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火烈鸟2025-09-191

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范文第1篇

要提出正确的害虫防治途径,必须弄清楚虫害发生的原因,造成虫害的条件有三条:第一,有适宜的环境条件,这种环境条件主要指温湿度和其他生物因子; 第二,有大量的害虫来源,而且必须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害虫种群数量发展到足以造成为害农作物产量或质量的虫口密度时,才能造成虫害;第三,有适宜的寄主作物,且寄主作物易受害的生育期与害虫发生为害的盛期吻合。

针对以上害虫发生的原因,从而提出害虫防治的基本途径:

第一,恶化害虫的环境条件。在研究清楚农业生态系的基础上,实施两个改变:一是改变非生物环境,使农田环境有利于作物,不利于害虫。二是改变农田生物群落,通过人为控制,引进或保护天敌,从而增加天敌种类及其种群数量,减少害虫。

第二,控制害虫来源及其种群数量。害虫的来源不外有两种:一是本地虫源,二是外地虫源。首先应加强植物检疫,防止危险性害虫的传入和蔓延。其次,对本地虫源,主要是通过越冬防治压低虫源基数,加强虫源基地内的防治工作,抑制害虫种群数量在造成经济损害的数量水平之下。第三,调整作物品种及其生育期,实施“一选一调”。一选是选用非寄主作物或抗虫品种,以达到抗虫免害;一调是调节播、植期,使作物易受害的生育期与害虫盛发期错开,以减轻或避免作物受害。

<2>怎样全面理解“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首先,应以“预防为主”是我国植保工作的指导思想进行理解。害虫防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各类防治措施的综合运用,害虫防治技术水平的衡量,从预防作用体现的程度来作出评价。要判断“预防为主”体现程度,先要弄清“防”与“治”的区别界限:“防”就是在害虫大量发生为害以前采取措施,使害虫种群数量较稳定地被抑制在足以造成作物损害的数量水平之下,体现在稳定、持久、经济、有效地控制害虫的发生以及避免或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而“治”仅是要求做到在短期内控制害虫的为害,指采取措施控制害虫大量发生为害之前。

其次,应从综合防治的具体内容和所包含的主要观点来全面理解。所谓“综合防治”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

是从农业生态系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因此,综合防治应从农业生态系整体观点出发,以预防为主作前提,创造不利于害虫发生而有利于作物及有益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在设计综合防治方案时,必须考虑所采取的各种防治措施,对整个农业生态系的影响,这就是从全局观点(或生态观点)来理解方针。同时,应以综合观点,去认识各种防治措施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不可能期望单一的措施解决所有的问题,而且也不是各种措施的简单累积。必须因时、因地、因虫制宜,协调运用各项必要的防治措施,达到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项措施最大威力,取得最好的防治效果。最后是经济观点和安全观点,综合防治的目的是控制害虫种群数量,防治害虫的目的是保护农业生产,使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不受影响,因此,我们把害虫压低至经济允许水平之下,这就达到了防治目的,而不是要求把害虫绝灭。

<3>病虫害农业综合防治主要措施

农业防治就是综合运用一系列先进的农业技术措施,有目的定向改变某些环境条件,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和有益生物的生存繁殖,而不利于害虫发生的环境条件,从而直接或间接消灭或抑制害虫的发生和为害,达到保证作物丰产的目的,称为农业防治。农业防治包括的主要措施:

1、开垦荒地,兴修水利。这些措施往往影响农田生态系的改变,引起害虫种类、数量发生深刻的变化,减少或消除害虫的滋生基地。

2、轮作:正确的轮作,可提高地力,给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使食性较狭窄的害虫营养条件恶化。

3、耕犁:对地下害虫或以作物遗株越冬的害虫有直接杀伤,或使害虫翻出土面被捕食或捕杀。

4、调节作物的播、植期:使作物容易受害的生育期与害虫严重为害的盛发期错开,减轻或避免受害。

5、清除杂草和清洁田园:杂草常常是害虫的越冬场所或寄主,从而成为害虫为害农作物的桥梁。遗株和枯枝落叶中往往潜藏不少害虫,所以清洁田园及除草对防治害虫有很大作用。

6、排灌水:可以恶化害虫的生活环境,尤对水湿性害虫更为显著。

7、施肥:合理施肥,使作物生长健壮,提高抗虫力施肥还可提高作物受害后的恢复能力;但施肥不当则降低作物抗虫力。

8、作物抗虫品种的利用:可以恶化害虫的营养条件,能较长时期内控制害虫的发生。

农业防治措施与作物增产技术措施是一致的,它主要是通过改变生态条件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不需要增加额外的经济负担,即可达到控制多种病虫害的目的,花钱少,收效大,作用时间长,不伤害天敌,又能使农作物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因此,农业防治是贯彻“预防为主”的经济、安全、有效的根本措施,它在整个病虫害防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

害虫综合防治的基础。

<4> 植物抗虫性在害虫防治上有何作用?

作物抗虫性是作物本身具有能够减轻害虫危害程度的一种可遗传的生物学特性。由于具备这种特性,抗虫品种与感虫品种在同样栽培条件和害虫数量的情况下,抗虫品种不受害或受害较轻。抗虫品种比感虫品种获得较高的产量和优良的品质。

栽培抗虫品种防治害虫是综合防治的一个重要措施,它符合“预防为主”的植保工作方针,有预防作用。 近年来国外选育和利用抗虫品种发展很快,已成为“综合防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物抗虫性是害虫与寄主作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关系的集中表现。抗性品种能够抵抗害虫的原因是多样的,有的由于品种具有某种特性,使害虫不在其上栖息、产卵或取食;或虽能栖息、产卵、取食,但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死亡;有的虽能栖息、产卵或取食,但对产量并不能造成损失。因此,抗虫性的机制类型可分为三类:不选择性;抗生性;耐害性。

抗虫品种在害虫防治上的作用是:

抗性能避免或减轻虫害的损失,压低害虫种群数量,特别是大面积连年栽种,效果可以累积,更为稳定、显著。耐害性品种可以放宽经济阈值。可大量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有利于保护害虫的天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抗虫品种无不良副作用,易与其他防治措施相协调,且不需增加防治成本,起到预防作用,完全符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5>生物防治对害虫防治有什么意义?生物防治包括哪些内容?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自然界各种有益生物或生物的代谢产物来防治害虫,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使其对作物不造成损失的方法。简言之,利用害虫的天敌来防治害虫称为生物防治法。

生物防治可以改变生物群落的组成成份,且能直接消灭害虫。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发展,是一种稳定的自然控制因素;大多数天敌对人、畜和植物均安全,不会污染环境;害虫对天敌不会产生抗性,在自然界中,天敌一旦建立种群,就能较长期地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发生发展。

我国是生物防治应用历史悠久的国家,早在一千多年前果农就懂得利用黄蚁防治柑桔害虫,开创了生物防治的先例。随着综合防治的提出,生物防治的研究和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已成为综合综合防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资源丰富,天敌利用的潜力很大。

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范文第2篇

1. 棉田间种玉米可诱集虫卵减轻棉苗受害。在棉田每隔10米穴播l行玉米(每亩50~60墩,每墩2~3株),可有效地改善棉田生态结构,诱集棉铃虫、玉米螟产卵,从而减少棉苗上的落卵量。据山东省1980~1983年在7个县调查,间种玉米的棉田,棉苗上的落卵量平均减少60%~70%。

2. 棉花或油菜间种大蒜可驱避害虫减少虫卵。大蒜挥发出来的杀菌素大蒜素具有辛辣气味,可使为害棉花或油菜的蚜虫“退避三舍”,且棉花上二代棉铃虫的发生也明显减轻,其他害虫也会“闻风而逃”。据调查,间种田没用药物防治苗蚜,棉苗未卷叶,而同样条件的单作田防治苗蚜2次,最高卷叶株率仍达25%~28%;间种田二代棉铃虫百

株仅有卵12粒,而单作田百株卵量都在500粒以上。

3. 马铃薯与大蒜间作可抑制马铃薯晚疫病发生。

4. 大蒜间种白菜可明显减轻白菜软腐病。在大蒜行间栽白菜可使白菜软腐病减少62.5%。

5. 大豆或花生间种蓖麻可杀死害虫降低虫口。在大豆或花生地里、地边均匀地点种蓖麻,可使到豆田、花生田产卵的金龟甲取食蓖麻叶后中毒死亡,其效果不亚于施用化学农药。据试验,在花生地里每亩均匀地种植350~400株蓖麻,每株蓖麻平均可毒死4~5头金龟甲,使虫口减少90%左右,花生虫果率降至5%以下,增产10%以上。

6. 玉米间种南瓜或花生可有效减轻玉米螟害。南瓜花蜜能引诱玉米螟的寄生性天敌黑卵蜂,通过黑卵蜂的寄生作用,可有效地减轻玉米螟的为害。另外,玉米间作花生也可使玉米螟的为害明显减轻。

7. 玉米与辣(青)椒间作可减轻辣(青)椒病害。由于玉米的遮阴作用,辣椒日灼病和病毒病比单作田减少72%;玉米与青椒隔行种植,可使青椒病毒病减轻56.9%。

8. 玉米间种黄瓜可减少黄瓜病毒病发生。在玉米行内种黄瓜,可

使黄瓜花叶病减少61.6%。

9. 玉米间作白菜可减少白菜多种病害。玉米间作白菜田,由于田间气温比单作田降低0.5℃、地面温度降低2℃,可使白菜病毒病减少20%以上,白斑病减少18%,白菜软腐病、霜霉病的发生也明显减轻。

10. 玉米和豌豆混种能做到双获丰收。玉米和豌豆两者种在一起会相互得益,双双增产。

11. 胡麻与春小麦混作可明显减少棉铃虫发生。胡麻与春小麦混作田,由于麦芒的防护作用,可使棉铃虫发生量明显减少。据新疆昌吉县农科所调查,混作田棉铃虫仅在地边有少量发生,而单作胡麻田平均每平方米有棉铃虫4~10头,花蕾被害率高达35%。

12. 圆葱与胡萝卜间作套种可互驱害虫。圆葱与胡萝卜各自发出的气味可以驱逐相互的害虫。

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范文第3篇

要提出正确的害虫防治途径,必须弄清楚虫害发生的原因,造成虫害的条件有三条:第一,有适宜的环境条件,这种环境条件主要指温湿度和其他生物因子; 第二,有大量的害虫来源,而且必须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害虫种群数量发展到足以造成为害农作物产量或质量的虫口密度时,才能造成虫害;第三,有适宜的寄主作物,且寄主作物易受害的生育期与害虫发生为害的盛期吻合。

针对以上害虫发生的原因,从而提出害虫防治的基本途径:

第一,恶化害虫的环境条件。在研究清楚农业生态系的基础上,实施两个改变:一是改变非生物环境,使农田环境有利于作物,不利于害虫。二是改变农田生物群落,通过人为控制,引进或保护天敌,从而增加天敌种类及其种群数量,减少害虫。

第二,控制害虫来源及其种群数量。害虫的来源不外有两种:一是本地虫源,二是外地虫源。首先应加强植物检疫,防止危险性害虫的传入和蔓延。其次,对本地虫源,主要是通过越冬防治压低虫源基数,加强虫源基地内的防治工作,抑制害虫种群数量在造成经济损害的数量水平之下。第三,调整作物品种及其生育期,实施“一选一调”。一选是选用非寄主作物或抗虫品种,以达到抗虫免害;一调是调节播、植期,使作物易受害的生育期与害虫盛发期错开,以减轻或避免作物受害。

<2>怎样全面理解“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首先,应以“预防为主”是我国植保工作的指导思想进行理解。害虫防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各类防治措施的综合运用,害虫防治技术水平的衡量,从预防作用体现的程度来作出评价。要判断“预防为主”体现程度,先要弄清“防”与“治”的区别界限:“防”就是在害虫大量发生为害以前采取措施,使害虫种群数量较稳定地被抑制在足以造成作物损害的数量水平之下,体现在稳定、持久、经济、有效地控制害虫的发生以及避免或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而“治”仅是要求做到在短期内控制害虫的为害,指采取措施控制害虫大量发生为害之前。

其次,应从综合防治的具体内容和所包含的主要观点来全面理解。所谓“综合防治”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

是从农业生态系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因此,综合防治应从农业生态系整体观点出发,以预防为主作前提,创造不利于害虫发生而有利于作物及有益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在设计综合防治方案时,必须考虑所采取的各种防治措施,对整个农业生态系的影响,这就是从全局观点(或生态观点)来理解方针。同时,应以综合观点,去认识各种防治措施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不可能期望单一的措施解决所有的问题,而且也不是各种措施的简单累积。必须因时、因地、因虫制宜,协调运用各项必要的防治措施,达到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项措施最大威力,取得最好的防治效果。最后是经济观点和安全观点,综合防治的目的是控制害虫种群数量,防治害虫的目的是保护农业生产,使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不受影响,因此,我们把害虫压低至经济允许水平之下,这就达到了防治目的,而不是要求把害虫绝灭。

<3>病虫害农业综合防治主要措施

农业防治就是综合运用一系列先进的农业技术措施,有目的定向改变某些环境条件,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和有益生物的生存繁殖,而不利于害虫发生的环境条件,从而直接或间接消灭或抑制害虫的发生和为害,达到保证作物丰产的目的,称为农业防治。农业防治包括的主要措施:

1、开垦荒地,兴修水利。这些措施往往影响农田生态系的改变,引起害虫种类、数量发生深刻的变化,减少或消除害虫的滋生基地。

2、轮作:正确的轮作,可提高地力,给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使食性较狭窄的害虫营养条件恶化。

3、耕犁:对地下害虫或以作物遗株越冬的害虫有直接杀伤,或使害虫翻出土面被捕食或捕杀。

4、调节作物的播、植期:使作物容易受害的生育期与害虫严重为害的盛发期错开,减轻或避免受害。

5、清除杂草和清洁田园:杂草常常是害虫的越冬场所或寄主,从而成为害虫为害农作物的桥梁。遗株和枯枝落叶中往往潜藏不少害虫,所以清洁田园及除草对防治害虫有很大作用。

6、排灌水:可以恶化害虫的生活环境,尤对水湿性害虫更为显著。

7、施肥:合理施肥,使作物生长健壮,提高抗虫力施肥还可提高作物受害后的恢复能力;但施肥不当则降低作物抗虫力。

8、作物抗虫品种的利用:可以恶化害虫的营养条件,能较长时期内控制害虫的发生。

农业防治措施与作物增产技术措施是一致的,它主要是通过改变生态条件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不需要增加额外的经济负担,即可达到控制多种病虫害的目的,花钱少,收效大,作用时间长,不伤害天敌,又能使农作物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因此,农业防治是贯彻“预防为主”的经济、安全、有效的根本措施,它在整个病虫害防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

害虫综合防治的基础。

<4> 植物抗虫性在害虫防治上有何作用?

作物抗虫性是作物本身具有能够减轻害虫危害程度的一种可遗传的生物学特性。由于具备这种特性,抗虫品种与感虫品种在同样栽培条件和害虫数量的情况下,抗虫品种不受害或受害较轻。抗虫品种比感虫品种获得较高的产量和优良的品质。

栽培抗虫品种防治害虫是综合防治的一个重要措施,它符合“预防为主”的植保工作方针,有预防作用。 近年来国外选育和利用抗虫品种发展很快,已成为“综合防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物抗虫性是害虫与寄主作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关系的集中表现。抗性品种能够抵抗害虫的原因是多样的,有的由于品种具有某种特性,使害虫不在其上栖息、产卵或取食;或虽能栖息、产卵、取食,但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死亡;有的虽能栖息、产卵或取食,但对产量并不能造成损失。因此,抗虫性的机制类型可分为三类:不选择性;抗生性;耐害性。

抗虫品种在害虫防治上的作用是:

抗性能避免或减轻虫害的损失,压低害虫种群数量,特别是大面积连年栽种,效果可以累积,更为稳定、显著。耐害性品种可以放宽经济阈值。可大量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有利于保护害虫的天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抗虫品种无不良副作用,易与其他防治措施相协调,且不需增加防治成本,起到预防作用,完全符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5>生物防治对害虫防治有什么意义?生物防治包括哪些内容?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自然界各种有益生物或生物的代谢产物来防治害虫,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使其对作物不造成损失的方法。简言之,利用害虫的天敌来防治害虫称为生物防治法。

生物防治可以改变生物群落的组成成份,且能直接消灭害虫。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发展,是一种稳定的自然控制因素;大多数天敌对人、畜和植物均安全,不会污染环境;害虫对天敌不会产生抗性,在自然界中,天敌一旦建立种群,就能较长期地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发生发展。

我国是生物防治应用历史悠久的国家,早在一千多年前果农就懂得利用黄蚁防治柑桔害虫,开创了生物防治的先例。随着综合防治的提出,生物防治的研究和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已成为综合综合防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资源丰富,天敌利用的潜力很大。

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范文第4篇

要提出正确的害虫防治途径,必须弄清楚虫害发生的原因,造成虫害的条件有三条:第一,有适宜的环境条件,这种环境条件主要指温湿度和其他生物因子; 第二,有大量的害虫来源,而且必须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害虫种群数量发展到足以造成为害农作物产量或质量的虫口密度时,才能造成虫害;第三,有适宜的寄主作物,且寄主作物易受害的生育期与害虫发生为害的盛期吻合。

针对以上害虫发生的原因,从而提出害虫防治的基本途径:

第一,恶化害虫的环境条件。在研究清楚农业生态系的基础上,实施两个改变:一是改变非生物环境,使农田环境有利于作物,不利于害虫。二是改变农田生物群落,通过人为控制,引进或保护天敌,从而增加天敌种类及其种群数量,减少害虫。

第二,控制害虫来源及其种群数量。害虫的来源不外有两种:一是本地虫源,二是外地虫源。首先应加强植物检疫,防止危险性害虫的传入和蔓延。其次,对本地虫源,主要是通过越冬防治压低虫源基数,加强虫源基地内的防治工作,抑制害虫种群数量在造成经济损害的数量水平之下。第三,调整作物品种及其生育期,实施“一选一调”。一选是选用非寄主作物或抗虫品种,以达到抗虫免害;一调是调节播、植期,使作物易受害的生育期与害虫盛发期错开,以减轻或避免作物受害。

<2>怎样全面理解“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首先,应以“预防为主”是我国植保工作的指导思想进行理解。害虫防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各类防治措施的综合运用,害虫防治技术水平的衡量,从预防作用体现的程度来作出评价。要判断“预防为主”体现程度,先要弄清“防”与“治”的区别界限:“防”就是在害虫大量发生为害以前采取措施,使害虫种群数量较稳定地被抑制在足以造成作物损害的数量水平之下,体现在稳定、持久、经济、有效地控制害虫的发生以及避免或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而“治”仅是要求做到在短期内控制害虫的为害,指采取措施控制害虫大量发生为害之前。

其次,应从综合防治的具体内容和所包含的主要观点来全面理解。所谓“综合防治”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

是从农业生态系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因此,综合防治应从农业生态系整体观点出发,以预防为主作前提,创造不利于害虫发生而有利于作物及有益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在设计综合防治方案时,必须考虑所采取的各种防治措施,对整个农业生态系的影响,这就是从全局观点(或生态观点)来理解方针。同时,应以综合观点,去认识各种防治措施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不可能期望单一的措施解决所有的问题,而且也不是各种措施的简单累积。必须因时、因地、因虫制宜,协调运用各项必要的防治措施,达到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项措施最大威力,取得最好的防治效果。最后是经济观点和安全观点,综合防治的目的是控制害虫种群数量,防治害虫的目的是保护农业生产,使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不受影响,因此,我们把害虫压低至经济允许水平之下,这就达到了防治目的,而不是要求把害虫绝灭。

<3>病虫害农业综合防治主要措施

农业防治就是综合运用一系列先进的农业技术措施,有目的定向改变某些环境条件,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和有益生物的生存繁殖,而不利于害虫发生的环境条件,从而直接或间接消灭或抑制害虫的发生和为害,达到保证作物丰产的目的,称为农业防治。农业防治包括的主要措施:

1、开垦荒地,兴修水利。这些措施往往影响农田生态系的改变,引起害虫种类、数量发生深刻的变化,减少或消除害虫的滋生基地。

2、轮作:正确的轮作,可提高地力,给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使食性较狭窄的害虫营养条件恶化。

3、耕犁:对地下害虫或以作物遗株越冬的害虫有直接杀伤,或使害虫翻出土面被捕食或捕杀。

4、调节作物的播、植期:使作物容易受害的生育期与害虫严重为害的盛发期错开,减轻或避免受害。

5、清除杂草和清洁田园:杂草常常是害虫的越冬场所或寄主,从而成为害虫为害农作物的桥梁。遗株和枯枝落叶中往往潜藏不少害虫,所以清洁田园及除草对防治害虫有很大作用。

6、排灌水:可以恶化害虫的生活环境,尤对水湿性害虫更为显著。

7、施肥:合理施肥,使作物生长健壮,提高抗虫力施肥还可提高作物受害后的恢复能力;但施肥不当则降低作物抗虫力。

8、作物抗虫品种的利用:可以恶化害虫的营养条件,能较长时期内控制害虫的发生。

农业防治措施与作物增产技术措施是一致的,它主要是通过改变生态条件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不需要增加额外的经济负担,即可达到控制多种病虫害的目的,花钱少,收效大,作用时间长,不伤害天敌,又能使农作物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因此,农业防治是贯彻“预防为主”的经济、安全、有效的根本措施,它在整个病虫害防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

害虫综合防治的基础。

<4> 植物抗虫性在害虫防治上有何作用?

作物抗虫性是作物本身具有能够减轻害虫危害程度的一种可遗传的生物学特性。由于具备这种特性,抗虫品种与感虫品种在同样栽培条件和害虫数量的情况下,抗虫品种不受害或受害较轻。抗虫品种比感虫品种获得较高的产量和优良的品质。

栽培抗虫品种防治害虫是综合防治的一个重要措施,它符合“预防为主”的植保工作方针,有预防作用。 近年来国外选育和利用抗虫品种发展很快,已成为“综合防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物抗虫性是害虫与寄主作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关系的集中表现。抗性品种能够抵抗害虫的原因是多样的,有的由于品种具有某种特性,使害虫不在其上栖息、产卵或取食;或虽能栖息、产卵、取食,但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死亡;有的虽能栖息、产卵或取食,但对产量并不能造成损失。因此,抗虫性的机制类型可分为三类:不选择性;抗生性;耐害性。

抗虫品种在害虫防治上的作用是:

抗性能避免或减轻虫害的损失,压低害虫种群数量,特别是大面积连年栽种,效果可以累积,更为稳定、显著。耐害性品种可以放宽经济阈值。可大量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有利于保护害虫的天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抗虫品种无不良副作用,易与其他防治措施相协调,且不需增加防治成本,起到预防作用,完全符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5>生物防治对害虫防治有什么意义?生物防治包括哪些内容?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自然界各种有益生物或生物的代谢产物来防治害虫,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使其对作物不造成损失的方法。简言之,利用害虫的天敌来防治害虫称为生物防治法。

生物防治可以改变生物群落的组成成份,且能直接消灭害虫。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发展,是一种稳定的自然控制因素;大多数天敌对人、畜和植物均安全,不会污染环境;害虫对天敌不会产生抗性,在自然界中,天敌一旦建立种群,就能较长期地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发生发展。

我国是生物防治应用历史悠久的国家,早在一千多年前果农就懂得利用黄蚁防治柑桔害虫,开创了生物防治的先例。随着综合防治的提出,生物防治的研究和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已成为综合综合防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资源丰富,天敌利用的潜力很大。

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范文第5篇

为切实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因旱灾造成的损失,制定本技术方案。

一、进一步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

今年的特大旱灾将导致小麦条锈病、小春蚜虫、马铃薯晚疫病的流行发展趋势;水田保水差,造成水田普遍失墒开裂,破坏了药膜覆盖层,使除草剂不能起到封闭土壤的作用,严重影响除草剂的除草效果,喜高

温的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发生危害将加重;玉米由于墒情差,气温高等不利因素影响,将面临出苗差,草害、地

下害虫、锈病、蚜虫、粘虫等危害加重;蔬菜蚜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也将加重发生。为此,各级植保部门要一步增强病虫害防治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做好田间调查,预测预报病虫发生动态,结合病虫发生实况及时编发简报,提前做好农用物资储备,指导各地开展重大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二、加强技术指导,提高农药用药安全水平

要加强对群众用药的宣传和技术指导工作,利用各种培训会、防治现场和走访农户等形式,做好农民群众病虫草鼠害的防治指导和用药安全工作,深入防治现场,指导农民什么时候用药,用什么药,怎么用药,不得多种农药同时混用。要加强稻田水浆管理,提高稻田杂草防除效果。要注意科学用药,适时用药,漏水田、台田不可用药,施药后保水是确保防效的关键,切忌漫灌、串灌,田间缺水时可缓灌,但不要淹没心叶;施药后保持水层3-5公分,一定

要保水4-5天,这样才能起到比较好的除草效果。

三、对症下药,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开展防治工作

(一)稻飞虱防治

1.农业防治:选用抗(耐)虫水稻品种,进行科学肥水管理,适时烤田,避免偏施氮肥,防止水稻后期贪青徒长,创造不利于稻飞虱孳生繁殖的生态条件。

2.生物防治:稻飞虱各虫期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种类较多,除寄生蜂、黑肩绿盲蝽、瓢虫等外,还有蜘蛛、线虫、菌类等,对稻飞虱的发生有很大的抑制作用,应保护利用,提高自然控制能力。

3.化学防治:根据水稻品种类型和稻飞虱发生情况,采用压前控后或狠治主害代的策略,选用高效、低毒、残效期长的农药,尽量考虑对天敌的保护,掌握在若虫盛期施药,防治指标为:百丛虫量1000头,及可进行防治,必须进行统一防治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稻纵卷叶螟防治

寄生性天敌卵期主要有拟澳洲赤眼蜂、稻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幼虫期主要有纵卷叶螟绒茧蜂、螟蛉绒茧蜂、菲岛瘦姬蜂。捕食性天敌有蜘蛛、隐翅虫类、蛙类、蜻蜓类、瓢虫类等30余种,其中草间小黑蛛和表翅蚁形隐翅虫等捕食力最强。设置诱集田,缩小发生和防治面积,选用抗虫高产良种,减轻或避免受害。孕穗至灌浆期受害损失最重,蜡熟期次之,分蘖期最轻,因此孕穗至灌浆期是防治重点。常用农药有杀螟杆菌、杀虫脒、杀螟丹、辛硫磷、敌百虫、杀螟硫磷、杀虫双等 。

1.农业防治:选用抗虫品种。也可以通过品种布局设立诱杀田,减少施药面积。

2.生物防治:天敌对稻纵卷叶螟有强烈的控制作用。我国采用人工繁殖赤眼峰防治稻纵卷叶螟已多年,有着丰富的经验。目前已建立了赤眼蜂生产线,为大面积生物防治打下了基础。生物源

农药乳剂防治效果也较好。

3.化学防治:应严格按照防治指标,掌握在防治适期(孵化高峰至3龄幼虫前)施药。注意选择高效长效,对天敌影响小的化学农药。

(三)马铃薯晚疫病防治

1.发病条件: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间湿度大的地块,或氮肥施用过多,发病较严重。温、湿度适宜时,其病迅速扩展蔓延,病株成片枯死。

2.症状表现:发病叶片,最初在叶尖和叶缘产生圆形或不规则形、暗绿色水渍状病斑,扩大后变为褐色大型病斑,湿度大时,病健交界处有一圈白色霉层。受害茎部,产生稍凹陷褐色条斑,潮湿时,产生白霉,受害薯块,产生褐色稍凹陷病斑。

3.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种薯。②重病田与非茄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春马铃薯与番茄地,应间隔300~500米。③加强栽培管理,合理

配施氮、磷肥,增施钾肥,以增强植株抗病性。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及时清除田间病株,并将其集中烧毁,以减轻发病。④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立即喷药,控制其扩展蔓延。每隔5~7天喷1次,连喷2~3次。常用药剂有64%的杀毒矾500~750倍液,或80%的大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四)地下害虫防治

1.预测预报:认真做好虫口密度调查工作,掌握成虫发生盛期,及时组织防治。

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范文第6篇

今年我县农作物病虫害属中等发生。全县累计发生病虫草鼠40.15万亩次,防治55.12万亩次。其中水稻播种面积约13.8万亩,累计发生病虫草鼠35.16万亩次,比去年少2.29万亩次;其中早季发生1.33万亩次,中稻发生22.73万亩次,连晚发生13.39万亩次。今年水稻病虫发生的主要特点是:①虫害重于病害。虫害发生面积13.21万亩次,是病害发生面积7.08万亩次的1.9倍;②稻飞虱、卷叶螟发生偏重,其中稻飞虱发生面积达10.82万亩,占总发生面积的30.77%;③ 稻瘿蚊今年基本未发生,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较轻,其它病虫与往年相当;④晚季水稻穗颈瘟偏重发生,受气候、施肥水平、品种抗性等因素影响,金两优

33、Ⅱ优6号、T优808

6、T优5

51、太优1号、汕优66

9、冈优66

9、Ⅱ优536等品种在我县有不同程度发生,有的甚至绝收。今年我站在搞好田间调查和观察记载的同时,及时准确发出病虫情报12期1200余份,指导病虫草鼠防治58.16万亩次,挽回损失6211.68吨,实际损失986.15吨,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1.2%之下。现将主要病虫发生与防治情况总结如下:

一、水稻病虫害

1、稻瘟病:发生面积0.83万亩,属中偏重发生。早季发生面积0.06万亩,其中叶瘟发生0.04万亩,叶瘟病叶率为1.15-2.63%,属偏轻发生。主要原因:(1)、早季当家品种多样化,且以龙特早、60

1、T788

9、汕优8

2、新香优80、汕优016等新品种(组合)为主,具有一定抗性, 1 不利于病害流行;(2)、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绝大多老病田已改种烟叶、瓜果等其它经济作物。(3)、晚季水稻穗颈瘟偏重发生,受气候、施肥水平、品种抗性等因素影响,金两优

33、Ⅱ优6号、T优808

6、T优5

51、太优1号、汕优66

9、冈优66

9、Ⅱ优536等品种在我县有不同程度发生,有的甚至绝收。晚季发生面积0.61万亩,其中穗瘟发生面积0.45万亩,较去年严重。今年9个主栽杂交水稻品种稻瘟病平均带菌率为2.89%,比去年的2.54%略高。全年指导防治面积2.41万亩,挽回粮食损失638.51吨。

2、纹枯病:发生面积4.4万亩,占播种面积的38%,属偏重发生年。今年冬后纹枯病平均亩菌核量28.6万粒,菌核量偏大,有利于该病发生。其中早季发生0.28万亩,后期平均丛发病率16%,株发病率1.53%。晚季发生4.12万亩,比去年少0.88万亩,其中单晚纹枯病一般丛发病率832%,株发病率1.175.63%;连晚后期丛发病率1638%,株发病率0.49-2.96%,比去年发生重,属偏重发生年。主要原因是各稻作分蘖至孕穗感期与雨季相吻合,冬后残留菌核量多,有利于纹枯病的发生蔓延;此外,品种不抗病也是纹枯病偏重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年推广“爱苗”防治纹枯病5.2万亩,挽回损失605.17吨。

3、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晚季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未发生。

4、二化螟:发生面积0.66万亩,属中等偏重发生年。其中早季发生面积0.21万亩,占早稻面积的70%,属偏重发生。今年冬后稻桩残留虫口量偏大,据调查,我县今年冬后二化螟各类型田加权平均亩残留虫口0.60万头,去年0.52万头/亩及前年0.48万头/亩多。朱口灯下截至5月10日止,共诱蛾219头,比去年同期71头多148头,田间一代枯鞘 2 率0.53-1.57%。晚季发生0.45万亩,中稻枯鞘率0.894.45%,枯心率0.1-0.8%,属中等发生。今年二化螟通过准确测报,技术咨询,推广锐劲特等新药,及时指导防治1.25万亩,挽回损失289.6吨,实际损失42.16吨。

5、三化螟:发生面积0.52万亩,比去年0.56万亩多0.04万亩,属轻发生年。

6、稻飞虱:发生面积6.79万亩,比去年8.46万亩少1.67万亩,属中等发生年。灯下始见5月24日, 5月诱集量头474头,(去年同期14103头),迁入峰7月17-18日647头,比去年同期少得多。其中早季发生0.24万亩,一般百丛虫量20250头,高的百丛虫量达4800头;连晚发生2.3万亩,连晚一般百丛虫量2501280头,属中等发生。 中稻发生面积4.25万亩,比去年5.02万亩少。7月中下旬水南村平均百丛虫量3177头,高的达5360头/百丛,偏中等发生年。今年我站在往年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植物医院作用,积极组织县乡农技人员150余人次深入田间对农户进行技术咨询指导,充分发挥村级农民技术员作用,逐村逐户落实防治措施;在病虫防治关键时期,充分利用县有线电视滚动播出“两迁飞害虫”防治节目,让全县农民都能及时的了解虫情、及时防治。全年推广新药防治稻飞虱10.18万亩,挽回损失1618.05吨。

7、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2.29万亩,比去年3.2万亩少0.91万亩,属中等偏重发生。早季发生面积0.1万亩,比去年少一倍,第四代稻纵卷叶螟于8月1-6日出现蛾高峰期,朱口灯下诱到成虫166头。单晚、连晚、制种田一般亩有蛾量670-2400头,高的达3360头,属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

8、稻瘿蚊:今年基本未发生。

9、负泥虫、粘虫、稻蓟马以及其它等病虫属轻发生。

二、农田草鼠

草害发生面积9.32万亩,鼠害发生面积8.25万亩,属中等偏重发生年。今年化学除草推广克草丹、丁苄等新型除草剂,农田灭鼠推广7.5%杀鼠迷、溴敌隆等高效、安全、慢性无二次中毒的杀鼠剂。全年推广化学除草和组织农田灭鼠共计19.29万亩,挽回损失1307吨,扔损失259.64吨。

三、经济作物病虫

主要有柑桔、茶叶和蔬菜等病虫,发生面积3.92万亩,防治7.08万亩次,挽回损失812.04吨。

1、柑桔:主要有柑桔红蜘蛛、锈壁虱、矢尖蚧、柑桔疮痂病、炭疽病,发生面积分别为0.85万亩、0.24万亩、0.17万亩、0.36万亩、0.16万亩,属中等发生。

2、蔬菜:主要有菜蚜、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和黄瓜霜霉病等。发生面积1.32万亩,其中小菜蛾发生0.42万亩、斜纹夜蛾发生0.25万亩、甜菜夜蛾发生0.18万亩、黄瓜霜霉病发生0.14万亩、灰霉病0.08万亩、枯萎病0.12万亩,属中等发生。

3、茶叶:茶叶病虫害发生面积0.98万亩,防治面积1.7万亩,其中茶小绿叶蝉发生0.82万亩,防治1.46万亩次,挽回损失19.32吨。茶毛虫发生面积0.16万亩,防治面积0.24万亩,属中等发生。

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范文

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范文第1篇要提出正确的害虫防治途径,必须弄清楚虫害发生的原因,造成虫害的条件有三条:第一,有适宜的环境条件,这种...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