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行车安全范文
夜间行车安全范文(精选4篇)
夜间行车安全 第1篇
2009年, 仅在莒南境内就发生10余起夜间行驶中货车丢失货物的案件。8月中旬的一天晚上, 莒南县坊前镇朱家洼子村个体司机朱某在驾驶斯太尔重型货车满载一车厢化工原料沿莒 (县) 新 (浦) 公路由南向北行驶至本县洙边镇路段时, 车厢内价值两万余元的聚乙烯原料被盗;10月16日夜间, 一辆满载花生米的半挂货车在342省道相邸镇西一坡路上, 被盗7袋花生米, 损失达4500元。夜行车辆货物频繁被盗案件的发生, 给司机敲响防范警钟, 这里, 民警特别提示做好如下几点防护措施。
首先, 货物装车要有必要的防护措施。此类案件多发生于货物裸放或仅有蓬布遮盖的货车上, 因此, 装载贵重货物时最好用封闭式车厢;车厢内货物堆放要码实、捆扎牢固, 如果货物堆放松散或捆扎不牢往往使窃贼很容易得手;反之, 则至少可耗费对方大量的时间且可有效避免或减少损失。
其次, 对长时间尾随自己的摩托车及三、四轮农用车等要格外警惕。特别是对后面如下几种情况的车辆更要留意:有条件超车而故意不前、不开启前照灯、车前不悬挂任何号牌或遮挡号牌的车辆。发现可疑车辆时可采取突然加 (减) 车速观察对方反应便可判断。
第三, 上坡路段尤须谨慎。一般扒车贼专伺车辆上坡速度慢下来后才“从容”作案, 因此, 在上坡前可靠边停车检查车厢内货物遮盖及捆扎情况;在上坡时可通过勤观察后视镜了解后方动态, 或让跟车人间或以手电光柱扫描车厢位置, 从而起到及时发现和震慑窃贼之作用。
夜间行车特点与安全对策 第2篇
一、夜间行车的特点
㈠自然光线变差,观察困难。
夜间自然光线变差,这是与白天行车的一个本质上的差别。由于夜间行车主要靠车灯照明,光度较低,照明不良,人的视力暗适应性能力降低,视力下降50%以上,加上道路环境明暗变化和车灯强光刺激等因素影响,因而给驾驶员的观察带来诸多不便,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几点:
1.观察距离缩短。目前多数国产车配备的远光灯为75W,能看清物体的距离约50~60米(100W大灯约80米左右),近光灯55W,能看清物体的距离约15~20米。虽然夜晚明亮的环境下,人眼对大物体较易感知,但距离比白天缩短了约53%。此外,由于人的夜间视力分辨力下降,目标颜色的深浅差别消失,只能根据亮度来分辨物体颜色,一般来说,白色的物体较易发现,发现距离约82米,能确认的距离却只有42米。即使使用100W远光灯,当车速60m/h时,发现目标用的时间约为5秒,确认并作出处置的时间约为2.5秒。上述是夜间行车条件的一个困难之处,它要求驾驶员必须正确认识和领会控制“安全车速”定性与定量科学概念的重要性。
2.观察范围变窄。在没有路灯照明的条件下行驶,观察范围仅是车灯光束所能照及的有限路面,且受路面不平、上坡、下坡、转弯和会车等影响,难以掌握道路环境的全面动态,这给方向机动和避碰操作带来一些困难与风险。
3.车灯强光刺激,引起晃眼、眩目。夜间行车常要会车,光线明暗变化显著,影响人的视力。据学者测定,人的视力从明处走向暗处,约需2分钟才能趋于稳定,其中逆向暗适应性时间(指会车后)一般约10秒,在此段时间里,眼睛难以按要求分辨道路和物体,很容易发生意外。
4.视觉容易疲劳,产生错觉。由于光线和照明不良,观察时须集中注意力,而会车时引起的周期性眩目,使视网膜频繁调节暗适应,视觉容易疲劳。此外,视野被照明的范围局限,加重了视力的紧张感,降低了人的耐力和心理的稳定性,容易产生错觉,如视度较差时易误近为远、误小为大、狭窄道路当作宽阔道路、误坡道为平路等,有时明暗、黑白变化也会诱发各种幻觉。所有这些,增大了驾驶员的心理负荷,加速了驾驶疲劳,使驾驶员疲劳征兆的出现时间比白天缩短了50%。
㈡参照物和辨别时间减少,判断失误增多。
夜间由于光线暗淡,视野狭窄,参照物减少,目标背景清晰度较差,导致反应时间增长约0.7秒、可见距离缩短,因而判断目标的时间大为减少。此外,对道路车辆动态的辨别,仅靠目标本身的灯光,常看不到目标原体、类型(大小、形状)及其真正动态,导致判断失误增多。
㈢人体机能降低,操作可靠性下降。
夜间行车,在人的昼夜节律未调节过来以前正是人体生理节律上的低潮期,实际上改变睡眠习惯本身就足以引起疲劳,据学者测定,白天的睡眠效果仅及夜间的26%,而夜晚则易疲劳困倦,记忆力、视力、听力等下降,反应迟钝,动作的灵敏度、准确度和协调性变差,特别是下半夜易出现瞌睡,导致车祸。
㈣诱发意外事件的因素增多,发生事故的危险性增大。
问题的症结,主要有以下四条:首先是由于夜间能见度的大幅度下降,有的驾驶员缺乏直觉能力与非直觉能力有机组合的驾车本领,导致观察、判断错漏增多;二是驾驶员在生理上、心理上、技术上以及在车辆的特殊保养上,未做好相应的转换工作;三是对道路环境、行车条件以及夜间的交通参与者(车辆、行人)等各种正常与异常变化情况不熟悉,面对各种意外而无能为力;四是对夜间驾驶疲劳和事故诱因(如心急赶路、盲目开快车等)防范不力,人的记忆、思维、反应能力和操作的可靠性下降,很难及时预见和发现一些潜伏隐患,常招致措手不及或忙中出错,事故概率也随之增高。
二、安全对策。
根据上述的夜间行车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确定了一些相应的安全对策,从现有经验看,主要有以下几条:
㈠车辆保养、使用要满足夜间行车的要求和需要。一是选用性能、设备特别是灯光设备较好的车辆,以配备100W远光灯为宜;二是出车前必须严格执行例检制度,上车前对车辆进行全面检查,发现光学元件损坏的要及时修复,并按标准件更换,切忌凑合;三是备好一些必须的零配件,如大小灯泡、大灯聚光镜、2支三节以上电池的手电筒等,并配备应急灯;四是定车定人,有利于促进驾驶员落实维修保养责任,更好熟悉、掌握车辆。
㈡选派素质较好、年轻、有经验的驾驶员。驾驶员年龄以30岁左右为宜,因人的夜间视力随年龄增大而衰退较显著,年龄每增大13岁,就要增加一倍的亮度才能看清楚某一物体。
㈢加强对驾驶员夜间行车有关知识的教育。教育内容可分为以下五个专题:⒈夜间行车特点;⒉灯光设备的正确使用,在使用车灯照明的条件下观察、识别目标的基本知识;⒊夜间车速控制、跟车、会车、超车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⒋常遇特殊情况的应急处置;⒌人体作息节律和昼夜节律的基本知识,如何防范驾驶疲劳、困倦瞌睡。
此外,应高度重视组织夜间典型事故案例分析的研讨活动,也可分五个专题:⒈在自由状态下行驶,盲目开快车,导致碰撞路障,驶出路面;⒉会车不按规定使用灯光、减速,眩目时操作不当,导致碰撞或驶出路面;⒊强行超车而引发意外;⒋疲劳驾驶导致车辆失控;⒌车辆故障,如前照明灯突然熄灭,处置不当等。
通过上述一些专题的教育,驾驶员要深刻认识和牢固掌握“控速为本”的驾车原则。
㈣熟悉行车路线的道路环境,减少意外事故发生,要求驾驶员应牢记以下重点之处:
⒈事故多发路段;⒉困难危险路段;⒊坡道、弯道特别是有急弯路段;⒋可充分利用的路面诱导、辅助标志;⒌沿途集镇分布,可供停车进餐、休息、修车的地点和相应里程等。
㈤科学安排夜间行车的计划任务。
1.运输营运单位应配备足够的驾驶员,如双司机、实行夜班制和白班制两套人马,如须倒班时以1个月左右为宜。
2.对需要跨省区长途运输的营运单位,应建立《驾驶员行车档案》,记录每天或每次的行车里程、时间和前一天的睡眠时间等;实行下达“调度任务单”制度,作为驾驶员长途行车通过检查关卡的“通行证”,从根本上避免“昼夜兼程”,强制确保驾驶员有足够的休息睡眠时间。
3.避免黄昏时刻行车,此时物体反射出来的光线很弱,眼睛的暗适应性还未形成,打开前照灯的光照度也恰与道路环境的自然光照度(约100米烛光)相等,不能形成对照,不易看清周围行人、车辆动态,加上太阳落山前后地球磁场的急剧变化、昼夜转换,人的生理节律不稳定等,导致事故发生率较高,日本驾驶员称这段时间为“恶魔时间”。
4.下半夜需要行车时应安排每个小时的行车计划,特别是凌晨3时和5时两个比较难捱的时刻,可中间安排停车进餐(热食)、小休等,切忌心急赶路连续行车。如“双司机”换班时,接班司机被叫醒后必须进行15分钟以上的“调节”活动,以确保人体的一些主要机能器官达到“觉醒”状态,方可上岗操作。
5.掌握一些进行生理、心理调节的科学方法,严防困倦瞌睡。这里的要点在于结合自己的经验,熟练掌握“主动调节”的三个系列:
口诀。这是进行心理调节的重要手段,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提醒”,以不断活跃思维与情绪,切忌呆板单调“埋头”开车。由于夜雾笼罩,环境单调,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狭窄车灯光束范围内,易被催眠,困倦瞌睡。
动作。通过人体各种动作,可以提高或降低兴奋、紧张状态,以增强或加速心理调节的作用,减少代谢过程障碍,保持人体正常机能水平。
代谢。人体各种能量的转换,也是一个代谢过程。出车前应补充足够的营养素,防止一些无效消耗,以保持人体有较多能量。
在开车的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细水长流”,防止贪多求快,一味超车、开快车,使人体能量消耗过多、过快,破坏体内各机能器官的协调性,增加体内有害能量的积累,使代谢紊乱。除了适时活动身体、保持协调性、消除不适感外,还须及时补充清凉、提神饮料,喝些咖啡、浓茶,吃点酸辣果点,以解暑降温,特别是要适时“加餐”,补充热量消耗,保证体内代谢过程处于“有序”状态。因为人体进食后约4小时,胃内开始排空,故中间2小时左右应补充糕点,4~5小时后应进适量热食。
综上所述,夜间行车特点及其困难之处,在于由于车灯光束照明的范围非常有限,这给驾驶员的观察、判断、处置带来诸多困难,而人体所形成的生理节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种.种思维、反应模式等行为习惯,使人体在短时间内要有效地完成昼夜转换并非易事。
夜间行车有帮手 第3篇
引起夜间行车危险性大的原因是很明显的,除了上面说的人眼对光线的适应问题之外,由于人们总是用近光灯照明,使得光照条件微弱有限,路上的障碍物或窄道往往很晚才被发现。
虽然权威部门建造了很多道路安全设施,增加照明、道路标志等等,但是,车辆本身的安全问题并没有解决。近日,宝马公司就开发了一种驾驶员辅助系统,其中包括宝马的夜视系统(BMW Night Vision)和远光灯辅助系统(BMW High-Beam Assist)。其中,夜视系统可以使驾驶员及早感知前方的人、动物或障碍物,从而避免危险、危机情况的发生;而远光灯辅助系统则可以自动地控制远光灯在最适当和最需要的时候开启和关闭。下面就分别介绍它们各自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宝马夜视系统
该系统的主要功用在于提早发现夜间在黑暗的路边慢跑的人、自行车、动物以及障碍物。它的原理是利用了人和动物本身的热辐射特性,使用远红外热能相机对这些物体进行捕捉,而后显示在荧幕上。宝马夜视系统在原车的基础上,只添加了两件额外的硬件:照相机和控制单元。8.8英寸的监控显示器和巡航系统的显示器合二为一。运用该系统,驾驶员可以提前5 s觉察出危险情况。
宝马夜视系统控制单元
控制单元从照相机中获得数据然后把他们转换成图像呈现在中央监控屏幕上。依赖于外部条件,图像可以通过电控变亮或变暗。在中速行驶时,监控器中的显示图像覆盖角度为24°,并且可以左右方向调整6°。这所谓的方向调整是通过驾驶员转向盘转动的角度来控制的。在高速行驶时,被拍摄物体则可以以1.5∶1的比例进行数字放大。
热能照相机
热能相机安装在一个防撞击的盒子里,风挡玻璃清洗系统同时负责相机的清洁。当外界气温低于5℃时,镜头盖则被加热。320 x 240 像素,拍摄距离300 m,拍摄传感器以8~14 μm的波长范围记录从人和动物身体上传来的热辐射,因此路边行走的行人和穿行在道路上的动物成为了影像中最亮的物体,这也正是在驾驶的时候最应该注意的重点。
在车辆以低于80 km/h的速度行驶时,宽至36°的水平孔径角度意味着不只是路面上的情况能够看清楚,包括道路一旁的人和动物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远光灯辅助系统
一份代表美国交通部门的研究表明远光灯的使用只占其可能使用情况中的25%,人们往往像用雨刷一样频繁地开关远光灯。另一项研究表明当驾驶员打开远光灯时,他们常常忘记及时关掉它,从而导致了使其他驾驶人眩目的结果。这些情况都可以通过使用先进的技术而避免。远光灯辅助系统为人们更加频繁和正确地使用远光灯提供了方便。它使远光灯总是在最需要和允许的情况下使用。
远光灯辅助系统的主要构件是安装在后视镜外壳前面一个传感器,传感器内包含一架照相机,相机拍摄的图像被反馈到一个电子评估系统里,由该系统分析前方的物体从而自动控制远光灯的开闭。
远光灯在以下情况下关闭:
1、对面有车辆驶来时(包括摩托车)。
2、当前方有车辆时(红色的尾灯可以被识别)。
3、有足够路面照明条件时。
4、低速行驶时,开远光灯并不能带来更多安全的情况下。
远光灯辅助系统不需要额外的开关或操纵元件。只需把旋钮放在自动挡就可通过光线控制单元进行工作。此外,把灯光系统组合开关推到远光灯位置,这时仪表板上的一个控制灯显示远光灯辅助系统已经在工作了。
当然,远光灯辅助系统并没有完全取代驾驶员的角色,它可以在任何时刻被人为地取消,只需把组合开关拨回“近光灯”位置即可。宝马是迄今为止,欧洲市场上第一个远光灯辅助系统制造商,公司计划在宝马5系、6系和7系中加装该系统。
值得说明的是:远光灯辅助系统也不是所有的情况都能统统对付得了的,比如在遇到厚重的雾天时,再比如其他没有光源的道路使用者——行人、自行车、骑马的人等就不能被该系统很好的识别。在照明条件不好的乡村,应该人为地关闭远光灯辅助系统。
远红外线
其实夜视技术运用在军用和民用事业上已有很久了,目前有两种不同的实现方法:近红外Near Infrared(简称NIR)和远红外Far Infrared(简称FIR)。NIR和FIR都能够把车辆的形状记录下来并且转换成图像信号。但是相比NIR,FIR具有如下优点:(1)FIR能够看清距离300 m的物体,而NIR只能看到150 m。(2)NIR以光波作为它成相的基础,特别是对于反光的物体在荧幕上表现得尤为明亮;相比之下,FIR只显示那些辐射热能的物体——物体越热,光线就越强。所以,人和动物在监控器中就会比道路上的其他物体更加醒目。因此,宝马的夜视系统选择了FIR,它最好地实现了在黑夜里预先探测人和物体的功能。
暴雨与夜间行车交通培训 第4篇
1.暴雨天气安全行车注意事项
夏季对汽车来说除了高温,最要注意的就是暴雨了,充分的做好检查,及时的做好保养工作,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在雨天的行车安全。
(1)低车速高转速通过积水区
如果一定要通过积水处时,应该用低挡行车,车速不要快,稳住油门,不可中途停车、换挡或急转方向,即便使用空挡也要不断地轰油门,保持发动机的排气压力高于水压,这样就可以避免汽车熄火时排气管回流进水,使排气系统受损。如果水深没过车轮中心或没过排气管最好不要通行,避免在通过时发动机熄火。
(2)保持车距
车辆在湿滑路面上的制动距离大约是干燥路面制动距离的3倍,因此务必注意保持和前车的车距,根据车速的不同,最少应保持两个车身以上的车距,防止与前车发生追尾事故,如果后车跟车过紧,可以打开双闪警示灯提醒后车。
(3)雨后检查
这样可以及时的发现一些隐患,尤其要注意检查发动机舱与驾驶舱分隔部位的进气孔位置和左右翼子板两侧的沟槽内有无积水,如有积水,可以拿清水冲洗进气孔,疏通水道,以保证车辆的最佳工况。
(4)避免胎压过低
在雨天行车最好保持胎纹的深度在4毫米以上,这样就可以避免在行车过程中出现汽车跑偏、甩尾和制动距离加长等情况。
(5)低速慢行
这是避免在湿滑路面打滑的最佳做法。慢速行驶可让轮胎与路面的接触面积增加,从而提供更大的牵引力。如果您发现车辆开始打滑,请不要猛踩制动或猛打方向,这可能导致汽车进入侧滑状态。将脚从油门踏板上抬起,直至车速变缓。在使用制动的时候应该采取点刹的办法。车身如果发生了侧滑,在稳定制动的同时,应该顺着打滑的方向转动方向盘,可以抑制车身发生旋转。
(6)行驶中及时解决视线不清的问题.雨天行车使用前大灯会形成炫目的光幕,要改用雾灯。若前挡玻璃上产生雾气模糊了视线需要打开空调的制冷开关,用冷风吹风挡玻璃,这样能迅速使视线清晰;后挡风玻璃出现雾气时,需打开后挡风玻璃加热器,尽快消除雾气。如果雨刷器扫水不彻底,可以将车蜡涂在车窗上,使玻璃表面形成蜡膜,改善视线范围。
2.夜间行车注意事项
对于驾驶者来说,晚上因为光线问题,有一些盲区,会给驾驶带来一些困难。因此掌握在夜晚行驶的常识很重要。
1. 汽车在夜间行驶途中,要适时察看仪表的工作情况。发动机和底盘有无异响或异常气味。
2. 夜间行车,严格控制车速是确保安全的根本措施。保持中速行驶,注意保持跟车距离,准备随时停车。为避免危险发生,应尽量加大跟车距离,以防止前后车相碰事故的发生。
3.在城市里行车,要注意从左侧横过马路的行人。特别是我国城市道路上的路灯几乎都在道路两侧,道路中心线附近光线很暗,此情况下更应注意。
4.灯光使用。夜间行驶中,车速在30公里/小时以下时应使用近光灯,灯光照出30米以外。车速在30公里/小时以上时,应使用远光灯,灯光必须照出100米以外。夜间通过交叉路口时,应在距路口50~100米处减速,并将远光灯变为近光灯,同时开启转向灯示意行进方向。
5.夜间行车一般不使用喇叭。通常采用远近光反复互换的方法,代替警告前方道路状况。夜间临时停车或因故停车时,应始终打开牌照灯。夜间应尽量避免超车。必须 新市场营销法则 助推企业成长电子商务营销食品餐饮营销建筑房产营销消费品营销超车时,应准确判明前方情况,确认条件成熟后,再跟进前车,连续变换远近灯光(必要时以喇叭配合),预告前车避让,在判定前车确已让路允许超越时,方可超车。在超车中应适当加大车间距离。
夜间行车安全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