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振动排痰仪
体外振动排痰仪(精选4篇)
体外振动排痰仪 第1篇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4年1月~2015年9月选取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收治的老年COPD合并肺部感染患者396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②COPD合并肺部感染;③经评估可耐受机械叩击;④无严重精神疾患及生命垂危的患者;⑤研究对象均知情且自愿参加此次研究。COPD诊断标准参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9];肺炎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肺炎诊断》[10]。其中,男215例,女181例,年龄60~81岁,平均(69.15±5.38)岁。根据患者采用的不同排痰方式分为对照组(人工叩击组,n=132),10 min组(G5体外振动排痰仪每次治疗时间10 min,n=132),20 min组(G5体外振动排痰仪每次治疗时间20 min,n=132)。不同组别患者的年龄、性别、肺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研究委员会批准。
注:FVC:用力肺活量,FEV1:第1 秒时间肺活量;FEV1%:第1 秒时间肺活量和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
1.2 方法
两组入院后均采用临床常规治疗[11],包括应用敏感抗生素、沐舒坦祛痰、营养支持、超声雾化吸入及氧气吸入等。整个常规治疗过程中,护士均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嗽以助排痰[12]。 对照组患者采用人工叩击法[13]辅助排痰,护士协助患者取坐位,一只手扶患者肩部,另一只手手指并拢拱成杯状,腕部放松,迅速而规律地叩击患者背部,每次叩击时产生空响,且不使患者感到疼痛,叩击时自下向上,由外向内,每次治疗时间10 min,每天2次。 10 min组患者采用由美国通用医学物理治疗设备公司生产的G5 体外震动排痰仪辅助排痰,采用自动模式,震动强度20 CPS,治疗时叩击接合器上的箭头均指向主支气管[7]。护士协助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后,双手持震动排痰仪的叩击头在患者背部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缓慢移动,每次治疗时间10 min,每天2 次。20 min组患者采用的G5 体外震动排痰仪治疗方法与10 min组相同, 但将每次治疗时间设定为20 min,每天2 次。
1.3 观察指标
①24 h痰量:护士指导患者深呼吸后屏气3~4 s,咳出深部痰液,置于一次性集痰器中,记录早晨7∶00~次日早晨7∶00 24 h痰量,记录7 d取平均值。②患者体温、血常规恢复正常时间与住院时间。③治疗7 d后行肺功能评估,使用意大利Quark PFT-1肺功能仪对老年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查,受检者为立位,每人测试2~3次,选择最佳值;参考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时间肺活量(FEV1)、第1秒时间肺活量和用力肺活量比(FEV1%)。④不同组别治疗时护士的疲劳度。⑤观察副作用发生情况,包括烦躁、呼吸急促与呼吸困难。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20 min组患者治疗后24 h痰量、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血常规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10 min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10 min组患者治疗后24 h痰量、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血常规恢复正常时间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 < 0.05;与10 min组比较,#P < 0.05
2.2 三组患者治疗后肺功能比较
20 min组患者治疗后肺功能指标FVC、FEV1、FEV1%与对照组、10 min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10 min组患者治疗后肺功能指标FEV1、FEV1%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P < 0.05; 与10 min组比较,#P < 0.05;FVC: 用力肺活量;FEV1: 第1 秒时间肺活量;FEV1%:第1 秒时间肺活量和用力肺活量比
2.3 三组护士治疗疲劳程度比较
10 min与20 min组护士治疗疲劳程度低于对照组(P < 0.05);10 min组护士治疗疲劳程度与20 mi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4。
2.4 三组患者治疗副作用情况比较
三组患者治疗后烦躁、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及副作用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5。
3 讨论
老年人机体抵抗力与免疫力随着年龄的增高而逐渐下降,更易发生肺部感染[14]。 老年COPD患者合并肺部感染与中青年肺部感染临床表现特征不同[15]。老年人由于咳痰乏力使得痰液不易咳出,阻塞气道正常的通气功能,造成病程较长,治疗效果差[16]。 胸部物理治疗(CPT)是一种增加呼吸肌功效与协调性的治疗技术[17],体外振动排痰属于胸部物理治疗的一种方式,低频振动与深穿透性相结合的特性使得体外振动排痰仪成为老年COPD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辅助治疗的重要手段。
本研究显示,20 min组患者24 h痰量显著多于10 min组与对照组, 体温、 血常规恢复正常时间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10 min组与对照组,且肺功能各项指标优于10 min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表明G5 体外振动排痰仪单次治疗时间延长后可增加老年COPD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排痰量, 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控制肺部炎症,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更能利用舒张支气管平滑肌与缓解支气管黏膜水肿的作用, 保持呼吸道畅通[18],改善肺功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三种辅助排痰方式治疗副作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表明将G5 体外振动排痰仪的单次治疗时间延长至20 min时,大部分老年患者能够耐受,未出现明显副作用,具有较好的治疗安全性。 但由于本次研究的高龄老年患者较少,可能会对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建议护士在临床为高龄患者排痰并延长单次治疗时间时,可让患者选择侧卧位[19,20,21], 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面部表情等,若患者自述不适或出现呼吸困难、呼吸急促等应立即停止操作[22,23,24],避免出现治疗副作用。
本研究还表明,20 min组护士治疗疲劳程度与10 mi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在G5体外振动排痰仪临床应用时,可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护士人力资源情况等综合考虑。在患者身体状况允许、护士人力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可将排痰仪的单次治疗时间延长至20 min,可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使用G5 体外振动排痰仪为老年COPD合并肺部感染患者排痰时, 单次治疗时间20 min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次治疗时间10 min与传统人工叩击法,且使用安全,无明显副作用。 提示临床应用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G5 体外振动排痰仪的单次治疗时间,以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研究G5体外振动排痰仪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部感染患者排痰时的最佳单次治疗时间,探讨最佳辅助排痰治疗方案。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9月选取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COPD合并肺部感染患者396例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排痰方式分为对照组(人工叩击组,n=132),10 min组(G5体外振动排痰仪每次治疗时间10 min,n=132),20 min组(G5体外振动排痰仪每次治疗时间20 min,n=132)。比较三组患者的排痰情况、肺功能改变、治疗副作用及护士疲劳度。结果 20 min组患者24 h痰量高于10 min组和对照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血常规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10 min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 min组患者治疗后肺功能指标FVC、FEV1、FEV1%明显高于对照组和10 mi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治疗疲劳程度10 min与20 min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 min组与20mi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烦躁、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副作用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5体外振动排痰仪单次治疗20 min的排痰效果优于单次治疗10 min及传统人工叩击法,且治疗时患者无明显副作用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体外振动排痰仪 第2篇
关键词:肺部感染,老年病人,振动排痰仪,护理
老年肺部感染在临床上较为多见, 多数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由于老年病人抵抗力下降, 咳痰无力, 易造成病人呼吸道堵塞, 引起窒息。振动排痰仪主要是通过采用不同振动频率, 其冲击力能够透过皮层、肌肉组织, 达到细小支气管, 使黏附于气道内壁的痰痂松动、脱落, 从而利于病人咳出, 起到振动排痰作用。它具有着力均匀、保持恒定的节律和力度、易于接受等优点[1]。本科使用振动排痰仪机械辅助排痰, 取得了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科2011年3月—2013年8月老年肺部感染病人60例, 其中男39例, 女21例;年龄68岁~82岁 (73.0岁±9.1) 岁;慢性支气管炎20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2例, 支气管哮喘并感染18例。入选病例特点:病人意识清醒, 痰液黏稠, 肺部听诊干湿啰音明显, 且咳嗽无力, CT提示肺部有一侧或两侧感染。将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两组病人对比性别、年龄、病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两组病人均常规给予翻身、抗感染、雾化吸入治疗, 均在雾化吸入后半小时进行排痰治疗。对照组采用人工叩背:病人取端坐位或是侧卧位, 护理人员五指并拢, 掌指关节屈曲成半握拳, 利用腕部的力量, 由下而上, 由外向内有节奏的叩击病人背部, 并鼓励病人咳痰, 叩击的力量以病人能耐受为宜, 每次叩击10min, 每天2次。观察组采用振动排痰仪进行排痰, 叩击头用圆形海绵接头, 频率可从低频开始选择, 适应后可调节频率为20Hz~30Hz, 每次5min~10min, 2次/天。护理人员持手柄, 海绵接头贴紧皮肤, 可采取坐位、侧卧位、仰卧位, 叩击顺序与人工叩击顺序相同, 注意避开心脏及胃部。操作时动作轻柔, 鼓励病人咳嗽, 以及时排除痰液, 并协助病人擦拭痰液。注意倾听病人主诉, 如有不适, 及时停止操作。
1.3 评价指标
显效:排痰后听诊肺部无湿啰音, 呼吸音达到正常, 指尖血氧饱和度 (SpO2) ≥96%或SPO2升高10%以上, 7d后痰液明显减少, 湿啰音范围明显缩小。有效:痰液易咳出, 无明显痰鸣音, 呼吸音基本达到正常, SPO2≥93%或SPO2升高7%以上, 7d后痰液明显减少, 湿啰音范围有所缩小。无效:痰鸣音、湿啰音存在, 呼吸音弱, SPO2无改善[2]。
1.4 统计处理
数据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分析, 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 (%)
3 护理
3.1 严格掌握振动排痰机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各种原因引起的排痰能力下降或因感染等引起的分泌物过多或排出阻塞的肺部疾病, 均可应用振动排痰机辅助痰液排出。禁忌证:有胸部皮肤或皮下感染、肺出血及咯血、气胸及脊柱肿瘤、凝血机制异常或不能耐受震动者, 均不宜采用振动排痰机排痰[3]。
3.2 治疗前的护理
治疗前应详细了解病人的病情, 评估有无禁忌证, 与病人及家属做好沟通, 取得理解和配合。根据病变部位, 听诊肺部啰音的情况, 选择合适的体位。
3.3 治疗过程中的护理
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认真倾听病人的主诉, 如痰液较多可暂停操作, 协助病人咳出痰液后再继续操作。每次排痰的时间控制在10min左右, 避免病人过于疲劳。如病人的呼吸、面色、血氧饱和度、心率发生改变, 应立即停止操作, 并通知医生予以紧急处理。
3.4 治疗后的护理
治疗结束后, 听诊病人的肺部啰音有无改善, 观察痰液的量、颜色和性质, 并对排痰效果进行评估并记录。
3.5 健康教育
在治疗期间与病人解释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认识程度。探讨积极应对、配合治疗的方法, 以提高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指导病人进行肺功能锻炼, 有效咳嗽、咳痰, 避免受凉。
4 小结
老年肺部感染的病人, 由于肺功能低下、咳嗽无力, 致使痰液淤积在呼吸道内, 引起肺部感染, 继而导致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甚至呼吸衰竭。人工叩背由于力度不均匀, 病人会有不适感, 且对护理人员体力要求较高。振动排痰仪的原理是通过采用不同振动频率, 使黏附于细小支气管内壁的痰痂松动、脱落, 从而利于病人将痰液咳出, 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 改善肺通气状态。因受力均匀, 病人感觉有按摩作用, 易于接受, 从而可以提高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以及治疗效果。本组60例病人在使用振动排痰仪7d后排痰量增加、动脉血氧饱和度升高及肺部啰音减少, 痰鸣音消失。与人工叩背相比, 可以更好地控制老年病人的肺部感染, 促进病人恢复, 缩短住院时间, 且减少护士的劳动强度。因此, 振动排痰仪的排痰效果优于人工叩背排痰。
参考文献
[1]李凡, 黄丽.振动排痰仪对COPD患者排痰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 2009 (6) :19-20.
[2]张友芳, 成守珍.振动排痰法应用于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及护理[J].当代护士, 2008 (4) :33.
体外振动排痰仪 第3篇
关键词: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振动排痰仪,疗效
肺部感染是当前临床中常见的疾病之一, 若未能及时控制, 极易带来呼吸衰竭等问题。部分患者肺部感染后, 有较多分泌物使气道阻塞, 影响肺换气功能, 二氧化碳潴留以及机体缺氧等因此而产生。实际治疗中, 除做好基本的营养支持外, 也要求进行湿化气道、体位引流以及鼓励咳痰等。通过临床实践研究发现, 将振动排痰仪引入到治疗过程中, 可取得显著治疗效果。本次研究将就此进行分析。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1月医院收治的138例肺部感染合并呼吸衰竭患者, 男86例, 女52例, 年龄49~74岁, 平均 (60.4±2.8) 岁。其中只管扩张合并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合并肺部感染、急性支气管肺炎以及术后肺部感染等各39例、38例、32例、29例, 经过胸部CT、X线胸片, 确定为肺部感染。将138例患者随机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9例,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两组患者治疗中均进行营养支持、雾化吸入、抗感染、常规氧气吸入以及利用呼吸机辅助通气等。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取人工拍背排痰方法, 治疗中患者以坐位或侧卧位为主, 每日排痰3次, 每次持续10min。排痰时护理人员应做到手掌凹形、手指关节微曲, 对患者背部从上至下叩击, 叩击频率与力度需保证患者耐受, 且能够达到排痰目标[1]。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利用振动排痰仪进行治疗, 每日3次, 分别为早、中以及睡前, 每次持续10min。振动排痰仪应用时, 需以患者可承受程度为依据, 保证叩击头合适, 且以10~60CPS速度为主, 为使叩击、振动相结合, 需对叩击头接触患者的位置适时调整, 取侧卧位, 叩击与振动结合后, 若患者无法翻身, 可直接在前胸应用10min, 对于可翻身的患者, 要求前胸与后背叩击、振动应用共10min[2]。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入院1~7d的排痰量进行观察, 比较两组患者每日排痰量。治疗7d后, 比较患者各项指标变化情况, 包括P (CO2) 、P (O2) 与Sp O2等。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得出数据由SPSS17.0软件统计处理, 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计量资料,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7
2. 结果
2.1 患者入院治疗1~7d排痰量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入院治疗1~7d, 1~5d两组患者排痰量均逐渐增多, 随后减少, 其中2~5d观察组患者平均排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 P (CO2) 、P (O2) 与Sp O2各项指标比较
观察组P (CO2) 低于对照组, P (O2) 与Sp O2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3. 讨论
肺部感染在症状上多以痰量增多、痰液性状、咳嗽、体温变化以及呼吸困难等为主, 在发病原因上表现为创面侵袭性感染、手术麻醉、肺不张、肺水肿、误吸、吸入性损伤以及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等。若未能及时做好治疗工作, 极易引起呼吸衰竭情况, 尤其在老年群体中表现更为明显。尽管采用人工扣背排痰法应用效果较为显著, 但其相比振动排痰仪, 在治疗效果上相对较差, 原因在于人工拍背排痰中, 力量轻重很难控制, 患者需频繁进行体位变换, 且护理人员消耗的体力也较大, 特别在排除肺泡产生的分泌物方面, 效果更难以保证, 对于深部小支气管也无法取得良好效果[3]。而振动排痰仪应用下, 其应用于排痰治疗中主要表现为2种力上, 包括: (1) 与身体表面垂直的力, 作用为松弛与液化支气管黏膜代谢物、表面粘液; (2) 与身体表面的平行的力, 可将液化的黏液从体外排除。另外, 由于振动排痰仪应用时, 细小支气管可受其低频作用力作用, 无需要患者频繁变换体, 操作更加容易[4]。
本次研究中发现, 观察组在排痰效果上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P (O2) 与Sp O2高于对照组, 对呼吸功能的改善以及促进肺部炎症吸收等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充分说明振动排痰仪的应用效果较为显著。实际利用振动排痰仪治疗中, 医护人员需注意结合胸部CT与X线片结果, 标识分泌物较多、炎症最重部位, 确保在治疗中做到有的放矢, 使治疗效果得以提高。同时, 治疗前需对患者是否存在血管畸形、肺部恶性肿瘤、胸腔出血、胸壁疾患、皮下感染以及无法耐受机械振动等情况进行明确, 若存在这些问题应禁止使用振动排痰仪。此外, 振动排痰仪应用, 应注意部分患者由于对振动排痰仪知识了解较少, 易产生焦虑、紧张以及排斥心理, 要求医护人员做好排痰仪相关知识讲解工作, 并将可能出现的反应说明, 以此使患者治疗依从性提高[5]。
振动排痰仪的引入, 对治疗肺部感染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在排痰量以及各项指标改善等方面优势极为明显, 应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费丽燕, 夏丽丽.振动排痰仪对肺部感染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J].天津医药, 2012, 3 (2) :167-168.
[2]刘金萍, 胡江飞.振动排痰仪在肺部感染合并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学, 2013, 9 (20) :77.
[3]汤春菊.体外振动排痰仪在长期住院治疗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 2014, 6 (21) :3299-3301.
[4]富利英.体外振动排痰仪对气管切开患者预防肺部感染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4, 12 (1) :2185, 2187.
体外振动排痰仪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8月至2010年6月共招募51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受试者分别接受人工叩背和体外振动排痰操作, 先后顺序随机, 其中男18例, 女33例, 年龄21~36岁, 平均 (25.5±4.67) 岁。操作者51名, 均为ICU护理人员, 分别对受试者实施体外振动排痰机排痰和人工叩背法排痰操作, 先后顺序随机, 其中男3例, 女48例, 年龄21~45岁, 平均 (24.9±4.06) 岁。两种方法排痰前操作者与受试者的SpO2、脉率、呼吸、收缩压、舒张压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 人工叩背法:受试者取侧卧位, 操作者五指并拢, 向掌心微弯曲, 呈空心掌, 手部肌肉及手腕放松, 轻轻拍打受试者背部, 拍打时用腕部或肘关节力量, 从肺底到肺尖, 从肺外侧到内侧, 叩击10min。
(2) 体外振动排痰法:选用雅思YS8002CX型体外振动排痰机, 受试者取侧卧位, 操作者选择低频频率, 调节时间10min, 顺序同人工叩背。
1.3 观察指标
(1) 操作者、受试者的SpO2、脉率、呼吸、收缩压、舒张压。
(2) 操作者、受试者的主观舒适度。舒适度分为3级:1级为很不舒适;2级为不舒适但能耐受;3级为舒适。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数据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等级分组资料采用Ridi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方法排痰后受试者SpO2、脉率、呼吸、收缩压、舒张压的变化
两种方法排痰后受试者SpO2、收缩压、舒张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脉率、呼吸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表1) , 体外振动排痰法对受试者的脉率、呼吸干扰小, 客观舒适度优于人工叩背法。
2.2 两种排痰法操作后操作者SpO2、脉率、呼吸、收缩压、舒张压的变化
两种排痰法操作后操作者SpO2、舒张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脉率、呼吸、收缩压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表2) , 体外振动排痰法对操作者的脉率、呼吸、收缩压干扰小, 客观舒适度优于人工叩背法。
2.3 受试者行两种方法排痰的舒适度比较
受试者行体外振动排痰和人工叩背的舒适度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表3) , 体外振动排痰的舒适度明显优于人工叩背。
例
2.4 操作者行两种方法排痰操作的舒适度比较
操作者行体外振动排痰和人工叩背操作的舒适度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表4) , 体外振动排痰操作的舒适度明显优于人工叩背。
3 讨论
3.1 排痰效果
呼吸道分泌物潴留是肺部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排痰是清理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的关键。人工叩背法是一种较经典的排痰方法, 临床上只需徒手就可以进行, 其操作方便, 效果肯定[2]。操作者五指并拢, 向掌心微弯曲, 呈空心掌, 手部肌肉及手腕放松, 轻轻拍打患者背部, 拍打时用腕部或肘关节力量, 从肺底到肺尖, 从肺外侧到内侧, 以3~6Hz的频率有节奏地反复叩击[3]。胸廓叩击产生的压缩空气释放机械能, 通过胸壁传导至肺部, 促进黏附于气管壁的痰液有所松动, 并利于分泌物向外移动。体外振动排痰是近年来使用的一种新的排痰方法。振动排痰机根据胸部物理治疗原理, 在患者身体表面产生特定方向、周期变化的治疗力, 其中垂直方向治疗力产生的叩击、震颤可促使支气管黏膜表面黏液及代谢物松弛和液化, 水平方向治疗力产生的定向挤推、震颤帮助已液化的黏液按照选择的方向排出体外, 有效地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4]。
3.2 舒适度的比较
人工叩背排痰是操作者通过自己的外力由空中向病人背部叩击而产生震动, 叩击力只作用于浅表层, 需要病人体位配合, 操作者手部的力量轻重不容易掌握, 叩击力量过轻则起不到良好的排痰效果, 过重则病人不易耐受, 且易受操作者情绪、疲劳状况、经验等的影响, 患者易感觉疼痛不适、操作者易产生疲劳感, 主观舒适度差。体外振动排痰有深穿透力, 产生的治疗力可穿透皮层、肌肉、组织和体液, 不受患者体位影响[5];治疗力持续稳定, 使用方便, 简单易学, 避免了人工叩背力量的随意性;治疗力变化较为缓和, 有助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松弛紧张的肌肉, 缓解平滑肌痉挛, 促进入睡[6]。患者舒适感较强, 特别适用于耐受力较差的患者, 操作者的舒适感也大大增加。
通过对体外振动排痰与人工叩背的比较, 结果显示, 受试者行两种方式排痰后SpO2、收缩压、舒张压相比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脉率、呼吸相比, 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 , 体外振动排痰法对受试者的脉率、呼吸干扰小, 客观舒适度优于人工叩背法;操作者行两种方式排痰操作后SpO2、舒张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脉率、呼吸、收缩压相比, 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 , 体外振动排痰法对操作者的脉率、呼吸、收缩压干扰小, 客观舒适度优于人工叩背法。表3、4表明, 体外振动排痰法操作者和受试者的主观舒适度均优于人工叩背法, 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 。
综上所述, 体外振动排痰法操作者和受试者的主、客观舒适度均优于人工叩背方法, 是一种受试者和操作者更能接受的排痰的有效措施, 能较好地体现双重人文关怀, 应用于临床, 在治疗疾病的同时, 不但增加患者的舒适度, 体现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而且可以减轻护士的疲劳感, 体现对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 避免护理人力资源的流失[7], 间接地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 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黄佳怡, 白菁.人文关怀对护士工作积极性的影响[J].中国疗养医学, 2010, 19 (4) :329-331.
[2]肖荷妹, 李兰静, 崔朝勃.老年人有效叩背排痰方法探讨[J].临床肺科杂志, 2010, 15 (7) :1041-1042.
[3]王蓓, 刘雪琴.气道排痰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7) :63-65.
[4]孙明珠, 阮桂荣, 王彬.振动排痰机在胸部物理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J].中国康复, 2005, 20 (2) :85-86.
[5]王惠芳, 方敏, 邓兴瑞.振动排痰机对机械通气病人排痰的影响[J].护理研究:中旬版, 2005, 19 (8) :1535-1536.
[6]王雪斐, 张雪芳, 金学勤, 等.振动排痰机对卧床患者舒适度的影响[J].交通医学, 2007, 21 (4) :478-479.
体外振动排痰仪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