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期刊范文
体育学期刊范文(精选7篇)
体育学期刊 第1篇
1 体育博士点分布现状是促进核心期刊发展的依据
我国体育博士点现已对外面向招生的共有19所高校, 暂时还并不包括已经开设博士点但没对外招生的院校及还有部分大学依靠其他专业招收体育相关专业的博士点。体育博士点主要分布区域于华东、华北和华中, 分别占37%、26%、21%;而采用2011年第六版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主要分布区域华北、华东和华南, 分别占37.5%、25%、12.5%。可以看出我国体育学博士点分布现状与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的分布状况是大体一致的, 这说明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的发展和我国体育学博士点的构建有着密切关系。同时又与地域间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也息息相关, 西南、西北两个区域没有体育学博士点的构建, 表明这两个地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体育学术研究与其他区域仍存在着差距, 因此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在此区域分布的情况也就略显一般。
同样有一些问题也是需要面对和反思的, 从我国体育博士点的开设院校情况分析:其中11所为师范类院校、5所为综合性大学和3所体育院校。可见我国大部分体育学博士点集中于师范类院校, 体育院校的理论研究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综合性上, 缺乏对学术探究和理论争鸣的专一态度, 因此体育院校的博士点构建也刚刚呈起步阶段。但对比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的承办院校情况分析:其中5种期刊为国家体育局和体育科学学会等承办、10种期刊为体育院校承办、只有《体育学刊》为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共同承办。而在开设体育学博士点主要部分的师范类院校却没有在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的承办方面启到主导地位, 这种分布不均匀与发展不协调的现象已经严重的阻碍了我国体育科学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2 体育博士点研究特色是影响核心期刊栏目开设比重的写照
从我国目前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的栏目设置来看, 各种期刊均设有体育社会学、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和运动人体科学等为主要栏目, 但由于不同的区域间经济水平、地理环境、文化底蕴等因素的多方面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研究体系。同时大多的主办单位为了体现学科优势, 开设凸显期刊特点特色栏目, 在栏目比重的设置也出现了不一, 栏目比重的差异显示了期刊内容各有侧重, 这都与我国体育学博士点的研究特色注重创新和敢于实践的研究风格不谋而合。而体育博士点对核心期刊栏目设置的影响首先表现在, 我国部分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的栏目设置受承办院校自身的研究特色影响。例如,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体育学刊》等。其次是核心期刊的栏目设置受区域内体育博士点的影响, 导致栏目比重发生变化。例如, 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期刊《体育与科学》的栏目设置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苏州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的体育学博士点的研究特点风格影响。可见, 我国体育博士点的研究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栏目设置比重的。
3 体育博士点师资力量是提升核心期刊质量的保障
师资力量是体育学博士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往往评价一所高校的高低排名问题都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力量。强大的师资力量不仅能带动区域文化的飞速发展, 也能同样影响整个区域的研究风格。从近年核心期刊的发文量观察发现, 发文作者大多集中在高校的教授、专家等, 特别是各个体育博士点院校的博士导在论文和学术文章的发文量和权威性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不仅如此, 导师的学术风格、科研成果、知识结构、研究体系等都对博士生的学习模式、生活态度、思维意识都产生很大影响。并且核心期刊编辑的聘任也多聘请知名博士生导师担任期刊主编或者学术顾问等高级管理人员, 这更加说明我国体育学博士点师资力量的重要性, 不仅是对我国体育科研后备人才的培养的保障, 也是对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质量的保障, 更是对我国学术科研水平不断提升的保障。
4 体育博士点国内外交流是引导核心期刊学术争鸣的手段
体育博士点的国内外交流主要体现在注重国内体育类院校间学术交流, 对我国区域特色和存在差异进行相互补充和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论坛等对体育相关领域国外的研究动向和科研水平进行吸收和借鉴的过程。同时加强留学生、交换生等和国外体育类院校间联合培养的教育手段, 为了完善对博士生的指导, 部分院校通过聘请外校专家或是国内外的知名学者共同指导的培养措施, 这些变革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体育博士点师资队伍的压力, 增进了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深度, 并能有效地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这都成为促进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学术争鸣的前提。况且我国体育博士点的国内外交流不仅是对中文类核心期刊的学术争鸣起到引导作用, 同样也对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与国际著名检索系统俄罗斯《文摘杂志》 (AJ)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体育索引》 (CSA:PEI) 、加拿大《国际体育文献数据库》、波兰《哥白尼索引》 (IC) 、SCI、EI等国内外包含体育类的多个知名检索期刊和数据库的刊源对比提升空间。
5 体育博士点对后备博士培养是开发核心期刊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我国体育博士点对博士的培养现状一直都是个难题, 不同的博士点都按自身学校特点和开设适宜的学科方向进行招生, 各院校开设研究专方向不一致, 不注重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和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的过渡问题, 一些院校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为了追求博士学位只能放弃已学专业转向其他研究方向的理论学习。这也给我国各高校的博士点对外招收异地或异校的考生带来了很大的局限,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其次是部分体育类院校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和研究方向不明确等问题的出现, 导致无法突显体育学科的研究特点。而伴随着多学科领域的交叉和融汇, 其他学科的科研人员也逐渐涉足到体育研究的领域, 甚至在一定层面的理论价值更具研究意义, 因而带给体育博士越来越大的威胁。如:历史学专业学者研究体育史学, 教育学专业学者研究体育教育学, 经济专业学者研究体育消费学等现象。反观我国体育学博士选择课题和论文往往局限于宏观理论上, 缺乏微观的实践研究;或者是研究实际体育中表象问题, 又缺乏理论的支持。再加上研究方法和课题选择上缺乏创新性和实用性, 都构成了对体育学博士培养的障碍因素。因此, 如何在适应我国基本国情下采用合理的方式对体育学博士的培养问题, 成为提升我国学术科研水平进展的关键所在, 也是开发核心期刊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结语:
可见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文本质量是目前我国体育学术水平的主要代表, 为了保障我国体育学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发展, 很大程度上把重任放在了体育学博士点的构建和完善上。即使就目前来看, 我国体育学博士点在开设专业和招收人数上相比其他主要学科还显得很短缺, 但是只要坚持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教育方针, 顺应体育学科改革的方向和发展动态, 伴随着体育学博士点办学特色的多元化及中西方体育科学的日益沟通融汇, 我国体育学博士培养的数量和质量都将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 也必将带动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的高效发展。因此我国体育学博士点的构建和完善对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起到保障和巩固的作用, 而中文核心期刊也成为引导体育学科促进理论争鸣的基石, 为我国高层次体育人才提供了一个交流反馈的学术平台, 两者在互益过程中共同促进着我国体育学科不断壮大。
摘要:中文核心期刊一直是代表学术最高层次的文本象征, 往往看待某人或某地区之间学术水平和师资力量时, 中文核心期刊的发文量、被引量、H值指数、转载量等就变成了主要的衡量标准。可见, 中文类核心期刊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极受重视, 而作为培育我国高水平顶尖人才的博士点, 同样在文化教育领域中具有极大影响力。通过从中国期刊网 (CNKI) 、中国社会科学引文 (CSSCI) 和《复印报刊资料·体育》这三种国内主流数据库中收集所需资料, 检索到目前相关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从发文作者学历分布层次中发现, 具有博士及以上学位的专家、学者是核心期刊发文情况的中坚力量。所以, 不可忽视作为培养我国顶尖体育学术人才的体育学博士现状与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的联系是密切相关的。
关键词:体育学博士点,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
参考文献
[1]刘文娟, 陈勇, 崔建强.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科领域学者学术影响力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2, 31 (2) :11-15.
[2]庄亮.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评价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11, 2 (2) .
[3]李军.我国16种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文献计量指标分析[J].体育学刊, 2009, 16 (8) :109-115.
[4]卢石, 刘文娟.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的评价现状及研究走向[J].体育科学, 2006, 26 (2) :82-85.
[5]陈颇.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评价指标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 2010 (2) .
新形势下文学期刊的现状问题与出路 第2篇
一是刊物定位不明确。经历了社会变革而保存下来的文学期刊, 虽有自身多年来沉淀下来的风格,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大众读者思想认识的变迁以及越来越多元化的文化语境和读者口味, 使一些文学期刊没有跟上潮流的变化, 无法准确地定位自身的特色, 左右摇摆不定, 这样的文学期刊是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大潮中站稳脚跟的。
其次, 办刊理念保守落后。文学是社会发展和人们现实生活的反映, 因此, 文学期刊应该紧跟时代的潮流, 成为思想和精神的载体, 然而许多文学期刊办刊理念落后, 沦为小众自娱自乐的圈子, 这样的文学期刊是无法承载起传递精神文明的作用的, 其也将必然被时代所淘汰。
第三, 经营体制的弊端。由于历史原因, 我国的文学期刊还一直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 没有用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体制去促进文学期刊健康发展的, 导致文学期刊在经济上长期依赖国家和主管政府的支持。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 社会文化思想的迅猛发展, 文学期刊要想吸引更多的读者, 单纯依靠政府支持和原有的体制模式是很难再继续发展下去的的。同时, 文学期刊的管理者又习惯于计划经济的操作模式, 没有形成现代化的有效的经营管理体制, 使文学期刊在产业化道路上举步维艰。更严重的是体制和经营理念的落后致使发行量大量萎缩, 期刊的社会覆盖面积和经济效益也急剧下滑, 这样一来, 很多文学期刊在这种恶性循环中慢慢的失去了竞争力。
2 文学期刊的出路
2.1 以市场和读者为中心, 坚持产业化和集团化方向
笔者认为, 文学期刊的生存危机, 归根结底就是读者危机, 究其原因是中国的文学期刊是为作者办, 是读者迁就作者, 读者是文学期刊的“衣食父母”, 没有读者的肯定, 文学期刊是没有出路的, 以此我们要细致认真的调查研究划分读者市场, 确定期刊的目标读者群体, 然后再针对他们需求进行规划和调整。在现行情况下, 主编们也都强烈地意识到了读者的力量, 所以期刊的发展方向要适当的去适应读者的口味和喜好, 坚持以读者为中心, 调整为作家办刊的旧思路, 树立为读者办刊的新思路, 全方位、多广度、立体化的面向大众读者, 本着为读者服务, 让读者满意的宗旨, 全面更新内容, 提高质量, 这样才能使文学期刊获得读者的认可。
要想在激烈的文学市场中有一席之地, 文学期刊应该积极的寻找与市场的契合点, 定位与市场的关系, 通过市场的方法来谋求发展, 笔者认为文学期刊应以市场化公司化经营管理理念, 通过走集群化、产业化的道路来做大做强, 以点带面, 形成文学期刊集群, 扩大传播广度和影响深度。只有这样才能在文学期刊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2.2 坚持优质化和品牌化方向, 突出特色, 形成风格, 发挥刊物的品牌效应
笔者认为一份好的文学期刊应该努力形成独特的风格和鲜名的特色, 办出自己的品牌。试想, 在从多“似曾相识”的文学期刊中, 如果不能形成自己的“闪光点”, 那么是很难被读者记住的。因此我们不仅要深入读者, 准确把握文学潮流、捕提时代发展的脉搏, 还需持之以恒, 坚持自己的“闪光点”, 把我们文学期刊的独特的风格和成熟的品牌的转化为更高的经济价值。
期刊的风格和特色就是其声誉和口碑, 比如一提到高中学生必选的课外读物, 大家就会想到《智慧与思维》《青年文摘》, 一提到情感类期刊, 就会想到《知音》《家庭》, 像这样的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有较大的影响力及较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期刊, 又何愁没有销量。所以形成独特的风格和鲜名的特色, 强化文学期刊的品牌意识, 是文学期刊走出重围的必需之策。
树立文学期刊的风格和特色, 就要坚守自己的“闪光点”, 彰显个性特征, 强调文学美感, 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在这方面, 综合性文摘期刊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它的发行量在1981年创刊时还不足10万, 但是25年来《读者》始终坚持博采中外, 荟萃精华, 倡导人文关怀。以其清新雅致、温润纯净的风格弘扬真善美, 为广大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优质和滋养心灵的绿色空间。用其高品位高量的作品赢得了广大青少年读者的青睐, 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 2006年4月突破1000万, 刷新中国期刊发行量的纪录。连续十年占据着期刊市场“龙头”的位子。
2.3 以新媒体为支点.坚持网络化和数字化方向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电子化, 网络化以深入人心, 与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由此纸质媒体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文学期刊也难以掩饰其自身的劣势,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不注重对自己作品的数字信息化的改造, 那么到最后只能被时代的发展所抛弃。因此文学期刊的数字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我们要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的推进网络化和数字化, 要利用信息网络和数字技术整合期刊的各类优势内容资源, 充分认识和利用新媒体, 发挥新媒体平台作用, 建立文学期刊网站、数字业务平台, 实现文学期刊出版的数字化。同时文学期刊还可以利用网络建立新型的宣传策略和发行渠道, 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期刊的宣传成本, 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文学期刊扩展新的商机, 从而进一步从而提高文学期刊的核心竞争力。
在新形势下, 文学期刊如果拒绝了信息和网络, 就拒绝了时代, 拒绝了读者, 拒绝了未来。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 数字化大潮势不可挡, 然而传统文学期刊的数字化出版经营理念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 但不可否认, 文学期刊的网络化和数字化是未来必然的发展趋势。
3 结论
文学期刊提供了作者呕心沥血的创作成品, 反映了特定时期的思想变迁和社会发展, 同时让读者感受了阅读的愉悦和心灵的慰藉。在社会的发展浪潮中, 文学期刊以文学为支点, 在新科技环境下, 不断革新和发展, 在新媒体和市场之间找到出口, 适应市场, 充分结合利用新媒体去扩大自己优势, 建立自己的发展舞台。与此同时, 文学期刊始终守护着文学属性, 不要忘其本离其宗, 保持固有的个性特征和文学色彩。文学期刊的路在何方, 也许就在眼前, 就在当下。文学期刊的发展之路, 依然任重道远。
摘要:五千年的华夏文明铸造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 文学期刊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在历史长河中曾几度繁华辉煌, 然而文学期刊在新的社会发展潮流和新的信息科技条件下遇到了很多新问题和困惑。文学期刊的发展之路在何方, 值得研究和深思。
关键词:文学期刊,现状,出路,产业化
参考文献
[1]胡伟.新媒体语境下文学期刊的现状与出路[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13 (8) .
[2]张启智, 邹军.当代文学期刊的现状及走向[J].理论界, 2009 (6) .
体育学期刊 第3篇
根据2011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 (核心版) 的数据, 《南方水产》 (2011年更名为《南方水产科学》) 的总引频次、影响因子等多项指标比去年有了明显的上升。在12种入选的水产学类期刊中, 《南方水产》的影响因子为0.994, 综合评价总分为53.5, 仅次于《中国水产科学》和《水产学报》, 列第三位, 其中综合评价总分排名比去年上升了5位。在全部入选的1998种期刊中, 《南方水产》的影响因子和综合评分排名分别为第125位和第304位, 较去年的第553位和第905位排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南方水产》杂志自2005年创刊以来, 不断发展创新, 求真务实, 期刊的编辑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受到了业内同行的一致认可和充分肯定, 已成为我国华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水产类期刊。
*摘自2011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 (核心版)
体育学期刊 第4篇
一、美国民族音乐协会 (Society for Ethnomusicology)
美国民族音乐学会 (以下简称SEM) 是三大国际民族音乐协会之一, 另外的两个民族音乐协会分别是国际传统音乐协会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Traditional Music ICTM) 以及英国民族音乐学论坛 (British Forum for Ethnomusicology) 。SEM协会的成立与发展几乎是伴随着“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发展而来的。
事实上SEM的成立并不是世界上第一次企图要构建一个能够包容世界音乐的协会。在SEM成立之前, 欧洲的一些学者例如Frances Densmore、Helen Roberts (1) 以及George Herzog已经在他们的工作中体现出了对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而这些人的创作灵感大多来源于维也纳人Guido Adler (3) 以及英格兰人Alexander Ellis (2) 在1885年发表的文章中对于民族学的探讨, 希望要平等的对待世界上所存在的每一种社会音乐。
后来, 民族音乐学者的研究趋势开始跟随澳大利亚学者Erich Moritz von Hornbostel (4) 的研究方向, 他创造了一种对乐器发展的研究系统 (Musical Instrument Classification) 既比较音乐学, 这种研究系统被沿用至今。 (5) 1950年荷兰音乐学家Jaap Kunst (6) 在其著作《民族音乐学》 (ethon-musicology;a study of its nature, its problems, methods representative personalitied) 中首次提出要用“Ethno-musicology”这个复合词来代替沿用已久的“比较音乐学comparative musicology”。几乎是在同时, SEM的创办者也在美国人类学会议中提出了对人类音乐研究的兴趣。
1953年11月在美国费城举办的美国人类学会议期间, Willard Rhodes (7) 、David P. Mc Allester (8) 以及Alan P. Merriam (9) 三位教授发现他们对南美印第安人音乐有着共同的研究兴趣, 提出是否可以组织一个团体, 将那些和他们一样对民族音乐学、民族音乐历史及民族音乐学研究方法等相关学科感兴趣的学者联系起来。于是三位教授建立了一个非正式的关于筹划SEM的协议, 成为创建SEM的第一步。同年12月这几位教授一起参加了于纽黑文市举办的美国的音乐学年会, 会议主席团成员Charles Seeger (10) 提出“对其他文化中的音乐演奏不可只是听, 必须加强其重量”的研究意见, 在Seeger的帮助下, 他与另外三位教授共同拟定并发行了第一期民族音乐学时事通讯《Ethno-musicology》, 这个时事通讯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民族音乐学研究领域所作的连载式出版物。
第一期《Ethno-musicology》被分送给了大约300名与民族音乐学有关系的个人和相关机构, 其中大约有70人加入民族音乐学的学会, 起初这70位名会员全部来自于美国地区。1955年4月第三期时事通讯出版时全世界已经开始有472人收到这份时事通讯, 参与的会员也从美国地区扩展到了加拿大地区以及其他的一些地区。
随着世界各地研究者对民族音乐学研究兴趣与热情的不断加深, 1955年的9月第五期Ethno-musicology时事通讯中写道:民族音乐学协会将与1955年11月18日第54届波特兰美国人类学会联合举办并成立民族音乐学学会。会议中, 选举产生了第一届民族音乐学协会理事会的成员, 主席:Williard Rhodes, 名誉主席:Curt Sachs, 副主席:Mieczlaw Kolinki, 秘书及财务, Mieczlaw Kolinki, 编辑:Alan Merriam, 由卫斯理大学赞助出版该通讯稿。
根据SEM官网中的统计 (11) , 现今已有超过180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民族音乐学者加入了这个协会成为会员。会员们会通过从不同的文化角度以及社会角度来检视世界各地的音乐形态。将音乐作为研究整个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探讨人对音乐的认知、情感、语言、舞蹈、视觉艺术、宗教信仰、社会组织、集体认同以及音乐与政治、音乐与经济、音乐与心理学等各个方面的问题。
二、对Ethnomusicology期刊的介绍
Ethnomusicology的出版几乎可以见证SEM的发展甚至是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发展, 从第一期仅10页的时事通讯发展到现在每卷期约有10篇左右的文章发表以及固定有对书本、录音、电影等文献的回顾及评论等, Ethnomusicology期刊更希望为民族音乐学领域提供一种资源的共享。
(一) Ethnomusicology期刊的出版及发展历程
第一期Ethnomusicology出版于1953年12月 (Vol. 1, No. 1, Dec., 1953) , 被装订于8.5×11英寸的小册子上 (约25×28厘米) , 这一期的出版甚至不能被称为“期刊”, 编辑用“Newsletter”来为其命名。整册被分为“导论”、“劄记与新闻”、“文献”、“现今文献”、“录音”这几个部分。第一期的导论由Alan P. Merriam着笔, 他提出“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加入到民族音乐学研究的队伍中来。” (12)
在第一期的书目部分, 仅记载了非洲地区以及美国印第安那地区的一些文献。到1954年12月出版的时事通讯中 (Vol. 1, No. 3, Dec., 1954) , 编辑组成员在期刊中公布了1952年至1954年美国及加拿大地区学校对民族音乐学科建设情况的统计。当时, 美、加地区约有11个学校开设有相关民族音乐学领域的课程, 被记录在案的学校分别为:亚洲学院 (Asia Institute) 、哥伦比亚大学 (Columbia University) 、印第安纳大学 (Indiana University) 、社会研究新学院 (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 、纽约大学 (New York University) 、西北大学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学院 (Queens College)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北卡罗来纳大学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华盛顿大学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美国韦恩州立大学 (Wayne University) 。 (13) 在这一期的文献部分, 新出现了一些对大洋洲、亚洲、欧洲等地区民族音乐研究的相关文章。
1956年第七期4月刊 (Vol. 1, No. 7, Apr., 1956) , Willard Rhodes在该期刊中发表了第一篇关于民族音乐学的论文On the Subject of Ethno-Musicology (14) , 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期刊发表论文。1956年第八期9月刊 (Vol. 1, No. 8, Sep., 1956) David P. Mc Allester在所发表论文An Apache Fiddle (15) 中第一次附上照片、乐器示意图以及演奏乐谱的手稿记谱。
1956年9月5日SEM在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举办了第一次年会, 年会中组委会宣布决定将Ethnomusicology从时事通讯扩展到期刊杂志, 所以1957年9月第11期 (Vol. 1, No. 11, Sep., 1957) 才是Ethnomusicology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期, 教授Alan P. Merriam成为该期刊的第一位编辑。
(二) Ethnomusicology的特刊及其特色章节介绍
JSTOR期刊网站中, 截至2016年3月15日, Ethnomusicology期刊已更新至第60卷。在这些卷期中, Ethnomusicology设计了一些特刊, 例如针对某一个地区做专刊或是周年统计专刊等等。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整理, 笔者将这些特刊呈现如下:
这些周年纪念专辑的主要文章是对西方民族音乐学发展史的综述和反思类文献。
除了以上这些特刊外, Ethnomusicology每十年会将之前所发表论文进行统计及整理:
Ethnomusicology的期刊尤其重视对文献的收集和整理, 在期刊的内容设置上, 编辑者会对书评、音评及影评投入更多笔墨。现有的60卷期刊中, 每一卷期的“评论”部分, 除了丰富的书目外, 还有部分针对某一位研究者或是某一领域的专题书目 (Special Bibliography) 。例如1959年卷三第一期发表的第一期专题书目:Articles and Reviews on Folk and Art Music of Central Asiatic Peoples from Sovetskaya Musika 1950-1955;1959年卷三第二期:A Bibliography of Japanese Magazines and Music;关于人物的专题书目简介如1998年第四十二卷秋季刊:Natalie Curtis (1875-1921) 等等。
对“音响资料评论” (Recording Reviews) 和“影片录影资料评论” (Film and Video Reviews) 的章节, 是Ethnomusicology的独有部分。“音评”及“影评”均采用固定的格式书写, 即:先列原书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页码、定价及有无谱例、照片、插图、表格、地图、索引、词汇表等等, 是否附带磁带或唱片等其他资料, 然后是正文部分, 最后是评论作者与作者单位的落款, 并类出参考书目。
(三) Ethnomusicology近期论文发展趋势
以2014年第58卷在Ethnomusicology上所发表的16篇论文为例:
第一期6篇:The Politics of Silence:Music, Violence and Protest in Guinea (沉默的政治:在几内亚的音乐, 暴力和抗议) ;Who Owns an Interpretation? Legal and Symbolic Ownership of Norwegian Folk Music (最终属于谁?挪威民间音乐的所有权) ;Transnational Migrations and You Tube Sensations:Korean Americans, Popular Music, and Social Media (跨国迁移以及You Tube的感知:韩裔美国人、流行音乐和社会媒体) ;Musical Boundary-Work:Ethnomusicology, Symbolic Boundary Studies, and Music in the Afro-Gaucho Religious Community of Southern Brazil (音乐边界工作:民族音乐学, 符号学的边界, 与音乐巴西南部的非洲裔尼奥宗教社区) ;Envisioned, Ensounded, Enacted:Sacred Ecology and Indigenous Musical Experience in Yoreme Ceremonies of Northwest Mexico (展望, 制定:在墨西哥Yoreme仪式中的宗教社会生态学与本土音乐体验) ;Mapping Music:Cluster Analysis Of Song-Type Frequencies Within And Between Cultures (测绘频率, 聚类分析歌曲在不同文化之间音讯 (台湾原住民音乐) ) 。
第二期4篇:Peircean Thought As Core Theory For A Phenomenological Ethnomusicology (以皮尔士思想为理论核心的对民族音乐学的研究现象) ;Aficionados, Academics, and Danzón Expertise:Exploring Hierarchies in Popular Music Knowledge Production (爱好者, 学者和丹泽专长:探索在流行音乐知识生产层次结构) ;“Just Exotic Enough”:Swedish Chamber Klezmer as Postnational World Music and Mid-East Proxy (“只要异国情调”:瑞典商会克莱兹梅尔的后民族世界音乐和中东地区代理) ;Guitar Playing and Representation in the Changing Locations of New York City’s African Music Scene (在纽约市的非洲音乐场景的改变位置的吉他演奏和代表) 。
第三期6篇, The Musical Instrument as National Archive:A Case Study of the Kazakh Qyl-qobyz (将乐器作为国家档案:以研究为Kazakh Qyl-qobyz例) ;Saga’s Sorrow:Femininities of Despair in the Music of Radical White Nationalism (佐贺的悲哀:妇女在在激进的白人民族主义) ;The Hard Work of Screaming:Physical Exertion and Affective Labor Among Mexico City’s Punk Vocalists (一种辛苦的尖叫工作:在墨西哥城的朋克歌唱家的体力活动与情感劳动) ;Krishna, Christians, and Colors:The Socially Binding Influence of Kirtan Singing at a Utah Hare Krishna Festival (克里希纳, 基督徒和颜色:科尔坦的歌唱在犹他州的克利须那节在社会上的影响) ;Dialect, Diffusion, and Balinese Drumming:Using Sociolinguistic Models for the Analysis of Regional Variation in Kendang Arja (方言, 扩散和巴厘岛击鼓:用社会语言学的模式研究分析Kendang Arja的差异) ;Listening to the World but Hearing Ourselves:Hybridity and Perceptions of Authenticity in World Music (仅仅听到世界但听不到自己的声音:混杂和的感知真是的世界音乐) 。
在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发现最新的民族音乐学领域研究热点以传统音乐为核心, 加入了对流行音乐的研究、对宗教音乐研究、对性别的研究、对音乐表演与音乐空间转移的研究、音乐与符号的研究、音乐与政治的研究、音乐与所有权的研究等等。
三、SEM官网介绍
SEM的官方网站 (www.ethnomusicology.org) 成立于1999年11月。为读者及研究者提供了更好的线上学习交流环境。2004年开始, SEM加入JSTOR, 现在可以在JSTOR中阅读2011年以前的全文, 而2011年以后的只能看到题目及摘要。
官网的工作左侧有12个分栏, 分别是“Home”、“About us”、“Membership”、“Sound future”、“Groups”、“Publications”、“Prizes”、“Special projects”、“Conferences”、“Resources”、“Latest news”、“Members’area”。笔者将重点介绍“about us”、“groups”以及“publications”这三个栏目。
(一) “about us”
“about us”栏目被划分为十个小分栏, 分别介绍了SEM协会、民族音乐学学科、如何运用SEM网站、SEM的历史、SEM的管理方案、SEM的各个栏目的编辑及联系方式、SEM的荣誉会员、关于SEM的一些常见的问题以及论文声明比分。
在对SEM简介中, 协会提出了民族音乐学发展的五年计划:希望要在学院和公共领域为民族音乐学学科创建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提高民族音乐学的为公众带来的作用与贡献;促进民族音乐学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加强民族音乐学学科在学士及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基础教学。
在对民族音乐学学科的介绍中, 协会简单的介绍了什么是民族音乐学, 并列举了全球74个开设相关学科的学校的特色简介及连结。
在民族音乐学协会历史栏目中, 附有四位创始人 (Willard Rhodes、David P. Mc Allester、Alan P. Merriam以及Charles Seeger) 1971年拍摄的合影以及1980年Willard Rhodes在SEM创办25周年之际所写的立业简史。还有包括SEM大事记时间记录;SEM历届协会主席名单;历届年会时间、地点统计;大会主席名单, 还有对SEM有杰出贡献的人例如创刊编辑Ronda Sewald、Alan Burdette、Mark Miyake赞助人Judith Becker、Alan Burdette等, 这些都被一一在登记在网站上。
网站还提供了现任编辑名录, 现任期刊主编为罗切斯特音乐学院的Ellen Koskoff教授, 另有书评主编, 路易斯安那大学拉菲特分校Mark F. De Witt教授;唱片评论主编, 凯尼恩学院Maria Mendonça教授;影评兼最新影片目录主编,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rank Gunderson教授。除了期刊以外, 该杂志社还设置了如简报、SEM学生新闻及SEM官方网站, 并分别由独立的编辑负责, 所有编辑的联系方式均添加于官网中 (16) 。
(二) “groups”
民族音乐学协会以团队的模式存在, 除了核心协会SEM以外, 该协会设有十几个分会。分会主要以研究方向划分, 在官网中显示的小组有:非洲音乐研究小组、民族音乐学实际应用小组、多样性和差异研究小组、舞蹈动作研究小组、教育小组、性别研究小组、民族音乐学历史研究小组、土著音乐小组、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音乐研究、流行音乐研究、宗教音乐研究、女性研究、南亚音乐表演研究、学生部门。
当然除了这些小型的组织以外, 民族音乐学协会还有一些对一些地区或领域有兴趣的特别兴趣小组, 例如阿拉伯音乐研究小组、日本表演艺术小组、犹太音乐研究小组、音乐与暴力研究小组等等。协会中还设有三个附属的研究机构, 分别是中国音乐研究、韩国音乐研究以及亚洲音乐研究。这三个研究机构都有自己的负责人以及期刊及网站。
除了每年一次的民族音乐学年会, 为促进该协会的发展, 在北美地区还会举行各分会的年会。
(三) “publications”
在出版物部分除了我们已知的Ethnomusicology期刊外, SEM还设有简报及SEM学生专栏。除此之外, SEM官网还设置了民族音乐学文章的翻译部及有声博客专栏这两个较为特殊的期刊。
在这个部分中有声博客的专栏是笔者认为非常有趣的一部分, 例如2014年6月16日的博客是由斯洛维尼亚科学和艺术学院Ana Hofman博士所发表, 表达了一些他对于对自发组织的维也纳音乐合唱团的认识。除了一般期刊可以做到的图文并茂以外, Ana Hofman博士在文末附上了一段合唱团的演唱视频, 使阅读者与作者及文章内容更为接近, 更易读懂。这个栏目的成立使得SEM不仅仅是使用文字来传递资讯, 希望用更加生动的方式来推广民族音乐。现在该栏目组的主编为James R. Cowdery, 主要成员还有Nilanjana Bhattacharjya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Rachel Colwell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Sandra Graham (巴布森学院) 、 Frederick Moehn (伦敦国王学院) 。
由于书目及唱片的不断增加, 从2000年起原先刊登于期刊的书目、唱片影片目录以及相关的硕博士论文部分也转移到网站, 可以在SEM简报及Ographies中查阅。
(四) 其他
每年SEM会在年会中颁发十几个奖来鼓励研究者对民族音乐学的研究热情。这些奖励都公布于网站民族音乐学协会的网站中, 需要自己申请。而设定的金斯特奖、西格奖和瓦克斯曼奖这三个以三位元杰出民族音乐学家的名字命名奖项, 分别授予一年中在民族音乐学期刊中发表论文的最佳大学生论文和在年会上提交的最佳大学生论文。
网站上也同时也会公布近期的论坛及会议情况, 向全世界征集稿件, 促进同领域间的合作关系。当然网站对已经举办的研讨会的会有一些资料整理, 现在为方便学习更是可以通过网路观看会议的一些视频记录。
今年 (2016年) , 民族音乐学第61次年会由华盛顿大学与史密森尼民俗录音室联合举办, 于11月10日到13日在华盛顿欧尼肖雷汉姆酒店 (The Omni Shoreham Hotel) 召开, 我们可以在SEM官网首页看到大会的议程及一些专题讨论会。
四、结语
通过对SEM的历史发展、对民族音乐学期刊Ethnomusicology的文献分析以及对SEM官网的使用学习, 我看到了西方学者学术研究中所具有的视野的宽度、理性思维的深度及一种强烈的人文关怀的温度在其中, 任何一个视角的研究都有可能调动出音乐文化中的不同的声音。只是民族音乐学期刊多年来的文章仍然以西方的民族音乐研究为主, 对于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的民族音乐研究相对较少体现, 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学习西方学者的研究方法, 将其运用于本土音乐研究上, 以扩大研究的视野。
参考文献
[1]郝苗苗.21世纪美国民族音乐学研究新动态——以英文期刊Ethnomusicology为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10, 03:120-128.
[2]郝苗苗.从美国期刊《民族音乐学》看世界音乐的研究动态[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9, 04:97-103.
[3]徐康荣.美国的《民族音乐学》[J].黄钟 (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 1991, 04:117-118.
[4]Society for Ethnomusicology.In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Retrieved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Society_for_Ethnomusicology (Accessed 28 October 2014) .
[5]Merriam, Alan P., (1953) .“Introduction”, Ethnomusicology.1 (1) , pp.1-2.Retrieved from http://www.jstor.org/stable/924106 (Accessed 11 October 2014) .
[6]Bonnie C., Wade, (2006) .“Fifty Years of SEM in the United States:A Retrospective, ”Ethnomusicology.50 (2) , pp.190-198, accessed Retrieved from http://www.jstor.org/stable/20174447 (Accessed 16 October 2014) .
[7]Rhodes, William, (1980) “SEM History, ”The Society for Ethnomusicology Website, Retrieved from http://www.ethnomusicology.org/?page=History_Founding. (Accessed 7 October 2014) .
体育学期刊 第5篇
一、广州市第二中学图书馆期刊室的工作情况
1. 期刊征订
藏是为用,选好期刊是开展期刊资源服务的关键。广州市第二中学 (以下简称“广州二中”) 图书馆遵循以电子期刊为主,纸质期刊为辅的原则来进行期刊征订,因为电子期刊种类繁多,能够满足教师的教研、教学工作及师生平时的消遣阅读需求,且价格远远低于纸质期刊。同时,图书馆也征订了约300种的纸质期刊,以“精、好”为标准,广泛咨询各学科组的意见,以征订各学科组的核心期刊为主;社科类刊物则征订一些常见、常用的期刊,种类基本涵盖了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各个类目,在各个类目中又有所侧重。
2. 期刊的阅读推广
为全面推广阅读,随时随地让师生享受阅读的愉悦,广州二中图书馆的期刊室实行全开放的自助化管理模式。
(1) 保证开放时间
开放时间除学校安排的正常休息时间外,其他时间段都是开放阅览时间,教师和学生可自助阅览、借阅。
(2) 室内阅读与短期外借相结合
广州二中期刊室的过刊、现刊全部面向教师外借,并提供随时随地的便捷自助借阅服务。对学生则是有选择地外借,即一个学期图书借阅量达20册的学生方可开通期刊借阅服务。期刊借阅的期限教师为7天,学生为3天。
(3) 过刊“漂流”,赠送阅读
与很多中学图书馆多年保存期刊不同的是,广州二中对所有的期刊保存期限为5年,对5年以上的过刊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处理方式。教育教学类的期刊免费赠送给相应的科组、处室使用;社科类的期刊采用“漂流”的方式,放置在宿舍区、课室内、校园图书漂流站内供学生随意取阅;一些收藏性、使用性比较强的期刊,则在校园跳蚤书市上以“以书换书”的方式来处理。
(4) 每学年在期刊室举行各式各样的活动,大力推广期刊室
每学年开学初和读书节活动期间,广州二中图书馆期刊阅览室都推出“入室有奖”的活动,即前50名到期刊室阅览的读者可以领取一份精美礼品。定期在校园网上发布期刊目录,编制期刊导读,对重点期刊、特色期刊进行宣传展示等。结合学校教学开展情况,在期刊阅览室举办阅读课、研究性学习等活动;在期刊室举办知识问答、过刊赠送等活动,以吸引学生前来。
(5) 面向教学科研开展期刊信息导航服务
按类型、学科编写各种针对性较强的期刊目录。例如《馆藏期刊目录及简介》《电子期刊使用手册》《数字资源检索指南》《文学类馆藏期刊目录及简介 (学生用) 》《科普类馆藏期刊目录及简介 (学生用) 》等。还根据各类考试及学科教研,编制专题期刊类目索引,发布在校园网和本校图书馆微博上,或粘贴在学生宿舍区,指引师生到馆查阅。
3. 期刊室的阅读管理
(1) 制定详细的管理规则
制定详细的管理规则是进行阅读推广和服务的重要前提。广州二中图书馆详细制定了《期刊阅览室管理总则》《期刊外借及丢失、损坏赔偿规则》《常用期刊使用指引》《读者自助借阅细则》等。制度的制定以人为本,变“藏”为“用”,执行制度既有原则性,又有一定的灵活性,严而不死,宽而不乱。
(2) 期刊分编、上架实行自动化借阅管理
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对期刊进行分类,数据入库,张贴分类书签、条码,并按类上架,实行系统自动化到刊登记、分编,实行计算机自动化外借。
(3) 专人严格管理
期刊阅览室要实现期刊外借服务,提供信息参考咨询,就必须有专业的工作人员来严格管理期刊室。期刊阅览室的管理人员既要有图书馆专业知识,又要有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需熟练操作计算机,具备良好的外语水平,才能胜任期刊文献的搜索整理、分类编目、资料查询等工作。
二、对中学图书馆期刊阅览室工作的三点思考
1. 期刊参考咨询工作:定人定题,提供个性化的专门服务
所谓定人定题服务,是针对教学、科研的需要,选择特定的人群或者特定的课题提供一对一的信息服务。在多媒体环境下,查找一般性资料已经非常便捷,教师习惯于直接从网络上获取资料,少有通过图书馆去查找资料的。因此结合学校的科研课题及科组教师教育教研需要,开展“定人定题”的参考咨询服务;面向校内重点学科和科研课题带头人、课题小组提供定题服务。定人定题的专门服务不仅可以避免工作的盲目性,也能最大限度地实现馆藏信息价值的最大化,且能提升图书馆及阅览室的服务层次,使得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功能更具特色。例如广州二中图书馆为本校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构建面向新课程的校本发展模式的行动研究”提供专门的信息服务。针对本课题不同的子课题要求,参与每个子课题小组的不同研究阶段的会议,明确课题的需求及不同研究阶段所需资料要求,搜集、整理并提供课题组所需的参考资料。
2. 全面推广期刊外借服务
期刊外借不仅能满足读者的需要,还能提高馆藏利用率。但目前我国上到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下到中小学图书馆,期刊外借服务依然很少。由于受传统的“重藏轻借”思想的影响,图书馆的大部分工作者认为期刊建设应首先保证其完整性、连续性、系统性,而期刊外借容易丢失,会破坏这种完整性,使其整体功能受损。但随着“读者是上帝”的意识越来越强,期刊外借势在必行。何况“藏”应该是国家图书馆、各级省市图书馆的主要职能,中学图书馆应该以借阅、阅读推广为主,要最大限度满足在校师生的阅读需求。
期刊外借能让师生随时、随地翻阅资料,灵活地利用阅读时间,但全面推广外借也需注意和思考一些问题:期刊外借必然会增加许多工作量,会带来期刊的丢失和损坏,因此要结合本馆的人力情况,合理安排人员管理好期刊室;结合本校师生的实际情况,是逐步开通部分期刊的外借,还是全部期刊外借,都需要认真规划和思量;如何实现严格管理和方便读者借阅相结合;期刊丢失或损失如何处罚,并针对丢失和损失情况采取怎样的管理对策;等等。
3. 结合多媒体技术环境,建设多媒体电子期刊阅览室
21世纪步入信息网络化社会,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也发生着根本性改变。从20世纪90年代图书馆界的“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观点的讨论,到现在的“服务”观念,进而“体验”观念的提出,必然要求图书馆提供数字化与网络化的期刊服务。
目前不断涌现的学术网期刊、娱乐网期刊、知识网期刊、龙源人文电子期刊、博看网期刊等不同名称数字期刊资源,以及光盘版期刊、电子版期刊、数据库期刊等不同知识文献电子载体期刊的出现,都为建设多媒体电子期刊阅览室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购买适合中学阅读的数字化期刊资源,在期刊阅览室安装多媒体阅读终端,提供上网浏览信息的设备,提供数字化阅读设备,例如移动阅读器,提供终端数字资源下载服务,让学生不仅可以阅读到纸质期刊、电子期刊,同时还可以顺畅地下载各类对学习、生活有益的数字资源,自由复制所需的资料。
数字化时代,读者的“自我服务”意识不断加强,图书馆与读者的关系在发生着变化,多媒体期刊阅览室的建设不仅能丰富馆藏资源,最大限度满足师生的阅读需求,也是时代的要求和趋势。
参考文献
[1]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公布:0-17周岁未成年人初步研究结论[J].出版参考, 2011 (13) :10.
[2]李静云.新课程改革下对中学图书馆期刊开发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 (10) :51-53.
中国体育学术期刊论文篇目辑览 第6篇
欧洲与南美职业足球俱乐部青少年培训模式的比较研究
(沈佳 等文) 中国体育科技.2009 (3)
1897-1898年清代武举制度的变革
(魏烨) 体育学刊.2009 (1)
中国国家队科研现状及发展讨论
(李晨峰, 张晓琳) 中国体育科技.2009 (3)
集体项目运动队组织气氛测试结构模型的研究
(马德森) 中国体育科技.2009 (3)
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比赛成败归因研究
(王洪彪 等文) 中国体育科技.2009 (3)
“一元训练理论”及其与“二元训练理论”之争是错位
命题下的话语式论境
(邓运龙) 中国体育科技.2009 (3)
生命价值与金牌价值的博弈
(刘会平 等文) 体育学刊.2009 (1)
焦点解决短期咨询技术在运动心理咨询中应用评介
(赵国明 等文) 中国体育科技.2009 (3)
大学生体育活动和网络游戏的流畅体验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周晖, 王进) 中国体育科技.2009 (3)
视频强化表象训练的效果
(李安民 等文)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 (1)
影响大学生心理障碍分析与对策
(朱淦芳) 湖北体育科技.2009 (1)
运动员参赛心理风险的理论建构
(石岩, 吴慧攀) 体育与科学.2009 (1)
“阳光体育运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陈仁蒙) 湖北体育科技.2009 (1)
竞技体育中教练员信息认知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刘向) 中国体育科技.2009 (3)
我国CBA赛场危机管理预警系统研究
(田文学, 田学礼) 中国体育科技.2009 (3)
当代青少年体育审美的特点与体育美育的基本途径
(王深, 陈俊钦) 中国体育科技.2009 (3)
传统项目学校的体育人文教育之研究
(金赛英, 叶途) 中国体育科技.2009 (3)
基础科学
中国运动生物力学研究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霍洪峰 等文) 中国体育科技.2009 (3)
足球运动疲劳与恢复
(党存财) 湖北体育科技.2009 (2)
竞技体育异化与运动员权益保障问题之伦理审视
(陈淑奇, 龚正伟) 体育学刊.2009 (1)
关于健康第一基本理念的思考
(谭广 等文) 体育学刊.2009 (1)
内质网应激和热休克与运动
(李焕春, 肖国强) 体育学刊.2009 (1)
论博尔特的运动天赋与勤奋
(左威) 湖北体育科技.2009 (2)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及恢复手段
(王国栋, 尹小俭) 湖北体育科技.2009 (2)
跑酷运动的体能特点及训练方法
(郭立三) 湖北体育科技.2009 (2)
内蒙古自治区城乡老年人体质现状的调查分析
(车志宏) 湖北体育科技.2009 (2)
腹部脂肪分布对青年肥胖女性有氧功率车
运动后过量氧耗的影响9
(马宝玲 等文) 中国体育科技.2009 (3)
建立我国城市社区运动医学健康服务体系的构想
(王晓东, 许婕) 体育学刊.2009 (1)
月经周期对女运动员耐力运动时物质代谢及激素变化的影响
(付德荣 等文) 体育学刊.2009 (1)
中国国家武术散打队冬训训练监控与机能评定
(赵光圣 等文) 中国体育科技.2009 (3)
POCT (即时检验) 在运动生化检验中的实施
(李松波 等文) 体育学刊.2009 (1)
技能熟练程度对反馈频率适宜值的影响研究
(陈敬) 中国体育科技.2009 (3)
疲劳恢复与心理肌肉放松
(江旭氢) 湖北体育科技.2009 (2)
体育产业
基于STV三角营销的湖南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营销
(曹刚, 彭艳军) 体育学刊.2009 (6)
收益管理在体育场馆经营中的应用
(詹步强) 体育学刊.2009 (5)
我国城市青少年体育消费品更新周期的调查研究
(郭聪聪 等文) 浙江体育科学.2009 (3)
论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市场化运作的制度变迁
(唐晓彤) 浙江体育科学.2009 (3)
体育保险中介与我国体育保险业的发展
(陈洪平) 浙江体育科学.2009 (3)
宁波市体育产业结构布局研究
(章永健) 浙江体育科学.2009 (3)
杭州地区体育旅游整合系统开发的研究
(常德胜) 浙江体育科学.2009 (3)
我国市本级单项体育协会发展路径的选择
(任峰) 浙江体育科学.2009 (3)
杭州市城市体育设施现状调查研究
(纪涌盛) 浙江体育科学.2009 (3)
群众体育
下一个10年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战略选择
(董新光) 体育学刊.2009 (6)
政策视角下社会体育公平探析
(王海荣 等文) 体育学刊.2009 (5)
现阶段极限运动休闲的需求模型
(赵意迎, 王雷亭) 体育学刊.2009 (4)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女性休闲体育
(欧平) 体育学刊.2009 (5)
加快构建新农村全民健身体系的设想
(王瑞珏) 浙江体育科学.2009 (3)
浙江省卫生系统女职工参与休闲体育状况研究
(王峻) 浙江体育科学.2009 (3)
体育锻炼对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李玉华) 浙江体育科学.2009 (3)
学校体育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验课程方案的改革
(李艳霞, 崔雪梅) 湖北体育科技.2009 (2)
近十年国内体育社会学科研现状分析
(刘英梅) 湖北体育科技.2009 (2)
阳光体育运动形式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钟海明) 湖北体育科技.2009 (2)
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课堂之探索
(李德奇) 湖北体育科技.2009 (2)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篮球裁判员的实践
(高楠) 湖北体育科技.2009 (2)
塑造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全新模式的研究
(侯斌, 罗舰) 湖北体育科技.2009 (2)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运动科学专业课程设置解读
(李铁, 丁树哲) 体育学刊.2009 (1)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篮球专业教师教学科研状况的调查
(史振瑞, 练碧贞) 湖北体育科技.2009 (2)
宿州学院体测不及格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研究
(陈冲) 湖北体育科技.2009 (2)
对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田凯) 湖北体育科技.2009 (2)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现状调查及对策
(余长青, 李潜艇) 湖北体育科技.2009 (2)
试析体育运动对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影响
(黄剑, 李佳敏) 湖北体育科技.2009 (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学校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李旭天 等文) 湖北体育科技.2009 (2)
对排球普修课技术考核及评价方法的研究
(彭前, 吴波) 湖北体育科技.2009 (2)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女生排球选项课中的应用
(吴彩荣) 湖北体育科技.2009 (2)
体育教学中生命体育观渗透之研究
(戎富春) 湖北体育科技.2009 (2)
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相关研究及评价
(王继帅, 樊炳有) 体育学刊.2009 (1)
青海牧区学校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
(赵永魁 等文) 体育学刊.2009 (1)
“学校体育学”课程建设回顾与展望
(曲宗湖, 顾渊彦)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 (1)
体育专业教育领域“学科”与“术科”之争辩
(刘斌, 何志林)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 (1)
“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中小学体育 (与健康) 课程改革
(喻坚)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 (1)
美、日、英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比较及启示
(梁立启 等文)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 (1)
竞技体育
备战第29届奥运会中国女子排球队及主要对手技
战术打法特点的分析与研究
(尹兆友 等文) 中国体育科技.2009 (3)
对排球选项课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
(李世想 等文) 湖北体育科技.2009 (2)
2008奥运会中外女排二传手技能运用效果的统计分析
(魏倩 等文) 湖北体育科技.2009 (2)
我国男子马拉松运动成绩发展研究
(石宏杰 等文) 中国体育科技.2009 (3)
女子链球优秀运动员张文秀技术动作分析
(晏韬, 晏路明) 体育学刊.2009 (1)
国内外女子链球优秀运动员旋转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邓罗平, 许占鸣) 体育学刊.2009 (1)
“启导式”健美操教学新法的实践研究
(王操惠) 湖北体育科技.2009 (2)
中国竞技健美操男单项目难度动作及价值分析
(许凌 等文) 湖北体育科技.2009 (2)
传统体育
论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与整理
(高媛 等文) 浙江体育科学.2009 (3)
我国传统体育媒体化的思考
(王庆军) 体育学刊.2009 (4)
蔡玉明五祖拳的文化传播
(翁信辉) 体育学刊.2009 (4)
论现代竞技武术套路中的非语言艺术
(杨连芳, 林小美) 浙江体育科学.2009 (3)
关于基层竞技武术套路比赛中动作质量评分的研究
(孙若海 等文) 浙江体育科学.2009 (3)
赫哲族传统体育的形成及流变
中国体育学术期刊论文篇目辑览 第7篇
论以“权利保护”为依归的我国体育法建构
(尤旭 等文)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 (1)
构建适合运动员的板块循环教学模式
(郭振)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 (1)
新农村多元化公共体育服务形式实证研究
(王小娟 等文) 体育科学.2012 (2)
论体育人类学研究范式中的田野调查关系
(杨海晨 等文) 体育科学.2012 (2)
基于E-sicence模式的我国体育科研协作品台的设计与开发
(马云超 等文) 体育科学.2012 (2)
全运会制度60年演变 (19492009)
(张建会) 中国体育科技.2012 (2)
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中我国体育事业的转型发展
(李圣鑫)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 (1)
服务型政府视角下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任德利)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 (1)
我国体育服务业定价依据及其策略研究
(刘征)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 (1)
组织变革视野下中国非常营利体育组织发展障碍及路径
(孔维峰 等文)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 (1)
我国体育科学研究国际化探究
(高奎停 等文) 中国体育科技.2012 (2)
现代体育本质原价值与青少年生命本体关联的哲理透析
(但艳芳)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 (1)
中国体育现代发展范式的转换与变迁历程
(李斌)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 (1)
中国城市女性体育参与分层现象的质性研究
(熊欢) 体育科学.2012 (2)
全球化视域下中国体育发展的反思
(王志威)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 (1)
影响运动员社会化的家庭环境因素研究
(姚辉州 等文)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 (1)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乡镇体育公共服务研究
(范冬云)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 (2)
我国残疾人体育基本公共服务研究
(肖丽琴)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 (2)
补贴与项目委托契合下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创新
(王俊 等文)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 (1)
基础科学
运动损伤加剧的技术性原因分析
(李广 等文)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 (1)
我国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后手直拳击打环节相关肌群的EMG特征及其运动学分析
(吴瑛 等文) 中国体育科技.2012 (2)
有氧运动诱导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大电导钙激活
加通道活性增加
(石丽君 等文) 体育科学.2012 (2)
五禽戏锻炼对老年人抗氧化能力和肠道乳酸菌的影响
及相关性研究
(李燕领 等文) 中国体育科技.2012 (2)
运动对年轻女性肥胖者机体氧化应激水平及其相关
因素的影响
(陈海春 等文)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 (2)
四川震后肢残学生一般现状调查、运动能力测评与体育
康复对策研究
(李雪 等文) 中国体育科技.2012 (2)
六味地黄汤对运动性疲劳大鼠肾脏损害的影响
(陶澜 等文)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 (1)
不同运动强度对高脂血症小树血脂的调节作用研究
(朱淦芳 等文) 中国体育科技.2012 (2)
健身气功五禽戏辅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的研究
(何萍 等文)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 (1)
我国优秀男子网球运动员运动损伤调查
(叶松)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 (2)
赛乐棒“泰勒式”扭转运动对网球肘的康复研究
(陈香仙 等文)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 (2)
太极拳锻炼对肥胖老年人肠道益生菌和血脂代谢影响
的相关性研究
(周涛 等文)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 (1)
向心训练与离心训练对大鼠腓肠肌H反射的影响
(周思红 等文) 中国体育科技.2012 (2)
振动训练队速滑运动员下肢肌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刘英伟 等文)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 (1)
排球运动员步态支撑期的足底压力特征
(沧海 等文)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 (1)
体育产业
以运动服装为主营业务的体育用品制造也上市公司业绩评价
(张宏伟) 体育科学.2012 (2)
中国职业体育市场准入监管的理念建构与功能实现
(李燕领 等文) 中国体育科技.2012 (2)
我国体育产业的SWOT分析及其发展战略研究
(唐广宁)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 (1)
基于“钻石模型”提升我国体育产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董晓春 等文)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 (1)
非均衡发展战略视角下我国冰雪体育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姚小林 等文)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 (1)
辽宁中部体育旅游带构建研究
(郭长寿 等文)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 (1)
中原城市群体育旅游资源分析及市场开发策略研究
(闫树人)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 (1)
我国东部省份体育产业的行业结构布局及政策研究
(童莹娟 等文) 体育科学.2012 (2)
体育用品产业政策效率的影响因素:来自福建泉州的证据
(杨京钟 等文) 体育科学.2012 (2)
基于钻石模型的我国体育产业政策体系研究
(张林玲 等文)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 (2)
群众体育
基层群众体育运动中的社会精英:一个乡镇门球协会精英
群体的个案考察
(胡科) 中国体育科技.2012 (2)
我国农民体育生活方式发展特征研究
(刘志敏 等文)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 (1)
农民运动会发展现状及趋势探析
(朱海涛)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 (1)
给予分层线性模型的我国城市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研究
(宁科 等文) 体育学刊.2012 (2)
社会转型中农村体育“五要素”的提出及阐释
(刘梅英)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 (2)
农村体育投入体系与农民健康关系的实证研究
(谢静月 等文)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 (3)
临界功率理论在龙舟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方志军 等文) 体育学刊.2012 (2)
学校体育
我国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的时代背景与实施原则
(张永保 等文)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 (2)
高校体育公共服务影响因素研究
(王萍 等文)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 (1)
项目教学模式 (PBL) 在《体育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于建)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 (1)
论学校体育的生活立场
(沙金 等文)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 (1)
基于WEB虚拟技术的跆拳道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实践
(钟亚平 等文)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 (1)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王颖)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 (1)
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欣赏能力影响因素及其相关分析
(严荣山)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 (2)
基于德尔菲法筛选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标准的具体指标
(郭太玮 等文) 体育学刊.2012 (2)
体育教师胜任力模型建构研究
(卢三妹 等文) 体育学刊.2012 (2)
我国汉族学生体质发展趋势研究
(赵霞) 体育学刊.2012 (2)
华南理工大学生体育协会的地位与发展策略
(皇帝全 等文) 体育学刊.2012 (2)
港澳地区幼儿体育教育研究及对大陆的启示
(冉建 等文)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 (4)
四川省农村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谢昌雄 等文)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 (3)
竞技体育
2011年瑞士女排精英赛中日之战失利原因分析与重要启示
(谭世文)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 (1)
影像反馈对乒乓反手发短球动作技能学习的影响
(赫平家)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 (1)
男子举重优秀运动员抓举技术动作特征分析
(俞忠友 等文)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 (2)
我国拳击+91kg级伦敦奥运会主要对手的技战术特征分析
(王德新 等文) 中国体育科技.2012 (2)
山东省与国内优秀男子拳击小级别运动员组合拳运用
对比分析
(韩跃刚)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 (1)
第16届男篮世锦赛中国对于对手投篮方式与得分比较
(张利超 等文) 体育学刊.2012 (2)
CBA 20102011赛季个队攻防实力对比与竞争格局分析
(曹卫华) 体育学刊.2012 (2)
篮球技术统计软件的研制
(茅洁 等文)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 (2)
中国女篮中锋与世界强队优秀中锋技术运用对比研究
(万宏)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 (3)
对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出国培训的思考
(刘鎏)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 (3)
传统体育
武术体育文化传承研究
(次春雷)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 (1)
早期精武体育会武术传播寻绎
(王占奇)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 (1)
我国古代投壶运动考
(秦海生)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 (2)
“费遗”视野下的武术文化传承断想
(王传方)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 (1)
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与运动成绩关系的研究
(赵秋菊 等文)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 (1)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社会功能
(朱奇志)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 (2)
“三新观”视域下中华武学的继承开拓与发展
(杨耀华)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 (3)
日本民族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启示
体育学期刊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