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技术范文
特殊技术范文(精选12篇)
特殊技术 第1篇
1.1 换土垫层法的机理
换土垫层将地基基础下方的软弱土层或不良土层采用强度较高的砂、砾石、粉煤灰、石渣、矿渣等材料分层替换, 再采用机械或人工等施工方法采用分层压、夯、振动等施工方式, 使之达到设计规定要求的密实度。垫层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 能够使其有效扩散地基基底压力, 不断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大小, 从而使得地基及房屋的沉降量减少, 能快速使软弱土层不断排出水, 使土体产生固结, 进一步防止地基受冻胀破坏影响, 最终消除膨胀土自身的的胀缩作用等。该施工方法适用于各种软弱土和山区的特殊不良地基的浅层处理方式。该法优点是施工工艺速度快, 适合处理开挖深度较浅的特殊不良地基, 但如果特殊不良土相对较深时, 导致其土方开挖工作量相对较大, 综合比较分析该方法不是优选对象。
以素性土为垫层的基础主要施工工艺是将垫层以下部分区域的软体土层采用机械挖除, 回填较好的素土采用机械压实面, 该技术方法适合于处理软土、湿陷性黄土和杂填土地基, 该法简单、工程造价也相对低, 但承载力相对低, 稳定性时间较长, 该方法仅适合地基上部建筑荷载相对较小, 允许其差异沉降可较大的地基。
土石混垫层是采用土石混合物分层回填, 相对素性土回填承载力大小有所提高, 适合加固软弱地基和山区需进行处治理的软硬地基。灰土垫层是将石灰、土按设计比例进行混合搅拌, 在含水量最优配置情况下, 施工按照分层的方式, 将土体进行回填并采用机械压实, 当垫层的压实强度、水稳定性、抗渗透性等各项指标满足设计规范要求时, 再在搅拌物中加1~4m厚的软弱土、湿陷黄土、杂填土等。砂和砂砾石垫层, 是将砂和砂砾石混合物, 经过分层压实, 不断增强地基的持力层, 并通过持力层的扩散效应作用, 使地基中的压应力不断降低, 地基的变形量也随着不断减少, 因此地基垫层中的排水作用更为明显, 下部土层的固结效果也明显。
1.2 施工工艺
夯实地基施工法施工工艺, 按照常规可大致分重锤夯实法和强夯实法。
(1) 重锤夯实法。利用吊车等机械将夯锤吊到设计高度后, 再落下, 然后重复上次动作夯击基土表面, 使地基表面形成比较密实的基础。该施工工艺采用轻型机械设备, 施工技术方案简单, 施工成本较低, 但需要进行在施工场地布设大量的点, 采用机械夯击的次数也是比较多, 因而, 导致了工程的施工周期也就相对较长, 同时机械夯击释放的能量相对小, 土体中的空隙水比较难以去除, 因而, 该施工方法加固地基影响深度也是相对有限的, 尤其是地基中的土壤含水量比较高时, 更容易使地基土出现如橡皮土, 因此施工过程更为复杂, 适合地下水位相对较浅, 一般控制在0.8m以下。
(2) 强夯法。强夯法是用吊车将夯锤吊到6m~30m高空, 让其自由落下, 夯锤在与地面接触时, 产生强大的冲击波, 冲击波产生的冲击应力压缩地基土体中的空隙, 使土体产生液化作用, 地基土中的颗粒由于应力作用, 重新排列达到新的平衡而固结, 最终使地基承载力得到提高的机理, 该方法其实是压缩地基的加固工艺, 因此, 该方法特别适合加固深层地基。
适用于加固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土、粘性土、湿陷性黄土、高填土、杂土等, 可用于防止粉尘及粉砂的液化, 消除或降低大孔土的湿陷性等级;对于高饱和度相对较高的淤泥、软粘土等, 可进行水下施工。
2 挤密桩
振动沉管挤密砂砾石桩是在机器的振动作用下, 在软基土中预埋沉套管至划定的设计深度, 挤密套管四周土体形成挤密孔, 然后以砂砾石作为散体质料, 向沉管中灌输砂砾石, 在振动下将砂砾石挤压入土中, 多次重复后达到设计深度和直径的密实砂砾石桩, 桩与桩间土形成复合地基。
振动沉管挤密砂砾石桩采用的机械十分的简单、施工过程操作也方便、施工造价相对低、施工工艺完成速度快, 且对自然环境没有污染等优点。因此,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该施工工艺成为了最经济、可靠的施工方法。
加固机理是振动沉管挤密砾石桩复合地基法, 是采用置换和挤密的方法将砾石等施工材料通过机械强行挤压入孔中, 并形成直径很大的密实桩体且与沉管挤密砾石桩之间的土体承载荷载, 使得软弱地基的强度和刚度得到提高。
砂性土在振动力作用下地基土体的体积最少可减少20%以下, 使地基土体的沉降量产生相对较大的沉降。振动沉管挤密砾石桩加固砂性土地基的目的是提高地基土承载力、减小变形量和增强抗液化性, 其加固机理具有挤密、振密、排水减压和预振等四个作用。
非饱和的粘性土采用地基沉管施工技术能使地基土体产生较好的挤密作用, 成桩过程中饱和粘性土地基, 由于粘性土渗透性较小而灵敏度大, 使地基内的超孔隙水压力不能有效消除, 因而地基土的挤密效果也相对较差。另外, 因为粘粒之间的结合力及粘粒、离子、水分子构成的均衡系统, 在挤压和振动等猛烈的扰动受到破坏, 孔隙水压力急剧升高, 土体强度下降, 压缩性增大, 地基土的强度会逐步提高, 孔隙水压力也会向桩体转移并逐步消失, 土体有用应力增加, 使地基强度提高。
3 碎石桩法
该施工方法在处理特殊的软弱地基是一种比较相对经济、简单且十分有效的施工技术方法。对于比较松散的砂土地基, 可采用机械作业挤压法、振动法等施工作用, 使土体的地基达到设计要求的密实度, 使地基的承载力得到不断提高;该桩的施工机器是十分的常规普遍, 其作业工艺流程也相对简单, 现场施工环境卫生保护较好, 可为工程的造价成本节省不少水泥、钢筋, 能做到就地取材, 降低工程的施工成本, 因此在当前该施工技术应用是较为广泛。
加固机理: (1) 将带活瓣桩尖的桩管沉入土体, 将桩管四周土体第一次挤密凝结; (2) 碎石桩体的空隙多, 上下层贯通了排水通道, 土体中的水渗流到碎石桩体内, 使土体获得第二次排水固结。
该施工技术适合于特殊的软弱地基和普通建筑物地基的加固处理技术, 其对各地基土层的加固处治效果是:松散的砂土处治效果最为明显, 施工作业影响范围最大, 素填土、杂土、粉土次之, 淤泥粉质粘土由于渗透系数小, 空隙水压力难消除, 因而短期内加固效果不明显, 需持续一段时间才能逐步恢复和提高。由于震动的作用, 对灵敏度高的软粘土, 天然结构受扰动后, 土体强度降低, 压缩系数增大, 压缩模量降低, 因此短期内难以恢复, 处治效果相对较差;可采用砂石桩做置换饱和性粘性土的地基进行处理。
4 结论
特殊土质地基主要包括软粘土、冲填土、有机质土、腐殖质土、液化土、湿陷性土、膨胀土、泥炭土、盐渍土等地质条件较差的复杂土质。不同地区软土性质不同, 选用的处理方法也要因地制宜, 论文介绍不同复杂地基处治技术的机理与适用范围, 为工程实际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杨建国, 彭文轩, 刘东燕.强夯法加固的主要设计参数研究[J].岩土力学, 2004 (08) .
[2]费香泽, 王钊, 周正兵.强夯加固深度的试验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 (工程科学版) , 2002 (04) .
[3]谭昌明, 徐日庆, 龚晓南.土体双曲线本构模型的参数反演[J].浙江大学学报 (工学版) , 2001 (01) .
[4]刘俊新, 卿三惠, 王春雷, 邱恩喜.离心模型试验在碎石桩处理红层松软土地基沉降中的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 (工程科学版) , 2005 (05) .
[5]刘宏, 张倬元, 韩文喜.高填方地基土工离心模型试验技术研究[J].地质科技情报, 2005 (01) .
苹果树特殊修剪技术 第2篇
对于这类枝在改造时,应主要以“缓”为主,延长枝长留,一般剪在弱芽处,加大主枝分枝角度,疏除背上枝组,多留侧、下枝组,实行骨干枝环切等措施,控制养分的运送,促进成花。
2:对弱树的促旺修剪。当树体生长过弱时,可在肥水管理基础上,实行重剪刺激旺长。延长枝应剪在中部饱满芽处,以强枝带头,逐步抬高延长角度,少留背下枝组,以防削弱枝的长势,应多留背上及两侧的枝组,促进生长。
3:偏冠树的修剪。果树一面枝大,一面枝小出现偏冠生长时,解决办法:一是在枝下部疏枝,在小枝上部疏花:二是拉大大枝角度,抬高小枝角度:三是大枝多留果,小枝少留果;四是大枝方向要少施肥,在小枝方向多施肥,严禁用大砍大割的办法改造树形。
4:光秃枝的处理。苹果树中有些枝连续几年不剪,常单轴延伸,很少发枝,形成大段光秃,这类枝成花性能差,由于营养面积有限,果实生长发育不良。
对于这类枝条在修剪时,若有空間应对之实行环切刺激芽子萌发。长出所需枝条或及时回缩,刺激发枝,培养良好枝组,以扩大光合面积。若无空間,应立即疏除以改善树体通风透光条件。
5:上强下弱树的处理。修剪时,树冠下部枝可用竞争枝带头延伸,延伸枝保持小角度延伸,促进下部枝生长。中上部枝加大延伸角度,选留背下枝作延伸枝,以平衡树势。
6:上弱下强枝的处理。下部枝大角延伸,背后枝带头,削弱生长势,上部枝小角延伸,背上枝带头,促旺生长。
7:促花修剪。幼树及挂果初期的苹果树,在修剪时应以弱枝带头,以控制树体的营养生长。增加树体养分积累,促进成花。也可以辅养枝实行环切等截流措施促花。
8:防止树势衰弱的措施。苹果进入盛果期后,由于大量结果,树势极易衰弱,修剪时应多采用短截、回缩的手法。以加强营养生长,防止树势衰弱。也可用适量留花的措施增强树势。
9:交叉枝的处理。树体内交叉枝采用回缩一枝。长放一枝,行間交叉时应两行都回缩,以便留出作业道,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株間在交叉支不超过10%时,对生长结果情况影响不大,超过10%的应回缩。
10:平行枝的处理。幼树和结果初期的苹果树对于平行枝,应尽量拉转利用,以增加树体枝量,进入盛果期的苹果树,在没有空間的?情况下,应疏一枝,放一枝,以改善树体通风透光条件。
11:辅养枝的处理。辅养枝的果树生长前期,应采取区别拉、压进行促花,以增加树体结果量。结果后应立即回缩避免后部光秃,培养成紧凑的结果枝组。
12:对内膛过密结果枝,组的处理。要本着疏缩放结合的原则,疏除过密和紊乱枝,回缩过高和细弱的下垂枝,使枝组分布均匀紧凑,对挡光的一、二年生辅养枝,可疏除,过旺的疏枝设闸抑前促后,集中养分,使其多年成花。
特殊地段盾构施工技术研究 第3篇
关键词:隧道施工;盾构施工;特殊地段;施工技术
1.工程概况
本标段盾构区间左线全长2386.71延米,右线全长2929.71延米,双线总长5316.42延米,盾构区间附属工程主要包括联络通道5个(含废水泵房1个)、洞门8座。根据本工程岩土工程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表明,本标段隧道存在软弱地层、含水软岩以及软硬混合地层以及地面沉降等特殊地段。为此,对于这些特殊地段,本盾构施工时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技术处理措施,以有效地确保施工的安全性。
2.隧道底为砂层地段处理措施
本标段盾构区间范围内砂层广泛分布,盾构隧道在官湖站西端约200m范围内存在<3-2>中粗砂层倾入隧道底的现象,为了有效地保证隧道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根据砂层液化指数的判断,对局部液化段的隧道底部进行加固处理,加固处理措施采用在洞内用复合袖阀钢管注浆。
(1)反复注浆完成后,预留部分注浆钢套管以备后期运营时补充注浆用,其余的孔位封堵后拆除钢套管。预留孔位应考虑运营管线进行布置,具体位置由设计决定,道台混凝土浇筑时,预留注浆钢套管口应接管或切除使之与混凝土面齐平,预留钢套管示意图。封堵孔位的袖阀钢管留在土体及管片内,并注入高强浆液填满袖阀钢管,袖阀钢管与管片间用改性环氧树脂填充。
(2)采用复合袖阀钢管隧底注浆加固可有效解决隧底软弱地层液化的情况,但在隧道内施工要考虑防喷涌的问题。因此,复合袖阀钢管采用特制的,钢管底部为圆锥型的封闭,确保砂层或地下水不能从管底进入注浆管内,钢管上的注浆孔用橡胶皮套箍住,确保注浆的单向性。即在压力作用下注浆液通过注浆孔撑开橡皮套,将浆液注入加固区,而外边的砂或地下水则不能通过注浆孔进入注浆管内。
(3)在盾构管片上按要求预埋孔径Φ49mm(内径净空),长度285mm的管片注浆套管作为注浆预留孔。在打入袖阀钢管前,套管内安装一个防止地下水通过管隙进入隧道的逆止阀;为加强保障,除了逆止阀,在注浆套管上方安装一个带多重止水橡胶的钢套管。袖阀钢管插入钢套管内,通过止水橡胶有效防止了管壁间涌水的可能。钢套管与管片注浆套管的构造
3.隧道断面或隧道顶为砂层地段处理措施
根据对本标段盾构区间沿线地层的统计,左线盾构隧道穿越地层中共有6段累计约1170m长距离的<3-1>细砂和<3-2>中粗砂层分布在隧道拱顶部位。
盾构在砂质地层中掘进,因渣土改良困难,土压平衡模式难以建立,出土量难以控制,容易产生“喷涌”或结“泥饼”等不良现象,导致地表沉降塌陷、构筑物破坏或盾构机无法掘进等严重后果,直接影响工程的进度、安全和成本。因此,盾构通过该地段时必须从良好的碴土改良、合理选择掘进模式、土仓压力、刀盘转速、出土量控制、同步注浆等掘进参数、同步注浆、监控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控制才能确保盾构安全通过。本盾构通过砂层地段采用以下掘进技术措施:
(1)采用注入高分子材料以解决碴土改良难的问题。盾构在这种典型的上软下硬地层中掘进过程中既要防止喷涌、防止上部砂层塌陷,又要防止刀盘结泥饼。针对此问题,采取高分子和泡沫剂两种材料结合使用,注入到刀盘前方进行渣土改良。利用高分子材料迅速吸收砂层中的水分,使砂层流动性降低转变为塑性状,在掌子面形成一层泥膜稳定掌子面,达到有效建立土压平衡的目的,同时利用泡沫剂松散性能来减小土层粘性以达到预防结“泥饼”的目的。
(2)采用土压平衡掘进模式维持正面地层的稳定。在砂层等软弱地层掘进时,要维持掌子正面地层的稳定,关键是螺旋式输送机排土必须准确。掘进过程中,必须始终维持开挖土量与排土量的平衡,以保持正面土体稳定,并防止地下水土的流失而引起地表过大的沉降。在上部为<3-10>中砂,下部为<10-2>强风化地层中掘进,出土量是否超量是前方地层稳定与否的直观反映,在高分子、泡沫与水注入正常的情况下,每环的出土量一般为60~68m3,而在砂层中掘进时出土量往往偏大。
(3)合理的土倉压力对保证掌子面稳定、避免扰动砂层、提高掘进速度有很大的影响。在渣土改良正常的情况下,必须确保土仓内的压力略大于水头压力。当隧道中心埋深为16.0m,地下水位-1.5~-2.0m时,土仓的中土压应设定在150Kpa~170Kpa之间,同时将土仓压力变动幅度控制在20KPa之内,避免土压大起大落,对地层产生掘削扰动,以保证掌子面的稳定。
(4)降低刀盘转速以减少对地层的扰动。刀盘转速的快慢直接关系到盾构掘进对地层的扰动程度,也直接影响到掘进的速度。对于上软下硬地段的含砂地层,结合施工经验,通过砂层地段时,刀盘转速应尽量的放慢,宜控制在1.3~1.5rpm之间,在保证一定的掘进速度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刀盘对上部砂层的扰动。
(5)通过同步注浆填充盾壳与管片间的环形间隙,稳定隧道管片上方的土体,从而减少地层沉降的目的。在砂层中进行同步注浆量必须做到注浆的及时、足量、稳压,既不能因注浆量过少而造成地面大量沉降也不能因压力过大而击穿砂层,造成涌砂、涌水等事故的发生。为确保注浆量及注浆效果,注浆压力可以控制在0.3~0.5Mpa,注浆量每环不少于5.5m3,对于已经发生喷涌、沉陷的地段,注浆量应适当提高。
4.在上软下硬地层中掘进处理措施
本标段盾构区间大部分掘进断面呈上软下硬,左右软硬不均形态。盾构在上软下硬的砂质地层中掘进时,为了控制沉降通常会保持高土压掘进,不但加剧对地层的扰动,且容易使刀盘和土仓产生泥饼、刀具偏磨、盾构机抬头等现象,当产生泥饼或刀具偏磨时,掘进速度急剧下降,刀盘扭矩也会下降,大大降低开挖效率,甚至无法掘进。当出现盾构姿态抬头时,纠偏困难,容易导致隧道超限。在该段地层中掘进,盾构机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如下:
(1)在这种典型的上软下硬地层中掘进既要防止喷涌、防止上部砂层塌陷,又要防止刀盘结泥饼。因此,合理的高分子、泡沫、空气和水的注入是改良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在刀盘正面注入高分子材料,利用高分子材料的吸水性能,提高渣土的和易性,达到增塑、保压、防止喷涌的作用,保证出渣正常。同时注入适量的泡沫,利用泡沫的润滑性能,减少渣土的粘结性,提高流动性,防止泥饼问题产生。
(2)严格进行土仓压力、出土量管理,控制地面沉降。在添加高分子材料后,控制土仓压力及出土量是达到有效控制地面沉降的最关键的因素。根据添加高分子材料进行盾构施工的实例反映,与本工程类似地层的沉降可控制在+10~-10范围内,可以满足盾构沉降控制的要求。
(3)在刀盘外周配置边缘滚刀、超挖刀,保证足够的开挖洞径,并通过调整千斤顶分区油压、合理选型管片等措施来控制盾构姿态。盾构掘进时适当加快刀盘转速,立足于靠道具切削岩土,避免出现磨刀现象。
5.盾构近距离通过建筑物群处理措施
本标段沿线两侧有大量的商铺、民房、工厂等建筑,建筑物密集且距离隧道较近,应给予重视。在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开挖破坏了地层的原始应力状态,地层单元产生了应力增量,特别是剪应力增量,这将引起地层的移动,而地层移动的结果又必将导致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当差异沉降过大,建筑物就有可能遭到破坏。对桩基础建筑物,施工对建筑物的影响则主要是由于地层横向变形引起桩基偏斜和由于地层松驰塑性变形而使桩基承载力降低,进而引起建筑物的沉降或倾斜变形。特别是当桩基距隧道较近或桩基处在塑性区内时,变形将导致桩基承载力的较大幅度的降低。因此,对桩基础建筑的保护主要是对处于塑性区的桩基加以适当保护。本工程采取如下处理措施:
(1)选择正确的掘进参数,加强地表沉降、地下水位及房屋倾斜观测,并及时反馈施工。加强过程控制管理,实施信息化施工,防止开挖面失稳引起过大的地表沉降;同时也应防止地面由于切口水压过大引起地表隆起。
(2)加强对盾构掘进中的工况管理,严防由于泥饼生成或喷涌,导致在建(构)筑物下出现较大沉降。向土仓中加入高分子等添加材料,提高渣土的塑性和流动性,保障渣土改良的顺畅。
(3)在盾构施工到达该段前,与房屋主建立直接联系,协调好各种关系,一旦发现异常能及时沟通、协商解决问题。施工前要进一步调查建(构)筑物的详细情况,以便采取可靠的保护方案。
(4)预备好钻机、压水泵和双液注浆泵,一旦出现因地层失水引起地表沉降较大,立即采取相应措施从地表向地层补充注水,以保证正常的地下水位,从而减小地表沉降。必要时可从地表进行注浆止水和加固来控制地层沉降。
6.结论
本文结合广州市轨道交通十三号线一期工程(鱼珠至象颈岭段)施工九标的工程实施情况,针对该盾构隧道底通过砂层等特殊地段,提出相应的施工技术处理措施。经工程实践表明,本工程对于这些地段所采取的技术措施具有较明显的安全性以及经济效益性,可为解决这些地段施工提供较好的参考实例。
参考文献:
[1]赵自强.特殊地段的盾构施工技术措施[J].西部探矿工程,2006,23(09):31-33.
[2]钟志全,杨自华.特殊地段的泥水盾构施工[J].建筑机械化,2007,26(08):101-103.
浅析特殊建筑的消防技术 第4篇
(一) 进行消防系统、自喷系统设计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 在我国许多有名的砖木结构的古建筑都是具有较高价值的瑰宝, 如果发生火灾, 将会造成严重的损失。古建筑一般以砖木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 大多都是依山而建, 因而容易遭雷击, 而且古建筑的斗拱、廊院结构等使建筑的表面积扩大了,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防火间距, 使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增大了。同时, 由于古建筑一般位于较偏僻的地方, 一旦起火, 火势将很难扑灭, 因此, 建立相应的消防给水系统非常必要。
(二) 建立消防给水系统的可行性
近几年来, 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大部分城市水管网已为古建筑提供了消防水源, 尤其是建筑水平的日渐提高, 在古建筑建立消防给水系统, 并不会影响古建筑的外观及美观。
(三) 消防系统设计的特殊性
因为古建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故在设计古建筑的消防给水系统及闭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 将其特殊性列入考虑范围。
1、由于受到经济或地势、地形等方面的限制, 部分古建筑在建设时没能进行地下水池及水泵房的建设。针对这种情形, 可建立局部应用系统, 对建筑内的水泵房、消防自喷水池及稳压设施合并起来, 如果条件允许, 还可采取从城市管网直接抽水的办法。
2、对于那些保存有大量古书、字画等文化瑰宝的古建筑, 则不适合用水灭火, 而应建立气体灭火系统。
(四) 其他可行的消防技术
1、早期预警技术
由于某些古建筑具有特殊性, 因而可考虑采用一些符合的火灾探测技术, 常见的如空气采用系统与图像探测技术相结合。
2、阻燃技术
阻燃技术的特点是清洁、高效, 并能在源头上降低火灾的发生概率。该技术主要包括: (1) 于砖木表层涂上防火材料, 将木材的可燃性降低, 以实现减缓火势蔓延的目的; (2) 于建筑内部进行防火保护层的制作, 提高建筑的耐火性, 并留意帐、窗帘等聚合物材料的阻燃[1]。
3、灭火技术
由于古建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所以其灭火技术必须既能灭火, 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的破坏性, 这就要求在采取灭火技术时, 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 选择最佳的灭火技术。
二、高层建筑的消防分析
(一) 消防给水系统的相关分析
高层建筑的结构一般比较复杂, 人员流动也较频繁, 一旦发生火灾, 不仅会给用户带来较多不便, 还会使火灾的危险性增加, 因此, 必须保证给水系统的安全, 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火灾的破坏。常见的高层建筑给水系统主要有:自动喷淋灭火系统、水幕消防系统、消防栓给水系统等。
1、自动喷淋灭火系统
该系统主要包括管网、供水设备、火灾探测系统等, 是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给水系统, 其特点是经济、实用、灭火的成功率高, 适用于高层建筑[2]。该系统也会采用集中增压的供水方式, 其增压泵通常是设在地下泵房内。
2、水幕消防系统
该系统一般不能直接灭火, 但可和防火卷帘门等共同使用, 这样可达到隔断火势, 防止火势蔓延的目的。水幕消防系统主要包括管网、喷头、水源以及控制设备, 利用开式喷头, 能够喷出水帘状的水幕。
3、消火栓给水系统
一般而言, 高层建筑的消火栓给水系统普遍采取临时高压的给水方式, 一旦火灾发生即刻启动消防泵加压供水, 水箱则贮水将初期的或是扑灭, 该系统还会采用集中增压的方式。
(二) 其他可行的消防技术
高层建筑所采用的其他消防技术是不断完善高层建筑的消防设备。值得注意的是, 在建造中一定要小心使用耐火材料, 努力将建筑的耐火等级提高, 并要建造保护层;此外, 还要不断完善防火门、消防电梯、排烟设备、防雷系统等[3]。
三、地下建筑的消防分析
(一) 火灾发生的特点
地下建筑的火灾发生特点主要有: (1) 发生概率较高, 而且较突然。由于地下环境通常比较潮湿, 使电器的绝缘层容易老化;同时, 通风条件不好, 也容易积累易燃气体, 提高了火灾的发生概率。 (2) 火灾不易及时发现。地下出现火灾时, 地面很少能够及时发现, 因而容易错失救火的良机。 (3) 火势蔓延速度快。地下建筑由于散热较慢, 因而火势容易在短时间内快速蔓延。 (4) 人员疏散难, 且有害气体的危害大。由于地下建筑的出口较少, 人员不易疏散, 有害气体不易扩散, 很容易发生中毒缺氧事件。所以, 地下建筑的消防安全要求应比地上建筑的要高。
(二) 排烟防火技术
在火灾中, 烟尘是造成人员死亡的重要因素, 故在地下消防中要特别重视防烟技术。一般的防火分区会影响地下交通, 正压送风会加速火势蔓延, 两种方法都不适用于地下建筑。在地下建筑, 一般是采用水幕来防尘。水幕能够起到降温、防火、稀释烟尘的作用, 使人员中毒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此外, 水幕还可阻止烟气扩散, 隔开火灾区与非火灾区。人们可以通过水幕灭火及逃生, 与其他隔烟方法相比, 该方法更有优势。当前, 还有人提出过滤器、循环水池等箱型的水幕系统, 大大降低了火灾的造成的损失。
(三) 其他可行的消防技术
在建造地下建筑时, 要根据建筑的人员容量对疏散口进行合理设计, 使各个防火分区都有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 保证人员的疏通;要选择符合标准的防火材料, 如耐火性够强;要有达标的灭火系;还可在地下建筑安装感温、感烟探测计及报警按钮、消防电话等预警设备, 以有利于在第一时间发现火灾;此外, 还要合理设计电源与照明设备, 以保证电源的可靠;地下建筑还应安装有完善的消防系统, 以便能在第一时间发现火灾、通报火灾、确认火灾, 然后准确、及时地给地面报告火灾信息, 并及时将火扑灭。
参考文献
特殊路基施工技术要点分析论文 第5篇
(1)路基放样:恢复路线中桩,钉出路基用地界桩和路堤坡脚、路堑顶、边沟、截水沟的具体位置桩; (2)路基施工前,对挖方、取土场和料场用作填料的土取样进行试验;(3)场地清理,填方路基在填筑前进行压实;当基底松散土层厚度大于30cm时,应翻挖后再分层回填压实;(4)挖边沟、截水沟,做好原地面的临时排水设施,并与永久型排水设施相结合。排走的雨水不得流入农田、耕地;亦不得引起水沟淤积和路基冲刷。
1.2 路堑开挖工程
(1)采用挖掘机直接开挖,按设计自上而下进行,不可乱挖和超挖;(2)路基挖方达到路基设计标高后必须立即进行排水边沟的施工。在整个施工期间,必须始终保证路段排水畅通;(3)采用核子密度仪检测路基挖方段的密实度,以灌砂法校核。路基压实采用重型击实标准,严格按图纸设计要求的压实度标准控制压实度。路基顶面以下300mm的压实度,要达到96%,路基顶面以下换土超过300mm时,其压实度不小于96%;(4)膨胀土地区路堑边坡不要一次挖到设计线,沿边坡预留厚度0.30m~0.50m一层,待路堑挖完时,再削去边坡预留部分,并立即按图纸要求浆砌护坡封闭。
1.3 路基填方
(1)采用水平分层填筑法施工,分层平行摊铺,按路面平行线分层控制填土标高,严格控制每层填土厚度,按试验路路基填土厚度的90%来控制施工的填土厚度;(2)不同土质填料要分层填筑,且应尽量减少层数,每种填料层总厚度不得小于0.5m。土方路堤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压实厚度不应小于100mm;(3)路堤高度小于0.8时,对于原地面清理与挖除之后的土质基底,将表面翻松300mm,然后整平压实;(4)路堤填筑时,当地面自然横坡陡于1:5时,应在原地面挖台阶,宽度要满足摊铺和压实机械作业的需要,且不小于1m,台阶顶做成2%~4%内倾斜坡;(5)填土路堤分段施工时,其交接处不在同一时间填注则先填段应按1:1坡度分成留台阶;如两段同时施工,则应分成相互交叠衔接,其长度不小于2m;(6)路基采用透水性较小的土填筑时,其顶面要做成2%~3%的双向坡,填筑最后几层时再逐渐恢复正常坡度,以雨季施工利于排水。
特殊技术 第6篇
针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NLP认为可以运用一种全面审查目标,从来访者本人的系统来确定目标的可行性的逻辑思维方法——“目标确定法”,帮助学生用目标管理人生,并帮助订立有效的目标,从此放下困扰,走向未来。
[案例呈现]
与其他孩子不同,小李是个比较特殊的学生。对于我这个第一次教一年级的“菜鸟”来说,小李让我经历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有学生头一天上课便背起书包嚷嚷着“我要回家,我要回家”;第一次有学生在我的课堂上故意把自己的桌椅推倒;第一次有学生在我的课堂中随意跑来跑去;第一次有学生从我的课堂上“出走”,并在教室旁边的楼梯上久久不愿下来;第一次有学生在午休时躲在厕所里半天不愿出来……
我疲惫不堪,自信心一度触到谷底。我决定改变自己。
改变从课堂开始。课堂上,我开始变着法子表扬他,鼓励他:“看看,我们的小李同学这会儿坐端正了,奖励他一枚印章。”“看看,小李回答问题了,说明他开始认真听课了。”“小李的字音读得很准,说明他刚才很认真。”……效果不是没有,只是,大约仅能持续5分钟左右,甚至有时连1分钟都没有,他便故态复萌。怎么办?
上硬招儿吧。“小李!你怎么能这样!”“小李,再这样我就请你站起来!”“小李……”结果,人家干脆把椅子当床,像个大爷似地“睡”下了。我开始接到来自学生和家长雪片般的投诉……
这样软硬兼施,使用多种教育方式都不奏效的孩子,我以前还从未遇到过。
冷静了又冷静,分析了又分析,我才发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我要他好”,而不是“他想要自己好”。即他没有“做好自己”这个目标,缺乏“做好”的动力。如果教师单纯采用“硬招儿”,更容易引起其反感和排斥,甚至以硬碰硬,造成严重的师生冲突。
1.“目标确定法”,助其订立有效目标
有目标才有动人。NLP技术中的“目标确定法”,提出几个要点:
不拿走来访者(在这里指小李)的选择,而只增添他的选择;在“改变”与“接受”中直接选择;不必强调“终极目标”而应注重“过程目标”;必须要来访者(小李)自己做事(作业),最好要天天做,并且是能够得到肯定的事。
因此,制定的目标应该是他发自内心、非常乐意去努力实现的。因此,我在等待一个机会,等待他内心有足够的意愿去自主制定“我要做好”的目标的那一刻。
机会终于来了。
这天的语文课上,大家正认真地听写“ao ou iu”。突然,小李“哇哇”大哭起来。一问,原来是因为这些字母他基本都不会写。嘿嘿,机会来了,我决定小试牛刀。
在运用这种方法跟他交流之前,我先复习了 “目标确定法”中辅导者(这里指教师)询问来访者(在这里指学生)的模式:
你想要什么;这(目标/价值)能够为你做什么;当你达到目标时,你凭什么知道;何时、何地及与任何人你想得到那结果;那个结果会怎样影响你人生的其它方面;为什么在今天之前你未能达到那个结果;你需要哪些资源和能力;你计划怎样去做。
师生间的交流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开始了。
师:怎么哭了?一向没有看过你哭的哦!
李:这些字母我不会写……
师:哦,原来你是想正确地听写出这些字母,对吗?
李(抽泣):嗯。
师:能正确听写出这些字母,就能达到什么目的呢?
李:就能拿到100分。
师:哦。原来你是想要取得好成绩,对吗?
李(呜咽):嗯。
师:取得了100分,对你有什么好处呢?
李:那我就是个好孩子,可以得到爸爸妈妈的奖励了。
我:得到爸爸妈妈的奖励,你的心情会怎样?
李:很开心。
师:也就是说,你想要听写正确,就是为了成为一个好孩子,为了得到快乐,对吗?
李:是的。
师:哦,原来你想成为一个快乐的好孩子。而如果成绩好了,你就会很快乐,对吗?
李:是的。
师:什么才叫成绩好呢?
李:考试100分,听写100分。
师:好。你想什么时候得到100分?是现在,还是未来的一周,一个月,一年?
李:我现在就想有100分。
师:得到了100分,你就得到了快乐。现在闭上眼想象一下,如果你做其他事情也很认真,也同样得到了父母的奖励和老师的表扬,那你的心情会怎样?
李:会很快乐。
(引导学生自己说出学习的正面意义“得到快乐”,有利于学生从自己的系统中找出并确定“认真学习”的目标。)
师:那为什么到现在为止,你都还没有取得100分呢?
李(低头,小声地):因为我上课不认真。
师:还有呢?
李:做作业也不认真。
师:那么,以后上课该怎么样呢?做作业该怎么样呢?
李:要认真。
接下来,我顺势请来了他的家长。在家长的见证下,引导小李自己制定了一个比较详细的计划,内容包括从每天早餐、早读、上课、午休、午读、眼保健操到下午放学该怎么做,才能符合好孩子的标准。我引导他跟我签了一个口头协议,要求他随时遵守协议。
“有时间期限”“清楚明确”“可以量度”是有效目标的三大要素。另外,“认真学习”这个目标太大,因此,我引导小李把目标切细,先从第一步、第一天开始,把目标按时间切细到每天从上学到放学的每个时间段该怎么做,还要按类型切细为认真做眼保健操、一堂课坚持不离开座位等。
nlc202309041138
(二)细化目标,以评价促落实
然后,我与他的父母进行了一次长谈,取得了父母的配合。我们达成了一致:父母不另外给小李零花钱,小李要想买学习用品或者玩具,只能通过自己良好的表现获得积分兑换成钱来购买。
我还为他专门制定了一份细化的“在校表现评价表”,内容包括不打人不骂人、不乱发脾气、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等,每天由老师根据他的在校表现打一次分,做得好的加分,做得不够好的扣分。一天下来,如果加分多,除了可以兑换零用钱,还可以奖励亲子活动、玩游戏等权利;如果扣分严重,则除了扣掉之前的零用钱之外,还要取消一些权利,如看电视、玩游戏等。如果零用钱都扣光了,就先欠着,等积分多了再还给父母。这份表格一周一张,每天打一次分。当天晚上家长签名,第二天再交回给老师。表格一周统计一次,如果积分多,可以奖励一样小玩具;如果扣分多,则要扣掉原来积累的钱,取消一些活动。
另外,我还针对小李在家喜欢乱发脾气、摔东西、欺负妹妹、与父母讲话没有礼貌等负面行为,制定了一份细化的“在家表现评价表”,内容包括爱护妹妹、和父母讲话有礼貌、听父母的安排等。而奖惩的细则则仿照“在校表现评价表”,由父母在家进行评价和小结。
表格实施之前,我先向他父母“小授技巧”:
(1)无论哪份表格,都应以鼓励为主,惩罚为辅;(2)开始的时候,可以适当多给几次机会,多鼓励正面行为,以期增加加分的机会,减少扣分的可能,让孩子尝到“甜头”。等孩子的正面行为逐渐形成之后,再逐渐收紧标准,以期逐步提高孩子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
有了父母的配合,小李自主制定的计划有了教师、家长双方的监督、检查、落实,真正发挥了作用。而小李也越来越从这两份表格当中体会到了进步、成功的喜悦。
三个月过后,小李不管是在校还是在家,不管是在课堂还是在课间,表现都越来越好。开学初,他基本只能坚持听课5分钟,现在基本能坚持25分钟甚至更长,写字、做作业也越来越认真……
[反思]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想象。”可见,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以心理为基础,一名合格的德育工作者,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不可或缺。
如果没有学习NLP理论,我也许会只关注学生表面的行为,单纯地运用传统的“软硬兼施”“春风化雨”等方法,甚至给这名学生贴上“不良分子”的标签,而不会看到学生不良行为的背后有什么样的正面动机。
但很幸运,我接触到了NLP,并且把NLP的一些技术运用到德育工作当中。我知道,每一个学生都好比一座“冰山”,当他们出现不良行为时,背后还包含了他们正面的期待、渴望,以及对“我是谁”的自我认识。有了NLP的这些“工具”,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不当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然后运用NLP的技术,引发学生内心的期待,继而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自身目标——自我反思自身问题——自我制订行动计划——自主实施行动计划,从而养我良好的道德品质。案例中的小李,就由此发生了不小的转变。
这样的教育方式,引发的是学生内心的变化,自然也会引发其行为的变化。而且因为改变的动力来源于学生自身,其效果会比原来更加持久,更能对学生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也是心理学理论和德育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作者单位:广州市白云区广铁五小 广东广州 510400)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特殊地质隧道的施工技术 第7篇
关键词:隧道,特殊地质,溶洞,施工技术
1 工程概况
忻阜高速公路S合同段的火焰山隧道, 左线长2 137 m, 右线长2 158 m, 出口的两个洞口在施工到约300 m的地方, 地质发生了很大变化, 其地质变化频繁, 以强风化灰岩和黄土夹特大孤石这两种地质为主且常会出现溶洞, 溶洞内地质为黄土夹特大孤石, 黄土含水量很大, 孤石与黄土之间无粘结力。
2 软弱围岩的施工方法
2.1 一般软弱围岩的施工方法
隧道出现一般的Ⅳ级, Ⅴ级围岩时, 采用三台阶七步开挖法开挖。“三台阶七步开挖法”, 以弧形导坑开挖预留核心土为基本模式, 分上、中、下三个台阶七个开挖面, 各部位的开挖与支护沿隧道纵向错开、平行推进的隧道施工方法。
第1步:施作超前支护后, 开挖弧形导坑, 预留核心土, 施作拱部初期支护。第2, 3步:开挖左右侧中台阶并施作初期支护。第4, 5步:开挖左右侧下台阶并施作初期支护。第6步:分别开挖上、中、下台阶核心土。第7步:开挖仰拱并施作初期支护封闭成环。
采用“三台阶七步开挖法”施工, 可以合理的分解隧道结构承受的围岩压力, 减少隧道沉降, 达到安全、高效施工的目的。
2.2 洞身围岩差, 但隧底围岩好的地质条件下的施工方法
在火焰山隧道的施工过程中, 出现了洞身为强风化灰岩但底板及底板以上1 m多的位置为微风化灰岩的这种地质情况。按照设计图纸来判定这种地质情况应该按照Ⅴ级来施工, 按照Ⅴ级来施工就要施作仰拱, 对隧底围岩造成扰动, 对隧道的受力不好。经过业主、设计、监理、施工四家共同研究决定采用Ⅳ级加强 (不设仰拱) 的支护参数。开挖采用“三台阶七步开挖法”, 初期支护参数如下:ϕ25超前锚杆, 4.7 m长, 环向间距0.5 m, 21根;Ⅰ14工字钢支撑, 纵向间距1.0 m;ϕ25自钻式锚杆和ϕ25全长药包锚杆, 长度3.0 m, 间距1.0 m×1.0 m;ϕ8钢筋网, 网格间距25 cm×25 cm, 全断面挂设;喷混凝土, 25 cm厚C25混凝土;衬砌混凝土, C25混凝土40 cm厚。
这样不仅保证了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 也提高了施工进度。
3 隧道通过溶洞时的施工方法
3.1 对是否出现溶洞做出预测
1) 使用TGP206型隧道地质超前预报系统对掌子面以前的地质进行预测;
2) 通过地表观测, 若地表出现以下情况, 可以初步判断岩层中存在溶洞或暗河。
a.四周汇水的洼地内有明显的积水或地表水消失。
b.草木丛生和地表塌陷以及冬季冒气地段。
c.地表有落水洞或天然竖井的存在。
3.2 溶洞给施工带来的困难
1) 溶洞位于拱顶时, 围岩容易坍塌, 洞穴处理困难。
2) 溶洞位于隧底时, 充填物松软而且深度大, 隧道基底加固困难。
3) 隧道穿越溶洞充填物时, 围岩软弱, 容易坍塌, 施工进度缓慢。
4) 溶洞内有水流时, 水的堵、排困难。
3.3 溶洞的处理方法
3.3.1 溶洞位于拱顶时
第一步:从洞外拉碴回填掌子面, 填碴高度为距拱顶3 m左右, 挖机整平形成一个作业平台;第二步:安装混凝土泵送管道, 分别在左侧拱部、拱顶、右侧拱部各安装2根, 共计6根混凝土泵送管道, 拱顶管道接到溶洞最高处;第三步:在填碴形成的作业平台上采用砂袋施作封堵墙, 砂袋码在已支护好的安全地带, 砂袋码放宽度为1.5 m以上, 确保泵送混凝土过程中不被挤倒;第四步:泵送C20混凝土, 厚度为拱顶以上5 m;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 溶腔内采用泵送轻型材料粉煤灰回填密实;第五步:处理完毕后按照“三台阶七步开挖法”进行开挖, 加强支护。溶洞处理方案示意图见图1, 图2。
3.3.2 溶洞位于隧底时
1) 当位于隧底的溶洞较小时, 一般采取回填的封闭的施工方法。2) 当溶洞较大较深时, 不宜采用堵填封闭的方法, 或充填物松软不能承载隧道结构时, 可采用梁、拱跨越。跨越的梁端或拱座置于稳固可靠的岩层上, 必要时灌注混凝土加固, 溶洞中间的墩柱可采用桩基础。
3.3.3 穿越溶洞充填物时
在溶洞充填物中开挖, 当充填物较松软时, 可采用插钣法 (工字钢或槽钢等) , 通过围岩量测确定出合适的预留沉降量;充填物为石块堆积时, 可在开挖前预压砂砾及水泥砂浆加固。
3.3.4 溶洞内有水流时
1) 遇到溶洞内有水流时, 宜排不宜堵, 查明水源流向及其与隧道位置的关系后, 用暗管等泄水设施将水流排到洞外。2) 当岩溶水流位置在隧道顶部或高于隧道顶部时, 在适当的位置开槽引水, 将水位降低到隧底以下, 再进行引排。
3.3.5 溶洞的其他处理方法
在岩溶地区施工, 有的溶洞处理耗时且困难时, 可采取迂回导坑绕过溶洞, 继续进行隧道前方施工, 并同时处理溶洞, 以此来加快施工进度。绕行开挖时, 应防止洞壁失稳。
4 岩溶地区施工应注意的问题
1) 做好超前地质预报工作。 2) 反坡施工时, 应备有足够数量的排水设备。3) 在岩溶地段爆破时, 应做到多打眼, 打浅眼, 控制装药量。4) 施工中对溶洞顶部要经常检查, 及时处理危石, 当溶洞较高且顶部破碎时, 应先喷射混凝土进行加固。5) 在到达溶洞边缘时, 对掘进、支护、排水等工作加以妥善安排。
5 结语
1) 隧道施工时一定要做好超前地质预报工作, 为隧道的施工提供指导性意见。2) 隧道在遇到特殊地质施工时, 在将设计文件研究透彻的同时, 要保持“岩变我变”的原则, 及时与各方沟通, 确定出合理施工方案。3) 隧道在遇到溶洞时, 有水时采取“以堵为辅、以排为主”的施工方法, 无水地段的处理方法可总结为填堵、跨越、绕行。
参考文献
[1]JTJ 042-92,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S].
特殊树种榉树培育技术探讨 第8篇
关键词:特殊树种,榉树,繁育,造林,技术
1 引言
榉树 (Zelkova serrata (Thunb.) Makino) 又名血榉、金丝榔、沙榔树、毛脉榉, 是榆科榉属的落叶乔木树种。榉树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和深厚肥沃土壤, 具有深根性, 适应性强, 分布广泛, 材质优良, 树形美观, 抗污染能力强等特点。榉树属在亚洲有6种, 我国产大叶榉、光叶榉、小叶榉、台湾榉等4种, 是家俱用材一类材、特级原木、现代园林造景中的重要景观树种, 也是特殊树种中极为珍贵的硬阔叶树种, 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
我国将全面加快特殊树种培育步伐, 以解决珍稀大径级用材林资源总量不足、后备资源严重匮乏、结构矛盾十分突出的问题。
2 材料与方法
2.1 繁殖技术
2.1.1 圃地选择
选择土壤疏松、肥沃, 并有良好灌溉条件的地方, 忌重粘土、水稻土。
2.1.2 圃地整地
根据林地坡度的缓陡, 采用全垦和带状整地方式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土地垦覆。坡度小于15°林地采用全垦整地, 坡度15°~25°的山地采用带状整地沿等高线按3m间距修筑1.2m宽的环山阶梯, 以利于水土保持, 全面清理林地内的全部杂灌和树蔸。
2.1.3 土壤改良
根据整地情况采取鱼鳞坑的方式撩穴, 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在梯面上按3m间距挖穴, 每穴与其上行错开成品字形。穴的规格为40cm×40cm×40cm, 用厩肥、堆肥和饼肥等有机肥作基肥, 0.2~0.5t/667m2, 与回填表土充分拌匀, 然后填满待稍沉降后栽植, 回填土入坑内时作成半月形的土台, 台内侧挖深约20cm的蓄水沟。
2.1.4 扦插育苗
(1) 硬枝扦插。
在2月下旬至3月下旬硬枝扦插。插前用100mg/kg ABT生根粉1号液浸泡12h或500mg/kg萘乙酸粉剂处理后, 直接插入蛭石或黄沙苗床中。在离床面60cm左右处用竹子搭成弓形棚架, 上覆塑料薄膜, 保持土壤湿度, 以利插穗生根。春插一般在插后40~75d生根, 在梅雨季节移栽到苗圃中, 株行距15cm×30cm。栽后淋透水l次, 以后3d早、晚各淋水1次。正常的田间管理同一般插圃管理相同。
(2) 嫩枝扦插。
6月上旬利用当年半木质化的粗壮嫩枝扦插。插穗带2~3张叶片, 将叶片各剪去一半。插穗下切口距叶芽0.5cm左右, 切面为斜切口, 将切好后的插穗迅速放入50mg/kg ABT生根粉1号溶液中, 浸泡0.5~1.0h, 插2~3cm深。苗床宽12m, 深30cm。基质为蛭石、砻糠灰、河沙等, 蛭石不用消毒, 新鲜砻糠灰须用清水淋洗几遍, 降低碱性;河沙第1次使用时, 要用大水冲洗后曝晒数日, 使用过的河沙经0.5%福尔马林溶液消毒后, 用塑料薄膜封闭1d, 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即可。扦插前将苗床浇透水, 开沟扦插, 插深2~4cm, 以插穗下部叶片稍离床面基质为度, 扦插密度以插穗间枝叶互不接触为宜。插后喷水1次, 上罩塑料薄膜弓形小棚, 再搭起12~15m高的框架, 用草帘或遮阳网在上方和两侧遮荫, 保持20%~30%的透光率。在有条件的地方, 最好用电子间歇叶喷雾装置, 进行全光照喷雾育苗。
2.1.5 嫁接育苗
选择1~2年生、地径1.5~2.0cm的白榆实生苗作砧木, 以1~2年生的榉树枝条作接穗, 在树液流动季节进行嫁接。嫁接方法有枝接和芽接两种。枝接分劈接法和皮下接法, 一般在4月进行, 过早嫁接成活率较低, 过迟嫁接影响新梢生长, 影响枝接成活率的关键是接穗削面要光滑平整、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要对准、绑扎要适度。芽接宜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进行, 方块形芽接比“丁”字形芽接为优, 使接穗芽部内皮层与砧木密接, 以利接穗和砧木之间的愈合, 提高嫁接成活率, 榉树嫁接的成活率一般在80%以上。
2.1.6 播种繁殖
榉树结实大小年现象十分明显, 尽量于大年采种, 其发芽率高达70%左右, 1kg种子约50 000~70 000粒;小年发芽率只有20%~30%。榉树果熟期10~11月, 秋末当果实由青转黄褐色时, 可及时截取果枝, 或待种子自然落下时扫集或于无风时振落收集。种子采集后要先除去枝叶等杂物, 然后摊在室内通风干燥处, 让其自然干燥2~3d, 再行风选, 混沙室外埋藏, 亦可装袋置阴凉通风处贮藏。在种子贮存前必须将含水量干燥到13%以下。干燥的方法包括室内自然干燥5~8d或用沸石等干燥剂干燥处理或用60℃的风干机处理8h。
选择深厚肥沃的沙壤土或轻壤土, 通风沥水、排灌方便的圃地播种繁殖。播种前深翻细耕, 土壤消毒, 施足基肥, 采用苗床育苗。翌年早春播种, 播前用清水浸种1~2d, 除去上层漂浮瘪粒, 取下层实粒, 晾干后条播, 条距20~25cm, 用种6~10kg/667m2。播种后覆土覆草, 保持苗床湿润, 幼苗出土时注意防止鸟害。出苗后及时揭草, 及时间苗, 松土除草, 灌溉追肥, 防止蚜虫和袋蛾的危害。
榉树苗高至l0cm时常出现分杈现象, 注意及时修剪。如播种适时、管护到位, 当年苗高可达60~80cm, 地径0.5~1.1cm, 亩产1.5~2.0万株合格苗。一般造林以一年生苗为宜;用作城市绿化的苗木应留圃培养5~8年, 待干径3cm左右时方可出圃定植。榉树苗木根细长而韧, 起苗时应用利铲先将周围根切断方可挖取, 以免撕裂根皮 (图1) 。
2.2 造林技术
2.2.1 造林地选择
按照测土配方的技术要求, 选择土层深厚, 土质为壤土、沙壤土的阳坡中下部和平湖区地下水位稍低的地段造林。
2.2.2 整地造林
劈山、炼山、整地、挖穴、施基肥。用1年生苗木造林, 穴规格为40cm×40cm×40cm, 每穴施有机肥2~5kg。
2.2.3 栽植方式与密度
(1) 苗木修剪。
造林前修剪苗木枝叶和根系, 选择阴天或小雨天造林, 根系打黄泥桨、深栽、提苗扶正, 培土压实。
(2) 混交造林。
营造混交林以榉树与楠木、榉树与朴树混交林, 造林密度为4m×3m, 混交比例为1∶1。
(3) 纯林造林。
沅江平原湖区3种榉树纯林造林密度, 低密度的榉树纯林4m×4m胸径的增长最快, 但枝下高最低;高密度的榉树纯林2m×2m的枝下高最高, 树高生长也较快。综合胸径、枝下高和树高3因素试验得知, 4m×3m的造林密度适合榉树纯林造林。
2.3 抚育管理
2.3.1 修枝育干
榉树为合轴分枝, 发枝力强, 梢部弯曲, 顶部常不萌发, 每年春季由梢部侧芽萌发3~5个竞争枝, 主干不明显, 幼树主干较柔软, 常下垂, 易被风吹倾斜。在自然生长情况下常形成庞大的树冠, 在幼苗时可在树干旁插一竹秆, 将主干绑于竹秆上, 防止主干弯曲。适当修除侧枝, 以便形成通直主干。待枝下高4m以上、胸径5~6cm时, 解除竹秆, 留养树冠。
2.3.2 纵伤增粗
榉树树皮光滑, 没有纵裂, 幼树干径生长缓慢。为促进幼树干径生长, 当胸径达到4~5cm, 每年春季榉树萌芽, 用锋利的刀对树干的活树皮进行几道纵向切割, 深达木质部, 有利树干的粗生长。根据对榉树幼干解剖发现, 其韧皮部的外面有若干层连续和部分间隔的石细胞, 形成一圈有4~5层或7~8层的厚壁细胞层, 阻碍了形成层的分生作用, 从而影响了干径的增粗生长。通过纵伤, 打破了厚壁细胞环, 削弱了内部压力, 有利树干增粗生长。
2.3.3 抚育与施肥
在初生长时期 (4~5年内) , 每年春末夏初和秋季各中耕除草一次, 抚育方式为锄抚, 适当抹牙、修枝、整形。第一次抚育在5~6月进行, 抚育时在榉树四周20cm以内只能破碎表土, 不能翻动根际土壤, 靠近榉树苗的杂草用手拔除, 防止松动或损伤根系, 并将铲下的草皮覆于树兜周围的地表, 给树基培蔸;第2次抚育一般在8~9月 (立秋后) 进行, 这时大多数杂草刚好结籽, 及时除草可减少当年杂草与榉树苗争肥、争阳光的矛盾, 又可清除杂草种子, 还可起到抗旱保苗的作用。
每年春施速效肥, 每株施尿素50~100g, 冬施长效肥, 每株施磷肥100~250g, 定植当年不施肥。第2年的3月份新梢萌动前半个月左右施入快速氮肥, 每株0.1~0.5kg, 11月上旬则施土杂肥每株5~10kg, 或施磷肥每株1~2kg作为越冬肥。施肥时在树侧边挖弧形沟, 把肥放进沟内盖上土即可, 随树体的增长, 施肥量逐年递增。
榉树怕渍水或干旱, 所以雨季要注意排水, 夏秋干旱时应及时灌水。
2.3.4病虫害防治
目前尚未发现榉树有严重的病害, 虫害已发现20多种。苗期主要害虫有小地老虎、蚜虫、尺蠖、叶螟、毒蛾、袋蛾、金龟子等危害。苗期每月喷洒80%敌敌畏1 000倍液、90%敌百虫1 200倍液或2.5%敌杀死6 000倍液等杀虫剂1~2次;小地老虎防治须浇灌或用毒饵诱杀。造林后须防治紫茎甲、一点扁蛾、蠹蛾等主要蛀干害虫。应结合抚育、除萌、修枝等工作, 检查危害部位, 及时逐株用铁丝戮杀, 或用脱脂棉沾杀虫剂原液或低倍的稀释液如甲胺磷、氧化乐果、敌敌畏等堵住虫孔杀死。紫茎甲防治的根本方法是清除掉林中的葛藤。对于食叶害虫也可考虑用黑光灯或糖醋液加入杀虫剂诱杀。坚持以生物防治为主, 物理防治为辅, 尽量少用化学防治的原则。开展经常性的预测预报, 运用科学方法, 分析病虫害发生趋势, 及时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3结语
应用测土配方、无节良才等培育技术, 重点抓好修枝育干、纵伤增粗、抚育与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措施, 提高林分和木材质量。
榉树是一种极为珍贵的用材树种和园林造景中的重要景观树种, 市场前景广阔, 因此应当加大培育和开发力度。
参考文献
[1]牟景君.我国将加快特殊林木后备资源培育[EB/OL].[2011-07-01].http://www.gov.cn/gzdt/2011-07/01/content_1897548.html.
特殊逆变器调制技术研究 第9篇
传统意义上的普通逆变器主要用来把直流转化为普通工频交流电,工作频率基本集中在工频频段,特殊逆变器是一种应用于通信的高压大功率逆变器,工作频段可达数kHz,是一种特殊的级联型逆变器。H桥级联型逆变器具有多电平逆变器的许多优点,在电机驱动、大功率有源滤波等领域应用极为广泛[1,2,3,4,5,6,7],H桥级联逆变器有很多种方法被提出[8,9],如多载波正弦脉宽调制法等。然而,提高逆变器效率、消除或降低高次谐波成分仍然是控制方法的重要内容[10]。
特殊逆变器传统的调制方法为脉冲法,采用此种方法的特殊逆变器为拓扑结构并联式结构,把每级输出的方波进行直接叠加,导致输出波形质量差,谐波大,功率越大,对周围环境辐射干扰就越大。针对上述缺点,提出阶梯波调制算法,采用此种方法的特殊逆变器的拓扑结构各级进行串联,该技术具有控制简单、高可靠性、高效率等优点[11,12],可使逆变器输出电压更高,输出功率更大,在输出功率相同的情况下,更高的输出电压能降低电流的大小,从而可减小损耗,提高整机效率。
1 特殊逆变器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1.1 基本结构
采用阶梯波调制算法的特殊逆变器由n个H桥单元模块串联组成,如图1所示,每个单元模块的结构相同,为单相桥式特殊DC/AC变换器,输入直流电压相等,即UDCi=UDC。
1.2 工作原理
对图1所示的单个H桥功率单元的开关器件D11,D12,D13,D14进行相应的控制,D11、D14导通输出正电压,D12、D13输出负电压,D11、D13或D12、D14导通输出电压为零,每个H桥功率单元可以得到3种不同的输出电压:+UDC,0,-UDC,如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输出电压vHI是关于1 2周期对称的奇函数单脉冲,即vHI(-ωt)=-vHI(πt),vHI(2π-ωt)=-vHI(ωt),正半周期内是[α1,α2]的正方波,负半周期内是[2π-α2,2π-α1]的负方波。这里的周期是指级联级数为n的输出电压为VXg的周期,脉冲数是指输出电压vHI半个周期的脉冲数。
特殊逆变器工作分为正半波工作过程和负半波工作过程,考虑到工作在阶梯波调制模式下的各H桥功率单元模块的功率均衡问题,使工作在阶梯波调制模式下的各单元模块在一个周期内工作时间一样或基本一样,可使1~n模块在正半波时按从1~n的顺序依次开通,而在负半波时按从n~1的顺序依次开通,如图3所示。
假设每个模块的输入电压为UDC,则采用阶梯波调制的特殊逆变器输出电压为:
式中i为任意时刻参与工作的功率单元模块数。
2 阶梯波调制法
工作在数kHz的特殊逆变器的传统调制方法为脉冲法,此种方法将每个H桥功率单元输出的方波波形进行直接叠加,每个H桥功率单元输出进行并联。下面主要介绍特殊逆变器一种新的调制方法-阶梯波调制法。
阶梯波调制方法是建立在特殊逆变器新的拓扑结构基础上新的调制方法。首先需要产生控制每个H桥功率单元输出三电平方波的控制信号,用来控制开关器件D11,D12,D13,D14的开通与关断,且控制信号具有周期性,从而控制H桥功率单元输出方波的频率。使每个H桥功率单元的控制信号之间具有可控的角度,因此,每个H桥功率单元输出的方波相互之间就形成了角度,依次错开叠加后,就形成了阶梯波。通过控制每个H桥功率单元输出方波的角度,使叠加后的阶梯波的谐波分量达到最优。下面以低次谐波最少为原则举例,说明阶梯波调制方法的具体实现。
图4、图5是按照低次谐波最少原则法产生阶梯波的原理图。图4中,αA,αB,αC,αD,αE分别是阶梯波同参考正弦波相交角度,且相交幅值分别是A,B,C,D,E,参考正弦波定义为Z sinωt,则有:
图4中,α1,α2,α3,α4分别是阶梯波开关角度,其算法是根据面积等效原则求取的,现以α4为例来推导其计算方法,其余级数角度可按类似原则求得。根据图5中阴影面积相等原则可求得α4,即:
又由于αA=sin-1(A Z),αB=sin-1(B Z),可推得:
同理可求得其他级数角度,这里的级数取n=4,则A,B,C,D,E的幅值分别为4UDC,3UDC,2UDC,UDC,0,参考正弦波为4Vdcsinωt,把它们分别代入上式,可以求得α1,α2,α3,α4,分别为:α1=7.14°,α2=22.08°,α3=38.54°,α4=67.48°。
3 仿真及分析
阶梯波调制法以低次谐波最少为原则进行计算时,对特殊逆变器阶梯波波形进行频谱分析的结果如图6所示。
可以看出低次谐波比较低,尤其是三次谐波含量比较低,这点尤为重要,因为特殊逆变器的三次谐波对周围环境干扰最大,因此,阶梯波调制法对于特殊逆变器变得极具有意义。
4 结语
通过对特殊逆变器的讨论,提出将阶梯波调制法应用到工作频率高达数kHz的特殊逆变器中,介绍了采用阶梯波调制法的特殊逆变器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研究了阶梯波调制算法,以低次谐波最少为原则进行了计算与仿真,仿真结果证明了阶梯波调制法应用到特殊逆变器的可行性,相对于采用脉冲法为调制方法的特殊逆变器而言,输出波形质量大大提高,谐波含量大大减少。采用阶梯波调制法的特殊逆变器还具有以下优点:简化的拓扑结构;由于各功率模块串联,可使输出电压很高,在输出功率不变的情况下,可降低特殊逆变器损耗,提高其效率;在使用阶梯波调制法时,考虑各种因素,对逆变器增加各种保护,从而提高其稳定性和可靠性。
摘要:特殊逆变器工作频率为数kHz,通常采用脉冲法控制策略,输出波形特性差。针对传统特殊逆变器缺点,提出阶梯波调制方法。介绍特殊逆变器的拓扑结构,分析了基于阶梯波调制的特殊逆变器的基本原理,研究了阶梯调制算法。该特殊逆变器拓扑结构简单、开关器件开断损耗小、整机效率高,具有良好的谐波抑制能力。建立仿真模型,并进行分析,得出仿真结果。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出,采用阶梯波调制算法的特殊逆变器输出波形特性好,谐波含量低。
关键词:特殊逆变器,阶梯波,拓扑,谐波
参考文献
[1]RODRIGUEZ J,LAI J S,PENG Fang-zheng.Multilevel inverters:a survey of topologies,controls,and applications[J].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2002,49(4):724-738.
[2]NABAE A,TAKAHASHI I,AKAGI H.A new neutral-pointclamped PWM inverter[J].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y Applications,1981,IA-17(5):518-523.
[3]CORZINE K,FAMILIANT Y.A new cascaded multilevel Hbridge drive[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2002,17(1):125-131.
[4]TOLBERT L M,PENG Fang-zheng,HABETLER T G.Multilevel converters for large electric drives[J].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y Application,1999,35(1):36-44.
[5]张翼,陈国呈,吴春华,等.一种燃料电池独立发电逆变器的研究[J].电工电能新技术,2009(1):71-75.
[6]费万民,吕征宇,姚文熙.多电平逆变器特定谐波消除脉宽调制方法的仿真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4(1):102-106.
[7]费万民,吕征宇,姚文熙.三电平逆变器特定谐波消除脉宽调制方法的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3(9):11-15.
[8]王剑,李永东.四象限级联型多电平变换器的PWM整流器控制[J].电工电能新技术,2009(2):41-45.
[9]龙庆文,欧阳红林,朱思国,等.级联型多电平变频器的一种改进PWM调制法[J].电工电能新技术,2009(1):76-78.
[10]刘庆丰,王华民,冷朝霞,等.采用波形合成法的级联型多电平逆变器谐波控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6):69-73.
[11]CORZINE K A,WIELEBSKI M W,PENG F Z,et al.Control of cascaded multi-level inverters[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2001,19(3):732-738.
特殊场景使用同PN技术 第10篇
汕头市南滨路位于濠江区的北面, 与市区海滨路隔海相望;市区与濠江区依靠礐石大桥和海湾大桥相连。由于市区与濠江区中间间隔的海域距离最近的大概1公里左右, 最远也不过3.5公里, 因此在两侧海岸线上都能收到来自对方的信号覆盖, 而市区海滨路边上多为高层建筑, 导频污染严重。下图为地理位置图:
由此可见, 上述场景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在市区南面的海滨路上基站, 都存在一个邻区过满, 无法增加南滨路基站小区为优先级较高邻区的问题, 从而也直接导致在南滨路上的基站指标较差, 掉话偏高。
2.对于市区海滨路边上的高层建筑来说, 高层导频污染问题更是严重, 南滨路上的小区基本信号都能飘到这些高层上。
3.礐石大桥、海湾大桥上导频污染严重。
4.南滨路上收到市区飘过来的信号较杂。
二、解决思路
1.该路段主要是覆盖路面, 话务不高, 采用同PN不需担心基站CE资源的不足。
2.该路段同PN后在路面基本不存在彼此之间的切换关系, 即减少切换次数, 同时也降低切换失败的风险。
3.该路段设为同PN后, 对于市区海滨路上的基站而言, 其邻区只需增加南滨路参考小区PN为邻区即可, 即切换优先级可得到保证。
4.改为同PN后市区海滨路上的高层信号覆盖, 将由原来的收到来自南滨路的若干个小区变成一个小区, 大大减少导频污染的情况。
三、同PN技术简介
1.基本概念
异扇区同PN模式, 就是把物理上原本两个或两个以上扇区, 合并成一个大扇区 (逻辑上) , 也就是某个区域原来存在几个不同PN信号, 现在合并成一个PN信号覆盖。异扇区同PN模式, 应用于话务不甚高的区域, 具有光纤直放站所有优点, 很好地扩大了覆盖范围, 性能又比光纤直放站优越得多, 比传统PN模式具备很多优点:
减少PN边缘切换区数量, 减少PN间频繁切换次数, 缓解导频污染;
节约PN资源, 在PN资源紧张的状况下, 提高PN资源的利用率, 有利于PN规划;
在话务不甚高区域应用, 可以提升1X和DO覆盖质量, 很好改善Ec/Io、C/I、DRC_Value和Tx等性能指标值。
2.同PN配置方法
首先需确定同PN小区组内以哪个小区为参考小区, 剩余的其他小区全部设为非参考小区。
参考小区设置方法:在小区参数->小区实体参数->同PN模式 (从0设为1即开启同PN功能) , 其中参考小区参数设置为参考小区的小区号, 本案例中参考小区为礐石电信S1小区, 即参考小区设为0。
非参考小区设置方法:首先需清空该小区下的所有邻区双向配置 (非参考小区不能作为其他正常小区的邻区小区) 。之后在小区参数->小区实体参数->同PN模式 (从0设为1即开启同PN功能) , 其中参考小区参数设置为参考小区的小区号, 在本案例中设为0。
四、具体方案实施
礐石电信:设备为BS8800, 本身站三个扇区, 其中S1小区为参考小区。
渡口所:三个RRU以级联方式接入礐石电信8800设备第五个光口, 全部设为非参考小区。
跳水馆:两个RRU以级联方式接入礐石电信8800设备第四个光口, 全部设为非参考小区。
五、效果评估
1.DT测试统计情况
从测试结果来看, 覆盖率略有提升, 软切换次数降低, 符合同PN技术会减少切换次数的现象。
2.OMCR掉话率指标统计
后台分析, 该PN组的掉话次数很均匀的分布在一天的每一个小时, 并无某个时刻指标特别异常情况, 这也和该PN组覆盖路面的情况相符, 按全体掉话率和掉话次数来看, 有大概5%的改善, 效果很明显。
六、经验总结
在目前C网基站越来越密、站间距越来越小、PN规划难度越来越大情况下, 同PN技术能一定程度减缓这种压力, 这对于解决导频污染、减少切换、降低软切换比例等方面都有独到的技术优势, 这种技术可运用在高层覆盖、水面覆盖以及需快速切换的场景。
设置同PN方案时需综合考虑整个PN组内小区在不同场景的覆盖情况, 确保参考小区在参数设置方面是能代表整个PN组的, 防止因参数设置不合理造成的指标恶化。同时在同PN组小区的选择上需综合考虑覆盖场景、邻区关系等因素。
摘要:本文对汕头一个特殊场景运用同PN技术来解决的案例进行了验证、评估, 同时阐述了CDMA同PN的技术的基本原理。
特殊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浅析 第11篇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道路施工工程也在逐渐的增多,而路面工程作为道路施工工程中主要的施工工序之一,它的质量问题直接关系到了整个道路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我们在对其进行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就要对其施工设计、材料以及技术进行严格的要求。其中特殊水泥的混凝土的应用,不仅有效的提高了道路路面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还延长了道路结构的使用寿命,使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了明显的增强。本文主要通过对特殊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技术进行简要的介绍,讨论了道路工程路面施工的相关要点,以供参考。
由于路面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其施工原料的种类繁多,施工工序也比较复杂,而且在容易受到外界环境温度的干扰,因此这就导致路面工程的施工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从而使得道路路面的施工寿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为此,我们在对其施工材料进行选择的时候,就要对其使用性能进行严格的要求,以确保路面施工质量符合工程设计的相关标准,使其道路结构自身的强度、稳定性以及使用寿命都得到明显的增加。下面我们就对特殊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
1.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
在路面工程施工中,水泥混凝土是采用的施工材料之一,它不仅有着较高的强度和稳定性,而且施工工艺也比较简便,施工成本较低,因此受到广大施工队伍的青睐。这就大幅度的提高了道路路面结构的质量,使得我国道路工程建设得到了有效的发展。但是,当人们在采用普通水泥混凝土材料来对其进行施工的时候,由于接缝施工处理工序比较迟缓,而且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使其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的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为此,施工人员就要采用相关的控制手段以及管理技术,来对其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
1.1施工准备工作
在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的过程中,对其进行相应的施工准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相关的施工准备工作如下:
首先,在目前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中,混凝土的性能与水泥质量紧密相关,所以在水泥进场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对其出厂合格证、水泥物理实验报告等具有证明性文件和材料进行检查与验收,并要做好相关的复检工作。
第一,由于混凝土路面结构的质量和水泥的质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采购人员在对水泥进行选取时,必须要对其水泥的质量进行严格的要求,而且还有着相关的证明,比如出厂合格证、物理实验报告等,然后再对其进行质量进行复检。
第二,在混凝土集料进场施工以后,相关技术人员还要根据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以及相关的规范要求,来对集料质量进行仔细的检验,进而有效的提高混凝土材料的质量。
第三,在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的过程中,对混凝土拌和场地的选择也是十分重要的,在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选择地势平整、运输距离较短、水电输送较方便的场地进行拌和施工。并且,为了保障混凝土施工材料可以进行很好的存放,施工人员还要搭设库房,以便于混凝土拌和材料的盛放。
第四,在施工前,设计人员来对其对整个道路施工工程的相关信息数据进行全方位的制调控查,从而对其相关的地质信息有着全面的了解,并且还要根据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和相关的要求,来对施工场地进行相关的规划设计,以确保路面施工质量符合工程设计的相关要求。
1.2施工技术要点
1.2.1混凝土制备
混凝土的制备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我们在对其混凝土进行制备的时候,一定要根据相关要求,来对其施工原料的配比和使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管理,并且结合当天的天气情况,来对其混凝土制备过程中使用的水量进行控制。
1.2.2材料输送
一般在水泥混凝土运输中多采用手推车、翻斗车和自卸汽车等。甚至在距离较远的情况下应当采用搅拌运输车进行运输。在运输的时候,车厢地板与四周必须进行密封,以免出现漏浆现象,并且产生离析。
1.2.3摊铺与振捣
一般情况下,运输至现场的水泥混凝土都是直接倒在提前设置好的侧目路槽之中,并且用人工找补的方法涂抹均匀,对于出现的较为明显的离析现象应当重新进行抹匀。摊铺的过程中通常都是采用打铁耙子将混凝土混合料进行耙散,然后在使用铁铲子、刮子将混合料铺平,最后进行振捣。
1.3养护
养护是水泥混凝土工程施工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也是工程最后一项环节。一般在施工中,当混凝土表面有相当硬度的时候,通过用手指轻轻按压,发现没有明显痕迹的时候可以采用湿草垫、湿麻袋等方法进行覆盖,然后洒水进行养护。
2.碾压混凝土路面施工
碾压混凝土路面主要指的是在施工的过程中采用水泥和用水量较普通的混凝土明显较少,且施工质量却不比普通混凝土路面差的一种新型混凝土路面结构。这种路面结构在施工中具有节约水泥、水资源,施工速度快、效率高以及开放交通时间早的优势,与普通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相比较,碾压混凝土路面施工的成本投入能够节省20%~30%以上。一般情况下,在公路施工中通常都只是将其作为公路下面层来进行施工,用普通的混凝土或者沥青混凝土作为其上层结构,这样在施工中具有良好的路用性能。尤其是在目前我们最为常见的由碾压混凝土与沥青混凝土混合构成的复合式路面结构,其具有刚柔并济的优势,且具备着抗滑、耐磨、整体强度高、造价低和形式舒适的特点。
3.钢纤维混凝土路面
钢纤维混凝土主要是指在混凝土拌合的过程中加入少量的短钢纤维,以短钢纤维为基础来提高混凝土的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钢纤维混凝土路面在目前的应用中对于抗裂性能、抗磨性和抗疲劳性能都由于普通混凝土路面。在施工的过程中钢纤维混凝土对于原料质量要求与混凝土基本一致,通常先选择连续配筋的集料,粗集料最大粒径不宜大于20mm。钢纤维最短长度应当大于集料最大公称粒径的1/3,最大长度也不能够超过集料的两倍,且在施工的过程中相互不溶解、缠绕,截面尺寸不符合设计要求的锻钢纤维也不能够超过总质量的5%,颗粒状、粉末的钢屑应当低于总质量的0.05%,表面无油污、锈蚀和其他杂质,一般都是采用熔抽型或者剪切短钢纤维模式。
钢纤维混凝土在配合的时候与普通混凝土基本上一直,短钢纤维的体积也不能够超过1.0%~1.2%,一般在拌合物的控制中其稠度也不能够超过6~12s,水灰比一般都是控制在0.5左右,单位水量控制在185~195kg左右,而砂率也不能够超过一半。
钢纤维混凝土路面在施工的过程中一般都是采用滑模摊铺机为主进行摊铺,并且在施工中配合以规模摊铺机和三滚轴机组进行综合施工,但是布料的时候其钢纤维分布必须要均匀性与连续性。
4.钢筋混凝土和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施工
钢筋混凝土路面是在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内设置纵、横向钢筋或钢筋网,提高混凝土路面的整体强度,防止路面板产生的裂缝不断张开。这种路面适用于面板平面尺寸较大、形状不规则、路基土质不均匀、路基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或板下埋有地下设施的路段。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则是沿路面板纵向配置连续的钢筋网的混凝土路面,除与其他路面交接处、临近构造物处设置胀缝以及因施工需要设置施工缝外,不再设置任何横向接缝。
5.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道路建设施工工程也在逐渐的增多,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其施工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因此为了保障道路路面的施工质量,提高其道路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技术人员就根据道路施工的实际情况,将特殊水泥混凝土材料应用到路面施工工程当中,使其道路结构的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科]
【参考文献】
[1]蔡竹聪,阳君,牟建波.改性沥青浇注式混凝土在隧道路面的应用研究[J].公路交通技术,2005(03).
[2]傅智.论水泥混凝土路面行车安全性[J].公路,2004(06).
徐州矿区特殊微震技术分析 第12篇
徐州矿区随着采深加大、地质及开采条件恶化, 冲击地压灾害日益严重, 至2013年底徐州矿区累计发生冲击地压显现或较大动力现象55次, 其中徐州矿务集团发生54次。微震是采动引起岩体破裂或运动时产生的动力现象, 微震监测是冲击地压区域性监测的有效技术手段。2011年11月徐州矿务集团本部在采的6对矿井均安装使用了微震监测系统, 通过该系统采集了大量微震数据。针对2011年11月—2014年1月徐州矿务集团本部6对矿井微震系统监测到的能量超过105J的微震及出现冲击显现的微震 (以下简称特殊微震) 进行技术分析。
1 地质与开采因素分析
特殊微震产生的地质与开采因素的分析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 特殊微震均发生在煤岩层具有冲击倾向性、地应力大的工作区域, 地质因素中厚层坚硬顶板、断层、向背斜也是重要因素;开采因素中顶板来压及高层顶板运动位居首位, 上覆煤柱、巷道密集、多次采动、孤岛残采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2 采掘诱因分布
以回采、掘进、拆除、巷修等开采工作诱发特殊微震作为依据进行分类, 90次特殊微震中, 回采诱发48次;掘进诱发28次;拆除诱发5次;巷修诱发2次;无回采、掘进、拆除、巷修直接诱因的高层顶板运动诱发的特殊微震7次 (图1中标注为无) , 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 特殊微震除回采、掘进诱发因素外, 拆除、巷修等诱发因素也占一定比例, 因此在拆除、巷修期间也应开展防治冲击地压 (以下简称防冲) 工作。
3 分时分布
对特殊微震发生时段进行统计的分时分布图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 夜班 (0:00-07:00) 分布32次, 早班 (08:00-15:00) 分布32次, 中班 (16:00-23:00) 分布26次。1 d 24个时段中特殊微震分布大于5次的时段有05:00、06:00、07:00、10:00、11:00、19:00、20:00, 其中11:00时段分布最多, 而16:00时段没有分布。特殊微震频次分布较多的时段与采掘活动有关, 而早班分布较多应引起关注。
4 震源标高与采掘区域埋深分布分析
根据特殊微震震源标高与震源平面位置正在采掘的工作面埋深进行分析, 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 震源标高与震源平面位置正在采掘的工作面埋深分布的基本趋势是随采深增加而增加。埋深在0~-599 m正在采掘的工作面没有出现特殊微震, 此区段分布的震源主要是深部工作面高层顶板运动的结果;埋深在-600~-799 m区段主要为孤岛残采区域, 埋深-800 m以上特殊微震明显增加, 埋深-800~-899 m和-1 100~-119 9 m 2个区段特殊微震分布最为集中。
5 采掘位置与冲击显现区域关系分析
分析90次特殊微震中出现冲击显现的12次特殊微震, 冲击显现区距采掘位置的距离、破坏程度等参数统计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 掘进及巷修工作面冲击显现的频次大于回采工作面。掘进及巷修工作面出现的10次冲击显现, 冲击显现区域在距掘进或修护迎头0~90 m范围, 其中冲击显现较轻的7次, 冲击显现发生在距迎头0~20 m范围;冲击显现严重和较重的3次, 冲击显现发生在迎头后已掘巷道, 且冲击破坏越重, 迎头后已掘巷道破坏的范围越大、距迎头越远。回采工作面出现的3次冲击显现, 冲击显现区域距工作面推进位置距离为40~240 m范围。
6 震源与冲击显现位置关系分析
根据特殊微地震的震源能量与震源平面位置, 分析90次特殊微震中出现冲击显现的12次特殊微震, 震源能量及震源与显现位置的距离等参数统计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 掘进巷道出现冲击显现的最小微震能量为5.6×104J, 震源距冲击显现位置的最远距离:水平为45 m、垂直为38 m。据此, 徐州矿区掘进巷道区域出现能量大于5.6×104J微震, 如震源与掘进巷道的法线距离:水平在45 m内、垂直在38 m内, 可能出现冲击显现。回采工作面出现冲击显现的最小微震能量为1.0×105J, 震源距冲击显现位置的最远距离:水平为120 m、垂直为22 m。据此, 徐州矿区回采工作面区域出现能量大于1.0×105J微震, 如震源与回采工作面的法线距离:水平在120 m内、垂直在22 m内, 可能出现冲击显现。
7 结论
针对徐州矿务集团本部6对矿井分析, 得出徐州矿区特殊微震技术分析。
(1) 煤岩层具有冲击倾向性、地应力大、厚层坚硬顶板、断层、向背斜以及顶板来压、高层顶板运动、上覆煤柱、巷道密集、多次采动、孤岛残采等是产生特殊微震的重要因素。
(2) 在加强回采、掘进期间防冲的同时, 拆除、巷修期间应开展防冲工作。
(3) 1 d 24个时段中11:00时段特殊微震分布最多, 在关注中夜班防冲工作同时, 应关注早班的防冲工作。
(4) 特殊微震震源标高和震源平面位置正在采掘的工作面的埋深分布趋势是随采深增加而增加, 埋深-800~-899 m和-1 100~-1 199 m 2个区段特殊微震分布最为集中。
(5) 掘进及巷修工作面冲击显现的频次大于回采工作面。掘进及巷修工作面冲击显现区域在距迎头0~90 m范围, 且冲击破坏越重, 迎头后已掘区域破坏范围越大距迎头越远;回采工作面冲击显现区域在距推进位置40~240 m范围, 应加强迎头后100 m范围已掘巷道和工作面推进位置200 m外的防冲工作。
(6) 掘进巷道区域出现能量大于5.6×104J微震, 如震源与掘进巷道的法线距离水平在45 m内、垂直在38 m内;回采工作面区域出现能量大于1.0×105J微震, 如震源与回采工作面的法线距离水平在120 m内、垂直在22 m内, 均可能出现冲击显现。
摘要:从地质与开采因素、采掘诱因、分时分布、震源标高与采掘区域埋深分布、采掘位置与冲击显现区域关系、震源与冲击显现位置关系等6个方面, 对徐州矿区90次特殊微震进行技术分析, 提出防止冲击地压的意见和建议。
特殊技术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