平的前提下为儿童提供充足的异质性学习的教师和学习条件。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应该把师生比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如1∶20-1∶30以内,以实现班主任“包班制”,让教师有可能比较充分地了解和引导学生,让小孩们顺利地从家庭过渡到学校学习和自主学习,并从小就展开异质性学习。在中小学幼儿园应该提供充足的体育科学艺术活动场地、设备和师资,使孩子们有更多的可供选择的体育科学技术和艺术活动的条件以保证孩子们更多的异质化学习和异质化发展的需要。应该继续减少青少年学生理论学习的学业负担,保证其异质性学习的时间、精力,从制度层面保证异质性学习的实现。从初中开始,就应该提供大量的选修课并对学生给予选课指导,使学生走上真正的异质性学习。
总之,近几十年来,中国人的自主构建能力和自主构建空间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人们学习的对象、内容、方式和学习心态都产生了极大的差异,异质性学习成为了当今中国人自发的学习形式。相信在支持异质性学习的社会文化和制度的促进下,在老师们正确的激励下,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创新力将得到空前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步伐也将稳健迅疾。
————————
参考文献
[1] 刘畅.思想力问题与述而不作传统.人文杂志,2002(5).
[2] 丁栋虹.从人力资本到异质型人力资本与同质型人力资本.理论前沿,2001(5).
[3] 苗东升.非线性思维初探.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5).
[4] 诺尔·塞蒂纳.制造知识:建构主义与科学的与境性.王善博,等,译.上海:东方出版社,2001.
[5]徐光耀.2011-2012全球竞争力指数与中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国科技论坛,2012(7).
[6] 李怡明.基础教育均衡视域下异质化教学建构.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
[7] 司可大.个性知识及其价值:建构的视角.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8] 乔纳森·波士顿.美国大学能否培养中国留学生创造力.刘丹,译.http://news.sohu.com/.2012.
[作者:向立志(1964-),男,湖南岳阳人,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质性分析论文 第11篇
一应收账款测试
在应收账款测试中, 注册会计师应利用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来分析应收账款真实性及坏账准备发生的可能性, 主要目的是检查是否存在较长账龄的应收账款。对于较长账龄的应收款, 应分析其无法收回的风险大小, 如果无法收回的可能性很高, 则需要在当期计提减值准备。在确认是否存在较长账龄时, 需要核实账龄的准确性, 所以会抽查一些较短账龄的明细审核其是否符合账龄的划分, 其中挂账3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很有可能是虚假记录或坏账, 应予以充分重视, 并通过追加审计程序, 例如, 向被审计单位发送询证函等方式来确定应收账款是否存在或是否确已无法收回。其中, 对金额小、时间短的应收账款应进行否定式函证, 因为这样的应收账款或者可能发生的错报不是重大的, 或者发生坏账的可能性较小, 采用否定式函证即可达到要求, 并且能够降低审计成本, 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相反, 对金额大、时间长的应收账款应进行肯定式函证, 因为这样的应收账款或者可能发生的错报是重大的, 或者发生坏账的可能性较大, 肯定式函证可以得到较明确的结果, 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主营业务收入测试
主营业务收入测试主要是收入截止测试, 对主营业务收入项目实施截止测试, 其目的主要是确定被审计单位主营业务收入的会计记录归属期是否正确, 审核被审计单位有无多计或少计收入, 进而来操纵利润。在收入截止测试中, 注册会计师应注意把握三个与主营业务收入确认有着密切关系的日期:一是发票开具日期或者收款日期;二是记账日期;三是发货日期 (服务业则是提供劳务的日期) 。检查三者是否归属于同一适当会计期间是营业收入截止测试的关键所在。
注册会计师可以考虑选择三条审计路线实施主营业务收入的截止测试:一是以账簿记录为起点, 二是以销售发票为起点, 三是以发运凭证为起点。通过以账簿记录为起点进行测试可以检查有无多记收入, 通过以销售发票为起点和以发运凭证为起点的测试可以检查有无少计收入。
如果有不属于当期的收入, 应予冲销, 并作出调整分录, 调减主营业务收入, 并调减利润;如果有属于当期主营业务收入而未计入账簿的, 应调增主营业务收入与利润, 同时调增企业所得税。
三存货测试
存货测试包括存货计价测试、存货抽盘、存货截止测试、存货核算测试等内容。在存货计价测试中应重视企业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 存货计价方法有多种, 主要有全月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先进先出法、个别计价法。不同的计价方法计算出的存货成本数额是不同的。因此, 注册会计师在对存货计价进行测试时, 应注意被审计单位对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是否恰当, 是否考虑到了计价方法的一致连贯性, 如果确有改变计价方法, 注册会计师应注意改变是否合理, 被审计单位有无在会计报表中披露这一现象, 是否已将其对利润的影响给予说明。对不符合规定, 随意变更计价方法的现象, 注册会计师应提请被审计单位重新运用恰当的方法计算单价, 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分录。
在存货抽盘前, 注册会计师应提请被审计单位做好准备工作, 进行存货的分类整理, 在盘点过程中, 注册会计师应监督盘点全过程并做好记录, 并应在盘底结束后亲自进行抽点, 在盘点结束后, 注册会计师应运用等式, 即存货实存数量等于盘点数量加上盘点日前付出数量减去盘点日前收入数量, 得出的实存数量与账面结存量相比, 得出差异以及对会计报表的影响。如差异量大于重要性水平, 则存货存在重大错报风险, 应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 如果被审计单位拒绝调整, 则应考虑出具审计意见报告的类型。
在存货截止测试中, 应注意被审计单位有无将销售计入不恰当期间的问题。不同的销售方式应该对应不同的销售确认条件。若为目的地交货, 则应以收到货款为准;若已收到货款并将货物装运, 则销售成立;如既无开票也未发货, 则销售不成立;如果是离厂交货, 则交货后就已属于本企业存货。注册会计师在审核时, 应注意以上截止问题, 防止被审计单位利用错计销售确认时间来操纵利润。
在存货核算测试中, 注册会计师应重视“材料成本差异”账户。在实务中, 有一部分企业混淆材料超支差与节支差, 错计材料成本差异借贷方向, 造成虚增管理费用与生产成本, 因此注册会计师要特别注意对该账户的审核。此外, 应注意原始凭证与会计账簿记录的核对, 符合条件的进项应抵扣, 而不应计入材料成本;运费和包装费应作为材料成本的一部分, 而非费用的组成项目,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应注意被审计单位有无通过多计或少计成本费用来调整利润。
四主营业务成本测试
主营业务成本测试也是重要性项目实质性测试的内容之一。主营业务成本是指公司生产和销售与主营业务有关的产品或服务所必须投入的直接成本, 主要包括原材料、人工成本和固定资产折旧等。对于大多数行业主营业务成本是损益表中冲减利润最大的一项 (例如占电缆行业主营成本近2/3的精铜价格即便有10%的波动也会对利润有重大影响) , 因此投资者对公司主营业务成本的构成和各部分比例以及主要成本构成的变化趋势都较为重视, 而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的重要使用者之一即是投资者, 审计报告是投资者的重要投资分析依据之一, 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需要重点分析把握主营业务成本项目。
生产成本及销售成本倒扎表是主营业务成本测试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通过运用倒扎表, 可以对金额不正确或分类不正确的项目进行调整或重分类, 从而得出正确的审定数。同时, “材料成本差异”账户对完工产品转出额也有较大影响, 完工产品转出额又会影响到企业主营业务成本的数额, 因此注册会计师应重视该账户的设置, 防止被审计单位利用该账户操纵利润。
参考文献
质性分析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