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vmware实验报告图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vmware实验报告图文(精选6篇)

vmware实验报告图文 第1篇

万用表的组装实验报告精编 D WORD 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万用表的组装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万用表的组装 实验 专业 通信工程 姓 名 张晓东 学 号 10272028 班 级 通信 1008 班 实验地点 九教 501 实验日期 周五下午 评 分

指导老师 李晓光

一、实验内容(含实验原理介绍):

1.认识电工实验工具,学会使用实验所用工具。

2.利用练习板和练习器件学会基本电器元件的焊接。

3.根据所学知识焊接万用表电路板,并组装万用表。

二、实验目的

1.培养电工基础素质,使同学们掌握基本电路的焊接。

2.学会电路板的焊接及安装原理。

三、涉及实验的相关情况介绍:

试验中用到:高级工具袋(包括:螺丝刀,钳子,电焊,焊锡等),练习用电路板,练

习用电子元件,万用表套装等。

四、实验结果:

成功完成了万用表的焊接,每个元件都实现了实焊,电路板美观,无错误焊接,焊腿长度适中,无短路现象。万用表实际测量中,误差小于 0.02,实现了本次实验的目的,达到了实验要求。

五、实验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转专业到电信学院的学生,电工素质训练①是我在大二第二学期同大一的学弟学妹一起学习的课程。而在大二第一学期里,我学习了电工素质训练②的课程。对于这样倒叙的学习过程,我并没有感觉到巨大的压力,因为在电工②中,我对于这门课程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一名大二的学长当然不能比学弟学妹们差了,所以,我在最开始上课的时候就认真听讲,并对老师所提出的重点、难点进行记录。动手操作时,更是小心翼翼,自习回想老师所讲述的要点,以免犯下错误。经过第二次课程对小电路板焊接,我已经基本掌握了电子器件的焊接要点。在随后的一节课中,我学会了如何看万用表电路图,如何根据电路图和板子将万用表焊接好,以及组装好。

在课下,我也积极寻找机会到实验室对万用表电路板进行焊接、调试,以及美化。最终,我将电路板焊接完成,将所有元器件排列整齐美观,管脚长度适中且一致,不会发生短路现象。最后,我连接好电池,装好保险管,将万用表外壳组装好后,便进行了电压,电流,电阻,以及蜂鸣器的测试,测试结果,电压,电流,电阻误差小于 0.02,蜂鸣器正常工

作。

在这次的电工素质训练①的实验课中,我学到了很多在平时的学习中学习不到的东西。在实验课上,老师给我们认真的讲解电路焊接的原理和技巧,让我们通过奇妙的焊接现象来感受伟大的自然科学的奥妙,老师向我们展示了非常普遍的仪器,但是用那娴熟的技巧让我们目瞪口呆,我们都带着好奇心仔细的观看了每一个细节,并亲手操作,利用老师发的练习板和原件,学习焊接了很多电子元件,感觉收获颇丰。

下面我就说一下自己印象较深的两个操作:

(一)、焊接芯片:

焊接芯片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芯片上有很多管脚,必须和板子上的管脚一一对齐才可以进行焊接,而且,芯片也是有方向的,必须使芯片和板子的方向一致才可以进行焊接。焊接过程也是比较难的,因为管脚很窄,而且很多,非常容易因为焊锡过多导致短路,或者焊锡太少导致虚焊。然而,在老师的细心指导下,我们很容易学会了焊接芯片的技巧,使得我们的作品也非常完美。

而在课下,我也上网学习了一些焊接芯片的方法,可以利用松香的特性进行焊接,这样既美观,而且操作简单。

(二)、焊接八脚原件:

八脚原件也是非常难焊接的原件之一,因为它也是有方向的,它的方向不和芯片有关,而是和万用表的外壳有关。很多同学都忽略了这一问题,从而导致八脚原件焊接好后无法与

外壳匹配,安装完成。但是,老师的细心教导,让我非常注意这一原件的焊接,一定要先和外壳相匹配后再焊接。于是,我并未出现其他同学出现的状况。

另外,我也在试验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下面就罗列出我所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1.电焊烫到手。我在初次使用电焊的时候,总是喜欢两只手相互交替焊接某个元件,这样,如果不用眼睛看着交换的双手,那么很容易失手碰在加热的金属上面。所以,我尽量也尽快熟悉使用一只手焊元件,这样几次之后,我便不会再因此类事情烫到手了。

2.对于元件穿错空焊接完成后才发现。在焊接第一个电阻的时候,我没有仔细观察焊盘上的标记,仓促焊上第一个电阻,却发现第二个电阻的孔居然被占用了。这样就很麻烦了,因为电阻体积很小,当剪断管脚后便很不好把握。所以,我之后在焊接原件时,都先仔细观察电路板后再进行焊接。

3.多余的焊锡散落在电路板上。我一次不小心把多余的焊锡滴在了电路板上,而后,没有采取正确的方法将它轻轻磕掉,而是继续用电焊将其融化,最后,使焊锡铺在了电路板的多处地方。这样既使电路板看起来很脏乱,也极有可能发生短路现象。所以,我之后的操作都非常小心谨慎,每次有多余的焊锡时,都轻轻磕下。

4.组装万用表是,滑动开关的弹簧和钢珠不好安装。当时,我并不知道可以使用黄油来黏住弹簧和钢珠,于是,一边又一边的试,都没有成功。后来,经过老师的讲述,我明白安装这个部分时,需要使用黄油,一方面可以黏住它们,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摩擦,使得滑动开关工作更加顺利。

课程中的各种焊接过程增大了我对电工电路实验的兴趣,奇妙的现象,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带给我们对其原理和方法的思考,进一步加强了我们对于理论课的学习渴望和需求!

电工课结束后,我特意到中关村的电子元件市场逛逛,发现试验中所有要用的器件都可以买到,这激发了我对电工电路的热情,我想,以后,我会更加积极的参加各种竞赛来满足我的求知欲,并且更加完善我的电工电路知识和技术。

欢迎下载交流!

【最新资料,WORD 文档,可编辑修改】

vmware实验报告图文 第2篇

1、生物科学实验的一般程序为:

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并完成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2、实验操作步骤应遵循四大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符合实验的原理和程序;

(2)可重复性原则——使其他人能按照该步骤完成实验并能不断重复而得到相同的结果;(3)简便性原则——能以最简单的步骤、材料(经济易得)完成实验;(4)单一变量原则——排除干扰、控制变量(强调变量的惟一性)。

3、设计实验步骤常用“四步法”。

第1步:共性处理实验材料,均等分组并编号。选择实验材料时要注意应用一些表示等量的描述性语言,如:“生长一致的”,“日龄相同的,体重一致的”等等。分成多少组要视题目中所给的信息而定,(一般情况分两组)。编号最好用A、B、C或甲、乙、丙,而不用1、2、3 避免与实验步骤相混淆。

第2步: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对照处理各组材料。方法为一组为对照组(往往为处于正常生理状态的),其余为实验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只能有一个实验条件不同(单因子变量),其他条件要注意强调出相同来,这是重要的得分点或失分点。至于变量是什么要根据具体题目来确定。

第3步:相同条件培养(饲养、保温)相同时间。第4步: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的预测(预期);首先要根据题目判断该题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如果是验证性实验,则结果只有一个,即题目中要证明的内容。如果是探究性实验,则结果一般有三种:①实验组等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无影响。②实验组大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有影响,且影响是正相关。③实验组小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有影响,且影响是负相关。

实验一 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1、原理、步骤、结论

2、实验注意事项

(1)选材:口腔上皮细胞、无色的洋葱表皮细胞,不能用紫色洋葱表皮细胞或叶肉细胞,防止颜色干扰。

(2)缓水流冲洗目的:防止玻片上的细胞被冲走。(3)几种试剂在实验中的作用

①0.9%NaCl溶液(生理盐水):保持口腔上皮细胞正常形态。

②8%盐酸:a.改变细胞膜等的通透性;b.使染色体中DNA与蛋白质分开。③蒸馏水:a.配制染色剂;b.冲洗载玻片。④甲基绿吡罗红染液:混合使用且现配现用。

(4)DNA和RNA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都有分布,只是量的多少不同。故结论中强调“主要”而不能说“只”存在于细胞核或细胞质中。

实验二 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1、实验原理及步骤

2、实验注意事项

(1)还原糖鉴定实验材料要求

①浅色:不能用绿色叶片、西瓜、血液等材料,防止颜色的干扰。②还原糖含量高:不能用马铃薯(含淀粉)、甘蔗、甜菜(含蔗糖)。

(2)唯一需要加热——还原糖鉴定,且必需水浴加热,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若不加热则无砖红色沉淀出现。(3)非还原糖(如蔗糖)+斐林试剂(水浴加热),现象不是无色而是浅蓝色[Cu(OH)2的颜色]。(4)唯一需要显微镜—— 脂肪鉴定,实验用50%酒精的作用——洗掉浮色。(5)记准混合后加入—— 斐林试剂,且现配现用;

分别加入——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后加B液,且B液不能过量)。两者成分相同,但CuSO4的浓度不同,所以不能混用。(6)若用大豆做材料,必须提前浸泡;

若用蛋清作材料,必须稀释,防止粘在试管壁上不易涮洗;且该实验应预留部分组织样液做对比。

(7)易写错别字提示: “斐”不可错写成“非”; “脲”不可写成“尿”。

实验三 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1、显微镜的使用

2、显微镜使用的一般程序: ①、取镜和安放: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轻拿轻放,并略偏左;装好目镜和物镜。②、对光:扭动转换器,使镜头(低倍镜)、镜筒和通光孔成一直线; 根据光线强弱,调节反光镜和遮光器(光圈)

③、放置标本:玻片标本放置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央,用压片夹固定

④、调焦观察: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应当看到物镜镜头与标本之间,以免物镜与标本相撞);

左眼看目镜内,同时反向缓缓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到物象为止,在稍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象更清晰;

移动装片,在低倍镜下使需要放大观察的部分移动到视野中央; 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物镜;

缓缓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调节光圈,使视野亮度适宜。

⑤、善后整理:将显微镜外表擦拭干净;转动转换器,把两物镜偏到旁边,下调镜筒至最低,送回镜箱。

3、显微镜使用的注意事项:

先低后:先低倍镜后高倍镜;先放低镜筒,再向上调节(换高倍镜后只能用细准焦螺旋)成像规律:上下、左右颠倒(如何移动玻片)变化规律:图像变大、数量减少、视野变暗 放大倍数:物×目 指的是长度上的放大倍数

高放大倍数的表现:目镜越短,物镜越长,物镜距离玻片越近(目短物长距离近)污点位置判断:分别转动镜头、移动装片,看污点是否随之而动

4、高倍镜与低倍镜的比较

物像大小 看到细胞数目 视野亮 度

物镜与玻片的距离 视野范围

实验四 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1、实验原理:①叶绿体呈绿色的椭球形或球形,不需染色,制片后直接观察。

②线粒体呈无色棒状、圆球状等,用健那绿染成蓝绿色后制片观察。

2、实验步骤:①观察叶绿体:制作藓类叶片的临时装片→先低倍镜后高倍镜观察叶绿体

②观察线粒体:制作临时装片(健那绿染液)→先低倍镜后高倍镜观察线粒体

3、注意问题

①实验过程中的临时装片要始终保持有水状态。②要漱净口腔,防止杂质对观察物像的干扰。

③用菠菜叶带叶肉的下表皮的原因:靠近下表皮的叶为海绵组织,叶绿体大而排列疏松,便于观察;带叶肉是因为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

④叶绿体在弱光下以椭球形的正面朝向光源,便于接受较多的光照; 在强光下则以侧面朝向光源以避免被灼伤。

实验五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1.渗透系统的组成(如图)及条件

(1)半透膜可以是生物性的选择透过性膜,如细胞膜,也可以是物理性的过滤膜,如玻璃纸。(2)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浓度差实质是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分子数的差,即物质的量浓度之差,即摩尔浓度而不是质量浓度。

2、注意事项

①若溶质能通过半透膜,则先是浓度高的一侧液面升高,后另一侧液面上升,最后平衡。②上图中,在达到渗透平衡后,只要存在液面差Δh,则S1溶液浓度仍大于S2溶液的浓度。③若S1为10%蔗糖溶液,S2为10%葡萄糖溶液(葡萄糖不能透过半透膜),则水分子由漏斗进烧杯使漏斗液面下降。

④水分子的移动方向:双向移动,但最终结果是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多(低浓度)溶液 流向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少(高浓度)溶液。

实验六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1、原理:成熟的植物细胞构成渗透系统,可发生渗透作用。

2、流程

3、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

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表现:液泡由大变小,细胞液颜色由浅

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4、特别提醒

(1)实验成功关键是实验材料的选择,必须选择有大液泡并有颜色的植物

细胞,便于在显微镜下观察。

(2)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中水分子移动是双向的,结果是双向水分子运动的差别所导致的现象。

(3)质壁分离后在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充满的是浓度降低的外界溶液,因细胞壁是全透性且有水分子通过原生质层渗出来。

(4)若用50%蔗糖溶液做实验,能发生质壁分离但不能复原,因为细胞过度失水而死亡。(5)若用尿素、乙二醇、KNO3、NaCl做实验会出现自动复原现象,因外界物质会转移到细胞内而引起细胞液浓度升高。

实验七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1、酶的高效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1)实验过程分析

(2)实验注意事项

实验时必须用新鲜的、刚从活的动物体中取出的肝脏作实验材料。肝脏如果不新鲜,肝细胞内的过氧化氢酶等有机物就会在腐生细菌的作用下分解,使组织中酶分子的数量减少且活性降低。

2、酶的专一性

3、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1)实验过程分析(2)实验注意事项

①因为过氧化氢酶的反应底物过氧化氢受热会分解,所以用其做温度探究的实验,会对实验结果带来干扰。②因为斐林试剂在使用时需要加热,这对温度探究带来干扰,而使用碘液无需加热,对实验无干扰。

4、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思考:为什么不能用淀粉酶做探究pH的实验?

答:因为淀粉在酸性条件下会分解,这对于判断淀粉酶能否使得淀粉水解出现干扰。故不能使用。

实验八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

2、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

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3、各物质作用:

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 层析液:分离色素; 二氧化硅:使研磨得充分;

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4、结果:滤纸条从上到下: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5、注意事项:

(1)画滤液细线:均匀,直,细,重复若干次(2)分离色素: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实验九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原理: 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C6H12O6 + 6O2 + 6H2O

6CO2 + 12H2O + 能量

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 C6H12O6

2、检测: 2C2H5OH + 2CO2 + 少量能量(1)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实验十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1、材料:洋葱根尖(葱,蒜)

2、步骤:(1)洋葱根尖的培养(2)装片的制作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3、观察

(1)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根尖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2)换高倍镜下观察: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考点提示:

(1)培养根尖时,为何要经常换水?

答:增加水中的氧气,防止根进行无氧呼吸造成根的腐烂。(2)培养根尖,选用老洋葱还是新洋葱?为什么? 答:选用旧洋葱,因为新洋葱尚在休眠,不易生根。

(3)为何每条根只能用根尖?取根尖的最佳时间是何时?为何?

答:因为根尖分生区的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上午10时到下午2时;因为此时细胞分裂活跃。(4)解离和压片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压片时为何要再加一块载玻片?

答:解离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离开来,压片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散开来; 再加一块载玻片

是为了受力均匀,防止盖玻片被压破。

(5)若所观察的组织细胞大多是破碎而不完整的,其原因是什么? 答:压片时用力过大。(6)解离过程中盐酸的作用是什么?丙酮可代替吗? 答:分解和溶解细胞间质;不能,而硝酸可代替。(7)为何要漂洗? 答:洗去盐酸便于染色。

(8)细胞中染色最深的结构是什么?答:染色最深的结构是染色质或染色体。(9)若所观察的细胞各部分全是紫色,其原因是什么?答:染液浓度过大或染色时间过长。(10)为何要找分生区?分生区的特点是什么?能用高倍物镜找分生区吗?为什么? 答:因为在根尖只有分生区的细胞能够进行细胞分裂;分生区的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处于分裂状态;不能用高倍镜找,因为高倍镜所观察的实际范围很小,难以发现分生区。

(11)分生区细胞中,什么时期的细胞最多?为什么? 答:间期;因为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时间最长

(12)观察的细胞能从中期变化到后期吗?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细胞都是停留在某时期的死细胞。(13)洋葱表皮细胞能否看到染色体?为什么?答:不能,因为洋葱表皮细胞一般不分裂。(14)若观察时不能看到染色体,其原因是什么?

答:没有找到分生区细胞;没有找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染液过稀;染色时间过短。

实验十一 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1、实验原理:

蝗虫的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再形成精子。此过程要经过两次连续的细胞 分裂,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在此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可据此识别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

2、方法步骤: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绘图

3、讨论:

(1)如何判断视野中的一个细胞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还是减数第二次分裂?

答:减数第一次分裂会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形成、同源染色体在赤道板位置成对排列、同源染色体分离、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分别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等现象;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非同源染色体成单排列在细胞赤道板位置,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

(2)减数第一次分裂与第二次分裂相比,中期细胞中的染色体的不同点是什么?末期呢?

答: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两条同源染色体分别排列在细胞赤道板的两侧,末期在细胞两极的染色体由该细胞一整套非同源染色体组成,其数目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每条染色体均由两条染色单体构成;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的赤道板的位置。末期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

实验十二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1、原理:用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

2、方法步骤:

(1)洋葱长出约1cm左右的不定根时,放入冰箱的低温室内(4℃),诱导培养36h。(2)剪取诱导处理的根尖约0.5~1cm,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0.5~1 h,以固定细胞的形态,然后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3)制作装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4)观察比较:视野中既有正常的二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的细胞.3、讨论:秋水仙素与低温都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这两种方法在原理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答:秋水仙素与低温都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这两种方法在原理上是一样的:都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区别:秋水仙素诱导加倍的成功率高于低温处理;低温处理比秋水仙素要安全,方法更简便。

实验十三 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1、要求:调查的群体应足够大;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

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 600度以上)等.2、方法: 分组调查,汇总数据,统一计算.某种遗传病的患病人数

3、计算公式: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遗传病的被调查人数)×100%

实验十四 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1、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α-萘乙酸,2,4-D,,苯乙酸,吲哚丁酸

2、方法: 浸泡法:这种处理方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低。

沾蘸法:把插条的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蘸一下(约5s),深约1.5cm即可。

3、预实验:先设计一组浓度梯度较大的实验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设计细致的实验.4、实验设计的几项原则: ①单一变量原则(只有溶液的浓度不同);

②等量原则(控制无关变量,除溶液浓度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

③重复原则(每一浓度处理3~5段枝条);

④对照原则(相互对照、空白对照);⑤科学性原则

实验十五 模拟尿糖的检测

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

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 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实验十六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1、实验原理

(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3)血球计数板,通常是一块特制的载玻片,其上由四条槽构成三个平台。中间的平台又被一短横槽隔成两半,每一边的平台上各刻有一个方格网,每个方格网共分九个大方格,中间的大方格即为计数室,微生物的计数就在计数室中进行。

计数室的刻度一般有两种规格,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16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成25个小方格;另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但无论是哪种规格的计数板,每一个大方格中的小方格数都是相同的,即16×25=400小方格。每一个大方格边长为1mm,则每一大方格的面积为1mm2,盖上盖玻片后,载玻片与盖玻片之间的高度为0.1mm,所以计数室的容积为0.1mm3=10-4ml。

(4)酵母菌计数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细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2、注意事项

①用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至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一般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②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实验十七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

一是计名计算法(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二是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划分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

3、土壤小动物的特点: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

4、诱虫器内,土壤与壁之间为什么要留一定的空隙?为了使空气流通。

5、酒精起什么作用?使小动物固定。

6、如果需保证小动物生活状态应将酒精换成什么?湿棉花。

实验十八 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1、实验目的:探究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

2、实验原理:在有限的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原理,将生态系统具有的基本成分进行组织,构建一个人工微生态系统是可能的。但同时,这个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有条件的,也可能是短暂的,它会发生群落的演替。

3、实验方法:在水族箱或鱼缸中加入适量的池塘水,形成一个小型环境→将上述装置放在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每天用吸管吸取少许水族箱内的水,制成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统计池塘水中生物种类和每个物种个体数量(连续观察7天,并做好记录)→进行实验分析并得出结论。

实验十九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实验原理

1、析出溶解在NaC1溶液中的DNA。

2、用冷酒精提取出含杂质较少的DNA。

3、DNA在沸水浴时被二苯胺染成蓝色。方法步骤:

1、提取鸡血细胞的细胞核物质:顺时针方向搅拌,稍快,稍重。5 min

2、溶解细胞核内的DNA

3、析出含DNA的黏稠物:蒸馏水300mL,逆时针方向搅拌,缓慢

4、过滤:取黏稠物

5、再溶解:顺时针方向搅拌,较慢。3 min

6、过滤:取滤液。

7、提取出含杂质较少的DNA,逆时针方向搅拌,稍慢。5 min

8、DNA的鉴定:沸水浴5min((1)无变化(2)蓝色)

上节课我们通过几个验证性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那么DNA是什么样的物质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实验将它提取出来,进行观察和鉴定。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选用鸡血细胞液作为实验材料。在制备鸡血细胞液时,所用的柠檬酸钠有防止血液凝固的作用。

制备过程中,一定要用刚宰杀的鸡的新鲜血,并且要与抗凝剂充分混合,防止凝血。我们采用静置一天的方法,获得鸡血细胞液。

大家在动手做实验之前先要明确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严格按照实验指导的方法步骤去操作。

2、实验中有多个步骤都要用玻璃棒进行搅拌,使用时玻璃棒不要碰到烧杯底,在不同的步骤中玻璃棒的用法不同,每一步的用法参照黑板上的指导去操作。

3、在DNA的鉴定中,所用的二苯胺是一种有毒性的试剂,大家在使用时注意不要让药液接触到皮肤或身体的其他部位,也不要近距离观察。

下面在实验进行过程中,要思考每一操作步骤要达到什么目的。

在进行步骤1时,利用搅拌的5分钟,做如下提问:

为什么要加蒸馏水?加入蒸馏水后细胞将会怎样?

(让细胞内溶液的浓度大于周围溶液的浓度,细胞会吸水以至胀破)

为什么要用力搅拌?

(可以加速血细胞和细胞核的破裂)

所以下一步骤过滤将滤去的是细胞膜和核膜等物质。

在进行步骤3时,要向全班明确:这一步骤是这个实验成败的关键,注意加蒸馏水的方法和使用玻璃棒的方法,千万不能太快太猛,防止打碎DNA。

观察滤取出来的黏稠物的颜色。

有的同学提取的黏稠物较少,原因可能是在溶解DNA时不充分,也可能是析出黏稠物时搅拌的快了。

将黏稠物再溶解时一定要充分,多搅拌。以免有DNA损失。

加入冷酒精时动作要慢。

当玻璃棒上出现丝状物缠绕时,继续慢慢搅拌。至不再增加时,取出吸干上面的水分。仔细观察丝状物呈什么颜色?(黄色)

这些丝状物要用二苯胺鉴定。使用二苯胺时要注意不要接触到药液。进行沸水浴时,在实验室较为通风的地方集体进行。

利用沸水浴的5 min。

步骤3中加入蒸馏水的目的?与步骤1有什么区别?

(步骤3中加蒸馏水是使NaCl溶液的浓度逐渐降至0.14mol/L,使DNA的黏稠物析出。而步骤1加蒸馏水是为了让细胞吸水胀破)

步骤7为什么要加50mL的冷酒精?

(因为DNA不溶于冷酒精,而其他物质可以溶解在酒精中,使含杂质较少的DNA丝状物可以析出。悬浮于溶液中)

现在大家从水浴锅中拿出试管,比较两个试管中溶液的颜色有什么不同?

(有丝状物的试管变成蓝色,另一试管还是原来颜色)

这一鉴定结果说明什么问题?

(提取出的丝状物是DNA)

那么你看到的丝状物的粗细是不是DNA分子的直径呢?

基于VMWare的网络实验应用 第3篇

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用人单位的需求和高校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差距迫使各高校纷纷大幅度增加课程的实践教学。这就需要各高校加大实验仪器设备和场地的投入。另外,高校不断扩招,学生数量的快速增长,也加大对高校实验设备、实验场地的需求。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技术更新快,对实验设备的要求更高。这些因素导致实验仪器设备无法满足大量的实际需求,部分课程实验项目不能真实进行,理论和实践相脱节,进一步恶化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矛盾。

虚拟机技术引入教学和实验环境的构建中,大大缓解了这些矛盾,利用VMware虚拟机,既满足实践教学要求又减少资金和场地投入,为计算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

2 虚拟机简介

早在上世纪60年代,虚拟化技术出现并被用于大型机,以便充分利用昂贵的大型机资源。随着X86服务器性能的提升和应用普及,VMware公司率先将服务器虚拟化的技术引入PC平台[1]。

虚拟机可以运行自己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就好像一台物理计算机一样。它包含自己的虚拟(即基于软件实现的)CPU、RAM、硬盘和网卡。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和网络中的其他计算机无法分辨虚拟机与真实物理机之间的差异。虚拟机完全由软件组成,不含任何硬件组件。因此,虚拟机具备物理硬件所没有的很多独特优势[2]。

3 VMware Workstation的特点

VMware Workstation是VMware公司出品的专业的虚拟机软件。该软件可以在一台真实的计算机上同时模拟出多台虚拟机,每个虚拟机实例可以单独运行其自己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Net Ware、Solaris等。运行VMware Workstation软件的计算机称为宿主机(Host)。利用该软件在宿主机中虚拟出来的逻辑计算机被称为客户机(Guest),常称为虚拟机。

由于虚拟机与宿主机的真实硬件无关,所有虚拟机使用相同的硬件驱动程序,虚拟机实例具有高度的可移植性。虚拟机的硬盘通常是宿主机的一个文件,虚拟机对硬盘的操作仅仅是在这个文件上进行。在多个虚拟客户机之间可以自如切换,对虚拟机进行启动、挂起(暂停)、恢复以及关机操作完全不会影响宿主机的正常运行。通过VMware的“快照”(Snapshot)功能,方便保存系统当前状态,便于随时“还原”实验中任意时刻状态。它的克隆(Clone)功能可以免去重新安装操作系统的麻烦,通过克隆可以复制同样操作系统的多个虚拟机。

在windows环境下,VMware Workstation提供最多10个虚拟网卡,从VMnet0-VMnet9,适用于各种网络连接。VMware网络工作模式主要有3种,分别是Bridged(桥接)、NAT(网络地址解析)和Host-only(仅主机)。

Bridged的特点是通过VMnet0虚拟交换机与宿主机联在同一个局域网中,虚拟机相当于网络中一台真实的独立计算机,地位平等,可以与网络上其他主机互相访问。虚拟机配置与宿主机同网段IP地址。

NAT的特点是使用VMnet8虚拟交换机,虚拟机通过宿主机访问网络,VMware软件提供NAT和DHCP服务,为虚拟机分配IP地址。网络中其他主机无法访问虚拟机。虚拟机配置自动获得IP地址。

Host-only的特点是通过VMnet1虚拟交换机与宿主机互联,宿主机与虚拟机可以互相访问,虚拟机与网络上其他主机不能互相访问,构建私有网络。虚拟机配置自动获得IP地址,使用VMware软件提供的DHCP服务。

另外,VMware还提供定制(Custom)模式,用户通过“Virtual Network Editor(虚拟网络编辑器)”自定义网络,创建复杂的互联网络。添加配置VMnet2-VMnet7以及VMnet9这7个虚拟交换机,使宿主机与多个网卡互联,创建多个网络。

VMware的分组(Team)功能,使一个组中的所有虚拟机成员在称为局域网网段(LAN segments)的私有网络中通信。与前面这10个虚拟网卡不同的是:Team中设定的虚拟交换机与宿主机无关,无需在VMware的虚拟网络编辑器中进行设置,而VMnet0-VMnet9需要在VMware的虚拟网络编辑器中进行配置。VMware提供的这些网络模式和功能,使用户可以根据各种网络实际需求,设置不同网络连接模式,进行不同类型的网络实验。在windows环境下,每个虚拟交换机连接虚拟机数量没有限制。

4 VMware的网络实验应用

基于VMware虚拟机的实验教学应用有很多,如操作系统实验、网络组建与维护实验、服务器配置与管理实验、网络安全以及软件测试等等。本文以简单组网和域环境的组网实验为例,介绍在Windows环境中基于VMware的网络实验应用。

VMware虚拟机软件对宿主机的硬件要求:CPU是基于X86的最低733MHz;内存最低512MB,推荐2GB;硬盘支持IDE和SCSI硬盘,安装Windows系统需要1.5GB空间,推荐为每个客户机至少保留1GB磁盘空间[3]。满足这些要求才能更好的完成各种实验。

本文中具体实验环境:虚拟机软件是V M w a r e Workstation 6.5英文版;宿主机是Windows XP Professional(Win XP)SP2;虚拟机是Windows Server 2003(Win2003)中文企业版SP2或者Win XP SP2。

4.1 简单的组网实验

为了便于理解虚拟机各种网络模式在实际网络实验中的应用,用简单网络搭建说明Bridged(桥接)模式的具体网络配置。宿主机与虚拟机通过VMware提供的虚拟交换机VMnet0互联,网络拓扑图如图1所示。

搭建这个网络很简单,首先通过“VM|Settings|Network Adapter|Network Connection”选择网络连接为“Bridged”,然后安装Win2003虚拟机,在虚拟机中手动配置网络相关信息,具体如图1中所示。网络配置好后宿主机与虚拟机可以互相访问,虚拟机还能与宿主机同一局域网内的任何其他主机访问,好像局域网中新增加1台设备。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各种局域网内的实验,如Web服务、DNS服务和邮件服务等常用服务配置。当然虚拟机操作系统可以根据实际实验项目更换为Linux操作系统。

4.2 域环境的组网实验

域(Domain)是一个安全的边界,安装了活动目录(Active Directory)的服务器就是域控制器。活动目录应用是组建Windows大型网络的基础,但实际教学中关于活动目录的实验因为涉及多台设备并需要联网,很少进行实验。学生对域和活动目录的理解也较差。利用VMware虚拟机克隆、快照和分组功能,在单机环境下,也能很方便的演练域环境的组网实验。

一个简单的域环境,至少需要3台PC,其中2台Win2003分别为主域控制器和额外域控制器,1台Win XP作为域中成员。搭建的域环境组网实验拓扑图如图2所示,图中所有设备都是虚拟出来的,与宿主机无网络连接。

首先安装Win2003企业版和Win XP操作系统的虚拟客户机。为方便实验后“还原”回原来状态,进行其他实验,对安装好的虚拟客户机创建“快照”,保护最基本状态,成为模板虚拟机。

搭建域环境的具体实验步骤如下:

(1)通过Win2003模板虚拟机克隆2台Win2003虚拟机,并快照以备还原使用。

(2)通过VMware虚拟机创建Team,将这2台Win2003和1台Win XP虚拟机组建成1个组,并添加Team提供的LAN1虚拟交换机连接。各虚拟机设置静态IP地址,具体IP地址分配详见图2中所示。这样保证3台虚拟机连接在1个虚拟交换机上,并与宿主机无关。

(3)分别在这两台克隆的Win2003虚拟机(独立服务器)中安装活动目录。一台配置成为主域控制器,另一台配置成为额外域控制器,域名为test.com。主域控制器中搭建DNS服务,所有机器DNS设置为主域控制器IP地址172.28.17.6。通过“Active Directory用户和计算机”窗口,看到test.com有两个域控制器,分别是clone-1和clone-2。

(4)启动Win XP模板虚拟机,修改“系统属性|计算机名|更改”中隶属于为“域”,域名为test.com,重启机器,登录域从而加入到域中,成为域中成员。

建好域实验环境后,还可以进行各种域的实验,如域的管理和域角色转换等。例如,在此基础上进行服务器角色转换实验,将clone-2额外域控制器通过卸载活动目录降级为成员服务器,再将它从域中脱离成为独立服务器。学生普遍对服务器角色在域中转换理解不好,通过实验验证更能加深理解。

为了保证后续实验不用反复安装或卸载活动目录,每次实验完成后都进行“快照”,并标注提示信息。下次需要那种环境,通过虚拟机“Snapshot Manager”来还原即可。

4.3 其他网络应用实验

通过虚拟机还可以实现许多综合的网络实验应用。例如,各种应用服务的综合网络环境搭建、配置和管理;多种操作系统组网实验(Linux和Windows);VLAN、NAT等网络实验等。对于网络安全方面的木马入侵、ARP攻击等具有一定破坏性的实验,都可以通过虚拟机进行模拟演示。

5 结束语

虚拟机技术在计算机实践教学的应用,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虚拟机模拟出真实的实验环境,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实验提供软硬件保障。增加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节约教学成本,提高教学效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振伦.虚拟机的演化[J].软件世界,2007(13):42-43.

[2]VMware.什么是虚拟机[OL].http://www.vmware.com/cn/technology/virtual-machine.html.

[3]VMware:VMware Workstation6.5Manual[EB/OL].http://www.vmware.com/pdf/ws65_manual.pdf.

[4]王隆杰,梁广民,杨名川.Windows Server2003网络管理实训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vmware实验报告图文 第4篇

关键词:虚拟;桥接;网段;IP;路由

中图分类号:TP39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8-0000-02

VMware Application in the Online Teaching and Experiment

He Junyu

(Hainan College of Software Technology,Qionghai5714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eaching in the network and experiment how to use virtual machine software,networking,built on a single host a variety of virtual network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achieve a single host to do all kinds of network operation and experimental process.

Keywords:Virtual;Bridge;Segment;IP;Routing

在网络课的教学中,往往需要一个网络作为教学环境,这个网络需要有2~4台主机,而我们上理论课的多媒体教室,却只有单机(虽然也跟学校局域网连通),即使是实验机房,也不一定能做到把所有的主机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有3~4台主机,并且这些主机分别安装有的网络操作系统和单机系统。通常都是整个网络实验室作为一个网络,并且每台主机所安装的软硬件系统都是一样的,这就给网络实验带来难题,没法满足网络实验所必需的硬件和网络环境,这正是很多网络课程教师和实验员所发愁的事。虚拟机软件的出现,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方案。著名的虚拟机软件有两个:VMware和Virtual PC,下面以VMware来做个说明。

VMware这个软件允许用户在同一台机器上建立多台虚拟机(每个虚拟机就像是一个真正的主机一样,所有操作跟真正的主机一模一样),更重要的是,可以将这几台虚拟机构建成网络,这样我们就可以在一台主机上模拟出一个网络环境来做各种网络实验。

VMWare提供了三种网络工作模式,它们是bridged(桥接模式)、NAT(网络地址转换模式)和host-only(主机模式)。这三种模式主要是为了用户建立虚拟机后可以根据现实网络情况方便的把虚拟机接入网络。根据不同的需要,可以选择三种网络模式之一,来定制自己网络结构。

我们在原主机系统上安装完成VMware Workstation软件后,会发现在网络连接里将多出两块虚拟网卡VMware Network Adapter VMnet 1和VMware Network Adapter VMnet8。这两块网卡分别属于不同的子网:Vmnet1的IP地址为192.168.129.1/24,Vmnet8的IP地址为192.168.175.1/24。

桥接模式是把虚拟机的网卡直接桥接在你的真实网卡上,通过此模式接入网络的虚拟机相当于通过一个交换机和你的真实机器一起接入了你实际所在的局域网,就如同局域网新增了一台真实的机器一样

“VMware Network Adapter VMnet8”用于本机与使用NAT网络模式的虚拟机相连,子网地址为:192.168.175.0,同时提供DHCP服务。真实主机将作为VMnet8的网关,也即虚拟网络VMnet8与现实局域网之间的路由器在两个网段间转发数据。

“VMware Network Adapter VMnet1”这块网卡主要用于真实主机与处于host-only(主机模式)的虚拟机相连,子网地址为:192.168.129.0,同样开启了DHCP服务,但没有NAT功能。

除了上面三种之外,Vmware还可以添加新的子网,最多可达9个。这样,以真实主机为中心,再安装上几个虚拟机系统,就相当于有了几台主机,再配合不同的网络工作模式,就可以在一台主机上模拟出很多不同的网络工作环境,而且其操作过程跟实际的并无多大差别,这给网络课程的教学和实验带来很大的便利。当然,运行多个虚拟机系统的主机配置要高一些,特别是内存要够大。以现在硬件的配置,2G内存基本够用了,价格也不高。

下面以虚拟机在网络教学和实验中的几个应用来说明它的用法(假设真实主机安装的是Windows XP操作系统):

一、构建对等网络

这个是最简单的网络,也很容易实现,实现的方法也有多种。一种是安装一个虚拟机系统,网卡选择的是桥接的网络工作模式,在设置真实主机和虚拟机的IP时注意在同一网段内就行了,虚拟机的IP也可以自动获取,这种方法最简便。另一种方法是安装两个虚拟机系统,都设定为NAT网络工作模式或者Host-Only网络工作模式,虚拟机的IP都是自动获取,这样获取的IP地址都在NAT模式或Host-Only模式对应的网段内(当然也可以安装两个虚拟机系统,并且都选桥接模式)。建立了虚拟对等网络后,便可以在主机之间实现文件共享等网络服务功能,跟实际网络操作一样。

二、构建服务器-客户端网络

一种方法是安装一个虚拟机,软件系统为Windows 2000 Server或Windows 2003 Server,此虚拟机作为虚拟网络的服务器,客户机可以用真实主机充当,当然注意它们的IP必须在同一网段。用真实主机作为客户端有些操作无法进行,比如重启,所以可以考虑另外安装一个虚拟机系统,软件系统选择Windows XP或者Windows 2000专业版。此时服务器端虚拟机和客户端虚拟机选择三种网络工作模式的任何一种都可以,但要保证它们的选择是一样的。Windows server系统本身带有的服务包括:DNS、DHCP、Web、FTP、Telnet、终端服务、活动目录、证书服务、电子邮件、VPN、NAT等等,另外还可以安装更多其他服务器应用程序。下面就以提供web服务举例:

安装两台虚拟机系统,一台(虚拟机S)使用Windows 2003 Server操作系统,网卡选用Host-Only模式,获取的IP地址为:192.168.129.130/24;另一台(虚拟机C)使用Windows XP操作系统,网卡选用Host-Only模式,获取的IP地址为192.168.129.129/24。虚拟机S上要添加web服务,操作如下:顺序点击“开始”“所有程序”“管理工具”“Internet信息服务(IIS)管理器”,打开IIS管理器的配置窗口,建立一个网站,如下图:

图一.网站的设置

在此网站的根目录“c:inetpubwwwroob”下放一个名为default.htm的简单主页文件。然后在虚拟机C里打开浏览器,在浏览器的地址里输入虚拟机S的IP地址,即可访问到此主页。

三、构建多子网的网络

要进行多子网的路由实验,必须配置一个多子网的虚拟网络,可按如下方法实现:安装两个虚拟机系统,软件系统均为Windows XP,选桥接的工作模式,但它们的IP则选择不同的网段,假设虚拟机1的IP为192.168.1.10/24,虚拟机2的IP为192.168.2.20/24,它们处于不同的网段。另外再安装一个虚拟机3,软件系统为Windows 2003 Server,给它添加两个网卡,均选桥接的工作模式,网卡IP分别跟前两个虚拟机IP同一网段,如192.168.1.30/24和192.168.2.30/24,则虚拟机3可以分别跟虚拟机1和虚拟机2连通,但是虚拟机1跟虚拟机2无法连通,给虚拟机3添加路由功能,让它实现虚拟机1和虚拟机2之间的路由,则此时虚拟机1和虚拟机2之间也可以连通。操作如下:

给虚拟机3添加路由和远程拨号服务,在安装向导里选择“自定义配置”/“LAN路由”,并配置静态路由,如下图:

图二.设置静态路由

最后给虚拟机1和2设置网关,虚拟机1的网关为192.168.1.30,虚拟机2的网关为192.168.2.30。至此,配置完成,在虚拟机1中ping虚拟机2可以连通。

四、构建实现Internet共享的网络

实现Internet共享的方法有很多种,有Windows的Internet共享、代理服务器共享、网关服务器共享、Windows Server的路由共享等,根据不同的实现方法,具体的操作及安装的软件系统也不同。下面以使用Windows Server的路由功能来实现Internet共享的方法的说明实现的过程。

要实现Internet共享,首先必须把真实主机接到Internet上,这里真实主机是通过学校局域网连上互联网的,当然也可以是通过拨号方式上网。然后安装两台虚拟机,一台安装Windows 2003 Server服务器版操作系统作为服务端(下面简称虚拟机S),另一台安装Windows XP系统作为客户端(下面简称虚拟机C)。虚拟机S上安装两块网卡。网卡1使用Host-Only模式,用来和虚拟机C构成内网,启动后对应本地连接3;其中网卡2采用桥接模式(也可用NAT模式,如果真实主机是拨号上网,则只能用NAT模式)连接外网,启动后对应本地连接。虚拟机C只要一块网卡就可以了,使用Host-Only模式。虚拟机S的网卡2自动获取IP地址为192.168.129.131/24;虚拟机C网卡手工设定IP地址为192.168.129.129/24,子网掩码和DNS都设为192.168.129.131(即虚拟机S的网卡2的IP地址)。

给虚拟机S添加路由和远程拨号服务,并给“IP路由选择”下的“NAT/基本防火墙”选项添加本地连接和本地连接3两接口,并设置如下图:

图三.网卡2接互联网

图四.网卡1接内部网

做好以上的设置后,在虚拟机C中就可以通过虚拟机S的路由功能连上互联网了。

综上所述,利用虚拟机软件的网络功能,我们可以在单台主机上灵活地模拟出各种虚拟网络环境,用来进行我们的各种网络实验和教学,其操作跟实际的网络操作一样。如果我们有两台或三台主机,每台主机上安装几个虚拟机系统,则可以构建出更加复杂的网络环境,可以做更复杂的网络实验。

vmware实验报告图文 第5篇

现在问题出现了:目前没有足够的服务器用来搭建试验室,而购买全新服务器需要至少8万美元,我们也没有这部分预算。因此,我们的技术人员开始研究如何在只有两台服务器的情况下通过VMware GSX Server来实现我们的需求。下面我就来描述一下我们是如何建立这个活动目录试验室的。

设计上的难题

由于企业网络的安全需求,在企业内的两个机构的数据和目录对象必须可以受对方机构保护。而在对方机构中,这种安全需求并不严格。据此,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

1.一个单一的森林结构是否能满足这种安全需求?

2.如果不行,那么势必要采取分离的安全森林结构,这时该如何处理两个森林间互操作的问题,尤其是邮件传递?

3.遇到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4.在森林间使用防火墙会对活动目录造成什么影响?

我们认为寻求答案的最佳途径就是建立一个包含两个森林的网络实验室。在每个森林里,我们会建立一个空的根域以及两个子域。每个森林中的一个子域会包含四个域控制器,而剩下的域则包含两个域控制器。之后我们会建立多种服务器,包括全局目录、域名系统(DNS)、Windows Internet 名称服务(WINS)、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以及文件/打印服务器。另外,我们会在每个森林里安装一个Microsoft Exchange 2003 Server、一个Microsoft Identity Integration Server 2003,并安装防火墙(采用Check Point)。

大救星VMware

在一般情况下,上述的网络实验室造价肯定便宜不了,而当采用了VMware GSX Server(VMware许可证售价2500美元),我们可以在一台物理服务器上建立多达八个独立的虚拟服务器。这样,我们只需要使用现有的两台服务器就可以搭建起这个复杂的网络实验室了。

VMware GSX Server通过分区来实现其功能,每个虚拟服务器都处在独立的安全的虚拟机中。每个虚拟机所运行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也都是独立的,系统资源则按需分配给任何有需要的虚拟机。

首先,我们要安装一个叫做“主操作系统(host operating system)”的Vmware,它有针对Windows或Linux的好几个版本,然后我们安装Vmware软件,

接着我们就可以创建虚拟机了,并在每个虚拟机上安装所谓的“客户操作系统(guest operating system)”,这个系统可以和主机操作系统一致,也可以和它不同。每个独立的客户机操作系统可以是桌面版或服务器版的Windows,Linux或Novell NetWare系统。

在这里唯一需要注意的是,用户创建的虚拟机越多,所需的系统资源就越高。在我们这个例子中,我们为两台服务器各配备了4GB内存,才基本达到我们的要求。记住,内存不光是给虚拟机用的,主操作系统和Vmware自身也对内存有所需求。

实现我们的设计

据IT部门表示,由于企业中不同部门的许多用户(部门主管)需要访问这些构成实验室的虚拟机,因此我们决定开放Windows终端服务(Windows Terminal Services)以便他们访问。为了能让我们的实验室与实际办公网络分开,而又能与办公网络互通,我们在防火墙上采用了网络地址转换(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NAT)技术。这样每个虚拟机都有一个虚拟网段的IP地址,可以通过Windows终端服务利用相对应的RDP IP地址访问每个虚拟机。

根据这种方案,我们设计了两个森林结构,如图A所示:

两个物理服务器分别都是一个测试台,它们有自己的IP地址,每个服务器上设置了一个森林。同时,每个服务器上都有三个域,每个服务器分配了8个虚拟服务器。

当安装了Vmware软件后,用户可以通过基于网络的VMware 管理界面(VMware Management Interface)来建立和配置虚拟服务器。在Web浏览器中输入Vmware软件所在系统的IP地址并输入默认的Vmware管理端口8222,就可以进入VMware 管理界面了。如图B所示:

登录进管理界面后,屏幕会显示虚拟网络实验室的一个森林中的全部虚拟服务器,如图C所示:

当建立好虚拟服务器后,用户就可以在其上安装客户端操作系统以及其它所需的应用软件了,这和在物理服务器上安装操作系统和软件没有什么区别。

省钱很重要

vmware实验报告图文 第6篇

一、系统概述

EL-DSP-EXPII教学实验系统属于一种综合的教学实验系统,该系统采用双CPU 设计,实现了DSP 的多处理器协调工作。两个DSP 通过HPI 口并行连接,CPU1可以通过HPI 主机接口访问CPU2的存储空间。该系统采用模块化分离式结构,使用灵活方便用户二次开发。客户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用不同类型的CPU 适配板,我公司所有CPU 适配板是完全兼容的,用户在不需要改变任何配置情况下,更换CPU 适配板即可作TI 公司的不同类型的DSP 的相关试验。除此之外,在实验板上有丰富的外围扩展资源(数字、模拟信号发生器,数字量IO 扩展,语音CODEC 编解码、控制对象、人机接口等单元),可以完成DSP 基础实验、算法实验、控制对象实验和编解码通信试验。

EL-DSP-EXPII 教学实验系统功能框图

二、硬件组成

该实验系统其硬件资源主要包括: ● CPU 单元

● 数字量输入输出单元 ● 存储器及信号扩展单元 ● BOOTLOADER 单元 ● 语音模块 ● 液晶模块 ● CPLD 接口 ● A/D转换单元 ● D/A转换单元 ● 信号源单元 ● 温控单元 ● 步进电机 ● 直流电机 ● 键盘接口 ●

电源模块

1、C PU 单元

CPU 单元包括CPU1、CPU2两块可以更换的 CPU板,用户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种 类的CPU 板。板上除CPU 之外还包括以下单元: 1)CPU模式选择

CPU 通常情况下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工作在不同的模式下,主要用MP/MC ———— 的电平来决定。当MP/MC ————

为高电平时,DSP 工作在微处理器模式,当MP/MC —————

为低电平时。DSP 工作在为计算机方式。在不同模式下存储器映射表有所不同。详细信息请查阅相应的数据手册。2)电源模块

在CPU 板上由于TMS320VC54X 数字信号处理器内核采用3.3V 和1.8V 供电,因此需要将通用的5V 转换成3.3V 和1.8V。为中央处理器提供内部电源。转换电路如图所示:

3)电平转换

由于数字信号处理其内部采用3.3V 和1.8V 供电,而且其输入输出接口电平为3.3V,对于数字量输出而言完全可以和5V 电平兼容。但对于数字量输入而言,由于其内部是3.3V,因此不能将中央处理器的输出口直接和外围扩展的5V 器件相连,必须加入电平转换期间进行电平转换和信号隔离。典型的就是数据线,必须进行隔离,对于其他的涉及到的输入信号也要进行相应的转换。在CPU 板上,U2(LVTH16245)完成了该项功能。4)复位电路以及时钟单元

复位电路主要包括上电复位和硬件手动复位,每次复位要求至少要有8到10个系统时钟。因此要求适当的配置复位电路RC 网络。时钟电源主要利用数字信号处理器内部晶振源,并通过外部锁相环控制电路,选择适当倍频倍数,为CPU 内部提供系统时钟。

2、数字量输入输出单元

● 8bit 的数字量输入(由八个带自锁的开关产生),通过74LS244缓冲;8bit 的数

字量输出(通过八个LED 灯显示),通过74LS273锁存。数字量的输入输出都映射到CPU 的IO 空间。

● 数字量显示的八个LED 数码管,通过HD7279控制。

3、存储器及信号扩展单元: 静态存储器SRAM(IS61C256 32K×8bit 在该实验板上,使用的存储器接口芯片是ISSI 公司的IS61C256,它具有以下特点:

● 访问速度10、12、15、20、25ns 可选; ● 低功耗:400mW(典型); ● 低静态功耗

-250μW(典型)CMOS 器件;-55mW(典型)TTL 器件;

● 全静态操作,无需时钟或刷新; ● 输入输出和TTL 电平兼容; ● 单5V 供电。

静态存储器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32K ×16bit 的程序存储器(地址为8000H ~0FFFFH)芯片序号U20、U21和32K ×16bit 的数据存储器(地址为0000H ~7FFFH)芯片序号U22、U23。根据选择不同类型的CPU 分别映射到相应地址的程序空间和数据空间。、DSK 扩展信号插座:

接插件P7、P8是和TI 公司DSK 兼容的信号扩展接口,可连接图像处理、高速AD、DA、USB、以太网等扩展板,也可以连接TI 公司的标准DSK 扩展信号板。

4、BOOTLOADER 单元:

使用的存储器接口芯片是28C256 32K×8bit,地址为数据空间8000H ~0FFFFH,它具有以下特点:

● 访问速度快于45ns ● 低功耗:典型静态CMOS 电流20μA ● 单5V 供电

● 供电电压可在±10%变化 ● 典型编程时间4S ● 100mA 闩锁保护从-1V 到V CC + 1V ● 高噪声门限 ● CMOS/TTL 输入/输出电平兼容 ●

标准28脚DIP、PDIP 封装或32脚PLCC 封装

板上芯片序号U24用来存放用户程序,可以通过选择CPU 板上的MP/MC_______ 来选择bootloader 模式。出厂时存储器内固化了系统测试程序,上电后可对系统硬件进行自动测试。在本系统中采用并行存储器引导模式。

5、语音处理单元

语音CODEC 采用TLC320AD50芯片。该芯片采用sigma-delta 技术提供高精度低速信号变换,有两个串行同步变换通道、D/A转换前的差补滤波器和A/D变换后的滤波器。其他部分提供片上时序和控制功能。Sigma-delta 结构可以实现高精度低速的数模/模数转换。芯片的各种应用软件配置可以通过串口来编程实现。主要包括:复位、节电模式、通信协议、串行时钟速率、信号采样速率、增益控制和测试模式。最大采样速率22.05kb/s,采样精度16bit。

语音处理单元由语音输入模块、TLC320AD50模块、输出功率模块组成。语音输入模块采用偏置和差动放大技术,并经过滤波和处理后将输入到语音编解码芯片TLV320AD50,前端输入的电压范围为-2.5V---+2.5V。经过变换后输入到AD50的芯片的差动信号范围为0---5V。TLC320AD50C 作为主方式,通过DSP 的MCBSP0口进行通信。音频信号通过D/A转换后输出,由于TLC320AD50输出的是差动信号,因此首先经过差动放大,然后可以推动功率为0.4W 的板载扬声器,也可以接耳机输出。

语音处理单元原理框图 语音处理单元接口说明:

J14:音频输入端子,可输入CD、声卡、MP3、麦克风等语音信号。J15:音频输出端子,可接耳机、音箱。J3: 语音处理单元输入信号接口 J1: 语音处理单元输出信号接口

J6: 地

语音处理单元拨码开关说明:

语音处理单元可调电位器说明:

注:语音处理单元的二号孔IN 和OUT 通过导线的连接,可以为温控单元,信号源单元提供A/D,D/A转换的功能。详细操作参见实验指导。

6、液晶模块

本实验系统选用中文液晶显示模块LCM12864ZK,其字型ROM 内含8192个16*16 点中文字型和128个16*8半宽的字母符号字型;另外绘图显示画面提供一个64*256点的绘图区域GDRAM ;而且内含CGRAM 提供4 组软件可编程的16*16 点阵造字功能。电源操作范围宽(2.7V to 5.5V;低功耗设计可满足产品的省电要求。同时,与CPU 等微控器的接口界面灵活(三种模式并行8 位/4 位串行3 线/2 线 ;LCD 数据接口基本上分为串行接口和并行接口两种形式,本实验采用串行接口方式,用户根据需要改变跳线JS1改用并行接口方式。

JS1 注:连接1,2 串行方式

液晶模块拨码开关说明:

7、CPLD 接口

采用XILINX 公司的XC95144XL 芯片,完成译码和时序控制。JTAG4为CPLD 下载接口。可用XILINX 公司的软件,通过并口下载电缆对CPLD 在线编程。

D2、D3为CPLD 工作指示灯,正常工作时D2、D3点亮。CPU1复位时,D3不亮,CPU2复位时,D2不亮。

8、D/A转换单元

数模转换采用DAC08芯片,分辨率8位,精度1LSB,转换时间可达85ns。DAC08

可以应用在8-bit, 1 us A/D变换,伺服电机、波形发生、语音编码、衰减器、可编程功率变换器、CRT 显示驱动、高速modems 以及其他要求低成本、高速等多功能场合。在本实验系统中,DAC08采用对称偏移二进制输出方式,输出电压范围-5V~+5V。

注:Vref=+10V 对称偏移二进制输出编码图

底板DAC08参考电压Vref=+5V;输入00h,输出电压-5V ;输入ffh,输出电压+5V。

D/A单元原理框图 数模转换单元接口说明:

J4:DA 输出端子 J2:地

9、A/D转换单元

模数转换芯片选用AD7822,单极性输入,采样分辨率8BIT,并行输出;內含取样保持电路,以及可选择使用內部或外部参考电压源,具有转换后自动Power-Down 的模式,电流消耗可降低至

5μA 以下。转换时间最大为420ns,SNR可达48dB,INL 及DNL 都在±0.75 LSB以內。可应用在数据采样、DSP 系统及移动通信等场合。在本实验系统中,参考电压源+2.5V,偏置电压输入引脚Vmid=+2.5V。模拟输入信号经过运放处理后输入AD7822。

AD7822编码图

模数单元原理框图

模数转换单元拨码开关说明:

J12: AD输入端子 J23:地 拨码开关其它设置状态为非法状态

10、信号源单元

频率、幅值可调双路三角波、方波和正弦波产生电路采用两片8038信号发生器,输出频率范围20~100KHz,幅值范围-10V~+10V。输出波形、频率范围可通过波段开关来选择。频率、幅值可独立调节。两路输出信号可以经过加法器进行信号模拟处理和混叠,作为信号滤波处理的混叠信号源。混叠后的信号从信号源1输出。

ICL8038原理框图 信号源单元原理框图 信号源单元波段开关说明:

波形选择波段开关拨到底板丝印的相应位置选择对应的波形(正弦、三角、方波),频率选择波段开关拨到底板丝印的相应位置选择对应的频率范围(0~2K、2K~10K、10K~120K)。

信号源单元电位器说明:

J8:信号源1输出 J7:信号源2输出 J5:地

11、温度控制单元

由温度信号采集单元、加热信号驱动单元、模拟温箱加热控制电路组成。温度信号采集单元电路的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经运放处理,输出一个

电压变化(逐渐减小 的温度信号给系统板的A/D采集输入端;加热信号驱动单元将系统板送来的加热信号分两路处理:一路放大后驱动加热指示二极管发光;另一路经隔离后驱动可控硅导通。模拟温箱加热控制电路由加热信号隔离电路、AC220V 控制电路(可控硅)输出电路组成。

温度控制单元拨码开关说明:

J10:温度控制单元反馈电压输出 J11:地 LED18:+12V电源指示灯。

12、步进电机单元

步进电机多为永磁感应式,有两相、四相、六相等多种,实验所用的电机为两相四拍式,通过对每相线圈中的电流的顺序切换来使电机作步进式旋转,驱动电路由脉冲信号来控制,所以调节脉冲信号的频率便可改变步进电机的转速。脉冲信号是有DSP 的IO 端口(地址8001H 的低四位提供。位0对应“D ”,位1对应“C ”,位2对应“B ”,位3对应“A ”;

如下图所示,电机每相电流为0.2A,相电压为5V,两相四拍的通电顺序如下表所示:

注:顺时针方向旋转通电顺序为0-1-2-3;

逆时针方向旋转通电顺序为3-2-1-0;步进电机单元拨码开关说明:

LED16:+12V电源指示灯; LED17:+5V电源指示灯;

13、直流电机单元

该单元由电压调整、驱动电路、速度检测反馈电路组成。由系统板送来的电压信号与可调节的基准电压经加法运算后,输出驱动直流电机运行;速度检测、反馈电路由于电机同轴转的转盘上的强力磁钢、霍尔磁感应放大器、单周期速度信号采集器组成,当与电机同轴运行的转盘上的磁钢与霍尔片正对时,霍尔片输出负电压,经整形、放大,供系统采集。

J9:直流电机控制脉冲输入端 J13:地 LED15:中断反馈指示灯;

14、键盘接口

键盘接口是由芯片HD7279按制的,HD7279是一片具有串行接口的,可同时驱动8位共阴式数码管或(64只独立LED)的智能显示驱动芯片,该芯片同时还可连接多达64键的键盘矩阵, 单片即可完成LED 显示, 键盘接口的全部功能。HD7279A 内部含有译码器,可直接接受BCD 码或16进制码,并同时具有2种译码方式。此外,还具有多种控制指令,如消隐、闪烁、左移、右移、段寻址等。HD7279A 具有片选信号,可方便地实现多于8 C D 位的显示或多于64键的键盘接口。在该实验系统中,仅提供了16个键。

15、其它接口说明

电源单元:为系统提供+5V、+12V、-12V、+3.3V电源

JTAG 接口:

K1:非自锁按键,每按一下产生一个负的脉冲。

综上所述,本章介绍了该系统的硬件资源,看完本章内容,应该对实验系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余下的几章中将会结合实验详细介绍,每个单元在实验中的具体应用。

第二章 调试软件安装说明

一、CCS 的安装

利用CCS 集成开发环境,用户可以在一个开发环境下完成工程定义、程序编辑、编译链接、调试和数据分析等工作环节。下图为典型CCS 集成开发环境窗口示例。整个窗口由主菜单、工具条、工程窗口、编辑窗口、图形显示窗口、内存单元显示窗口和寄存器显示窗口等构成。

以安装CCS5000(2.0)为例:

1、CCS 软件安装系统要求

要使用Code Composer Studio操作平台必须满足以下的要求: ● IBM PC(或兼容机

● Microsoft Window95/98/ NT 4.0/2000/XP

● 32M 内存,100M 硬盘空间, 奔腾处理器,SVGA(800*600

2、Code Composer Studio的安装

(1 安装CCS 到系统中。将CCS 安装光盘放入到光盘驱动器中,运行CCS 安装程

序setup.exe。出现以下画面。如果在WindowsNT 下安装,用户必须要具有系

统管理员的权限。

选择NEXT,按系统提示安装,默认安装路径是“C :ti”。(2 安装完成后,在桌面上会有“CCS 2(‘C5000)”和“Setup CCS 2(‘C5000)”两个快捷方式图标。分别对应CCS 应用程序和CCS 配置程序。

(3如果用户的操作系统为Windows 95,则可能需要增加环境变量空间。方法是将语句“shell=c:\windows \command .com /e :4096/p" 添加到C

盘根目录下的

CONFIG .SYS 文件中,然后重新启动计算机。这条语句将环境变量空间设置为4096字节。

二、CCS 的设置

安装CCS 软件与普通的程序安装类似,没有特殊要求。下面介绍安装完成后如何设 置CCS 软件。如果CCS 是在硬件目标板上运行,则先要安装目标板驱动程序,然后运行“CCS Setup ”配置驱动程序,最后才能执行CCS。除非用户改变CCS 应用平台类型,否则只需运行一次CCS 配置程序。运行Code Composer Studio Setup软件(即桌面上的Setup CCS2(C5000)图标。

点击Install a Device Driver,选择相应驱动程序.例如:

5X 系列: PCI开发器为xdspci54x.dvr;ISA 开发器为wtxds54xisa.dvr EPP 开发器为sdgo5xx32.dll 2X 系列: PCI开发器为xdspci2xx.dvr ISA 开发器为wtxds2xxisa.dvr EPP 开发器为sdgo2xx32.dll 3X 系列: PCI开发器为xds3xPCI.dvr ISA 开发器为wtxds3xisa.dvr EPP 开发器为Sdgo3x32.dll

此时,Available Board/Simulator Type一栏中会出现相应的驱动图标;

把该图标拖动到最左边的System Configuration一栏中.出现Board Properties对话框

.点击NEXT, 进入下一页,会显示板卡的I/O口值,修改为0x378(ISA、PCI、USB 仿真器不用修改,再点击NEXT,在Processor Configuration窗中, 在Available Processor中选择TMS320C54XX 然后, 点击Add Single;对话框右边出现CPU_1图标.点击NEXT, 进入下一页,提示选择一个初始化的.GEL 文件,对于5000系列的DSP 芯片,可选择5402、5409、5410等。

最后, 点击finish.关闭CCS 程序, 选择保存。至此CCS 安装设置完成。第三章 硬件安装说明

硬件仿真器是进行系统开发的必备工具,它是采用边界扫描技术和CPU 芯片通过JTAG 口相连接。实现了主机对CPU 芯片的完全检测和控制。可以通过JTAG 和相应的软件调试环境实现系统的硬件调试和软件的再现调试开发工作。

一、DSP 硬件仿真器的安装

第一步、取出开发系统,检查是否齐全 ● EPP 开发系统

A . 关闭PC 机电源,将专用电缆插入并口中,注意插接要稳固。B . 用+5V稳压电源通过电源插口给仿真器供电。C .启动PC 机,安装新硬件,驱动程序eppdrive.zip

● USB 开发系统

A .关闭PC 机电源,将专用电缆插入USB 口中,注意插接要稳固。B .启动PC 机,安装新硬件,驱动程序usbdrive.zip ● PCI 开发系统

A .关闭PC 机电源,取下机箱盒,将PCI 卡插入PCI 插槽中,注意插接要稳固。

B .启动PC 机,安装新硬件,驱动程序为pcitfsetup.zip C .安装好PCI 卡后,用37针专用连线,连接PCI 卡与连接仿真盒,再将仿真

盒另一端,连好JTAG 接线。

第二步、将以安装好的仿真器JTAG 线,插入CPU 板上的JTAG 接口。至此,硬件仿真器安装完成。

二、DSP 硬件仿真器的使用

硬件仿真器的用法比较简单,只要将JTAG 口连接正确,DSP 芯片能够正常工作并且软件调试环境配置正确即可以应用。下面给出JTAG 的定义:

注意第六脚是空脚。

接通电源,把实验箱后方的电源开关打到“1”位置,实验箱通电,实验箱电源单元 的指示灯LED1、2、3、4指示灯点亮。

双击桌面上的CCS2(‘C5000)图标,进入CCS 软件界面,可以开始。进行程序的开发和调试。

第四章 常规实验指导 实验一 常用指令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DSP 开发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2、熟悉DSP 开发系统的连接;

3、熟悉DSP 的开发界面;

4、熟悉C54X 系列的寻址系统;

5、熟悉常用C54X 系列指令的用法。

二、实验设备

计算机,CCS 2.0版软件,DSP 仿真器,实验箱。

三、实验步骤与内容

1、系统连接

进行DSP 实验之前,先必须连接好仿真器、实验箱及计算机,连接方法如下所示:

2、上电复位

在硬件安装完成后,确认安装正确、各实验部件及电源连接正常后,接通仿真器电源或启动计算机,此时,仿真盒上的“红色小灯”应点亮,否则DSP 开发系统与计算机连接有问题。

3、运行CCS 程序

待计算机启动成功后,实验箱220V 电源置“ON ”,实验箱上电,启动CCS,此时仿真器上的“绿色小灯”应点亮,并且CCS 正常启动,表明系统连接正常;否则仿真器的连接、JTAG 接口或CCS 相关设置存在问题,掉电,检查仿真器的连接、JTAG 接口连接,或检查CCS 相关设置是否正确。

注:如在此出现问题,可能是系统没有正常复位或连接错误,应重新检查系统硬件并复

位;也可能是软件安装或设置有问题,应尝试调整软件系统设置,具体仿真器和仿真 软件CCS 的应用方法参见第三章。

●成功运行程序后,首先应熟悉CCS 的用户界面

●学会CCS 环境下程序编写、调试、编译、装载,学习如何使用观察窗口等。

4、修改样例程序,尝试DSP 其他的指令。

注: 实验系统连接及CCS 相关设置是以后所有实验的基础,在以下实验中这部分内容将不再复述。

5、填写实验报告。

6、样例程序实验操作说明

启动CCS 2.0,并加载“exp01.out ”;

加载完毕,单击“Run ”运行程序;

实验结果:可见指示灯LED5以一定频率闪烁;单击“Halt ”暂停程序运行,则指示灯LED5停止闪烁,如再单击“Run ”,则指示灯LED5又开始闪烁;

关闭所有窗口,本实验完毕。

源程序查看:用下拉菜单中Project/Open,打开“Exp01.pjt ”,双击“Source ”,可查看源程序。

实验二 数据存储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TMS320C54的程序空间的分配;

2、掌握TMS320C54的数据空间的分配;

3、熟悉操作TMS320C54数据空间的指令。

二、实验设备

计算机,CCS 2.0版软件,DSP 仿真器,实验箱。

三、实验系统相关资源介绍

本实验指导书是以TMS32OVC5402为例,介绍相关的内部和外部存储器资源。对于其他类型的CPU 请参考查阅相关的数据手册。

下面给出TMS32OVC5402的存储器分配表:

对于数据存储空间而言,映射表相对固定。值得注意的是内部寄存器都映射到数据存储空间内。因此在编程应用是这些特定的空间不能作其他用途。对于程序存储空间而言,其映射表和CPU 的工作模式有关。当MP/MC引脚为高电平时,CPU 工作在微处理

器模式;当MP/MC引脚低电平时,CPU 工作在为计算机模式。具体的存储器映射关系如上如所示。

存储器试验主要帮助用户了解存储器的操作和DSP 的内部双总线结构。并熟悉相关的指令代码和操作等。

四、实验步骤与内容

1、连接好DSP 开发系统,运行CCS 软件;

2、在CCS 的Memory 窗口中查找C5402各个区段的数据存储器地址,在可以改变 的数据地址随意改变其中内容;

3、在CCS 中装载实验示范程序,单步执行程序,观察程序中写入和读出的数据存

储地址的变化;

4、联系其他寻址方式的使用。

5、样例程序实验操作说明

启动CCS 2.0,并加载“exp02.out ”;

用“View ”下拉菜单中的“Memory ”查看内存单元;

输入要查看的内存单元地址,本实验要查看0x1000H~0x100FH单元的数值变化,输入地址0x1000H ;

查看0x1000H~0x100FH单元的初始值,单击“Run ”运行程序,也可以“单步”运行程序;

单击“Halt ”暂停程序运行;

查看0x1000H~0x100FH单元内数值的变化;

关闭各窗口,本实验完毕。

源程序查看:用下拉菜单中Project/Open,打开“Exp02.pjt ”,双击“Source ”,可查看源程序。

本实验说明:

本实验程序将对0x1000开始的8个地址空间,填写入0xAAAA 的数值,然后读出,并存储到0X1008开始的8个地址空间。在CCS 中可以观察DATA 存储器空间地址0X1000~0X100F值的变化。

实验三 I/O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I/O口的扩展;掌握I/O口的操作方法;

2、熟悉PORTR,PORTW 指令的用途;

3、了解数字量与模拟量的区别和联系。

二、实验设备

计算机,CCS 2.0版软件,DSP 仿真器,实验箱。

三、实验步骤与内容

1、运行CCS 软件,装载示范程序,分别调整数字输入单元的开关K2~K9,观察

LED7~LED14亮灭的变化,以及输入和输出状态是否一致。

2、样例程序实验操作说明

启动CCS 2.0,并加载“exp03.out ”;

单击“Run ”运行程序;

任意调整K2~K9开关,可以观察到对应LED7~LED14 灯“亮”或“灭”;单击“Halt ”,暂停持续运行,开关将对灯失去控制;

关闭所有窗口,本实验完毕。

源程序查看:用下拉菜单中Project/Open,打开“Exp03.pjt ”,双击“Source ”,可查看源程序。

四、实验说明

实验中采用简单的一一映射关系来对I/O口进行验证,目的是使实验者能够对I/O 有一目了然的认识。在本实验中,提供的IO 空间分配如下:

CPU: 0x8000 按键 input(X 8 0x8001 灯 output(X 8

实验四 定时器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熟悉C54的定时器;

2、掌握C54定时器的控制方法;

3、学会使用定时器中断方式控制程序流程。

二、实验设备

计算机,CCS 2.0版软件,DSP 硬件仿真器,实验箱。

三、实验步骤和内容

1、运行CCS 软件,调入样例程序,装载并运行;

2、定时器试验通过数字量输入输出单元的LED7~LED14来显示;

3、例程序实验操作说明

启动CCS 2.0,并加载“exp04.out ”;

单击“Run ”运行,可观察到LED 灯(LED7~LED14)以一定的间隔时间不停摆动;

单击“Halt ”,暂停程序运行,LED 灯停止闪烁;单击“Run ”,运行程序,LED 灯又开始闪烁;

关闭所有窗口,本实验完毕。

源程序查看:用下拉菜单中Project/Open,打开“Exp04.pjt ”,双击“Source ”,可查看各源程序。

四、实验说明

C54的定时器是一个20位的减法计数器,可以被特定的状态位实现停止、重新启动、重设置或禁止,可以使用该定时器产生周期性的CPU 中断,控制定时器中断频率的两个寄存器是定时周期寄存器PRD 和定时减法寄存器TDDR。

在本系统中,如果设置时钟频率为20MHZ,令PRD = 0x4e1f,这样得到每1/1000秒中断一次,通过累计1000次,就能定时1秒钟。

实验五 INT2中断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中断技术,学会对外部中断的处理方法;

2. 掌握中断对程序流程的控制,理解DSP 对中断的响应时序。

二、实验设备

计算机,CCS 2.0版软件,DSP 仿真器,实验箱

三、实验步骤和内容

1、低电平单脉冲触发DSP 中断INT2;该中断由“单脉冲单元”产生。按一次非自锁开关K1,产生一个中断。

2、运行CCS 软件,调入样例程序,装载并运行;

3、每按一次开关K1、LED7~LED14灯亮灭变化一次;

4、填写实验报告。

5、样例程序实验操作说明

启动CCS 2.0,并加载“exp05.out ”;

单击“Run ”运行程序,反复按开关K1,观察LED7~LED14灯亮灭变化;

vmware实验报告图文

vmware实验报告图文(精选6篇)vmware实验报告图文 第1篇万用表的组装实验报告精编 D WORD 版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