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开学考试化学试卷
高二开学考试化学试卷(精选6篇)
高二开学考试化学试卷 第1篇
高二化学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一、试题总体评价
本次试题主要是考查选修部分《物质结构与性质》内容,同时为了复习的需要,出了一道《化学反应原理》的大题。从试题难度来看,难度适中,年段平均分57.32分,基本符合高考难度要求,可以说是一份比较有质量,有区分度的试卷。从考查内容来看,《物质结构与性质》重点内容基本把握,较少偏题怪题(个人觉得第4题原子轨道的量子数问题高考明确要求不考,为何一考再考,出题者不负责任?还是我个人对高考解读有问题?这个责任我可伤不起啊)。但是各章节的分配不是很合理:§1原子结构占39分(第1、2、3、4、9、12、15、16、18、19、20、21、23、27①⑤、28①、29①题);§2分子结构与化学键占29分(第5、6、11、13、14、17、26、27②③④、29③题);§3晶体结构占19分(第7、8、10、22、24、25、28②、29②题);化学反应原理占13分(第30题)。分数侧重点在§
1、§2,但是由于这次半期考试时间提前,比原计划早三、四天,所以没时间复习§
1、§2,复习较多§3却考得很少,造成大部分同学考试比较吃力,分数比较低,出题者没有权衡好比例啊。有些内容考得太多,有些内容该考的没考,如电子式考得太多了,重要的Cr、Cu却没考到;配位键、等电子体等高考的常客们都没出现;分子的空间构型是重点,却考得不多……
二、错误点分析与建议
本次考试暴露出的问题是非常多的。第一、课堂上爱神游四方的同学吃大亏。很多题目上课时老师都讲得很清楚,讲了n遍,但这些同学就是不懂,就是不听,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莫不是非要硬生生将老戴气死不成?(小强是不会那么容易死滴,不死就还得一遍一遍再讲!不信你一次都听不进去,如果高考前还是听不进去,那老戴也木有办法了)。第二、粗枝大叶的马大哈大有人在。写“名称”的写成“化学式”,如“7”和“1”,“H”和“N”的书写混乱,σ键的书写不标准,“钙”字写错,△H算错,化学方程式配平错误,NH3、NaOH 电子式写错,“从小到大”排列错看成“从大到小”,物质的量当成是物质的量浓度、化学反应速率的单位写错……改试卷过程中发现有太多这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本是可以避免的,可为什么老是死性不改呢?看来一个人的坏习惯真的是会害你一生啊。但愿现在改掉这些毛病还来得及,不然小错也会要了你的小命。第三、基本功练得不扎实,马步扎不稳,出拳怎么可能有力?化学式、电子式、结构式、电子排布式、化学方程式、电极反应式、元素周期律、阿伏加德罗定律、1~36元素名称……该记的不去记,又谈何学好化学?就如学英语连单词都记不牢,学数学连简单计算都不过关,学语文连作文都写不通顺一样的道理,高楼万丈,根基最重要,一定要稳,该记的一定要记住,记牢。所以,学习上爱偷懒的同学就算你聪明赛过孔明、爱因斯坦,你也终究一事无成。态度决定一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惰”那是古人早就总结出来的至理名言。第四、漏洞不及时补,越漏越大。一些在平常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总是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认为不重要,没及时处理,问题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以致考试中问题出现的时候为时已晚。随着知识难度的加深,问题会越来越多,如果不能做到及时查缺补漏,那么高考难免就会一败涂地。高考出题者有个变态心理,总喜欢找你的弱点(平常常错的点),然后给你致命一击。因此,单元复习、半期复习;进行月考、半期考后的反思;建立错题集显得是多么的重要。
化学反应原理第30题是主要丢分点,由于没有及时复习,这部分内容遗忘过快,造成失分严重。选择题错误点集中在这几题:4、8、17、21、24。第4题就不多说了,24题Na2O2 中的微粒为什么老是这么多人还在认为是O2—呢?填空29②也是一样,为什么就搞不清楚存在O22—呢?这个问题早就在高一化学学习钠时就重点强调了呀。而且26④问Na2O2中存在什么键,不是也很多同学都对了吗?这个???第8题是晶格能的比较,理应不是问题,但是会错的同学可能是学得不精,还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基础上,都是懵懵懂懂过日子的。实际上这个问题如果你搞清楚了一回就够了,永远都不会再错的。它就一判断原则:根据库仑定律,先比较离子电荷大小,再比较离子半径大小,CaO、MgO 比NaCl、NaF 的电荷多,晶格能就大,然后前面二个对比,Mg2+比Ca2+半径小,所以晶格能大。第17题做错的同学估计连题目意思也没有读懂吧,只能说你注定不是读化学的料。第21题是考前一份练习中做过的题目,你还会做错,老师也拿你木办法啊!第二卷中物质结构的推断题,最为重要的就是推断不能出错,如果推错,那么“一子错,满盘皆落索”。后面的题目做了也是白做,浪费时间。所以这类题目审题一定要很仔细,字斟句酌,好好推敲,平时这方面练习一定要多做,多做了才能熟能生巧,考试如有神助。若你平时不推敲,考试时既费时间,又易推错。
本次考试是对选修课程《物质结构与性质》的一次综合检测,考完后即进入《有机化学》的学习,因此本次考试意义重大,决定了你以后高考选考有机还是物构的方向。虽然这次试题难度稍大,但本人还是倾向于大家以后选考物质结构,因为《物质结构与性质》内容知识点相对集中,重点内容比较容易把握,高考比较有规律性。《有机化学》内容较多,较复杂,知识点较分散,所以比较少人选考有机。当然如果你还是比较喜欢有机的话,那接下来的课你就得好好听了。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防止上述类似的情况再发生,这也就不枉我写这篇试题分析了。
高二开学考试化学试卷 第2篇
2、重视教材中的习题的功能。如试卷中填空题的第26题是课堂作业题,但从考试情况来看,并不是很理想,学生对有机物除杂选用的试剂和分离方法没能很好掌握,本来此题考查了几个有关有机物反应的知识点,而且是很重要的,可能有些教师没引起重视,看不起它并从外找很多题来训练,让学生走入题海。
3、培养学生规范做题,严谨表述。如有机物官能团名称的书写、结构简式等。
4、加强实验教学。实验题得分不高的原因很多,可能最关键的问题是学生对实验的原理不理解。
高二开学考试化学试卷 第3篇
相对原子质量为:H:1 O:16 C:12 N:14 Na:23 S:32 Si:28
第一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 (本题包括16小题, 每小题3分, 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或最符合题意)
1.从饱和碘水中提取碘的操作是 ()
(A) 蒸馏 (B) 过滤
(C) 萃取 (D) 渗析
2.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 往试管里滴加液体时, 可将胶头滴管垂直伸入试管中
(B) 用药匙或者纸槽把粉末状药品送入试管的底部
(C) 过滤时玻璃棒的末端应轻轻靠在三层的滤纸上
(D) 给固体或液体加热时, 试管夹应夹持在试管的中上部
3.关于萃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离乙醇和水可用萃取的方法
(B) 萃取所用的两种溶剂可以相互溶解
(C) 萃取分液时, 漏斗中的液体都要从漏斗颈流出
(D) 萃取分液所用仪器是分液漏斗、铁架台 (带圈) 和烧杯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摩尔是一种国际基本物理量
(B) 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 L
(C) 1 mol苹果
(D) 在同温同压下, 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单质所含分子数相同
5.学校自来水中含有Ca2+、Mg2+、HCO3-、Cl-等, 为了检验Cl-的存在, 最好选用下列物质中的: ()
(A) 石蕊试液 (B) 四氯化碳
(C) 氢氧化钠溶液 (D) 硝酸银溶液
6.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A) Fe (OH) 3胶体纯净物
(B) 盐酸电解质
(C) 金刚石非金属单质
(D) CO酸性氧化物
7.胶体分散系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差别是 ()
(A) 分散质直径大小
(B) 是否有丁达尔现象
(C) 是否稳定
(D) 分散质粒子是否带电
8.在0.1 mol/L的硫酸溶液中, 能共存的离子组是 ()
(A) Na+、Mg2+、CO2-3
(B) Cu2+、K+、OH-
(C) Ba2+、K+、NO-3
(D) Mg2+、K+、Cl-
9.能正确表示下列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是 ()
(A) 澄清的石灰水与稀盐酸反应Ca (OH) 2+2H+=Ca2++2H2O
(B) 碳酸钙溶于稀盐酸中CaCO3+2H+=Ca2++H2O+CO2↑ ()
(C) 铜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Cu+Ag+=Cu2++Ag
(D) 氢氧化钡溶液与硫酸的反应OH-+H+=H2O
10.下列变化需要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的 ()
(A) CaCO3CO2
(B) IO-3I2
(C) Fe2+Fe3+
(D) NO2HNO3
11.用NA表示阿伏德罗常数,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32 g O22-的电荷数是1 NA
(B) 通常状况下, 1 NA个CO2分子占有的体积为22.4 L
(C) 2.0g NaOH含有的离子数为0.1 NA
(D) 物质的量浓度为0.5 mol/L的MgCl2溶液中, 含有Cl-个数为1 NA
12.下列反应既是氧化还原反应, 又是离子反应的是 ()
13.相同物质的量的N2和CO相比较,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分子数相等 (B) 原子数相等
(C) 体积相等 (D) 质量相等
14.下列溶液中Cl-浓度与50 m L 1 molL-1Al Cl3溶液中Cl-浓度相等的是 ()
(A) 75 m L 1 molL-1的FeCl3溶液
(B) 75 m L 2 molL-1NH4Cl溶液
(C) 150 m L 2 molL-1的KCl溶液
(D) 150 m L 1 molL-1的NaCl溶液
15.下列两种物质的反应, 可用H++OH-=H2O表示的是 ()
(A) 氢氧化钠溶液与醋酸溶液
(B) NaHSO4溶液与KOH溶液
(C) Ma (OH) 2与硝酸溶液
(D) Ba (OH) 2溶液与H2SO4溶液
16.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时, 造成所配溶液浓度偏高的原因是 ()
(A) 所用NaOH已吸潮
(B) 向容量瓶加水时液面低于刻度线即摇匀
(C) 有少量NaOH溶液残留在烧杯内
(D) 向容量瓶加水时眼睛一直仰视液面
第二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填空题 (本题包括2小题, 每空2分, 共18分)
17.偏二甲肼 (C2H8N2) 是一种高能燃料, 燃烧产生的巨大能量可作为航天运载火箭的推动力.填写下列空白: (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
(1) 偏二甲肼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水和一种对大气无污染的单质气体, 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其中氧化剂是_____________, 还原剂是____________.
(2) 6 g偏二甲肼 (C2H8N2) 含有NA个偏二甲肼 (C2H8N2) 分子.
18.分别用一种试剂将下列物质中混入的少量杂质除去 (括号内为混入的杂质)
三、实验题 (共22分)
19. (10分) 实验室利用图1所示装置进行碱式碳酸铜[Cu2 (OH) 2CO3]的受热分解实验.请回答:
(1) 加热一段时间后, 烧杯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
(2) 实验结束时的正确操作是_____________ (填序号) , 否则会引起____________.
(1) 先将导管从液体中移出, 再熄灭酒精灯.
(2) 先熄灭酒精灯, 再将导管从液体中移出.
(3) Cu2 (OH) 2CO3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4) 如果Cu2 (OH) 2CO3受热完全分解, 将试管拆下, 冷却, 在试管中加入过量盐酸,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 产生现象的原因是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____________.
(5) 实验完毕, 分离烧杯中的固体和液体采用的操作是________, 此操作所用的玻璃仪器是烧杯、______和_________.
20.实验室用11.8 mol/L的浓盐酸配制250 m L 0.1 mol/L的盐酸溶液, 填空并请回答下列问题:
(1) (6分) 配制250 m L 0.1 mol/L的盐酸溶液, 应量取浓盐酸体积为_________m L, 应选用_________m L容量瓶, 配制时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3分) 配制时, 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用字母表示, 每个字母只能用一次) ________________.
(A) 用30 m L水洗涤烧杯2~3次, 洗涤液均注入容量瓶, 振荡
(B) 用量筒准确量取所需的浓盐酸的体积, 沿玻璃棒倒入烧杯中, 再加入少量水 (约30 m L) , 用玻璃棒慢慢搅动, 使其混合均匀
(C) 将已冷却的盐酸沿玻璃棒注入250 m L的容量瓶中
(D) 将容量瓶盖紧, 振荡, 摇匀
(E) 改用胶头滴管加水, 使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相切
(F) 继续往容量瓶内小心加水, 直到液面接近刻度1~2 cm处
(3) (3分) 若出现如下情况, 对所配溶液浓度将有何影响 (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没有进行A操作___________;加蒸馏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___________;定容时俯视___________.
四.计算题 (共12分)
21.2.18 g化合物A (其组成表示为Na2SixOyx H2O) 中, 硅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
计算: (1) A的物质的量;
(2) A的化学式;
(3) 将2.18 g化合物A溶于水制成500 m L的溶液, 取出10 m L再加水稀释到500 m L, 则稀释后溶液中A的物质的水量浓度是多少?
参考答案
1. (C) 2. (A) 3. (D) 4. (D) 5. (D) 6. (C) 7. (A) 8. (D) 9. (B) 10. (B) 11. (C) 12. (C) 13. (C) 14. (A) 15. (B) 16. (B)
17.氮和硫;碳;KNO3和硫;碳;CO2;K2S和N2
18.
19. (1)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分)
(2) (1) ; (1分) 倒吸 (1分)
(4) 黑色固体溶解, 溶液变蓝色;CuO+2H+=Cu2++H2O漏斗, 玻璃棒
20. (1) 2.1, 250, 引流
(2) (B) 、 (C) 、 (A) 、 (F) 、 (E) 、 (D)
(3) 浓度偏低;偏低;偏高
审视08年高考试卷中的化学试题 第4篇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落下帷幕,全国各地的化学试卷已浮出水面,纵观高考化学试题,有一些亮点,也存在一些疑惑。现将个人不成熟的思考和盘托出,就教于方家。
今年高考化学试题最主要的亮点是——新颖度、综合度、陌生度。
例1.(全国Ⅰ卷理综第28题)取化学式为MZ的黄色粉末状化合物进行如下实验。将MZ和足量的碳粉充分混合物,平铺在反应管a中,在b瓶中盛足量澄清石灰水。按图连接仪器。
实验开始时缓缓通入氮气,过一段时间后,加热反应管a,观察到管内发生剧烈反应,并有熔融物生成,同时,b瓶的溶液出现白色浑浊。待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仍继续通氮气,直至反应管冷却,此时,管中的熔融物凝固城银白色金属。根据以上叙述回答:
(1)元素Z是 __________;
(2)停止加热前是否需要先断开a和b的连接处?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管a中发生的所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实验的尾气是否需处理?如需处理,请回答如何处理;如不需处理,请说明理由。
分析:本题应属于实验题范畴,但与往年高考化学实验题相比却有较大的变化:往年一般是给出药品、仪器和基本操作,要求考生正确完成某项实验,考查的重点放在对实验原理、装置的理解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上;而今年的这道题目中,却融合了无机信息题内容,考查重点也由验证性向探究性过渡。特别是题目的黄色药品是未知的,仅可推测它大概是金属氧化物。题目新颖,综合度、陌生度更高了,重点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综合分析问题和探究能力。(2)、(4)两问虽然考查的是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但由于变换了角度,难度大大增加。(3)问则完全是元素化合物的命题手法,记得高考曾经考过CuO与C反应的所有化学方程式,与这里相类似。但本题怪在用MO来完成反应式。许多学生费尽心机地在那里拼命推导MZ是什么物质,花了大量时间,最终却一无所得。这也难怪,因为中学涉及的方程式都是具体物质,而命题者又用了“黄色粉末状化合物”、“凝固成银白色金属”这些非常明显的现象来误导学生,使得绝大多数学生落入陷阱中。
此外,北京卷、重庆卷等高考化学试题也有类似倾向,在学科内综合方面增大了力度,充分体现了“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以及“能力立意”的原则。如北京理综卷Ⅱ卷中的第26、27,28题的无机板块试题,完全打破了传统命题中知识板块的界限,将中学常见的重要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与化学基础理论、化学基础概念、化学实验、化学计算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查,思考容量之大,学科内综合程度之高是前所末有的。较高的综合度产生了较高的陌生度,对能力的要求也更高了,许多同学不是很适应。这种陌生度较高的试题,不仅凸显了考核能力,也使考核更体现公平的原则。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
今年化学高考的亮点之二是——强化应用、强化定量。
今年的许多试题都注重化学知识与科技、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了实践性和应用性,强化了定量计算,加大了对能力水平的考查,这正是新课程理念所积极倡导的,对中学教学是一个良好的导向。
在化学高考淡化计算几年之后,今年全国化学高考题中计算的分量明显增大了。多数试卷在加大了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算考核力度的同时,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化学计算板块题,而是将化学计算的考核分散到了Ⅰ卷的选择题与Ⅱ卷的非选择题各小题之中,如:全国Ⅰ理综的13题、26.(3)(5)题,北京卷的5题、7题、12题、26.(5)题、27.(4)题28.(4)题等。这样既分散、降低了难度,又强调了化学计算的应用性,更好的发挥了化学计算题的学科功能,提高了化学学科考试的信度与效度。估计在今后几年之内,化学计算的命题仍将沿用这一思路。
今年化学高考亮点之三是——百花齐放,各领风骚。
今年高考有更多省市自主命题,形成了各自的特点,有的求变,有的求稳,有的新潮,有的传统,有的追求平稳过渡……。如:全国Ⅰ卷理综化学题与全国Ⅱ卷理综化学题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该不是全国高考命题组在进行的一组有意的对照尝试吧?
我想,在提倡高考百花齐放的今天,各省独立命题成为趋势,各省高考命题思路、手法与难易不同的情况今后会越来越多,全国一张卷的格局,已经被打破,猜题、套题、押题的现实,会不会也成为历史呢?
下面,谈谈个人对今年高考题的一些疑惑之处:高考是一次非常严肃的考试,它决定了千千万万个考生个人的命运,国家每年花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精力来完成这项工作,很难想像在考题中还会出现严重的科学性、严谨性问题,但问题确实存在,值得好好反思。
疑惑之一:科学性问题
例2.(全国Ⅰ卷理综第26题)实验室可由软锰矿(主要成分为MnO2)制备KMnO4,方法如下:软锰矿和过量的固体KOH和KClO3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锰酸钾(K2MnO4)和KCl;用水溶解,滤去残渣,滤液酸化后,K2MnO4转变为MnO2和KMnO4;滤去MnO2沉淀,浓缩溶液,结晶得到深紫色的针状KMnO4。试回答:
(1)软锰矿制备K2MnO4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
(2)K2MnO4制备KMnO4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
(3)若用2.5g软锰矿(含MnO2 80%)进行上述实验,计算KMnO4的理论产量;
(4)KMnO4能与热的经硫酸酸化的Na2C2O4反应,生成Mn2+和C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5)上述制得的KMnO4产品0.165g,恰好与0.335g纯Na2C2O4反应。计算该KMnO4的纯度。
【挑毛病】“生成锰酸钾(K2MnO4)和KCl;用水溶解,滤去残渣,滤液酸化后,K2MnO4转变为MnO2和KMnO4”。这就产生了一个疑问:K2MnO4及K2MnO4在酸性溶液中能否氧化Cl-?
根据电极电位判断,KMnO4及K2MnO4在酸性溶液中氧化Cl-的反应是可以发生的。虽然,有关反应并非中学所要求,但作为高考题,严谨性总要考虑吧?何况,多年来高考命题遵循着“源于教材,不拘泥于中学教材”的原则,按照这一原则,学生从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可以推出相关反应的,很多高考题不就是这样被炮制出来的吗?!那么,根据第一步反应生成的K2MnO4和KCl的比例,就可以确定出K2MnO4部分作氧化剂与KCl反应,部分发生歧化反应。这样得出的化学方程式及计算结果将与标准答案迥然不同,哪一个更有道理呢?而这恰恰是标准答案中没有考虑到的。
例3.(全国Ⅰ卷理综第29题)A、B、C、D、E、F和G都是有机化合物,它们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1)化合物C的分子式是C7H8O,C遇到FeCl3溶液显示紫色,C与溴水反应生成的一溴代物只有两种,则C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
(2)D为一直链化合物,其相对分子质量比化合物C的小20,它能跟NaHCO3反应放出CO2,则D分子式为________,D具有的官能团是______;
(3)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4)芳香化合物B是与A具有相同官能团的A的同分异构体,通过反应②化合物B能生成E和F,F可能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
(5)E可能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
分析:这是一道很传统的有机框图题,题目难度不大。根据“环上的一溴代物只有两种”,可以很容易地判断出C是对甲基苯酚。但命题者却用了另一种有争议的表述:C与溴水反应生成的一溴代物只有两种。这一表述不同于一般中学常见有机推断题的表述:环上的一溴代物只有两种,显现出命题者是为了提高陌生度而刻意为之。却不知这一故弄玄虚,使得题目的科学性成了大大的问题。
溴水与苯酚的反应生成三溴苯酚,在中学新旧教材均明确指出:“该反应能定量完成,常用于对溶液中的苯酚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此在大学分析化学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滴定反应。”既是一个定量反应,也就是说,溴水与苯酚的反应是不产生间位产物的,而且只生成邻、对位都被取代的产物(而不是一溴取代物)。那么,原题的这种表述的科学性就值得质疑了。
这种表述很容易误导学生去推出“C是邻甲基苯酚”的答案。可惜的是,回答“C是邻位甲基苯酚”的学生,并非学习比较差的学生,恰恰是好学生。且不论题目的科学性如何,在此是否失去了高考甄别学生之功能呢?
疑惑之二:严谨性问题
例4.(四川卷理综第6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1mol氧气中含有12.04×1023个氧原子,在标准状况下占有体积22.4L
B.1mol臭氧和1.5mol氧气含有相同的氧原子数
C.等体积、浓度均为1mol/L的磷酸和盐酸,电离出的氢离子数之比为3∶1
D.等物质的量的干冰和葡萄糖中所含碳原子数之比为1∶6,氧原子数之比为1∶3
【答案】C
【挑毛病】12.04×1023,这是很不规范的表示。这种表示方法称为科学计数法,可以把任何一个数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1≤|a|<10,n表示整数),所以,正确的表示应为:1.204×1024。
高考试题在科学用语上,应该树立典范,应该时刻注意用语的规范化与严谨性,为中学教学起良好的导向作用。
疑惑之三:题意要明确
仍以例1.(全国Ⅰ卷理综第28题)来说,这是一道设计非常巧妙的试题,立意独到,设问新颖。既是实验题,又有无机信息题及无机推断题的影子,所以,令学生感到陌生。可惜,作为高考的试题,既要讲究新颖性,更要讲究区分度,从考后学生反馈情况看,本题在区分度上有严重缺陷,在网络也引起了广泛的非议。本人认为,之所以出现以上情况,是由于命题者的答题要求不够明确所致,如果命题者在(3)中稍作提示“未推导出来的元素可用M或Z代替”,题目的新颖度不变,区分度将大大提高,岂不妙哉!
另外,本题中的(2)问也有些蹊跷——既然需要尾气处理,断开必会造成环境污染,那就不是需要与否的问题,而是根本就不能断开的嘛!起码,标准答案不是唯一的,如果学生回答:“不能断开,断开会造成环境污染。”给不给分呢?
疑惑之四:难度的控制
例5.(四川卷理综第29题)下图中A、B、C、D、E、F、G、H均为有机化合物。
回答下列问题:
(1)有机化合物 A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60,A能发生银镜反应,1molA在催化剂作用下能与3mol H2反应生成B,则A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由A生成B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
(2)B在浓硫酸中加热可生成C,C在催化剂作用下可聚合生成高分子化合物D,由C生成D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3)①芳香化合物E的分子式是C8H8Cl2。E的苯环上的一溴取代物只有一种,则E的所有可能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②E在NaOH溶液中可转变为F,F用高锰酸钾酸性溶液氧化生成G(C8H6O4)。1molG与足量的NaHCO3溶液反应可放出44.8L CO2(标准状况),由此确定E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略)
分析:这里仅就(3)①进行讨论,E的分子式是C8H8Cl2。E的苯环上的一溴取代物只有一种,则E的所有可能的结构简式为:
按高考惯例,考核同分异构体时,如果同分异构体在四种或四种以内的,有时会要求写出“所有可能的结构简式”;如果在四种以上时,一般会提供几种结构简式,留下2种让考生来填空。近年来,更出现了“任写一种”或“任写两种”这样更简单的命题。本人认为,高考这一不成文的惯例是合理的,凸显了多年来高考命题老师对中学教学的了解,对学生水平的了解。本题(3)小题的同分异构体共7种(见解析),却要求考生写出“所有可能的结构简式”,明显偏难了。更遗憾的是,命题者提供的标准答案居然错了,只写出7种中的6种,用自己都没能正确解答的问题来要求中学生,岂非咄咄怪事?!
新课程改革开始了,高考也在发生改变,它改变的方向究竟是什么呢?从以上分析至少可以看出一点,今后仅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来提高成绩的方法再也行不通了。但另一方面,高考命题的水平是否也应进一步提高呢?
高二开学考试化学试卷 第5篇
一、单项选择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1、2017年1月9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公布了《关于执行<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广大网民踊跃参与,提出建议。这是公民 A.通过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B.履行政治义务,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C.通过正当渠道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D.通过网络平台制约和监督政府的工作 2、2017年3月1日,3位全国政协委员接过十几位高中生《关于加强公共场所母婴室建设的提案》,协助提交给全国政协第十二届五次会议。这个提案经过了学生们多次采访路人、问卷调查。这些同学是在通过实际行动
①积极联系人民群众,履行委员职责 ②实行民主监督,改进国家机关的工作 ③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建设 ④有序政治参与,提高政治参与的水平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3、与“国家管理”主体单一不同,“国家治理”强调多元主体对社会的管理,包括了国家管理者、人民、社会组织在内的民主式、参与式、互动式管理。“管理” “治理”之变 ①从法理上确立了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地位 ②彰显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进步发展 ③有利于弱化政府管理职能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④意味着人民群众在国家治理中能更加充分参与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4、某地积极推行乡镇政府实事工程人大代表票决制。工程项目建议由代表提出、工程立项由代表票决、实施过程由代表监督、建设结果由代表评估,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好评。该做法
①增强了决策程序和结果的透明度 ②完善了人大监督政府的法律制度 ③丰富了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渠道 ④拓展了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的途径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5、2015年12月1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提出,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事务,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中国共产党要通过会议、约谈、书面等形式,同各民主党派进行协商。加强政党协商 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②有利于发挥我国政党制度的优势,巩固发展和谐政党关系 ③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开展合作的根本保证 ④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着力解决一些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需要
①不断推进创新,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②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改善党的领导方式 ③简化政府办事流程,提高政府工作效率④厘清公共权力的边界,以公民的权利制约公共权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小作坊生产的豆制品,其质量和卫生状况让市民很不放心。为此,阜阳市决定实施 “放心豆制品”工程。以下选项按照逻辑先后顺序排列,合理的是 ①市政府发布《关于推进豆制品作坊整治提升工作的通知》,有关部门联动监管
②市商务局开展调研,形成《我市豆制品作坊整治提升工作方案》 ③市政协委员提交《关于加快推进豆制品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建议》的提案
④市政协把《关于加快推进豆制品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建议》移交主管部门办理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②→①→③→④ D.③→④→②→①
8、热播剧《人民的名义》中的市委书记李达康,敢担责、不想腐、有党性、坦坦荡荡、外表冷峻却内心温暖,吸引了众多“粉丝”,成为最热门的“网红”。从政治生活角度看,市委书记李达康之所以能“圈粉”,是因为他
①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②严守法律,公正司法,传递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 ③立场坚定,敢干能干,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④一心为民,劳而不怨,认真履行管理与服务的职能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9、针对美媒大肆炒作中国在南海永兴岛部署防空系统,2017年2月22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国在永兴岛上部署导弹与美在夏威夷布防没有本质不同,这是因为二者都 ①是主权国家在行使自卫权
②表明军事是综合国力基础 ③能推动国际格局的多极化
④是坚定维护本国国家利益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0、修昔底德陷阱指的是一个新崛起的国家迟早会同现存大国发生对抗甚至战争。习近平主席在与美国总统特朗普海湖庄园会谈时表示,中美之间不存在“修昔底德陷阱”,两国关系的前景是合作伙伴,而非对手。这是基于
①中美两国经济和利益深度交融 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决定着大国关系 ③合作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我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①③ B .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我们的祖先在劳动中,为了把大家团结在一起,常常发出前呼后应的呼喊。这些伴随着劳动重复出现的、有强烈节奏的呼喊,就是萌芽状态的民歌——早溯的劳动歌。材料体现出 ①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②文化素养是在实践中自发形成的...③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④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活动的主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阿拉伯人有长衫、印度有纱丽、日本有和服、越南有奥黛。中山装曾作为中国人一度推崇的常式礼服,离我们的生活虽然有点遥远,但其文化的密码却在现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得以保存下来,比如人权思想、革命精神和民族复兴精神,它同时也承载着一种文化、一种礼仪、一份民族自尊和自豪感。这说明
①文化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④文化具有传承性和民族性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13、下面两幅图反映的是中德两国人在“面对矛盾”和“排队”时处理方式的差异(左为德国,右为中国)。漫画反映了
①中德文化差异影响了实践生活差异
②中德文化差异决定其生活差异 ③德国文化的某些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④中国文化在某些方面优于德国文化
A.②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
14、晋江是福建省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方,既有闻名全国的鞋业、食品、服装等企业,又有南音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如今,晋江的多款运动鞋和时尚服装工艺引入闽南文化元素,受到市场热捧。可见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②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
③文化是商品竞争的重要因素 ④经济活动必须与文化相结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我只怕盛宴易散,良会难逢”“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英国的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里,中国的汤显祖在《牡丹亭》中,都曾发出韶华易逝的感叹。在两位戏剧巨匠逝世400周年之际,国家大剧院特别策划了“莎士比亚遇见汤显祖”系列演出活动,广受好评。在这一活动
①中英戏剧文化应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②要占领文化发展制高点,提高文化软实力 ③应通过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④证明经典文化的价值远高于流行文化的价值.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6.那边“洪荒之力”的余温还未散去,这边“厉害了,我的哥”又集体刷屏。你也许要问,“‘厉害了,我的哥’是什么?”正在一头雾水时,微信、微博中已经出现“厉害了,我的国”、“厉害了,word哥”等变体,而使用它们的不仅有朋友,还有媒体“大V”。这种现象佐证了
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③人的文化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④科学技术极大的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7.《见字如面》是一档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推广季播节日,节目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节点,带领观众走进那些依然鲜活的时代场景、人生故事,去触碰那些依然可感的人物情状和社会风物,重新领会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节目一经播出引爆网络,以全网瞬间超过5000万的点击量博得关注。<见字如面》的成功启示我们 ①创新文化表达方式和传播手段有利于扩大文化影响力 ②用新传媒取代旧传媒已成为文化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 ③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文艺节目必将走向艺术的巅峰 ④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8.“石头、剪子、布”游戏起源于中国,然后传到日本、韩国等地。随着亚欧贸易的不断发展传到欧洲,到了近现代逐渐风靡世界。这体现了
①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④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9.慕课(MOOC)是新近涌现出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它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发布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公开课程,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有力促进了现代教育的发展。慕课的出现及发展表明现代信息技术 ①具有选择、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②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途径
③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和共享的功能
④使教育手段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0.从诗仙李白的“千里江陵一日还”,到诗圣杜甫的“不尽长江滚滚来”;从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到张若虚的“海上明月共潮生”,长江之水浸润荆楚大地,诵读经典滋养孩子心灵……2016年12月10日,第三届湖北省中小学生经典诵读大赛在武汉落下帷幕。开展这一活动
①能使学生在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形式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②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不可逆转的深远影响 ③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④有利于发挥教育的文化传播功能,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第二季于2017年2月7日正式收官。回答21—22题。21.《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重温经典诗词,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节目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古典诗词”“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中国古典诗词 ①是民族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决定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遍访电视、诗词及社会文化研究等方面的专家,在充分学习、调研的基础上,从赛制、内容及表现形式都大胆创新,力求把《中国诗词大会》打造成一档突破创新、特色鲜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组这样做是基于
①专家的经验和灵感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②必须大力发展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大众文化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和根本途径④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和生活中汲取创作营养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3.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下列对文化创新认识正确的是 ①实现文化创新要避免出现与过去重复的东西 ②漠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会失去文化创新的动力
③创新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④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前进的包袱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4.我国动漫业的发展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动漫产业的发展关键靠创意,动漫创作者要立足于我国极为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和当代的生活实践,创作出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动漫作品。材料说明
①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文化创新必须坚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③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是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④文化创新必须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数字时代,数据既是重要的原材料和生产要素,也是人们现代美好生活的重要伴侣。能否抓住机遇,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建设,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之举。近年来,数据的互联互通依然是制约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瓶颈,行业、地区之间的数据壁垒造成的体制机制障碍,与移动互联时代格格不入;个人信息在网络上面临泄露风险,信息安全面临严峻考验;国家间的数字鸿沟不断拉大,中国数字经济占比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正因如此,总书记强调,“要紧紧牵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要正确处理安全和发展、开放和自主、管理和服务的关系”。
结合材料,从“公民的政治生活”角度,谈谈公民应如何推进我用数字经济发展。(12分)
26.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8--2020)》(以下简称《计划》),作为“十三五”时期开展全民健身工作的总体规划和行动指南。《计划》首次提出使全民健身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名片”。《计划》要求,各地要加强对全民健身事业的组织领导,建立完善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组织领导协调机制,要把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基本公共服务发展规划,把相关重点工作纳入政府民生实事加以推进和考核。要通过科学制度、严格执行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强化过程监管与绩效评估。
运用“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的有关知识,说明政府在全民健身事业中的责任与担当。(12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最新推出’的一档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该节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旨在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节目不仅展现出传统文化蕴含的魅力,更是让无数观众为文化痴迷。这种返璞归真的制作方式一经亮相,便让人眼前一亮,节目播出后备受好评,不少网友表示:“这是文化传播的又一股清流。”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简析《朗读者》成为“一股清流”的原因。(12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比利时时曾指出,我们要建设文明共荣之桥,把中欧两大文明连接起来。中国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欧洲则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不是不可兼容的,人们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人生。中国主张和而不同,欧洲主张多元一体。中欧要共同努力,促进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竞相绽放。(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说明中国茶和欧洲酒为什么可以兼容并存。(12分)
(2)中国茶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请你就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两条具体的合理化建议。(4分)
高二政治学科参考答案
1—5 ADBDC 6—10 CDCAA 11—15 DBDBA 16—20 CBDBA 21—24 CDDD 25.【答案】①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和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结合原则,自觉履行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的义务。②通过各种民主决策的渠道主动参与民主决策,为完善数字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提出可行性建议。③勇于行使监督权,对有关部门在信息安全、信息管理中的工作进行监督,举报泄露个人信息的不法行为。(每点4分)
26.①政府要切实履行经济建设职能,通过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加快国企改革;(3分)②政府要简政放权,处理好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3分)③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对人民负责,做好国有资产监管工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3分)④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为国企改革提供政策方向保证。(3分)
27..①创设有益文化环境,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熏陶,提高文化素养,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②以其独特的感染力,让观众在共享情感体验过程中获得和享用文化,为人们提供精神动力。③展现传统文化魅力,传播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依托大众传媒,创新节目内容和形式,激发观众兴趣,满足人们的审美体验和文化需求。(或:采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⑤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丰富人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创建的途径与方式,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每点3分,答其中的任意四点即可,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可酌情给分)
28.【答案】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国茶与欧洲酒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既有各自的文化个性和特征,也有不同民族文化的共性和普遍规律,两者可以兼容并存。②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中国茶与欧洲酒的兼容并存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③文化的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茶文化和欧洲酒文化的并存,有利于双方文化的交流借鉴,推动双方文化的发展繁荣。(每点4分)
(2)答案示例: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保护传承文化遗产;
高二开学考试化学试卷 第6篇
A.师夷长技以制夷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11.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其依据包括:()
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1.经济全球化是历史的必然,对于中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为适应这一趋势,中国采取的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④宣传马克思主义,使新文化运动进入新时期 历史性举措是()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A.实行改革 B.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改善中美关系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2.孙中山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他于20世纪20年代改组国民党,2.1922年俄国农民契可夫在完成固定的粮食税后,把余粮运到苏俄的一个集市上出售,当地政
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含义是 府官员的正确态度是()
①反对帝国主义 ②“耕者有其田” ③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④“节制资本” A.增加税额 B.处以罚款 C.限量交易 D.放任自由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3.有学者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 ”“专制君主的参
13.毛泽东指出:中国现时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民主主义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这些流派按
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这一论述属于毛泽东思想中的 顺序应是()
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理论 A.道、法、墨、儒 B.道、法、儒、墨
C.新民主主义理论 D.社会主义理论 C.法、儒、道、墨 D.儒、道、墨、法
14.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4.“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下列各家思想最能体现这种意识的是()
共产党人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根本的共同点是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A.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 5.“孟母三迁“的故事流传至今,孟子后来成了大思想家。下列材料体现他的思想的是()
B.始终不渝的贯彻党的最高纲领 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仁爱待民,以德服人”
C.把反“左”作为革命进程的重要任务 C.“天道自然,无为而治”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D.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6.一位思想家和他的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问他,山中美丽的花树,它们自生自长,与
15.建国初期科技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人心感觉与否并无关系,你认为呢?他却说:你来看此花树,它才存在;你不来时,它是不存
A.海外留学人员大量回国,投身国内建设 在的。在他们看来,花树的存在与否,全以人的主观感觉为转移。这位思想家指的是()
B.国家大力培养科技人才 A.庄周 B.老聃 C.朱熹
D.王阳明
C.国家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7.“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反映的思想内核是()
D.1956年,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个“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A.存天理,灭人欲 B.格物致知 C.致良知 D.发明本心
16.江泽民指出:“现代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8.某中学高中历史选修班学生在课余探讨“明末清初之际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观点的下列重大科技成就中,中国参与的是 根本原因”时,众说纷纭。请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子计算机的问世 B.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公布 A.黄宗羲总结实践经验的结果 B.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结果
C.细胞学说的提出 D.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社会思想上的反映 D.统治者重视工商业的反映
17.近代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经历的三个阶段是: 9.一人生活在明朝时,下列有关他的说法有可能发生的是()
A.科学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 ①喜欢画年画 ②读了许多带插图的小说 ③在科举考试中用颜体书法写了一篇
B.政治制度→科学技术→思想文化 八股文,高中榜首 ④喜欢听京剧
C.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政治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D.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科学技术 10.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
18.五四运动后,成为新思潮主流的是 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1
A.民主和科学的思想 B.文学革命思想 C.宣传维新变法 D.马克思主义传播 19.“他们把欧洲的封建制度比作漫长的黑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这里“他们”应该是指()
A.智者学派 B.人文主义者 C.宗教改革者 D.启蒙思想家
20.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主张的相同之处()
A.都批判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 B.都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 C.都认为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D.都赞同三权分立的国家政治体制
21.启蒙运动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表现在()
①把反封建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②把反宗教神学推进到尊重科学信仰自由 ③把宣传人性推进到建立“理想王国” ④把尊重人推进到天赋人权、平等自由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2.在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欧洲思想家提出了各自的主张。下列思想家其思想主张之间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①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苏格拉底——道德(美德)就是知识 ③马丁·路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④伏尔泰——“社会契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3.恩格斯说:“和启蒙学者的华美语言比起来,‘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在这种“令人极度失望”的社会背景下兴起的文学流派是()
A.启蒙文学 B.浪漫主义文学 C.现代主义文学 D.古典主义文学 24下列科学家与其科学成就的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A.伽利略——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B.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现代科学的形成 C.爱因斯坦——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 D.普朗克——量子论诞生
25.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是文学和美术的主流。下列各项作品中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是()A.《人间喜剧》、《日出·印象》 B.《巴黎圣母院》、《自由引导人民》 C.《大卫·科波菲尔》、《格尔尼卡》 D.《等待戈多》、《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二、非选择题(26题11分,27题17分,28题16分,29题6分,共50分)
26.(11分)历史在不断发展中前进,适时调整和改革是必要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美国人哈默被称为“红色资本家”。1921年夏天,23岁的他到苏俄访问,为俄国人购买了100万美元的小麦,列宁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棉的特许权;81岁时,他进入中国,旗下的西方石油公司随后也成为首批进入中国的企业。
(1)哈默的经历反映了当时苏中两国进行了怎样的政策调整?(4分)
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时期)联邦政府设立了许多管理经济的机构,如“国家产业复兴局”“国家劳工关系局”“农业经济调整署”“防止水土流失局”“公共工程管理局”“联邦紧急救济署”“证券交易委员会”“海运委员会”“民航局”“联邦房屋管理局”等等。
——陈启懋《罗斯福“新政”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开端》
(2)材料二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什么特点?(1分)
材料三 20世纪初,占有40%左右的股票才能控制一个公司,但在当今发达国家,有的公司只要掌握3%~5%的股票,就能获得控制权。
(3)材料三反映了二战后资本主义的什么变化?(2分)有何积极影响?(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希腊古典人文主义是在对人性的探究与思索中逐渐形成的,其内在的本质是对人的灵魂的塑造和对理性精神的培养,倡导一种在善之普遍性原则指导下的生活。古典人文主义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化传统,它对精神迷失、“无家可归”的现代人尤其具有启示意义。
——黄伊梅《希腊古典人文主义的内涵与特质》
材料二 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这就是诚信。
材料三 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黄宗羲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希腊人文精神的核心及其社会根源。(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提出的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 2
则。(3分)
(3)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中外启蒙思想家最主要的共同主张是什么?(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没有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的原因。(6分)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2分)
28.、阅读下列材料:(16分)材料一 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3)你认为3至13世纪“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明清时期中国为什么不能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10分)
29.(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1 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二 下图是中国1940~1947年报刊上“民主”出现频率统计图
材料二 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材料三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地位变化情况。(2分)
(2)依据材料三,分析三大发明对欧洲历史发展的贡献。(4分)
材料三 总的来说,美国的民主之所以能够做到“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主要就是因为它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这句话?(2分)“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是指什么?(2分)
高二开学考试化学试卷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