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伏羲庙的导游词
天水伏羲庙的导游词(精选4篇)
天水伏羲庙的导游词 第1篇
中国西北地区著名古建筑群之一,原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地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西关伏羲路。一九六三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导游词是关于天水伏羲庙,是甘肃的热门景点之一。欢迎前来阅读,希望对你们有帮助。天水伏羲庙导游词1
大家好!现在我们来到了人文始祖伏羲的祭祀地——天水伏羲庙。
天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古称成纪、秦州,8000余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成为华夏文明的摇篮。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哺育了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开创了博大精深的伏羲文化。
伏羲在我国历史上位居三皇之首,代表了我国原始社会的一个历史阶段——伏羲时代。伏羲的传说在中国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尚书》和《易经》等书,都对伏羲事迹、功德进行高度概括,从而奠定了伏羲在在中国古史中的首席地位。
根据我国古史记载,伏羲又称庖牺、宓羲、炮牺等多种称呼,它们均有“伏化牺牲”的意思。因此,我国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认为伏羲是我国原始社会渔猎畜牧经济时代的杰出代表。
有关伏羲的出生有一段非常美妙而神奇的传说。相传他的母亲华胥氏,感孕一个巨大的足迹,12年后在天水生下了伏羲。古人以12年为一纪,伏羲的诞生地也就被称为成纪。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感孕神话,反映了我**系氏族社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社会阶段。
相传伏羲的外表奇特,“蛇身人首”。早在40年代,闻一多先生考证,“蛇身人首”实际上是我国远古时期龙图腾的遗迹,因此伏羲是中华民族龙的祖先。考古发掘证实,天水是龙图腾的起源地,天水史前文化曾发现我国最早的人首蛇形图案,被认为是伏羲的化身。
伏羲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们由野蛮向文明时期过渡的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仰观天象,俯查地理,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进行科学总结,创画了八卦,来教导人们趋吉避凶,表现万物的变化法则,对人类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伏羲创造了书契,取代了结绳记事的方法,后来促成中国文字的产生。伏羲制定了男婚女嫁的婚姻礼制,确立了文明社会一夫一妻制的基础。伏羲发明了渔猎生产工具网和罟,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我国原始渔猎经济得到飞速发展。除此之外,伏羲还用八卦易经的原理治理社会;作历度,定节气,总结了24节气;钻木取货,教民熟食改善先民们的生活质量;尝百药,制九针,创立医学;制琴瑟,作乐曲,开创了中国最古老的音乐艺术。他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作出了多方面贡献,不愧为伟大的中华文化英雄。
根据大量的史籍文献和现代的考古成果证实,天水是伏羲的诞生地,因此,天水自古以来被称为“羲皇故里”,历来是人们朝圣祭祖的圣地。明代在天水专立伏羲庙祭祀,成为展示伏羲文化的物质载体。
天水伏羲庙,又称“太昊宫”,当地百姓俗称“人祖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庙内碑刻记载,伏羲庙建于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间(1483—1484年),明清曾九次重修扩建,终于形成了这样一座整肃宏伟、布局严谨的古代建筑群。
天水伏羲庙导游词2欢迎来到素有“陇上小江南”之称的天水。天水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东与陕西省接壤,为陇东南门户,总面积1.4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00多万。天水是丝绸之路南线东段陇关道和秦陇南道的交汇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得名于“天河注水”的传说。是陇东南地区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建城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那么来到天水,您不能不去参观人文始祖伏羲的祭祀地——伏羲庙。我们每个中国人一直把自己称作“龙的传人”,并为此自豪。龙,已成为我们民族的徽标和崇高象征。要说到龙的来历,不能不追溯到三皇五帝时代,三皇是伏羲、神农、黄帝,伏羲为三皇之首,被人们奉为神话传说中的“人文始祖”。《史记·三皇本纪》记载:“太庖羲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羲于成纪。蛇首人身,有圣德。”那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关于伏羲的出生有一个非常神奇的传说,相传伏羲的母亲华胥氏有一次在一个叫做雷泽的地方踩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12年后,便生下了伏羲氏,古人以12年为一纪,伏羲氏的诞生地也就被称为成纪。这是我国最早的感孕神话,说明在中**系氏族“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社会现象。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伏羲庙。伏羲庙始建于明弘治三年,也就是公元1490年,是典型的明代建筑。伏羲庙原称太昊宫,俗称人宗庙,整个庙宇坐北向南,现存建筑为两门三进,自南向北有牌坊、庙宇、月台,碑亭,主殿,古柏等。大家可以看到,伏羲庙大门前有三座牌坊,呈品字形鼎立,给人一种庄严崇高的感觉。牌坊上的匾依次写的是“继天立极”、“开物成务”、“开天明道”。
那么大家现在站的这个地方便是伏羲庙的前院,走过仪门我们将进入伏羲庙的中院,伏羲庙按照中国古代宫廷建筑形式布局建造,它坐北朝南,占地1.8万多平方米,主体建筑依照南北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有戏楼、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和太极殿、钟亭、鼓楼沿轴线东西相对,整个建筑群采用均衡对称的格局,总体布局沿南北中轴线纵向延伸,有主有次,前呼后应,具有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风格。
我们继续前行,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座大殿便是先天殿了,这里是整个伏羲庙的中心,是建筑群的主体部分,在大殿两旁大家可以看到很多柏树,这些树基本上都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原来纵八行,横八列,共有64棵古柏,是按照八卦里64卦方位排植的。
现在,我们进到大殿里面看看。大家现在看到的大殿正中央神龛内的塑像就是伏羲的像,它是我国保存最大的明代塑像。伏羲身披树叶,目光炯炯。大家可以看到他手中拿有一个盘状物,那这个盘状物又是什么呢?这就是“先天八卦太极盘”。相传是伏羲创造绘制的,伏羲画卦的基础是以阴爻和阳爻象征阴阳,伏羲发现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阴”和“阳”两种对立统一的因素组成的,于是发明了八卦,用阴阳相互结合的八种符号:乾、坤、震、坎、离、艮、兑,分别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这八种自然现象,成为世界的物质基础,伏羲创造的易称为“先天易”,其图称为“先天图”,其卦称为“先天卦”。
大家现在再来看一下这匹浑身有麟,长着翅膀的马,这匹马就是龙马,为什么这里会出现这样一座雕像呢?根据古书记载和民间传说,伏羲氏受到龙马负图的启示创画了八卦。
那么伏羲是在哪里看到龙马的呢?据说龙马出于天水北道三阳川卦台山下的渭河,这里流传着伏羲画卦的神奇传说。在卦台山下,渭河中心有一块巨石,高出水面3米多,呈圆形,中空外实,形似太极。相传有一天,伏羲画卦是忽然看见从渭河北岸上的一个洞中飞出了一匹龙马,伏羲看到了龙马身上的图案,受到阴阳变化的启发,创画了八卦。
看完了龙马塑,我们再来看看神龛左侧的这两个相互叠合的石盘,这就是著名的河图洛书石盘。相传远古时期,洪水泛滥,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灭绝了人类,只有善良的伏羲、女娲受到雷公的启示,钻进了一个大葫芦内才幸免于难。洪水退后,兄妹俩历经千辛万苦,承担起重建家园的神圣职责。为了繁衍后代,伏羲和女娲必须结亲,但他们是兄妹,不能结亲,于是他们想了个办法,两个人约好分别面对面站在天水南北两山上,将两个石盘滚下山,如果石盘刚好重合在一起,那么就说明上天同意他们结合。结果石盘滚下来后结合在一起,人类才得以繁衍生存。这里的当地人相信已成婚的人摸一下伏羲庙中的磨盘,夫妻便会永远和睦。
为了弘扬伏羲文化这一民族文化瑰宝,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相传是龙的生日,这里会举办节庆活动“伏羲文化旅游节”,海内外华夏子孙纷纷来到天水朝圣祭祖,观光旅游。
好,我的讲解就到这里,请大家自由参观。谢谢。
天水伏羲庙导游词3伏羲庙位于天水市秦城区西关,是全国最大最早的伏羲庙。是一处古柏参天,浓荫盖地;庙宇辉煌,亭角挑翘;布局严谨清幽雅静;高墙围绕,芳草添色的所在,委实有着作为我们中华民族初祖的宏伟气魄。是天水现在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
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伏羲庙,又名“太昊宫”,临街而建,两门三进,自南向北有牌坊、庙宇、月台、碑亭、主殿、古柏等,占地200万平方米。殿宇排列对称整齐,布局规则严谨,屋顶皆饰琉璃筒板瓦,雕梁画栋,巍峨壮观。景色特点主体建筑太极殿高大雄伟,稳坐在院正北高1.8米,长26.4米,宽13米的月台上。殿宇重檐琉璃瓦顶,饰螭首。顶上平脊两端有翘转向内的“鸱尾”。斗拱五铺,三抄、三平昂,刻卷云和龙头。门扇饰透花金线艾叶纹。圆窗透花,刻有二龙一珠,障水板刻松鹿图,雕刻精绝,别具一格。
内有伏羲泥塑彩绘像。后有先天殿,原祀神农,内塑神农像一尊。侧有朝房、碑房、庑殿、鼓乐亭。亭殿间镶以古柏37株,古槐1株,奇形怪状,俨然是一院人物一幅画卷。庙东北有池,跨池有桥,池畔有亭,名曰“来鹤亭”。据说昔日有白鹤栖息其上,故此得名。庙祠内,柏槐苍茂,花木芬芳,黄莺鸣啭,燕语呢喃,碧树亭影,交相辉映,景色幽静,令人神思向往。风俗习惯每年定期举办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当地人相传伏羲的生日是农历正月十六,因而祭奠伏羲最隆重的就是这一天。人们在这一天赶庙会、唱戏、烧香、磕头、施舍,在心里把许多话“告诉”伏羲,以求从他那里获得智慧,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最突出的事情,就是求伏羲医病。伏羲庙院里原有八八六十四棵柏树,人们说那是伏羲按八卦的演化序列排列的;说那些树,每一棵都能懂凡人之言,都能解伏羲之意。人们按照天干地支(六十花甲子)的循环规律来套,每一年都要推选出一棵柏树,让它在庙院内“值班”;轮流到值班的树,便是“神树”了,也就是伏羲的代表。
天水伏羲庙的导游词 第2篇
那么伏羲是在哪里看到龙马的呢?据说龙马出于天水北道三阳川卦台山下的渭河,这里流传着伏羲画卦的神奇传说。在卦台山下,渭河中心有一块巨石,高出水面3米多,呈圆形,中空外实,形似太极。相传有一天,伏羲画卦是忽然看见从渭河北岸上的一个洞中飞出了一匹龙马,伏羲看到了龙马身上的图案,受到阴阳变化的启发,创画了八卦。
看完了龙马塑,我们再来看看神龛左侧的这两个相互叠合的石盘,这就是著名的河图洛书石盘。相传远古时期,洪水泛滥,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灭绝了人类,只有善良的伏羲、女娲受到雷公的启示,钻进了一个大葫芦内才幸免于难。洪水退后,兄妹俩历经千辛万苦,承担起重建家园的神圣职责。为了繁衍后代,伏羲和女娲必须结亲,但他们是兄妹,不能结亲,于是他们想了个办法,两个人约好分别面对面站在天水南北两山上,将两个石盘滚下山,如果石盘刚好重合在一起,那么就说明上天同意他们结合。结果石盘滚下来后结合在一起,人类才得以繁衍生存。这里的当地人相信已成婚的人摸一下伏羲庙中的磨盘,夫妻便会永远和睦。
为了弘扬伏羲文化这一民族文化瑰宝,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相传是龙的生日,这里会举办节庆活动伏羲文化旅游节,海内外华夏子孙纷纷来到天水朝圣祭祖,观光旅游。
天水伏羲庙的导游词 第3篇
[关键词]天水伏羲庙;碑文石刻; 文物考古
[中图分类号]K87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16-0022-03
天水祭祀始祖伏羲的记载始于先秦,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当时的秦人以最高礼仪——三牢之礼祭拜,祭祀地点为今三阳川的卦台山(相传为伏羲画卦的地方)。明正德十六年(1521),为方便官民祭祀,正式将祭祀中心由卦台山迁至天水伏羲庙,由此奠定了天水“羲皇故里”的地位。
自明成化十九年(1483)至今,伏羲庙历经大小11次维修,笔者通过对庙内现存的与维修有关的七通碑文进行考释研究,发现清嘉庆十二年(1807)立“朝议大夫升任宁夏府知府直隶秦州知州王公重修伏羲庙碑记”碑文与其他关于维修记事的碑文内容有很大差异。
一、碑记概况
嘉庆十二年(1807)立“朝议大夫升任宁夏府知府直隶秦州知州王公重修伏羲庙碑记”碑,石灰岩质,高203厘米,宽81厘米,厚19厘米。拱形碑额,碑额篆书“大清”二字,两侧相向阴刻两条龙,正文行楷,边刻卷云纹,碑面多处剥泐。碑现保存于伏羲庙东碑廊(南侧第一块),碑文如下:
秦州,古成纪也。昔者,伏羲氏实生此州,故州北有卦台山,州西有伏羲城,为立庙祀焉。明嘉靖中重修之,康对山修撰记其事。迄今三百余年,渐以倾颓剥落,起而修之,非有大造于此州而能为人人之所不能者弗克举。
嘉庆二年,我公祖神木王公来守此土,即为吾民兴利除害,修废举坠,戍民而致力于神。未及一载,值川、楚贼匪窜州境,蔓延五六年间,贼势猖獗,蹂躏四境,百姓奔窜逃匿,无不受其害者。公捐廉俸筑西郭伏羲城数百丈,民赖以庇,而庙亦不毁于兵火。民之愚者不以为公之功,竟以为伏羲氏之力也。公又为民修堡寨,纠乡勇,铸铳炮,严警逻,贼不敢逼,而民始稍定。当此之时,公内则桢幹畚钟□□之具,自州城附□,以及属县远镇无虚处。外则糗粮刍茭夫马之需,自大帅□□以及诸戎帅无虚日。公又总理粮台,□□挽粟,羽书旁午,乃倡捐千金付生监筑西城。复念城东居民无所障蔽,被兵日危,复捐资筑东关新城。因旧基西拓数百丈,接连大城,长于伏羲城等。东郊之民,有所依赖,贼至不惧。然则伏羲氏真能庇吾民而假手我公以为之者耶?方是时也,公日夜以修城筑堡,严戍□□□之备为急,又履行四乡及各属县,稽查远近难民被焚掠及受杀害者,详请抚恤,按口给粮存济,故于修庙弗暇也。嘉庆六年,秦州大饥。公据情申请,蒙□上天恩,发廪七万,秋冬之间,民赖以甦。比春,赤贫户民又复嗷嗷,公乃施设粥厂。谓饥民聚于一处则疫生,且道远,故在城则东西关分设男女厂,□处在乡□。东路之马跑泉、街子镇;南路之天水镇、娘娘坝;西路之三十里铺、关子镇;北路之石佛镇、雷王集,四面各设粥厂,每厂日食数千人。至四月初十日乃止。三月之久,全活无□。至嘉庆八年,贼匪渐平。而公以劳于民事,须发为之颁白矣。
明年,公首蒙卓异,例应陛见,而岁复欠收。士民请于大吏,求留公以济民命,卒不可得。公卸掾后,复分途中资斧之费,于东西两关设男女粥厂二处。自冬徂春,民赖以活。公乃轻装倍道驰赴京师。六月,公还。民夹道欢迎者,百余里不绝。盖之死而生之,之亡而存之,民胥戴德若父母矣。
公□喜吾民之复苏而乐其生也,于是始有营造之举焉。重禋祀则建立文昌宫,祷雨泽则重修龙王庙,备灾患则重修火神庙。前后设厂,建造费逾万金,民不与焉。又念□□羲生于此州,为万古文明之祖,城粗完整,则庙不可以不修也。故自十年三月鸠工缮修大殿。公自捐钱三百万、银六百两,并所积罚锾共银一千一百两。又不足用,乃遇绅士石作环等老成练达者董其事,募之民间,复得二千余金。十二年五月,工乃告竣。计建正殿九楹,补葺两庑十楹,碑亭六所,钟鼓楼各一,头门五楹,二门五楹,向庙□□□东西牌楼□□。垣墉户牖,丹雘雕饰,巩固宏敞。自门阙以逮两庑,规模肃如也。
夫庙社城郭之兴废,足以觇都邑之盛衰、政俗之隆替。公能不鄙夷吾民而养之□教之,安危祸福与民共之,饥不忍独饱,寒不忍独温。而又以其余力与民修残补废,宜乎人人有桐乡之爱,舒度之歌矣。而余独念公十余年来,兵燹艰难,薄书鞅掌之余,不殚劳瘁,不□资费,以鸠此功,所以培植吾州者,其意甚厚。所愿吾州人士追皇古之淳风,戒沃土之骄淫,安不忘危,患思有备,男耕女织,风淳俗美,鬼神降福,三时不害。于以崇明祀□□,甚盛事也。自今已往,承国家休养生息之泽,以至于亿万年,正未有艾,其亦公厚爱吾民之意也。
夫公于嘉庆十一年冬授宁夏府知府,十二年秋乃之任。州人士因庙之落成亲述其事,请余略记颠末,勒石以志不忘。
文林郎庚子科经元候铨知县借补西和儒学训导郡人邹曹纯 敬撰
文林郎丙午科举人候铨知县借补陇州儒学学正郡人张烈 敬书
嘉庆十二年岁次丁卯秋七月谷旦阖州绅庶 立石
碑文共1189字,字迹残缺16处,计26个字。与庙内现存其他记事碑相比,除介绍维修工程外,记述了嘉庆二年至十一年(1797~1806)王赐钧任秦州知州近十年来的工作。
二、碑文涉及人物
此碑文的撰写者邹曹纯,秦州人,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经元,正七品官,主要职务是儒学训导。碑文书写者张烈为乾隆五十一年(1786)举人,正七品官,主管儒学、教诲生徒。以上二位作为地方儒学最高导师,想必在人们心目中具有很高学术声望,加上为祖庙维修之事撰文记事,行文用词必定是谦恭谨慎的,然碑文1189字,其中竟用700余字详述王赐钧主持修庙前的执政事。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标新立异,留下这段独特文字?下文就此试作探讨。
王赐钧,字壹斋,陕西神木人。清嘉庆二年至十一年(1797~1806)任秦州知州,任内捐银筑城、设粥厂济民,并于嘉庆十年(1805)三月至十二年(1807)五月整修秦州伏羲庙,颇有政绩。自嘉庆二年(1797)上任以来,王赐钧为民办实事,打奸除害,整顿社会治安。嘉庆三年(1798)起,他为防川蜀白莲教犯境扰民,先后“捐廉俸”修筑伏羲城,“为民修堡寨,纠乡勇,铸铳炮,严警逻……又总理粮台,倡捐千金命人监筑西城、东关新城。因旧基西拓数百丈,接连大城,长于伏羲城等”。
嘉庆六年(1801),秦州饥荒时,王赐钧“饥不忍独饱,寒不忍独温”,为百姓争取到7万(斤)国家救灾粮缓解灾情。嘉庆七年(1802)正月到四月初十,饥荒仍然严重,王赐钧考虑到设一处救灾点救灾,饥民领灾粮路途遥远,且灾民过于集中易引发、传播疫病,特在秦州四面分别设立粥厂“放舍饭”3个月,“每厂日食数千人”,救民于水火之中。至嘉庆八年(1803),匪乱饥荒渐平。嘉庆九年(1804),因庄稼欠收,他又暂缓了进京面圣的时间,拿出入京盘缠在秦州东、西两关设了二处男女粥厂。到第二年春天灾情缓解后才“轻装倍道驰赴京师”。
百姓生活安定后,王赐钧重视传统礼仪,对祭祀先祖、修缮庙宇极为重视。他未以修庙为由向百姓聚敛财物,而是竭尽全力自筹经费,先后建造、修缮了文昌宫、龙王庙、火神庙等,以安百姓之心。后又“自捐钱三百万、银六百两,并所积罚锾共银一千一百两。又不足用,乃遇绅士石作环等老成练达者董其事,募之民间,复得二千余金”,修筑伏羲庙。
三、碑记的现实意义
时任朝议大夫、秦州知州的王赐钧为从四品官员。参照清代文职四品官员每年105两、米105斛正禄,知州每年500~2000两“养廉银”的收入标准,结合碑文记载王赐钧捐俸筑城、设救灾粥厂、建缮宗庙,又不动用民众钱财的记载,可以推断,王赐钧在任期间,为谋秦州一方百姓的安定生活,捐俸无数,除去自家吃穿用度,几乎没有什么积蓄。难怪王赐钧在嘉庆十年(1805)六月自京师返回秦州,“民夹道欢迎者,百余里不绝”。
值得强调的是,以修庙之事为题,详述官员事迹,并为之立传刊碑的情况,在伏羲庙历次维修中只此一例。这说明清嘉庆年间王赐钧治理下的秦州,民风淳朴,官员勤政爱民、尽职尽责,百姓知恩善报,社会和谐。此碑是一通爱民纪事碑、敬官民心碑,更是一通官员自查警示碑。它的存在警醒世人,做官应如王赐钧一样心系于民,勤劳实干,惟其如此,才能得到民众的肯定和拥护,令民众牢记于心。
四、碑记的的学术价值
碑文除详述王赐钧事迹外,还在伏羲庙的维修沿革、秦州城的建城格局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文字资料。
碑文记录:“明嘉靖中重修之,康对山修撰记其事。迄今三百余年,渐以倾颓剥落,起而修之,非有大造于此州而能为人人之所不能者弗克举。”纵观庙内诸碑文,明嘉靖十一年至清嘉庆十年(1532~1805),伏羲庙还经历过三次维修,分别是清顺治十年(1653)、清顺治十一年到康熙二十六年(1654~1687)、清乾隆四年(1739),这三通碑至今仍立于伏羲庙内,相信邹曹纯在撰写此篇碑文时一定也见到了它们,缘何中间几次维修的记载被邹曹纯忽视不计?就此重新考释文献,发现自明宪宗成化十九年(1483),秦州知州傅鼐创建太昊宫,经嘉靖元年至三年(1522~1524)、嘉靖十一年(1532)两次修建、整修,基本形成宗庙建筑形制,奠定了明清及后来伏羲庙的格局,规模初具。陕西按察司副使唐龙撰《重建伏羲庙记》、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康海撰《重修伏羲庙记》,分别记载了明嘉靖年间的两次修建、整修情况。清顺治至乾隆年间的三次维修,或对破损部位做了修补,或维修顺治年地震损坏的建筑,或重修跨街牌坊、见易亭、太极殿及东西配殿,但主体均以嘉靖年为标准,维修使其恢复明嘉靖时期伏羲庙的规模,除增乐楼、来鹤亭外无其他变化。因此,邹曹纯才说“明嘉靖中重修之……迄今三百余年”。
碑文记录:“计建正殿九楹,补葺两庑十楹,碑亭六所,钟鼓楼各一,头门五楹,二门五楹,向庙□□东西牌楼□□。”在伏羲庙的维修中首次出现“正殿九楹”,然之前正殿的规格均为七楹,此时的正殿是在原殿基础上翻修扩建,还是在旧址上拆除重建,碑文中没有详细介绍。另外,清嘉庆后的碑文依旧以七楹计数,说明嘉庆年间九楹正殿形制并未保存下来,是毁于战乱还是地震,何时被毁,何时重建,理清楚这个时间节点,才能最终确立伏羲庙现存正殿的修建时间。
庙内碑文记,明嘉靖元年至三年(1522~1524),“巡按御史马溥然、冯时雍、许翔凤先后建议,畜聚财用,荒度基址,期撤而新之”,建先天殿七间,康熙“十一年六月,秦州大地震,年余不止。城垣馆舍崩圮殆尽” ,伏羲庙建筑难逃一劫,后“圮者建之,损者葺之。易之以栋梁,新之以丹雘”。经修葺,恢复大殿七楹,至清嘉庆年间变为九楹正殿,扩建、重建不得而知。清光绪五年(1879),秦州又发生大地震,伏羲庙建筑有损坏,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历时两年半,耗资12000缗(1缗为1000文)“重建先天殿七楹,深五筵”,直到1986年天水博物馆迁入伏羲庙至今,大殿格局尚无变化。由此推断,清康熙、光绪两次大地震对伏羲庙建筑产生过巨大影响,现存伏羲庙先天殿于清光绪年间,在明代建筑基础上进行了大修。
碑文记录:“补葺两庑十楹,碑亭六所,钟鼓楼各一,头门五楹,二门五楹,向庙□□□ 东西牌楼□□。”经考证,此次维修,新建钟楼、鼓楼各一座,将大门、仪门由三楹扩为五楹,维修先天殿九间、维修朝房十间、碑亭六所、跨街牌坊二座。碑文中“公捐廉俸,筑西郭伏羲城数百丈……乃倡捐千金付生监筑西城。复念城东居民无所障蔽,被兵日危,复捐资筑东关新城。因旧基西拓数百丈,结连大城,长于伏羲城等”一段,记载王公带领民众筑城一事,单从文字分析,东关城、大城古已有之,然西郭伏羲城、西城是加筑还是新建,中城修建不详,那么现今伏羲城—西城—中城—大城—东城“五城相连”的格局到底形成于何时?
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上邽为当时秦州的治所,其“五城相连,北城中有湖水”,可见五城相连的最初格局形成于北魏时期。据州志记载,秦汉时期的古城从东关至五里铺,南至耤河一带,有南城、北城和东西二城,此时为四城。明洪武六年(1373),在西城旧址筑大城。明成化年间重修东关城,嘉靖二十一年(1542),筑西关城。万历年间重修中城。清嘉庆二年(1797),王赐钧“捐廉俸筑西郭伏羲城”,“倡捐千金命人监筑西城、东关新城。因旧基西拓数百丈,接连大城,长于伏羲城等,五城形制恢复。据此,秦州五城形制应为明朝初始,清朝嘉庆年间形成规模。
综上所述,嘉庆十二年(1807)立“朝议大夫升任宁夏府知府直隶秦州知州王公重修伏羲庙碑记”是重要的历史实物资料,它记载了清嘉庆年间官员王赐钧勤政爱民的事迹,为伏羲庙的维修过程、秦州五城的格局形成时间提供了可考的文献资料。当然,其中部分文字信息与目前的研究成果有出入,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考证、去伪存真。
[参考文献]
[1]赵尔巽主编,缀荃孙、柯劭吝等总纂.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刘雁翔.伏羲庙志[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3.
天水伏羲庙的导游词 第4篇
——天水市伏羲路逸夫小学安全工作总结
二○一四年十二月三十日
将安全放在心中最深处 将安全做到行中最细处
——天水市伏羲路逸夫小学安全工作总结
我校在市、区教育局的领导下,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教育、群防群治的原则,通过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通过齐抓共管,营造全校教职员工关心和支持学校安全工作的局面,从而切实保障师生安全和财产不受损失,维护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现就所做工作作出如下总结: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学校经常通过课间操集会、教师例会、班会等时间,认真组织全校师生学习有关安全的各项文件精神,提高师生对安全工作的认识,自觉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尤其是前段时间,向师生通报了近期全国一些地方针对小学生和幼儿园发生的几起恶性伤害案件,进一步提高了师生对安全工作的重视,增强了师生对学校安全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健康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切切实实让“安全”深入人心,时刻保持高度警惕。
二、结合实际,完善制度。
学校不断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完善安全工作各项制度。学校制定了细致、周密的《学校安全工作计划》、《学校防震应急预案》、《安全教育工作自查报告》、《门卫工作制度》、《外来人员入校登记制度》等,对学校方方面面的安全工作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并严格执行各项制度。
三、落实机构,强化责任。
为了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强化管理责任,我们建立了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等运行机制,学校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学校领导班子任组员。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安排学校安全各项工作。学校安全工作实行层层责任制,将安全责任层层分解到具体责任人。校长为学校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总务主任为学校安全工作具体责任人,班主任为班级学生学习、活动安全责任人,路队教师为学生路队安全责任人,值周教师为一周学生课间、午间活动安全责任人,另外还增设了校安全巡查队,明确了其责任。
四、多种形式,强化教育。
学校坚持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及“不厌其烦,诲人不倦”的精神,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强化安全教育。
1、人人、时时、处处宣讲安全知识。学校坚持安全教育天天讲、处处讲,安全工作人人抓,时时抓。我校将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定为学校安全教育周,组织全校师生温习学校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每周教师例会上,学校领导宣讲安全、卫生工作,班会时,班主任向学生进行安全、卫生常识教育,任课教师利用学科知识对学生渗透安全教育,值周教师利用课间操、站队放学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指导及安全教育。
2、组织开展各项安全专题教育活动。
一是今年9月 7日下午,学校邀请法制副校长、西关派出所吴
承祥所长来校为全校师生进行了长达两小时的法制教育知识讲座,通过许多具体、生动的案例,从校园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出行安全、防毒防盗防骗等方面,细致、生动、形象地对师生进行了安全防范教育,告诉了师生安全防范常识,进一步增强了师生的法制意识及能力。
二是召开安全主题班会。开学第一周各班都召开了以安全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各班班主任通过安全知识教育、安全模拟表演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另外,在每周的班会上班主任都把安全教育贯穿始终。
三是进行“安全”校园广播。每周校园广播站都以“安全”为内容,进行了一次“安全”播音,通过广播对师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
四是开办“安全”宣传专栏。学校各班教室内都张贴报警、救护等提示电话等,使其成为教室里长鸣的警钟,提醒师生时刻注意安全。
五是针对近几年地壳活动频繁,易引发地震等自然灾害,我校举行了防震、防灾安全应急演练。对于演练过程记录详细,针对性强。通过演练,提高了学生们的安全意识,从而也反映出了我校在安全应急演练中组织有力、行动有速的特点。
3、成立安全巡查队。每天早7:00,午11:20;下午2:30,放学5:15安全护送师生进出校门,每名安全巡保员均配备了防护器具,按时到达指定位置履行其职责。
五、定期排查,及时整改。
学校成立了安全检查小组,定期对校园校舍、各类设施、电路电
器、饮食卫生等方面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并排除安全隐患。针对饮食卫生安全,学校严令杜绝销售过期、变质及“三无”食品,确保了学生食品卫生安全。本学期,学校安全领导小组在校长的率领下,又多次对学校建筑物、电线、电源、电器、体育设施、教学楼梯、围墙、等各方面安全进行了拉网式排查,不留任何死角。
校园是学生活动的阵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安全是校园稳定发展的护航灯。由于学校充分重视,措施得力,始终将安全想在深处,做在细处,学校安全工作情况良好,从去年至今,学校无一例安全事故发生。今后,我们仍将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对校园内的每一个生命负责,对每一个师生的家庭负责,始终将“安全”放在心中,坚持不懈地讲安全、抓安全,不断努力,确保学校师生安全,校园安宁。
天水市伏羲路逸夫小学
天水伏羲庙的导游词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