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旅游保护环境论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火烈鸟2025-11-201

旅游保护环境论文范文第1篇

导读:当中小城市与郊区新城发展成为我国城市化演进的主要模式和发展态势的时候,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能源消耗的高排放、环境资源的非生态、城镇功能的差异化等建设难题与发展瓶颈,却正成为中小城市与郊区新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它亟待我们依照现有国情和转型经济的特征进行审慎分析和对策探询。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2.01.009

一、区域城市化的发展困境与转型瓶颈

随着中、东、西、东北四大区域发展规划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出台,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格局已经形成,我国的经济版图规划进入了新阶段,区域一体化、组团化、多核化等城市发展的“聚集-互动”关系,已成为我国依赖非农业化为生的现代化发展方向。对于我国城市间的发展而言,区域一体化意味着城市之间通过深度参与的经济分工和合作,按照自然地域的地理资源条件,形成区域经济协调化和高效化的联合体,以发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聚合效应,从而赢得彼此的竞争优势。

我国是政府主导型的发展中国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系列新的社会经济矛盾随之产生,许多原有的制度秩序也随着这样的进程发生逆转性变化,甚至成为竞争的阻力。诸如传统行政区划的条块分割制度,因为产业成果与投资供需的差异性,造成区域之间的不协调、城乡之间的不平衡,使得区域内部产业缺乏弹性的创新与升级机制,而这种偏差造成的区域性落差,使城市化过程中的三大产业关联度进一步拉大距离,难以吸收外部经济资本,经济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因此难以扩张与转型。虽然,在区域经济领域,谁也不否认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扩大市场容量、实现区域经济利益的共同增长,是科学正确的选择,但事实上,在区域发展取得突出成绩和突破性进展的同时,我国诸多中小城市及郊区新城发展中的一些根本性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区域间分工不合理,地区落差明显

由于受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及地域经济历史权重的影响,我国中小城市与郊区新城在发展速度和结构优化方面,存在被动与缺失的双重压力,造成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的多重性不对称。在中小城市与郊区新城开发过程中,我国还出现了由于功能设置不平衡而导致的新城变成卧城、空城的现象。一些旧城因为功能开发的欠缺,城市化进程中同周边其它城镇相比,落差明显,如江苏的锦溪、千灯与昆山相比,对土地资源的消化吸收就体现出区域分工上的很大落差。因此,加强规划整合,推进工业区块与周边城镇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强区与区交界地区的规划衔接,对中小城市及郊区新城的规划体系优化显得十分重要。

(二)区域性政策有差异,公共服务落后

与此同时,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拥有享受公共服务的同等权利和实现发展的同等机会,但由于区域性政策上的差别,许多新城居住环境往往与生活服务功能、工业产业定位、人口结构定位、高等级事业配置等不相配套,例如蓝领白领公寓建设的滞后问题、城镇化过程中的行政层次过细过低问题、城镇文教科研设施服务定位问题等,这一切使得统筹联动效应大大削弱,而且文体设施、交通道路的不配套更进一步加剧低碳城镇化产业链、生态聚落链的不畅通,水电煤等基本设施的服务远不能和核心城市相比,居民生活成本大为增加。像孝感这样的中等城市,至今没有瑜伽训练馆、保龄球馆、游泳馆,少有的几个电影院还破旧不堪,健身中心、儿童舞蹈培训基地也是设施简陋。满街最多的是网吧、咖啡馆、酒吧、茶座、“卡拉OK”、美容院、洗脚屋之类低档的公共服务设施,难以形成当地特色文化的外溢性审美效应。2003年湖北襄樊建CBD(中央商务区)后,截至2011年,无锡、淮南、温州、晋江、义乌、黄石、绍兴、佛山等地相继申请建造,武汉的王家墩中央商务区有限公司还特意重金聘请美国麦肯锡公司进行了量身策划。但是那些城市的GDP同上海、北京等特大城市相比,差距有的甚至在五百倍以上,百货业态的快速升温与风险泡沫使盲目拔高城市定位的问题凸显,城市病也在缺乏宏观而长远的规划误区里频频爆发,宜居性大打折扣。

(三)管理上主导性不强,市级统筹不高

由于区域间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区域间一些基本利益关系尚未理顺,生态补偿等利益协调机制还不健全,区域管理体制尚不到位,核心商务商业、公共服务功能区和重点产业园区缺乏快速城际交通的支持,导致中心城市核心功能的聚焦程度较差。同时,非密集型城市的构筑,也使居民出行成本增加,非户籍人口得不到城市化发展模式的示范引领和政策惠及。即使是像上海沿淀山湖佘山的照猫画虎的所谓顶级别墅地产,在性价比上仍无法跟上海市中心的花园洋房联袂媲美。发展中小城市与郊区新城,其本质是更人性化、宜居化、生态化,是以低密度、分散化、不紧凑为特征的,但现在某些富裕城镇对资本的运作十分夸饰,因而人们对诸如大规模兴建摩天大楼、销品茂的批评,就是对城镇化过程中病态炫笔的担忧,对城市化进程中功能管理的担忧,对城镇化演进中协调公平的担忧。对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基于城乡一体、市级统筹、商保参与的城市化管理模式探索,则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各种利益导致的贫富差距的拉大、保障机制的缺失、存量资本外部效益的弱化,以致城市自身供需能力的不足、产业结构的固化、投资周期的漫长等。

(四)区县间补丁化合作,规划标准不一

城市基础设施在向农村延伸的过程中,城市模式全覆盖城镇区域、新城模式全拷贝发展现象比比皆是,中小城市及郊区新城发展走的是大城市轴心主义的道路,认为配套硬件上去了,城市化空间也就形成了。其实中小城市与郊区新城建设,在规划制定上有着不同甚至完全各异的功能定位。例如,关于小城镇建设,一般意义上理解为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相应的人口规模等级和各类地域功能。再如,关于郊区新城建设,上海的定义是在郊区基本形成与中心城区功能互补、错位发展、联系紧密的新城群,人口规模则按综合经济节点与服务带动功能,分别在100万、60-80万、20-40万左右。但是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中小城市发展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局部意义上的引智借脑做法,通过改进技术、工艺等补丁化合作,促进企业由传统产业向强势产业、现代化产业的跨越。而被视作紧缩型城市主义的前沿理念,在我国城市化发展中已阈于“被定义”的窠臼。正是因为这样的“事无巨细”,造成了城市化的“千城一面”,使得诸如上海许多郊区新城的建设,呈现比市中心“气派”的逆转型外部形象,部分新城却难以走出人气不足、空置率高的困局,有的则明显呈现行政性区化的趋势,土地资本未得到充实操控,而以常住栖身人口来规划权衡,导致郊区新城就业低端、产业低端,公共服务均等化矛盾突出。

关于中小城市与郊区新城发展的前景与困境,目前亦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科学发展的关键。中央党校周天勇教授就认为,城市化可以继续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动力,但必须依靠发展中小企业,特别是就业压力下的小微企业的发展,因此转型发展还有待需求管理向供给管理转化,以提高就业率,以宏观调控解决产业的结构性问题。毋庸置疑,不是创新机制就可了断城市化进程中泡沫化、空心化、泛城市化、伪城市化状况的。一定程度上,目前快速的中小城市和郊区新城的发展,倘若只顾通过商业化的区域经济发展来实现空间与地理上的城市化,那么所衍生的人类心理生理的困惑与矛盾,以及由此对城市历史环境的建设性破坏,是不利于城市长远性发展的。当被城市化的人们在城市旮旯的廉价超市里寻找生存的最低限度吃住用品时,谁能说,城市化就是进步呢?

二、城市化战略的阶段态势与优化策略

(一)城市化快速进程中的阶段态势

毫无疑问,我国近30年的扩张性发展,也经历了发达国家在规模扩大时所产生的城市化的许多负面效应,成为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瓶颈性制约因素。当快速与“寿命短、不结实”挂起钩来时,我们不得不看到区域城市化快速发展对中小城市及郊区新城发展的巨大冲击力,也看到在城市化有机更新的过程中展现出的区域差别和进程差别。

1、快速推进阶段(1978-1996年):以制造产业发展和城市集聚发展为标志

改革开放后,虽然我国以工业化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集聚扩展还没有完成,却面临着为适应城市产业转型发展而进行的旧城改造,以及疏散中心城人口实现郊区化发展的双重压力。中小城市建设一方面要做大做强城市,提高作为多元城市中心的集聚能力;另一方面要有效疏散中心城区的高密度人口,改造和美化环境,建设郊区新城。经济快速发展使中心城市核心土地资源严重匮乏,这就给中小城市及大城市郊区新城的开发建设获得极大的历史发展机遇,但是盲目开发、大拆大建的规划失误,屡屡使这些区域成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严重的所在,许多生态水系遭到破坏,森林资源遭到大幅度砍伐,四季轮廓变得模糊。

2、加速推进阶段(1997-2004年):以服务业迅速崛起和城市郊区化发展为标志

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换,在制造产业仍然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服务业在城市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也越来越高,并逐步成为城市发展的第三产业基础。随着新行业的不断涌现,因分工而形成的交易成本也在上升,这迫切需要服务型机构和企业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以此来扩大市场、提高生产率和降低交易费用,促使诸如金融、保险、设计、咨询、广告、物流等生产型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并带动诸如社区服务、家政服务、旅游休闲服务、健康服务以及文化服务等生活型服务业的综合发展。为了降低经营成本,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转移,形成新城、卫星城等城市化的空间组织形态。

3、有机更新阶段(2005年至今):以信息产业成熟扩展和生态城市时代来临为标志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以后,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等国家策略,有效促进了生态化城市的建设,而信息技术的助推使城市原有的物理空间被不断打破,各项经济运作可以通过信息交流重新整合,并使生产和消费、劳动和资本、管理和信息之间产生新的胶着,从而创造出新的城市经济体系,并促使城市空间向都市圈、都市带等新的城市形态转变,让中小城市和郊区新城的物理空间发生巨变,有机更新城市面貌、再现城市真正的生态传奇、恢复城市历史文脉和传统肌理,成为区域一体化视野下的新的发展路径,成为承载城市文化精神的诱惑力量。

(二)城市化快速进程中的优化策略

我国中小城市及郊区新城发展走的是多元差别之路,但主要呈现的是由小农经济或农村经济全面转化为城镇的道路。在我国二三线城市中,这种发展模式几乎成为一种定式,而且这种定式导致大量的失地人口成为直接进入城市化产业的自由劳动者队伍,成为都市里的“农民工”,也使城乡二元结构在公共服务上的矛盾激烈而持久地在城市管理体系中盘桓。中小城市及郊区新城的发展,因此具有了多重任务和多重挑战,而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城市产业结构转型、提升服务型经济竞争力、加强区域间合作与分工、构建智慧城市云计算服务等也将成为中小城市的战略性发展目标。

在大伦敦计划里有这样的建设新城的理念,“城镇居民从家门口通过一系列的开放空间到乡村去”,以构建能疏散大城市人口及改善环境为过程目标的田园式理想城市。在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实践中,通勤交通需求的增加及中心城市人口的吸引,使伦敦新城也出现了卧城化弊端,呈现出工业职能的不完善,这是对规划决策优势有限的估计不足。2004年新一轮大伦敦规划编制完成,在未来30年伦敦将鼓励空间布局的适度超前,鼓励开发规模与交通系统的紧密联系,包括机遇性增长、强开发增长、复兴型增长,以有助于郊区新城成为满足多样需求的关键节点、创新社区(参见图2)。

国外城市的成功经验和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反复受挫,在某种程度上倒逼了中国城市建设的科学化,并对我国目前基于区域一体化视野下的中小城市及郊区新城的建设,国家干预理念下的城市转型升级,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而在这种启发作用下,中国中小城市和大都市郊区新城如何更好地有序、可持续发展,各方专家学者还给出如下了颇有见地的建言:

1、关于城镇化道路问题

国务院参事、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课题专家组组长牛文元近日在谈话中认为,以往我国的制度设计、管理体制和建设规划都习惯于把城市和农村分开考虑,分别制定政策,这种二元化的思路严重缺乏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整体思考,使得贫富差异、城乡差异的结构性矛盾难以从根本上得到克服。中国未来研究会理事长张文范在2011年9月浙江奉化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未来城市发展溪口论坛上发表了这样的看法,“未来城市应该是一个镶嵌在绿色生态环境的田园山水城市和智慧城市”。中国工程院名誉院长、院士徐匡迪认为,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最大的特点和难点就是中国农民多,素质还不是很高,最闪亮的一点就是把农民的利益和相对集中发展的城镇化结合起来。清华大学教授何建坤认为,现在又有了很多绿色和环保标准的制约,在崛起的过程当中不能再依靠传统产业产能扩张,必须要进行产业升级,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2、关于中小城市建设问题

中小城市论坛组委会副主席、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王长胜认为,在国际产业结构深入调整的大形势下,我们依靠低成本劳动力资源换取低回报的态势难以为继,传统的方式发展难以为继,必须选择特色发展、解决二元结构问题,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并充分利用试验区的机遇,深化改革。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认为,按照官方公布的数据,我国城市化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世界平均水平应该是在52%以上,同时也低于我们周边的国家,国民收入跟我们水平差不多的马来西亚和菲律宾都在60%以上,而日本、韩国乃至台湾地区的城市化水平都已经超过了70%。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李成贵认为,从人文生态角度看,小城镇和一些中小城市是非常宜居的,应加大中小城市包括小城镇的产业发展,并作为吸纳农民工的主战场,通过产业集聚来吸纳人口,完善公共服务。

3、关于郊区新城建设问题

许多专家对大都市郊区片面定位、借机造城、盲目增能提出批评与建议。复旦大学教授任远认为,郊区新城的建设和发展虽然卓有成效,但一个共性的问题是新城建设的过度疏散和起点过高,不利于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不利于促进人口就业、生活和集聚。上海松江区委书记盛亚飞对松江新城旧一轮规划提出批评,认为路幅过宽,路网密度太小,小区面积和单套住宅的面积偏大,造成城市氛围不浓,老百姓生活不够便捷。亚太商业不动产学院院长朱凌波认为,无论是何种规模的城市建设副中心,它都必须有一个培育期,而且这个培育期一般都很长,如日本新宿和巴黎拉德芳斯,从具体规划开始,再到产业布局,最后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副中心,差不多用了四十年时间。高级城市规划师、国家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指出,中国应避免出现美国的“郊区化”现象,应强化节地总目标,巩固紧凑式的城镇发展模式,要像欧盟,越过城市一步就是田园风光。只有城郊互补才能协调,协调才能复兴。

4、关于城乡科学统筹问题

上述专家对于中小城市与郊区新城发展方向提出的富有前瞻性的思考与建议,为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化、可续化、差异化,提供了许多积极的有助于经济转型与城乡统筹的科学路径和优化策略。概括起来,有这样四个方面:一是根据资源禀赋,保持城市科学发展。要以城市地域本身的自然地理条件、传统产业条件、交通畅通条件等既有地形地貌和经济基础为城市化规划的基础,制定适合地域发展的空间布局规划,以适度倾斜的产业结构发展来避免同质化。二是遵循适度原则,实现城市集约三赢。中小城市及郊区新城的发展都有土地集约化利用的问题,必须体现一个适度、集约的原则,以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赢。三是消除二元弊端,城乡全面统筹。找准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点,侧重全局性的重大部署,避免城乡分治的二元化弊端,在中小城市及郊区新城发展中要全面评估与调控,以使城市化结构性转型更科学更稳健。四是完善顶层设计,优化制度建设。对于城市化的未来前景,目前顶层化设计还缺乏实战性,有许多还停留在田园梦想里,使得诸如户籍制度、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问题导致城市发展的运营风险增大、贫富分化加剧、产业升级艰难,这些矛盾叠加后的困惑和鸿沟,都会使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美好宏图难以早日实现。

结语

据伦敦2003年ODPM的报告,最近的城市化研究显示,“竞争的城市创造繁荣的区域”这一说法不能一概而论。换言之,如果将城市视作生态实体,那么诸如城市废弃物的管理就会因城市化而扩散风险与危害。由此对于中小城市及郊区新城的发展主导态势,我们说,应该是将政府公共服务、城市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差异放在区域一体化下的生态城市建设的首位,这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内涵。

在区域一体化视野下,中小城市与郊区新城的发展更应该强调以人为本、协调可续的发展战略,强调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全面效益,强调注重社区管理、注重中间组织、注重民众参与的新型城市管理战略,强调部门错位、产品错位、功能错位理念下的优势产业链建构,强调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差别化制度设计、打造整体竞争优势,以使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能消除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中的消极吞噬农村的模式,使城乡之间真正和谐互补、一体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铀生.“十二五”约束性指标下中小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11(4):38-40.

[2]陆铭,向宽虎,陈钊.中国的城市化和城市体系调整:基于文献的评论[J].世界经济,2011(6):3-25.

[3]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本市加快新城发展的若干意见(2011-05-18)[EB/OL].

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2319/node12344/u26ai27166.html

[4]魏成,沈静,范建红.尺度重组: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角色转化与区域空间生产策略[J].城市规划,2011(6):28-35.

[5]海闻.中国不要搞产业升级运动(2011-12-14)[DB/OL].

http://money.163.com/11/1214/15/7L8D7E6P00254PAV.html

[6]程晴,孙夏青.大学教授给“富阳制造”打“技术补丁”[N].富阳日报,2009-08-16.

[7]臧鸣.不能片面定位中产 专家分析破解郊区新城发展困局[N].东方网,2011-05-13.

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1_05/13/6366076_0.shtml

[8]周天勇.中国应以减税取代货币政策[N].网易财经,2011-11-24.

http://money.163.com/11/1124/14/7JKQ52TA00254P1O.html

[9]牛文元.国务院参事、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课题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研究院牛文元发言[N].人民网,2011-09-22.

[10]国内外专家建言:让城市慢下来 限制大城市发展.中国新闻网,2011-09-19.

[11]邓洪涛.院士、专家建言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下)[N].湖北日报,2011-10-25.

[12]有关专家建议中小城市应成吸纳农民工主战场[N]. 中国产经新闻,2011-04-07.

[13]徐敏,沈轶伦.松江新城打造宜居乐业“新模板”[N].解放日报,2011-12-18.

[14]朱凌波. 建设城市副中心不能急于求成[N].城市化杂志,2011-09-26.

http://bj.house.sina.com.cn

[15]仇保兴.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宁妙语针砭时弊——城市规划应力避“郊区化”[N].新华日报,2011-09-21.

责任编辑:张 炜

旅游保护环境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川西民族地区地处偏远,地形复杂,许多地区处于地震带上,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水平低下。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川西民族地区传统产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面临两难境地,发展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产业很有必要。而川西民族地区具有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生态旅游潜力大,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发展大旅游产业符合川西民族地区的客观现实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将大旅游战略思想与川西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结合起来, 能关联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最终建立起以生态旅游业为先导,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第三产业联动发展的大旅游产业体系,这既是促进区域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实现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重建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民族地区;大旅游;生态旅游;区域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思想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后,国内一批科研机构相继对此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深入分析这一时期的生态旅游论著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偏重于生态旅游本身进行理论探讨的,包括概念、内涵和理论等,如张广瑞对国外生态旅游的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毛振宾对生态旅游和生态旅游学的发展进行了详细介绍,彭万臣对生态旅游的内涵进一步进行了阐释和思考,吴楚材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等[1~4];另一类是偏重于应用实践性的,包括针对不同地区的生态旅游模式实践和应用,如韩光明对民族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效应分析,高阳对川西民族地区发展草原生态旅游进行了实证研究,丁赛对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分析,付强就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和需要注意的问题,母涛对四川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分析,等等[5~9]。综合分析来看,当前生态旅游研究大多局限于生态旅游本身来探讨,很少有把生态旅游与大旅游思想结合起来,把生态旅游提升到影响并决定地区经济发展高度上来的。旅游业是关联度很强,拉动作用明显的产业,对于经济积累少,生态环境脆弱,不适于发展大农业和大工业的川西民族地区来说是很重要的发展模式,应该站到一个相当的战略高度对旅游业进行布局和发展,不能够就旅游谈旅游,而应该将旅游业提高到影响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来。本文旨在将大旅游产业战略思想与川西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结合起来,提出川西民族地区的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推动川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1 大旅游概念与大旅游产业体系

1.1 大旅游概念和内涵

大旅游概念是顺应国内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和地区发展需求而提出的一种旅游产业发展新理念。乔力提出大旅游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多向互动、具有综合效益的整体系统,强调大旅游在资源和产业上的扩展;董锁成、侯晓丽、徐琳等对大旅游的概念、特征、产业体系和大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与效益进行了系统探讨,指出大旅游是随着旅游综合性、开放性和需求多样性的不断加强,把旅游业作为动力产业,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跨资源属性的联合协作而形成的大旅游产业体系,是满足多种旅游需求,产生综合功能效益,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型旅游活动。大旅游不仅是新的产业体系,也是一种新的理念和新的机制,更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可持续发展模式。大旅游强调旅游产业间及旅游产业和其他关联产业间的联动作用,强调旅游业发展和区域发展的联动作用[10~14]。

1.2 大旅游产业体系结构与功能

大旅游产业是围绕旅游产业内部几大要素展开,依托各部门密切的经济、资源和生态环境联系而形成的相互依存、相互协作的产业大系统,是旅游产业链不断延长而形成的由众多产业链组成的产业群体,是一个集开放性、多向互动性和综合效益于一体的有机整体。完整的大旅游产业体系是由大旅游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和联动产业三个层面构成,是一个完整的循环联动系统(图1)。

大旅游强调的是产业之间的联动和整合,通过大旅游主导产业与辅助产业之间的直接联动和整合,以及与关联产业之间的间接联动,形成大旅游产业体系。大旅游产业体系的功能主要是通过旅游产业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来实现的:一是延长旅游产业链,增强旅游产业与一、二、三次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增加旅游业产值,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发挥大旅游产业体系的经济功能,实现经济效益;二是增加就业,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发挥大旅游产业体系的社会功能,实现社会效益;三是缓解资源压力,改善生态环境,协调人地矛盾,发挥大旅游产业体系的生态功能,实现生态效益。

2 川西民族地区特征

川西民族地区包括甘孜、阿坝、凉山三个自治州和马边、峨边两个自治县。2006年末,该地区总人口663.73万人,约占四川省人口总数的7.6%;土地面积30.12万km2,约占四川省总面积的62.3%,这里居住着彝、藏、羌、苗、回、土家等多个民族。这些地区多分布在环境闭塞、交通条件落后、基础设施差的边远地区,加之长期以来受自然、历史、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仍然很贫穷落后,是四川省扶贫工程的难点和重点。但同时由于近代工业相对落后,民族地区的自然生态风貌得以较好的保存,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该地区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2.1 区位的边缘性

川西民族地区属于自然地理过渡带,位于几省区的交界处,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与区域经济中心或中心城市之间的距离较远。如位于四川省最西北端的石渠县,是四川省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和位置最偏远的一个县,处于川、青、藏三省区交汇处和雅砻江源头地区,距离省会成都1 050 km,离州府康定所在地588 km。

2.2 社会经济的边缘化

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政策、科技、生产效率、市场效应等的衰减,川西民族地区在经济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再加上生态环境恶劣,经济发展严重滞后,是四川最贫困的地区之一。2006年,川西民族地区的GDP只有539亿元,相当于全省的6.24%,人均GDP8 190元,远低于四川省(10 546元/人)和全国平均(15 931元/人)水平;总人口663.73万人,农牧业人口占85.6%;产业结构不合理,三次产业比重为57∶14∶29。落后的产业结构和农业生产方式使民族地区与区域中心的差距越来越大。

2.3 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频繁

川西民族地区海拔高,植被覆盖率低,其主体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形多为高原和山地,有一半地区海拔超过3 500 m。这些地区地形复杂破碎,很多地区处于地震活跃带,易发生泥石流、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环境一旦破坏难以恢复。

2.4 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处于相互矛盾的两难状态

由于川西民族地区大多地处生态环境脆弱区,自然条件差,不具备大规模发展经济的能力和条件,而长期传统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进一步恶化了当地生态环境,致使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长期低下,处于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社会经济的两难状态。

2.5 旅游资源丰富

川西民族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多变,为奇特自然景观的形成和发育提供了条件,以藏、彝、羌为主体的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人文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将川西民族地区作为重点开发地区,九寨沟——黄龙和大熊猫成为著名品牌,九寨沟和黄龙还是我国三个首批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中的两个。甘孜州的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稻城亚丁风光、康巴民族风情,阿坝藏族自治州的四姑娘山、羌寨风情、米亚罗红叶风景区,凉山州的泸沽湖摩梭人母系氏族文化、奴隶社会博物馆等自然人文风光,也是正在开发或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品牌。另外,红军长征经过的雪山草地全部在四川省民族地区,与之相关的阿坝藏族自治州红军长征纪念碑园、毛儿盖会议遗址,甘孜州的泸定铁索桥,凉山州的彝海结盟纪念馆等,不仅具有史学价值,而且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总体来看,川西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品位高、特色鲜明,为开展生态旅游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3 川西民族地区生态旅游总体发展战略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川西民族地区面临着生态环境退化和经济社会贫困的双重危

机,探寻既不破坏生态环境又能有效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是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

必然选择。大旅游产业思想指导下的生态旅游联动大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是川西民族地区很好

的选择之一。

3.1 川西民族地区生态旅游战略定位

①把生态旅游作为加快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突破口和新型驱动力;

②把生态旅游作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作为减轻农村生态压力,统筹城乡关系,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新型驱动力;

③把生态旅游作为加快对外开放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途径之一;

④把生态旅游作为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产业和先导型驱动力量;

⑤把生态旅游业作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教育的重要模式和途径。

3.2 川西民族地区生态旅游总体发展模式

川西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大旅游产业战略的指导下,把生态旅游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同时依据地方资源特色、经济基础、生态环境条件以及产业间的密切关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第三产业,构建以生态旅游为主导的旅游发展模式,实现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川西民族地区总体地形破碎,地震多发,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恢复生态、涵养水土任务艰巨,在进行生态旅游时必须强调保护先行,立足于环境承载力,突出生态教育功能(图2)。

4 若尔盖县生态旅游模式

4.1 若尔盖县概况

若尔盖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是川甘交界、青藏高原边缘地区。全县总面积约10 436 km2。县城距省会成都市公路里程约490 km,距阿坝州州府所在地马尔康公路里程约200 km。若尔盖县经济水平低下,社会发展滞后,是四川省经济水平最低的县之一。2006年共有人口7万人,农牧业人口占全县人口的87.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 614元,远低于四川省(10 546元/人)和全国平均(15 931元/人)水平;产业结构不合理,三次产业比重为57∶14∶29。若尔盖县东部系秦岭西部余脉和岷山北部尾端,山高谷深,地势陡峭,小河流众多,占全县总面积的30%左右。该部分水土流失严重,是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多发区。县境西部则主要是高寒草甸草原,占全县面积70%左右。该部分由于过度放牧、疏干沼泽等影响,湿地退化严重。

若尔盖县既有黄河九曲第一湾、热尔大草原、国家级湿地保护区、梅花鹿自然保护区、包座原始森林等自然景观,又有藏羌民族文化和风情、巴西会议遗址、包座战役遗址、古潘州遗址等人文景观,是大九寨国际旅游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比较优势。

4.2 若尔盖县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若尔盖县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具有开展生态旅游的良好基础,但同时自然环境、社会、人文条件复杂,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双重压力,单一的开发模式难以取得综合的开发效益,需要在大旅游战略指导下,采取综合的开发模式(图3)。该模式强调以大旅游战略指导下的生态旅游为前提,以生态保护为先决条件,以各类生态旅游产品为龙头,以生态旅游市场为依托,体现生态教育功能,通过合理的开发促进若尔盖生态旅游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

(1)自然生态景观观赏模式。若尔盖可供观光欣赏的高原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自然风光迷人。高山大草原充满了大自然的神韵,高原湖泊星罗棋布。黄河九曲第一湾,地势平坦,水流舒缓,壮丽而富有神话色彩。纳摩神居峡峰峦叠嶂,怪石嶙峋,山间云雾缭绕,似仙境般妙不可言。原生态的自然生态景观和风光对向往纯正大自然体验的游客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2)民族、民俗文化与宗教体验模式。藏、羌人民世代居住在若尔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青稞酒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沙朗文化,以及藏族民间舞蹈锅庄等都令人耳目一新;壁画、唐卡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藏家、羌寨民居特色浓郁,为游客提供食、住、娱乐、购等体验农家风情的休闲旅游形式,能将乡村特有的农业景观与民风民俗融合在一起。

若尔盖宗教文化浓厚,宗教历史悠久,著名宗教寺庙比比皆是。麦洼寺是川西北最大的藏传佛教宁玛派寺院;达扎寺是格鲁派寺院,寺内有许多文物,为游客了解神秘的藏传佛教文化提供了方便;纳摩格尔底寺是四川阿坝地区格鲁派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寺庙之一;苟象寺是四川省境内建寺最早、最古老的苯教寺院之一,文化积淀丰厚,建筑风格独特,装饰华丽,壁画古老。

(3)科考探险与生态教育模式。若尔盖县地形复杂多样,全县有200多种植物,有多种特有植物和濒危稀有植物;有251种脊椎动物,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颈鹤、胡兀鹫、秃鹫、大天鹅等30多种。复杂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奠定了开展科考探险的基础。但同时,近几十年若尔盖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明显,

伴随着湿地大面积的减少,沼泽旱化,大量“海子”干涸,还有一些严重萎缩或变成季节性湖泊,致使许多野生动植物处于濒绝状态,直接影响了若尔盖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给当地的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该模式依托若尔盖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险峻奇特的地形地貌,能够建立起科考探险和教育研究基地,吸引学者、学生、环保人士、探险爱好者等到这里来进行科考探险、观光、旅游。同时,若尔盖湿地近几十年环境的变迁是进行生态环境教育的鲜活例子,能够在生态旅游的同时进行生态教育。

(4)红色旅游与爱国主义教育模式。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若尔盖地区留下了宝贵的革命财富和丰富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若尔盖是红军长征途中环境最艰险、斗争最艰苦的地方。红军经过艰苦的草地行军,取得了包座战役的胜利,为红军北上扫清了道路。党中央在此召开了闻名于世的“巴西紧急会议”,这是红军长征史上的又一次重大历史转折,对中国革命历史的影响深远。

通过发展红色旅游这种模式既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可以带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老区人民增收致富。

自然生态景观观赏模式、民族、民俗文化与宗教体验模式、科考探险与生态教育模式、红色旅游与爱国主义教育模式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前两种模式是比较成熟而且对游客吸引力最大,而后两种模式的发展,将提高生态景区的品味,扩大景区知名度,提高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今后应该重点发展后两种模式。合理处理四种模式的关系,在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下,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当地农民及工作人员实施旅游发展模式,能使四种模式健康快速发展,以创造共赢局面。

5 川西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开发对策建议

5.1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政府主导是指在旅游发展初期通过政府行政力量,动员社会力量,整合优势资源,推动旅游业启动发展。政府主导的内涵主要包括观念主导、规划主导、政策主导、管理主导、资金导向等方面。

由于川西民族地区基本处于高原和山区,生态环境脆弱,容易破坏,因此在开发中一定要尽力避免旅游开发的短期市场行为,这就需要政府在开发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宏观把握,限制短期过激开发行为等。政府主导可以避免在旅游业发展中政出多头、管理协调难等问题,使各相关部门实现有效合作,同时引导旅游开发企业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重视社会与生态利益。市场运作则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能充分发挥市场的高效性,促进生态旅游效率提高、效益提升。

5.2 加强法制建设,加强资源与环境保护

生态旅游强调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即在最大程度地使区域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川西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众多、位置特殊、旅游资源丰富、功能多样。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破坏难以恢复,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社会意义。因此必须正确处理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同时加强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加强法制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5.3 理顺关系, 协调管理

川西民族地区绝大部分是属于主体功能区中的限制开发区,是生态涵养区,许多旅游资源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协调好这些部门的关系,事关旅游资源保护的成败,因此理顺关系,建立起强有力的领导机制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各地区主管领导挂帅,有关部门领导参与,行使对地区旅游发展的协调、决策和监督权力,加强部门间的联系与协调,努力在资源保护上达成共识,采取协调一致、多管齐下的保护行动,采用综合措施进行旅游开发和保护。

5.4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川西民族地区总体属于生态脆弱区,是多条江河发源地区,是生态屏障,旅游业的开发可能会导致该地区生态服务功能的下降和生态效益的损失;另外,在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同时,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了牺牲的广大地区和群众利益补偿是亟需考虑的问题。

旅游开发受益方不仅应该为其造成的环境破坏和压力承担责任,也有义务为造成的生态损失进行赔偿。同样,生态旅游受益方也有义务对保护生态环境牺牲了利益的地区和人民进行补偿。因此,生态利益补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保护资源牺牲了利益的群体,这有助于人民群众进一步投身于资源环境保护;二是在开发过程中对资源环境造成的破坏进行补偿。尽快建立起生态经济补偿机制,有利于生态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

5.5 建立安全保障机制

由于川西民族地区处于地震活跃带,地表变化大,容易发生各种灾害,尤其是在夏季很多地区易发生泥石流、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需要有关各方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切实做好安全保障工作。应建立起切实可行的应急机制和安全保障机制,由各地方政府一把手领导或者主管领导负责,责任到人,应对迅速,保障生态旅游安全。

6 结 论

根据川西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以生态旅游为突破口的大旅游发展战略符合其特点和现状,

转变发展模式是历史所趋。通过大旅游产业联动发展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川西民族地区的旅

游资源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快速、持续发展,这是实现川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

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重建的有效途径。

我国山地占国土面积2/3以上,与川西民族地区类似的生态脆弱、经济贫困的欠发达地区众多,各地根据自身旅游资源比较优势,按照大旅游战略模式,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具有广阔的前景。第一,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收入;第二,可以增加就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第三,可以替代传统产业,保护生态环境;第四,可以促进旅游城镇发展,推进欠发达地区城镇化进程。因此,按照大旅游战略发展生态旅游是欠发达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途径,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编辑:刘照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张广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J].旅游学刊,1994,(4):22~28. [Zhang Guangrui. The Theory and Experience of Ecotourism[J]. Tourism Tribune,1994,(4):22~28.]

[2]毛振宾,曹志平,赵彩霞.生态旅游与旅游生态学的研究进展[J].环境保护,2002,(2):27~30. [Mao Zhenbin, Cao Zhiping, Zhao Caixia. An Overview of Ecotourism and Recreation Ecology Study [J]. Environment Conservation, 2002,(2):27~30.]

[3]彭万臣.关于生态旅游的认识与思考[J].生态经济,2005(10):324~327. [Peng Wanchen. The Understanding and Pondering over Ecological Tourism [J]. Ecological Economy, 2005,(10):324~327.]

[4]吴楚材,吴章文.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7,22(1):67~71. [Wu Chucai, Wu Zhangwen. A Study on the Concept of Ecotourism[J]. Tourism Tribune,2007,22(1):67~71.]

[5]韩光明.民族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效应分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6):48~50. [Han Guangming.The Effect Analysis of Developing the Ecological Tourism in the Ethnic Region[J].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Nationalities,2003,(6):48~50.]

[6]高阳,蒋明. 川西民族地区草原生态旅游发展实证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6(4): 127~130. [Gao Yang, Jiang Ming.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Grassland Ecotourism in Ethnic Region of Western Sichuan[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2005,26(4): 127~130.]

[7]丁赛.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6(3): 123~126.[Ding Sai. Analysis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Economy in Ethnic Areas.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J].2005,26(3):123~126.]

[8]付强,廖勇.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的发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6(4):141~143. [Fu Qiang, Liao Yong.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in Western Ethnic Areas.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J]. 2005,26(4):141~143.]

[9]母涛. 四川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6(2):88~91.[Mu Tao.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Economy in the Ethnic Region of Sichuan Province[J]. Theory and Reform, 2006,(2):88~91.]

[10]乔力,李茂民,高连营.“大旅游”概念与21世纪旅游业的发展[J].山东社会科学,2000(5):40~43. [Qiao Li, Li Maomin, Gao Lianying. Concept of the Comprehensive Tourism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J]. Shandong Social Science,2000,(5): 40~43.]

[11]侯晓丽,董锁成.旅游规划整合——对“大旅游”概念的再认识[J].旅游学刊,2005,20(4):43~50. [Hou Xiaoli, Dong Suocheng. Tourism Plan Conformity: Cognition to Connot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Tourism Again[J]. Tourism Tribune,2005,4: 43~50.][12]董锁成, 李宇等. 酒泉旅游经济总体发展规划,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02-2003. [Dong S C, Li Y. General planning of Jiuquan tourism economy.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2002-2003.]

[13]董锁成, 殷泽生,李岱等. 甘肃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05-2006. [Dong Suocheng, Yin Zesheng, Li Dai. General Planning of Gansu Tourism Development.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AS, 2005-2006.]

[14]徐琳,董锁成.大旅游产业及其发展的影响和效益——以甘肃省为例[J].地理研究,2007,26(2):414~424. [Xu Lin, Dong Suocheng. Comprehensive Tourism and Its Development Impacts and Benefits: A Case Study of Gansu Province. Geographical Research,2007,26(2):414~424.]

旅游保护环境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型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代表着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方向,而低碳旅游背景下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就是挖掘民族文化、完善旅游产业、促进旅游结构发展的同时真正做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本文在充分分析文化旅游与低碳旅游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低碳旅游背景下文化旅游发展策略。

[关键词]低碳旅游;文化旅游;策略

1 导 言

1.1 低碳旅游的概念

对于“低碳旅游”,国内学者有不同的见解,大多数学者认为:低碳旅游是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新方式。作为经济活动之一的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基础上的新型旅游方式,其内涵是以环境保护为中心,以减少对环境的伤害为重点,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旅游经济模式,强调保护环境而非享受环境。

旅游业作为一项综合性很强的产业,涉及交通、食宿、环保等诸多环节,也一直被称为“无烟产业”、“朝阳产业”。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其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正逐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同时旅游业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来源之一,其涉及的住宿、交通运输及其他相关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4%~6%。传统发展模式下的旅游产业能否被称为“无烟产业”还有待考证。

1.2 我国发展低碳旅游的必要性分析

(1)低碳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低碳旅游是我国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具有产业关联性强的特点,涉及饭店业、交通运输业、商品业、服务娱乐业等各领域,与其他产业既关联又依托,并且又有极强的带动性,因此,旅游业的低碳发展会带动其上下游产业的共同低碳化,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2)低碳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方向。低碳旅游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方向,低碳旅游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为核心,通过控制碳排放量来获取旅游经济、社会、环境等多重效益,属于可持续发展的范畴。我国旅游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旅游资源盲目开发建设,旅游经营中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严重,公众环保意识缺乏,这些无疑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而低碳旅游谋求能源和废弃物最小化、避免了资源浪费、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可以有效降低和消除旅游业产生的消极影响,支持旅游业可持续性发展。

1.3 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业的发展

低碳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观念,是一种尽最大努力降低碳排放量的旅游,同时也是一种高品质的旅游方式。它要求人们通过计算旅游活动中的碳排放量,尽最大可能采取措施以减少旅游活动所释放的碳。低碳旅游的途径是通过对资源的综合利用,减缓资源的消耗,同时,减少碳和旅游废弃物等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使污染物产生量、流失量和治理量最小。促进旅游产品生产、消费过程与环境相容,实现旅游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

2 低碳旅游与文化旅游的关系

2.1 文化旅游的特点

旅游是一种通过地理位置上的转移,游客对沿途所看到的自然景观或人文遗迹而产生的一种生理或心理上的满足的活动。可以说文化旅游就是以本民族、本地区特有的生活习惯、文化艺术、礼仪习俗等在内的文化吸引和感召,使游客产生一定的共鸣和互动的休闲娱乐活动。

2.2 文化旅游的功能

旅游者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进行亲自体验的过程也是文化旅游的过程,这也是文化旅游的主要功能,它给人一种超凡的文化感受,这种文化感受以饱含文化内涵的旅游目的地为载体,体现了审美情趣激发功能、教育启示功能和民族、宗教情感寄托功能。一个地区的民族特征越鲜明,原始风格越纯,历史氛围越浓,地方差异越大,生活气息越足,文化旅游就越有强大的生命力。

2.3 低碳旅游与文化旅游的相互影响

低碳旅游方式契合了文化旅游目标,文化旅游的项目和目的决定了旅游的文化含量,像历史探秘旅游、书法学习旅游、围棋交流旅游、名人足迹寻访旅游、民族风俗旅游,可谓种类众多,文化深厚。低碳旅游就是旅游者通过住宿、交通、消费、娱乐等各个环节来表现节省能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是动态的体现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结合的一种文化活动,而倡导低碳旅游方式会提高旅游大众对国家、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使人们在旅游中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受到自我文化的洗礼和认同感,起到保护自我文化的作用。可以说,两者相互融合,相互支持,相互受益。

(1)低碳旅游为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保护。旅游景点及旅游服务的低碳化发展,将会给旅游者一个文明的旅游环境,旅游者在此环境中会自觉不自觉的减少和克服自身不文明行为,因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旅游活动的文明性,加大了其文化意义。发展低碳旅游同时也必将推进文化旅游的良性发展,使文化旅游活动不断完善,从而满足旅游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实现了文化旅游保护开发、经营管理、科学利用相统一的目标,促进了文化旅游持续发展的同时也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

(2)文化旅游为低碳旅游的发展提供资源。文化旅游生态化推动低碳旅游发展,有着自己的优势:一是受众广,包含了所有的旅游者和旅游从业人员,可使低碳旅游理念得到推广和传播;二是旅游业涉及的行业多,关联产业多,可在全行业范围内推进低碳旅游和产业生态化,建设行业低碳和全方位环保型社会;三是由于文化旅游产品的组合与出售都完全依靠没有污染的海水、原始的山林、洁净的水域、整齐和保护完好的街巷、考古遗址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因此,文化旅游能为低碳旅游发展提供资源。

(3)低碳旅游与文化旅游发展对旅游经济的影响。旅游业既是经济事业也是文化事业,具有很强的经济、文化双重性。旅游业的经济性决定了其可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这也是为什么旅游业在全世界每个国家都得到大力发展的重要原因。文化旅游是21世纪旅游业的主要发展方向,而低碳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旅游业的文化性就是以深厚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为底蕴,以独特资源为依托的文化旅游,推动和促进本民族的文化发展,这也契合了旅游业是一种对国家经济命运及生态关怀为动力的产业。由此,以文化旅游为依托,发展低碳旅游,是旅游业保持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旅游经济持续增长的需要。

3 低碳旅游背景下文化旅游发展策略

3.1 转变传统观念,宣传低碳理念,提倡节俭反对奢侈的文化氛围

旅游者参与到旅游活动的全程,是旅游活动的主体,在低碳旅游前景下,旅游者对低碳旅游方式的认知和实践显得尤其重要。政府和管理部门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引导、教育、宣传,使旅游者大众改变以往奢侈、浪费的旅游消费习惯,建立生态价值观,选择与低碳理念相适应的不危害生态环境、不妨碍后代利益的科学、节俭、适度的旅游消费方式,增强人们对节约的社会风气认同和意识自觉,有效地形成全社会崇俭反奢的文化氛围,使低碳旅游、生态文明建设等理念深入民心。通过普及低碳知识,使人们自觉地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把低碳文化变为全社会的主流意识,如在交通方式的选择上,优先以自行车、公交车、铁路等相对低碳的旅游交通方式;在餐饮方面,优先考虑绿色食品、生态食品,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在选择住宿时,优先选择带有“绿色标签”的旅游酒店或青年旅馆等,携带和使用自己的卫浴用品,减少浪费;人人为发展绿色旅游、低碳旅游经济贡献力量。

3.2 推进旅游发展方式转型,着力打造低碳旅游目的地

低碳旅游主张追求和谐共进的环境、经济、社会效益。在保持生态环境、维护文化完整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社会、经济、审美的要求,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推进旅游发展方式转型,就一定要改变我国旅游业重开发、轻保护,旅游项目急功近利、粗放盲目等传统做法,着力打造低碳旅游目的地。低碳旅游目的地既包括低碳旅游地区、低碳旅游城市,也包括低碳旅游景区景点,是发展低碳旅游的有效载体。对于低碳旅游目的地的建设:一是要加强对景区森林、湿地、草原等资源的保护,严格控制游客量,培育碳汇旅游环境,二是要基于低碳技术在景区全程配置低碳旅游基础服务设施,三是低碳旅游产品的开发要注意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在构建低碳旅游目的地的战略中拥有了主动权,就能在全球化旅游竞争中拥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和发展机会。

3.3 在旅游行业推行环保节能技术,努力减少碳排放

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关环保节能的优惠政策和对应的约束性惩罚政策,在整个旅游行业推行节能减排技术,减少碳排放量的过程中要抓住旅游住宿、旅游交通、旅游活动三个重点环节方面。在旅游住宿方面,要积极推动生态饭店的创建,关注建筑材料环保节能,不断提高新产品、新技术的利用率,推进节能潜力较大的设备技术改进,物品尽可能地反复使用;在旅游交通方面,由于航空业已成为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最快的来源,因此,航空业不仅要搞技术革新,更要采用有效管理办法减少航班次数、提高运营效率。

4 结 论

低碳旅游是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响应,在全球气候变化大环境下必将引起人们旅游方式的深刻变革。低碳旅游表现出旅游活动文明性、游客文化认知性、生态性的文化旅游特性,体现了低碳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性。为了推进文化旅游发展进程,最终实现旅游产业的全面低碳化,需要发挥政府部门的倡导作用,引导旅游企业和旅游者朝低碳化方向发展,并依靠发展旅游者低碳旅游文化观念作为核心动力来实现旅游低碳化发展。

参考文献:

明庆忠,陈英,李庆雷.低碳旅游:旅游产业生态化的战略选择[J].人文地理,2010(5).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项目《北京市低碳旅游发展研究》(SM201151638004)资助。

[作者简介]罗清(1965—),湖南长沙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旅游、旅游经济、旅游教育。

旅游保护环境论文范文第4篇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生态是指生物(原核生物、原生生物、动物、真菌、植物五大类)之间和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当代环境概念泛指地理环境,是围绕人类的自然现象总体,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当代环境科学是研究环境及其与人类的相互关系的综合性科学。生态与环境虽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但两者又紧密联系、“水乳交融”、相互交织,因而出现了“生态环境”这个新概念。它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繁衍的各种自然因素、条件的总和,是一个大系统,是由生态系统和环境系统中的各个“元素”共同组成。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在含义上十分相近,有时人们将其混用,但严格说来,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仅有非生物因素组成的整体,虽然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中的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平衡。一旦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超过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来比较稳定的状态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物质和能量输出输入不能平衡,造成系统成分缺损(如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结构变化(如动物种群的突增或突减、食物链的改变等),能量流动受阻,物质循环中断,一般称为生态失调,严重的就是生态灾难。生态地理环境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相关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的功能系统或称为生态系统。在特定的生态系统演变过程中,当其发展到一定稳定阶段时,各种对立因素通过食

物链的相互制约作用,使其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从而保持了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平衡。如果环境负载超过了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极限,就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弱化或衰竭。人是生态系统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在人类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人类活动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人口的迅猛增长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既有空前强大的建设和创造能力,也有巨大的破坏和毁灭力量。一方面,人类活动增大了向自然索取资源的速度和规模,加剧了自然生态失衡,带来了一系列灾害。另一方面,人类本身也因自然规律的反馈作用,而遭到“报复”。因此,环境问题已成为举世关注的热点,有民意测验表明,环境污染的危胁相当于第三次世界大战,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问题都已成为制约经挤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就全球来说,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有:森林破坏严重、土地资源的丧失;淡水资源紧缺;生物种消失;全球气候变暖;水土流失与荒漠化;人口激增等等。而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情境也不容乐观,我国自然环境先天脆弱,水土流失严重从而导致荒漠化严重;水资源紧缺,污染严重;森林覆盖率低;天然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面临危机;同时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我国的气温也呈上升趋势。下面我就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导致的全球变暖这一生态问题做简单的论述。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3.8--7.6nm,波长较短)具有高度的穿透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如红外线)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具体原因是,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了地球的大气层。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2.5-10.4华氏度)。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

来潜在的重大影响。地球正在升温,在上个世纪全世界的平均温度大约攀升了0.6 摄氏度。北半球春天的冰雪解冻期比150年前提前了9天,而秋天的霜冻开始时间却晚了10天左右。 20世纪90年代是自19世纪中期开始温度记录工作以来最温暖的十年,在记录上最热的几年依次是:1998年,2002年,2003年,2001年和1997年。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表示,据世界上许多科学家预测,未来50100年人类将完全进入一个变暖的世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21世纪温室气体和硫化物气溶胶的浓度增加很快,使未来100年全球、东亚地区和中国的温度迅速上升,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将上升1.4℃-5.8℃。到2050年,中国平均气温将上升2.2℃。 “入冬以来罕见大雾天气频发也是暖冬的一个征兆。”罗勇说,大雾天气系“暖冬”造成强冷空气非常弱所致。全球变暖的现实正不断地向世界各国敲响警钟,气候变暖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而且是一个涵盖政治、经济、能源等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全球变暖的事实已经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

全球变暖的原因很多,概括以后有以下几点:

1、人口剧增因素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危肋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

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

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发展。

7、物种加速绝灭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资源,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由此可见,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 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而且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危害。

近年来全球变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增多,与此相关的报道也是举不胜举,比如 “全球变暖,孟加拉湾一小岛消失”“北冰洋含冰量剧减”“全球生物正面临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地球的冰河时代’将要来临?”“加科学家发现北极海永冻层完全消失”“海中的甲烷释放速度加快”“马尔代夫沉没百年倒计时”“北极冰川融化 地球或被淹没“水城”威尼斯再遭水淹”由全球变暖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报道也很多:“岛国马尔代夫将在海上建家园”“澳大利亚下冰雹,像高尔夫球一样大”“百年大旱:产粮大县面临部分绝收”“甘肃罕见雪灾,最深1.5米”“澳大利亚遭暴雨侵袭,墨尔本市区洪水齐膝”“地球或进入强地震频发期”“德国雪崩,46辆汽车挤成一团”等等。

旅游保护环境论文范文第5篇

1. 区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分析

区域生态旅游, 主要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 新兴的一种旅游方式, 也可谓是对传统旅游方式的创新[1]。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迅速, 同时环境也遭受到了巨大的破坏, 实现区域生态旅游, 最终目的是保护环境。区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思想便是以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三者效益为基础, 满足日益增长游客的旅游心理需求, 促进旅游区域资源与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2]。区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便是通过有效的组织, 促使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应用的基础上, 能够实现环境保护这样目的[3]。鉴于此, 在评价一个地区的旅游发展情况时, 则需要从多个方面加以综合分析, 例如社会、文化以及环境等, 而不是依靠单一的旅游经济收益进行评价。只有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 才能将旅游发展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环境效益有效结合在一起, 促使区域生态旅游能够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

2. 区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分析

区域生态旅游涉及到诸多学科领域的知识, 例如自然科学、美学以及管理学等, 相比传统的旅游方式, 生态旅游更加注重区域生态旅游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环境效益的共同增长, 简而言之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区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就是通过一系列宣传活动, 或者是特殊的活动形式, 增强广大群众环境保护意识, 以此确保游客在旅游区间能够重视环境保护。关于区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接下来, 对其加以具体分析。 (1) 保护珍稀生物。区域生态旅游主要是以年代久远、具有巨大价值的自然景区为旅游区, 在此环境中, 具有诸多珍稀动物, 同时还具有一些濒危生物。为此, 区域生态旅游可构建自然保护区, 对濒危生物实施有效的保护, 在生态旅游创收经济效益的基础上, 加大珍稀动物的保护力度, 以此确保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 (2) 保护水资源。区域生态旅游是否能够得以可持续发展, 关键在于水资源是否能够得到合理的保护。究其原因在于生态旅游部分项目需要高质量的水资源, 例如水上乐园等。因此, 区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关键在于水资源的保护与治理。只有水资源得到了相应的保护与治理, 便能促进区域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 (3) 保护大气环境。近年来, 我国工业发展迅速, 大量的工业废气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空气当中, 或者是在处理未达标的情况下便排放到空气当中, 造成空气质量受到影响, 尤其是城市空气质量, 由于受到汽车废气的污染, 空气质量更差。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情况下, 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注重生活质量, 空气质量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涌入清新的空间与环境。当前大部分生态旅游区域对空气问题均非常重视, 并且对游客的一些行为做出了硬性规定, 例如禁止生态旅游区域使用存在污染的交通工具, 仅可使用一些没有污染的交通工具, 例如自行车, 这对提高空气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4) 保护地质地貌。地质地貌作为区域生态旅游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生态旅游得以可持续发展, 地质地貌自然能够得到有效保护。例如中国对喀斯特景观的保护。 (5) 绿化面积的增长。开发者为了改善生态旅游景观质量, 就需要对一些裸露的林地进行绿化处理, 有效促进了园林绿化面积的增长。 (6) 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区域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在于环境是否能够得到合理保护, 究其原因在于游客旅游目的是寻找美, 一旦旅游区环境遭到破坏, 必然会影响到旅游发展。为此, 开发者注重区域生物多样性, 以此形成自然人文景观。 (7) 促进垃圾处理。垃圾作为旅游区的主要污染源, 开发者十分注重垃圾处理, 并且安排了专人负责垃圾处理。

总而言之, 区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有效提升了人们环境保护意识, 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

3. 结语

综上所述, 在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背景下, 提出了“生态旅游”一词。具体为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满足人们对区域生态旅游的实际需求。由此可见, 区域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环境保护具有的一定的促进作用。

摘要:本文主要以区域生态旅游与环境为主线, 进一步以可持续发展为切入点, 对区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相关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 最后阐述了区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 希望以此促进绿化面积的增长与生物多样性发展。

关键词:区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林武云.清流县区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建议[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7, 28 (06) :19.

[2] 侯丽娟.区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山、水、圣人”生态旅游区为例[J].泰山学院学报, 2014, 36 (06) :53-58.

旅游保护环境论文范文第6篇

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系高质量发展,关系人民生活幸福,关系国家对外开放大局,关系国家安全。近年来,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知识产权保护已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刚需”,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通过不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换来了创新环境和营商环境的优化,让创新创造的源泉竞相涌流。

时间是最客观的见证者。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由多向优,我国知识产权事业不断发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发展之路,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意识明显提升。当前,我国正在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知识产权工作正在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从国家战略高度和进入新发展阶段要求出发,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促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知识产权保护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顶层设计,提高知識产权保护工作法治化水平,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深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知识产权领域国际合作和竞争,维护知识产权领域国家安全,以更强意识和更大合力,把知识产权保护的堤坝筑得更加牢固,共同浇灌创新之树、助推高质量发展。

旅游保护环境论文范文

旅游保护环境论文范文第1篇导读:当中小城市与郊区新城发展成为我国城市化演进的主要模式和发展态势的时候,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能源消耗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